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风险型决策分析

风险型决策分析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29 16:35:53

风险型决策分析

风险型决策分析第1篇

一、引言

所谓风险投资,是指把资金投向蕴藏着较大失败危险的高新技术开发领域,以期成功后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商业投资行为[1]。风险投资的整个过程贯穿一系列的投资决策,决策正确,则投资成功;决策失误,必导致投资失败。因此,现代风险投资理论与方法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就是构建风险投资决策模型。准确构建决策模型不但需要利用恰当的研究方法,还要注重研究影响风险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正确识别评估风险,有效挖掘投资潜力,可以帮助投资者规避风险,使收益做到最大化。

二、国外风险投资决策本文由收集整理研究

国外关于风险投资决策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一般风险企业投资决策体系研究,不同类型、不同阶段风险企业投资决策体系研究和高科技风险企业成功关键因素研究等。

(一)一般风险企业投资决策体系研究

国外对vc的研究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tyebjee&bruno[2]对41位风险投资家进行调查和谈访,从市场吸引力、产品差异性、管理能力、逆境承受能力以及退出风险等5个方面建立风险投资评估体系,为其他学者奠定了研究基础。风险投资是高风险与高收益并举的投资,投资决策是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平衡。damodaran认为风险投资决策中一方面需要评估风险企业的总体预期风险与收益水平;另一方面是评估风险投资家的预期收益。macmillanl、siegel & narasimha(1985)沿用了tyebjee&bruno的研究方法,通过调研他们把风险投资家所关注的风险指标分为六类主要指标:竞争风险、投资风险、退出风险、执行风险、管理风险、领导者风险等。macmillanl、zemann& subbanarasimha(1987)在之前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150个风险投资公司调查研究,研究表明新合资企业获得成功的标准与两大因素密切相关:初创期的竞争程度,产品的市场接受程度。

对于之前的研究成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vance&robert(1995)认为之前的投资标准过于复杂,他通过自己的采访,从产品战略思想、管理能力、收益三个方面建立了一套简易的风险投资评估体系。风险投资虽兴起于美国,研究成果却跨越了国界。在韩国风险投资较为萧条时,joongdoug、jung&lee(1994)为了识别现有的风险投资评估指标中重要的投资标准,作者研究了现有风险投资的评估标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创业者的管理能力、融资能力、产品的市场吸引力、产品或技术的优越性、原材料的可获得性、生产能力等六个因素在风险投资中较为重要。

(二)不同类型、不同阶段风险企业投资决策体系研究

风险企业处在不同阶段,发展所面临的风险不尽相同,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有学者开始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风险企业进行研究。m.kakati(2003)针对高科技风险企业设置了38个评价指标,m.kakati教授把38个评价指标分为六类,分别为:企业家素质,组织资源能力,竞争战略,产品特征,市场特征,融资能力。研究表明企业家素质、组织资源的能力、竞争战略是企业生存能力和成就的关键性决定因素。chorev&anderson(2006)研究影响以色列高科技初创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发现在管理、客户关系、产品研发是比较重要的,然而通常所强调的经济政策、商业环境却不太重要,但最为重要的是核心团队的创业态度和创业能力。

(三)高科技风险企业成功关键因素研究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对投资决策的研究越来越细致,有学者开始研究影响高科技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这些关键因素无疑是做决策时的重要参考因素。创业企业通常以技术取胜,cohen&levinthal(1990)为缺乏技术优势,即便有外部网络资源和金融资本的支持,也难以在市场中获得优势地位。mcdougall、robinson& denisi(1992)认为新企业拥有强大的技术优势就有获得成长的机会并相对竞争对手有进入市场的优势。hironori&sue(2002)研究风险投资家和创业者的认知和情感对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认知上的不一致的冲突有助于绩效的增加,但是组织内部私人之间的情感冲突则对合作绩效起着负作用。chen、zou&wang(2009)研究表明,技术能力、人际网络关系、金融资本是企业发展的三大引擎。

三、国内风险投资决策研究

管理学决策理论认为,一个完整的决策过程包括存在先后顺序的三个阶段,即问题的识别与选择—决策分析过程—决策与实施方案,决策分析过程在整个决策问题中出于最重要的地位[3]。由于风险投资具有投资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而且投资资金有限,因此面对纷繁复杂的项目需要谨慎筛选。如果风险投资家能在投资决策时充分考虑到各种风险因素并正确分析评价和科学决策,那么就能有效降低投资风险。国内学者对风险投资决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风险投资影响因素和决策模型构建两个方面:

(一)风险投资影响因素研究

国内学者对风险投资影响因素的研究,多数是参考国外现有相关研究文献并根据自己的认识形成决策指标体系。汤京华和王玉珍[4]分析美国、荷兰、台湾等国家或地区的风险投资项目评估因素,结合国内实际,从产品差异度、市场吸引力、管理能力、经济绩效、环境影响等五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资金一直被视为企业运作的血脉,财务状况是企业运作效果的直观反映,客观、有效的财务记录能揭示公司运作的好坏情况。马扬等(1999)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增加财务状况等影响因素,建立了自己的评价指标体系。邹辉文等[5]通过对风险投资项目的投资政策和投资阶段的风险的分析,设置人员素质、市场前景、技术水平、财务状况、退出机制、社会环境等6个一级指标、29个二级指标,建立风险投资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投资处在不同阶段、不同行业企业的风险是不一样的,彭卫民[6]研究高科技企业风险因素,认为高科技企业风险因素主要包括:管理能力因素、技术与产品因素、市场因素、退出及收获的可能性因素。风险投资既有高风险性,同时还存在高收益性,风险投资决策分析时不仅要考虑风险因素,还应考虑收益因素。liu et al.(2011)针对高科技初创企业风险建立了指标体系,经实证研究得到了17个影响投资的关键因素。张春英和姜丹(2001)从风险和效益两个方面构建风险投资评估的多目标评估指标体系。钱水土和周春喜[7]从企业发展角度,引入成长风险和道德风险因素,分析成长过程和环境以及企业道德对投资者投资风险的影响。

(二)风险投资决策模型构建

风险投资决策分析过程中,充分预计到各种风险因素是关键,但识别到风险因素之后,如何使用科学的方法衡量风险与收益也至关重要。在国内的研究文献中,张春英和姜丹(2001)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的集值统计原理分别进行指标权数确定和专家打分的数学处理,建立了定量评估模型;王世良和王世波[8]利用ahp构建了一个具体的层次分析评价模型;魏星等(2004)[9]运用层次分析法求出各个指标的权重并利用模糊数学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是一种比较简单实用的研究方法,但排列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时受人为的影响因素比较重,而且一致性检验难以通过,因此即便是同一套指标体系在不同的风险投资家所得出的结论也莫衷一是。针对上述弊端,王学军和郭亚军[10]运用序关系分析法(g1法)分析造成ahp判断矩阵不一致的原因,指出了g1法与构造判断矩阵的本质区别,解决了层次分析法的应用难题。随着科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张丰和段玮婧[12]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风险投资评价决策程序中初步评价阶段的评价指标进行研究。孙晓梅[13]利用神经元网络建立投资决策模型,实证研究的科学性已经被国外学者所证实,神经网络能弱化人的主观因素、降低人为因素在求权重中的影响。

四、对国内外风险投资决策研究基本评述

(一)从研究方法角度来看,

从研究方法角度来看,国外对风险投资项目评估决策的研究可以分为三类:①调查法,即采用对风险投资家面谈或填写调查表的方法,来总结风险投资项目评估决策指标;②实证法,即采用对实践案例分析的方法,提炼总结风险投资项目评估决策的指标;③理论法,即采用理论推导的方式来得出评估决策指标。国外现有相关文献中,风险投资决策的研究已经有了从实证到理论、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影响因素的研究更具针对性和更可操作性。

(二)国内文献研究内容有效性偏若

风险投资实践在我国起步较晚,文献研究相比国外较为滞后[14],因此国内研究文献多数借鉴国外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理论。我国风险投资决策研究得到的结论缺乏检验论证,研究成果难以保证与客观实际相吻合。总之,上述还处于定性研究阶段,投资决策影响因素的可操作性不强、难以量化[14]。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产业背景的创业企业风险因素不尽相同,国内现有文献研究的针对性较弱。

(三)国内文献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不强

国内学者在研究投资决策方法时,普遍采取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德尔菲打分法及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对项目风险或投资收益进行评估。在使用这些方法求权重时,没有统一的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得到的结论莫衷一是。

五、研究结论

针对以上国内学者的研究不足,拟开展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一)加强科学研究,建立符合我国实际投资影响环境的投资决策指标体系。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市场发育程度不一样、投资者风险偏好不一样,影响投资决策的因素不尽一致。因此,亟需根据我国的实践环境,研究符合我国投资实际的决策影响因素,建立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内在统一性的投资决策指标体系。

(二)加强针对性研究,满足不同投资主体的需要。风险投资主要支持高技术风险企业的开拓与成长[1],高新技术分布广泛,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风险不尽一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成果。因此,需要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影响因素,加强研究的针对性。

风险型决策分析第2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风险识别 风险估计与评价 供应链决策

一、供应链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企业运营中存在大量的诸如需求不确定、信息不对称以及供应商不稳定等随机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供应链风险及供应链风险管理应运而生。供应链风险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它会利用供应链系统的脆弱性对供应链系统造成破坏。

