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生的自述

大学生的自述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23 09:24:26

大学生的自述

大学生的自述第1篇

(论文摘要)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是影响火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对于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成果还不是很丰富,文章对现有的研究进行总结。期望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也随之推进,自2000年高校扩招以来,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涌向了就业市场,每个人都希望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能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可是现实的求职过程却是十分的困难,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和求职困难的日益增加,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求职过程充满了恐慌,如何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正确认识自己,提高求职的效率,就逐渐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现实的求职过程是一个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最终做出选择的复杂的决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对职业信息的获得、对自我的评价、对求职过程中心态的调整以及对未来的信念等等,每一个因素都会影响到个体对职业的最终选择,甚至会影响到个体一生的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把研究的焦点集中到了职业决策领域。自我效能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77年班杜拉的《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一文中,经过多次的修改后,班杜拉最终认为自我效能是个体对其组织和实施达成特定成就目标所需行动过程的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这个社会认知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并被广泛用于实践,自我效能理论在职业领域的应用研究更多地体现为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是指对自己能否胜任和职业有关的任务或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它是影响职业决策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下面将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主要研究和进展做些介绍。

一、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理论研究

1.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定义

正式提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概念的是taylor和betz,这一概念是职业自我效能理论具体在职业决策阶段的运用。taylor和betz从社会学习和认知行为理论出发,依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结构,提出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概念。他们认为个体在知觉成功执行任务能力(即自我效能感)上的差异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有的人在职业决策时比其他人有更多的困难,了解不同个体在职业决策时对自我效能的期待,即个体需要成功做出职业决策时的信念程度,可以帮助人们有效理解和解决职业决策的困难。他们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和做出的定义也是目前该领域研究者广泛接受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是决策者在进行职业决策过程中对自己完成各项任务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由此可以看出,职业决策效能感则针对的是职业决策过程的一种信心与期待,而不是其他。

2.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理论研究

职业心理学家们一直以来就强调自我概念、自我效能在个体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并认为自我效能是个体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基本变量。最早将“自我概念”引人职业理论的人是donald super,该提法对于界定职业心理学和职业发展学提供了一定的帮助。dnoald spuer在1953年和1963年间的主要著作中,给出了“职业自我概念”的定义,并提出职业发展的过程就是职业自我概念发展的过程。

super的理论一经提出,便引起众多学者的兴趣,出现了大量有关自我概念或自我效能、职业成熟度以及职业探索行为的相关研究。比如,konman和osipow,特别强调自我评估这个概念,他们在详细描述和提炼super的理论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理论假设:自我评估在职业选择过程中起着缓和剂的作用,那些具有高自我评估的个体将会选择适合自己特质的职业角色,而那些低自我评估的个体可能就不会这样。

在以上各类研究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测量个体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taylor和betz将bandura的社会认知学习理论的思想与criets的职业成熟度理论的结合,选择了criets的职业成熟度理论中职业选择能力部分,并参考职业自我效能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与职业内容有关的自我效能,即个体对自身完成某一职业所规定的有关内容(如该职业所需教育、某种具体职业任务等)能力的信念;二是有关职业行为过程的自我效能,即个体对自身完成有关职业行为过程(如职业决策、职业找寻等)、实现日标行为能力的信念。在1983年,taylor和betz提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结构包括五个部分:了解自己的能力、职业兴趣、与职业有关的需要和价值以及自我概念等的自我评价能力;获得职业信息的能力;将个人的属性与工作特点从进行匹配的目标筛选能力;做出职业决策后,对决策实施的职业规划能力;解决或应付在职业决策过程中所遇到问题或障碍的能力等。

3.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测量

(1)职业决策效能感量表

职业决策效能感的测量最早起源于对职业决策困难者的研究。奥斯波在采用他主编的职业决策量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缺乏信心可以导致决策困难。霍兰德也发现:在职业决策技巧方面缺乏信心,同样也导致职业决策困难。受上述两项的启发以及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启发,借助克锐兹的职业成熟度理论模型结构,贝茨和泰勒于1983年编制了职业决策效能感量表(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eaey scale,简称cdmsi;),目的是为了解自我效能期待对理解和解决职业决策困难的有效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程度。因而,贝兹与泰勒所编的职业决策效能感量表(cdmse )是用于测量个人需要成功做出职业决策时的信念程度。

该量表的结构分为五个部分:自我评价、信息收集、目标筛选、职业规划、问题解决。cdmse量表五个维度各有项目10个,合计50个项目,每个项目要求从“完全没有信心”到“完全有信心”作答,采用10点计分,即从0到9分,分数越高表示越有信心做出职业决策。研究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5个分量表的a系数分别为0.88, 0.89, 0.87, 0.89, 0.86, luzoz的验证性研究也显示,全量表的a系数为0.93,间隔6个星期的重测信度系数为0.83。同时,taylor, betz和robbins (1985)的研究发现,cdmse与其他著名的职业决策量表有显著相关。

后来又出现的简式量表(cdmse-s玛的效果也类似于原量表,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证实了该量表的科学性。cdmse-sf是在原表的基础上进行缩减而成的。同样是5个部分,每个部分由5个项目组成,共25个项目,每个项目从“完全没有信心”到“完全有信心”,采用五点计分量表,最高程度计4分,最低计0分,全量表最高分为100分。龙艳梅以上海市两所大学一至四年级的419名大学生为样本对cdmse-sf进行了修订。经过修订的择业效能感量表同质性信度和重测信度分别为0.8953和0.851,其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修订的量表五因素模型的拟合性较好,构想效度较为理想。

(2)择业效能感问卷(cdmse-c)

郑日昌和张杉杉选取理工科大学生被试群体编制出本土化的择业效能感问卷((cdmse-c)。该问卷采用现代因素分析的方法进行验证性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择业效能有4个维度:职业信息与技能效能感、学绩效能感、个性自我了解效能感和社会支持效能感。

(3)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cdmse-r)

彭永新和龙立荣参照betz和taylor编制,1994年修订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依据学生的访谈资料和学生开放式问卷的调查结果,编制出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cdmse-r)。研究以武汉地区14所大学30个专业1000名毕业年级的大学生作为研究样本,进行正式施测。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量表有较好的项目特性,同质性信度、同时效度较好。但问卷的重测信度由于间隔时间过长而偏低,结构效度较差。如果换一个角度,只是将该问卷作为了解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状况的整体诊断工具,只考虑总分,应该说,该问卷的同质性信度为0.93,重测信度为0.656,并具有较高的辨别效度,是进行职业决策困难状况诊断的一个有效的量表。

在此基础上,彭永新和龙立荣两位老师又于2003年进行了高中生专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的初步编制,为高中生在选定大学专业出现困难时提供诊断工具。方法依然是参照betz和taylor的“职业生涯决策自我效能量表”,依据对高中生的访谈资料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抽取湖北省8所中学高三年级的750名同学作为研究样本,进行正式施测。结果:一是该量表的项目特性良好;二是全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a系数为0.9135,重测信度为0.834;三是该量表均具有较强的辨别效度。得到的结论支持该量表可以作为高中生选定大学专业出现困难时的诊断工具试用。

