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健康农业发展思路

健康农业发展思路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16 08:31:53

健康农业发展思路

健康农业发展思路第1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三、四中全会和全市丘区经济工作发展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思想,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全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围绕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示范村建设为重点,以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三个转变”为抓手,推进“三个文明”建设,努力提高城乡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实现全镇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二、基本思路

强力实施“调优结构、创新机制、开放带动、城镇拉动”战略,在产业结构上,做到“调优种植业,做大畜牧业,做强工商业,扩大劳务业,提升服务业”。突出“工业立镇、科技强镇、增收富民、确保稳定”四项重点。继续坚持“农业抓调整,农村抓新村,城市抓扩张,产业抓融入,发展抓民营,财税抓增收,管理抓联动,文化抓品味,教育抓素质,党建抓班子”。把体制、观念、科技创新作为动力,把加强“六通三化”作为战略重点,用与时俱进的要求和改革创新的精神,强力推进太和的新跨越。

三、奋斗目标(含10件实事)

2005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12.03亿元,年均增长12%,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14.31亿元,年均增长13%,人均GDP达5674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350元。全镇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在完成上述目标的同时,2005年,我们将首力实施好十大工程

1、切实抓好农民、居民素质教育工程;

2、切实抓好4个村小康示范建设和启动2个扶贫村工程;

3、切实抓好800口“红层找水”和1000口沼气池建设工程;

4、切实抓好20公里通村道社水泥路建设工程;

5、切实抓好1000户小区安置建设工程;

6、切实抓好4万头优质肉猪和百万只小家禽饲养工程;

7、切实抓好新建1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工程;

8、切实抓好城管创卫、创建文明社区工程;

9、切实抓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程;

10、切实抓好低保、农保、社保、农民工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等社会保障工程。

四、主要任务及措施

(一)以“六通三化”为手段,精心打造绵渝路现代农业示范带,促进全面小康建设

大力实施“六通战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一是路通,在王爷庙、佛南村、磨咀、大堰等村实施水泥路硬化20公里。二是水通,努力争取省上立项,实施武安水库及自流渠整治;实施红层找水工程,打人畜饮用水井800口。三是电通,巩固农网改造成果,农户以电代柴达20%以上,继续实施城网改造,确保电力畅通。四气通,新建沼气池1000口,开通武安集镇天然气。五光纤电视通,狠抓光纤电视安装入户,力争入户率达到90%以上,为群众提供文化娱乐、科技知识和市场信息等。六电话通,新增加电话(含座机、小灵通、手机)1000部,确保信息畅通。同时,继续实施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在紫云办事处建立速生杨基地,加强涪江沿岸森林资源保护,建设绿色生态走廊。

狠抓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立足镇情,遵循传统和习惯,集思广益,充分发挥交通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气优势,坚持高起点谋划农业结构调整,扩大规模专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国家认证的“无公害蔬菜”品牌优势,继续实施6000亩无公害蔬菜;改造原有3500亩果园,加强技术培训、指导和管护,提升果农的效益;同时,通过引进名优品种、开展技术培训、提供市场信息、加大扶持力度,继续实施2000亩观光农业、1000亩花卉、4万头优质生猪以及定单优质粮油六大基地,逐步扩大规模,不断提升档次和效益。

积极发展农业大户,实现生产规模化。坚持镇、处、委党委成员联系大户制度,帮助解决1~2件具体问题,并建立健全对大户的考核体系。在巩固原有大户的基础上,今年力争新发展各类大户1110户,其中县级大户10户,镇处(委)级大户10户,村级大户1000户。要积极引导和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到具有经营能力的大户手中,通过大户的能人带动,推动我镇土地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使农民在土地资源转化为土地资本过程中实现增值和增收。同时,要大力发展一批

