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中劳动教育教学设计

高中劳动教育教学设计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28 17:01:36

高中劳动教育教学设计

高中劳动教育教学设计第1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 广东 经济增长率 贡献

高等教育不仅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贡献,而且可以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达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因此,测算广东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对于处理好广东省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计算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模型选择

在定量分析中,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是国内外众多估算方法的基础,本文也主要在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教育投入和经济产出之间的函数关系。

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是由美国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根据历史统计资料,研究二十世纪处在研究美国制造业劳动和资本对产出的作用时得出一个生产函数,即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

Y=AKαLβ (1)

这个生产函数可以表述为:假设土地数量没有变化,导致经济增长的因素抽象为资本K、劳动L和技术进步率A,K、L可以相互替代,且能以可变的比例组合,又假设经济发展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都以其边际产品作为报酬,规模报酬保持不变,那么在时间t范围内变化的中性技术进步的产出增长模型可以被构造为:Yt=At KtαLtβ (2)

其中,Yt是第t期经济产出量,用GDP表示; At为第t期技术水平,一般作为常数;Kt为第t期的物质资本存量;Lt为第t期人力资本存量;α是资本的产出弹性系数,β是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而且α﹥0,β﹥0,α﹢β=1 。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也就等于使初始劳动力投入量成倍增加,因此可以将劳动投入量细化为初始劳动力L0与教育投入E的乘积,于是公式(1)就可以转化为: Yt=AtKαt(L0tEt)β (3)

这同时和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卢卡斯(Robert E Lucas)于1988年提出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Y=Kα(Hl)1-α的思想基本一致(《经济增长导论》,2002)对公式(3)两边取自然对数后再求时间t的全导数,然后再用差分方程近似代替微分方程得到方程:y=a+αk+βl0+βe(4)

其中,y表示一定时期内经济的年均增长率,a为社会技术进步的水平增长率,α表示产出的资本投入弹性,K为资本投入的年均增长率,β表示产出的劳动投入弹性,l0代表初始劳动投入的年均增长率,e代表教育投入的年均增长率。因此,估算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可表示为:

Re=(ye/y)×100%=(βe/y)×100% (5)

公式(5)是目前国际广泛采用的计算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模型,它表示教育这个要素投入所带来的那部分国民产值的增长率占国民产值总增长率的比率。在实际计算过程中,教育投入的年均增长率e也可以表示教育综合指数的年均增长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求出广东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二、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β的测算

在本文的模型中,β的系数值对模型的影响较大。本文主要根据广东省2000~2009年的统计数据,采用时间序列回归分析的方法,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t=AtKtαLtβ 的基础上 ,通过 两边取自然对数构造线形回归模型:lnYt=lnAt+αlnKt+βlnLt,设α+β=1。为避免出现序列自相关和多重共线形问题,在上述生产函数的基础上,构造一阶差分方程: lnYt- lnYt-1=C0+α(lnKt-lnKt-1)+β(lnLt-lnLt-1)+θ,设α+β=1。这里θ为随机误差项,假设其均值为0,且自变量的一阶差分与随机误差项无关。

2000年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1978=1),实际投资额(1978价格),实际资本存量(1978年价格)来自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经济研究,2004年第10期,P42-43

2001-2008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1978=1),实际投资额(1978年价格),实际资本存量(1978年价格):根据张军等(2004)采用的方法计算得出。

运用SPSS软件求出β的值,其中,Y表示广东省2000-2009年实际GDP,参见表1;K表示广东2000-2008年折旧后的资本存量,参见表2;L表示广东省2000-2009年从业人数,参见表3。

将广东省历年GDP对数的一阶差分lnYt- lnYt-1、实际资本存量对数的一阶差分lnKt-lnKt-1、从业人数对数的一阶差分lnLt-lnLt-1,代入一阶差分方程:lnYt- lnYt-1=C0+α(lnKt-lnKt-1)+β(lnLt-lnLt-1),运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以下分析结果:

由以上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建立的广东省劳动投入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回归模型是成立的。从回归结果得到广东省的的劳动的投入弹性β为0.636。

三、 计算广东教育投入的年均增长率e和高等教育的年均增长率eh

第1步,分别计算2000年、2008年广东从业人员的人均教育综合指数

(一)用教育综合指数代表由于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带来的劳动投入量,需要确定劳动简化率

关于劳动简化率的确定是个复杂的问题,目前主要有三种方法:西方的丹尼森和麦迪逊的“工资收入法”(又称“丹尼森系数法”)、前苏联的“复杂劳动简化法”(又称“劳动质量修正法”)以及中国学者的“修正的劳动简化法”。各种方法测算的结果差距比较大,仅中国学者在采用修正的额劳动简化法时就计算出四种(分别根据工资法、教育年限法、工作年总课时数法和劳动生产率法)等不同结果。

丹尼森“工资收入法”在中国使用时,学者们一般是部分地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文化程度劳动者的平均工资收入差别确定不同文化程度的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然后与经验值相结合做不同程度的折算,得到的结果虽然有差别,但波动范围不大,崔玉平(1999)按三级(初等、中等和高等)得到劳动简化系数为:1、1.4、2;李洪天(2001)按四级(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计算得到劳动简化率分别为:1、1.2、1.4和2;杭永宝(2007)按五级(小学、初中、高中、大专、本科以上高等教育)得到劳动简化系数为1、1.28、1.38、1.81、2.2。由于目前广东的研究生所占比例还比较小,可以把他们归入本科学历,所以本文根据综合考虑采用杭永宝的劳动简化系数。

(二)计算2000年、2008年广东省人均受教育年限数据

根据模型Re=ye/y×100%=βe/y×100%的要求,需要用一定时间段内的数据来反映增长率,又依据“教育综合指数”的内涵,需要人均受各级教育年数来计算教育综合指数的年均增长率,考虑到数据的权威性和可获取性以及可比较性,本人选取《广东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0)》中的数据。

资料来源:2000年数据:根据《广东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全省分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的各行业人口》(P3046-3053)中的数据整理、计算得出2008年数据: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编,《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0》,2009年,P77。

计算公式:Pi=Ni∑Xi,其中, Xi是各级文化程度分布比例,I={(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以上);(初中,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以上);(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以上);(大学专科,大学本科以上);(大学本科以上)};Ni是各级教育规定年限(假设小学受教育年限为6年;假设初中受教育年限为3年,高中包括中专受教育年限为3年,并且把这3种教育统归为中等教育;假设大专受教育年限为3年,大本以上受教育年限为4年,且把这良两种教育统归为高等教育。前面介绍过由于受过研究生教育的从业人员相对较少,本文把这部分从业人员归为受过高等教育)。

