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风险评估等级如何划分

风险评估等级如何划分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07 17:19:40

风险评估等级如何划分

风险评估等级如何划分第1篇

【关键词】现代有轨电车;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一、课题概况及研究意义

1.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含义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是指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重要政策、重大改革措施、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与社会公共秩序相关的重大活动等重大事项在制定出台、组织实施或审批审核前,对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开展系统的调查,科学的预测、分析和评估,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和预案。目的是为有效规避、预防、控制重大事项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社会稳定风险,更好的确保重大事项顺利实施。

2.现代有轨电车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有轨电车是采用电力驱动并在轨道上行驶的轻型轨道交通车辆。现代有轨电车不同于以前的“叮当车”,是一种新型的公交方式,相对与其他交通来说,具有安全可靠、节能环保、快捷舒适、外形美观、高效灵活、中等运量、成本低、周期短等优势和特点。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大力推进,城市交通拥挤备受世人注目,而现代有轨电车有别于传统交通方式,在控制、牵引供电和车辆技术上进行了更新,载客量大、安全舒适、快速便捷、节能降噪的特点更加凸显。据统计,截止2011年,目前近50个国家400多个城市在运营现代有轨电车系统,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等地区,在澳大利亚、日本等国也得到广泛运用。在我国,目前长春、大连有保留、改造的线路4条,上海、天津有新建线路2条,共计6条有轨电车线路正处于运营中;北京、苏州、南京、沈阳等四个城市的多条现代有轨电车正处于建设中。

3.课题研究的意义

有轨电车线路的修建,建设周期长、投资规模大、社会影响深远,涉及多个利益群体,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需对社会稳定风险进行评估。

本文以宁波市鄞州区现代有轨电车一期工程为例,探讨应如何对现代有轨电车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二、项目概况

宁波市鄞州区现代有轨电车一期项目工程长8.16 公里,起自姜山镇南大东路站,经天童南路、鄞州大道、宁南南路、宁南北路止于嵩江中路路口南侧的宁南立交南站。全线设站12 座,全线平均站间距723m。鄞州区有轨电车投资估算总额为10.68 亿元,技术经济指标为1.31 亿元/正线公里。

三、评估方法

1.项目特点分析

宁波市鄞州区现代有轨电车实验线一期项目工程途经南部商务区、鄞州区政府、万达广场等敏感地段。对于在沿线途经多个居住区及商业中心区,修建一条轨道交通线路,从维护社会稳定风险方面考虑,如何制定行之有效的工作协调机制、对沿线多数居民、单位环境和交通影响的控制措施,是确保项目保证工期并加快建设的关键。为尽可能保证轨道建设与用地规划相衔接,梳理用地情况、主要敏感点,并有针对性制定维稳措施。

2.调查方案设计与实施

本次工作结合选择采用收集资料、媒体公示、专家评议等形式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调查工作。

四、风险调查评估

1.风险识别清单

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对风险因素进行分类梳理,并结合当地经济社会与拟建项目的互适性,从初步识别的各类风险因素中筛选出主要的、关键的单风险因素,将主要单风险因素制成风险因素识别表如下:

2.风险因素与评估重点

结合各风险因素的特点进行分析,得出各风险因素相应的评估重点,如下表所示。

3.风险评估方法

每个项目根据其特点可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本项目拟采用风险评价矩阵来进行评估,具体就是:首先进行风险的识别,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每个主要风险因素的风险程度做进一步分析、预测和估计,综合分析和估计引发风险事件的可能性(概率)、影响程度,采用风险概率―影响矩阵(也称风险评价矩阵)来评判其风险程度,并进行排序,编制形成主要单因素风险程度汇总表,以揭示其关键性的风险因素。

根据以上矩阵即可计算整个项目的总体风险,进而根据项目的风险等级标准确定整个项目的风险等级。

4.风险等级的划分

根据国家和省部委的相关规定,社会稳定风险等级分为3 个等级,即: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

高风险:大部分群众对项目有意见、反应特别强烈,可能引发大规模。

中风险:部分群众对项目有意见、反应强烈,可能引发矛盾冲突。

低风险:多数群众支持但少部分人对项目有意见,通过有效工作可防范和化解矛盾。

五、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综合评估

1)风险分析汇总表

根据在上述的风险分析结果,编制形成项目主要单因素风险程度汇总表,以揭示其关键性的风险因素(W),见下表。

为了在采取控制措施时能分清轻重缓急,常常给风险划一个等级。按照风险事故发生后果的严重程度划分每类风险因素的权重(I),取值范围为[0,1],I 取值越大表示该类风险在所有风险中的重要性越大,所有风险权重累计为1。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专家评分结论进行加权综合,确定该项目各社会稳定风险因素权重见下表:

2)综合评估

单风险因素风险程度分值(R)的取值为:低风险程度取值0-1 区间,中风险程度取值1-2 区间,高风险程度取值2-3 区间。综合风险的分值越高,说明项目的风险越大。宁波市鄞州区有轨电车示范线一期工程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表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鄞州区有轨电车项目建设可能引发的不利于社会稳定的综合风险值为0.64,为低风险等级。

六、评估结论

笔者通过本次有轨电车的社会稳定风险调查,对项目的各个阶段(决策、准备、实施、运营)有可能发生的各类风险进行了分类梳理,最终筛选出11 项风险因素。针对上述11 项风险因素,笔者分别从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四个方面,对鄞州区有轨电车项目进行了社会稳定风险的评估。同时利用风险矩阵方法对项目建设可能引发的不利用社会稳定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估,评估结果等级为低风险等级。

七、结 语

本文以宁波市鄞州区现代有轨电车一期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为例,详述了风险评估的依据、方法、识别、程序等内容,探讨了应如何科学合理的对城市现代有轨电车项目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仅供其他类似工程项目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 赵振庭. 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指标体系与评估研究.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风险评估等级如何划分第2篇

1.风险的含义

风险和危险是不同的,风险包含着一种不确定性,每个结果的概率是可知或可以估计的,而危险则只意味着一种不好的预兆。因此,有时虽然有危险存在,但不一定要冒此风险,我们要想方设法去改变风险发生的条件,使之不发生,甚至带来转机。综上所述,可以这样定义的风险:风险就是活动或事件消极的,人们不希望的后果发生的潜在可能性。具体地说,风险一般应具备以下要素:(1)事件(不希望发生的变化);(2)事件发生具有不确定性;(3)风险的影响(后果);(4)风险的原因。

将风险表示为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函数,即

R=f(P,C)(1)

式中,R--风险,P-概率,C-后果。

风险和不确定性是我们很容易混淆的概念:不确定性是客观事物永远发展变化的客观特性,是产生风险的原因。虽然风险和不确定性这两个概念经常互相使用,但它们并不是一回事。不确定性仅仅考虑事件发生的肯定程度,而风险则要考虑事件发生后果的严重程度。

不确定性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并不完全是坏事,关键要看不确定性是在向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还是相反。再次说明,风险是针对不希望发生的事件而言的,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发生的可能性;

(2)一旦发生,后果的严重程度。

由此知道,有两类事件的风险性质是没有争议的,一类事件是“高可能性,严重后果”,对这类事件可以立即判定属于高风险问题;另一类事件是“低可能性,轻微后果”,对这类事件我们可以立即判定属于低风险问题。有两类事件的风险等级的判定是容易引起争议的,它们是:

(1)高可能性,轻微后果;

(2)低可能性,严重后果。

这两类风险性质的判定与个人的主观判断有很大的关系,不同的人由于持有不同的立场、观点,以及所处的环境不同,会有不同甚至相反的判断。图中的后果严重程度如果逐步增大的话,人们在做出决定时会越犹豫,在这种情况下,对项目风险等级的判定会更加依赖个人的解释。这时,主管人员一方面要依靠不同领域的专家,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准备,对判定风险问题作最后的决断。

2.风险管理的含义

风险管理涉及到各个行业,每个行业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企业风险管理是指生产过程中,风险管理部门对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评估,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的过程。

从表层上分析,风险管理就是对生产活动或行为中的风险进行管理,从深层上研究,风险管理是指主体通过风险识别、风险量化、风险评价等风险分析活动,对风险进行规划、控制、监督,从而增大应对威胁的机会,以成功地完成并实现总目标。风险管理的主体是管理人员,客体是生产活动中的风险或不确定性,大型、复杂的生产活动过程应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和相应的风险负责人。

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由风险的识别、量化、评价、控制、监督等过程组成,通过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职能,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方法来保证生产活动顺利完成;风险管理技术的选择要符合经济性原则,充分体现风险成本效益关系,不是技术越高越好,而是合理优化达到最佳,制定风险管理策略,科学规避风险;风险管理具有生命周期性,在实施过程的每一阶段,均应进行风险管理,应根据风险变化状况及时调整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动态风险管理。

2、风险管理过程及方法

风险管理过程包括风险规划、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几个阶段:

1.风险规划

风险规划,指决定如何着手进行风险管理活动的过程。风险规划确定一套完整全面有机配合、协调一致的策略和方法并将风险其形成文件的过程,这套策略和方法用于识别和跟踪风险区;拟定风险缓解方案;进行持续的风险评估,从而确定风险变化情况并配置充足的资源。在进行风险规划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风险管理策略、预定义角色和指责、各项风险容忍度、工作分解结构、风险管理指标体系。

规划开始时,我们要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并形成文件。早期的工作是:确定目的和目标;明确具体区域的职责;明确需要补充的技术专业,规定评估过程和需要考虑的区域;规定选择处理方案的程序;规定评级图;确定报告和文档需求,规定报告要求和监控衡量标准。如有可能,还要明确如何评价潜在资源的能力。

风险规划过程的运行机制是为风险管理过程提供方法、技巧、工具或其他手段、定量的目标、应对策略、选择标准和风险数据库。其中,定量的目标表示了量化的目标;应对策略有助于确定应对风险的可选择方式;选择标准指在风险规划过程中制定策略;风险数据库包含历史风险信息和风险行动计划等。