狠抓支部带协会,实现生产组织化。各村党支部要充分利用我镇现有的蔬菜、水果、生猪、花卉、肉牛、水产、蚕桑以及“农家乐”和小家禽孵抱等优势产业和专业村社,在巩固好现有的专业协会的同时,努力发展新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各村应通过观念、体制和环境的创新,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打破镇、村区域,突破城乡分割,促进各类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根据市场需求,依托现有优势,哪里有协会,就依托那里的协会,就支持那里的协会,把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维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

全面推广新村建设,促进农村城镇化。全面推进以“五改两建四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民新村建设。在凉帽山、佛南、黄磉浩等城区或者城郊村,依托城市扩张和拆迁,实施“城区型”新村建设,在王爷庙、太空等坝地村和武安香樟村,实施“街村型”新村建设,在磨嘴等山地村,实施“庭院型”新村建设。全镇新建农房均由政府负责提供设计图纸,严格按新村建设要求,进行统一规划建设。继续实施风貌工程,加大农房改造包装力度,逐步把农业行政村建设成环境整洁、设施配套、布局合理的全面小康新农村。加快推进武安集镇建设,建成县级卫星小集镇,实现农村城镇化。

培育壮大劳务产业,促进农民生活小康化。要树立劳务开发是实现农民增加收入最快、最便捷的第一大来源的思想,树立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观念,要把劳务开发作为农民增收的第一要务来抓。通过抓引导,旗帜宣明地宣传“外出务工不仅能挣钱,而且能带回新观念、新技术和现代文明”,营造劳务开发氛围;加强镇、处、委、村、社区劳务开发组织机构建设,开展劳动力普查,随时跟踪掌握富余劳动力的年龄、学历、技术等情况,建立劳务开发信息网络;开展外出人员调查摸底,同劳务输出中界机构和用工企业加强联系,积极开拓劳务市场;扎实开展劳务职业技术培训,加强对外出劳务工的教育和管理,提高输出者的素质和竞争力,增加就业渠道和劳务收入,树立优良的劳务形象,打造劳务品牌;创新思路抓服务,继续开展好帮户助耕、法律援助,解决外出人员的后顾之忧。

(二)继续提升和扩大全面小康示范点建设,推动全镇奔小康

在绵渝路和县道公路沿线集中打造全面小康示范带,坚持分类指导,抓点连线,以线促面的原则。通过抓先进村、示范村,带动全镇工作,抓贫困村、落后村,促进平衡发展。按照以特色农业为支撑,以“六通工程”为基础,以新村建设为载体,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进行总体规划、重点突破、上下联动、梯次推进,实行政府引导、农民主体,部门配合,集中领导、财力、物力,重点培植特色产业带动型、基础建设带动型、新村建设带动型、人力开发带动型、农业大户带动型、科技致富带动型等全面小康示范点,加快全面小康建设。在继续抓好磨嘴村11社、王爷庙1社两个示范点的提升基础上,抓好两个村示范的扩面,启动佛南村的全面小康示范建设。各处、委应该重点抓好一个小康示范社,各村重点抓好10—15户示范户,推动全镇全面小康建设。

(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推进镇域经济民营化

充分肯定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认识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富民强镇、推进太和发展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努力营造适应民营经济投资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尽可能为其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努力推出和打造太和镇“旅游休闲的胜地、投资兴业的宝地、商贾云集的福地”的招商引资、开放和开发牌。继续实行镇党委成员联系民营企业制度,落实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国民待遇和有关的发展政策。通过抓招商引资,鼓励社会自然人投资,为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农民办理《再就业优惠证》等措施,扩张民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四)高举社区建设大旗,全面启动文明社区建设

要切实加强党委、政府对社区工作的领导,努力形成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街道社区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要高举社区建设这面大旗,紧紧抓住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这两个重点,努力开启政府自上而下和社区自下而上两个发展动力,切实做好社区建设与党的建设、经济建设、民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四个结合,全方位抓好以“我为社区办实事”为主的为民工程、以壮大和增强社区经济实力为主的富民工程、以关心弱势群体生活为主的爱民工程、以促进再就业为主的安民工程、以创建学习型社区为主的乐民工程等五个工程。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切实增强深入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的自觉性和紧迫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开拓创新,大胆实践,努力把我县城市社区建设不断推向深入。

