首页 优秀范文 商业文化的起源

商业文化的起源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10 17:11:38

商业文化的起源

商业文化的起源第1篇

这是一次关于“建设山西,晋商起飞”的献计活动,也是一场智慧的召集、一次乡情的呼唤。《新晋商》从获奖“计策”中选出一部分刊登,希望更多的群体能加入到“晋商起飞”的活动中,汇聚天下智慧,实现晋人共同的晋商起飞梦。

@谢振山微门户

身份认证:谢振山,晋城银行副董事长。

今日晋商应坚决摒弃“官商”思维。票号之兴,源于傍官,之衰,亦源于傍官。社会和政治大转型宣告了市场化是朝阳道路,而官商思维是夕阳道路,可能有今天,但不会有明天。官员成为高危职业,反腐越推进,则傍官越危险。政府应集力于造环境,弃干预企业之权。认真做事,能做成事,则崛起有望。

点评:空气好了,植物才能健康生长。

@天津婴之宝母婴专护中心

身份认证:天津婴之宝母婴专护中心。

我出席山西某地招商大会,只见主席台包括台下前排全是领导,胸戴贵宾花,有桌有茶水,议程全是领导讲话。而请来的投资客人,都坐会场后面,胸戴嘉宾花,没桌,喝着矿泉水听报告。我不久出席了外省一次招商会,以上情况全都相反,比出了差距。我建议,家乡繁荣晋商起飞,要重视解决“官念”问题。

点评:晋商要发展,就要解决谁才是“主角”的问题。

@李明明_文化产业

身份认证:李明明。山西省旅游局“晋善晋美”口号创作者,卡尔兄弟集团执行总裁。

促进山西繁荣、晋商崛起六字方针:小城市、大宣传;小企业、大宣传;小项目、大宣传。要注重发挥互联网及手机终端媒体精准及低成本的优势,要把文化与城市、企业、项目有机融合。只有文化才可以增加吸引力和提高核心竞争力,并注意保护好知识产权。关键词:知识产权、互联网。

点评:要活,要活出精彩,就不能再继续沉默。

@驼羔与瞪羚

身份认证:张娜,山西太原人,毕业于北京大学。现在在美国读博。

山西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地上文物,对希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国外友人是别具魅力的。建议山西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公司,积极拓展国际旅游渠道,完善旅游配套软件,努力扩大国际友人的来访量,有利于山西对外开放和晋商新兴产业发展。相信山西国际旅游业不亚于阳朔。

点评:山西旅游不能只打平遥牌,要把山西从南到北的旅游资源都整合起来,那岂是阳朔可比?

@甄国为

身份认证:甄国为。北京恰诺品牌策略与设计机构总经理,内蒙古田野餐桌现代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温商因“穷”而思变,晋商因资源而失去创新动力。资源已近枯竭,转型刻不容缓。现在山西正是“填洞还农”和国家政策扶持发展农业的大好时机。建议晋商抓住机遇,投资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绿色食品等,及时下手,捷足先登。

点评:由“黑”转而“绿”,寻找适合自己方向的农业产业,是新的资源优势。

@白钰Baron

身份认证:白钰,创业中。

晋商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产业链!建议:希望山西各个市县,都分别形成有自己独特优势的生意链,像福建、浙江这些地方,一个县就以一种产业为主,做成独特产业品牌,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壮大。这样就会形成相关的配套产业链,非常有利于自己特色产业发展。

点评:形成产业链只是第一步'如何把这些品牌做大做强,让它们走出山西去,成为全国知名品牌,才是终极目标。

@晋东南zj

身份认证:曹志军。政法工作者。

晋商崛起须以文化作为抓手,产品以文化为后盾才能长盛不衰。在《走西口》等剧基础上“走出去、请进来”双轮驱动,继续打造优秀剧目抢占市场、提高晋文化品牌含金量,整合晋籍文化名人宁浩、谭晶、阿宝等擦亮晋文化符号盘活各山西会馆做晋文化推手,联动各地晋籍人士宣扬晋文化底蕴。

点评:黄土高原,汾河岸畔,本就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重振晋商,也是要重振晋商文化。

晋商崛起须以产品做先锋,打破目前群龙无首的局面。选准卖点和商业模式做大、做强一个拳头产品。以面食为例,高端占有一席之地后,中端推出快餐,低端推出小吃顺风顺水;以陈醋为例,打造一款比肩可口可乐式的产品后,再推出佐餐、美容、养生等醋产品占领各细分市场,醋到渠成。

点评:卖点+商业模式,这是一个以点带面的强大社会。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

@魏武挥鞭-观沧海

身份认证:王海军,云南瑞景地产副总经理。

晋商素有以乡隋为纽带发挥群体力量之传统。现代晋商更应以乡里之谊彼此团结,参与商会增强了解,通过讲义气、讲相与、讲帮靠促进合作。从朋合营利到合伙经营,以“联号制”和股份制等形成业源组织,商会各企业间互为合作伙伴优先选项、互享“最惠国”待遇。

点评:抱团才能取暖,新晋商们当资源共享,互相包容取长补短,才能互利、并互惠。

@晋阳鸿基文化投资

身份认证:山西晋阳鸿基文化投资有限公司市场关系部微博主管南华。

晋商就是品牌,百年前已为世界知晓,如今知名度有不升反降之趋,原因之一就是无晋商文化的大品牌大产品问世。山西文化底蕴深厚,信手拈来,即可让世界惊叹。疾呼:山西相关部门应积极策划推进此项工作,引起晋商高度重视,合力出台几个有影响力的、走向世界的文化产品。

点评:转型山西当举起文化大旗,打造真正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新晋商形象大使

身份认证:霍晓强,职业未知

晋商要加快在金融领域发展步伐,抓住机遇,在国内各地成立更多的晋商投资基金、晋商投资公司,鼓励海外、国内的晋子加入创业大本营。打造更多晋商金融新品牌的建议,值得引起晋商重视。

点评:平遥曾经是中国的“华尔街”,现在的中国,却还没有出现一个当年的平遥。抢占金融业鳌头,山西依然拥有希望。

@面道天下-凤凰城店

身份认证:未知

商业文化的起源第2篇

论文关键词:创业教育;区域商业文化;温州

一、区域商业文化的含义

商业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商业活动中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在一个国家的不同经济区域,由于历史习惯、文化氛围和资源禀赋上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商业文化,即区域商业文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不仅需要有资源、科技、劳动力等“硬实力”的运用,而且还需要有优越的商业文化这个“软实力”的支撑。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曾经说过:基于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的、最难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1]相对说,“硬实力”是可以通过投入的增加和政策的倾斜迅速提升的,而“软实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仅仅靠投入的增多和政策的倾斜。

区域商业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创业文化,可以说一个地区的创业氛围是浓厚还是淡漠,是衡量这个地区的商业文化是先进还是落后的主要标志。一般讲,创业文化主要包括人们的致富欲望、风险观念、吃苦精神、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等内容。创业文化是一种环境文化,它可以形成一种商业氛围,有很强的渗透性,对被氛围覆盖的每个人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创业者可以感知这种氛围的存在,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并萌生创业意识和动机,进而产生创业行为。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要求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也要与市场经济相一致,即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业文化。然而,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人们习惯了遇到问题找政府、找官员思维方式,自力更生、自主创业和在市场中解决问题的观念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譬如,我国的中、西部地区有着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优良的人文传统,但有些文化传统不太适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也是我国的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就全国来说,当前最需要克服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业文化。