风险管理计划在风险规划中起控制作用。风险管理计划要说明如何把风险分析和管理步骤应用到项目之中。该文件详细的说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的所有方面。风险管理计划还要说明项目整体评价的风险的基准是什么,应当使用什么样的方法以及如何参照这些风险评价基准对项目整体进行评价。

2.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即识别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面临的、潜在的)的所有风险源和风险因素,对它们的特性进行判断、归类,并鉴定风险性质。风险识别的目的是减少的结构不确定性。亦即发现引起风险的主要因素,并对其影响后果做出定性的估计。该步骤需要明确两个问题:明确风险来自何方(确定风险源),并对风险事项进行分类;对风险源进行初步量化。

风险的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应是一项持续性、反复作业的过程和工作。因为风险具有可变性、不确定性,任何条件和环境的变化都可能会改变原有风险的性质并产生新的风险。对风险的识别不仅要通过感性认识和经验进行判断,更重要的是必须依靠对各种客观统计资料和风险记录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从而发现各种风险的特征及规律。

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有:专家调查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情景分析法、故障树分析法等。

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目前应用广泛的故障树方法。故障树方法简称FTA,是用于大型复杂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分析的一个有力工具。利用FTA来分析一个系统时,我们关心的是找出造成某个不希望的事件(顶端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原因,FTA使用演绎的方法找出使顶端事件发生的可能的次级事件,反映了各次级事件引起顶端事件发生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用图形表示出来就像一颗以顶端事件为根的倒长着的树,故障树因此得名。

3.风险分析和评价

风险分析和评价是在对风险进行识别的基础上,对识别出的风险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估计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范围、风险严重程度(大小)、变化幅度、分布情况、持续时间和频度,从而找到影响安全的主要风险源和关键风险因素,确定风险区域、风险排序和可接受的风险基准。在分析和评价风险时,既要考虑风险所致损失的大小,又要考虑风险发生的概率,由此衡量风险的严重性。

风险分析和评价的目的是将各种数据转化成可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的信息,进而对各风险事件后果进行评价,并确定其严重程度排序。在确定风险评价准则和风险决策准则后,可从决策角度评定风险的影响,计算出风险对决策准则影响的度量,由此确定可否接受风险,或者选择控制风险的方法,降低或转移风险。在分析和评价风险损失的严重性时应注意风险损失的相对性,即在分析和评估风险损失时,不仅要正确估计损失的绝对量,而且要估计组织对可能发生的损失的承受力。在确定损失严重性的过程中,必须考虑每一风险事件和所有风险事件可能产生的所有类型的损失及其对主体的综合影响,既要考虑直接损失、有形损失,也要考虑间接损失、无形损失。风险影响与损失发生的时间、持续时间、频度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对安全生产的影响至关重要。

风险分析和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专家打分法、蒙特卡罗模拟法、概率分布的叠加模型(CIMM模型)、随机网络法、风险影响图分析法、风险当量法等。

4.风险处理

风险处理就是对风险提出处置意见和办法。通过对风险识别、估计和评价,把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严重程度以及其他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就可得出发生各种风险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再与公认的安全指标相比较,就可确定的危险等级,从而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以及控制措施应采取到什么程度。有效处理风险,可以从改变风险后果的性质、风险发生的概率或风险后果大小三个方面提出多种策略。

5.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就是通过对风险识别、估计、评价、处理全过程的监视和控制,从而保证风险管理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监控风险实际上是监控生产活动的进展和环境,即情况的变化,其目的是:核对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的实际效果是否与预见的相同;寻找机会改善和细化风险控制计划,获取反馈信息,以便将来的决策更符合实际。在风险监控过程中,及时发现那些新出现的以及预先制定的策略或措施不见效或性质随着时间的推延而发生变化的风险,然后及时反馈,并根据对生产活动的影响程度,重新进行风险识别、估计、评价和处理,同时还应对每一风险事件制定成败标准和判据。

风险监控还没有一套公认的技术可供使用,由于风险具有复杂性、变动性、突发性、超前性等特点,风险监控应该围绕风险的基本问题,制定科学的风险监控标准,采用系统的管理方法,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做好应急计划,实施高效的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的任务是根据整个(风险)管理过程规定的衡量标准,全面跟踪并评价风险处理活动的执行情况。有效的风险监控工作可以指出风险处理活动有无不正常之处,哪些风险正在成为实际问题,掌握了这些情况,管理部门就有充裕的时间采取纠正措施。同时,建立一套管理指标体系,使之能以明确易懂的形式提供准确、及时而关系密切的风险信息,是进行风险监控的关键所在。

风险监控的主要方法有:审核检查法、监视单、风险报告等。

3、总结

风险管理是一个全寿命的动态过程,与管理的四个阶段,即启动、规划、实施和结束阶段密切结合,渗透在寿命周期的全过程之中。在企业有效开展风险管理能够促进各单位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减少决策的风险性,能为企业提供安全的经营环境,能够保障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能够促进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的角度来说,大胆创新、探索性地恰当运用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已成为关注的一个热点,对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加强安全保障、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符志明:航天风险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

[2]符志民著:研发项目开发风险种类和风险事件[M].管理与改革,2002

[3]严武:风险统计与决策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风险评估等级如何划分第3篇

译者注:实施基于商业银行内部信用风险模型的资本监管制度对监管当局和商业银行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信用风险计量模型不仅在理论上应经得起推敲,其计量结果在实证上需经得起检验,并且在不同银行间应具有可比性。本文为美联储的五位高级监管人员(Beverly J.Hirtle, Mark Levonian, Marc Saidenberg, Stefan Walter, David Wright)发表在《纽约联储经济政策评论》2001年3月号上的研究报告。该报告对采用风险计量模型计提信用风险资本所涉及的许多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揭示了内部评级法的技术原理,业界关于内部评级法的许多争论很大程度上都围绕这些问题展开,部分问题在新资本协议最终稿以及巴塞尔委员会发表的监管文件中可以找到答案,如时间跨度、使用测试、贷款损失准备处理、报告频率等;但有些问题仍未解决,讨论还在继续,如计量模型的具体形式、模型验证技术。本报告对于读者深入理解内部评级技术和监管要求具有很强指导作用。

信用风险计量技术的发展对资本监管提出了新问题,即银行内部信用风险模型能否作为计提监管资本的基础?本文的目的就是考虑如何解决使用信用风险模型计提资本要求可能带来的问题,重点讨论如何建立信用风险内部模型的监管标准。在理想情形下,监管框架能够使监管当局确信基于内部风险计量模型的资本要求在概念上是稳健的、在实践中是有效的,并且在不同机构之间是可比的。同时,内部模型框架应具有灵活性,以适应并促进信用风险计量技术的创新。

信用风险模型概述

信用风险模型的目标是估计银行资产组合未来信用损失的概率分布。因此建模的第一步是定义模型要描述的损失,以及损失的计量范围。根据损失定义,模型通常分为两类:一是衡量债务人违约导致的损失的模型(违约模式模型);二是衡量同时考虑违约损失和信用质量非极端变化导致的损益的模型(多状态模型或盯市模型)。可见,违约模型是多状态模型的特例。

损失计量都是基于未来计划期(时间跨度)。最常用计划期是一年,这意味着模型根据违约或信用质量的变化估计资产组合价值未来一年间的变化。也可以选择其他计划期,包括使用非一年的固定期限或与资产组合存续期相匹配的计划期。

确定损失定义和计划期后,模型将产生未来损失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计算给定置信度下损失。银行主要考虑两种损失数据: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预期损失是损失分布的平均数,代表银行信用资产组合平均损失。相反,非预期损失是衡量信用损失的方差或资产组合固有的信用风险。非预期损失可以用在某一较高置信度下全部信用损失减去预期损失来计算。

为获得信用损失分布概率密度函数,第一步是根据信用质量对资产组合进行006分类。银行应该建立内部评级体系并按照借款人违约概率将每笔贷款分配到其中某一风险级别。第二步是评估贷款在计划期内迁移到其他风险级别的概率。在违约模型中,就是评估违约概率;在多状态模型中,它还包括评估贷款在不同级别间转移的概率。第三步是估计不同信用质量状态下每笔贷款的风险暴露。贷款的风险暴露一般等同于贷款面值,风险暴露不随等级变化而变化;对于信用额度或信用衍生品等头寸来说,风险随时间而变化,并可能与特定信用质量状态相关。最后应对头寸进行估值。在违约模型中,通过确定违约损失率(LGD)进行估值。在多状态模型中,使用反映与特定等级违约风险的信用价差进行估计。

从信贷组合的层面来看,应将单独头寸放在一起掌握整体组合的行为而获得未来信用损失概率密度函数,这需要获得单个借款人导致的损失之间的相关性。将相关性纳入信用风险模型需要获得风险级别之间的转移概率、信用风险暴露和信用估值之间的方差和相关性。

几乎所有模型都假设这些方差和相关性是由一个或多个代表借款人信用质量的风险因素造成的。有关这些风险驱动因素的统计过程的假设决定了模型数学框架和概率分布函数的形式。因此这些风险因素分布的假设是开发信用风险模型的关键。

信用风险内部模型资本监管框架

以信用风险模型计量结果为基础的资本要求基于未来给定时间内损失分布的特定置信水平。资本监管框架包括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一是必须建立用于估计资本要求的审慎性标准;二是必须建立一套模型标准以描述全面信用风险模型的要素;三是监管当局和商业银行用来确保模型估计的准确性和机构间可比性的验证技术。

审慎性标准

审慎性标准确立了资本计提的基本严格程度。监管当局应能够细化这些标准确保监管资本要求的广泛适用性从而使所有银行都能遵从这一资本要求。审慎性标准包括损失定义、未来计划期和目标损失的置信度。

损失定义

以内部模型为基础确立最低资本要求时,第一步是建立损失定义的监管标准。监管资本内部模型方法应明确最低资本要求是否建立在违约模型或是多状态损失概念之上,以及损失发生的未来期间。

