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校教育教学理论

高校教育教学理论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01 17:07:15

高校教育教学理论

高校教育教学理论第1篇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体系研究

高职院校目前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高职院校中的体育教育则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因素,其对体育教学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原则

(一)教学理论课程兴趣原则

学生参加体育课程的动力就是其对该课程所产生的兴趣,同时也是学生运动技能提高的催化剂,因此目前高校的体育课程必须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前提下有序的设置。体育课其上课的形式与理论课有着极大的不同,但是其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更加地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所以蓄水在体育课程项目的选择时空间也相对较大,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的运动兴趣激发出来。而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后,其兴趣爱好的范围比初高中时代要广泛很多,同时对其自身的个性化发展所提出的要求也就相对较高。因此在开设体育课程的过程中必须充分的考虑不同的专业所具有的不同情感,只有所开设的体育课程教学的内容可以充分的激发出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才能促使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二)教学理论课程科学原则

只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并且充分的利用相关的资源对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活动的内容进行开发,才能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近年来,某高校通过在体育课程中开展军事理论与实践课程,使得学生的自身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实际的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必须始终以学生体能与身体素质为发展主线,积极地开展适合社会与学生需要的体育课程,而这业进一步要求教师必须遵循科学的原则进行体育课程的安排与设置,只有这样才能将各方面的力量充分的利用起来。而学生则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逐步的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和锻炼技巧,不断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参加体育课程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同时达到了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

(三)教学理论课程社会需求原则

近年来,高职院校体育理论教学的主要内容转变为教育价值与教育目标的实现。而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体育学习与锻炼时,主要是引导学生逐步地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而学生则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充分的掌握了与体育相关的理论知识。由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已经趋于成熟,所以其强烈的独立意识和主动性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逐步的表现出来。大学生体育意识的不断增强,使其明白了如何利用体育知识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素质。而且现代社会的工作节奏相对较快,使得人们的心理压力不断地增加,而随着也使得学生对自身的健康更加地重视。

二、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高等体育教学改革缺乏一定的创新意识

教育价值是通过不断深入的课程改革实现的,就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而言,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进行,为了积极地面对目前的新形势,对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仍然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所关注的重点都是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对于体育课程的作用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了高职院校在开设体育教学课程时积极性相对较低,而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虽然体育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使得相关的理论知识正在逐步的走向成熟,但是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对其内在的内容较少并没有完全的理解,造成了其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往往力不从心,使得体育教学的效果无法实现。

(二)我国高等体育教学目标在操作性上明显不足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并没有根据学生以及社会的实际需求开发新的体育项目,而是像以往一样所开设的体育课程还是与传统的体育项目保持一致,因此只有对现行的体育课程重新进行设置,必须保证新的课程可以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课程的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的潜力被全面的激发出来,而这样的改革必须与教师和学生共同配合才能完成。教师应该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开展体育教学,同时详细的讲解学生将要学习的体育项目,同时做出标准的示范动作,这样不但实现了体育锻炼的真正意义,同时学生通过教师的亲自示范不仅可以熟练地掌握体育项目的动作要领,并且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我国高等体育教学教学方法上还有待提升

教师所进行的理论教学往往都是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使用相关的教学工具,正是因为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就忽视了学生之间互动的重要性,同时高校的学生群体是具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维的成年人,他们学习的自律性较之初高中的学生也就相对较差,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时会忽略课堂纪律的重要性,从而导致了其学习效率的低下。在实践教学时,必须充分的考虑大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并根据所掌握的信息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体育课程的教学,并且其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辅以成绩的优劣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评价,这样不仅可以教会学生熟练地掌握相关的技能,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课程的学习中。

三、新课程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建议

(一)明确新课程体育改革目标,转变教学观念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全面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最终实现为国家不断的培养优质人才的目的。因此,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应该充分的结合素质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培养,同时促进学生的体育素质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时要求体育教师在确定以素质教育思想为前提的情况下,必须与学生实际的体育水平相结合,充分地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出来,安排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与内容。就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实践而言,目前高校现有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形势下体育课程发展的实际需求。丰富了体育教的学内容,同时还通过组织学生观看体育比赛,促进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的提升,并且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收获了之前在课堂上无法获得的知识,既可以增强学生自身的体制还净化了学生的心灵,而这也是素质教育理念的核心。