二、温州商业文化的内涵

温州自古以来就是浙南闽北的商业中心,在漫长的经商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温州商业文化。关于温州商业文化,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理解和解释,但有一点是大家都认可的,即永嘉学派提倡的事功、注重实用,反对空谈的“义利”思想,这种思想是温州商业文化的核心。近30年,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温州人又在实践中发展了这一思想,并形成了著名的“温州模式”,可以说温州模式是温州商业文化的集中体现,而温州模式的核心就是温州人强烈的致富欲望和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在温州,无论是对企业家还是对温州创业群体进行梳理和总结,每一个企业家、每一个创业集体,以及每一个发展阶段、每一事例都深刻体现着温州人浓厚的创业精神。

温州商业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可以说是涵盖了经商活动的方方面面,我们认为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一是温州人浓厚的创业欲望。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讲,温州人浓厚的创业欲望与温州的资源禀赋相关联。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农业文明的国家,但温州自古在农业方面就没有出现过繁荣,主要是温州的农业资源十分匮乏。“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自然地理状况,使得温州人不得不到处奔走,从事农业以外的经营来维持生存,如“弹棉花”、“理发”以及各种各样的小商品生产和销售,由此形成了温州人的经商意识。这种经商意识世代相传,不断发展。现在世界各地几乎都有温州人捕捉商机、艰苦创业的身影。在温州,人人谈创业,人人谈致富,由此形成了“重商主义”文化。在这种“重商主义”文化氛围中,人们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形成全民创业的局面。可以说,温州人的创业欲望是他们创业的精神动力和发动机,是温州企业诞生与发展壮大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二是温州人“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意识。创新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源动力,只有创新才能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经济发展令世人瞩目,主要在于温州人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引领温州人创造了无数个中国第一,“敢为天下先”是温州人创新意识的高度概括。温州人在决定是否做某件事情时,只是看实践中需要不需要,实践中能不能做得通。只要实践中需要的而且又能做通的,他们都会千方百计地去做。温州永嘉县的李云河开创了“包产到户”的先河;“胆大包天”是温州人王均瑶的创举;温州人金忠苏包雁荡山、季展敏包楠溪江开发旅游风景区;几个温州农民可以到黑龙江承包下建三江农场的6.7万亩粮田;甚至温州人范鸣强还承包了天安门城楼开“马列书店”;最绝的是温州商业人物彭星邀请克林顿为法派形象代言人。目前,温州正处在创新发展阶段,“创新”正逐渐成为温州商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温州企业家又在进行新一轮的“创新”尝试,争取把温州企业做强做大。

三是温州人四海为家的流动性品格。资源流动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资源流动可以促进资源优化整合,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温州是典型的海洋文化,海洋文化中冒险、开拓、自由漂流、四海为家的潜能激发着一代又一代温州人背井离乡,远涉重洋,开拓创业。“温州人在流动和移民过程中,具有区隔和逾越这两重性,一方面温州人总是聚集在一块,与当地社会存在一定的隔离,另一方面不断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需求超越地域界限的行动模式和认识观念。”

四是温州人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市场经济使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腻,同时也使合作越来越密切,要求人们具有合作意识。合作意识能够提高经济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在商业活动中,温州人很“抱团”,即团结合作。但早期温州人合作团队,往往具有浓厚的家族色彩,在近期才逐渐地开放起来。

五是温州逐渐形成移民城市和移民文化。近些年,温州市的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地引进人才,企业的外来务工人员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温州外来人员(新温州人)有300万,所以温州将逐渐形成移民城市,同时形成移民文化。移民文化的特点就是拥有“杂交优势”,来自不同文化、经历背景的人集聚温州,使这个城市充满活力,有利于经济开放体系的形成。

三、区域商业文化与创业教育的融合与发展

(一)基于温州商业文化的创业教育模式

近几年,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逐渐地开展起来,有些高校还比较活跃。但是,从总体上说,绝大多数都是为了就业而被动创业或生存型创业,这充分说明了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缺乏。究其原因,我们以为主要是缺失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业文化。因此,坐落在温州的高校一定要充分利用温州商业文化这个得天独厚的资源,把它提炼和融合于教育资源中,通过创业教育这一载体,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转贴于

1.培养学生敢于拼搏、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浓厚的创业欲望和创业精神是温州商业文化重要内容,创业教育必须针对这一内容进行。第一、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品格。可以这么说,没有吃苦耐劳的品格,就没有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目前在校的大学生都是九十年代初出生的,他们基本上是生活在无忧无虑的家庭中,没有经历过大的挫折和坎坷,因此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品格非常重要。第二、加强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要充分认识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竞争。虽然市场竞争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效率,但是市场竞争也很残酷,有成功也有失败,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大学生在创业之初必须有这样的思想准备。第三、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要让学生了解我国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巨大的社会就业压力,从而懂得创业成功不仅能使自己就业而且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能够有效解决中国当前就业难题。第四、加强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现在的大学生身体状况并不理想,如在半小时的露天军训动员会上竟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晕倒,这不能不令人担忧,所以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的身体锻炼。学校要有针对性地改革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除正常的身体素质训练以外,要加强耐力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将来的创业做好身体准备。

2.培养学生“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意识。“敢为天下先”是温州人的品格,在创业教育中要突出这方面教育内容。第一、要学习温州人白手起家创大业的精神,使大学生成为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敢冒风险的创业者。敢于创业才有成功的希望,墨守陈规、望而生畏永远没有希望。第二、要学习温州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培养高职大学生开拓创新的理念,让学生明白,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把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与所学专业、市场机会有机结合起来,才会创造出社会财富,个人价值才会得到体现。第三、培养大学生善于创业的能力。“敢”与“先”是一种精神,是一种魄力,然而仅仅具有“敢”与“先”的精神和魄力还不够,还必须具备善于创业的能力。为此,我们要培养学生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的能力,培养学生企业管理的能力,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社会交往的能力,只有把这些能力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创业的成功。这些能力与专业教育有直接联系,所以我们必须把专业办好。

3.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自以为是,极端者专横跋扈,所以培养大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极为重要。通过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在现代社会中,任何事情都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都需要人们之间的合作才能成功,所以要有团队精神,要有团队创业能力。大量数据表明,超过2/3的新企业是由在一起密切工作的创业者团队所创建的。美国20世纪60年代一项针对高成长企业的调查显示,其中有83%是属于团队创业的形态,证明了团队创业型企业的成长速度高于单人创业形态。团队创业包括了创新能力、策划能力、组织能力、指挥能力、控制能力、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这样让学生可以更全面了解创业的整体性。

4.培养学生的创业知识和技能。务实又是温州商业文化的一大特点。温州人做事情从功利出发,而且毫不掩饰。温州人不空谈、不幻想,也不怨天尤人。在创业教育中我们要重视温州人的务实精神。第一、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高职大学生也要学习专业理论,但理论一定要与实践结合起来,为此要设计好专业培养方案,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发展,不断改革专业培养计划,使专业培养计划更加符合实际;第二、要强化专业技能的学习,让学生明白所学的专业,本身就是一种创业资本,依托专业技能来创业,成功的机率会更高。第三、要拓宽学生的创业知识面,让学生了解国内外成功创业者和创业企业的成长历程和特征、学习创办企业的相关知识。第四、要解读学生创业政策,让学生掌握国家对于大学生创业所提供的优惠政策,增强创业欲望。第五、要建立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工学结合就是在学生学习期间,既要在学校接受专业理论教育,又要在实训基地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还要在行业所属企业中完成一定的生产性作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特点是把学习、实训和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把学生的工作也作为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

商业文化的起源第3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外包;对策

我国关于人力资源外包始于21世纪初,相对国外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外包的发展相当迅速,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一大创新。企业通过将人力资源外包来达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降低自身人力资源的风险以及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等目的。随着企业的市场日益激烈,企业需要专业的人力资源外包商提供高质量、高品质的人力资源,为企业注入鲜艳有力量的血液。人力资源的外包给我国的企业带来的诸多好处,但是外包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信息不对称、商业信息的泄露等都会损害企业的利益。因此,本文根据这一系列问题提出服务外包的对策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人力资源外包现状

