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石油化工发展水平

石油化工发展水平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30 10:17:13

石油化工发展水平

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第1篇

摘要:50中国石油企业CHINAPETROLEUMENTERPRISE我国石油工业标准化工作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而不断成长、前进,为规范和科学管理石油工业上游领域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生产经营和施工作业,在制定、修订技术标准和规范方面进行了长期的、艰辛的探索。

一、在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我们回顾它所走过的路程,展望今后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事情。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和成长在十年“”时期,石油工业质量管理、标准化、计量管理与各项技术工作虽然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但是,在原石油工业部和燃料化学工业部的领导下,广大石油职工和石油工业技术监督工作者仍然坚持了对石油工业工作质量要求不放松,标准化工作和计量工作等基础工作不放松,并继续前进。

1982年,**副总理在接见参加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石油系统代表时,就石油工业标准化工作在石油勘探、开发各专业领域里的全面发展问题作了重要指示。在1984年举办的油田标准化工作成果展览上,国务委员康世恩又作了重要指示,他说:“美国有个API(美国石油学会),日本有个JPI(日本石油协会),我们能不能搞一个CPI(指中国石油工业标准组织)?”。这对推动石油工业标准化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这一时期,许多企业根据国家和主管部门的要求,建立了企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使石油工业企业标准化工作走上了新的发展阶段。为了理顺标准化工作机制,石油工业部经国家标准局批准,于1984年11月4日正式成立了由石油工业部副部长李天相任主任委员的第一届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随后陆续成立了十多个石油工业的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从事石油工业标准编写和审查工作的“专标委”委员、“分标委”委员和技术专家达700余人。

这一时期,是我国石油工业标准化工作在各个领域的全面快速发展时期。1985年创办了《石油工业标准化》期刊;编制了《石油工业标准体系表》(第一版);1987年在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组建了石油工业标准化研究所;全面开展了石油企业标准化工作检查和表彰活动,进一步提高了石油工业标准的制定速度和质量水平;初步建立了石油工业标准的出版、发行渠道;强化了石油企事业单位的标准化管理工作;开展了石油工业标准化的国际交流。

1990年5月,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换届,产生了第二届委员会领导机构,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总工程师李虞庚担任主任委员。第二届油标委开展工作的四年,标准化继续取得快速发展。石油工业标准化工作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伴随着石油工业深化改革和持续发展的步伐,在标准制修订速度,提高标准水平,促进标准化标准化是石油工业生产发展的技术基础,是石油工业新技术发展的助推器,是石油工业市场化发展的支持与保证,是石油工业国际化发展的桥梁与纽带。

万战翔我国石油工业标准化的发展工作与国际接轨,以及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建章立制,维护油田企业利益等方面做出了新的成绩。加快了标准制修订速度,提高了标准水平。在这一期间行业标准的数量已近1280项,基本满足了当时石油工业(上游领域)生产的需要。按第二版《石油工业标准体系表》计算,标准覆盖率达到了49%。在标准制修订工作中,勘探开发主专业标准比例达到了47%。

第二届油标委将标准化工作的重点,放在与国际接轨和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方面。组织各相关专标委和专家对美国石油学会的技术规范和标准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开展了大规模的翻译工作。1991年初,为了提高石油工业标准水平,积极采用美国石油学会(APl)标准,正式成立了“石油工业国际标准工作委员会”,下设“API标准翻译出版组”,统一组织,系统翻译,配套出版。这一工作得到了美国石油学会API的认可,授权“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中国翻译出版API标准。

这一期间共翻译API标准110种,出版106种,为我国石油工业的采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还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活动,派团参加IS0/TC67,IS0/TCl93和API等国际标准化会议。有7名专家被API接受为投票委员和替补委员。还承办了国际标准化组织天然气技术委员会第七次年会。1994年7月19日,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产生了第三届领导机构及委员,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副总经理张永一担任主任委员

1997年2月19日,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油标委”领导成员进行了部分调整。“油标委”主任委员由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副总经理黄炎担任。

第三届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恰逢石油工业经历重大的历史性变革时期。石油工业的标准化工作又跨上了一个新台阶,体系趋于合理,标准质量有所提石油论文出石油高,标准制修订机制的改革开始起步,标准化研究工作得到加强,标准实施监督开始起步,国际标准化交流进一步拓展。对促进石油工业的发展和改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经过十多年艰苦努力,1996年石油工业标准的综合覆盖率迅速提高到60.8%。到1999年底石油工业标准综合覆盖率已达85%以上。1999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经过重组,分别成立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完全取消了原有的包括行业标准化管理等的政府职能,原有的“油标委”运行机制已经不能适应工作需要。在这种情况下,经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总经理办公会议决定,撤销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其职责和相应业务工作由集团公司质量安全环保部归口负责。石油工业标准化工作再次起步和发展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为了使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真正成为代表全行业的标准,2000年10月,经原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批准,由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牵头联合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等,重新组建了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第一届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阎三忠出任。委员会下设16个行业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同时负责协调石油钻采设备和工具、天然气两个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涉及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及相关事宜。

二、全行业范围的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成立,是我国石油工业在重组改制的新形势下,走向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标志之一;是我国各大石油公司加强协调,谋求共同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我国石油工业迎接“入世”挑战,加快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步骤。

对我国石油工业加强技术基础,加快发展步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重新组建的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以下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完善石油工我国石油工业标准化工作进一步发展的指导思想,应该是: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指导石油工业标准化工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国际化为目标,以信息化为手段,加强标准化战略研究,主导发展石油工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提高技术标准质量和水平与国际接轨程度。完善企业标准体系,不断提升企业的总体标准水平,使我国石油工业技术标准成为在国内有权威、在国际上有影响的技术标准。业标准体系,提高标准的质量和水平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使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为在国际石油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标准化技术组织,使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逐步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标准,满足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油标委借鉴了国际上通行的作法,吸收了国内外各标准化组织的经验、采用了新的工作机制。“油标委年会制”,年会每年定期召开,由参加油标委的三大石油公司轮流承办;“主任委员办公会议制”、“秘书长办公会议制”、“秘书长联席会议制”、“工作经费分摊制”、“技术标准专家审查制”,以及“技术标准委员投票表决制”等制度,有效地保证了油标委的工作正常运行。