(4)修订的择业效能感量表

龙艳梅以上海市两所大学一至四年级的419名大学生为样本对betz和肠alor的量表(简式)进行了修订。经过修订的择业效能感量表同质性信度和重测信度分别为0.8953和0.851,其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修订的量表五因素模型的拟合性较好,构想效度较为理想。

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现状

1.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1)年龄

luzzo (1993)的研究指出:年龄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没有显著相关;而peterson同时进行的研究结果则与此相反:高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高年龄、高年级相连;glnakaos指出:在校的成人学生与年轻学生相比,显示出更高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

(2)性别

性别差异一直是心理学家感兴趣的领域。众多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实证研究结果均没有显示出更多的性别差异。但当控制变量发生变化时,性别差异出现。hackett&betz发现:如果依据传统观念,将职业进行男女分工,大学生被试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出现明显的性别差异:女生或男生在各自的传统职业领域中表现出较高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具体到女生群体,某女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越高,她就越倾向于选择非传统职业。hackett & betz假设,正是这种差异会影响求职者的目标定向以及求职时的坚定性;对于女性,这种自我效能的认知机制往往会对其产生消极影响。suckle和bonett以大学生为研究被试,将传统职业和非传统职业与家庭责任结合起来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在传统女性职业领域,女大学生把职业与家庭责任结合起来的自我效能比男生要高,但在非传统职业领域,男女没有性别差异。bonett以未婚和已婚的男女为被试,研究婚姻状况和性别对职业自我效能的影响,发现在传统女性职业上,已婚女性的职业自我效能要比已婚男性高,未婚女性比未婚男性职业自我效能高,而在已婚和未婚男性之间,己婚和未婚女性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3)归因方式

luzzo funk和strang对大学生cdmse得分的归因方式进行了研究,干预措施是对学生的归因方式进行重新培训,劝说学生把职业决策的低水平信心和与职业相关的失败经验归因于努力的缺乏。结果显示,在归因方式重新培训后,那些原来在职业外部控制项目上得分较高的学生现在更多地选择了内部信息。

(4)人格因素

刘晓燕对当代大学生择业效能感与人格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该研究运用betz和taylor编制的择业效能感量表(cdmse-sf)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哈尔滨市18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的水平较高,但个体差异较大;择业效能感与艾森克的人格维度理论中的内外倾、神经质两个因素显著相关,男生在选择职业时更易受人格因素的影响,而女生则较少受人格因素的影响;择业效能感的高低与人格因素密切相关。

(5)其他相关因素

胡艳红对大学生择业效能感与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以西安地区五所大学的286名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包括自我概念、自我评价、社会支持、职业信息收集、学绩和目标设定六个方面;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在性别、学科上有一定差异;男生择业效能感高于女生,具体体现在自我评价和职业信息收集方面有显著差异,男生比女生的自我评价高、收集职业信息的能力强;择业效能感、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三者有密切的关系。回归分析表明,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有很大影响。

李莉、马剑虹进行了大学生职业生涯决策自我效能及其归因研究。通过对浙江大学420名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毕业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性别因素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各个纬度有着不同的影响,学历因素对毕业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有很大影响,文理科毕业生之间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各个部分没有显著差异,有工作经历的毕业生在选择目标、制定规划两部分显著高于没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

2.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干预研究

sullivan, kate, roy, mahalik和james为提高被试的得分采取了一系列的努力措施,他们让大学生做完量表后,给她们观看职业干预的录像带,该录像带内容是通过减少在职业规划与教育中的性别定势来拓宽女性的职业观念的范围。观看录像带2周后再进行cdmse测量,结果发现被试的cdmse得分均有显著提高。

fukuyama , probert , neineyer , nevill和metzler通过计算机程序(discoer)来评估职业指导对本科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和职业决策能力所产生的效果。结果显示,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有大大提高,且对职业的不确定性降低。

luzz。和’taylor又进行了一项研究,即口头劝说是否对一年级大学生的cdmse得分产生影响。有88名学生完成了cdmse作为前测,然后随机将其分为控制组和对照组。控制组的学生要完成wowi测量,随后依照顺序与咨询者进行当面会谈来讨论其测量结果,在反馈阶段,职业咨询者会用言语劝说学生告诉他们能够拥有足够的技能和机会参与到有效的职业决策活动中去。而那些对照组的学生则只是参与wowi测试,不接受咨询者的口头劝说。结果显示,控制组的学生cdmse得分有显著提高,而对照组的学生的cdmse得分没有发生变化。

luzzo, funk和strang对大学生对cdmse得分的归因方式进行了研究,干预措施是对学生的归因方式进行重新培训,劝说学生把职业决策的低水平信心和与职业相关的失败经验归因于努力的缺乏。结果显示,在归因方式重新培训后,那些原来在职业外部控制项目上得分较高的学生现在更多地选择了内部信息。

大学生的自述第2篇

关键词:中国;口述史学;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K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168-03

作为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历史学门类,口述史学近年来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史学界都崭露头角,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口述史学,并且有相当多的组织和个人开展了大量的口述实践。虽然相对于无穷复杂的历史来说,这只能算是冰山一角,但对于口述史学的发展来说,确是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口述方法在历史书写中的应用由来已久。在中国,司马迁当年写《史记》,就曾搜集了大量的见闻。在西方,修昔底德在撰写《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时阐述他写史的原则时道:“我描写的事件,不是我亲眼看见的,就是我从那些亲自看见这些事情的人那里听到后,经过我仔细考核过了的”[1]。1948年,内文斯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独树一帜地设立了口述科研项目,创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口述历史专门机构――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从此,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史学诞生了。

一、中国口述史学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最早从事现代意义上口述史学研究的是唐德刚先生。“1957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中国口述历史研究部试办成立”,作为口述历史研究部的一员,唐德刚先生先后访问了胡适和李宗仁,并写成《胡适口述自传》与《李宗仁回忆录》,也由此奠定了在中国口述史学界的地位。中国的口述史学(本文主要指大陆的口述史学)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笔者认为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是比较合适的。

第一个阶段(1949年――20世纪70年代末),这一阶段中国的口述历史发展情况与当时重政治、重革命、重阶级斗争的政治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精力集中于对一些重大政治事件的口述资料的搜集,比如辛亥革命、义和团运动等。集中于“新四史”材料的整理,即家史、厂史、社史、村史”[2]。这一时期中国口述史学的代表作品有《星火燎原》、《红旗飘飘》等,很明显这一时期中国口述史学的研究受政治环境的影响,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革命特点。我们“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3],谁也没有办法脱离于社会而独立存在。同样的,有人类社会就必然有政治活动,我们的一切活动包括学术研究,从某种程度上也不可能脱离于当时的政治大环境而与世隔绝。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还保存了当时的话语系统与言说方式,这本身也是一个有待开发的宝库,所谓的历史真实不仅包括发生过的历史事实,更大程度上还应该包括存在过的深层历史意识结构。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关于中国口述史学的分期许多研究者在文章中已经提出过探讨,比如王艳勤在《中国口述史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中把中国口述史学的发展分为三阶段,分别是:1950年―20世纪70年代,即有浓厚政治色彩的研究阶段;1978年―20世纪80年代,即由政治取向转向文化取向;1990年至今,由精英走向大众。第一阶段和笔者的设想十分一致,但是作者把7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口述史学发展又分为两个阶段,主要是认为这当中产生了两个新的转向:一个是文化史转向,开始以文化事件和文化人物为研究主题;一个是大众化转向,从英雄人物向大众化人物转变。在笔者看来,这两个阶段应该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王艳勤在文中指出的这两种趋势的形成与发展基本上都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以后,政治领域拨乱反正,人们的思想、生活观念等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从而带动了中国口述史学界的“拨乱反正”。所谓的文化史转向、大众化转向它们基本是互相重叠、紧密裹扎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当代口述史学发展的壮丽的图景。那些文化精英的口述历史作品,比如《跋涉者:萧乾口述自传》、《小书生大时代:朱正口述自传》,这种从政治主题的转变,其本身就是一种由精英而大众的一种过渡。

