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业的发展现状

农业的发展现状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18 16:40:35

农业的发展现状

农业的发展现状第1篇

关键词:白城农业;发展现状;发展构想

中图分类号:DF4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1-17-1

1白城市农业发展现状

白城市地处黑、吉、蒙三省(区)交界处,幅员面积2.57万平方公里,下辖5个县(市、区),3个省级开发区、5个工业集中区,73个乡(镇),918个行政村,2923个自然屯。全市总人口达203万,其中农业人口122万人。

1.1种植业发展情况

白城市根据旱区特点,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面积发展花生、芝麻、绿豆等矮棵节水作物及西瓜、美葵、小麦等早熟作物,全面推进种植业发展,粮食总产量屡创新高。

1.2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

全市牢牢抓住发展壮大特色农业这条主线,全力打造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相连接、加工能力与原料生产相配套、初级加工与精深加工相结合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

1.3畜牧业发展情况

白城是传统的农牧业产区。经过多年努力,畜牧业产业化生产格局已基本形成,奶牛、肉牛、肉羊、白鹅、肉鸡、肉鸭等优势产业逐步壮大。

1.4林业发展情况

全市人民坚持以举市3年大造林竞赛活动为重点,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动力,以科技为支撑,加快了吉林省西部重要生态屏障建成步伐,推进了生态产业基地建设进程。

2白城市农业资源情况2.1耕地面积多

白城市现有耕地1528万亩,农民人均耕地12.7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7倍,这在吉林省乃至全国都是令人羡慕的,而且随着农民从土地上进一步解放,这个比例会更高。

2.2种植条件好

日照时间充足,可达2919小时;昼夜温差大,可达13℃~14℃,有利于干物质积累;适合种植时间长,最长可达159天;水质好,地表、地下水均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三类标准值;土壤呈弱碱性,pH值在8.1~8.3之间,农产品品质优、口感好。

2.3草原面积大

白城市登记在册草原面积有1711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1328万亩,年产优质牧草35万吨,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4水产资源丰富

境内有嫩江、洮儿河等主要河流8条、水库10座,大小泡沼700多处,可养殖水面138万亩,占全省可养殖水面30.7%,居吉林省各市(州)之首。这些水面水质良好,无污染,天然饵料丰富,鱼类品种组成繁多。

3白城农业发展构想

农业是白城市发展的基础,更是白城的特色。今后,白城市要以农业产业化为统领,重点围绕10大农业特色产业,按照“强龙头、扩基地、促联结、育品牌”的思路,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努力打造特色精品农业拓展区。

3.1准确把握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重点措施

农业产业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白城实际,发展农业产业化,要突出重点,坚持“四化”发展路径。一要坚持规模化生产。不论种植还是养殖,上不了规模就支撑不起产业。要以水稻、绿豆、葵花、燕麦、辣椒、奶牛、肉羊、草原红牛、肉禽、野生鱼10个特色主导产业为重点,通过建设专业乡(镇)、专业村屯、高标准种养园区,培育一批跨行政区域的特色优势种养产业带,最大限度地扩大种养基地生产规模;二要坚持组织化管理。上规模要靠组织化,组织化提高了,标准化就能推行,科技、金融、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就更容易进入。要培养树立一批运作规范、运行良好、作用显著的典型示范专业合作社,鼓励引导基层干部、经营大户和科技人员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完善运行机制,推动专业合作社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由单项服务向综合配套服务拓展,由产后服务向产前、产中系列化服务延伸,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三要坚持链条化发展。产业链条的延伸,可带来成倍的经济效益。要坚持“外引内育”的方式,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坚持“全链条、全利用”的产品开发战略,走精深加工、系列开发之路,深度开发具有白城特色和较好市场前景的“新、特、优”农产品,从而促进种植业、支撑养殖业、活跃流通业、联结相关产业,形成产业集聚;四要坚持品牌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的产品大多是食品,讲究标准和质量,消费者非常看重品牌的市场认可度和美誉度。要鼓励和扶持生产基地农户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围绕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开展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认证活动,培育名牌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

3.2进一步明确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主攻方向

水稻产业,要稳定扩大生产面积,水田面积发展到300万亩,建成吉林省水田生产第一大市、全国知名绿色水稻种植基地;绿豆产业,要加强良种选育工作;集中打造“大鹦哥绿”绿豆及加工产品品牌;辣椒产业,依托龙头企业定单联结,全面推进辣椒种植订单化、标准化、优质化,专用辣椒种植面积扩大到50万亩以上,产量达到15万吨,重点培育“吉塔”知名品牌。

3.3切实强化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三大支撑

农业的发展现状第2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经营管理;对策;普古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2013年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实施农业现代代战略步伐,积极构建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农业产业体系,深入贯彻落实“两加一推”主基调,加快“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创建步伐,充分发挥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在聚焦要素、推动创新、扩大就业、转型跨越中的重要作用。普古农业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成立以来,积极开展辖区农业园区建设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但在推进农业产业园区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为推进普古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与经营管理工作,针对普古农业产业园区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1普古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与运行概况

目前,普古农业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已有省级重点园区1个(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省级园区3个(高原画廊生态农业观光园示范园区、华龙农业观光园区、羊场现代高效石榴产业示范园)。

