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关于学校管理的问题

关于学校管理的问题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31 17:00:05

关于学校管理的问题

关于学校管理的问题第1篇

关键词:学生组织 绩效管理 考核

一、高校学生组织管理现状

1.高校学生组织缺乏自主性

当前我国的高效学生组织缺乏自主性,为保证学生组织中每个个体的愿景具有代表性,还需要在学生组织的日常运作中将学校的教育理念加以应用,我国的高校需要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组织进行管理,不能够放任学生组织,任由学生个体为寻求自我价值而创立学生组织。但对于管理也应当适当,不能够使学生组织丧失其个体的自主性,从而使得参与的学生个体从一开始就缺乏融入组织、发展组织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高校学生的组织制度不够完善,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组织常常收到学校管理的过分约束而造成高校全权把控学生组织,学生组织的自主性极弱。

2.高校学生组织缺乏自控能力

对于我国高校学生组织的自我控制力、约束力,普遍较弱。高效的学生管理整个系统中,学生所扮演的往往是被管理者。高效的横加干预使得学生组织在创建以及运行中的自我管理都缺乏自身的价值体系。高效在进行学生组织的管理制度拟定工作中,对于学生组织的管理实际上过于严格,使得学生组织自身无法充分的发挥自我管理职能。自我管理的只能不能够有效发挥又导致高校长期全权把控学生组织,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3.高校学生组织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高校中,对于学生组织的管理制度也不够完善,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作支持,学生组织就自治这一功能,需要高校管理制度的允许下才能够得以生效。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效的学生组织中,对于学生组织的自治管理制度基本空白,在高校中更多的是流于表面的学生组织管理机制,并没有充分的照顾到学生组织的自我核心价值。并且对于学生组织的管理缺乏可运作性以及科学合理性。对于学生组织的考核指标仅局限在组织所举办的活动量,以及活动中奖项的情况等,并以学生工作总结的形式进行考核。最终仅能够起到形式主义的作用,并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学校主导学生组织自主自治的管理模式。实际考核开展时所选取的考核指标也很单一,不能够形成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对学生组织起到激励作用,并没有形成有效且系统化的绩效管理体系。

二、对于高校学生组织管理现状的对策研究

1.明确学生组织的管理定位

高校学生组织的建立愿景应当建立在学生个体的共同目的上,在这种具有集体全面性的基础上,建立自发的非营利性组织需要具备自我管理能力。而学生组织也应当是其组织本身的权利所有者,能够主导组织的发展方向以及组织的自治管理。校方所扮演的角色应当倾向于引导着与监督者,而非在学生组织的运行中横加干预。

2.校方引导学生组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学生在学校的主要目的仍是学习,教授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也很重要,学生参与学生组织的管理实践不仅能够达成自我愿景,对于自身的自控力培养也很有效。作为校方,应当多加引导,带领学生营造良性的学生组织发展规律。对于组织中的管理者,要设定培训项目。作为校方需要为学生组织提供培训,帮助学生组织合理的展开运作,学生组织的管理者也需要积极参与培训、学习。在管理实践中多参考成功案例,吸取经验,对于管理工作要组织管理者的定期会议,讨论学生组织当前面临的问题,共同寻求解决方法。

3.学生组织的绩效管理制度

关于学校管理的问题第2篇

【关键词】医学院校 教学工作 管理

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高校必须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培养,对教学活动精心计划,认真落实,严格监督,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形成稳定协调的教学秩序,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笔者作为地方医学院教务工作者,主要是从事教务日常管理工作,结合学校医教学管理的情况,来谈谈医学院校关于加强教学工作管理的相关问题。

一、加强培养方案的管理

培养方案是培养人才规格的总体设计,是最重要的教学基本文件之一,它体现了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体现了政治与业务、理论与实践、必修课与选修课、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等方面的关系,是指导教学的法规性文件。学校应严格按照培养方案的规定,妥善安排教学和服务工作,保证培养方案的全面落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培养方案制订。各院系根据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的有关要求,结合新增专业的实际情况拟订培养方案初稿,教务处汇总审核,并组织论证,经学校讨论同意,报党委批准实施。

培养方案调整。培养方案印发后,必须严肃认真地贯彻执行,各部门不得随意更改,如因特殊情况必须进行小范围调整者,院系提出申请,教务处审核同意,报主管校长批准后方可调整。

培养方案修订。为保持教学的稳定性,培养方案原则上每4-5年修订一次,特殊情况可提前进行。修订培养方案,学校印发修订培养方案的通知,各院系根据有关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修订意见和建议,报党委批准实施。

二、加强教学大纲的管理

教学大纲是最重要的教学基本文件之一,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它明确规定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内容的范围、广度和深度、学时分配、教学形式、主要参考书等。教学大纲由院系部组织教研室编写,教研室应按国家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本学科发展状况及教学特点组织编写。教学大纲由院系部负责组织所属教研室、实验室编写并审核定稿,报教务处汇总,学校批准后统一印发。教学大纲发至教师和学生人手一册。各门课程均应有教学大纲,教研室必须依其要求开展教学活动。

三、加强理论课程教学

课堂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主要形式。为保证质量,各教研室应安排符合条件的教师担任主讲。主讲教师是指具有讲师及以上职务或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通过岗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的教师。教授、副教授每学年必须为本科生授课。各级教师的授课时数原则上正、副教授不低于本门课程总学时的50%,讲师不低于45%,助教不低于5%。但三年以下教龄的助教作为培养性讲课,一般每门课程每学期每班不超过两人6学时。

四、加强实验教学的管理

实验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它不仅仅是对所学理论的验证,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课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严肃的工作态度、严密的科学方法和严谨的工作作风(简称“三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医学院校的实验室实行校、院(系、部)二级管理体制,按照优化配置、公管共用、资源共享、提高效能的原则,加强实验室管理工作。

五、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管理

现代教育技术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鼓励、支持和提倡广大教师应用多媒体授课。广大教师要认真学习、钻研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真正理解多媒体授课的意义,不断提高多媒体授课的水平,不允许利用扫描仪将教材等内容扫描当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要正确处理多媒体技术与讲课的关系,坚决杜绝新的“照本宣科”现象。

六、加强教材工作管理

教材建设是高等学校的教学基本建设之一,教材作为知识载体,是教学的重要媒介,各教研室在选用和编写教材时,必须按照有关规定,严格程序,严格手续,严肃纪律,确保质量。 教材的选用由教研室讨论,院系部审核,教务处批准。教研室选用的教材,原则上应为国家推荐的全国普通高等院校规划教材和获奖教材。特殊情况下,按照以上程序,可以使用自编和协编教材。

七、加强临床见习管理

临床见习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主要在医学类专业中进行。临床见习的主要目的是熟悉临床工作环境,了解临床工作程序,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感性认识,锻炼临床基本技能,为临床实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见习由教务处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协助,院系和非直属附属医院组织进行。各院系应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见习计划,并组织编写、修订见习指导,明确见习的具体内容、要求、方法,切实做到学生每天的见习有计划、有要求、有内容、有专人负责。

八、加强毕业实习管理

毕业实习是完成培养方案的最后阶段,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各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并精心组织毕业实习工作。毕业实习由教务处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协助,各院系具体组织进行(包括联系毕业实习基地、实习动员、接送实习生、检查实习情况、技能考核等)。毕业实习应安排在条件较好、师资力量较强、专业水平较高的实习基地进行。

参考文献:

[1]周清明. 中国高校学分制研究――弹性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

[2]刘昕.学分制与大学生教育管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7.

