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村市场现状

农村市场现状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02 16:37:00

农村市场现状

农村市场现状第1篇

关键词:金融市场;农村金融;供求平衡

中图分类号:F83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479-(2016)02-0069-05

引言

农村金融由于其特殊性,发展环境与发展方式与城市金融不同。农村的生产形势影响了金融市场的发展,主要原因是农村金融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为保证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运作与发展,农村金融市场需要摸索出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与发展方向。当前农村金融市场现状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已造成了严重阻碍,为保证农村经济的合理发展,需要对农村金融市场进行分析,找到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案。

1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分析的重要性

金融与经济的关系原理显示,金融市场的繁荣直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建设过程中,金融市场的发展与支持是必不可少的。金融专家指出,农村建设如果能够得到金融的大力支持,其发展速度与发展水平均能得到有效提高。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手段,市场营销中的需求分析能够帮助经营管理者及时掌握农村资金短缺状况,使农村建设得到有效、有力的资金支持。

2农村金融市场供求现状分析

2.1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

当前农村金融市场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农村和乡镇企业融资难,在融资过程中会遇到多种多样的问题:首先,我国很多现有的商业银行在农村的设点不多,银行在农村的机构或被裁撤或被合并,使得农户和乡镇企业难以融资;其次,农村信用社的融资额度、融资方法等多种限制无法满足农村的发展要求,使农村的金融市场融资困难。例如,某省农村金融机构对金融贷款额度进行了限定,规定农户信贷的最高限额是2万元,直接抑制了农户金融贷款活动,使得农村的金融活动出现了非常大的贷款缺口,许多金融机构在农村的贷款余额较其他地区有明显的下降,2006—2013年,农村金融贷款总额从12.35%下降到了8.65%,下降幅度巨大,可见农村的金融市场完全没有满足当前农村的金融需要(表1);再次,农户以及乡镇企业发展较为缓慢,经济基础较薄弱,并无足够的可抵押资本,这会使金融机构难以提供贷款,造成农户和乡镇企业融资失败;最后,农村贷款与融资的成本过高,农业生产的风险较高,金融机构对农村贷款的审核也相对严格,这使得贷款难度进一步加深,造成农村贷款难。我国不同地区的农村发展水平不同,农户和农村企业需要的贷款数额与贷款类型也存在较大差异,许多银行仅在农村进行资金的积累和吸收,并未在农村进行金融营销服务,这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有直接的关系。我国当前许多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方式单一,服务内容长期没有改变和进步,金融工具相对简单,对农户的吸引力较低,在贷款后也无法适应农户的经济需求。近年来,农村金融贷款业务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依旧无法跟上发展形式,一些金融机构甚至处于连年亏损、负担沉重的状态,对金融市场营销的底气不足,间接导致农户或乡镇企业不敢融资。此外,国家为保证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通过制定政策关闭了一些农村合作与金融交易市场,对农户和乡镇企业的融资形成一定的阻碍,而农户和乡镇企业在正规金融机构进行融资都较为困难,融资成本高、风险大。

2.2农村民间借贷盛行

农村的民间借贷由来已久,在农户与企业中十分盛行。从实质上看,民间借贷是在国家货币政策调控外的个人金融行为,与规范的金融市场形成了一定的对立,农户和企业通过这种自发的、短期的借贷方式进行投资,对金融市场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民间借贷的产生原因如下:首先,民间借贷由市场需求产生,是农村经济货币化程度提高后的必然结果;其次,民间借贷的主要方法是信息与实力相对平衡的双方交易,这种简便可行的方法较受民间用户欢迎。究其根本,是农村金融市场受到抑制,金融市场的活力不足,为民间借贷提供了机会与市场;最后,高额的利润是农村民间借贷的主要发展原因,对农民的诱惑非常大。

2.3农村金融市场供给无法满足农村金融需求

如某省2006—2013年的收支比(表2)所示,我国农村对于金融市场的需求逐渐增加,但金融市场的发展却相对缓慢,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人口手中的可支配收入越来越多,大部分农村人口选择将收入进行储蓄,少数人选择金融投资。随着理财意识的不断增强,我国农村人口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当前农村人口中以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口为主体,这一人群对婚嫁、生育、教育等消费和投资最高,在金融需求和资金的利用上有着较强的需求,尤其以房屋投资需求为主。目前,农村基建资金缺口较大。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增加,新农村建设、交通设施建设,基本的水网、电网、管网建设,基础公共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卫生建设等都需要大笔的资金。这些问题在政府的财政力度无法完全保证的情况下,对于金融资金的需求就更为迫切。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固定资产在整个社会固定资产的比例中正逐渐下降,无法满足当前的农村发展需求,如某省的农村固定资产占该省社会固定资产份额的22%,但到2013年份额仅为16%[4]。由此可见,农村固定资产的建设迫在眉睫。目前的农村金融市场状况,难以满足以上需求。

2.4农村金融市场效率低下

农村的金融市场效率不高,直接阻碍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突出表现为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不足,而且缺口逐渐扩大。数据来源如表3所示,从某省近7年的缺口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该省2006年的农村金融缺口为910万元,而到了2013年,这一缺口却扩大到了1252万元[4],但缺口率有一定的提高,意味着融资渠道增加。除此之外,金融市场的存贷差额过大,也是造成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缓慢的原因。许多金融机构积极在农村进行资金的吸收和积累,却不愿意在农村进行信贷等金融服务,这使得大量的农村存款流向了城市,而农村的金融市场却无法得到发展。《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14年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6.27%,当年全国居民存款金额447601.6亿元,根据上述数据计算2014年我国农民存款可达207105.26亿元,但从农村信用社以及邮政储蓄机构所收拢并流出的资金仅为10334亿元。《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也指出,2014年末主要农村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及其他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余额105742亿元。最后,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非常严重的资源流向失衡现象,这种失衡现象使得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看似发展较快,贷款额增长迅速,但实际使用在农村的贷款非常少,大多数贷款没有真正利用到农村发展和农村建设当中,这使得农村金融市场并未真正“繁荣”,造成了资源的流失。

3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失衡的原因分析

3.1信息供需失衡

农村经济与技术的不断发展,一方面极大提高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则加大了农村对信息可信度、信息种类以及信息数量的需求,这使得农业信息服务工作日趋重要。但现在许多地区的农业信息服务供求不平衡,不能满足当前农村的发展需要,这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由于有效信息不足或滞后,许多农户和乡镇企业将潜在市场需求当作实际需求进行生产,不仅浪费了资金和资源,同时也加剧了信息供需失衡状况。偏远地区主要信息来源是农业技术服务站、农业技术协会等,资源与渠道都非常少,其信息摄取量与传播量难以满足所有农户和乡镇企业的需求。农业政策、市场信息、高尖端技术等都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传播,使高新技术不能被有效利用。而且许多农村的基础设施还停留在电视、广播阶段,互联网的普及与应用十分落后,无法满足大数量信息的传播与供给要求,造成许多农村信息出现误导性与失效性。而农村人口文化程度较低的普遍状况,对其日常信息的学习、沟通与筛选形成障碍。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了农村的信息供求平衡,阻碍了农村信息化建设和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3.2资金短缺与资金流失并存

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无法与城市相比,而金融市场的发展不平衡也使得农村抵御风险能力下降,农户和乡镇企业想要贷款或融资,往往会遇到信誉保证不健全、抵押品不足或价值不够等问题,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能够帮助农民贷款的方式与资金数量都非常有限,严重影响了农业的生产率。与我国农村储蓄发展壮大不对称的是,我国农村农业贷款的金融部门发展无法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大部分资金随着农村信用社或邮政储蓄的资金收拢流出,而流入的资金少之又少。农村金融的非农化主要有2种渠道:一种是资金的非农化,主要是资金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农业流向非农业;二是结构的非农化,这是整个非农化的主要方式,通过农村信用社或邮政储蓄的方式流出资金,使农村的存贷款“剪刀差”逐渐增大。农村许多储蓄机构仅有吸收存款的能力,而无贷款的能力,吸收的农村存款无法直接回流进农村,需要非农性质的渠道进行农村资金的回流,造成农村资金的大量流失。结构非农化的另一方面是各家大型商业银行吸收农村存款,但对农村的贷款项目或贷款服务非常少,离农倾向严重。