(二)在新课程背景下注重学生为教学主体,以人为本进行教育

教学效率的提高必须辅以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目前,高职院校在进行课堂教育时,都是将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围绕学生开展人性化的教学,同时将休闲性与竞技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非常轻松地掌握学习的技巧,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了运动带来的乐趣。因此只有改变以往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质量,使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方式逐步的向开放性启发式的方式转变,同时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起到的就是引导的作用,将学生作为整个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则通过积极的方法去启发学生,使学生可以主动地去探索所要学习的知识,同时教师应该及时地对学生的心理情绪进行调节,并且还要培养学生抵抗挫折的能力,而这不但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与自尊心,同时教师经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并且根据实际的情况指导学生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高校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的过程中,主要学习的是体能、技能以及运动行为的改变,而这都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才能在顺其自然的情况下提升其自身的体育素质,然而因为学生的运动天赋因人而异各不相同的,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学生个体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并且根据不同学生之间的不同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师方式,设置不同的体育教学目标,从而保证了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在体育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受益。采取与以往不同的考核方式,不但对学生的体育成绩进行了相应的考核,同时通过这样的考核还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了综合的考量。

(三)新课程教学改革重点适应终身体育发展

终身体育就是我们所说的一个人一生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的过程。终身体育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得到内容:(1)人从开始学习并且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使人们充分地认识到了体育锻炼自身的重要性;(2)正是因为受到了终身体育思想的影响,所以使得人们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生活领域都可以通过不断的体育锻炼,实现体育锻炼发展的目的。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其一生中所养成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就是终身体育的积极表现。某高校所开设的体育教学课程主要是将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其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通过不断的开展相关的体育教学课程,不但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身素质,同时使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健康水平。因此只有高职院校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的只注重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是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体育课程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身体素质。结束语高职院校必须提高对体育教学课程的认识,同时对其深入的分析并且与实际的情况相结合,进行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目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必须将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地发挥出来,同时运用各种积极有效的手段解决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而这是全面的提高学生体育素质的必经之路,同时经过不断的实践也推动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作者:郭刚 单位:北华大学师范分院

参考文献:

[1]李德伟.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项课程设置及改革思考[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5.

高校教育教学理论第2篇

一、现代教育理论在高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观念转变未实现。一种模式的改变先要从观念开始,形式的变化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需求。高校教育的教学模式也是如此,只有从教育观念开始改变,教学形式才会相应的变化。针对我国目前高校教育来看,现代教育的硬件技术设施条件已经基本具备,计算机课程的培养和学习也开始步入正轨。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尴尬局面依旧没有改变。

2、主流教育模式没有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教”为主体,“听”为中心。课堂教学只是简单地完成对课本的讲解过程,这就使得课堂氛围枯燥无味,在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也减少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理解能力的培养,属于应试教育。传统模式教育下的学生不能满足多元化社会需求。缺乏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是传统教学的产物,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二、高校教学问题存在的原因

1、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率较低。多媒体教学的使用,对教师的技术培训要求增强,为了培养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熟练的使用多媒体技术,并注重发掘学生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让课堂活跃起来,促使学生自己思考,而不是纯粹的以教学而教学,一味灌输。但同时也要注意其使用的方法和要求,并通过不断总结从而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2、授课的准备与投入不足。教师授课过程中由于没有充分准备课程资料,且整合研究较少,这就导致了现代教育技术不能充分的发挥。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在多数教师心中仅仅只是教学工具的简单转换,而关于如何进行教学信息设计几乎没有。教师在对课件制作到底是运用于助学还是助教没有一个鲜明的概念。

3、学校教学评估措施不完善。随着高校的扩充,教师的就职环境相对宽松,而学校相应的奖惩机制并不完善,这就容易使得高校教职员工养成教学惰性。在工作中没有建立合适的评价指标,这就易导致教学人才的流失,从而使现代教育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受到限制。