[3]黄宇.广西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研究与实践[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

关于学校管理的问题第3篇

 

关键词:普通高校 教学质量 教学管理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而人才培养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而教学管理又是教学工作的核心,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教学管理的创新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建立一套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先进教学管理制度,是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迫切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打破传统教育管理模式,摒弃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传统教学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和实践活动提供更多、更广泛的时间和空间,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就目前情况看,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扩招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高校连续几年的扩大招生,高校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最为突出的矛盾是质的发展跟不上量的扩张,致使本科教学管理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在管理手段上都存在许多问题,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主要表现为: 

1.教学管理观念落后 

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是近年来在教学改革中一直强调的问题。但是,在短时期内扭转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是不现实的。长期以来,高校在本科教学管理上,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一直比较注重统一,而不是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显然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在教学工作中,依然存在着过于追求学科或专业理论体系完整性的倾向,此种倾向不仅会导致教学内容的重复和陈旧,同时不利于学生尽快地接触到科学前沿,结果导致既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新的理论内容却又未能得到充分的阐述。上述问题,应当说与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有关。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高校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改革与更新依然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2.教学管理的目的和任务不明确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这个新形势对高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挑战,对高校教学管理的目的,任务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许多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还停留在过去的思想上,对高校教学管理的目的、任务没有深刻的理解,这将影响和制约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因此,要想提高教学管理工作质量和成效,必须充分了解教学管理工作的内在规律,并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根本任务、目的与基本方法有深刻理解,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根本任务与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高级人才,教学管理必须紧紧围绕教学这个中心进行。符合客观教学规律的高效管理,围绕教学管理科学化体系,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科学制定教学规章制度,加强各项教学工作规范建设,使教学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有相当一部分教学管理干部,特别是基层教学单位专职教学管理者只是起到一个执行、传达、归纳、整理的作用。其实,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教学及其管理规律,改进教学管理水平;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运行;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从事教学管理工作者必须认识到教书是育人,管理同样也是育人。 

3.教学管理中重教轻学 

随着高校的扩招,为了满足改善办学条件的需要和扩大办学规模的需求,各高校也努力多方筹措经费投入基础建设和教学硬件设备的建设,积极增添实验设备、网络系统、图书资料等。但多数学校只注重了数量上的增加,而用于质量方面的经费投入有限,其具体表现在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培训机会少。另外,许多学校尚未建立网络化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因而不能及时掌握教学各环节所提供的实时信息。高校在教学管理方面只重视对“教”的管理,主要表现在:强调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能够经常性组织教师去兄弟院校考察、学习,并鼓励教师搞科研;然而,在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上则一直比较注重统一,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教”的主导作用,忽视作为主体的“学”的积极性的调动与发挥;造成学生长期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对学习缺乏兴趣和主动性,从而直接削弱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很多学校忽略对“学”的管理。在大学里,学生迟到、缺课、考试作弊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学生学习热情低,没有正确的学习观和就业观,不能正确的约束自己。这些都是影响教学质

[1] [2] [3] 

量的关键因素。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针对上述种种问题,以提高教学管理为根本宗旨,笔者建议如下: 

.更新教学管理观念 

高校领导对教学质量的重视程度是影响教学质量的直接因素,也是教学管理体系高效运转的基础。这就要求高校领导在高校发展过程中具备责任感、紧迫感,不断进行研究,提高对教学质量保障理论的认识,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应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逐步提高对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认识。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需要把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上正确认识和处理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把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有机结合起来。

.改进教学管理的方法,明确目的 

高校教学管理包含的内容多,涉及面广,责任重大。为了保证高校教学管理系统能科学、有序、规范、高效地运行,制定和改善教学管理制度应遵循规范性与科学性、系统性与一致性、可行性与可测性以及可持续性与创造性等原则。其中包括完善的激励机制与执行机制、教学信息监测与反馈制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教学管理环节与过程控制系统等。教学管理人员作为学校教学管理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必须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才能树立高质量服务意识,按照教学规律,对教学资源进行积极地和优化和整合。所以,首先应经常性对其进行业务培训,定期开展教学管理的交流活动,研讨教学管理改革趋势,不失时机地开展教学改革;其次,应通过适当的竞争。激发教学管理工作的活力。要健全竞争上岗机制,为教学管理人员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舞台和发展机会,通过竞争体现优胜劣汰,提高整体素质;另外,建立一个符合校情的完善的现代化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可使学校管理层利用该系统实施宏观调控和微观处理,使统计、评估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并可以辅助决策。 

.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提倡教学并重 

目前高等教育模式多限于传授学科、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样的教育模式远不能适应新世纪高科技、多元文化和知识经济发展的需求。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应该更多的关注其社会性、先进性、发展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并以此为指导,转变教育思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革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设施。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实施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教学改革中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改革不是简单追求形式、手段的翻新,更应该突出学生的个性和主体作用,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制,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建立一种开放的灵活的教育教学体系,保护和发展学生差异和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天性和优势培养和养成他们的独立自主意识、开拓创新精神、自主学习、实践、研究和创新的能力。另外,教学管理部门必须及时了解教师的教学状况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有必要让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管理,参与教改方案的修订,从而不断改进教学和教学管理。只有创新观念,才能跨越教学管理创新上的障碍,突破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形成教学思想活跃、教学对象主动、管理方式灵活的新的教学管理机制。 

另外,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教学管理能建立新的管理平台,为各种时空、不同模式教学量化管理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信息的网络化、全球化,必然引起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和课程内容的更新,从而影响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的过程,对学科知识结构以及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程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管理必须紧跟现代化进程,利用信息化、网络化技术为教学提供良好的支撑环境。 

