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网络语言现象

网络语言现象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23 09:24:27

网络语言现象

网络语言现象第1篇

关键词:网络语言;变异;普及;规范

伴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语言也随之产生,出现了越来越多陌生却又不断被人们所接受、所认可的语言现象。如大量新词、新语的出现,表达的方式随意自由,语序、语法形态及语义的变异等,在网民普遍使用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性、个性化的特征。网络语言不单单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社会现象的反映。作为社会变化的放大镜和显微镜,它凸显了社会生活中“动”的一面,也凸显了语言的动态变化。网络语言始于现代汉语,超越现代汉语的常用语法规则,出现了种种变异的语法现象,对流传几千年的汉民族共同语构成了强大的冲击。因此,对网络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 表达方式的随意、自由

(一)构词的随意性

我们平时在网上或论坛里经常会看到这些语言:“偶”、“东东”、“恐龙”、“青蛙”、“GG”“MM”……据我们平时所了解到的,“偶”是指我,“东东”即东西,“恐龙”和“青蛙”分别指丑女和丑男,“GG”是哥哥,“MM”则意指妹妹等等。若对网络语言涉世不深的话,是很难明白这些词语所代表的含义。的确,这些词语在普通话中是不存在的,至少也没有这样的解释,然而却在网络用语中普及开来。构成这些网络新词的词素大多是语言中固有的,只是网民们利用比喻、谐音、仿拟等修辞手段构成了新词。

语言只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语言的本质在于以符号的形式(能指)来反映主体的思想和情感(所指),似乎语言只是一个被动的呈现对象,不具有创造性的特点。事实上,语言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和能动性,而这种创造性和能动性往往来自言语的主体――人的认知能力的变化。所以,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借助网络和媒体把自己对事物的认知用各种各样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也因此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变异的网络语言形式。

(二)字母词现象的普及

吕叔湘说过:现在世界上各种文字都是拼音的,只有汉字例外,因而在国内和国外的文化交流上是一个不小的障碍。鉴于此,使用公众熟悉的字母词就能够更加直接准确地与国际接轨,加快汉语的国际化并有利于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众所周知,字母词具有世界通用性,我们常常出于表达时的方便而临时采用。目前由于国际交流的日趋频繁、网络的普及应用、媒体的传播导向等因素使得字母词流行开来。如GDP(Grossdomestic 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国民生产总值)、DNA(Deoxyri-bonucleic acid-脱氧核糖核酸)、MBA(Master 0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工商管理硕士)等。字母词的使用确实简单,但对其使用我们应该谨慎,一方面维护母语十分重要,另一方面也要满足人们的表达需要。字母词作为一种新的词汇现象,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汉语的丰富和发展;而另一方面却因人们求新求简的心理造成了滥用的现象,随之而来也产生了一些表意不明的现象。如ABC既可表基础知识,又可表中国农业银行(Apiculture

Bank0f

China),又可指美国出生的华人(Amercian Bom Chmese) 。所以,针对此,我们应该给它以合理的定位并留下相应的发展余地和空间。

(三)中式英语现象的流行

根据Lado的错误分析理论,在学习外语时,“学习者依赖已经掌握的母语,并把母语中的语言形式、意义和母语相关联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学习中去,产生正向迁移和负向迁移。所谓正向迁移是指母语和目标语的相同之处对学习目标语带来积极的影响和帮助,而负向迁移则是指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差异对目标语学习所引起的干扰和影响”。中式英语就是英语学习者受到汉语的负向迁移的结果。

然而。中式英语的流行却给人们的交流带来了新的生机,注入了新的活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成为网民心中最富汉语韵味的中式英语;“People moun-taln people sea”(人山人海),它因保留汉语的简洁押韵而被认可。不可否认的是“中式英语”给中西语言文化的交流带来了诸多的障碍,但同时它也为外国人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打开了一扇窗,并将更多的中国语言文化元素注入世界多元文化之中。

二 语言的变异

研究语言的学者都知道,语言的一个重要属性就是变异,没有语言的变异就无所谓语言的发展,正如E,Sapir所说:“语言的沿流是由说话者无意识地选择那些向某一方向的堆积起来的个人变异的过程,语言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存在变异。”人们在日常的交际当中要遵循语言规律和交际标准,但是在特定的场合和语境下语言使用者可能故意的打破常规,创造出一些新的不规则的语言现象,造成语言的变化和表达上的简练、清新,这种偏离常规的形式被称为语言变异(Language deviation)。语言的各个要素均能在使用中出现变异。

(一)语序的变异现象

1 省略。省略是指这样一些语言结构,在口语发音过程中或者书写过程中某个部分或某些部分未出现或被省掉。这些被省掉的部分可以是句法成分、语义命题、词汇语素以及音位因素,这些成分可以被恢复以使语言交际者理解这些语言结构的意义。

网络语言中的句子,由于受到印欧语语序的影响,或是出于标新立异的原因,抑或是由于交流的习惯等其他因素而出现了与常规现代汉语不相符的语序。如:“不要忘了伊妹儿我。”这显然是受了英语“Dontt forget to sendemail to mc”的影响,“email”是名词,在这里省略了动词“send”,而将名词“email”动词化;再如“为什么真话呀?”是缺少了谓语“说”,这些都是由于缺少必要的成分而引起的语法错误。

2 倒装。我们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经常会听到“我都急哭了快!”、“你们吃饭了吗都?”等,这些都是为了强调句子的某些成分而刻意地将其前置,有的甚至已经在我们的交流中普及开来,成了约定俗称的句式。

由此可以看出,网络语言存在着语序变异的现象。语序是指语言里语素、词组合的次序,是汉语里的主要语法手段。语序变动,可组成意义不同的词组、句子。而在这里,就是通过省略和倒装对语序进行了变异,虽然这种变异目前尚不够规范合理,但却丰富了我们的语言元素,使之变得更加丰富且具有趣味性。

(二)语法形态的变异现象

“被”字句式在现代汉语中,“被”的基本用法是与及物动词搭配,表示被动意义,而新兴的“被就业”、“被增长”等频繁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发生了变异,它可以跟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名词、形容词搭配。如“被+vt”――“被录取”、“被+vi”――“被就业”、“被+n”――“被民主”、“被+adj”――“被泛滥”。由此表达出来的也不仅仅是单纯的被动义,且突出了一种高度凝练的被迫义,传递出公众对“强加于人”的某些现象、做法的不认可。“被”字句式的出现,目前仍处于一种不规范不标准的状态,我们应对其进行规范的引导。只有规范的语言、语法,自由度才越大,传播的范围才会越广泛。

(三)语义的变异

由于网络语素的自由组合,随意粘连,或采用比喻、仿拟、联想等修辞手法使之产生了语义的变异。因此,我们不能用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来解释它的含义,而应根据情景语境来分析它特定的内涵。这使得它成为了“标新立异”的一种“语言”。

语义的变异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词汇意义变异和色彩意义变异。语义变异通常也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一种是产生新颖、别致、生动的言语意义,能够“在语用上得到合理的解释,具有特定的会话意义,有利于表达效果的提高”,称之为有效偏离或者正偏离;另一种是产生病句、错句,“在语用上得不到合理的解释,不可以解读”,称之为无效偏离或者负偏离。

网络语言现象第2篇

关键词:网络语言 谐音现象 特点 分类

一、网络谐音现象的界定

国内的学者对网络语言的定义各不相同,它是一种具备数种意思的观念,它既能够指在网络中使用的特定语言,也能够指在网络中使用的自然语言或者符号。

通过这些观点我们就能够对网络语言进行概括:网络语言和其他媒介的语言并没有任何根本区别,这是仰赖于人们平常的交流却又独立于日常生活用语的习语。其最主要的交流途径是网络。本文中所说的网络语言是指随着互联网网络的发展而发展出的一种语言,其中包含中文汉字、数字、英文字母、标点、特殊符号、图形等多种组合,在特定的网络媒介传播中表达特殊的意义。网友们的目的在于提高在线聊天的效率,或者形成聊天的诙谐幽默等,因此,网友们创造网络语言这一特定语言形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革新,网络语言在互联网媒介的传播中有极快的发展,成为人们网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谐音是指用汉字音同或音近的条件,用同音字或近音字来替代本来的汉字,从而产生辞趣的手法。所有的语言都有同音近音词以及谐音现象,在汉语中,这更加普遍。汉语里,音节的数目要比汉字的数目少的多,所以,一个音节表示多个汉字的现象非常普遍,这就使得汉语有很多同音词。中国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汉语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谐音现象,在古代就已经被广泛应用,这就是传统谐音。人们追求财富和避免祸端的情绪在传统谐音中有明显的体现,例如,因为发音上“4”与“死”相近,所以在数字的选取上和表达中都尽量防止“4”的出现。