三、现代教育理论下高校教学的方法

1、翻转课堂模式。翻转课堂模式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受到了广泛运用。这种教学模式很好的利用了混合学习的资源,它巧妙的将课堂学习与线下教学、技能掌握和应用有机地结合。通过学生自主预习课程,使教学过程中教室成为师生互动交流的场所,一改以往课堂沉闷的学习氛围,疑问解答,技能运用等也将课堂互动提升到更高的层次。要使这种教学教育达到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做到以下方面:第一,灵活运用网络资源,通过交友聊天等软件,师生在共同话题上畅所欲言;第二,教学网络平台资源共享。教师可以将授课内容以资源库的形式共享在网络平台,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自主学习;第三:学术探究平台的建设。教师通过在教学平台上提供不同学科的前沿问题,吸引感兴趣的同学参与探讨,并通过实验或者科研探讨撰写论文,最终通过修改进行发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第四,建立学习信息反馈平台。信息反馈平台的建立可以在师生、家长、社会中形成新的链接,通过这一平台,学生可以随时反馈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方便教师的解答。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及其它情况。

2、加大对教学设备的投资。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这就要求各大高校在教学软件设施提高的同时也要加大对硬件设备的完善。在加大对现代教育技术投资的同时,也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教室资源的硬件设施配备进行相应的提升,这也是推动高校实现现代化教育的基础。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那么针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配备不同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的优势,从而更好、更充分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成绩和学习效率。

3、加强高校教师的技术培训。在我国年轻的教学人才较少,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过程中缺少新鲜血液的注入。老一辈的教育工作者在面对新型的教育改革接受程度不高。虽然他们是教育的核心力量,但同时也缺乏对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操作方法。针对这一现象,各大高校应该有组织、目的地进行教师对多媒体化教学的培训工作。在加强技能培训的同时也注重现代化教学理念的灌输,使其更加充分的了解现代化教育理论体系。在掌握好技术操作的同时,也促进高校教育水平的发展。通过引进优秀的教学人才,也是将现代教育理论体系更好的用于高校教学的又一重要方法。

结语: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势必要求高校的教育体系做出相应的改革,现代化教育理论下高校教学方法的改进,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推动高校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其本质是更好、更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推动高校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并为以后的教育改革提供指导方向。信息化技术在教育理论中的运用,使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最终将更好的推进高校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高校教育教学理论第3篇

【关键词】体育素质;基础理论;社会体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大力提高素质教育,而高校体育也提出了体育综合素质教育的口号。但如何提高,从何人手,可供借鉴的经验并不很多,我们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高校要想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质,适应高等教育和社会体育的发展,就必须加强体育基础理论的教育。

l加强体育基础理论的教育是教育和社会的需要

素质教育是在一专多能的情况下强凋了应用性和适应性,而社会体育的核心是全民健身。下世纪社会将进入一个老龄化社会。社会各个层次、各个年龄的人对健康的需求,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在21世纪将显得更为突出。这些,无论是对高校的体育教育,还是对接受高等教育以求发展和提高的人来说,都是一个不容回避的挑战。体育素质在强调发展身体素质的同时,更强调了体育应用能力和体育文化素养,因为体育本身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而随着中学体育课时、课外活动时间的增加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入学的大学生他们在身体素质上较之四、五年前有了明显提高。而体育文化素质却远远落后于这种提高。要想提高体育文化素质,首先就要从加强体育本身的基础理论课教学人手,实践结合理论,充分发挥体育的多功能作用。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大学生是全民健身的主力军。这就要求毕业后的大学生在社会上起到业余教练,健身指导,挺至旨};响一大片的作用。当前,我国体育人才结构以学校体育教师为最多,社会体育人才为最少,就其质量看,社会体育人才也难以适应社会体育的发展,要完成社会赋于大学生的使命,就必须在实践基础上加强理论教育,提高体育综合素质。

2基础理论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体育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且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也是体育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但现代学校体育的发展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学会各种技能,更要求大学生能够从体育理论,甚至从哲学、社会学的层次上看待,认识自己所进行的运动。大学生经过中学六年的锻炼,可以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体会,但要培养其终身体育的能力,提高体育素质,就要使其对体育有一个系统的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对于自觉的、理性的体育实践来说,停留在活动经验的层次上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实践到理论的升华,就不能获得关于体育的规律性的认识,体育实践就只能在低水平上重复。学习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不仅有利于运用正确理论指导实践,而且有利于体育素养的提高和理论思维能力的增强,从而自觉地把体育活动经验上升为体育理论,对体育实践做理论上的把握,达到终身体育,实现自我发挥的目的。

