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医疗高端医疗保险

医疗高端医疗保险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25 16:49:52

医疗高端医疗保险

医疗高端医疗保险第1篇

面对这一潜力巨大的市场,保险公司已经明确了方向――进一步细分中端市场。但遗憾的是,目前他们尚未找到明确的细分模型。

2012年的1亿元

高端、中端、补充医保产品的划分依据为人均(件均)年保费: 12000元以上的为高端产品;2000元至12000元为中端产品;低端产品为2000元以下保费的,通常是补充医疗保险。

为什么说中端保险市场为空白?一组健康险的数据可以很好地说明。

2012年,我国的短期医疗保险市场的保费明细显示,高端医疗保险市场规模10亿元,中端保险市场规模1亿元,补充医疗保险市场规模240亿元。

数据表明,短期医疗保险市场中,低端的补充医保占95.8%,高端医疗险占3.8%,而中端医疗险仅占不足0.4%。

波士顿咨询公司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罗英称,国内市场的医疗保险以寿险公司提供的大病保险产品为主,短期医疗保险市场又以团体补充医疗保险和高端医疗保险为主。

除了保费的划分依据外,高中端医疗险产品从承保范围和服务,以及对于险企的盈利性上,都有不同。

比如,从承保范围和服务上,高端医疗险产品的保额最高为2000万元,承保所有门诊、急诊住院费用,除部分高档医院外的所有医院,包含部分国外就医支出,增值服务为直付、预约、VIP病房和急诊救援等。

中端产品的承保范围相对高端医疗险产品有所缩小,例如不含高档/外国医院,且保额较低。

补充医疗险的承保范围覆盖公共医疗保险下的个人现金支持,仅限公共医疗保险指定医院,大部分涵盖门诊/急诊,也有一部分只涵盖住院费用;通常辅以意外、大病和生育险及住院津贴,无增值服务。

而在盈利性上,高端医疗险产品的赔付率通常在60%-80%,净利润率为0-5%;中端产品的赔付率为70%-80%(保险责任含门诊),或者60%-70%(保险责任不含门诊),净利润率0-5%;补充医疗险的赔付率为70%-120%,风险主要来自门诊/急诊,净利润率为负。

2020年的670亿元

尽管目前的中端医疗保险市场处于空白状态,但其发展潜力巨大。罗英认为,这有多重原因。

首先,中端市场客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对补充医疗保险的保障程度和范围并不满意,需要更好的服务和医疗保障。因此,国内消费者对更好的服务、更广的承保范围存在日益扩大的升购买需求。同时,健康险价格仍然是主要门槛,中端保险相比高端医疗保险,价格上更能被客户接受。另外,医院和保险公司也希望推动收入增长,他们对此的拓展动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端保险市场的发展。

基于上述分析,罗英预测,国内中端医疗保险市场规模将不断增长。其中,2011-2015年,中端医疗保险市场规模预计年增长率为138%;2015-2020年,中端市场规模预计年增长将保持在60%。

具体规模上,2011年中国690亿元的商业医疗险市场规模,几乎被补充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瓜分,二者规模分别为320亿元、360亿元。

到2015年以至2020年,这种情况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变。

2015年,预计商业医疗险市场规模为1350亿元,其中,中端市场规模预计为60亿元,另外还包括规模20亿元的高端市场,规模560亿元的补充医保,以及700亿元的大病保险。而到2020年,商业医疗险市场规模预计为3330亿元,其中,中端市场670亿元,高端市场120亿元,补充医保市场1130亿元,大病保险市场1410亿元。

中端市场可再细分

中端保险市场目前几乎属于尚未被开发的空白地带,对相关原因,友邦中国首席市场官张晓宇曾表达过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这与国内寿险业务同质化情况严重相关,产品创新多为不实,各公司之间并没有形成充分的差异化、多元化竞争。

如信诺全球医疗险中东及亚太地区首席市场官董栋就认为,尽管中端市场是区别于高端与低端的市场细分,但中端市场还可以再进一步细分,找到能够更精准地识别这些市场客户的细分方式,才能真正指导保险公司的产品开发设计。

“健康险产品的设计过程会包括多个维度,比方说客户的资产情况、客户的健康意识、保险是全球覆盖还是区域覆盖等,一款产品会有200多个维度指标,这也意味着有更多的空间可以进一步细分。”

医疗高端医疗保险第2篇

2017年1月13日,网络大V“急症科女超人”于莺在微信朋友圈转发诊所招聘信息时,透露其管理的一家综合门诊,于2016年12月接诊患者突破1800人次。这个数字对于一家中高端全科诊所来说,颇为不错。

于莺预估随着保险的加强,“客流量仍会持续上升”,这不是空穴来风。中国商业健康保险似乎正在迎来一个高速成长期。

波士顿咨询公司2016年中的报告显示,中国商业健康保险2010年-2015年复合成长率高达29%;按这一速度成长,中国商业健康险市场到2020年或将接近万亿元规模。

随着北上广地区大型公立医院高端服务部门逐渐发展起来,民营医院在全科和部分专科优势较为明显,部分高收入阶层的全科到专科高端消费流程已经打通,一些新款的商业健康险应运而生,但在现有医疗体系下,能否发展壮大,还待观察。 健康新险种盯住高端客户

郑是美中宜和国际保险部副经理,是公司2015年从保险公司挖来的专业人士之一。随着郑和其他同事的加入,美中宜和在2016年底联合平安保险公司,推出了一个新的高端保险计划。

这是一款面向儿童的医疗保险产品。家长缴纳8000多元年度保费,获得一个美中宜和全科医生初诊服务的服务包,比如体检、电话咨询等。每管理一名参保者,美中宜和每年从保险公司接受一笔固定诊疗费用,就是所谓按人头付费。即使患者一年之内没在医院就诊,保险公司依然给付这笔费用。

此前,高端医疗保险的签约医院主要采用按项目服务,服务量越大收入越高。按项目付费下,医院有动力做大服务量,从保险公司多获得费用赔付。而且,很大一部分高端医疗险是个人投保。有些投保者等到疾病风险较高的时候才去投保,出险概率高,这提高了保险公司的赔付成本。

为了保证利润,高端保险公司选择持续上涨保费。这导致中国高端医疗保险保费近年水涨船高,三五万元的保费,让很多高收入阶层也望而却步。投保人数少,使一些保险公司干脆选择部分放弃市场,不再接受个人投保高端医疗保险,专注于公司团体市场。

