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石油进出口贸易

石油进出口贸易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21 17:13:12

石油进出口贸易

石油进出口贸易第1篇

【关键词】石油价格波动;对外贸易结构;石油贸易

1.引言

石油是现代工业发展的能源动力,而石油资源的稀缺性和分布的不均衡性都使得国际石油价格波动频繁,这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对外贸易结构都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石油的需求大量增加,而中国在国际市场的影响与地位也在与日俱增,因此石油价格的变动对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影响成为了贸易发展过程中不可规避的现实问题。魏一鸣等(2008)通过分析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后发现,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上涨将会加剧我国通货膨胀、减缓经济增长、降低股票市场的投融资能力和居民的生活水平,因此,石油价格波动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造成影响,从而影响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油价波动对经济结构影响的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在石油价格波动对对外经济商品结构影响的已有研究中,大多是以美国发达工业化国家为代表,分析和印证石油价格波动对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影响。而由于油价的波动,运输成本和技术成本的上涨使得各国产业结构、方式结构有所改变,制造业这个高耗油产业也已经逐渐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由此可见,石油价格的波动影响了一国的商品结构、方式结构、模式结构和区域结构,本文中主要围绕石油价格变动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石油要素比较优势和石油贸易政策四个方面对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影响进行研究,并针对石油价格波动引起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改变的问题提出措施及建议。

2.石油价格波动影响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传导分析

近年来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受各种因素的推动,在较高价位上波动频繁,而石油作为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能源其价格的变动对经济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石油作为现代工业发展的动力,其短期内价格变动对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影响是短小的,但从长期来看则对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影响较大。石油价格的波动影响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和贸易政策,而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要素比较优势、贸易政策等作为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影响因素,将会对一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2.1 石油价格波动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对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传导分析

国际石油价格不断大幅上涨会削弱我国的经济增长能力,降低我国的经济增长水平,从而引发通货膨胀。而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无疑对本国的对外贸易结构有很大影响。我国对石油需求量较大使我国石油进口占整个贸易的份额不断增加。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使得我国进口石油外汇开支大幅增加。通过国际石油价格与我国进出口贸易额的研究分析可以发现,国际石油价格与我国进口、出口贸易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石油价格的波动对我国进出口有直接影响,且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对出口的影响比进口更大,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结构,造成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失衡。而当前,我国对外贸易中石油消费量巨大,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有待改善。据仝晓波(2012)测算,2011年我国隐含石油净出口7869万吨。在我国的出口商品中,煤炭开采和洗选、石油开采炼焦及核燃料、化学燃料及化学制造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造、黑色金属加工、有色金属加工的六大高耗油行业的产品仍占有很大比重,而在我国进口商品中,高科技产品等低耗能产品所占比例不断提升。如果我国石油利用率提高10%,每年对外贸易中的隐含石油可减少1700万吨,相当于石油对外依存度降低4个百分点。因此,如果不对石油产业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改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将很难有实质性的转变。

2.2 石油价格波动引起产业结构变化对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传导分析

在各国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各国间产品生产的相对优势的变动会随着时间的推进会引起进出口结构的变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促进了产业的国际转移。同样,产业结构的变化将会对一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石化产品不仅所占市场份额大、产业链长,而且石油价格的波动直接关系着下游产业,例如汽车、建材、加工制造等多个产业链的发展。制造业这个高耗油产业也从以美国为代表的工业化发达国家逐渐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由于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会推动运输成本和技术成本的不断提升,使得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改变。因为我国的石油消费量、需求量巨大、石油进口依存度较高,石油价格波动引起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有很大影响,使得我国进口不断大幅增加,缩小了我国的贸易顺差,改变了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据王巧然(2010)2010年上半年分析,为应对国际石油价格频繁波动,中国石油化工产品专用料比例同比提高4.5个百分点,兰州石化环保橡胶等新产品顺利投放市场并形成了优质的品牌影响。其中,环保橡胶填充油获得欧盟质量认证,为其进入国际市场、打破贸易壁垒、扩大出口创造了条件。可见,石油价格波动引起的产业结构的变化对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有很大影响。

2.3 石油价格变动影响石油要素比较优势对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传导分析

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不同石油要素相对比较优势对该国家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有一定的决定作用。国际石油价格变动使我国的石油要素的相对比较优势有所减小,从而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有一定负面影响。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上涨将抬升我国国内能源价格,使我国以石油为能源的相关行业产品价格上涨,从而形成新的涨价因素,减少我国出口贸易,缩小了贸易顺差,而我国不断增长的石油需求却要求我国石油进口大量增加,因此,石油价格变动在要素禀赋比较优势方面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有很大影响。

2.4 石油价格变动影响石油贸易政策对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传导分析

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现代工业能源,其价格的变动对我国乃至世界各国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由于国际石油价格的不断上涨,我国采取了适当的货币政策以应对石油价格飙升给我国经济贸易带来的巨大冲击,使石油价格上涨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尽量减少,这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改善起到了一定作用。另外,我国曾施行的通过石油现货与期货两个市场参与国际石油定价的政策,减少了石油价格大幅上升对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减轻了石油价格变动对我国经济的削弱作用,从而使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有所改善。同时,促进我国节油型经济体系的建设,增加我国石油自给能力这些政策措施更是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的调整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国际石油价格的变动无疑会使一国的石油贸易政策有所改变,从而对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产生影响。

3.石油价格波动引起的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导致我国出口市场大面积萎缩,造成我国出口贸易的下降,而外需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使得我国贸易商品结构长期失衡。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引起的进口成本的上升,将增大我国经济的运行成本,大幅增加我国外汇开支,使我国的成本优势逐渐丧失,从而削弱我国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缩小贸易顺差,易使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长期失衡。

近年来,我国依旧遵循李嘉图比较优势模型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油价的不断上涨导致我国出口贸易大幅下降,使我国劳动力与国际价格的交换长期处于不利地位。而外贸环境的不断恶化和贸易壁垒的产生也是对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面临的一大挑战。

综上所述,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贸易政策方面均对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为减轻石油价格变动对我国产生的通货膨胀、改变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失衡,我国政府要针对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和我国石油进出口问题,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善我国对外贸易环境,提高石油利用效率,积极开拓多元化商品市场,促进进出口贸易商品结构的升级。另一方面,我国还应完善石油价格机制,出台应对石油价格波动的政策措施以缓解石油价格上涨给我国带来的经济冲击,加快建立石油期货市场等石油金融体系,尽量规避石油风险。同时,还要加强石油勘探和石油储备系统的建设,积极开发风能、核能等新能源的市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防范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改善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参考文献:

[1]魏一鸣,焦建玲,梁强等.油价长期高位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与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23(1):11-15.

[2]杨志华.国际石油价格走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

6:96-99.

[3]朱剑红.去年我国原油对上依存度56.4[N].人民日报,2013-02-06(10).

[4]刘桂舟,叶祥松.关于国际石油价格变化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思考[J].世界经济研究,2006(02):47-53.

[5]仝晓波.贸易顺差推动大量石油隐件出口[N].中国能源报,2012-04-23.

[6]于伟,尹教东.国际原油价格冲击对我国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5(6):

11-19.

[7]黄运城,马卫峰,李畅.中国石油金融战略体系构建及风险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6).

[8]何念茹,朱闰龙.世界原油价格上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

02:47-53.

[9]吴雅冰.对完善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思考[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7).