1.1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该园区始建于2013年4月28日,规划面积275平方公里,覆盖的普古乡、淤泥乡、保基乡,水城县龙场乡、顺场乡、花嘎乡。2013年成功申报成为“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2014~2017年在贵州省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考核中分列第23名、21名、19名、45名,属省级重点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娘娘山国家湿地公园景区2015年成功申报并进入贵州“100个旅游景区”,在2016~2018年省政府组织的景区考核中排名分列第46名、第10名、第1名,2018年成功申报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园区围绕“把生态做成产业,把产业做成生态”的目标,确立“以农业带动旅游,以旅游促进农业”的产业发展定位,建设现代高效农业产业,以蓝莓、刺梨、猕猴桃、蔬菜等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配套建设特色农产品及肉类产品加工厂,并依托区域内良好的农业基础条件、奇秀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开发打造成集旅游观光、民族文化体验、休闲养生为一体的大健康旅游度假胜地,实现生态美,农民富。园区主要以种养殖、农家乐、花卉、精品水果、农业观光、旅游、科技示范等类型,采取集体、企业、政府参与投资的经营模式。建设有旅游接待中心、江源洞景点、水上快艇、银湖科技展馆等,建成温泉洗浴中心、娘娘山国家湿地公园索道、观光栈道、天生桥彝风古文化等项目,带动景区特色农家餐馆、农家乐、农家超市共110余家,解决了近700人就业,带动农民及返乡农民务工670人就业创业,解决245个留守儿童和280个空巢老人问题。农民利用土地、资金、人力资源、技术等入股公司和合作社成为股东,特色农业产业蓝莓、刺梨等产生效益,使每亩耕地产值从过去300元提高到5000余元,并通过旅游产业带动每年10万余人次的游客到娘娘山旅游度假、观光,促使现代农业和旅游产业发展解决就业1300余人,产业发展带动10000余人从土地入股分红、资金入股分红、产业创业就业等方面直接受益,解决贫困户1472户,贫困人口2450人脱贫,入股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4750元提高到2017年的14600元,人均增收近1万元,累计带动8个村1117户3962人脱贫;到2020年娘娘山创业园建设项目投产后能实现年产值6.72亿元,年收入2.84亿元,年利润1.2亿元,新增就业人数15000人。带动普古乡6千多户2.4万人,水城县龙场乡、顺场乡、花嘎乡1.2万户4万人,带动周边淤泥乡、松河乡、坪地乡等近5万人的发展,覆盖贫困户4千余户。市级人社部门、就业局在园区开展技术培训400人次,县级人社部门、就业局组织专门的培训机构培训农民1200人次,培训内容主要为种养殖技术、酒店服务、乡村旅游、文明礼仪等,通过培训让农民有一技之长聘为园区固定工人在园区务工,主要参与园区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种养殖,劳动时间8小时,月平均工资超过2200元。

1.2高原画廊生态农业观光园示范园区

该园区始建于2013年12月5日,规划示范园核心区土地面积64平方公里,园区核心区涉及大拨米、中心村、中合村等7个村,辐射带动全乡面积111平方公里农业经济发展。该园区是省委、省政府重点打造的“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之一。园区项目规划建设分为观赏区、示范区、体验区和经济区4个功能园区,建设有田园风光(十里画廊)、老红军故居、烈士墓园、偏岩古驿道、龙潭口溶洞,白雨洞,八大山眺望等。园区主要发展本土优质红米种植、原生态绿色蜂蜜养殖,有蔬菜基地、中药材种植园、核桃基地、苗木繁殖基地、绿壳蛋鸡散养区,黑山羊养殖、杨家岩洞原始水拌酒厂等优势产业,此外还种植了“栀子花”及20公里景区公路沿线“软子石榴”等;园区立足自身区位优势、环境优势,以农旅融合为发展目标,按照绿色、生态、安全的要求,建立生态农业良性循环体系,以此带动旅游业的发展。高原画廊园区通过示范点带动农户发展新型农业和乡村旅游,完成土地入股4万余亩。园区通过“土地入股、全民参与”及接纳农民务工,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2万余元。高原画廊园区属种养、观光、体验、科技示范类型;示范带动创业发展种养殖大户25户,就业623人,接纳农民务工5千余人次,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种养殖;劳动时间均低于8小时,平均月工资超过2200余元。园区自成立以来组织“农民实用技术”培训8次,“法律进村”培训3次,“红米种植及病虫害防治“专家讲座2次,累计培训2600余人次。园区以农业产业发展带动创业、就业,按照“公司(合作社、大户)+基地+农户”的产业运作模式,有效整合土地资源,解放劳动力,园区建设立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核心目标,探索农旅结合发展模式,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实现产业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3华龙农业观光园区

该园区位于旧营乡新寨村,是省委、省政府重点打造的“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之一。园区规划范围包括旧营乡新寨村、鸡场坪镇七棵树村和刘官街道淹五寨等,规划总面积2.76万亩,其中核心区1.55万亩,拓展区1.21万亩。园区划分为核心区和拓展区。核心区主要布局在旧营乡新寨村,以种植车厘子及休闲娱乐为主,种植特色经果、蔬菜、花卉苗木等;拓展区布局在鸡场坪镇七棵树村、刘官街道办淹五寨,主要以发展特色种植为主,特色养殖、农产品加工为辅。园区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建设、特色精品种植产业建设、特色种植产业建设、特色生态养殖业建设和农产品加工产业建设。带动华龙园区核心区600余户2000余人,实现年户均增收2.6万余元。

1.4羊场现代高效石榴产业示范园

该示范园项目经营主体是贵州布依文化生态产业有限公司,园区总占地面积10486亩。已成功申报成为市级扶贫龙头企业,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目前种植红如意软籽甜石榴标准化生态示范基地3325亩,其中羊场乡2500亩,两河新区375亩,新民150亩等。其中大棚示范展示园20亩,挂果大树示范园50亩。园区将依托羊场乡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建设高品质的集休闲度假、生态农林、康体养生、户外运动等功能为一体的具有民俗风情的布依文化生态产业园,最终实现“春天是林园、夏天是花园、秋天是果园、冬天是乐园”生态农业示范园。

2农业产业园区存在的问题

由于各农业园区投入在公益性基础设施的内容多,随着农业观光、景区旅游的大量涌入,给园区公益性事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农业项目周期长见效慢,在土地入股,资源、资金入股方面,还存在观望思想和顾虑,影响产业的总体规划和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区位优势不突出,导致引进人才困难、销售渠道和市场竞争力不强等。

农业的发展现状第3篇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现代农业;作用;中国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1-0142-02

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中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体现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先进与否。未来,农业机械化将在农业生产经营中不断显现其先进性的作用[1]。现阶段我国还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大量先进科学技术的研发应用,我国农业将向着集约化、工厂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最终形成新型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现代农业总体思路就是要建立“大农业、大系统、大产业、大村镇”的现代农业大格局,按照“高效、高产、生态、优质、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协调发展种养加、综合利用、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业机械代替了人畜力实现了农业生产规模、范围的重大突破,机械化作业达到人力所不能及的水平[2],改善了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使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成为可能。在此意义上看,实施农业机械化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加快实现城镇化、现代化、工业化创造条件。