这两个定义是相互联系的,在计划期长度和损失定义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权衡。较长的计划期更适合于违约模式模型方法;而较短的计划期更适合多状态模型。建立在多状态损失定义基础上的内部模型更为合理,因为其同时考虑了违约概率和信贷质量变化概率,并且还认可信贷资产组合的经济收入和损失;监管当局要求商业银行在贷款变成损失之前对信用质量下降计提额外资本。随着信用风险交易市场的流动性不断增强,信用风险能够交易和对冲,采用多状态损失定义与市场发展趋势更为一致。

使用多状态损失定义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银行使用的模型大多数采用违约模式,因此必须调整甚至完全改变这些模型才能符合监管要求。另外,违约模式直接与账面价值相对应,而多状态模型与市场价值相一致。

未来计划期

在多状态损失定义下,可以考虑使用不同的计划期,包括一年期、多年期、以及银行信贷资产组合到期时间一致的“终身期”。

终身期与银行信贷持有到期的传统管理方法相一致。通过检查所有资产组合头寸的期限,能够得到与未来损失所对应的资本要求。终身期的假设可以解释为:在一定概率水平下,即使不能筹集额外资本或缓解不良资产,银行也具有充足的资本以抵御所有损失。终身期可以提供非常高的安全度,从而资本能抵御重大的不利信用事件。然而,终身期假设与商业银行所用的模型技术不一致。“购买―持有”的资产组合管理假设可能在信用风险流动性不断增加的环境下过于保守。

使用几年的固定计划期是一种方法。因为受信贷周期影响,一般需要两年、三年或更长的时间,从监管角度来看,使用长于一年的固定期限更为合适,然而,实践中模型时间跨度很少长于一年,因此需要权衡延长计划期、提高资本覆盖率带来的好处和改变银行通用模型的成本。由于各种原因,一年期最能代表审慎性考虑和实用性之间的平衡。多状态模型通过该年内信用等级下降反映了一年后违约概率。一年时间使得银行和监管当局有足够的时间应对出现的信用问题。业界模型也广泛使用一年期限,采用一年的时间期限是最现实的选择。

目标损失的置信度

目标损失的置信度也是以内部模型为基础的资本监管框架的关键参数。使用特定置信度下的损失水平减去预期损失来计算资本要求。特定置信度与其他参数共同决定了符合期望的监管资本。

确定合适的目标损失置信度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既然监管资本要求的目标是确保银行持有足够的资本应对重大损失,那么较高的目标损失置信度是合理的。如采用大型商业银行公开债务的目标评级所对应的置信度,通常情况下高于99%。

从安全性的角度考虑应设定一个很高的目标置信度,但并不需要设定这么高的目标置信度。监管资本是最低监管资本要求,银行也希望持有高于最低要求的资本。因此,最低监管资本要求可以低于安全和审慎银行持有的内部资本,选择较低的置信度水平具有合理性。

选择较低的目标置信度是现实的选择。由于实际观察到与高目标置信度对应的损失案例非常少,选择很高目标置信水平极大增加了模型验证的难度。因此在概率密度函数不太极端的基础上设定监管资本要求(例如90%)从而使得验证更加简单,如果考虑得到的资本要求是否足够审慎可以向上调整该数据。从审慎角度考虑,设定一个规模调整因子将较低的置信度水平下的损失估计转换为高置信度水平的资本要求,但设定合适的规模调整因子是非常困难的。即使采用较低的置信度水平,能否改进模型估计的验证仍是重要问题。

模型标准

资产组合的信用风险模型必须满足一些监管标准,只有满足这些标准采用内部模型计提资本才足够全面。鉴于模型尚处于不断演进之中,这些标准不应是过度限制性的。

监管当局可以与业界共同合作开发的一些稳健做法用于评估银行模型及假设是否在可接受范围内。这种方法可能导致不同银行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同;但是只要监管当局能够检验银行的选择是否合理、模型参数是否有实证基础、概念标准能否在确保可比性和便于模型改进创新之间达到平衡就可以满足要求。全面模型的理论标准包括两个方面:模型结构及与参数估计相关的一般数据要求、模型处理资产组合结构的方法。

模型结构标准

全面信用风险模型需能够解释个人信贷、借款人或交易对手损失的变化和相关性。通常情况下,可以用三个关键因素来解释变化:转移概率、信用风险暴露和资产重新估值。

转移概率:模型包含在未来计划期内特定风险暴露在不同信用质量等级之间转移的概率。在违约模式框架下,需要评估违约概率;而在多状态模式框架下,模型必须包含贷款从某一风险等级转移到其他等级的概率。

然而,信贷质量的转移在一定程度上与借款人相关。结构化模型的标准必须解决该问题。但考虑相关性的监管标准不应给银行造成沉重的负担,因为几乎没有模型假设信贷质量的变化独立于借款人,因为若认同该建设,模型将无法获得影响信贷组合风险的一种最重要风险因素。模型结构标准可以要求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相关性,在有些情况下,更多地使用主观判断也是可以的。

信贷风险暴露:未来计划期内信贷风险暴露的不确定性可能与市场价格或利率直接相关,例如衍生交易合同下的交易对手信用风险;也可能由其他原因所致,例如,授信限额和备用信用证依赖于超越银行控制的借款人行为。模型的标准应该明确识别这种不确定性的方法。

监管标准应要求模型识别风险暴露的变化,可以采取压力测试来模拟风险暴露的变化。可以假设所有信用限额都被提取,或衍生品的风险暴露等于其未来潜在价值一个较高的百分比。较为现实的充分的监管标准可能只简单要求模型根据信贷质量考虑风险暴露重要变化因素,但更完善的方法应考虑风险暴露的随机变化因素。

对于衍生品或其他价值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市场状况的头寸,监管标准可能要求模型同时考虑市场变化和信用风险暴露。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信用风险模型不仅必须反映未来风险暴露的不确定性,还应反映不同信贷暴露之间潜在的相关性。

资产重新估价:任何信用风险模型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当贷款在不同级别间转移时重新估价各种信用风险暴露。在多状态模型中,资产重新估价包括根据信贷质量和未来计划期末预期总体市场状况重估头寸,通常按照市场信用价差对按合同支付的现金流进行折现。

适用于全面信用风险模型的监管标准应该要求银行不仅获得头寸随信贷质量在不同等级间转移时预期价值变化,而且还要考虑这些变化不确定性的影响。因此,仅使用基于市场的定期信用价差结构是不充分的。以收益率曲线隐含的远期价差为基础的信用价差关键变化较为成熟但仍无法界定不确定性的影响。因此,模型标准应要求对信贷质量变化后贷款价值评估时明确纳入市场信用价差的波动和价差间变化的相关性。

通常,对违约状态下的贷款价值重估实行分开处理,主要基于贷款最终回收的比例。不同行业、不同国家以及不同贷款类别的回收率有所差异。并且,随着资产市场情况价值变化具有不确定性,全面模型的标准可能要求银行考虑不确定性的来源,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模型是否需要获取回收率的变化及其之间的相关性,如果需要,那么采取何种标准能确保相关性得到充分考虑。

此外,上述各要素之间的相关性也非常重要。例如,导致借款者信用等级下降的因素可能也会导致信用限额的增加,以及相关资产的贬值,三个要素的不确定性也是相关的。

大多数信用风险模型都假设无相关性。模型开发者认为这种假设是合理的,或是因为相关性不重要或者在模型中考虑相关性是不切实际的。监管标准应要求银行估计并考虑这些相关性或者证明其不重要。几乎所有模型都假定这些相关性由一种或多种影响信贷质量的风险因子所驱动,关于风险驱动因素统计过程的假设决定了模型的数学结构和概率密度函数的最终形状。因此,模型标准必须解决这些风险因子的分布问题。

虽然,有可能确定风险因素分布的具体标准,但不同的模型结构决定了很难建立一套普遍适用的最低标准。开发这些标准成为监管当局和银行在使用内部模型计提信用风险资本要求之前面临的最主要障碍。最起码,监管当局应在有关稳健做法(或指引)中解决这些风险因子的校验和统计过程问题。

数据和估计的标准

数据要求很可能给银行实施以内部模型为基础的资本制度带来非常高的负担。以模型为基础计提资本需要两类数据。第一,必须采用与所适用的模型配套的方法一致的标示信贷组合,也就是说,必须掌握信贷组合的结构。第二,任何模型所依赖的某些特定参数估计,主要通过实证观察计算而得出,并且符合前文所述的理论观点,这些参数估计值应符合银行在特定经营环境下所采用的信用风险模型的通用概念。该部分主要讨论与数据相关的一般性问题,包括信贷组合的结构和参数估计,以及信用风险建模过程中有关这方面的监管标准的类型。

信贷组合的结构。在全面信用风险模型中,与资产组合结构相关的最重要的两个问题是按照信贷质量对资产组合进行适当的分类以及必须解释所有实质性风险暴露。资产组合分类方法是按照信用风险的大小将单个风险暴露分配到连续风险等级体系中某一个数量级别。具体方法有多种,使用了外部评级、金融市场、财务报表数据以及其他方面信息等。银行使用内部分析、关于借款人和交易对手的私人专有信息来决定如何将风险暴露纳入信用风险模型。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技术发展迅速。无论银行使用什么方法,信用风险模型的整体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评级过程的质量。因此,全面信用风险模型必须基于严格的、稳定的,并且包括公共和私人的信息的评级过程。有关评级体系的监管标准制定需要监管当局和业界的持续努力。

此外,全面信用风险模型必须能获得所有实质性信用风险暴露,并采用适当方法将其纳入计算过程。该过程首先需要识别银行资产组合的头寸。现行的监管资本规则根据某特定头寸的性质分为市场风险头寸和信用风险头寸。清晰地界定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对于防止银行通过在不同账户之间调转头寸导致的监管套利是非常必要的,监管当局应完善既有规则以限制商业银行为降低资本监管要求而在账户间调转头寸的可能性。

一旦确定某头寸应计提信用风险资本要求,监管标准应要求商业银行证明其信息系统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整合信用风险暴露的数据。结构性数据需要获得各等级中新增贷款、剔除已经收回的贷款以及转移到其他级别的贷款。内部评级必须定期更新以反映债务人和交易对手的财务现状。模型必须对每个借款人的所有实质性风险暴露加总得到总风险暴露。