要把社区建设和创建文明社区两大目标合二为一,达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通过教育引导社区居民,争当文明市民、文明家庭、文明楼院、文明小区等不同层面的创建活动,由点到面,连成一片,滚动发展,加快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促进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的创建,推动文明社区同创共建,真正实现“使身心更健康,让生活更快乐”的“康乐社区”的内涵。不断研究社区工作的新方法,千方百计让陌生的人熟悉起来;让劳累的人轻松起来;让疏远的人亲近起来;让困难的人得到关爱;让奉献的人受到尊敬。让社区真正成为社区居民温暖的家。

(五)加强城市管理,积极开展部级文明卫生县城创建活动

要积极开展文明卫生县城的创建活动,以街道、社区为阵地建立起城市管理良性机制,继续加强市民的文明教育、健康教育,增强文明、卫生意识,提高市民维护城镇卫生、秩序的自觉性。要继续落实“门前三包,门内达标”和“共驻共建”责任制,要充分调动机关单位和居民参与意识,拓展社区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增强社区的造血功能,巩固省级文明卫生县城成果,积极开展创建部级文明卫生县城活动。通过创建工作目标考核,层层签订责任书,把创建工作落到实处,落实到基层。认真抓好镇市容监督大队的管理,提高队员的综合素质,严格工作业绩的考核。

(六)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加快推进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

加强教育事业 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推进中小学布局的结构调整,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提高教学硬件装备水平,推进现代远程教育,打造川中教育名镇。

健全卫生保障 加快与全面小康相适应的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卫生监督和健康保障体系的建立,年内启动新型农村合作保健医疗制度。进一步改善医疗条件,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加强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和预防保健。继续实施“卫生扶贫”项目,逐步杜绝“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发生。加强卫生保健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城乡居民自我保健意识、防病能力和健康水平,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

繁荣先进文化 优先发展群众体育,深入开展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场镇文化、企业文化、机关文化、校园文化和全民健身活动。

加强社会保障 继续做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完善低保管理体系,建立退管服务功能,加快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加快建立农村大病统筹和医疗保险制度,解决农民看病难,吃药难、因病返贫问题。抓好五保供养,确保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确保广大人民不因灾返贫。

推进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继续推行政务、财务公开,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深入开展“四五”普法,严格执行执法责任制,坚持行政执法程序,提高政府工作的法制化水平。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形成积极健康、奋发向上的社会风尚。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切实做好“双拥”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认真抓好安全工作,努力维护社会稳定。

(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争创“三个一流”,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精神,特别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根本学习内容,在求深求新求实上下功夫,不断改进理论学习方法,努力增强学习效果,提高干部自身素质,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健康农业发展思路第2篇

关键词:康养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振兴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以运动、健身、休闲、养生、养老功能为核心的康养产业逐渐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新兴产业。康养农业本质特征是为居民身心健康服务,是一种以农业为坚实基础、以康养为核心理念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尤其是依托健康的环境、健康的生产方式,以健康的农产品,为居民提供回归自然、修身养性、度假休闲、健康身心生活方式。

1康养农业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意义和地位

明确指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伴随政策向“三农”与康养方向持续倾斜,康养农业产业立足于现代农业,集合康养理念,融合三大产业优势,带动市场经济增长。康养农业将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1现代农业新业态

现代农业发展在明确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关乎民生大计的前提下,鼓励农产品形式多样化,有效盘活现有农业资源。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要求实施一批现代农业投资重大项目,支持项目及早落地,有效扩大农业投资。康养农业正是以市场为导向推进现代农业向服务型产业转型升级,以农业为基础实现一二三产业渗透的综合产业,涉及农业、食品、康养、旅游、休闲、教育、文化、扶贫诸多领域。推动乡村康养农业发展能显著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补齐农村短板,解决“三农”问题,推进脱贫攻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进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举措。