关于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研究评述我们采用先总后分的方式。首先介绍关于供应链风险管理过程整体的研究,其次是按照供应链风险管理过程展开各个主题的研究。

(一)关于供应链风险管理过程

供应链风险管理是指管理供应链中出现意外事件或变化所带来的风险的一个系统的过程。就我们看到的文献而言,供应链风险管理涉及的理论,有一般风险管理理论,也有供应链管理理论,更准确地说,供应链风险管理涉及的理论是一般风险管理理论与供应链管理理论的交叉。

供应链风险管理过程的研究始于Lindroth(2001)提出的三维供应链风险初步分析框架,该框架包括供应链单元分析、供应链风险类型和供应链风险控制。Tah,J,和Can,V。(2001)分析了构筑供应链的供求风险,指出当前建设项目风险管理过程、工具和技术的缺点,提出一个等级风险统计结构的风险描述语言,界定了供应链风险的涵义,也提出了相应的补救措施;此外,还讨论了建立风险知识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风险管理的框架。Cranfield(2002)提出了一个4阶段供应链风险管理框架:供应链范围和构成要素描绘一供应链脆弱性和风险识别一供应链风险评价一供应链风险管理,同时强调对供应链风险范围和构成要素的鉴定。

De/oitte管理咨询公司(2004)将SCRM(供应链风险管理)过程也归结为4个阶段,但其内容与Cranfield的4阶段供应链风险管理框架有区别,它们是:识别风险、决定SCRM战略和行动、执行和实施行动、监控SCRM过程和结果。J,Hallika(2004)提出了供应商网络风险管理的一般结构,提出了复杂网络环境下供应商网络风险管理的方法,论证了供应商网络合作给供应链风险管理带来的挑战,并提出供应链成员企业越多,供应链风险水平就越高的研究结论。

倪海燕等(2004)指出,供应链风险管理与企业风险管理具有相同的程序,即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实施与评价。二者的区别在于它们的目的不同。企业风险管理纳入企业管理范畴,与其他管理职能一同平行发生作用,同时起到综合调节作用;而供应链风险管理强调加强供应链成员企业对风险的了解和沟通,通过对潜在意外事件和损失的识别、衡量、分析,以最小成本最优化组合对风险实行有效规避,实时调控,以保证供应链的安全、连续与高效。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结论: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核心在于对供应链伙伴关系、合作关系的管理、监督与控制。

熊淑丽等(2005)和杨文等(2006)就在供应链风险管理下供应商的选择问题进行了阐述。他们将供应链风险分为方差风险、中断风险与毁灭性风险,运用线性规划方法建立了供应商选择模型。张存禄、黄培清(2007)提出,供应链风险管理是管理者通过供应链上风险识别、风险估计与评价,合理地使用多种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对可能影响供应链的各种风险因素实行有效控制,妥善处理风险事件造成的不利后果,保证供应链管理目标实现的工作过程。赵林度(2008)从供应链风险评估、分析、响应、规避以及供应链的弹性与应急管理等方面对供应链风险进行定量与定性的分析与阐述,引入供应链保险,提供完善供应链管理体系的方法以及实施从风险中获得风险发展战略的途径。

(二)关于供应链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供应链风险识别是有效进行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首要阶段。风险识别是发现潜在风险,分析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每一个参与主体及其所处的环境,找出可能影响供应链的风险因素,掌握风险特征,确定风险来源及其相互关系的过程。目前,关于供应链风险的研究,多数是关于供应链风险因素识别的研究,国内外对风险的类别都有相关的总结与归纳。

AI-Bahar和Crandall(2002)认为,“风险识别是一种系统的、持续的对风险相关事件进行挖掘与分类的过程”。Harland(2003)把供应链视为供应网络,归纳出对供应网络运作及其环境有现实影响的九大类风险,它们涉及到:战略、作业、供应、客户、制度、竞争、信誉、税收、资产和法律。李晓英、陈维政(2003)从系统风险、管理风险、信息风险及市场风险4个方面分析了供应链风险形成机理。马士华(2003)把供应链风险因素归纳为两大类:内生风险(indigenous risk)和外生风险(exogenous risk)。Ernst和Young(2003)的供应链风险调查表明,供应链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趋势,具体表现为供应链风险水平越来越高,供应链运作低效率和高成本,供应链核心企业被其他企业所取代。他们根据对10个国家50家零售企业和家电生产企业供应链风险调查的结果指出,供应链存在八大风险:持续经营计划风险、数据完整性风险、供应链管理技术应用安全风险、企业治理风险、合作关系风险、供应链管理成本与投资风险、劳动力风险应链管理技术应用安全风险、企业治理风险、合作关系风险、供应链管理成本与投资风险、劳动力风险和税收风险。他们的研究结果还表明,通过供应链风险管理可以节约成本,获取战略优势。

Martin Bailey(2004)把供应链风险分为外部环境风险、自然灾害风险与运作风险三大类,并且归纳出包括全球、政府、经济、火灾、客户、安全等在内的21个风险形成因素。P,J,Agrell(2004)通过建立一个3层两期供应链模型论证了供应链风险对供应链成员协调和供应链合同的影响。田会等(2005)认为供应链的风险是由于各环节的博弈与合作造成的,主要表现为系统风险、信息风险、管理风险与技术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风险防范系统,并且指出利用“木桶原理”防范系统约束风险以及利用文化支撑体系防范系统内耗风险等措施来防范风险的思路。周艳菊等(2006) 提出供应链风险的来源是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牛鞭效应使供应链风险被放大;由于供应链网络上的企业之间的相互依赖,任何一个企业出现问题都有可能波及和影响其他企业,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作,甚至导致供应链的破裂和失败。因此,他们将供应链风险定义为供应链的脆弱性。

吴军等(2006)认为风险可以根据其发生的概率和事后危害性这两个维度进行简单地划分,提出两类典型的风险:日常风险,即由于客户需求的不确定性和供应环节的供需不平衡而产生的风险;第二类风险为供应链管理的突发风险,是由于供应链环节中无法预料的突发事件而产生的风险。宁钟、王雅青(2007)提出,供应链风险识别可借鉴在金融服务业中广泛使用的风险识别和测量工具,如情景分析、历史分析和流程计划等。其中,情景分析法不是传统的强调概率的计算,而是通过对运营环境的发散性的思考,强调对于未来可能面对的各种突发情景建立思想上的准备和相应的措施。

(三)关于供应链风险估计与评价

供应链风险评估是在单个风险水平估计的基础上确定供应链整体风险水平的过程,是估计单个风险的性质,计算风险发生的概率、发生时间及其后果影响的大小,然后再进行综合评价来确定供应链的总体风险水平以及风险能否被接受的过程。风险估计与评价是为风险管理者拟定风险管理对策,采取风险管理措施提供依据的重要阶段。目前,综合评估方法较多,这些评估方法各有特点,但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

许志端(2003)对供应链战略联盟中的风险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一种系统的战略规划框架,调查和评估供应链战略联盟中存在的7种风险因素,并统计分析一些公开披露的案例,为供应链战略联盟中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为企业理解并识别供应链战略联盟中存在的风险及其可能的来源提供了依据。丁伟东等(2003)提出了供应链可靠性评估矩阵,具体有4个步骤:选定评估因素,构成评估因素集;根据评估要求,划分等级,确定评估标准;对各风险要素进行独立评估,得出评估矩阵和权重矩阵;进行数学运算,计算出每个企业的风险评估结果,定义企业的可靠性。这也是一种定量研究的方法。其缺陷是没考虑到风险的概率。

Hallikas(2004)从风险事件的概率和结果的角度半定量化地研究供应链风险评估,主要是从财务角度进行评价,同时考虑到一些非物质结果,例如信任、荣誉、知识的退化等一些难以货币化的因素。这种评估能加强企业对内外环境的理解。Hallikas的半定量化的研究方法为供应链的风险评估提供了一个初步的框架和思路。付玉等人(2005)在“基于案例推理的供应链风险估计方法”中,把人工智能中的案例推理技术引入供应链风险估计,较好地解决了案例的描述与存储、匹配案例的检索以及检索结果的调整等关键问题,设计了实用化的偶发风险估计原形系统。Stansmith(2005)将供应链风险从风险的发生可能性和发生后果的严重性两个方面将风险划分为5个级别,从而形成一个共25个方格的风险评价方阵。然后将企业识别出的风险逐个归类,并建议根据评价结果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

