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研究性学习方向

研究性学习方向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17 16:30:09

研究性学习方向

研究性学习方向第1篇

[摘要]研究型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校园网与研究型课程的结合,将充分体现研究型课程学习的开放性、问题性、过程性、实践性、合作性原则,较好地完成研究型课程的学习任务。

通过在校园网中建立“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这一专门为研究型课程学习服务的网站,能够完成从收集资料、交流讨论、确定课题、实施研究、成果评价等研究型课程学习的基本过程,并且能培养学生运用因特网收集资料、合作协作的能力,为将来开展真正的科学研究打好扎实的基础。

学生应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实现了在研究型课程学习中自主地确定课题,方便地与教师和同学沟通交流,较好地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研究型课程的矛盾。

[正文]

在中学生中开展研究型课程学习是课程教材改革试验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符合素质教育对中学教育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型课程,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课程。其重要特征是坚持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主要表现为:

突出了学生对研究课题的自主设定,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研究型课程没有统一的课程内容,课程的内容具有开放性,涉及的学科具有综合性;

学生在研究型课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老师只需适度参与,重点在总体指导、组织、评价等环节上发挥作用;

研究型课程的评价强调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

传统的教学模式则是以“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为特点,只有统一性而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只强调共性而忽视个性,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这些都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很难适应开放的课题研究。

因特网的兴起为我们开展研究型课程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因特网固有的开放性,能解决传统教学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可以将因特网作为学校开展研究型课程的切入点。

为此,我们在上海市第六十中学的高一年级中开展了校园网在研究型课程中应用的研究,并进行了实践,取得了一些经验。

利用因特网的开放性特征,我们在校园网中建立了“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为学校开展研究型课程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操作平台。“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建立在windowsntserver4.0+IIS3.0+asp+access数据库的构架上,通过两根isdn的4b通道与因特网联接,具有维护方便,程序设计简单等特点,在当前校园网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足以满足中学校园网的信息访问需求。“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由以下十个栏目组成:

“研究方向”:是由学校教师提供的课题研究方向;

“课程概述”:是对研究方向的大致介绍;

“学习资源”:是有关这些研究方向的参考书目和相关网址;

“学生研究”:鼓励学生自己提出研究方向;

“网上交流”:架起师生之间的沟通桥梁;l“课程管理”:学生自己申报和管理自己的研究课题;

“提交作业”:学生通过网络上交作业,并与其它同学共享成果;

“成果评价”:教师和学生成为评价活动的主角;

“网上练习”:学生可以自我测试一下自己的有关知识水平;

“在线帮助”:指导学生了解研究型课程的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

通过“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中这些栏目的相互作用,实现了在实施研究型课程过程中,对需要着重把握的几个主要阶段(即研究课题的确定阶段、研究课题的实施阶段、研究课题的评价阶段等)的学习要求。

一、学生研究课题的自主确定

研究型课程着重培养学生自己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首先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自主地发现问题并确定研究课题,然而对于广大高中学生来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同学从来就没有类似研究型课程的学习经历,没有基础,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确定研究课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和学生应该充分地运用校园网和internet上的资源,正确使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并贯彻以下四方面的原则。

1、研究方向的开放性

研究方向的开放性是指,学生在众多研究方向中自主地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而研究方向既可以由教师提供,也可以由学生自己确定。

如果我们事先准备好若干个研究课题让学生进行选择,表面上看起来学生的确开展了一些课题研究工作,但这种方法没有让学生自主地确定课题而仅仅是选择课题。我们一定要让学生体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确定课题的经历。然而,由于高中学的生活、工作经验毕竟不多,让高中学生一开始就自己去发现问题,难度较大,实施困难,可能有少部分尖子学生能够做到,但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在进行研究型课程的学习中,可能一上来就碰到了困难,他们无法自己确定一个研究课题,那下面的研究就更无从着手了。“开放的课题研究方向”是学生自主活动与教师有效指导之间的最佳结合点,而“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得我们向学生提供开放的课题研究方向成为可能。我们采取两种途径向学生提供课题研究方向。第一种途径是,学校直接提供一些课题研究方向;第二种途径是,学生完全根据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经历以及对社会和大自然的观察,发现问题,从而自己确定研究方向。

我们组织全校教师根据自身的专长、特长和兴趣爱好,提出了三十多个课题研究方向,涉及学校的各个学科以及学科之间的综合,教师在这些研究方向中并不涉及具体的研究课题,只是给出了各个研究方向的内容综述,介绍一些有关研究方向的基本知识、当前研究状况和未来发展方向等,同时给出一些参考书目和相关的因特网址。我们将有关这些课题研究方向的综述、参考书目和相关网址制作成动态网页放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中,提供给学生自主确定研究课题时参考、研究。除了学校老师提供的这些课题研究方向以外,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经历,自己提出一些研究方向,并将自己所了解的有关这些研究方向的资料,包括内容简介、参考书目和相关网址上传到“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的“学生研究”中,供其他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确定研究课题时参考,其他同学也可以在学生自己提出的研究方向中确定课题。

2、信息交流的开放性

信息交流的开放性是指,要为学生提供广泛的交流对象、通畅的交流渠道、及时的信息反馈。

“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为所有学生提供了诸多课题研究方向供学生参考,由学生自主地围绕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开展资料的收集、分析、研究工作,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必然会产生有关这些研究方向的疑问需要解答。对同一班级而言,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研究方向的问题。对同一研究方向而言,对其开展研究的学生则来自不同的班级。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提供单一的教师与单一班级学生之间以及同一班级学生之间的交流途径,缺乏在不同班级学生之间、不同教师与不同学生之间以及不同教师之间开展交流的机制。没有一个教师能对这么广泛的问题作全面的解答,也很难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召集不同班级的学生进行集中解答,更不可能随时随地提出问题和交流讨论,由于时间有限,也不可能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及时的交流。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研究型课程对信息交流的开放性要求。“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为师生的交流讨论提供了一个完善的场所,使得参与信息交流的人员更加广泛,参与交流更加方便,信息反馈更加及时。“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上的“网上交流”,可以进行类似聊天的实时讨论交流,更可以在“提问:回答”中运用bbs技术,按照课题研究方向进行分类交流讨论,?梢越约涸谌范ㄑ芯靠翁夤讨杏龅降奈侍馍洗紹bs的相应栏目下请求帮助,学生也可以对其他同学的问题进行解答,该研究方向的指导教师则可以通过bbs对有兴趣从事该研究方向课题研究的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其他教师可以对这些同学进行帮助,并且教师之间也可以通过bbs开展有关学术方面的探讨。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讨论后,指导教师可以将与自己指导的研究方向有关的讨论内容整理以后,加入研究方向的“课程概述”中;也可以把与学生和其他教师交流过程中得到的参考书目和相关网址,加入研究方向的“学习资源”中。

通过“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师生就能随时随地针对研究方向进行交流讨论,较好地解决了“生——生”、“师——生”和“师——师”之间在开展研究性课题过程中的交流障碍,有利于学生充分地了解课题研究方向的有关知识,从而为他们最终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研究课题打好扎实的基础。3、研究资料的开放性研究资料的开放性是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开展课题研究所需的资料,教师和学生可以平等地提供有关的研究资料。

开展课题研究的资料主要来自教师提供的研究方向概述、参考书目以及相关因特网址等。学生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研究方向后,可以通过“课题概述”阅读这些研究方向的“综述”,大致了解研究方向的基本情况,然后通过“学习资源”由校园网访问研究方向提供的与研究方向相关的因特网址,从中收集有关的资料,同时在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中查阅有关的参考书目。为了帮助学生能够尽快地找到有关的参考书目,“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提供了本校图书馆的书目查询功能,并且设置了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地区图书馆的链接,学生可以在这些大型的图书馆的网站中进行书目和全文查询。同时,为了帮助学生尽可能多地查找到相关的网上资源,“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还提供了一些具备全文检索功能的搜索引擎的链接。只有建立在丰富的资料的基础上,研究课题才能具有扎实的研究基础,也才能顺利地开展后续研究工作。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所需的资料可以由教师提供,可以由学生自己寻查,也可以由其他同学提供。教师将找到的可能对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有用的资料上传到“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上,供学生参考;学生也可以将自己搜集到的文字资料或相关的网址以及心得体会等信息上传到“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的“提问:回答”bbs,供其他同学共享参考。学生在这个资料收集、共享的过程中,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只能接受信息的被动地位,学生成为信息的主人,真正地确定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4、研究课题的开放性

研究课题的开放性是指,学生自主地确定研究课题,并且通过交流、共享其他同学的研究课题逐步完善自己的研究课题。

通过对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综合,通过与指导教师、同学的讨论交流,学生对研究方向有了较深刻的了解,从中发现了问题,并初步确定自己能够研究的课题。

