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小学音乐教学常规

小学音乐教学常规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20 16:25:10

小学音乐教学常规

小学音乐教学常规第1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 教学 实效性 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1(a)――0127――01

实施新课程后,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了,教学方法多样了,师生互动丰富了。不少教师对音乐课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课件设计新颖富有动感,教学环节紧紧相扣,学生学习兴趣高涨,课堂教学形式有唱、有听、有欣赏、有表演等等丰富多彩,教学效果相当不错,真正起到引领的作用。但是有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又是另一种现象:一是教师上课随意性强。二是学生上音乐课更是随意。针对上述两种不良现象,为了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效,笔者以为要建立落实音乐课堂教学常规,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同时音乐课堂教学设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音乐为本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1 建立有效的课堂常规

良好的教学常规是教学有序进行的保证,没有规矩的课堂教学是无法进行有效学习的。夸美纽斯说:“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1.1 学生进教室的常规  学生带齐音乐课本或上课用的笔和乐器,要求学生做到不大声喧哗、不追跑,轻声坐到到自己的位置上。如果有音乐或歌曲在播放,让学生养成聆听着音乐或歌曲自然走到自己的坐位上安静等待上课。

1.2聆听音乐的常规

欣赏乐曲、聆听歌曲时要求学生做到安静,不讲话,对音乐的理解、感受可以用想象、自我陶醉、以及用身体来表示,如闭着眼睛想象音乐、也可以摇晃身体有节奏地做动作或手舞足蹈,但一定要培养学生安静聆听音乐的好习惯。

1.3歌唱的常规

我们音乐教师都明确音乐教学的任务不是为了教学生会唱几首歌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如何更好地唱出歌曲的情感与美感。演唱时要求学生声音做到统一和谐,根据歌曲的速度、力度、情绪唱出歌曲的感情。歌唱时思想集中、声音饱满、富有表情。

1.4表演的常规

音乐表演是学生喜欢的一项活动。我们音乐教师要抓住这样的时机对学生提出表演时的具体要求,明确表演的目的。要求学生表演时要有合作的精神,并紧紧抓住音乐的节奏、情绪进行表演。当学生表演结束时要进行适当的评价,使学生明白今后努力的方向。

1.5乐器练习的常规

为了提高学生的音准、音乐兴趣,乐器进课堂是非常必要的。但许多同学在上课时就会随意拿出乐器吹奏,影响课堂教学。教师应根据教学环境要求学生上课时乐器一律放在某地方(如自己的凳子下),练习时才能拿出米,练习时要注意姿势正确,聆听自己吹奏的声音,学生示范时认真聆听注意观察,结束时整理好乐器。

2 精心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仅有教学常规是不够的,它仅仅是为我们的教学有效实施提供了环境的保证。要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2.1 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生理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及学生的心理期望;

2.2 教学设计是否鲜活有创意,学生乐于参与;

2.3 教学设计能否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实践的冲动

有一位教师在歌曲教学《猫虎歌》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这首歌曲特点适合下列哪组词语?活泼风趣庄重沉稳抒情缓慢。因为二年级的学生对“庄重沉稳”这些词语的理解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样的教学设计偏离了学生的实际,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还有位教师让学生聆听《我们的田野》歌曲时,设计了二个问题:(1)这首歌曲给你什么感受?(2)这首歌的旋律、歌词是怎样?第二个目标设计模棱两可,很难让学生回答。一节好的音乐课堂教学设计,一定是与教学对象的年龄特点、心理可接受水平及期望值相符合的,离开了这一点,再好的设计也是没有意义的。在欣赏《加伏特舞曲》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个教学环节:教师穿上了美丽的小舞鞋,随着音乐的旋律轻盈快乐地跳着舞蹈,音乐的高低起伏表现得非常直观形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坚持以音乐为本

小学音乐教学常规第2篇

一名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最主要能力是能够胜任音乐课的常规课堂教学。作为一名教师,应具有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板书水平。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量更加丰富、相对粉笔板书更为直观,且集视、听效果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出现。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设计,利用多媒体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像、影像等多种信息的一种教学手段。音乐艺术以声音为载体进行传播。音乐课教学应充分遵循这一特性,把声音的输出作为音乐课最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因此,精心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并能在课堂上娴熟操作,是每一名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应掌握的技能。目前,多媒体课件制作的主流软件是美国微软公司出品的MicrosoftOfficePowerPoint(以下简称PPT),这是一个“演示文稿”功能的课件制作软件。在制作音乐课课件时,该软件可以导入文字、课件背景、图片(包括乐谱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且能使其按照设计好的顺序出现,以动画的方式展现每一张幻灯片中的视听素材。它能很好地满足中小学音乐课教学中唱歌、音乐欣赏等几种常见课型对多媒体课件的需要。