石油进出口贸易第2篇

摘 要:当前,随着世界经济和国际形式的不断发展,世界能源市场出现了以发展中国家市场地位上升为代表的新变化,世界石油贸易流向面临新一轮的洗牌。在这样的情况下,研究我国石油贸易流向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石油贸易;贸易流向;优化及保障 一、世界石油贸易流向综述 (一)石油贸易流向的概念及模式 1.石油贸易流向的概念 贸易流向是指贸易的地区分布和结构,通常表示为某地区贸易量在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从这个意义上讲,石油贸易流向就是某地区石油贸易量占石油贸易总量的份额,因我国是以石油进口为主的国家,研究石油贸易流向主要是研究某地区石油进口量占我国石油总进口量的比重。另外,贸易流向包括两个不可分的因素:贸易的方向以及贸易的规模,在讨论石油贸易流向问题时,必须兼顾量的差别。 2.石油贸易流向的基本模式 在目前油价较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的贸易流向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种,并有各自的特点。战略导向型,即国家根据自己长期发展战略的需要来选择贸易伙伴、地区及贸易量;经济导向型,即出于经济考虑,如考虑能源运输成本或本国产业经济发展规划的要求,选择贸易方式;地缘导向型,即在扩大贸易伙伴时,更多考虑地理位置临近或者有着地理运输优势的国家作为潜在或现实的贸易伙伴。 (二)国际石油贸易整体环境 宏观环境是研究问题的出发点,作为石油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石油贸易流向必须结合当前国际石油贸易的整体背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全球经济的区域结构变化助推国际石油贸易;(2)石油金融市场对现货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3)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呈现多元化态势;(4)替代能源引发石油贸易格局演变。 (三)世界石油贸易流向未来趋势 当前,世界石油贸易流向在出现新的分化组合,多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整体看来,欧佩克的统治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世界石油贸易逐渐向俄罗斯、非洲等非欧佩克国家偏移,正确分析世界石油贸易流向趋势可以避免无谓竞争,有利于我国石油贸易流向的优化。主要表现在:(1)欧佩克石油贸易份额将有所降低,但总份额及发展潜力仍很大;(2)俄罗斯是未来石油贸易流向的重点地区;(3)里海地区贸易量增长潜力与障碍并存;(4)拉美国家石油贸易前景广阔;(5)非洲是各国实现石油贸易流向多元化的重点地区。 二、我国石油贸易流向现状分析 (一)世界石油储量分布及发展趋势 1.现有储量分布 世界石油资源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除在陆地上有大量分布以外,近年来海底石油的探明储量增长很快,现在海底石油的探明储量已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1/4以上。世界石油资源大都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其分布规律为西半球多于东半球;在五大洲中,大洋洲最少,亚洲最多。世界原油分布极不均衡,仅中东地区就占55.58%的可采储量,美洲、非洲、东欧及前苏联、亚太地区,分别占24.78%、8.72%、7.45%、2.53%。 2.能源发展趋势及未来油气生产预测 从未来世界经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从能源发展的资源基础和技术发展的可能性出发,预测油气生产和其他能源的发展结构,可以比较科学地反映客观规律。石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正逐步下降,而天然气则是主要的替代能源,将成为21世纪的主力能源。 (二)我国石油贸易流向状况分析 1.贸易来源。中国近年来虽努力分散原油进口来源,大力实施石油贸易来源多元化战略,但进口来源单一的状况并未得到有效改善。具体到国家来讲,2007年我国主要从沙特、俄罗斯、伊朗、安哥拉和阿曼五国进口原油,自每个国家进口的原油量,均超过了1 000,合计为9 069 万吨,占当年原油进口总量的61%。其中,沙特、安哥拉和伊朗分别以16%、15%、13%位居前三位。 2.贸易方式。当前,参与国际石油贸易的方式主要有四种,即现货、期货、长期合约及获取份额油等,我国的石油贸易方式主要集中在现货,期货很少参与,长约及份额油的获取都非常少: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石油贸易中,份额油只占进口石油的不足20%,现货采购达50%,长约油仅为50%(日本高达90%);我国缺乏充足的储运设施,期货市场刚刚开设燃料油期货,原油期货仍未启动。国际油价的定价权在期货,我国虽然是国际石油市场的“战略买家”,但仍无定价权。 3.运输状况。相较而言,海运石油的成本较低,管道运输相对可靠,铁路运输虽然运量有限,但是陆地线路对于国家能源安全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我国目前的石油进口方式,主要以海运为主,采用管道运输的石油主要来自中亚,而来自俄罗斯的石油基本是通过铁路运输。 4.小结。综合以上分析,整体看来,我国非洲、南美地区的石油贸易份额逐渐增大,石油贸易流向进一步多元化,但进口来源仍较为集中,主要是中东和非洲,而与我国有着良好地缘关系的俄罗斯中亚地区的贸易份额则相对不足,甚至呈现缩减趋势。具体来讲,我国目前的石油贸易流向也存在一定风险:(1)运输风险。(2)中东作为贸易主流向有一定风险。(3)与美国可能产生较大冲突。 三、我国石油贸易流向优化及保障措施 (一)我国石油贸易流向优化策略 1.石油贸易来源多元化。从地理位置上看,我国北依俄罗斯,西临中亚,与我国接壤的东南亚地区也有很丰富的油气资源,我国获得充足的油气供应,有很强的地缘保证。同时,随着我国进一步健全运输管线建设,中东海湾地区的石油输送安全性也将大大提高,我国与中东地区的石油合作也将进一步加强。 2.石油贸易方式多元化。国际石油贸易主要有三种方式,即分成油、长期供货合同和现货期货贸易。为了提高我国石油贸易方式的合理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为了保证中国对石油资源获得的稳定性,进口原油的贸易方式应以长期合同为主,应占60%以上。(2)国家间贸易多样化。(3)大力发展石油期货贸易,参与石油金融市场,规避石油进口和价格风险,争夺石油的定价权。我国可在借鉴国际石油贸易市场多层次性、交易方式和交易主体多元性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国内实货交易市场,有步骤地推进期货市场的建设,形成现货、远期、期货为重点的多层次、开放性的市场体系和交易方式的多元化。 3.构建“蜘蛛网”式战略运输线路。海运作为我国的主要石油运输方式,其运输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都不足以满足国家能源安全的需要。结合我国的地缘特征和世界石油储量分布,我国要保障石油运输线路安全,应以石油管线为主,大力构建“蛛网式”战略线路,有效解决我国对马六甲海峡的过分依赖和我国周边陆路运输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具体讲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1)获得印度洋的入海口;(2)构建俄罗斯、中南亚陆地运输体系。 (二)我国石油贸易流向优化保障措施 1.提高国内供给能力,适当控制国内需求和适度进口。提高国内石油供给能力是未来解决石油供需缺口最基本的一步,建议我国优先加强国内勘探,努力增加石油后备储量,保持必要的石油自给率;鼓励中国海上合资原油销往国内。在控制国内需求方面,应适当控制一次能源消费中石油比例增长的速度,大力发展可替代能源;利用税收作用,抑制石油消费。适度进口应是实现油气资源进口尽可能地满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 2.充分利用当前经济危机,提高石油贸易主动性。经济危机下,很多国家需要资金救市,我国庞大的外汇储备找到了有效的投资渠道。一是可以对政治友好国家进行经济援助,为石油贸易创造良好的国际关系;二是可以用外汇与油气资源丰富的国家开展油气资产交换,比如我近期实现的中俄“贷款换石油”交易,为保证本国能够拥有长期稳定的油源供应奠定了基础,并正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国际石油交易的格局,使之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 &nb sp; 3.和谐发展国际关系,保障石油供应稳定性。发达国家与我国的石油竞争,最终要通过石油输出国来实现。我国应该继续发挥能源外交优势,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发挥中国经济崛起的优势,将石油合作纳入全方位的合作中,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性的各种对话和交流,特别是与国际能源机构和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交流,深化原油资源合作,提高对资源的获取能力。 4.健全石油政策和法规体制,推进石油产业市场化。欧美等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在立法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制定政策、监管机构统一监管、企业商业化运作等途径,形成了普遍认同的石油管理体制,实现了规范的能源产业市场化运作,也为我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市场化建设方面,引入竞争机制,取消上下游领域和南北海陆地域的限制,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为石油企业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结论 我国的石油贸易流向关系到我国能源安全,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1)由于石油本身的特殊性,石油贸易流向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石油进口来源地,也应包括石油贸易方式和运输方式,石油贸易流向的优化也必须从这几方面展开。(2)石油贸易流向的研究必须紧跟世界能源安全的新观念。(3)“石油衍生品”市场地位空前提高。(4)我国石油贸易流向多元化应是贸易来源、贸易方式及运输路径的系统多元化,相关策略制定应该充分结合地缘特征,构建以俄罗斯—里海及东南亚地区为主的贸易多元化体系。

石油进出口贸易第3篇

关键词:低油价;石油贸易格局;Sankey;安全战略

中图分类号:F41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595(2017)02000106

一、引言

2014年6月起,国际石油价格开始持续下跌,一直处于低位震荡的状态,截至2017年2月,WTI原油价格最低跌至30美元/桶以下,跌幅超过72%。其间,美国非常规油气的大规模开发,使得美国基本实现了石油的自给自足,这一变化对世界石油贸易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12]深入剖析国际石油贸易格局新变化,阐述中国在国际石油贸易中的地位及面临的风险,为科学制定在低油价背景下的中国应对策略提供依据,对积极化解低油价背景下国际石油贸易格局变化给中国石油贸易带来的冲击,以及保障国家石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不同油价水平下,国际石油贸易格局呈现出不同的态势。黄运成等认为在高油价时期,全球石油地缘政治呈现美国主导、OPEC有所削弱、俄罗斯等产油国影响力增强的“三足鼎立”局面,中国在高油价时期石油政治地位较薄弱,风险较大。[3]2014年下半年后国际油价低迷使得国际石油贸易格局呈现出新的特征,三大石油贸易圈格局进一步强化。[4]尤吹妊芯康贸觯亚洲地区保持对中东油气贸易的高度依赖,欧洲油气进口以前苏联地区为主,美国主要从墨西哥、加拿大进口油气。[5]高新伟等认为油价越低,中国原油进口量应越多,中国应在低油价时期放开进口权,开辟多元化的原油进口渠道。[6]

在低油价的背景下,国际石油贸易格局有所变化,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原油进口国,在全球石油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同时,也给中国的石油安全带来潜在危机。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本文相关分析数据来源于BP世界能源y计年鉴(2008―2016)和IEA、IMF、ICE、联合国贸易商品统计、全国海关信息中心等数据库,以及OPEC月报和《2015年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7]等相关文献。

二、低油价背景下的国际石油贸易格局特征

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全球石油贸易量增速随之降低,2010―2014年全球石油贸易量年均增速仅为17%。在油价低迷的环境下,全球石油贸易总量增加快,2015年石油贸易量301亿吨,较2014年提高了49%(见图1)。

2000年以后,国际石油贸易逐步摆脱了以OPEC为主导的格局,美洲、亚洲-中东和欧洲-前苏联地区三大贸易圈格局进一步强化,这是低油价背景下国际石油贸易格局呈现出的最大特征。

从贸易流向来看,美洲基本实现石油贸易内部循环。2013年,美洲内部石油贸易量38亿吨(其中28亿吨为美国进口),占美洲石油贸易总量的582%;2015年,美洲内部石油贸易量29亿吨(其中美国进口27亿吨),占美洲石油贸易总量的702%。欧洲石油进口主要来源于前苏联地区。2013年,欧洲从前苏联地区进口石油295亿吨,占欧洲石油进口总量的475%、前苏联地区石油出口总量的663%;2015年欧洲从前苏联地区进口石油21亿吨,占欧洲石油进口总量的439%、前苏联地区石油出口总量的638%。亚洲地区石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东地区。2013年,亚洲地区自中东石油进口74亿吨,占亚洲石油进口总量的538%、中东石油总出口量的760%;2015年,亚洲地区自中东进口石油68亿吨,占亚洲石油进口总量的661%、中东石油出口总量的768%。见图2。

低油价背景下的国际石油贸易格局与中国对策图22015年国际石油贸易格局与贸易流向从石油生产消费来看,美洲石油基本实现自给自足,亚洲地区和欧洲地区的石油缺口较大,石油进口高度依赖中东地区和前苏联地区。2010年以后,美国非常规石油产量的大幅度增加加速了美洲石油独立。2015年,美洲石油产量910亿吨,消费量1036亿吨,供求基本平衡。欧洲地区石油进口来源以中东、北非为主逐步转向以前苏联地区为主的局面,2015年欧洲地区石油产量为306亿吨,消费量719亿吨,缺口413亿吨,对前苏联地区的进口依存度为439%,较2014年的459%有所下降(见图3)。2015年,亚洲地区石油产量近40亿吨,消费量150亿吨,缺口110亿吨,亚洲地区对中东的石油进口依存度高达661%(见图4)。

从供求关系来看,国际石油继续呈现供过于求的形势。2014―2016年,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各国石油需求相应减少;同时,美国“页岩气”革命带来的石油产量持续高速增长,OPEC等主要产油国为保证全球市场份额和维持经济发展仍采取增产措施,使得国际石油贸易继续呈现出供大于求的形势。影响全球石油供过于求的主要因素如表1所示。

三、低油价背景下中国石油进出口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中国在国际石油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提升,主要体现在石油的进口方面。自油价降低以来,中国始终保持较大的原油进口量,进口比重占全球总量也逐渐增加。2004―2015年,中国石油进口量占全球比重由661%上升至1698%,仅次于欧洲和美国,位居世界第三(见图5)。本文运用Sankey图来描述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流向(见图6)。Sankey图是一种由各分支宽度对应流量大小的流程图,通常用于能源、材料成分、金融等数据的可视化分析。2015年,中国石油进口总量为335亿吨,出口总量为00286亿吨,贸易顺差达333亿吨。62015年中国原油进出口贸易流向由图6(Sankey图)可看出,中国石油出口区域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其中以日本、韩国、印度等东亚国家为主。2015年,中国出口日本石油总量15483万吨、印度4481万吨、韩国2849万吨,三国共占中国石油出口总量7961%。