参数估计

构建全面信用风险模型时,参数估计会带来一些最重要的数据问题。对于特定模型来说,通常只有一种估计技术,因此监管标准必须是概念化的而不是具体的。然而,银行应该向监管当局解释和证明估计方法的正确性,并提供足够支持(例如文字描述、技术文档、以及与模型开发者接触等),从而可能对参数估计方法进行稳健的评估。

数据来源随参数类型而不同。转移概率的数据可能来源于银行内部信用等级转移的实际数据。相反,反映价值及其变化的参数一般基于市场信用价差数据、或根据历史上某类资产销售的实际价格或违约状态下资产的回收率进行估计。无论使用何种数据来校准参数,监管标准应能够反映三个普遍原则。第一,数据必须取自能够反映与信贷质量相关风险因素的潜在变化范围的一个完整历史周期;第二,数据必须可运用于银行特定的业务组合。第三,数据必须使用一致的违约定义或相关的信用状态转移的定义。

历史观察期。数据及模型结构能够充分反映信贷周期效应,为此,监管标准要求数据窗口具备足够的历史长度,以便能获得根据历史标准违约率或降级率上升和下降时期的数据。具体的要求依资产类型、地理位置、产品市场等而定,因为不同产品和市场所经历周期的时间和频率不同。

对银行特定的适用性。监管当局可能希望银行能证明其用于参数估计的数据符合其资产组合结构。例如,美国企业的数据可能不适合针对欧洲或拉丁美洲的借款人开发的模型。同样,基于国家层面数据计算的转移概率或价值估计值可能不适合贷款在特定区域或产业集中度较高的商业银行。

银行和监管当局可能面临着数据的适用性和数据窗口的历史长度这两方面要求之间的权衡。使用银行内部数据一般可以解决适用性的问题,只要历史上银行业务的任何重大历史变化都记录在案,在银行具备充分违约和损失数据的情况下,能够得到合理的精确的参数估计。然而,几乎没有银行内部数据能拥有足够长的历史观察期。作为替代方案,银行可以使用第三方提供的或公开的数据。由于这类数据越来越容易获得,但能否适用于特定的银行业务组合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参数估计必须基于相同的违约定义,多状态模型中信用等级转移的定义必须相同。使用数据的不一致会导致估计严重错误。确保用于估计违约概率及损失违约率的数据使用相同的定义非常重要。例如,同时使用公开交易债券数据计算得到的违约概率与通过银行内部非生息贷款的数据得到的违约损失率的情况下,由于银行内部数据对违约信用事件的定义相对不严格,结果是风险被严重低估。

验证

监管当局的验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制定信用风险模型结构和实施稳健做法的指导原则。指导原则包括对信用风险计量模型现状的定性描述,包括模型设计和估计的技术、以及风险管理环境的定性标准。模型设计和估计技术包括全面信用风险模型的各个方面,而定性标准侧重于银行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程序,使用测试是其中关键因素,以确保用于计提监管资本的模型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是使用定量检验技术发现模型结果的系统性误差。由于信贷周期的长度以及实际结果独立观测值非常有限,对信用风险模型结果正式返回检验是不可行的,信用风险的模型验证可能要采取多种检验方法。这些检验包括银行内部所做的工作,如作为模型设计和维护工作的一部分(例如,关键参数的敏感性测试),以及监管当局为识别不同银行模型结果的系统性差异而进行检验(例如,组合检验)。

此外,公开模型设计、估计和结果的信息是对银行为资本目标所使用模型的一种检查方法。所有这些因素共同发挥作用,使得监管当局和银行自身能够确信,用于监管资本的模型在理论上是稳健的,并能够得到有效实施。

指导原则

稳健做法的指导原则的目标是详细描述监管当局评估用于计算最低资本要求的内部模型时所考虑的各种因素。原则应该是动态的、与时俱进的,以反映信用风险模型的发展状况,为监管当局和银行提供评估特定模型结构和实施的标杆。由于信用模型几乎不可避免地包含一定程度的主观判断,如对相关性或其他参数的假设采取简化的处理、使用非完美的数据校验模型参数、假设总损失的分布等,原则建立了评估假设与行业实践是否符合的方法。

监管过程越来越强调对银行计量、管理、控制风险和资本充足方法的定性评估,因此关于风险管理环境的定性标准是指导原则的主要内容的一部分。银行和监管当局在实施新资本协议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将为开发验证的定性标准提供重要的参考。

银行使用资产组合信用风险模型计提监管资本取决于其能否满足一系列定性标准,确保模型使用的稳健性和执行过程的公正性,促进银行风险管理技术与监管当局强调的安全性和稳健性一致:

信用风险计量体系操作要符合与银行有关内部政策、控制和程序的文件规定。

建立负责银行信用风险模型设计和执行的独立风险控制部门。

对风险计量模型进行独立评估应是银行内部审计的一部分,无论是通过内部审计师还是外部审计师来进行。

定性原则必须包括“使用测试”,确保为监管资本目标所有的信用风险模型与银行持续信用风险管理过程密切相关,模型的计量结果必须是银行计划、监督和控制信用风险状况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例如,模型可以用于内部信用风险限额的设定、资本和资产组合配置、以及信贷定价。

定量检验

监管验证应包括模型输入值和结果的实证检验。鉴于对模型结果开展正式返回测试存在缺陷,信用风险模型的定量检验主要通过对模型参数的独立检查以识别银行间模型计量结果可能存在的系统性偏差,如预期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风险暴露的估计;关键参数估计的敏感性分析;模型结果的压力测试和资产组合测试等。

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计量模型监督检查的第一步就是检查内部有关模型检验的文件记录,包括模型开发人员以及内部(外部)审计人员有关模型校验、检验的文档等。为此,监管当局应制定关于验证方法的稳健做法的指导原则,银行应使用这些检验方法并将其作为开发和维护模型的一部分。例如,分析模型结果对参数和关键假设变化的敏感性,敏感性分析允许管理层使用特定的统计技术或者历史观测值限制等方法分析由模型结构导致的脆弱性。该分析还可能包括证明模型计量结果的影响以及回收率、相关性和信用价差的变化对最终资本计提的影响。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银行应建立并保存强有力的文档以便对模型开发和监测进行稳健的评估。一般情况下许多参数和假设都需要检验。当特定参数和假设对模型结果有重大影响,敏感性分析必须充分反映变化的影响。

压力测试是评估基于内部模型的资本要求充分性的另一个重要标杆。压力测试是开发模型和风险管理过程中重要环节,有利于确保由于过于乐观或简单的假设未发现的潜在较大资产组合损失,压力测试能提供“高危、低频”事件的信息。压力情境包括实际发生的历史事件,转移概率、波动性和相关性的上升或下降,以及信用质量的快速恶化等。识别有意义的压力情景具有相当的挑战性,缺乏历史数据和对模型结果返回检验的能力使得压力测试成为监管当局评估信用风险模型的重要工具,用于衡量开发模型过程的可信度以及最终资本计提水平的适度性。

信息披露

信息披露是对上述验证方法的重要补充,要求使用内部模型计提资本的银行公开模型数学结构、关键假设和参数估计的文档记录,使银行模型接受公开监督。市场参与者和研究机构对银行内部模型的独立评估有助于监管当局的验证过程。模型技术最新创新成果快速传递给市场参与者有助于整个银行业风险计量模型的优化。

实际操作中的有关问题

贷款损失准备和预期损失。基于非预期损失的资本要求引发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贷款损失准备的地位和定义问题。非预期损失等于在目标概率下的损失减去预期损失,如果贷款损失准备低于预期损失,那么吸收损失的全部财务资源将无法提供充分的保护。然而,会计定义中的贷款损失准备与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中的预期损失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基于非预期损失的资本要求应谨慎处理贷款损失准备问题。

模型适用范围。内部模型的资本要求能否覆盖银行全部的信用风险暴露,还是仅仅局限于特定的资产组合(如大额商业贷款)?本文所讨论的模型主要是适用于商业贷款组合,而其他组合资产,如零售贷款,采用其他结构不尽相同的模型,甚至没有相应的信用风险模型。银行只能部分使用基于内部模型的资本要求,而其他资产组合仍采用非模型的监管资本要求。当银行采用内部模型为某些风险暴露而不是所有暴露计提资本时,“为我所用”或者说选择性采纳,将成为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银行只有对资本要求下降的资产建立风险计量模型的激励。

规模调整因子。参照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基于内部模型的信用风险资本监管制度也应该设置规模调整因子。例如,考虑到数据的有限性,校验信用风险模型参数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是采用以模型为基础的资本监管值得关注的问题。监管当局和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模型方面缺少长期经验,这将导致一种不确定性,即模型在未来信贷周期及金融市场低迷时期如何运作的问题。通过放大银行所报的原始损失数据可以解决这些担忧。因此在实施初期可能采用放大倍数,随着经验的积累,有必要对放大倍数进行调整或修改。

资本计算频率。不同于市场风险的VAR模型,每天都要评估银行交易业务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模型运行的频率要相对低一些。虽然近期内按月运行模型是一种现实选择,但长期内银行应该培养以更高频率运行模型及时更新模型估计值的能力。

给定模型运行的频率,可以根据季度内月均或周均估计值得到资本要求。采用均值可以降低银行粉饰的积极性,例如,以特定时点模型结果为基础计提资本,银行容易通过化妆的方法来提高资本充足率。此外,采用均值还可以平滑模型估计值的短期波动,并且确保资本要求不会对信用市场的短期异常行为过度敏感。

参数更新。采用内部模型计提信用风险资本的银行更新模型参数的频率应满足最低要求。应在风险评估准确性与报告负担之间进行权衡:高频率的更新参数能够为监管当局和银行提供关于模型结果的更加充分的信息,但这加重了银行的负担。由于参数类型和数据来源的不同,更新频率存在一定的差异是合理的。例如,使用以市场信用价差重新评估信用暴露,这些价差应该频繁更新,更新频率或许要高于对整个模型的重新估计,以解释价差短期内的潜在重大变动。尽管在确定最佳评估周期方面还需要做额外的工作,但相对于转移概率和相关性,以清偿率或者是资产销售时的市场价格为基础对特定状态风险暴露价值重新估计的更新频率要低。银行资产组合结构数据的更新至少要与其主要资产变化频率一致。