二、乐谱制作能力

音乐教师在常规音乐课教学、音乐节目排练活动中,经常要和乐谱打交道。因此,音乐教师的乐谱制作能力也非常重要。在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的常规音乐课堂教学中,有时需要在课件中向学生展示音乐作品的乐谱,以便教师做示范,这就需要在课件中插入乐谱。在PPT中可以以图片的形式很方便地插入乐谱,但乐谱需要用专业打谱软件制作,才能以图片的形式导入PPT中。中小学音乐教师经常会负责组织学校的合唱队、乐队排练及重大节日演出的任务。在这种活动中,乐队总谱不可缺少。或许有些经典作品的乐谱可以从专业乐谱网站下载,但更多情况是教师根据歌曲乐谱自行编配小型乐队总谱。因此,为了使学生在排练时能有乐队总谱方便视奏,用专业制谱软件制谱就显得至关重要。目前,国内通行的制谱软件根据乐谱类型分为简谱和五线谱两大类。在简谱绘制方面比较出色的有作曲大师、雅乐简谱等;五线谱绘制软件相对来说比较多,初级阶段的有Overture,高级阶段的有Sibelius和Finale。以上这些制谱软件都可以对乐曲的调式、节拍、声部、速度等进行设置,完成乐曲音高、节奏型、歌词的输入,以及对乐谱布局的排版和调整。因此,能够使用制谱软件绘制乐谱对于中小学音乐教师来说非常重要,是一项基本职业技能。

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然会涉及音频编辑方面的工作。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很重要的教学理念是向学生阐述乐曲的曲式结构,然后进行分段欣赏。切忌采取从头播放到尾,囫囵吞枣式的听赏,特别是像交响曲、奏鸣曲等较大型曲式结构的音乐作品,重复播放会使学生产生倦怠心理。正确的做法是欣赏多段体音乐作品时,如A—B—A结构,用音频编辑软件将作品按顺序依次截开,让学生分而听之,去感受前后两段与中间段落的对比。或者在欣赏奏鸣曲式时,把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的段落分割,让学生分段感受奏鸣曲式的核心内容,然后让学生单独聆听连接部和结束部,通晓奏鸣曲式各个乐章的段落进程,最后全乐章合而听之。以上做法可以加深音乐欣赏课中,学生对大型曲式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中小学音乐教师一般要担任学校节日文艺汇演的组织工作,晚会演出也需要音频处理方面的工作。在制作歌曲联唱类节目的伴奏带时,需要从网上下载每一首歌曲的伴奏音乐,再利用音频制作软件将其串联起来,完成音响制作。这些工作都需要音乐教师具备一定的音频编辑能力。目前常用的音频编辑类软件有AdobeAudition、SoundForge等,大多都支持对WAV、MP3、MPEG、AVI、WMA等多种音频格式的转换和播放,支持剪贴、复制、粘贴、多文件合并和混音等常规处理,支持对音频数据进行扩音、衰弱、淡入、淡出、压限、延迟等特效处理。四、网络音乐信息收集能力进入21世纪,互联网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工具。作为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具备在互联网上搜索音乐信息的能力,包括在一些音乐类网站上检索音乐专业知识,从酷狗音乐、百度音乐等音乐搜索引擎上下载音乐作品,或是在优酷和土豆等视频网站上搜索中外音乐名作的演出录像等。通过以上信息的收集,学生一方面可以加深自身音乐文化知识修养,另一方面,这些从网上搜索到的内容可以成为音乐教学课件中的丰富素材。

结语

小学音乐教学常规第3篇

一、教师应注意建立必要的课堂常规

在音乐课前5分钟,我就来到教室,在讲台上我把所有的音乐教学用具整齐地放好,做好示范,然后逐一检查学生。开始检查时,发现不好的,我尽量避开批评,教给学生正确的做法,并指导学生具体地去做,然后再检查。当学生做得规范时,并连续几天都做得很好,就给予奖励。一段时间后,就可以在教学中使用一些音乐口令或手势、形体语言来规范学生的言行了。如:师生问好我采用唱师生问好歌的形式,律动时站立和坐下我都有固定的音乐与之相配合(站立:1355|1-| 坐下:1533|1-|)。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学生用唱歌方式表扬(123|123|你真棒)。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段琴声都要让学生明白是什么意思,这需要师生之间经过一段时间的配合训练。这些无一例外都会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课的独特魅力,成为学生对音乐课感兴趣的原因之一。

上课通常采取几种“听”的方法:

1.拍节奏法。即让学生和着音乐拍击节奏,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歌曲的节奏。

2.口令法。即在听歌曲时,教师根据乐曲的情绪给予各种口令,让学生和着音乐做举手、踏步、转身等动作,这通常以乐段为单位。

3.闭目法。此法能消除视觉上的干扰,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全神贯注的倾听音乐,用心去感受音乐,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旋律优美的歌曲欣赏课。

音乐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多样的“听”的形式,学生在听时就不会觉得枯燥单调,在和谐、平等、愉快的气氛中自然学会新歌。