中国石油进口来源主要集中在中|和非洲地区,石油进口来源国组成结构差异较明显。由图6可知,2015年,中国自中东地区进口石油170亿吨,其中,沙特阿拉伯50542万吨,伊拉克321141万吨,阿曼320642万吨,伊朗266159万吨,四国占中国从中东地区石油进口总量的8306%;其次是自非洲地区进口644556万吨,其中安哥拉387075万吨,占中国从非洲地区石油进口总量的6005%;第三是前苏联地区,总计为498505万吨,其中俄罗斯424317万吨,占中国从前苏联地区进口石油总量的8512%;第四自美洲地区进口石油427114万吨,其中委内瑞拉160089万吨,巴西139175万吨,哥伦比亚88666万吨,占中国从美洲地区石油进口总量的9083%。

四、低油价背景下中国石油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2014年以来,中国在处于国际油价低迷的窗口期大量进口石油。2015年,中国石油进口34亿吨,较2014年增加69%。2016年9月,中国石油进口量增加至808万桶/日,较2015年增加188%。在国际油价低迷的背景下,国际石油贸易格局的变化将给中国石油贸易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8](一)中国石油进口贸易并未抓住油价低迷的机会加强石油储备

中国石油进口贸易量不能完全满足国家增加的石油储备的战略部署。李卓指出,石油战略储备有助于平缓石油冲击的影响,石油战略储备计划启动最优时机取决于石油供给状况。[9]参照国际能源署(IEA)建议的90天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周期,中国目前的石油战略储备天数尚不足40天(见图7)。尽管中国石油战略储备建设已取得了较大进步,但距离国际战略储备标准差距仍然较大,远远落后于日美等发达国家长达160天的石油战略储备天数。

然而,中国并未在国际油价低迷的重要时间节点扩大进口规模。自2014年6月国际油价开始走低,中国石油进口量虽逐渐扩大,但进口金额却呈现明显的下降态势。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原油进口9110万吨,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34%;总进口金额为14717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却下降了288%(见图8)。国际油价持续低迷客观上节约了中国石油进口成本,但中国石油进口量增速远远小于进口金额的下跌速度,难以满足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中国石油进口潜力在国际油价低迷窗口期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中国应抓住时机扩大石油战略储备规模。

(二)油价低迷导致中国石油进口来源呈现明显路径依赖

从总体看,中国石油进口来源地主要集中在中东和非洲地区,路径依赖效应过于明显。由图6可知,中国来自中东地区的石油进口占总量的5075%,超过其他所有地区总和。国际油价处于低位状态,使得中国放缓了开拓其他石油进口来源地的步伐,更加依赖于以中东地区为主的石油进口渠道,不利于石油进口来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从中国石油进口来源区域内部看,一部分地区首位度效应不够明显。石油进口首位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明一个国家在中国石油进口贸易中的地位。在中东地区,来自沙特阿拉伯的石油进口量占中国在中东地区石油进口总量的2973%;在美洲地区,来自委内瑞拉的石油进口量占中国来自美洲地区石油进口总量的3748%;在非洲地区,来自安哥拉的石油进口量占中国来自非洲地区石油进口总量的6005%;在前苏联地区,来自俄罗斯的石油进口量超过中国来自前苏联地区石油进口总量的85%。一方面,国际油价低迷使一部分重要产油国选择减产控制成本,减少石油供应量,这不利于中国扩大某些重要产油国在进口结构中的比重。另一方面,在国际油价持续低迷状态下,部分产油国和地区展开增产竞赛,石油供应能力相对薄弱的产油国受限于自身实力,可能存在进一步投入资金、技术装备等进行勘探、开发及生产石油以备出口的风险,致使中国无法从该国或地区进口更多的石油资源。

(三)低油价背景下的国际政治局势动荡使得中国石油进口潜在风险增加

中国石油贸易潜在风险的增加主要体现于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形势。依据图6的数据对中国石油进口来源地的综合判断,可以看出,中国目前一半以上的石油进口来源于政治形势不稳定、宗教矛盾激化、受极端恐怖主义威胁的国际地缘政治高风险地区。以伊拉克为例,该国长久以来陷入多股宗教、地方势力的战乱拉锯之中,战乱使得其境内潜在的真实石油储量被低估,西部沙漠地区更深的含油岩层尚未被勘探,同时也使得该国石油供应水平受到极大限制,石油出口生产能力难以满足巨大的国际石油需求。[10]

中国的石油进口安全取决于世界石油供给能力的稳定,而全球石油供给能力很大程度受制于国际地缘政治形势。主要产油区特别是OPEC等产油国长期保持以石油“加工―出口”为主的经济结构,油价低迷预期使其支柱产业受到重大冲击,拖累了整体经济的发展,国内的社会保障及福利水平明显下滑,诱发了地区政治风险偏好,影响世界石油供给水平。

另外,国际油价低迷使得全球主要石油出口地区市场博弈加剧,增加了中国石油进口的潜在风险。虽然OPEC协议对其成员国产油量进行限制,但沙特等国为维持自身的全球石油市场份额,抗衡美洲页岩油产能扩张,宣布不采纳限产令;俄罗斯为缓解国内经济颓势,希望扩大石油出口渠道,采取了增产保收的出口策略。这一系列市场行为都是在主要产油国进行的博弈行为,并不能有效协调各主要产油国的市场利益,增加了中国石油进口风险的概率。

五、中国应对国际石油贸易格局变化的建议

从石油及上下游相关行业发展而言,国际油价位于低位使得石油进口成本降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石油及相关行业发展的投入支出,有利于近年来经营形势陷入低谷的中国石油化工产业效益提升。从宏观发展而言,油价低迷有效控制了中国在国民经济建设过程中基本能源的消费支出,降低了经济发展中由于油价高企带来的潜在增长风险,同时有利于中国以此为契机逐渐调整以煤炭消费为主导的能源结构向以石油、天然气等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转变,实现2030年前中国减排40%~45%的战略目标。为巩固中国石油在低油价背景下的有利地位,应对国际石油贸易格局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应从勘探、贸易、投资等多方面采取措施。

一是优化油气田产能布局,促进产业稳产增效。从总体看,中国应该适当减缓国内石油开发步伐。因为油价持续低迷导致油气勘探开发企业利润降低甚至亏损,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油气勘探开发的积极性。足够的勘探业务量是巩固国家油气资源基础和国家油气战略安全的重要保障。在低油价时期,油气勘探开发工作应更加重视能源资源价值,要优化产能布局,突出效益产量,科学、经济地生产原油。在新建产能方面,开发优质油气田,针对当前低油价下缺乏经济效益的油气储量适时封存;在存量产能方面,关注单位开发成本与油价的关系,应在操作成本低于油价时再开始作业。维持并增加对油气勘探开发及技术装备研究的资金投入,在建立油气勘探风险保障机制的同时,保证油气勘探与生产技术水平的双向发展。

二是增强中国石油国际议价能力,加快石油战略储备建设。低油价降低了中国石油进口成本,为增加石油储备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针对中国在此时期存在的量价背离问题,中国应以此为契机扩大国际油价议价话语权,利用自身庞大的市场规模与产油国达成有利于中国石油进口的长效协议。因此,在国际油价低迷时期,中国应强化目前的石油进口态势,扩大石油进口量。目前中国石油总储备库容仍相对有限,石油储备天数低于国际石油战略储备“安全线”,需要进一步推进中国石油储备库建设,提升石油战略储备能力,适当将民营石油企业纳入国家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建设中,形成政府储备和民间储备方式并存、中央石油储备管理中心统一管理和调配的格局。同时,加强石油储备管理体制建设,完善石油储备管理条例,推进中国石油储备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

三是加强国际石油多边建设互动,推进“一带一路”国家石油产能合作。鉴于中东和非洲地区紧张而复杂的地缘政治关系,国家石油供应仍面临地缘博弈加剧、政治风险突出、合作政策收紧、开发难度加大等问题。中国目前正在构建庞大的石油供应商网络,在与伊朗、阿曼、安哥拉和南美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石油合作关系的同时,一方面要加强与其他石油进口贸易重要国家和地区在石油产能方面的互通互动,尤其是与中国石油进口来源区域的首位度国家互通互动;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拓展石油安全领域国际多边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加大与中国经贸关系密切、石油产能丰富、政治形势相对稳定的“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力度,提升远东地区和中亚地区在中国石油进口总量中的比重,实现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以降低由于地缘政治产生的石油供应风险,稳步提升石油进口来源保障能力。

四是建立国家石油进口专项机制,有效开展海外优质石油资源并购。石油资源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不言而喻,在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的同时,要加快其他进口专项机制的建设。在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日本通过《石油储备法》将石油储备提升为基本国策,并通过《石油公团法》设立了专门在世界各地寻找和开发石油的机构,利用各种经济与外交手段扩大石油进口合作,在东亚地区倡导成立“东亚能源共同体”,以保证国家稳定高效地获得海外石油供应。[11]在当前国际低油价背景下,中国油气企业应转变海外石油开拓思路,有针对性地推进资产收购。中国应紧密跟踪国际油气资产交易动向,由行业与国家联合成立海外石油资源评价机制,加大优质石油交易资产的评价与优选研究,抓住有利时机获得优质油气资产,积极寻求与中东、中亚-俄罗斯、美洲、非洲等油气丰富资源国本土优秀的油气公司合作;同时完善海外石油资源的风险对冲与反馈机制,设立海外石油投资区域与投资方式负面清单,降低境外石油资源并购不良资产率,避免造成重大并购投资与资产损失。

参考文献:

[1] 于汶加,陈其慎,张艳飞,等.世界新格局与中国新矿产资源战略观[J].资源科学,2015(5):860870.

[2] 王海运.世界能源格局的新变化及其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影响[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11.

[3] 黄运成,陈志斌.高油价时代的国际石油地缘政治与中国石油贸易格局[J].资源科学,2007(1):172177.

[4] 王安建.未来20年全球资源供需格局分析[EB/OL].(20140430)[20150907].http://.cn/2014/0430/263886_2.shtml.

[5] 尤矗成金华,杨雅心,等.国际能源市场变化趋势及中国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6(2):1922.

[6] 高新伟,江兆龙,纪瑶.国际油价波动与中国石油进口影响关系分析[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15.

[7] 田春荣.2015年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J].国际石油济,2016(3):4453.

[8] 史丹.全球能源格局变化及对中国能源安全的挑战[J].中外能源,2013(2):17.

[9] 李卓.石油战略储备计划与石油消费的动态路径分析[J].管理科学学报,2008(11):2330.

[10] 海德.中国和伊拉克的石油合作[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5(1):106120.

[11] 孙万菊.日本能源战略及对我国的启示[J].理论前沿,2009(13):3031.

Abstract: It is significant for Chinas oil security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changes of international oil trade patterns and to analyze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oil trad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ow oil prices.The paper uses Sankey to illustrate the problems of oil import and export in China.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re exist insufficient oil reserves, single sources of imports and uncertain risks in China. With the analysis on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policy suggestion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oil trade in the field of capacity layout, bargaining powe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mport mechanism and overseas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ow oil price.