另一个明显的变化,是从只制定标准向注重标准项目前期研究转变。标准的制定是总结经验、提取精华、规范行为的过程。因此,新组建的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汲取了多年来的经验和教训,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认识到,石油行业标准的制订也需要开展前期研究,即使不能对每一项要制定的标准全部进行研究,也要开展对重点标准的研究。几年来经油标委组织,开展了多项综合性的标准化研究,其石油论文出石油中《石油工业标准化工作机制研究》、《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与国际接轨研究》、《油田总体开发方案编制指南的前期研究》等研究项目,均为开拓标准化工作的新局面起到了先导作用。从战略角度思考石油工业标准化的未来在新的历史发展条件下,加强标准化工作是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石油工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保证我国石油工业持续发展的技术基础;是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承担起我国石油工业与国际接轨的桥梁,实现我国石油工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国家能源消费和供应安全需要石油工业的持续发展。石油工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先进适用的技术标准指导企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以提高科学决策水平,降低生产消耗,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管理效益。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技术标准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

发达国家石油公司纷纷借助技术标准优势,强化其石油论文出石油经济和技术的国际竞争地位,使我国石油企业面临着严峻挑战。积极开展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改变我国技术标准滞后的状况,建立和完善我国技术标准体系,已成为我国增强竞争能力的必然选择。2002年,国家科技部制定的《重大科技专项启动实施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推进“人才、专利、标准”三大战略的实施。标准化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技术经济政策,确定了国家技术标准的发展战略。我国石油工业标准化工作进一步发展的指导思想,应该是: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指导石油工业标准化工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国际化为目标,以信息化为手段,加强标准化战略研究,主导发展石油工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提高技术标准质量和水平与国际接轨程度。完善企业标准体系,不断提升企业的总体标准水平,使我国石油工业技术标准成为在国内有权威、在国际上有影响的技术标准。

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第2篇

【关键词】海洋石油;钻井技术;重要性;现状;发展趋势

0.前言

海上石油工业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距今已有70年的历史,在这段时间内,我国的海上石油钻井技术日趋完善,无论是在制造还是实际应用上都已成为首屈一指的大国,在此领域,我国总体技术水平已达世界先进水平。由此可见,今后我国的海洋石油钻井技术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并且发展空间十分广阔。为了加深对海洋石油钻井技术的了解,本文接下来就对其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1.海洋石油钻井技术的重要性

1.1为经济发展提供前提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油气资源需求量大幅度增加,但是有限的油气资源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油气资源供应不足将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因此,大力研发海洋石油钻井技术,开发海洋石油资源,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1.2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保障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个经济增长目标。海洋石油钻井技术的开发与使用,已经成为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并且为其提供了保障。近些年来,我国提高了油气资源的占有量,加快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大力拓展海外,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从而保证石油安全稳定的使用。

1.3为促进国家能源稳定提供条件

海洋石油钻井技术的使用是直接关系到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影响国家能源稳定和经济安全的战略产业。随着海洋石油钻井技术的发展、创新,我国的石油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弥补了我国能源短缺的问题,这为促进国家能源稳定提供条件。

2.海洋石油钻井现状

海洋石油钻井发展现状主要是通过海上钻井可及水深、海上移动式钻井装置的发展以及海洋石油钻井装备产业的发展等三方面进行概述。

2.1海上钻井可及水深的变化

20世纪40年代,海上石油工业开始发展起来,随着海上石油勘探技术的发展以及科技水平的提高,海上钻井可及的深度逐渐加深,由此水深的定义也在逐渐变化。最初,用了将近20年的时间实现了在水深100m的区域钻井并生产油气, 又用了20多年达到水深近2000m的海域钻井,而最近几年钻井作业已进入水深3000m的区域。

2.2海上移动式钻井装置的发展

海上石油钻井技术快速发展的另一个标志就是海上移动式钻井装置数量的增加。20世纪50年代初,第一座自升式钻井平台“德朗1号”建立,标志着海洋石油勘探事业步入一个新阶段。自此以后,海上移动式钻井装置增长很快。如:1986年巅峰时海上移动式钻井装置拥有量达到750座左右。至2010年为止,全世界海上可移动钻井装置共有800多座。其中,钻井装置的使用率在83%左右。目前,海上装置的使用率已达86%。由此可见,海上移动式钻井装置数量明显增加。

2.3海洋石油钻井装备产业的发展

近些年来,海洋石油钻进装备产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与此同时,我国油气开发装备技术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及国产化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建造技术日趋成熟。目前,我国在海洋石油装备建造方面的技术已经逐渐完善,先后建立了很多海洋石油钻井平台,这为我国海洋石油的开采以及钻井设备立足海上提供条件。二是部分配套设备性能稳定,可以完全满足海洋石油钻井工业的需要。三是我国海上油气的开发已经由浅水区域迈向深海区域。由于浅水区域能源有限,满足不了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为此我国已经向深水区域推进。

3.海洋石油钻井技术发展趋势

3.1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技术要求

3.1.1工作质量要求高

海洋石油钻井平台工作地点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需要、要求、环境、水深、方位、不同海域等方面的要求随时移动。由于海上风暴自存、生产作业等复杂工况,风险性大,作业质量要求高。

3.1.2安全要求高、技术要求严格

由于海洋石油开采属于海底工作,并且油气开发逐年向深海区域发展,因此,对海上安全要求高、技术规范要求严格。特别是对包括设计与要求、火灾与消防及环保设计等HSE的贯彻执行更加严格。

3.1.3生产要求高

对于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的生产要求十分高。这是因为海洋石油钻井工作位置永远是海上,因此也就避免不了经受风、浪、流、冰、地震等外力的作用。如果海洋钻井平台使用寿命短、结构防腐能力弱、使用材料质量差等是非常危险的。

3.1.4科学技术水平高

海洋石油钻井平台设计领域广、学科多、技术复杂,如:涉及了海洋环境、流体动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钢结构、船舶技术等多门学科。因此,这就需要高科技水平,运用当代造船技术、卫星定位与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技术作保证,才能确保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的安全性能。