关于学校管理的问题第4篇

关键词:学生社团;高校;管理;思想教育;问题;对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要求,“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帮助大学生社团选聘指导老师,支持和引导大学生社团自主开展活动”。研究学生社团中的管理与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生社团在思想教育中的功能日显突出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高校体制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出现了许多新变化,传统的思想教育管理模式遭遇挑战,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吸引力正在逐渐增大。由于班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正在逐渐变小,学生社团在思想教育中的地位日显突出。

1.参与社团活动的学生面广、人多。据调查显示,一般高校都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社团,60%以上的大学生参加过社团,有的高校甚至达到87%。如北京大学有103个社团,清华大学有67个社团,人民大学有65个,北师大有50多个,湖北大学有55个[1]。这些社团中很多都是跨院系的校级社团,社团成员来源广,往往来自各个不同的班级、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年级。有的大学生还同时参加二个或三个以上的社团,不同的社团成员互相交叉重叠。

2.社团活动在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中的作用更为重要。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完成社会化的重要时期。心理学认为,青少年期,尤其是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生理、心理、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段时间内,学校教育的影响,是促使其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但现在大学生的社会化出现了一些问题。统计资料表明:大学毕业生在头一年内不适应工作需求的占28.14%,第二年还不适应工作要求的占11.4%,第三年还有6.2%的学生不适应工作需求[2]。这种状况显然是社会化任务没有完成,遇到障碍的表现。而社团组织为大学生社会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场所和基地。因为高校的社团组织打破了院系、专业和年级、班的组织系统,为各种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平等接触的机会。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社团活动,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了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能力,增进了对社会的了解,角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得到加强,在与他人、社会的接触中,开阔了视野,增强了才干,学会了如何协调和处理各方面的人际关系,锻炼了自我,促进了自身的全面发展,从而加速了他们的社会化进程。

3.社团已成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载体。传统行政班级是以专业、年级为基础划分的,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围绕和依赖专业班集体来进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遵循的是一种行政命令式的思维模式,“我讲你听,我打你通,我说你做”就是其通常表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日益强化。在丰富的社会生活面前,空洞的说教、单向式灌输已失去其原有的功效。随着高教改革特别是学分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班集体的功能面临挑战,学生社团已成为大学生课外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可把思想教育渗透到学生社团中去,渗透到社团管理和社团活动中。大学生社团可作为学分制下班级外学生思想工作的主要载体,理由如下:其一,以社团为载体,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渗透力。文化具有渗透性强、影响持久以及生动形象直观等特点,将德育寓于社团文化之中,会使德育更生动活泼,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现在全国高校中,已有2000多个学习、宣传和实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的校级学生理论社团[3]。其中,北京高校已建有六十多个学生理论社团[4]。理论社团已经成为高校学生进行理论学习、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一条重要渠道。其二,以社团为载体,有利于突出渗透教育,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除了像“两课”这样的“显著课程”起到重要作用外,还应注意“隐蔽课程”对于学生思想品德成长的作用。渗透性强,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于其他专业知识教育中,形成良好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外高校的特点。利用现在学生主体意识强的特点,通过社团活动来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各种条件,让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能通过社团活动得以释放,采取启发式的引导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样能克服原来单调枯燥的不足,学生更易于接受,效果更好。

二、目前学生社团管理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随着高校学分制的普遍实施,班级概念日益淡化,学生社团成为了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阵地,但根据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全面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来看,目前学生社团管理和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

1.价值取向偏移。目前在学生社团活动中出现了忽视或者说实质上淡化精神支柱的倾向。其一,重视政治活动的多样性,忽视政治活动的目的性。一些理论学习型社团活动也充斥着趣味性、娱乐性和功利性,忽视了理论学习活动的目的性和严肃性。其二,文化品位不高,低俗文化有存在的空间。由于一些学生社团单纯追求扩大社团的影响面,把满足大学生的文化需求变成了迎合大学生的文化需求,甚至出现非个性化、非审美和非文明化的倾向。“娱乐型、消遣型和商业型是当前社团文化的突出特点,但这不应该成为社团文化的主流,青年大学生所创造的社团文化应有别于其他类型的青年文化和社会文化,应有独特的个性、特点和育人功能”[5]。其三,学生社团出现商业化倾向。大学生社团作为新兴的广告资源,不可估量的动态媒体,已越来越受到精明商家的青睐。学生社团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也积极谋求与社会组织的合作。有些企业事业单位为了自己的利益,主动出资在高校建立符合他们要求的、以吸引学生自愿参加并事前约定就业方向为形式的大学生社团组织。由于单纯注重经济效益,部分社团被企业所利用,成为企业在校内推销产品和进行营利性活动的附属组织机构,导致过多的商业氛围进入校园,浊化了校园相对纯净的学习氛围。

2.社团管理不够规范。首先,有的学生社团内部管理混乱。许多学生社团组织机构不完备,社团负责人责任心不强,社团没有规范的章程或制定的章程和管理制度不够严谨、科学、流于形式;社团内部的监督机制不完善,没有具体 的活动计划等;有的学生社团经费管理比较混乱;有的社团干部选拔不够规范。其次,学生社团的外部管理也不够规范。现在有些高校对社团的管理是靠经验,没有基本的管理制度。比如没有比较完善的成立审批、年度审核、活动申报等基本制度。社团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由于对社团的成立审批关没有把好造成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一些存在较多问题的学生社团往往是新成立不久的社团。除了社团负责人经验不足外,主要的原因是没有把好社团成立审批关,以至于社团新近成立就显现出定位、体制、指导、经费等基本条件的缺失[6]。再次,缺乏对大学生社团工作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社团的监督不够,学生社团的工作是否正常、活动效果是否满意、经费使用是否合理、负责人是否尽职等情况,缺乏了解、缺乏批评、缺乏及时地纠正整改。还有社团干部不能享受学生干部的待遇等。

3.社团思想教育薄弱。由于社团干部和成员认识水平的限制和社会思潮的冲击以及学校管理机制的不完善,社团在活动方向、内容和方式上有时易失去正确方向,严重的甚至给学校带来不良影响;社团的自主性带来的“随意性”易使社团在原则性、方向性等问题上出漏洞。现在虽然有些高校在进行党团工作进社团的试点,但按照中央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覆盖到所有的学生社团,同全面覆盖这个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第一,社团骨干作用欠缺。由于社团精英领导作用十分突出,社团的兴衰成败往往由社团的领导人决定,这种现象在高校中十分普遍。但有的社团负责人却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学生社团的组建就带有功利色彩;有的学生组建社团只为表现自己;有的学生组建社团是为了入党、受表彰等。还有个别社团的负责人拉帮结派,搞裙带关系,在社团换届时任人唯亲等等。第二,思想教育未落到实处。有的社团没有指导老师。按现在的机制,年级辅导员不能参与社团事务,而院团委书记陷入繁忙的事务性工作无暇顾及社团管理和教育。第三,社团党建工作薄弱。