石油进出口贸易第4篇

【关键词】 石油贸易摩擦; 成因; 石油安全

石油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由于全球石油资源失衡,各主要石油消费大国的经济发展都面临着严重的“能源瓶颈”。为此,这些国家都在产油区和国际石油市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作为新兴的石油消费大国,我国石油消费逐年加速增长,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大。由于海外石油投资规模小、份额油进口量小,我国石油进口基本依赖于一般贸易方式,而进口油源地却与西方传统石油消费大国高度重叠。海外石油贸易面临多重冲突,石油贸易摩擦风险大,石油安全形势严峻。

一、全球石油资源失衡与资源争夺

石油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随着全球经济增长,全球石油消费需求迅猛增长。然而,全球石油的储产分布和消费极不均衡,并且探明可采储量、产量增长低于消费量增长,尤其是远远低于发展中国家的消费需求增长。这使各石油消费大国都高度关注石油资源的供给和价格波动以及进口渠道的顺畅与否。同时,由于控制了石油资源和石油市场,将促进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以及在国际地缘政治中占据有利地位,进而在国际政治掌握决定性的话语权,故占有石油资源、控制运输渠道和价格就是各国博弈的焦点。石油贸易摩擦也频繁出现。

(一)全球石油资源失衡

所谓世界石油资源失衡主要是指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全球石油资源的储存、生产、消费和贸易的不相匹配。

在石油储量方面:已探明的可采储量中中东地区占61.0%;发展中国家地区的石油储量占了全球储量的绝大部分。

在石油产量方面:尽管全球石油的产量呈增长趋势,但增长速度较慢且地域分布极不均衡。中东地区以占全球产量30.8%的比例在全球石油供应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在石油消费方面:全球的石油消费需求增长较快,尤其是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石油消费需求增速超过了石油产量的增速;同时,石油消费的地域分布极不均衡。2007年,经济合作组织的石油消费量为22.49亿吨,占全球消费总量的57.0%,而石油消费量过亿吨的8个国家的消费量总和占全球石油消费总量的53.6%。

国际石油贸易随着消费发展而快速发展;国际石油市场供求大致平衡,但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俄罗斯、非洲等产油国与中国、印度等新兴石油消费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石油资源争夺

通过历史演进,国际石油巨头逐渐在国际石油市场中取代了国家,成为争夺石油资源的具体代表。20世纪后期以来,国际石油巨头依赖资本运作手段,强势整合石油产业链,通过大规模兼并,积极推进上下游一体化;同时依赖石油炼制技术强势扩张油品贸易和贸易渠道。当前,国际石油巨头在国际石油市场的表现具有如下特点:

其一,石油资源的控制权已经由国际石油巨头转向了产油国,产油国在资源控制权上占据着主导;国际石油巨头的油气资源储备增加有限,生产略有下降。“目前石油产业链战略环节所处阶段是油气资源为中心,油气资源国的市场势力是影响世界石油市场结构的最重要的因素”(王炜瀚,2008)。

其二,国际石油巨头对国际石油市场仍发挥着重要影响。2003年,即便在西方跨国石油公司的影响力不断削弱的情况下,西方五大跨国石油公司拥有的石油储量仍然达63.17亿吨,占全球探明储量38.13%。

其三,产油国拥有资源优势而国际石油巨头拥有技术和渠道优势,因而两者都是国际石油市场的主要控制者。但是,国际石油巨头依赖资本、技术和销售渠道优势,在炼油能力和油品销售上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并据此控制着全球的油气资源流向,左右着国际石油市场的资源和利益分配。

二、石油贸易摩擦及其成因

受强权政治影响,在石油资源争夺过程中,各国为了最大化本国利益,因而在石油贸易中摩擦不断。

(一)石油贸易摩擦主要围绕着三个方面展开

一是经济利益冲突,如“亚洲溢价”以及美国和加拿大软木贸易争端中加方威胁将把软木贸易与对美国的石油出口挂钩。贸易各方互不相让,最终导致石油贸易争端或以石油贸易作威胁。二是政治利益冲突,即在经济利益之外,各方出于本国战略发展需求、意识形态差异、遏制竞争他方的目的以及谋求地缘政治和国际石油市场控制权,甚至是为了国内某个集团的利益而展开激烈地争夺。其典型事件有“安大线”改道、俄罗斯和乌克兰天然气贸易纠纷。三是石油战争,各方因严重的分歧、对立而利用外交渗透或武力干预国际石油市场,利用石油贸易打击敌对国,甚至是军事占领石油生产国。两次石油危机催生了“石油武器”――以石油供给作威胁的危险开端,而两次海湾战争使大国武装夺取并控制石油资源的战略目的从隐晦走向公开。

(二)石油贸易摩擦的本质是石油战略冲突

国际石油市场的博弈仅是各国石油战略冲突的具体表现。石油战略冲突包括产油国和进口国及其内部相互之间的各种矛盾、对立。

首先,由于石油的供给和需求都极度缺乏弹性,生产国和进口国的战略冲突就是国际石油市场供求矛盾的两个方面。产油国的战略核心是在确保独立、自由的条件下,利用资源禀赋,左右国际石油市场以便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进口国石油战略的核心则是石油安全。这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石油的可获得性,即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获取必要的石油资源;二是石油价格的稳定性,即无论石油价格如何波动都不致威胁国民经济安全。因此,对资源和价格的控制是冲突的焦点。当然,石油霸权战略则要求以最低代价无限获取石油资源,因而国际石油市场更加动荡。动荡又加深了对立和冲突。

其次,产油国间石油战略的协调。因为资源禀赋,产油国在短期内能够通过产量操纵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并借机改善国内经济环境和提升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地位。这是产油国的一致战略目标。但是,正是价格波动而使产油国的战略很难协调一致。因为,当油价上涨时,成员国都希望增产以获得高收益;当油价下跌时,成员国也都希望增产以获取同等石油收益,故产量控制很难在产油国之间实现长久的一致。产油国间的摩擦很难在短期内消除。

石油进口国之间的战略冲突的实质是排他性需求(垄断性需求)的矛盾。全球石油失衡使各石油进口大国的经济发展都面临石油紧缺的压力,因而都力图遏制他国的石油进口需求而最大化本国石油进口量。因此,中东就成为各国战略的核心焦点,而核心焦点的高度重叠又进一步加剧了进口国之间的战略冲突,最终使各国间的摩擦不断。

(三)经济持续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的石油消费和进口量迅猛增长

最近几年,我国石油进口增长已经超越了全球石油产量增长。2007年,我国石油进口量为1.97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急升至58%;石油进口量比上年增长8.2%,比世界石油贸易增长比例高3.9%。当前,我国石油进口主要依靠石油贸易,并且进口油源地与传统石油消费国的高度重叠,主要集中在中东、非洲等地。

受两个方面因素影响:一方面是能源制约。在可预见的将来,全球能源结构不可能有本质变化,石油仍然是全球最主要的能源。在石油勘探、开采技术没有重大的革命性突破情况下,能源对经济的制约愈发明显。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的能源进口需求也必将继续急剧增长,从而促进我国海外石油战略的发展。这必将影响国际石油市场的格局,并使美国对国际石油市场的控制被削弱,最终威胁美国石油霸权战略。那么,美欧出于地缘政治利益和霸权的需要必然(现实也是)对中国加以遏制,而控制石油、干扰中国的石油进口则是其最经济、最有效、必然的对外政策选择。事实上,美国自始至终都把我国作为其在国际石油市场的主要战略竞争对手,并在不同层面对我国的海外石油战略进行遏制和干扰。

三、我国石油安全战略

在WTO框架下,随着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的对外贸易持续增长,贸易顺差持续增加;因而一般商品贸易摩擦在短时期内将难以减少。因此,很难保证在某些因素影响下不会出现石油贸易摩擦和一般商品贸易摩擦相互纠合的情况。当前,全球各国都因金融危机而纷纷采取各种贸易保障措施;对原已处在贸易摩擦多发的环境之中的我国来说,则更应当审慎地处理各种石油关系,谨防这一情况出现,乃至威胁国家安全。

(一)发展对外石油合作

通过重复博弈,各国、地区石油战略将实现一个动态均衡的选择。现实是,生产国与消费国在这一状态下实现了一种次优的选择――消费国以较高成本维持相对低价的石油需求,生产国以较高成本维持相对较高价格的石油供给,即:为了维持对国际石油市场的控制,消费国增加了资金、技术和军事方面的投入,尤其是军事投入;生产国则增加了卡特尔组织的维护成本和限产损失。事实上,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各大经济体的石油安全都将对全球经济产生影响;对外石油合作是促进全球经济安全的最佳选择。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坚持立足国内,发展对外能源合作的基本方针;随着海外战略的发展,与国际能源市场和各产油区的联系日益紧密;与主要石油消费国合作也正逐步加强和改善。这将使我国的石油安全形势有所改观。

(二)把握当前有利时机,推进贸易强国建设;扩大海外资源、国内石油储备

金融危机为我国的经济、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和推进贸易强国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时机。利用充足的外汇储备,在全球协同应对危机和国际金融秩序重建过程中,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扩大在海外的直接投资,尤其是能源、矿产、金融资产和基础设施等投资;将是我国实现扩大海外资源、国内石油储备以及实现进口油源地、进口方式和渠道多元化的关键。

(三)建立并发展石油期货市场和期货交易,完善国内石油定价机制,加强在国际石油市场价格的话语权

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掌握了价格的话语权实质上是掌握了国家间利益重新分配的主动权,而石油期货价格在国际石油市场的价格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契机,在上海成品油期货交易中心基础上,建设并完善国内石油期货市场,有效完善国内石油定价机制。这将促进国内油价机制与国际油价形成机制的相互融合,扩大国内油价在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

(四)发展军力,保持必要的军事力量威慑

自从石油成为战略物资时起,军事威慑就一直伴随着石油贸易,甚至一战以来的历次战争都与石油资源密切相关。产油区和石油运输关键通道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以及国际石油市场中激烈的竞争和对立使各国都在石油贸易中或多或少地运用军事力量,特别是美国的军事布置随着石油版图扩张。因此,发展军事力量,是保障我国石油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

石油是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全球石油资源失衡导致了国际石油市场上的激烈博弈,石油贸易冲突不断。石油贸易摩擦的本质是国家间石油战略对决,因而任何微小的误判都可能引起国家间的对立,甚至对抗。石油贸易摩擦严重威胁着国家石油安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石油消费需求急剧增长,引发了我国与全球各主要石油消费国家之间的竞争,石油贸易摩擦的风险加大。只有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手段才能有效应对和化解可能的风险。当然,贸易强国建设、石油技术进步和石油产业链的重组等方面也是保障国家石油安全有效选择。

【参考文献】

[1]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全球能源大棋局[M].时事出版社,2005.

[2] 威廉.恩道尔.石油战争[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3] 蔡希有.国际石油贸易摩擦及我国石油贸易对策的思考[J].理论前沿,2007(1).

[4] 汪利锬,胡国松.国际石油贸易格局与我国的“大国”战略研究[J].天府新论,2007(1).