3.3农村金融市场营销观念淡漠

营销观念是整个市场营销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农村的金融市场营销,从金融机构自身、金融市场中的客户、以及其他方向相关者3个方面影响着农村金融市场的营销效果。当前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营销依旧处于以金融机构为主导的传统营销模式,缺乏对市场顾客需求的分析,这无疑制约着农村金融市场发展。

4加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营销工作的办法

4.1树立系统思维,统筹城乡金融发展

农村的金融市场的发展不在一朝一夕,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对城市与农村的金融发展做到统筹兼顾,以农村金融发展的自身特点为指导,以城市发展效果为借鉴。系统认识金融体系,对发展金融体系、开放金融市场有重要意义。首先,在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侧重开展产权改革,做到步骤化、阶段性地金融改革,在农村产权进一步明晰的基础上,金融机构之间密切合作,整合、协调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主体如农业主、乡镇企业以及金融机构等。加快农村金融体制的完善以及制度的创新,调整农业结构、农村的金融发展方向,要坚持以统筹城乡经济的理念,做到城市与乡村金融的协调发展。首先,要有效协调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做到城市和农村同步发展;其次,要充分考虑到农村与城市之间经济与金融发展的不平衡,尽量实施与制定利于农村农业发展的金融条件,减少农村融资成本,鼓励农村积极进行产业化调整;再次,可适度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政策,鼓励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良性竞争,为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创造合作平台,打破国有金融机构垄断;最后,根据现在“三农”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可将农村金融机构与金融需求进行分析,保证交易的合理进行,减少交易成本,根据农村特色进行不同形式的农村金融服务,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完善金融市场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

4.2加大农村金融机构的扶持力度

我国当前的农村金融市场处于二元金融结构,即正式金融机构与民间非正式金融机构并存的状态,普遍存在农户生产分散、金融服务分散、融资成本高等问题。为保证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应对农村金融市场进行合理的管制与开放。其中当务之急就是适当开放农村金融体系,合理引入民间金融服务。通过政府引导和监管,鼓励农村金融市场建立多渠道融资方式,并给“地下”金融服务以合法地位,彻底消灭不规范甚至非法的“地下金融”。为此,加大政府所有银行以及商业银行对农村信用贷款的力度,引导商业银行进行“属地再投资”的制度,通过优惠政策投放农村资金,纠正离农倾向。

4.3创新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实现农村金融机构多样化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农村对金融市场需求的越来越大,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与机构已经无法满足我国农村对金融市场的需求。可见,创新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改革农村金融机构的形式,是保证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重点。我国金融机构的多样化途径在于开放农村的金融市场,建立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才能够满足多样化的农村金融需求。我国当前的农村金融处于国有机构的垄断阶段,机构少、资金少、项目少等问题十分突出。通过农村的金融组织体系建设,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减少农村金融市场不健全带来的发展问题,为金融市场营销带来便利。

4.4构建农村金融绿色通道,简化流程

导致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通过构建农村金融绿色通道,简化贷款流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农户贷款过程中应减免除提供身份证、抵押物产权证明、企业经营现状证明等必要资料外的其他繁琐的证明材料及手续。农户和乡镇企业向当地金融机构提出融资申请,经过受理调查和评定授信,即可获得贷款。而且调查授信一旦确立,均可在相对较长周期内循环使用;同时可依托网络、电话等及时对外公布贷款流程并承诺办结时限,最大程度地减少融资成本高的问题。

4.5健全和完善农村金融市场运行机制

根据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现状分析,对未来发展作出规划,从整体上健全农村的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加强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的协调能力。同时,加强对农村金融市场主体的诚信宣传,逐步提高农村企业及个人的金融意识和金融素质,全面推进信用征集与评估建设,制订信用评定办法、大力发展担保、资产评估等中介机构。通过开展个人、企业组织的评审和宣传工作,增强农民的信用意识,最后建立农户和企业信用档案,并与工商、税务等部门数据库互联,实现社会信用信息资源共享,全面提升金融机构规避风险的能力。

4.6树立现代农村金融市场营销观念,开发需求产品

现代市场营销观念是以顾客需求为中心,并为企业创造赢利机会的一种交换活动。在金融市场营销理念中,较为经典的理论为银行营销理论以及“五种力量”模型理论,这些理论强调具有特色的市场营销能够提升金融市场的发展效果。好的营销观念能够直接影响整个金融市场的良性运作,在营销战略、营销策略等方面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农村金融市场的营销意识依靠的是农村金融机构在经济市场条件下所做出的发展抉择。而农村金融机构想要在开放式的新农村生存,就要在金融营销过程中进行全面发展,针对农村发展的现状以及发展的目标进行分析与预判,立足当地农村金融市场顾客的需求,开发满足顾客需要的金融产品,调整自身的市场定位,通过有效方式将企业的产品销售出去,这样才能将金融市场的营销系统的发展下去。例如在农村金融市场定价过程中,运用贷款营销的增资减息、减债减税等方法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灵活性。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成本过高,要求金融服务行业在发展金融市场时秉持节约成本、整合优化的发展理念,将金融成本降到最低。改革和发展村镇银行、拓展市场营销渠道、改革市场营销方式,都离不开市场营销理念的指导。

5结语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问题颇多,其中以金融市场发展受到抑制、农村金融市场营销无法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农村金融市场效率低下等最为突出。通过上述分析,提出改善我国当前农村金融市场的方法,对提升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营销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阮勇.村镇银行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定位问题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8(23):5-7.

[2]梁邦海,黄顺绪.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效率研究———从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56-61.

[3]程炳友.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2009(8):65-67.

[4]张艳鹏.探索分析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营销研究[J].商,2014(10):122.

[5]孟祥迪.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49-51.

[6]张庆亮,张前程.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营销研究综述[J].铜陵学院学报,2010(2):20-23.

[7]程慧霞.农村金融“市场失灵”治理前提再判断:供给不足还是金融排斥———基于5省26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覆盖地域内1938个农户样本调查[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11):25-26.

农村市场现状第2篇

[关键词]客运市场;山区;市场管理;管理体制

[DOI]10.13939/ki.zgsc.2017.12.105

1 我县农村客运市场发展历程

我县地处河北东北部,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而且地域较广,各个乡镇与县城的平均距离在40公里以上,最远的可达70公里。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人民群众出行极为困难。1995年,为方便农村百姓出行,我县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鼓励个体业户经营县城至各乡镇的农村短途客运线路,开始了“村村通”客车工程。这一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我县农村客运市场的发展,为农村百姓出行提供了便利条件。二十几年来,我县农村客运发展良好,目前,全县25个乡镇,396个行政村已全部通上客运班车。与此同时,农村客运班车经营状况总体较好,随之而来的班车超员现象也成为运输管理部门的一大难题。但是,随着运输市场的发展,近年来,原本红红火火的农村客运普遍面临客源逐渐减少、流失的困境,部分农村客运班车在经营过程中已经出现入不敷出的状况。

2 农村客运市场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经调查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百姓的出行需求远远大于前些年,交通方式的多元化,在出行方式上有了多种选择,而不再局限于班车客运。出租车、公交车、私家车的逐年增多,以及严打而得不到禁止的黑车充斥客运市场,导致班线客车的客源被多方分流。客运班车固有的定线、定班、定点的经营模式,与出租车、私家车相比,灵活性较差,乘坐的舒适性也无法与出租车、私家车相比,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班线客车已不再是出行首选。尽管百姓出行需求在持续增长,但班车客运的实载率和经济效益却在逐年下降。制约农村客运发展的还有以下主要原因:山区百姓居住分散,受地理条件限制,多数村庄分布于山沟小岔,村与村距离较远,导致客运班车运输成本增加;随着经济发展,农村大部分壮年都常年外出到城市打工,有的举家迁居城市,农村常住人口逐年减少,导致客流量呈递减趋势。