和睦家网络管理总监司伟塔告诉《财经》记者,根据医院与保险公司长期合作的情况来看,中国高端医疗保险实际上并没有开拓出太多的新客户。

合理控制保费价格和诊疗费用,高端医疗保险应该能够在中国中高收入阶层中吸引更多客户。

2015年,和睦家联合永安保险推出针对成人、儿童共同投保的家庭保险。这一保险计划过去一年吸引到1000多参保者,八成以上都属于国内消费者。

上述两种新保险产品的特点是,由保险公司和医疗机构联合开发,共同管控患者就医流程;保险公司适当降低保费,吸引更多客户投保;医院适当控制费用,牺牲客单价,获得更多患者;患者投保成本适当降低,而且有一家固定机构专门管理自己健康,也就是患者看病先到固定机构进行初诊,建立健康档案。如果患者确有需要,则由该机构联系预约转诊到大型公立医院就诊。

这跟已有的主流高端医疗保险产品不一样。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投保患者在高端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高端病房看病,由保险公司与医院结算。患者选择范围比较宽,只要是保险公司认可的机构就能去,高端医疗保险公司甚至以服务网点众多来吸引客户。

新产品的前景还待观察。哈佛大学卫生经济学博士后李明强指出,消费者在这一新模式下首诊选择受到限制,与过去的就医模式相比可能会不适应。当然,合理转诊和健康管理也许会让消费者耳目一新。

不过,重要的是,这种模式下可以使保费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起始保费在1万元左右。

郑认为新保险产品“在商业逻辑上是通的”。类似新型保险产品借鉴的是美国管理式医疗的理念。早年间,美国保险公司向医疗机构采购医疗服眨也是按项目支付。随着费用不断上涨,保险公司和患者不胜其扰,出现不同形式的管理式医疗。在管理式医疗模式下,保险公司甚至直接投资医院,参与到医疗流程中;保险公司适当限制患者就医,强化预约转诊流程控制,引入按人头付费等结算方式,从而控制保费和就医费用失序增长。

这样的探索并不是毫无风险。早年间,部分保险公司曾经联合高端牙科诊所探索管理式医疗模式,但是最终因为无法拓展市场而黯然退出。

时机很重要,中国的高端医疗保险市场2015年规模约在30亿元左右,在保险市场走热、人们的观念改变的大背景下,新型险种的试水,很有可能会把一部分中端消费者也吸引进来。波士顿咨询公司合伙人罗英就指出,部分中等收入阶层也许不会给自己购买高端保险,但是在公立医院儿科就医难背景下,他们可能会给孩子在一定时间内购买合适的中高端医疗保险产品。 社保缺口正是商险机会

2015年中国卫生总费用超过4万亿元,全社会个人卫生支出更是超过1.2万亿元;而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规模仅有0.24万亿元,总体依然偏小,潜力较大。尽管政府统计数据还未正式公布,2016年中国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应该能够超过4000亿元,增速超过70%。“我自己承保的业务增加了230%。”保险经纪李杰告诉《财经》记者,从业15年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景象。

市面上,部分保险产品的销售提成已高达10%到40%。这意味着,包括李杰在内的整个保险行业的从业者,2016年的个人收入应该非常不错。

中国商业健康险市场可谓一片繁荣,堪比2016年中的房市。

在李杰拿到的业务单子中,九成以上都是重大疾病保险(下称重疾险)。重疾险的常见模式为,投保人一旦被诊断为事先约定的可涵盖的少数重大疾病时,保险公司将会一次性给予大额补偿款。此外,中国市场上的商业重疾险普遍具有返还功能:如果在约定保险年限内,投保人没有患病,保险公司还会将本金和利息返还。

尽管基本实现全民医保,但是中国政府举办的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有限,实际报销比例偏低。福建泉州白血病患儿的家长庄龙章告诉《财经》记者,自己孩子治病花费了超过25万元左右费用,实际报销也只有8万元,这还不包括误工造成的家庭收入损失。

因为看病贵,很多人选择商业重疾险,一旦生病可以从商业保险公司直接补偿一笔费用,避免因病致贫。2015年,重疾险保费收入规模为1690亿元,占整个商业健康险的三分之二强,超过98%都是由个人消费者购买的。

重疾险市场利好,也催生该险种的各类销售服务企业出现。丁云生曾经是一家跨国保险公司高管,2016年他自己创办了一家重疾险销售培训企业,出版两本重疾险销售的培训教材。他告诉《财经》记者,商业健康险分为报销型医疗保险、重疾险、失能险和护理险等。目前,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主要是前两者。

前述中的两个新保险产品属于报销型医疗保险。不同于重疾险,这类保险不返还本息,投保者看病,保险公司按照保险约定进行赔付。业内人士也称之为“消费型保险”。

波士顿咨询数据显示,2015年报销型医疗保险收入720亿元,其中,80.8%近600亿元来源于团体保险,主要由企业为员工集体购买,大部分来自于所谓“商业补充医疗保险”。

由于社会医疗待遇有限,大量药品、耗材、服务项目不能完全报销,还需要患者自付一部分;完全自费的也不在少数。为了提升员工的医保待遇,一些企业就购买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商业补充医疗保险。

在北上广,很多企业招聘员工时,都会特别提出,员工福利包括补充医疗保险,以吸引优秀员工。一般来说,享有这一商业保险的员工,门诊起付线实际下调到500元,即他们看门诊只要超过500元就可以报销。而且,社会医疗保险仅部分报销的药品、耗材、服务项目等,保险公司则会支付剩下的部分。

这类商业补充医疗保险,由于购买企业比较多,市场比较透明,成本和费用信息越来越公开。太平洋保险公司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年轻人比较多的科技公司,人均保费在五六百元;中老龄员工占比较高的国企,人均保费可能到两三千元;一部分公司可能给部分中高层管理者追加部分保费,再报销一些自费药品和自费服务项目。 保险体系结构失衡

在欢庆2016年保险市场一片繁荣时,仍有必要审视中国商业健康保险的结构问题。

返还本息的重疾险,设计借鉴了寿险和意外险,现在长年占据商业健康险的三分之二份额。李明强告诉《财经》记者,此类保险在东南亚比较多见,发达国家市场主要见于前英联邦国家,市场份额相对较小。

因为发展较晚,中国商业健康保险长期依附在寿险之下,曾长期由寿险公司销售,专业健康险公司发展缓慢,是寿险公司做大的。“有病看病,无病养老”看似是重疾险的优点,实际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朱俊生就指出,“在保单设计中,保险企业列出一系列重大疾病;只要投保人患有其中任何一种疾病,保险公司就向投保人支付约定的赔付金额。至于患病投保人是否治疗,赔偿金是否足够支付医疗费用,都与保险公司无关。”