[5] 管清友.加入预期因素的多重均衡模型:市场结构与权力结构[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1).

[6] 隋舵.国际石油资源博弈与中国的石油外交战略[J].学习与探索,2005(3).

[7] 刘晓红.论中国与俄罗斯的石油合作[D].外交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5.

石油进出口贸易第5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出口业,尤其是加工贸易出口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在近三十年的稳定发展过程中,我国加工贸易的贸易方式、产业结构都发生过较大调整。根据2009年的统计数据,虽然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导致外需急剧萎缩,我国的加工贸易出口额仍达到5870.59亿美元,从出口方的角度观察,依然占据了我国出口总量的近一半份额,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从产品结构角度来看,早期时候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出口占据了我国加工贸易的占主要部分;现如今,机电产品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在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中已经占据超过60%的份额。我国的加工贸易出口企业生产这些产品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等能源,出口商品的重要运输途径———海运和空运成本也跟石油价格息息相关。由此可见,我国加工贸易的出口量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国际石油价格已成为影响我国加工贸易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从另一方面,相关调查研究表明,我国的加工贸易出口企业存在着能耗高于国际先进水平,资源利用率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问题,这就导致我国出口的产品对于石油等能源需求较大,成本相对较高。虽然科技不断进步,但是我国的能源加工转换效率相比二十年前,并没有明显的进步。这使得,较其他发达国家,我国加工贸易更易受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

二、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状况与对经济的影响分析

作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之一,石油对人类各种生产活动的影响不可估量。上世纪90年代以后,油价的波动日趋剧烈,在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之前的2008年,石油价格一度达到133美元/桶的峰值,这比1999年原油均价18.5美元/桶的7倍还多,对全球的经济活动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从2008年末起,虽然油价因为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而跌入低谷,但是不久后即再度爬升,2010年2月国际石油价格又回到了2007年时的高位水平,达到了75美元/桶。毫无疑问,在油价波动如此剧烈的世界经济形势下,我国的加工贸易出口受到的影响不可忽视。在国内,对石油价格变动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两方面:一是石油价格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及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的探讨。如国家信息中心的牛梨从推动油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入手,阐述了高油价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周凤起则从石油安全入手,论述了中国石油安全的对策及评价。二是针对石油价格波动与宏观经济运行之间相关性的数量经济方向的研究。史丹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了国际石油价格的形成,并且简要分析了国际油价变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中科院的王海建,通过投入产出法来分析研究经济结构变动和生产技术结构变动与能源需求的关系,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总体而言,国内的研究多集中于国际油价的波动原因及对一个经济体各种宏观经济指标的影响(包括GDP,通货膨胀率,就业率等),而对于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方式之一加工贸易,国内外尚没有文献针对我国的加工贸易所受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加以研究。

三、国际油价波动对我国加工贸易影响的定性分析

1.国际油价波动对生产成本的影响

在其他要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国际油价的波动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出口企业的加工和制造成本。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加工贸易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等已经占据很大的份额,而这些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都将消耗大量的能源。从我国的加工贸易产品结构来看,凭借高技术含量和高品质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竞争的产品还比较少,更多的产品是依靠低价格来获得竞争力。我国当前的能源利用效率和发达国家尚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决定了油价波动会以成本上升的形式对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造成影响。

2.国际油价波动对需求的影响

世界经济是一个从生产到消费,再到生产的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当国际油价上升时,由于石油具有刚性需求,人们用更多的钱去购买它,企业和个人的购买力都将受到影响而下降,可支配收入变少,于是对于中国加工贸易产品的需求也会减少。另外,有些需要以石油为前提运转的商品,即同石油互补的商品如汽车和机器等,在油价上升的时候,其需求也会受到影响。油价波动对于需求的影响,会直接对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形成冲击。

3.国际油价波动对运输成本的影响

我国加工贸易产品出口到国外,主要是依靠海运、陆运和空运,而无论哪一种运输方式,其运输费用都与国际油价息息相关。当油价升高时,货运公司为了保持自身合理利润,必然会提高收取的运费来弥补成本的增加。在国际贸易中,运输费用往往会由出口企业承担,将直接影响产品的总成本,这也间接地影响到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四、基于时间序列模型的实证分析

本部分主要通过计量经济学中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国际油价波动于加工贸易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1.数据的初步处理

为了研究了国际油价波动对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的影响,本文选取2003年1月到2010年2月这段时间作为研究时间范围,并选取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的同比增长率作为外生变量,选择WTI油价及EuropeBrent油价的加权平均值作为内生变量构建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由于这些宏观经济变量往往不够平稳,而若对其取自然对数进行变换,并不会改变变量原有的协整关系,并能使其趋势线性化,因此在进行模型分析前,先对以上两个变量(分别为LNPTEX和LNOP)进行自然对数变换。

2.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在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时,首先要检验所要分析的时间序列是否平稳。在现实中得到的时间序列往往是非平稳的,直接对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进行线性回归,很可能从并不相关的两个变量中得到统计上显著地结果,从而导致谬误或无谓回归(phenomenonofspuriousornonsenseregres-sion),为了检验变量的平稳性,我们采用增广迪基-富勒(ADF)检验(augmentedDicky-Fullertest),其模型如下:ΔYt=β1+β2t+δYt-1+∑mi=1αiΔYt-i+εt其中εt为纯粹白噪音误差项,而ΔYt-1=(Yt-1-Yt-2),以此类推。由检验结果可见,两个时间序列的的一阶差分序列均在1%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为平稳序列,属于I(1)序列(integratedoforder1),可以进行协整分析。Engle和Granger(1987)提出了协整理论,为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建模分析提供了解决方案。有一些时间序列变量,其本身并非平稳序列,但是它们的线性组合却有可能是平稳序列。这种平稳的线性组合被称为协整方程且可被解释为变量之间的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假定一些经济指标被某经济系统联系在一起,那么从长远看来这些变量应该具有均衡关系,这是建立和检验模型的基本出发点。在短期内,因为随机干扰,这些变量有可能偏离均值。如果这种偏离是暂时的,那么随着时间推移将会回到均衡状态;如果这种偏离是持久的,就不能说这些变量之间存在均衡关系。协整可被看作这种均衡关系性质的统计表示。本文采用恩格尔-格兰杰(EG)方法来检验变量时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这里需要首先将一个单位根时间序列(LNOP)对另一个单位根时间序列(LNPTEX)进行回归,然后对得到的残差序列进行ADF检验,若残差序列是平稳的,那么我们第一步所做的回归则是有意义的协整回归,而非谬误回归,并可以把其参数解释为长期参数。运用计量软件进行回归,得到协整方程如下:LNPTEX=5.716-0.629LNOPt统计量:(14.869)(-6.628)回归后得到一个残差序列,对残差序列做无时间趋势变量、无常数项,滞后期(LAG)为1的ADF检验,得到结果如下:可见残差序列为平稳的。至此,协整检验完毕。从协整回归方程的系数为-0.629可见,油价与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增长率负相关,油价越高,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增速越低,每桶油的价格每上升10美元,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同比增速将减少100.629。方程的拟合优度为0.379,说明油价波动能解释约40%的加工贸易出口变动。

3.格兰杰因果检验

虽然回归分析能够解释一个变量同另一个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但是并不能直接标明其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并不能证明这两个变量间存在定向的因果关系。因此,在实证分析的最后,引入格兰杰因果检验来检测本文分析的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因果联系。检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两个变量存在显著的单向因果关系,即国际油价波动是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增长率的原因。

五、对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建议结合前文的定性及定量分析,对我国更好地发展加工贸易乃至出口贸易提出一些建议。

1.区域协调发展,充分利用能源我们知道,当前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分布并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相对集中,而中部及西部地区相对稀少,这与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固然是有关系的。然而,我国内陆地区蕴藏着大量的资源,十分有利于加工制造业的发展。如果能够充分地协调区域发展,发挥内陆地区的能源价格优势,将有助于降低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能耗成本,提高其产品竞争力。

2.加快发展石油期货市场,争取国际石油定价权我国要尽快建立完善的期货市场,通过期货市场锁定风险,降低油价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另一方面,我国要争取掌握国际重要的商品的定价权,目前国际油价的确定是以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和英国国际石油交易所的石油期货价格为基准价格。同时,我国应建立全球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并尽快实现从世界“制造基地”向世界“交易中心”转变,实现价格转移和风险转嫁。加快发展石油期货市场,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国家可以对石油市场的调控有一个可供参考的指标体系和有效的调控手段,可以改善调控的效果,提高国家对石油市场的宏观调控水平。也由于与建立现代石油流通体制,解决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问题。