相比于把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口述史学的发展截然分为几段,笔者更愿意接受中国口述史学中存在着几条主线,而其本身是一个并进发展的自然过程。纵观口述历史这些年的作品,主要的作品形式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猎奇类、专题类、名人回忆类。猎奇类口述史学的作品,主要是基于人们的好奇心理,通过口述历史去发掘一些奇闻轶事,满足人们的好奇心,通常这类作品也是商业化的口述史学作品最容易畅销的一种形式。比如权延赤通过对身边工作人员的采访,先后出版了《走向神坛的》(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走下神坛的》、《红墙内外――生活实录》等多部作品……名人回忆类的作品,主要是一些退休的干部和一些名人所作的回忆性的文本,比如《风雨人生:萧乾口述自传》、《带翅膀的摄影机――侯波、徐肖兵口述回忆录》、的《历史的回顾》、薄一波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与回顾》……专题类,这也是目前口述史学研究领域用得最多也是各种内容交叉最复杂的一个类型。专题类口述史学作品既包括重大政治事件,也包括一些典型或非典型的群体,还可以包括某一个村落的历史口述。所以,专题类的口述史学作品呈现出一种涵盖面广、涉及点多的特点。

二、当代中国口述史学发展现状

口述史学虽说在中国起步比较晚,但这些年的发展确实非常喜人,口述历史已经越来越为人们关注,也已经大量地运用到实践当中。但是,成绩的背后存在着隐患,繁荣的下面隐藏着危险。

(一)大家与当代中国口述历史书写的繁荣

中国口述史学界目前的从业者来自各行各业、五花八门,这似乎给人一种感觉,好像唐纳德・里奇在《大家来做口述史》中的号召已经实现。的确,看看我们现在市场上的口述历史书籍可谓是汗牛充栋,目不暇接,俨然一派繁荣景象。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创造的大量口述历史著作,对于历史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抢救性地保存了大量的史料,为以后的历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的蔡彻的《黄药眠口述自传》、许福芦《舒芜口述自传》、刘延民《文强口述自传》等,①还有诸如刘小萌的《中国知青口述史》,通过一个个知青鲜活的个人经历,从另外的角度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当时社会的图景,以小见大地表现历史,“而历史的真正精彩之处就在细节之中”[4]。口述史写作的过程当中,大量地搜集了来自民间和地方的素材,记录下了很多名不见经传的人物,甚至是被视为社会边缘人的生活经历。如:吕国光的《农民工口述史》、陈文的《吃饭长大》、谢朝平的《大迁徙》、定宜庄的《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尔冬强的《口述历史:尔冬强和108位茶客》……林林总总,口述史中的作品无不是为史料的保存立下了汗马功劳。

第二,口述历史让历史变得更加生动。保尔・普逊在《过去的声音:口述史》中说:“英雄不仅出自领袖,也可以出自平民。”正是出于这样的理念,口述史让人民自己回忆、发掘、讲述自己的故事,这故事当中包含着他们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着自己对世界的理解。比如冯骥才的《一百个人的十年》[5],本文作者试图通过以一百个普通中国人在“”中心灵历程的真实记录,展现出那场旷古未闻的劫难真相,为我们呈现出受访者心中那个时代的特点,书中充满了许多、生动形象的史料,有很多是地方史料没有也不可能涉及的内容。正是因为口述历史着重从个人的角度来解读历史、体会历史,才会有这么多人参加到口述历史研究的大潮中来,这是随着时展人们主体意识觉醒的必然。唯其如此,“口述历史让曾经的历史变得鲜活,也让干巴巴的历史充满了原生态生活的质感”[6]。

第三,口述历史的发展为历史建构出一幅更加立体化的图像。通过大家对口述历史的挖掘,产生了很多文献资料中没有的素材,从而为我们认识历史真实,还原历史真相,提供了更多的角度。通过文献资料与口述资料的双重关照,大大地提高了人们探索历史的空间,拉近了人们与真相的距离。口述者“通过对过去生活的深入回忆和详细陈述,而找到自我回归之路,并由此重新界定自我,重新设计其未来生活”[7]。

(二)“大家”与当代中国口述史学研究的不足

然而,大家都在做口述史的繁荣景象背后,遮盖不住的是我们目前口述史学的“虚假繁荣”问题,也即秦汉先生提出的“口述史学泡沫化”问题,口述史学存在空心化的危险。笔者以为,中国口述史学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

第一,口述史学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史学研究系统内部,而主要是来自学术界之外。其中口述历史作品商业化利润的驱动为其一,政府部门出于政治考量而出资做的党史类或其他课题类为其二。因为商业化的原因,口述历史的作者就必然要考虑到市场的需求,读者的兴趣,所以导致了大量猎奇类,甚至是毫无科学根据的猎奇类口述史学的作品充斥于市场上,大大地降低了口述史学的品位与档次,也对口述史学的发展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比如在《叫声父亲太沉重》中,作者为了紧紧抓住读者的眼球,利用人们的好奇心,竟以女儿的身份来虚构一段口述回忆,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谎言最后被拆穿,但是如果长此以往,还会有谁相信口述历史的作品?这与玄幻小说类的胡编乱造又有什么不同呢?还有一个口述史学的重要投入部门就是政府的党史部门,这些口述采访中胡编乱造的情况倒是少见,但是群体局限于党政干部、典型人物,还有就是受访者出于自身特殊政治身份的情况,而在访谈过程中有所保留等,这些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二,大家主要精力集中于口述历史书写,而从事严肃的口述史学研究的“大家”则寥寥无几。很多人认为口述历史是实践性很强的历史学门类,所以就要决绝地“甩开膀子”,而不管也不顾理论研究者们的“喊破嗓子”。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不久的将来,中国口述史学的实际情况将不是口述材料太少,而是太多,多到我们都整理不过来。但是问题就出在这些材料的质量究竟怎么样?可信度究竟在哪里?保存史料当然应该成为口述史学的题中之意,但是如果口述史学仅仅停留在保存史料的阶段,甚至保存的还是不合格的史料,那也将是历史学自身的一大悲哀。所以迫切要求加强口述史学理论的研究,但是国内这方面的著作实在是寥若辰星,有杨祥银的《与历史对话: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被誉为是“第一部中国口述史学理论著作”[8]。但是无法回避的是,这本书中关于口述史学的理论也只是提到而已,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探讨清楚。萦绕口述史学始终的是关于口述史学真实性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口述史学中存在一个“间距”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口述史学理论提出有益的探讨。

一是受访者与历史事件之间的间距。口述历史采访属于一种事后采访,而且一般都是时隔多年,这当然对于受访者脱离于当时的具体历史环境而认识历史本身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忽视这样的间距会不会导致口述者回忆受后来记忆的影响呢?有多大程度的影响呢?受访者会不会对一些事件出现遗忘,或者虚构了一些情节呢?这些虚构的情节又从何而来呢?在现实的口述历史采访和后期的资料整理阶段,又该如何去尽量避免这些问题呢?