风险评估等级如何划分第4篇

关键词:信息安全管理;ISO/IEC 27001;PDCA;资产识别;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30-0034-02

一、项目背景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电力工业的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各行各业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当前流行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改变了电力企业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和手段,支撑着电力生产、营销和管理的全过程。如何有效保障信息安全,从而保证整个电力企业的生产安全,成为电力行业目前积极探索的新课题。

在这个大环境下,玉溪供电局作为云南电网的改革试点单位,大力进行改革创新,引入国际信息安全管理标准ISO/IEC 27001,建立了完整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有效的保证了信息安全,取得了很好的收效。

二、ISO/IEC 27001简介

ISO/IEC 27001是有关信息安全管理的国际标准。最初源于英国标准BS7799,经过十年的不断改版,终于在2005年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转化为正式的国际标准,于2005年10月15日为ISO/IEC 27001:2005。该标准可用于组织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保障组织的信息安全。标准的要求主要包括11个安全控制域、39个安全控制目标和133项安全控制措施。标准采用PDCA过程方法,基于风险评估的风险管理理念,全面系统地持续改进组织的安全管理。其正式名称为:《ISO/IEC 27001:2005 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要求》。

三、项目实施方法论

玉溪供电局在整个信息安全体系建设过程中,根据安全风险是相对的和动态的基本概念,遵循P(Plan 计划)-D(Do 实施)-C(Check 检查)-A(Act 持续改进)的方法论,见下图:

四、项目实施中若干重要环节

标准中只是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建议和要求,但是如何按照这些要求建立一套符合局实际情况,能够顺利推行和实施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局项目组成员与上海天帷公司的同事一起积极探索,紧密结合局信息安全建设的现状和要求,认为资产识别、风险评估、文件编制、运行实施、审核等是整个过程的重要环节。

(一)资产识别

资产识别是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步骤和基础,信息安全就是要保证信息和资产的安全。所谓资产识别就是要识别ISMS管理范围内的信息资产以及这些资产的所有者,形成资产清单。玉溪供电局在资产识别中把资产分为5类:文档和数据、软件和系统、硬件和设施、人力资源、其他等。

(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信息安全工作的一个重要步骤,通过风险评估,找到组织在信息安全方面的差距,才能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策略和改进措施。

通过风险评估,形成《风险评估表》、《风险评估报告》、《风险处置计划》等。为了保证风险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建立了一个定量的风险评估方法论。

风险值=威胁发生可能性×影响程度等级×现有控制措施有效性赋值。通过制定风险等级划分标准来确定风险等级。将等级划分为五级,等级越高,风险越高。

对于不可接受风险的确定和处理要慎重,不要一味的将所有的风险都归为不可接受风险,要时刻牢记风险的处理是要付出成本的,所以需要综合考虑风险控制成本与风险造成的影响来制定风险的可接受准则。风险的处置有4种方式:规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风险、接受风险。对于不可接受风险应根据选择的风险处理方式控制残余风险。

(三)文件编制

为了响应云南电网公司的一体化管理制度,在信息安全建设中将针对信息安全标准ISO/IEC 27001要求的文件进行统一整理,对原有《信息安全管理办法》的修编。形成了新版的《信息安全管理办法》,覆盖了27001的11个安全领域的要求。

另外,为了使新版的《信息安全管理办法》能够更好的落地执行,在信息安全体系建设过程中,制定了60多个操作性很强的记录表格表单,以辅助各部门能够更好的执行信息安全体系的要求,比如:《机房巡检记录表》、《防范病毒管理表》、《重要应用系统权限评审表》等。

(四)运行实施

我局在信息安全体系运行实施的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措施来促进体系的落地工作,比如进行信息安全意识和知识培训,张贴宣传海报,在电梯口液晶电视和LED大屏上播放信息安全宣传视频,进行模拟审核和安全工作检查等,真正做到了全员参与。

同时我局还建立了畅通的意见反馈机制,任何人对当前的信息安全体系有意见和建议,都可以通过局OA系统提交。信息运营中心会对所有提交的建议进行整理和归纳,以发现改进的机会,真正实现了PDCA循环,使局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持续改进和螺旋式上升。

五、项目实施经验和注意事项

玉溪供电局按照ISO/IEC 27001的要求建立了符合本局实际情况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经历了资产识别、风险评估、体系建设和实施、内审和审核,最后取得了认证证书。在这个过程当中,总结了一些实施的经验和注意事项。

(一)领导重视

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牵扯到局各部门的工作,需要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必须有局领导的大力支持,才能顺利的进行和更好的实施。

(二)全员参与

安全不是某一个部门或者某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关乎全局所有部门。需要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和协调一致的工作,才能保证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安全,任何一个部门出了问题都将对局信息安全构成威胁。

(三)持续改进

信息安全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而且风险也是动态的,为了保证信息安全和控制风险始终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信息安全工作应当是一件长期的工作。

(四)平衡原则

安全只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安全,而且任何降低风险的措施都是需要一定的投资,可能是金钱的,也可能是人力资源的。所以一定要平衡投资和风险降低之间的关系,不要一味的为了降低风险而作一些不适当的投入。

六、结语

玉溪供电局通过ISO 27001的认证并获得证书,不仅是对前期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工作的充分肯定,而且对后续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运行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和目标。局信息运营中心要在局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以后局信息安全工作中,对现有体系进行持续改进,使本体系更加符合玉溪供电局的实际情况,为玉溪供电局的信息安全工作保驾

护航。

参考文献

风险评估等级如何划分第5篇

一、资产评估风险的概念及其特征

资产评估风险是指和资产评估有关的单位或个人因资产评估事项所引起的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资产评估风险具有以下一些特征摘要:

1.客观性。从广义上讲,只要开展资产评估工作,必然会出现由此而引起的遭受损失的事件。

2.不确定性。从个案来讲,资产评估风险何时何地发生,发生何种类型的风险,发生的程度如何等具有不确定性。但通过人们的努力,可以将风险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之内。

3.潜在性。导致资产评估风险的可能性已经客观形成,而有关当事人要承担的责任和遭受的损失暂时还没有成为现实。但是假如这种状况一旦被相关利益人发现,并且他们不能再容忍这种状况已经给他们造成的损失,那么,这种潜在的风险将会成为事实风险。

4.阶段性。资产评估风险在一段时期内可能只是潜在性风险,而在另一段时期内则可能成为事实风险(指资产评估工作已付诸实施,并且已对相关当事人的利益造成损害,已被受害方发现,并且已诉诸行政程序或法律程序以保障其利益不受损害)。

二、资产评估风险的表现形式

资产评估风险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通过分类,可以将资产评估风险的表现形式分为立法风险、管理风险、执业风险和结果使用风险四类。

1.资产评估立法风险。资产评估立法风险是指受人们熟悉事物的阶段性的制约,国家制定的和资产评估有关的法律和法规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当前的实际情况不再相符,以至不能有效地指导当前的资产评估工作所带来的风险。

2.资产评估管理风险。资产评估管理风险是指资产评估行政主管部门在履行其资产评估管理职能时所带来的风险。对这个定义,要说明两点摘要:①目前我国资产评估的行政主管部门不统一,除了财政部门外,还包括国土资源部门、房地产管理部门以及其他部门(如林业部门、农业部门等)。②资产评估管理职能大致可以归纳为两个摘要:一是规划职能,如行业发展规划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等;二是控制职能,如对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的资格认证、执业标准的制定以及国际协调等。在我国,资产评估管理风险主要表现在摘要:在目前资产评估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不统一的情况下,各部门在具体实施管理职能和制定执业标准时,由于管理的不完善和相互矛盾而影响了资产评估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

3.资产评估执业风险。资产评估执业风险是指评估人员在执业中,由于达不到专业标准而导致的风险。执业达不到专业标准,必然导致资产评估结果不合理,从而使资产评估当事人的利益受到影响,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由此参和诉讼或仲裁而发生的费用以及因败诉而承担的赔偿责任,这就是资产评估执业风险。

4.资产评估结果使用风险。资产评估结果使用风险是指资产评估当事人由于对资产评估报告书及评估结果使用不当所带来的风险。主要表现为摘要:使用了过期失效的资产评估报告书及评估结果;未按资产评估报告书上所注明的评估目的使用资产评估报告书及评估结果;在使用资产评估报告书及评估结果时,未充分考虑评估期后事项的发生而导致的资产评估价值的变化等。

三、资产评估风险的防范策略

如前所述,我们可以根据资产评估风险及其四个特征,对其加以控制。

1.建立和完善资产评估法律、法规体系。目前最主要的是制定《中国注册资产评估师法》。在我国,资产评估行业至今尚未颁布相关法律,这显然跟不上资产评估行业形势发展的需要。通过制定《中国注册资产评估师法》,把前述的资产评估管理方面存在的新问题一并加以解决。同时,建立和完善资产评估法律、法规体系有助于减少资产评估立法风险。

2.理顺资产评估行业管理体制,建立统一的行业自律组织。资产评估属于社会中介服务行业,因此,它应当有适合自己行业特征的管理模式。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摘要:①结束资产评估工作多头管理的目前状况,实行统一的行政管理。明确资产评估的行政主管部门,对资产评估行业进行统一管理,为评估行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②建立统一的行业自律组织,实行统一的行业自律管理。依照现有的和资产评估有关的行业组织(如注册资产评估师、土地评估师、房地产评估师等)状况,在相互协商的基础上,由政府协调,组建统一的具有权威性的资产评估行业协会。统一的资产评估行业协会可以按照资产类型(如建筑物、土地等)和地区设立分会,从而做到既有利于不同类型资产评估的完善发展,又有利于不同地区资产评估之间的技术交流。同时,实行统一的行政管理,建立统一的行业自律组织有助于减少资产评估管理风险。