人力资源外包最初诞生于欧美国家,其人力资源外包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和发达。而我国的人力资源外包业务开始于21世纪初,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随着大量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经验的引进,从事人力资源外包的企业逐渐增多。艾芳(2011)提出剧统计,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2010年我国的人力资源外包市场市值达到15亿美元,并且每年高速增长,有着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沿海地区,超过一半企业认为将人力资源进行外包,是目前比较高效的一种管理人力资源的方式,并且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接受这种新兴的管理方式。企业从人力资源外包活动中得到了很多益处,但在这个过程也出现了些失败的案例,这说明企业在实施人力资源外包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风险。如: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效率较低且成本较高等。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随着企业人才的激烈竞争,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不合理性日渐突出,这就需要人力资源外包商专业的指导,来满足企业内部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而优秀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可以为企业提供各种需求的管理模式与人才,并为企业建立一套由多种人才组合而成完整而有效的人力资源体系,使企业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企业的核心部门中,避免内部人力资源的高成本投入,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中得整体竞争力

二、人力资源外包问题

(一)商业信息的泄露

企业与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合作时,会将人力资源现状、公司考核制度及公司经营战略等商业机密信息交给外包商。由于人力资源的独特性,如果服务方有意无意将这些公司机密泄露给竞争对手,这就使企业要面对这些潜在的风险,甚至会给企业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陈涛(2007)提到虽然企业和外包商在合作之前都会签订一份法律合同来保证企业的相关权益,但目前,对于外包业务我国还没有相关成熟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其操作方式,对于人力资源外包这新型产业,更是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只能参考国内外一些大型企业先前的案例,没有形成整体有效的法律法规,这就使得人力资源外包过程中企业的合法权益很难得以保障。由此可见,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外包时仍存在很大的风险。

(二)信息的不对称

企业和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是典型的委托———关系。由于双方在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及战略目标等不同,必然会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当前在任何所有制的企业中都有可能实施人力资源外包,而这些外包服务商并没有统一的收费及流程化标准,当中还会存在专业化程度低、人员管理水平较差等问题,所以企业并不能真实的了解服务商的信息资料、操作流程等,在鉴定外包商是否运用良好的信息优势为企业服务时就困难重重。并且任何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因此在整个外包的过程就很有可能产生投机行为,损害企业的根本利益。如,企业在选择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是,服务商可能会对其认为对自身不利的信息进行隐藏,导致企业不能真实了解对方的经营管理水平,最终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

(三)企业与服务商文化冲突

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的企业文化,这是在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并且都会用自身的价值观来衡量各项工作。企业将人力资源进行外包,实际上就是将自身的人力资源与外包服务商的人力资源进行整合,这就涉及到双方不同企业文化的整合,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碰撞和摩擦,包括员工意识、企业精神、行为准则等。如果外包服务商的管理方式让企业员工无法接受时,就会打击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导致长时间建立起来的企业文化的渐渐弱化,不利于企业文化的建设。其次,当进行人力资源外包活动时,企业通常要求外包商了解企业文化。缪小明,郑楠(2006)提出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外包商常常忽视对方企业文化,没有将自身的外包计划与企业文化联系起来,这就导致在外包过程中出现一系列问题,最终导致外包失败。

(四)来自员工方面的风险

人力资源具有其独特性,这就决定了员工的重要性。人力资源外包对企业本身员工来说就是一场改革,使原先的职位分配、管理方式及个人发展等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改变,因此企业员工就会认为自身职位或地位受到冲击。徐国友(2016)研究指出雇佣关系的外部化,会使得员工缺乏归属感,在福利方面的差别也容易使得双方员工之间发生冲突,企业员工的稳定性、幸福感也随之消失。若企业将人力资源外包时,不加强沟通,流言的传播就会弄得企业员工人心惶惶,这就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心理状态及积极性,使得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工作效率低下,影响部门之间的合作,也加剧了企业优秀员工的流动性,使得企业内部矛盾和冲突加剧,从而使企业的整体利益受损,影响其发展和稳定性。

三、人力资源外包对策

(一)建立预警机制,进行风险防范

企业在实施外包之前,管理者要着重分析外包带来的风险,认真研究企业现阶段及未来的发展潜力,避免相关的人力资源外包工作泄露商业秘密,或者影响损害到企业的利益。科学制定企业信息安全维护及泄露预警机制,并在外包方案实施中严格监控与管制全过程。科学的运用概论学、计量模型等方法来对人力资源外包进行量化分析,并将风险控制在预期的范围内。在签订外包合同之前,需专业的法律人员对合同进行审核,保证签署的合同公平公正。赵航(2011)提出通过建立预警机制,进行风险防范,加强控制工作,把外包风险的损失降低到最低。与此同时对成本效益进行分析,来保证将人力资源外包能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合理选择外包商

选择合适的外包商是进行人力资源外包活动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是否选择正确的外包商是企业能否与之成功合作的关键所在,所以进行外包的时候,要对外包商的综合实力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调查。在签订合同之前,要充分考虑来自外包商方面的风险。首先要考虑外包的成本。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成本核算情况来分析是否进行人力资源外包。其次要考虑将人力资源外包是否能达到企业最终目标,其实施计划是否能顺利完成。最后要考虑外包商的资质、信誉等综合实力。与实力雄厚、资历强的外包商合作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并有效降低外包风险。同时,为了充分发挥外包商的服务作用,企业应与外包商建立起良好的合作方式,保持良好的沟通氛围,让外包商充分了解企业文化,参与企业的管理运作,为外包商了解人力资源情况提供便利的条件。

(三)加强双方的文化融入,完善内部沟通机制

企业在确定外包商后,应对外包商员工进行相关入职培训。向外包商介绍企业文化、价值观相关信息,使外包商充分认识到企业的文化,减少企业与外包商管理理念、方式的差距。使企业的文化能够贯穿整个外包工作,让外包商能够针对企业的发展情况为企业提供高效的帮助,为企业量身定做外包服务。企业还应该疏通内部企业与外包商员工之间的沟通,让内部员工配合并理解外包工作,确保双方的信息沟通顺畅,促进双方信息交流。加强企业内部员工的沟通,转变内部员工思想观念,营造改革的氛围,提高员工满意度。若双方在交流过程中存在分歧和争议时,企业应与外包商积极沟通解决问题,最终使得双方的企业文化有效融合,人力资源外包活动顺利完成。总之,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进行人力资源外包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蒋华(2009)并且将人力资源外包初衷是减轻企业内部的负担,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但目前人力资源外包的体系还不够成熟,导致企业在进行外包工作时出现一系列问题,所以企业在进行外包之前必须做好事前准备,只有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外包工作才能顺利实施。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实施人力资源的外包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个宽广的前景。

参考文献:

[1]艾芳.人力资源外包动因及实施策略探析[J].科技和产业,2011(10).

[2]陈涛.论人力资源外包风险及其规避[J].攀登,2007(06).

[3]缪小明,郑楠.企业人力资源外包风险及其规避措施探析[J].软科学,2005(02).

[4]徐国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外包问题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6(01).

[5]赵航.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及其防范[J].企业经济,2011(07).