3 农村客运发展趋势

2016年,《交通运输部关于深化改革、加快推进道路客运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提升农村客运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完善农村客运发展扶持政策,提高农村客运普遍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但是,以我县当前的经济状况和运输市场实际,实现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推进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时机尚不成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渡。目前,虽然人民群众的出行方式已呈现多样化趋势,但受到山区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于偏远山区来讲,班车客运仍然是普通百姓出行的最主要方式。面对农村客运班车的发展现状和城乡一体化的大趋势,我县的农村客运市场该何去何从?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几点想法:

3.1 建立农村客运公司化管理模式

我县的农村客运班车,大多为自主分散经营,经营方式相对散、乱,不利于农村客运的健康发展。应推行公司化管理模式,引导经营者积极加入农村客运公司,实现农村客运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在经营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日班固定模式,根据客流实际适当调整运营方式,并提前通告百姓,这样既能方便群众出行,又能降低客运班车的运营成本。

3.2 适应乘客需求的多样性

对于公路运输而言,其需求有十分明显的差异性,对于不同的乘客,其对车票价格、出行车的档次和时间长短等方面的需求均有所差异。除此之外,因为乘客在经济方面的收入以及支配水平的差异,出行目的也有着差异,这就使其对运输的舒适程度、经济情况等的需求有所差异。因此,在客运经营过程中,要对各种具体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在了解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文化水平以及人口密集程度等诸多方面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运力安排,使其能够适应多样化的乘客需求。

3.3 适应市场主体多元化特点

计划经济时代,公路客运由国家统一经营,市场主体相对单一,改革开放之后,运输市场得以开放,整个社会都投入到运输事业之中,使得多种经营模式共存。运输的供给者逐步增加,使得公路运输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促使乘客出行更加便利,同时也出现运力过剩现象。运力过剩会导致客运市场的恶性竞争,扰乱运输市场秩序。这就需要运输市场的管理者以及当地政府予以正确的引导,使经营者规范经营行为。

3.4 适应运输市场新形势,逐步推进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

对于偏远山区,农村客运公交化与城市不同,应该是一个逐渐过渡的过程,使农村客\公交化逐步与班车客运接轨。在这一过程中,要适当考虑农村客运班车经营者的经济损失和再就业问题,地方政府应在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

4 完善山区农村客运市场管理

4.1 客运市场管理原则

(1)市场准入规范既要具有普遍性,又要针对具体的地域特点做出具体规定,不能一概而论。

(2)市场经济为法律体制下的经济,有市场的地方就会有竞争,而不合理的竞争行为势必影响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因此,应建立、完善相应的法律,努力打造客运市场公平、公开和公正的运营环境。

(3)客运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其所能提供的服务上,农村客运是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个行业,其服务质量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因此,农村客运经营者应当将服务质量放在首位,千方百计为乘客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

(4)在客运管理方面应体现出服务型政府的内容。不仅要从观念角度出发,还应考虑功能层面。既要有亲民意识,将群众的意见作为导向,将对群众负责作为其工作主旨;又需要客运管理部门转换政府角色,将政府视为服务的供给者,规范客运市场的行政管理职能。

4.2 农村客运市场管理办法

(1)更加注重山区客运市场的安全管理。一方面,汽车客运站和运输管理部门要加大客运班车的安全管理力度和安全巡查工作,加强客运安全宣传,提高客运经营者和乘客的安全意识;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山区公路使用年限增加,安全防护措施不健全等因素,使得部分山区公路存在许多潜在的安全隐患,相关部门要尽职尽责,及时解决问题,消除道路安全[患,在安全问题上不留任何死角。

(2)进一步加大非法营运的打击力度,严厉打击农村客运市场中的非法经营行为,保护合法经营者的正当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的运输市场环境,为农村客运经营者营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空间。

(3)若想从根本上解决山区客运管理问题,就应该从上述实际问题逐一入手。需要解决客运线路的布局问题,优化布局,优化运力结构。需要将进入山区的每一辆客车加以严格检查,确保其在使用年限之内。而且需要制定长期而有效的管理机制,编写长期的发展计划,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严格控制线路之间的重复。确保每个地区都有车可以乘,且运力不会超出该地区的运量。对公路客运价格加以科学合理的管理,确保其满足客运利润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山区人民的消费水平。根据消费水平的不同,可以设置不同的客运条件制定不同的票价,以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需求。通过票价的宏观调控,还能够使得客运资源更加合理。除此之外,客运站的建设也应进行科学的规划,既能方便人民出行,还能防止交通拥堵现象。

5 结 论

道路运输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行业,客运市场的管理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针对我国具体国情以及山区的地理形貌特点,及时发现客运市场中的具体问题,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加以规范,对客运布局进行宏观调控。需要针对在客运管理体制中的效率低下等对客运造成不良影响的制度加以改革,使管理体制更加简洁明了。政府充分体现其调控职能,使整个行业之间的竞争更加公平、公开、公正。为了山区客运的进一步发展,应加大对客运市场的管理,在合理管理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家举.提高我国高速公路客运组织化程度政策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1.

[2]黄承锋.重庆市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系统规划研究报告[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07.

农村市场现状第3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发展历程;市场现状;需求特点

农业机械产业是生产农业机械,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农村副业与渔业提供生产和加工设备的产业。它直接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装备及生产手段,对加快我国农业产业化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具有关键性作用。

1我国农业机械产业发展历程

建国以来至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基本国情是以农业扶持工业,当时的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70年代,由于实行计划分配,市场基本没有竞争,农机行业是炙手可热的行业;80年代末、90年代末,市场化把一大批农机企业和农机公司推向了市场的边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计划分配取消,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问题也就暴露出来,很多农机企业都随之陷入困境,农机市场开始衰落,农机厂家开始纷纷向其他行业转行。许多企业只有等待或改变,在转型过程中,一批企业成了转型的牺牲品,另一批企业却很幸运地存活下来。

自2002年起我国的年人均gdp已超过1 000美元,按照工业化进程的国际经验,我国总体上已进入由农业哺育工业向工业反哺农业转变的全新发展时期,进入到全党全国整体推进全面小康的新阶段,国家财政有能力加大对农业和农业机械化的扶持力度;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贯彻和《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明确把农机补贴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为各地农机补贴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法律依据,标志着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依法促进的崭新阶段,逐渐向以工补农阶段过渡。WWw.133229.COm

2005年以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特别是支持农业发展的各项措施进一步落实,其效应得到了进一步释放,国家支持“三农”的相关政策逐步落实,如购机补贴政策正在落实到位,将进一步促进农机化的发展,机械化作业已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为了提高效益,一些农机户淘汰老机型,进行更新换代。农民收入增长是农机市场持续增长的物质基础。由于粮、棉价格持续高位运行,种植户的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同时农业税的减免使农民得到了实惠,提高了农户对新型农机的购买能力。国家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和提高农机化水平的投入,各地也纷纷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较大地刺激了农机市场的需求,使农机化发展得到了法律的保障和支持;在一些区域出现了对农民购买农机放宽银行贷款限制的政策,对整个农机市场的持续走强起到了推动作用,农机化工作步入健康发展快车道。

我国农机工业经过50余年的发展,已形成了拖拉机、内燃机、耕作机械、植保机械、收获机械、排灌机械、运输机械、牧业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饲料加工机械、半机械化农具、拖内配件等13个小行业,能生产16个大类、3 200多种产品的完整工业体系,农机工业整机产值在2005年突破了1 000亿元大关。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我国农业劳动力结构的巨大变化,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农业机械主导产品有拖拉机、农用运输车、联合收割机、农用水泵、配套农具等。