3.2海洋石油钻井技术的发展方向

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技术的发展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而且发展速度十分快,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海上石油钻井技术逐步向深海域扩展,而且技术创新层出不穷。由此看见,海洋石油钻井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十分可观。

3.2.1平台负荷量不断增大

自升式平台负荷量不断增大,这是因为材料中采用了高强度钢,它不但提高了平台可变载荷与平台自重比,而且还提高了甲板空间和作业的安全可靠性以及全天候工作能力和较长的自持能力,由此,平台的负荷量大幅度增加。

3.2.2新型技术FPSO的使用

新型技术FPSO具有面向大型化、深水及极区发展的特点,而且具有抗风能力强、投资低、见效快、可以转移重复使用等优点,还具有储油能力大、分离油水气、处理油污水等功能,是目前海上油田开发首选的装置。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油气资源需求量大幅度增加,但是有限的油气资源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油气资源供应不足将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但是自从研发与使用了海洋石油钻井技术,我国的海洋石油得到大幅度开发,并且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石油开采逐渐向深水领域推进,而且向安全性能更高、质量更高、科学技术水平更高等“三高”迈进,进而为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由此可见,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海洋石油钻井技术将不断发展,不断扩大,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前提保障。 [科]

【参考文献】

[1]Phil Rae.Lightweight Cement Formulation for Deep Water Ce-menting:Fact and Fiction[A].SPE91002,2004.

[2]Thierry Botrel,Patrick Lsambourg,Total Fina Elf.Off SettingKill and Choke Lines Friction Losses,a New Method for DeepWater Well Control[A].SPE67813,2001.

[3]卜善祥,吕宾.关于我国建立石油储备的思考[J].资源・产业,2003,5(4):37-气可持续供应战略的思考[J].国际石油经济,2002(10):27232.

[4]潘志坚,胡永乐,胡杰.国内外油气资源形势分析[J].国际石油经济,2002(11):28-31.

[5]潘继平.对中国油气可持续供应战略的思考[J].国际石油经济,2002(10):27232.

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第3篇

【关键词】石油化工 发展思路 绿色园区

“大力发展石油化工产业,高水平建设绿色化工园区”应作为湖北省武汉市 “十二五”规划的战略重点之一。首先,从当前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形势来看,武汉市大力发展石油化工产业可以得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支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石化产品消费仍然处于增长期,成品油、合成材料等刚性需求长期存在,而且将随着我国汽车销量的快速增长而保持较快增长;高端石化产品市场潜力巨大,在当前我国许多产品产能过剩的严峻形势下,作为基础化工原料的乙烯仍然产能不足,近年来我国每年仍然有近50%的乙烯下游产品需要从国外进口。综合来看,我国的石油化工产业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种情况下,武汉市大力发展石油化工产业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要求。

其次,从兄弟省市的发展经验和武汉市的发展现状来看,武汉市大力发展石油化工产业有着巨大的潜力和面临重大的战略机遇。由于石油化工产业具有产业链长,经济拉动力强的特点,上海、天津、南京、宁波等城市都把石油化工产业作为重点支柱产业来发展。早在2006年,南京市石油化工产业的销售收入就达到1637亿元,销售收入占到南京市工业总销售收入的39.2%,2006年江苏省石油化工产业的销售收入甚至达到5000亿元。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因素,武汉市的石油化工产业目前还不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全国石化行业内的地区分布来看,2009年武汉市石化行业总产值只有295.6亿元,仅占2009年全国石化行业总产值66267.8亿元的0.45%,占比很低,与武汉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不相适应。二是从武汉市自身工业的行业分布来看,2009年武汉市石油化工行业总产值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87%,而2009年该项指标在全国的平均水平为11.13%。近年来,湖北省和武汉市都高度重视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在湖北省和武汉市的大力推动下,中石化武汉分公司800万吨/年炼油扩改、80万吨/年乙烯项目在2010年相继开始启动建设,石油化工产业作为武汉重点支柱产业已经具备大力发展的条件,再加上国家推进“中部崛起”战略和积极启动内需的政策导向,“十二五”必将迎来武汉石油化工产业突破性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

一、积极发挥中石化武汉分公司的龙头作用,带动武汉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

无论是上海还是南京,石油化工产业发达的城市都是以大型炼油和乙烯企业为依托来发展石油化工产业的。长期以来,由于中石化武汉分公司炼油规模不大,只有400万吨/年的加工能力,乙烯工业更是一片空白,导致武汉市石油化工产业因缺乏骨干企业的带动而发展缓慢。但在2010―2013年期间,中石化武汉分公司将在武汉投资26亿元进行800万吨/年炼油扩改二期项目,投资165亿元建设80万吨/年乙烯工程,项目计划在2013年上半年投产,并计划通过两年左右时间实现油化一体化优化运行,在2015年达到中国石化千万吨级炼化一体化企业平均水平,到2015年中石化武汉分公司的销售收入预计会超过650亿元,真正成为中部地区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

武汉80万吨/年乙烯项目投产后,武汉以合成橡胶、工程塑料等化工新材料产品及精细化工产品为主,进行产业化生产,可以从两个方面极大推动武汉石化产业的发展。一是可以有力提升武汉现有相关企业的竞争力,促进带动相关企业的发展。以塑料加工业为例,武汉塑料集团的汽车油箱和保险杠等塑料零部件、紫江公司的塑料中空容器、金牛集团的聚丙烯管,目前在市场竞争中,均有一定优势,借助80万吨/年乙烯项目衍生下游产品,可获取充足的原料,节约企业大笔外地采购成本。武汉有机公司的甲苯延伸精细化学品、戊二醛及氯醇橡胶生产等,也是如此。二是可以带动大批新企业落户湖北武汉。乙烯被誉为“石油化工之母”,目前以乙烯为基础化工原料生产的化工产品近千种,武汉80万吨/年乙烯项目投产必将带动大批后续产品加工企业落户湖北武汉。根据北京石油化工工程咨询公司专家的测算,在我国,乙烯的带动效应平均为1:6,以武汉80万吨/年乙烯240亿元的年销售收入计算,可以带动的相关产业年销售收入将达到1440亿元。因此,以中石化武汉分公司800万吨/年炼油扩改项目和80万吨/年乙烯项目为支撑,支持和发挥好中石化武汉分公司的龙头带动作用,对推动武汉市乃至湖北省的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高起点、高水平的规划,把武汉化工区建设成绿色化工园区