2000年广东省15岁—64岁劳动力人口人均受各级教育年数计算如下:

人均受小学教育年数:S小=(25.9+49.9+16.8+3.6+1.5+0.15)*6/100=5.871

人均受初中教育年数:S初=(49.9+16.8+3.6+1.5+0.15)*3/100=2.159

人均受高中教育年数:S高=(16.8+3.6+1.5+0.15)*3/100=0.66

人均受大学专科教育年数:S专=3.6*3/100=0.108

人均受大学本科教育年数:S本=(1.5+0.15)*4/100=0.066

则2000年广东省就业人口人均受各级教育年数总数是5.871+2.159+0.66+0.108+0.066+=8.9135。同理可以计算出2008年广东省就业人员人均受各级教育年数依次为:5.923、2.37、0.8133、0.162、0.1364,人均受教育年数总数为9.4047。

(三)2000—2008年广东省就业人口的教育综合指数的年均增长率e

计算公式:e=∑PiSi,其中,Pi是各级劳动简化系数,Si是人均受各级教育年数,i=(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以上)。

2000年广东省就业人员的教育综合指数为:

E0=5.871+2.159×1.28+0.66×1.38+0.108×1.81+0.066×2.2=9.881

2008年广东省就业人员的教育综合指数为:

E1=5.923+2.37×1.28+0.81×1.38+0.162×1.81+0.1364×2.2=10.668

2000年—2009年间广东省就业人口教育综合指数的年均增长率,采用几何平均法:e′={(E1/ E0)1/n-1}×100%={(10.668÷9.881)1/8-1}×100%=0.97%

同理2000年-2009年间广东省就业人口高等教育综合指数的年均增长率为 eh′={(0.162×1.81+0.1364×2.2)÷(0.108×1.81+0.066×2.2)}1/8-1=6.21%

由于工资的差别进而劳动生产率的差别,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个人的禀赋素质、家庭背景、勤奋努力程度等都会导致工资收入的差别,只有一部分差别可以归因于所受正规教育的不同,而且,劳动力质量、素质、技能的提高也不能完全归因于正规教育,因此,按照丹尼森等西方学者通行的算法,对于依照工资差别而计算出的教育综合指数的增长率(即由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带来的劳动量的增长率)用0.6做折算,于是得到广东省教育综合指数年平均增长率的修正值:e=0.97%×0.6=0.582%。广东省高等教育综合指数年平均增长率的修正值:eh=6.21%×0.6=3.726%

第2步,计算广东省2000-2009年间高等教育在全期年均教育综合指数增长率中的比率(Eh)。排除高等教育后,2000-2009年间广东省高等教育综合指数的平均增长率为={(5.923+2.37×1.28+0.81×1.38)÷(5.87+2.159×1.28+0.66×1.38)}1/8-1=0.68%。由此可得,2000-2009年间广东省高等教育在教育综合指数平均增长率中的比率为:eh′=(0.97%-0.68%)÷0.97%=29.9%。

(四)计算2000-2009年广东省实际GDP的年均增长率y

我们用GDP的增长表示中国的经济增长,考虑到物价指数的上涨,所以要剔除物价因素,计算2000-2008年间GDP的实际增长率。以本国货币不变价格计算的增长率习惯上称之为实际增长率。为保持一致,这里依然以1978年为基期,那么,根据表1,我们知道2000年和2008年的GDP的实际值分别为3233.1966、8768.58885,2000-2008年间GDP实际年平均增长率为:y={(Y1/Y2)1/n-1}×100%={(8768.58885÷3233.1966)1/8-1}×100%=12.86%。

(五)计算2000-2008年广东省教育、高等教育对经济(GDP)增长率的贡献Re和Rh

根据上面推导的教育对经济增长率贡献的表达式Re=(βe/y)×100%,将β=0.636、e=0.582%、eh=3.726%、y=12.86%分别代入 ,则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为:Re=(βe/y)×100%=(0.636×0.00582÷0.1286)×100%=2.9%,同期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为:Rh=2.9%×29.9%=0.87%。2000-2009年间广东教育对经济增长率贡献实际增加值为2.9%×12.86%=0.373%,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贡献实际增加值为0.87%×12.86%=0.112%。这表明:广东2000-2009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12.86个百分点中的0.373个百分点是由教育带来的,0.112个百分点是由高等教育带来的。这表明广东省的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是比较低的。

参考文献

[1]陈璋.西方经济理论与实证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李洪天.20世纪90年代我国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1;6

[3]崔玉平.中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

高中劳动教育教学设计第2篇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局《关于“五育合一”教育高质量发现的实施方案》等精神,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万善片区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结合****区“尚善”特色教育的实际,特制订《****区“五育合一·五善并举”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全国、全省、全市、全县教育大会的部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为抓手,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扎实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实施主题

“五育合一谋新篇,尚善教育创特色”。

三、实施目标

将“五育合一”与“尚善教育”有机结合,开展“五育合一·五善并举”实践研究,在“德、智、体、美、劳”中深化“善行、善教、善炼、善艺、善劳”五善特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现、学校特色发展、片区教育高质量发展。

四、主要任务

(一)善行树人——七彩德育立德

将“善行”教育融入七彩德育之中,做到:学校“善于推行”七彩德育,工作有新思路,做七彩德育的倡导者;教师“善于执行”七彩德育,做法有新举措,做七彩德育的执行者;学生“善于践行”七彩德育,行为有新变化,做七彩德育的参与者。完善“善行树人”及“七彩德育立德”工作体系,制订“学校推行、教师执行、学生践行”“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德育工作实施方案。围绕“五育合一·五善并举”工作思路,通过学科渗透、班级活动、团队活动、家庭教育、校外教育等,实现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效果。开展理想信念、核心价值、心理健康、生态文明、传统文化、乐学进取、性格培塑等方面的教育。结合“善行”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少年儿童听党话、跟党走;开展感恩教育,感恩父母养育之恩、感恩老师教育之恩、感恩祖国培育之恩、感恩社会帮助之恩、感恩他人关怀之恩、感恩大自然绿色之恩;加强品德修养教育、绿色行动教育、生命安全教育、文明礼貌教育、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等,增强学生善行意识;广泛开展先进典型、英雄模范学习宣传活动,积极创建文明校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