学生通过“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的“课题管理”栏目,随时将自己初定的研究课题按“不同的研究方向”上报。也可以随时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上查询、了解其他同学的研究课题,能够相互启发,有利于在不同班级的学生之间开展协作研究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也可以在最终确定课题之前,及时地对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适当的调整。

总之,师生运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并充分体现研究型课程所要求的学生在自主确定研究课题过程当中应该遵循的“研究方向”、“信息交流”、“研究资料”和“研究课题”的开放性原则,学生就能够比较顺利地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为进一步开展课题研究积累大量的资料,同时为以后完成课题的研究打好扎实的基础。

二、学生研究课题的互动研究

一般来说,当确定了研究课题后,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主要经历三个阶段,即“开题”、“研究”、“答辨”。在这三个阶段中,需要分别撰写“开题报告”、“研究报告”和“答辩报告”。

学生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将从事相似课题研究的学生组织成课题小组,在课题小组中开展讨论交流,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指导,而学生更多的时间则可以继续利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上资源进行交流讨论、查找资料。如果学生对课题有什么问题需要解答,可以在bbs上求助,指导教师和同学可以予以帮助,自己也可以上网查询。

指导教师如果认为有必要,也可以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上的“网上练习”中建立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一些基础知识的练习题库,供有关学生测试自己的相关知识和能力。

“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为每一位同学的研究课题设置了一个专用的“课题档案”,每位学生都要将自己撰写的三份报告上传到自己课题的专用“课题档案”中,研究课题的指导教师可以在每位学生的“课题档案”中查阅学生的三份报告并在报告后面附上意见或建议,其它同学可以相互查阅、彼此共享他们的成果,同时也可以发表意见,帮助其他同学完善各自的报告。每位学生通过各自的“课题档案”可以及时了解指导教师和其他同学对自己所作报告的意见和建议,根据这些意见和建议,学生在经过自己的思考、消化、吸收后,可以对报告内容进行修改、完善,对于报告内容中指导教师和同学不清楚的地方,也可以进行澄清和说明。

三、课题研究成果的科学评价

对高中学生研究型课程学习的评价,必须把握评价的过程性和全面性原则。

1、研究型课程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原则。

研究型课程学习,是一种形似“研究”,而实质上仍是“学习”的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这种活动更多地是强调研究活动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我们把课题研究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预研究阶段”、“开题阶段”、“研究阶段”、“结题阶段”和“答辩阶段”。

预研究阶段是指学生在确定研究课题之前所进行的一系列学习过程,通过资料的收集、分析,并与指导教师和其他同学沟通以后,自己发现问题并确定研究课题。预研究阶段的主要评价依据是学生查阅资料的数量、质疑和答疑的质量以及学习的态度。

开题阶段是指学生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将问题转化为课题的活动,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形成一份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中应该包括课题的由来、研究计划和方案等。开题阶段的评价主要是评价课题计划和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

研究阶段是指根据课题方案实施具体研究的活动,包括资料整理、科学实验、社会调查、数据处理等。研究阶段要加强对学生研究过程的检查,重点评价学生是否严格按照课题方案完成了研究工作,如有变化要说明理由。

结题阶段是指将课题研究的成果撰写成研究报告、论文或活动方案设计的活动。结题阶段重点评价研究成果的科学性、新颖性、应用性和清晰性等。

答辩阶段是指在课题研究结题后,在课题小组范围内开展的答辩以及在更大范围内的交流等活动。答辩阶段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能否在一定的时间内清楚地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并能正确回答有关专家的质询,并且要评价学生与其他同学交流时的态度和质量。

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的“成果评价”栏目中,可以对每位学生研究课题的研究过程按照上述五个阶段的评价原则分别进行评价,当然最终还有一个综合这五个阶段评价以后得到的总体评价。

2、研究型课程学习的全面性评价原则。

研究型课程学习的全面性评价主要体现在,参与评价的人员除了指导教师以外,还包括学生本人、同课题组的同学、其他教师和其他同学。全面性评价还体现在评价的范围涉及校内和社会两部分,除了组织校内教师和同学参与评价外,还可以请社会上的有关专家对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鉴定。

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中,教师和同学通过“成果评价”对每位学生课题的研究成果分别进行评价,课题研究者本人可以通过“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了解教师和同学对自己课题研究成果的评价,也要对自己的课题研究成果作出自我评价。

四、有关安全问题

在运用校园网开展研究型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要重视网络安全问题。由于校园网的开放属性,如果不注意安全,就会在校园网上引起混乱,造成损失。

我们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中采用分级权限,学生只能查阅“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上的资源,只有经过身份识别后,才能上传资料、信息,因为是用于学习目的,一般不存在隐私问题,所以不允许匿名信息。

要在校园网中采用一定的技术措施,防范计算机病毒对服务器上重要数据的破坏,在校园网与因特网之间架设“防火墙”,防止校外的黑客对校园网的恶意攻击。同时,及时备份“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的重要数据,以防意外。加强对所有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做到安全、高效、守法地使用校园网和因特网,同时,教育学生爱护校园网设备,保证研究型课程的顺利实施。

五、几点体会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形成了一系列质量较高的学生研究课题,如:

《宋朝社会背景与陆游爱国情结》、

《辜鸿铭与现代教育》、

《学生课余生活调查》、

《外来语对汉语的影响》、

《中英风俗习惯差异的文化背景》、

《浅析数与形的结合在解题中的作用》、

《立体问题平面化在立体模型制作上的应用》、

《硬件测试—光驱的测评》、

《汽车和酸雨——减少汽车排污,提高降水ph值》等

每位学生都完成了一个课题的研究,学校汇编了一本研究型课程学习的学生课题论文集,有关教师的经验论文在上海市教育刊物上发表,并在全市大会上进行了交流。通过这些研究课题的研究,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通过研究型课程的教学实践,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变化,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

3、研究型课程的顺利实施,必须要有完善的技术支撑、有效的管理措施和科学的教学设计。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因特网的兴起,为研究型课程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证,根据研究型课程和因特网的特点,我们要精心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加强对教学的管理,以保证每位学生都能进行课题研究的亲身体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目标。

4、校园网和研究型课程都是新生事物,运用校园网技术,开展研究型课程的学习的研究还处于试验探索阶段。还有较多的困难需要我们克服,还有不少问题需要我们研究解决。首先,教师的教育理念需要进一步更新,来自传统的教育思想的阻力还相当大,在教学中时常会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部分教师不适应研究型课程的开放性,总想用自己的想法去统一学生的想法,不能摆正教师在研究型课程中的地位。

其次,教师计算机和因特网技术的应用水平差异较大,部分教师尚不能熟练地输入汉字和进行网络浏览,影响了研究型课程的教学效果。学生也要提高计算机和网络应用的水平,提高计算机操作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方向第2篇

Abstract: The research-based learning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is explored tentatively.

关键词: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课堂

Key words: senior middle school physics;research-based learning;class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3-0145-01

1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

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目前,大多数人认同的研究性学习的含义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其目的在于:(1)让学生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获得亲身参与研究和探索的体验;(2)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学习与人沟通合作与分享;(4)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培养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道德;(5)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6)促进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笔者认为,首先,它是一种学习方式,和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它强调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它的着眼点不在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而是把重心放在对知识和技能的应用上;再次,它更强调学习的过程和体验;更关注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更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它是对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的一种改革。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以适应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2课堂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阵地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阵地。传统课堂教学普遍存在以“应试”为目标,以接受知识为目的;学生的课堂活动完全由教师控制,是为单纯传授知识服务的,根本没有主体意识;课堂提问也是以低层次的推理性、记忆性的问题为主,目的是检查学生的接受情况;课堂的练习也是在低层次上反复、模仿,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个性,没有创意。如果不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推进素质教育就是一句空话。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现代学习方式,不应该只限于专门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应渗透于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中。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立足课堂,深入挖掘教材内在因素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

3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独特优势

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首先,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挖掘和设计可供学生研究的课题;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地进行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在课题的解决过程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高中物理学的课堂教学大致分为概念规律学习、物理实验和物理小制作等3类,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其独特的优势。首先,高中物理学包含许多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建立的概念、公式和规律,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其次,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高中教材共安排了14个学生实验,且几乎每节课都有演示实验,为学生亲身体验新知识、概念、规律的探索发现过程,体现科学发现、问题解决以及如何揭示问题本质的方法与过程提供了有利条件;再者,往往一节内容安排1至2课时教学时间,这种安排保证了研究性学习能够在课堂上完成。