为大力发展石化产业,武汉市规划投资350亿元建设占地39.4平方公里的化工园区。石油和化学工业既是能源原材料工业,又是高能耗产业。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千家重点耗能企业中,石油化工企业有340家,占1/3;在环境保护部公布的废气、废水污染源国家重点监控企业中,石油化工企业分别有1285家,占39%。可见,石油化工行业的节能、环保任务相当艰巨。因此,在武汉化工区的建设中尤其要注意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节能环保工作,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充分吸取兄弟省市化工园区的经验教训,充分发挥武汉化工区的后发优势,努力把武汉化工区建设成“生态型、科技型”的绿色化工园区,为武汉两型社会建设增添光彩。

一是建议引进国际先进的“公用工程岛”开发模式,在化工区规划统一的公用工程中心,引进企业集中建设热电厂、污水处理厂、固废处置中心,公共运输管廊等一批重点公用工程,实现集中供热、供水、供汽,污水与固体废弃物集中处理。通过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与公用工程,力争使园区达到具备 “十通一平”的建厂条件。“十通一平”主要包括供水(工业水、生活水)、供电、供汽(高、中、低压蒸汽)、供气(天然气、各种工业气体)、排水(雨水、污水)、道路、铁路、水运(固体、液体和大件运输)、区内公共交通、邮政通信等十项公用配套工程贯通和建设场地平整。通过采取“公用工程岛”开发模式,避免化工园区企业各自分散建设公用工程,既可以节约土地、资金、建厂时间和能源,又可以有效保障废物、废水、废气达标排放,促进 “生态型”绿色化工园区的建设,还可以提高武汉化工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

二是建议在武汉化工区成立石油化工科技创业中心,对石油化工高新技术成果、企业进行孵化,培养推动合作和交流以及产学研资联合,促进企业成长发展。要为入驻孵化企业提供研发、专业技术测试平台及生产、经营场地和办公共享设施,提供政策、企业管理、法律、财务、融资、市场推广和培训等方面的服务。要通过成立化工科技创业中心和制定相应奖励政策,引导和帮助企业加大引进技术的消化力度、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把武汉化工区建设成“科技型”的化工园区提供技术支撑。

三是建议武汉化工区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化工企业,努力提高项目质量作为切入口,从起步开始就注重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一是要借助国家大力启动内需的有利时机,发挥武汉地处中部、面对内需市场的有利区位优势,站在产业的制高点上审时度势,积极承接国际化工巨头的产业转移,承接沿海知名化工企业的产业转移,积极吸纳技术先进、在产品上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入园。二是要优先制定化工园区的能耗、排放指标,强化环境保护、能源消耗等指标的硬性约束作用,将落后产能企业挡在门坎之外,避免今后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付出更大的代价。

四是建议发挥武汉化工区紧邻武汉市青山部级循环经济示范区的优势,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建设,积极构建循环型石油化工产业链。一方面要制定鼓励政策引导支持武汉化工区内的企业在建设时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能量的梯级优化回收利用,以及凝结水、污水、废碱废渣废气等的回收再利用,实现零排放。另一方面要发挥武汉化工区毗邻武汉市青山部级循环经济示范区的优势,推动武汉化工区内的企业与青山部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内的企业之间在副产品、废弃物上的互供共享,促进资源节约利用效能的最大化。力争将“循环利用”打造成武汉化工区作为绿色化工园区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五是建议在武汉化工区内规划中部地区化工产品交易市场,促进化工产品销售流通。产品交易市场一方面可以促进化工区企业销售产品,还可以及时反馈市场信息,引导企业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还可以借此培育一批化工物流企业。

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第4篇

[关键词]石油产业;信息化;管理模式;构建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信息化管理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也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石油行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老牌行业,构建新型石油信息化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现代石油企业的管理效率,促进石油企业内部运行的稳定性,并提高石油企业的综合实力,从而为石油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因此信息化也成为了当前石油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1新型石油信息化管理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回顾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历程,尤其是改革开放至今的石油行业发展历史,可以发现信息化水平低对于我国石油行业发展所产生的弊端是十分明显的,这也在一定时期内限制了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速度。首先,信息化建设滞后,信息化水平低直接导致了市场供求信息针对性的缺乏,从石油生产到销售再到使用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协调性,供求平衡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而由于缺乏对市场信息的综合分析与比对,没有形成对供应商的档案化管理模式,对供应链的管理缺乏效力,这也就容易造成信息的较大波动,影响供求体系的稳定性。其次,石油行业自身的特点,也决定着石油企业内部往往部门众多,所涉及的运行环节十分繁杂,缺乏科学的信息化管理,将导致石油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沟通交流受限,物资采购与库存管理等重要环节存在盲目性,不仅影响企业生产的整体效率,也容易造成资金资源的不合理占用与浪费。最后,在资源配置方面,由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较低,导致信息共享性严重不足,反馈渠道不畅,各部门之间物资配置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物资积压与物资告急常常同时存在,对于市场动态信息的把握也难以实现,整体导致生产效益与综合实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2构建新型石油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措施

2.1以人为本,明确信息化管理模式构建的出发点

在石油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应充分认清人在各项管理工作中的根本地位,无论何种管理归根结底都与人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石油企业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并以此作为信息化管理模式构建的出发点。一方面,在对内部的管理过程中,应从石油企业内部的生产人员及管理人员的实际情况出发,构建企业内部员工管理信息资源库,通过人性化的管理制度的制定与人文主义的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内部所有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氛围,并在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构建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管理过程中充分满足员工身心需求,并通过加强培训管理以及对晋升渠道的完善,为员工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满足员工发展的需求,以此来提高员工工作的效率与积极性,使员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能够有更好地发挥才能,从而全面提高各方面管理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对于供应商管理、销售管理、市场信息管理等外部管理环节,也要从人的角度出发,在信息化管理模式构建的过程中,应通过对信息的整合分析,准确把握市场用户及供应商的实际条件与需求,合理调整物资采购、产品输出的策略,充分发挥信息的价值,以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