(二)善教利学——三活课堂增智

建立“活化资源、活用教法、活力展现”三活课堂教学体系和“四善五环”的教学模式,将“善教”融入三活课堂之中,让教师善于教书育人,着力培养学生认知能力,促进创新思维,激发创新意识。教师“善教”:通过读好理论书、练好基本功、写好小随笔、做好小课题,让教师善于活化资源;通过组好团、选好人、磨好课、建好库,让教师善于活用教材;围绕教与学的技巧与策略,加强教学方法研究,抓好入职教师入格课,成长教师研讨课,成熟教师示范课,名优教师引领课,让教师善于活用教法。学生“利学”:通过“课前重预习、课中重善思、课后重巩固”,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实施合作探究,让课堂动起来;抓好多样化练习,让课堂实起来;开展多元化评价,让课堂活起来。通过三活课堂,达到善教利学的工作效果,促进教学相长,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勇于探索精神。

(三)善炼强身——阳光运动健体

将师生善于运动锻炼、乐于强身健体的积极性引导到阳光运动上来,做到:上好体育课、建好运动队、开展好大课间、举办好体育节等,激发师生阳光运动、善于锻炼、乐于健体的积极性。围绕健康第一,科学安排体育课,开展好学校特色体育项目,让每位学生掌握2项以上运动技能。阳光体育课,合理设计运动负荷,加强学生体育技能训练,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阳光大课间,根据学校和季节、气候特点,融入体操、舞蹈、趣味游戏、健康跑、球类活动等内容,开展符合人体运动规律的活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情感。阳光体育节,每年开展体育节活动,通过项目竞赛,活动展示,传承体育精神,激发学校活力。通过阳光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体质、增长体育知识技能、培养学生道德和意志品质。

(四)善艺雅情——文化艺术育美

将学生善于文学、音乐、器乐、舞蹈、戏曲、美术、书法等兴趣爱好融入文化艺术活动之中,做到:师生人人积极参与,生生个个掌握1项以上艺术技能,从而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操和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艺术能力。强化美育课程,严格落实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结合地方文化设立艺术特色课程。打造美育文化,建设校园特色文化,营造美的环境,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与基地建设;传承本土竹丝画帘、剪纸等优秀民间艺术,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开展美育活动,开展校园艺术活动,组建特色艺术团队,通过文学、音乐、书画、舞蹈、戏剧等进行艺术教育,举办校园文化艺术展演,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优秀艺术,增强文化理解,从而使学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

(五)善劳养志——综合实践培劳

将劳动教育和劳动体验融入综合实践之中,做到:在学校善于做好校务劳动、在家里善于自觉完成家务劳动、在社会善于体验公益劳动,从而感受劳动的艰辛、享受劳动的快乐、珍惜劳动成果。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善于掌握必备的劳动技能。家庭劳动教育安排家庭服务弹性任务,在日常教育中培养学生劳动素养,抓好学生自理能力培养和劳动实践。学校劳动教育通过课堂传授劳动知识,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劳动,建立劳动基地,培养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社会劳动实践重点落实学生研学旅行、社会实践劳动和社区志愿服务,增强学生劳动意识。通过综合实践劳动,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掌握劳动知识和技能,培塑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形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养成爱劳动的好品质。

五、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9年9月)

成立****区“五育合一、五善并举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工作指导与落实。开展工作调研,制订工作方案,召开座谈会,完成方案论证。印发实施方案,召开校长工作会,加强实施方案宣传。在万善小学县级重点校的基础上,确定宝箴塞小学、万善初中、金牛小学、宝箴塞初中、万隆小学为片区重点校。坚持全面推进与重点校推进相结合,召开专题会,指导各学校制订实施方案、设计各类工作表册及活动记录。

(二)实践探索阶段(2019年10月-2021年8月)

各学校成立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以万善小学为示范引领,以宝箴塞小学、万善初中、金牛小学、宝箴塞初中、万隆小学为辐射带动,在片区各学校全面开展“五育合一、五善并举”实践研究。邀请专家引领、强化教师培训、美化校园环境、健全保障措施,围绕学生“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审美素养、弘扬劳动精神”五个方面开展研究,重点抓好学校特色建设,形成学校品牌,重点学校加强探索,形成经验。组织骨干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提炼实践成果。召开县、片“五育合一、五善并举”工作现场会,总结推进工作。开展示范校创建工作。

(三)总结提炼阶段(2021年9月—2022年8月)

将实践探索阶段形成的成果在全县和片区推广,探索“立德树人、增智利学、健体强身、育美雅情、培劳养志”等方面的途径,建立“五育合一、五善并举”有机融合的德育工作体系。本阶段以****区为单位,组织每学期2次片区的现场会,承办每学期1次县级的现场会,推动“五育合一、五善并举”实践研究,力争在育人方式上有新突破,在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上有新进展,在体育项目上有新特色,在艺团活动上有新形式,在劳动实践上有新举措。召开工作表彰会,全面总结万善片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启动下一阶段工作。开展示范校创建工作。

(四)推广深化阶段(2022年9月—)

全面总结整理“五育合一、五善并举”实践成果,构建完善的“五育合一、五善并举”全面育人的教育体系,让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入人心。坚持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坚持面向全体,办好每所学校、教好每名学生;坚持知行合一,让学生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坚持特色立校,办群众满意的教育。建立学校评价标准,对片区学校进行考核评估验收。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成立由****区主任任组长,责任区各督学、片区学校校长为成员的****区“五育合一、五善并举”工作领导小组。陈世万负责责任区方案的制订,片区工作的安排布置和推进工作;陈学毅具体负责片区学校工作的推进及各学校七彩德育方案的制订、活动记录表册的设计、工作推进的督促与指导;卢杰负责各学校三活课堂方案的制订、活动记录表册的设计和工作推进的督促与指导;舒展负责各学校阳光运动方案的制订、活动记录表册的设计和工作推进的督促与指导;张敏负责各学校文化艺术方案的制订、活动记录表册的设计和工作推进的督促与指导;陈国华负责各学校综合实践方案的制订、活动记录表册的设计和工作推进的督促与指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德育办,由德育专干陈学毅任办公室主任,责任区各相关督学、学校分管领导为成员,具体负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日常工作。各学校赓即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将五育的五个方面的工作分别安排专人负责日常工作的开展,并设计好活动记录表、做好资料的收集和归档工作,确保工作贯彻到位、执行有力、推进明显,成效显著。