网络谐音词则是应时代要求,在网络中产生和使用的一种特别的语言形式。由于高效、便捷、随机的网络特点,人们在通信网络中并不以规范的语言和多语言的语言进行交流。从而,形成了各种同音近音词互相替代使用的情况,甚至还会综合使用字母、数字、符号等,因此就形成了独特的谐音词网络。

二、网络谐音现象的类型

1.外来词谐音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网络谐音早已不只是使用本国家的语言,有很多都来自于外语,而且英语占比较大的比例。例如:粉丝(fans)。这种类型的谐音词让网友们输入更方便、更快速,但也有着特殊的表达效果。而因为韩剧、日剧的流行形成的“韩流、日流”,也让外来词谐音不仅局限于英语这一种外语。例如:“卡哇伊”是由日语中“可爱”一词的发音而来,“麻吉”表示“兄弟”等也是从日语发音谐音而来。另外“欧尼”是谐音于韩语“姐姐”的发音、“撒浪嘿”则是谐音于韩语“爱”的发音等等。这种通过谐音外来词发音而形成的谐音类型,虽然本质上来说是音译外来词,但是却有了汉语独有的意义和色彩,也更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和追捧。

2.方言词谐音

网络谐音所谐的读音是某类地方方言的读音就是方言词谐音,方言也就成了联结网络谐音词和原有词汇的纽带。因为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的语言和文化,所以,各地的网络用户们就会利用方言来创建网络谐音词。例如:偶(我)。长久以来,普通话一直都是在中国传播和交际中使用的主流语言,方言就只限于在当地方言区内使用。虽然网络中普通话仍为主流,但方言谐音词却更能适应网友的习惯,能更让网友充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以此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在东北话中,因为“人”与“银”的发音一样,便有了用“银”代替“人”的用法,再就进一步产生出“男银”、“女银”,“穷银”等一系列东北方言谐音词。再比如江西湖南等地方方言l和n,f、h不分等,所以就出现了上述的“稀饭”、“灰常”等词。再比如上述“偶们”则是从闽南方言中谐音而来,而“木有”则是从广东粤语方言谐音而来。因为方言谐音的使用人数越来越多,使用领域越来越广,这些谐音词就渐渐冲破方言地区的限定,在网络中普遍流行发展起来,如“偶们(我们)、银(人)”等词。

3.数字谐音

数字谐音是指利用阿拉伯数字来谐音的类型,对同音字的处理用数字发音的方式。如“5201314――我爱你一生一世”“1314925――一生一世就爱我”。表面上,每个数字对应一个汉字。但是,结果表明,一个数字谐体可以对应于多个汉字,如“1”不仅可以做“你”汉字的来源,还可以表示“唯一”、“起点”等。另外,一个汉字的源体也可以被替换为不同的谐体。如源体是“你”,谐体可以是“0”和“l”:源体是“理”,谐体可以是“0”和“2”。因此,一个数字和一个汉字之间不存在一对一的关系,因为数字谐音注重的是整体的谐音。

4.字母谐音

字母谐音是指在英语中的声音是相同的声音,用英文字母作谐体的谐音方式。而且,谐音的对象不仅局限于英文字母,也可以是汉语字词,如“MM”表示“美眉”,“DD”表示“弟弟”等。这些词在短信中也被广泛应用,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输入的速度。当然,大多数字母谐音都是用几个简单的英文字母来取代原英文单词或者句子,谐音的对象是英语。如:Me2一me too(我也是)。字母的省略大大提高了交流效率。但在这里字母谐音又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跟上述例子一样,用几个简单的英文字母来代替原英文单词或者句子。而另一种情况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的衍生品。就是直接用汉字表示原有英文词汇读音的形式,比如:“honk――红客(特别用来指是指运用网络来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为自己国家争光的精通电脑的技术人员,根本不会使用网络来入侵或者运用网络技术来做对国家不利的事情)。

5.汉语谐音

汉语谐音是指谐音字和原有汉字在读音上一样或者相似。例如:斑竹(版主)。由汉语谐音变化而来的新词,它的表面意义都是假象,一般都具有轻松幽默的效果,甚至有时候仅仅只是为了取得轻快的效果,令人读了以后,倍感轻松,心情喜悦,深层意义才是表达者所要真正表达的意义。例如,“十全十美”表示是非常完美的,没有瑕疵的“完美”,他们换成美味的食物完全“食全食美”;如“虾”,表面上是用来形容词“大”装饰“虾”构成新词。事实上,是因为“大虾”与“大侠”的读音相似,指的是有高超的技巧,在互联网上有较好的信誉的人。

三、网络谐音现象的特点

1.表达简洁、明了

一些网络谐音词用键盘输入的速度极快,效率很高。例如:“See You”缩写成“CU”,用“CU”谐音英文“See You”的读音,表示“下次再见”的含义,又有用“88”表示“拜拜”的意义,这种输入方式快捷明了,既能节省时间又能取得交流的效果。是以,网络谐音才会被广大网民们接受而推广使用。通过上述例子,不难看出网络谐音的五种类型都具有这种表达效果。

2.传递信息迅速

在网络交流中,网友们追求的就是经济快速,力求最好的表达效率。而词形的简化就是网络谐音最主要的作用,它可以将复杂冗长的词汇词组直接变成简单短小的形式,更易于学习。通过对正确形式的一种偏离,利用别的形式表达原有的意义,例如“modern”,即调制解调器,不论是用汉字还是英文,输入都十分繁杂。采取谐音的语义表达,可以用“猫”来代替;“5201314”仅用几个数字就可以表达代表“我爱你一生一世”,相对于正确形式来说,数字输入当然比汉字快捷。

3.诙谐幽默

网络中的世界都是虚拟的,是虚构出来的,网友们大都使用键盘输入文字来进行交流,这样就会造成相对于日常口语交际和面对面交流时,键盘输入会丢失声音、声调,身体动作等传达信息的一些重要手段,但是谐音的使用能够有效地克服这些缺点,因为谐音可以形成视觉和想象,比如说“卡哇伊(可爱)”时,人们头脑中就会形成日语“卡哇伊”的发音形式。而且,网友们在创造网络谐音的时候充分地将汉语是表意语言这一特征利用起来,甚至会诚心地用一些错字、别字,以求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具备戏虐性。这种幽默的表达不仅展示了创作者的智慧,而且也使人的在线交流更富人情味。大多数的网络谐音词的创造都含有快乐的意义,如在过去的传统中,“洗”没有“喜”的意思,“喜剧”用全新创作的谐音词“洗具”表示,以调侃的口吻来增加欢乐色彩,诙谐的效果非常显著。

四、结束语

网络语言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的语言形式,是社会方言中的一种,虽然是在网络中产生,但是并不局限于在网络世界中使用,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网络谐音则是在网络语言的基础上,基于汉语语音,受网民的心理因素、网络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而孕育发展的一种人际沟通的方式。网络谐音,因其方便、快捷,在使用的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独有的特色,不仅对语言学的研究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并且还拥有非常重要的社会功能。从网络谐音的类型、特点来看,它是人们在网络中形成的一种利用语音相同或相似的条件,为了提高效率、节省时间、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的语言形式,它可以单独是数字、外语字母、汉字,也可以是这几种材料的交织使用。但是,网络谐音不完全与传统谐音一样,网络谐音需要受到限制。网络谐音的孕育不仅仅只是涉及到语音学,它还涉及到文化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所以,我们应辩证的对待网络谐音这一特殊现象,尽量从多个角度来对网络谐音进行调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现代汉语词汇以及现代汉语系统的丰富和发展。网络谐音虽然在语言系统和社会生活中都有巨大的作用,但是也存在消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网络语言只是对传统语言的“改造”,并不是没有任何依托的创造。所以,在合理应用网络谐音的同时,也要根据语言的发展规范对其发展进行正面的引导。

参考文献

[1] 于根元著:《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第1版。

[2] 吕明臣著:《网络语言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版。

[3] 刘海燕著:《网络语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第1版。

[4] 黄伯荣,廖序东著:《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4版。

网络语言现象第3篇

一、网络语言对小学作文教学形成的冲击

1.篡改词汇。在网络当中经常对传统词汇的部分或全部汉字故意修改,如把“请进”写成“青筋”,把“我”写成“偶”,网络圈之外的很难看懂到底是什么意思。另外有一些常用的词语,在网络交流中被网民们赋予了新的含义,已与原意大相径庭,例如“讨厌”是讨人喜欢百看不厌的意思;“可爱”是可怜没人爱的意思;“恐龙”表示丑女……。此类网络语言如果出现在作文里,将使语句无法理解。