转贴于

4.缺乏专家型老师的指导。虽然大部分社团拥有自己的指导老师,但在社团运作过程中,真正发挥指导作用的指导老师为数不多,特别是科技学术型社团。由于对社团作用认识不到位,对指导老师的考评奖励机制不健全,影响了社团指导教师的积极性,有的指导老师甚至是义务为社团兼职,导致指导老师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够,对社团的扶持和指导不够,使得一些社团活动在低水平上徘徊。

三、加强学生社团管理与教育的对策

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团,是大学生社团保持正确发展方向的需要,也是大学生社团保持强大生命力的需要,我们必须不断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进一步将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覆盖到所有的学生社团。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社团思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高校应从转变观念、加大投入、规范管理、加强日常思想教育等方面加强社团的思想教育。

1.转变观念,重视社团地位和作用。高校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社团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充分认识到“多一个健康发展的学生社团,就多一块教育的阵地,多一个展示的舞台,多一个创新的堡垒,多一批受益的学生”[7]。高校应把社团工作提到学校议事日程之中。学生社团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阵地,其建设与发展必须得到高校党委、行政与全体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与重视,高校应将学生社团组织与社团活动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规划。

2.政策扶持,加大投入。各个高校都要重视学生社团的经费投入和硬件设施的配备及改善。同时,在经费投入时要重点扶持一批理论型、学术型社团,要把理论型、学术型社团确定为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工作的重点,使其不仅自身保持较快的发展,而且能发挥辐射作用,影响和带动其他类型的学生社团。

3.以制度建设为抓手,注重社团管理。由于学生社团具有很强的自发性,因而学校对社团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到活动方式都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规范其行为,保证社团在健康的轨道上成长。首先,要逐步完善社团管理规章。社团的设立、活动要在法律法规、校纪校规的约束下进行。学校可根据现在社团活动的特点,制定《学生社团管理办法》,对社团的成立审批、年度注册审核、重大活动申报的审批程序以及社团的活动经费等管理制度作出明确的规定。在社团内,也要建立规章制度,主动接受学校有关部门的管理。其次,要理顺和完善学生社团的管理体制,把学生社团的管理纳入学生工作的正式管理轨道,由校团委履行对学生社团的管理职责,把学生社团直接纳入校团委的活动单位,列入团委的活动方案。最后,要建立和完善社团的考核评比和激励机制。“激励”有利于奖优罚劣,树立典型。很多高校如北大、北师大、复旦、交大等开展的一年一度的“十佳社团”、“特色社团”、“精品社团”的评选,就是一种较好的方式。学生社团评优制度一方面是对社团成绩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激励和鞭策大学生的社团工作热情。

4.加强社团思想教育。第一,以党建工作为核心,发挥社团育人作用。一方面,可在具备条件的社团成立社团党支部。学生党支部既是党联系广大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又是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保证。在理论型、学习型的社团中,在条件允许、社团自愿自发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在社团内建立党团组织,成立学生党支部,以便更好地指导社团开展活动,扩大党建工作的辐射力。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社团干部的发展力度。各级团组织要把思想上进、对党有感情、愿意为同学服务、能严格要求自己的社团干部推荐成为党组织的重点培养对象。基层党组织要按照党员的标准,根据组织发展程序,及时把一大批优秀社团干部吸收为党的新鲜血液,把他们凝聚到党的队伍和事业中来。第二,建立骨干培养制度。发挥学生骨干的示范、带头作用是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要发挥社团的教育功能,必须重视社团骨干队伍建设。首先必须要选拔配备高质量的社团干部。要把那些品学兼优、作风正派、有热情、有能力、愿为学生服务的学生选到干部队伍中来。其次,要重视社团干部的思想教育与业务培训。可借鉴北大团校、交大党校的经验,有计划地选送社团干部参加团校、党校的学习,以提高社团骨干的素质,增强社团活动团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最后,学校要将学生社团骨干作为学生干部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对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教育、考核和管理之中,以提高社团干部的积极性。第三,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加强日常思想教育。社团活动的内容大大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创造出能够团结和凝聚大学生,增强学校向心力、凝聚力、影响力、竞争力,塑造和提升学校形象的新形式和新方法。“大学生社团文化所倡导的社团精神,包括竞争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主体精神、团队精神、奉献精神、民主精神、服务精神、开拓精神,不仅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和外延,而且给思想政治工作增添了新的活力”[9]。要深入挖掘社团活动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使该活动具备丰富的思想教育内涵,让社团成员通过参加活动而受到教育。高校可以社团节为依托,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使高校社团工作充分体现思想教育、凝聚学生、培养能力等多种功能。

5.以学生成才为宗旨,发挥指导老师作用。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可参考北京大学推行的“四个一”的建设模式,即要求每一个学生社团要有一个校内的、相关的单位或机构作为挂靠单位,有一位本校教师作指导老师,有一个资助。这一模式的推行在北大学生社团建设中起到了明显的效果[10]。要选聘那些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学术造诣较深,或具有某项专长、关心青年学生成长、擅长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丰富的组织管理能力的专家型教师担任指导老师。

参考文献

[1]张富良.高校社团的德育载体建设新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3):35—36.

[2]王丽平.当代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障碍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2(5):45—46.

[3]闵捷.红色魅力[N].中国青年报,2002—10—15.

[4]赵元正.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出新[N].中国教育报,2002—02—21.

[5][9]何海兵.论高校社团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探索,2002(4):118—121.

[6]廖良辉.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比较[J].青年研究,2005(4):45—49.

[7]石新明.论蔡元培先生的“扶持社团”思想[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31—33.