2我国农机市场的现状

2.1有效供给不足,产品适应性不强

面对市场的变化,少数农机企业开始运用差别营销策略和集中营销策略,实施名牌战略,占领有效细分后的目标市场,对农机消费需求、消费结构、消费特征做一些初步研究。目前,市场上的农机供应存在或多或少的情况:低质低价农机多,新潮名称农机多,传统小农机多,杂牌农机多,高科技农机少,实用耐用农机少,正品名牌少,性价比高的农机少;农机市场不是没有需求,而是现有产品不对路,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不是农民不愿购买某些农机产品,而是农民不喜欢某些产品。因此,供求脱节也是造成前几年农机市场的疲软原因之一。农民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缺乏对有关农机知识的了解,对假冒伪劣农机的识别水平低。与此同时,农村市场假货横行,部分农民因害怕上当受骗而放弃购买,也严重影响了名优农机产品在农村市场上的销售。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使得农民本来就十分有限的购买力还要大打折扣,抑制了农机市场的发展。

2.2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实际购买力有限

农民收入中,出售农产品的收入占很大比重,农产品普遍出现卖难和价格问题,使收入呈现不稳定状态。另外,受下岗职工二次就业、国内市场需求不足等影响,非农就业机会减少,农民收入增幅相对不大。而农民负担不断加重,各种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费用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5%的比例。另外,农民防灾、防病、防老的意识增强,对消费持十分谨慎的态度。种种原因严重阻碍了农机市场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的转化。

2.3市场信息不充分

市场信息不灵,一是影响农民的生产,由于农民不能及时了解到市场上的需求,因此农民生产的农产品不能够适销对路,使收入减少[1-2]。二是影响农村居民的消费。不少地区农民反映,由于不太了解农机市场信息,常常不知道买什么农机好,怎么买,如何用。条件好的农村也只是依靠电视了解一些市场信息,消费观念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一些农民有了钱也不知道如何投资。

2.4流通体系不健全

我国农村商品组织体系上,形成了国有商业供销系统和农村集体、个体商业并存竞争的局面。在目前个体私人流通企业已成为农机流通经营的主体,个体经销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实力不强,经营分散,服务意识淡薄,则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大流通的需要。另一方面,农机市场发育不健全,仍属于初级市场,市场秩序和管理比较混乱,并且农机的行业垄断、地域封锁,地方对外省优质产品进入市场层层设卡,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机市场的健康发展

2.5售后服务不及时

由于农机市场利润薄、维修网点少、交通条件差、通讯设施落后,造成了农机企业在售后服务、维修方面的被动。农机出了质量问题难以及时得到解决,增加了农民消费技术含量较高的农业机械的心理负担。而且由于有些企业认为农民对服务意识的要求不强烈,而有意怠慢农民遇到的各种问题。以上主要是宏观现状的分析,单个企业无法根本改变它,但必须研究它,正视它,并从各方面去适应它。

3当前我国农村对农机需求的特点

3.1潜力巨大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耕地面积1亿hm2;相对农业发达国家来说,机械化水平还很低,如南方水稻的机收比例到 2005 年才达到 20%。据中国消费者协会 2004 年调查预测,在农机市场中仅水稻和玉米收割机今后几年将增长8~10倍。随着农村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一些科技含量高的农业机械将成为未来一个相当长时期的消费热点。

3.2分散性

分散性一方面是指地域上的分散,我国农村分布广、居住散,难以形成城市那样的人口和需求集中;另一方面是购买力的分散,虽然农村居民购买力总体规模很大,但平均到每户居民的购买力水平则很低;同时,广大居民消费的范围也比城市居民广,也造成了购买力的分散。农村市场的这种分散性,决定了企业在营销网络的构建上,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要大大的加强[3]。

3.3差异性

差异性是农村市场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特点。一是地区间购买力水平的差异,富裕地区、发展地区与贫困地区,在需求的质和量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二是地区间消费环境的差异,除了基础设施状况不同外,更主要表现在我国平原、山区、丘陵、高原、草地、沙漠、江、河、湖、海,造成不同地形的地区即便对同一农机产品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三是同一地区内不同农户之间的购买差异,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已经加大,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农民与尚处于温饱阶段的农民对农机的需求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对农村市场不能等量齐观。这要求农机企业在开拓市场时,首先要选准目标市场,同时在产品的多样化、系列化上下功夫,幻想以一种产品“包打天下”是不现实的。

3.4层次性

农村市场的层次性,一是指我国沿海、中部与西部地区消费的梯度性,即产品消费基本具有从沿海到中部再到西部逐步辐射的趋势,农机产品的消费也有这种特性。二是农民消费结构的层次性,在重要商品需求方面,农民选购的次序大致为:首先是生产需要,如化肥、农药、种子、农用薄膜、农用机具等;其次是建房需要,如建筑材料、装饰材料等;然后才考虑耐用消费品等方面的需要。三是农民消费观念、心理的差别,有的地区农民重物质需要,轻文化、服务需要,重积累、轻消费,有的地区则不同。

3.5示范性

农村居民具有浓厚的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同时农村居住特点使得邻里、亲朋之间经常走户串门,信息非常开放,且口头传播是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某家买了好农机,很快就能为其他家所知道,并能带动一大批,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从营销角度看,利用这种示范性是很好的策略。

3.6功能性

我国农机市场基本上还处在比较典型的功能性需求阶段,即比较强调产品的实际使用价值和物质利益,而不太注重产品的附加价值和精神享受[4]。如要求农业机械的实用性、耐用性远胜于鲜艳美观、个性展示。这种功能性特点对产品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价廉。在保障产品基本功能的前提下,价格越低越好;基本功能相同的产品,农民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价低产品。二是实用。强调产品的使用功能,并适应农村的消费环境,而对产品形式要求不高。三是简便。要求产品实现其基本功能,而勿需过多的奢侈功能。以联合收割机为例,基本只要能收割干净就可,而对其他附加功能则大可省略。简便的另一个要求是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易学易修,操作修理越复杂的农机产品在农村越不受欢迎。

4参考文献

[1] 傅东兴,陈斌.目前我国农机市场发展现状分析[j].农机使用与维修,2009(3):4-5.

[2] 李雄川.我国农机市场营销现状及对策[j].农机市场,2003(5):23-25.

农村市场现状第4篇

关键词:农村;消费市场;差距;收入

中图分类号:F713.5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9-0070-02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然而,长期以来,消费不足、特别是农村消费不足一直是我国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因此,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将农民潜在的消费需求变为现实的有效需求,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一、我国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现状

1.城乡收入和消费水平差距扩大

(1)城乡收入差距在扩大

1990年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510.2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86.3元,城乡收入之比为2.20;1995年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283.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577.7元。城乡收入之比为2.71;2000年城乡收入之比为2.79。从2000年到2005年,城乡收人之比由2000年的2.79扩大到2005年的3.22,城乡收入之比一直呈上升现象,说明城乡收入差距一直在扩大。

(2)城乡消费水平差距在扩大

1990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与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之比是2.19,到2005年扩大到3.11。其间,2000―2005年连续五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与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之比保持在3.0以上。这说明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一直在扩大。

2.农村消费层次低

在农村居民全年消费支出中,食品占了大约一半的比重,为45.48%;其次是居住,占14.49%;再次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占11.56%;其他类的支出都较小,不到10%。说明目前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主要是用于食品类等生存型消费,享受型消费的支出较低。