2.网络语病。网络语言中的句子,为了标新立异,出现了许多与规范的现代汉语不一致的语序,如“郁闷呀,我现在”之类的倒装句。网络上还有大量模仿儿童发音的叠音词,致使语词形态变异,例如把“漂亮”说成“漂漂”、“东西”说成“东东”等。

3.语言垃圾。一些网页往往不顾社会、道德或审美的因素,纯粹以荒诞的用语来刺激网民,使网络语言良莠不齐,鱼目混珠。如“扁你”、“WBD(王八蛋)”这些鄙俗化的网络语言,对没有明确是非观念的小学生来说十分“刺激”、“新鲜”,因而学生很容易模仿。

二、引导学生在写作中正确对待网络语言

面对网络语言在小学生作文的逐步渗透,教师应当采取理解和宽容的态度,不必把孩子喜欢使用网络语言看成是一种错误,更没有必要把网络语言视为洪水猛兽加以阻截追杀。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语言,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指导学生恰到好处地使用网络语言,为文章增添活力

生动有趣的网络语言其实和相声、小品一样,也是语言魅力的体现。如果使用得法,学生的作文将增色许多。

(1)巧用网络术语。随着网络的发展,大量术语应运而生,如“黑客”“粘贴”等等。如果能将这些术语巧妙地嫁接到作文中的话,定会让人耳目一新。有个学生在作文《我的上网综合症》中写道:“原先我怕我老妈,如今她老人家怕我了。她常常惶恐地盯着我的额头,问我要不要一条毛巾?我说:‘我没有超频运转。’她由此怀疑我的精神状态,打电话给我的班主任,说我的大脑遭黑客袭击了,需要关机一天。次日妈妈叫我上医院做个系统检查,我当然愉快地接受了,因为我可以安心地上网冲浪了。”作者多次用到网络术语,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2)妙用象征词语。很多网络语言有它自身的象征意义,比如“菜鸟”表示网络新手。作文时如果直接描述 “他真是个差劲的新手”,就感觉失去了应有的味道,而且还可能因为过于直白而伤害别人,而用象征词语“菜鸟”来代替,就有趣多了。

2.提高学生对网络语言的考察能力

网络语言不同于传统的书面语言,它有自己的使用范围,主要依赖网络背景而存在。如果在作文中过多地使用网络语言,势必影响正确字词和规范语法的学习,而且会造成沟通和理解上的困难。因而我们要引导学生对表达和交流中的网络语言谨慎考察,自觉抵制粗俗、失范的网络语言。

(1)反对使用不文明的网络语言。如果学生在习作中夹杂了不文明的网络词汇,教师应及时制止,并告诉他们语言文字的美是因为能给人以情感上的愉悦,而不在于一时的流行。例如唐诗宋词千古流传的原因是这些文字所创造的意境美能给人以享受,蕴涵的道理能给人以启迪。无论是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还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读了都让人有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而网络流行的东西不一定都是美的,使用鄙俗化的网络语言并不意味着时髦,而是代表着愚昧。大语文教育观告诉我们,良好的综合语文素养里面包括道德素养,教师引导学生辨别网络语言,潜移默化之中就培养了正确的审美观。

(2)引导学生注意网络语言的使用场合和使用频率。某些网络语言在特定之处可以适可而止地运用,但是在书面作文中应当慎用网络语言,因为在正式的场合中涉及到双方交流的问题,而约定俗成的语言规律和习惯是不容随意变更的,否则会造成晦涩难懂、不知所云的后果。许多学生爱说“晕”,但是从表达角度来说,它肯定不如“天旋地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等词语内涵丰富;在作文中把“这样子”写成“酱紫”则是任何老师都难以接受的;全篇作文反复使用“郁闷”“呵呵”等词汇,更说明作者是词汇贫乏、情感荒芜的懒惰者!教师必须强调,在作文中运用语言,一定要讲究规范性与纯洁性。在简洁、易懂、流畅并能取得良好表达效果的前提下,再去讲究语言的生动、形象和幽默、俏皮。

3.鼓励学生建立网络语言的使用档案

网络语言现象第4篇

关键词:“XX体”现象 顺应论 顺应 意识程度

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新语对我们的语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2010年出现“凡客体”以来,网络语言“XX体”迅速走红,并且引得无数网友竞相效仿。从最初的“梨花体”、“凡客体”,到后来影响更大的“咆哮体”、“淘宝体”及“陈欧体”等,“XX体”并没有像其他网络语言随着时间渐渐淡出人们视线,反而层出不穷。起初从小范围的电影台词或者广告语,到后来行政职能部门相继使用“XX体”,这种网络新语已经成为人们争相模仿的流行语。下面先举例介绍一些近来走红网络的“XX体”现象。

淘宝体:最初出现在淘宝卖家对商品的描述,现已成为常见的一种说话方式。因其特殊的称谓语“亲”而备受各阶层人们的青睐。2011年7月南京理工大学向录取学生发送的录取短信用的就是淘宝体:“亲,祝贺你哦!你被我们学校录取了哦!南理工,211院校哦!奖学金很丰厚哦!门口就有地铁哦!景色宜人,读书圣地哦!亲,记得9月2日报到哦!录取通知书明天‘发货’哦!上网就可以查到通知书到哪了哦!”

咆哮体:最早起源于豆瓣网。通常带有“有木有”、“伤不起”等字眼,并且在句末带有许多感叹号。这种看上去带有强烈的感彩的表达方式迅速受到网民的追捧。如:“上班族你伤不起,每天手机打卡机与你作对有木有!!!每天坐着上班好几个小时腰肌劳损,颈椎病有木有!!!每天对着电脑,各种痘痘各种斑有木有!!!聊个QQ还得小心被抓到有木有!!!上下班挤成饼干有木有!!!肚子上软塌塌的小肚腩有木有!!!辛苦一个月还当月光族的你伤不起!”

一、顺应论综述

维索尔伦在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一书中提出的语言顺应论是一种语用纵观论,从全新的、宏观的角度观察和理解语言研究的各个层面。顺应论认为使用语言是一种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这种选择发生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从而产生语篇。

维索尔伦指出人们之所以能够在使用语言过程中不断做出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三大特性,即变异性(variability)、协商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三个特征相辅相成,互为基础。

从顺应论出发可以为语用学的描写和解释提供四个角度,即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

二、顺应论视角解读“XX体”

(一)“XX体”的语境关系顺应

维索尔伦把语境关系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其中交际语境包括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他认为,语境不是静态的,而是在使用过程中由说话人和听话人动态创造和调控的。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语言的盛行需要从三个世界中选择相关物充当语境成分,从而生成动态的语境。首先,“XX体”的产生顺应物理世界。在物理世界方面,时空因素最为重要。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各种网络语言走红,“XX体”大量进入人们的视线。其次,由于社交世界中包括多种社会因素,顺应过程因此更加复杂和微妙。在网络交流中,人们往往会选择效仿一些时下流行的既成的预制语言。近来更是出现了“咆哮体”生成器。“XX体”的产生也顺应了人们的心理世界。大部分“XX体”被用来宣泄人们内心的不满情绪,如“咆哮体”具有浓重的感彩,一些白领更是模仿 “蓝精灵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对工作不满的情绪。例如:

在那山的这边海的那边,有一群小会计,他们可爱又聪明,他们每天输凭证,他们没日没夜迷失在那,无垠的账表里,他们沉着冷静相互都支撑。噢,可爱的小会计,噢,可爱的小会计,他们结账编表加班不加薪。

语言语境是指语言使用所处的语言环境,包括篇内衔接、篇际制约和线性序列。篇内衔接是指利用连词、对比、比较、重复、替代和结构相似等方式实现语篇语义的相关。“XX体”的产生正是通过这些方式实现语言语境的顺应。篇际制约是指语篇要受其谈论的主题和使用的问题类型等语用风格或情景的影响和制约。如“淘宝体”在应用于录取通知书的短信发送上即受到了其具体主题的制约。线性序列指的是选择语言时要注意语篇上下文的逻辑―语义关系,按次序对话语做出先后安排。如“陈欧体”出现后,网民纷纷通过改编赞扬自己的家乡,通过比较自己家乡与大都市的区别得出“为自己代言”,这些在语义上构成了一定的逻辑关系。例如:

你只听闻革命老区的红色头衔,却没看到小城宁静与舒适;你嘲笑我不是沿海城市起步晚,我可怜你总是雾霾;你可以轻视我的现在,我会证明山清水秀、人杰的皖西未来。城市发展是漫长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但那又怎样,哪怕地老天荒,也要奔波繁忙。我是绿城六安,我为自己代言!

