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小学的语文学习

小学的语文学习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02 16:37:17

小学的语文学习

小学的语文学习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良好习惯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83-01

在小学教学期间,培养学生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十分关键的事情,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对于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期间,不仅需要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同时还需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们对语文的兴趣,养成良好习惯。以下简要针对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习惯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仅供参考。

一、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意义

对于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其是养成习惯的重要时期,优良的学习习惯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形成优良品德,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成绩。所以,小学语文老师有义务、也有责任在教学期间培养学生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养成健全人格,为学生以后发展奠定基础。

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措施

(一)帮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应培养学生们的自学能力,而让学生自行、主动预习课文,就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措施之一。通常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入手进行教学:其一,熟悉课文中的汉字;其二,将课文事先阅读三遍左右;其三,弄清不懂词语的含义;其四,记录下预习期间不明白的内容,并整理理解的内容。借助以上步骤,学生可以更有方向性的进行预习,从而教师在讲解课程内容时,就可以先让学生书写生字,然后选择学生朗读课文,让其他学生对其进行点评,之后将学生划分成小组,互相探讨自己的收获、不懂的问题,取长补短。如果大家都不懂的问题求助老师,教师再针对性的进行解答。学生事先对课文内容进行预习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同时还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们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从而为学生以后的成长及发展奠定扎实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学生在通过自行预习获取一些较为新奇的想法后,教师不应扼杀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需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如果学生的想法存在问题,教师不应对其进行指责、批评,而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进而获取正确结论,帮助学生完善自身发展。

(二)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习惯

当前,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一大助力,教师在讲解课程内容时,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扩充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为学生以后成长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在讲解“鲸”一课时,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鲸鱼的图片、视频,然后让学生自行收集一些关于鲸鱼的信息,在课堂上为其他学生进行介绍。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但掌握了更多关于鲸鱼的信息,同时深入理解的课文内容,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并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再例如:教师在讲解“棉鞋里的阳光”课文以后,可以让学生自行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途径找寻一些关于亲情、孝道的诗歌,举办一场诗朗诵比赛,让学生体会亲情、孝道的重要性,为学生以后成长夯实基础。

(三)帮助学生养成复习的良好习惯

常言道:温故而知新。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期间,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复习的习惯,让学生主动进行复习活动,从而在旧的知识中找寻新的内涵。复习活动可以让学生强化已经模糊的知识,预防发生因为时间过长而遗忘知识的情况。特别是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兴趣较为广泛,控制能力较弱,记忆速度相对较快,但是记忆深度交浅。因此,作为小学语文老师,需要培养学生们的复习习惯,指导学生复习的方法,让学生懂得如何更新知识,进而为学生以后成长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在讲解完“丑小鸭”课程后,可以让学生自行编排一个小型的话剧,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入的记忆知识。又或者让学生找寻安徒生童话里的其他内容进行朗读,增长学生的文学储备,帮助学生更好发展。

(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想要帮助学生深入记忆学习过的语文知识点,让学生可以将理论学习的内容同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教职人员就需要在学生学习、复习知识点以后,完成一些作业,其是教学的常用方法。这种方法包含的内容有:让学生对课文的内涵进行复习,结合作业的要求,应用语文技能,开拓思路,获取答案,完成作业。一般来讲,语文作业的答案较为灵活,同时也较为严格,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复习,练习,帮助学生养成优良的语文作业习惯。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语文成绩,取得温故知新的效果。例如:当教师讲解完“邮票齿孔的故事”后,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帮助学生树立作业习惯:其一,指导学生作业、复习的技巧,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检查;其二,在不同的情况下,教师应擅长针对学生作业情况进行分层设定。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多为学生布置一些发散性、创新性的作业,对于成绩一般的学生,多为其布置一些难度相对较高的内容,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为学生布置一些基础性的语文作业,帮助学生巩固基础。通过这种方法,不仅可以防止发生学生互相抄袭作业的情况,同时还能够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为学生以后的成长奠定基础。

总结:

总而言之,伴随着当前教学改革速率的不断提高,教学方法及教学观念同步出现了变革。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应及时更新自身的思想,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喜爱,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及成长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齐影.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36).