(二)制度保障。建立奖励机制。对工作推动有力,成效明显的个人和集体,责任区每年进行表彰奖励;各学校在名师评选、年度考核评先评优、年终绩效奖金分配等方面优先考虑。建立公开科学透明的评价机制,细化评价指标、考核要点和评价标准,完善评价方案。建立工作督查机制,明确本项工作为当前和今后教育的重点工作,责任区定期开展专项督导检查,纳入学校年终绩效考核责任区对学校的民主测评,确保教育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落实到位,真正取得实效。

(三)人才保障。责任区组建“五育合一、五善并举”实践研究专家团队,聘请教研室、教改办、教育股、艺体卫股、县城学校名师、片区名师为专家队成员,定期研究和指导责任区和学校的工作。各学校制订新教师、青年教师、中青年教师、中老年教师分层培养目标,明确“县、片、校”三级教师培养职责。加强名班主任、名教师工作室建设,建好一支思想品德高尚、方法手段多样、关注学生成长的班主任队伍;建成一支业务素质精湛、课堂充满活力、家长社会认可的教师队伍。工作室通过团队行动,围绕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发展与实践,实现“培养一个,带动一批,辐射一片”的目标。

高中劳动教育教学设计第3篇

关键词:顶层设计;高职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一.前言

职业教育,兴国之道。职业教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高职教育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十一五期间,“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在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单独招生试点、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跨区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探索,为我国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进一步提升了我国高职教育的整体水平。100所国家示范建设院校项目已经验收,中国的高职教育进入“后示范”时期,但仍处在初级阶段的中国高职教育,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政府作为职能部门如何进行宏观管理、整体谋划、完善机制,做好顶层设计,为深化高职教育寻找突破口和改革发展方向,笔者斗胆谏言。

二.政府部门应该如何做好顶层设计。

1.建立完善新的职教体系,打通职教立交桥,突破学历瓶颈

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必须依靠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来支撑,“十二五”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关键阶段,大量的高层次技能型、技术型、工程型人才的需求迫使中国高职教育向高层次延伸,满足多样、多层次的就业需求者的终身职业教育理性诉求。2011年12月11日,教育部高职高专处处长范唯在《第二期高等职业学校领导干部专题研修班》明确提出,为了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现代职教体系的建设。而且明确提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现建设的三步走宏伟蓝图部署:第一步是2011-2012年实现“十个衔接”。从2011年起重点推进中高职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教材、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等十个方面的衔接;第二步是“十二五”期间形成初步架构;第三步是力争十年内建成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的“三步走”战略部署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制定明确的时间表,为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体现中国教育理念的重大革新和转型,可以更好地适应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规模和层次的要求。

2.主动放权,注重服务,鼓励高职学校兼顾“特色”与“内涵”,形成品牌效应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密切的教育类型,负担着为经济建设培养各行各业所需的高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历史重任。如何实现学校的自主发展和社会高技能型的应用人才的需求相辅相成,政府要主动放权,将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引入高职院校发展中,鼓励各高职院校根据各自学校的历史沿革、外部条件、地方经济发展特色、市场需求,坚持灵活的办学机制、鲜明的办学风格与特色,在办学传统、办学优势的基础上立足现实内涵建设,做好社会发展预测,体现时代特点,以特色学科建设为突破口,促进高职学校内涵建设,引导鼓励各个高职院校形成各自独有或特色鲜明的专业群、校园文化、学校品牌,促进硬件、软件实力强,且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在市场竞争中处于领先优势,形成示范和品牌效应。教育部在2006-2008年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目的就是打造100所中国高职教育的品牌院校,为中国的高职教育树立改革与发展的典范,实践证明这些学校的品牌效应已经形成,取得良好的成果,为了扩大成果,推广经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学校项目建设》正在遴选和建设中,政府在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履行项目建设任务书中对骨干建设学校所承诺的各项政策及资金支持责任,同时要要转变政府职能,主动放权,淡化管理,注重服务与支持。加强对建设院校的指导、督促和支持,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为国内外校际交流合作牵线搭桥。

3.为职业教育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彰显劳动者价值,维系劳动者尊严

高职教育发展最大的障碍是民众对高职教育的不认可,高职学生的尊严因为他们作为技能型应用人才给予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巨大贡献与他们的劳动环境、福利待遇、工资水平、合法权益、社会保障、户口落户与迁移、就业门槛、社会地位等之间的巨大落差而挫伤。发展职业教育,必须改变传统“劳心着治人”的价值观,弘扬“劳动者光荣,劳动者伟大”的优秀传统。让包括高职毕业生在内劳动者实实在在的享受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胜利果实,分享改革开放的“红利”。政府作为宏观管理者和顶层设计者要充分重视劳动者的合法利益和重要关切,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改善劳动者的工作环境,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放宽高职毕业生以及其他复合型、高水平、高技术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大中型城市落户条件,给予高职毕业生在公务员招考、研究生录用、村官录用等方面平等参与的权利,让高职毕业生体面上学、平等的择业,尊严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迎来职业教育发展的春天,从根本上打破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三.结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处于改革和发展“深水区”的中国,必须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才能为以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为核心的中国升级版的改革培养复合型、高水平、高技术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政府对高职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宏观战略是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重要,所以要重视,要做好。

参考文献:

[1] 贺方.有劳动的尊严才有职业教育的春天[N].中国青年报,2013-4-16

高中劳动教育教学设计第4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以下简称《监狱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监狱管理和劳动教养工作的通知》(国发[*]4号)精神,为继续办好监狱系统的特殊学校,进一步加强对罪犯的文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向社会输送遵纪守法、有文化、有知识、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对罪犯的文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是一项对特殊对象的特殊教育,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根据《监狱法》关于“罪犯的文化和职业技术教育,应当列入所在地区教育规划”的规定,各地及有关部门和监狱系统的各级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对罪犯的教育工作。监狱所在地的教育和劳动行政部门应当把罪犯的文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作为一个组成部分列入本地区的教育和培训规划,在有关计划安排、参加有关会议、阅读文件、沟通信息、交流经验、教研活动、培训师资及教育设施建设投资等方面,为监狱教育与培训工作提供便利,解决困难。监狱的学校应当建设教学场所、设立教学机构、建立教师队伍,为教育与培训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