2.2认清差距,把握好信息化管理模式构建的重点

将我国主要的石油企业与欧美国家信息化建设较为发达的石油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在信息化管理模式构建上的资金资源投入方面仍然有着很大的不足,信息化建设投资在企业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的石油企业。而同时我国石油企业的信息化系统集成性方面也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我国石油企业应认清这一差距,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将信息化管理模式构建的重点放在增强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集成性方面。首先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生产管理系统,加强信息管理系统的软硬件建设,同时增强系统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提高生产的效率。其次,加强与云技术应用的结合,将企业内部系统数据库与云数据库在管理中的作用共同发挥,突出信息化管理的优势作用,为石油企业的发展提供内在动力。最后,要将绿色发展的理念融入到石油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理念当中,加大力度推进企业生产、运行及管理各个环节的节能型改造,把握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趋势,加速石油企业的经济模式转型,发挥转型所带来的强大动力,实现企业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充分激发石油企业的发展潜力,利用信息化管理模式构建与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完善,提升行业整体的信息化技术水平,进而有力的推动石油企业乃至石油行业的整体、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3总结

加强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构建是现代石油企业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的必然途径,在当前信息化时展的大势下,石油企业必须要把握时展趋势,顺应潮流,加速构建新型的石油信息化管理模式,提高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水平,发挥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所带来的强大动力,提高信息化管理的水平,从而推动石油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为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范龙庆 单位: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第5篇

关键词:石油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石油型县域是指主要依靠石油资源作为建城的基础或发展的依托,15%以上的劳动人口以直接或间接从事石油资源的开发、生产和经营活动,10%以上的工业总产值依靠石油资源获得的行政区域。

我国典型的石油型县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等地区,通常在一些大型石油型县域经济周边,例如黑龙江省大庆市所辖的肇州县、山东的东营市所辖县市、陕西吴旗、志丹等县市、新疆的库车县等,数量为460多个,占我国县级行政单位总数的21%。县域经济处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县域经济发展的时代。

从石油资源储量以及开采加工的程度来划分,石油型县的发展阶段可分为准备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而目前中国约2/3的石油型县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因此,探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是目前石油型县域经济的客观要求。

石油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主要由两部分协调发展的结果,主要包括系统要素本身固有的“内禀自然增长”和与之相联系的其他要素的反馈制约作用。石油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理论轨迹可用S型Logistic曲线来表示,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主要受到石油型县域经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石油型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禀增长率(科技进步率)和人口、资源、环境限制容量等因素的影响。目前,主要的限制因素是逐渐枯竭的石油资源、县域环境容量和科学技术水平。

石油资源的逐渐减少直接制约着石油型县域经济的经济增长

石油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产业长期以来是本地区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而这种典型的资源型工业结构过于单一、布局分散、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很弱。石油资源的储量、品质和环境条件决定着县域主导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生命周期。因此,石油产量的递减首先就影响到经济增长,自1997年以来,石油资源逐渐枯竭的形势日趋严峻。例如,胜利油田近10年来原油产量以每年60万吨的速度递减,大庆油田每年减产幅度为150万至200万吨,仅2003年石油产量的下降就导致工业增加值减少79.8亿元,县域经济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受到威胁。

石油型县域经济的单一产业结构严重影响着经济可持续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进程加速,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渐成熟,单一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受世界经济发展趋向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已不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由于石油产业“一柱擎天”,长期忽视对关联产业和接续产业的发展,导致经济多元化发展严重滞后,地方经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很小,城市化水平不高。例如盘锦市,其油气采掘业的GDP一直占全市总量的50%以上。对油气采掘业的高依赖程度造成产业结构单一,特别是工业门类狭窄、加工深度低、产业链短,尽管油田以外的地方经济每年都以15%左右的速度增长,但全市经济增速也只能达到7%至8%左右,在全省14个市排名中已跌落至最后一位。

石油资源的粗放式经营造成石油型县域经济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到2020年,我国GDP将在2000年的基础上实现翻两番,届时石油供需缺口约2.5亿吨。同时,年均9%左右的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将促使石油需求量年均递增约12%。而近10年来,我国的石油消费年均增长率达到7%,同期石油产量的年均增长速度仅为1.8%。面对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石油的巨大需求,必须加强油气勘探开发与加工的力度与广度。在目前粗放式经营和低效增长方式下,对石油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加工,会更加恶化石油型县域生态环境。主要表现是草原植被大量破坏,草原退化、盐碱化和沙化的面积日益扩大,城市地下水下降和水体污染等。例如大庆,在石油开采过程中破坏了大量的油田植被,油田开采区草原荒漠化面积已达95%,地下水的漏斗区高达5500平方公里。

石油资源的特性越来越制约县域和谐社会的建设

石油型县域经济的区位偏离和分散布局直接导致了县域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城镇基础设施分散管理,社会化管理程度低。随着石油减产和企业减员增效,居民收入下降、城镇失业率增加,每年有数万新增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直接影响了这些县域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突出,例如大庆市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纯收入之比为5.6:1。

石油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从Logistic曲线的微分方程可以看出,石油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扩大人口、资源、环境的承载容量。因此,本文提出石油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依靠科技创新,优化石油产业结构、做强接续替代产业、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城镇功能转型。其中,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县域产业结构升级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以大庆肇州县为例,第一阶段应健全县域科技创新体系,将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体的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力量,同时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第二阶段应完成资源型县域向综合型县域、自我服务型县城向区域中心型城市、矿区型城市向生态型城市转型,全面建设小康县域。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模式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的核心在于通过培育和发展新型支柱产业改变县域对石油资源的过高依存度,实现单体石油资源优势向多元整体经济优势的转变。其思路是立足石化产业、延伸和拓展产业链,加大高新技术对石化产业的改造,同时发展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体的产业。