二、演唱习惯要正确

没有经过训练的孩子,往往一开始就用较强的胸声来歌唱,唱歌是以人体为“乐器”,儿童幼小的身体不应该发出那么大的音量。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听辨什么是喊叫的声音。

启发学生采用弱声和轻声的方法歌唱,即用呼吸支持的说话和歌唱,让学生恬静地、柔和地进行歌唱,养成“轻轻地唱,静静地听”的习惯,同时在音乐课上要注重选择适合儿童演唱的歌曲,避免音域过宽,避免长时间歌唱。在规范学生唱歌姿势时,可采用儿歌“小脚跟,找朋友,左手右手快回家,小皮球(收腹),藏起来,挺胸抬头打开门”,用这种富有童趣的儿歌让学生巩固唱歌的姿势。再如课上,低年级学生容易分心,控制力较差,有时会交头接耳,不听教师讲课,不能安静地聆听音乐,此时教师可以借助儿歌的形式提醒学生:“小蚊子嗡嗡叫,不爱学习爱讲话,人人都不喜欢它。”朗朗上口的儿歌善意地提醒着孩子要遵守课堂常规,保障教学顺利进行,在儿歌的带动下,学生会由吵闹变为了安静,明白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知不觉行为得到规范和强化。

三、节奏训练要生动

低段孩子活泼好动,喜欢形象生动的课堂,我在每次的节奏训练中首先在黑板用不同的颜色画出高高低低的一些方块儿,学生们一下就被吸引了。有的瞪大眼睛充满好奇,有的咧嘴微笑非常高兴,还有的一头雾水被这小方块儿深深地吸引。在这种状态下,让学生先认识了一个是一拍,方块儿里有一个字,这个字就读一拍。后面采用问答的形式,老师问方块儿里有两个字,那里各读几拍?学生立刻回答“各读半拍”。一个字占两个方块儿读几拍?“读两拍”。学生注意力十分集中地将方块儿里的奥秘揭开了,而且非常明白。简单的几句话,学生就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时值全理解了,兴趣非常的浓厚。

四、律动表演集体化

小学音乐教学常规第4篇

从2000年开始研制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到2012年1月正式出版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这一教学理念开始有所转变。两个版本都将音乐实践置于音乐教学的重要位置,提出了“重视音乐实践”,甚至出现“强调”音乐实践的用词。⑤

然而,无论从新课改实施十年以来的实际情况看,还是从2011版课标的课程内容设置规定来看,]奏乐器尤其是]奏中西管弦乐队乐器几乎还只是停留在文本概念上。中小学音乐教材中关于中西乐队乐器的知识,主要靠课堂讲解来传授。而作为教学主体内容的中西器乐作品的音响体验,主要通过聆听欣赏来进行。除极少数学校外,中西管弦乐队乐器的实践教学基本与音乐课无缘,器乐教学实际上仍处于弱势或缺失状况。2011年版课标虽强调]唱]奏的重要性,但在课程教学内容中,有关器乐]奏教学内容的表述却并非如此。其主要表现在:1—2年级的]奏教学是“学习常见的课堂打击乐器”,不学习其它类别的乐器;3—6年级的]奏教学是“学习竖笛、口琴、口风琴以及其他课堂乐器的]奏方法”;7—9年级(初中)“能够选择某种乐器,运用适当的]奏方法表现乐曲的情绪,力求用优美的音色进行]奏。”⑥由此,意味着整个小学阶段的乐器“]奏”都不接触中西管弦乐队乐器。初中阶段的器乐学习规定也相当“暧昧”,“能够选择某种乐器”和“运用适当的]奏方法”的表述,基本将器乐教学定位在模糊不清、可有可无的状态之中,缺乏对教学的实际指导意义。如此规定,中小学音乐课程器乐教学的现状和前景便可想而知了。

在我国现行中小学音乐教育体制中,如果说器乐学习还有所存在,也主要被划归在学校的课外活动中,由学校组织各类乐团或课外器乐兴趣小组来进行。然而,课外活动显然不在现行课程标准的研制和实施范畴之内。更普遍的情况是,无论课内外,绝大多数学校基本看不到乐器的影子。长期以来,少年儿童器乐学习的重任主要由社会音乐教育来承担,构成了一种十分独特、耐人寻味的基础音乐教育长期“景观”——一方面,学校音乐教育缺失器乐教学;另一方面,器乐教学在社会上办得红红火火,长盛不衰,甚至成为一种高收益行业。

应当看到的是,在课标的内容要求和现行中小学音乐教材里,无论其教学内容是音乐要素的讲解,还是音乐作品的聆听欣赏,中外经典器乐作品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从这一规定中可以发现,课标一方面在“感受与欣赏”中要求3—6年级学生能够认识常见的中国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能够听辨其音色;另一方面,却在3—6年级的“表现”中排除中西乐队乐器的学习。那么,这种纯粹通过语言介绍和音色听辨来了解认识常见的中西乐器,教学的实际效果如何呢?