而且,一旦患者遭遇一次约定大病以后,商业保险公司通常就不再接受再投保。因此,这类保险实际上无法为患者提供持续的费用补偿。

因为这一类保险部分具有的储蓄和投资功能,市场看重的其是其返回本利的保险设计,而不是保险本该具有的对冲风险的功能。

国内报销型商业医疗保险,以补充医疗保险为主,长期与社会医疗保险绑定,保险产品设计相对单一。社会基本医保由政府主导、强制参与。对企业和个人而言,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已花去不小的开支,再购买中高端商业医疗保险形成双重成本,压力较大。

除了受社保挤压,大型公立医院在市场竞争中不断走强,也让保险公司的生意不好做,因为门庭若市的大型公立医院缺乏和保险公司配合的意愿。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报告称,中国医疗保险企业“与大型公立医院之间的合作关系依旧薄弱,进而导致其无法获取必要的患者信息,为成功的产品设计和定价提供支持”;同时,商业保险提供商“与医生之间的互动也十分有限,使之难以制定有效的风险和赔付率降低举措”。

民营医院数量虽多,但服务能力普遍偏低;部分中小型公立医院、民营医院逐渐劣质化,始终无法从医疗服务市场上被淘汰,这使保险企业可以信任的民营医院比较少。

朱俊生分析,“由于医疗卫生体系改革的滞后,掌握大量患者资源的社保机构进行费用控制尚且困难重重。商保承保的患者只是医院患者的一小部分,根本无法与医疗机构形成谈判格局,自然无法控制费用。费用控制完全掌握在供给方手中,这就会让保险公司设计费用报销型产品非常被动。”

医疗高端医疗保险第3篇

【关键词】医院;移动医疗;网络信息;安全;对策

无线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是医院醫疗信息网络管理的机遇,而且还是巨大的挑战。移动医疗网络信息系统具有隐藏的安全风险,容易受到恶意攻击,并且有许多风险因素,因此必须利用信息网络系统加快软件系统建设,积极更新数据库,积极提出科学合理的移动终端信息技术处理措施[1]。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医院医疗信息网络的安全,防范外部攻击,这对医院医疗服务的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移动医疗医院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现状

1.1移动医疗网络安全运行方式

医院的医务人员可以使用现代化的设备,例如护理终端和病案终端,对各种患者疾病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和专业服务。例如,APP充当医院局域网的信息转换器,其主要使用光纤有效地连接医院内部网络的信息。在此过程中,其主要使用信息转换器和防火墙来确保医院内部的信息安全,但是由于终端设备具有访问权限,因此很可能会发生安全风险。

1.2移动医疗系统安全问题分析

由于移动医疗设备的开放性,因此很容易解密并且安全风险很高。如果医护人员通过Android和ISO系统中的移动设备连接到医院的内部信息网络,将会引起安全问题,进而导致医院内部网络信息文件的丢失和泄露,将带来了严重的损失,甚至导致医院中患者信息的泄露。例如,中国的一些医院的移动终端设备主要使用Android和ISO系统进行网络信息系统操作,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入侵第三方软件和特洛伊木马病毒,这将使医院的医疗信息网络系统瘫痪或信息被修改,造成不可预见的损失。

2移动医疗医院网络信息安全对策分析

2.1确保移动数据信息的安全性

在医院医疗移动设备的安全实施中增加了信息系统的某些特定安全操作规定。同时,及时建立了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信息防控机制和系统安全运行规范,以防止隐患最大化。隐藏的安全风险如果出现了,信息系统的风险也可以及时消除。此外,医院的高级管理人员还对信息系统的操作职责做出了明确规定,例如传输部署,系统操作密码的复杂性,系统安全监控系统等,并仔细检查有助于及时发现影响系统安全运行的隐患安全隐患或不利因素,及时报告风险并进行详细记录,将大大提高系统的安全性能。为了确保系统的安全运行,工作人员要选择具有更高安全性的加密算法,例如:WPA,WPA2,有效地提高了密码的安全性。

2.2网络信息系统的主动更新

使用监控软件及时对移动终端设备进行科学分析,仔细测试应用层和无线网络数据,加大定期检查力度,有效消除隐患[2]。必须及时在医院的终端设备中部署防火墙设备,以有效地更新设备层,加强密码安全性,加强验证并不断完善系统安全保护技术,以进行识别。及时有效地确定风险类型,最大程度地降低攻击风险,更好地维护信息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确保密码不容易被盗。

2.3增强对信息系统中安全风险的了解

目前,中国医院的医疗服务器中正在积极安装反特洛伊木马和病毒清除软件,系统管理员定期检查系统补丁和病毒数据库,有效地避免了系统安全风险[3]。例如,积极使用Oracle数据库来确保网络信息系统中数据信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这在保护医院内部信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只有数据稳定后,医疗设备和服务器才能正常运行,并实时组织和保护海量数据信息。此外,我们应该使用磁盘容错和双机设备作为网络信息系统的标准配置,从而大大提高了数据利用价值。因此,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考虑进行数据备份,这样做的好处不仅在于确保医院内部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还将基于同步数据的数据丢失所导致的安全风险降至最低。积极实施无线终端设备管理系统,要求操作员具有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加强系统安全管理培训,确保在系统运行过程中不发生风险,避免发生事故和大大降低医院医疗设备的风险,并定期修改密码,例如采取多种密码解锁措施,使用指纹等,这在医院网络系统的现代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及时将双杀毒软件添加到终端设备中,然后严格执行与定期系统更新有关的任务,以确保工作站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并有效避免意外风险。

医疗高端医疗保险第4篇

关键词:移动医疗;医院信息;网络安全;措施

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医院医疗信息的网络安全管理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无线网络技术背景下,医院的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日渐成熟,逐渐提升了医院医疗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构建了更加完善的移动医疗系统,并配备了完善的无线网络、健全的医疗软件系统、无线终端设备等,能够帮助医院的医护人员为病人进行更加安全和方便的诊疗。移动医疗系统包括移动查房系统和移动护理系统,其进一步强化了住院诊疗和护理的高效性与安全性,促进了诊疗信息管理的科学化。但是由于无线网络技术的开放性特点,使其在进行医院信息管理过程中,存在极大的网络信息安全隐患,容易受到病毒侵害、恶意攻击等。因此,在移动医疗背景下,要强化对医院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完善软件系统,优化数据库保护,提升移动终端信息管理技术水平,从而为移动医疗医院信息网络安全管理效果的提升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1问题分析

移动医疗系统主要由移动终端、移动APP、工作站、接入访问节点等设备组成。其网络安全现状问题如下:

(1)运行方式问题移动医疗网络接入方式存在一定的隐蔽性,很难在表面发现其安全隐患问题。一般情况下,医院使用的是本地无线局域网的方式接入。其移动医生终端、护理终端等设备,主要利用医院内部的无线APP和医院网络进行连接,流程为APP—局域网线—楼层交换机—光纤—汇聚交换机—核心交换机—防火墙—中西机房。在这一过程中,无线APP的连接方式具有极高的隐蔽性和开放性,很难直接发现移动终端的接入情况,容易发生非法接入和攻击行为[1]。

(2)网络安全问题移动医疗系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容易被破解,安全风险较高。移动APP在苹果系统和安卓系统中同时使用,并利用互联网和医院外网防火墙进行连接,从而成功接入医院网络服务器,增加了医院设备终端外部攻击风险,容易引起医院数据泄露等问题。其中风险因素有:无线广播长期处于打开状态,为外部攻击提供网络入口;密码简单容易被破解;无线APP加密算法漏洞较多,存在很大的风险点。在免费WiFi的干扰下,移动医疗系统容易发生接入安全风险,导致数据泄露、网线系统运行异常等情况。而且当前随身携带的移动WiFi设备很难被检测出来,这增加了医院网络安全管理难度和医院局域网络安全风险系数[2]。

(3)日常管理问题医护移动站的移动终端比较常用的是安卓系统,其在应用过程中容易被动安装第三方软件,甚至引起病毒和木马的侵害,造成系统瘫痪、数据泄露、数据被更改;对网络交换设备缺乏专门的看管,容易引起非法接入的问题;安全监管力度不足,容易引起门卡被盗用、监控系统故障等问题;Web服务器是移动医疗系统的关键设备,一旦受到攻击就会对医院的医疗工作带来极大的损害。移动医疗系统不但包括服务器设备,还包括不同功能的工作站和操作系统等。由于操作系统使用的版本各不相同,因此在日常医护工作中利用设备拷贝数据的现象较为频繁,这增加了设备病毒侵害的风险。一旦移动设备感染病毒,就会引起系统运行异常,数据泄露或者是丢失问题。因此,强化移动医疗系统的稳定性,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病毒防护措施,保障移动设备系统版本的统一化,安装统一高效的杀毒软件,从而强化设备安全防护能力[3]。

(4)通用性引起的非法攻击移动医疗系统的服务器主要是Windowsserve,该操作系统的界面较为优化,操作简单,维护费用较低。但是其通用性和易用性特点,也为网络黑客的攻击提供了便利,黑客往往会利用系统漏洞实施恶意攻击。此外,移动医疗系统的数据库存有海量的诊疗数据,但是数据库服务器容易出现软件、硬件故障,致使数据丢失[4]。

2应对策略

(1)强化网络设备安全防护在医院医疗系统中,针对密码相对简单的数据,要综合利用设备简单操作,强化安全部署,减少其风险点。一般情况下,需要制定具有一定指向性和可行性的操作条例,完善日常安全风险管控,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工作规范操作流程,保障安全防范规则的有序开展;需要结合医院系统的具体情况,完善管理制度的妥善执行,保障关闭广播设备,并在设置密码时确保其具有复杂性;需要制定分层管理机制,对设备检查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保障日常例行检查,强化设备安全责任人的责任意识,开展定期的设备检查,及时发现违规现象并上报,采取科学的风险排查措施,保障安全风险的高效解决。为了进一步增加WEP密码的安全性,可以适当提升安全防护等级,利用加密算法进行安全防护。一般情况下,在医院移动APP中可使用WPA或者WPA2加密算法[5]。

(2)定期优化检测设备为了保障医疗系统的安全性,防止设备的非法接入,需要利用科学的检测软件对其实施全面的探测。其主要探测流程是对IP特征开展系统性分析,检测应用层数据属性,获得相关数据信息,在此基础上精准判断非法设备接入情况,其中包括对移动设备和无线路由器设备的检测。为了保障检测效果,要对检测软件进行定期更新和优化,从而降低网络风险。针对外网的安全防护,需要安装新型的web防火墙,其工作原理主要是在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层和更高设备层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增强验证、强化HTTP层防护技术,对虚假终端实施精准识别,防止系统受到外界攻击,强化防护能力,避免密码窃取现象[6]。

(3)强化对数据库的安全防护通常情况下,移动医疗服务器使用的是Windows、Linux操作系统。为了保证服务器和无线终端的安全防护能力,需要安装防病毒软件和防木马软件,并安排专业的网络运维人员对其进行定期的系统升级,及时修补系统补丁、强化对病毒数据库的优化管理,降低软件系统被病毒、木马等侵害的概率;一般情况下,移动医疗使用的是Oracle数据库。为了保障医疗服务器的安全运行,需要提升数据库的稳定性,对数据库中丰富的数据进行安全防护;为了提升数据库的安全防护能力,需要使其系统配置达到标准要求,一般其配置包括双机热备、磁盘容错等,从而提升数据的适用性;为了防止数据丢失,需要对数据库进行实时备份和异地备份,确保数据的完整性[7]。

(4)无线终端安全处理策略要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无线终端使用管理制度,并强化管理制度的严格执行,对医院工作人员实施合理的安全技术培训,强化网络安全意识,提高无线终端使用技能,减少无线终端应用风险;采取账号认证的方式对无线终端账号进行保护,并定期对账号密码进行强制更换,可以综合使用多种形式的密码解锁模式,如声音解锁、指纹解锁等,提升其安全性能;强化对无线终端的日常管理,强化无线终端的使用检查,对无线终端的发放和收回信息进行详细的记录,包括使用者的基本信息,发放时间,一旦出现安全问题,方便追根溯源;对无线终端的用途进行严格控制,避免随意应用从而引起病毒、木马的侵入,尤其是不能用于上网或者是打游戏等;要注重在终端工作站安装正版杀毒软件,并对杀毒软件进行定期的系统更新。为了强化其防护效果,可以安装双重杀毒软件;为了进一步提升无线终端的运行稳定性,可以结合实际需求安装第三方软件,实现MAC地址和IP地址的结合;为了保障系统的兼容性,需要使用安卓系统的iPad设备;为了提升无线终端系统的安全防密性,需要强化防篡改、自定义键盘、防窥探等技术的应用[8]。