1.2乡村旅游新思路

康养农业强调“农旅”休闲康养产业,指明农业资源利用的发展方向,包含休闲观光农业、田园综合体、特色农业园区等内容,突出农业在提供观光休闲和康养教育服务中的优势,能有效推动和促进全产业的发展。《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要求开发农村康养产业项目;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种养等产业,打造乡村生态产业链;结合各地资源禀赋,深入发掘农业农村的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康农”乡村旅游强调养身、养心的健康生活,重视回归自然,能最大程度上满足现代都市生活需求,带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将休闲农业和健康养生现念融合发展康养农业乡村旅游,以自然休闲、农耕体验、科普教育为服务,依托优良生态环境、人文资源搭建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精品工程,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部署。

1.3养老模式新思考

全球老龄化问题形势严峻,中国老龄人口数量与老龄化速度均位列第一。在2019年全球老龄化国家公开统计数据中,中国老龄化高达11%,预计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国家,2050年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老年人群数量的急剧攀升导致养老市场规模快速扩张,应对老龄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养老需求逐步转向高质量产品与高品质服务。近年来康养市场在大健康政策的带动下迅速增长,具有高附加值、易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特性。预计到2030年,中国老年康养产业消费需求将达到20万亿元左右。康养农业的兴起为应对老龄化提供了有力支撑,尤其是为农村老龄化问题带来了农村集体养老模式的新思路。市场需进一步完善养老机制、优化养老服务、扩大健康产业,将养老服务与现代农业相结合,开发优质康养服务产品,促进康养农业产业发展。

2重庆康养农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1重庆康养农业发展现状

2.1.1各级政府大力支持。重庆市市政协按市委要求,将康养产业纳入2019年度重点调研和协商计划。重庆市已出台《重庆市康养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着力打造八大康养产业区,多个领域的配套政策相继出台,带来政策红利,有利于康养农业实现资金、项目、人才的引进。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与高附加值的康养产业融合,构建重庆特色康养农业,有助于乡村振兴、产业振兴。

2.1.2市场需求急速扩张。《重庆市养老服务发展蓝皮书》公布,2018年重庆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到719.55万,占总人口的21.13%,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516.24万,占15.17%。预计到2020年,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数将逾800万,占总人口比重达24%。重庆市老龄化速度已远超全国。老年人群整体上呈现出基数大、增长快、消费能力强、服务需求大的趋势。作为康养市场的主要服务人群,老年群体对康养商品、设施及服务在内的需求逐步扩大,导致保健、健身、养生市场规模急剧扩大。除老年群体,在家庭、工作、社会多方面高压之下的亚健康群体对生理、心理的综合治疗也有着迫切需要,低年龄人群对环境保护、生态教育、农耕体验、亲子活动等方面需求也与日俱增。此外,“颜值经济”趋势下,越来越多的美容康体人群把目光转向康养市场,成为康养产业新动力源。

2.1.3地方实施成效显著。重庆部分地区依托现有自然地理资源率先打造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品牌,使康养产业在局部地区呈现良好发展趋势。其中,重庆石柱顺利举办2019年中国重庆(石柱)第三届康养大会,签订了涉及康养旅游、现代农业多个领域的22个康养项目。石柱县将康养产业作为战略支柱,强调以“生态康养”为核心,构建“6+1”产业体系,走高标准高质量康养产业发展道路,着力打造重庆康养先行示范区和全国康养旅游胜地。据统计,2019年上半年,石柱县康养经济增加42.2亿元,占GDP比重的49%,预计到2020年GDP占比达50%。

2.2重庆康养农业存在不足与挑战

目前康养农业市场需求庞大,发展前景广阔;但产业现状仍在探索中,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2.2.1产业布局不合理。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发展富民乡村产业,支持各地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目前,重庆市生态农业、文化地理优势仍未转变成高速发展的经济优势。重庆的“两点优势”“三点作用”未能完全突显,没有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群的带动作用。城市现有资源缺乏整合,未突出“特色产业扶贫”“生态扶贫”概念,出现资源优势与产业发展分离的矛盾。

