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文化产业的特点

文化产业的特点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24 16:32:09

文化产业的特点

文化产业的特点第1篇

【关键词】文化资源 文化产业 产业类型 河南

把握地域文化资源与区域文化产业的相互关系

文化资源是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与开发利用价值的一般性资源。而地域文化资源除具有文化资源的共性以外还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即唯一性、不可复制性、不可转移性和不可再生性。由于地域文化资源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在一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它所拥有的地域文化资源是独有的。

关于文化产业的概念,2004年中国国家统计局在《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指出:文化产业就是为人们在文化、娱乐方面提品及相关服务并与之有联系的一系列活动的集合。这个概念包含了文化产业的两个属性,即文化内涵和产业功能。文化产业不仅具有涉及面广、内容复杂、数量多、品种多、新兴服务项目不断涌现等诸多特点,而且还具有跨区域性、创造性等特点。我们在发展区域文化产业过程中,结合地域文化资源优势,深入分析文化产业类型特点,选择合理的文化产业类型是很有必要的。

选择合理的文化产业类型,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相互关系。特有的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基础性和核心性的作用。文化产业是文化资源进入市场领域实现产业效益的有效载体,它能使文化资源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体现出来,为人们带来精神文化的享受。

就河南省而言,选择适当的文化产业类型对发展区域文化产业以及文化产业布局至关重要。区域文化产业是最具地域性、原创性的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区域文化产业不仅具有巨大的潜力且前景广阔。河南拥有发展区域文化产业的优势条件,第一,地域文化资源积淀深厚,时间跨度长;第二,地域文化资源有广阔的分布空间,且类型多样、丰富多彩;第三,拥有大量的自然人文景观;第四,基础文化设施的陆续建成和使用为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运作平台。河南的文化产业要取得跨越式发展,就应立足于发展区域文化产业,让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而选择合理的文化产业类型,确定河南不同区域的文化产业功能定位应该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打造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个好的文化产业项目的产生,对当地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是很有必要的。河南是文化资源大省,地上文物全国第二,地下文物全国第一。既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又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资源可谓门类齐全。但就目前来讲,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一部分被闲置,一部分则在开发过程中水平较低且重复现象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在文化资源整合方面下功夫,资源开发缺乏合力,从而导致资源优势不能转变为产业优势。文化资源大省不一定就是文化产业强省,要想拥有文化产业优势,就必须实现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文化资源是有限的,但人的创意是无限的。要把河南丰富的文化资源变为文化产业的宝藏,整合文化资源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河南在发展文化产业的道路上才刚刚起步,我们工作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扎扎实实地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

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还必须充分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形成核心竞争力。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文化品牌所包含的独特性资源以及相关知识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竞争能力,这些资源和知识又难以模仿和替代。核心竞争力是文化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利器。有了核心竞争力,才能为文化产业项目进入市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对文化资源进行合理而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注重对文化产业品牌的培育是提高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就是市场,就是竞争力,就是效益。有言云:三流企业靠产品,二流企业靠服务,一流企业靠品牌。要提升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把品牌效应作为重中之重,这就需要充分利用地域文化优势,明确发展重点,大力发挥品牌带动作用。因此我们在选择文化产业类型时需要注意的是:第一,该产业类型项目要尽可能地吸收、融汇当地已拥有的文化产业品牌效应;第二,要最大化地为文化产业品牌的培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打造核心竞争力,使文化产业的实力从整体上得以提升。

创建高附加值和高新文化产业

在21世纪,知识和信息化正在迅速普及并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这必然会对文化产业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在选择文化产业类型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信息化以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因素,并将这些因素同地域文化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在区域文化产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占领制高点,从而推动高新文化产业的发展。

高新文化产业是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在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和提升的过程中,凭借高新科学技术,通过运用和开发知识产权,最终生产出具有高附加值文化产品的产业。由于高新文化产业具备高知识性、智能化、高附加值、强融合性、高渗透性和辐射性等特征,因此它不仅能创造财富而且具有巨大的产业带动能力和就业潜力,代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高新科技是激发文化资源的引爆器,一旦将文化资源同高新科技结合起来,将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节目就是这方面的一个成功案例,它的成功既是现代传媒技术与戏曲资源的成功对接,更是在理念上对文化产业的不断创新。

针对河南新兴文化产业比重低、较为薄弱的问题,应优先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文化领域,改造传统的文化产业,推动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从“深”字上下工夫,即从文化产业内容上求突破;另一方面要从“新”字上下工夫,即充分利用高新科技,加快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化建设,推动产业升级,不断拓展新的发展领域。所以,我们在选择产业类型时一定要选择那些关联度强、资源竞争优势强、附加值大、增加值率高、行业增长速度快的高新文化产业作为重点来发展。要实现上述要求关键在于通过提高文化产业科技含量,来推动文化产业走上以科技为先导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树立区域文化产业一体化思想

在选择文化产业类型时,要通盘考虑文化产业的区域布局,科学分析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使文化产业布局最大限度地趋向合理。在制定好河南文化产业格局的基础上,再选择具体的文化产业类型,使所选择的产业类型同文化产业格局相互协调一致。

规模化是文化产业做大的前提,集约化是文化产业做强的关键。要发展文化产业,就必须通过培养文化产业集群以实现规模效应的扩大化。文化产业集群就是众多文化企业在一定区域内积聚而成的产业组织。其可以使文化产业类型的布局、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可以增强区域文化产业的竞争力。近年来,河南省也培育出了一批文化产业集团,但从整体上讲,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产业集群数量不多。建立一批有影响、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科学规划文化产业集聚区,使文化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配置和创新是实现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的一个有效途径。创建文化产业集聚区,选择什么样的文化产业类型是关键。文化产业包括的范围很广泛,但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并非所有文化资源都可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从河南来讲,要创建文化产业集聚区,一定要从河南的具体情况出发来规划产业结构。对于地域文化资源优势明显、基础良好而且发展所需条件比较容易达到的产业类型,应率先支持并使其快速成长。例如可以选择将文化旅游业、现场演出业、传媒产业、传统工艺品、会展业、艺术产业等产业类型作为优先支持与发展的产业大力开发。这样河南就能形成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和强大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文化产业的特点第2篇

党的十七大后文化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党的十八后发展文化产业发展又迎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部出《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鄂尔多斯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及项目实施方案》、《鄂尔多斯市关于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政策措施的出台,为东胜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东胜区文化产业发展与全国发展形势一样,近年来不仅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还彰显了自己的发展特色。

近年来东胜区依托丰富的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和文物古迹资源,重点发展了文化旅游、文化娱乐、文化艺术、广告信息等文化产业。通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集中力量和优势,重点谋划了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以项目吸引投资,滚动发展,不断扩大产业规模,促进文化产业基地建设,促进了文化产业链的延伸。秦直道文化产业园区运作基本上实现了政府前期主导,后期企业化运作的文化产业基地打造模式;九成宫旅游景区扩建、文化产业一条街、奥古斯都商务度假中心、文化休闲一条街、洒吧一条街、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大盟•凯德文化产业广场(动漫基地)等一批文化产业大项目的相续开工建设拉动了东胜区文化产业的整体向前发展。东胜区文化产业发展势头极好,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应理清发展思路、把准发展脉搏。

一、从实际出发,开拓创新

东胜区的文化产业虽有大的发展,但总体上说还是处于起步阶段,要想在短时期内获得突破性进展,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实把握住自己的特色优势,扬长避短,确定符合自身实际的正确思路与对策。文化产业如何加快发展,关键是决策层领导和经营者的思想观念要更新,勇于探索、大胆实践,转变职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时,要结合产业发展的整体要求来把握特色优势。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但要在市场需求和技术的背景下发展成为文化产业,就必须将这些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文化产业具有综合性极强的特点,人才、品牌、资本、信息、科技,以及市场需求和拓展水平、对原创产品的规模孵化能力等,都将在其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起到综合性的作用。所以必须优化配置各种可供开发的民族文化资源,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准几个重点,找到突破口。

一是要在民族文化的挖掘和利用上多下功夫。鄂尔多斯是蒙古族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地区,蒙古民族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民族礼仪、婚丧嫁娶传统习俗都能在鄂尔多斯地区反映的淋漓尽致。特别是草原文化、马背文化、服饰文化和饮食文化都是别具特色,需要进一步弘扬,用现有的高科技手段再现在舞台上,用文艺表演形式来反映现实生活。