3结语

医疗高端医疗保险第5篇

[关键词]医疗事故; 归责; 保险制度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2-206-01

1医疗事故责任分担模式的弊端

在中国当代的法律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所规定的归责原则和责任分担模式并不是完全按照理想的方式有效的运行,其弊端是显著的,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1 医疗机构的经营风险过大。在制度健全的情况下,医疗机构可以通过价格机制和保险分散其损失于社会,降低其经营风险。但是,中国目前的保险制度形式却不容乐观,虽然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1999年3月就已经推出了医疗责任保险,由于其保费高,运作机制不健全,且在观念上尚未为大众接受,导致其投保率依然很低,难以发挥保险机制应有的作用。同时,价格机制的控制主体在目前的经济体制之下是政府的物价管理部门而非医疗机构,政府对医疗服务的统一定价使价格机制难以灵活有效的为医疗机构所运用。在这种情况下,医疗机构所承担的风险就可想而知了。

1.2 医务人员责任过重。损失向医务人员的分担虽然起到了增强其忧患意识的作用,但是,与现在医务人员的收入水平相比,高额的赔偿往往使其在经济上难以承受。同时,由于中国现行的医疗责任保险仅面向医疗机构,没有独立的医务人员责任保险,而价格机制又显然不能为医务人员所利用,使医务人员的损失无法分散,只能自担风险。另外,在责任追究制度被广泛应用的情况下,医疗机构严厉的内部处罚往往又使医务人员面临着失业的危险,这无疑会使其陷入生存上的困境。如果法律的规定使受害者难以得到赔偿,我们显然不能说法律是公正的,而如果法律规定的责任让加害的一方由于对受害人的赔偿也陷入无法生存的困境,我们显然也不能说法律是公正的。

1.3 滥诉现象严重。由于对医疗事故责任的处理采用了近乎无过错责任的双重推定模式,医疗机构常常难以胜诉,加之媒体对医疗事故严重程度的过分宣传,导致滥诉现象严重,常常出现许多不明真相的患者由于疾病没有治愈而以医疗事故为由将医院告上法庭的现象。更有不法之徒以之为牟利手段,甚至有“要想富,做手术,做完手术告大夫”的极端说法。同时,由于中国目前没有其他的补偿机制可以为受害者提供补偿,使其只能寻求医院的赔偿,这也是诉讼激增的一个很重要原因。这种正常或非正常的诉讼,严重影响了医疗机构的经营,使其不能集中精力于自身的管理,而这种疏于管理又是医疗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对医患双方来说都是不利的。

1.4 阻碍医疗技术进步。在医务人员责任过重的情况下,其为了避免自身的风险,自然会选择对自己最安全的保守治疗方案或者不予治疗等对患者不利的行为。这种选择的存在必然会导致医务人员默守陈规,放弃对风险较高的新技术的研究,使创新无法继续,长期如此,必将影响医疗技术的进步,最终受损的还是全社会的利益。

1.5 对受害者的赔偿有难以兑现的风险。随着医疗事故赔偿案件标的额的不断增大,巨额的赔偿使医疗机构越来越难以承受。如果说大型的医院尚能承受这种损失的话,一些自身负担能力有限的小型私营医疗机构或诊所,往往被巨额的赔偿逼入破产的境地,同时这也使被害人无法得到应得、也是唯一可以得到的赔偿。这无疑使判决对受害人来说没有任何意义,成为一张“空头支票”,其利益仍然得不到保障。

2对弊端的分析

以上几种弊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原因也应该各不相同。但是,为什么在西方先进的法制国家运作的相当好的制度被引进中国之后就会出现如此多的问题呢?如果对法律制度实施的社会背景做一些考察何分析,我们就不难发现中外的巨大差异。

2.1 保险制度。在医疗领域,美国医生参加职业保险制度是法律规定的强制性义务,一项医疗服务收费的8%交给保险公司,而且随业绩的好坏上下浮动,一般一个医生近三分之一的收入都用于购买保险。同时,不少国家规定了受害人对保险公司的直接请求权,事故发生后保险公司随即介入进行赔偿,在对受害人有效补偿的同时减少了纠纷的发生和诉讼的提起,降低因为进入诉讼程序而带来的巨大的纠纷解决成本支出。

2.2 社会保险制度,即国家通过立法建立的旨在使劳动者因年老、患病、生育、伤残、死亡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或因失业中断劳动而使本人和家属失去生活来源时,能够从社会(国家)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方案。这种全社会性的保险制度虽然不能直接起到分担医疗机构损失的作用,但是,其方便的获取方式和低廉的运行成本为受害人寻求补偿提供了另一条有效的途径,使其不必通过医疗机构,更不必通过诉讼程序就可以使损失得到补偿,在保障受害人利益的同时化解了相当数量的小额赔偿诉讼。

在今天的西方社会,在损害赔偿领域,已经形成了侵权责任、责任保险、社会保险的三足鼎立的格局,它们结合在一起,共同对侵权诉讼起作用。以美国为例,在1960年对人身损害和疾病支付的全部赔偿金额中,按侵权责任所进行的赔偿仅占7.9%,而各种责任保险和社会保险所进行赔偿的金额则高达92.1%。在1967年对交通事故受害者提供的赔偿总额中,按侵权法所进行的赔偿只占32%,而责任保险和社会保险所支付的总额则为68%。在英国,自本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保险每年为60万件以上劳动损害案件提供大约25000万英镑的补偿,而通过侵权责任制度获得赔偿的劳工受害者仅为9万人,金额不过74万英镑。而在中国,责任保险多为非强制性保险,出现时间较晚,运作不成熟,投保率低,社会保险又仅在很小的特殊人群中适用,使其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医疗事故处理方面,就受害人而言,这两种保险制度的缺失使其在寻求救济时只有侵权诉讼一条途径可以利用,导致医疗纠纷不断,且程序复杂风险较高。对医疗机构而言,保险制度的缺失又使其面临着经营风险过大的困境。所以说,保险制度的缺失正是上述我国医疗事故归责模式弊端的根源之所在,对其进行完善正是解决之道。

3 解决思路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解决思路:

3.1 完善我国的责任保险制度

3.1.1使医疗责任保险强制化

医疗责任保险的强制化,即是将医疗责任保险作为一种强制性保险,将投保作为医疗机构开展业务的前提。这种强制化不仅是为了保护医疗机构的利益,为其化解经营风险,更重要的是以保险公司强大的经济基础为受害者的有效索赔提供保障,避免判决变为“空头支票”。

3.1.2 为医生提供个人责任保险

上文已经提到,医生个人保险的缺失不仅使医生的利益得不到保护,而且有碍医学的进步。这种个人责任保险的开展不仅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也可以使医生的业绩在理赔时得以向全社会透明,为社会评估其医疗水平提供可靠的参照。