二是采访者与受访者之间的间距。口述历史的采访者与受访者之前大多是不认识的,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距离,因为距离从而谨慎,所以不管是出于有意还是无意都会隐藏起很多内容。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即使口述者与采访者很熟悉,他们之间还是会存在“间距”,有一些东西对不熟悉的人愿意说,而对于熟悉的人反而不愿意说了。这些在口述历史采访过程中又该如何去尽量妥善解决呢?

三是作者与文本之间的间距。目前的口述史学在访谈完之后都会把口述资料整理成文本形式,或者成书出版,或者作为资料保存。在整理者把口述内容事后整理成文本时,作者对于受访者言语的理解与作者自己文本话语的表达之间,这又存在这两层间距。这种间距究竟有多大,究竟从多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对受访者的认知和对历史认知?文本中又有多少是受访者的意图而多少是作者或者整理者的意识呢?

四是文本与读者之间的间距。其实自从作者完成了口述材料的整理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本与作者已经脱离开了,用罗兰・巴特的话说“作者已死”。剩下的问题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交流,读者怎样去理解这个文本,又会怎样去诠释这个文本?他的理解与诠释与当初作者的意图差多少?与受访者的意思又相差多少?在以后采用口述材料研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又该如何去应对这些问题呢?

第三,理论与实践脱节。中国口述史学本身的系统理论研究存在着不足,但是对于口述史学理论零碎化的探讨,却一直没有停止过,甚至可以说是热闹非常。但是,这些零碎化的理论探讨仅仅停留在理论探讨,并没有多少人把它付诸实践。“在口述史学理论表面繁荣的背后,其理论与实践之间相互脱节,各自兴旺”[9]。只有把对于理论的探讨成果,积极地运用到口述史学的实践当中去,才能真正地提高中国口述史学的研究水平。

三、中国口述史学的未来:大家与“大家”

总之,中国口述史学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转型期,不仅要“甩开膀子”在口述历史采访和书写领域大展拳脚,更迫切地要在口述史学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多做思考,多做研究。中国口述史学的发展要靠大家的共同努力来营造风风火火的繁荣景象,也离不开对理论和实践都有经验的“大家”来拓展研究门径,唯有如此才能使中国口述史学在广度与深度上齐头并进,为中国口述史学的真正进步与繁荣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王艳勤.中国口述史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史林,2004,(增刊).

[3]马克思.马克思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钱茂伟.史学通论[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5]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

[6]路艳霞.口述史:让历史充满原生质感[N].北京日报,2011-12-08.

[7]陈墨.史学之谜:真实性、口述历史与人[J].当代电影,2011,(3).

大学生的自述第3篇

复述训练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它经过专家精心挑选、整理、编辑,文质兼美,富于儿童情趣,最适合相应年龄段小学生学习。另一方面是来自课外读物,如儿童喜爱的寓言故事、童话故事、名人童年的故事、幽默故事、笑话等。

复述训练的步骤大致是:

1.教师先富于情感、绘声绘色地讲读课文或者讲述课外读物中的故事。如果所讲故事有录音磁带,可放录音让学生听,必要时可重复播放。

2.请学生当着全班同学复述课文或复述所听的故事。提倡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复述。教师以表扬为主适当点评,也可让同学参与评说,看看说得是否通顺,有无遗漏。通过点评,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复述内容,学会复述。

3.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轮流复述,互相评说。

4.要求学生回家后向父母家人作复述,并请他们评议。

复述训练的方法有:

1.背诵性复述。这是最初级的复述训练法。低年级课文一般较简短,便于学生记忆、背诵。背诵性复述对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很有帮助。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儿童故事录音磁带为示范,选一些课文以外的精彩短小的故事,让学生听几遍后进行背诵式复述训练(可采用比赛形式),一方面丰富学生的知识,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口头作文能力。

2.提示性复述。这是较容易进行的一种复述方法。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和内容较丰富的故事,可采用提示性复述,减轻记忆难度,使复述能够顺利完成。这种复述,不必死记硬背,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把原内容确切地表达出来就行了。提示性复述训练的方法有两种:

第一,文字提示复述。即把所要复述内容的每个层次或自然段的关键词句写出,让学生进行记忆、复述,如学习完《刘胡兰》一课,可在黑板上写出每段的关键词句,即:①1947年1月12日……云周西村……被捕了……②……收买……威胁……把她打得……也不动摇。③……广场上……也铡死你……怕死不是共产党员……④……牺牲了……15岁。⑤……挽词……还可提示每个自然段开头的词句让学生边回忆边复述。如《斧子的故事》,教师提示:①从前……②突然……③孩子说……④老爷爷说……⑤孩子说……⑥老爷爷又钻进水里……⑦孩子摇摇头……⑧老爷爷又……⑨孩子高兴地说……⑩老爷爷微笑着说……(11)孩子说……(12)老爷爷看着……也可以概括每个层次的大意,帮助学生复述。如复述《哥哥傻吗》,教师可概括性地提示:①哥哥很聪明,可是小林说他傻。②“傻”的第一个例子;“傻”的第二个例子;“傻”的第三个例子。③可是,儿童节时哥哥被评为了优秀少先队员。这些不是课文中的原词原句,主要起意义提示作用。有了这些提示,学生复述不致丢三落四。

第二,图画提示复述。这种方法,需要有贴切通俗的画面(可以是单幅画,也可以是多幅的连环画)。例如《爱因斯坦小时候》一课,教材用整整一页的彩色画面把课文后半部分内容形象生动地体现出来了。教师在课文教学的最后,可让学生看着这幅图画复述课文后半部分的内容。又如课文《小山羊》配有4幅形象生动的连环画面,教师让学生根据4幅连环画面的提示复述课文所讲的故事,学生必然乐意进行,并易于获得较好的复述效果。有些课文(或读物)只有图画而无文字说明,要学生自己看图说话难度较大,教师可根据自己对画面的体会,让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听老师讲述故事,随后又让学生看着画面复述老师所讲的故事(可有一定灵活性)。第三册《基础训练7》的最后一题“看图听故事说话”就是很好的范例。