(二)“XX体”的语言结构顺应

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际就是对语言的各个层面作出选择,包括语言、语码、语体、话语的构建成分、话语和语段以及话语的构建原则。一种“XX体”的产生,就形成了一定原则的语言结构。如随着“咆哮体”的流行,网民大多数倾向于使用“有木有”而不是“有没有”,这种选择体现了“咆哮体”在话语构建成分层次上的选择;“伤不起”也逐渐拥有较大的使用范围。话语和语段的选择主要体现在语言行为和语言类型的选择上,如“陈欧体”有一定的固定结构:你有……我有……你可以……但我会……但那又怎样,哪怕……也要……我是……我为自己代言!

(三)顺应的动态性

维索尔伦指出语言使用的顺应过程的中心问题是意义的动态生成过程,这一过程的动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时间维度,不同语境对语言选择的制约和语言线性结构的灵活变化。

首先,“XX体”的产生及发展是语言随着时间变迁而作出的动态顺应。从2010年“凡客体”的出现到如今 “陈欧体”的盛行,每一种“XX体”都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做出的顺应。

其次,由于交际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交际者对话题的兴趣、选择说话的内容以及说话的方式等都影响着顺应的动态性。“咆哮体”之所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网上流行,就是因为这种宣泄的方式受到网络交际者的普遍认可。

另外,由于语言的使用是在时间中发生的,那么语言具有和时间相关的一种特性:线性。语言的线性特征对句子的词序安排等都有着制约作用。一定时间盛行的“XX体”与当时的事件是一致的。人们在模仿的过程中也会受到线性特征的制约。如2010年流行的“凡客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已逐渐淡出,但是新的“甄体”、“陈欧体”开始相继出现。

(四)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

意识程度指交际者在选择和使用语言作出顺应的过程中涉及的心理认知因素。在社会心理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交际者选择语言作出顺应的意识程度会有所不同。“XX体”是隐喻性用法,凸显的意识程度更高。同时网络语言要求人们对网络情境有一定的了解。随着“XX体”的流行,人们对其认知度也随之提高,此后每次新的“XX体”的出现所引发的意识程度也会降低。同时,人们的思维也会发生改变,表现了思维对语言的顺应。如“陈欧体”来源于聚美优品的广告语,广告词如下:

“你只闻到我的香水,却没看到我的汗水;你有你的规则,我有我的选择;你否定我的现在,我决定我的未来;你嘲笑我一无所有不配去爱,我可怜你总是等待;你可以轻视我们的年轻,我们会证明这是谁的时代。梦想,是注定孤独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但,那又怎样?哪怕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我是陈欧,我为自己代言。”

随着“陈欧体”这种结构在网络上的普遍流行,人们对这种结构的意识程度也就越来越高,对其认知度也逐渐提高。接着网上纷纷出现各种“陈欧体”,如:

你只看到我在微博晒图,却不知道我也曾工作,你有你的达人,我有我的会员。你嘲笑我会员没粉丝不配加V。我可怜你不懂僵尸粉丝的无用。你可以会员加达人,我会证明谁才是领袖!加V是注定痛苦的旅行,微上少不了质疑,但那又怎样?哪怕取消加V,也要想尽办法无懈可击!我是会员,我为自己代言。

三、顺应论角度解读“XX体”的发展趋势

维索尔伦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是选择语言的过程。人们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不断做出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

首先,语言的变异性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后缀“体”用于指某个人或者某群人的表达方式自成一体。从“梨花体”、“知音体”到“蓝精灵体”,这些不同的变异方式所表达的内容也具有不同的意义。

其次,协商性指的是语言的选择不是严格地按照规则或固定的形式―功能关系做出的,而是根据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做出的。协商的过程是灵活的,具有不确定性。每种“XX体”的出现本身都有不同的方式。如“淘宝体”采用称谓语“亲”,“咆哮体”以感叹号多为特点。这些“XX体”本身具有灵活性,是不确定的。具体事件的产生往往由不同的元素组成,这些不同的元素形成了不同的“XX体”。

再者,语言具有顺应性。顺应性是对协商性的要求。顺应性要求协商的结果使得交际者最终从不确定的可能性中选择与交际环境相适应的语言形式和策略,以满际的需要。一方面,语言选择是在已存在的环境中进行的,语言的选择顺应环境;另一方面,环境也会被所做的选择改变,即环境也会顺应于所做的选择。“XX体”的产生和人们对各种“XX体”的竞相模仿说明语言的选择顺应情境的改变。

语言的这三种特性促使“XX体”层出不穷。每一次不同的事件产生不同的“XX体”,组成“XX体”的元素与事件息息相关。笔者认为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仍会相继出现各种“XX体”。

四、结束语

通过顺应论视角解读时下流行的网络语言“XX体”现象,笔者发现“XX体”的产生和发展是顺应的结果。“XX体”对语言的选择顺应语境关系和语言结构,且其顺应过程是动态的,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也不尽相同。这些都对各种“XX体”产生的原因做出诠释。另外“XX体”现象体现了语言的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揭示了“XX体”的发展趋势,即“XX体”仍会继续出现新的表达内容。顺应论为“XX体”现象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语用学视角,人们应该客观地对待“XX体”现象。

参考文献

[1] 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Arnold,1999.

[2] 顾婉湫.浅析网络新语中的“XX体”现象[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7.

[3] 何自然,于国栋.语用学的理解――Verschueren的新作评介[J].现代外语,1994(4):433.

[4] 何自然.语用三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 黄自然.咆哮体在蹿红[J].语文建设,2011(7-8).

[6] 钱冠连.语用学:语言适应理论――Verschueren语用学新论评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1):61-66.

网络语言现象第5篇

【摘要】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媒体已经从边缘走向主流,这种变化导致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形成,即新媒体时代的青少年亚文化。本文以网络语言这一独特现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网络语言的青少年亚文化特征及其对青少年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 新媒体 青少年亚文化 网络语言

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到一个信息爆炸的新媒体时代,各种亚文化现象也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而慢慢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青少年作为网络媒体的用户,在网络所营造的虚拟环境中用网络语言表达他们独特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典型的青少年亚文化现象,网络语言也渗透到青少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青少年亚文化

青少年亚文化是青少年为了有别于主流文化而创造的属于自己的叛逆色彩,以示青少年文化偏离、排斥甚至对抗“主流文化”的总体态势。

与“主流文化”相比,青少年亚文化具有边缘性、颠覆性、批判性特征。新媒体具有容量大,传播快,互动性强的特征,新媒体对青少年亚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新媒体作为新兴的传播工具,它的出现加强了亚文化群体之间的交流。作为网络的最主要使用者,青少年有一些别于主流意识的想法,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里更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从而导致新的群体的形成。以百度李毅吧为例:作为一个网络热词产生的卢浮宫,李毅吧在众多的网络青年群体中脱颖而出。屌丝、搬砖、滚粗、高富帅、白富美这样的词语不断出现在青少年的网络交往甚至是日常生活中。

第二,新媒体本身构成了亚文化的一个部分,越来越多的亚文化借着新媒体这个平台进入人们的视野。例如我们网上所常见的网络恶搞视频就是网络亚文化的一种,各种形式的网络亚文化都无法脱离新媒介而存在。

第三,新媒体的出现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也有所影响。当单向传递的传统媒体被去中心化、互动性强的新媒体所取代,人们的思想也会变得更加开放,更加多元化。这种多元化不是零散的,而是在差别中求共存。

二、网络语言与青少年亚文化

1、亚文化网络语言的产生

网络语言的产生是互联网发展的结果,是在新媒体环境下所产生的新的文化现象。

第一,网络时代的来临为网络语言的产生提供了物质载体,互联网的出现更是让交流变成电脑屏幕前的沟通。人们可以借助网络这个平台参与信息交流与自我意见表达。

第二,网络为网络语言提供了虚拟环境。青少年在网络所构建的虚拟空间内,随着相同志趣人群的不断累积,形成了各式各样的网络群体。在这些群体的交流过程中,就会创造出属于他们的网络语言。第三,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追求自我、张扬个性、唾弃传统、崇尚翻新。网络给了每个人张扬个性、释放自我的空间,这使得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网友不仅主动地使用网络语言,更积极的创作网络语言,使得其富有旺盛的生命力。