小学的语文学习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课程;语文教学;小组合作;方法指导

合作精神现在已经成为21世纪个人想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人们必须学会合作才能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对于社会将来人才的要求,也加入了合作这一项。尤其是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学已经从传统的老师讲授逐渐变成以小组合作讨论为主,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国内外现状

1.国外现状

合作学习是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美国发展起来的,最开始是为了调节不同种族学生之间的种族矛盾。当最后发现了合作学习的效果显著,不同种族的学生也会在相互交流中提高他们各个方面的能力,所以课堂合作在美国中小学生课堂里开始流行起来。

2.国内现状

我国合作课堂是有一定历史的,孔子就曾在《论语》中提到“取善辅仁,皆资朋友”,就注意到合作的重要性。但是我国学者真正开始研究合作学习比美国要落后很多,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正式研究合作学习,并逐渐取得成效。

二、小组合作中出现的问题

虽然小组合作的优势有很多,会使学生树立合作的意识,使他们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提高,来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但是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曾经在《春天的手》的教学课堂中,虽然采取了小组合作的方式,但是很多学生并没有积极参与进来,发言的永远还是那几个活跃的学生。还有在《菜园里》的课堂教授中,由于许多学生并不了解实际,对课堂内容表现出不感兴趣的态度,小组合作也不愿意积极配合。

三、针对小组合作中问题的相应策略

教师应该针对每门课堂所讲授的不同知识,提前教授一些知

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使他们愿意参与进来。

参考文献:

[1]农俏芳.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实施[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4(04).

小学的语文学习第3篇

一、明确任务,合理分工

因为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性活动,所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确定好学习目标,并让学生明确。制定的目标不能过多、过难,要适量、适当,要根据教材、大纲、课标要求及学生实际制定出切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目标,目标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切忌含糊不清,漫无边际。

如:进行《颐和园》一课教学时,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可按以下目标组织学生进行第一阶段的小组合作学习:

(1)读课文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每一个生字;

(2)画出生词和其他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然后小组讨论,说说他们的意思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

(3)组员轮读课文(每人一节),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方面;

(4)选出自己喜欢的一节,读给小组成员听,读后其他成员评议,指出优点和不足。

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合作学习的目的是相互合作、互补互助、共同发展。因此小组划分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合作学习的效率高低。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中以学生为本强调生活课程的自主体验根据课程合作学习的目标和任务划分学习小组设计教学过程。常用的分组主要有自由组合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小组、组内同质组间异质小组以及固定式小组等小组成员人数以3~6人最为适宜。教师应该将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能力倾向、性格等相结合合理选择分组方法。同时,小组成员要有明确分工。教师要让小组成员在学习前要进行明确分工,如四人中有领导者、记录者、检查者、发言者等,如果学生没有明确分工,只会浪费时间凑热闹。

二、明确要求,善于调控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求每位学生做到,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每位学生都应积极参与不同形式的合作学习团体,并且谈话内容应与讨论问题有关,而不是与问题相违背的内容,这样不但有利于目标的获得,而且能保证团体的凝聚力。另外,积极倾听,适时反馈。合作学习是一个互动沟通的过程,因此积极地参与合作讨论不仅表现为积极发言还要注意其他团体成员的发言,适时作出合理的反馈是很重要的。

在合作学习环节中,教师要善于随时调控,合作交流讨论不仅仅局限于小组中,还可以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交流。教师也要适时的表扬大家能够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而且读书认真,会动脑筋,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才会更好地被调动起来。

三、适当介入,关爱弱势

首先,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宽松的交流氛围,要求合作小组的同学对每一位发言者都给予感情上的支持。如“你一定能行!”“我们支持你,你大胆表现吧!”“某某必胜!”让学生大胆表达。

其次,教师要适当地介入合作学习。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小组合作学习极容易成了“优生唱主角,差生跑龙套”的局面。所以要避免只求热闹不求实质的弊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特别要关爱那些极少发言的“弱小者”。对一个问题,学生往往会有自己的看法,却不一定能够很好地表达。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常会发现一些总是沉默的学生,他们有的是不敢表达,对自己的见解有种种顾虑:自己的意见会不会让同学笑话?和大多数同学有没有矛盾?有的是不擅长表达,他们的表达总是只有片言只语。另外,俗话说“一鸟入林,百鸟压声”,在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时,如果是学习优秀的学生先发言,另外的学生就会不敢再发言。因此,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重视激发“弱小者”的自信心,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鼓励,创造机会让他们多表现、先表现,善于捕捉、放大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使弱势转化为优势,参与到小组学习中来。如果老师不断地发现弱势,真诚地关爱弱势,不懈地转化弱势,那么必定能使合作学习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也能更有效地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四、反馈沟通,褒性评价