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要注意做到:(1)要以物理知识为主线。既不能抛开知识的学习去搞其他研究,也不能单纯为学习物理知识而忽视能力的培养;(2)要注意把握时机。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选择一些容易操作、重点培养学生某个方面能力的小型研究性课题;(3)要注意把握深浅。研究性问题有深有浅,涉及的知识有多有少,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基本技能,应从简单、容易开始,不要操之过急;(4)要注意发挥好指导作用。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适时指导,但不要包办代替。

4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例析

《感应电流的方向――楞次定律》教学。上课伊始,笔者先提出如下问题进行复习,并引导学生开展研究。(1)怎样使闭合电路中产生感应电流(由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过的内容回答);(2)如何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引导学生根据初中学过的知识来回答);(3)右手定则和左手定则各适用什么情况(不要求学生回答);(4)已知导体中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你能否指出导体的运动方向(让学生讨论并总结)。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不能解释在感应电路中类似于问题4的一些现象,或判断不清,或无法判断。笔者因势利导地告诉学生,在导体中的电流无法被确定是否是感应电流时,不能盲目地认为求电流方向就用右手定则,而求导体运动方向就用左手定则。然后,笔者指导学生做“用磁体的插、拔使线圈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的实验,让学生观察感应电流的方向,并提出“感应电流的方向与什么有关?”的研究性问题,要求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自然会产生如下疑问:(1)实验中螺线管的绕法、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和电流方向的关系如何?(2)用磁体N极插入、拔出闭合线圈时,感应电流的方向如何?有何不同?(3)线圈中感应电流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如何用科学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上述问题?笔者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然后,由一个组的学生汇报,其他学生提出补充、质疑,各抒己见,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研究性学习方向第3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3-0078-03[ZW(N]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大学第五批教学改革项目(JG2013YB003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任艳(1978―),女,山东平原人,博士,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影视艺术理论。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来自于西方的教育方式。在我国,对“研究性学习”主要有三种认识。一种是将其看作一门课程,一种是将其视为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是将其视为一种教育理念。一般来说,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研究型课程主要是在中小学,在大学则更多地将其视为一种学习方式。将其视为一种理念则主要是教育研究者们从理论上的讨论。

本课题是从教学角度对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的“研究性学习”的应用研究,采纳的是第二种观点,尝试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融入专业的课程教学当中。

一、经验与知识――对“研究性学习”的再认识

目前,大学的“研究性学习”基本被等同于科学研究活动,主要是让本科生了解和参与科研活动。最早的是清华大学的“学生科技训练计划”,随后是浙江大学的“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继而中国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也陆续设立了类似的科研训练项目。[1]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者们的认识。比如刘树仁[2]认为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李尚卫[3]也直接指明“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王睿[4]给出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是“依照科学研究的模式”来完成教学。其实从“研究性学习”形成的历史可以看出,这种简单的理解是对“研究性学习”的一种误解,甚至可能造成对“研究性学习”的本性的背离。

“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卢梭,他在教育小说《爱弥儿》中提出了尊重儿童天性的教育理念。而后是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以个体的直接经验为中心、以学生的个人活动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之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活动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等进一步丰富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内容。[5]从他们的思想可以看出,“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自主地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让他们面向“经验”,面向现实的生活,从中获得对世界的认识,最终仍然需要形成正确的“知识性”认知。“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否定“知识”,而是拒绝用既有的“知识”去限制学生。除了主动地探究和发现,“研究性学习”起码还有两层意思:一是面向社会和生活现实,面向经验;二是科学的认知。

所以,将“研究性学习”简单地等同于科学研究的做法确实有所偏颇。因为这极易将学习简化为对研究方法的掌握,对研究过程的了解,而忽略了“面向社会和生活现实”这一点,甚至会降低了对认知的科学性的要求。比如,有学者认为“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即便最后的研究结果“稚嫩可笑”也没关系。[6]而对于一般的人文艺术学科的本科生来说,他们能参与的“科研”工作,不过是研究资料的梳理,即便形成了某种认识,也只是从“知识”到“知识”的过程,恐怕离“研究性学习”的本质还是有距离的。

早在2001年学者安桂清[7]就提出了“研究性学习不能囿于科学研究的藩篱”的观点,但是似乎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接受。因为她发表于《教育发展研究》的这篇论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反思》虽然被引用了92次,但之后被不断重复的却是“研究性学习就是类似于科学研究的主动学习”。因此,有必要重申“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首先要强调的是“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是让学生面向现实生活世界,而不是书本世界,注重体验性,不能用已有的概念和思想限制学生对世界的个性化认识,更不能用单一的“科学研究”方法取代了探索式学习的丰富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另外,对“研究性学习”的推行和实施还需要根据专业和课程的需要来做个性化的设计,否则便可能陷入僵化和形式主义,同样是对“研究性学习”的背离。

二、学习与创作――在戏剧与影视学专业中推行“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2011年,戏剧与影视学正式被确立为一级学科,涵盖了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摄影、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导演、表演等10多个本科专业。这为戏剧与影视学下属的各专业有了新的发展方向。

(一)“专业性”要求的加强需要推行“研究性学习”方式

以前,戏剧与影视学的各本科专业是各高校根据自身条件、依托不同的学科建立起来的,如文学、新闻与传播学、信息技术等,对专业性并无特别突出的要求,基本同普通文科专业一样,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然而,根据当前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规划,培养艺术专门性人才成为影视教育重心,艺术教育面临从“学术型”向“专业型”的转变。[8]这必然要加强对学生的创作能力的培养。艺术创作需要的是思想的自由和个性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和“接受性”学习方式只会禁锢学生的思想,束缚学生的个性,压抑他们的创作潜力。只有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二)就业去向需要学生形成“研究性学习”的思维习惯

戏剧与影视学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进入该领域的创作一线工作,主要从事影视剧、电视节目、网络视频、影视广告等文化产品的制作和传播工作。戏剧与影视学的毕业生将成为重要的社会舆论和文化思想的传播者和制造者。从一定意义上说,他们需要比普通观众更有见地,对事物认识更深刻,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对观众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在很多时候还需要对主流价值观和社会意识形态有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并能以观众易于接受的方式传达出去。这种工作最忌讳的便是人云亦云和僵硬死板的图解,尤其需要的是正确认识复杂社会现象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恰恰符合了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对学生的要求和培养目标,有助于培养出具有创造力、对社会生活现实有认识能力和判断力的人才。

三、目标与手段――在戏剧与影视学专业中推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除了需要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之外,还要适应特定的教学对象。目前,我国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的生源并不是第一流的,艺术专业的录取分数普遍低于其他的同等本科专业。所以,大部分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学生的文化课水平并不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能力都稍差一些,但感受力、活动能力比较强。

笔者和辽宁大学的几位教师共同完成的此次教学改革实验,涵盖了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摄影、广播电视学、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导演、表演等几个专业的学生,涉及了学科通选课、学科核心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方向课等几个类型的课程,经过理论上的探讨和实际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一)建立“存疑式”和“情景式”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是将“正确的知识”告诉学生,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任课教师要改变这种“传递式”教学,建立“存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留下问题,不予解答。一是将有争议的问题和尚无定论的问题直接抛给学生,告诉他们此问题无解,同时对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要让学生了解这一问题争论的焦点是什么,无法形成定论的根源又是什么。二是在某些内容的讲授中特意设置问题,但不给出答案,让学生通过课下查找资料的方式自己寻找答案。这样可以改变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形成的被动接受的习惯,打破他们那种“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并且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思维定式。[6]

“情景式”教学是对“情景换位”的学习模式的一种转化。要求教师改变简单的思想观念传输的方式,学会将抽象的问题还原为具体的情境。可以通过详细、完整地讲授思想观念形成和确立的过程,让学生对特定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环境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也可以用模拟的方式,将学生置于具体的情境之中,体会其中的特殊感受,形成一定的理解和认识。这对于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所要面对的始终都是具体的人和事,而不是抽象的观念,只有对具体情境具有认识、判断和再创作的能力,才能真正胜任影视艺术工作。

(二)设计“参与性”课堂模式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形式,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传统的“满堂灌”的课堂模式让学生形成了一种习惯,认为上课只需要听就可以了。学习认真一点的,还会做笔记,学习不积极的甚至连纸笔都不带。“研究性学习”需要的是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去探究问题,自主学习。这就需要改变这种“满堂灌”的课堂模式,适当设计一些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的环节,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

可以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法。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设置一些小问题,留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也可以采用自由发言的形式,让学生随时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参与性。

还可以设置学生“讲习课”。将一些知识性比较强、问题相对简单的授课内容安排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查找资料,自己备课,自己上讲台讲。还可以设置提问环节,让其他学生对该学生所讲的内容提出问题,推动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教师主要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对于学生疏漏的问题予以补充,对于其中比较重要但学生又没有讲明白的问题进行深入讲解。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日常上课的过程中逐渐建立主动学习的意识,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这也是目前我国的高校推行“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