石油进出口贸易第6篇

论文摘要:我国石油产业迫切需要战略性干预。考察战略性贸易政策应从经典的局部均衡前提假设转移到一般均衡的视野下进行。所有旨在促进我国石油产业发展和提升其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贸易政策,都应立足于国家经济安全与整体国民福利的提高。选择战略性贸易政策工具,应充分考虑到石油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对其他诸多相关产业的正负面综合影响、政策组合因素,以及中国石油产业现行市场结构和现状、WTO议定书框架等其他约束条件。 论文关键词:石油产业 战略性贸易政策 经济安全 国民福利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政府通过实施合适的干预手段改变或维持不完全竞争企业的某种战略行为,使国际贸易朝着有利于本国获取最大限度利益的方向改进。战略性贸易政策是在当代国际贸易形势从自由贸易走向战略博弈的背景下,伴随市场结构的变化而产生的,是新贸易理论演进的自然结果。一般而言,战略性贸易政策包括三个主要内容:战略进口政策、战略出口政策以及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政策。战略进口政策是指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一国政府通过对特定产业采取选择性的保护政策,达到从外国企业那里抽取垄断租金,保护本国企业市场或将外国企业逐出本国市场等目的,使本国获取最大限度的利益。战略出口政策是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一国政府通过研究、使用研究开发补贴和出口补贴等手段对本国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进行干预,帮助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获取更多的利益。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政策模型的前提假设与传统幼稚产业保护理论不同,更为贴近全球经济运行现实。其前提条件为寡头垄断、市场分割以及规模经济。 一 、我国石油产业迫切需要 政府的战略性干预 石油产业具有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客观条件,其市场结构属不完全竞争的寡头垄断市场,垄断形式以自然资源垄断和规模优势垄断为主,其核心业务领域进入门槛高,只有大型垄断性企业才能生存发展。石油产业是当今世界经济中举足轻重的战略性产业,从其市场影响力、产业规模及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看,很少有其他产业能够与其相提并论,石油产业有众多纵向和旁侧关联产业群,其发展关乎国家整体安全。 我国石油产业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中国石油供应缺口严重,未来需求增长迅速,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逐年增加,在全球获取增量石油资源的难度正不断加大,其供应的稳定性关系到经济增长。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资源短缺将是突出矛盾,也将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在全球范围内,油气进口、石油服务和产品出口国际竞争激烈,中国企业的对手多是美欧等发达经济体的跨国企业。在石油上游领域,围绕油气资源的获取和石油版图的影响力,我国企业无论走到何处,跨国企业接踵而至,就地开展面对面的竞争,而这些外国企业的背后无一例外地有本国政府的力量在支持,这些支持或是补贴政策方面的,或是外交、政府间交流形式的,或是跨产业的利益交换,这些支持手段的背后都指向一个目标,各国政府通过战略性质的扶植和引导,增强本国企业对油气资源控制和获取能力,扩展本国油气来源,提高本国总体福利。 当前全球已进入高油价阶段,石油产业竞争将更加激烈。与国际石油产业巨头相比,中国石油产业在布局、规模、成本、技术、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差距仍然存在。在石油产业的某些链条中,需改变结构相对单一、产品档次较低的局面,增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功能化、精细化和系列化产品。在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和装备制造等领域,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凭借技术、装备、人才、资金、品牌等优势,牢固地控制着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先发优势明显,中国企业想进入国际市场,必将与之发生竞争。 不可否认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实力壮大和进步,但鉴于中国石油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许多领域大多处于“跟跑者”或“斯塔克尔伯格追随者”角色的现状,需要政府战略性地引导本国石油企业通过参与国际竞争 ,在国际化运作中积累经验,实现“干中学”效应。 二、在国家经济安全视角下 审视石油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 从一般均衡角度考察,中国石油产业的发展与国内许多产业是正、负相关的,直接影响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基本模型、扩展模型和通常研究方式看,学者们常把目标产业作为唯一研究对象,产业内企业利润水平的提高,被认为国民整体福利的提高。而现实经济中,与石油产业密切相关的产业很多,石油产业的需求或产品,对其他产业来说,往往意味着影响其发展的要素资源和战略变量。一项应用于石油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工具,可能对其他产业的发展产生不易察觉的影响。石油产业巨无霸性质的产业规模及其无孔不入的影响力,决定了在现实中必须从一般均衡角度研究石油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石油供给波动对经济发展有非对称的影响。由于石油是许多产业生产和运行的要素资源,从供给角度看,石油产业对其他产业的运行安全的影响是非常不对称的,石油供给的短期过剩不会对这些产业的发展造成过多的扰动,而石油供给的短缺则会对这些产业乃至整个宏观经济产生多方面的冲击,往往通过引起价格扭曲和经济大幅波动而产生破坏性影响。 中国石油产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需要实现如下主要目标:获得来源稳定、价格合理、渠道多样、运输安全的石油资源,维护整个经济安全;提高国家对世界石油版图的影响力,增强在全球石油产业中的话语权;提高本国石油产业内服务、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在世界石油市场中的份额,通过产业的外延式发展提高国民福利;发挥产业带动和“外溢”作用,在走出去的同时带动其他产业共同走向国际市场。石油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制定应服从于国家“走出去”整体战略。要树立“泛石油产业贸易发展”的整体观念。尽量采取“泛战略性贸易政策工具”干预石油产业。 第一,在现实中放宽政策工具的定义和范围。补贴来源不一定抽取自公共基金,赋予补贴的形式也不一定局限于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税收返还等。补贴可以通过国家的政策调节,直接从本国其他产业输送,如:为在国外获取石油资源,政府可以把本国其他产业的局部福利视为补贴和筹码进行输送。补贴的形式可以更隐蔽,只要其抽取形式等同于公共基金,作用于石油产业,实施的效果等同于(进出口、研发、生产)补贴即可。如:政府主导的针对性文化交流、跨产业援建、策略性投标等补贴形式,并没有直接作用于石油目标产业,但其提升国民福利效果的路径却是指向石油产业的“利润转移”,并且容易避免对手国的非合作博弈。补贴可以是风险基金、低息贷款、特别捐助等各种形式。关税工具手段并不一定直接来自进出口关税环节,只要是由政府主导实施,目的在于促进本国石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实现利润转移,提升国民整体福利,而实施效果又等同于关税的贸易政策手段,都可作为关税政策工具。如:对企业征收环境特别费,颁布技术标准、政策性条例法规、行业门槛等。 第二,选择政策工具并评判实用性时,充分考虑“外部经济”下的整体正向效果。一项作用于石油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其产业内的福利效果可能产生外溢,会通过其他产业利润的提升而提高国民总体福利。如:政府可通过适当政策引导本 国企业参与国外风险区块开发、油气管道建设、石油工程技术项目中部分低收益项目的策略性投标。通过这些项目,石油产业本身可能所获收益不高,但如果政府确信或有把握通过项目的实施为其他产业带来稀缺资源,带动其他相关产业走出去,增加国内港口、运输等各种相关行业的利润,并使国民福利提高,则可以将之作为有效的政策工具使用。与此相反,如果实施一项有利于石油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会对其他产业或其他方面国民福利造成损害,则需要慎重实施。当前,为从一些主要产油国获取稳定的石油和中间化工原料,政府事实中在鼓励国内特大 型石油、石化企业与产油国的垄断企业合资建设大型石油化工基地,如果仅从石油产业内考察,这是一项成功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出让股权之后让度给合作伙伴的这部分利润,可以看作政府为进口石油资源所施加的补贴,换来的是成本适中、来源稳定的石油和原料资源,提升了本国福利水平。而从总体国民福利看,合资建厂隐含这样一个事实,大型石油化工基地向中国转移可能的负面潜在影响是,加剧土地、水等要素资源的短缺,造成经济扭曲,产生对植被、空气等环境的破坏,而这些影响可能是长期、持久、超乎原先评估和可控范围的。这种出于战略进口目的而引入外资进入其他目标产业,从而造成对整体福利负面影响的案例很多。因此,从石油产业战略进口角度看,出台战略贸易政策性质的举措要慎重,对不同情况要充分论证、慎重对待。 第三,加强石油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工具的选择、归类、甄别和整体福利效果评判。在制定中国石油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时,政府不仅要考虑石油产业,而且需要跨行业跨部门地研究、选择、归类、甄别各种政策工具和手段,尤其应当认真考虑整体福利效果评判。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研究前沿来看,国外研究比较超前全面,国内研究方兴未艾;从研究侧重看,理论、实证、行业内研究多、一般均衡条件下的研究少;从政府主导研究的力度和实践看,美国等发达国家领先、中国系统性研究少。围绕石油产业,中国政府需要协调跨行业、跨部门研究机构,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共同参加的联合机构和统计体系,尤其应加强改善整体福利、避免短视行为,纠正经济要素扭曲等方面的战略贸易政策的研究。 三、确保经济安全和整体福利的石油 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引导 石油产业贸易政策的最终目标服务于国家能源供应安全下的整体福利提高。中国近年在其他战略性产业的经验教训很多,如在铁矿石等基础原材料领域失去定价话语权后,为经济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应该看到,石油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不同于其他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关系到国家关键利益,要通盘考虑。政府在制定实施石油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与其他关键产业的联动和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要与政治、外交、文化、其他相关产业的政策配套使用;要增强话语权和定价权。针对在中东市场亚洲国家获取原油成本比西方国家高出1~2美元/桶的歧视性价格——“亚洲溢价”,应在油气资源、石油中间品、产业技术、石油储运等方面与亚洲国家广泛开展合作,通过政府主导能源合作提高议价能力。 目前,决定世界石油定价的有两大集团,一个是通过金融市场形成定价机制的美欧集团,一个是通过调节石油供给来影响国际石油价格的欧佩克石油组织。中国的目标不仅是要增强话语权,还要成为定价中心。应逐步建立和上市自己的石油等品种的期货市场,形成我国自己的能源价格定价中心来影响国际价格,增强在国际市场中的话语权。要加强渠道控制,降低渠道可靠性变动造成的成本提升。通过战略进口政策对国内企业的引导,实现供应更加多元化。调整目前主要依赖中亚、中东等地的石油进口格局,缓解地缘政治危机引发的能源进口风险。要调整石油天然气消费结构。加强天然气供应和利用,缓解石油供应压力,强化需求管理,减少向外界的利润转移。面对居高不下的石油价格,应制定针对性的战略进口政策,降低石油进口依存度。如:加快国内石油勘探开采力度,选择性地增加国内开采量,开发具备开采价值的边际小油田,通过进口替代减少向外部的利润转移。 与石油产业正相关的产业主要为汽车、钢铁、航空、港口、陆上运输物流、信息、环保等产业。石油产业发展对上述产业的正向的促进作用表现为:本国石油产业贸易的改善、竞争力的提高和发展,直接增加了对这些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进一步促进其规模和收益水平的提升;直接增加了这些产业发展瓶颈资源的供给,降低了要素价格,避免了市场扭曲的冲击。 与石油产业负相关的产业主要为其他能源、以水资源、土地、草场等各种自然资源为要素的产业以及生产石化产品替代品的产业。石油产业发展对上述产业的负面作用表现在:与其中部分产业生产竞争性的替代品,争夺市场份额;与其中部分产业争夺水资源、土地等各种稀缺资源,扭曲这些产业的要素配比;破坏这些产业的发展环境,主要是自然 环境等,另外,环保管理不善等对公共利益的损害其实质是隐性损失了国民福利。 基于以上分析,为提高国民整体福利、促进相关产业协调发展,避免石油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产业局限性,应在如下方面加强石油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措施选择: 一是尽量避免与其他产业争夺稀缺要素。发展规模经济,避免在能源、原材料、自然资源等方面与其他产业发生不必要的争夺;关闭不规模、不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发展核心业务,避免在其他非核心业务层面与其他产业开展低水平竞争。 二是在“走出去”过程中发挥本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鼓励石油产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发挥产业间的龙头带动做用,如“工程带产品、产品带服务”等;以大型石油装备制造基地、石化基地为依托,瞄准高附加值出口产品,建立产业带、精细化工业园,延伸产业链。建立对石油产业企业的奖励机制,鼓励其在“走出去”过程中,在外部市场加强与其他产业在信息、资源等方面的共享,共同拓展市场。 三是建立石油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预警机制。及时发现某些国际竞争对国内石油产业和国民福利的潜在危害,研究各种战略对策,并动态跟踪解决;加强石油产业进口保护,精选受保护的子产业,精心设置贸易政策工具,积极研究反倾销、报复性补贴等各种有效的贸易博弈工具;预防过度出口,及时发现国内石油企业间在国内外市场上无序价格竞争对福利的损害,及时制止与石油产业自身发展和其他产业发展有关的要素资源的流出,如成品油和急需石化原料的出口;避免过度补贴和补贴不足,避免石油企业依赖过度补贴在国际市场上与外国竞争对手开展低水平价格竞争;避免由于补贴不足,而放大本国石油企业在外部市场上的风险;避免服务和产品出口的巨额资金沉淀风险;避免并限制幼稚弱小石油企业在国际市场与强劲寡头竞争后的退出成本沉没,避免非核心业务在国际市场上的低效拓展;发挥政府、研究机构的作用,建立完善评价、分析体系,及时研究、分析、发现国内石油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对其他产业的负面影响。 四、其他约束条件下 我国石油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在对石油产业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各种政策工具进行比较分析时,政府要考虑解决石油产业规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政策工具效果的策略。当前环境下政府需要消除的不利行为主要有石油产业内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行政引起的价 格和市场失灵等。包括:对价格管制水平的重新研究、确定;鼓励核心业务整合;设立国内石油企业进入的行业门槛,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按国际标准加强企业管理,避免规模不经济的发生;加强产业结构研究,避免产业能力过剩和不足,降低GDP单位能耗的扭曲。 世贸总协定和中国加入WTO议定书框架对石油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应用也可能产生影响。现实中标准的关税和补贴工具可能较难施展,应全面分析WTO框架对我国石油产业贸易政策的实施的各种约束,分析在约束条件下政策的有效性。对在世贸总协定及中国加入WTO议定书中有关石油产业部分的内容应进一步解读,梳理出哪些是中国政府必须做到的,禁止条款有哪些;何种类型的政策措施会误入禁止条款或遭到竞争对手的起诉,何种类型的政策措施会引起竞争对手的报复,并形成两败俱伤的博弈;如何采取隐性补贴、文化交流、亲华人才培养、替代关税、环保和技术标准、反倾销等隐蔽而间接的手段,抽取“租金”并避免贸易报复;何种类型的政策措施会引起总体福利水平的降低。 总之,石油产业是当今推动全球经济发展权重极高的战略性产业,有众多纵向和旁侧关联的产业群,石油产业链条中的许多子产业具有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客观条件。我国石油产业迫切需要政府实施必要的战略性干预。实施石油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应该从一般均衡角度出发,从国家经济安全与国民整 体福利的视野研究制定政策工具,考察对其他相关产业可能产生的正负影响及综合效果,并尽量发挥对其他产业和整体福利的正向效果,避免政策制定中的短视行为。实施石油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应在开放的视角下灵活使用各种政策工具,尤其要积极研究与传统政策工具等效的“泛政策”、“准政策”工具,优化政策组合。由于石油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事关国家关键利益、产业联动、和谐发展,需要跨行业跨部门地研究、选择、归类、甄别各种政策工具和手段,考虑整体福利效果评判,需要政府在其中发挥更多能动性,避免石油产业争夺其他产业发展的稀缺要素资源,要在“走出去”过程中发挥本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尤其要建立、完善石油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预警机制。另外,应关注我国石油产业现行市场结构和现状、世贸总协定和中国加入WTO议定书框架等其他约束条件对中国石油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应用可能产生的不确定影响,避免政策与现实的脱节。