商业文化的起源第4篇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

1.外包服务商选择风险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工作当中服务商的选择尤为重要,服务商选择是否正确会直接影响到合作能否成功。目前人力资源外包行业的门槛较低,因此外包服务商数量众多而且水平参差不齐,在选择外包服务商时会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性难以透彻地了解服务商的外包实力,进而对外包服务商选择的风险无法进行有效把控,如果企业错选了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或者是选择的服务商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相符,会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为企业发展带来损失和风险。

2.企业文化冲突风险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以及全部员工形成的价值观,而且不同的企业都有符合企业实际的文化,也会用企业文化这一重要的价值观去进行各项工作的衡量。同样企业的人资部门也有其对应的文化以及价值观,并对企业文化建设产生着一定影响。将人力资源外包之后企业向员工宣传企业文化的机会将大大减少。另外,将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外包需要外包服务商也能够对企业文化进行了解,但是外包服务商对企业的重视程度不够且态度较为冷漠,进而形成企业文化冲突风险,甚至会导致外包失败。

3.信息及经营安全风险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过程中,往往会将薪酬、招聘、绩效考核等部分或全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包出去,而且这其中的大部分内容都属于商业机密的范畴,一旦要与外包服务商进行合作就必须向其披露大量的企业信息,尤其是在重点项目中还会涉及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以外如技术、市场等的机密信息,一旦出现信息披露,将会给企业带来无法预估的损失。导致企业信息泄露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外包商有意识的将企业商业机密透露给企业的竞争对手;另一方面是外包商无意识泄露企业商业机密,但是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导致了泄密风险。

4.员工抵制与流失风险

广大员工是企业运营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员工对于企业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人力资源外包工作会导致员工心理不稳定,进而出现员工流失问题,形成严重的人员流失风险。另外,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实施当中会因为沟通不力导致员工对这一人力资源变革产生抵制和抵触情绪,为员工呈现一种焦虑环境,也让员工不能够对自身利益进行清楚的了解,造成员工抵制风险,并对企业的稳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防范策略

1.明确外包内容及目标

为了确保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成功,企业首先必须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并确定适合外包的内容。企业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部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会涉及到商业机密,而且有些工作的职能较为特殊是外包商不能够提供外包支持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当中的常规职能,如招聘、培训、薪资发放等是可以进行外包的,不会造成信息泄露风险以及企业的运营风险,同时也能够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可降低管理上的成本。另外,企业在决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时,需要站在长远角度和企业的战略发展角度,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明确,制定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目标,以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为根本前提,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要制定与企业战略发展相协调的目标,保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正确性。

2.重视外包研究与规划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涵盖不同的工作内容以及职能,并且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外包风险,因此,企业在外包前必须对自身能力、外包商、成本效益、战略发展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进而做好工作的衡量。企业在外包前同样也要做好外包商的调查,对其所在的市场、技术能力、工作能力、经营效益、信誉度等进行详细的调查,避免由于外包商选择上的错误造成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出现问题和造成较大损失。只有进行全面的调研和研究,企业和外包商才能进行良好的战略合作,并且在这过程中最大化地发挥各自优势,弥补彼此工作上存在的不足,共同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工作做好,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同时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3.做好外包保密工作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商会将企业的一部分信息提供给人才服务专业机构,而服务生提供的这些信息中的一部分涉及到了企业的商业机密,而且这些信息会给企业带来一定利益。但是如果企业的这些商业机密信息被其他企业尤其是竞争企业知晓,商业机密信息将极有可能被泄露,从而给企业的运营以及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严重时还会威胁到企业在市场上立足。人才服务专业机构虽然不会有意识或者故意地将企业商业机密泄露给第三方知道,但是这些机构会将自己获得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的相关信息做成一个个案例并输送进数据库当中作为参考,而当案例被参考时,就有可能造成商业机密的间接泄露。因此,为了避免企业的商业机密信息泄露,就必须做好外包保密工作,外包商在与企业合作时签订共同的保密合同或者是在外包合同上增加保密条款,对双方行为进行约束,这样企业商业机密被泄露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也能够得到有效防范。

4.建立外包风险监控

准备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企业需要根据自身运营和管理的实际情况成立相应机构来全面规划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工作,同时,企业管理者也要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风险源以及风险发生概率进行认真分析和估测,并对可能产生的风险以及后果进行认真考量,并对相关责任承担者进行界定,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外包风险预警机制,最大化的降低人力资源外包风险造成的损失。另外,企业还需要逐步建立起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的监控和约束机制。企业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工作的监控,建立起完善的监控和约束机制,约束外包商的行为,并最大化地减少道德风险的出现,维护企业的效益与发展。

商业文化的起源第5篇

【文章摘要】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文明以来给烟草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循环经济也是烟草行业发展必须面临的严重问题。面对着国内外相关法律和烟草行业内部改革的冲击,烟草企业提出了和谐烟草,实施循环经济的长远规划。也引发了循环经济中烟草企业的角色问题,新形式下的工商关系及人才问题,烟草企业的文化建设问题及运用绿色会计来量化循环经济等问题。

【关键词】信息文明;和谐烟草;循环经济;人才互动;绿色会计

在人类走过游牧、农耕文明,进入工业文明甚至今天的信息文明,烟草行业也提出建设和谐烟草的文化导向。一方面烟草的发展开始吸收东方文化中的和谐要素,开始反思烟草与人的健康,烟草与自然,烟草经济与环境的关系。烟草文化与人的融合,能否创建一个和谐烟草已得到国家局的高度重视。

一、循环经济中烟草企业的角色

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或服务性活动的独立核算经济单位。按照以往的理解,企业儿乎只有经济责任,而且主要是为它们产权所有者谋取利益。但是现在社会观念发生了变化,特别是烟草企业不仅要承担经济责任,而且还有社会和环境责任。社会责任主要是指遵守商业道德、保护员工权益、发展慈善事业、捐助公益事业等。环境责任是指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只有同时承担起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责任的企业,才算得上是合格的、先进的烟草和谐企业.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角,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下,给烟草行业提出了“烟叶防过热、卷烟上水平、税利保增长”的行业目标,国家局提出了一系列例行节约的措施,发展循环经济保障税利指标的完成,为应对金融危机和维护专卖法打好基础。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是在3R(减量化、再使用和循环利用)原则的指导下的物质循环。以烟草企业为例,有以下三个层面的物质循环:小循环、中循环和大循环。小循环——烟草企业内部的烟用物质循环。例如,下游工序的烤烟、卷烟废物返回上游工序,作为原料重新处理以及其他消耗品在企业内的循环;中循环——工商企业之间的循环。例如,下游商业的废物返回上游工业,作为原料重新处理加以利用;大循环——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物质循环。这主要是指烟草企业产品经使用报废后,其中部分物质返回原部门,作为原料重新利用。以上三个层面的物质循环,都是以烟草企业为主的。小循环发生在烟草企业内部,中循环在烟草工商企业之间,大循环在烟草企业与社会之间。可见,烟草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之一。做好烟草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是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首要任务。

二、工商紧携手,共创和谐

烟草2003年工商分离在中国烟草改革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随着工商分离新的格局的出现,要走新型的工商关系之路,就要深刻领会国家局对行业改革和发展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就要时刻认清烟草商业企业与工业企业共同发展的历史使命,就要紧密结合区域发展特定的人文环境和消费市场变化,把烟草行业新型的工商关系定位为和谐发展、循环发展。一个地方烟草商业的发展思维,除了贯彻落实国家局、省局的要求,还要与当地的人文特色和消费特点水平相适应。2003年以来,昭通烟草立足于自身的文化沉淀和区域特色,开始建立自己的网络品牌,提出了统筹、互动、循环的和谐发展模式,与工业企业共同打造新型工商关系。工商分开后的工商关系处在不对称中。地位的不对称造成了商业企业相对处于强势、工业企业相对处弱势的格局。商业企业单一地注重自身效益增长,从而与工业企业的价值取向对立起来,导致工商分开后两个局部利益主体发生矛盾。新型工商关系还必须注重,客户资源与品牌资源的和谐。商业企业提供的是服务,面对的是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零售客户,拥有的是客户资源,要不断构建循环利用现有资源的模式。工业企业提供的是产品,工业企业应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自己的产品业务上,通过产品做市场。从供应链上来讲,工业和商业是互为客户的上下游关系,它们是行业供应链上紧密相连的两个部分,只靠一方实现不了行业的整体价值和节约循环发展。从这一层面讲,双方都拥有客户资源与品牌资源,客户资源与品牌资源也是和谐统一的。