关于学校管理的问题第5篇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2-0027-01

摘要:进一步强化高校教学管理的体制机制势在必行。本文首先详细论述了高校教学管理体制的理论分析,进而提出了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最后指出了强化高校教学管理机制的措施,为高校的稳定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关键词: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

一、高校教学管理机制的理论分析

1.高校教学管理机制的定义。

在高校教学工作中,我国可以把教学管理机制理解为教学运行过程中教学系统内部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贯和彼此作用的关系,是对教学运行过程属性的抽象概括。教学管理系统尽管涉及到人、财、物、时间、空问、信息等诸要素,因而这些要素之问的相互关系均应当成为教学管理学研究的对象;但就机制设计而言,关键的要素是人,因而教学管理机制就其实质而言,所要考虑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任何教学管理系统内部之成员,可以在个体的意义上说,也可以在群体的意义上来说。个体的类的聚合,就形成教学管理系统内部的群体的概念。因此,机制所要考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应当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2.高校教学管理机制的核心内容。

从我们对教学管理机制的理解来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核心问题。第一个方面是:有助于教学目标之实现的诸行为的激发问题。从教师的教学来看,显然,认真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查阅各种资料、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的设计、认真地组织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一丝不苟地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和设计、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科研等,不仅有利于高校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也有利于促进教师的科研与学术研究。因此,教学管理就应当通过机制设计,促使上述行为的出现,并且并非是短暂的而是持续不断地出现。另一方面是:与上述积极行为相反的行为,即那些不利于高校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的行为,则需要通过机制设计,而予以抑制。但是无论是教学行为的激发还是约束,教学管理机制的建立都必须需要以对教学行为的分析为条件。为此,建立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时,我们需要鉴别出对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影响的教学行为有哪些,以及各种教学行为彼此之问的关系、教学行为与高校内部的其他方面的行为如科研行为、社会服务行为等之间的关系。

二、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1.教学管理理念陈旧落后。

教学管理是一门科学,兼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的双重功能。由此可以看出,现行的教学管理队伍的知识结构和管理理念并不能适应现代社会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学理念和管理理念都严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学管理理念落后,认为大学生,传授知识仍然是最主要的教学内容,实际上很多的高校都过分强调学生学习知识,而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学管理中,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认识不足,也不够重视,而且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也不够,本身素质不高,缺乏先进的管理思想,或者是不能有效落实先进的管理思想,对于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的认识不足,制约了新型人才的培养。教学方面,教学计划单一、专业面狭窄、专业的课程设置僵化,这些都是教学理念陈旧落后带来的负面影响。

2.教学内容考核评价片面,抑制了人才培养创新。

调查显示,目前大部分高校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仍然是期末考核这种形式。对于学生的平时表现重视不够,不注重成果的形成过程评定,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无法真正考核学生的实际能力。教学评价手段单一,这种标准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是为了考试而考试。而且评价内容也单一,仅限于课堂知识的考核和记忆,导致学生都是死记硬背,不能灵活运用知识,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对教师的片面评价内容,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当前高校对教师的评价的教学检查也是集中在一些形式上,对于教师不合理的教学方式也不闻不问,不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3.教学管理手段单一。

现代社会,要求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之相适应。很多的高校不能适应多层次、多形式、多类型的人才发展需要,教学管理手段单一。很多高校的网络设施开发跟不上,管理硬件缺乏,教学管理手段落后,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效率低下,时效性也差。很多的教学管理者自身的管理能力有限,也是导致教学管理手段落后的一个原因,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不够,学生无法及时了解相关信息,不能做好各项事情。教学管理手段落后,还导致了现在信息技术在各大高校也得不到有效运用。学生不能拥有多样化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方式,制约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三、新形势下健全高校教学管理机制的策略

1.强化高校教学管理的激励机制。

要使教职员工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潜能得以释放,教学管理者就必须设法利用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进行激励,以影响其利益(惩罚)进行督促。奖惩是高校组织教学管理的两个重要的工具。然而,如何利用奖惩使其效果最佳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总的原则应当是,对于表现优秀者应当奖励,而对于表现低于平均水平者则应该给予适当的惩罚。在高校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强化对学生的激励机制,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教学管理工作的稳定运行奠定重要的基础。

2.加强高校教学管理的队伍机制。

随着高校扩招规模的不断扩大,要克服当前高校教学管理面临的一些问题,一方面要提高全校人员的思想意识,同时还要不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要加强高校教学管理的队伍机制主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为教学管理人员提供和谐环境。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要不断创造条件,鼓励教学管理岗位上的工作人员攻读硕士以上学位或进修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奠定重要基础;其次,加强资金和制度的支持立顿。要从资金和制度方面支持教学管理干部积极加强学习,不断参与各种教学讨论会议,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经验,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再次,加强管理队伍培训。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加强管理队伍的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最后,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定期集中开办短期培训班,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学习教育管理学理论,学习网络知识等现代化教学技术,改进自身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状态,进一步提高其自身创新意识。

3.强化高校质量管理的监控机制。

教学质量监控从根本上说是建立教学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联系与关系。而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则是信息。因此所谓教学质量监控途径就是教学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问有关教学管理信息的获取、处理、传递、沟通、使用与反馈的路径,其核心是教学质量信息的获取、传递与反馈。从学校教学管理者与院系教学管理者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上看,教学质量监控的途径有:常规的教学工作检查、教学工作会议、教学研讨会议、教学基本情况汇报、教学工作文件、教学制度建设、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审批等。从校、院系教学管理者与教师的关系来看,教学质量监控的途径有:教学观摩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校领导听课、教学巡视、教学质量评估、教学工作检查、教师座谈会等。通过以上这些质量监控能够为强化高校教学管理机制体制提供重要的前提。

参考文献:

[1]王春先.高校现代教务管理探析[J]. 2009,( 30) : 36 ~37.

关于学校管理的问题第6篇

[关键词]高校 安全管理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U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1-0112-01

一、高效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消防安全问题

消防安全问题可以说关注度从未降低,在高校建筑物比较密集,人员流动性较大,加之独特的自然气候,极易发生火灾事故,有的校区因为建筑时间较长,线路老化,经常出现短路起火的现象,学生违规电器的使用也带来了不小的安全隐患,同时,学生吸烟的现象较多,在秋冬季节易引发火灾,既毁坏学校公共设施,又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此外,学校的消防设施不健全,安全指示标志年久失修,都是消防安全问题隐患,学校安全管理部门必须对此高度重视,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够及时解决,将会形成危险源,随时可能发生火灾事故,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校的高度重视并加强管理。

2.交通安全问题

现今大多数校园为开放式大学,尤其是大城市中的高等学府,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等,这些大学校园内与交通要道相连,学校道路上车流量很大,高校多位于市中心的交通要道,繁忙的车流量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危险,学生在出门上课时经常经过这些道路,交通事故时有发生,很多学生的安全意识不强,在过马路时不能集中注意力,低头玩手机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样在无形之中增加了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人身安全,繁忙的交通状况给学生平添了许多苦恼,许多学生苦不堪言,但这些问题短时间内得不到解决,需要政府和学校共同出面才能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