加强石油资源勘探的广度和深度,增加可采储量三轮资源评价最终结果显示,松辽盆地北部石油资源储量为90.26亿吨,而目前只探明了57亿吨;预测天然气资源储量为1.17万亿立方米,而目前探明率不足5%。因此,油气勘探开发潜力很大,依靠科技进步,合理开发石油资源,能够为培育和发展新型支柱产业赢取充裕时间和资金支持。

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第6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经济体系的管理制度也日渐成熟。本文主要分析了石油工程概预算编制及费用管理的基本概述,阐述了概预算编制及费用管理存在的问题,针对概预算编制及费用管理的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结合本次研究,最终提出了解决石油工程概预算编制及费用管理的对策。希望通过本文研究,实现石油工程概预算编制及费用管理的新局面。

关键词:

石油工程;概预算编制;费用管理

石油工程是我国一项重要的能源项目工程,关系着我国能源的发展和可持续利用。概预算编制及费用管理是财务管理方面的主要环节,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要根据石油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概预算编制及费用管理,对工程的活动成本严格控制,提高石油工程的经济效益。但是目前我国石油工程概预算编制及费用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如对石油工程的概预算编制质量和费用管理的执行力度不够、对概预算编制和费用管理制度的认识不够、石油工程财务管理人员水平不够等,造成石油工程财务管理的阻碍,影响着石油工程的经济发展。本文就石油工程概预算编制及费用管理的几点思考进行研究探讨。

一、石油工程概预算编制及费用管理的基本概述

(一)石油工程概预算编制质量和费用管理影响着石油工程的发展石油工程概预算编制质量和费用管理是针对工程活动的成本制定的相关制度,关系着石油工程的各项活动和石油工程的经济发展,石油工程的任何一项活动都需要财务部门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同时财务部门也要对石油工程各个部门的活动资金进行合理的概预算和费用控制,降低了石油工程的活动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石油工程的概预算编制质量和费用管理影响着石油工程的发展决策财务管理部门的数据是对石油工程资金应用的真实反映,所以可以加强对石油工程财务数据的分析,严格把握企业的发展情况,并作出详细的发展战略措施,提高石油工程的管理水平,加快企业的经济发展。

二、石油工程概预算编制质量和费用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石油工程概预算编制质量和费用控制的执行力度不够目前我国部分偏远地区还没有完全按照国家新颁布的概预算编制执行或者是仍旧采用以往的概预算编制,不符合新时代下的石油工程发展规律,新颁布的概预算编制得不到严格的管理和执行,造成企业经济效益的停滞不前。

(二)对概预算编制和费用管理制度的认识不够目前我国企业过分重视自身经济效益的发展而忽视了对石油工程概预算编制及费用管理制度的建立及健全,或者说部分企业虽然建立了石油工程概预算编制及费用管理制度但是由于企业领导人员和员工对其认识程度不够导致该制度形同虚设,造成实际概预算及费用和理论概预算及费用差异明显,影响石油工程的顺利开展。

(三)石油工程财务管理人员水平不够由于石油工程概预算编制及费用管理相对较为简单,所以企业对概预算编制及费用管理人员的技能要求较低,但是石油工程概预算编制和费用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自身素质又关系着企业自身建立概预算编制的质量和费用管理制度的具体实施,因此石油工程概预算编制及费用管理人员是企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要加强对石油工程概预算编制及费用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三、解决石油工程概预算编制及管理费用的对策

(一)完善财务概预算编制和费用管理制度,并加大其执行力度加强对石油工程概预算编制和费用管理制度的完善和执行力度,加强石油工程领导和财务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按照石油工程概预算编制及费用管理制度执行,改变石油工程领导和财务管理人员以往的思想认识,提高石油工程领导和财务管理人员的思想水平,从根本上解决石油工程概预算编制及费用管理的情况,从而使财务管理数据更加清晰、明确。

(二)强化石油工程概预算编制和费用管理的监督管理系统建立健全的石油工程概预算编制及费用管理监督管理系统,保障石油工程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强化石油工程概预算编制及费用管理监督管理系统,是企业对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和各个部门资金活动的有效监督,同时在财务管理数据出现问题时,可积极进行查询和分析,找出原因并尽快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

(三)提高石油工程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加强对石油工程财务人员的培训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提高石油工程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计算机专业水平,建立石油工程内部的网络信息管理平台,利于石油工程各个部门之间的财务资金管理,利于各个部门之间的资金协调工作、预算以及实际费用等。因此企业要重视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通过财务管理人员的合理的分配制度和积极调整,降低石油工程成本。

(四)强化石油工程的日常管理企业要根据员工的自身实际情况来安排人员的工作岗位,做到人员与岗位的高度匹配,使石油工程概预算编制和费用管理制度得以顺利地进行,使石油工程概预算编制及财务管理工作日渐规范。

四、结语

石油工程的概预算编制质量及费用管理制度直接关系着石油工程的经济效益,因此要切实重视石油工程概预算编制及费用管理的问题。本文对石油工程概预算编制及费用管理存在的问题做出详细的解决措施:完善财务概预算编制和费用管理制度,并加大其执行力度;强化石油工程概预算编制和费用管理的监督管理系统;强化石油工程概预算编制和费用管理的监督管理系统;强化石油工程的日常管理,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海波.中国石油江西销售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研究[J].吉林大学,2014,10.

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第7篇

[关键词]石油行业 物资管理 信息化 创新模式

一、前言

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信息化产业模式在21世纪流传整个世界范围,我国需要对信息化产业进行逐步分级学习和详细掌握,对待不同的行业内的工作环节要信息化变革,对待不同部门内的人员要加强信息化知识的培训和灌输,帮助员工成长为信息化时代需要的人才,使石油行业发展具备稳定化的发展动力。石油行业内部加强物资管理重点要向信息化创新偏移,使我国建立起新的物资电子商务模式平台,拥有参与世界石油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帮助我国石油行业健康发展。

二、我国石油行业物资管理的现状分析

我国是石油资源匮乏国家,石油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1世纪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产业信息化相互交织的发展潮流,石油行业逐步发展成为系统性、科学性、多专业合作性的一个行业,并且配合国家发展战略方针,协调相关知识体系的构建和研究,响应和落实了国家的“十二五”战略规划与部署,石油行业通过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带动了整个石油产业链的信息化商务转型,转变了石油行业整体的发展和运作方式,增强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三、我国石油行业物资管理的潜在问题分析