三、烟草人才互动,共建和谐平台,循环发挥人才优势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认为: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因此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烟草企业烟草人才互动,共建和谐平台,循环发挥人才优势的核心和本质就是要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企业即人,企业为人,企业靠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企业更需要有自己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需要逐步营造、逐步构筑的,即通过企业人的建设来逐步形成、发展和提高。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人的因素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企业必须从纯商业范围中解脱出来,注重人的因素,倡导人本管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利用行业人才优势的循环,不断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

商业文化的起源第6篇

关键词:豫商;豫商文化;豫商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6-0237-04

豫商文化厚重深沉而又充满活力,是一种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教育资源。本文将通过对豫商文化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粹进行演绎分析,由此对豫商文化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进行探究。

一、相关概念阐释

(一)豫商

豫商即河南商人,一般泛指河南籍的企业家。据此,豫商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指的是在河南本地经商的河南人;第二类指的是离开河南在其他地方经商的河南人。豫商无论身在何处,其根源都在河南。豫商是中国商人、商业和商业文化的根源。虽然豫商的概念是最近几年才提出来的,但是豫商的影响越来越大,这首先要归功于河南籍企业家们,是他们艰苦打拼,不断创造辉煌成绩,铸就了新豫商这个响亮的“品牌”。

中国自古代到南宋为止,河南一带的中原地区一直是全国的文化、政治、经济中心。据记载,史上著名商人王亥、子贡、范蠡、弦高、子产、计然、白圭、桑弘羊及绝代政商吕不韦等都是河南人,他们被称为古代的河南商人。王亥应该是现存史籍记载的中华商业史上的最早商人,被称作“中国商人的始祖”。近代的河南商人,诸如怀庆府的怀商、巩义康百万家族等同样闻名遐迩。当代的豫商代表如郑州三全食品公司董事长陈泽民、恒大地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河南瑞贝卡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有全等一大批现代企业家,在改革开放中勇立潮头创大业,坚忍图成,行商无疆,被人们广为赞誉。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与中部崛起的背景下,豫商在不断成长,“豫商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河南省委的推动下,2006年开始举办了首届豫商大会,每年一届,至今已成功举办九届。经过几年来的发展,豫商大会已经成为会聚天下豫商、共襄合作盛举、助推中原崛起的一大品牌和重要平台,对于弘扬豫商精神、传播豫商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豫商”,因其久远、厚重,令人景仰;因其姗姗来迟礼让四座,让人备感亲切,备受欢迎。豫商,因其“大学”“大智”“大德”“大事”成为令人骄傲的优秀商帮。

(二)豫商文化

河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孕育了古老的商业文化。豫商带着浓厚的中原文化气息和故乡情感,开拓进取、吃苦创业,在创造近代商业奇迹的同时,也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即豫商文化。豫商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河南商人吃苦耐劳、坚忍图成,崇尚中庸、低调内敛等独特精神,成就了今天的豫商文化。豫商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在商业上结出的硕果。长期从事豫商研究的作家翁国旗在其《豫商文化》一书中,提到“豫商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商业文化的源头”。改革开放新时代,“草根成长,信用为本,行商无疆,传承有脉”成为新豫商的精神核心,草根成长是豫商最明显的特征,而创新是新豫商崛起的神秘力量。

在豫商文化发展的历史潮流中,无论古都洛阳还是汴京开封都体现了当时豫商文化发展的灿烂文明,在一些历史画卷里面也有体现古代豫商文化的繁荣景象,例如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当时繁华汴京的真实写照。而巩义的“康百万”更是把豫商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

近年来,为了打造豫商文化品牌、将豫商精神发扬光大,河南省成立了河南豫商经济文化交流协会、河南省豫商联合会,建立了豫商网等。这些组织和媒介在弘扬豫商文化、发扬豫商精神、凝聚豫商力量、塑造豫商形象、促进豫商交流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豫商文化根源深长,内涵厚重,价值特性明显,因此,认真挖掘和仔细梳理豫商文化尤其是豫商精神的内涵及现代价值,对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诸多裨益。

(三)豫商精神

本文所讲的豫商精神,是指河南商人在从事商业交换活动的历史实践中创造商品财富的同时所昭显的精神特质和财富。它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自觉或不自觉地发扬出来的一种特殊精神,这种精神贯穿在豫商的经营意识、组织管理和心智素养中,可谓豫商之魂。豫商之所以能在中原大地纵横驰骋千年,其主观因素即豫商精神尤为重要。

二、豫商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豫商文化厚重深沉而又充满活力,作为一种思想资源和教育资源,它具有特殊的亲和力与感召力。豫商精神作为豫商文化的灵魂,其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将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思想宝库、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具体而言,豫商精神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吃苦耐劳,坚忍图成

古往今来,凡是成名的商贾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精神,那就是肯吃苦。豫商深谙“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其中的道理,从小吃苦耐劳的精神就深深渗透到了他们的骨子里。例如,怀庆府的怀商们当初要把故乡的宝贝卖到各地甚至海外,需要克服很多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古时的交通和运输条件与现在相比不可同日而语。那时交通环境恶劣,有山峰挡道,有黄河阻路,商人们只能用最原始的独轮车、小木舟将怀药一点一点地运出河南,运到全国各地。而且,要想去到千里之外的地方,那就需要带足银两和生活用品,然后走上数月的路程,方能到达目的地,其中的艰辛难以想象,但是这种辛苦对于古代豫商来说是在所难免的。由此可见,没有坚强的毅力和肯吃苦的精神,怀庆府的药材商贾是不可能将怀药运出河南的,怀药出不了河南,怀商们也就无从谈起名闻天下了。

(二)崇尚中庸,低调内敛

“中庸”是儒家学说的重要内容,是孔子的最高道德标准。所谓中庸之道就是孔子提倡、其弟子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培养理想人格。中原豫商,尊儒重农,守土居中,其商业经营活动深受传统的中庸思想的影响。

作为豫商的典型代表,康百万家族对儒家文化推崇备至。其中“忠、孝、节、义”,在其处处悬挂的匾额、楹联上多有体现,比如“致中和”(《中庸》)、“居贵敬”(《论语・雍也》)、“行贵简”(《论语・雍也》)、“端洁退让”(《礼记・曲礼》)等等不一而足,一种处变不惊、博大宽容的气魄自然而成。

康百万庄园主客厅悬挂着一块《留余》匾,造型如迎风招展的旗帜,被称为“中华名匾”,内容为:“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告诫子孙凡事都要留有余地,人生在世,不要把福、禄、寿、财都享尽用尽占尽,把它留给需要的人。接着又引用明朝进士高景逸的两句话“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若辈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尽而已”。康百万庄园内很多建筑、匾额都体现着这种“中庸思想”和低调内敛的处世风格。康家经商做人处处恪守“留余忌尽”的家训,把留余思想发挥到了极致,既传承了传统的儒家中庸之道,又与当今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有异曲同工之妙。

自古以来,豫商深受中原文化影响,尚中庸之道,主张低调内敛。康百万奉行儒家“财不可露尽,势不可使尽”的中庸思想,有着典型的豫商特点:不露富。康氏家族不仅不露富,还提倡勤俭持家,大门口两边的对联,上联:志欲光前惟是读书教子,下联:心存裕后莫如勤俭持家,大意是:“想为祖宗增光,必须教子读书;要造福后代,最好的办法是勤俭持家”,意义深刻。正是因此,康百万家族沉着老练,稳扎稳打,遇变不惊,步步为营,富甲一方。