2.2.2特色产业不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要求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重庆市现有农业单向发展,与康养产业融合不足,产业效益低下。市场有效供给少,存在市场短板。现有康养服务大多局限于低端形式,尚未深入挖掘地区资源优势,创新服务能力不足、康养模式单一,难以满足市场刚需。针对高端人群的优质服务少,难以获得经济效益。

2.2.3创新与人才不足。重庆市康养农业整体仍处于初级阶段。农业与康养产业结合缺乏创新,康养农业发展模式普遍化、同质化,尚未实现多样性特色农业深度发展。人才培育管理机制尚未形成体系。康养农业需要具有多方面专业知识的人才,现有康养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等极度缺乏,严重阻碍重庆市康养农业发展。

3重庆康养农业发展的对策与途径

对重庆提出了“两点”定位即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近年来重庆又作为“网红城市”迅速累积大量流量,正是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带动引领作用的最佳时期。为进一步融合重庆市康养农业产业,完善现有结构,扩大产业规模,正确应对并规范当下康养农业产业发展成为加大城市开放力度、响应乡村振兴政策、推进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的重要问题之一。

3.1以政策为导向,鼓励康养农业发展

应全面贯彻党的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政府牵头完善顶层设计,将康养农业纳入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布局,作为市重点产业推进。积极响应中央支持康养农业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结合市康养农业市场特点,尤其在市场导向、资金投入、土地资源、人才储备等方面,制定产业精准扶持政策,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康养农业产业体系。盘活现有的资金、土地资源,为相关项目提供便利,鼓励康养产业创业创收。与企业精准对接,必要时采取政府投资、合资手段,实现产业合作共赢。在政策导向下,各级机关单位应严格落实相关产业行动方案及任务目标,形成“上承国家政策,下达各级单位”的良好态势,争做康养农业“优等生”。

3.2以康养为主题,优化产业结构布局

依托城市现有地理、资源优势,着手打造“山水之城、美丽之地”康养农业产业城市形象。立足“一圈两群”城市规划发展,把握各区地域文化、生态差异形成的产业优势,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实现各区县特色发展。主城区可突出“两江四岸”“四山”“小四山”等自然景观,优化康养产业布局,结合重庆处处是温泉的特点,构建以休闲药浴为卖点的医养模式。如江津区利用土壤富含硒、锰、锌等微量元素的资源优势进行旅游开发,融合现代康养农业理念,进一步打造“柑橘之乡”“富硒之地”“长寿之乡”的形象。渝东北万州区在以柑橘、畜禽和蔬菜为主导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础上,利用位于“南方丝绸之路”与“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三峡库区腹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便利的水陆空立体交通体系,结合人文特色,积极打造国家农业公园。渝东南城镇区石柱县利用现有药材资源,打造“黄连之乡”康养医药形象。

3.3以农业为核心,打造特色产品服务

发展康养农业,必须坚持以农业为第一核心,融合现代康养休闲理念,在不干预农业生产的重要前提下,从农耕文化、农事活动等方面深入挖掘产业价值。其产品服务需要让市民获得参与感,可从播种、施肥、灌溉、收获等生产活动出发,顺应消费者需求,设置特色化产品服务,消除乡村旅游同质化弊端。借助城市群及交通网,搭建特色园区乡村旅游路线,传承乡村文化历史、人文风情并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利用闲置房屋、土地资源,打造康养旅游生态宜居小镇,全力打造乡村“农旅融合”康养旅游模式。融合人文特色风俗,结合园艺疗法,注重消费者的农耕采摘体验,强调农耕体验和休闲观光带来的康养效果。明确康养园区定位,可从农产业分类出发,如果树、蔬菜产业集观赏、采摘、食用、加工于一体,可从生产各环节发掘康养休闲活动;花卉产业在观赏休闲的基础功能上,打造以芳香疗法为卖点的康养休闲服务;药材产业可突出药材的珍稀性和药用价值。