二是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做好文化产业这篇大文章。我区的资源非常丰富,有人文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文物古迹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些资源优势为我区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2000年开始做起的秦直道文化产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三是文化产业发展行政管理者的思想观念要解放,要站在全国发展文化产业的大局中看待东胜如何发展文化产业。要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思路,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有步骤、有计划、成体系地进行。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优势,提出开发文化产业的总体构想,而且要纳入本地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之中,站在全局的角度去发展文化产业。

二、发展和搞活文化产业,要注重地域特色

东胜的地理位置独特、优越,处于蒙古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区,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优越的文化传承发展条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文化在这里交融、发展,形成了今天以蒙古族传统文化为主体的地区特点和民族特点和极其鲜明、独特而又丰富多彩的鄂尔多斯文化,对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的继续发展和不断弘扬,就有赖于当地文化产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一是就目前东胜的文化产业从体制结构和产业化程度来看,是属于民间资本介入与当地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资金投入较少的文化服务业和网络经营业,文化产业项目规模小、产业功能弱。从营业人员和收入看,还是规模小,其自我积累和发展的能力比较弱,有待新上一批以东胜特色的大型文化企业。

二是东胜的文化产业有着特殊的发展历史背景,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和文物古迹资源。古代北方民族在今天的东胜区创造了具有多民族特色的文明历史,形成了东胜地区不可多得的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如秦长城遗址、秦直道遗址、罕台庙以及边境地区的响沙湾、成陵等等都是很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积极、稳妥、科学地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是东胜区发展文化产业、开发特色产品的坚实基础。秦直道文化产业园这几年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点。

三是东胜作为蒙古族历史文化及民俗风情最具特点和保留最完整的地区,积淀丰厚、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又为东胜发展文化产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蒙古族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和其独特的文化艺术对全世界都有很强的吸引力,特别是以蒙古族历史文化为题材的电影、电视剧的拍摄发行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以蒙古族历史文化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书法、绘画、歌舞、摄影、根雕等艺术作品的大量涌现为东胜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丰富而独特的素材,在开发保护利用蒙古族历史文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近年来拍摄的大型电视连续剧《秦直道》,集中反映中原(秦)和游牧(匈奴)文化相融合的历史进程,反映千百年来各族人民不畏艰难险阻,孜孜不息地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相抗争的民族精神。随着电视剧的播放将进一步提升鄂尔多斯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向世界充分展示东胜独特的文化魅力。

文化产业的特点第3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 培育与发展 政策研究

[基金项目]宁波科技局软科学项目“基于政府治理创新视角的新兴文化产业培育发展研究”(批准号 2012A10045)

一、前言

中国文化产业的理论与政策构建,是随着文化体质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改革开放目标提出后被提出来的,中国文化产业改革的脉络是由福利性文化事业向市场型文化产业逐渐转变的,用文化产业来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是改革的主体思路。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2003年《文化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用高新技术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培植开发新兴文化产业。2009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要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实践证明,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一系列文化产业政策,极大的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体质的改革,对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文化产业外延的不断扩大,以动漫、游戏、网络文化、数字文化服务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模式不断涌现。新兴文化产业具有高技术、高风险、运营复杂等不同于传统文化产业的一系列特点,而以往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大部分是在传统文化产业背景下制定出来的,产业规制部分内容大于产业发展部分的内容,在促进产业发展政策方面,政策表述又过于宏观,缺乏具体细化的应对措施而难以落地,这就使传统文化产业政策与新兴文化产业现状之间难以达到有效的耦合。鉴于此,从新兴文化产业的特点出发,探索新兴文化产业的扶持与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文化产业特殊性分析

从生产和经营方面来说,新兴文化产业的生产运营组织模式和内容载体不同于传统行业,这种特点使文化产业的生产和运营过程相对一般行业来说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化产业相对于传统产业,对创新的要求更高。由于新兴文化产业属于内容产业,只要思想不会停滞,文化产品就会源源不断的出现,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化产品的内容属性没有过多变化,但内容载体受高新技术的影响较为显著,内容载体从原来的纸张书籍过度到现在的网络与电子媒体,这一变化要求文化产业必须能够根据内容载体的变化而创造适应性的内容产品,因此文化产业的的发展必须跟上电子网络产业的发展速度,创造出丰富的新媒体内容产品。动漫、网络、电子游戏领域的发展正是文化产业与其它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的产物。

第二,文化产业具有低污染低消耗,内容资源不会枯竭的特性。文化产业的产品属于内容产品,文化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质生产资料极低,属于低污染低消耗行业,文化产品生产中所投入的主要资源是文化产品生产者的智力资源,只要具备拥有丰富的创造力的文化产品生产者,就能够源源不断的创造出文化产品,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产品的生产成本低,按照马克思注意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文化创造属于极度复杂的劳动,一单位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要等于若干单位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文化产品的价值,等于生产和再生产文化产品生产者劳动力的价值。由于文化创造属于复杂劳动,因此培养文化产品生产者所需的社会资源较大,文化产品的主要成本体现在生产过程中的人工成本方面。

第三,文化产业具有高研发成本,低复制成本特性。因为文化产品的生产周期较长,早期开发过程中的资本投入较高,一但开发结束,最终文化产品的复制仅需要较低的成本,以微软为例,视窗系统的开发成本约为20亿美元,但视窗系统的实体成本仅为一张光盘和包装物,成本不到1美元,这种文化产品的早期高投入与后期低成本的特性使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鲜明的特性。

第四,文化产业受高新技术的影响更为明显。高新技术的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内容生产提供了新的载体,动漫、网游等产业就是传统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的产物,传统文化产业借助网络这一新媒体作为内容载体,以新的形式推出文化产品。

第五,文化产业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性。文化产业的生产周期长,早期投入大,生产的文化产品如果不能被公众接受,则会导致直接的亏损,大众喜好会随着时间而变迁,把握公众的文化喜好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当公众喜好变化时,没有随之而变的文化产品就不能够被接受,亏损成了必然。所以文化生产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大众的文化偏好,而大众偏好的易变性导致了文化产业的高风险性,如果大众接受了文化产品,鉴于文化产品的已于复制性,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因此收益就会很大,所以新兴文化产业具有高风险高回报性。

从功能和作用方面来说,新兴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与实体经济结合的产物,具有自身的意识形态特性和内容生产特性,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有更为广泛和丰富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化产业具有促进内需,扩大就业的特征。首先,文化产品的生产需要大量文化产品的生产者,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会带动文化周边产业的发展,这能够促进就业。同时文化产品的消费具有外部性,能够将创新思想和现代方法带入到其它行业,促进其它行业的就业。

第二,文化产业和其它产业关联度较高。文化产业与其它产业之间的产业关联度要高于其它产业之间的产业关联度,主要在于文化产品的特殊性,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具有特殊性,文化产品通过消费能够将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间接传递给消费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也是一个学习过程,文化产业能够通过文化产品将新的思想传递到其它行业。

从意识形态方面来说,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主要源于文化产业产出内容具有意识形态性,能够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化产品具有外部性。文化产品所承载的思想观念和价值标准比人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生活,内容积极的文化产品能够传承历史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塑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和价值观念,从而推动其它产业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根据市场失灵理论,要对文化的外部性进行规制,对正外部性进行规制,对负外部性进行限制。

第二,主流文化产品能够体现社会主体的价值观、道德追求和生活态度。文化产品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必然会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产生联系,一种文化产品必然带有某种表达,蕴含着一种主张,诉诸着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的表达,完全拜托精神追求和价值评判的精神产品是不存在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但受报纸广播等文本信息的影响,同时也受卡通、音乐电视剧等娱乐性文本的影响,文化产业为我们建构了自身的内在生活,激发了我们的情感、幻想和认同。

三、新兴文化产业扶持政策构建要点与分析

文化产业具有特殊性,会使其在政策制需求上与其它产业产生差异,文化产业具有意识形态性和外部性,对这些外部性的控制和调节,是无法仅仅通过市场的手段来达到的。必须由政府通过政策手段达到,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要考虑到文化产业对意识形态、社会思潮、价值观念方面的影响,在确保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同时,必须确保文化产业内容产品的健康积极。对文化产业进行政策调控,是突出文化产业正外部性、保持社会价值观念健康积极的必然要求。

现今的文化政策更多的强调文化的引导、教化功能,政策手段更多的停留在行政层面。文化产业政策要在宏观上与文化政策相一致,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又要强调社会收益与企业收益相统一,这就需要手段多样的调控手段,否则很难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与一般经济产业相比,文化产业的特殊性源于文化产品的特殊性,因此对文化产业政策的把握不能局限于一般的公共政策和产业政策的规律,必须对文化产业政策特殊性规律进行深入的把握与探寻,文化产业政策的构建具有复杂性的特征。