2、亚文化网络语言的种类

网络语言按表现形式可划分为谐音式、缩写式、符号式、旧词新用式等。谐音式:利用读音上的相似所形成的网络语言,它大致可以分为数字谐音和词语谐音。数字谐音如:886(拜拜了)、521(我爱你)、1314(一生一世)。词语谐音如法国青山(发过请删)、酱紫(这样子)、稀饭(喜欢)、肥猪流(非主流)。

缩写式:利用拼音字母或英文字母的缩略使网络语言的交流简单化。如hll(华丽丽)、rp(人品)等。另外,作为新事物的英文缩略词也通过互联网慢慢融入我们的本国语言,如BF(男朋友)、GF(女朋友)DIY(自己动手)等。

符号式:有时候文字不能形象生动的表达我们的感情,于是,符号式的网络语言应运而生。利用简单的数字、标点、字母等组成的符号系统来表现心情。如(*^__^*)、o(∩_∩)o、(>_<)。

旧词新用式:随着网络语言的发展,一些旧的词语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如沙发、板凳、地板,也可以表示回帖的第一楼,第二楼,第三楼。搬砖(转帖)、潜水(只看不发表)、灌水(拼命发表意见)等也不再只是一种动作了。

3、亚文化网络语言的特点

第一,简洁性。由于打字没有说话快,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递出最多的信息,不得不采取谐音,缩写等手段来简化语句。简化了的网络词语可以更加迅速的在网络中传播,这些新的被符号化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语言表达形式,也渐渐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表达中。

第二,个性化。例如咆哮体、淘宝体、甄嬛体等都带有强烈的个性化色彩。互联网的普及,使越来越多的新词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一个热点事件的发生都会带来让人耳目一新的网络新词。作为年轻的一代,不管是创造新词,还是接受新词,速度都是极快的。

第三,直观性。网络热词生动形象,例如曾风靡一时的“囧”,就以其让人捧腹的外形在青少年中广为使用。由于使用网络语言不能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因此,配合文字和各种表情符号图像的使用,具有很强的直观性。

第四,创造性。很多网络语言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从一开始无人知道到最后的广为人知,通过网络这个平台,越来越多的新鲜原创语言跃入我们的视野之中。例如,gelivable(给力),英语单词中本就没有这个词语。

第五,不规范性。网络语言在很多方面对传统语言来说是一种颠覆,它改变了汉语本身的结构特点,甚至改变了一些习语的固有意义。作为网络语言主要使用团体的青少年来说,他们生活在一个物质飞速发展的社会,在网络所营造的这个虚拟空间里,他们可以毫无顾忌的展现自己,用不规范的网络语言来发泄他们的社会压力。

三、亚文化网络语言对青少年的影响

1、亚文化网络语言对青少年的积极意义

(1)改变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增强青少年的创新能力。网络语言丰富了青少年的语言文字表达,颠覆了传统语言的规范性和正式性,增添了青少年生活的乐趣和色彩,这些都迎合了青少年追求个性,标新立异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网络语言更有助于开阔青少年的视野,激发了青少年的语言创造能力,他们不断打破窠臼,推陈出新,促进了文化的活跃。

(2)有利于青少年身心的愉悦和自信心的增强。当今的青少年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压力,而网络所营造的虚拟空间具有高度的自由,青少年可以在里面畅所欲言,发泄不满。通过网络语言的使用,可以有效的为青少年减压。另外,网络语言的多变也会激发青少年的创造性,对自我的认同感也会增强。

2、亚文化网络语言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

作为网络语言的主要使用者青少年,一方面在享受网络语言所带来的新奇与便利的同时,也是承受因网络语言的亚文化性而带来的种种弊端。

(1)对青少年的传统语文教学不利。网络语言的频繁使用,必然对现实生活产生影响,导致青少年在面对新的信息时缺乏正确的指导,存在吸收错误知识的可能性。青少年自身辨别能力不强,容易把这些不当的网络语言运用到学习写作中。如果青少年经常接触网络,花过多的时间泡在网上,他们还未稳固的语言运用能力不但不会提高,反而会受到负面的干扰。

(2)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网络语言低俗化倾向的特点,使其在传播流行的过程当中带有不良的影响。在网络上,一些偏激的、自我发泄的、哗众取宠以及粗俗的语言并不少见,青少年们经常接触这些语言,耳濡目染,势必受到一些不良影响,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3)加强了代际冲突。青少年是计算机的主要使用者,网络语言不仅仅被用于网上交流,也逐渐延伸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而他们的家长作为传统语言拥护者并不容易接受这种新奇的语言,家长和孩子之间缺少相通的意义空间,他们之间的交流便产生障碍,从而代际冲突也会随之慢慢加剧。

四、亚文化网络语言的规范网络语言存在有合理性,是因为其自身具有自我调剂能力和自我净化能力。但我们也不能放任其自由发展,对网络语言的规范应从以下方面来进行。

1、加强对网络语言的监管

网络语言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应该引起政府的重视,在保持一个相当高的自由度的同时,针对其中一些不和谐的成分应该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进行合理的限制。但是要把握好度,因为作为新兴的事物,网络语言尚且需要时间来检验。

2、加强学校对网络语言的引导

加强青少年的语言规范意识,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语言。作为教育者应当利用传统主流文化、教师个人的职业素养等,让主流文化对青少年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应积极关注并正面引导,毕竟传统语言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在这一点上,是无法被网络语言所取代的。

3、加强家庭对网络语言的规范

家长要改变对网络语言排斥的态度,应该对网络语言进行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和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并在沟通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引导,为孩子制造一个适应其身心发展的语言环境。

4、加强青少年的自我约束,提高自身辨别能力

面对纷繁的的网络语言,青少年要增强对自我的约束,正确看待网络所带来的各种亚文化现象,理智对待和使用网络语言,并对一些不健康的网络语言进行抵制。其次,青少年对网络语言的使用场合要有分辨能力,网络语言可以做为一种调剂,但是在学习生活中,还是应该使用正规语言。

通过各方面的努力,网络语言会以一个积极的态势稳步发展,成为一种积极的青年亚文化。

参考文献

①伏斐,《论作为亚文化的网络语言》[D].西南大学,2008

②乔丽华,《论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亚文化及其价值意义》[D]. 河南师范大学,2010

③汤玫英,《网络语言新探》[M].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

④肖伟胜、王书林,《论网络语言的青年亚文化特性》[J].《青年研究》,2008(6)

④袁子凌、许之所,《网络语言的特点及其文化意义》[D].武汉理工大学,2008

网络语言现象第6篇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而产生的一种新语体,是网民在交流中为提高输入速度,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图片、符号等进行“改造”而形成的。由于网络语言主要产生于虚拟的网络社区(如网络论坛、虚拟聊天室),网络社区的开放性和自由度决定了网络语言直观快捷、私语性和口语化倾向,使之拥有旺盛的活力和生命力,并越出书面语言的规范,对现代汉语产生极大影响和冲击。

一、网络语言为现代汉语注入了不可替代的新“元素”

一是大量网络新词语为人们选择不同的语言风格提供了方便。网络词语的出现并非因为在现有的语言中找不到现成的词,而是为提升交流效率,为旧事物造新词或给旧词赋新义。如“河蟹(和谐)”、“斑竹(版主”)、“美眉(美女)”等,与原先表达的“河蟹”、“版主”、“美丽的眉毛”等原意毫无联系。同时,网络语言还促进了词语的褒贬转化,并且打破了原有译词的选择常规。如“贤惠(闲在家里什么也不会)”、“蛋白质(笨蛋、、神经质)”、“偶像(呕吐的对象)”等,均属典型的褒贬义的转化。

这些生动形象带有鲜明时代特色并能体现网民“个性”的词语的出现,丰富了汉语词汇,活跃人们的文化生活,使现代汉语也因更具表现力而显得丰富多彩。由超级女声“繁衍”的“PK”一词,以及因陕西华南虎事件而萌生的颇具专业色彩的“PS”等词语迅速在网络“蹿红”,并受网民“热捧”。“e-mail”虽然意译为“电子邮件”,但网民却将其说成“伊妹儿”或“伊妹”、“妹儿”,就显得较为“鲜活”和具有亲和力……虽然网上出现的词语往往很有表现力,能反映一些网民的性格以及对新时代的敏感,风趣幽默,对调剂网络交流气氛有着特殊的效果。

二是网络语言使大量被历史湮没的“旧词”被激活。网络语言在对现代汉语和音译词等进行“改版”的同时,还对古代汉语进行深层“挖掘”和“变革”。古汉字“”(读jiǒng)原意为“光明”,由于历史原因,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在网络世界,它成为表达沮丧、悲伤和无奈心情的代名词。如今它被网民称为“21世纪最牛的字”,百度贴吧里专门为该字建立了贴吧。关于“”字的跟帖有10600个,网上可点击的“论坛”已达500多个。某个运动品牌还抓住人们崇尚潮流的心理,推出“”字鞋,上海某大学附近还出现印着“”字招牌的奶茶店等。