3.建立注册资产评估师的分类分级制度。分类是指对注册资产评估师按其所熟悉的专业进行划分,分为建筑评估师、土地评估师、机器设备评估师等。分类管理的好处是可以发挥每个评估师的专业特长。分级指对注册资产评估师按其执业年限和经验进行分级,一般可分为初级评估师、中级评估师和高级评估师。

同时,建立注册资产评估师的分类分级制度有助于减少资产评估执业风险。

4.建立资产评估专家咨询委员会。由于资产评估涉及的评估范围太广,而每个评估人员的知识面相对有限,因此,在资产评估行业协会的指导下,建立资产评估专家咨询委员会,对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进行专业指导,十分必要。资产评估专家咨询委员会可由财务会计、工程技术、经济管理、金融、法律以及非凡资产(如自然资源、珠宝文物等)方面的专家组成。其基本任务包括摘要:对资产评估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其法律法规等进行探究;研讨资产评估执业中的难点、疑点新问题;搜集和资产评估有关的信息资料并建立信息档案;接受评估机构、评估人员以及社会各界有关资产评估有关新问题的咨询对无形资产评估进行探究;和国内外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交流和合作;评估人员的后续教育等等。建立资产评估专家咨询委员会有助于减少资产评估执业风险。

5.建立资产评估行业协会指导下的评估争议调解委员会。评估争议是指评估机构和客户或评估机构之间在评估依据、评估方法及评估结果等方面产生不同意见而发生的争议。假如采用仲裁或诉讼的方式解决,无论对哪一方当事人,都是一件很麻烦或不情愿的事情。因此,调解就成为解决这类矛盾的一种较好方式。调解的优点是摘要:方式比较灵活,节省费用、时间和精力,可以为当事人保守商业秘密等。

建立资产评估行业协会指导下的评估争议调解委员会有助于减少资产评估执业风险和资产评估结果使用风险。

风险评估等级如何划分第6篇

一、火灾风险评估的概念

过去,人们往往依靠经验和直观推断来做出决策。随着计算机容量不断扩大和模块技术的发展,风险评估(riskassessment)和风险管理(riskmanagement)技术作为复杂或重大事项决策的必要辅助手段,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在决策分析、管理科学、运营研究和系统安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认知和应用[1]。

通常认为风险(risk)的定义为:能够对研究对象产生影响的事件发生的机会,它通过后果和可能性这两个方面来具体体现。风险概念中包括三个因素:对可能发生的事件的认知;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发生的后果[2]。因而,火灾风险(firerisk)包含火灾危险性(发生火灾的可能性)和火灾危害性(一旦发生火灾可能造成的后果)双重含义[3]。

现在,在文献中可以看到的与“火灾风险评估”相关的术语有fireriskanalysis,fireriskestimation,fireriskevaluation,fireriskassessment等,但基本上火灾风险评估都是指:在火灾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对火灾风险进行估算,通过对所选择的风险抵御措施进行评估,把所收集和估算的数据转化为准确的结论的过程。火灾风险评估与火灾模拟、火灾风险管理和消防工程之间有密切关系,为其提供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简单地如消防安全设施检查表,复杂的就会涉及到概率分析,在应用方面针对的风险目标的性质和分析人员的经验有各种变化[4]。

较多的人倾向于从工程角度来定义火灾危害性(firehazard)和火灾风险(firerisk)。火灾危害性指:凡是根据已有的资料认为能引起火灾或爆炸,或是能为火灾的强度增大或蔓延持续提供燃料,即对人员或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的任何情况、工艺过程、材料或形势。火灾危害性分析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针对性,目的是确定在一定的条件下有可能发生的可预见性后果。这种设定的条件称为火灾场景,包括建筑物中房间的布局、建材、装修材料及家具、居住者的特征等与相关后果有关的各种具体信息。目前在确定后果方面的趋势是尽可能地利用各种火灾模式,辅以专家判断。此时,危害性分析可以看作是风险评估的一个构成元素,即风险评估是对危害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权衡的一系列危害性分析。

从系统分析的角度来看,风险具有系统特性和动态特性。风险实际上并非某一单一实体或事物的固有特性,而是属于一个系统的特性。若系统发生变化,很容易就会使事先对风险所做的估算随之发生变化。火灾风险评估模式包括:系统认定,即明确所要评估的具体系统并定义出风险抵御措施的过程;风险估算,即设定关于火灾的发生几率和严重后果及其伴随的不确定性的衡量标准或尺度,计算和量化系统中的指标的过程;风险评估,对该标准或尺度进行分析和估算,确定某一特定风险值的重要性或某一特定风险发生变化的权重[5]。

二、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的意义及发展概况

在消防方面,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提高和建筑设计性能化的发展,对建筑工程的安全评估日益受到重视,比如美国消防协会制定的“NFPA101生命安全法规”是一部关注火灾中的人员安全的消防法规,与之同源的“NFPA101A确保生命安全的选择性方法指南”,分别针对医护场所、监禁场所、办公场所等,给出了一系列安全评估方法,多应用于建筑工程的安全性评估方面[6]。

目前,我国在火灾风险评价方面的研究,大部分是以某一企业,或某一特定建筑物为对象的小系统。例如,由武警学院承担的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石化企业消防安全评价方法及软件开发研究”,以“石油化工企业防火设计规范”等消防规范和德尔菲专家调查法为基础,设计了石化企业消防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道化指数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采用线性加权模型得出炼油厂的消防安全评价结果[7]。以某一特定建筑物为对象的火灾风险评价也比较多,如中国矿业大学周心权教授,在分析建筑火灾发生原因的基础上,建立了建筑火灾风险评估因素集,并运用模糊评价法对我国的高层民用建筑进行了消防安全评价[8]。

与上述的安全评估不同,城市区域的火灾风险评估的目的是根据不同的火灾风险级别,配置消防救援力量,指导城市消防系统改造,指导城市消防规划。对已建成的城市区域的火灾风险评估必须考虑许多因素,即城市火灾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区域内所存在的对生命安全造成危险的情况、火灾频率、气候条件、人口统计等因素,进而评价社区的消防部署和消防能力等抵御风险的因素。除此之外,在评估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情况是要关注社区从财政及其他方面为消防规划中所要求的总体消防水平提供支持的能力和意愿。随着城市规模扩大、综合功能增强,在居住区商贸中心、医院、学校、和护理场所增多,评估方法还会相应的改变。现有的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方法主要出于以下两个目的:

(一)用于保险目的

在火灾保险方面的应用的典型事例为美国保险管理处ISO(InsuranceServicesOffice,ISO)的城市火灾分级法,在美国已经被视为指导社区政府部门对其火灾抵御能力和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和自我评估的良好方法。ISO方法把社区消防状况分为10个等级,10级最差,1级最好。

ISO是按照一套统一的指标来对每个社区的客观存在的灭火能力进行评估,确定该社区的公共消防级别,这套指标来自于由美国消防协会和美国自来水公司协会所制定的各种国家规范。ISO对城市消防的分级方法主要体现在它的“市政消防分级表(CommercialFireRatingSchedule,CFRS)”上。CFRS把建筑结构、用途、防火间距与公共消防情况(用公共消防分级数目表达)相关联,再以统计数据加以调节后,来确定相应的火险费用。ISO级别仅被保险公司用作确定火险费用的一个成分。ISO分级系统虽然无法反映出消防组织的其他应急救援能力,但实际上也常用于各个区域的公共灭火力量的确定。

市政消防分级表从1974年开始使用,主要考察某城市区域的7个指标情况:供水、消防队、火灾报警、建筑法规、电气法规、消防法规、气候条件。随着技术进步,该表也不断改进。1980年版抽取了CFRS中对公共消防分级的方法,给出了修订后的灭火力量等级表,指标只包括前3项。被删除的指标或者确少区分度,或者在全市范围内进行评估时太过于主观,而且74表格中包含许多评估标准是具体的规定,如果某一社区的情况没有满足这些规定,则归属为差额分,规定降低了表格可使用的弹性范围,无法正确评估情况和技术的变化。故而ISO分级表被视为越来越“性能化”[9]。

(二)用于消防力量的部署

当今的消防组织和地方政府要担负日益加重的安全责任,面对来自公众的对抵御各种风险的更多的期望,以及调整消防机构人员、设备及其他预算方面的压力,迫切需要确认某一给定辖区内的具体风险和危险的等级。

具体地说,城市区域风险评估在消防方面的目的就是:使公众和消防员的生命、财产的预期风险水平与消防安全设施以及火灾和其他应急救援力量的种类和部署达到最佳平衡。

关于火灾风险对于灭火救援力量的影响,美国消防界对此的关注可以说几经反复,其间美国消防学院、NFPA等都做了许多工作。直至20世纪90年代,国际消防局长协会成立了由150名专业人士组成的国际消防组织资质认定委员会(theCommissionofFireAccreditationInternational,CFAI),经过9年的广泛工作,制定了“消防应急救援自我评估方法”,和制定标准的社区消防安全系统。另外,NFPA最终还制定了NFPA1710和1720两个指导消防力量部署的标准,分别帮助职业消防队和志愿消防队和改进为社区提供的消防救援的水平。根据NFPA最近的调查,NFPA1710将在全美30500个消防机构中的3300~3600个得到正式的应用,也推广到加拿大有些地区[10]。

英国对消防救援力量的部署标准是依据内政部批准的“风险指标”,把消防队的辖区划分为“A”、“B”、“C”、“D”四类区域,名为“风险分级”系统。其目的是对消防队的辖区进行风险评估,确定辖区内的各种风险区域,进而确定该风险区域发生火灾后应出动的消防车数量和消防响应时间。1995年,英国的审计委员会了一份题为“消防方针”的考察报告,认为这种方法没有充分考虑建筑设施的占用情况、社区的人口统计情况和社会经济因素,也没有把建筑物内的消防安全设施纳入考核范围。故而由审计委员会报告联合工作组与内政部的消防研究发展办公室一起,设立了一个研究项目。该项目的目的是开发一套供消防机构划分区域的风险等级,对包括灭火在内的所有应急救援力量进行部署,用于消防安全设施的规划并能解决上述问题的风险评估方法,再对开发出的方法进行测试。最后Entec公司开发出了计算软件,并于1999年4月以内政部的名义出台了“风险评估工具箱”测试版[11]。