二、根据《监狱法》的有关规定,对罪犯的文化教育,应以扫盲、小学和初中教育为主。对成年犯教育的教材,应选用经国家教委审定、司法部监狱管理局组织编写的文化教育课本;对未成年犯教育的教材可以采用普通中、小学课本。有条件的监狱可开展高中教育。申请举办高中学历教育的校(班),须经地(市)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报省(或计划单列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高中教育可选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或上海教育出版社的成人高中教材。对于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罪犯,鼓励其自学,并为他们参加社会举办的刊授、函授、业大、电大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提供条件,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监狱设置考场,经考试合格,按规定发给相应的学业(包括学历证书等)证书。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配合,协助监狱部门做好这一工作。

三、对罪犯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要根据监狱的生产需要安排,同时考虑罪犯刑满释放后的不同去向和社会需要,开设各种周期短、投资少、实用性强、见效快的综合职业技能培训班。有条件的监狱可与地方学校联合举办职业学校或技工学校、职业培训中心。教材主要选用普通技工学校、职业学校的有关教材,亦可自行编写部分补充教材。

四、关于罪犯的文化考试、技能鉴定及发证问题,根据《监狱法》第63、64条规定,罪犯凡完成小学或初中文化教育课程或单项课程的,由监狱按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组织考试,成绩合格的,按规定发给相应的学历证书或单科结业证书。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有一定技术专长的罪犯,其职业技能的考核鉴定,应在当地劳动行政部门的指导下,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凡经考核鉴定合格的,由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或主管产业部门颁发《技术等级证书》和《技师合格证书》;符合评定技术职称条件的,可以评定技术职称。教育、劳动行政部门颁发或由其授权监狱颁发的证书,社会应当承认。证书上不表明获证者的罪犯身份。证书按规定只收取工本费。

五、对未成年犯的教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关于“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为有违法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接受教育创造条件”和《监狱法》关于“监狱应当配合国家、社会、学校等教育机构,为未成年犯接受义务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的规定,教育、劳动行政部门和社会、家庭、学校等都应当配合监狱为未成年犯接受义务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切实帮助监狱部门解决未成年犯的文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六、目前,监狱部门的师资力量仍很薄弱,人员数量不足,且缺乏稳定性,与新形势下教育改造罪犯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各地教育、劳动行政部门应积极协助监狱部门切实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一方面,在现有基础上对专职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或组织进修,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另一方面,有关部门要定期分配一部分高、中等院校毕业生,充实监狱部门的教学岗位,并列入计划,形成制度;也可以有计划地委托培养一批师资力量,定向分配。监狱部门要重视并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稳定工作。

高中劳动教育教学设计第5篇

关键词 劳技学科;教学设计;二次备课

一、劳技课程的特点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是建立在操作基础上的知识、技能、态度、方法、能力的综合学习,它体现出以下主要特征:动手与动脑结合;以项目为载体;可感的操作对象;多学科的视野;贴近现实生活;开放的学习领域。

所以,劳技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就必须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劳技教学的特点,按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择制定实施方案。

二、劳技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1.明确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是以劳动与技术的课程目标为基础的,以培养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必备的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初步的劳动与职业意识为总体目标。在具体的构成上,要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加入行为与习惯的目标尺度,体现劳技课程的理念与特点。

2.充分进行课前准备

与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程的备课模式不同,劳动与技术课程基于“做中学”和“学中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技能与态度的习得是以每个学生的个体经验和亲身实践为基础的。实践教学的过程必须以“五备”为起点,即备教材、备方法、备器材、备制作、备安全,这也是保证劳技课堂教学安全顺利进行的前提。

3.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研究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

劳技课程的学习是建立在操作基础上的知识、技能、态度、方法、能力的综合学习,所以其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也将围绕学生需重点掌握或难以掌握的操作技术而设置突破口;通常情况下,教学方法的选择是灵活、开放、多元化的,但以项目为载体来选择相应的方法手段,是体现技术学习特征、展现劳技学科特点、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

4.合理选择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教学程序

由于劳技教学实践性强,内容具有跨学科的特点,教学方法手段开放、多样,但是这也极易导致教学的随意性,从而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探索并形成规范成熟的教学模式是成功的关键。在多年的实践验证下,“五段式”课堂教学模式可作为劳技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参考。此模式的结构分为“提示目标”、“指导自学”、“精讲示范”、“操作反馈”、“评价提高”五段,前三个环节是基础,课堂用时应控制在15分钟之内,操作实践是关键,时间应不少于25分钟,最后5分钟左右的评价提高是导向和提升。

5.科学进行教学评价与课后反思

劳技教学的评价要围绕学生的发展进行,评价的对象、方式、过程、手段都要以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原则,应以学生的劳动态度与劳动习惯为基础,技术操作与技术设计为重点,同时关注学生实践操作的结果,更要关注其在技术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以此作为教师反思课堂教学效果的出发点,以及衡量课程计划实施成效的基本标准。

三、劳技学科的二次备课

劳技学科的备课要求就是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方法得当,器材齐全,掌握制作要领,安全管理措施得当。然而在现实中, ,往往预设的教学场景并未生成、教学条件长生改变、学情并不一致,都会导致教学设计目标未能达成。此时,及时、灵活地进行二次备课就显得必要了。

1.二次备课的含义

二次备课是指教师在结合教材完成第一次备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堂上的各种变化,对首案进行调整、修改、完善,以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次备课的理论依据:以学定教。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自己对本文教材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难易的程度,学生主体发展状况,教学技能的应用,师生互动及时间安排等内容进行重新安排设置,化非预设为预设,完成二次备课。

2.二次备课的要求

(1)教师须具备更高的专业水平

(2)教师须具备丰富的教育经验

(3)教师须具备灵活的教育机智与教学技巧

(4)教师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反思力

3.如何进行二次备课

(1)内容:

①备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②备教学设计与练习设计

③备教学效果与教学评价

④备教学风格与育人思想的体现

(2)方法:

①标:标记原教案中的重点环节、重点问题、主要知识点以及有比较性、典型性、易错性等内容,以便在教学进程中引起注意。

②增:增加自己认为必要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原教案中过简的环节补充具体说明。

③删:删除原教案中自己认为不必要的教学内容环节。

④改:根据实际修改原教案中不适应本班教学的教法和学法。

⑤调:根据需要调换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的呈现形式,调整原教案中过程设计的先后顺序。

(3)形式:

①集体备课与研讨

高中劳动教育教学设计第6篇

    6、中级能历教育证书。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级教育的农民,参加区专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同时获得培训学校颁发的中级能历教育文凭。