笔者做过一个测量。在2011年北京某大学音乐学院本科专业招生时,录音艺术专业复试考试科目为:聆听一段管弦乐片段,模唱主旋律并辨别指出担任主旋律]奏的乐器音色。测量的统计结果为:1.乐器音色判断:完全正确率为40.91%;模棱两可、不能做出肯定回答的占45.6%;完全错误的占13.6%;2.主旋律模唱:根据评分标准,完全准确(90分以上)、基本准确(70—90分)、误差较大(50—70分)及完全错误(50分以下)”四个等级尺度进行统计,结果为:完全准确的占15.9%;基本准确占27.27%;误差较大占43.18%;完全错误的占13.6%。⑦

如前所述,在现行中小学音乐教材中,中小学课本都有器乐基本常识内容。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器乐作品的聆听和欣赏更是主要内容。按教学目标,经过这一贯制的音乐课堂教学,学生理应至少从书本上基本掌握管弦乐队乐器常识并能够辨别乐器音色,更何况这些报考音乐院校的考生应该是其中音乐学习方面的佼佼者,不辨常见乐器音色、不懂基本器乐常识本不应该成为普遍现象。根据长期对中小学音乐教学状况的调查,中小学生在器乐常识、识读乐谱、音响辨别和体验能力等方面的欠缺是一个普遍现象。这一现象引发出如下值得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1.器乐教学对于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有何价值和意义?

2.为什么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不重视或缺失器乐教学?教育发达国家中小学是如何看待和实施器乐教学的?

3.缺失了器乐教学的音乐课在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能够达到国家音乐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学目标吗?

4.课堂讲解传授音乐知识与通过器乐学习实践掌握音乐知识,哪种效果更好?

5.如何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有效开展器乐教学?

小学音乐教学常规第5篇

智障学生的抽象思维较差,如果教师只是单纯的教念歌词,学生很难在一节课里就能够清楚的记住歌词,并学会演唱歌曲,且没有学习兴趣。但智障学生形象思维较强,根据这一特点利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例如音乐游戏、头饰、歌表演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调动;弱智学生;音乐;兴趣

音乐是一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学科,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各种愉快、生动的教学情境。弱智儿童作为特殊儿童中的一类,他们心理发育迟缓,智力低下,且伴有适应问题,这些特征往往影响他们在学习上缺乏兴趣,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差,课堂不专心听讲,经常做一些小动作,有的甚至对老师讲课置之不理。一节课后,教师课讲得非常卖力,而学生却一无所获,收效甚微。课堂是教师传播知识和学生获得知识及技能的主阵地,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这样对于弱智儿童来说在课堂教学中能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意味着教育已成功了一半。所以,如何调动弱智儿童在音乐教学中的学习兴趣就成为特殊教育音乐学科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

一、规范的教学常规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提供了可能

弱智儿童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行为刻板,缺乏灵活性,他们很容易对一件事情产生固定的反应和情绪,所以,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通过不断的强化巩固,形成一个规范的教学常规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给以行为上的规范保证。

形成一个规范的教学常规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努力,我们要抓住弱智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情绪规律,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要求,制定制度,不断强化,既要规范又要灵活多样。比如说,在每节音乐课之前,先要求学生站在音乐室的门口,听老师弹奏歌曲《小松树》的音乐拍手,乐曲弹奏1遍,要求学生拍手走进教室,有顺序的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通过这项常规训练要求使学生们课下涣散的行为马上被规范,注意力也被高度集中起来,为进入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精神状态。还有在进入教室后教室弹奏12345(同学们好),学生回答:54321(×老师你好),要求学生声音甜美,对于做得好的学生给与及时表扬,对于那些做得不好的学生给予纠正并强化练习。再有在教学中我一发现学生注意力开始不集中,不能认真听讲,我就会说:“请你跟我拍拍手,1 2 334”,学生马上作出反应“我就跟你拍拍手,1 2 334”;“请你跟我坐坐好,1 2 334”,学生马上坐好并说“我们跟你坐坐好,1 2 334”;“眼睛看哪里?”,学生马上说“眼睛看老师(或黑板)。这些语言不仅琅琅上口节奏感强,而且还对学生产生一种语言提示和心理暗示,长久坚持就会形成一种条件反射,规范了他们的学习行为和状态,使得课堂教学得以正常进行。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制定一个规范的教学常规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弱智学生的学习行为加以约束,让他们有一个集体的概念,增强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从而更好地进行学习活动。

二、利用形式多样的音乐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1、游戏教学

愉快教育就是兴趣教育,游戏教学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一堂好课,是要让学生完全融入教学氛围,这不仅需要教师的教学设计新颖、独特,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师与学生双方面的互动。如教学一年级《拍手歌》时,这是一首游戏歌曲,把歌曲与拍手游戏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游戏中去学唱歌曲,进行节拍训练。《拍手歌》通过欢快、跳动的旋律,表达了孩子游戏时的喜悦心情。