吴军等(2006)综合国外文献的研究,得出结论: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世纪90年代,有一些学者从马氏决策角度对供应链管理中的库存模型进行了大量的风险分析。其中,代表性的文献有:White(1988)总结了20世纪80年代关于马氏决策问题风险敏感准则分析的主要结果;Sobel(1994)对于一般性的非折扣形式、折扣形式的马氏决策问题进行的风险分析;Chung(1994)采用高均值低方差的判定准则研究的一个不考虑折扣的平稳分布单一链马氏决策问题,并给出了Pareto最优的分析方法和计算结果。于瑞峰等(2007)从供应链风险管理角度研究企业信贷风险,指出信贷风险研究方法有:数量统计方法中的多元判别分析法,Logit法以及近邻法等,在给定的时间概率条件下,投资组合的最大可能损失价值的VAR(Value atRisk)法,基于公司的破产概率,衡量单个项目信贷风险的Credit Monitor模型和衡量信贷组合风险的Portfolio Manager模型;以及注重信用组合风险评估的组合风险评估方法。他们提出了基于供应链的企业信贷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应用BP神经网络,全面地评估贷款申请企业的偿贷能力的方法。刘俊娥等(2007)利用项目管理过程中识别项目风险重要性的一种结构性方法——风险矩阵,对供应链风险构建了一个供应链风险评估方法体系,主要由风险矩阵设计、风险等级的确定、风险因素重要性排序、指标重要性权重的确定、总体风险水平等组成。

(四)关于供应链风险决策过程

企业要对已识别的风险加以处理,关于风险处理方案的优选就是风险决策。风险决策的主要特点是具有状态发生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不能通过相同条件下大量重复试验来确定其概率分布。风险决策有多种方法,如最大的最小值法、最大的最大值法、乐观系数法、假设等概率法、最小的最大后悔值法、Bayes分析法、熵度量法和马尔可夫法等。文献中对于供应链风险决策的研究为数甚少。

马林(2004)针对供应链风险管理及在此基础上的供应商选择评价决策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熵权多目标决策法,并从生产运作与经营风险两方面构建供应链风险管理下供应商选择评价决策的结构模型,以及实施评价的步骤。马林、沈祖志(2004)认为,随着供应链成员分布范围的扩大,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和供应链管理风险大大增加。这些不确定性和管理风险包括运输的不确定性、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以及汇率变化和价格风险,等等。因而,他们将汇率风险纳入中小企业供应链的决策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汇率变化对制造商采购决策的影响。李志等(2005)按风险的属性分类。方法将其中的成本进行分析,基于属性进行风险评估,在此基础上利用投影模型的区间型多属性决策方法设计出决策矩阵,从而建立供应链成本型风险的决策模型,并结合实例求出最优解。

梁祺等(2006)认为,组合风险决策的目的,就是要在给定期望收益水平上,实现风险最小;或者在任何给定风险水平上,期望收益最大化。其中,期望收益通常是以收入和资本增损的总额占初期投入的百分比来表示,即期望收益率。在未来状态不确定的情况下,期望收益率是通过结果的概率分布来表明的,这种概率分布的方差或标准差可以用来表示风险。在供应链中,对于多个供货源企业的组合,期望收益应该等于组合中各个供货源企业的期望收益之和。在考虑到不同供货源企业在供应链中相对份额的情况下,企业组合的期望收益率就等于各个企业期望收益率乘以其相对权重之和。而对于面临多个供货源企业的组合风险,则不仅考虑各自的风险大小,还必须考虑到企业之间的依赖程度。从数学方法上来说,不仅考虑各自的方差大小,还必须考虑到协方差的大小。作者针对供应链管理中的组合风险决策问题,建立了类似Markowits均值一方差模型,实现了在不同期望收益率水平下的多供货源企业的优化组合。吴军等(2006)指出,近年来,在假定供应链决策者为风险厌恶型决策者基础上来研究风险厌恶对于供应链系统性能和最优决策的影响以及具有风险厌恶决策者的供应链协调问题也逐渐为供应链风险研究者所关注。这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刚刚兴起,Lau H和Lau A(1999)研究了一个制造商、一个销售商的两阶段供应链模型,即制造商决定批发价格和返还价格,销售商决定定货量。假定两个决策者都是风险厌恶型决策者,作者证明了最优返还策略依赖于两个决策者对于风险的态度,制造商可以通过制定有效的返还策略获得更大的利润。明确提出具有风险厌恶决策者的供应链协调定义并给出系统化的描述主要是Gan,Sethi和Yan(2004)的工作,他们基于决策理论中的Pa reto最优概念研究了具有风险厌恶型决策者的供应链协调问题。首先,他们给出了具有风险厌恶决策者的供应链合同的协调定义以及达到供应链协调获得Pareto最优解的基本步骤;其次,以一个供应商、一个零售商的二级供应链系统为例,分别采用下方风险、均值方差和效益函数作为度量工具来说明如何设计供应链系统参数从而达到协调;另外,还研究了由一个风险中性供应商和一个风险厌恶型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协调的协调问题,并设计了一个易于操作的风险分担合同来达到供应链系统的协调。

二、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评价及对未来研究的前瞻

尽管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的文献数量相对较少,在按主题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这里我们试图对其再做进一步的评价与展望。

(一)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评价

从整体上看,我们发现有关供应链风险的研究有以下3个特点。

1、研究的出发点和方法都是面向实际的。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供应链还是一个新兴交叉的应用领域。供应链风险管理更是一个稚嫩的交叉应用领域。供应链风险管理问题源于实践,因而其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所提出的分析问题的方法、控制措施等是面向实际的、问题导向的,这是我们发现的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比如,风险矩阵对供应链风险的影响、汇率变化对制造商采购决策的影响、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期权机制、仓单质押运作风险的优化、供应链管理中的组合风险决策问题,等等。

2、研究中有应用模型进行描述的趋势。供应链运作中所存在的大量随机因素使供应链中不确定性现象的发生成为常态。为了减少和降低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对供应链风险的模型描述和应对方式的理论研究逐渐成为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特点,比如,供应链风险管理下供应商选择评价决策的结构模型、基于供应链的企业信贷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基于BP神经网络的企业信贷风险评估模型;数量柔性供应链系统的性能分析和设计框架,等等。

3、总体上对各个主题及其涉及的行业研究的力度不均衡。从主体上看,关于供应链风险识别的研究相对较多,而关于供应链风险估计与评价、供应链风险决策、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研究相对较少;对制造业、零售业的研究相对较多,对其它行业的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矿产品、农产品与下游制造加工业之间的摩擦时有发生,从而产生了相应的风险,这方面的研究力度却不够。

(二)对未来研究的前瞻

1、模型的实用性方面的改进。如上所述,应用模型对供应链风险进行描述是目前供应链风险研究中的一种趋势,但是,从总体上讲存在模型的适用性需要改进的状况,多数模型还需要进一步的模拟、验证。例如,基于供应链系统的各项资金流出入量,拓宽了对于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方向,然而,其模型尚未进行模拟,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应该是供应链风险管理领域进一步探讨的另一个方面(王勇、常凯,2007);基于供应链的企业信贷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以及基于BP神经网络的企业信贷风险评估模型克服了企业信贷风险评估中存在的只对申贷企业孤立评判的不足,但正如作者所言“要使之更具普遍性则有必要进行进一步完善”(于瑞峰等,2007),因此,我们认为,模型的模拟、验证以及实用性等方面的进一步完善是供应链分险管理研究的一个方向。

2、研究的关注点会应需求有所改变。近年来,矿产品、农产品供应商与下游制造加工业之间摩擦的增多与加剧,正在引起业界和理论界的关注,因而,对该类供应链风险问题的研究将是一个极具潜力的方向;同时,随着人们对金融风险影响程度日益增强及其发生的可能性的担忧,将供应链风险与金融风险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已经开始成为供应链风险管理中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吴军、李健、汪寿阳,2006)。

风险型决策分析第3篇

[关键词] 现代企业 风险投资 决策

风险投资也称为创业投资,是指把资金投向蕴藏着巨大潜在收益与较大失败风险的技术创新企业、并为之提供经营管理服务,以期成功后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商业投资行为。与传统的投资相比,风险投资的风险比较大,有许多因素无法准确度量,因此,风险投资的整个过程贯穿着决策。如何运用科学的决策控制和化解风险投资的风险,扩大资本活动的有利因素,控制和抑制不利因素,达到以最小成本实现风险投资利益的最大化,是风险投资者着重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目前,国内外的许多专家对风险投资的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风险投资的决策技术模型上,用于风险投资的决策模型有很多,比较常用的主要有风险评审技术、风险投资进入机制评价模型、多因素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目标模糊优选法、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层次分析法、投资风险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模型、组合投资风险评估模型、线性规划数学模型、净现值法、实物期权法、逾期效益法等等。这些模型为风险投资的决策提供了有效的技术分析路线和工具。上述风险投资决策模型主要是如何选取和评价投资项目的静态模型,而风险投资决策是一个动态多阶段、多层面的过程,由多方面的决策组成的一个有机的系统,只有在风险投资的各个阶段、各个层面都做到科学合理的决策,风险投资才能实现高收益、高回报的初始目的。

一、风险投资项目选择决策

风险投资的首要特点就是高风险、高收益。因此,选择一个良好的投资项目对投资成功至关重要。一般来说,风险投资项目要科技含量高,技术领先、市场前景看好,因此各国风险资本在进行项目选择决策时都将高新技术与产品作为投资目标,因为高薪技术产业是具有高附加值的战略性产业,具有开拓性、创新性、带动性和渗透性,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先进水平、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其高速发展能够带来高额的投资收益。但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探索性决定了其巨大的投资风险性。因为高薪技术产业投资数量大、利润回收周期长、产业成功化率低,所以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投资决策风险存在很大的风险性,风险投资公司对高新技术企业的选择是相当谨慎的,它们对项目的审批都按照严格的程序进行,以确保风险投资的稳健性。目前,计算机、网络、生物医药、环国际风险投资公司在中国投资主要集中在信息产业境保护和保健产品等领域。