    以缝纫专业为例,其中级能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缝纫技术骨干,对象主要为具备缝纫工资格的农村女性剩余劳动力,培训科目为“服装裁剪”(包括服装材料、人体架构,绘图原理)、“专业技能”(包括裁剪机的操作使用),培训时间30-60天,参加裁剪师职业技能鉴定合格获得裁剪师职业资格(中级)证书,主要到服装厂就业,从事服装裁剪技术性工作。

    (三)、高级教育

    高级教育,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高层次能历教育。

    1、高级教育的培训目标:主要是培养技术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领军人物。

    2、高级教育的培训对象:参加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级教育的、在就业单位中有一定影响的、已经成为生产线或部门牵头人的农民,或者高中毕业回乡、立志在家创业的新型农民。

    3、高级教育的培训要求:使受训者熟悉经营管理知识、精通专业技术、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熟练使用计算机,掌握专项操作技能,不仅能操作还能维修指定的机械。

    4、高级教育的培训特点:受训者专业基础好,有更高的培训追求;施训者突出讲授最新理论研究成果、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着重培养交际、管理、创新能力。

    5、高级教育的培训地点:主要是高级职业院校。

    6、高级能历教育证书,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高级教育的农民,参加区专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同时获得培训学校颁发的高级能历教育文凭。

高中劳动教育教学设计第7篇

传统教育重知识而轻能力,重传授而轻实践,重动脑而轻动手,重分数、学历而轻人的全面发展。这就导 致学校走进应试教育的死胡同,所培养出来的人高分低能,与社会需要相脱离。因此,要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 ,就必须更新观念,树立现代的教育观,依据社会尤其是深圳特区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努力推进学校教育现代 化。

教育现代化是与现代化社会相适应的,建立在现代化大工业生产基础上的,以实现人自身现代化为主旨的 系统工程。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层出不穷,从科学原理的发现到新的生产能力的 形成的时间大大缩短,人们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也在逐渐更新。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必然要求加快教育尤其 是学校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推行面向全体、面向未来的素质教育,以培养勇于迎接二十一世纪挑战并能在激烈 竞争中走向成功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新型人才。而劳技教育现代化,则是学校教育现代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必 要条件。我们认为,现代劳技教育有利于学生贴近现代生活,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强化“劳动创造美”的劳动 观念,培养起与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相适应的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可以这样说,没有劳技教育现代化,就没 有学校教育现代化,也就不能实现人自身的现代化。我们正是凭籍从教育现代化生发出来的观念,去努力加快 本校劳技教育的现代化进程的。

二、课程:以造就高素质的现代人为出发点

课程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因此,实现劳技教育的现代化,必须重视构建现代化的劳技课程体 系。我校从造就高素质的现代人的目标出发,以现代教育观念和科学管理措施确立了劳技作为一门必修课的学 科地位,并以《普通中学劳技课教学大纲》为基础,按照“一全二高,分类分层”要求,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及 大教育思想,建构起富有创造性的劳技教育课程体系。

一“全”,即门类齐全。我校劳技课程按现代人发展及现代社会与生活的实际需要来设置,目前有烹饪, 电工、金工、工艺缝纫、工艺木工、家庭装饰设计、鱼类饲养、花卉种植、植物无土栽培、电脑打字及陶艺、 摄影、汽车修理、汽车驾驶等十多种门类,远远超过了《大纲》的要求。这些课程既有触及日常生活的,又有 涉及高科技领域的;既有与现代生活相关的,又有与现代生产相关的,这就为学生涉猎多领域的知识提供了有 利的条件。

二“高”,即高起点、高标准。我校是深圳特区的窗口学校,在劳技教育建设方面,理所当然地要遵循深 圳市“先一步,高一层,优一等”的教育发展方针,以体现特区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现代化特征。如木 工课,我校不是简单地让学生使锯弄凿,仅图实用;而是把劳技教育与美育结合起来,形成跨学科的、内涵丰 富、功能多样的课程样式——工艺木工课。又如烹饪,也不是简单地烧饭做菜,以求裹腹;而是在其中渗透中 ,西饮食文化及乡土饮食文化的精髓。至于无土栽培、电脑文书编辑、汽车修理与驾驶等,则也站在当代科学 与技术、现代产业与生活的前沿,让学生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对现代的科技与生活进行有益的实践体验。

“分类”。我校贯彻与深化现代课程理论,把劳技课程按管理要求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按操作形式 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按表现形态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如植物无土栽培、电脑编辑、航模、摄影、 汽车修理与驾驶等,属选修课,其余则为必修课。每门课都按自编的教材与教学大纲要求,进行理论教学与必 要的实践,是为学科课程;而相关的试验、竞赛、展览等活动则为活动课程。至于劳技教育的隐性课程,则主 要是指一种学校所着力营造的弥漫于校园、渗透于人心灵的劳动技术教育活动的氛围。

“分层”。我校按不同年级规定劳技教育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内容:在初中开设烹饪、工艺缝纫、工艺 木工、花卉栽培、无土栽培、金鱼饲养、电脑打字等课程,在高中开设电脑编辑、摄影、陶艺、家庭装潢设计 、家庭摆设设计,安装设计等课程。不同年级课程的内容区分,均以教育学“可接受性”原则为依据,按学生 的年龄特点、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同生产、生活的时间距离来确定。

三、教学:体现现代教学的科学性、实践性、开放性等原则

教学是实现课程价值的关键。我校初步建立起现代化的劳技课程体系,但通过怎样的教学模式,才能使之 为培养高素质的现代人才发挥积极的作用呢?学校的做法是:依纲据本,科学运作。

教材是课程的具体体现。我国的劳技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冲击,本来其发育成长就处于艰难困苦的状态;而 我校又是在进行现代化劳技教育的超前实验,因而更是困难重重。其中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教材,尤其是创新 课程的教材。为了使教学有本可依,我校按照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中学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以及有关培养 高素质现代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师自己动手编写教材。现在,降少数几门新设的课程教材尚在编写之外,绝大 部分已完成。

有了教材,便有了教学的依据。于是,我校按照现代教学的科学性、实践性与开放性的原则,构建了“六 结合”的劳技教学模式:

其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结合。这是一般教学的典范模式,它使劳技教育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

其二,教学与科研结合。为了提高学生最基本的科研能力,我校劳技教育也按照教学与科研结合这种本来 是高等院校所特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如,植物无土栽培教学在学校的生物科研实验室进行,师生共同确定组培 、移栽等方面的多种课题,并共同研究、完成。