(三)规定性作业与自主研究性作业相结合的练习方式

大学教学,特别是一般的文科类教学,不太重视课后练习,也不给学生布置太多的课后作业。一般情况下,一门课程一学期只做一次课后作业,而这一次作业通常还只是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教师并不给予太多指导。学生的实际训练其实是很少的,而缺少指导的一两次练习也基本没有意义。这种“少动手”甚至“不动手”的学习方式很难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研究性学习方向第4篇

[关键词]网络技术、研究性学习、思想政治课

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目标;同年6月,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确定了基础教育的改革目标,研制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纲要》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而网络技术为主导的信息技术教育和研究性学习又成为其中的亮点。

研究性学习,是指以学生的自主性、操作性学习为基础,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专题,独自自主开展研究,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最大的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改变传统教与学的方式,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的层面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地接受转向主动地探究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享受极大的信息资源的同时,学习手段、学习过程、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大大的改变。网络技术教学就是以网络技术为物质手段,学生自主化学习,对需要的网络信息进行查找、筛选、核实、分析、研究,用网络信息为自己的学习服务,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研究精神,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网络技术学习有关的问题。基于网络技术的研究性学习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出的。

一、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整合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

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可能性与现实性。研究性学习,网络技术都是教育科研领域两个崭新的课题,探究二者在特定学科教学中的关系,对于更好的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均具有积极意义。

1、国家教育行政强制力与政策指导为开展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2000年1月国家教育部决定,研究性学习成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重要内容,列为必修课,教育部还专门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施行)》,要求各学校从2001年9月开始实施,对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特点,学习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实施、评价、管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2000年10月,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利用5到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并提出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目前,各校、各地区都在加快教育信息化,尤其是网络技术应用的进程,探索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时代的人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由此拉开帷幕。

2、网络技术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许多地区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其中教育资源的匮乏显得尤为突出。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研究性学习需要更为集约丰富的共享资源,包括需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丰富的导师资源,导师资源可以通过专门师资培训和能力应用培训实现,而信息资源可以通过网络实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与主导,在应用教学中具有如下特点:

①集约化的丰富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和智慧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坚实基础。

②网络资源具有共享性、大量性和广泛传播性的特点。

③网络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建构主义在强调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过程的同时,强调学习者的“协作”和“对话”,可以使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入,认识更全面;而且,资源的共享和时空的超越决定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更多自由选择机会。

④网络化学习的特点。网络化学习具有图文、音频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界面;网络能为学生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记忆特点的、以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学生可以查阅和访问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多种信息源,必要时可以从该信息源复制、下载所需的软件和资料。

3、以网络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

传统教学中,教科书和教师的教案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途径,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这种建立在“以教师为中心”靠灌输传授的教学模式中,学习的过程被理解为被动的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这种教学、学习模式的优势十分明显,却又存在严重的弊病: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器的地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完全忽略,甚至被压抑。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的新的学习方式,它注重学生动手实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与学的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相长教学环境,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技术本身就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手段之一,它要求研究性学习的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信息的搜索、整理、挖掘,以利于自身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学习效率。

可见,无论是研究性学习,还是网络技术教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重视教学、学习主体(学生、教师)的主体性、主动性,崇尚学习过程的自主、创造。

二、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整合的探讨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实际教育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它们消除了距离的障碍,正十分有效地参与整个明日的社会”。的确,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给教育工作者以新的挑战;如何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随时代步伐,着力教育改革,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另一方面,全国上下兴起以改革课程为中心的基础教育改革方兴未艾。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已经续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基础教育的研究热点。传统的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只注重确定知识传授,“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培养的学生是一种继承型、“知识”型人才,而非创造型、实践型人才。研究性学习,使学习的组织、单位、学习内容、形式、学习的周期、评价,教师与师生关系等教学元素发生了质的变化,向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与方法冲突,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

1、我国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现代教育的悖向性。

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体现了国家、社会对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从学生能否有效地接受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理解国家社会对自己的德育要求的角度来看,必须强调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即应当充分重视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充分考虑学生今天能否适应社会生活。思想政治课本身又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时代性、前瞻性和社会性特点,与时代和社会息息相关,与个人成长息息相关,从这个角度上出发,思想政治课的组织与教学应该是开放的、发展的,并且是使受教育者个体(学生)融进教学环境,接触生活、社会的过程。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与塑造完整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社会、国家是一致的,而传统的思想政治课“为考试而学,为考试而教”,教学的基础性在歪曲目的驱动下彻底毁灭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传统思想政治课与机械“倒灌”的教学方式教学,师生关系被禁锢在输入与输出的简单系统性,缺乏反馈、信息,学生思维僵化,实践能力差,创新与创造能力意识薄弱,培养一批又一批机械的“知识”型人才。

从20世纪90年代全球第三次教育改革浪潮至今,各国教育改革此起彼伏,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更是层出不穷,改革的焦点集中在课程的更新上。

在全球出现“教育战略热”和以“新国民精神”为主的新教育理念浪潮的大环境,我国教育以服务实现中华民族现代化为根本目标,教育改革和发展出现了如下趋势: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创新教育,从产学研分离走向产学研一体化,从学历型社会走向学习型社会,从教育国家化走向教育国际化,从封闭教育手段走向教育信息化,从教师的知识传承走向引导创新,从办学体制单一走向多元化,从集中统一模式走向非均衡发展模式。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在新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理念,让学生适应以新科技革命为主导的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来临具有深远而中大的意义。

2、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的整合与思想政治课的改革一致。

(1、)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性。在中学各门学科中,思想政治课与社会变革的联系最为紧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关注时事、政治理论的新动向,研究性学习主张探究社会生活,能迅速而直接地直接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学习的过程和终结又能把研究性的成果得以展现和评价,保证学习内容的更新,时代性得以体现。而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网络巨大的信息量,使网络技术教学能在巨大信息量的前提下开展学习活动,网络的同步新闻、滚动信息保证了学习者涉足知识的时效性。

(2、)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开放性的要求。一方面,当代中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较多地接触日新月异的现实收获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中学德育教学注重培养完善人格,发展个性,而德育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和基本点。无论是中学生接触社会社会、了解时事,分析问题,培养完善德育,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通过政策粉丝、社会调查,具体通过研究性学习和网络技术开拓视野,发展兴趣,完善人格。

(3、)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实践性的要求。研究性学习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在指导学生对研究专题(课题)的选择和研究方案的设计,着眼强化学生实践意识,提高学习直接经验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感性体验的机会和途径,如社会调查、模型模具的制作和建造、热点问题研究等等;而网络技术教学尤其是泛义上的信息技术教学,同样需要较强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教育、教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到学习网站建立,资源库、网络平台营运,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参与其中,充分体现实践性。

(4、)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综合性的要求。思想政治课的综合性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教学要求、目的上的综合性。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所涉及的面都是相当广泛的,既可以是传统学科,也可以是新兴学科;既可以是科学方面,也可以是人文方面;既可以是单科性,也可以是综合性,充分照顾不同学习主体、学习内容的具体学习条件下的不同需要。另外,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素质和综合行为素质,在这个层面上,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另外,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在思想政治教学学习评价体系改进,与具体相关学科融合与综合,推崇人本主义理念上,具有积极的意义。

3、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具体运用

(1、)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实施过程。根据研究性学习特点与网络技术教学的要求,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实施的流程可以分为:研读(初学)教材——确立课题——制定方案——指导并开展研究——成果表述与评价,共五个阶段,具体实施简单介绍如下:

研究教材。这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它决定着以后学习开展的内容、手段、过程,甚至最终的成果表述。按照经验,研读(初学)教材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朗诵、表演、图片展示、“修改”教材等形式进行。通过研读教材,使学生对教材对所需要再深入学习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能明确教材中的难点和疑点,从而研究课题奠定学习基础。

确立课题。选择课题应当以课本知识为依托,关注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趋势与走向。一般说来,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和手段,确定课题可以教师选题,学生选题等形式进行。在实际的操作中,无论是教师选题还是学生选题,教师应当着力指导学生侧重一个方面作为研究方向,依据具体、可行、新颖、现实的原则,确立学习课题。

制定方案。在确定研究学习课题之后,学生依据分组,各个课题小组结合自己的课题构思、目的、目标等,查询资料、调查访问,确定自己课题小组的具体研究内容,写出课题研究方案,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应当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各课题小组子课题的研究方案,以便进行课题的开题论证与评审。