同时还要指出,体育实践固然需要具体的操作方法指导,但更需要为具体的操作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做指导。只有让学生懂得了为什么这么做最好,体育实践才能真正摆脱盲目性,从而体现出体育实践的高度自觉性和自为性。

3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加强基础理论教育

首先,我们从教学内容人手。以大学体育的理论部分为基础,选编了运动生物力学、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化学、体育伦理学等一些科目中,易懂、易学.跟实际联系较多的每科近两章以上的内容,组成理论讲义,供教师上课讲授用,这样就大大充实了教材的内容。

其次,在课时上进行了重新分配。现行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大纲中规定,理论课时为8―3%(包括考试),我们压缩了实践部分,增加了理论课时,使之达到15―20%,把学生已掌握有待提高的技能安排在课外活动中自己练习,教师进行课外辅导。也就是把更多的时间用到课堂上讲授理论知识,并要求学生每周写一次实践结合理论的上课日记。

第三,请体育系的理论专业教师进行专题讲座。主要利用晚上或课外活动时间,每学期搞l-2次。这样大大调动了同学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也端正了他们的态度。

高校教育教学理论第4篇

旨在通过对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学籍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提出对现阶段学籍管理工作的对策和建议,进而加强学籍管理制度规范化,提高学籍管理工作效率,以达到促成教学管理过程质量的提高。

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学籍管理现状

1.学籍管理制度现状

现行的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学籍管理制度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条例对在校生入学注册、教学管理、毕业等过程进行学籍管理,其制度不太完善、力度略显不足,有很多规定针对普通高校学生,不适应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学籍管理等诸多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指导性较差。

2.日常工作复杂性

任何一种教育形式,其管理均包括招生、计划、学籍这三大模块。三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学籍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很多问题往往可以追溯到招生和计划环节,而这一系列的问题大多会集中在学生毕业环节才发现,因此常常给学籍管理造成被动局面。学籍管理工作本身还包括新生建籍和信息核对、学籍异动、在校生注册、毕业生图像采集、毕业审核、学位审核、各类统计数据等七大环节,每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可能牵扯之后的若干个环节。现阶段由于网络教育学生分布情况以及生源大部分为在职人员等特殊原因造成日常事务性工作较多,很多情况下无法按照原计划时间完成工作任务。

3.学籍管理人员服务意识不够强

高校教育教学理论第5篇

论文摘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学知识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同时,建设健康的校园文化,形成健康的文化氛围,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当代社会瞬息万变,大学生要应对现实以及未来的挑战,需要实现自身全面发展,需要心理的健康与成熟,有心理健康奠基,人们就能够学习正确认识自己、接纳和管理自己,就能够努力认识了解周围环境并与之保持适应,就能够积极地应对危机并增强能力与勇气,就能够做出成熟的、负责任的决定并付诸行动,就能够有愿望通过探索去追寻积极的人生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大学生承受的压力较大

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在促进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高速度、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不定的未来就业带来的压力、经济上的压力以及对于自身经济贫困等状况的不正确的看法而产生的心理压力等,让大学生处于迷茫困惑中成为主要压力源,其中,学业困难、经济贫困、心理困扰尤为突出。

2.大学生承载着过高的期望

期望一是来自于学生家庭,家庭的过高期望和进人大学之后的现实常常会有强烈反差;二是来自于社会,社会对人才的全面的高要求和现实中优秀人才需求的紧迫性,使得原本满怀壮志的学子在面对社会的完满期望前感觉压抑;三是来自于学生自身,成才、成就的强烈愿望和大学生活现实中的种种不尽如人意会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失衡。

3.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

社会转型过程中大学生的过度承载与心理素质形成强烈反差,极易在熟悉的生活发生改变、心理需求受挫、遭遇生活变故等情形之下产生心理问题。

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分析

1.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管理体系中,详细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细则,从制度上保证工作落到实处;通过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常设机构,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制,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和体系。