“”(méi)古同“梅”,在网络世界里,该字被网民形象地赋予“形神俱呆、呆得天真、傻到家了”等内涵。此类撷取古字字形,另辟新用法“古词新用”现象既符合汉语言文字音形意结合规律,又使网民形成了有别于主流表达习惯的“另类风格”。类似“”和“”等古汉字的现代化“演变”顺应了现代汉语推陈出新的要求,成为新兴网络语言的典范。

三是网络语言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表达手段。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灵活变通的表达方式与常规语言相比具有新奇、简单、幽默等特点,适应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多元化要求。其超常规的语法,日益更新的词汇,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对于丰富社会语言表达手段都有积极意义。如“bs/BS(鄙视)”、“01925(你依旧爱我)”,等等。网络新词新语的层出不穷,使现代汉语表达手段和方式具有灵活性,生动有趣又富有创意。

随着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进一步加深,在网络之外,网络语言也正日益彰显其强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网上交流的特殊语境,决定了网络语言具备有别于传统语言的表达方式。基于快速输入的需要,网络语言用字节俭,尽量突破传统书写符号音、形、义等方面的拘囿,创制了新的音形义结合体,产生了字母词、数字词、象声词、图形词等,并依靠这些简单的符号传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内涵。

这些独具匠心的网络符号形象传神,给虚拟的网络世界增添无穷活力和实在感、即时感。同时,网络的匿名性使网上世界自由、轻松,网民的相对年轻化更使网络语言充满生机,营造了轻松幽默的网上氛围。如“菌男”、“霉女”是指相貌丑陋的男女。两个词一方面与“俊男、美女”谐音,却其义相反;另一方面“菌”“霉”使人想到过期、变质东西,均具很强的反讽效果。再如“奔四(笨死)”、“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合称)”、“筒子(同志)”等,让人忍俊不禁。所有这些,都形成了网络语言独特风格,促进了现代汉语表达手段和方式的多元化。

二、网络语言使传统现代汉语面临巨大冲击

1.网络语言的不规范易产生语言歧义。网络语言的浅显直观将挑战传统汉语语言的意韵,使传统汉语语言的意蕴美将无法得以展现,其规范性和逻辑性将被网络语言的跳跃性、破碎性、创新性所冲击,其准确、凝重、精练的风格也将受到“网言网语”的“剥离”。比如,“泥表酱紫,I服了U,02746;爱老虎油,045692”(你不要这样子,我服了你了,你恶心死了;我爱你,你是我的最爱)等。这样的语言的确让人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2.网络新词的涌现易造成语汇混杂。“老斑”(班主任)”、“DD(弟弟)”、“GF(女朋友)”、“PMP(拍马屁)”、“偶(我)”、“稀饭(喜欢)”……这些词语让多数人看到都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在网民中却十分流行。网语制造的所谓新词语其实是一批不规范的异读、异体、同形词,容易造成语言混乱。

3.网络语言脱离网络环境易引起混乱。目前出现的网络语言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网络媒体在新闻报道时所使用的语言。它是网络中占主导地位的健康书面语,也是较规范的现代汉语;第二类多为具有调侃的意味生活化的、非正式的语言,比如“灰常灰常(非常非常)”、“亮骚(将心爱的东西给别人看)”等。这些语言来源于生活。人们使用第一、二类网络语言无可厚非。第三类则是人们在网络聊天等局域内所常见和使用的语言。这类语言是非主流的网络语言,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和私密性等特点。这些语言不可在规范的汉语中使用,只能使用在特定的环境中,如 “MM”,既可以指妹妹、妈妈,还指“美眉”,脱离了特定的网络环境来使用这个词就容易引起混乱。

4.网络语言的随意性易导致语言低俗化。随意性是网络语言的重要特点。网民在交流的过程中,往往将汉字中的词语信手拈来,随意“改造”,或是用网络符号、英文字母等“创制”一种“新词”,且没有固定完整的表达规律和模式,很多与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相悖。同时,由于网民的身份是隐蔽的,可以随心所欲说自己想说的话,用随心所欲的方式和语词、符号等表达自己的意思。由此决定了网络语言的档次不高。同时,还有一些人是为了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或满足自己的低级趣味,在没有现实规则约束下,会显得肆无忌惮。一些不文明、不健康的词语,像“()”、“WBD(王八蛋)”等随处可见,严重影响了现代汉语的纯洁性。

三、积极引导、科学规范,促进网络语言健康发展

网络语言是一种言语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是一定社会条件下、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对它应客观审视、具体分析,不宜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从网络语言的构成、使用等来看,网络语言是一种汉字、数字、字母、符号等交织使用的极不规范的语言,它既不是现代汉语的积极发展,也不是汉语和汉字的现代化演变,而是对传统汉语的一种“改造”,应当按照语言发展的规律及时予以引导和规范。

1.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从语言学角度看,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的生命力体现在实际交际价值上。语言中一些反映新事物、新现象的词总是先出现在少数人的言语之中。如果这种创新符合语言发展规律,顺应社会需要,就可能被社会所接受而得到广泛运用,就可以丰富语言,推动语言发展。网络语言的出现是网络发展的必然。它是基于网络的独特的语言类型,有其自身的游戏规则和发展规律,现在出现的一些“不合拍”现象是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它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将会朝着更良性更规范的方向迈进。对此,正确的做法是“拿来主义”,严格按照约定俗成、不可替代、讲究品位原则,吸取那些符合现代汉语规律,有较强生命力,对社会、对民族文化有益的语言,摈弃那些违背现代汉语规律和低级趣味的脏话、“黑话”等不健康语言,推动网络语言向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方向转变。

2.以疏为主,重在引导。汉语在发展历程中不断接纳新词,而不少新词随着使用的增多又成了老词。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语言中符合语言规范的词语将会保留下来,成为经典语言,而那些不符合规范的,则会在“约定俗成”中自然淘汰。面对网络语言存在的问题,正确态度应是采取以疏代堵的办法,报以宽容理解的态度,关注它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作必要的规范和引导。

首先,要以引导为主。要充分认识到,规范不是硬性规定,规范是服务,是引导。要引导人们认识到语言不是个人现象,而是社会现象,不能随随便便地使用语言。对于网络语言使用中的一些不健康、不正常的现象与心理,如放纵心理、猎奇心理等,有关人员特别是教育工作者、语言工作者和新闻工作者必须要担起引导的职责。尤其对青少年的网络语言的运用,基础教育领域应该在正确的语言理念下,承担起引导责任。

其次,要完善规范。要大力加强对网络语言的规范研究,以便使之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在规范策略上,既要有宽容意识、约定俗成意识,又要注意区别对待,分层把关。如对官方网站用语的规范与个人主页的用语规范就要有所区别,对网上新闻、消息、公告等用语规范与对聊天室、留言板、博客上的用语规范也要有所区别,对学校学生和对社会一般人的网络用语规范也要有所区别。

网络语言现象第7篇

关键词:网络语言;语言变异;社会语言学;社会原因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2-0171-04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在现代社会中沟通和交流的主要渠道之一,而网络语言凭借其沟通省时、传递信息高效、极具趣味性等特点而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成为人们在日常交际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沟通要素。祝畹瑾曾指出:“语言变体是分析社会语言现象时所采用的基本单位,而语言变体意指是由具备相同社会特征的人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所普遍使用的某种语言表现形式。”而网络语言正是由具备了相同社会特征的广大网民在虚拟网络世界中不断运用而产生的一种语言变体,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定的社会语言现象,也是由语言不断变异的一个发展过程,因何种原因发生变异及由语言变体带来的不同意义已成为影响语言发展变化的焦点所在。因此,网络语言的发展引起了社会语言学界的普遍关注,对网络语言进行深入的研究便显得尤为重要。

一、网络语言发展总体概述

2016年1月22日,中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络规模已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0.3%。相比于第36次统计报告,网民规模增长了0.20亿,普及率增幅达1.5%,其他各项数据也有明显大幅提升且呈现出持续上升趋势。随着网民规模的不断扩大及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完善,网络语言作为人们在网络上进行信息收集、和交流的主要载体,其对网络环境的塑造作用也愈发关键。