此外,随着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如IC(集成电路)设计、软件设计、现代生物技术,以及以现代中药为代表的药物研发各领域在吸引风险投资时纷纷将自有知识产权作为主要卖点,知识产权已经日渐成为风险投资的新要素。在投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时,如果忽视知识产权,将可能会加大风险投资的风险。而将要出台的《职务发明条例》和相关法规,将从国家层面上明确专利技术参股,以及专利质押的方式获得银行贷款的合法性,使风险投资股权结构优化,有利于降低投资风险,同时也将会使得知识产权在风险投资中的地位更进一步提升。

在选择了某一具体投资项目后,风险投资机构还要对该项目进行综合的评价和分析,从而准确评价该项目的价值,保证投资决策的正确性。对风险投资项目的评价包括外部环境评价和项目所属企业内部环境评价。外部环境评价主要包括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分析、该项目所处的行业分析、社会文化背景分析及竞争对手分析;对项目所属企业内部环境分析主要包括企业的概况、员工概况、企业的生产能力、营销能力、管理能力以及财务状况等,在对项目的内外环境以及项目本身的价值和风险进行综合考察分析和评估后,风险投资机构才能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二、风险投资区域选择决策

风险投资是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推动力,而完善健全的法律制度对风险投资的运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任何一个地方风险投资事业的健康发展与该区域地方政府健全的政策法规、税收优惠政策、政府采购政策、信用担保机制,以及适应创业投资发展的社会环境、高效的资本运营市场、良好的市场秩序和完善的创业投资体系是分不开的。此外,风险投资者在选择投资区域时,十分重视整体资源的评价,因为一个风险企业的快速发强需要市场,人力资源、资本、信息、配套技术、基础工业及政策环境等多方面的有力支撑,因此风险企业所处的区域对风险投资家的策决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处于市场发达、科研院所集中、基础工业完备、自然环境优美及交通便利(或者接近风险投资公司所在地)的风险险企业更容易引起风险投资家的兴趣。目前,风险投资在我国的投资分布主要集中在深圳、北京、上海、广州等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的市场化水平较高,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较快,企业生存能力和应变能力较强,以及整体区域投资环境良好,自然就成为了风险资本首选的区域。

三、风险投资组合决策

组合投资又叫分散投资,指风险投资公司在进行风险投资时一般不把资金全部投向一个行业或项目,而是将资本分散投向一个包含多个不同项目的项目群,而且每一个项目的投资额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利用其中成功上市或出售实现蜕资的项目所取得的高回报抵偿失败项目的损失并获得赢利,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避免因行业周期性和市场不可预测带来的风险。组合投资可以在不降低投资收益的同时降低投资风险,也就是说组合投资可以改善风险投资的风险―收益比率。组合投资可以有效的降低风险投资的风险率,提高项目的的整体投资收益率,是追求风险投资利益最大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风险投资公司对风险资本进行投资组合决策时要考虑以下几点。首先,投资于不同的产业领域。其次是在同一产业领域内内投资于不同的企业。即使在同一个产业领域内,由于不同的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所需的投资规模也就不同。如果一个风险企业所需资金过小,风险投资的管理费用就会提高,就会出现规模不经济的问题。而如果规模过大,其管理费用虽然会降低,但单项投资的风险将会加大。因此风险投资公司要考虑不同的产业领域、同一个产业领域内不同的企业、同一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依据自身的战略、能力、回报要求、风险态度及宏观环境条件,合理确定投资规模,正确进行风险投资组合决策。

四、联合投资决策

所谓联合投资是指由两个或者多个风险投资家或机构共同出资投资一个风险企业的投资行为,可以在同一时期,也可以在不同时期投资。风险投资所涉及的往往是科技含量高、技术领先、市场前景看好的创新性的领域和项目,这就决定了风险投资的投资数量一般非常庞大,加上它所固有的高风险和收益的不确定性,使得单个风险投资公司在有些大项目上往往心有与余而力不足,只能寻求与其他风险投资公司合作进行联合投资,来减少每个投资者的资金压力而进行少量投资来分散风险。目前,联合投资在风险投资领域越来越普遍,已经成为风险投资的主要投资方式,据EVCA统计,2001年欧洲风险投资额约为22.331362忆欧元,而实行联合投资的金额达到6.979829亿欧元,约占全年投资额的30%,其中,在美国,联合投资的比例更是高达90%以上。联合投资是迅速积聚资金、降低风险、提高增值服务能力、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改进投资决策、增加社交和投资范围的有效投资工具。如摩托罗拉在1991年以18%的股份,与10余家公司运用风险投资机制牵头成立了铱星公司,建立由66颗低轨道卫星组成的全球移动通讯网,由于运营和市场等方面的原因,在耗资50亿美元后,不得不宣布破产。但项目的失败并未给Motorola带来太大的损失,因为它在成立公司时采用了联合投资的方式,从而有效地分散了风险。再如国际霸菱、瑞士东方汇理、地处美国硅谷的中国华登,以及在香港的中国(深圳)高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分别以1100万美元、1000万美元、500万美元、400万美元注册创维集团,总额高达3000万美元。如此巨大的风险投资很难由单个的风险投资公司承担,同时,也不利于它的投资组合和投资分散战略,而进行联合投资可以有效降低单个风险投资公司的风险程度,提高成功率和回报率。风险投资家或机构在选择什么样的风险投资公司作为自己的联合投资合作伙伴时,要考虑以下几点:首先对方要实力雄厚,其次对方要有良好的信誉。

五、风险投资后管理

风险投资决策的过程不是静态的单阶段过程,而是动态的多阶段过程。它不仅包括融资前的决策,而且包括对整个投资过程的管理。风险投资机构或企业后管理目的或目标是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帮助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促进其快速成长升值,选择最价时机,以股权转让方式实现投资退出实现增值的过程。风险投资机构依据与风险企业之间的投资协议而对风险企业实施监督和管理。在风险投资后管理的深度上,风险投资机构派人员参与风险企业的董事会组建,充分发挥董事会对企业的监督和咨询功能。风险投资机构可以深入开展对风险企业的一般追踪管理,监控被投资企业的经营动态信息,尤其是财务信息。风险投资机构还利用自身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并提供有效的服务,在技术管理、资本运营、营销渠道、企业经营等多方面、全方位地给予风险企业提供多种多样的管理帮助与增值服务,并帮助被投资企业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致力于做大做强风险险企业,以实现被投资企业快速增值和投资的最终变现。

总之,风险投资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只有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才能达到以最小成本实现风险投资收益最大化目的。风险投资要科学合理的进行投资项目的甄别、选取,投资区域的综合考察研究,并灵活运用组合投资、联合投资等工具,并有效进行投资后管理,做到各个阶段、各个层面都做到科学合理的决策,才能有效降低投资的高风险程度,实现高收益、高回报的初始目的。

参考文献:

[1]苏永江李湛:风险投资决策问题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2

[2]范柏乃:风险投资决策程序研究.浙江金融,2002.2

[3]风险投资决策的新要素.科技广场,2003.4

[4]王家桥:论科学理性的风险投资决策.河南省情与统计.2002.3

风险型决策分析第4篇

Ang Jun;Ma Jungang;Zhang Hua; Gao Tielu

(Ordnance Engineering College,Shijiazhuang 050003,China)

摘要: 针对武器装备采购决策中的风险问题,建立了模糊层次分析评价模型。首先对装备采购项目决策的风险进行识别,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风险进行评价,风险评价结果可作为装备采购决策的依据,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Abstract: Fuzzy-the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evaluation(Fuzzy-AHP)model is established in this paper, which is to result the risk decision of equipment acquisition. Firstly, the article identfies the risk of equipment acquisition project, and evaluates the risk according to the Fuzzy-AHP model. The result of the risk evaluation is the basis of the equipment acquisition project decision, and it is illustrated by the example.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模糊评价 装备采购决策 风险分析

Key words: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Fuzzy Evaluation;equipment acquisition decision;risk analisy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027-02

0引言

随着高科技在装备中的应用,在提高武器装备性能的同时也给武器装备采购带来了风险。一方面,武器装备采购规模庞大、系统环节多,具有周期长、耗费资金多、内部结构复杂、外部联系广泛的特点;另一方面,武器装备采购具有复杂性、一次性以及客观上要求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特点。盲目的决策将给装备带来巨大的风险损失,要避免装备采购的决策风险,必须对采购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风险因素做出科学的分析。由于装备采购决策风险系统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且各类风险的评价具有主观不确定性,即模糊性,这为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uzzy-the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进行装备采购决策风险度量提供了可能。

目前国内外对装备采购项目风险分析中的定性和理论研究较多,但对采购决策中的支持型模型研究较少。模糊层次分析法就是构建了一个采购决策中的风险分析模型将层次分析法在模糊环境下进行扩展,结合了模糊数学的方法,并且将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组合在一起,本文结合某装备采购实例,介绍该方法的运用。