第一,需要加强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引导和规范。因为文化产业生产经营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性,早期投入成本高,后期复制成本低,如果一旦产品不被公众所接受,文化企业必然会受到较大的损失,鉴于此,文化企业在设计文化产品的过程中往往会更加关注公众的喜好而忽视内容是否健康积极,鉴于此,需要对生产经营过程进行监督和规范,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一致。

第二,需要加文化产业金融扶持力度。文化产业的高风险,高收益特性使得文化企业发展初期难以凭借传统银行体系获得足够的融资,必须要有对文化产业经营规律非常了解的金融机构为发展初期的新兴文化企业融资,这方面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由政府成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基金运作模式和VC的运作模式相似,在企业的发展初期注入资金,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为企业提供专业的指导,一旦企业成功上市,则卖出股权退出。由于文化产业具有外部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因此文化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政府应当给与税收和政策方面的优惠。

第三,需要为产业功能的发挥创造良好的条件。文化产业产业功能的发挥可以促进就业、夸大内需,文化产品的消费也能够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潜移默化的传递给消费者,文化产业功能的有效发挥离不开完善合理的文化产业扶持政策,这需要政府构建完善的文化产业的生存环境,主要包括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体系,在文化消费方面进行培育和引导。

第四,要完善管理体制、提升发展水平。当前我国文化产业涉及管理部门较多,政出多门,不同管理部门往往从自身角度着眼提出政策,如果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这有可能导致不同管理部门之间政策的冲突,因此针对文化产业的这一特点,要形成系统性、权威性、连贯性的政策颁布主体,避免政出多门,互相抵牾。

参考文献:

[1] “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白皮书”.[M].文化部,2010年

文化产业的特点第4篇

关键词:重点项目;选择模型;考量因素;文化产业;区域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6)01-0144-005

作为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设立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科学地选择、确定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成为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

文化部以《中国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手册》(以下简称《手册》)的形式,公布每年的全国文化产业重点项目。2013―2015年,《手册》共收录了5721个项目,涵盖了11类重要的文化产业行业。除了全国层面,地方政府分批或分年度陆续出台了本地区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名录,或以文化产业“投资推荐项目”、“引导资金补助项目”、“招商指南”等形式确定了本地区文化产业鼓励投资、优先发展的重点项目。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的选择与确定,有的是科学分析的结果,也有的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如何科学、理性地确定文化产业重点项目,选择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时应该考量哪些因素,这是学术界和理论界需要回答的问题。

一、文化产业重点项目选择模型构建

文化产业重点项目选择模型由两大系统构成:供给系统与需求系统。供给系统包括文化资源、人力与技术资源、资本资源三大要素,需求系统包括市场需求、经济结构调整需求、文化保护与传承需求三大需求(见图1)。

(一)供给系统分析

供给系统分析是文化可能性分析,主要分析本地区是否能够为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提供资源要素(文化资源要素、人力与技术资源要素和资本资源要素)支撑。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文化产业就是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过程。文化资源具有地域性,不同地区之间文化资源的性质、数量、质量、结构、形态与特征各不相同,依托本地区特色和优势文化资源形成的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才能具有竞争力和持久的生命力。

文化产业是知识密集型和高智力性产业,人力与技术资源要素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和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是目前各国发展文化产业所面临的两大课题。[1]文化创意是文化产业的灵魂,没有高水平的人才,就没有高水平的文化创意。人力资源的素质决定了文化产业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文化产业的竞争,实质是高素质人才资源的竞争与博弈。人才的蓄积培育和市场配置是文化产业要素市场的关键要素和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技术为文化产业提供新工具、新资源、新载体,技术的不断革新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推动力。[3]只有通过技术,才能将文化创意转变为现实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只有充分利用新技术,与新技术对接、结合,文化产业才能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不断诞生新的文化产品和产业形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向技术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项目倾斜,方可取得预期成效,获得持续发展。

我国的文化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规模小、融资渠道窄,文化产业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文化部网站关于文化产业投融资的调查显示,有74.1%的参与者认为“很难,几乎不能融到资”,16.3%认为“还行,有些项目能融到资”,仅有0.9%认为“很容易,不存在任何困难”。资本投入量和资本门槛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资本资源匮乏,文化产业项目就不能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和品牌营造,也就没有必要将其确立为“重点项目”了。

(二)需求系统分析

需求系统分析是必要性分析,主要分析文化产业重点项目能否满足本区域或更广阔地域的当前或长远需求,这些需求包括:市场需求、经济结构调整需求和文化保护与传承需求。

经济属性是文化产业的基本属性,文化产业具有经营性特征,文化产业主客体的关系可以表现为纯粹的经济行为和经济关系。[4]所有产业的发展,都源于市场需求,适用于市场经济规律同样也适用于文化产业经济体。因此,现实的与潜在的市场需求是文化产业重点项目选择与确立的重要依据之一。文化产业改革创新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转型的重要引擎[5],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的选择与确立,要服务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需求。文化产业不仅具有经济属性,还具有文化属性,承担着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责任,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的选择,不能仅仅考虑经济效益,还必须考虑文化效益。在选择模型需求系统中,文化保护与传承需求是体现文化产业发展内在要求的不可或缺的独特部分。

根据上述模型,可以提炼出文化产业重点项目选择需要考量的五大因素:地域特色文化(源于供给系统中的文化资源要素)、前期建设基础(源于供给系统中的人力与技术资源要素和资本要素)、市场发展前景(源于需求系统中的市场需求)、区域产业结构(源于需求系统中的经济结构调整需求)、文化遗产保护(源于需求系统中的文化保护与传承需求)。

二、模型的供给系统考量因素

(一)地域特色文化

我国地域辽阔,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这是各地发展文化产业的文脉基础。一个区域上马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切忌罔顾本地特色与优势文化资源,盲目跟风,简单模仿,东施效颦。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各地纷纷上马以“西游记”为题材的娱乐项目,全国各地建设了400多个内容基本雷同、照搬照抄、缺乏个性与创意的“西游记宫”,丧失地方文化特色,有的甚至走向庸俗化,不仅导致经济上的亏损,而且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伤害。

以河北省邯郸市为例,其地方特色文化至少包括四个方面:以赵王城遗址为代表的战国文化、以邺城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黄粱梦吕仙祠为依托的梦文化以及以馆陶黑陶、磁州窑为代表的陶瓷文化。邯郸市在建和拟建的赵王城遗址公园、邺城遗址文化产业园、梦文化中心、馆陶黑陶生产培训基地、磁州窑文化产业基地等五个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就是依托上述四大地域特色文化凝练而成。湖南省株洲市的地方文化主要体现在炎帝文化(神农文化)、陶瓷文化和红色文化三个方面。陶瓷艺术产业园、神农耕食文化创意农业园、神农谷文化旅游区、杨得志故居、茶陵红军村保护与开发等重点项目植根于株洲本土特色文化,需要重点扶持,优先发展。

在民族地区,虽然经济发展程度相对不高,但各种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资源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吸引力强,依托民族特色文化的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具有不可替代性和比较优势。2014―2015年,自治区共有12个项目入选全国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含续建项目),除了两个文化产业服务平台项目外,其余项目全部以特色文化为依托(见表1)。

(二)前期建设基础

经过若干时间的前期建设,区域内某些文化产业类型或项目往往已经具有了较好的发展基础,这种发展基础主要体现在:初步形成品牌效应,知名度较高;积累了较雄厚的资金,经济基础较好;培养了一批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人力资本较充足;形成若干较为成熟的文化产业园区,集聚效应明显。选择已有一定前期建设基础的项目作为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可以降低投资的风险,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动漫产业还没有引起其他地区重视的时候,常州市就绘制了动漫产业的发展蓝图并付诸实施,常州影视动画产业有限公司成为我国第一批、江苏第一家“国家动画产业基地”。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常州市已经形成了动漫产品研发制作、动漫衍生品开发、网络游戏、软件设计、数字娱乐、服务外包等特色产业集群,培养了一大批动漫产业人才,建成了全国领先的动漫技术服务平台,培育了多家知名的动漫企业。2009年,在文化部、财政部、税务总局审核认定的国家首批100家动漫企业中,江苏有15家动漫企业入选,全部集中在常州。鉴于常州市动漫产业已经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继续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有望取得更大的效益。近几年,常州市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的选择明显向动漫产业项目倾斜,2011―2013年,动漫及其衍生项目占全市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的比重均在30%左右(见表2),这些项目多数来自人力、技术、资本资源较为雄厚的重点企业。