3.校内安全及周边治安

学生大多数时间在校内学习生活,因此校内安全必须得到重视,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各自生活习惯相差较大,这时可能会出现价值观念上的偏差,许多学生因此发生口角甚至打斗,直至类似“复旦投毒案件的”的发生,这些现象不利于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甚至产生畏惧心理,在这一过程中极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容易出现心理畸形,甚至产生犯罪心理。此外,校园周围的治安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高校大多数处于城市的繁荣地区或者城市的郊区,繁荣地区的高校由于经济较发达,经济实力较强,导致盗窃案件频发,在郊区,多发生不法分子持刀抢劫、盗窃等现象,这些问题显示出学校安全管理存在很大的问题,必须对这些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及时解决,保证学生的合法利益和人身安全。

二、高校安全管理问题解决措施

1.健全校园安全管理法规

保护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是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学校需要健全的安全管理规定对学生实行安全管理,以保护学生的一切安全,为学生的学习生活保驾护航,在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中,学校要格外重视安全管理问题,针对不同的安全问题制定不同的解决措施,成立安全检查小组,定期学校安全检查,排除安全隐患,落实安全管理相关责任制,指定专职教师进行安全管理工作,避免危险排查工作流于形式,不能起到实质性作用;校方要加强消防设施和消防工具的管理,定期检测灭火器等消防工具能否齐全和正常使用,为火灾的预防做好充足的准备,与此同时,根据学校安全管理条例,对表现较好的班级和同学实行奖励,鼓励学生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保护自身安全,师生共创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

2.普及校园安全知识,提高应对能力

学校的安全管理离不开学生安全意识的提高,维护学校的和谐安全需要学校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首先,学校要加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学校要定期组织安全教育培训,并在大学课程中布置安排安全教育课程,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关注自身的安全,定期组织安全逃生演练,提供应对各种安全事故的能力。其次,加强安全工作宣传教育,通过发放安全知识手册,安全主题演讲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自觉投入到安全事故防范的大军中,最后,加强安全意识的普及,加强安全心理教育培育,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对于出现的不安全因素要及时进行引导,避免危险事故的发生,通过举办主题班会,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方式让学生自觉学习安全知识,经过多种方式的渗透切实实现保护学生人身安全的目的。

3.加强安全设施建设

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保证安全设施的完善,切不可为节省开支而减少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当危险发生后,损失将会更大,在传统的安全设施上,学校要对宿舍楼的门窗和防盗窗进行定期维护和检查,尤其是低楼层的女生宿舍要格外注意,楼道的扶梯也要定期维修,避免学生出现踩踏事件;对学校校园内的道路实行限速政策,保障学生的正常通行,在一些必要的地方设置反光镜;对学校各个教室和楼道要配备完善的消防措施,当起火时能够及时扑灭,避免火势扩散,进行定期检查,保障设备齐全,检验合格,保障安全通道的畅通;对于较老的教学楼和宿舍楼要进行电路更换,避免短路造成的火灾和不必要的触电现象,防止漏电断电现象的出现。

总之,高校安全管理问题事关重大,需要整个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到位,学生安全思想意识不断得到提升,辅导员等定期进行安全意识培训,在全校师生的共同预防和努力下,保护每个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平安快乐的度过美好的大学时光。

参考文献

[1] 李豫峰.浅谈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2016,(12):180-181.

[2] 郭力峰.浅谈市政公用工程的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J].河南建材,2016,(05):229-230.

[3] 马德慧,李一b.浅谈新时期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四个关键问题与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2016,(08):122-124.

[4] 盘莫谊.浅谈高校国库支付管理中资金结算安全问题与对策――以湖南某省属高校为例[J].时代金融,2016,(18):29-30.

关于学校管理的问题第7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问题;对策

在现在的高效管理中,学生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是现在高校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面临的所有问题,作为高校管理层,需要从高校自身和学生入手,对现行高校管理制度以及高校职工政工工作进行改变,真正做到“管理改变,服务管理”的方针。

一、对于高效管理工作所面临问题的分析

(一)思想观念的问题。在现行的高校管理中,高校管理部门应当把学生工作作为工作的重点,管理工作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用这样的管理观念,引导和改变在现在教师、辅导员脑海中根深蒂固的一些错误的思想和一些问题,以及加强在学生工作中的重视程度。(1)在教育思想观念上。在现在的高校教师的工作中,有很大一部分教师认为自身的工作全部就是教书、科研,这种只顾教书不顾育人的行为,往往不把两者放在同等的位置。在学生的管理工作上,教师总是把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归于辅导员身上,不把学生的思想教育提到范围之内。(2)在辅导员的观念上。在现在的高校管理中,辅导员的职责有着很大责任,但在一部分辅导员之中,辅导员的观念上也存在着一定的观念性偏差。在学生工作的管理中,单纯的把学生作为管理对象,在管理中只重视人的管理,而在相应的学生思想工作方面重视不够,甚至是缺乏相应的指导性工作。工作对象与服务对象的权衡做不到很好地融合,因而导致在学生工作处理上的工作不到位,管理不得当。

(二)管理体制的问题。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上,由于学生工作的内容繁多、学生工作的繁琐性,所以在高校的学生的管理中需要在相关各部门的细致分工、通力合作以及互相支持中做到“服务于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在学生工作中需要各部门的相关配合,团结一致,才能从容应对学生管理工作。所以在现在学生工作中,存在着管理体制不全、各方面部门职能配合不到位和各管理部门工作权责利统一不到位的管理局面。

(三)社会化的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所带来的新问题。随着社会化的后勤建设在高校中的进一步完善,高校以市场化的运作,允许社会上的人员、资金、技术投入校园,以开发校园市场。当以盈利为目的的商家介入校园,学生的给高校所带来的需求压力也使得高校在校园建设上的压力越来越大。实行公寓管理后,不用专业、年级的学生混住在一起,这样在公寓管理方面也增加了较大的难度,相关管理部门也面临了较多新的问题。

(四)队伍素质问题。高校学生工作队伍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传播者,是高校办学目的的实践者,是高校各种规章制度的执行者,同时也是学生的管理者、服务者和教导者,要演好这个多重身份的角色,需要学校各部门的协助和配合,尤其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和健全的工作机制。辅导员工作繁杂琐碎,精力投入大,耗时多,使他们的工作得不到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积极性。由于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生工作,提高理论水平几乎没有可能,导致辅导员的文化素质和理论水平偏低。

二、对新形势下的教育管理工作,我们要主动迎接挑

(一)转变学生管理理念,提高政工队伍挑战。在现在的高校学生管理中,在高校相关管理部门要切实的把学生管理以学生作为中心,要把管理理念转化为服务育人。高校的教师要转变自身固有的思想观念,要建立一种学生工作的服务意识,把这种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贯穿到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在传统的高校管理中我们可以看见,传统的高管理中教师教育主要是中对于学生的管理,严格管理成为教师管理的中心。在高校的学生工作中我们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利益出发,要以学生服务为主体意识,做事以学生的利益出发、着想,教师与学生双方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错误观念中转化出来,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在现在的高校学生教育工作中,我们不仅要检讨我们教师和学校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而我们却更应该把这些问题认真的从根源解决,那就是学生。在学生管理中,学生是管理的主体,在高校中,进入大学的学生都应该具有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而在学生的行为举止中学生们更需要具备相对的自我调节以及自我管理的能力。