2.确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为心理健康教育事业提供必要的条件支撑。

配备专职心理咨询与辅导教师,使得学生能够得到合适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高校学生辅导员应该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队伍,学生辅导员应该逐步走向专业化、职业化,并在上岗之前接受一定的心理学知识的专业培训,掌握基本的与学生沟通、疏导学生心理问题以及能够有效地影响学生认知和行为状态的心理辅导理论与方法。

3.面向全体,全员参与。

健康的心理是人发展的中枢枢纽,是为人一生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催化剂。心理健康教育只靠专家和一部分老师远不能达到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必须面向全体,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通过研讨我们要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建构学生健康的心理。

三、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方式初探

1.实施教师个体心理行为的教育管理

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所表现出的各种心理行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形成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师个体心理行为,虽有纪律与制度的约束,但这种约束的作用是有限的,学校管理必须将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转变为促使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心理动机,进而形成有利于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目标的教师个体心理行为。

作为学校管理者,在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的同时,还要建立能促进教师成长的评价机制,满足教师合理的心理需求,要促使教师了解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这样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出的各种个体心理行为就能和学生心理成长的生态环境和潜一致,也就形成了教师个体心理行为的教育管理。

2.制定以生为本的学生管理制度

学生管理制度是对学生行为的一种约束,这种约束本身带有强制性,但这种强制性要体现以人为本,要体现人性化,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们在制定各种学生管理制度时,要遵循学校组织下学生个体心理行为的规律,不要以破坏学生心理成长的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寻求维持、就范、整齐、划一的状态。在制度实施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学生心理的个体差异。总之,学校的各种学生管理制度要服从于学生心理成长的生态环境,将显性的制度约束转变为隐性的学生心理行为。

3.整体规划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这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指利用学生自身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展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各种课外心理咨询活动,包括由学生自己主导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心理咨询等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于这类活动的管理,须有整体规划,指定专人负责,在遵守心理教育的有关原则的同时,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参加。

4、科学布局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文化

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文化是指校园内写有心理教育格言的各类标语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和黑板报以及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校内刊物等。这是一种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它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对学生的心灵有一种特殊的感召作用,使其全方位多角度的发挥它的独特作用,和学生的心理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相互生辉。

高校教育教学理论第6篇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多种模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理念的指导下,对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及其组织形式做出的特征鲜明的简要表述。”[1](P.398)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指“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学校素质教育的总目标而建立一种心理教育合理的结构和程序,或总结实施心理教育的经验,创造新的心理教育模式。”[2]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1.理论研究薄弱

一方面,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模式的分类上面。根据学科背景不同,陈旭、张大钧总结国内外采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为医学模式、社会学模式、教育学模式和心理学模式。[3]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对象、内容和方法不同,胡凯将心理健康教育分为医学型和教育发展型。[4](P.19)但是学术界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概念、作用等的研究几乎空白。另一方面,我国学者构建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来源于自身的实际经验,缺乏理论支撑。特别是整合思想在我国流行以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从自身工作实际出发,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了适合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促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但是这种基于实践构建的模式由于缺少理论基础,在实施中必然遇到一些问题而不能很好的解决。

2.实践操作推广性弱

科学有效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该具有大范围普遍的推广价值。它不能仅仅局限在一个学校或一个省市。而我国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实践中就存在着操作性和推广性不强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一些发达地区的学者构建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相对落后地区很难实施。例如,发达地区的某些模式构建的前提是高校在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合作,学校硬件和软件设施的配套齐全,而欠发达地区高校的条件相对落后,不能满足某些模式构建的前提,致使这些模式在这些地区无法实施。另外,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最主要特点就是,构建者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经验总结来构建模式。而我国高校之间差异很大,很多模式不具备推广价值、没有推广空间。如何构建一个实践操作推广性强的、具有大范围推广价值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关系到我国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顺利进行的当务之急。

3.整合理念模糊

整合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人的心理的复杂性以及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固有的复杂性,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必须走一条整合的道路,才能实现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大部分都在尝试各个要素之间的整合。整合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模式实施途径的整合。如舒曼[5]等人提出的立体化模式提出了模式构建途径的三个层次,即心理测量、学校心理咨询和开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二是指各种模式之间的整合。如胡凯[6]在分析了医学模式和教育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教育发展型为主,医学型为辅”的生理、心理、伦理、社会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但是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概念比较模糊,整合的要素不尽相同,整合的标准没有明确规定,整合的内容和途径单一缺乏创新。