指导并开展研究。在前面的几个准备环节之后,便进入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质阶段,既开展学习活动。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常用的研究方法,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文献法、调查法、咨询法等,以网络技术为主要手段,开展学习。其次,要求学生制定一个学生目标,学生就可以上述目标和方案进行自主研究学习。在获取所需的信息之后,要对已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综合。研究成果的表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教师要教会学生用恰当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

成果表述与评价。这是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水平会因此而得到提高。常见的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交流方式有研究,论文、多媒体、表演、展览,成果可以同网页(校园网)展示,体现网络技术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优越性。

(2、)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整合实例。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的学习形式不仅是开放的,而且还是多种多样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最好是由学生从显示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课题,教师可以指导,也可以推荐课题,凡是与思想政治课相关的内容,都可以大胆地运用两项教学技术,发挥学生主动性,实施研究性与网络技术教学。

本文以“加入WTO对我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为例,对在网络技术教学条件下的研究性学习作一简单叙述。

[1]研究课题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了解“入世”对我市经济结构、文化结构、社会结构的影响,尤其是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网络信息处理与现实生活的体会,着力解剖“入世”后,同学们身边的微妙变化和对未来形势的展望。

[2]研究课题的具体实施:

阶段一:准备和指导。专门安排一节课,介绍该课题的研究意义、程序,对于开展研究性学习较晚的学校,可请校外的专家或其他有经验的人员做一个专门讲座,对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知识做必要的辅导。同时,向同学们展示有关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成功案例,以便于同学理解和增强实验信心。

阶段二:设计方案,开展研究。首先,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我国为争取“入世”所做的努力,“入世”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入世”我国在经济、教育、社会等领域将实现怎样的改变与为“入世”条款做怎样的承诺。其次,了解本市的经济基本概况,尤其是对本市历年经济的发展,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如属于什么产业结构、出口和对外贸易占全市的经济总量是多少、国有企业的改制和效益如何等等)。最后,把收集和整理的资料进行汇总,开展研究(研究的方法这里不作赘述,可参考有关开展研究性学习常规方法进行),得出结论,在研究的基础上,写出研究报告。

阶段三:评价与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应该先进行自评,总结整个研究过程的不足与成功;然后,有条件的学校通过校园网上的论坛、BBS、留言板进行交流,也可向有关媒体(如报纸、杂志、有关网站)投稿,尽量使成果得到最高效的展示。

[3]研究课题的评价:

根据有关学者的观点,在对课题研究报告的评价中,可以采用定性的评语式与定量的记分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评价的根据可以依据课题的目的、研究过程的积极性、成果的价值与创新等指标来进行。

【参考文献】

[1]张健徐文龙,《中国教育新走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展望》,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3]刘婉华罗朝猛,《聚焦研究性学习——从理论到实践》,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4]陆宏冯学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理论与实践》,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2000年1月;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2001年9月;

[7]黄秉刚,《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之探索》,《人民教育》,2002.4;

[8]郑晓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杂货内研究性学习》,《历史教学》,2002.2;

[9]李海北,《谈网络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开放教育研究》,2002.1;

[10]胡兴松,《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2.Z1;

[11]毕作勤刘强王绪东,《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中国教育学刊》,2003.4;

研究性学习方向第5篇

【关键词】中学生物学学习情境

一、为什么要创设研究性学习情境

研究性学习是人们在总结发现式学习和有意义学习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要研究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决不是为了取代学校现有的学科教学。因为中学生还处在长知识、打基础的阶段,学科教学中的知识、能力训练是他们成长所必需的。如果不具备一定的从学科教学中获得的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非但不能取代,相反还有赖于学科教学的质量。创设研究性学习的情境,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如何创设研究性学习情境

课堂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方法指导的主阵地,课外是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的主要场所。如何创设研究性学习情景,让课堂与课外有机结合,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是我们老师的任务。因此,在教育中,注重创设情境渗透、训练和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科学原则,不断地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求索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课堂教学民主是师生共创的,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出特定的情境,向学生提出要研究的领域,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胆地思考、质疑和创新。如课堂上常问学生“为什么?”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去思考、质疑;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课堂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研究目的,是为达到某种结果而精心设计课堂,不是对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都研究,向外扩展与发散不是无限制的,更不是随机性地确定研究对象。课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达到“润物细无声”完美融合的境界,才能展示出生物学科固有的和谐之美。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在新课导入时,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出特定的情境,利用趣味引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侧向思维。在解决教材的重、难点问题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等;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常识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思考,利于学生分析、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和注意力的集中。如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教学时,启发设问学生:人们能不能用植物的细胞、组织、茎尖、叶片及花粉花药等,在一定条件下去培养它们生长发育为一株株新的植株?有的学生说,这就是植物组织培养的高新生物技术,“我们能不能用动物细胞培养优秀的动物新品种呢?”学生即突破细胞的全能性这一教材难点。

3.重视生命科学史的教育,重设教材经典实验情境,建构科学思想方法。生命科学史揭示了人们思考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思想历程,呈现了科学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通过实验学生能深刻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规律,形成规范、严谨、科学的思维方法。如何在学习前人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时,又不压抑学生思维的创新,如何展示前人的思路,揭示蕴含的思想,将负载着的深刻学科思想剖析出来,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身的能力得以提高,这应当是研究性学习课堂和研究性活动过程中重点思考的问题。各种科学领域中知识的探索和技术的应用都随着时间的发展和新设备的出现而不断变化,但各种科学探索的过程是相似的,重视设计生命科学史和重新设计经典实验的情境都是必要的。如孟德尔为什么被称为“遗传学之父”?通过“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理论解释(做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总结规律(得出结论)”这一情境的演绎,学生建构起科学思想方法。

4.创设真实情境,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研究性学习从很大程度上是学习对生活的回归,真实生活的情境创设为这种回归的带来了可能性。研究性学习特别强调问题来源的情境性,在真实情境下的充分体验和感受,创设真实情境,强调学生“在运用中掌握”,强调“知情意行”的有机融合。如探究含磷洗衣粉对池塘富营养化的作用、色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本地遗传调查、食物的药用等。在活动中,学生兴趣浓厚,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利于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习惯的养成,利于其探索精神的培养。

注重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

三、创设研究性学习情境应注意的问题

1.研究性学习应该面向全体学生

离开了全体学生这个层面,研究性学习就完全背离了它的初衷。所以,要让研究性学习避免“贵族化”,走向“平民化”,就得重研究过程,而淡化研究成果。如果成果不期而遇,自然是个惊喜,但不出成果,只要“学会了研究”,也是极大的收获。近几年,笔者在研究性学习上进行了一些尝试。笔者对学生的要求就是“学会研究”。首先是“走完研究全过程”。从选择课题,到收集资料、选择资料,再到提出独见,最后起草、修改、誊写。只要“走完了研究全过程”,即使不小心“踩在前人的脚印上”也没有关系。这样重“学会研究”,而淡化“研究成果”,才是真正面向全体学生,才能避免贵族化。

2.老师应重视研究性学习过程

创设研究性学习情境应包括宣传发动、制定计划、开设讲座、提供选题、指导方案设计、总结展示等工作。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不再是一个惟一的知识的拥有者和信息的传递者,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师只是一个顾问、一个参谋、一个引导者。研究性学习本身是一个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平台,在这个空间内,学生可以不受任何人的强行指令,他们可以自己提出学习任务,选择学习伙伴,考虑学习时间,设计学习过程。

研究性学习方向第6篇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形成性评价;高职英语教学

教学评价是高职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目前国内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大多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评价,被评价的学生并未能知道教师是如何评价自己的,教师也未能很详细地看到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或者是感悟,而形成性评价却能很好的解决这一点。

1形成性评价与高职英语行动导向教学概述

1.1形成性教学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指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它既可以为学生提供其最近学习的基本状态及取得的成果,也可以让教师通过评价对学生进行客观分析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可以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下段学习计划。可以说是一个成熟的、全面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它不仅可以让教师明确教学中取得的成绩和不足,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程度及今后的努力方向,也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自己目前学习状况的了解,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

1.2高职英语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1.2.1评价概念过于狭小

一直以来,在教师、学校、家长和社会的观念当中,教学评价即意味着考试,学生学习的优劣是通过考试成绩的高低来说明的,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多方面表现,如情感态度、学习习惯、爱好特长等,把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情况简化为一个分数。教学评价应一直伴随学生的学习过程,除考试外还应对学生的各方面表现进行评价,提供反馈,进而调节。目前高职英语教学的主要评价方式是期末测试和以B、A、四级为代表的水平测试,把学生获得答案的思考以及应用排斥在外,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导致学生只关注考试结果。