在音乐教学中融入游戏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习兴趣,使学生想知道接下来老师会教些什么有趣的东西,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老师了这里,这样更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

2、利用头饰在音乐课堂中进行教学

利用头饰,把抽象的事物加工为形象的事物后,就很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把歌曲中的艺术形象,通过教师声、情的表达来感染学生,为其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利用“想象”进入角色,这种“想象”,也就是使“抽象”变为“形象”的过程,例如在教三年级学唱歌曲《谁会这样》时,歌曲中出现三种动物,鸟、鱼、马学生对这三种动物的动作特点只有粗浅的了解,没有一种确切的理解,这种需要教师运用启发和引导方式,使他们对这三种动物的形象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了鸟飞、鱼游、马跑的动作特点后,学生或多或少有了一定的想象,戴上相应的头饰,便很自然地把自己装成了哪种动物,做起相应的动作,由学生的动作再发展到对歌词的记忆和理解,那么就容易多了。

如我在五年级教歌曲《劳动最光荣》时,我让学生分工扮演勤劳的蜜蜂、早起的公鸡、快乐的喜鹊、花朵和小鸟,带上这些动物的头饰,让学生跟随着音乐表现劳动的场面,使学生从中体验劳动的快乐。整节课以丰富的画面和活泼的动作、语言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歌表演

歌表演是根据歌曲内容为歌曲编上合适的动作。歌表演以歌为主动不宜过大,以不影响唱为限度,将重点放在对歌曲的艺术表现上,歌表演的体裁内容很多,其中《三只小鸭》是一首非常生动、有趣、有教育意义的歌曲,学生学会了歌曲之后,找三位能力较强的学生扮演小鸭,第一段一只小鸭来到了河边,它想游泳不敢下,然后喊来了两只小鸭。第二段三只小鸭伸着脖子,摆着尾巴商量说一同下河不害怕。第三段三只小鸭学着妈妈的样子在水里游呀游愉快的捉鱼、抓虾。戴上头饰进行歌表演,激发了学习歌曲的兴趣,加深了他们对歌曲的理解,教育学生团结就是力量。

又如:教学一年级下册“红绿灯”时,我设计“乘坐公共汽车”这一情景,有交通警察、行人、红绿灯等器材,要求学生进行乘车、过马路实践游戏。我利用班级活动性课桌椅拼搭成公共汽车,一个同学当警察,有红绿灯指示牌,教师进行讲解并示范,然后请各类学生进行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知道了在过马路和乘车的一些常识;并要求学生对“让坐”中的故事自己进行表演,使学生知道要给老人及有困难的人让坐。这样的实践游戏使学生加深了印象,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初见成效

1、弱智儿童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高了弱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掌握了比较简单的音乐基础知识,轻松、愉快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2、给弱智学生带来快乐和满足,培养了爱集体爱伙伴的感情。

小学音乐教学常规第6篇

现象一:有一次应邀请去听某小学的音乐优质课,七节课听下来,课件制作、教师基本功等方面让我们享受到了听课的愉悦。疑惑的是,这些参加市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拿奖的老师都任由孩子们在课堂上乱成一团,学生与课堂经常貌合神离。有一位老师上《猫虎歌》时,十几个孩子在地上乱爬,有的模仿猫,有的模仿虎,甚至还有两人扭打在一起,课堂几乎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

现象二:九月一日到下杨中学支教的第一天,我备好课,满怀信心准备去八年级四班上音乐课,只听到办公室几位班主任担忧地说:“学生刚刚从假期的喧嚣中安定下来,―上音乐课班里又要开始乱了。”同事们对音乐教师的管理能力为什么如此不信任呢?

类似上述的现象,我们稍作分析就可以找到其中的原因。其一,误解了音乐课的民主和活泼。前几年我们都大张旗鼓地在音乐教室的布局、课桌椅的摆放、教师讲课方式等等方面做了很多开放、民主式的改革。但这个过程中有一些老师没有理解透民主,没有理解透开放式课堂的真正含义。其实任何民主都建立在规章的基础之上,没有规章的民主是无序,没有常规的课堂是散沙。因此,要想使课堂开放活泼,就一定要先落实好课堂教学的常规。其二,对自己的责任认识不足。中学生每周只有一次音乐课,如果我们抱着“班主任善于管理音乐课就好上”的心理,把责任和问题推卸在班集体自身的建设上,无形中就忽略了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职责。只有每个任课老师对自己的课堂负责,整个班集体建设才会完整没有缺陷。其三,缺少完整有序的管理方法。音乐老师平时比较注重弹、唱、跳的专业技能,对课堂管理总是不能像对专业那样执著。有时候凭着弹、唱、跳的专业魅力也能使课堂生花,这更使一些老师只热衷于追求专业技能而忽视了最基本的管理课堂的技能,忽略了去研究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课堂管理机制。另外有一些老师习惯于被问题牵着鼻子走,管理中经常处于被动,不善于将问题预防在发生之前。