3.通信消费增长迅速

随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农村生活、生存环境有了较大改善。由于固定电话初装费逐步降低,加之电信部门不断推出刺激消费的新业务、新举措,各种通讯工具特别是移动电话的大幅降价,极大地刺激了农村居民的购买欲望。农村居民交通通讯支出迅速增长,所占比重越来越大。1990年交通通讯的支出才占总支出的1.44%,1995年是2.58%,而到2000年这一比重上升到5.58%,到2005年更是达到了9.59%。

4.全国不同地区农民的收入与消费水平差距较大

全国不同的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有不同的差距,如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农民的收入与消费支出都比其他地区大,其次是东北地区,而中部与西部地区农民的收入与消费支出都较小。

二、制约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1.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消费能力不足

199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577.7元,从2000年一直到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是3000元以下,2000年是2253.4元,2004年是2936.4元,到2005年为3254.9元。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收入增长缓慢,是影响消费需求扩大的主要因素。

2.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

农村集贸市场基本上都是以私营个体的小店为主,规模小而又分散,形不成体系,建设规模小,配套设施差,服务功能严重不足。这种商品流通状况导致了农村商品流通混乱,流通成本非常高、售后服务很差甚至根本就没有售后服务,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假冒伪劣产品很多。

3.农村基础设施差

农村的水、电设施落后。一是电力供应紧张,电压不稳定,而且电费高,农民难以承受;二是农村有自来水的家庭很少。多是自家打井用水。因此,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在农村中的使用率很低。另外,农村中大商场很少甚至没有,都是一些小店铺,商品种类很少。这些都制约了农村市场的消费。

4.消费观念和传统习惯约束了消费行为

农村居民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消费结构失衡。农民消费支出首先考虑的是:吃饭、建房;其次是子女教育和婚嫁;最后才是家用电器、文教娱乐等其他消费。而且一些消费风俗非常不好:一是对于婚嫁大操大办,不顾家庭实力,追求高消费,盲目攀比摆阔气讲排场。二是人情消费大幅增长,现在农村送礼名目繁多,花样百出,人情费用迅速增加,加重了农民负担,影响了农民的正常生活和生产。三是农村居民习惯于量入为出,很少有像城市居民一样的借贷消费。这些消费习惯,延缓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速度和农村消费市场发展。

三、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的对策

1.增加农民收入

消费取决于收入,只有收入提高了,人们才会扩大消费。因此,要想扩大农村消费市场,首先就要提高农民的收入。

要提高农民收入,可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第一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尤其应抓好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壮大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2)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走工业化、城镇化的路子,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农村二三产业和小城镇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作用,把农民尽可能地转移出来。

(3)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实行开发式扶贫、培训扶贫、技术扶贫和劳务输出扶贫,因地制宜开展整村推进扶贫工作。继续增加扶贫投入,完善管理机制,提高使用效益,完善农村特困户救济制度,建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

(4)加快农村流通体系建设。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农民收入对市场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农产品能否卖出去以及能否卖个好价钱,是实现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因此。必须把开拓农产品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作为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有利于促进消费,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而且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进而提高消费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调查发现,电价每调低一毛钱,对彩色电视机需求的作用相当于农村人均纯收入提高370元;对电冰箱的需求相当于农村人均纯收入提高667元;对洗衣机的需求相当于农村人均纯收入提高909元。如果做到城乡居民用电同网同价,在农村安装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设备做到村村通电视,建水塔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农村地区将会出现一个家用电器的消费高潮。因此,加强农村水、电、路、通讯等设施的建设,整顿农村电价,降低用电成本,鼓励农民对家电的消费,为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家电和大型农机具进入农村创造条件。

3.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滞后,农民普遍对自身的养老和健康问题非常担忧,这些担忧抑制了农民的消费欲望。只有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民才会放心去消费,农村消费品市场才能得到全面启动。因此,为广大农村居民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和社会保险等制度,对于树立农村居民消费信心、促进消费水平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拓展农村消费

小城镇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城镇化有利于优化城乡经济结构;有利于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这些都促进了农村消费。

农村市场现状第5篇

一、我国农村保险的现状分析

我国现阶段的农村保险市场发展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各方面的发展还远远不够,农民的保险意识不够强烈,对保险持观望态度,农村经济的发展程度还不够高,农民没有足够的剩余资金用于购买保险产品,这些原因导致保险在农村难以发展,再者由于保险产品的产品特性以及由于过去的一些客观原因,保险业在我国农村是举步维艰,发展缓慢。

农民的保险意识差距明显,对保险认同度低,风险防范仍处在原始状态。家庭养老、储蓄看病,遇到大难靠亲戚朋友帮助解困,这是广大农村目前保障状况的真实写照。农村由于受经济基础、文化素质、媒体辐射不到位以及保险企业 宣传缺乏的影响,对保险知识知之甚少。发展速度较快,规模小,区域差距较大,发展极不平衡。从区域来讲,南方沿海发达地区农村的保险密度和深度都远远大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同一地区、同等条件,农民的购买力不尽相同,差距也很大。农户居住分散,网点不健全,展业困难,服务不到位,商业保险在农村的覆盖面小。由于多数农村经济不发达,农户居住较为分散。现在常年在外打工的人数多,流动大。这些因素都给商业保险的展业带来极大不便,增加了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

二、发展农村财产保险市场的建议

1.提高认识,积极发展农村财产保险市场。发展农村财产保险市场,既是保险公司履行社会职能的重要体现,也是其拓业务、求发展的内在需求。发展农村财产保险市场,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另一方面也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汽车下乡、家电下乡等扶农政策的推动,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使农村家庭的资产迅猛增加,从而构成了广泛的潜在保险消费需求,其发展潜力必然巨大。各保险主体应高瞻远瞩,充分认识发展农村财险市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才能占尽先机,领先市场。

2.建立健全基层网络机构,努力培育一支高素质的乡村营销员队伍。发展农村财产保险市场的一个重要举措便是多形式、广渠道发展农村保险网络服务机构。这种网络的结点可以根据地域范围、村落分布和道路状况合理布局,采用先试点再逐步推广的方式建立,这种服务结点应该是以承保和防灾防损为主要功能,兼具咨询、宣传和必要时的初步查勘。由于农村财险市场的客户群以农民为主,文化素质总体不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展业,因此,打铁需先自身硬,努力培育一支业务素质硬、作风实、能吃苦的营销队伍是发展农村财险市场的关键。

3.扩大营销渠道,探索发展农村财产保险市场新模式。一是要加大与农村信用社、银行、邮政等机构网络比较健全的系统间的合作,提高业务水平。二是要充分利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合作平台,加强与各镇(乡)政府和村委的联系,大力发展各类代办业务。三是要创新营销手段,设计新的承保方案,尝试采用多险种捆绑式销售方法,将各类车辆、家庭财产、意外险等进行分类组合,以套餐形式开展销售。四是尝试对一些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私家轿车拥有量较大的行政村开展VIP团销业务,以促进效益业务的深入挖掘。

4.创新保险产品,大力发展区域性保险业务。目前存在的一些针对农村的财产保险产品都比较陈旧,条款和费率多不适应农村保险市场的需求,即使一些新开发的产品,在营销过程中也遭到冷遇,缺乏吸引力。因此,一是要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努力开发出一批适合农村投保、手续简便、保费低廉、保障适度、条款简明的保险新产品,以满足不同层次的保险需求。二是要针对农村块状经济蓬勃发展的现状,大力发展新型个私工商企业财产保险。三是在各地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基础上,尝试开办一些有地方特色的商业性农业种、养殖业保险作为补充。

5.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开展保险普及活动。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宣传,通过当地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用丰富生动的事例开展宣传活动。要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联系,为普及农村保险活动的深入开展争取配套政策支持,如对某些保险产品给予税收和信贷政策上的优惠,对从事农村保险营销工作人员给予一定的社保政策的优先权等,从而提高农村保险市场主体的风险意识和投保积极性,促进保险消费需求的有效转化。