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几乎为零,农业生产方式陈旧、落后,严重束`了农业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起步开始,经历了60多年的快速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发生了巨变,取得了瞩目的进展,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发展之路。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良好,2015年超额完成了“十二五”各项指标任务,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农机装备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预计全国农机总动力可达11亿kW,高性能的粮食生产机具比重不断提升。主要农作物机械化作业水平快速提高,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 63%,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农机化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在关键装备研发制造上取得重大突破,诸如动力换挡拖拉机、高效施药、精确播栽等,农机农艺融合获得全面认知,适应机械化的良种、良法得到广泛应用,农机深松等重点技术大范围推广。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持续深化,逐步由以耕、种、收为主向产前、产中、产后等全方位拓展,涌现出大量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目前全国农机合作社已超过5.3万个,全程机械化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纵览我国农机化发展历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持续加大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力度。据统计,自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以来,中央财政持续加大扶持力度,从2004年的7 000万元到2015年的236.45亿元,共计补贴达1435.07亿元。农业部深入探索了农机购置补贴的市场化改革,紧紧围绕“缩范围、降定额、促敞开”调整完善。与此同时,国家还拿出一定比例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补助农机深松整地作业。通过农机购置补贴制度的实施,强有力地激活了农民对使用和采购农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了我国农业机械装备结构的优化调整,提升了农业机械化作业能力和水平,引导了易操作、高性能、先进农机的广泛应用,形成了良好效益,对加快推进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又快又好地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是稳步提升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建国初期,全国农业机械装备总动力仅8.01万kW,农用拖拉机仅117台,没有大型农业机械如联合收割机、农用载重汽车[3]。经过60多年的发展,目前,除填补了大型农机空白之外,农机总动力达到11亿kW,增长了千倍之多,有些农机甚至增长了数万倍;2015年累计完成深松土地作业面积1 366.67万hm2,同时达到63%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也标志着农业机械作业代替了人畜力成为了我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完成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三是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积极推动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通过农具改革,实施国家科技攻关、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引进国际先进农业技术(948)项目等,加大了农业机械装备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制开发和扶持力度,解决了农业机械化“瓶颈”技术和技术集成问题[4]。近些年来,深松深耕、化肥深施、精量半精量播种、节水灌溉、覆膜、秸秆还田及高效安全用药等专业化新型机械的全面推广,加快了现代化农业科技进步和实现农作物优质、高产、高效的步伐。四是农业机械制造能力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而实现农业机械化,就必须依靠农机工业化发展。农机企业通过转换经营机制,深化企业改革,实现了我国从农机生产弱国向世界农机生产大国转变的历史性跨越,支撑了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快速发展[5]。同时,为鼓励进口大型农业机械,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举办了“国际农业机械产品及技术展览会”“中外农机技术交流研讨会”等国际性会议,建立了农业机械化项目示范区,成立了合资企业,加大了外资引进和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利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对推动我国农业机械产业的快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农业机械质量和种类不仅可以满足当前农业生产的需求,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五是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壮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迅速发展。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机械化作业面积不断扩大,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持续提升。服务范围由耕、种、收为主向产前、产中、产后全面拓展,涌现出各类新型主体。农机合作社不再是单一的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主体,农机企业、农机维修网点、农机大户等各种新型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不断涌现,逐步形成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力支撑了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目前,在涌现出4 200多万个农机户的基础上,农机化作业服务专业户、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机经营主体的数量分别超过520.0万、5.3万个。

2 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国家明确指出,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而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是直接影响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1 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农业设施装备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标志着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在农业生产中,用先进的农业机械代替人、畜力作为生产工具,是人类深刻的技术革命。装备了农业机械的农业生产规模和效率是人力、畜力无法匹敌的,农业机械化实现了要求极高的现代科学农艺,改善了生产条件,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使农产品的质量、品质、产量得到提高,对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和产业化起到了重要作用[6]。目前,农业现代化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仅凭提高农艺水平(优良品种选育、作物布局优化、栽培技术配套等)是不能实现的,任何先进的农艺手段在与之相应的机械技术配套实施之前,都不能实现大面积推广应用,只有与相应机械配套,实现农艺手段和农业机械的高度融合,才会形成巨大生产力。

2.2 农业机械化是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载体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科技推广的关键载体,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促进农业机械化科技进步,实现与农艺的相互融合,有助于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7-8]。农业机械化贯穿于整个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要快速应用到生产中,就必须结合农业机械化载体应用于生产实践。如玉米机械精量播种、小麦种肥分层播种、膜下滴灌、旋耕灭茬播种等机械化播种技术,就是通过将栽培技术、科学施肥、节水灌溉等先进技术与农业机械化融合后,应用于农业生产,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环境。积极探索农机化技术推广方式创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的关键,促进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加速农业技术进步的步伐,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推动现代农业发展。通过先进的农业机械承载先进的农业技术,才能使农业生产走上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环保的发展道路。

2.3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支撑

农业机械化生产的范围、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农产品的整个生产与加工过程都与农业机械密切相关,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领域已广泛应用了农业机械化,服务范围从产中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延伸,应用范围全面扩展。例如在农产品加工上,收获、采摘、加工、储运、保鲜等需要相配套的农业机械和加工技术支撑;在种植业上,品种选育、耕作、播种、灌溉、植保、收获、加工、保鲜、贮藏、运输等环节均需农业机械的支撑。另外,农机服务的承包经营、订单作业、“一条龙”服务等服务模式的不断创新,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农机技术培训、信息服务、维修及配件供应等,逐渐形成了以农业机械化生产为中心的产业链条。近年来,随着土地流转工作的不断深入,大型、高性能农业机械的使用越来越多,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4 农业机械化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搭建了重要平台

发展现代农业最迫切的是要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而且最终还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随着土地流转的不断扩大及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的不断深化,农业机械装备迅速增长,大量农民成为新农机手,而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新农机手缺乏农业机械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系统培训,这就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机化教育资源,结合各类农机培训项目,加强对农机手的培训和教育,不断提高农机手的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促进新型农机服务经营主体的快速形成,是培养和稳定农机服务队伍的必由之路[9]。同时,管理人员、科技人员的综合素质、知识结构也需要及时提高和更新。主要依托重点学科、重大科研项目,加强农机化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打造农机化科研领军人才;坚持在实践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锻炼人才,努力建设农机化管理人才和技术推广队伍[6]。

2.5 农业机械化为构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建立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农机作业市场、维修市场、流通市场、租赁市场的健康发展,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例如农机技术推广、质量监督、鉴定、安全监理、信息服务、教育培训等,以便民利民。坚持“扶持、引导、规范、服务”的方针,加快发展农机服务组织,培育壮大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机经营主体,鼓励公益性和经营相结合,发展多种规模经营方式,加强规范化建设。同时,支持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机械、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合作,成立新型农机服务组织,诸如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10],提高服务能力,扩大服务规模,提升服务质量,引导其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经营流转土地、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发展效益,让更多农民分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成果。

3 结语

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通过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与先进的适用农业机械高度融合,为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提供先进的装备及生产手段,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利用率以及农产品商品率,实现现代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目标。农业机械化在提升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劳动强度、推进土地流转、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创造了条件。总之,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农业机械化发挥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4 参考文献

[1] 孟庆祯,张立春,毕克利.农业机械在未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10):39.