其三,教学与社会生活结合。劳技教学本质上是为学生掌握基本的生产与生活技能作准备的教育,因此, 与生活结合是其开放性与实践性的重要体现。这种结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动机,巩固其所学知识 ,还可以美化生活,满足生活需要,直接实现劳技教育的实用、审美价值。例如,学生学金鱼饲养、工艺木工 、工艺缝纫、摄影等,都可以其成功的实践来美化家庭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我们还定期把学生带到工厂 、农村去参观与实习,让学生在广阔的社会课堂里接受熏陶和训练。

其四,劳技教学与其他学科学习结合。我校在很大程度上是把劳技课也当作一门工具课、基础课来处理的 ,如学电脑打字,就要求学生用电脑作文;而学植物,则要求学生从无土栽培中增强对植物的感性认识。我们 重视劳技学科向其他学科或其他学科向劳技学科的主动渗透,使之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彼此强化。

其五,劳技教育与创造教育结合。历史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都有赖于创造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为此, 我校劳技教育与创造教育密切结合,积极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实验、小制作等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 意识与创造能力,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成果来检验学生的劳技水平。

其六,劳技教育与德、智、体、美、心诸育结合。这一结合,是劳技教育丰富的价值内涵的体现,也是劳 技教育开放性原则的贯彻。我校的工艺缝纫、工艺木工、陶艺等,就反映了劳技教育与美育、技术与艺术结合 的思路。

四、管理:渗透现代教育的效益观念

同其他教育管理一样,劳技教育的管理也要追求高效益。劳技教育的管理效益,就是学校通过对劳技教育 系统中各个因素、各个环节的管理,使之产生真正的育人价值,而绝不是把其当作一种点缀和摆设。我校在探 索劳技教育现代化之路的过程中,全面加强管理,同时又重点抓了教师队伍建设与对学生评价、激励、督促这 两方面工作。

为了适应劳技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我校制订了《深圳中学劳技教师任职标准》,规定了劳技教师任职所必 须达到的学历、思想观念、业务水平、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要求,以期通过高素质的教师落实高标准的劳技教育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苗子。现在,我校劳技教师平均达到大学本科学历,他们个个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人人 具备执教三门以上劳技课程的业务修养。他们既能进行理论教学,又能进行实验操作、开展科学研究,还能自 编教材,自己设计教具。为了鞭策、激励劳技教师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学校制订了《深圳中学劳技教师业务 考核办法》,定期对劳技教师进行严格的业务考核。达不到要求的教师,或被调岗,或被送去有关院校参加脱 产进修。学校在晋级、升迁、评优以及外出考察学习等方面,对劳技教师与主课教师一视同仁;在业务进修方 面,劳技教师还有优先权。学校还把劳技科组作为“等级科组”建设的试点,使之在学校各科组中率先进入“ 一级科组”的行列。

实践证明,只有重教与重学两者有机统一,劳技教育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为此,学校同样重视对学生学 习的管理,除了按学习常规进行管理外,还特别采取了以下措施:

1.建立劳技学科结业证制并使之与毕业证挂勾。我校劳技课程分必修课与选修课。其中,初中必修课6门, 选修课3门;高中必修课3门,选修课3门。必修课与选修课各有学分,学分的分配以实验操作为主,理论考试为 辅,两类课程的考核积分达到标准便发劳技学科结业证书。这是获得“深圳中学毕业证”的必要条件。这项措 施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劳技课程的积极性。

2.创办深圳中学劳技节。劳技节与体育节、艺术节、科学节一样,主要属于活动课程。每年“五·一”节 ,劳技节按运动会的组织形式,进行征文竞赛、作品展评、作品拍买,以及现场操作、制作竞赛等,并评出团 体(班级)与个人的名次,颁发奖品与奖状。劳技节的创办,展示了劳技教育的成果,激发了师生的积极性, 推动了劳技教育的发展。

3.建立委托家长协管制度。我校的劳技教育加强开放性,从校园内向家庭拓展。这就加大了管理的难度。 如汽车驾驶与修理这门选修课,适用于家庭拥有汽车或有条件接触汽车的学生选修。整个学习过程不在学校, 也没有老师直接参与。我们的管理办法是:当学生向学校申请学习这门选修课后,学校便委托家长协同管理, 只在最后阶段进行一定的测试,即按其水平给予相应的学分。再如热带鱼的饲养,被列为选修课程,但这是一 项持续时间久、规律性强、技术性高的实践活动,而学生往往由于学习紧张或玩性大而忘记定时换水、喂食以 及观察。于是学校便要求家长及时提醒学生,使学生的饲养实践能善始善终,取得成果。

五、条件:反映特区相对发达的物质文明

实现劳技教育现代化,不仅需要软件的现代化,而且需要硬件的现代化,如设备、设施的现代化。

高中劳动教育教学设计第8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技能 经济结构

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今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人数激增至611万人,比去年增加了52万,就业难问题更加突出。有调查结果显示,2008届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不足70%,大学生的工资水平也呈下降趋势,在大中城市接受1000-1500元工资的大学生大有人在。使投入了大量教育资金的大学生及其家庭面临一个投入产出失衡的窘境。另一方面,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几年都在95%左右,数千元月薪招聘技能型人才、学生入校就已被企业“预订”的报道屡见不鲜,很多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又重返中等职业学校的大门以求一技之长。中等职业教育悄然成为社会的热点。经历了前几年的“乱并萧条着”,

职业教育终于又焕发了生机。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近代职业教育于18世纪末产生于欧洲,它是在进行大工业机器生产的基础上形成的。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劳动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能了解生产过程、工艺原理和不断地提高技术熟练程度。在这样情况下,用传统的手工业学徒制方式培训劳动力,已不适应生产的需求。于是,生产部门培训劳动力的任务就逐渐为专门的职业学校所代替,各国纷纷设立中等教育阶段的职业学校和职业补习学校。职业教育广泛发展,成为各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有些工业发达国家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已着重在高等教育阶段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开办了短期职业大学等,而且发展很快。现在世界上各工业发达国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趋势已日益明显。