2001年,由于根元主编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以网络用语为编写对象的词典工具书。2002年8月27日,国家语言改革工作委员会召开了关于英文字母词以及网络语言的专家研讨会,邀请学界专家、作家等相关领域的学者对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进行相关探讨。与此同时,学界关于网络语言各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可见网络语言对我国语言学界已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学界关于网络语言的定义可以概括为两种,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是指与网络相关的专业术语或行业用语,如键盘、主机、硬件等。而狭义的网络语言是指网民运用聊天室、论坛等多种途径进行网络沟通交流时所使用的常见语汇和符号。本文所做研究主要针对的是狭义的网络语言。

二、网络语言的发展变异

网络语言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变异现象,这种变异过程深受社会环境及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有网络语言使用者在运用过程中所发挥的主观作用。网络语言的发展变异可谓千姿百态,根据初步调查,现今网络语言的发展变异可以从语音、词汇两大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在语音上存在谐音现象

谐音现象的产生是网络语言在发展变异过程中语音上最为明显的变化,主要可以分为英文谐音、方言谐音、数字谐音、汉字谐音和字母、数字和汉字谐音混用五类。

1.英文谐音。所谓英文谐音,主要是指在网络语言中存在直接借取英文词的读音辅之以汉字字形或直接将英文词简化应用于实际网络语言沟通。如:How old are you?How old r u?I see――IC(我明白了),modem――猫(网络调制解调器),fans――粉丝,high――嗨(兴奋、激动的状态)。英文谐音现象的出现导致了大量类似的网络词语出现,也使网络语言的运用与英语达到了一定程度的结合,一方面使网络交流变得更加省时省力,但另一方面也会出现人们对一些不常用的词语产生理解困难的现象。

2.数字谐音。数字谐音是现在网络语言中占有相当大比重的一类网络词语,主要是指直接借用数字的读音应用于网络语言沟通,如:521――我爱你,1314――一生一世,666――溜溜溜(玩游戏时经常用到,表示很厉害),5555――呜呜呜呜(哭泣声)。数字谐音现象所产生的大量网络词语使人们在网络交际时更愿意采取简单、便捷的方式进行交流,同时使沟通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3.方言谐音。所谓方言谐音,主要是指一些方言词语因其表达效果突出而进入网络语言中,如“人”在东北方言中被较多地读成“银”或“淫”,于是产生了网络语言中常见的“好银、坏淫”。福建南平方言将“这样子”连读成“酱紫”,也作“绛紫”,“木,米”来源于贵州一带的发音,网络语言中的“木有,米有”即为“没有”之意。方言谐音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相同地区的使用者之间的心理认同感,使交流更富有地方色彩,诙谐幽默。

4.汉字谐音或拟声词。汉字谐音是指由于同音异形汉字的大量存在导致网民在实际沟通的过程中或是由于操作时输入失误或是为了求新求异而产生的一类网络词语。如:奔四――笨死,围脖――微博,“好滴”是词语“好的”谐音演变而来,语气更为强烈,表达更加形象。“科科”由于其读音与人们所发出的坏笑声相似而成为网络词语,表达一种嘲笑、讽刺的心理。“么么哒”是表示亲吻动作的一个拟声词,是由于其与亲吻时所发出的声音类似而产生。

5.字母、数字和汉字谐音混用。部分网民在进行沟通时标新立异,但又无法脱离汉字字形的约束,所以刻意将字母、数字和汉字混用,使其在读音和字形上表现出与其他网络词语极大的不同。如:I服了U――我服了你了,3Q――Thank you,me 2――me too(我也是),此类混用现象所产生的词语不符合汉语及英语的语言运用规则,虽然网民沟通获得便利,但同时也对汉语的正确使用造成了一定冲击,致使部分人并不能正确掌握其真正含义。

(二)在词汇上产生众多新词新语

在网络语言日渐普及的过程中,新词新语的大量产生对现代汉语语言运用产生了极大冲击,一些常见于网络而后又被人们所熟练运用的词语更是被收入至《现代汉语词典》,这也足以证明网络新词新语对于当下我国语言文字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众多新词新语中,绝大多数为生搬硬造而成,不符合语法规则,但也有一部分词语是曾见于古代诗书典籍之中,现在对之重新启用并赋以新意。常见的网络语言中的新词新语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1.由词语、句子缩略而成。在网络语言的运用过程中,网民为求方便常常采取将词语缩略为字母的形式代替表达整个词义,这种缩略现象常见于英语单词的使用过程中。如:plz――please,DIY――doit yourself,Lol――lau曲out loud,Q――cute,此类缩略词最初多在网络上流行,而后常见于电脑辅助沟通工具之中,甚至被媒体广泛运用。而由句子缩略而成的网络词语是指以句中的谓语动词为界限将句子划分成几部分,分别选取各部分的代表语素并去掉其修饰成分缩略而成。如:何弃疗――为何放弃治疗,我们可以以谓语动词“放弃”为界限,将此句划分为三部分“为何/放弃/治疗”,去掉修饰成分,取主要代表语素“何”“弃”“疗”。从句子的语义结构来看,所选取的语素包括了句子的谓语动词及其动作的受事。类似的缩略现象而产生的网络词语还有很多,如:人艰不拆――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地命海心――吃地沟油的命,操中南海的心;十动然拒――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他。

2.由一定社会现象衍生而成。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电脑、手机等多种方式实时掌握国内外大事,对热门社会事件也更加关注,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网络新词新语。2016年5月31日,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6)》,其中公布了2015年十大网络用语,这些网络用语均由一定的社会现象衍生而成,因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热点事件而活跃在社会语言生活中。如:“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是源于2015年4月河南省实验中学的一名女教师于任职11年后向领导递交辞职信,辞职理由仅有这十个字。该事件在网民中引起热议,关于其辞职行为正确与否甚至引起了全社会的讨论。因此,该句也人选为2015年十大网络用语,类似的还有:“你们城里人真会玩。”“我想静静。”“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偏偏靠才华。”

3.由特定符号、图案来表达固定词义。网民在运用电脑、手机及其他网络方式进行沟通的过程中,由于缺少面对面的交流从而导致无法正确理解交谈双方的情绪,于是就出现了运用键盘上的符号、标点、字母甚至是特定图案来表情达意,使交谈双方的沟通显得更加亲切、自然,增强了趣味性。如:“(*^ ^*)”表示高兴、开心,“”有鄙视、嫌弃的意思,“@x@”表示生气、不高兴。这类符号表情由简单的符号文本组合而成,表达固定的词义,在进行沟通交流时可通过输入法直接拼出,简洁高效,但目前尚不能直接用于正式书信和文学写作中。

4.词义引申和转移。在网络语言的发展变异过程中,有部分新词语是由原有词汇的基本义引申或转移而来,也有相当一部分词最早见于古代诗书典籍中,而在现代社会的网络沟通中又得到重新启用。如:“给力”表示“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2010年世界杯期间成为网络热词。而“给力”一词最早见于北齐魏收所著的《魏书》卷十一《前废帝广陵王纪》:“得俸而不给力。”在古代封建社会,“给力”是官府向各地官员支付薪酬的一种方式,是通过拨发数量不等的劳役帮助各地官员免费耕地或提供免费劳动力服务。而现代网络语言中的“给力”一词的词义已经发生转移,与其原义大有不同。“醉了”在网络语言运用中表示“无语、无法理解”的意思,在现代网络语言沟通中较为常见,常被应用于固定句子“我真是醉了/我醉醉的了”。该词原义是表示喝酒过多的一种状态,而现在的词义则是在原有词义的基础上有所引申,表示一种无奈、郁闷的情绪。词义的引申和转移已渐渐成为网络词语在发展变异中的一个主要途径,网民为了追求表达方式的新颖,张扬个性,挑战传统,于是就针对部分词语的词义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引申和转移,使汉语词汇更加丰富多彩。

三、引起网络语言变异的社会原因

引起网络语言变异的原因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因为只有从根本上理解网络语言是如何发展变异的才能促使人们对网络语言的运用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也能使网络语言沿着正确的轨迹继续向前发展。究其根本,网络语言的变异是一系列的复杂原因和社会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其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多元化的社会环境。网络语言的飞速发展离不开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日益进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越来越依赖网络技术来完成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交流。因此,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网络语言的变异提供了技术支持,这不仅促使网民开始改变社会生活中我们所需要的基本词汇,而且还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有词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和演变,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语汇库。与此同时,现代社会环境也渐趋多元化。在多元发展的社会环境之下,人们对于各类新鲜事物感到好奇,开始学会通过网络来传达自己的新观念、新看法,最直接的变化就是语言自身,因而所产生的语言变异也是理所应当的。由此可见,网络语言有其得天独厚的发展平台和实际语境,而随着时代的继续向前发展,网络语言也必将呈现出继续发展变异的趋势。