[2] 杨晓红.青岛市农机购置补贴研究[D].青岛:青岛农业大学,2009.

[3] 宋宜清.中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与发展趋[J].农业c技术,2007(6):25-28.

[4] 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中国农机化波澜壮阔六十年[J].农机科技推广,2009(10):12-15.

[5] 杨勇.农机总动力六十年增长10000倍[J].农产品市场周刊,2009(39):13-14.

[6] 徐浩东,刘桂彬.农业机械化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作用[J].新农村,2015(11):54.

[7] 石杰.浅议农业机械化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支撑作用[J].农村牧区机械化,2015,2(10):123-125.

[8] 乌云塔娜.浅析农业机械化对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J].农村牧区机械化,2015(5):35-36.

农业的发展现状第4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217-1

1 农业机械的发展现状

农业机械的发展能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效益,是我们统筹城乡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在农村劳动力大幅度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新形势下,我国农机行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国家对农机的投入相对不足,农机的发展还未达到农业机械化的要求。农机化发展与当前农民群众对农机的需求还存在很多不适应的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农机装备水平不能满足全程机械化的需求。如许多农民在粮食生产上,玉米收获、秸秆捡拾机械化作业缺项断档,在设施蔬菜、果业生产、辣椒生产等主导农产品生产中,农机装备不足,服务项目单一,在农村普遍缺少青壮年劳力的情况下,直接影响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农机组织化程度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作业分散,种植规模小,作业成本高,机械效率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等方面。农机服务体系自身基础设施差,装备落后,不能适应农民对农业机械化作业的需求。突出表现为信息化装备落后,自身发展缺少活力。农村劳动力存在潜在危机,主要是农村青年不愿从事农业种植,实际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断层。加之农机的管理模式较为落后,不注重对农机人员的岗位培训,造成基层农机队伍不稳定,多数的乡镇农机人员呈现出年龄结构老化、知识层次偏低的状况,这样的农机队伍很难履行农机管理、农机技术推广等业务。

2 相关对策

2.1 加大投入 促进农业机械进程

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继续实施财政资金为向导,积极引导农民和农村集体投资、各种经济成分共同投资,鼓励全社会投资农业,发展效益农业。加强农机化项目建设,搞好农机化项目储备,多途径、多渠道争取项目,改变单一渠道、项目少和缺项目的被动局面。进一步加大农机具补贴的力度,及农机装备项目和提灌建设等农机专项资金总量,特别是提高全程机械化实施过程中,缺项断档机械的投资比例,加快全程机械化的发展步伐。在各种涉农项目中增加用于农机事业发展的份额,加大对田块整形、机耕道建设的投入力度,努力改善农业机械作业的环境条件,促进农机化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并结合本地实际,制订规范措施,增加硬件和软件的投入,开展本地农作物的全程机械化作业。增加对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重点加强县乡两级信息装备,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组织化程度,实行订单作业。通过发展农机大户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用订单形式对农户实行机械化全程服务,从根本上解除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投资发展农机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农机化发展。

2.2 做好农机服务工作 优化农机发展环境

农机管理层应充分贯彻并实施《农机促进法》,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依法行政,进一步加快职能转变,加强管理方式的创新。并认真研究本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有选择、有重点地逐步向前推进,按照科学的发展观,有针对性地提出农业机械化发展新思路,制定促进本地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方案,分步组织实施,扎实稳妥地开创新的工作局面。做好农机管理工作,公开农机办事程序,规范农机牌证工作,将农机管理业务的所需材料、办事流程、办事程序、收费标准及监督电话等全部进行公开、公示,并简化办事程序,坚持高效快捷为群众提供服务。加大监察力度,保证工作人员廉洁自律的精神,提高工作效率。并在各个地区开展各项服务服务活动,积极开展走访,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营造浓厚氛围,有力推动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成立一支专门的农机维修服务队。突出春耕、双抢等农忙季节,组织开展农机具的检修、抢修及保养等项工作,确保农机具技术状态良好和效益发挥。充分贯彻好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充分施行阳光透明政策,将国家惠农政策一分不少的兑现给农民群众,以农机购置补贴为桥梁,把发放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落到实处,带动农民群众购置大中型农业机械的积极性,有力地推进农机化事业进步。

2.3 加大培训宣传力度 提高农机队伍素质

把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人员培训、拖拉机驾驶员培训、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以及农机新技术培训相结合,组织开展“现代农机进万家”宣传培训活动。采取集中培训、现场实训、科技赶集、送教下乡、手把手教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农机管理和科技推广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驾驶操作、农机维修等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为加快农机化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优化农机人才结构。在各县市区层层组织培训农机技术推广人员和农机科技示范户、农机大户、农机手、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并针对群众对保护性耕作认知程度低的问题,通过电视报刊宣传、发放辅导光盘、举办培训班、组织参观学习、张贴海报、制作政策宣传栏以及现场查看农作物的长势、开展测产对比分析等措施,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了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农民群众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感性认识。

总之,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农作物全程机械化作业水平,使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减轻其劳动强度,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巩固和发展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我国农机化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杨沛.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8.

[2] 陈时生,梁桂.论农机技术推广与发展现代农业[J].吉林农业,2010.