4.本土化研究不够深入

国外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有一个相对较长的历史,其发展走在我国的前面,有较成熟和稳定的工作模式。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在理论研究上主要是借鉴国外的先进理论、经验和方法。在我国当前比较流行的心理咨询模式,咨询的理论、方法、手段和技能等都来自于国外,至今仍没有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进行深入研究的本土化心理咨询模式。在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教授的理论知识几乎都来源于国外的理论成果。由于当前我国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方面的积累较少,借鉴国外的先进理论和方法是我国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的主要途径。但是在国外可行的模式,不一定适合我国高校学生的特点和状况,如果不经过一个充分的内化过程而直接拿来就用,很可能在实践中效果不佳、甚至可能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失败。

二、对策

1.引入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个有效的模式离不开理论的支撑,面对我国当前模式理论基础薄弱的问题,加强理论基础势在必行。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正在走一条整合的道路,在实践中整合要求多层次、多角度的调动高校学生、教师和其他相关部门的积极参与,强调多方的通力合作。这就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不能仅仅局限在心理学范围内,要引入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例如,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工作等,来探索和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

2.开展高校现状和大学生现状的调查研究

2007年教育部公布我国普通本科院校共742所,分布于全国的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国家支持力度不同、学校建立历史长短等原因,造成我国高校之间存在很大差异。通过调查、发现和研究这些差异的内容和表现,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提供物质载体和构建空间,是我国构建具有大范围推广价值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础。大学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一种模式的作用和价值最终是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和改善情况体现出来的。当前,我国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有很多,“2000年在南京召开的大陆、香港、台湾三地21世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术讨论会上,有报告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90年代上升到了25%,近年来已经达到30%左右。”[7]但我们应该看到,一个行之有效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仅仅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不够的,还要对大学生的学习、家庭、社会背景、思想品质等进行调查研究。这种全面调查可以提高模式构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构建的模式可以推广到全国各大高校。然而调查和研究的过程是漫长和复杂的,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3.科学规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趋势

在世界上的其它国家和地区,都在有意识地探索一种整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即把学校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充分调动起来,形成一种整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和环境,使学生在这样一种具有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环境中成长和发展。目前,我国学者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趋于分散,大家都从不同的目标取向来研究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这必然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特殊性和个体性,而不具有普遍性和整体性。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整合是十分必要的。“整合”这一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西方学者针对未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趋势提出来的。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未来要走整合的道路,这是国际普遍的发展趋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研究和讨论明确什么是整合、怎么整合等一系列问题,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提供理论的指导。

4.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力开展本土化研究

中国在其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逐渐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也相当广阔,其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传统文化不仅影响人的心理活动模式,而且影响人们在产生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时的求助方式。例如,西方人普遍比较重视和善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有心理问题会及时求助心理医生。而中国人将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疾病,认为有“病”才去心理咨询,这就造成了中国人在心理问题上的讳疾忌医。”[8]我国当前心理方面的理论实践基本上都来源于西方,由于不同历史文化的影响使得人们的差异很大。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正视中国文化因素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吸收外来的理论和方法,大力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本土化研究,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和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佘双好.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崔景贵.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与整合[J].现代教育科学,2004,(1).

[3]陈旭,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探析[J].教育研究,2002,(1).

[4]胡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论[M].武汉: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

[5]舒曼,袁爱清,徐紫云,徐朝亮.立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及成效报告[J].华东大学学报,2006,(3).

[6]胡凯.建立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思考[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高校教育教学理论第7篇

积极心理学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它的代表人物赛里格曼和西卡森特米哈伊曾撰文指出:“当代心理学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心理学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称心如意”。积极心理学批判传统的消极心理学长期以来对心理疾病成因、治疗方法等主题的专注,以为相关问题的解决就能带来个体生活的改变,幸福感的获得。但事实却是,随着心理疾病研究的深入,患心理疾病的人数却日渐增多,这一现象似乎是与心理学的研究初衷背道而驰,作为一股新兴的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类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品质以及积极的社会制度。它以普通大众为研究对象,其核心思想是强调心理学要重视人类积极品质的挖掘与培养,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Seligman曾概述了人类6种美德和24种积极力量,包括(1)智慧和知识:创造力、好奇心、开放性思维、热爱学习、正确观察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2)勇气:英勇、勇敢、坚持、风趣、热情;(3)博爱和仁慈:和气、热爱、社会智力;(4)正义:公平、谦逊、忠诚、平等;(5)节制:自我调节、谨慎、考虑周到;(6)卓越:对优秀和美丽的欣赏、希望、感激、幽默、信仰。这些美德和品质对于健康人格地塑造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大学期间,学生的人格品质仍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引入积极心理学能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个新视角,为学生积极情绪和个性品质的升华提供方向。