三、模型的需求系统考量因素

(一)市场发展前景

科学地选择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必须具有敏锐的市场嗅觉,甚至需要具备超前的市场预判能力,选择那些市场前景好、成长性高、内生动力强的文化产业项目,切忌盲目跟风,亦步亦趋。

主题公园的建设曾经在中国风靡一时,近几年,主题公园新一轮投资热大有卷土重来之势。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新建的主题公园超过100家。主题公园集诸多娱乐活动、休闲要素和服务接待设施于一体,体现了现代科技与文化创意的融合,是现代旅游业的一大创新。但同时必须注意到,主题公园投资大、占地多、门票贵、消费高、游客重游率低,最好建设在经济比较发达、流动人口众多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地区,而且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不宜布局多座。有的中小城市不顾市场实际情况,盲目上马大型主题公园项目,刚开业的时候尚可维持,随后游客量不足,亏损经营;有的地方互相攀比,不顾主题公园空间布局规律和市场前景,同一区域内上马多座主题公园,造成恶性竞争。

近几年,影视基地建设成为许多地方文化产业的“新宠”,一哄而上的影视基地项目重复建设,陷入混乱的无序竞争状态。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影视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国内已建成的影视基地中,80%亏损,15%收支平衡,仅有5%能赚取微薄利润,其经营状况比当年主题公园的局面还要糟糕。[6]如此众多而分散的影视基地,没有形成具有足够竞争力的影视产业集群,没有打造完整的影视产业链,最后只能是“有场无剧、人去城空”。无锡的影视传媒产业起步较早,始建于1987年的中央电视台无锡影视基地已经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影视基地之一。但是,现有的提供外景拍摄场地、设备和服务,收取场地租金和服务费的影视基地发展模式已经越来越不可持续,将被市场逐步淘汰。数字和3D技术等科技发展给影视制作带来了革命性变化,现代数字制作手法正在改变传统的电影制作模式,数字电影是未来的发展趋势。面对影视基地转型的市场挑战,无锡市提出建设数字电影产业园重点项目,致力于高新技术形式的3D、高清巨幕等电影的拍摄与后期制作,这是科学理性分析市场发展前景的结果。

(二)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是特定区域内经济要素在不同产业之间的配置,既是行业分工的产物,又是地域分工的产物。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是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优化)和高级化(升级)的过程。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的选择与布局,既要充分考虑现有区域产业结构,围绕区域优势产业,又要积极服务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桂林山水甲天下”,旅游业是桂林最具比较优势和品牌效应的产业,在区域产业结构中居主导地位。《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获批,标志着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桂林旅游业的主导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桂林文化产业的发展,要紧紧围绕旅游业、以旅游业为中心进行产业布局;桂林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的选择与布局,要服务于“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打造国际旅游胜地”的总目标。桂林市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包括旅游演艺类项目“印象・刘三姐”、“梦幻漓江”,景区类项目靖江王城及王陵景区、龙胜黄洛长发瑶寨景区、阳朔瑞盛旅游休闲区等,都是充分考虑了桂林区域产业结构中的主导产业(旅游产业)而设立的。

在传统产业主导的区域,新兴文化产业可以有效地建立起与传统产业的战略关系,促使传统文化产品和服务升级,促进整个文化产业紧密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7]在传统工业、制造业占主导的区域,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的选择,应该着重考虑传统优势产业和相关新兴产业的融合,以提升传统产业的附加值。生产性文化服务业项目(如工业设计、广告会展、文化信息传输服务等)具有广泛的产业融合性和密切的产业关联性[8],在文化产业重点项目选择时要给予特别关注。

陶瓷业是景德镇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景德镇市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的选择,要优先考虑陶瓷业和新兴产业融合催生出来的项目。陶溪川国家陶瓷文化产业园、古窑民俗博览区、三宝陶艺村、陶瓷名坊园、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保护、陶瓷艺术创意中心、陶瓷博览会、乐天陶社创意市集等文化产业重点项目,体现了景德镇传统陶瓷业与工业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品、创意、软件、旅游、会展、电子商务、资讯传媒等产业的深度融合,这些重点项目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景德镇传统陶瓷产业升级。

对于产业结构面临根本性调整的区域,要根据确定的产业方向,凝炼设计若干文化产业重点项目,“集中力量办大事”,建成一批标志性的文化产业工程,尽快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目标。作为传统煤炭城市、全国首批1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河南省焦作市以旅游产业和太极文化产业作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转型的突破口。云台山大型综合旅游项目从2006年起就被列入河南省文化产业重点招商项目,中国太极城、太极服装、东方太极文化论坛和太极文化特色街等项目连续入选全国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库。在一系列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的支持下,焦作市已经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示范区。

(三)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取向有所不同,甚至存在矛盾。文化遗产保护的落脚点是“保护”,是公益性事业,文化产业的落脚点是“产业”,是以追求利润、产品的价值增值为目标的。但文化产业又有其特殊性,文化遗产保护是文化产业项目的基础,文化产业项目具有保护文化遗产、促进文化认同的功能和使命。文化产业重点项目选择,除了考虑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外,还要充分考虑利用重点项目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基因传承。

在2014年全国文化产业重点项目中,南京直立猿人化石遗址公园项目是文化遗产保护类项目的典型代表。古人类遗址的旅游开发一直是业界难题,如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和故宫同年(198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游客稀少,全年游客量(约15万人)甚至不及故宫4天接待的游客量。单纯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建设南京直立猿人化石遗址公园,多半是亏损的,但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看,又是非常有必要的。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邯郸市“邺北城考古遗址公园”、湖南省长沙市“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遗址考古公园”、山东省“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辽上京考古遗址公园”等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大抵也属于此类。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文化资源丰富的苏州,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依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苏州市2014年度71项文化产业重点项目中,以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要内容的项目有张家港金村古村文化保护、香山景区历史文化展示、太仓浏河古镇文化产业园、吴江黎里古镇综合保护、盛家厍历史街区改造、吴中东山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修复、相城御窑金砖博物馆、姑苏虎丘地区综合改造、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工业园区斜塘老街、苏州古建老宅保护修缮等12项以及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参考文献:

[1]顾江,昝胜锋.亚洲国家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9,(6):38-41.

[2]欧阳友权.文化产业人才建设:问题与思路[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114-118.

[3]王颖,支大林.文化产业生成、运行和发展机制研究[J].经济纵横,2012,(9):19-23.

[4]胡惠林.论文化产业的属性与运动规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5-13.

[5]张鸿雁.文化产业深化改革的切入点与行动逻辑[J].江苏社会科学,2014,(4):7-8.

[6]秦毅.影视基地建设“虚火”当降[N].中国文化报,2013-9-3(2).

文化产业的特点第5篇

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的行业。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界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所以,我国对文化产业的界定是文化娱乐的集合,区别与国家具有意识形态性的文化事业。国家统计局将以下8类列为“文化产业”的范围:(1)新闻服务;(2)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3)广播、电视、电影服务;(4)文化艺术服务;(5)网络文化服务;(6)文化休闲娱乐服务;(7)其他文化服务;(8)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服务。

2010年9月辽宁省政府出台的《辽宁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纲要》,指出要充分发挥辽西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历史文化旅游以及相关文化产业。2014年8月,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形成若干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特色文化产业带等一系列目标。

一、锦州市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分析

(一)文化资源丰富

辽西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具有鲜明的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其中红山文化、辽金文化、前清文化以及关东风情等旅游民俗文化都独具特色。作为辽西中心城市的锦州文化底蕴深厚,锦州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辽代的重要发祥地,满族的兴盛地。红色文化、民俗文化、海洋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优势明显,有着很好的文化基础条件,具备发展文化产业的独特优势,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二)文化产业发展迅速

2011年辽宁省委、省政府再次推出《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积极推进具有辽宁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2012年锦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锦州市文化产业发展振兴纲要》,实施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战略,特色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特色文化产业产值明显增加,吸纳就业能力大幅提高,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锦州市先后有28家单位被命名为锦州市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辽宁锦州辽西文化古玩商城成为首批部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成了2家具有较大影响的省级文化产业园区,4家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省级优秀文化企业。