1.2.2评价主体过于单一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教育评价体系中,学校评价老师,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被排斥在评价主体之外,只是一个被评价的对象,基本上处于被动的被检查、被批判的地位,其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评价的形式主要是“他评”,忽视学生的“自评”,这种单一化的直线式的评价难以成为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鼓励自我的手段,没有形成教师、学生、学校、家长等多主体共同积极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1.2.3评价功能忽视发展

现行评价方式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很少关心考试中反映出的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情况、努力程度。评价过于关注结果,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策略以及态度情感,不能很好发挥评价的改进、激励、发展等功能。

1.2.4评价结果缺少反馈

由于评价的方式主要为考试,学生参加完考试后,只知道自己得了多少分,或属于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中的某一等级。至于考试中出现的问题,自己在哪个方面有所欠缺却并不了解,也就无法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

1.3行动导向教学

行动导向教学法强调学生才是学习过程的中心和主体,教师变成学习过程的组织人、管理人、协调人、和监督人,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行动序列。

1.3.1行动导向教学的内涵

行动导向实质是通过创设某种特定职业“情境”,让学生在老师所设计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学生通过“获取信息、制订与实施计划、控制质量、评定工作成绩”等行为模式,通过“动手”实践,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1.3.2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包括四个基本阶段:导入 ---- 实施 ---- 展示学习成果----学习评价。对应的行动分别是获取信息;制定与实施计划;控制质量;评定工作成绩。四个行动构成完整的行动导向行为模式,学生在整个行动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提高自身的社会能力、个性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

1.4行动导向教学在高职开展情况

从2008年开始,行动导向教学法就在全国高等院校的高职中开始铺开,广西的高职英语课堂也开始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很多方式方法,在教学中取得了许多成绩。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英语课堂教学覆盖了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卡片展示法、角色扮演法、引导课文法、模拟教学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在英语课堂的使用改变了学生的一些学习习惯,也帮助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有些课堂并未能够达到教师教学设计的目标,学生在英语的学习上也未能达到较为理想的状态,对于基础薄弱的同学和基础较好的同学采用终结性评价的方式导致了这些学生未能发挥潜质,从而导致了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未能提高的状况。

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1国外形成性评价研究

国际上著名的研究形成性评价专家P. Black和D. William认为:广义上的评价包括教师和学生进行的所有能够收集学习信息的活动,这些收集到的信息可以诊断性地用以调节教与学(Black and William, 1998)。Carol Boston在美国教育部教育研究与改良办公室资助项目论文(资助项目合同号:contract ED-99-CO-0032)The Concept of Formative Assessment即《形成性评价的概念》一文中说:依据此定义,评价就包括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观察、教室讨论活动、学生学业分析(包括家庭作业和考试)等。如果这种评价引出的信息被用来调节教与学,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则评价就变成了形成性评价,它与终结性评价相对立(Boston, 2002)。有些西方学者把形成性评价叫作assessment for learning即“为了学习而进行的评价”,以与assessment of learning“对学习进行的评价”相对应。

在国际上,对评价的改革起步比我国早得多,如形成性评价在20世纪80年代就在进行研究与运用,而且政府高度重视,对评价研究项目大力资助,大量专家参与。如英国的评价改革小组(The Assessment Reform Group, ARP UK)2002年3月公布的“为学习而进行的评价之十原则”研究小组就集中了7位专家。许多国家在担当科研任务的许多高等学校设立了评价研究中心,特别是在语言测试领域处于较先进地位的英国,如University of Manchester设立了The Center for Formative Assessment(形成性评价中心);在一贯重视标准化语言测试的美国也已经高度重视形成性评价研究,例如世界著名的ETS(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在其网站的招聘优秀形成性评价专家的广告里说:“ETS已经在积极研究与开发运用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形成性评价项目(ETS, 2002)。”

2.2国内形成性评价的研究

与国外研究相比,我国外语界对形成性评价的研究起步晚,2004年《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试行)》开始倡导形成性评价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目前形成性评价已经被广大高校教师认可并也广泛应用于英语教学中。国内学者就如何把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多元互补的评价体系,以促进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形成性评价在单科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方面,如在口语教学、写作教学、阅读教学和综合英语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如利用形成性评价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方面,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述和探讨,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和具体做法,有的还进行了实验研究。

国内学者在这些研究中已经初步取得了这样一些共识:

第一、形成性评价的特点在于重视语言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和“以人为本”的理念。评价以学生为主体,是过程的评价,多维的评价,开放的评价,发展的评价。

第二、英语教学中运用形成性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便于教师反思和调整教学行为;增强合作和参与意识,培养合作学习和与人交往的能力。(陈炼2005)

第三、英语教学中运用形成性评价应依据以下原则:主体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实践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多元评价原则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形成性评价的方法在于运用教师观察、访谈、学习日记、学习档案等工具,以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等方式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时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和策略进行激励性的评价。

3研究的意义

3.1高职形成性评价研究内容

经过中国知网的查阅,形成性评价的研究有2925个条目,与高职的相关的条目有365条,其他是大学尤其是小学和中学的占大多数。研究的内容与高职英语教学相关的分别是在综合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体系、写作、口语、词汇等方面的研究。

3.2高职行动导向教学研究内容

行动导向教学在知网中查阅到与高职有关的70个条目,研究内容可以归类为:教学体系研究、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研究、行动导向在高职英语教学的实践研究、行动导向在英语单项学习如口语、写作、听力等教学研究。

3.3在行动导向教学中进行形成性评价的意义

在行动导向教学中,学生通过独立的获取信息、独立的制定计划、独立的实施和评估计划,使之在动手中学习职业技能,掌握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知识和能力体系。形成性评价的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的问题等方面做出评价,其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形成性评价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是为保证教学过程的完整性、正确性、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而对学生行为进行的评价。它能够帮助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质,并就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为教师提供反馈。具体而言,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渠道,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整理、分析学生日常学习的信息,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和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外语学习潜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一个不断自我完善与提高的机会,给予学生极大的发展空间。

4结论

综合上述内容,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学评价,特别是形成性评价在行动导向教学的实践运用与研究是鲜少有的,这是本文研究的切入点,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Bachman, L. F. 1981. Formative evaluation in specific purpose program development. In R.Mackay&J. D. Palmer (Eds.), Language for specific Purposes: Program Design andEvaluation [M] (pp. 106-119). Rowley, Mass: Newbury House.

[2] Genesee F & Upshur J A. Classroom-based Evalu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Education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3] 罗少茜. 英语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4] 盛湘君. 高职英语教学中形成性评估的研究和实践[J]. 学术论坛 2005,(5):

[5] 王京华,马建桂.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实验研究[J]. 宁夏社会科学,2006(5):152-154.

[6]吴秀兰. 形成性评价在国内外高校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 外语界,2008.

研究性学习方向第7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戏剧与影视学;专业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3-0078-03[ZW(N]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大学第五批教学改革项目(JG2013YB003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任艳(1978―),女,山东平原人,博士,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影视艺术理论。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来自于西方的教育方式。在我国,对“研究性学习”主要有三种认识。一种是将其看作一门课程,一种是将其视为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是将其视为一种教育理念。一般来说,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研究型课程主要是在中小学,在大学则更多地将其视为一种学习方式。将其视为一种理念则主要是教育研究者们从理论上的讨论。

本课题是从教学角度对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的“研究性学习”的应用研究,采纳的是第二种观点,尝试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融入专业的课程教学当中。

一、经验与知识――对“研究性学习”的再认识

目前,大学的“研究性学习”基本被等同于科学研究活动,主要是让本科生了解和参与科研活动。最早的是清华大学的“学生科技训练计划”,随后是浙江大学的“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继而中国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也陆续设立了类似的科研训练项目。[1]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者们的认识。比如刘树仁[2]认为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李尚卫[3]也直接指明“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王睿[4]给出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是“依照科学研究的模式”来完成教学。其实从“研究性学习”形成的历史可以看出,这种简单的理解是对“研究性学习”的一种误解,甚至可能造成对“研究性学习”的本性的背离。

“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卢梭,他在教育小说《爱弥儿》中提出了尊重儿童天性的教育理念。而后是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以个体的直接经验为中心、以学生的个人活动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之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活动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等进一步丰富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内容。[5]从他们的思想可以看出,“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自主地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让他们面向“经验”,面向现实的生活,从中获得对世界的认识,最终仍然需要形成正确的“知识性”认知。“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否定“知识”,而是拒绝用既有的“知识”去限制学生。除了主动地探究和发现,“研究性学习”起码还有两层意思:一是面向社会和生活现实,面向经验;二是科学的认知。