农业的发展现状第5篇

关键词: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当今,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更为紧迫,科学认识和把握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并积极应对,对于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1.1规模经营困难,食品安全岌岌可危

据国外经验,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传统生产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已基本完成,社会劳动力供给开始出现短缺。然而,我国情况与此完全相反。今后,我国经济将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农业部门劳动力仍将大量剩余,农业经营规模不但不能扩大而且还将继续萎缩。其后果,一是严重抑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生产者的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劳动者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相应降低。二是阻止农产品商品量增长。三是很难改变小块分割的制度,农业生产率较低。此外,化肥、农药、农膜、种子、机械等生产资料的价格都普遍上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为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率,许多情况下采取化学手段对农作物进行催熟等,从而使得食品安全问题岌岌可危。

1.2农业资源不断减少,水资源缺乏及污染严重

我国人多地少是显而易见的基本国情,小规模家庭经营格局有继续长期存在的客观基础,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各种技术手段的运用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农业技术在整体上仍相当落后,大多数地区仍然沿用传统精耕细作技术,机械化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不高,化肥使用品种及数量不当,优良品种推广面积有限。水资源缺乏及污染严重问题,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人口与环境配置不协调,造成对环境的巨大压力,也成为农业发展的瓶颈。

1.3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一方面,现在的农业生产中过度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地板结、野生动物减少,不能维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如今,人们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使得多数人对“绿色有机”食品的需求呼声日益高涨。另一方面,工作岗位日益饱和,加之文化程度的限制,许多人被闲置在家从事农业发展。使得“低门槛”的农业发展工作长期得不到有效发展。

2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

我国人口基数大,农业人口众多,目前虽已基本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但为了全面解决全民粮食问题,我国仍需调整农业发展现状,使得农业出现良好发展趋势。

2.1改变农业经营方式,探索基因农业

如今,中国农村依旧是小块分割制度,农业生产分散、规模小,一家一户的农民很难应对自然和市场风险,不仅浪费资源,不好管理而且效益不高。“若改为大块承包方式,实行农业产业化,不仅好管理,提高效率,而且可以有效将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优势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相结合,形成利益共同体,有效解决了这一矛盾,才能使一部分人彻底从农业中解脱出来专心从事其他行业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这就需要人才的投入和国家的支持,这是一个必要的前提。“20世纪末以来,粮食产量增长放缓,化肥、农药用量猛增,土壤、水质等农业生态环境早已不堪重负,第一次绿色革命也名存实亡,食品安全问题亟待解决。”而转基因技术正是“第二次绿色革命”的先驱之一,可有效化解此危机。

2.2重视海洋农业,注重新能源开发

海洋农业是一种利用海洋这一巨大的资源宝库,发展以海洋捕捞、海洋养殖为重点的新型农业。目前,我国海洋农牧化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我们要打造“海洋农场”、“海洋牧场”、“海洋林场”,开发海洋生物资源。21世纪海洋农业将获长足发展,“海洋牧场”、“蓝色革命”和“海水农业”是三个重要的发展方向。21世纪是能源的时代,新能源(NE)又称非常规能源,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如今,常规能源基本以非可再生能源为主,比如煤炭、石油、天然气,这些能源越用越少,将来必有枯竭的一天。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现有能源供给越来越紧张,这要求我们必须开发新能源。新能源大部分都是清洁能源,代替一部分常规能源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要提前打算,开发新能源来代替这些常规能源。我国农村每年会产生大量的可再生能源———作物秸秆。而现在许多地方对秸秆的处理是在地里焚烧,这极大浪费了资源,又造成了环境污染。如果可以将这些秸秆利用起来,必将解决21世纪的最大问题———能源。

2.3推广生态农业,开发观光旅游农业

改革开放伊始,国外生态农业思想传入中国并在学术界迅速传播开来。受西方影响,中国也陆续有人提出“生态农业”的设想。当前,我国的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有:生态村、生态牧场、庭院生态农业、生态渔场、基塘生态农业等。我国辽阔的地域和多种多样的景观,丰富的物种和气候资源构成了我国生态资源的多种多样性,所有这些条件都为推广和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优势。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将不断得到深化。观光旅游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业,是指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我国的观光农业是在20世纪80、90年代才兴起的,其类型有:教育农园、休闲农场、市民农园、观光农园等,在青岛等地区就有很多类似的庄园,包括蓝莓、葡萄、草莓等在内的新型田园。”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需要层次的提升,集生态文明与经济效益于一体的观光旅游农业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在这个趋势下,我们一定会提前实现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

作者:李佳雪 单位:宁波大学

参考文献

[1]万宝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7.

[2]林卿,张俊飚.生态文明视域中的农业绿色发展[M].北京:中国时政经济出版社,2012.

[3]黄文秀.农业自然资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丁德章.当前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3,10(4):25-28.

[5]韩俊.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新阶段与新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1999(5):4-11.

农业的发展现状第6篇

关键词:农业;气象服务;现状;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S16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196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气象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它不仅在一些重大的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且在对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运用气象科技振兴农业以及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等方面都发挥了关键的作用。然而,除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新形势的发展下,气象服务面临的形势还包括:我国的国土面积幅员辽阔,地形条件复杂多样,每个地方的气候特点还各不相同,加之农村属于气象服务的边远地区,对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也比较薄弱等,这都对农业气象服务工作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实现起来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也对气象服务部门在体制机制、技术创新以及人才能力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 农业气象服务的现状

1.1 重大的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

由于我国的气象灾害频发,经常会遇到一些极端的天气,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近些年来,随着气象服务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气象服务部门结合多年的数据积累,能够更好的进行分析,并对灾害性的天气进行预报,这样就可以及时把消息传送给农民,方便让农民提前做好准备,从而减少农业损失。

1.2 合理开发农业资源,振兴农业的发展

农业气象服务部门通过对各地气候特点的分析,选择了合适的作物种类,并通过高技术对作物的长势及土壤进行分析,更好的指导和培育了农作物的发展,从而优化了农作物的种植,另外,还根据区域的地形特点进行了多种方式的农业生产,实现了农业的综合化大生产,从而达到了振兴农业发展的目的。

1.3 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设施农业的发展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工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工程。到2012年,我国的设施农业面积已占世界总面积的85%以上,其中95%以上是利用聚烯烃温室大棚膜覆盖。设施农业从农业种类上划分,主要包括园艺和养殖2大类,由于我国设施农业大多数为农户自建,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弱,而且农业又与气象服务工作紧密相关,为进一步掌握大棚内外气象要素的差异性和灾害性,需要及时掌握天气预报信息并做出准确判断,这就提高了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的重要性,使得农业气象服务增加设施农业气象服务,从而为设施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气象保障。

2 农业气象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气象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及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气象部门提供的传统的农业服务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多样化。目前,尽管许多的县都已经配备了气象信息员,但由于培训力度不大,技术水平低,导致气象预报存在不准确性和不及时性,这就很难为农民的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指导,这也说明了农业的气象服务水平还比较低。

2.2 基层设备还比较陈旧

虽然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气象设备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基层气象部门的设备却还是比较陈旧的,没有与我国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现代化程度不高,依旧使用传统的测量手段,此外,还有一些地方没有布局气象局,这都导致农业气象部门不能很好的服务于农业发展。

2.3 农业气象服务范围较狭窄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的生产在逐渐多元化、综合化,然而农业气象的服务领域只是集中在粮食生产上面,针对其它方面的还比较少,尤其对设施农业,如林、牧、副、渔业的农业气象服务开展的比较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3 农业气象服务的发展策略