3.4以创新为动力,构建智慧康养农业

打造“互联网+康养农业”模式,通过网络推广平台宣传造势,吸引大量消费者到康养农业园区进行消费活动;利用线上各大电商平台、微博、微信等途径宣传销售康养农业园区的包括水果、蔬菜、花卉等生鲜及深加工产品,扩大康养人群实地消费以外的线上产业盈利。与物流公司协商合作,实行包装运输一体化,构建康养农产品销售和运输网络,推广重庆市康养农业品牌。利用大数据等现代化科学技术,顺应市场发展的大趋势,加快创新产品、优质服务研发,提出“云康养”“云农业”概念,大力发展“智慧康养农业”,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

健康农业发展思路第3篇

[关键词] 现代农业 特色产业 发展生产 加快转变

[中图分类号] F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2-0001-01

一、前言

在“十二五”规划发展纲要中,我国将更加注重发展农业现代化,把建设现代化农业作为三农建设的重要任务。为响应号召,香格里拉县委政府充分利用当地地势地形气候特点的优势和潜力,结合自身实际,作出一系列建设现代农业的工作部署。在建设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道路上,努力提升现代农业装备水平、提高现代农业科技含量、建立健全农业保障机制、完善现有的农业发展产业体系。

二、我县特色农业发展基本概括

1.农业品种资源丰富

香格里拉县因其地形地势的复杂多样、立体气候显著,农作物种类多,特色品种尤为丰富。一来,香格里拉县重点培育青稞、反季节蔬菜、春油菜、马铃薯、无公害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和燕麦、白芸豆、荞麦、豌豆等优质小杂粮。二来,我县重点培育尼西鸡、牦牛、黄牛、野猪、黑山羊等特色畜禽。三来,我县重点培育羊肚菌、人工食用菌、木耳和竹叶菜等以蕨类、菌类为主的人工种植野生蔬菜基地。四来,我县重点培育桔梗、重楼、天麻、白术、木香、红豆杉、当归、贝母等具有地区优势的药材基地。不仅如此,我县还重点培育以核桃、花卉、蚕桑、葡萄为主的特色林产业基地。

2.农业政策到位有效

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努力推进“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6大特色农业,突出显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的特点。为响应号召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香格里拉县始终坚持“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路。首先,我县不但积极争取中央、省和州级财政提供的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支持,而且县财政每年对农业产业化建设投入300万元以上的资金,为农业特色项目、重点龙头企业、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提供财政担保。同时,我县利用贴息、补助、奖励等形式,不断吸引民间资本、金融资本、和外资等参与农业产业化建设,形成政府、企业、群众共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良好政策氛围。

3.农业技术力量雄厚

香格里拉县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系统机构相对建全,不仅拥有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而且十一乡镇有乡镇农科站。全县有充足的专业技术人员,包括高级农艺师和农艺师等。所有的科技人员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主要负责农作物的种植培育技术的推广,长期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积累的实践经验,让我县现代农业的迅速发展有强大的技术力量作为支撑。

4.农民群众积极参与

县委政府充分利用云南省推动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背景政策的有利时机,加大对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视程度,制订强有力的农业政策和财政政策让农民群众的收入得到持续增长,保障农民群众的生活。增加农民收入是当今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民群众更加积极地投身到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大队伍中来。

三、如何推动我县农业向农业产业化转变的措施

1.切实转变发展思路

要想推动我县农业向农业产业化转变,首先需要转变发展的思想观念,摒弃传统的农业发展理念,创新发展特色产业思路,优化农业产业发展。政府应结合本地优势和实际特点,进一步拓宽创新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新思路。一方面政府坚持从政策、资金、技术上给予大力扶持,制定激励发展的措施。另一方面是企业应主动大胆创新,扩大项目的生产经营规模和领域,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引进试验,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同时,要发动农民群众转变发展观念,大力培育新项目新品种,努力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效益。