所以,将“研究性学习”简单地等同于科学研究的做法确实有所偏颇。因为这极易将学习简化为对研究方法的掌握,对研究过程的了解,而忽略了“面向社会和生活现实”这一点,甚至会降低了对认知的科学性的要求。比如,有学者认为“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即便最后的研究结果“稚嫩可笑”也没关系。[6]而对于一般的人文艺术学科的本科生来说,他们能参与的“科研”工作,不过是研究资料的梳理,即便形成了某种认识,也只是从“知识”到“知识”的过程,恐怕离“研究性学习”的本质还是有距离的。

早在2001年学者安桂清[7]就提出了“研究性学习不能囿于科学研究的藩篱”的观点,但是似乎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接受。因为她发表于《教育发展研究》的这篇论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反思》虽然被引用了92次,但之后被不断重复的却是“研究性学习就是类似于科学研究的主动学习”。因此,有必要重申“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首先要强调的是“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是让学生面向现实生活世界,而不是书本世界,注重体验性,不能用已有的概念和思想限制学生对世界的个性化认识,更不能用单一的“科学研究”方法取代了探索式学习的丰富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另外,对“研究性学习”的推行和实施还需要根据专业和课程的需要来做个性化的设计,否则便可能陷入僵化和形式主义,同样是对“研究性学习”的背离。

二、学习与创作――在戏剧与影视学专业中推行“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2011年,戏剧与影视学正式被确立为一级学科,涵盖了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摄影、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导演、表演等10多个本科专业。这为戏剧与影视学下属的各专业有了新的发展方向。

(一)“专业性”要求的加强需要推行“研究性学习”方式

以前,戏剧与影视学的各本科专业是各高校根据自身条件、依托不同的学科建立起来的,如文学、新闻与传播学、信息技术等,对专业性并无特别突出的要求,基本同普通文科专业一样,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然而,根据当前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规划,培养艺术专门性人才成为影视教育重心,艺术教育面临从“学术型”向“专业型”的转变。[8]这必然要加强对学生的创作能力的培养。艺术创作需要的是思想的自由和个性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和“接受性”学习方式只会禁锢学生的思想,束缚学生的个性,压抑他们的创作潜力。只有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二)就业去向需要学生形成“研究性学习”的思维习惯

戏剧与影视学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进入该领域的创作一线工作,主要从事影视剧、电视节目、网络视频、影视广告等文化产品的制作和传播工作。戏剧与影视学的毕业生将成为重要的社会舆论和文化思想的传播者和制造者。从一定意义上说,他们需要比普通观众更有见地,对事物认识更深刻,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对观众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在很多时候还需要对主流价值观和社会意识形态有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并能以观众易于接受的方式传达出去。这种工作最忌讳的便是人云亦云和僵硬死板的图解,尤其需要的是正确认识复杂社会现象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恰恰符合了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对学生的要求和培养目标,有助于培养出具有创造力、对社会生活现实有认识能力和判断力的人才。

三、目标与手段――在戏剧与影视学专业中推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除了需要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之外,还要适应特定的教学对象。目前,我国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的生源并不是第一流的,艺术专业的录取分数普遍低于其他的同等本科专业。所以,大部分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学生的文化课水平并不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能力都稍差一些,但感受力、活动能力比较强。

笔者和辽宁大学的几位教师共同完成的此次教学改革实验,涵盖了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摄影、广播电视学、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导演、表演等几个专业的学生,涉及了学科通选课、学科核心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方向课等几个类型的课程,经过理论上的探讨和实际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一)建立“存疑式”和“情景式”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是将“正确的知识”告诉学生,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任课教师要改变这种“传递式”教学,建立“存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留下问题,不予解答。一是将有争议的问题和尚无定论的问题直接抛给学生,告诉他们此问题无解,同时对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要让学生了解这一问题争论的焦点是什么,无法形成定论的根源又是什么。二是在某些内容的讲授意设置问题,但不给出答案,让学生通过课下查找资料的方式自己寻找答案。这样可以改变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形成的被动接受的习惯,打破他们那种“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并且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思维定式。[6]

“情景式”教学是对“情景换位”的学习模式的一种转化。要求教师改变简单的思想观念传输的方式,学会将抽象的问题还原为具体的情境。可以通过详细、完整地讲授思想观念形成和确立的过程,让学生对特定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环境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也可以用模拟的方式,将学生置于具体的情境之中,体会其中的特殊感受,形成一定的理解和认识。这对于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所要面对的始终都是具体的人和事,而不是抽象的观念,只有对具体情境具有认识、判断和再创作的能力,才能真正胜任影视艺术工作。

(二)设计“参与性”课堂模式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形式,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传统的“满堂灌”的课堂模式让学生形成了一种习惯,认为上课只需要听就可以了。学习认真一点的,还会做笔记,学习不积极的甚至连纸笔都不带。“研究性学习”需要的是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去探究问题,自主学习。这就需要改变这种“满堂灌”的课堂模式,适当设计一些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的环节,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

可以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法。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设置一些小问题,留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也可以采用自由发言的形式,让学生随时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参与性。

还可以设置学生“讲习课”。将一些知识性比较强、问题相对简单的授课内容安排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查找资料,自己备课,自己上讲台讲。还可以设置提问环节,让其他学生对该学生所讲的内容提出问题,推动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教师主要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对于学生疏漏的问题予以补充,对于其中比较重要但学生又没有讲明白的问题进行深入讲解。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日常上课的过程中逐渐建立主动学习的意识,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这也是目前我国的高校推行“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

(三)规定性作业与自主研究性作业相结合的练习方式

大学教学,特别是一般的文科类教学,不太重视课后练习,也不给学生布置太多的课后作业。一般情况下,一门课程一学期只做一次课后作业,而这一次作业通常还只是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教师并不给予太多指导。学生的实际训练其实是很少的,而缺少指导的一两次练习也基本没有意义。这种“少动手”甚至“不动手”的学习方式很难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采用规定性作业与自主研究性作业相结合的练习方式是为了增加学生的实际训练。规定性作业是面向全体学生、必须完成的、规定题目或形式的作业,自主研究性作业则是跟授课内容相关但不规定题目或形式的作业,且可以自由选择做与不做。对于自主研究性作业要求教师给予面对面、一对一的指导,甚至可以要求学生反复修改,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问题形成比较深刻和全面的认识。这是将“研究性学习”直接纳入课程教学的一种形式,既便于教师指导学生,又有利于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研究性学习”的习惯。

“研究性学习”的全面建立,需要打破许多思想陈规,涉及教师、学生和管理者,需要有政策、制度的支持和保障,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社会工程。本文所提出的几种方法,只是针对戏剧与影视学专业,从教师的角度进行的课程教学的改进策略,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研究性学习”的建立起到推动作用。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希望能对“研究性学习”的建立贡献一点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耿希峰,马丽枝,曲贵海.教学型大学本科生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6):149.

[2]刘树仁.研究性学习探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1(6):146.

[3]李尚卫.高校研究性学习新论[J].宜宾学院学报,2008(4):119.

[4]王睿.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与策略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5(5):83.

[5]张利荣.大学研究性学习理念及其实现策略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2:35-43.

[6]叶纪林.国外研究性学习的现状、特点及启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8(2):54-55.

研究性学习方向第8篇

[关键词]网络技术、研究性学习、思想政治课

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目标;同年6月,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确定了基础教育的改革目标,研制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纲要》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而网络技术为主导的信息技术教育和研究性学习又成为其中的亮点。

研究性学习,是指以学生的自主性、操作性学习为基础,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专题,独自自主开展研究,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最大的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改变传统教与学的方式,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的层面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地接受转向主动地探究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享受极大的信息资源的同时,学习手段、学习过程、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大大的改变。网络技术教学就是以网络技术为物质手段,学生自主化学习,对需要的网络信息进行查找、筛选、核实、分析、研究,用网络信息为自己的学习服务,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研究精神,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网络技术学习有关的问题。基于网络技术的研究性学习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出的。

一、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整合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

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可能性与现实性。研究性学习,网络技术都是教育科研领域两个崭新的课题,探究二者在特定学科教学中的关系,对于更好的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均具有积极意义。

1、国家教育行政强制力与政策指导为开展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2000年1月国家教育部决定,研究性学习成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重要内容,列为必修课,教育部还专门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施行)》,要求各学校从2001年9月开始实施,对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特点,学习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实施、评价、管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2000年10月,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利用5到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并提出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目前,各校、各地区都在加快教育信息化,尤其是网络技术应用的进程,探索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时代的人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由此拉开帷幕。

2、网络技术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许多地区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其中教育资源的匮乏显得尤为突出。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研究性学习需要更为集约丰富的共享资源,包括需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丰富的导师资源,导师资源可以通过专门师资培训和能力应用培训实现,而信息资源可以通过网络实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与主导,在应用教学中具有如下特点:

①集约化的丰富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和智慧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坚实基础。

②网络资源具有共享性、大量性和广泛传播性的特点。

③网络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建构主义在强调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过程的同时,强调学习者的“协作”和“对话”,可以使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入,认识更全面;而且,资源的共享和时空的超越决定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更多自由选择机会。

④网络化学习的特点。网络化学习具有图文、音频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界面;网络能为学生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记忆特点的、以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学生可以查阅和访问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多种信息源,必要时可以从该信息源复制、下载所需的软件和资料。

3、以网络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

传统教学中,教科书和教师的教案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途径,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这种建立在“以教师为中心”靠灌输传授的教学模式中,学习的过程被理解为被动的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这种教学、学习模式的优势十分明显,却又存在严重的弊病: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器的地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完全忽略,甚至被压抑。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的新的学习方式,它注重学生动手实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与学的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相长教学环境,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技术本身就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手段之一,它要求研究性学习的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信息的搜索、整理、挖掘,以利于自身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学习效率。

可见,无论是研究性学习,还是网络技术教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重视教学、学习主体(学生、教师)的主体性、主动性,崇尚学习过程的自主、创造。

二、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整合的探讨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实际教育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它们消除了距离的障碍,正十分有效地参与整个明日的社会”。的确,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给教育工作者以新的挑战;如何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随时代步伐,着力教育改革,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另一方面,全国上下兴起以改革课程为中心的基础教育改革方兴未艾。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已经续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基础教育的研究热点。传统的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只注重确定知识传授,“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培养的学生是一种继承型、“知识”型人才,而非创造型、实践型人才。研究性学习,使学习的组织、单位、学习内容、形式、学习的周期、评价,教师与师生关系等教学元素发生了质的变化,向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与方法冲突,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

1、我国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现代教育的悖向性。

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体现了国家、社会对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从学生能否有效地接受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理解国家社会对自己的德育要求的角度来看,必须强调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即应当充分重视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充分考虑学生今天能否适应社会生活。思想政治课本身又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时代性、前瞻性和社会性特点,与时代和社会息息相关,与个人成长息息相关,从这个角度上出发,思想政治课的组织与教学应该是开放的、发展的,并且是使受教育者个体(学生)融进教学环境,接触生活、社会的过程。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与塑造完整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社会、国家是一致的,而传统的思想政治课“为考试而学,为考试而教”,教学的基础性在歪曲目的驱动下彻底毁灭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传统思想政治课与机械“倒灌”的教学方式教学,师生关系被禁锢在输入与输出的简单系统性,缺乏反馈、信息,学生思维僵化,实践能力差,创新与创造能力意识薄弱,培养一批又一批机械的“知识”型人才。

从20世纪90年代全球第三次教育改革浪潮至今,各国教育改革此起彼伏,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更是层出不穷,改革的焦点集中在课程的更新上。

在全球出现“教育战略热”和以“新国民精神”为主的新教育理念浪潮的大环境,我国教育以服务实现中华民族现代化为根本目标,教育改革和发展出现了如下趋势: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创新教育,从产学研分离走向产学研一体化,从学历型社会走向学习型社会,从教育国家化走向教育国际化,从封闭教育手段走向教育信息化,从教师的知识传承走向引导创新,从办学体制单一走向多元化,从集中统一模式走向非均衡发展模式。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在新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理念,让学生适应以新科技革命为主导的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来临具有深远而中大的意义。

2、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的整合与思想政治课的改革一致。

(1、)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性。在中学各门学科中,思想政治课与社会变革的联系最为紧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关注时事、政治理论的新动向,研究性学习主张探究社会生活,能迅速而直接地直接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学习的过程和终结又能把研究性的成果得以展现和评价,保证学习内容的更新,时代性得以体现。而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网络巨大的信息量,使网络技术教学能在巨大信息量的前提下开展学习活动,网络的同步新闻、滚动信息保证了学习者涉足知识的时效性。

(2、)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开放性的要求。一方面,当代中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较多地接触日新月异的现实收获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中学德育教学注重培养完善人格,发展个性,而德育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和基本点。无论是中学生接触社会社会、了解时事,分析问题,培养完善德育,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通过政策粉丝、社会调查,具体通过研究性学习和网络技术开拓视野,发展兴趣,完善人格。

(3、)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实践性的要求。研究性学习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在指导学生对研究专题(课题)的选择和研究方案的设计,着眼强化学生实践意识,提高学习直接经验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感性体验的机会和途径,如社会调查、模型模具的制作和建造、热点问题研究等等;而网络技术教学尤其是泛义上的信息技术教学,同样需要较强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教育、教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到学习网站建立,资源库、网络平台营运,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参与其中,充分体现实践性。

(4、)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综合性的要求。思想政治课的综合性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教学要求、目的上的综合性。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所涉及的面都是相当广泛的,既可以是传统学科,也可以是新兴学科;既可以是科学方面,也可以是人文方面;既可以是单科性,也可以是综合性,充分照顾不同学习主体、学习内容的具体学习条件下的不同需要。另外,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素质和综合行为素质,在这个层面上,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另外,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在思想政治教学学习评价体系改进,与具体相关学科融合与综合,推崇人本主义理念上,具有积极的意义。

3、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具体运用

(1、)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实施过程。根据研究性学习特点与网络技术教学的要求,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实施的流程可以分为:研读(初学)教材——确立课题——制定方案——指导并开展研究——成果表述与评价,共五个阶段,具体实施简单介绍如下:

研究教材。这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它决定着以后学习开展的内容、手段、过程,甚至最终的成果表述。按照经验,研读(初学)教材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朗诵、表演、图片展示、“修改”教材等形式进行。通过研读教材,使学生对教材对所需要再深入学习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能明确教材中的难点和疑点,从而研究课题奠定学习基础。

确立课题。选择课题应当以课本知识为依托,关注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趋势与走向。一般说来,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和手段,确定课题可以教师选题,学生选题等形式进行。在实际的操作中,无论是教师选题还是学生选题,教师应当着力指导学生侧重一个方面作为研究方向,依据具体、可行、新颖、现实的原则,确立学习课题。

制定方案。在确定研究学习课题之后,学生依据分组,各个课题小组结合自己的课题构思、目的、目标等,查询资料、调查访问,确定自己课题小组的具体研究内容,写出课题研究方案,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应当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各课题小组子课题的研究方案,以便进行课题的开题论证与评审。

指导并开展研究。在前面的几个准备环节之后,便进入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质阶段,既开展学习活动。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常用的研究方法,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文献法、调查法、咨询法等,以网络技术为主要手段,开展学习。其次,要求学生制定一个学生目标,学生就可以上述目标和方案进行自主研究学习。在获取所需的信息之后,要对已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综合。研究成果的表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教师要教会学生用恰当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

成果表述与评价。这是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水平会因此而得到提高。常见的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交流方式有研究,论文、多媒体、表演、展览,成果可以同网页(校园网)展示,体现网络技术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优越性。

(2、)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整合实例。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的学习形式不仅是开放的,而且还是多种多样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最好是由学生从显示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课题,教师可以指导,也可以推荐课题,凡是与思想政治课相关的内容,都可以大胆地运用两项教学技术,发挥学生主动性,实施研究性与网络技术教学。

本文以“加入WTO对我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为例,对在网络技术教学条件下的研究性学习作一简单叙述。

[1]研究课题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了解“入世”对我市经济结构、文化结构、社会结构的影响,尤其是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网络信息处理与现实生活的体会,着力解剖“入世”后,同学们身边的微妙变化和对未来形势的展望。

[2]研究课题的具体实施:

阶段一:准备和指导。专门安排一节课,介绍该课题的研究意义、程序,对于开展研究性学习较晚的学校,可请校外的专家或其他有经验的人员做一个专门讲座,对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知识做必要的辅导。同时,向同学们展示有关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成功案例,以便于同学理解和增强实验信心。

阶段二:设计方案,开展研究。首先,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我国为争取“入世”所做的努力,“入世”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入世”我国在经济、教育、社会等领域将实现怎样的改变与为“入世”条款做怎样的承诺。其次,了解本市的经济基本概况,尤其是对本市历年经济的发展,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如属于什么产业结构、出口和对外贸易占全市的经济总量是多少、国有企业的改制和效益如何等等)。最后,把收集和整理的资料进行汇总,开展研究(研究的方法这里不作赘述,可参考有关开展研究性学习常规方法进行),得出结论,在研究的基础上,写出研究报告。

阶段三:评价与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应该先进行自评,总结整个研究过程的不足与成功;然后,有条件的学校通过校园网上的论坛、BBS、留言板进行交流,也可向有关媒体(如报纸、杂志、有关网站)投稿,尽量使成果得到最高效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