保证小组讨论学习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是确立一种促进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不仅个人努力上进,而且乐于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评价机制的建立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小组合作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侧重褒性评价,具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

小学的语文学习第4篇

一、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中存在的问题

现今的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习惯方面还具体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最基础的,诸如听、说、读、写方面的习惯问题。

下面就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习惯问题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1、在听的方面:对于小学生而言,具体表现在他们的感知能力不强,同时自我控制、以及注意力不能集中等方面,因此对于“听”――听课而言,就会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诸如,直接导致上课不专心、东张西望、左顾右盼等现象。

2、在读的方面:对于小学低段的同学而言,他们的语言系统还尚未成熟,因此,可以很明显地从他们读课文中体现出来,往往表现在读书过程中添字、漏字现象较为严重,由于语言的贫乏,很多时候孩子们在读书时都是表现出做给老师看的行为。而在对文章字、词、句的理解方面就欠佳了,往往就成了为了读书而读书了。

3、在说的方面:这一点和读差不多,均是由语言中枢来控制的,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逻辑思维还不成熟,还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想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过程。因此,在会话方面,他们则表现得相对较差,出现语无伦次,结巴等现象都是很正常的,而在这之中我们该加强对他们的语言训练,强化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4、在写的方面:小学生在此也同样存在一定的习惯问题,比如很多孩子在小的时候执笔的姿势、坐姿等方面都存在问题,甚至,很多孩子还很不注意字的笔画笔顺,以至于在写的方面突显出较多的问题。以上均为现在小学生学习语文中所存在的一些基本的、具体的习惯问题。

二、小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必要性

(一)我们首先得明确的是: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众所周知,我们祖国的语文,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是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我们祖国的语言,是世界上最丰富、表达最完整、最准确、最活泼的语言之一,中国的一切,无一不是与祖国语言联系在一起的,无一不是以祖国语言为内核的。因此,语文永远是最基础、最博大、最富文化内涵和最具人文色彩的学科。“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也就成了《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之一。

(二)语文学习离不开良好的习惯

简单地说:“学习语文目的在于运用,就是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语文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学科,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是他们建构新知识的源泉,都是他们学习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于一个人来讲,小学阶段是走出家庭,接触社会,接触生活,学习知识的最初阶段,同时也是基本道德观念,基础心理素质开始形成的阶段。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是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综合上述内容,咱们谈到了小学生学习语文所要形成的良好语文习惯的必要性,那么,对于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途径究竟有那些方面呢?下面让我们来具体看看:

三、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的培养途径

(一)抓好常规管理,培养良好的“习惯意识”

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首先应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意识”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一般可分为三个步骤:一是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和产生自愿练习的意向;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过程;二是创设按规定的方式一贯行为的条件,其中包括集体的监督,尽可能地不给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三是使学生了解行为的结果和练习的进步情况,及时给予强化。

(二)把握课堂教学――习惯养成的主阵地

1、从早抓起

实践的经验告诉了我们,与其晚操心要花费几倍乃至几十倍的力气去克服坏习惯,不如早操心教育孩子。

2、诱导示范、点滴抓起

叶圣陶先生说:“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这就说明养成习惯要从点滴抓起,由点到面,由单项到系列,由局部到整体。

3、严格训练、持之以恒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因此,要持之以恒,反复抓,抓反复,必须似水长流,循序渐进,由“扶”到“放”,严格训练,以至良好习惯成自然。

(三)做到课外与课内相结合

1、激发兴趣,启发自觉

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兴趣是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学习的窍门,引导学生、启发学生、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养成此种学习习惯,从而激发他们产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欲望;其次必须培养学生的信心、决心和恒心,要使学生自觉做到“我要干”而非“要我干”。

2、树立榜样,检查纠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对小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推动他们进步,同时,通过课外活动,创设情境,让学生相互检查,相互纠正不良的习惯,能促使他们更快地形成良好的习惯。

小学的语文学习第5篇

关键词:小学阶段 语文学习习惯

语文是小学阶段教育的基础学科,是其他科目的基础。小学阶段是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学习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完成教学目的的一个重要任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就轻松了,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健全人格和好的个性,提高了全民整体素质。