(三)诚信笃实,重德尚义

豫商早就意识到经商要靠诚信,诚信是一种无价的无形资产。豫商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们遵循秉持诚信笃实、重德尚义的经营价值观,在经营实践中,注重“义”与“利”之间的取舍,尽量杜绝有悖于义的行为。

可以说,商人是靠诚信打拼天下的,关于这一点,豫商鼻祖子贡在很久以前就给出了结论。诚信者,天下结也。诚信不仅是为人处世之道,也是立身处世之本,是人与人相互信任的基础。子贡本人经商十分讲诚信,从不允许欺骗的行为出现,因此才能最终名利双收。子贡重德尚义,作为孔子的弟子,他为孔子周游列国提供了经济保障,他将经商所得的财产,不计回报地用来支持孔子,个中缘由恐非一个“利”所能解释的。

康百万家族中几代人都是本着诚信、不欺人的原则做事经商。新豫商三全董事长陈泽民在发现有一批汤圆中有裂缝汤圆时,他视这批货为不合格商品,决不让这样的产品流入市场……讲信用、守信用是河南商人对自身的一种约束和要求。诚信笃实,重德尚义是河南商人树立的做人原则。他们知道,只有做到讲信用重承诺,童叟不欺,人们才乐于与其打交道。

(四)爱国济民,大爱无疆

中国第一位爱国商人弦高,是春秋时期郑国人。有一次,弦高在贩牛途中,正好遇到准备偷袭郑国的秦国军队,他知道此时郑国一点防范都没有。弦高处变不惊,立刻派人急速返回郑国报信做好迎击秦军的准备,自己则赶着牛群迎着秦军冒死而上。见到秦军后,弦高假以郑国使者身份,把12头牛和4张熟牛皮送给秦军,说是奉郑国国君之命前来犒军。弦高此举使得秦军以为郑国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遂放弃了偷袭郑国的打算,郑国因此得以幸免战祸。弦高以自己的过人胆识和聪明机智把郑国从灭亡的险境之中救了出来。在弦高行为的背后,是深沉的爱国情怀。弦高因“献牛救国”青史留名。《左传》《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等史书对此都有记载。

西汉洛阳人卜式,是汉武帝时期一位著名的畜牧商人和爱国者,家富不忘报国。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展开了大规模的反击,军费开支巨大,国家财政非常困难。卜式为国分忧,他告诉汉武帝愿意拿出一半的家产“输财助边”,充作军费,用来弥补军费的不足。卜式还“上书从军”,当国家遭到侵犯时,不惜自己的身家性命,前往杀敌。匈奴战争结束后,汉武帝移民实边,所需费用由国家支付。刚刚经历过战争的西汉财政极其拮据,目睹此情,卜式再次捐出家产,用于移民所需。卜式的这种忠于国家、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情怀,正是大爱豫商的具体表现。

当代新豫商虽没有为了祖国而驰骋疆场、与敌人展开真刀真枪的实战,但他们却以质朴的行动诠释着一颗颗诚挚的爱国心。不少河南商人发财以后,乐善好施,出资周济邻里、关心孤老、扶助贫病、修桥铺路、兴办学校……这些爱国济民行为不胜枚举。青年农民企业家王刚在固始老家创办永和高中,每年免费招收500个学生,他还在西北捐建了5所希望小学。李万枝带领蓝天集团自2001年―2005年共向社会捐款达2 300多万元,其中为教育事业捐款380多万元。邱新航包下了巩义市峡津口乡公川村36名学生和济源王屋山革命老区10名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全部学费,并且决定长期资助他们。豫商用辛苦的积累所做的一件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正是他们热爱国家、大爱无疆的具体表现。

(五)勇于创新,开拓进取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商海中的日新月异更加让人措手不及。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适应时代的发展、跟上社会的脚步,是其长久生存下去的必要条件。河南商人对自主创新的重要性的认识更是不言自明。河南商人在不断进取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所谓穷则思变,“唯有变者才能生存”,“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河南商人在经营管理上,善于变通,用创新的理念来为其生存和发展持续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

以宇通客车为例,1991年,河南郑州客车厂(今天的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由于国家指令性计划逐步减少,直至全部取消,企业遭遇“断奶”。一时产品滞销,资金紧张,工人思想混乱。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生存能力差的企业,在两年后一举成为中国客车的第一品牌。创造这个奇迹的原因就是自主创新。宇通自1993年便开始实施一系列的改革。它成功抓住了市场发展的机遇,研发出适合社会需要的卧铺客车。新产品的诞生,让宇通迅速占领了发展的制高点,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实现了企业上市、海外拓展等重要步骤。此后,技术创新始终一脉相承,成为宇通发展首要问题。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布局宇通也走在前列。凭借对创新近乎偏执的执着,成就了宇通客车领域难以撼动的霸主地位,十余年蝉联中国客车产销量第一,并斩获业内众多大奖。

(六)团结互助,合作共赢

豫商在经营活动中十分注重团队互助,合作共赢,危难之时同舟共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宗法和乡谊在这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早期河南商人远离家乡、独闯天下的过程中,别人尤其是同乡的帮助对于河南商人而言尤为重要。他们互相帮助,拉帮结对,不仅在陌生的城市站住了脚,还在合作中求发展。

在圣诞灯市场鼎盛的时候,豫商王任生是台湾首屈一指的“灯具大王”。很多商人看灯具市场的生意好做、能挣钱,于是都纷纷投资这个行业。这时,作为资格最老的老大,王任生想要把这些新手打败是件易如反掌的事情。但是他没有这样做,他认为从长远看,没有同行才是最大的危险。于是,王任生不仅不打击业内的新手,反而为他们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俗话说,商帮商帮,无商不“帮”,无“帮”不商。河南商人的精明之处就在于他们采取一手结商会,一手抓投资的独特经营方法。近年来,新豫商通过在外地成立商会,用宗法社会的乡亲感情彼此团结在一起,用商会加以维系,通过讲亲情、讲乡谊来互相支持,互相帮靠,建立起一种超越纯经济的更为深厚的社会关系。著名的“5+2”经济合作计划,就是河南商人之间团结合作、合作谋发展的产物。“5+2”是指广东河南商会和上海河南商会的几百名豫商分成五路,分别赴南阳、信阳、驻马店、周口、商丘进行项目考察、洽谈和签约。“5+2”关注区域经济凹陷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豫商商会从最初的共叙乡情到互帮互助再到合作共赢,逐步走出了一条振兴河南区域经济、解决黄淮地区经济塌陷区的探索之路。

正是上述豫商精神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借鉴,成就了博大精深的豫商文化,这些精神内核作为豫商文化的灵魂,是新时代豫商在实践活动中的动力源泉和激发他们正能量的助推器。

三、将豫商文化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豫商文化资源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对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积极意义。

(一)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四个方面的内容。豫商文化基本蕴含了这几方面的内容,比如,在世界观方面,豫商文化所蕴含的道家思想传递出了一种普遍的生命意识,它所表现出的生命关怀、敬畏生命的追求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和谐意识和生态伦理意识的培养;在人生观方面,豫商吃苦耐劳、坚忍图成、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对提高大学生对抗挫折的承受力,对大学生砥砺成才健康成长是极为可贵的;在价值观方面,豫商爱国济民、大爱无疆、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弘扬民族精神。

此外,将豫商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不仅有利于实现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政治等思想政治素质共性部分的发展,而且也可促进大学生地方性发展,使大学生能够成为全面发展之人。所谓的地方性发展,主要是指人的知识、思想、品德、观念等地方性特征。大学生的地方性发展是国家所承认、追求却难以实现的,体现的是地方文化资源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总之,豫商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财富,可以为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宝库、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且,豫商文化的传承演绎以及与新时代的结合,可以使豫商文化的内涵不断发展进化。蕴含在豫商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不竭源泉。河南省利用丰富的豫商文化资源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说是近水楼台,“走出去,请进来”十分便利,具有地缘优势。