3.创造性复述。这是学生在复述中发挥自己创造性,对原文加以合理的想象,进行适当的补充、续说的一种复述。如学习第一册“看图学词学句”第3课《我爱爸爸妈妈》,第一段是:早晨,妈妈在擦桌子,我拿起扫帚扫地。(接下来用汉语拼音写:妈妈笑了,我也笑了。)第二段是:晚上,爸爸在灯下看报,我送上一杯热茶。(接下来仅用汉语拼音写:爸爸笑了,我也笑了。)在课文教学的最后,教师可启发学生作创造性地复述,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在每段中间适当加上符合情理的具体内容。比如在第一段中间可加上:“妈妈高兴地对我说:‘我的小宝贝,你能学做家务事了,真乖。’我说:‘妈妈,我每天都要做家务事。’”或者加上:“妈妈翘起大拇指夸奖我,我说:‘妈妈,我扫得干净吗?’妈妈连声说:‘干净,干净。’”在第二段中间加上:“爸爸说:‘谢谢你,我的乖女儿。’我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或者加上:“爸爸说:‘你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我说:‘老师告诉我们,在家里要爱自己的父母,要帮父母做点事。’”有的课文,可以要求学生在复述时自己加上一个恰当的结尾。如学习完《小猫种鱼》一课,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加上一个合情合理的结尾:“秋天到了,小猫到地里种鱼的地方刨开土,只见种下的小鱼变成了鱼骨头。”或者是:“小猫真笨,连鱼不能种也不知道。”有的课文,可以从整体上进行创造性的复述,或者修改情节,或者补充内容。例如,学生复述《小猴子下山》可以把开头改为:有一天,小猴子的妈妈病了,小猴子的爸爸要去请医生,他让小猴子到外面找点食物回家。小猴子下山来……把结尾一段改为:小兔儿跑进树林里不见了。小猴子迷了路,心中很害怕,一直转到天快黑了才找到回家的路。他又饿又累,也只好空着手匆匆赶回家去,心想“我怎么向爸爸交待呢?”还可以加上一句:“后来,在爸爸的教育下,小猴子知道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不能贪玩。”有时候,用成人的眼光看,学生的想象补充往往不确切不必要,但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却是可行的、有益的。另外,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改变主人公来进行创造性复述,如把人物的故事改为动物的故事、把动物的故事改为人物的故事、把某一动物的故事改为其它动物的故事、把某一人物的故事改为其他人物的故事等。

4.角色性复述。这是让学生身临其境,充当课文或课文外故事中的角色而进行的复述。如能创设相应情境,进行表演式复述,就更为生动有趣了。一般对话形式课文或课外读物,适于此法。如第二册《基础训练1》中练习打电话的对话部分、第三册《基础训练8》第6题和第8题的对话材料等,就可让学生分别充当两个对话的角色,记熟各自所说的内容,然后按角色进行对话复述训练。有些课文或课外读物,虽然不完全是对话形式,教师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穿针引线,安排学生作角色式复述训练。课文中描述交代的语言则由另一部分学生或教师来复述。例如第三册《坐井观天》一课,教师可安排一部分学生为甲,专门复述交代的语言,一部分为乙充当青蛙,另一部分为丙充当小鸟进行复述:

甲:青蛙坐在井里。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青蛙问小鸟——

乙:你从哪儿来呀?

甲:小鸟回答说——

丙: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

甲:青蛙说——

乙: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甲:小鸟说——

丙: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甲:青蛙笑了,说——

乙: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甲:小鸟也笑了,说——

丙:朋友,你是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大学生的自述第4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事件;评述能力

由于升学压力的负担,现在很多初中生的历史学习仍然是课堂听讲加上死记硬背,这样的学习方法虽然对历史事件记得很清楚,面对一些客观题也可以应付自如,可是一旦遇到一些灵活的主观性问题,他们就会束手无策。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我们必须担负起纠正学生认识历史的责任,帮助初中生树立起科学正确的历史观,并培养他们评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下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论述一下如何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述能力,以推进历史教学水平的提升。

一、教会学生评述的方法,评述一定要有层次性

在初中历史课本中,学生能够接触到很多的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有一些事件或者人物学生们还非常熟悉,说起来也可以滔滔不绝,可是一旦涉及到如何去评述这个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很多学生就会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如何入手了。所以,很多学生就是依靠课本上那一点点简单的评论或者借助教师的课堂笔记,这样的评述缺乏一定的自主性和层次性,根本无法提高学生的评述能力。因此,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一套训练学生评述能力的方法。以评述历史人物为例来说,要正确而全面地评述一个历史人物,需要从三个角度来进行:

首先,明确历史人物的社会称谓,这是评述历史人物的基本要求。在课文中出现的历史人物都有自己特定的历史称谓,如历史学家、军事家、民族英雄等,我们在评述这些人物时,首先就得明确他们有哪些社会称谓。比如说“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李世民是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等,一句话就可以说明这个历史人物的社会影响。

其次,简单叙述历史人物的主要经历和事迹,这是评述的基本依据。我们要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必须结合他们的言论、行为等进行论证,所以在评述时就需要简单地把他们的事迹罗列出来。如在评价汉武帝刘彻时,就可以简单地概括一下他的事迹:政治上他颁布了推恩令,巩固了中央集权;经济上他重视水利建设,派人治理黄河,还把铸币权和盐铁权都收归到中央;他在文化方面推崇儒学,设太学;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民族关系上,他派兵北伐进犯中原的匈奴;他还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了与亚欧各国的友好关系。这样有了事实的依据,评述人物就显得更加客观有力了。

第三,说明个人对历史人物的看法,这才是评述的关键。对于这个历史人物的事迹你认为哪些值得肯定?哪些需要否定?你最后得出的定论是什么?这个历史人物身上有那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这个历史人物又留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教训?这些是评述一个历史人物最关键的一部分。比如说我们在指导学生评价汉武帝时,就可以这样来写:“我觉得汉武帝是一个有着雄才大略的皇帝,在他统治期间,西汉王朝是最繁荣的时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这里加上汉武帝的主要事迹)不过汉武帝好大喜功,连年战争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他还迷信奢侈,重用酷吏,尤其是在他晚年,农民不断发生暴乱。不过,汉武帝仍然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特别是他知错就改的精神非常可贵。

综合以上三点,就可以很好地指导学生去评述历史人物了。评述一个历史事件也是同理,需要结合事件的背景、经过、参与的人物以及事件的影响力来进行评述。

二、指导学生多做实践,提高自己的评述能力

教会了学生评述的方法还远远不够,最关键的就是让学生多进行实践,在实践中提高他们的评述能力。我在平常的历史教学中,特别关注提高学生的评述能力,总是抓住一切机会来对学生进行训练。

1. 充分利用教材,训练学生的评述能力

我们的初中历史教材现在编排得非常好,可以说是图文并茂,趣味性很强,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教材中还配有相关的图片和诗文,这就为了我们的评述提供了有力的材料。在教学中,历史教师可以借助这些图片或者诗文,做一些更加仔细的描述,这样能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对提高他们的评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2. 设计一些有效的实践活动,增强

学生的评价能力

大学生的自述第5篇

所谓复述法,顾名思义就是重新叙述,即把自己读到或听到的语言材料在理解的基础上,简单的加以概括讲述出来的说话训练方式。合理有效地运用复述法教授说明文,既可以培养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水平,也可以训练学生思维,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为了让学生比较准确的进行复述,我觉得指导学生复述时可以采用以下步骤:

1、自读,感知课文内容,特别是重点内容。

2、回忆,在头脑中对知识加以筛选,组织复述的语言。

3、复述,将头脑中组织的内容用语言叙述出来。

4、评价,师生对其复述的内容进行纠正、补充。

复述时,教师还应该教给学生复述的方法,不然学生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常见的复述法有:摘要复述、简单复述、详细复述、创造性复述。这四种方法的选择需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而定。下面,我就具体谈谈这四种方法的使用。

一、摘要复述

摘要复述,就是在较长的材料中或者是很多材料中摘出其中一部分最关键的进行简述。

这种复述要求学生抓住对象的特征性。摘述什么,摘述多少都要根据对象的特点而定,无关的内容一概不选。比如用此法复述《苏州园林》一课时,只需抓住体苏州园林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还要抓住体现这一特点的艺术设计方法: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当然,复述不是简单地找出这些句子就行,要求学生复述时尽量做到简明、连贯。

此种复述法,能帮助他们迅速的了解文章内容和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对文章形成轮廓影像,适合学生初读课文时使用。

二、简要复述

简要复述,就是对原文材料进行筛选与概括,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这种复述要求抓住材料的中心和结构,讲究说明的顺序。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学抓标志,巧理顺序的方法。比如《故宫博物院》,就要让学生抓住空间顺序和体现这一顺序的方位名词。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用表格、绘图等方式来加以概括。

此种复述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宏观把握文章结构的水平,又能提高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把握说明文说明顺序的能力。此法适合于学生再次阅读,分析文章结构时使用。

三、详细复述,品味语言准确性

详细复述,就是要求学生尽量接近原文。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表示修饰和限制性的词语的运用上。在传统的说明文教学中,老师多采用灌输法、删词法、换词法等方法。虽然这些教学方法有自身的长处,但是它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漠视了学生的创造力。而复述法更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习方法的习得。详细复述在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比如,教学《中国石拱桥》这一课,在理解赵州桥的四个特点时,就要求学生详细复述。在复述后追问:"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中的"在当时""两肩""各"复述时能不能省略?从而让学生明白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学生在详细复述的过程中,已不知不觉地掌握了一种学习说明文的方法--用比较法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此法适合于学生精读课文,品味课文时使用。

四、创造性复述

创造性复述,就是在原材料的主要思想和主要情节的基础上,加以科学的想像和创造,予以合理的补充与发挥。

大学生的自述第6篇

一、提纲复述,领略文本精彩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小学中年级阶段学生的复述要求,即要学会在理解叙事性文本的基础上复述大意,初步感受文本中塑造的生动形象,欣赏语言的优美。笔者在复述教学中,尝试运用小学生提纲复述,引导所教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提高概括能力,领略文本的精彩。

在教学苏教版《郑和远航》一文时,笔者重点围绕“凶险之旅”和“友好之旅”指导学生进行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学生精读课文相关语段, 自主编写复述提纲,再同桌交流,小组举荐展示,经师生完善确定“凶险之旅――风浪(险恶)――海盗(袭击)”以及“友好之旅――君臣(热烈欢迎)――百姓(惊叹不已)”这两条提纲。学生再读课文,根据板书提纲,自主由点到面复述展示,“郑和的船队行驶在大海上,迎接他们的却是险恶的风浪,狂风不停地在耳边呼啸,疯狂地卷起巨浪撞击船只,不料等待他们的还有海盗强悍地袭击。”……学生思维的闸门瞬间被打开了,“郑和的船队最后受到了各国君臣的热烈欢迎,就连赶来观看的百姓也个个惊叹不已。”……学生在提纲复述中深入感悟精彩的文本情境,郑和船队的命运牵连着他们的喜怒哀乐,复述交流中流淌着对郑和顽强探索精神的钦佩。

提纲是文本知识精华的缩影,是教师指导文本复述的有效策略。它有利于小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前提下整合关键的信息,有效突破复述重点,领略充溢文字间的精彩,对激活小学生思维,发展他们的概括能力是有事半功倍之效的一剂良药。

二、补白复述,拓展想象空间

小学苏教版课文不仅文质兼美,而且大多图文并茂。文本形象的插图以无声的言语生动展现着文本最精彩的焦点,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笔者在复述教学中注重学生表达创造能力的培养,引导所教学生借助文本插图补白复述,拓展他们广阔的想象空间,加深他们对文本内涵的把握。

在教学苏教版《三袋麦子》时,笔者以多媒体展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补白复述。学生看图组织语言复述一年后的故事,自主交流展示,“小猪眼睛笑成了一条线,张着大嘴,留下口水,傻傻地大喊:‘嘿嘿,爷爷你真好,你不知道那面点多诱人,我一口气吃了好多,没吃够就没了,爷爷还有麦子吗?’土地爷爷捋着白色的胡子,笑了起来。”“小牛低声诚恳说:‘谢谢您。’接着打开半袋麦子,‘看我一直用心储存,省着吃呢。’爷爷微笑着夸奖小牛。”“小猴迫不及待地把土地爷爷拉进粮仓,爷爷一边称赞小猴能干,一边温柔地摸着它的头,平时活泼调皮的小猴用手挠着嘴巴,红着脸,看着丰收的麦子,激动地说不出话。”……学生在想象的天地驰骋,尽量用不同的词语丰富小动物的语言、神情、动作等,竞相为大家讲有趣的故事,语言表达得到了锻炼。

补白复述是有效利用文本插图的最好方式,教师借此可有效指导小学生观察插图再现文本重点,补白插图可以激发他们的无限想象,使其整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记忆,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使故事语言更具生活化的个性色彩。

三、表演复述,激活情感体验

教师在语文课堂应该根据不同文本,不同学段采取不同的复述策略,营造多元化的复述情境,让每位学生都拥有展示复述的机会。笔者为此采用了表演复述的教学策略,让所教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让他们在表演者完成文本复述,并激活其情感体验。

在教学苏教版《九色鹿》一文时,笔者运用了表演复述的策略。 “春光明媚,在迷人的森林里,开满了鲜花,九色鹿在草地上进入梦乡。”一组的旁白受到大家欢迎。二组戴着头饰,动作更到位,调达弯下腰,压低声音说“陛下” ,课堂瞬间安静了,“九色鹿在前面草地上。”国王挥手下令,“包围起来,捉住九色鹿,本王重重有赏。被惊醒的九色鹿,用手指着调达,幽怨地说“你怎么可以这样做?”……三组语言简洁有力,为大家丰实了故事,“调达,九色鹿救过你吗?”“救……不,不,没有……”“救还是没救?”“要是没救,怎么只有你知道我的住处?”“你说,到底救没救你?”“他……他救过,不过……”四组剧终设计成功,“……我将如何取信天下,如何治理国家?……”学生在复述表演中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强化了情感体验。