1模糊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将复杂的问题层次化,根据问题和要达到的目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因素,并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联以及隶属关系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根据系统的特点和基本原则,对各层的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引入l~9比率标度方法构造出判断矩阵,用求解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及其特征向量的方法得到各因素的相对权重;最终进行综合判断,为投标策略的选择提供依据。模糊数学是把普通集合论只取0或1两个值的特征函数,推广到[0,1]区间上取值的隶属函数,把绝对的属于或不属于的“非此即彼”扩张为更加灵活的渐变关系。

模糊层次分析法是应用模糊变换原理和最大隶属度原则,考虑与被评价对象的各个因素或分项指标,对其所作的综合分析评价[1]。这里,评价的着眼点是所要考虑的各个相关因素。其评价的步骤一般为: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单因素评判;确定因素权重模糊集;综合评判。装备采购决策风险模糊层次分析法就是在对采购决策过程中的各单一风险进行识别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风险评判指标体系,然后通过模糊评价将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对系统风险的影响用权重的形式具体表现出来,并最终通过综合评判确定装备采购决策风险度。它克服了以往只能衡量装备采购决策中某单一风险的弊病,而是将装备采购项目作为一个系统来衡量其整体的决策风险程度,最后以装备采购项目系统风险度一个指标来衡量其整体风险度,指导采购决策者采取恰当有效的措施对风险进行科学管理,减少装备采购项目的风险损失。

2装备采购决策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影响装备采购项目决策的风险因素几乎多不胜数,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所有因素都做出评价,只有那些与具体采购决策密切相关的因素才可以作为评价因子。评价因子的选择时要考虑评价因子的差异性、主导性和综合性。目前,参评因子的选择还主要依据经验判断。在对采购项目决策风险进行整体评价时,根据全面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等指标设计原则,参照文献[2]所讨论的因素指标,以风险产生的根源为分析依据来选取指标。本文建立几大类风险评价指标:需求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环境风险、费用风险、其他风险等[3,4,5,6]。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3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装备采购决策风险评价

假设需论证某武器装备采购项目的决策风险,采用Fuzzy-AHP法进行决策风险分析过程如下:

3.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要定量研究采购项目的决策风险,就必须收集有关采购项目的大量信息,一般情况下可以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采购专家综合分析评估各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并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综合判断,为采购项目决策提供依据。该采购项目聘请部分专家进行综合评估。采用层次分析法先将定性问题定量化,对每类工作进行风险分析和辨识,常用的方法是专家调查法。

3.2 构造判断矩阵表1中是引入了三角模糊数的概念,即在因素之间两两进行比较时,采用了三角模糊数(l,u,m)定量表示比较的结果。其含义是:如果i和j两个因素的权重值不易确定,只知道其变化范围在l,m之间,最大可能值为u,进行模糊判断。

在具体运用时,根据三角模糊数中间的数u,得到判断矩阵T:

T=u■u■…u■u■u■……┆┆ ┆┆u■u■…u■

u■表示i因素与j因素相比较的相对重要性,该判断矩阵具有对称性质,因此有:u■=1/u■,u■=1,

对于第一层风险因素由三位专家直接给出,两两比较结果,根据三位专家各自的背景和经验分别给予他们权重,第一位专家的权重为0.5,第二位专家的权重为0.3,第三位专家的权重为0.2,得到权重修正后的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3.3 单因素排序采用和积法,取三角模糊数的中间数,构成一个新的矩阵T,通过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并利用Fuzzy数的运算性质,采用行和正规化方法计算模糊权数,通过上述计算得到风险因素第一层次的权重值,然后分别计算出属于各类风险指标范畴的第二层次的风险因素权重。

3.4 综合排序在考察第二层次风险因素基础上,针对第一层次的某一指标Ci下各因素建立判断矩阵,并计算第二层次各元素的综合权重为ωi,通过以上计算得到综合评价结果,如表3。

由表3可以看出,该装备采购决策主要的风险因素是:环境风险、技术的成熟性、管理机构决策能力、技术复杂性等,因此,在武器装备采购项目决策时应重点考虑这些风险,确定应采取的风险应对措施,及采取措施的相应成本,以此对装备采购项目的决策作出合理的判断。经过对某武器装备采购项目的决策风险分析和评价,采取了机智的策略,成功获取质量优良、价格合理、性能先进的武器装备。

4结束语

模糊层次分析法是对层次分析法的改良,它针对人类模糊思维因素对投标决策的影响,架构Fuzzy-AHP方法模型,使对复杂武器装备采购项目决策风险分析更接近现实采购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为复杂武器装备采购提供更有效的决策依据。既提高了装备质量,又降低了装备采购的风险,从而提升了装备采购机关决策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忠民,汤淑春,李军等.基于全寿命周期的武器装备采办风险识别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5,12(17):49-52.

[2]管清波,罗小明,杜红梅.模糊综合评判法在装备采购风险评价中的运用研究[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02,13(4):18-20.

[3]黄芬,孟晓雄.国外大型航天项目的风险管理[J].航天工业管理,1998,10:44-46.

[4]杨彩霞,徐渝,杨青.航天项目风险指标体系的分析与构建[J].航天工业管理,2003,3:17-19.

[5]陈军伟.武器装备采购中的技术风险评估研究[D].北京:装甲兵工程学院,2004.

风险型决策分析第5篇

关键词: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模仿型证券投资主体;证券市场风险;独立客观相似机制;模仿从众传染机制。

1.引言

证券投资决策的核心问题是证券本来的收益和风险。证券未来的收益充满不确定性。投资证券的风险可以界定为,在给定情况和特定时间内,证券本来可能的收益间的差异。如果证券未来收益仅有一种结果是可能的,则其收益的差异为0,从而风险为0.如果证券本来收益有多种结果是可能的,则风险不为0,这种差异越大,证券的风险也越大。

产生和影响证券投资风险有经济、政治、道德与法律诸因素。就经济方面而言又可以分成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购买力风险以及上市公司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等。对证券市场来说,上述风险大致可分成内生风险和外生风险两类。市场风险就是内生风险,它仅仅由证券市场内在机制引起证券本来可能的收益间的差异。其余风险可归入外生风险类,它由市场以外的因素引起证券本来可能的收益间的差异。

本文试图从证券投资主体处理信息的角度研究证券投资市场风险形成的市场内在机制。

2.预期和决策

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中,证券市场价格的调节对所有新的、公开的信息能作出迅速反应,其信息集合除包括市场本身的客观信息外,还包括公开的证券市场相关的场外客观信息。简而言之,有效的证券市场中,所有场内外相关客观信息都能在上市证券的价格中得到充分迅速的反映。因此,通过证券市场价格计算的证券收益同样能够充分迅速地反映所有证券市场场内外相关的客观信息。

投资主体处理信息的过程通常总是通过证券收益客观信息的识别,获得证券未来收益的预期信息,提取证券投资的决策信息,然后选择证券投资行为。

根据证券投资主体预期形成模式的差异,可以将预期分成理性预期和有限理性预期两大类型。

理性预期是利用最好的经济模型和现已掌握的信息所得出有关证券未来收益水平明确的预测。其中包括不直接研究证券市场价格涨落,而直接研究证券市场所有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通过博弈模型进行证券本来收益的预期。

有限理性预期指证券投资主体不采用经济模型,凭借各自证券投资的经验或者参考其它证券投资主体的预期信息、决策信息和投资行为对证券未来收益的经济预测。

类似的,根据证券投资主体决策形成途径的差异,将决策也分成理性决策和有限理性决策两类。

理性决策是证券投资主体通过合适的证券投资决策模型或者通过证券的技术分析,然后选择投资行为的证券投资决策。

有限理性决策是证券投资主体不采用证券投资决策模型,也不采用技术分析,仅凭借各自证券投资经验或者参考其它证券投资主体的预期信息、决策信息和投资行为所进行的证券投资决策。

证券市场中,完全不考虑证券未来收益水平和变动趋势的完全非理性证券投资主体几乎是不存在的。因此,本文研究的证券投资主体在信息处理的预期和决策两个环节中都具有理性或者有限理性。

3.两类证券投资主体

具有理性的证券投资主体在信息处理两个主要环节上是通过经济模型或者技术分析独立获得理性预期信息和理性决策信息,然后独立选择证券投资行为。故称他们是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

具有有限理性的证券投资主体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如果在两个主要环节上都是凭借自身证券投资经验获得有限理性预期信息和有限理性决策信息,然后,独立选择证券投资行为,他们也是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如果,至少在一个环节上,参考其它证券投资主体获得有限理性预期信息或者有限理性决策信息,模仿其它证券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选择自身投资行为,称他们是模仿型证券投资主体。

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可能采用相同的经济模型或者相同的技术分析,也可能凭借各自相似的证券投资经验,导致其证券投资行为产生客观相似的效应。

模仿型证券投资主体,基于自身认知的内涵、认知的结构和认知的层次以及投资的经验。投资的偏好和投资的心理的局限,不足以从客观信息中独立获取证券未来足够的预期信息和独立提取选择投资行为足够的决策信息,或者对各自预期信息和决策信息的置信程度不足以独立选择投资行为。他们不得不通过参考其它证券投资主体的预期信息、决策信息和投资行为,以便获取各自足够的预期信息,提取各自足够的决策信息,或者达到选择投资行为足够的置信程度,客观上模仿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进行证券投资。因此,模仿型证券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产生模仿的效应。