针对上文阐述的农业气象服务的现状及问题,提出的发展策略是:要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增强为民服务的意识,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加大气象科技创新,完善气象服务体制,及时更新基层设备,做到预报气象灾害的准确性;要积极拓宽气象服务领域,促进农业更好的发展。

只有充分解决好农业气象服务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才能更好的保证农业的稳产高产,从而完善气象服务工作,实现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最大价值。

参考文献

[1]叶清,焦庚英,许晓利,祝必琴,陈庆,肖金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气象问题及服务措施[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农业的发展现状第7篇

【关键词】乡镇基层;农业统计工作

乡镇基层农业基础建设,是统计工作开展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缺乏扎实的统计基础建设工作,将会直接影响整体的乡镇基层农业统计工作效果。为了进一步提升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质量,需要在明确当前乡镇基层农业统计工作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相关的管理对策,提升乡镇基层农业统计工作的整体效果。文章将基于实践调查研究进行分析,提出相关观点与建议,希望能够对乡镇基层农业的整体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乡镇基层农业统计工作的现状分析

乡镇基层农业统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主要存在着统计工作重视程度不足,统计人员流动情况突出以及数据的准确度有待提升等方面问题。

1.统计工作重视程度不足

农业统计工作是乡镇基层农业开展的重要辅助手段,但是当前乡镇管理中,却存在着管理程度不佳,重视程度不足等方面问题。乡镇领导者比较关注农业的发展现状,仅仅关注所呈现出来的各项数据,但是具体的统计工作重视程度却相对较差。这种情况不利于农业统计工作的深入开展,无法有效提升农业统计工作的总体效率。

2.统计人员流动情况突出

乡镇基层农业统计人员的工作稳定性、工作能力等将会直接影响统计工作的整体质量,但是当前乡镇基层农业统计的过程中,却存在着相关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人员流动情况比较突出的问题。

3.数据的准确度有待提升

农业统计中数据准确,能够为各项乡镇基础农业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下一步乡镇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撑。但是当前很多乡镇地区农业统计中,由于统计工作量相对较大,故而实际的数据准确率也难以得到有效保证,不利于乡镇基层农业的全面发展。

二、乡镇基层农业统计工作的发展对策

基于当前乡镇基层农业统计工作的开展情况,可以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升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开展岗位培训活动,增强统计人员的专业能力以及强调统计数据准确,保证农业统计工作的价值等方式改善当前乡镇基层农业统计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乡镇农业的全面发展。

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升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

乡镇农业统计工作质量的提升,关系到乡镇经济水平的增长。当前大量乡镇基层农业统计工作多是通过手工的方式完成,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统计工作信息化时代逐渐到来。乡镇基层单位领导需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升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

乡镇领导可以引入更多信息化技术手段,更换相关设备,保证乡镇基层农业统计工作的环境。通过先进的科学管理技术,提升乡镇基层农业统计单位的整体工作效率,为各项统计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开展岗位培训活动,增强统计人员的专业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下,知识与技能逐渐成为了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乡镇基层农业工作管理,也需要重视知识与技术的价值。乡镇基层农业统计工作管理中,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岗前培训活动等方式,使每一位统计人员的专业能力、专业知识均能够得到显著提升,增强统计人员的综合工作能力,更好的展现乡镇基层农业统计工作开展的价值。

岗位培训活动可以主要分为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两个方面展开。专业技能主要包含统计应用操作的方式,统计相关法律知识,常见的统计方法等等,通过专业技能的指导,帮助统计人员掌握到有效的调查方法,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实现工作水平的提升。职业素养主要包含职业工作态度、职业认同感等相关内容,通过职业理念的指导、职业工作价值的指导等方式,增强每一位统计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保证乡镇基层农业统计工作的稳定性。

3.强调统计数据准确,保证农业统计工作的价值

基层农业统计数据的真实与准确性是检验统计工作的重要标准,能够直接展现出乡镇基层农村的经济现状。在当前的乡镇基层农业统计工作中,需要基于科学的工作流程,通过合理的数据调研方式,保证各项数据的准确率。针对于存在失误的统计人员,需要通过适当的处罚方式予以提醒。

同时,统计工作中需要关注数据的分析价值,通过数据的全面调研、数据的细致核对以及数据的全面分析等方式,切实保证农业统计工作的质量。

三、结束语

乡镇基层农业统计工作对乡镇的整体经济发展能够产生重要影响,乡镇基层单位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升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开展岗位培训活动,增强统计人员的专业能力以及强调统计数据准确,保证农业统计工作的价值等方式,提升乡镇基层农业统计单位的整体工作效率,为各项乡镇基层农业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保证乡镇基层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

参考文献:

[1]智华勇,黄季j,张德亮. 不同管理体制下政府投入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从事公益性技术推广工作的影响[J]. 管理世界,2011,07(21):66-74.

农业的发展现状第8篇

休闲农业旅游在增加农民收入、延伸农业产业链,推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良性互动,增加农业单位面积的多功能产出,推动城乡融合、建设现代农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的现状、模式、特点及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

休闲农业旅游;现状;模式;对策;荆门市

休闲农业旅游是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为主要目标,横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把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紧密连结的一种新型农业产业形态。休闲农业旅游是以乡村独特的景观和农业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观光、娱乐、求知、体验农事和回归自然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休闲农业旅游经济是综合利用当地资源,以当地自然、文史资源,以及特有的农村生产、景观,融合旅游、餐饮综合经营的一种由农业延伸至服务业的新产业[1]。发展休闲农业旅游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通过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可以有效吸引资金、技术、人才、设施等要素流向农村,增加就业容量,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带动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乡风文明水平的提高。全面了解荆门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发展休闲农业,推动荆门“中国农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现状

1.1休闲农业旅游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快随着现代农业强市和生态旅游强市战略的推进,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呈现加快发展态势。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全市已有各类休闲农业旅游点1219家,现代农业科技园4个,休闲农庄63个,农业观光采摘园34个,农家乐1112家,各类从业人员1.9万人。其中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0个,部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个,四星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个,五星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个;年接待游客600多万人次,综合营业收入2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15%。从业农民人均收入15289元,高出所在地农民人均收入的34%。此外,“沙洋万亩油菜花海景观”入选中国美丽田园品牌;“彭墩乡村世界”被评为中国美丽田园(荷花景观)和中国最美休闲乡村;荆门市还被亚太旅游协会增设为“荆门中国农谷乡村旅游观察点”。