1提前预习的学习习惯

学习新课程时要让学生提前预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有意识教授学生预习的方法,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通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生僻字、不懂的词句,熟悉课文内容。这样学生上课时能轻松的听课,降低学习的难度,也能更有兴趣的学习。预习时知道自己不懂的地方,听课更有针对性,加深印象,记忆更牢固。通过掌握科学的预习方法,养成预习学习习惯能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探索、获取更多的知识。

2多读书习惯的学习习惯

读书能拓展学生的思路,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量,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感,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利用能力。小学生识字量少,家长每天适量给孩子们读一些通俗易懂的故事、儿歌,学会拼音之后要鼓励孩子通过拼音自主读书,既能巩固学习的拼音知识,又能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计划,每学期规定好学生们要读的书籍,引导学生们写读书笔记,不同的书籍通过不同的阅读方式,教师教授学生们诵读、浏览、略读、精读的技巧,让学生爱上读书,自主读书。

3善于观察的培养

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小学阶段,学生正是好奇心比较强的时候,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留心周围的人、事、物,活跃学生的思维,这样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遇到新奇的事物,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联想,与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巩固已学的知识,探索新知识,“温故而知新”,形成一种循环,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

4勤于动笔的学习习惯

日常学习中要勤于动笔,多写读书笔记、日记等,把所见所感记录下来,加深了印象为以后的写作提供了素材,也锻炼了自己的写作能力,长期坚持也能养成坚持不懈的性格。记录自己生活中、读书中遇到的不懂的问题,方便以后向老师、家长、同学请教,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量,养成好问的好习惯。摘录、抄写读书中遇到的优美文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想,或者标准文章吸引人的地方,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增加文学素养,培养“腹内有书气自华”的气质、涵养,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5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学习习惯

要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善于发问,敢于发问,在质疑中不断学习知识。给学生大胆思考、创新思维、敢于发言的空间,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给予积极发言、创造性提问的学生鼓励,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其中,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无论提问、回答的好坏都要鼓励,多给学生们一些锻炼机会,多提问开发性问题,鼓励学生们多说,发表自己的意见,开拓思路。对于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要积极的帮助学生解答,告诫学生学习不能得过且过,要培养学生勇于发问的精神。组织学生成立探问小组,互帮互助,相互讨论问题,不断提高学生思考水平,形成发散的思维方式,提高团结协作能力,也养成刨根问底的学习习惯。

6善于利用工具书的学习习惯

工具书是个可以随身携带、不说话的老师,有助于学生清除学习中的障碍,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课堂上,如果遇到生僻疑难的字词,教师不要急于说出正确答案,要让学生们动手去查工具书,逐渐养成查工具书的良好习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对日后的学习、生活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7勤于背诵的学习习惯

背诵能激发儿童黄金记忆时期的记忆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大纲中要求学生背诵的文章、古典诗文等,让学生都背诵,通过背诵,学生对文章、诗文的理解会大大加深,在潜意识中有些东西会内化到学生心里,转变成自己的东西。大量的背诵能锻炼、强化学生的记忆能力,会终身受益。教师组织上课前几分钟让学生自由背诵,通过每日的积累,既锻炼了学生的记忆力,也提高了教学效益。

8良好的书写习惯

写字是语文学习的一项基本功,人们常说“字如其人”,所以学生一定要端正书写态度,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写一手漂亮的字。从小学开始打好基础,巩固已识的字,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执笔写字方式,保护好视力,认真书写,避免字迹潦草,字迹规整。要合理的给学生安排写字练习课,扎实的练好基本功。

结束语:

小学阶段是学习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语文是其他科目的基础,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师担负着很重要的培养责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下子形成的,教师要不断的敦促学生、指导学生,要不断地探索新途径、新方法,帮助学生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自主学习,做学习的强者,为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础,做一个有价值的社会人。

参考文献:

[1]汪建平.小学阶段应培养的语文学习习惯分析[J].课外语文(教研版)

[2]朱凤麟.小学语文学习应着力培养的学习习惯[J].教育界

小学的语文学习第6篇

一、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

语文包含了丰富的知识,又是学习工具。其他学科的学习和日常生活,都离不开这个工具。叶圣陶老先生说得好:“听说读写宜并重。”即让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习惯。培养语文能力,当然是指学生具有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良好习惯,是指学生在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时的读、写、听、说的习惯。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朗读课文的习惯