农村市场现状第6篇

关键词:农村市场;保险产品;营销策略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增加了对养老保险的需求;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保障需求增加;加之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每年都要遭受不同程度的多种自然灾害的袭扰。因此,包括农业、医疗、养老等在内的我国农村保险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在开发农村保险市场的过程中,不能照搬城市市场的营销策略,应开展以下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创新。

一、我国农村保险市场营销现状

(一)营销观念滞后

调查表明,不少保险公司在开拓县域保险市场的过程中,并不是按照现代营销思想去做的,而是按照传统的供给导向型的营销思想去开发市场,即根据企业计划的保费和利润目标,扩张大经营网点,招聘保险员工,从保险公司便利出发选择业务种类与产品供给,建立营销渠道,为客户提品和服务。营销观念的滞后,使得保险公司在开拓县域保险市场的过程中进展缓慢,效率低下。

(二)市场定位不准

一些保险公司单纯地把市场营销当作市场竞争的一般手段,为了取得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对几乎所有的业务领域、所有的市场机会都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参与竞争。忽视了竞争者的定位状况和目标客户对保险产品的评价;没有通过市场细分来发现市场机会,确立明确的市场定位,并没有将保险公司经营重心放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最终必然导致在市场竞争中无的放矢。

(三)产品开发不够

目前保险公司销往县级市场的保险产品基本上都是从城市到农村的简单转移,没有针对县域居民的专门险种,导致在广大县域销售的保险产品缺乏城乡差异、地域差异和经济发展状况差异。具体表现在:保险险种结构单一,为“三农”量身打造的险种少;产品同质性高,针对性不强,卖点不突出;内容陈旧,创新能力不足;部分保险条款冗长晦涩,使县域居民望而生畏,严重影响到产品的销售。

(四)销售渠道不畅

近年来,湖北省的保险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主要是依靠保险公司机构和人员的扩展,没有重视多元化销售渠道的建立、健全及维护。目前我省保险公司的销售渠道主要是保险公司的推销人员和保险人,电视、电话、银行、邮政、网络及保险经纪人等销售渠道较少。

(五)人员素质不高

一是结构不合理。保险从业人员中绝大多数是保险公司聘请的临时人员,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文化程度不高,素质偏低,特别是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保险训练;二是保险从业人员专业技能不高,缺少专门针对县域居民的销售策略与技巧;三是部分保险从业人员在从事保险营销活动中只顾赚钱,而不注重客户的实际需求,坑蒙拐骗,说假话,不履行承诺的行为和现象时有发生,从而严重影响到公司的形象;四是保险人员流失率较高,给企业及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如成本过高、服务质量无法提升、严重影响组织绩效、企业口碑不佳等。

二、农村保险市场营销策略选择

(一)发展完善农村营销网络体系

首先,设立一个稳固的营销网络体系,着力建立一支业务素质高,开拓能力强,并且具有农村特色的营销铁军。每个县设立一个农村营销部,根据地理位置每三个乡设一个营销分部,每一个乡设一个营销处,逐步达到每个村至少有一名营销员,这样既方便管理,又能扩大覆盖面,更有利于绝对占有农村市场。其次,通过设立规范化的营销服务网络,使保险服务延伸到广大农村的千家万户,真正把保险进农村,保险进农户落到实处。其三,苦练内功,提高员工素质,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教育员工熟知保险内容,笃守职业道德,坚持客户第一,忠于保险事业。

(二)加大保险宣传力度

宣传工作首先解决农民参保的思想观念问题,农村普遍存在怕老无所养、怕病无所医、怕天灾人祸、怕因学致贫。因此要教育引导农民通过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投资理财保险等,解除后顾之忧,转移风险隐患,达到稳定生活,逐步富裕的目的。

(三)设计适销对路的保险产品

设计适销对路的保险产品是实现农村业务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内容。开办农村保险业务,既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使业务富有弹性和灵活性,增加决策的科学性,又要充分考虑农村的经济现状和农民的承受能力,原则上要先开发低保费、低保障、责任宽,农民易于接受的险种。重点开发设计一些收费低、保额低、责任宽、保大病的适销对路的新险种,满足农民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解决一人得大病,全家致贫、返贫的问题。险种设计要坚持从农民的购买能力和心理需求等方面来考虑,做到手续简便,交费灵活。在展业模式上,积极寻找切入点,应按照医疗、教育、养老的顺序宣传,走以短险为突破口,以短带长、以长促短,大力发展农村个人业务,实现以直销带营销,以营销促直销的发展之路。

(四)加强农村业务规范化管理

首先要加快电脑网络化进程,形势的发展要求保险公司管理工作必须科学规范,鉴于农村营销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更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在强化员工教育,提高管理意识的前提下,还需要科学管理的手段加以配合完善,只有管得住,管得严,才能有效防范风险,消除隐患,使农村业务得到迅速发展。

(五)依靠政府职能为实现农村业务跨越式发展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在经济上,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对购买保险的农民提供一定的保费补贴,提高农民的投保能力,培养参与保险的积极性。在政策上,对保险公司在农村市场上收取的保费,适当降低营业税率,个别险种可以采取免收营业税。对农村保险业的有关规定也应适当放宽,以增加保险公司开办农村业务的积极性。只有建立合理的利益导向机制,才能够不断扩大农村保险服务的覆盖面。

参考文献:

[1] 魏华林:中国保险需求到底有多大[J].金融与保险,2005年6期

[2] 郝伟朱宇婷:论开拓农村商业保险市场[J].商业研究,2004年2期

作者简介:

农村市场现状第7篇

一、引言

因为经济是制约我国农村发展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因素,而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业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且从我国整个金融市场体系来看,关于农村金融一直是其中最薄弱的环节,所以急需改进和加强。但是由于我国农村金融受多方因素的影响,加上长期以来积累的问题较多,转改起来也比较复杂,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农村金融在供给和需求上不一致,造成大部分农村地区经济以及金融问题一直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办法。近年来,国家在农村金融问题上先后出台了一些改革的政策和措施,很多现象也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是在农村金融供需问题上还是有诸多漏洞出现,需要国家和政府继续加强这方的改革力度,促进供需关系合理发展。

二、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求现状

(一)我国农村金融市场需求现状

近几年,随着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不断发展集约化、生产规模化水平快速提高,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强烈,但目前农村经营主体却面临着“贷款难、贷款贵、风险高”等需求难题。其主要表现为:

1.资金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具体来说我国农村金融需求主要为存款、贷款、保险等方面,但从当前来看,这种需求尤其是在贷款方面却得不到及时的满足,资金缺口较大,目前,在农村每年至少都有上千亿农村金融资金安排不到位,这加大了农村资金供需矛盾,而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农民贷款困难,另一方面,即使可以贷款,但贷款数额有限,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2.对金融的需求绝大部分来自于非正规金融。从当前来看,农村经营主体若对资金有需求,主要途径是通过向亲戚朋友借款或借高利贷来达到对资金的需求,但我们知道农村中小企业希望通过正规的融资渠道获得资金支持,但是农村经营主体在申请正规融资渠道上的由于条件比较欠缺,融资难度大,因此往往不得不转向融资成本高、风险大的非正规金融渠道,因此这就制约了农村金融市场的良性发展。

(二)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给现状

1.农村金融机构供给量覆盖率不足。这是因为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商业银行逐渐从县开始进行网点的撤并,一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将业务逐渐转向城市。致使在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设置点不足;另一方面专门针对农村金融市场服务的金融机构更是少之又少,虽然说村镇银行、农业银行及农村信用社的商业化改革、农村小额贷款开办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金融机构数量,但供给量依然无法满足需求。根据数据显示,到2006年底,我国整体金融机构的覆盖率不到百分之九十,尤其在一些偏远地区,五分之一以上的乡镇还没有金融机构网点的涉足。到2012年9月末,全国已组建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858家,其中村镇银行799家。结合这些数据来看,金融机构的覆盖率虽然提升较快,但还是有较大比例的地区依然存在金融服务空白的情况。《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4)》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底,全国金融机构空白乡镇由启动时(2009年)的2945减少到1570个。