(二)有助于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渗透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中的一个难点就是如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渗透力。将豫商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可以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思路。文化具有渗透性强、影响持久以及形象生动等特点。豫商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一般以豫商历史典故和创业传奇故事为支撑,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化历史内容,不仅生动感人、可信度高,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兴趣和共鸣,而且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教育感召力。将豫商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将以往的单向灌输式教育变成滴灌式唤醒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动活泼,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在无形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期望。因此,以豫商文化为切入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最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有利于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将豫商文化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创新,它所体现的正是一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即用豫商文化来承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实现教育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使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与其他形式的载体相比,将豫商文化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具有形式的多样性、对人的影响的全面性和影响方式的渗透性等优势。

河南省作为一个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的大省,把豫商文化资源应用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对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具有深远意义。例如,参观折射豫商文化的建筑、雕塑,如康百万庄园等,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当时的豫商生活状况和精神内涵;感受凝结豫商文化的节日盛会,如豫商大会等,可以使学生了解当代豫商的发展现状和精神风貌;邀请成功豫商到校做讲座,与学生面对面互动交流,可以增强豫商精神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等等。把这些地方性的豫商文化元素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对豫商文化的弘扬与传播感染人、教育人,进而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使教育载体更加多元化。

(四)有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三自”意识

“三自”是指自信、自立、自强。豫商文化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规范和引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子集,也是培养学生文化“三自”意识的重要载体。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越来越多的豫商“走出去”行商天下。目前,豫商活跃在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项目涉及食品、轻纺、机械、电子、化工、医药、建筑等专业市场,范围广阔。豫商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不仅把河南价廉物美的商品、独特的经营模式输出到全球各地,而且把河南人独特的商业理念和商业精神带到全球各地。他们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中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增强了河南人的国际影响力。因此,宣传豫商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三自”意识,在学习、生活和今后的工作中更加自信自立、自强不息。

总之,加强豫商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并应用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仅可以助力当代豫商行商无疆、传承有脉,同时也可以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我国各项建设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

参考文献:

[1]陈义初.豫商发展史与豫商案例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2]王力.豫商的崛起[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

商业文化的起源第7篇

一、宁夏伊斯兰文化资源选择

(一)宁夏资源禀赋选择

在宁夏经济理论和实践发展的过程中,资源优势被定位于土地和矿产。但从长远来看,难以支撑宁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宁夏农业的发展,只能起到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作用,难以支撑宁夏整体经济的发展。从产业升级趋势可以看出,先进国家或地区在实现工业化以后,农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下降,反而需要国家通过补贴政策工业反哺农业。农业收益受到土地收益递减规律的制约,无法实现持续增长的目标。发展能源工业具有低成本、高回报、见效快的特点,但其破坏生态环境、无法可持续发展的缺点也很突出。同时,矿产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而且宁夏矿产资源也是有限的,近几十年可以是宁夏经济的支柱产业,但存在资源枯竭的隐患。

文化资源作为生产要素具有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功能,利于形成比较优势。文化可以作为独立的生产要素直接创造财富,如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可通过对生产力系统中其他要素的内化作用推动生产力发展,即增加物质产品的文化含量。文化资源具有消费的无损耗性和利用的再生性,具有传统资源无法比拟的优势。消费的无损耗性表现在文化资源具有无形性,无论怎样转移和利用都不会失去资源的使用价值,资源可重复利用。利用的再生性表现在文化资源满足人们需求和利用的过程中需要生产者和消费者再开发,同时会生产出新的文化,文化资源利用越多越广,效用发挥越充分,创造出的新文化资源就越多。

因此,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禀赋的优势,可减少宁夏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弥补资本、技术等资源的不足。而在宁夏众多的文化之中,伊斯兰文化能够形成资源禀赋。

(二)宁夏伊斯兰文化资源的界定

宁夏伊斯兰文化就是伊斯兰文化、回族文化和宁夏地域文化三者的交集。宁夏伊斯兰文化资源,是指具有宁夏地域特色的对人们能够产生直接和间接经济与社会效益的伊斯兰文化内容的要素集合。

建构宁夏伊斯兰文化,是宁夏回族文化商品化的必然。文化的传播在于文化共享,但缺乏文化认同就会产生文化冲突,具备文化认同的文化商品才能形成市场需求。文化资源要转化为文化商品,形成产业规模经济,前提是产生文化认同的消费者群体规模较大。因此,不是所有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都适合产业化开发。宁夏在文化资源开发中不能以回族文化称谓为主导,而要以伊斯兰文化称谓为主导。原因是回族文化产品市场需求较小,仅回族消费者(主要是西北回族)产生文化认同,其他民族消费者出于猎奇心理会少量购买,但不会成为稳定的顾客群体。而以伊斯兰文化作为产品主导文化,不仅国内有回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认同,更有众多的伊斯兰国家民众的认同,这就为宁夏伊斯兰文化商品化和商品文化化提供了广阔的潜在市场。把宁夏回族文化资源转化为宁夏伊斯兰文化资源进行开发,能够扩大具备文化认同的文化商品市场,利于实现规模经济,发展产业链。

二、宁夏伊斯兰文化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宁夏伊斯兰文化定位不明确

目前,在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回族旅游文化等方面有大量研究成果和制定的政府政策。但是,众多的成果和政策的表述中,未严格区分伊斯兰、穆斯林、回族、清真等用语适用范围,特别是未突出宁夏的地域特色。例如,“宁洽会暨中阿经贸论坛”突出了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国回商大会”突出了回商人文历史和产业经济;“中国(宁夏)国际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节”突出了民俗习惯和。因此,宁夏伊斯兰文化缺乏统一的具有文化认同的称谓。文化称谓的多元化,在宁夏区外市场上,就会造成文化传播和沟通的障碍,限制文化商品的流通和市场的有序运行。

(二)宁夏伊斯兰文化资源禀赋特征不明晰

文化资源必须是文化中能够用于生产和消费的,而且能够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的部分,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可以转变为文化资源。而可以进行产业化经营的文化资源,又必须具有资源禀赋,即一国或地区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宁夏文化呈多维结构,有回族文化、西夏文化、黄河文化、岩画文化等多种类型,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出现齐头并进、遍地开花的现象。这种开发模式虽然有利于文化的多样性发展,特别是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但是也造成了投资的分散化,难以产生规模效应,不利于竞争优势的形成。特别是上述文化市场需求较小,难以推动文化商品化和商品文化化的发展。而宁夏伊斯兰文化资源作为宁夏最具有广泛性和实用性且能够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资源,却没有发挥资源禀赋优势。

(三)宁夏伊斯兰文化资源开发缺乏有效整合

一方面,文化资源开发领域界定不清晰,局限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而忽视了增加物质产品的文化含量,提升产品附加值。例如工业化商品,本身就体现着以发达国家为代表的工业文化,所谓品牌、形象就是消费者认同的一种文化。宁夏红、盐池羊肉、中卫硒沙瓜等商品,就是文化资源提升宁夏本地产品附加值的成功案例。但是宁夏产品没有系统化地整合,形成宁夏特色产业群。另一方面,产业开发中,使用清真产业、穆斯林用品以及回族用品等多种名称,削弱了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增加了宁夏形象树立的成本。美国制造、日本制造、中国制造等名词代表的是一种形象,是一种文化。那么宁夏制造是什么?应该体现什么样的文化?笔者以为,它既不是回族文化,也不是伊斯兰文化,而应该是宁夏伊斯兰文化。