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的过程是不断深入学习的过程。初读,是对课文有感性的、表面的认知。细读,是学生动脑思考探究的阅读。精读,要求学生能领会内容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并有所感悟。熟读,对知识要能游刃有余地学习。充满感情的阅读,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通过反复阅读,学生的语言表达更准确,对抽象的语言文字有具体化、形象化的感悟。

(二)写作的习惯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写好作文,平时应注意多看、多思,多练笔。写作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必须注重平时学习的积累。此外,要养成勤练习的习惯。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练。”作文水平同样是通过练笔来提高的。比如,平时养成写日记、写读书笔记等习惯,学生自然能在写的过程中感受到写作的乐趣,使写作水平达到从量到质的提高。

(三)倾听、交流的习惯

倾听是学习的一种艺术。有的学生听课时心不在焉,听了之后不知所言,这都是不好的习惯。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只有用思维去领会,才能真正听进去。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捕捉、筛选信息,并随即展开联想。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倾听意识。学生要想参与交流,需要静心听取别人的发言,进而综合思维,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最终达到互动协作,互相提高的目的。因此,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是语文的基本要求。说话要力求做到简洁、流畅、得体、有条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与他人交流的通畅。

(四)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读书的过程需要手、脑并用,把不懂之处画出来,对一些精彩的语句重点标注,要用各种符号在书上圈圈点点、勾勾画画。在阅读时,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外出时,把所见、所闻记下来。“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不仅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五)勤查字典的习惯

字典是小学生识字的重要学习工具。学生在学习中常会遇到一些自己不认识或难以理解的字、词,这些都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一些学生求助别人,或教师直接给予解答,养成了学习依赖心理,不利于自主学习。教师要教给学生使用字典的方法和作用,引导他们运用字典,自己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会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把字典当成学习的良师益友。

二、养成小组合作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性情活跃,喜欢热闹的气氛,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能大胆发言,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优势互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讨论学习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使学生加深了对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的理解,从而达到多角度接收知识信息和自我检查的目的。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面对共同的问题,合理分工,开动脑筋,畅所欲言,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成功地完成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任务。

小组合作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三、养成语文课堂与生活相联系的学习习惯

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学习语文知识并不局限于书本。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自然、社会,了解现实生活的方法,因为自然、社会、生活都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留心自己的生活,认真观察周边的人、事、物,把所看、所听、所想随时记录下来,这对学生养成的语文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学生在生活中要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广泛搜集信息的习惯。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吸收知识信息外,还要能利用报刊、杂志、电脑网络等手段来搜集信息,为终身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让语文学习生活化,生活语文化;让生活与学习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和补充。

小学的语文学习第7篇

【关键词】语文学习习惯 小W生 策略

一、预习习惯

预习是课堂的“前奏曲”,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改革的呼唤和终生发展的需要。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可塑性和模仿性极强,因此学校和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和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也正是这种特点,给我们创造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机,也使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因此,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首先就要从教会学生预习入手,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一)必须熟读课文。在教师教授新课之前,学生对每篇文章至少读三遍,并写出读后的感受,要求组长监督检查。

(二)预习时,圈出本课的生字新词,找出重点句子,并写上读后的体会,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

(三)及时检查预习的情况,检查的形式有教师提问检查、同桌互检、小组交流汇报等,若发现未完成预习的,教师应当督促,及时让学生完成。

二、课堂学习习惯

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阵地,课堂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习惯最重要的内容。学生学习的好习惯应当在课堂这个主阵地上形成和培养,因此学生应当具备以下习惯:

(一)学会倾听,善于倾听

倾听是与人沟通的开始,倾听对方的意见与思路,理解对方,并且做出判断。在课堂上学生要学会倾听老师的讲课、同学的发言,因而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要求,要求学生认真倾听。

(二)学会合作,善于交流

在课堂上,有着很多的合作学习机会与形式,利用好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形式,让学生在充满探索性的活动中,知道合作的必要性,以及学会一些合作技巧,最后形成合作的习惯。

(三)鲁迅先生提出:“读书有三到:为眼到、心到、口到”。读书动笔,能够帮助学生记忆,掌握书中的重点、难点;有利于学生储存资料;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三、作业习惯

常言道:“习惯决定性格,细节决定成败。”良好的作业习惯,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提高学习的成绩,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形成一丝不苟的做事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作业习惯。