(三)特色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凸显新生机

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发展,锦州市初步形成了文化旅游、古玩与艺术品收藏、工艺美术、演艺娱乐、广播影视、文化会展、动漫游戏、新媒体、印刷发行等高成长性产业。锦州市积极推动传统优势文化企业重组,加大对传统文化产业支持力度,域外影响力不断提升。在积极开拓传统文化产业发展领域的同时,培育和扶持新兴文化产业和融合业态产业高端起步。专业设计服务业正在依附制造业处于起步阶段,呈现出新的亮点。“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等产业新模式正在形成,文化与制造、文化与金融、文化与体育、文化与农业的融合业态开始逐渐显现。

二、锦州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在突破辽西北战略中,辽西特色文化产业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城镇化建设、提高生活品质、复兴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等方面,作用越来越显著。但长期以来,辽宁省以工业著称,装备制造业发达,渐渐地形成了发展工业才能带来GDP增长的观念,以“文化+”为特征的,自觉、主动地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的意识与能力还不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一)文化产业的知名品牌较少

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缺乏技术性、融合性、超前性和欣赏性,创新能力不足,管理手段落后,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的能力较弱。锦州无论从地理环境、人文景观还是历史文化来看,都有着独特的名片和丰厚的历史记忆,面对这些优势,我们缺乏对“文化符号”的整体打造。所属各县(市)区文化产业定位不明确,特色不明显,存在低水平同构、同质化现象。

(二)产业基础薄弱

虽然锦州地区的文化企业数量在逐年增多,但文化企业规模偏小,锦州市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偏低,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较小,与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相比总产值偏少。文化产业层次较低,缺少超大型的骨干文化企业支撑,文化企业小而散,集约化程度不高,产业链条不完整,企业实力不强。居于价值链高端的企业稀缺,新兴产业和融合业态发展滞后。

(三)资金投入力度明显不够

各级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力度明显不足,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小,体现“锦州创造”、“锦州特色”的产品少,缺乏有影响、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和区域品牌。

(四)高端创意和管理人才不足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与区位条件的限制,锦州市不仅文化艺术类专业人员不足,而且缺乏市场策划和产业销售人才,特别是高端创意与管理人才,导致现有文化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不强,管理服务水平不高。

三、建设锦州特色文化产业区的建议

(一)打造锦州特色“文化符号”

加强对地缘相近、文脉相承区域的统筹协调,丰富锦州市地域的文化内涵,建议组织有关部门出版发行《锦州民俗》、《锦州风情》、《锦州文明》等系列画册,挖掘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民族风情文化产品,如油雕、皮影、木偶、剪纸、山水画、满族刺绣和满族的嘎拉哈、萨满面具等等,使锦州的地域文化充分彰显出来。

(二)打造工艺美术知名品牌

建立辽西地区特色文化资源素材库,发挥锦州在玛瑙、化石、玉器加工等艺术品资源和产业优势,推动文化元素与工艺品设计有机结合,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坚持全球视野和国际化理念,实施面向全国的品牌传播计划,培育一批以玛瑙、化石等为代表的全国知名工艺品美术品牌。

(三)构建辽西特色文化产业带

充分利用城乡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建设一批典型带动作用明显的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区和示范乡镇,鼓励发展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特色文化产业带。将创意设计融入产品研发、品牌策划、营销推广等各环节,注重功能、外观、材质等创新,提升工业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四)壮大区域性文化产品交易集散中心

以锦州辽西古玩城、锦州市会展中心为依托,定期举办文化与创意、科技等融合发展的专业化全国性展会,全面提升工艺品、收藏品的辐射力,建设区域性文化产品交易集散中心。

(五)打造辽西历史文化旅游带

发挥辽西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优势,重点培育彰显厚重历史、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国内著名文化旅游带。挖掘锦州医巫闾山、笔架山、锦州广济寺、义县奉国寺和万佛堂石窟等项目的历史文化内涵,开发文化旅游景观,培育锦州市历史文化旅游新亮点。

(六)健全各类特色文化市场主体

培育和引进特色文化骨干企业,综合运用财政、税收、人才、土地等政策手段,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和其他领域企业跨界投资文创产业,吸引国内外知名文化创意企业或研发中心入驻锦州市。采用“文化+旅游”、“文化+互联网”、“文化+科技”、“文化+金融”等融合发展模式,带动锦州市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将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纳入全市企业上市重点培养计划,力争实现多家符合条件的文化创意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

(七)加强特色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加强特色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就要结合我们锦州地区的实际情况,将我们本地区有特色的如:皮影、剪纸、木偶、满族刺绣等等一系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才方面的培养逐步的延伸到大中专学校,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力度。同时还要依社会力量,借助工作室等平台,着力培养那些具有一定文化创新能力的、传统的、民间的、可塑型手工艺传承人才。还要大力鼓励那些有创意能力、有设计能力的相关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和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加强合作。

创新人才吸引机制。采取公开招聘、人事调动、合同聘用、项目合作、创建工作室等方式,走“以大师引来团队、以赛事引来专家”之路,吸引优秀文化产业人才进驻锦州,并给予住房、配偶工作以及子女入学等“一揽子”保障。把人才的引进工作要做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进行部署,还要建立健全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和相关的政策系统以及各种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让优秀的人才在引进的过程中从生活待遇到事业发展都没有后顾之忧,从而形成留着优秀人才的良好氛围。

还要建立健全多层次的优秀创意设计人才的奖励体系。由政府、用人单位还有社会三家共同奖励并做到互为补充。通过多种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培训形式对优秀的创意设计人才给予重点支持。如参加展会、举办专业培训、支持出国培训等等。

(八)进一步加大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

对于那些符合国家政策、符合省和市的产业政策、技术含量又比较高、经济效益还好、并且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同时有望形成产业的创意类专利技术转化的项目给予财政大力支持。还要落实国家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四、结束语

文化产业的特点第6篇

关键词:特色文化产业集聚 文化产业园区 文化竞争力

近些年来,区域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比较快,集聚效应日益显现,区域特色文化优势得到了较好发挥。区域特色文化产业是指在一个区域内外影响较大、与其它区域相比具有独特或比较优势的文化产业。认识区域特色文化产业集聚的现状,分析集聚的动因,并采取积极措施强化这些动因,将有利于促进特色文化产业集聚的合理推进,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在发挥特色文化优势中更好发展。

区域特色文化产业集聚现状

所谓产业集聚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它的主体包括数量众多的、相互竞争的生产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企业,还包括上游的原材料、零部件、机器设备等专业化投入的供应商,下游的批发、零售、、进出口等流通企业,人才、金融等专业化服务和专用的基础设施的供应者,生产互补产品的厂家,以及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技术支持的其他机构,如大学、职业培训机构、标准制定机构、智囊团、专业媒体和贸易联盟等。

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既具有一般的行业属性,又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由牵头的“文化产业统计研究课题组”界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包括:“提供文化产品(如图书,音像制品等),文化传播服务(如广播电视,文艺表演,博物馆等)和文化休闲娱乐(如游览景区服务,室内娱乐活动,休闲健身娱乐活动等)的活动,它构成文化产业的主体。同时,还包括与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活动有直接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以及相关文化产品(如工艺品等)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它构成文化产业的补充”。本文所论述的区域特色文化产业是指在一个区域内外影响较大、与其它区域相比具有独特或比较优势的文化产业,其特点是价值大、发展潜力大、难于复制、不可替代。有些文化产业虽然也具有地方特色,但作为产业开发价值不大,发展前途较小,可以作为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不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近些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已经有了较快推进,突出表现是特色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目前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表现出了如下特点:一是特色鲜明、个性突出。园区能否体现独特的文化个性、文化风格和文化品味,关键看其能否体现区域文化特色。因此,文化资源禀赋是建立文化产业园区首先考虑的因素。从目前在国内出现的一些文化产业园区看,如辽河文化产业园、北京的琉璃厂文化产业园区、北京的798艺术园区、聊城古城文化产业园区、深圳大芬油画村等等,都是以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为主体的,并且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对当地经济社会的积极影响已日益凸现。二是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大多还处于蓝图阶段,这也就决定了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区内各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强度、紧密联系的程度还不够”,“由于文化产业园区在我国的出现是最近几年的事,具体如何操作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仍处于边摸索边实践的阶段”。三是政府重视。从园区的运做模式来看,已逐渐由民间自行筹备、内部联系较为松散的状态转向政府参与投资、并由一定的协会组织来对园区进行管理。文化产业园区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一条重要途径已经被政府所认可,并引起重视,许多地方政府也把发展文化产业园区纳入到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之中。