在学生的管理中我们要以辅导员为先导,因为辅导员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负责人,辅导员要认真仔细的了解学生、分析学生,在需要的时候引导和教导学生学会和形成自身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使其了解和懂得这些东西对于学生自身发展的衣衣。这样通过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懂得独自学习和独自生活,让学生自身有主人公意识。通过发现向教师反映相关情况,由辅导员和教师双管齐下,让学生们真正的去实践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给他们提供实践以及指导,在这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们发现自身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总结让学生在其中学会自主分析问题,并在分析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是学生在此过程中找到自信,找到“优越感”,提升学生自我管理,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原动力。

(三)建立健全学生工作管理体制,为学生工作提供政策保障。学生管理工作必须有一个科学完善的工作体制,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1)健全学生工作机构,强化组织协调功能。明确学生管理系统中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权限,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做到责任到岗、责任到人,责、权、利统一。(2)建立以院系为实体的学生工作机制,充分发挥院系基层组织的作用。在现行的高校学生管理体制中,院系承担着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政管理双重任务,因此学校要让其拥有相应的权力,做到责、权统一。

三、结语

在现在的高效管理中,不仅要完善现在高校所具有的相关的设备以及模式,更是需要对现在教师观念的改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现在的学生以及学校政工工作模式的改变是现在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如果针对于高校工作的学生工作来说,更是需要现在高校的协调运作和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现在高校建设的基本方法和关键,所以高校工作的中心不单单需要制度的改变,更多的需要各部门和学生的有效沟通。

参考文献

[1] 傅君英.试论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10).

关于学校管理的问题第8篇

一、学校管理中的五大首要问题

我认为,在学校管理中,有五大问题可谓是首当其冲,必须首先解决,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可能改变我们管理中的一些观念,还可以找到我们学校改革创新中的一些抓手。

第一,领导问题。很多校长的领导意识是非常强烈的。在学校管理中领导和管理是两个概念,怎么来区分?作为学校的校长是法律上的领导者,领导应该怎么做?这是我们应该认真反思的一点。

第二,民主问题。民主的观念意识增强,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上层、下层的这种意识在增强。在学校这个层面毫无疑问也是要民主的,已有的教代会是很好的一种形式,但是除了这种形式还有没有别的属于民主的一些东西?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有个学生有些想法要和校长对话,校长有没有勇气与这位学生对话,来满足这位学生的要求?这些都涉及到民主的问题。

第三,教育参与问题。学校管理的主体是谁?除了校长以外,教师是不是学校管理的主体?这几年,国外一些新的管理理论引进,比如说校管管理理论,它非常强调行政部门给学校放权,同时学校必须为教师放权,让教师参与到整个学校管理体制中来。

第四,道德原则问题。我们的学校管理不仅是制度建设问题,还有很多是怎么去做人、培养人,怎么形成一个有德行的学校,让校长成为一个有德行的校长,我们国家提出来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两者都要抓。因此,在学校管理中,以法治校的同时也要以德治校。

第五,法制问题。怎么来看待学校法制问题?首先是学校管理中的领导问题。我们先给领导一个定义,共概括成三句话:首先,领导是种组织功能。在一个组织中必须实施领导,必须有领导者和被领导者。这样,这个组织才是健全的,才能正常运转,才能达到一定的效能,才能达成目标。其次,领导是种行为。这种行为有一个发出者和一个接收者,领导者是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去有意识地影响别人。对我们校长来说,他是通过观念上的改变提出新的理念来说服大家,通过宣传让大家感受到这种新的理念,跟着理念走,这是种行为。再次,领导是种过程。这是领导通过领导下属来达到某种目标的过程。

二、学校管理领导的内容

目前管理学界对于我们学校管理领导的内容作了区分:一种是行政领导,是上级任命,教育局下达委任书,人事部门到学校宣布而任命的校长,大家按照条例来服从校长的指挥。这种状况叫行政领导。校长是最高行政指挥官,下属来要听校长的,校长有负责带领全校人员来实现学校目标的职责。从学校的领导形态来讲,行政的指挥是第一种领导型的角色。第二种角色,我们称之为教学领导,有很多一线的校长就是从一线的老师提拔上来的。对于教学领导,我们一直在强调它的任务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第三种形态是课程领导,这和我们最近的课改有一定的关系。校长首先要有课程意识,校长在这方面要有开发能力。第四种是道德领导,校长的人品、风格、情感使他充满着吸引力也就是人格魅力。第五种形态是文化领导,校长有很重要的职责去营造一种好的文化氛围。第六种是学习领导。校长应致力于创立学习学校,使其成为学习的共同体。

三、做什么样的领导者

作为学校的领导者是什么样子的?借用美国中学校长协会所确立的标准,对校长的要求有以下六点:

1、在取得学校社区共同认可和支持的情况下发展学生学习的远景,对远景进行清楚的说明和有效的管理。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其任务是确保学生有效地学习。

2、学校应当提倡培养与维护有利于学生及教师专业成长的学校文化与教学方案。这符合我们目前学校改革和课程改革中的需要。我曾批判过有关教师的三个观点:第一是说“老师是园丁”,园丁除了浇花施肥外还有剪枝的任务,也可以理解为剪裁学生的个性。以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学校成了工厂,课堂成了生产车间,学生出来后也成了一个标准件了,对老师的这个比喻我从这个角度持批判态度。第二是说“老师是春蚕”,在蚕到蛹到蛾的过程中,作茧自缚这个过程不太好,老师要开拓出去,不能作茧自缚,教师还有学习的过程。第三是说“老师是焟烛”,有些老师确实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但自己的体力无限透支,在现代社会我是不太赞成这一点的。

3、营造一个安全有效的学习环境。李元清说过:“生命不保,何谈教育。”作为学校来讲,生命是教育的基础,没了生命也就谈不上什么教育。确保安全是学校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此基础上来进行个性化教育,让学生学得扎实、更有生气,促进他的终身发展。

4、更有效的利用社区资源。学校领导应能与学生的家庭及社区领导联系,对社区的不同兴趣需求做出回应。学校管理问题不只是教育圈子里谈的问题,要跳出教育圈子来看问题,看学校的管理。学校管理当中要引进外援,要有学校的外脑来共同提高整个学校的管理水平。