三、国内外近期的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方法

(一)国内的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方法

张一先等采用指数法对苏州古城区的火灾危险性进行分级[15],该方法的指标体系考虑了数量危险性,着火危险性,人员财产损失严重度,消防能力这四个因素。1995年李杰等在建立火灾平均发生率与城市人口密度﹑城区面积﹑建筑面积间的统计关系基础上,选取建筑面积为主导参量,建立了以建筑面积为单一因子的城市火灾危险评价公式[12]。李华军[16]等在1995年提出了城市火灾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中城市火灾危险性评价由危害度﹑危险度和安全度三个指标组成,用以评价现实的风险,不能用来指导城市消防规划。

(二)美国的“风险、危害和经济价值评估”方法[13]

美国国家消防局与CFAI于1999年一起,在“消防局自我评估”及“消防安全标准”的工作的基础上,更突出强调了“火灾科学”的“科学性”,开发出名为“风险、危害和经济价值评估(Risk,HazardandValueEvaluation)”的方法。美国消防局于2001年11月19日了该方案,这是一个计算机软件系统,包含了多种表格、公式、数据库、数据分析方法,主要用于采集相关的信息和数据,以确定和评估辖区内火灾及相关风险情况,供地方公共安全政策决策者使用,有助于消防机构和辖区决策者针对其消防及应急救援部门的需求做出客观的、可量化的决策,更加充分地体现了把消防力量布署与社区火灾风险相结合的原则。

该方法的要点集中于两个方面:1、各种建筑场所火灾隐患评估。其目的是收集各种数据元素,这些数据能够通过高度认可的量度方法,以便提供客观的、定量的决策指导。其中的分值分配系统共包括6类数据元素:建筑设施、建筑物、生命安全、供水需求、经济价值。2、社区人口统计信息。用于收集辖区年度收集的相关数据元素。包括居住人口、年均火灾损失总值、每1000人口中的消防员数目等数据元素。

该方法已在一些消防局的救援响应规划中得到应用。以苏福尔斯消防局为例,它利用该方法把其社区风险定义为高中低三类区域,进而再考察这些区域的火灾风险可能性和后果:高风险区域包括风险可能性和后果都很大的以及可能性低、后果大的区域,主要指人员密集的场所和经济利益较大的场所;中等风险区域是风险可能性大,后果小的区域,如居住区;低风险区域是风险可能性和后果都较低的区域,如绿地、水域等,然后再把这些在消防救援响应规划中体现出来。

(三)英国的“风险评估”方法[14]

英国Entec公司研发“消防风险评估工具箱”,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评估方法的现实性,是否在一定的时限内能达到最初设定的目标。经过对环境、管理、海事安全等部门所使用的各种风险评估方法的进行广泛考察之后,研究人员认为如果对这些方法加以适当转换,就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对消防队应该接警响应的不同紧急情况进行评估。二是建立了表达社会对生命安全风险可接受程度的指标。

Entec的方法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对消防队应该接警响应的各类事故和各类建筑设施进行风险评估,这样得到一组关于灭火力量部署和消防安全设施规划的国家指南。对于各类事故和建筑设施而言,由于所采用的分析方法、数据各不相同,所以对于国家水平上的风险评估设定了一个包括四个阶段的通用的程序:对生命和/或财产的风险水平进行估算;把风险水平与可接受指标进行对比;确定降低风险的方法,包括相应的预防和灭火力量的部署;对不同层次的灭火和预防工作的作用进行估算,确定能合理、可行地降低风险的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国家指南确定后,才能提供一套评估工具,各地消防主管部门可以利用这些工具在国家规划要求范围内,对当地的火灾风险进行评估,并对灭火力量进行相应的部署。该项目要求针对以下四类事故制定风险评估工具:住宅火灾;商场、工厂、多用途建筑和民用塔楼这样人员比较密集的建筑的火灾;道路交通事故一类危及生命安全、需要特种救援的事故;船舶失事、飞机坠落这样的重特大事故。

第三个阶段是对使用上述评估工具的区域进行考查,估算其风险水平,与国家风险规划指南对比,并推荐应具备的消防力量和消防安全设施水平。

参考文献:

1、ThomasF.Barry,P.E.Risk-informed,Performance-basedIndustrialFirerotection.

TennesseeValleyPublishing,2002.

2、HB142-1999Abasicintroductiontomanagingrisk:AS/NZS4360:1999

3、ISO8421-1:1987(E/F)

4、RichardW.Vukowski,FireHazardAnalysis,FireProtectionHandbook,18thedition,1995.

5、Brannigan,V.,andMeeks,C.,“ComputerizedFireRiskAssessmentModels”,JournalofFireSciences,No.31995.

6、NFPA101AGuideonAlternativeApproachestoLifeSafety.2000edition.

7、赵敏学,吴立志,商靠定,刘义祥,韩冬.石化企业的消防安全评价,安全与环境学报,第3期,2003年

8、李志宪,杨漫红,周心权.建筑火灾风险评价技术初探[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2年第12卷第2期:30~34.“”版权所有

9、FireSuppressionRatingSchedule,ISOCommercialRiskServices,1998edition.

10、NFPA1710:ADecisionGuide,InternationalAssociationofFireChiefs,Fairfax,Virginia.2001.

11、Entec,ReviewofHighOccupancyRiskAssessmentToolkit.23August2000.

12、李杰等.城市火灾危险性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95年第二期:99~103.

13、InformationontheRisk,HazardandValueEvaluation,USFA,1999.

14、MichaelSWright,DwellingRiskAssessmentToolkit:1999.

风险评估等级如何划分第7篇

1确定火灾场景

火灾场景确定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确定场景发生的概率密度函数p(e)。p(e)与起火原因及建筑用途有密切联系,可通过起火建筑用途和火灾场景起火原因估计。一般而言,建筑用途决定建筑发生火灾的总体趋势。对于同一类建筑,不同起火原因对p(e)的影响更显著。为方便和火灾统计数据联系,依据中国消防年鉴对起火原因的划分,场景e的起火原因包括放火、电气、违章操作、用火不慎、吸烟、玩火、自燃、雷击、不明、其他。建筑用途明确后,首先确定该场景的起火原因。根据(3)式,火灾场景的集合U应当包含所有可能起火原因。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进行简化,U应当包含所有主要起火原因。确定起火原因后,需确定火灾场景的总数n,即确定相同起火原因的火灾场景的数目。虽然火灾事故数量与建筑面积有一定关系,但在单个建筑火灾风险评估中,事故数量与建筑面积之间的关系可以忽略。在本文所述方法中,每种起火原因的火灾场景发生次数考虑为1次。这样火灾场景总数目n与可能主要起火原因数目保持一致。火灾场景的其他要素,如发生火灾的位置与环境、消防设施状况等,也应当明确,作为后续评估模型的输入。每个火灾场景的其他要素应尽量按最不利原则确定。如设定火灾发生在最容易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位置。消防设施在控制火灾危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应考虑火灾发生在消防设施相对最薄弱的环节。

2火灾场景发生概率

火灾场景发生的概率通过表1所示的五个等级描述。在一些半定量评估方法中,火灾场景发生概率与评估对象特点之间联系较弱。在评估中选取的火灾发生概率一般较高,如果所有评估对象类似的火灾场景都使用相同的概率,就会弱化评估对象之间的差异。例如,消防安全管理水平较高单位的火灾事故发生概率会相对较小。为了体现评估对象之间的差异,引入火灾场景ie的火灾原始发生概率()ip′e和火灾事故控制因子。()ip′e可根据火灾事故统计数据估计得到。主要参考与评估建筑用途相同的某一类建筑火灾发生起数的整体情况和该类建筑中各种起火原因引发火灾的相对比例。()ip′e考虑了较多的不利因素,赋值较为保守。对于消防安全水平较高的评估对象,事故控制因子iε能根据实际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这种不合适的“保守”。iε可以表示为:X1i:消防安全责任人对消防工作的重视程度;X2i:与场景ie相关消防安全管理人工作水平;X3i:与场景ie相关的消防安全制度落实情况,如用火管理制度、动火审批制度、易燃易爆危险品管理制度、用电和电气线路维护检修制度、防火检查巡查制度等的落实情况等;X4i:与场景ie相关工作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与受培训情况;X5i:与场景ie相关特殊设施、设备的状况,如是否设有电气火灾监控系统,防雷设施是否完好等。可以根据评估对象的特点,适当调整上述五个因素,使该因子更加适用。

3火灾危害程度

α为人员脆弱性因子;β为建筑脆弱性因子;keS为不同阶段的火灾危害控制能力。下文分别阐释上述项的意义与确定过程。人员脆弱性因子α描述了建筑中人员抵抗火灾危害的能力。人的行为是风险评估必须考虑的因素,然而部分评估方法对人员的因素考虑较少。由于本文主要研究一种开放的火灾风险评估方法体系,没有结合具体某一类型建筑,因此影响α的因素只列出了表3所示的四种因素。对于某一特定用途的建筑,影响α的因素需进行调整。若评估对象上述因素描述内容的主体是确定的,也可采用多属性评价法。即通过设置一定的标准,如表3所示的参考分级标准,将评估对象的现状转化为分值,并确定ρ,K,A,C对α的权重,通过加权求和得到α的值。