(一)严格要求,规范书写的习惯

书写潦草,格式混乱,粗心马虎,都是造成错题的原因。要保证作业的正确性,就要克服这些不良习惯。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就应从小抓起,包括学生的作业格式、书写规范、自觉检查等习惯。要求学生写字一笔一画,做到规范工整,使学生逐步改掉粗心马虎的现象,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二)教会学生读题、审题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要提高作业正确率,必须下功夫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再解题的习惯。因此,认真做作业习惯的培养很重要一条就是教会学生读题、审题。

(三)重视作业的讲评

每次作业批改后老师要及时把作业情况反馈给学生,要对书写与正确率进行评价。对正确率高、书写端正的学生进行表扬,对由于态度原因造成质量低下的学生进行批评,并通过实物展示台对优秀作业进行展示,鼓励大家向优生看齐。

(四)培养和激发学生做作业的浓厚兴趣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作业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参与作业活动、按时按质完成作业的最直接活跃的推动力。为此,要交替采用书面作业、课堂口述、集体讨论、习题归类编辑等多种作业方式,使学生感受知识的存在,乐于接受和完成作业。

四、课外阅读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快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1)读。读内容,知其概要。(2)查。遇到不懂的字词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它的意思。(3)划。给优美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加点画线。(4)摘。摘抄好词佳句,并利用课外时间多读。(5)想。读后思考所得所感。(6)记。背诵精彩片断、优美范文。

五、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俗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见,积累是学习的首要方法。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就没有存储的语言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培养学生将阅读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记下来,积累多了,自然而然写起来就会“下笔如有神”,巧用词语。

(一)学会分类积累

作家手中的妙笔生花为我们留下了很多优美经典的语句。如有描写动物的敏捷机智、赞美植物的品质、大自然的优美风光等,这些绚丽多彩、渗入意境之美的语句,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从课文中挖掘积累素材

我们在学习课文的时候会遇到不少好词佳句、精彩片断,如一些短语、比喻句、拟人句、古诗词等,可让学生先理解其中寓意,再把它摘抄下来,平时多读,这样无形中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写作时就会在脑海中呈现出来。

(三)从平时的阅读中积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积累丰富的词句,为写作提供良好的知识储备。如在班里设置一个图书角,把学生的作文选、故事书等书籍集中起来,并给他们一定的阅读时间,当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好词佳句的时候便积累起来,每周还要进行检查、评比,并给优生给予鼓励表扬。

(四)积累形式不一,可以多样化

除了可以让学生自由积累外,还应当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定要求去积累。如让学生从课外书中摘抄有关描写春、夏、秋、冬的好词佳句,也可以阅读同学的好词佳句摘录在自己的摘录本中,为己所用。

总之,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加快学生的发展步伐,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焦苏红.浅析小学语文学习习惯[J].学周刊,2012(13).

小学的语文学习第8篇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自觉学习的潜在动力,也是决定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重要因素。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一个教师如果想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要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于小学生来说,师者无疑是他们心中的一个“偶像”。这种“偶像”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同时也是深远持久的。教师的每个举动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到学生的眼里。因而,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时,教师也要身体力行。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保持自身对学生的倾听,并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及时做出评价。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要让学生也能够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学会尊重别人。在学生发言之前,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好品质。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的思路,为学生思维的空白点进行补充讲解。对于学生较完整的回答,教师可以让在座的学生进行复述,一来要求学生能够认真听其他同学的回答,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二来间接提醒一些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同学,使他们注意听课。

读书,是语文课堂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所以一个好的读书习惯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教师在让学生进行读书的时候,要注意学生读书的姿势,一定要让学生身体坐正,双手握住书的两侧,使学生能够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学生在朗读时,教师可以分三步让学生朗读,即第一遍先让学生通读全文,找出生字生词,读熟;第二遍让学生对课文分出自然段,划分课文层次。第三遍,让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或优美形象的句子。通过这三步读书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读书的好习惯。

习惯的好坏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好的习惯会使人受益一辈子,而坏的习惯不仅限制人的发展,还很难改正。学生学习语文课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文好的段落内容进行背诵和积累,这也是学生在语文课当中必须建立的素养。培养学生积累语文素材这一良好习惯时,教师首先要向学生讲明什么样的词句是好的,背诵过后,要善于将积累的词句内容运用到写作当中,学以致用,变成自己的知识。

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素质修养,才能在自身影响下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些好习惯一经养成,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时就能养成属于自己的一套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并且在成长过程中也能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