3.1.3 赋予受害人向保险人的直接请求权

医疗责任保险为第三人,即受害人保险,其最终目的是保护受害人利益,因此很多国家的保险立法规定:受害人有权直接向责任保险人请求赔偿。如美国威斯康星州保险法规定:“承保因过失致人损害的责任保险人,以保险单约定的保险金额为限,对有权请求被保险人赔偿其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人负有责任,不论被保险人的赔偿责任是否依照判决而最终确定。”如此规定更能真正发挥责任保险保护受害人的主要功能。同时,保险公司的直接提前介入和迅速有效的赔偿也可以有效的减少诉讼的产生。

3.2 健全社会保险制度

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在几十年来几经变化,在医疗保险方面,从劳保到公费医疗,再到现在正在广泛推行的医疗保险,虽然形式和名称有所不同,但是始终范围狭小,福利色彩浓厚,运作机制不规范,无法真正起到分散社会风险的作用,更无法像西方国家一样,成为能与侵权行为和责任保险制度并列的损害补偿机制。健全社会保险制度,不仅能够在医疗事故纠纷方面发挥作用,同时,作为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同样能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发挥应有的作用。

制度的构建和适用需要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作为支持,需要完善的配套制度作为其生存的土壤。而我国在借鉴西方国家通行的法律制度时往往忽略此点,导致制度引进后“水土不服”,不能完全的发挥其作用,反而给社会带来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反思其不足时不能只局限于制度本身,而应当以全局的视角加以考虑,找到正确的解决之道。本文对医疗事故处理模式的探讨就是依据这种思路而进行的,希望能对中国医疗事故处理方式的完善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利明,著.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86.

[2]徐卫东,杨勤活,王剑钊,著.保险法[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328.

[3] 种明钊,主编.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0,95.

医疗高端医疗保险第6篇

关键词 保险 互联网 融合方式

一、引言

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出台,商业健康保险迎来发展契机。与此同时,处于蓬勃发展浪潮中的“互联网+”与医疗相结合的模式逐渐出现在大众视野。互联网医疗通过互联网,实现疾病评估、电子处方、远程会诊等线上服务;通过收集消费者的个人数据,对每个人的身体状况进行跟踪记录。这种以互联网为载体,以医疗为主体的新型模式受到各大商业保险公司的青睐。

目前,我国互联网医疗与保险的结合秉承的是HMO模式的健康管理的核心思想。HMO是一个垂直的高度整合系统,为会员提供从预防、诊疗到康复的全方位一体化健康服务,大大提高了医疗效率和保险公司的成本控制能力。2014年,爱康国宾作为中国HMO模式领军者,为个人及团体提供从健康体检、慢病管理到健康保险等全方位的服务,为保险公司和医疗机构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和客户关系管理方案。自此之后,借助于HMO模式的中国“互联网医疗+保险”正式开始,并形成了三种成型的结合模式,即自营自建模式,融资控股模式和紧密合作模式。

二、理论研究

(一)不同结合模式简介

为了更好地实现核心竞争力转型,国内保险公司根据自身状况不断调整与医疗医药融合的方式,实现对长期资本运营风险的控制。当前市场上,秉承健康管理的核心思想,保险公司主要采取了自营自建、控股决策、紧密合作这三种结合形式。首先,自营自建式。当保险公司拥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人文背景,又有相应的互联网技术予以支撑时,可以利用自身医疗保险的优势地位,开办线上线下的医疗问诊的诊所。其次,控股决策式。控股权分为对互联网医疗的控股和对医疗部门的控股两种形式。两种控股方式在效用方面存在差异。最后,紧密合作式。这种模式包含合资合作、认证加盟等形式,主要表现为保险公司与互联网医疗之间通过制定的规则进行相互制约,服务的费用由保险公司承担,投保人在互联网医疗平台享受健康管理服务。

(二)不同结合模式的发展现状

目前,自营自建模式在我国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平安。与凯撒医疗体制类似,平安推出自己的线上医疗APP,同时组建了线下万家医生医疗团队。其凭借旗下商业健康险股份有限公司的8000万客户资源以及3000家医院定点的优势,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便积累了大量用户。数月前,其全资收购的快易捷药品网已经持有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且已和2500多家医院签约合作,其高端医疗保险业务占据了40%左右。然而,“平安好医生”的NPV是极大的负值,这种“烧钱的土豪”模式,并没有与自身的保险业务产生协同效应,甚至还没达到资产配置的需求。自营自建模式虽然有诸多优点,但是它需要满足较长的投资周期,明确的政策指导,健康管理的思维模式,公立医院体制的转型冲击,移动医疗设备的普及投入等诸多条件。目前,这种模式只发展到体验式经营程度,互联网公司也难以获得网上药品交易平台资格。在“互联网+医疗”发展尚未成熟的情况下,保险端的进入十分困难。

相比之下,融资控股医疗机构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更为简单。类比于滴滴医生的大家医联的商业模式,借助“挂号网”的独特形式,微医集团破解了分诊治疗的坚冰。在当期“互联网+医疗”尚未成熟的时候,让医院当移动端的领头羊,凭借其固有资本,解决最重要的移动医疗设备的问题,实现“终端+云平台”模式。融资控股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投资要求少,短期获得的收益显著,具有可行性,资本拥有杠杆效应。此外,保险公司对医疗资源的控股,使其可以当即共享医疗诊治获得数据,减少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在政府政策放开民营资本收购医院的政策背景下,当前开展收购控股医疗机构尝试的保险公司并不在少数。近期,山东潍坊一家大型医院51%的股权以近12亿元的价格挂牌转让,而保监会此前曾批复阳光保险投资该医院,成为融资控股的里程碑事件。毫无疑问,融资是未来形成利益体的一大模式。

最后,与互联网医疗进行紧密合作,是现行保险公司采取的主要进军方法。类比于美国的UnitedHealth Group,国际医疗保险公司CIGNA,纽约Oscar等公司,保险公司借助第三方平台给予健康管理服务实现保险计划。随着2013年泰康在线与咕咚互动式保险服务“活力计划”开启了合作新篇章,大都会人寿、中英人寿阳光财险等公司迅速与相关部门合作推出互联网医疗保险产品。据统计,入驻互联网医疗的企业共有50多家,保险公司就占了其中的1/5,其市场发展不容小视。虽然这是一种浅层次、低投入的合作,但是具有一定的约束机制和较低的风险。虽然市场的同质性突出,但随着后期合作进一步加深,即使没有自己的医院,保险公司也可以做到在基础医疗、专科治疗和复杂治疗之间顺利转换,同时共享数据。对于保险公司而言,这是一种最稳妥的发展计划。