二、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一)注重个别学生与全体学生的兼顾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大都以预防和矫正学生的各类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为主,其他的学生被自然地忽略掉了,这些学生的情况如何呢?他们在大学生活中能感受到幸福快乐而有希望吗?这些就不得而知了。积极心理学的引入,对所有人的积极情绪、积极品质以及潜力发挥的关注,能从理论上补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打破当下以少数问题学生为重点的局面,使更多的人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视线范围内,实现个别学生与全体学生的兼顾。

(二)引入积极预防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心理学研究者们发现,人性层面的积极力量和美德如勇气、爱、开放思维、乐观、希望、坚忍等对于心理疾患起着不容忽视的调节和缓冲作用。对这些品质的挖掘培养,将积极预防的理念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当中,能更有效地实现心理预防。自我效能理论曾提出四种增强自我效能的途径:个人直接的经验、他人的替代经验、言语说服以及环境。这四种方式在积极情绪和人格品质的培养中同样适用。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讲座等多种方式增进学生的积极体验,挖掘他自身的积极品质,引导他去发现这些积极品质是如何形成的,他人身上有哪些积极品质是值得他学习借鉴的。当学生拥有相对积极的情绪体验和个性品质之后,其抗压能力、应对挫折的能力会自然提升,从而达到积极预防的目的。

高校教育教学理论第8篇

胡胜等人在《戴明循环在体育教学管理中的运用》中,其对体育教学管理的概念进行了简要界定,他认为体育教学管理是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求,来完成体育教学活动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并要对教学计划实施的这一过程进行全面控制,确保体育教学中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以及技术,确保体育教学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体育管理学教程》一书也对体育教学管理的概念进行界定,其认为体育教学管理是一套适用于体育教学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而且该套理论与方法在本质上是较为成熟的,体育教学管理工作开展中要仅仅围绕体育教学实践,结合体育教学目标、教学特点以及体育教学内在发展规律,利用该套理论与方法对体育教学实践中,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监督,而这也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了体育教学管理的重要地位。陈筠等人在《试论新时期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对体育教学管理工作内涵也进行了揭示,他认为体育教学管理工作在开展中,要紧握体育教学工作内在规律、特点以及自身属性,按照体育教学工作既定目标来制定教学计划,并对体育教学工作进行组织、控制以及监督的一个过程,因此,体育教学管理工作是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工作中的重点。高职院校在该项工作开展中要将教学质量管理作为核心内容,确保体育教学工作质量可以适应当前人才培养体系要求。本研究通过对上述多种涵义的总结与归纳,认为体育教学管理应定义为:以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自身规律为基础,以学生实际情况为主要出发点,通过运用高职院校内部的行政机关、学院以及教师等一切校内力量,通过对体育教学实践的计划、实施、协调以及管理,确保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管理现状分析

本文利用文献资料发、实地考察法以及专家访谈法对我省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与总结,认为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管理存在以下问题:

(一)体育教学管理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

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管理中都存在组织机构设置单一,教学管理权限在实际操作中过于集中,所以体育教学管理工作在开展中严重缺乏灵活性,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学管理工作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学的功能性。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这是因为体育教学作为一项灵活性极强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一般会根据天气情况、学生具体情况来对教学活动进行安排,如果教学管理工作对体育教学设置明确的实施细则,则会对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产生极大影响。当前一些高职院校便安排一两个人全权负责体育教学管理工作,这也是当前体育教学管理工作无法满足高职教育发展要求的根本原因。