区域特色文化产业集聚的动因

(一)区域竞争推动力

区域文化竞争力是衡量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对区域经济竞争是不可或缺的深层力量。文化竞争首先是文化产业竞争,发展文化产业、促进区域文化产业集聚是优化产业结构战略举措和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新的增长点。依靠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特色文化产业集聚,能激活、放大区域特色文化的影响因子,从而形成文化传播和认同的重要经济支撑。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增强,能够充分发挥品牌文化的巨大作用,不仅使特色文化产业自身得到发展,而且通过品牌文化的市场力、忠诚力、辐射力、创新力等作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扩大区域竞争力。可见,区域竞争需要发展特色文化产业,而特色文化产业集聚能够推进特色文化产业实力、影响力的增强,所以,区域竞争是推动特色文化产业集聚的重要动力。

(二)文化传承责任力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越是文化积淀深厚,这个责任就越重大。要传承特色文化,一方面要保护,另一方面对特色文化资源要进行合理开发利用,通过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形成强大的文化产业,这样,可以为特色文化发展奠定敦厚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发展载体。而特色文化产业的强盛,需要走产业集聚的道路。因此,地方政府在保护、传承和弘扬特色文化责任意识的驱使下,将积极支持和引导特色文化产业在空间上逐步走向集聚。

(三)共生优势吸引力

特色文化产业在空间上集聚能够共享交通、网络、水、电、通讯等各种公用设施,能够降低区内企业信息、人力资本的搜寻和培养、企业之间运输的成本等。除此之外,产业集聚也能够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创新理论认为,产业集聚作为一个社会性系统,是多种要素、多种主体、多种联系协同形成的一个集合体。它能有效地促进区域各种要素的结合,培育创新和技术进步的产业环境。同时,产业集聚的特点决定了其比较优势在于能促进持续的创新活动,这是因为:产业集聚环境有利于知识的积累与学习的加强;有利于知识和技术的传播与扩散;产业集聚区内完善的中小企业服务系统,可以发挥服务中心、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机构的整体功能。以上这些共生优势能够形成一种强大的吸引力,拉动布局分散的文化企业,在成本最低、收益最高原则的指导下,产生了在空间上的集聚动力和愿望,趋向集中,形成产业集群。

(四)政府政策激励力

从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形象树立、区域特色品牌打造等方面考虑,地方政府应该对特色优势文化产业的发展大力扶持,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是特色文化产业积聚的加速器。自发的文化产业集聚是缓慢的,特别是文化产业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质,在一些领域投资大、见效慢,如果没有足够的激励措施,民间资本是不会进入的,所以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与集聚更需要政府的引导与扶持。由于政府政策导向和激励作用,会产生一种力量,刺激和引导特色文化产业快速向特定地区集聚。

(五)自身发展内需力

区域特色文化产业集聚是文化企业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基本的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金等都有一个很强的流动趋势,都会从低效益的地区或部门向高效益的地区或部门流动,力求重新组合,改善资源配置,以发挥出更大的生产效率,争取更大的利润。企业自身成长的强烈愿望促使企业寻求适合自身成长的最肥沃的土壤,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对企业发展形成许多制约,而在空间上走向集中,形成产业集群,能获得自身发展的更大优势,实现企业发展的需要与愿望。对任何企业而言,追求自身的发展是内在的永恒不变的运行动力,文化企业同样如此,“一方面,通过集群内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以及群体协同效应,将可以获得诸多经济方面的竞争优势,如生产成本优势、基于质量基础的产品差别化优势、区域营销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通过支撑机构和企业间的相互作用,将形成一个区域创新系统,提升整个集群的创新能力”(魏守华、石碧华,2002)。因此,为了追求自身发展,区域特色文化将趋向于向产业集聚方向发展。

(六)市场拉动力

特色文化产业之所以会向一定的空间位置集中,一个重要的动力是市场需求的拉动。一般而言,文化产业集聚区是集生产、交易、休闲、旅游等为一体的地区,有些文化企业本身的生产和顾客消费是无法分离的,如地方曲艺表演等,因此,如果文化产业集聚区形成了庞大的、有活力的交易、消费市场,那么将形成一种引力,诱使文化产业进一步走向集聚。

区域特色文化产业集聚的动因及培育措施

(一)借鉴发展经验,提高文化竞争力意识

文化竞争力已成为衡量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因此必须增强对文化软实力在区域竞争中重要性的认识,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文化及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增强政府的文化竞争意识,真正理解区域竞争离不开文化竞争的含义,切实关注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深刻学习和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在学习中加深理解,提高认识,深刻领会文化竞争的重要性。考察、学习其它地区发展经验,感知文化竞争力在区域发展中的巨大魅力。通过学习,加强思考,比较研究,能够感受到竞争的压力,发现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寻找到文化产业发展的切入点,提高发展文化产业的自觉性。

(二)强化区域文化认知,增强文化发展责任感

文化发展是政府的责任、是区域内所有人的责任。因为文化特别是特色文化是一个地区在历史中长期沉积而成的,是一个地区的文脉延续,是一个地区的个性体现。文化发展就是延续文脉,就是张扬个性,就是展示形象,所以,政府及区域内所有人都应该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

一方面,要强化文化认同,通过文化认同增强人们责任感。文化认同就是指对人们之间或个人同群体之间的共同文化的确认,它是指民族、国家、区域范围内成员对其文化的理解、接受和实践的文化心态,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它体现着区域成员的共同利益,并在心理上、情感上形成对区域共同体的归宿感、依赖感,由此而焕发出牢固的内聚力。个人对社会的认同,主要体现在个人的社会化,即对社会所创造和拥有的文化的学习与接受。人们之间在文化上的认同,主要表现为双方相同的文化背景、文化氛围,或对对方文化的承认与接受。不同地域存在着文化的差别,在每个区域内都有自己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的内在吸引力来自于对于区域文化的接受与欣赏。“文化产业竞争的背后是区域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区域向心力、凝聚力的支撑点”。

另一方面,进行文化危机意识教育。有些特色文化在发展中,由于没有给予其应有重视而正在衰减,如果不对其保护、研究和开发,将会造成历史的遗憾。通过文化危机意识教育,唤醒人们的觉悟,明确认识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同时,开展和重视特色文化研究,积极扶持特色文化发展。特色文化发展,政府应当承担指导、规划、支持责任,文化研究具有一定公益性,政府应当担负起特色文化研究的组织和管理责任。有了责任意识,就会有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强烈压力和动力。

(三)建立特色文化产业园区,突出共生优势

“文化产业园区是一系列与文化关联的产业规模集聚的特定地理区域,是一具有鲜明文化形象并对外界产生一定的吸引力的集生产、交易、休闲、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西方发达国家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显示,发展城市文化产业的重要途径是设立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因此,建立文化产业园区是发展区域文化产业的重要途径。建立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应当以文化资源禀赋深厚的地方为依托,积极开发相关文化产品,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拉动相结合,两者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刺激,政府的推动和市场的拉动构成了两股力量,促使特色文化产业园区最大限度地发挥共生优势。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集聚环境

政府政策支持能够创造良好的特色文化产业积聚环境,增强文化产业集聚的吸引力。所以,政府应当创造和提供特色文化企业积聚的环境,如提供良好的水、电、路、网等配套设施,在税收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提供优质的服务和管理、烘托发展特色文化的氛围等,吸引特色文化企业在一定空间地域内积聚和扎堆。同时,也要针对产业积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恶性竞争的加剧等,加强管理,克服这些负面影响,将会进一步优化集聚环境,有利于产业积聚发挥更大的积极效果。只有在完善的政策法规的正确引导,才能确保特色文化产业集聚产生更大的向心力,并使之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五)加强培训,提升文化企业发展能力

进行培训是提升文化企业发展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企业发展能力的提升,能增强企业发展的信心,扩大集聚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首先,进行发展理念培训,用新的经营管理思想武装企业管理者及其员工,以新的观念、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推动企业的改革与创新。其次,进行专业技能的指导与训练,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将相关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相关文化企业提供专业知识援助。第三,政府或行业协会搭建培训和交流的平台,使区域内培训与对外交流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渠道。

(六)引导文化消费,培育市场需求

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区,既是文化产品的创新、生产中心,也应该是文化产品集散、消费中心。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推介,强化特色,突显优势,刺激、引导需求,使区域内外的人们对特色文化产品的需求形成一种偏好和向往,从而使人们对特色文化消费变成一种自觉的习惯行为。并且使集聚区品牌成为区域文化代表,就有利于增加特色文化产业集聚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梁军.产业集聚——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选择[j].生产力研究,2005(2)