管理好音乐课堂,办法很多。如果能够建立一套完整、可操作性强的课堂常规,通过初期的努力,学生的课堂行为习惯渐渐养成后,后期的音乐课堂管理就越来越轻松,我们就能上出更多高效的音乐课。

一、制订一份课堂教学常规管理计划

开学初制订一份完整的常规管理计划,是给自己在课堂管理上支招,也是对学生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培养确定方向和目标。以下是笔者《课堂教学常规管理计划》的摘要,以期抛砖引玉,得到更多同行的关注和指正。

课前准备:上课铃响前把音乐课的学习用品整齐地摆在课桌左上角。

课前领歌:上课铃响后,由文艺委员或上节课表现最佳的学生领歌,全班同学一起复习一首喜爱的歌曲。

听课姿势:两手整齐地叠放在课桌上,人坐直。

发言:先举手后发言,未经许可的发言视作违纪。

出勤:不能迟到早退。若发现有学生缺席,请文艺委员立即汇报给班主任。

上下课的礼仪:上课、下课都有一段优美的钢琴旋律。上课时,师生听完这段旋律后相互问好;下课时,师生再见后,在优美的旋律中学生离开教室。

二、针对唱歌课的课堂教学常规

唱歌教学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现行的各项教学内容中,唱歌教学占去课堂教学大部分时间。唱歌教学如果能落实好一套可行的常规,音乐教学也就事半功倍了。

熟悉歌曲:教师在为教唱作准备的空当时间,学生对歌曲进行熟悉曲调、了解作者、了解作品背景预习。

这是我坚持使用了多年的唱歌教学常规,也是让我获益匪浅的一种教学手段。做好这一环节,学生渐渐学会自己视唱一些歌谱,对作品也有了大概的了解,这无疑为歌曲教唱和学生表现歌曲打下基础,并有效防止学生在这一时段开小差,做一些与上课无关的事。

唱歌的坐姿:双手拿住书本的两个下角,将书本立在课桌上,小组间开展“直线”比赛。

我的音乐教学生涯从没间断过强调这一常规,这是培养学生用正确姿势唱歌的常规。做好这一环节,学生眼睛看自己的课本,人坐得笔直,书本拿得规范,小组的每个人和书本都好像在直线上,学生很容易投入到歌曲情境中。这个常规对调皮的学生特别有效,宣布这个常规就是把偷懒和调皮制止在事情发生以前。对这些学生,最忌讳点名道姓批评他们,万一有时候他们忘了这个常规,最合适的办法是若无其事地走过去,亲切一点扶正他的腰、扶正他的书。

三、针对欣赏课的课堂教学常规

欣赏教学是以音乐为本,以听为主的教学活动。这个过程我们要做的常规是创设良好的听赏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音乐。

静听:听赏时绝不发出声音,不与同学讨论,及时将听赏时遇到的问题记下,留在听完后讨论。

背记:欣赏任何一首乐曲都要求背记一段旋律。

表面上看,这是强迫学生做的事情。事实上,这是个特别人文的环节,它从强迫记忆人手,培养学生永久的自主记忆。脑子里储存了一点这方面的记忆,以后的生活里再遇到这些听觉冲击,印象就越来越深刻,越有印象就越会留意这些旋律,听赏的经历就会越来越丰富,渐渐也就对欣赏音乐有了兴趣。就像很多孩子从背记开始学习难懂的唐诗、宋词,道理是一样的。

四、针对节奏教学的课堂教学常规

节奏教学需要学生学会服从,会听、会看和整齐划一的动作是使学生更有兴趣的秘密武器。

起拍时听指令。

收拍时看指令。

休止符用右手的拳无声靠在左手的掌心。

五、针对多媒体教学的课堂教学常规

看视频:不讨论,双手整齐地叠放在课桌上,保持良好的坐姿。

小学音乐教学常规第7篇

关键词:多媒体;审美艺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01/03-0093-02

新课标指出:音乐教育中应体现以审美为核心。因此,笔者把音乐课程教学作为一个审美感知、审美发现、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的过程。新课程要求教师尽量把音乐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音乐活动,包括音乐欣赏活动、音乐表现活动、音乐创作活动等,同时,将有关的音乐基础文化知识融进音乐活动之中,让学生在音乐美的体验中学习,确保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活动的主角不是观众,教师是策划者和引导者不是裁判或评委。那么,如何为学生参与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如何让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其中,主动积极地感知和体验音乐美?如何调动学生听觉、动觉、视觉、感觉、知觉呢?