三、对策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发现HMO模式下“保险+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受到了消费者、保险公司、互联网医疗、线下医疗四方博弈行为的影响。整体而言,三种模式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突破:

第一,培养居民健康管理意识。只有充分抓住了消费者对移动端医疗的潜在需求,合理培养居民的健康管理意识,打造互联网医疗消费习惯,才能让其主动参与到模式的构建中,而保险公司投资线上医疗未来收入的现金流大小,也是以居民健康管理意识为基础。

第二,打造符合资质的线下医疗机构。线下医疗机构作为一个没有完全被约束的机构很容易使得整体的帕累托最优消失,线上医疗与线下医疗之间存在的委托成本明显制约了彼此的发展,再加上卫计委强硬表示的互联网只能做健康方面的咨询而不能开展诊治方面的工作,互联网医疗打造符合资质的线下医疗机构是可行的解决方案。

第三,保险公司分阶段进入互联网医疗市场。经过对上述三种模式的分析,我们发现每一种模式都只适合在某一阶段投资,并且是在该阶段具有相应资本和营运能力的保险公司才能进入。现阶段互联网医疗发展踯躅,社会医疗保险依存度过高,如果不是像平安一样拥有各种资本及最大市场份额的商业健康保险业务,更加建议保险公司采取第二和第三种模式,进行初期的互联网医疗市场的投资。

第四,加大医改力度,允许医生自由执业。保险与互联网医疗的结合过程中,涉及保险、线上医疗、医生、消费者、线下医疗五个端口,在现阶段我们能获得的医疗资源就是医生。HMO模式在美国施行得如此顺利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美国个体医生的自由执业制度。医生参与市场竞争,不但可以帮助医生提高医术竞争力,还可以让医生更加注重自己的品牌服务,而不敢乱开大药方、搞过度医疗。让医生自由执业,是医改至关重要的一环。

(作者单位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 敖雪.借鉴管理式医疗发展商业健康保险[N].中国保险报,2005-09-07.

[2] 陈粤凤.“互联网医疗+保险”为保险公司开辟蓝海[N].中国保险报,2015-07-08(006).

[3] 陈书涵.以“互联网+”推动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思考[J].福建金融,2015.

医疗高端医疗保险第7篇

为满足社会各界不同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我院以部分高端人群以及外宾为服务对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更好的人性化医疗服务为纽带,于1997年成立了中日友好医院国际医疗部。我院特需医疗形成了由门诊、急诊和病房连成一体化的医疗保障服务体系,逐步打造了特需医疗服务的高端品牌。

1我院特需医疗同商业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情况我院国际医疗部是最早同商业保险公司建立合作关系的公立医院特需医疗部门,吸引并积累了大量持商业保险的驻京外籍人士和国内企业高层管理者等高端客户,奠定了我院长久以来在公立医院特需医疗服务市场中领军者的地位。

1.1什么是商业保险所谓商业保险是指以被保险人的身体为保险标的,保证被保险人在疾病或意外事故所致伤害时的费用或损失获得补偿的一种人身保险。它不仅在保障范围和保障水平上更为充足,可以提供社会医疗保险以外的健康保险计划,而且在支付形式上也更加人性化,“直付”便是一个集中的体现。只要是与我院建立直付关系的保险公司客户持保险卡和相关身份证明,就可以享受免付费的直付就医服务,这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就诊的流程,方便了患者就医。

1.2与保险公司建立合作关系我院国际医疗部自成立以来先后与万欣和、人保、平安健康、中间带、欧乐、招商信诺、方胜、国际SOS、康众、安盛、华泰、蒙迪艾尔、威马捷、威尔比在内的几十家保险公司或第三方管理公司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2010年共接洽商业保险公司22家,签署合作协议13家。

1.3与保险公司加强交流与沟通我院十分重视同商业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不仅指派专人负责保险相关工作,包括:合约的洽谈、审核;保险相关事务的沟通协调;保险公司及客户的参观;保险业务培训等,而且今年还举办了同保险公司之间的联谊活动,创造了双方直接交流的机会。

2我院特需医疗同商业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优势

2.1品牌优势我院是直属卫生部领导的国家三级甲等医院,拥有大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先进的医疗设备。国际医疗部门诊除了设有专家门诊外,还开设有普通的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骨科、泌尿外科、脑外科、胸外科、心脏外科、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皮科、中医内科、心理科等涵盖共计48个临床科室,由职称在副主任医师以上的医生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门诊诊疗服务。正是依托医院整体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医疗资源,才能更好发挥国际医疗部的“品牌”价值,毕竟医疗水平和安全是商业保险公司和客户最为关注的。

2.2服务优势我院是中日两国政府合作建设的大型综合性现代化医院,特殊的历史背景为我院临床、护理人员在对外交流培训方面提供了不少的便利条件和机会。医院整体较高的外语水平和丰富的外事经验,使得国际医疗部的服务可以更好的满足高层次的个性化医疗服务需求。

2.3价格优势对于商业健康险公司,我院特需医疗的价格定位相比较其它私立或外资医院来说有不小的吸引力,他们更愿意通过积极的宣传和引导使保险客户得到性价比更好的医疗服务。

3我院特需医疗同商业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前景

3.1新医改政策重视发展商业健康保险2009年颁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拉开了我国新一轮医改的序幕,新医改方案首次突破性地在政策层面对商业保险地位进行了明确,提出“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同时改革方案将“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予以单独强调,提出“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适应不同需要的健康保险产品,简化理赔手续,方便群众,满足多样化的健康需求”。新医改政策对商业健康保险的服务形式作出了具体规定,即“鼓励企业和个人通过参加商业保险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解决基本医疗保障之外的需求”。国家在政策层面上对商业保险的支持无疑对医院和商业保险公司的进一步合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引导作用。

3.2商业保险合作推动医院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稳定的客户来源,直接带来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效益。2010我院国疗全年保险直付收入约781万,占整体收入的8.43%;2011年1~5月,保险直付客户就诊2600人次,保险直付收入约310万,预计2015年中国健康险保费将突破1200亿人民币,健康险市场的蓬勃发展必将带来更广阔的客户群市场。

3.3提升我院的知名度掌握高端客户市场的主动性,进一步提升我院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大多数商业保险公司都有外资背景,他们会将签约的医疗机构列在其全球医疗网络合作伙伴的名单中供所有客户选择参考,这无形中提升了我院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4我院特需医疗同商业保险公司合作所面临的挑战