大学生的自述第7篇

【关键词】物理语言;表述能力;培养措施;课堂交流

在现代社会,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语言表述能力的重要性也日益增强。在人际交往中,如何表述自己的思想,向对方传递自己想要表述的信息,需要自己具有准确的表述能力。如果表述不准确,极有可能引起对方的误解,以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然而课堂上我常常碰到这样的情景,学生不积极回答问题,不重视与教师的语言交流。回答问题时不知从何说起,说起来也是语无伦次,常常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才能完成。课外做练习时不注意规范,书面表述没有条理,有的学生甚至于写十行涂九行。时间一久,影响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丧失学习物理的信心。最新版本的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交流、合作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以及课外学习活动中,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口头和书面的表述能力。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呢?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 教师言传身教,严格要求自己在课堂上注意口语和文字的表述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在研究教师各项能力的重要性时,得出的结果是语言表述能力位列26项能力之首。这说明教师在教学中语言表述对学生的影响力是多么重要。作为物理教师,应注意语言的准确性、条理性、逻辑性、连贯性。特别是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科学规范意识

物理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它要求我们教师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准确的和科学规范的。

第二,精炼简明的表述意识

课堂教学受时间、空间制约,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时必须是有的放矢。不能东拉西扯,挥马疆场,任情发挥。教师的话语太多太长,学生往往无所适从,茫茫然不知所措。教师要惜话如金,少说为佳。

第三,语言表述要有节奏感

教师如果在一节课内语气单调,平铺直叙,会使学生听了厌烦。教师可以借鉴音乐中一唱三叹的韵律手法,控制好教学中语言的声调和节奏。使教学语言强弱适宜,快慢适中,抑扬顿挫,使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听协调合拍,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课堂上,当教师讲到难点时,语速要放慢,语气要加重;在讲到疑难之处时,声调要提高,尾音可以拉长。在讲一些枯燥的规律、定律时可以穿插一些曲故、笑话、物理学史,让学生放松一下,调节一下课堂气氛,课堂效果会更好。

第四,板书要规范清晰

俗话说“好样难学坏样易仿”,一个教师如果课堂的板书随随便便,糊里糊涂,那么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作业也肯定是乱七八糟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要影响学生思想表述。时间一长。甚至可能出现学生思维清楚,但不会书面表述的恶果。那么教师将成为误人子弟的罪人。所以,在黑板上写清概念的理解,规律的推导,例题的分析和解答,注意条理,结构严谨,将会使学生受益不浅。

总而言之:教师语言的表述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量变而引起质变的过程。同志曾说过,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夫不可。我想,只要大家肯做有心人,肯做教书育人这份事业的有心人,肯做默默的研究者,肯做孩子的合作者。这点事儿还是难不倒我们的。

2 教育学生文学功底的自我培养

首先,要勤于读书,善于积累。

人的一切底蕴皆来自读书。很难想象一个不读书的人嘴里面能吐出一点幽默生动,智慧联翩,让人忍俊不禁的语言来。读书各有各的阅读爱好。但有一点是共性的,那就是开卷有益。请记住,只要开卷,那一定有益!让读书丰厚自己的语言积累。

其次,读后思一思,写一写,对于语言素材的积累也十分重要。

其实我想,大体上来讲,人人都是有阅读习惯的。但名人与普通人质的区别就在读后做什么的问题上存在差异。读书和思考写作的时间只要我们去挤,还是能够挤出一点儿的。关键是我们是否有这个读书的心态和愿望。书读得多了,自已心中也有了东西,也就有厚积薄发的资本。再表述出来,则是很容易的事了。

第三,要不断锤炼自己

有了好的积累,还不行。有的人悟性较好,性格也活泼,平时注意说话练习,可能语言表述上没有什么问题。可有的人天性内向,见生人就面生,就脸红,胸中的千言万语总是很难恰当的表述出来。有人把它形象的称为: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这也是有的,是真实情况。怎么办呢?这就要不断练习。要多说,且要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练。话音不标准的,要听着广播,听着录音练,一字一字的去练。练完后,再录成录音,放出来,反复比较,时间长了,就会有收获的。流利的语言是靠日积月累的练习而磨出来的。

3 明确什么是物理表述能力以及物理表述构成的基本要素

物理规律、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等一系列物理问题的能力。物理语言是具有鲜明特色的一种特殊语言。物理表述能力实质上是理解和运用这种特殊语言的能力。关于物理表述的基本要素引用高考试卷的一句经典话语最为恰当不过:“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4 如何提高学生的物理语言表述能力

物理表述能力不仅是获得物理知识的必要条件,也是较快发展物理思维能力的必要前提。培养学生的物理表述能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给予充分的重视。物理概念规律教学,是构成整个物理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物理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理解并简明、准确地表述物理概念、规律。复习教学,则强调的是已学知识内容的比较、分类、整理与应用,是知识内容的深化。实验教学,则是通过实验现象来把握物理规律、特点。若学生物理表述能力欠佳,则知识内容的复习与巩固,就难以有较好的效果。

第一、充分发挥物理教材的潜在功能

物理教材本身就是很好的物理语言表述的标准。在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阅读物理课本上的内容,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课本中精妙的物理语言,它是如何展现物理现象、描述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另外,物理教材中编排了相当数量的物理论述题。其题型有举例说明物理现象的、解释物理现象的,有推断物理规律的。

第二,对物理文字语言解析能力的培养

物理的文字语言具有学科自身的特点,每一句都言简意赅。它描述了物理现象,表述了物理规律,呈现了物理过程。通过文字语言这种载体,准确的反映了物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条件、对象、及结论。

因此,在教学中,我通常要求学生仔细读题,并将能反映物理运动状态、条件限制等关键字词用笔画下来,同时让学生讨论、交流这些关键字词的意义。尤其是很有特点的物理短语,更要重视。如:“恰好不相撞”、“自由下落”、“轻质弹簧”、“恰好为零”、“加速上升”等,对这类短语的意义,需要让学生去理解,一个学生讲不清楚,另一个同学来补充,甚至三个同学来讨论,让大家都积极的参与课堂,在讨论中完成对物理短语解析能力的培养,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得到了尊重。在素质教育的长路上,教师将不能是“一言堂”了,在大家讨论分析物理语言的深层含义时,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活泼、自觉主动的学习环境是很重要的。而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信息,教师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向导和顾问,而不是将课本的知识机械地进行传递。

第三、通过写一章小结锻炼书面表述能力

在过去的一年中,每当一章内容结束,我都要求学生写一章小结。让学生自己把一章的概念、知识、规律、难点、重点进行归纳、总结,并写成书面的形式。学生通过一次次的锻炼,规范了表述的形式,表述能力明显提高。同时对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实践证明,并不只有语文、英语课要写文章,物理课也要写文章,写好了物理文章,能够培养学生的表述的科学性、规范性。例如,课堂之余,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充分利用锻炼表述的题目。如以“磨擦力消失之后的世界”、“假如没有惯性”、“如果我乘坐在超过光速的飞行器中,我将看到时间发生什么变化?”等为题撰写小论文,一举多得。

第四,课堂教学中加强师生双边交流

创新能力的培养主阵地在学校,主渠道在课堂。课堂中对各个学科的创新精神的培养迫在眉睫。要培养和提高物理表述能力,功夫在于课堂。 课堂应成为学生锻炼物理表述能力的最佳场所。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关键在于:教师要如何引导,学生又如何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提出的物理问题,若是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讨论,就凭教师自编自演,自圆其说,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将丧失自主意识,对物理问题的认识也不可能深刻,更谈不上对学生物理表述能力的培养。笔者以为,课堂教学要多给学生讨论问题的机会,自我表现的机会。这样,既能锻炼对物理问题的敏锐度,又能锻炼学生从容陈述自己对物理问题看法的能力。