模仿型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比独立型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客观上非理性含量更高一些。通过社会心理和认知心理分析,特别是证券投资博奕分析可以得到,模仿型证券投资主体模仿选择的投资策略是随大流的从众策略。

综上所述,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中,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可能存在客观相似性,而模仿型证券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必定存在模仿从众性。

4.形成风险的市场内在机制

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中,上市证券的价格能充分迅速地反映证券市场所有场内外相关信息。所有证券投资主体都能任意地、不断地获取有关上市证券价格、涨跌幅度和交易量的客观信息。因此,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中,所有证券投资主体的客观信息是对称的,证券市场的竞争对所有证券投资主体是公平的。

面对客观对称的信息,两类证券投资主体预期形成的模式和决策形成的途径具有较大差异,导致其证券投资行为对未来证券市场价格的波动产生不同的作用,从而对投资证券未来收益的波动也产生不同的作用。因此,两类证券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对证券未来可能收益间的差异产生不同的作用。如引言所述,证券未来可能收益间的差异就是投资证券的风险,两类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对证券市场风险产生不同的作用,他们就是形成风险的市场内在机制。

若两个具有限理性的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通过相同的经济模型或者相同的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独立获得各自的理性预期信息和理性决策信息通常是大致相同的。

若两个具有限理性的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凭借各自的投资经验大体相同,他们独立获得的有限理性预期信息和有限理性决策信息也大体相同。

上述情况下,两个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间便具有预期信息和决策信息的对称性,通常其证券投资行为对投资证券的市场风险形成产生客观相似的作用。否则,两个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的预期信息和决策信息是非对称的,其证券投资行为也不尽相同,对投资证券的市场风险形成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桑塔弗研究所(SFI,SantaFeInstitute)通过计算机模拟完全由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组成的股票市场发现,股票市场价格波动,股票未来可能收益间的差异,即证券投资风险和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投资行为的客观相似程度及其变化速度有关。

综上所述,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投资行为的客观相似性是证券市场风险形成的一种内在机制。不妨称为独立客观相似机制。其客观相似程度以及所持资本资产结构的变化速度达到一定水平时,投资证券的市场风险会被成倍地放大,导致证券市场出现复杂现象,价格大幅波动,交易量增加,泡沫形成,甚至累积成危机。正如桑塔弗研究所模拟的股市一样。说明形成市场风险的独立客观相似机制是证券市场内在的非线性机制。

面对客观对称的信息,模仿型证券投资主体各自独立获取的预期信息和独立提取的决策信息,通常是非对称的。模仿型证券投资主体需要参考其它证券投资主体的预期信息和决策信息,以便选择各自的证券投资行为,他们的投资行为就会或多或少地模仿其它证券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也就是从众选择各自证券投资行为。这种模仿从众行为会在模仿型证券投资主体间传染蔓延,他们个体的有限理性投资行为演化成证券市场整体的非理性投资行为,证券市场价格的波动被成倍地放大,导致证券市场价格极度剧烈地波动,证券未来可能收益间的差异大幅度增加,证券市场风险增大,甚至风险累积成为危机。

模仿型证券投资主体投资行为的模仿从众性是证券市场风险形成的另一种内在非线性机制。不妨称为模仿从众传染机制。

5.结束语

风险型决策分析第6篇

关键词: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模仿型证券投资主体;证券市场风险;独立客观相似机制;模仿从众传染机制。

1.引言

证券投资决策的核心问题是证券本来的收益和风险。证券未来的收益充满不确定性。投资证券的风险可以界定为,在给定情况和特定时间内,证券本来可能的收益间的差异。如果证券未来收益仅有一种结果是可能的,则其收益的差异为0,从而风险为0.如果证券本来收益有多种结果是可能的,则风险不为0,这种差异越大,证券的风险也越大。

产生和影响证券投资风险有经济、政治、道德与法律诸因素。就经济方面而言又可以分成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购买力风险以及上市公司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等。对证券市场来说,上述风险大致可分成内生风险和外生风险两类。市场风险就是内生风险,它仅仅由证券市场内在机制引起证券本来可能的收益间的差异。其余风险可归入外生风险类,它由市场以外的因素引起证券本来可能的收益间的差异。

本文试图从证券投资主体处理信息的角度研究证券投资市场风险形成的市场内在机制。

2.预期和决策

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中,证券市场价格的调节对所有新的、公开的信息能作出迅速反应,其信息集合除包括市场本身的客观信息外,还包括公开的证券市场相关的场外客观信息。简而言之,有效的证券市场中,所有场内外相关客观信息都能在上市证券的价格中得到充分迅速的反映。因此,通过证券市场价格计算的证券收益同样能够充分迅速地反映所有证券市场场内外相关的客观信息。

投资主体处理信息的过程通常总是通过证券收益客观信息的识别,获得证券未来收益的预期信息,提取证券投资的决策信息,然后选择证券投资行为。

根据证券投资主体预期形成模式的差异,可以将预期分成理性预期和有限理性预期两大类型。

理性预期是利用最好的经济模型和现已掌握的信息所得出有关证券未来收益水平明确的预测。其中包括不直接研究证券市场价格涨落,而直接研究证券市场所有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通过博弈模型进行证券本来收益的预期。

有限理性预期指证券投资主体不采用经济模型,凭借各自证券投资的经验或者参考其它证券投资主体的预期信息、决策信息和投资行为对证券未来收益的经济预测。

类似的,根据证券投资主体决策形成途径的差异,将决策也分成理性决策和有限理性决策两类。

理性决策是证券投资主体通过合适的证券投资决策模型或者通过证券的技术分析,然后选择投资行为的证券投资决策。

有限理性决策是证券投资主体不采用证券投资决策模型,也不采用技术分析,仅凭借各自证券投资经验或者参考其它证券投资主体的预期信息、决策信息和投资行为所进行的证券投资决策。

证券市场中,完全不考虑证券未来收益水平和变动趋势的完全非理性证券投资主体几乎是不存在的。因此,本文研究的证券投资主体在信息处理的预期和决策两个环节中都具有理性或者有限理性。

3.两类证券投资主体

具有理性的证券投资主体在信息处理两个主要环节上是通过经济模型或者技术分析独立获得理性预期信息和理性决策信息,然后独立选择证券投资行为。故称他们是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

具有有限理性的证券投资主体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如果在两个主要环节上都是凭借自身证券投资经验获得有限理性预期信息和有限理性决策信息,然后,独立选择证券投资行为,他们也是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如果,至少在一个环节上,参考其它证券投资主体获得有限理性预期信息或者有限理性决策信息,模仿其它证券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选择自身投资行为,称他们是模仿型证券投资主体。

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可能采用相同的经济模型或者相同的技术分析,也可能凭借各自相似的证券投资经验,导致其证券投资行为产生客观相似的效应。

模仿型证券投资主体,基于自身认知的内涵、认知的结构和认知的层次以及投资的经验。投资的偏好和投资的心理的局限,不足以从客观信息中独立获取证券未来足够的预期信息和独立提取选择投资行为足够的决策信息,或者对各自预期信息和决策信息的置信程度不足以独立选择投资行为。他们不得不通过参考其它证券投资主体的预期信息、决策信息和投资行为,以便获取各自足够的预期信息,提取各自足够的决策信息,或者达到选择投资行为足够的置信程度,客观上模仿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进行证券投资。因此,模仿型证券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产生模仿的效应。

模仿型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比独立型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客观上非理性含量更高一些。通过社会心理和认知心理分析,特别是证券投资博奕分析可以得到,模仿型证券投资主体模仿选择的投资策略是随大流的从众策略。

综上所述,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中,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可能存在客观相似性,而模仿型证券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必定存在模仿从众性。

4.形成风险的市场内在机制

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中,上市证券的价格能充分迅速地反映证券市场所有场内外相关信息。所有证券投资主体都能任意地、不断地获取有关上市证券价格、涨跌幅度和交易量的客观信息。因此,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中,所有证券投资主体的客观信息是对称的,证券市场的竞争对所有证券投资主体是公平的。

面对客观对称的信息,两类证券投资主体预期形成的模式和决策形成的途径具有较大差异,导致其证券投资行为对未来证券市场价格的波动产生不同的作用,从而对投资证券未来收益的波动也产生不同的作用。因此,两类证券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对证券未来可能收益间的差异产生不同的作用。如引言所述,证券未来可能收益间的差异就是投资证券的风险,两类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对证券市场风险产生不同的作用,他们就是形成风险的市场内在机制。

若两个具有限理性的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通过相同的经济模型或者相同的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独立获得各自的理性预期信息和理性决策信息通常是大致相同的。

若两个具有限理性的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凭借各自的投资经验大体相同,他们独立获得的有限理性预期信息和有限理性决策信息也大体相同。

上述情况下,两个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间便具有预期信息和决策信息的对称性,通常其证券投资行为对投资证券的市场风险形成产生客观相似的作用。否则,两个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的预期信息和决策信息是非对称的,其证券投资行为也不尽相同,对投资证券的市场风险形成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桑塔弗研究所(SFI,Santa Fe Institute)通过计算机模拟完全由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组成的股票市场发现,股票市场价格波动,股票未来可能收益间的差异,即证券投资风险和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投资行为的客观相似程度及其变化速度有关。