2.张长立.产业集聚理论探究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2004(12)

文化产业的特点第7篇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渗透到人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经济力与文化力日益融合,软科学实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使得文化与经济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的文化需求,文化产业也逐渐成为了新经济时代的一个潜力巨大的经济增长点。可见,文化竞争力已成为一个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然而,在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方向的道路上,保定市文化产业发展仍面临着诸多不利因素,文化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模式,已成为一个国家、区或和城市经济持续增长、软实力增强的发展捷径。本文拟以文化产业集群为视角分析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研究。

关键词 保定市 文化产业 产业集群

课题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河北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治理对策研究――以保定市文化产业集群为视角”(编号:SZ2011504)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渗透到人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经济与文化日益融合,使得文化与经济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软科学实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的文化需求,文化产业也逐渐成为了新经济时代的一个潜力巨大的经济增长点。

中共中央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问题的决定上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同时在中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发出了“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号召,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实施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的总体要求。

河北省积极响应党中央加快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政策,研究发展思路,拓宽发展文化渠道,使文化产业成为带动我省经济增长的突击兵。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呈现出产业集群的趋势。

一、文化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概念是由迈克尔・波特在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正式提出的。波特把产业集群定义为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并认为:产业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实体和其他组织;产业集群还经常向下延伸到销售渠道和客户,并从侧面延伸到辅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相关的产业公司;许多产业集群还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

波特提出了基于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理论。该理论包括四个基本的因素(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撑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和两个附加要素(机遇和政府)。波特强调各个要素发挥作用时,是一个系统性机制的变化,最终集群不仅仅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效率,而且改进了激励方式,创造出了信息、专业化制度、名声等集体财富。一般地,产业集群有内外部规模经济、增长极、知识溢出、区域品牌、竞争、创新等诸多效应。

二、保定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从文化产业集群角度出发,可以粗略地把保定市文化产业集群分为骨干文化产业群、重点文化产业群、文化创意产业群三种类型,其发展状况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1.骨干文化产业群

骨干文化产业群,是指在传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将表现为资源依赖强、企业联动差及技术含量低等特点的企业集群整合,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产业,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促进文化领域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如有形的历史遗存、名城名镇、特色服饰和无形的神话传说、风俗习惯、民族节庆等建构的文化产业链。

在保定文化产业中,旅游业、节庆业均属于骨干文化产业群范围内。以旅游业为例,保定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全国拥有省级以上文保单位最多的地级市:清西陵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直隶总督署、古莲花池、保定军校广场等文化遗存全国闻名。保定是中国北方革命发源地,拥有地道战、雁翎队、狼牙山五壮士以等众多革命纪念地。于此同时,保定又有风光旖旎的自然风光,如白洋淀、野三坡等。

2.重点文化产业群

一般来说,处于文化产业发展初期的各国、地区或城市都是以文化用品、工艺品、玩具制造、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为重点,建设重点文化产业群,并通过对这些产业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产业政策,来实现集群内部的有效分工,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保定的文化产业中,动漫产业园和保定国家动漫产业基地是保定建设重点文化产业群的典型代表。从确立建设文化大市、发展动漫产业开始,保定市委、市政府就对发展动漫产业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保定市关于建设文化大市规划纲要》、《保定市动漫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推动动漫产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支持动漫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发挥了支持重点文化产业第一推动力的主导作用。目前,保定市动漫产、学、研企业和相关单位已发展到100余家,涵盖了从漫画、插画、报刊、图书、动画片制作、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动漫衍生品等生产流通的各个领域,初步显现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此外保定曲阳石雕、泥塑、安新苇编画、易县砚台和绞胎瓷、保定铁球、雄县黑陶、顺平桃木剑等传统特色工艺产品的设计、制造、销售也属于重点文化产业群体范围。这些重点文化产业群中文化企业提供的文化产品定制化程度高,生产标准化程度低,柔性专业化特征明显。

3.文化创意产业群

基于文化创意的研究,国外有不同层次的理解。英国将创意产业定义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根据这个定义,英国将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影视、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电视广播等 13 个行业确认为创意产业。这一定义后来被许多国家和地区所采用。文化创意产业即指涉及到文化领域的创意产业,包括文化科技、音乐制作、游戏业、艺术创作、广电影视业和报业、广告业等。文化创意产业往往呈现出以个性化创意为基础、自下而上的集聚方式、受外部政策力量的成长、间接影响演化的特点。

以报业和广播电视业为代表的现代传媒业作为内容产业之一,具有很长的产业链:内容开发出来后,首先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平台等现有的多种渠道呈现出来。其次内容本身可以变成商品销售,不仅包括内容本身,还包括内容模式和创意权。再次,内容作为一种“创意”产品,属无形资产,可以利用其品牌开发内容所衍生出的各种有形的商品。保定的报业正在形成以采编、出版、发行、广告、印刷、网站为依托,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发展的经营格局,正在逐步实现内容的“一次开发,多次呈现”。同时,保定正在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业,提高技术含量和装备水平,推广应用数字电视高新技术,逐步实现市、县(市)电视台的节目采集、制作、传送、播出、发射、存储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然后以品牌的电视内容为先导进行多次开发。以报社和电视台周围形成的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群已经初具雏形。

三、加快发展保定文化产业的治理对策

1.挖掘和创新民族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要打造“文化名城”的保定市,就应当从保定文化产业丰富的优势资源出发,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继续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培育保定文化产业集群,充分发挥集群效应,实现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形成,推动促进知识和技术创新与扩散,实现产业和产品创新,从而增强保定文化产业竞争力,加快保定文化产业发展步伐。

根据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分布和区域产业发展理论,以一定文化旅游资源为依托,突破行政区域的界限,以具有同质性或互补性的产品为基础,以统一协调的文化资源规划为龙头,坚持优势互补、联动发展、互惠互利原则,加快形成以保定市区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白洋淀、野三坡、涞源凉城、清西陵、涿州国家度假旅游区、阜平天生桥瀑布群、安国“东方药都”、定州曲阳古文化区等九大景区为核心的旅游点,同时,以这些资源为依托,交通干线为轴线,形成旅游合作带。例如保定历史文化名城游,保定直隶总督署古莲花池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保定军校纪念馆满城汉墓顺平腰山王氏庄园清苑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又如百里太行观光休闲游,涞水野三坡易县清西陵涞源白石山阜平天生桥国家地质公园唐县西胜沟、唐河漂流顺平龙潭湖。

2.整合集群内资源,加强企业间合作

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有效整合内部资源,整合价值链,形成规模效应,充分贴近市场,特别是产业价值链两头的策划、设计与营销、服务环节,可以形成“微笑曲线”。 集群内企业间合作关系灵活,创新潜力大,有助于增强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3.加强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创意型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和人力资源。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的环境下,只有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布局的统筹规划,突出特色、提高水平,才能支持和加快发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群发展。

参考文献:

[1]何生明,沙晓峰.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性及对策.新西部.2010(20).

[2]周凤英.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商丘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商业文化.2010(11).

文化产业的特点第8篇

一、建水发展文化产业的条件分析

建水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其众多的古迹,丰富的旅游资源,多彩的民族风情,富有特色的文化产品在省内外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随着“鸡石”、“通建”两条高等级公路的即将贯通和建水“文化旅游大县”建设的实施,建水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正在逐步完善,建水旅游业不断升温,有望成为云南既丽江、大理、香格里拉等知名旅游热区之后的又一旅游热点。省、州提出建设“建水历史文化名城区”,给建水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从建水自身的情况看,发展文化产业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一)主要优势及机会

1.建水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数量众多、极富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古迹,发展文化旅游业有着良好的基础。

2.建水民族众多,民风民俗淳朴自然,民族风情绚丽多姿,民间传统文化独具特色,民间艺人颇具实力,民族资源十分丰富。

3.建水处于滇南交通网络的枢纽位置,两条高等级公路贯通后,便捷的交通将给外来者带来便利。

4.建水发展文化旅游的定位与省、州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民族文化大州的总目标一致,发展文化旅游有政策和措施保障。

5.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重要性日益凸现,正被更多的人接受和认识。

(二)劣势及威胁

1.由于对外宣传的不足,建水作为部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知名度远远落后于其它同类城市。

2.众多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未能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外界对建水的认知还比较低。

3.旅游硬件设施还较薄弱,软件建设不够完善,部分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刚刚起步。