1.2各地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热情高,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休闲农业旅游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是以农、林、牧、副、渔等农业资源为生产载体,将农业与旅游紧密结合的旅游方式。春季,荆门市比较有影响力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是沙洋油菜花和屈家岭桃花旅游观光活动;初夏,有漳河新区的“双井”西瓜节和屈家岭赏鹿养生旅游;秋季,有“漳河柑橘”、“昕泰葡萄”采摘体验;冬季,京山的温泉养生、“盛老汉庄园”品龟、茶花观赏、彭墩大棚草莓采摘等均是吸引游客前往体验的优选观光项目。

1.3依托相关要素的景观带发展格局逐步形成以荆门市旅游观光道路为网络,打造了东、南、西三片区的乡村旅游观光带。一是以农谷大道及其沿线景区为支撑,打造了连接京山、钟祥、屈家岭三地的“农谷景观带”,主要以“桃花节”、“紫薇花节”、“茶花节”为主题,是结合了花卉观赏、农耕文化体验、运动休闲、康体养生等多功能的旅游风景走廊;二是城郊乡村旅游观光带,依托漳河大道连接彭墩乡村世界、漳河农业生态园、昕泰采摘园、双福生态产业园等园区,重点打造集生态、科教、文化为一体的休闲旅游;三是建设了乡村旅游“油菜花节”景观带,依托荆沙线、五洋公路,重点打造观光休闲、农耕旅游、文化旅游为一体的观光线路。随着休闲农业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点片相连的旅游休闲农业产业带,与旅游产业相互配套、协调发展的休闲农业格局初步显现。

1.4休闲农业旅游规划逐步完善2009年屈家岭管理区聘请华中科技大学编写了《屈家岭管理区(五三农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2009-2020)》,该规划首次提出要将屈家岭打造成“中国农谷-生态屈家岭”,并成为中国知名的休闲农业旅游度假和生态康疗保健旅游度假胜地。2010年荆门市政府和农业部规划设计院联合编撰的《荆门市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2011-2015年)》也提出“支持彭墩村建设城乡多功能休闲农业度假区,屈家岭管理区重点建设太子山林场至农谷核心区休闲农业观光带、美好人间植物科技园”等理念。2014年荆门市旅游局组织专家编写了《荆门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14-2025》,分别从乡村旅游名镇、名村,农耕文化体验旅游集聚区,环城乡村休闲旅游集聚带,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集聚带,乡村生态休闲旅游集聚带等方面对荆门市的休闲农业旅游进行了规划描述,拟在今后若干年内把荆门市建设成国家乡村公园,成为我国全域乡村旅游发展的示范区。

2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模式

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模式主要包括城市郊区型、依托景区型、产业主导型和农民自发型4种。城市郊区型就是在城市边缘地区,通过挖掘、开发自身的农业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前来游览、观光、休闲。典型代表有开发“农家乐”已经初具规模的东宝区金泉村,钟祥市彭墩村,京山县汤堰村、高岭村等。依托景区型就是结合景区,依靠现有旅游资源和景区的客源来发展,以服务景区为主要功能。典型代表有依附明显陵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钟祥市皇城村、客店镇赵泉河村;依托大洪山景区绿林镇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双桥村以及“百果园”等。产业主导型就是依托自身农业产业发展旅游,将农业生产过程和农民的劳动生活转化成旅游吸引物,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典型代表有钟祥中华葛文化风情园、沙洋油菜博物馆、漳河新区昕泰休闲采摘园、东宝石莲蜜蜂博物馆等。农民自发型主要是农民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与资源,自主打造的一些休闲旅游项目。典型代表有石龙“小狗抓鸡”、绿林“百果园”;漳河新区刘伟“西瓜节”、“京和葡萄”采摘;虎爪山茶花游,漳河柑橘采摘等。

3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的特点

3.1“农家乐”是主要的旅游产品“品农家菜,享农家乐”是最主要的休闲观光方式。荆门市的“农家乐”旅游个体业主有900多家,占全市休闲农业业主总数的89%。“农家乐”主要集中分布在荆门市城郊以及所属县(市、区)的部分城郊结合部,还有部分“农家乐”分布于风景名胜景区周边,在为业主带来良好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增强了景区的服务功能。

3.2集观赏、采摘与体验等多重价值的景点更具吸引力从2013年的旅游统计数据来看,屈家岭的万亩桃花观光园、荆门沙洋油菜花海与油菜博物馆、彭敦蔬菜采摘园、中华葛文化风情园、掇刀蓝莓采摘园、漳河昕泰休闲采摘园、漳河生态示范园、十里花卉长廊等休闲旅游农业各具特色,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光客前往。

3.3省级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是主要经营主体2013年荆门市11家省级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的资产总额达9亿元,占全市休闲农业旅游资产总额的38.0%;经营面积8666.67hm2,占全市经营面积的68.0%;从业人员4520人,占全市休闲农业旅游从业人员的25.0%;营业收入约5亿元,约占休闲农业旅游总营业收入的26.0%;上交税金1993万元,约占休闲农业旅游总上交税金的47.0%;净利润1.58亿元,占总数的45.1%。

3.4休闲农业旅游助推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2013年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带来的农副产品销售收入约19亿元,占休闲农业旅游总营业收入的64%;省级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农副产品销售收入也达到3亿元以上,带动农户1.6万户。2014年全市休闲农业从业农民人均收入15289元,高出所在地农民人均收入的34%。荆门油菜花旅游节自开办以来,沙洋县牵手国家工程院院士傅廷栋教授创建中国油菜博物馆,不仅在产学研上成绩斐然,而且在文化旅游方面注入了活力和商机。每年油菜花盛开时,游客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沙洋田间赏油菜花海,逛油菜博物馆,品油菜宴,体验趣味农事;赏花、看景、拍照、消费,熙熙攘攘的观光客引爆了沙洋的休闲农业旅游。沙洋县曾集镇张池村周边从事“农家乐”的村民每年3月份仅油菜花期招待游客的餐饮收入就在2万元以上。荆门农谷核心区-屈家岭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黄桃,近年来依托桃花旅游,桃农人均年纯收入均在4.5万元以上。“中国农谷”桃花节的举办将“农谷黄桃”的休闲观光、采摘功能进一步挖掘和延伸,使屈家岭地区成为湖北省境内种植黄桃面积最大、产业化经营程度最高的区域。