1.信息化平台不能实现对接,信息不能共享

由于受到陈旧观念影响,我国石油行业发展资源分散,基础薄弱,行业内部企业在油田开采环节、物资运输环节、物资调配环节、加工环节、反馈环节的信息化平台特色各有不一,信息化共享的方式也是层次不齐,没有专门的共享方式来将石油行业内部的所有平系到一起,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在信息化平台构建上存在平台不一致问题,一个部门的信息化平台无法与其他部门的信息化平台进行对接,不能全局分析,所以信息化并不能达到最初设想的目的,不能帮助石油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2.信息化管理人才短缺,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

信息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现代化经济的重要尺度标准,我国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信息化人才短缺问题,我国信息化管理人才在专业技能上存在不足,不能很好的将信息化平台打造成国际先进的信息化平台,在综合处理能力上较差不能利用所学知识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特别分析,只能利用局部的优势发展信息化建设,没有规范化人员的操作流程,对待信息化管理内部人员只是走形式化的路线,而不是针对石油行业的发展动力去设立信息化商务平台,所以不能够帮助石油行业稳定发展。

3.信息管理综合化水平低,缺少针对性

石油行业内部物资管理与资源开发的程度上存在差距,所以信息化管理油田和物资部门的输送时存在差距,石油行业内部在开发和供应中存在不协调性,比如开发中对资源开发数量的掌握,石油油田的开发是数量少,次数多,而物资配送是批量大,次数少,也不能分析两种不合理的数据来分析未来的发展态势,在石油行业内信息化平台只是整体的形式主义,缺乏对综合化部门的归纳,在行为上缺少规范性,没有建立以其他部门为核心的针对性信息化管理系统。

四、我国石油行业物资管理的信息化创新管理方式分析

1.统一信息化平台搭建方式,实现多领域的信息化平台对接

我国石油行业发展要提高信息化的共享程度,加强内部平台的搭建和信息化共享,提高信息化平台的能力加强创新物资管理是未来发展的一种大趋势,我国石油行业要从整体分析数据就必须建立统一化的平台,需要将平台“一体化”,“一体化”可以集采购、物资调配和财务管理为一个平台,因此加强“一体化”物资管理,提高物资的管理水平,对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降低生产成本,加快资金周转,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加强人员信息化管理培训,增强内部员工的信息化技能

石油行业内部应该加强内部人员的信息化管理培训,通过每个月度或者季度的统一培训来加强员工的信息化水平,增强他们的信息化专业技能,信息化技能的培养可以增强信息化建设与石油行业的相关性,通过加强石油行业的背景知识和信息化技能的联系可以帮助信息化平台更加符合石油行业的发展现状,通过合理化配置资源的分配制定出一个新的石油物资管理信息化平台。

3.增强信息管理综合化水平,加强针对性

信息化管理其实增强综合化水平是提升管理效率的关键,为了更好的建立好信息管理的平台基础,要加强综合化的信息化水平,信息化的目的是更加合理有效管理信息,在石油物资的信息管理中,会产生各种大量的数据,在这些大量的数据中蕴藏着巨大的物资发展机会以及供应链管理的改进革新知识,要挖掘出这些知识内在的潜力,必须首先建立物资数据文档库,加强对数据的储备和构建数据平台,整合数据的有利面应对困难,针对不同特殊要求制定不同的信息化路线,加以专业的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和沟通,帮助石油行业信息化产业稳定发展。

五、结束语

我国21世纪的信息化发展刚刚开头,对于未来的信息化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我国要做好信息化人才的储备工作,加强信息化理论的研究,加强信息化教育的投入。石油行业的物资管理需要针对我国的特殊发展情况作出一定调整,将优势发挥出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完善物资管理的电子商务平台搭建,以新的石油经营模式参与市场竞争,抢占市场先机。

参考文献:

[1]唐海军、郭晓军、杨力、陈曦.石油物资供应公司信息化建设初探.南方论刊.2010.7

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第8篇

关键词:石油型 县域经济 可持续发展

石油型县域是指主要依靠石油资源作为建城的基础或发展的依托,15%以上的劳动人口以直接或间接从事石油资源的开发、生产和经营活动,10%以上的工业总产值依靠石油资源获得的行政区域。

我国典型的石油型县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等地区,通常在一些大型石油型县域经济周边,例如黑龙江省大庆市所辖的肇州县、山东的东营市所辖县市、陕西吴旗、志丹等县市、新疆的库车县等,数量为460多个,占我国县级行政单位总数的21%。县域经济处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县域经济发展的时代。

从石油资源储量以及开采加工的程度来划分,石油型县的发展阶段可分为准备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而目前中国约2/3的石油型县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因此,探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是目前石油型县域经济的客观要求。

石油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主要由两部分协调发展的结果,主要包括系统要素本身固有的“内禀自然增长”和与之相联系的其他要素的反馈制约作用。石油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理论轨迹可用S型Logistic曲线来表示,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主要受到石油型县域经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石油型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禀增长率(科技进步率)和人口、资源、环境限制容量等因素的影响。目前,主要的限制因素是逐渐枯竭的石油资源、县域环境容量和科学技术水平。

石油资源的逐渐减少直接制约着石油型县域经济的经济增长

石油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产业长期以来是本地区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而这种典型的资源型工业结构过于单一、布局分散、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很弱。石油资源的储量、品质和环境条件决定着县域主导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生命周期。因此,石油产量的递减首先就影响到经济增长,自1997年以来,石油资源逐渐枯竭的形势日趋严峻。例如,胜利油田近10年来原油产量以每年60万吨的速度递减,大庆油田每年减产幅度为150万至200万吨,仅2003年石油产量的下降就导致工业增加值减少79.8亿元,县域经济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受到威胁。