第五,对符号语言和图象语言的培养

符号语言包括:符号、数值、数学公式,通过对它们的推演,来描述或表述物理概念和规律,体现物理意义。

尤其是刚入学的高一新生,会很快接触到矢量的概念,这样必然会涉及到物理量的方向的讨论。而某一物理量的方向是相对与已选定的或已默认的正方向而言,若相反则为“-”值,若相同则为“+”值。因此,物理符号里的“+”、“-”符号,与数学里的“+”、“-”符号的意义不同,因为它们不在表示单纯的数值了,还体现了一定的物理意义。另外,学生虽然学习了很多年的数学了,但学生很难把这种数学能力应用到自然科学的领域――物理学科上来。主要表现为两点:A、不会用数学语言来表述物理问题。B、不理解数学公式中所体现的物理意义,或不能通过公式所表现的物理意义去理解公式,导致公式乱用、写错。数学公式除了展现各个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也从物理的角度赋予了公式更多的生命力。

第六,强化解题的逻辑关系和文字说明

大学生的自述第8篇

1) 什么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2)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1、文献综述的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小结,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2、文献综述规定

1. 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 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且文献搜集要客观全面

3. 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4. 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

5. 资料运用恰当、合理。文献引用用方括号[ ]括起来置于引用词的右上角。

6. 文献综述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不能混淆作者与文献的观点。鼓励研究生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并指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针对性强。

7. 文献综述不少于3000字。

3、注意事项

⒈ 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综述。

⒉ 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⒊ 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引用文献不过多。文献综述的作者引用间接文献的现象时有所见。如果综述作者从他人引用的参考文献转引过来,这些文献在他人引用时是否恰当,有无谬误,综述作者是不知道的,所以最好不要间接转引文献。

⒋ 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5.综述篇幅不可太长。杂志编辑部对综述的字数一般都有一定数量的约定。作者在初写综述时,往往不注意这点,造成虚话、空话较多,重点不突出。综述一般不宜超过4000字。 综述并不是简单的文献罗列,综述一定有作者自己的综合和归纳。有的综述只是将文献罗列,看上去像流水帐,没有作者自己的综合与分析,使人看后感到重复、费解,材料与评述协调。

3)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

1.专著: [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2.期刊: [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3.会议论文集(或汇编): [序号]作者.题名[A].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 题名[D]. 学位授予地址:学位授予单位,年份.

5.专利: [序号]专利申请者. 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或地区):专利号, 出版日期.

6.科技报告: [序号]著者. 报告题名[R].编号,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7.标准: [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颁布日期.

8.报纸文章 : [序号] 作者. 题名[N]. 报纸名,年-月-日(版次).

9.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10.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文献综述格式及写作技巧(附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研究者用自己的语言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叙述的情报研究成果。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都为文献综述的撰写奠定了基础。

文献综述格式一般包括:

文献综述的引言:

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 文献综述的正文:

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 (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 (寻求认识的进步), 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而且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文献综述的结论:

文献研究的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

文献综述的附录:

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

一、文献综述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一般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因此,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

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

文献综述范文1:“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 ...我们在网上浏览了数百种教学模式,下载了二百余篇有关教学模式的文章,研读了五十余篇。概括起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三类:

(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

(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

(3) 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论”。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扬弃。“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当今较为先进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种教学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但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堂,学习方式是为数学而数学,没有把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没有把学生学习数学置于广阔的生活时空中去,学生多角度多途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尤其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提出“?问题——探索——交流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研究”课题。 文献综述范文1中,研究者对有关研究领域的情况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对相关文献作了批判性的分析与评论。对于正在从事某一项课题的研究者来说,查阅文献资料有助于他们从整体上把握自己研究领域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已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争议的地方、研究的最新方向和趋势、被研究者忽视的领域、对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议等。

文献综述范文2: 农村中学学生自学方法研究

1.国外的研究现状

国外的自学方法很多。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程序学习法... ...,程序学习使学习变得相对容易,有利于学生自学。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所创设的试误学习法... ...,它主要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还有超级学习法,查、问、读、记、复习法、暗示法等。

2.国内的研究状况

我国古代就非常重视自学方法的研究,有“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 ...,我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主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同志首先提出“自学辅导教学法”... ...,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 ...,魏书生的语文教学主张通过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来提高学习效率... ...

以上国内外的研究经验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从文献综述范文2看,该课题综述列举了国内外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关于自学方法方面的论述和做法,并对部分内容的优点进行了概述。在选好了大的研究方向后,在确定具体的研究课题之前,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了解有关研究情况,有助于研究者通过比较、分析,根据研究的可行性、研究者的兴趣和能力等方面限定研究内容,确定课题的研究范围,更好地驾驭和把握课题。但是,文献综述对每位专家、学者所持理论和做法的优点与不足所进行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不够,特别是缺少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综合提炼与分析。

二、文献综述要文字简洁,尽量避免大量引用原文,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作者的

观点说清楚,从原始文献中得出一般性结论。 文献综述的目的是通过深入分析过去和现在的研究成果,指出目前的研究状态、应该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依据有关科学理论、结合具体的研究条件和实际需要,对各种研究成果进行评论,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和建议。应当指出的是,文献综述不是对以往研究成果的简单介绍与罗列,而是经过

作者精心阅读后,系统总结某一研究领域在某一阶段的进展情况,并结合本国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提出自己见解的一种科研工作。

三、文献综述不是资料库,要紧紧围绕课题研究的“问题”,确保所述的已有研究成果与本课题研究直接相关,其内容是围绕课题紧密组织在一起,既能系统全面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历史、现状和趋势,又能反映研究内容的各个方面。

文献综述范文3: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的实验研究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998年国际心理卫生协会强调“健康的定义... ...”

心理健康运动的发起人是美国的C.比尔斯。...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强调“自我实现”;费勒姆提出了“新人型理论”;奥尔特提出了“成熟者的理论”... ...

美国是最早开设心理辅导的国家,... ...将“心理辅导”定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前苏联教育部1984年颁布“苏联普通学校心理辅导条例”;日本也积极从美国引进心理辅导... ...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在个别地区、个别学校起步了... ...,中小学真正起步是在9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全国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并于1997年 6 月 7 日公布了结果,引起了国人特别是教育界的震动... ...

1988年中共中央了“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年12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益公约》,... ... 199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

导... ...”1997年10月国家教委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再一次强调了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说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中期,上海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走在了全国前列,1994年上海教委出台了关于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文件,并出版了有关教材。但他们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城市学生身上。与此同时北京市西城区成了“心育中心”丁榕老师一马当先做了许多工作,但仍是把精力放在了城市学生身上。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在生活、学习等条件上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在心理健康水平上也存在

着较大不同,但至今没有人提出农村中小学心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的成型经验。因此农村中小学心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从文献综述范文3中可以看出,课题组成员翻阅了大量资料。但是,就“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的综述不多;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心理健康差异的分析也不多。“农村”的特点不清,“方法途径”不知道新不新。这样会给后面的研究方向和设计带来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