4.1公立医疗机构间的竞争越来越多的公立医疗机构看好特需医疗服务的市场而加入其中,而同商业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已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趋势和手段。

4.2民营、合资医疗机构的发展壮大针对高端客户,特别是持有商业保险的外籍客户,民营、合资医疗机构无论是在就诊环境、语言沟通,还是特需医疗服务方面都具有更多的优势。特别是从2011年3月1日起,随着《北京市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试行)》的开展,符合条件的执业医师可在本市行政区域内2-3家医疗机构依法开展诊疗活动,医生资源的共享无疑为民营、合资医疗机构注入了新的活力,也逐步缩小了医院之间医疗技术的差距。

4.3特需规模的限制目前国家的相关政策对于公立医院特需医疗的规模有较严格的限制,这对于持商业保险客户的就诊选择无疑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和阻碍。

5我院特需医疗的发展方向

5.1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在“以病人为中心”的指导原则下,医院应当提高医护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配套完善医疗硬件设备,提升整体的医疗诊疗能力,为保险客户提供更为人性化关怀的医疗和保健服务。

5.2人员培训医院对于从事特需医疗服务的医护人员应在业务知识、外语能力等诸多方面进行定期的培训,强化人员的服务意识、沟通能力,逐步提高综合素质。

5.3市场再细分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将特需医疗更深层次的细分,与科研教学相结合,建立各类特色学科群;在服务的各个环节上力求细化,设立多层次标准,在“特色”和“创新”两点上做文章,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力求开展多样性、层次性和个性化的医疗服务项目,不断推陈出新以适应特需医疗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发展变化。#p#分页标题#e#

医疗高端医疗保险第8篇

关键词:医疗产业链;盈利模式;互联网医疗

互联网对各行各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与改造,医疗产业也不例外。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正在高速渗透传统医疗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从诊断到治疗、从手术到给药、从监护到复诊都将进入_个互联网化、智能化的流程,全新的患者、医院、药企、保险等多方共赢的商业盈利模式也将在探索中出现。

1 医疗产业链

要想在医疗领域有所探索,首先要熟悉当前的医疗体制以及整个医疗产业链的需求方与支付方,也就是说,我们所创新或所提供的服务对象是谁,谁愿意为这些服务支付费用。

1.1 患者

患者是构成整个产业链最为关键的要素。不论是医生、医药、器械或是其他衍生的服务,其核心需求者都是患者。所以一切的创新与便捷必须是满足用户强并硬的需求,比如帮助他们节省就诊时间,为其提供性价比高的治疗方案。

1.2 医院与医生

医院需要借助于互联网医疗提升内部的管理,并为患者与医护人员提供最优的服务或管理;医生需要借助互联网医疗合理配置其就诊时间与对象,并能有效地为患者提供诊断。

1.3 药企

中国的医药产业链一直受到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管与管制。随着互联网的渗透以及政府自身的改革,这些监督与管制将会释放出更大的商业提升空间,给药企带来更多的活力与生机。

1.4 险企

患者不一定是直接支付方。随着商业保险的不断发展,保险将是整个医疗产业链的支付方,控制着当前医疗体系的现金流。由于云端数据可以帮助保险公司减少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损失,互联网医疗给商业保险激活了新的创业空间。

2 美国“互联网+”医疗商业模式

在美国,一些基于移动医疗及衍生出来的产品,服务已经有了相对稳定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面向整个医疗产业链的不同参与者,比如医生、药企、保险公司等。

2.1 向医生和药企收费

Epocrates的盈利模式是向药企和医生收费。由于拥有美国排名第一的移动药物字典,其为医生提供详细的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信息,包括功能主治、副作用禁忌、药物相互作用等,可以帮助医生高效进行处方决策,提升患者就诊体验。

2.2 向保险公司收费

美国个人健康管理移动公司WellDoc:其核心产品是手机+云端的糖尿病管理平台。患者可以用手机存储血糖数据,上传至云端。云端的算法能够为患者、医生提供个性化的反馈,使患者得到针对性的治疗。由于该系统能够帮助保险公司减少长期开支,所以形成“医生建议患者使用该系统,保险公司买单”的盈利模式。

3 国内“互联网+”医疗盈利模式的探索

互联网医疗对健康管理、就医方式、就医体验、支付方式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突破了传统的禁锢,提升了患者就医体验,有效调节了医患关系。目前国内依托于“互联网+”医疗衍生出来以下几种商业模式,体现在4个环节上。

3.1 健康管理环节

在健康管理环节上,主要是通过销售硬件产品以获得利润,目前主要集中在可穿戴设备上,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健康管理还体现在一些软服务层面,比如关注女性健康的大姨吗、美柚等,相对于可穿戴设备,这些健康管理APP具有“轻”的属性,导致其“硬”黏性不足,用户对其依赖性不足。

3.2 自诊环节

对一般“轻”病患者而言,其最缺乏的是专业、可靠的医学知识和专业的医疗咨询。在线轻问诊类平台可以帮助这类患者解决这一问题。专注于该环节的有好大夫在线、春雨掌上医生等。其中好大夫在线采取处处强调收费的商业化做法,获得“医界淘宝”的称号。

3.3 医生环节

医生可以借助互联网医疗增加合法收入、提升知名度、解决论文职称问题。一方面,好大夫在线、春雨医生可以帮助医生联结更多的患者,提升个人品牌,另一方面,杏树林、丁香园可以帮助其提高行医水平,评上更高的职称。

3.4 医院就诊环节

在医院就诊,患者的痛点莫过于排队、取药时间长、就诊流程不清晰、盲目挂号权威医生等。“互联网+医院”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极大提高就诊效率以及用户体验,目前,支付宝未来医院、金蝶医疗已在这方面做出努力。

4 互联网医疗商业模式潜在趋势

互联网本身是一种软价值产业,纵观多年来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外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医药电商、商业保险、在线问诊、挂号服务、医生教育、护理机构等方向在互联网医疗前进的道路上极具潜力。

4.1 医药电商

处方药解禁、配送条件放宽,电子处方等的逐步实现为医药电商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医药电商的发展提高了流通效率,极大地缩减了流通成本;基于数据的精准化营销和支持研发决策的大数据都为医药电商和药企带来更大的市场空间。

4.2 向险企收费

互联网医疗能够实现数据跟踪、收集以及对用户提供个性化建议,客观上能够降低保险公司保费支出,帮助商业保险公司精准定价,设计保险产品,有针对性地进行保险营销。目前国内,万达信息和上海市社保,卫宁科技与山西省医保中心达成合作,进行互联网医疗服务和费用监控体系的开发。这是一个互利共赢的突破点,发展前景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