石油型县域经济的单一产业结构严重影响着经济可持续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进程加速,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渐成熟,单一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受世界经济发展趋向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已不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由于石油产业“一柱擎天”,长期忽视对关联产业和接续产业的发展,导致经济多元化发展严重滞后,地方经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很小,城市化水平不高。例如盘锦市,其油气采掘业的GDP一直占全市总量的50%以上。对油气采掘业的高依赖程度造成产业结构单一,特别是工业门类狭窄、加工深度低、产业链短,尽管油田以外的地方经济每年都以15%左右的速度增长,但全市经济增速也只能达到7%至8%左右,在全省14个市排名中已跌落至最后一位。

石油资源的粗放式经营造成石油型县域经济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到2020年,我国GDP将在2000年的基础上实现翻两番,届时石油供需缺口约2.5亿吨。同时,年均9%左右的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将促使石油需求量年均递增约12%。而近10年来,我国的石油消费年均增长率达到7%,同期石油产量的年均增长速度仅为1.8%。面对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石油的巨大需求,必须加强油气勘探开发与加工的力度与广度。在目前粗放式经营和低效增长方式下,对石油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加工,会更加恶化石油型县域生态环境。主要表现是草原植被大量破坏,草原退化、盐碱化和沙化的面积日益扩大,城市地下水下降和水体污染等。例如大庆,在石油开采过程中破坏了大量的油田植被,油田开采区草原荒漠化面积已达95%,地下水的漏斗区高达5500平方公里。

石油资源的特性越来越制约县域和谐社会的建设

石油型县域经济的区位偏离和分散布局直接导致了县域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城镇基础设施分散管理,社会化管理程度低。随着石油减产和企业减员增效,居民收入下降、城镇失业率增加,每年有数万新增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直接影响了这些县域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突出,例如大庆市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纯收入之比为5.6:1。

石油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从Logistic曲线的微分方程可以看出,石油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扩大人口、资源、环境的承载容量。因此,本文提出石油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依靠科技创新,优化石油产业结构、做强接续替代产业、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城镇功能转型。其中,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县域产业结构升级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以大庆肇州县为例,第一阶段应健全县域科技创新体系,将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体的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力量,同时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第二阶段应完成资源型县域向综合型县域、自我服务型县城向区域中心型城市、矿区型城市向生态型城市转型,全面建设小康县域。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模式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的核心在于通过培育和发展新型支柱产业改变县域对石油资源的过高依存度,实现单体石油资源优势向多元整体经济优势的转变。其思路是立足石化产业、延伸和拓展产业链,加大高新技术对石化产业的改造,同时发展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体的产业。

加强石油资源勘探的广度和深度,增加可采储量 三轮资源评价最终结果显示,松辽盆地北部石油资源储量为90.26亿吨,而目前只探明了57亿吨;预测天然气资源储量为1.17万亿立方米,而目前探明率不足5%。因此,油气勘探开发潜力很大,依靠科技进步,合理开发石油资源,能够为培育和发展新型支柱产业赢取充裕时间和资金支持。

依靠科技创新延长和拓展石化产业链 遵循相关性原则和高级化原则,通过对单一石油资源开发产业进行产业纵向发展和技术改造,优化工艺路线、调整产品结构,延伸和拓展油气产业链,增加产品的加工深度和广度,不断提高石油资源加工的附加值,实现现有资源效益最大化,增强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实力,从而带动本地其他产业的发展和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接续替代产业 遵循潜力性原则和主导性原则,通过发挥比较优势,整合现有科技资源,以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石油产业为手段,培育农牧产品深加工、机械制造、纺织、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接续产业新的增长点和产业整体竞争能力,提高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层次。

稳步发展生产服务业,为油气及炼油化工业等提供保障 从技术和装备上看,工程技术服务、生产服务长期形成的技术、装备等优势,为油田自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因此,依托自身优势,努力提高钻探技术服务水平,同时积极进入城市建设和民用建筑市场,开拓国内外供电、供热及电、热工程建设服务市场,能够形成若干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强化县城作为县域经济中心的服务功能 石油型县域的城镇功能都是为石油开采企业服务的,对周边地区没有辐射力、吸引力和带动力。通过加快发展交通、流通、通信、文化、体育、医疗、旅游、教育等新兴、高水平的第三产业,推进油区城市化和油区服务产业化,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逐步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使社会功能进一步健全。

生态环境保护模式

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在于对石油开采和加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破坏的综合防治。其思路是首先将生产经营方式由原来的资源―产品―排弃物―污染物的线性经济,逐步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的循环经济,同时进行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城市大气质量和水环境、美化人居环境;其模式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工业、加强污染综合防治。

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建设规模一流、生态一流、效益一流的石化工业基地。按照一体化理念,统筹区内的产品项目、公用辅助、物流传输和环境保护,实现上、中、下游企业间物质与能量逐级传递,资源循环使用,建立起完整的生态工业链。聚集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骨干企业。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充分发挥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的示范引导作用,带动县域各类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全面贯彻推广HSE和ISO9002体系,加快形成节约型经济和节约型社会。

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染综合防治力度。通过改造、整合现有基础设施,努力在城区范围内构建完整的中水回用和废物再利用系统,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良好基础。开展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和重点防治,改善和美化人居环境,增大城市绿化面积,努力建成部级生态县。

县域科技创新模式

县域科技创新的核心在于根据石油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立完善而健全的县域科技创新体系,形成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支持。其思路是依托现有石油科研的优势,以石油型县域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重点行业、重大问题和关键技术为优先突破领域,形成合作创新与自主创新紧密结合的官产学研一体化系统。

石油型县域经济科技需求主要表现为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直接科技需求主要包括增强石油经济的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综合效益等方面的需求,例如石油勘探开发技术、新型替代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间接科技需求主要包括培育城市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为石油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例如提供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持等。因此,要加大对石油资源二次开发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使其发挥出资源与环保的双重效益。推动石油资源开发利用的集约化生产,提高其综合利用效率,尽力延长石油产业的寿命,为培育和发展新型产业提供时间、空间和资金支持。要针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其他潜在方向,部署相应的科技力量,因地制宜,及时及早创立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兴产业。要通过大力研发和普及环保技术,综合治理环境污染,减少石油资源开采对土地破坏与污染,发展生态农业和现代高效农业。

参考文献:

1.赵海云,张以诚.中国矿业城市界定标准几个问题的探讨.资源•产业[J],2004

2.孟凡生,王超.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J],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