4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看,荆门市的休闲农业旅游仍属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旅游功能还需拓展一次完整的旅游活动包括吃、主、行、游、购、娱六大要素[2]。荆门市的休闲农业旅游主要以农家乐、观光园和采摘园为主,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自于农副产品的销售收入,但旅游产品集聚程度不高,功能单一,设施单一;旅游内容单调,文化含量低,吸引力不强;产品重复性高、专业化和多样水平低;重游率低,过夜率低,难以满足游客日趋个性化消费的需求[3]。住宿、娱乐以及由此衍生的其他产品收入所占比重很少,接待档次和服务质量也偏低。且客源主要面向荆门市市民,未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旅游吸引物。

4.2农民的主体地位不突出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方面来看,农民应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主体,但由于资金、能力等各方面的限制,目前的投资主体和收益主体主要是一些拥有一定资本实力的社会人,农民的收益有边缘化的趋势。

4.3产业链条不长休闲农业旅游景点内的道路建设、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服务用房等用地结构和布局还比较散乱,景点餐饮、住宿、娱乐、安全、卫生等方面还不规范。从事休闲农业的经营人员,除少数管理人员外,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没有经过培训的农民,缺乏旅游业管理知识和经验,整体业务素质偏低。

4.4遍地开花,缺乏品牌景点和成熟线路荆门市的休闲农业旅游一般均以散客短线自助游和长线自驾游为主,只有位于荆门城区附近的少数采摘观光园区因为有公交车抵达可以方便游客前往,绝大多数休闲农业旅游观光点均面临着游客要来时交通工具受限制,住宿设施、公共厕所、停车场所简陋,县、区之间的休闲农业旅游景点没有专门的旅游线路串联等窘态。

4.5文化传承与创意设计的结合还有待加强休闲农业要想赢得更多顾客,需要让历史变得时尚,让文化变得轻松,让自然变得可亲,让一切吸引元素变成可以销售的产品。虽然荆门市境内有可追溯近5000年历史的屈家岭稻作文化遗址,有郭店楚简等颇具世界影响力的出土文物,但在利用这些历史和文化元素改造并宣传休闲农业旅游产业方面,还没有看到有任何激动人心的旅游特产面世。

4.6管理服务水平不高荆门市的地方特色农产品如上清茶、屈家岭黄桃罐头、德源石碾米、鹿血酒、景颐白蚁酒等与其他地方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农副产品,在作为旅游产品营销和作为地方旅游商品开发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好。如何培训农民,让他们从第一产业的生产者转变为第三产业的服务者,提升其利用乡村旅游来提高收入的能力;如何对农村“空巢化”后空出的房子加以改造,作为家庭旅馆来接待游客等方面都有待研发。

5荆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5.1充分认识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重要性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1元的旅游直接收入可以带来4.5元相关产业的收入,对文化娱乐业有约50%的贡献率,对餐饮、商业零售业贡献率超过40%;休闲农业旅游每增加1个就业机会,就能带动整个产业链增加5个就业机会。1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休闲农庄,可实现营业收入1000万元,直接和间接安置300名农民就业,可带动1000户农民家庭增收。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据统计,沙洋第七届油菜花旅游节,接待游客已从首届节会的5万人次增加至1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0.48亿元提高到6.38亿元,农家乐经营户由45家发展至136家,户均增收2.5万元。荆门是农业大市,休闲农业旅游作为拓展农业功能的重要途径,正成为发展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新领域的突破口。

5.2加大科学规划和政策扶持力度休闲农业旅游是顺应现代消费需求的产物,仅靠分散的农户无法形成规模化经营,需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与项目[4],在财力上给予扶持,在土地租用及税收上给予优惠,吸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投资企业积极参与。发达国家对农业旅游区建设均给予了很大的财政支持。韩国农业观光旅游区所有的基础设施,如道路、电缆等均由政府出资建设,同时银行为农民提供低息贷款。匈牙利设立农业旅游业专项基金,对经营旅游住宿农户给予修缮和扩建房屋补贴。要做好相关规划,并纳入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去[5],除了要考虑将农业资源有效利用为旅游资源和利用观光旅游带动农民增收外,还应将农村地区对脱贫致富、建设美丽家园的渴望与城市居民萌发的回归自然的新型休闲需求及生态价值观联系在一起[6];要与荆门的特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相结合。

5.3集聚发展,扩大建设规模各地要依据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和市场需求,在现有基础上开拓创新农业主题公园等新型旅游模式,促进多样化、个性化发展[7]。积极支持农民以庭前屋后等资源为载体发展农家乐,鼓励发展农家乐聚集村。引导在适宜区域发展以拓展农业功能、传承农耕文化、适宜度假体验的休闲农庄。结合传统农耕文化展示,建设具有科普、教育、示范功能的休闲农园。财政优先支持农业旅游开发区的道路交通等公共设施建设;重点资助在农业生产基础上衍生的、以农户为经营主体的农业旅游区域开发,并给予财政资金和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发挥好政府支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此外,还应该把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纳入当地农业发展目标考核的内容,列入当地经济发展统计指标体系。

5.4加快推进休闲农业旅游品牌建设休闲农业旅游是整个休闲游乐市场中的一种产品型态,具有较大的竞争性和替代性。产品的差异性越小,替代性越强。当一定区域内农业旅游产业“普遍”发展起来时,农业旅游产品的地方特色和个性化就成为了产品“不可替代”的生命源泉。“乡土性”越足,越能吸引生活环境完全不同的城市居民,与城市的差别越大,对城市客源市场的吸引力就越强[8]。完美的生态环境是检验农村自然环境的清洁程度及其所产食品的安全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与生物的共生也是开展各种体验性活动的宝贵观光资源。休闲农业旅游产品是有形物体与无形服务的综合,品牌的营销对本地休闲农业旅游的推广具有积极的作用,各级相关部门和农户要利用各种渠道广泛开展休闲农业产品推介宣传活动,重视休闲农业旅游形象的策划与包装,整合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旅游示范景点的旅游观光线路,推出专线旅游观光车,做大做响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

[1]黄爱青,王海滨.浅谈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商界(上半月),2009(10X):45-47.

[2]渠慎涛.关于加快滨海旅游业发展的思考[J].经济丛刊,2007(5):40-42.

[3]雷鸣.日本观光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及启示[J].商业时代,2009(2):93-94.

[4]胡卫华,王庆.“农家乐”旅游的现状与开发方向[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3(3):79-83.

[5]舒伯阳.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J].旅游学刊,1997(5):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