石油进出口贸易第7篇

一、中伊石油贸易概况

(一)伊朗资源与中国市场对应,双方石油贸易呈现互补型结合

伊朗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石油储量195亿吨,仅次于沙特,占居世界第二位。按目前每天开采400万桶计算,还可持续开采70多年。现伊朗年产石油2亿吨左右,石油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四位。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原油进口国,石油进口每年的增长速度居世界首位,总体而言,伊朗丰富的能源资源与中国巨大的能源市场相对应,建立中伊互补型能源战略关系,是顺理成章的。事实上,伊朗官方对中伊能源贸易的态度是积极的。2005年的一次采访中,伊朗驻中国公使法赫德・阿萨迪说,伊朗方面计划在未来10-25年间把两国能源合作总量提高到100亿美元。

(二)投资与贸易相结合,中伊石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21世纪初期中国石油进口量以及中伊石油贸易的数量成倍增长,据来自中国海关总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的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2009年中国的原油进口量增长了两倍多,从0.6025亿吨增长到2.04亿吨,中国从伊朗进口的原油数量增长迅速,从1084.7万吨增长到2315万吨。

2009年5月,中国平均每日从伊朗进口原油72.7万桶,较去年同期增长达88%,伊朗一度取代沙特阿拉伯成为中国最大的原油供应国。投资与贸易有机互动,中伊石油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目前中国已经取代欧盟成为伊朗最大的石油贸易伙伴,伊朗已经成为中国主要的石油进口来源地之一。

(三)中伊石油贸易方式和结算手段单一

进入21世纪,虽然中国与伊朗的石油贸易额不断增大,但贸易方式始终停留在初级阶段,主要集中在现货,期货、长期供货合同及份额油所占的比例极少,为保证石油供货的稳定性,中伊石油贸易应努力实现交易方式多元化,以长期合同为主,同时大力提高期货贸易和份额油的比例。

长期以来,中伊石油贸易采用美元进行结算,如今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伊石油贸易结算币种多元化的呼声越来越高。高油价帮助石油出口国从发展中国家赚取大量的超额利润,而已经被盘剥过的贸易美元在被转变成石油美元的过程中,又被石油泡沫清洗了一遍,最终石油美元还要去填补因次贷危机等给发达国家造成的金融资本市场的风险敞口,并在一次次美元贬值中缩水。因此以美元进行石油贸易结算,最终受益的还是通过金融市场对美元进行操纵的发达国家。

二、中伊石油贸易面临的风险挑战

(一)中伊关系存在不确定性,受到伊斯兰因素的长期影响

中国和伊朗建交已经近40年,期间从未有过重大的交恶,但中伊关系中存在不确定因素,受到伊斯兰因素的长期影响。伊朗坚持“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的政策,以及伊斯兰意识形态的输出对伊斯兰复兴运动产生了强劲的冲击力,使中伊关系的稳定性面临着潜在的威胁。

目前,伊朗对内遭遇经济衰退,政局动荡,对外面临国际制裁和战争威胁,在这种敏感的国内和国际环境下极易造成激进的伊斯兰势力重新抬头。新疆地处中国的西北地区,由于在地理上与伊朗较为接近,使新疆地区的伊斯兰文化受到伊朗因素的作用更为独特、深刻和持久。伊朗追求跨文化外交,如果向中国输出激进的伊斯兰思想,将威胁我国边疆地区的稳定。一旦中伊发生政治利益冲突或威胁,必然反映到经济层面上来,中伊石油贸易势必会受到影响,甚至中断,中伊能源合作面临挑战。

(二)中伊能源合作遇到世界大国争夺和石油寡头垄断的挑战

世界已经进入资源紧缺时代。世界能源分布不均以及供应紧张状况加剧,造成大国在能源尤其是石油领域激烈的争夺。新世纪伊朗打出:“能源牌”开展能源外交,并且出台一系列吸引外资的措施,伊朗丰富的石油资源就像一块诱人的奶酪,引发各国在伊朗的能源博弈。俄罗斯、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日本、印度、韩国、土耳其等国都成为我国的竞争对手,日本是伊朗最大的原油进口国,每日进口40多万桶原油;印度目前每日进口36万桶原油,预计印度Reliance公司投资60亿美元的世界上最大的Jamnagar 炼油厂投产后,印度每日从伊朗进口的原油将增加到58万桶。不久的将来,印度将取代日本成为伊朗最大的原油进口国。2009年12月9日伊朗石油部官员透露,马来西亚SKS公司将对伊朗位于波斯湾的两处近海气田投资200亿美元,他还补充说,马来西亚对伊朗在波斯湾地区的油田也很有兴趣,伊朗与马来西亚、越南、叙利亚等其他亚洲国家扩大合作也是必然的趋势。

(三)伊朗石油生产能力不足,影响中伊石油贸易规模和供油稳定性

伊朗石油工业表面繁荣之下隐藏着很多深层问题。伊朗石油工业缺乏先进的管理和计划,对石油工业再投资严重不足,使得许多设备老化,生产成本很高。目前,伊朗方面希望通过引进外资,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合作共同开发石油资源,但在短时内,其石油开采能力很难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除了石油产量不足外,伊朗国内在石油消费上存在大量的低效和浪费。

伊朗国内政局不稳,不利于伊朗相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复苏,内贾德下令继续开展核研究,伊朗国际形势不断恶化,外国公司对伊朗政局的变化比较敏感,投资伊朗石油的企业有减少的趋势。近期,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制裁伊朗的1929号决议,伊朗国内的经济形势将更加不容乐观,国外投资受到限制,伊朗的石油产量难免出现下滑的趋势。中伊石油贸易将面临数量上的风险,供油稳定性趋于减弱。

(四)世界石油市场价格震荡威胁中伊石油贸易伙伴关系

纵观历史,20世纪世界发生三次石油危机,其中两次与战争爆发有关。伊朗政局变化和两伊战争的爆发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国际石油市场价从每桶14美元猛增至每桶35美元。海湾战争引发第三次石油危机,国际油价飙升至42美元每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石油总体消费需求量有所下降,目前石油市场基本是供需平衡,石油价格维持在70美元左右的相对低位。

中东地区长期动荡不安,而伊朗被认为是中东地区全部挑战的核心,伊朗研制核武器,挑动阿以冲突敏感的神经,这对以色列以及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利益都是极大的威胁。美国绝不容许世界上最具威胁的政权使用世界上最具破坏性的武器来进行威胁。2010年伊朗国土上空布满战争疑云,一旦针对伊朗的战争爆发,世界石油市场必然会出现供应短缺,石油价格失去控制,甚至会出现高于2008年7月133.4美元/桶的局面。石油价格的急剧攀升会造成我国对外石油贸易成本提高,大幅增加外汇支出,同时形成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五)美元结算垄断地位不利于中伊石油合作的长远开展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经济持续恶化,美元汇率剧烈波动,美元在国际市场的地位越来越不稳定。目前,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是6.8左右,美元贬值造成我国的外汇储备严重缩水,并且美元长期被作为中伊石油贸易中的结算币种,中伊石油贸易市场受制于美元波动的影响,结算风险提高。同时,美元的不稳定性造成赫斯特风险提高,容易造成中伊在石油贸易中的摩擦,给中伊石油贸易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2006年伊朗正式成立以欧元为结算货币的国际石油交易所,开始采用石油和欧元挑战美元的统治地位,之后伊朗政府宣布,伊朗决定在石油贸易中彻底停止用美元结算。2009年4月18日,伊朗第一副总统达乌迪出席博鳌亚洲论坛时倡导亚洲国家在贸易结算时使用本币,最终形成统一的亚洲货币。因此,从长远考虑,中伊石油贸易可同时采用欧元、人民币等币种进行结算,规避美元结算给中伊石油贸易带来的风险。

三、中国的应对措施

(一)建立正常的中伊两国贸易关系

2010年6月9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了新一轮制裁伊朗的1929号决议,迫于美国和国际舆论的压力中国最终投了赞成票。这对建立正常的中伊关系和长期的能源战略关系可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但中国改变以往的被动立场,明确对伊朗核问题的态度,利用美伊冲突中的有利因素,扩大自身的国际影响力,是中国的明智选择。新时期中伊国家关系应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追求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最大化。

中国民营资本应尽量争取更多对伊投资机会,以投资促贸易,以投资换石油。同时,中伊石油贸易应扩大期货、长期供货合同以及份额油的比例,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中国作为伊朗石油主要的买方市场和合作伙伴,中伊双方可以考虑采用独立的议价机制和本币结算方式,保证伊朗一定的利润空间,同时顾及中国石油市场供需平衡以及购买能力,有效避免国际石油市场泡沫化对双方造成的损失。