中国职业教育体制确立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的《钦定学堂章程》。当时把实施职业教育的学堂叫实业学堂,分实业学堂为三级:简易实业学堂、中等实业学堂及高等实业学堂。1927~1949年,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根据地的职业教育一直很重视。强调"教育与生产结合","教育与劳动结合"。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中,明确规定了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专科学院在学制中的地位。1966年以后的"文化大革命"期间,职业教育遭到很大破坏,造成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及教育水平低下,与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需要极不适应,给中国的教育事业和国家建设带来了严重的恶果。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政府特别强调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据1982年统计,全国普通中学高中阶段在校学生640.5万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103.9万人,技工学校在校学生68万人,职业中学和农业中学在校学生70.4万人,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总数为 242.3万人,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27.4%。中等教育结构单一的状况有所改善。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等职业学校包括普通中等职业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高级中学四类学校。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是建国后在接管并改造旧中国的高级职业学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结合我国的情况进行一系列改革与调整,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技工学校也是在建国后学习苏联和技工教育的模式等经验,结合我国实际经过改革和调整后发展起来的。职业高中主要是在调整中等教育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部分由原来的普通高中改造而成,有些是在普通高中中附设的职业高中班。成人中等专业学校1999年以后被纳入到“高中阶段职业教育”的范畴,包括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农民中等专业学校、函授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进修学校等。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传统的四类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逐步趋同,办学形式也日益类似,主要要面向初、高中毕业生、城乡新增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企事业在职人员、农村劳动者及其他社会成员,开展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承担着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数以亿计的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的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各类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取得显著成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5000多万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到2005年,中等职业学校总计有14000多所。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大势所趋

事实上,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职业教育有着强劲的需求。我国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高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现有技术工人仅占全部工人的1/3左右,其中技师和高级技师约占4%,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只依靠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是不行的;我国农村劳动力及进城农民工文化技术素质普遍较低,受过专业技能培训仅占18.3%,严重制约了相关产业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仍相当严峻,正面临着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国有企业下岗人员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并存的局面,我国每年有1000多万初、高中毕业生还不能继续升学,每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2400万人以上。职业教育和培训作为劳动者转岗、再就业的主要载体,在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促进就业,推进劳动力结构调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是进一步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积极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迫切要求。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从国家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审时度势,高度重视并加大了对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和支持的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与“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一并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教育事业的三大战略重点。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强调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并建立健全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

近几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增长明显加快,职业教育走出低谷,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十一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加快培养培训技能型紧缺人才。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要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为社会输送2500多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同时,每年将培训城乡劳动者上亿人次,使我国劳动者的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为此,教育部提出了坚持“四个服务”,实施“四大工程”,即坚持为我国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服务,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实施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职业能力服务,实施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

为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国家将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在重点专业领域建成2000个专业门类齐全、装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使学生能获得高质量“真刀真枪”的实际技能训练。为加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将继续实施县级职教中心专项建设计划,国家重点扶持建设1000个县级职教中心,使其成为农村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与推广、促进扶贫开发的重要基地,为中等职业教育扩大规模、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撑。为加强示范性院校建设,将实施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重点建设高水平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10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扩大优质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引领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将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继续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建设,积极开展骨干教师培训,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基本形成一支能够支撑高质量职业教育专业技能培养和培训的骨干教师队伍。“十一五”时期,中央财政每年将投入8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80万名家庭经济贫困学生顺利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促进教育公平,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

三、中等职业教育面临挑战,任重道远

当前,社会上存在着菲薄职业教育的观念,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着忽视职业教育的倾向,中等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职业教育与一般教育不同,是教育事业中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但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还不够灵活,尤其是学校与市场的结合、与企业的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结合等,不能使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更好地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另投入增长远跟不上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尤其是随着中职近三年每年扩招100万的任务下,很多学校的资源并不能适应扩招的需要,相当一批学校校舍紧缺,教学设施设备跟不上,尤其是实验实训设备缺乏、陈旧,实训基地面积不足,工位不够,师资力量跟不上,尤其是双师型教师及外聘优秀的实习指导教师缺乏。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基本都已满负荷或超负荷运转。

我是浙江交通技师学院的一名教师,在中等职业教育领域中已工作了26年,我认为要培养优秀的中高级技术人才,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后备力量,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必须有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又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胜任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双重职责的复合型教师。从教师队伍整体结构来说,既有专职教师,又有兼职教师;既有来自高校的,又有来自企业的;既有侧重于专业理论教学的,又有侧重于专业技能教学的。从教师个体来说,既有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岗位实践经验;既使是专门从事文化基础理论课教学的教师,也要走向社会,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在职业教育中,“双师型”师资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也是彰显职业教育特色、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经有:A.培训,培训是提高教师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B.科研,以科技项目为载体锻炼教师队伍,既增强了院校科研实力,扩大对外影响,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学改革,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C.“走出去,请进来”,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走出去”是指组织教师到相关优秀企业及学校进修学习以及多与社会进行交流。“请进来”是指请进国内外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从面提职业院校的整体教学水平,以及聘请优秀的有实际经验的实习指导教师来执教。

2.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

2006年中央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号),进一步提出,“健全和完善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这是企业人才发展战略的需求。我院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合作办学,与“北京现代汽车公司”合作办学,从企业需求出发,校企双方共同研究课程体系,共同研发教材,共同培育师资,共同实施培育计划,实现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零距离、课程设置与职业活动零距离、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零距离。

3.组建职教集团,整合教育资源

职业教育职业院校投入高,实验器材,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学院可以运用市场机制,吸收相关行业企业及其它职业院校参与,共同组建教育集团,整合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如校与校、校与企联合办学。

4.打造品牌,发展内涵

专业设置应贴近企业的需求;教学内容教材教法应反映岗位需求;毕业生应是品行优秀、技能突出,适应企业需求;学校应主动服务、请进来、走出去,吸引市场目光,挖掘潜能,且有先进的办学理念,严格的管理制度,科学的运行机制,合适的育人模式,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品牌形象吸引企业。对于教学模式应进行结构性调整,应以行为导向教学为主导,理论与实操一体化进行教学,让学生围绕明确的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理论和实际的统一。结合生产实际注重抓细节教学,充分抓实操训练,让企业参与到课程的教学中来等。

展望中等职业教育的未来,任重而道远,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国务院和教育部门高度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形势下,有职教战线和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有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种种困难、矛盾会在改革与发展中得到克服与解决。“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在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的求学愿望、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多层次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舞台上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钦定学堂章程.1902-08-15.

[2]国务院关于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2.

[3]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

[4]中央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号).2006.

[5]信息时报,2007-12-02.

[6]教育部,财政部.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2007-06-21.

[7]有才网,2008-11-21.

[8]张骞.新闻晚报,2009-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