(二)体育教学管理制度执行力度薄弱。

本文在调查研究中发现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均制订了管理制度,但是在深入研究中可以发现该类制度严重缺乏规范性,只有很少几所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相对较为完善,基本可以达到本省教育厅下发的一些规章制度要求,并下发了一系列教学管理文件用于教学管理工作。大部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导致体育教学工作的相关制度规章不健全,甚至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没有遵循相关规定。所以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体育教学制度的执行力度普遍较差,虽然很多院校根据教育厅要求制订了管理制度,很少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会遵循这些规章制度,这也是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质量普遍偏低的主要因素。

(三)体育课程设置管理无法满足学生需求。

高职教育事业会对学生未来的就业情况产生极大影响,所以在教学目标设置中以促进学生就业为主要目标,为我国社会各行业培养出更多的专业型应用技术人才,高职体育教学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同时也更强调体育教师要基于学生就业需求,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学生未来从事工作的身体活动和适应能力,让高职体育教学可以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现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主要是以学生体质达标作为核心目标,但是在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设置上存在严重的趋同化,并没有充分考虑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所以在内容设置上过于简单、项目过于单一,在体育评价方法设计上也严重缺乏多样化,没有将高职教育的自身特点及规律融入其中。

(四)体育教学计划管理规范性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计划管理不规范不仅体现在主体单一,而体育教学管理中也容易受到过多的行政干涉,体育教学计划制定程序中的规范性也十分欠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学计划管理工作的效用。体育教学计划对体育教学时数、教学内容进行组织与安排,所以要求高职院校内部多个部门要积极参与其中,这对提高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计划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有着很大作用,而当前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没有达到这一标准,只依靠固定的几个人员来编制体育教学计划及教学管理计划,这一部分人的体育知识素养不仅无法满足其要求,导致高职体育教学计划及管理计划没有紧紧把握住教学核心目标。

三、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管理发展对策

(一)加强体育教学组织机构的建设。

体育教学管理工作开展中必须紧紧围绕体育教学活动的自身规律,通过利用教育行政机关、学院以及教师等一切校内外力量,来确保体育教学各个环节进行计划、实施、协调以及管理,确保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活动可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管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开展中必须要体现出高职院校的特点,不仅要进一步加强渗透性管理信息在管理中的反馈效率,同时也要将最新的教学管理理念、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应用到实践中,并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出配套的体育教学管理机制,这样才能在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配合下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确保高职学生的整体素质及能力可以满足其职业生涯发展需求。

(二)合理制定体育教学管理制度。

本文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在制度建设上过于薄弱,鉴于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对体育教学管理的重要意义,要求高职院校要予以该项管理工作足够的重视,不仅要将各类体育教学管理信息及时的储存和传递,并要进一步提高各类体育教学管理信息的流通及利用效率。本文认为加强体育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不仅可以促进相关制度的进一步健全,同时也有助于体育教师教学经验的累积,例如,教师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过程中可以参考以往的教案,通过该种渠道加深对教材内容的了解与认识,这样可以使教学计划编制的水平有很大提升,对提高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活动的整体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再者,通过计算机网络、报纸、期刊等可以让管理人员掌握更多的体育教学资料,将这些资料通过整合与提炼后应用到体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可以帮助教师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及知识面。

(三)基于专业特点合理设置特色的体育课程。

课程设置是任何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内容,而体育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也会对体育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产生极大影响,所以高职院校要将其作为体育教育改革中的核心内容,紧紧围绕每一个专业学生未来职业身体素质要求来对特色体育课程进行规划,这样不仅可以促进高职院校各类课程体系、教学资源的进一步整合,还能使学生在提高体育素养、体育技能以及体育技术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体能与职业综合素质等。高职特色体育课程设置是未来高职体育发展中的一个必然趋势,要求高职院校要予以新形势下的体育教学进行重新定位,并对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以及评价机制进行重构,使其可以满足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实际需求。

(四)加强体育教学计划的管理力度。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计划管理力度会对教学实践的整体质量产生极大影响,所以高职院校要通过调动体育计划主体的积极性来确保体育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这也需要高职院校要为体育教学管理工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确保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正常效用。再者,由于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体育教育管理者权责不明确的现象,所以建议高职院校要对体育教育管理群体结构进行优化。最后,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平衡体育学术能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禁止体育教学管理中受到过多行政因素的干扰,确定学术组织在高职体育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