综上所述,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投资行为的客观相似性是证券市场风险形成的一种内在机制。不妨称为独立客观相似机制。其客观相似程度以及所持资本资产结构的变化速度达到一定水平时,投资证券的市场风险会被成倍地放大,导致证券市场出现复杂现象,价格大幅波动,交易量增加,泡沫形成,甚至累积成危机。正如桑塔弗研究所模拟的股市一样。说明形成市场风险的独立客观相似机制是证券市场内在的非线性机制。

面对客观对称的信息,模仿型证券投资主体各自独立获取的预期信息和独立提取的决策信息,通常是非对称的。模仿型证券投资主体需要参考其它证券投资主体的预期信息和决策信息,以便选择各自的证券投资行为,他们的投资行为就会或多或少地模仿其它证券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也就是从众选择各自证券投资行为。这种模仿从众行为会在模仿型证券投资主体间传染蔓延,他们个体的有限理性投资行为演化成证券市场整体的非理性投资行为,证券市场价格的波动被成倍地放大,导致证券市场价格极度剧烈地波动,证券未来可能收益间的差异大幅度增加,证券市场风险增大,甚至风险累积成为危机。

模仿型证券投资主体投资行为的模仿从众性是证券市场风险形成的另一种内在非线性机制。不妨称为模仿从众传染机制。

5.结束语

风险型决策分析第7篇

关键词: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会计职能;管理决策

一、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银行业对会计的要求已从简单的事后算账、报账转变到参与经营管理、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实施控制和考核上来。会计职能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反映和监督已不能完全概括会计的全部职能,参与决策、实施控制和考核正成为会计新的职能。这种内部管理的需要和会计职能的转变成为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内在动力,但目前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在实践中的应用大多还停留在探索阶段,尚未构成一个完整的应用系统体系。其存在的问题:一是系统功能较单一,大多只是简单地报表查询、汇总以及财务比率分析。二是系统提供的信息大多是货币性信息,而一些重要的非货币性信息(如:资产质量、风险控制、客户关系等)不能及时披露。三是系统缺乏丰富的数据分析工具,不能有效地支持管理决策的制定。四是系统需求的提出、实际开发和应用不统一,基本上是各部门各自为政,均从本部门的管理需要和角度出发来进行系统的开发和设计,存在着数据来源多头、数据格式不

一、功能单一重复且各部门的系统数据不能充分共享、造成资源浪费的情况。

而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却发展迅速,从20世纪70年代的单机处理到80年代各类柜面业务处理系统和会计报表处理系统的应用,从90年代各行全国联网系统和多元化自助服务系统的广泛应用到目前以数据大集中为标志的各业务处理系统操作平台的统一集成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相关数据库的建设。截至目前,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已发展成具备事前审批、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功能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应用系统。但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却一直进展缓慢,没有重大突破,学术界对何谓“管理型”也一直争议颇多。下面笔者将具体说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从管理的本质出发对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

二、构建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

笔者以为,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之所以发展迅速并能很快地被推广应用,主要是因为它有明确的理论依据——复式记账理论,系统采用的核算方法(即对数据的分类依据)与传统手工会计记账基本一致,而且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披露会计信息的财务会计报告格式也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因此以复式记账为理论基础,以对外披露会计信息为目标,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开发起来得心应手,相比之下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首先,理论上人们对于“管理”这一概念含糊不清,对于以何种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为开发依据,无论是学术界还是软件开发行业一直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而这关系到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思路问题。

其次,在实践中不同规模、不同经营范围的银行(包括同一银行内部不同部门)管理风格不同,要求系统提供的管理信息内容也不同,要求辅助决策的程序不同,这种需求的多样性也给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增加了难度。

因此要想构建一个有效的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首先要有一个科学的理论作指导,要寻找一个科学的理论必须要先弄清楚管理的本质。自泰罗和法约尔开创管理学以来,学术界对“管理”的定义一直是众说纷纭,如:“管理就是研究系统运行的规律,据此组织系统的活动,使系统不断呈现出新的状态”:“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过程”:“管理的本质是决策,或者说是围绕着决策的制定和组织实施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上述观点从不同角度描述了管理的特征,笔者以为最后一种观点最能体现管理的本质——即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赫伯特。西蒙提出的“管理就是决策”。西蒙的主要观点如下:

(一)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于企业整个管理过程。决策是组织及其活动的基础。组织是作为决策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组织的全部活动就是决策活动,对这种活动的管理实质上就是制定一系列决策,如制定计划的过程是决策;组织设计、机构选择、权力的分配属于组织决策;实际同计划标准的比较、检测和评价标准的选择属于控制决策等。总之,决策贯穿于企业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

(二)决策过程。决策并非是一些不同的、间断的瞬间行动,而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工作构成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四个阶段:第一,情报活动——探查环境,寻求制定决策的条件。第二,设计活动——创造、制定和分析可能采取的行动方案。第三,抉择活动——从可资利用的方案中选出一个适宜的特别行动方案。第四,审查活动——对过去的抉择进行评价。一般来说,上述四个阶段是顺序进行的,而实际执行过程中则要更复杂,在制定某一特定决策的每个阶段,其本身就是一个小范围的决策制定过程。

(三)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西蒙把企业的管理活动分为两类:一类是例行活动,即一些重复出现的工作。有关这类活动的决策是经常反复的,而且有一定的结构,因此可以建立一定的决策程序。每当出现这类工作或问题时,就可以利用既定的程序来解决,这类决策活动叫程序化决策。另一类活动是非例行活动,不重复出现的,如新产品的开发、产品结构的调整等。这类问题在过去尚未发生过,或因为其确切的性质和结构极其复杂,或因为其确切的性质和结构捉摸不定,但因为其十分重要而需要用现裁现做的方式加以处理。解决这类问题的决策叫非程序化决策。

根据西蒙的决策理论,银行的日常管理活动(主要包括经营战略的制定、财务计划的制定、决策的执行、业绩的评价、风险的控制和管理、盈利能力分析等等)可划分为程序化决策活动和非程序化决策活动两大类。其中经营战略的制定通常关系到银行未来生存与发展的经营方向问题,且将会随着经济环境、竞争态势、技术、组织等因素的变动而变动,而这些因素很多又是事先无法精确预测的,没有一个固有的程序来遵循,更多地需要决策者的判断、直觉和创造。因此经营战略的制定通常属于决策理论中的非例行活动,一般由高层管理者(主要指总、省行的行长)制定,实行的是非程序化决策。而财务计划的制定、业绩的评价、风险的控制和管理、盈利能力分析等管理活动通常是常规性的、反复性的、且结构比较清晰明确,可以使用一些简单的数学分析模型来解决,这些管理活动则属于决策理论中的例行活动,一般由中层管理者(各业务部门的经理)制定,实行的是程序化决策。至于前台营业网点及其主管部门的业务活动则属于决策的执行活动,决策执行的结果将通过会计核算系统进行反映。从经营战略、战术计划的制定到决策的执行,到事后盈利能力分析和业绩的评价,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决策过程。

三、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体系构建

根据西蒙的决策理论,一个企业组织的全部活动就是决策活动,一个完整的决策活动包括情报、设计、抉择和审查活动。因此构建一个完整的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应站在企业全局的高度,不仅要满足中层管理者们日常程序化决策活动的需要,也要满足高层管理者们非程序化决策活动的需要;不仅要满足事后的财务分析、业绩评价,更要满足事前的市场预测、风险预警及战略、战术计划的制定。一个完整的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要保证每个主要管理人员都能收到有用的数据信息和主要业绩指标,通过这些信息和指标能够帮助他们提高工作效率,对其负责的工作管理得更好,且随着机构管理层次的逐级下降能够提供越来越详细的管理信息。

(一)系统目标:辅助管理者决策、强化内部管理、合理利用经济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二)服务对象:银行内部中高层管理者

(三)数据源:包括内部和外部。内部数据源主要为会计核算系统反馈的经营数据和其他业务处理系统(如: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信贷管理系统等)中的相关数据。外部数据源为同行业竞争对手的主要经营数据、竞争战略、市场份额、重要客户的分布、贡献及经营状况等。

(四)系统功能结构。如下图所示:

1.知识库:该模块主要是为中高层管理者制定决策时提供丰富的相关知识的支持。知识库主要包含政府、监管部门等的重要文件、本行的重要规章制度、同行业竞争对手的发展战略、主要经营数据、主要产品和市场份额、重要客户的分布以及需求等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库将不断更新,以便更有效地支持决策。

2.模型库:该模块主要是为中高层管理者制定决策,进行盈利预测、风险控制等管理活动时提供丰富的数学模型支持,如:投资决策模型、趋势分析模型、线性(曲线)回归分析模型、风险评价模型等。为便于用户操作,模型库在系统中可设计成模型字典,用户通过浏览模型字典选择不同的数学模型,系统再调用该模型相应的子程序进行运算分析。