2.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供给不足。随着我国农业逐渐向产业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需要金融市场在各方面提供全面立体的服务,但是农村金融机构在这方面不足显著,金融产品单一,产品创新能力不够。与城市居民的政府债券,股票市场,商业银行相比农村的金融产品主要是针对借贷款,并且由于缺乏正规性的服务机构和信用合作社,存款的增值保值也得不到太大保证。并且金融产品创新主要是通过信用合作社,农村金融市场处于初级化阶段,缺少系统性,缺乏竞争压力且反应迟钝,创造适合农村的金融产品就更加困难了。

二、我国农村供求失衡的原因分析

1.在农村资金的外流和内流严重不成比例。第一,从风险收益的层面来说,农村生产经营风险高于城市,这是影响农村资金外流重要因素。第二,农村投资项目少,并且农业项目投资,见效慢、无人才、效益低、发展前途难以估计、产业链不完善加上农村金融机构通过农民工的储蓄来购买债券或者上存使得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加上国家政策性资金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农村金融得不到持续的资金注入,农村中小企业得不到正规的融资支持,而生产和消费需要的资金又不断增加,致使企业生产效率过低,这两方面的原因共同降低了农村整体的经济收益从而导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导致农村资金外流和内流严重不成比例,促使农村经济陷入恶性循环。

2.借款时缺乏抵押品的担保。农村的土地制度导致了农户在进行贷款环节上缺乏相应的金融所需要的抵押品,与此同时,农户更愿意的是在贷款过程中不用抵押和担保。在一次问卷调查中发现,通过对1000笔贷款进行统计分析,其中有三分之一的贷款是需要农户提供担保的。而从农户的基本状况出发,除了住房是最大的资产外,占有的其他资产非常有限,而农村住宅不具备足够的变现率,因此抵押的意义不大。

3.国家对我国农村金融支持力度不够。在我国真真切切针对农业方面发展的金融机构为农业发展银行,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功能非常单一,在很多涉及到农村经济发展的环节往往没有相应的正常作为支持,例如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

4.农村融资渠道不合理。当前,我国农村融资模式由于主客观原因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非正规融资模式进行融资,这是因为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具有比较高的风险性,使得正规融资举步维艰,因此造成大量农村资金往非农领域流失,而正规融资渠道则逐渐向城镇倾斜,导致支农资金变的越来越少。

三、解决我国农村供需失衡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农民在农业上的收益

1.加大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和推广力度,发展特色农业,以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实现最大价值。

2.按照国家相应政策,采取相关措施,培育农业增收良性机制,保证农民能够享受国家政策带来的优良性,享受政策优待的果实。

(1)增收的根本还是机制问题。

(2)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农民收入的提高将主要依赖于农村农业规模化,线上化,通过网络销售保证农产品的合理销售减少农民因出售问题引起的产品囤积,造成大量损失,保证收入。

(3)合理增加财政资金投入,支持农业发展资金应重点用于扶贫、农业基础建设、开发研究、推广农业适用技术和绿色环保生态农业方面,落实农业补贴政策。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在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中突出发展适合农村的中小银行,发展农村贷款担保公司。

3.着重抓粮食蔬菜的生产问题,适当提高粮食蔬菜价格,增加农民的直接土地的直接收入.

4.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建立核心农业发展体系。

5.搞好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保证农产品生产的科学性和安全性;继续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农业的素质和效益。

(二)建立信用担保机制

信用担保机制的建立,能为农户寻找担保机制提供便利,有了相应的担保机制,在贷款条件上就能得到解决。具体的可由国家政府为主,当地政府提供资金补充,农村龙头企业则作为辅助,三方共同成立农业担保机制,为农户的贷款提供担保方式,保证农民金融需求得到切实的满足。

(三)加强对农村金融的扶持力度

加强对农村金融的扶持力度,需要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需求市场做出准确的定位,转变观念,降低门槛,以更好的为农村金融市场提供服务。例如,农村信用社网点大都分布在乡村,和基层农户的距离比较近,在定位中服务对象应该主要以规模小、分散广的农户为主;而邮政储蓄在业务上应该加大对贷款的力度,充分利用巨大的资金优势,开展各种贷款服务;而大型商业性金融机构,应该以农业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作为主要服务对象,对其经营规模、信用度进行评估,以加快其发展的进程,保证农村金融产品供给充足。

(四)创新农村金融产品

在当前,由于农村金融产品单一,缺乏创新型,因此,银行应不断创新适合农村发展的金融产品。首先,要根据农村农业上产和经济发展的特点,不断丰富信贷产品的数量和内容,根据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和农户对农副产品的购买情况,从而调整贷款期限和归还期限,对于还款方式,金融机构同样需要考虑农户资金紧缺的问题,可以采用分阶段的还款模式,减少农户对资金紧张的压力;其次,在传统的借贷方式上,金融机构需要适当对服务内容以及服务质量上进行创新,扩大服务范围和领域,来满足农户和小企业在各项金融事物中的需求,例如小额信贷创新中的小额贷款、信用互助等,其中小额贷款已经在全国推广实行,信用互助在河南、湖北、邵东等地区推广实行。在服务质量上,通过加快电子化建设,进行代收、代付等业务以提高结算效率并保证资金的安全性;最后,在抵押贷款的创新上,目前江西、湖南、山东等地实现了以果树、花卉等为抵押的贷款模式,人们可以通过有效的林权证或者果园证,以林业、果树的经营权进行抵押,通过有关部门评估出来的价格申请贷款。

农村市场现状第8篇

【关键词】西部农村 资本市场 制约因素 融资渠道

一、西部地区农村资本市场发展现状

截止到2011年11月14日,我国农林牧渔行业上市公司共71家,占全国2294家上市公司的3.10%,总股本2844004.39万股,总流通股本2247001.49万股,总市值3944.70亿元,总流通市值2800.16亿元,每股平均价格为16.66元。西部农业类相关上市公司如下表所示:

以上可以看出,我国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宁夏等10个省市自治区)农林牧渔行业的上市公司共有19家(其中直接参与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加工的14家,间接参与的5家),总股本975001.27万股,总流通股本771665.72万股,总市值1111.10亿元,流通市值819.75亿元①。在这19家上市公司中,从地区分布上看,有8家分布在新疆,有4家分布在甘肃,有5家分布在四川,有2家在云南。

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农业类资本市场(股票市场)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业类上市企业数量较少。全国71家农林牧渔上市公司,西部地区10个省市自治区仅有19家,所占比例不到全国总数的1/3。

二是流通市值规模较小。从上市公司融资规模来看,西部地区的19家农林牧渔类上市公司的流通市值819.75亿元,仅占到全国同类上市公司流通市值总和的30.36%。

三是总股本及流通股本较少。西部地区农林牧渔上市企业的总股本和流通股本分别占全国同类上市企业总股本和流通股本的35.85%和28.37%。

四是股票价格偏低。西部地区19家农林牧渔类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普遍偏低,均价为11.84元每股,而全国同类上市公司的股票均价为16.66元每股,西部地区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五是上市企业分布很不均衡。其中新疆最多,有8家,其次是四川5家,甘肃4家,云南2家,其余6个省市自治区没有一家农业类上市企业。

六是上市公司所从事的农业生产大多集中在畜牧业(牛、羊)、棉花种植和梨等种植上,对于其他的经济作物(如小麦、水稻等)种植及家禽养殖、生猪养殖的投资相对较少。

总的说来,西部地区农业类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发展比较落后,无论是总量还是平均水平都明显低于中东部和全国平均水平;农业大都是以中小规模为主,大规模的种植业和养殖业还比较少,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二、西部“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资本市场的鼎力相助