以小学一年级欣赏课《铁匠波尔卡》为例,笔者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利用远程教育设施及网络资源相结合的办法为学生构建一个可观察、可体验、可参与、可互动的学习环境,使优质的教学资源面向学生、服务学生,让孩子们在多媒体情趣氛围中直观深刻地感受《铁匠波尔卡》这首乐曲的无限魅力和劳动带来的喜悦,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与常规课对比体现出很多的优势。

一、具有丰富的音响效果

《铁匠波尔卡》这首乐曲是管弦乐欣赏教学,注重的是聆听和感受。欣赏教学是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为主,对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进行培养,是围绕“听”来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而本课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他们生性活泼好动,情感单纯,知识有限,因此,对学生的要求只限于能够体验音乐的情绪,感受音乐情绪的变化及旋律的高低,聆听便是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音响美,是创造良好听觉环境的要素,音质清晰、悦耳的音响给人的听觉带来,并诱发美感的产生,而嘈杂的音响则使人生厌、令人烦躁。在农村中小学常规课中,常常有不良的音响产生,诸如:录音机的音量过大、音质过尖,或不等音乐结束就“啪”的一声中断放音,或弹奏音律欠准的乐器,等等,这些都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应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学生可以多次聆听,使之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较容易地感受到本课乐曲旋律和情绪,从而感受到乐曲活泼、热烈、欢快的主题。

二、创设情境、丰富课堂

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先决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灵活运用多种愉快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创设情境是对学生最好的刺激,更是低年级儿童学习音乐兴趣的主心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如果不重视音乐兴趣的培养,那将抑制他们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同样也把学生潜在的音乐天资扼杀在摇篮里。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图片来进行情境创设,学生仿佛置身在维也纳大厅来聆听音乐,并通过节奏示意图回忆2/4拍的节拍规律及特点。在聆听乐曲时,学生通过视频来观察生活中铁匠打铁的形象,把音乐的立美、审美过程变成主动积极的音乐美的创造过程。如为了让学生熟记主题旋律,笔者把已有的主题旋律分成三个小部分: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为乐曲第一小段创编歌词,以突出本课教学重点;第二小段学生用自制沙锤随乐曲的旋律为乐曲伴奏;第三小段,通过课件创设情境,学生可清晰地观看铁锤出现位置并随乐曲拍击,解决本课教学难点。若是常规课,学生是观察不到铁锤出现位置,难点是无法解决的。在聆听乐曲第二部分时,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用舞蹈的形式来加强学生对乐曲第二部分的感知能力,使学生用肢体和心灵去感受乐曲的节奏、旋律起伏和情绪变化。在最后一段教学中,通过铁匠工作时的情境视频,引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激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学生在乐曲结尾处能够创造出各种铁匠打铁工作完成时的动作和喜悦感,巩固聆听乐曲时,学生完整地表现了对每段乐曲的理解和感受。

三、寓德育教育于潜移默化之中

音乐被视为最具情感的艺术,比其他学科更能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音乐的美感最能启发道德情感。良好的道德情感是建立在积极的感情体验的基础之上。

音乐教育有多种功效?熏德育无疑为其中之一。它是培养学生感情、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教育形式,在健全学生人格、陶冶性情、培养健康的理念等方面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本课教学中,学生通过多媒体感受铁匠工作的情景,有效地将音乐教育与德育工作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并体会到劳动是快乐的、光荣的,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四、拓展视野

小学音乐教学常规第8篇

室内乐原意为在欧洲贵族城堡的音乐室中所演奏的“家庭式”音乐,后引申较小的场所演奏的音乐,在16-18世纪,是与当时的教会音乐和戏剧音乐相对而言的,规模小,形式简单。而声乐室内乐的划分在教学和演唱中仍处于比较模糊的状态,德法意古典艺术歌曲,浪漫主义艺术歌曲,声乐套曲,以及优秀的康塔塔,清唱剧等音乐作品都是声乐室内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伴奏乐器的运用上也很灵活,既可以用常规的钢琴伴奏,也可以加入其它乐器,甚至可以与交响乐队合作,伴奏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另外,由于声乐室内乐作品中大部分艺术歌曲和套曲的歌词都选自于诗人的诗作,比较短小精悍,因此要求学生了解更为丰富的歌曲背景,生动的表达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从巴洛克时期开始至今,涌现出了大量的经典曲目,比较具有代表性如亨德尔的《九首德语咏叹调》,莫扎特的声乐卡农曲和声乐夜曲,维瓦尔第的《被人鄙视的新娘》,舒伯特的声乐套曲《冬之旅》,卡契尼的《圣母玛利亚》,舒曼的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等都是经久不衰的佳作,也是现在音乐会上经常演唱的曲目之一。

二、声乐室内乐在国内外的现状

室内乐有声乐和器乐之分,器乐室内乐课程包括民族管乐室内乐及西洋乐器四重奏等课程的教学与改革在我国已经有了初步发展,但声乐室内乐却与之相距甚远。国外的专业院系在招收研究生时,会将美声专业分为独唱,室内乐演唱和歌剧演唱三个方向,对美声教学系统的划分相对科学完善。声乐室内乐教学也是演唱专业教学的常规内容,并将声乐室内乐的演唱作为平时期末考核和毕业考试的重要部分。