4.与省内其它地区在旅游及文化市场的竞争上后劲不足。

二、发展文化产业的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指示精神以及红河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民族文化大州”的决定,围绕“新型工业强县、文化旅游大县、特色农业强县”的奋斗目标,从建水实际情况出发,解放思想,抓住机遇,突出特色,发挥建水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推进文化创新,综合开发建水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实现文化转型,分阶段、分层次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突出特点,理顺机制,调整结构,合理布局,以文化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建水新的经济增长点。

2.建水发展文化产业应遵循的原则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文化产业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产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市场的经济效益日渐显现,文化产业对市场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文化进入市场,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发展文化产业既要遵循党的文化方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的原则,也要遵循市场经济和文化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寻求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点,实现两者的相互统一。

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原则。抓住特色,就抓住了生存权与主动权。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文化产品没有特色,文化产业就无从发展。因此,应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最具特色和市场前景的文化产业项目进行开发,发展优势产业。

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原则。不同的民族和地区,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文化,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初期,应以自己的特色文化为重点,先在重点领域内实现突破,起到辐射和带动效应,进一步促进其它产业的良性成长,最终实现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

遵循市场规律,恪守文艺规律的原则。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不例外。发展文化产业的最终目的是使大部分文化形态尤其是经营性文化产品进入市场。因此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市场法规运作,发挥市场对文化产业的调节作用,使文化产品适应社会的需要。

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要坚持对文化资源的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既要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又要注意保护文化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资源使其不受破坏。

以人为本的原则。发展文化产业要以人为本,一方面是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促进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这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目的;另一方面,文化产业要得到充分发展,就必须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充分合理地利用人才这一无形资产,调动人才的积极性,用其所长,才能加快文化产业建设的步伐。

3.发展文化产业的总体目标

通过五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一个投资多元化,特色鲜明,结构布局合理,设施齐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显著的开放的文化形态体系,发挥文化对三个文明建设、增加全县综合经济实力的积极作用。

三、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内容

建水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在红河州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份量,在地理位置、交通等方面占有一定优势,发展文化产业有着良好的基础。按照州委、州政府提出的建设“建水历史文化名城区”的要求,根据建水的地域特点,建水应着重发展以下文化产业:

(一)文化旅游业

建水旅游业的发展已被定位为“红河州龙头旅游城市”、“云南省重点旅游城市”和“国际旅游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正在逐步成为建水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建水旅游业的发展应按照“依托旅游资源,拓展文化内涵,打响城市品牌”的思路,以建水特有的文物古迹、人文习俗、民族风情和区域文化为核心,来带动饮食、住宿、商业、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强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以文促旅、以旅兴文。

1.抓住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和红河民族文化大州建设的机遇,做好对文化旅游景区的区域布局规划。利用人文这一主线,将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在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加大对现有资源的利用,不断推出具有建水特色的旅游产品,开辟多种内容和形式的旅游线路。如以建水文庙、云龙山、指林寺、燃灯寺等寺庙为主的宗教文化旅游,以朱家花园、张家花园等为主的古民居旅游,以哈尼族、彝族民间节庆为主的民族风情旅游,以建水燕子洞为主的岩洞探险旅游,以建水古桥、古塔、古井、古街为一体的特色资源旅游等,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要。

2.配合旅游黄金周、节日、双休日,以曲江温泉、黄龙寺、绵羊冲等景区为主,积极创建以娱乐、休闲为主的生态旅游和短期里程旅游市场。

3.加强对旅游业的投入和支持,提供招商引资的相关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改善旅游设施配套建设尤其是宾馆酒店的建设,力争在近两年内建成一批新的星级酒店。

4.加大文化旅游宣传力度,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积极策划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推出一部“斯文人家·建水故事”方言系列剧,打响“燕归古镇、斯文人家”的建水旅游形象城市品牌,推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二)民族工艺品产业版权所有

建水民族工艺品以建水紫陶和民族银饰品为代表。建水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在海内外享有一定声誉;建水民族银饰品具有民族特色。两种艺术品均具有产业化经营的基础。

1.提升两种文化产品的艺术品位,突出品牌及特色,走高工艺、高品质、高价位的营销路子;

2.改革工艺美术陶厂和民族首饰厂现有体制,采取多元投资方式,走组建企业,实行规模经营、连锁经营,实现产销一体化;

(三)文化饮食业

建水有着丰富的地方名特食品:过桥米线驰名海内外;烧豆腐、草芽为建水独有;建水汽锅鸡为滇味名肴。还有许多小吃独具特色。发展饮食业有着良好的基础。

1.建立一座名城饮食城,使之成为建水名特食品的集中展示点。

2.过桥米线最早起源于建水,历史悠久,风味独特。重点培植一家有实力的饮食企业,对过桥米线进行更具品质和文化品位的研究开发,将过桥米线打造成为“东方麦当劳”,拓展成为连锁企业,打入外地市场。

(四)娱乐产业

发展文化娱乐业的指导思想是要以生动活泼的、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和喜爱的优秀文艺产品,来满足群众休闲娱乐的需要。其思路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突出重点、带动一片。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规划加强对娱乐业的管理和引导,为文化娱乐业的发展提供舞台。

1.盘活电影公司现有资产,广泛吸纳社会和外来资金,组建一个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文化娱乐公司,建设大型综合性娱乐场所,使之成为建水文化娱乐业的龙头,带动全行业的发展。

2.以曲江温泉度假区、黄龙寺水上游乐场等乡村度假区为中心和重点,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建设成为大型游乐中心,提高文化娱乐和休闲度假的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积极发展文化娱乐业,带动其它文化娱乐场所的发展。

3.探索发展娱乐业的新技术、开拓新的娱乐方式和项目,提高文化娱乐的文化科技含量,促进文化与娱乐的结合,在挖掘建水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娱乐方式的基础上,不断推出健康向上的新型娱乐项目。

(五)演艺产业

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与发展,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文化事业管理体制。

1.以红河彝族花灯团为试点,采取政府扶持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促使其通过精品展演逐步实现自主经营和自我发展,增强活力,5年后逐步与政府脱钩。走文化演出单位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实现由公益性事业单位向经营性方向的过渡转型。鼓励外来企业集团参与艺术展演产业的投资和经营管理。

2.组建一个文化传播中心,投资建设各类艺术培训基地和活动场地,开发演艺市场;以为群众提供优质艺术产品和服务为目标,开拓文化服务市场。

3.利用建水丰富的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以朱家花园为主要场地,拍摄一部精品电视连续剧,打造建水滇南影视拍摄、创作基地。

4.组建一支建水芒鼓艺术表演团,在政府调控下尝试商业性演出。

(六)体育产业

1.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体育经济实体,从事体育健身娱乐方面的各类经营性活动。

2.政府投资兴建体育中心,为各类体育竞赛和群众开展健身、健美、康复、娱乐等体育活动提地设施和技术指导。

3.鼓励社会各界和个人承办各种规格和级别的体育竞赛表演;积极开发建水少数民族体育资源。

(七)教育产业

教育是最重要的基础性产业,要确立教育的产业化意识,真正把教育和人才资源的开发作为最重要的基础产业来抓,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使其适应教育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1.深化以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为核心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行聘用制、竞争上岗和择优选用,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2.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扶持发展民办学校,探索多种形式的办学方式,积极吸引省内外资金和设备到建水办学。版权所有

3.以建水一中为示范点,积极发展校办产业和教育服务业。以联办等方式,使学校后勤部门从学校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形成市场化的后勤服务体系。

(八)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1.在两年内完成县博物馆、文化馆的建设,使之成为建水规模较大、功能较齐全的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集中展示建水历史文化,弘扬优秀传统,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2.五年内建设完成县图书馆,完成后可形成公益经营兼容的文化产业运作形式。

3.四年内按照州资金配套政策完成各乡镇文化站的新建、重建和扩建任务,实现全县乡镇文化站全部达标。

四、主要措施

1.认真贯彻执行州委、州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的决定,将文化产业的发展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城乡总体规划;文化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做好发展文化产业的具体组织工作。

2.加强政策扶持,广开门路,多渠道筹集资金,除积极争取国家、省、州支持外,还应争取社会多方面的支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按“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通过合作经营、土地置换等方式,引导投资文化产业设施和经营文化产业项目。

3.加大财政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对有较大市场潜力和开发价值的文化产业项目重点给予支持。县财政可拿出部分资金作为文化发展基金,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4.鼓励企业赞助文艺表演、体育竞赛等活动,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办文化的积极性;鼓励社会力量组建国家政策许可的各种文化经营企业,在规划建设、土地征用、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