其二,网络语言使用主体年轻化。网络语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扩大其影响力,而作为网络语言的使用主体的人,其年轻化的势也愈加明显。2016年1月22日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以10-39岁群体为主,其中20-29岁所占比重最大,达29.9%,见下表:

与此同时,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网民中具备中等教育程度的群体规模最大,具有初中学历的网民所占比重最大,达37.4%,具有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规模所占比重次之,达29.2%,见下表:

从上述两表中我们发现,处于青年阶段的人在网民总体规模中占据多数,他们中的大多数出生于1980年后,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中网络技术已开始不断发展并渐趋完善。与此同时,这个年龄段的网民大多接受过中、初等教育,有一定的语言运用基础,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本身又具有强烈的反传统意识,所以在网络语言的运用上更求新求异。因此,他们常会创造出新颖的网络词语,目的就是为了让语言的表达更加形象、生动,更加符合年轻一代的语言特色,所以网络语言产生变异也就不足为怪。

其三,语言经济性原则的驱使。随着现代社会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在不断加快,语言交流省时、传递信息高效渐渐成为人们在生活中的普遍追求。随之而来的便是人与人之间实际沟通交流的减少,见之于网络虚拟世界的沟通却渐趋增多。因此,能够用简单、便捷的语言来传递有效信息便成了网络语言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语言经济性原则的驱使。网民们在沟通的过程中为了使交流更加形象生动,采用不同的方式改变甚至缩略原有词汇,并结合各种符号、英文字母来组成新词语,目的就是为了使沟通更加便捷,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成了网络语言的发展变异,网络语言也因此更富于简洁性。

网络语言现象第8篇

关键词:语言学 网络用语 语言学价值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为5.64亿,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四成。尤其是移动网络的快速发展,利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规模超过4亿,这意味着网络使用便捷性的提高使网民更乐于随时随地地从网络获取信息并进行交流。由于众多网民沟通的需要,网络用语也就应运而生。广义上的网络用语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与网络相关的专业术语,如“网关、域名”等;一类是网民在聊天室、论坛、贴吧等网络社区交流沟通用语,如“斑竹、木有”等。狭义的网络用语专指后者,亦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内容。网络用语正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冲击我们传统的汉语习惯,改变着我们的交流方式。作为一种语言现象,网络用语的出现为语言学提供了新的研究对象。本文首先浅析网络用语的特点,其次探究网络用语的语言学价值。

一、从语言学的专业角度来说,网络用语是一种社会方言,是网民的交际工具,是一种语言变体

所谓“语言变体”,按照Hudson的理论,是指“具有相同的社会分布的一组语言项目”。对于网络用语来说,套用“语言变体”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它是在网络环境中具有类似社会特征的网民普遍使用的一种语言模式[1]。下面从词汇、句法、修辞三个方面来浅析网络用语的特点。

首先是词汇。词汇由语素构成,而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网络用语词汇的构成不仅包括汉字,而且还杂糅了数字、字母、特殊符号等。网络环境决定了网民的交际用语,既要有口语的直接性、即时性,又要通过书面的形式传达,注重视觉效果与信息输入传达的快捷。所以,其词汇构成兼具简略性与诙谐性。缩略语的广泛使用即是简略性的突出表现,如以汉语拼音缩略:GG(哥哥)、MM(妹妹);再如以词汇语义缩略:键鼠(键盘鼠标)、寒(心寒);还有英语缩略等。网络用语构词诙谐是其又一特性,比如谐音造成的诙谐:酱紫(这样子)、杯具(悲剧)、霉女(美女);再如析词别解词造成的诙谐:泼妇(活泼的妇女)、偶像(呕吐的对象);还有重叠造成的诙谐:东东(东西)、漂漂(漂亮)等。此外,还有一些原有汉语词汇,在网络交际中词义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人品(运气)、盖楼(建立帖子并顶起)、小强(蟑螂、生命力特别顽强的人)、和谐(屏蔽删除)。

其次是句法。句法即句子构成的方法,研究词汇构成句子的规律。网络用语既有与传统汉语表达方式相同的基本句法,又引入了一些新的表达方式。比如从影视中吸收的句法:“兄弟我闪先”、“I服了YOU”、“我顶你个肺”等,这些句法的使用与电影《大话西游》、《疯狂的石头》的流行有关。还有将外语与汉语混搭的句法,如:“你out了”代表“你老土了”,“你真in”代表“你很时尚”等。另外,网络用语常在句尾加上语气词或助词等,如:“来了哈”、“偶滴神啊”、“肿么滴啦”、“严重同意的说”。从整体上来说,网络用语具有明显的口语化倾向,其句子通常是短句和简单句,语义明了,没有复杂的逻辑关系,结构也偏于松散。句法的简单化使网络用语传情达意更加便捷,保证了网络交际的顺畅性。

最后是修辞。网络用语的修辞大多借鉴传统修辞手法,也有对已有修辞方式的强化和新修辞方式的探索。尤其是借代和谐音双关的发展,是对原修辞方式的突破。如以当事人原话中的词句进行借代来表达反讽的目的:“躲猫猫”反讽云南看守所犯人死亡警方解释的荒唐,类似的还有“俯卧撑”等。也有以借代来浓缩新闻事件,如“楼脆脆”、“楼歪歪”、“范跑跑”等。以谐音双关来修辞在网络特别常见,如人参公鸡(人身攻击)、大虾(大侠)、米国(美国)、稀饭(喜欢)等[2]。网络用语新修辞方式的产生常常伴随着对传统语法与逻辑结构的故意违背,以此达到反讽的效果,如:“被捐款”、“被代表”、“被自杀”、“被就业”等,“被XX”的往往是弱势一方,在明显的主动动作前加一“被”字,其种种无奈尽显。这种修辞方式的诞生与现实生活中的无处诉说有关,通过网络的相对自由的言说来曲线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二、网络用语成为重要的语言现象,具有重要的语言学价值

网络用语影响越来越深远,不但使用它的群体庞大,而且大有超网下蔓延的趋势,有好多网络用语的词汇已被广大群众接受,甚至被运用到官方语言中。首先,网络用语作为新的语体形式对语言学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产生影响。基于互联网的研究方法跟传统研究方法有所不同,最显著的表现就是研究者与网民之间可以实时互动[3]。网络用语的结构形式和表达手段与其他语体形式有巨大差异,要研究网络用语就要从研究其传播的媒介――网络开始。网络既不同于纸质无声媒体,也不同于广播、电视等有声媒体,更不同于人们面对面的交流,因此,依托网络产生的语言与依托其他几种媒体产生的语言就有本质的不同。当前技术手段下,网络媒体输入的手段主要还是键盘,因此网络用语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键盘。尤其是汉语的输入较英语略显复杂,这也是网络用语惜字如金的表达方式的原因之一。随着技术的进步,网络用语也在不断发展,当输入端摆脱键盘的限制,相信网络用语将会更加简洁明快。此外,网络中的人处于虚拟空间中,无现实生活的身份限制,其交际用语呈现出明显的诙谐性,表达手段追新求异,文字、图片、各种符号随意拼接。要研究如此形式丰富而又不断发展的网络用语,自然要用到传播学、社会学、符号学等非语言学的方法。

其次,网络用语的出现促进了语言学的发展,同时也对语言规范化提出了挑战。网络用语的出现促进了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伦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对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课题。网络用语作为一种社会方言,在网民中传播非常迅速,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某某体”的流行。比如“淘宝体”、“咆哮体”、“蓝精灵体”、“凡客体”、“梨花体”等的流行,一时间网民争相造句,展示出强悍的恶搞能力。而“某某体”的流行对语言学的价值,就是促使我们思考这种语言表达方式为什么会大行其道,其流行过程与深层原因是什么。网络用语方兴未艾,对这种新的语言现象的研究是语言学发展的需要。网络用语对语言规范化提出了挑战,也引起了一些争议,如有言论认为网络用语是“黑话、语言垃圾”等。对于语言现象,长期发展形成了固定的规范。而规范是约定俗成的,经过群体的广泛使用和长时间积淀,通常只是缓慢的、细小的发生变化。用这样的规范来限制网络用语,显然是行不通的。这就促使我们对语言规范化重新审视,语言规范化要体现大的追求:规范化知识的增长和语言生活的和谐[4]。

综上,网络用语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范本,对网络用语的研究是一个崭新的课题。网络用语是对传统语言体系的有益补充,系统、客观地研究网络用语,不仅有其语言学上的学术价值,对网络用语本身的发展、规范也有实际价值。

参考文献

[1]Hudson R. A Sociolinguistics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赵华伦.论网络语言的修辞现象[J].语言文字应用,2005(3):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