长期以来,西部农村地区融资难,资金是制约西部农村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的首要难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必将使得西部“三农”实现跨越式发展。从当前看,西部农村的资金获得渠道单一,几乎全靠农信社的信贷支持,但由于农业自身所具有的生产周期长、受气候影响较大等特点与银行逐利性相矛盾,这就注定农户从信用社只能获得有限的信贷支持,没有必要的资金支持,农业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就更无从谈起。因此,拓宽农业融资渠道显得尤为重要。要拓宽融资渠道,只有打破农信社信贷垄断的现状,引入资本市场、引入多元化资金,同时改革现行农村金融制度,从政策和制度上给予支持,而这其中,资本市场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从以下几点分析,可以看出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对于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一,农业企业通过上市,在证券市场上发行股票,可以大规模地筹集资金,打破银行信贷规模的限制。

第二,农业企业通过上市,可以打响农业发展的品牌,有利于引入外资,进一步拓宽农业发展的融资渠道,为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获取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第三,农业企业通过上市,一头连接市场,一头连接农户,为农户提供了便利和广阔的交易平台,有利于进一步调动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带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四,农业企业可以与农户采取合资合作的形式,让农户参股,成为股东,将农户的存款和持有的闲散资金加以利用,不仅筹集了资金支持农业建设和农业科技创新,还为农户提供了投资渠道,达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总之,在西部农村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对于西部农村的经济发展,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和农户收入提高等具有很大促进作用,对西部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将会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三、制约西部农村资本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目前西部农村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其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落后的西部农村长期以来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劳作观念固化,需要政策指导和新观念的引导。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由于历史沿革和农户传统观念的影响,都是以单个家庭为单位进行劳作为主,大规模、产业化的生产观念没有得到认同,这不仅造成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最关键的是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发展,造成多年来农业的缓慢发展和农户劳作积极性的下降。这就对国家的政策引导提出了要求,政府对农户的引导和支持不仅可以颠覆农户的传统观念,让他们积极自愿的参与到大规模集体生产中来,而且对于农业科技的创新、提高农户生产积极性和促进农业大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二,缺少经济效益高、还债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的带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应该是: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这其中强调了龙头企业的重要作用,而目前西部农村地区只有为数不多的龙头企业,其对农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受到严重限制。

第三,资金的短缺、投资的缺乏,造成地区特色资源开发力度不足。西部地区多数省份拥有良好的、中东部地区所不具有的特色资源优势,然而,由于资金引入困难、投资招商困难、融资渠道狭窄等限制,特色资源远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利用。

第四,自然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开发和利用,未能充分展现出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地位。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水、森林、肥沃的土地等与农业相关的天然资源,云南、新疆、青海、、甘肃等部分省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广阔的天然牧场,具备农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的有相当优势的基础,然而,这其中,除了新疆对其部分优势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开发利用外,其余省市均未能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的西部地区农牧业的发展。

第五,农业产业规划发展不清晰,龙头企业培育不得力,导致农业类上市资源缺乏优势。

四、西部地区典型涉农涉牧上市公司分析

西部地区19家农林牧渔上市公司中有14家是直接参与农业生产和加工过程的,我们在对各公司发展情况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它们的发展经验:

第一,定位明确。以上企业大都以搭建融资平台、加快区内优势产业发展为目标,公司成立以后,在做好自己的主营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基础上,采取合资合作、吸纳整合优势资源、加大项目建设投资力度、组建营销网络体系等方式,促进了公司的发展壮大。

第二,采取科学的发展模式。这些上市企业所采取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即“公司联基地”、“基地联农户”的模式能够很好的整合天然的自然资源、优良的农业发展基础和融资平台,能够为农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第三,以发展当地特色优势产业为基础和重点,通过其发展带动其他农牧业生产的发展。从以上企业建立之初所从事的生产作业来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以当地的特色优势产业为基础和重点,在逐渐将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的基础上,带动其他农牧业的发展,增强其优势产业的辐射力度和广度,以此来促进区域农牧业的发展。

第四,当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企业无论在成立之初还是快速发展中,都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其中包括财力、人力、物力和政策的支持。政府通过其广阔的对外联系,为企业寻找并建立的稳定的销售渠道,不仅鼓舞了企业的发展信心,还为企业的“走出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此外政府所制定的鼓励政策和指引措施,调动了当地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使其积极配合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在促进农业企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农民增收。

第五,在发展农牧业的同时,能够积极主动进行科技创新,用科技创新提高发展速度和效率。上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投入大量经费建立了自己的科技研发中心,引进科研人才,进行科技创新的研究,一方面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加快了西部农业的科技化进程,提高了农业发展速度和效率。

以上企业所选择的发展路线不仅为他们创造了宏伟的发展前景、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还为当地乃至整个西部的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西部地区其他省份的农村资本市场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参考经验。

五、培育和发展西部农村资本市场的对策建议

培育和大力发展西部农村资本市场,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导扶持,需要农户的观念转变和积极参与,更需要大量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影响,以及储备丰富的中小企业资源,这是西部农村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根本。下面,主要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国家政策扶持

国家政策对于西部农村资本市场的发展有着导向性的作用。国家的扶持政策是市场的导向标,与扶持西部农村资本市场发展相关的政策出台都将向市场释放信号,一方面能增强西部农村地区自身发展资本市场的信心,另一方面,让市场参与者领悟到国家的意图,将视线转移到具有巨大潜力的西部农村资本市场。国家对于西部农村资本市场发展的扶持,主要有优惠的信贷和利率政策、减免税收政策、设计并提供优惠的信贷产品等。

(二)地方政府的配合与支持

长期以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的思想固化,西部农户普遍缺乏合作观念。所以在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初期,需要政府出面,积极引导农户走出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生产经营模式,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走区域合作路线,将产业做大做强。在农户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产业规模逐渐壮大以后,政府需要逐步退出市场,变直接参与和积极引导的职能为对市场进行监督管理、维持正常的市场秩序的职能。

(三)发展龙头企业,使其引领农业发展

对于现有的有实力的农业企业,地方政府应该予以支持,帮助其拓宽融资渠道和销售渠道,使其成长成为能够带动当地农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在条件成熟后,进一步推动其上市融资,依靠更为广阔的融资平台,使其发展壮大,从而更好地带动当地农牧业发展。

(四)整合区域资源,发展优势产业

合并规模相对较小的农牧业企业,规范管理,以优势产业为基础,在区域范围内建立农业发展基地,实现产业的区域化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拓展企业在相关领域的经营业务范围,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的同时壮大企业本身,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乃至上市融资打好坚实的基础。

(五)采用合适的发展模式,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借鉴已有上市企业的“企业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模式,将企业的发展和农户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增收紧密联系在一起,做到“企业靠农户、企业帮农户、企业服务农户”,以此调动农户的劳作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从而推动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企业做大做强,达到有关规定的要求了,即可通过上市融资,为企业后续发展提供强大的融资支持。

(六)引导大中型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

农牧业投资风险相对较低,其投资利润高,是一个比较好的投资领域,而目前许多大型上市企业自有资本相对比较富裕,而且十分愿意投资像农牧业这类领域,以期获得稳定的收益,西部农村地区就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引进这些大型企业的资金,扩充自身实力,拉动区域农牧业的发展。

总而言之,西部农村资本市场是解决西部农村资金难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渠道,必须引起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国内外实践已经证明,那些资本市场利用和发展得好的国家和地区,其经济发展也是较快的,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也是比较高的。因此,进一步加强西部农村资本市场建设促使其快速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注释

①以上数据资料均根据深圳交易所和上海交易所月统计报告计算得出。

参考文献

[1]孟全省.经济转型期农村资本市场建设的思考[J].管理观察,2009.03

[2]韩鹏、史卫国.农村资本市场研究进展与述评[J].贵州社会科学,2011.05

[3]王磊荣,王选庆.试论培育农村资本市场[J].广西社会科学,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