建筑脆弱性因子β描述建筑本身抵御火灾危害的能力。部分评估方法忽视了该因素的作用。β的值受表4所示因素影响。可以表示为:fβ的实现方法与fα相同,α,β∈。在半定量评估方法中,α与β对某一评估对象而言,意义不明显,主要在于区别同一类型不同评估对象的差别。例如,若不使用建筑脆弱性因子β,一栋5层的多层酒店和一栋25层的超高层酒店的其他评估内容都达到同样标准时,评估结果会相同,这显然和火灾风险现状不相符。在半定量火灾风险评估方法中,确定火灾危害程度是一个难点。部分半定量分析模型确定火灾后果的过程较为简单,例如在对影响火灾后果的因素进行赋值后,通过加和得到火灾危害程度等级。虽然不同因素(措施)的重要性能通过一定权重描述,但不同措施在时间上的关系却被忽略了。本文借鉴事件树火灾风险分析法中将火灾发展阶段和火灾危险控制措施相结合,确定火灾危害程度的思想。在真实火灾中,火灾危险控制措施之间并不是严格按时间阶段动作的。在同一火灾阶段的各种措施是同时起作用的,一种措施会在多个阶段中出现,且不同措施之间的重要性也是有所区别的。此外,由于数据库的不完备,危害控制措施正常启动的概率较难得到。所以在参考事件树分析法的同时,还要进行调整,使其更适合半定量评估的需要。

参考对火灾发展阶段的划分,将火灾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并给出五个阶段中火灾危害的主要控制措施,如表5。可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判断每个阶段中火灾危害控制措施对该阶段火灾危害的控制能力因子keS。专家在对评估对象进行检查评估后,根据评估对象现状,结合自身经验,给出每一阶段各种控制措施对火灾危害控制能力的判断。专家的判断作为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输入。为了方便后续处理,采用模糊综合评价中的等级参数评价法将评价结果百分化,即[0,100]keS∈。得到α,β和ekS后即可建立s(e)的求法。首先定义火灾危害程度s的等级。参照2007年国务院颁布的《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对火灾等级标准的划分,以及其他风险评估方法对后果的分级,本文采用的火灾危害程度等级划分标准如表6所示。通过统计数据确定s(e)是困难的,因为现有火灾统计资料一般只包含“火灾发展阶段3(包含阶段3)”之后的案例,很难获得清晰的火灾控制措施与火灾后果之间的关系。基于这种情况,本文提出如下算法来实现s(e)。

在火灾后果与火灾发展阶段之间建立主要对应关系,即火灾发展1-5阶段分别与火灾后果Ⅰ-Ⅴ等级相对应。以第3阶段为例,这种对应关系可理解为:“当火灾发展到第3阶段,出现Ⅲ等级火灾后果的概率最大”。如前所述,在真实火灾中,火灾发展阶段之间的划分并不是非常清晰的,同一种危害控制措施可能在多个火灾阶段都发挥作用,造成通过火灾危害控制措施的能力,评价火灾可能发展到某一阶段时,不仅要考虑该阶段的危害控制措施,还要考虑其他阶段措施的情况。当然,本阶段的措施会起到主导作用。正态分布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火灾风险评估中很多物理量都可以使用正态分布表示。本文假设在火灾发展某一阶段的火灾危害控制措施与其他阶段火灾危害控制措施在重要性上服从正态分布的规律。

确定火灾风险

确定火灾风险前,需要构建后果量化函数。本文采用风险矩阵实现g(s)。风险矩阵通过将可预测的最严重火灾危害与相应的火灾发生频率结合起来,实现火灾风险的定性估计。风险矩阵由于意义清晰,操作简单,在多种风险评估方法中都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建立风险矩阵之前,要确定火灾场景发生频率的分级(表1),火灾危害程度分级(表6)和作为评估结果的风险等级。参考对风险等级的划分,制定表7所示的风险分级标准。参考风险矩阵建立方法,制定如表8所示的风险矩阵。根据该风险矩阵可得到火灾场景e下建筑的火灾风险等级。建筑每个火灾场景的风险iRisk就能说明该建筑的风险状况。根据建筑火灾风险Risk的定义即需要将各火灾场景的风险相加。由于风险等级无法直接相加,因此需对各风险等级赋予一定的分值,再以相加的分值来反映建筑的整体火灾风险。

如何确定分值需从Risk的应用目的进行分析。Risk的应用对象一般是管理决策机构,比如奥组委需要知道每个比赛场馆的风险值,消防部门需明确辖区内各单位建筑的风险大小。Risk的分值虽没有明确的物理意义,但分值大小须能反映各级火灾风险对社会公众的影响程度,且具有一定区分度。可通过下式将各火灾风险等级转换为建筑火灾风险分值形式。

实例分析

下面以某医院建筑为例说明该体系的使用。该建筑地上24层,地下3层,建筑高度92m,建筑面积82000m2,2006年投入使用。地上1-5层为门诊,6-24层为住院部,地下主要用作车库和设备用房,部分区域用作药库。该建筑15层部分医疗实验室内无火灾自动报警系统;23层会议室内无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个别部位的探测器存在故障;部分区域缺少灭火器;部分楼梯间防火门损坏,不能自动关闭;其他区域消防设备都按现行国家规范设置,且日常维护较好,能正常工作。

该医院消防安全管理水平较好。消防安全责任人对消防安全工作十分重视,各级消防安全管理人都参加了消防局开展的消防培训课程,并培训合格。医院缺少安全用电相关制度,其他消防安全管理制度较为齐全,且已严格落实。医院每年对员工进行消防安全培训,开展灭火、疏散演练。各岗位的消防安全职责都已明确,现场评估中各岗位基本履行本岗位的安全职责。此外,医院为无烟医院,吸烟引起火灾的几率较小。参考2004至2009年医院类建筑火灾原因统计表9所示,进而可知2004-2009年平均起火原因占总火灾起数的比率,如表10。和其他类建筑相比,医院类建筑每年发生的火灾总起数相对较少。在引起火灾的原因中,电气和用火不慎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用火不慎和吸烟,放火、玩火、自燃和雷击引起火灾所占比例之和为6.28%。

风险评估等级如何划分第8篇

关键词:道路桥梁;风险;控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K92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01

风险是由于人们预期和结果之间的差异,桥梁工程又具有投资规模大、运营时间长、工期比较长、规模比较大、复杂因素多等一系列影响因素的影响,因此道路桥梁工程的风险更高,影响更广。风险隐藏在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从规划到设计,从勘察到施工、完工。国内道路桥梁工程风险管理还存在严重的不足,理论和实践经验缺乏,专业人才不足等因素影响了我国道路桥梁工程项目风险的控制影响了桥梁工程的发展。

一、工程项目风险识别

首先工程项目的风险具有必然性,每个由于其行业特征和自身施工特点,在施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管理人员无法观察到项目的全况,容易引实际与预期的偏差,这种风险从根本上是无法彻底消除的。其次,风险有一定的潜伏性,并非所有的风险都能通过一定的识别手段认识出来,大量的风险不可识别或者是不能完全识别的,总是有一些风险没被发现,增加了风险的不可控程度,再次,由于施工周期和环节的影响,风险总是随之变化的,这就是风险的周期性,不同的建设施工周期不同,风险的大小也不尽相同,由于施工过程中多种因素的影响,风险的类型也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特点。风险识别的依据,道路施工工程建设中风险识别的过程要依据不同,主要是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工程项目的规划和风险控制规划,施工规划指规划、设计、勘察、施工、检测。风险规划是指设备的管理、人员的管理、组织规模和形式。行动规划风险识别的具体程序,风险的识别可以根据风险的种类逐个排查,由于风险种类的多种多样,相互影响形成错综复杂的结构,因此可以对工程项目得风险进行排查,这样的排查方式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风险的误判和遗漏,识别过程一般包括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并归类风险。根据风险的严重程度确定权重,编写风险识别报告。

风险识别的方法一帮包括以下几个,风险调查法相对简单,把工程项目风险来源分为人财物大类,然后既定的风险因素对本项目在人财物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找出道路桥梁施工项目与预期结果之间的差别,挖掘出大量 的风险因素,风险调查法需要专业的调查团队,深入到工程的一线中,调查大量的信息和资料。

二、工程项目风险评估方法

通过上述调查方法查出潜在风险后对风险进行评估,评估的程序一般是要经过一下几个,首先要对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影响作出初步判断,对风险初步判断只是简单预判,只有用事前确定的风险评估模型对风险进行精准的判断才能得到准确的数据。每个项目的风险都不止一个,调查评估不能单一对某一个风险进行判断还要对风险进行整体评估和分析,分析各个风险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综合作用,因此风险评估需要对整体项目进行评价,弄清楚各个风险的关系,防止发生叠加和综合效应。工程项目的风险确定后,一般用下列方法进行评估。首先是专家评价法,利用专家在某个行业内的专业知识,对风险进行评估判断,对风险的影响严重程度进行判断,按照不同的等级赋予不同的权重,可以分为轻微、一般、不严重、严重、等层次,根据各项风险的综合得分得出风险的大小并根据风险的大小进行整体评价,但是该方法是根据个人经验得出的评分,无法得到专业精确的分数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可以增加一些客观评价法,增加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三、工程项目风险的处理

风险处理一般有三种方法,控制、转移和自留,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应用场景和后果。首先是控制法,控制法也有很多种手段,主要是进行风险预防,防范于未然是最佳状态,项目开始前对各种风险进行提前通知,在项目的施工过程中逐个预防,增加各级单位的责任意识和专业防范意识,把预先防范的各种知识进行宣传推广,风险缓解是通过对已知封信采取补救措施,改变施工规划和施工环境,提高施工的技术标准。风险转移要,风险转移只是将风险从一方转移到另一方,并不能减少任何风险。对于风险转移方和风险接受方来说,双方都有可能通过不同的风险处理措施获得收益。对于风险转移方,在只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而不用冒任何风险条件下就能使工程完建对于风险接受方,由于自身很强的风险专项处理能力,虽然面对一定风险,可通过风险控制获得风险转移方付出的经济代价。但是风险接受方一般会处于更为不利的局面,因为他们并不能如风险转移方那样全方位地认识工程项目所处的风险状态。介于此,风险转移双方都会仔细认真思考是否应该转移或接受风险。

四、结束语

道路桥梁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对不同的施工特点进行研究,需要专业人员和高科技技术的引进,不能独自借助经验也不能只靠技术手段。掌握多种风险的特征,分析风险的影响程度,运用多种风险评估手段,积极采取预防手段进行风险处理,是提高道路桥梁工程项目风险控制能力的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1]谭金华.道路风险管理研究[D].清华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