然而在国内音乐院校的美声教育中,学生室内乐作品演唱较少,甚至在曲目的普及上都还没有新的突破,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歌剧咏叹调,且二者并未达到平衡。目前我国音乐院校的美声教学在曲目的选择上主要以艺术歌曲、音乐会咏叹调、歌剧咏叹调、清唱剧、康塔塔、弥撒曲以及各个国家的民歌等构成,从教学目的而言,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演唱能力,声乐室内乐并未当成常规教学部分。

当然,随着改革开放,国内外艺术交流不断加强,声乐艺术蓬勃发展,硕果累累,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歌唱家,常年活跃在国内外音乐舞台,这充分证明了我国的美声专业教育还是相当成功的。但同时,如何搜集整理编订声乐室内乐作品的曲目库,如何使学生不同的嗓音条件得到更为合理的运用,如何提高学生声乐演唱的综合能力,如何完善美声教学系统培养出高精尖的艺术人才,并在就业方面如何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道路,这都是身为美声专业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关于清唱剧《天神赐粮》

这是一首庄严肃穆的宗教歌曲,为清唱剧《索莲尼弥撒》选曲,以拉丁原文演唱,原为男高音与乐队合作的唱段,现也成为女高音独唱的经典作品,多用乐队伴奏,一般多用音色清亮的管乐来吹响前奏,整首作品的风格更像是教堂的唱诗班,体现出宗教音乐的圣洁气氛,表达了对天神的敬畏赞颂之情。

该作品由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比利时作曲家弗兰克创作,同样作为管风琴家的他在音乐创作上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质,多以教堂音乐,歌剧和管弦乐体裁为主,尤其在宗教音乐方面,共作有经文歌,弥撒曲,清唱剧等150多首,成就颇丰。

《天神赐粮》的音乐风格返璞归真,深远悠扬,作为一首崇高的教会歌曲,创作者主要抒发了芸芸众生对上帝赐予食量,解救受难人类的感激之情,并祈求能够在上帝的指引下到达光明彼岸的忠实信仰。歌曲的速度为如歌的行板,恒定始终如一,4/4拍,调性建立在A大调上,在结构上并不属于分节歌形式,而是一个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由前奏,A部分,间奏,A的再现和Coda组成。十二小节的前奏简朴流畅,是对整首歌曲灵魂的高度概括。四部和声式的音乐进行,高声部的旋律线条优美动人,内声部和底声部交替式的长音衬托,段落完整,半音式的音乐进行连绵不断,前奏的末小节出现了终止四六和旋用于引出歌唱部分,让人深陷于音乐的美好纯净之中。

作品的歌唱部分出现在第13小节,力度标记为弱。整个A部分的段落结构并不规整,可划分为a和a的再现两大乐句,即a句(2+2+4)和a的再现句(2+2+4+4),两个乐句虽为平行结构却不等长。在调性的选择上也赋予色彩,第一乐句建立在A大调上,第二乐句作为一个扩充的转调乐句,在开始也延续了A大调的调性,随即便转入其属调――明亮的E大调上,这一变化使音乐更具有推动力,崇敬之情也更加激烈,乐句结尾的半终止处理充满了不确定性。钢琴伴奏的旋律声部与歌唱声部水乳交融,其内声部由八分音符的分解和旋组成,底声部干脆有力。整个A部分较为平稳,诉说的情愫深谙其间。

在四小节四部合声式的间奏后,迎来了歌唱的第二部分。与之前不同的是,歌唱声部与伴奏的旋律声部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的卡农样式的模仿进行,这种精心巧妙的织体安排持续了九小节,伴奏的内声部依旧由八分音符构成,低声部是二分音符缓慢悠长的音值组成。第二部分统一建立在歌曲主调A大调之上直至乐曲结束,仍由两大乐句构成,但这两个乐句形成的却是模进对比关系。四小节的尾声结束的干净利落,与前奏首尾呼应。整部作品调性布局缜密合理,伴奏织体统一却不生硬呆板,和谐的与歌唱声部融为一体,音乐层层叠进,情绪时而舒缓时而高涨,激昂处常常倾泻而出一气呵成,敬畏之情溢于言表。

清唱剧《天神赐粮》作为教会式声乐室内乐作品的典型代表,在对歌曲的演唱处理上,要求歌者具有饱满深沉的气息和较高的歌唱位置,声音平稳连贯,切勿拖泥带水。气的运用要灵活自然而不僵硬,在演唱时建议选用较为弱化的半声唱发,从而使声音张弛有度,富于弹性。由于声乐室内乐作品大多规模较小,特别是在演唱宗教歌曲时,并不需要做太多音色上的修饰,也不能像演绎瓦格纳或威尔第的歌剧一般,声音要加以控制,忌过于发挥,要严格按照作曲家谱面的表情记号演唱,把握好作品丰富的内涵和情感,从而恰如其分的完成歌曲的艺术表现内容。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和女高音歌唱家弗莱明都演唱过该曲目,音色浑厚宽广,歌唱平静自然,为我们演唱声乐室内乐歌曲提供了很好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