(二)多元化长期能源战略

中国的石油储采比不到15年,而中南美洲大约为46年,中东大约为80年。专家预计到2020年,我国石油进口量有可能超过3亿吨,对外依存度将高达60%左右。

中东地区对于中国的石油供应不可或缺,中国应努力与中东其他富油国家发展石油贸易联系,如沙特、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等,使中东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俄罗斯是世界石油生产大国,里海石油的发现使俄罗斯和中亚在世界能源安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应该利用与俄罗斯和中亚的地缘优势,与其开展更大范围石油合作;东南亚、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也具有十分丰富的石油资源,中国可以利用与第三世界国家良好的政治基础和双边关系,扩大双方石油贸易合作。

(三)加快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建设

目前中国的石油储备仅能够满足30天的需求,要实现国际能源署(IEA)规定的90天石油储备还需要较长时间和大量财力投入。为应对突发事件,防范石油供给风险,加强石油战略储备以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已成为当务之急。

中国应该抓住国际石油价格处于低位的有利时机,运用庞大的外汇储备服务于石油战略储备,这样既可以降低美元贬值造成我国外汇储备不断缩水的风险,同时又能服务于能源安全的需要。国内石油市场的关键数据不透明以及与国际市场脱节的石油定价机制造成中国石油进口“买涨不买跌”的不正常现象,使中国承担不必要的财力损失。因此,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需要构建一整套科学、完善、可行的管理体系,选择有利储备时机,走出“越贵越买”的怪圈,确保其健康、有序、高效推进。

(四)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大力建设节能社会

石油进出口贸易第8篇

由于能源对经济发展起着支撑作用,并且在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日益凸显出重要性,能源安全受到广泛关注。为了缓减对进口能源的依赖,也为了减轻对环境的压力,中国在能源品种多元化和节能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要从根本上改善中国的能源短缺状况并不是简单的事情,需要长期坚持。短期内石油和天然气部分依靠国际供应,是目前各个阶层人士的共识。因此,能源贸易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发挥较大作用,中国的能源对外依存状况不会得到根本改变。一是从内部来看,国内经济转型步履维艰,节能增效,进而降低能源对外依存度任重道远。这是基于目前中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节能技术以及节能理念决定的。首先,在经济结构层面,中国并未完成工业化进程,仍处于加速推进时期,由工业和建筑业组成的第二产业约占整个GDP的半壁江山。早在1978年,47.9%的GDP由第二产业创造,2011年,这一数字为46.6%,33年的时间里,第二产业占GDP份额仅下降1.3个百分点。其次,在产业结构层面,重化工业仍占较大比重。2011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为84.4万亿元,重工业贡献了其中的71.8%,达到60.7亿元。在42个分行业的工业产值统计中,20个重化工业部门(其中,6个矿采业,10个石油化工、医药、有色金属加工业,4个设备制造业)创造的工业产值占所有工业总产值的64.7%。再次,在产品结构层面,尽管全球经济形势低迷,但中国钢铁水泥产品仍在持续攀升。2011年,中国水泥、生铁、粗钢、钢材产量依次为20.9亿吨、6.4亿吨、6.9亿吨、8.9亿吨,较之2010年分别增长了11.5%、7.2%、7.5%、10.4%,钢材和水泥产量增速均超过经济增速。此外,节能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推广,节能理念和生产生活习惯的培育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二是从外部看,国际形势多变,不确定性增加。首先,国际能源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由其引发的战争和冲突不断升级。从20世纪70年代的中东战争,到90年代的海湾战争,再到近年来的利比亚战争和叙利亚冲突,无不凸显能源对世界经济格局、政治、军事形势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能源对各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所产生的重大冲击(张生玲,2011)。其次,美国得益于页岩革命初步实现了能源独立,其维护中东地区稳定的积极性降低,未来中国从该地区进口石油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正如十报告指出的那样,“世界仍不安宁”,“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再次,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对能源的需求大幅攀升,较高的能耗引发的环境代价高昂,因能源开发利用不合理而造成的环境污染严重。种种约束显示中国必须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绿色转型,大力削减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这就要求经济增长过程中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约束,具体到能源行业,就是要实现能源生产和消费的革命,大力提高能源开发和利用的效率,尽可能使用非化石能源,提高清洁能源在国内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长期来看,绿色发展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是,要实现长期目标,需要短期措施与长期目标相结合,使经济持续、稳步发展。而中短期来看,能源贸易,尤其是能源进口贸易,在弥补国内能源需求缺口,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支撑国内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较大作用,应该得到足够重视。研究显示,未来中国化石能源的供求形势会日趋紧张,石油为最,天然气次之,煤炭相对乐观。(张生玲等,2011)一是中国石油资源的供求缺口会逐渐加大,石油进口贸易仍将持续快速发展。2015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会超过60%,达到62.89%,202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增至69.5%,接近70%,石油对外依存度平均每年增加约2个百分点。二是中国天然气供求形势趋紧,天然气进口贸易骤增。天然气属于清洁能源,世界天然气贸易快速发展,正从区域性向全球发展。2011年中国天然气进口量达到310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激增为20.8%。未来将会继续持续这一趋势。三是中国煤炭进口贸易会有所发展。中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开发利用主要受环境约束。2009年,中国煤炭进出口出现历史性拐点,从煤炭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2011年,煤炭进口量1.82亿吨,对外依存度为4.5%。随着国内经济发展,煤炭贸易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二、进一步扩大能源贸易的思考

“十二五”期间乃至2020年之前,中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化石能源的瓶颈制约程度将进一步加大和加重。从国内能源需求以及能源结构来看,未来十年是能源消费增长的高峰,传统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无法得到根本转变。这就意味着,进一步扩大能源贸易,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中的能源资源,对于支撑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如何调整政策思路,扩大能源贸易,政府及能源相关部门对此应该高度重视。

1.进一步放开原油和天然气进出口经营权

进入21世纪,国内原油产量相对平稳,而需求量增长较快,原油进口数量逐年增加。2011年进口2.53亿吨,同比增加5.7%,出口240万吨,同比下降21%,原油对外依存度上升到55.16%,比2010年上升了1.5个百分点,进口的安全问题日益重要。石油进出口经营企业分为国营贸易经营企业和非国营贸易经营企业。资料显示,根据中国2001年入世承诺和不断发展市场的需要,除了原有的中化集团等4家企业为所有油品的国营贸易企业,2004年商务部赋予中海油进出口公司原油、成品油国营贸易进出口经营权,使拥有所有油品进口经营权的企业增加到5家。除此之外,截至2005年,商务部(原外经贸部)分时分批赋予了中石化国际事业公司、湖北天发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等19家企业拥有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经营权。天然气方面,2006年,商务部先后批准新奥燃气和中国燃气获得天然气等能源的进出口权,这两家企业由此成为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国有巨头之外拥有这一资质的民营公司。从2003年开始,国营贸易企业从事原油进口已经取消了配额限制,可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组织进口,并没有数量限制。非国营贸易进口原油则有一定配额,加入WTO后,中国逐年增加配额。尽管当前拥有非国营贸易原油进口资质的企业数量逐年增加,但新获资质的企业大多仍具有一定国营背景,而且即便民营企业拥有了进口非国营贸易原油的资质,依据相关政策,其进口原油并不能直接在国内市场流通,只能由中石油、中石化两家的炼厂负责加工,影响民营企业石油进口积极性。从目前看,能源产品可进一步放开进出口经营权,放宽配额,使更多有实力的企业能够参与国际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缓减国内能源消费日益增加的趋势,也将使国家能源国际化战略逐步深化,有效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2.增“进”减“出”,保护性开采国内化石能源

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尽管能源资源储量丰富,但仍不能满足国内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能源供求形势严峻。因此,国家要继续采取相关政策措施扩大能源及相关产品进口,限制出口,如利用减免关税、降低出口退税、加征出口关税等措施,缩减能源产业的出口贸易规模,优先满足国内需要。长期以来,中国对国内化石能源始终存在“有水快流”的开发倾向,盲目无序和过度开采现象严重。诚然,国内矿产资源的大量开发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能源保障,但由于传统化石能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以及因能源过度开发造成的环境问题不断出现,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出发,的确需要反思国内能源资源的传统开发模式,保护性开采国内化石能源,将其作为化解国际能源市场风险的调节力量,相机抉择,有序开发。

3.抓住契机、采取多种方式

加强与富油国的合作在美国能源供给高度依赖海外进口的年份里,其石油战略带有鲜明的军事化特征,力求牢牢控制世界石油市场,尤其是通过加强在中东的军事存在以及与传统盟友的结盟关系,维持了中东地区较为稳定的供应来源。美国40%左右的石油进口来自拉美国家,20%来自中东地区,并与几内亚湾国家、里海国家签订了多份投资协议。得益于页岩革命,美国初步实现了能源独立,势必会降低其对中东地区能源的依赖程度,或许这会对该地区稳定格局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但同时客观上也为中国加强与富油国的合作提供了契机。一直以来,富油国出于自身利益,以及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利益博弈格局,与中国的油气合作仍较为有限,这显然会大大束缚中国获得海外能源,尤其是石油资源的潜力。为了保障能源贸易持续顺利进行,中国需要抓住契机,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与富油国的合作,除了中东地区国家以外,还要进一步加强与俄罗斯等周边资源潜力巨大的国家合作,力求获得更大份额的石油进口。在合作方式上可以多样化,既可以单独投标或联合大国际石油公司共同投标,也可以并购现成的外国能源公司,还可以收购地区性油气资产及其部分股权,最终目的都是要确保获得稳定可靠的能源供应,提升国家能源安全,支撑国内经济发展。

4.加强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能力和机制建设

中国能源贸易主要体现为石油贸易,尤其是石油进口,中国能源安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石油供应是否安全。如果有效发挥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作为能源贸易的缓冲器及其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功能,进一步加强能力和体制机制建设,则有利于进一步扩大能源贸易,提升能源安全。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为应对欧佩克的石油禁运,联手成立了国际能源署(IEA),要求成员国至少要储备相当于上年进口量60天的石油,美国、日本、德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均已超过100天的规模。自2003年起,中国开始启动第一期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计划,准备用15年的时间分三期来完成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各项建设。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石油储备中长期规划》,2020年以前,将陆续建设国家石油储备第二期、第三期项目,形成相当于100天石油净进口量的储备总规模,达到国际能源署规定的战略石油储备“基准”水平。2008年上半年,国际油价高位运行,国内没有及时释放石油储备,导致进口大量高价原油。此后,国际油价开始大幅回落,油价低位运行,我国也没有及时加大原油进口,增加原油储备。这意味着,若要提升能源安全,亟待扩大能源贸易,加强战略石油储备的能力和体制机制建设。

5.充分发掘外交政策对能源贸易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