3.经营计划模块: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帮助银行中高层管理者制定本企业未来发展目标的战略计划和战术计划。战略计划的制定如前所述属于决策活动的非例行活动,通常关系到企业未来3到5年的发展目标,制定过程中考虑因素较多,更多地需要决策者的判断、直觉和创造,这是一个参与人员最多、需要反复讨论、反复修改的复杂过程,因此就要求系统能够提供一个良好的人机对话环境,如可采用问答式、图表式或菜单式来引导管理者制定出未来发展目标(即市场计划、产品计划、经营计划和危机处理计划)。战术计划是战略计划的具体实施和补充,属于决策活动中的例行活动,一般由计划制定小组中的各部门根据总体战略计划制定本部门一个年度内需要实现的市场、产品和经营计划(经营计划又包括资产负债计划、收入计划、费用计划和资本支出预算)。战略计划和战术计划的制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业绩评价、盈利预测以及知识库等模块的支持程度,在具体系统设计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两个因素:

一是要注意吸收新的管理思想。例如:在竞争战略管理方面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克利斯。斯泰尔斯(ChrisStyles)提出的“战略车轮”方法,该方法通过8个步骤(即1.目前的绩效;2.本行的产品优势;3.竞争对手状况;4.进行目前的行业典范分析;5.预测未来5年内本行业发展趋势;6.分析未来5年内客户的需求;7.确定发展战略目标;8.进行新业务、新产品的设计,确定盈利目标)来综合分析本企业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最终确定发展目标,该方法对于开发创新竞争战略就很富有启发性。

二是要注意吸收新的信息技术。该模块的设计应充分借鉴决策支持系统的部分设计思路,特别是要注意借鉴、吸收近年来人类对人工智能、计算机神经网络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

4.盈利能力分析模块:该模块是众多管理决策中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成本计算、盈利分析以及盈利预测三大子模块。其中成本计算是盈利能力分析的基础,该模块负责收集各项支出、费用和数量数据,并向特定的成本对象(如各项产品)进行分配,如:活期存款产品的成本就包括账户维持成本、每笔交易成本等内容。盈利分析则使用成本计算模块产生的数据,与收入相对比形成盈利能力报告,该报告可以按机构、按产品、按客户进行分类统计,盈利分析结果也将为业绩评价提供重要的评价数据。盈利预测模块主要是在考虑历史盈利状况、战略计划目标、市场变化等因素对未来的盈利情况进行预测,预测时可使用模型库中的趋势分析模型、线性回归分析模型等数学工具来进行,预测结果可作为制定下年度战术计划和未来战略计划的依据。

5.业绩评价模块:该模块定期对各责任中心(可按机构、按产品、按客户)的经营计划执行情况、经营成果进行分析与评价,找出完成或未完成计划目标的主客观原因,为对责任中心的奖惩考核提供依据,其主要包括评价方案、财务业绩和营销业绩三大子模块。评价方案为管理者提供了各责任中心主要考核指标的评价标准,如:给出每一考核指标的权重系数、根据计划完成情况进行打分、综合打分的算法等等。财务业绩主要是对本企业盈利能力、流动性、资本充足性等货币性信息指标的评价。营销业绩主要是对新增贷款、新增存款及所占市场份额、贷款质量等非货币性信息指标的评价。无论是财务业绩评价还是营销业绩评价,评价时除了同计划目标相比,还要同历史经营成果、同竞争对手经营成果相比,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本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

6.风险控制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是对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衡量、监控并提供预警信息。银行是高风险的经营行业,在追求盈利最大化的同时如何降低、控制风险也是银行日常经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资本充足性风险、信用风险、外汇买卖风险和营业风险等六种风险,对不同的风险可通过不同的比率指标来衡量。其中控制目标子模块负责定义管理者对各种风险管理的预期比率指标,风险监控子模块负责对各项比率指标进行计算并与预期比率指标对比分析,如发现风险向不利方向波动,系统将提示预警信息报告。此外对于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资本充足性风险等涉及资产负债管理的风险控制,系统还提供一些专用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控制,例如:利差管理模型、缺口管理模型、持续期分析模型和资产配置模型等。

风险型决策分析第8篇

按照风险发生的时间顺序,一般可将控制方法分为以下3种。1)事前风险控制在风险发生之前对单位内部各个风险过程进行详尽分析,综合评估各个风险过程,当发现管制系统整体或个别风险过程风险性较高时,提前采取预防性措施,保证管制系统安全顺利运行。2)事中风险控制在管制系统运行过程中,通过检查发现某个风险过程发生了风险,管制系统根据既定标准对风险进行判断,根据判断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快速反应,并对管制系统的运行过程进行改善。3)事后风险控制在运行风险发生之后,通过实际与计划运行结果的区别,查找风险产生的原因环节,总结经验教训,采取相关措施对发生的错误进行弥补。事后风险控制需要完成两项任务:①尽可能地减少风险损失;②调整管制运行过程,减少风险再次发生的可能性。管制系统运行过程要求具有极高安全性,因为任何一点的错误都可能造成机毁人亡的结果,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管制系统运行的风险控制应采取事前风险控制策略,始终将管制系统运行的风险程度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

2管制系统运行的风险过程及控制策略

管制系统主要是通过调节航空器之间的安全间隔,保障航班能够安全、流畅的运行。根据管制系统运行流程,将管制系统分为3部分,即塔台管制、进近管制和区域管制。塔台管制主要负责为起飞或着陆阶段的飞机提供管制服务;进近管制主要负责为爬升或进近阶段的飞机提供管制服务;区域管制则负责为巡航阶段的飞机提供管制服务。系统地识别和管理组织所应用的过程,特别是这些过程间的相互作用,称之为过程方法[12]。将过程方法应用于管制系统运行中,可保证系统中风险分析的全面性,有助于对管制系统的风险进行控制。即将管制系统运行中的相关单位和活动环节视为过程,认为管制系统的运行是由一系列这样的过程构成的,其中可能产生风险的过程称之为风险过程。具体分析管制系统每部分的运行过程,则可以得到管制运行中主要的风险过程,如图1所示。分析各个风险过程产生风险的原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策略,如及时调配管制员的在岗工作时间,实施双岗工作制,提高管制员业务技能和安全意识,培养管制员良好的工作习惯,强化班组资源管理,提升军民航协调能力,完善规章程序,关键管制设备备份,提升设备技术含量,提升管理者水平等。由于上述具体的风险控制策略之间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复性,如双岗制工作制和班组资源管理,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从“人”、“机”、“环境”“管理”4个角度系统地总结归纳上述具体的风险控制策略,并提出以下5点风险控制策略:提高领导组织和决策能力、加强员工的综合素质、更新、改良或备份相关设备、完善监视和监督措施、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

3管制系统运行中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管制系统中各个风险过程的风险影响水平不同,降低各个风险过程的单位成本也不同,因此如何将有限资源投入风险控制,达到最大程度上降低风险的目的是一个优化决策问题。有必要建立数学模型权衡各种矛盾,求出最优风险控制决策方案。3.1模型的建立模型规划的目标是整体风险降低值最大,约束条件是风险控制的费用小于等于投入费用,各个风险过程风险值控制在风险最低值与风险最高值之间,模型的决策变量为危险环节风险值的降低值。3.2模型的求解步骤数学中常用图解法和单纯形法来求解满足约束条件的目标函数的最优解,但是图解法只适用于2个变量的目标函数,单纯形法则由于计算量相当大,步骤繁琐,不宜采用。在Excel中建立电子表格模型,并利用其提供的“规划求解”工具,能轻松快捷地解决该问题。其求解步骤[13]如下:1)在工具菜单中选择“规划求解”,将目标函数值键入目标单元格,把决策变量输入可变单元格里,同时选中“最大值”;2)点击对话框中的“添加”按钮(Add),弹出添加约束对话框,输入约束条件,将约束条件具体化,点击“确定”按钮回到“规划求解”对话框;3)点击“选项”按钮,在新弹出的对话框中,选中“采用线性模型”和“假定非负”选项,这就告诉了计算机要求解的问题是一个线性规划问题以及非负约束,点击“确定”再回到“规划求解”对话框;4)点击“求解”按钮,对所输入的线性规划问题进行求解;5)通过风险过程与控制措施的关联度矩阵,求得其控制措施决策方案。

4算例分析

下面以塔台管制运行为例来说明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某塔台管制单位计划投入12万元资金对管制系统运行进行事前风险控制,以使整体的风险值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该管制单位根据通过对既往风险控制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得到各个风险过程的单位成本e、风险权重w、可以接受的风险最高值pi1和可以降低达到的风险最低值pi2,如表1所示。风险控制小组通过对管制系统各个风险过程的调研,具体分析每个风险过程可能会产生风险的原因,确定了风险环节与控制策略的关联度,如表2所示。利用建立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在Excel表中输入相应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通过规划求解工具进行数据处理后,可得到各个风险过程所应降低的风险值及资源分布,从而得到最终的风险控制决策方案,如表3显示,风险值降低了7.64,风险值的降低率为17.72%,所以优化配置方案有利于管制运行风险的降低。对风险控制决策方案进行分析,发现“提高领导组织和决策能力”和“加强员工的综合素质”所投入的资源超过了总资源的50%,这比较符合实际运行情况: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管制设备和管制措施的可靠性大大增加,管制系统运行的风险主要来源于人为因素,所以重点加强管制员工的综合素质,注重相关领导的组织和决策能力,可以有效降低管制系统的风险。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