商业文化的起源第8篇

关键词:文化创意;商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4-0064-02

在这个商业模式日渐受到关注的时期,对商业模式的探讨应该偏向于应用性研究还是基础性的理论研究?如果偏向于应用性研究,注重解决具体问题的话,那有没有具有普适性的原则与方法指导?如果偏向于基础性研究的话,那会不会犯纸上谈兵的错误?某种意义上说市场实践是走在理论前面的。目前学界与业界,以业界为主,关于商业模式方面的文章大多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因为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的提出都不久,大概十年前开始被人重视,最近两三年才成为一个焦点,所以由于实践经验的局限,理论建设工作一直处于滞后状态。所谓“文化创意产业”,简而言之就是将文化通过创意变成产业。“文化经济”则是将文化借由某种商业机制,转化成经济效益。整理一下“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经济”两者之间的思路。在学界也有这样的理解:“真正最有价值的,是这种把创意转化成为财富的产业组织形态。”也就是把“创意”借籍某种机制“产业化”。“文化”与“创意”之间的差异比较,其实归结一下不过是创意不仅仅是对产品的设计,对概念的包装,更大范畴的创意还包括对商业模式,机制的创造创新,甚至是对经济制度,政治体制的创新。所以不要把创意局限于艺术的范畴,它其实等同于更广泛意义上的变革创新。

业界与学界都非常关注文化创意与商业模式的关系以及商业模式的研究探讨,主要是因为商业模式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模块化。“商业模式几乎决定了初创企业的成败”――马云。很明显,初创企业包含了各行各业,他的这句话暗示目前或者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商界关注的焦点――对商业模式研究与探索,从移动互联网,到教育培训,到文化旅游,到传媒娱乐等各行各业。而这其中,对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的探索更是如火如荼。因为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下面这个箭头的意义: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创新的商业模式就不会将文化资源与经济效益联系起来,仿佛没有桥梁。《史记》上的故事会永远尘封在博物馆中,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只会被当地人所知晓,画家的画也只是由他自己欣赏罢了。

拿平民美学来说――

创意产业的起点,当然是人的文化与创意,但是文化和创意本身不能够直接变成财富,它必须经过一个产业化的过程,它包括确定目标建立流程配置资源成本核算执行操作。也就是说:它必须是一个精明的投入产出过程,把各种价值量组合起来,获得最大的商业回报。同时,为了尽快获得规模化的优势,它还需要大量的商业投资,使暂时弱小的创意之苗,获得丰富的营养液,开放出灿烂的产业之花。

文化创意产业有明确的目的,那就是通过创意的产业化,以更大的差异性、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市场价格,把一套更新颖的大型游戏软件、一种更现代更实用的工业或者建筑设计,在国内或者国外市场上推销出去。套用深圳人的一句格言,那就是“创意与市场在这里对接,才华和财富在这里转换”。要注意区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创意产业是基于大众文化的氛围,是娱乐性的。

文化产业靠创新,而不是靠积淀,最好是在积淀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文化产业应该是一种工业化的生产,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应该抱有一种产业观,大经济观,这也正是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所在。文化创意产业是企业主导的产业行为,是从消费行为反向思考的商业行为,以做企业的态度做项目,将其市场化,所以企业家,具有工商管理学历背景的人才应该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所谓商业模式是指产生经济、社会或其他形式价值的框架,或者指通俗意义上的盈利方法。商业模式这个词被广泛地用来描述,正式地或非正式地,代表公司的主要方面,包括目的、产品服务、战略、基础设施、组织结构、商业操作、及运营过程和政策。

商业模式是一个系统的架构

基础

设施 主要能力 实行公司商业模式所必需的能力和竞争力

合作伙伴网络 补充商业模式其它方面的商业联盟

价值构架 使公司和客户互相有利的原理

产品

服务 价值命题 公司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用Osterwalder(2004)里的话说,一个价值命题就是“对特定顾客区间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整体看法。它描述了公司怎样区别于竞争对手,也是顾客为什么从这个公司而不是其它公司购买的原因。”

顾客 目标顾客 公司产品和服务的目标受众

分销渠道 公司将铲平和服务递送给顾客的方式。

包括公司的营销和分销战略。

客户关系 公司建立的和不同顾客区间的关系。

管理客户关系的过程被称为客户关系管理。

财务 成本结构 商业模式采用的方式的金钱后果。公司的文档。

收入 公司通过一系列收入流挣钱的方式。公司的来源。

进化 创新力 不断实现变革与创新,基业长青。

商业模式的重要性已经一目了然,那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给自己的企业设计商业模式了,如何选择有效的商业模式,经营策略,发掘盈利点。但这似乎很难,因为很难有一种模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金油,对商业模式的探讨必须在一定的规律下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商业模式是不断革新的,因为社会在发展,技术在革新,文化在变革。商业模式可以复制又不可以复制,可以复制是鉴于商业硬件资源的复制性,不可复制则鉴于商业软件资源的不确定性。

新的经济和技术环境下,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思考如何使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大的使用效率与价值。文化创意产业的实践表明,利用人的创造力、技能与传统文化艺术的结合不但能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更具有高度的经济效益,因而很多国家和地区都采取措施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下面我用一种科学系统的方法来说明商业模式完全可以设计的更加科学合理与高效,可持续。商业模式创新的循环包含四个阶段:环境分析-商业模式创新-组织规划-商业模式执行-重新分析环境。

1.环境分析

商业模式创新的第一步是建立一个包含不同知识结构的商业模式创新团队,这个团队的成员应该来自业务、流程、技术、客户关系、设计、研发、人力资源等部门。让团队成员就商业模式的环境(社会、法律、竞争、技术水平等)达成共识,然后规划商业模式的框架。

特别是针对文化企业与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更是如此,因为文化企业的生命力完全在创意。而多元的文化背景才是创意的源泉。

2.商业模式创新

在既定的商业模式框架下,设计团队可以开始设计商业模式的原型。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在办公室中就可以搞定的,必须到市场中,到顾客中,探索客户的需求,根据需求进行创意。

是什么:我的工具是不是为潜在的客户提供了真正的价值?它能够满足什么需求?是唯一的吗?谁提供了一样的东西?与其他工具的区别是什么?

为谁做:我想为谁创造价值?我的产品能让他们知道吗?如果他们知道了,怎么能让他们成为我的客户?

怎么做:我已经知道了我要做什么和为谁做,我应该认真地考虑一下怎么做。我需要什么基础?我要雇用多少人?我需要与谁合作?我需要哪些第三方资源?

做多少:解决了上述的问题之后,我需要对预期收入和预期成本进行计算,用以评估未来的收入。

这个团队和其他的执行者可以选择一个或几个商业模式原型进行测试(就是Web2.0中所谓的Beta)。我觉得像这样选择多个商业模式很像金融领域的投资组合(风险管理、投资和收益等),我称之为商业模式组合。

3.组织设计

完成了上面这些之后,在合适的商业模式组合的基础上,公司应该思考怎么能够将商业模式分解为业务单元和具体的流程,称之为组织设计。同时应该规划用于支持商业模式执行的基础信息系统(例如电子商务系统、平衡计分卡、数据挖掘等),然后选择合适的人来执行。

4.商业模式执行

最后是关键的将设计好的模式(商业模式、组织模型、流程、信息系统模型等)付诸实践的阶段。在有了外部(例如风险投资)和内部(预算)保证之后,商业模式就可以具体实施了。从我的经验来看,这是最具挑战性的阶段,也是经常被忽视的阶段。但是,这个流程远远没有结束!商业模式创新是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在对商业模式的评估阶段结束,然后在重新分析环境阶段再次开始,即使这个商业模式已经取得了成功。如果想从设计中获得更多收益,从事商业的人应该学习设计的方法和流程,而不是只看设计的结果。这种创新和整合的能力将成为21世纪成功的关键。创新并不仅仅是产品的商业化,更是建立新的实践、流程、关系和商业模式,还有开源等体制的创新――这些领域内都可以看到创造的影子。并且突破性的创新可以带来显著的经济价值,而维持这种价值需要持续不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