5、校长要有一定的道德原则。道德准则,一是要正直,二要公平,三要指引人。

6、校长的影响力问题。校长应能对超越学校范围的政治、经济、社会、法律、文化等有较大层面的认识,并能发挥影响力。

四、建设学校民主

学校的民主问题是民主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有责任去完成建设民主社会的这个使命,营造一个民主的学习环境。学校民主应该作为学校教育的原则和政策。从民主的原则来讲,要求每一个老师能够通过某种有规则的方式,直接或通过民主选举出来的代表参与,使他所在的学校管理的方法应用到学校管理当中去。学校是可以通过老师的直接意见表达,或是选举出来的代表来决定发展方向的,而不是由校长一个人决定的。

学校民主是一般意义上的民主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学校民主应该体现在课堂上。例如,老师在课堂上要关怀学生,尊重学生,要和学生进行对话、进行分享,要强调合作等等。这就是在课堂上体现的民主。其次,要体现在活动当中。现在学校的活动非常多,在活动当中怎么来体现民主平等?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再次,要体现在决策过程当中。这中间我们提出一个观点,凡是与学生和教师有关系的请交给他们自己决定。比如,我们搞班队活动,学生已经设计好了,老师去了以后,给每个指派命令,这就不是民主。相反,我们根据课本的要求,或按教学计划的要求来让学生自己来安排,有困难再来找老师这才是民主的做法,学生在这些问题上自己能做就会自己决定。具体解释学校民主的内涵,有以下三方面的意义:1、学校民主是一种有效的学校管理方式。这种方式强调尊重、信任与接纳、民主参与、交流沟通与合作、公平竞争、共同分享成果等等。我们必须有好的机制和办法让老师来关心学校,为学校来出谋划策,共同营造一种好的管理理念。

2、学校民主是学校成员的一种生活方式。人们在相互合作、公平竞争的基础上处理他们的社会关系,这种方式我们可以通过规章制度的方法强行规定下来。

3、学校民主体现个人民主与尊严的道德问题。民主它还是种道德,民主学校可以通过互相尊重、互相容忍,、总结经验,来解决个人尊严与价值培养个性这个问题。

五、五条纪律健全民主机制

如何建立健全学校的民主机制?我认为,我们的建设要确保五条纪律:

1、多元参与。也就是说参与主体要广泛。当前,在学校管理当中,主体还比较窄,主要是局限于校长和领导班子,学校的大事主要是由校长来决定。如果校长这个领导班子有知识方面的欠缺,或是有能力方面的欠缺,或是有经验方面的欠缺,或是有信息方面的欠缺,就可能造成学校的决策失误。现在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怎样让学校建立在信息广泛收集和管理之上,这是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建设扩大学校的管理主体,一要把教师作为一个新的管理主体加入进来;二要把学生作为管理主体放进来;同时也要把家长和社区作为管理主体也要放进来,形成一个多元管理主体管理学校的这们的一个氛围。

2、民主合作。关于这方面,前面已有论述,不多加阐述。

3、公平竞争。怎样公平竞争?这尤其体现在人员招聘、人事任免方面,一定要公平对待,选出合适的人选,使学校的发展保持活力。

4、监督制约机制。这里面有三个环节要做:一是怎么来制约,在给校长付权的时候就要制约他,明确他能行使哪些权利;二是校长在执行这个权利的过程中也要给予一定的限制;三是校长在执行管理权力以后的问题,如果违规了怎么办?如果执行得更好又应怎么做?像这些问题,我们在学校管理当中都要进行监督。

5、以法治校。关于这方面,前面有论述,不多加阐述。

在学校民主管理建设当中我们要谨防两种倾向。第一种是过度民主,也就是所说的大民主。还有一种叫民主缺失。过度民主,是不顾学校的具体情况,追求所谓的完全平等,其结果不但会造成学校权力界线模糊,甚至是权力机构和指挥混乱,而且会造成学校管理机构臃肿,这就是所谓的大民主。这些都会影响到学校的发展。

六、教师参与学校管理

教师参与问题是学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老师,我们应有三个权力给予保障,一是执行权。让老师知道校长要做什么,学校在决定一些他们切身利益的问题上是怎样来进行决策的,这就是要求公平。二是表达权。校长的想法不一定是老师的想法,老师共同的想法也不一定是每个老师的想法,这就需要有一种机制让每个老师都说出自己的意见,这种想法又能被很好地采纳、听取,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三是参与权。凡是教师自己决定的事让他自己决定。这种参与,具体参与到什么程度是要由我们具体来设置的。四是表决权。当表决结果符合大部分人的利益却不符合小部分人的利益时,小部分人的利益怎样来确保,怎样来化解矛盾?我认为,如果这方面的利益没有满足,那另一方面利益转换一点,采取这种办法来解决。总之,要使教师有权表达自己的感情,有权反映他们的观点和意见,有权获得有关的决策信息,有权参与决策过程。这是教师参与的基本原则。

确保教师的这四种权力,学校应通过制定相关的规定将民主参与的观点和做法纳入学校管理制度体系当中。凡是与教师有关的而且有能力促进的事情应由他们自己去决定并负起相关的责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授权对于校长自己来说也是种保护,也就没有必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处理一些琐事,而是集中精力解决学校管理当中一些重大的问题。我们通过这种参与的权力的分配强化了老师对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校长有责任制定学校管理实施政策制度,不断提高自己的领导素质,以在学校工作中实施领导。

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有助于教师确切地理解和把握工作的意义,如果在形成学校理念的过程中,让老师一开始就参与进来,大家就会感觉这个理念是我们共同提出来的,就会更正确全面去把握工作的内涵。同时,还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包括改善干群关系,还有会改变学校组织的性质,改变教师教学环境关系。

凝聚力就是由参与中得来的,有了凝聚力,学校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我们要确定教师参与是思想和感情上的投入,教师作为参与者已成为学校管理的一员,成为学校的主人翁,从而可以极大地发挥他们的干劲和积极性。这是一种思想的投入。我们在实施教师管理参与制的时候,必须怎样来引导教师从思想上情感上把这个事当作自己的事,把学校发展和自身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根据这种观点,我们在学校管理当中用得比较多的就是参与式管理决策。可以这样说,参与学校决策和管理的这部分人对教师的地位充满信心,并把自己当作学校改革的执行者而不是改革的目标。

那么,教师参与是什么?教师参与主要是指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具体而言是指教师在不同层次上参与学校的决策过程及管理工作,让教师与学校领导在地位平等的前提下研究和讨论学校管理中的重大问题,使他们感到学校领导的信任及学校的利益与自己的发展密切相关,并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在参与过程中老师与校长能够平等对话,可以充分表达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