2.培育特色产业优势

香格里拉县作为平均海拔在3200米以上的高原农村,必须发挥区域的独有优势,着重培育特色产业。利用我县独特的地势地形、丰富的生态资源、特殊的气候条件、优越的旅游资源等,大力培育属于我县自己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全面发展的同时,应懂得突出重点,集中力量,重点扶持一批带动能力强、使农民群众效益增长明显的产业。如高原坝区以纳帕海环湖路、国道“214”线和顺鑫菜籽油加工企业为根据着重发展春油菜等。各级政府应根据实际需要培育特色产业优势,才能带来更显著的收益。

3.发展绿色健康产业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因此我县应注重将农产品提高科技含量,努力发展绿色健康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绿色健康产品的需要与日俱增,我县应紧紧抓住这一需求,推动绿色健康产品的创新发展,在利用专业技术和科技原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新能源,不断试验并推广各种新产品,才能从根本意义上推动农业向农业现代化的转变。

四、总结

我县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特色农业的发展有着农业品种资源丰富、农业政策到位有效、农业技术力量雄厚、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的特点,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在当前我国重视三农问题,尤其是农业问题的大环境下,我县应当充分利用地理形势和资源特点,完善技术加深研究,将切实转变发展思路、培育特色产业优势和发展绿色健康产业充分落到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农业向农业现代化转变。

参考文献

[1]张国全. 香格里拉县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考[J]. 农民致富之友,2013,20:12+36.

[2]岳彩荣,卢鹏,赵宪文. 基于CA模型的香格里拉县土地利用变化模拟[J]. 安徽农业科学,2011,04:2380-2383+2438.

健康农业发展思路第4篇

论文摘要: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对在农村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我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所以没有农村的和谐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和谐。但是,近年来,我们在研究“三农”问题时,对农村农民健身问题的关注并不多。对于农村农民健身工程与建设和谐社会之间的联系探索不够。如果农村全民健身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那么建设和谐、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将是一个空幻的影子。

体育作为全民健身的主要途径与方法,在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社会作用。本文在分析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和功能的基础上对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讨论。并对在农村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1 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功能

1.1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据统计,仅汉族传统体育项目就有301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676项,共计977项。它是各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特点的研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总结出了不尽相同的结论。但总体而言,基本上把握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独特特点,可简要总结(1)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以“天人合一”和“气一元论”为哲学基础,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土壤;(2)崇文尚柔,重视体育的伦理教化功能;(3)重视人和自然的和谐、重视整体和基本功练习,养生体育最为发达;(4)体育的礼仪性、等级性和表演性弱化了体育的竞争特征;(5)在体育的深层次文化方面,以宽厚、礼让、平和为价值取向。

在对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民族性、文化性、健身性、区域性和娱乐性方面的认识,学者们较为一致。

1.2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

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世代沿袭下来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文化物质和文化模式。它所具有的传承性、地域性、稳定性、健身娱乐性,使其民族文化特征在一代又一代自我复制中得以保存。有些项目已成为民族成员喜闻乐见的活动,甚至成为该民族的一种象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现代体育科技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自身的特征及与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不断被揭示出来,传统体育的功能也在不断地被认识、被开发。学者们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进行深入的研究,概括地讲,其功能主要表现在:健身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表演功能、竞赛功能等方面。这些功能在丰富群众生活、促进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得到很好的体现。

2 在农村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可行性分析

2.1民族传统体育在农村根深叶茂,开展优势明显。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来自于民间、扎根于民间,又服务于民间。在农村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文化传统,因此,开展优势明显。同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强身健体的同时追求人的“形、神统一”以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它所具有的独特的价值和功能(主要表现在其鲜明的文化特征上——生产实用性,民族、民俗性,宗教信仰性,健身娱乐性,文体交融性等)也是促进其在农村广泛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2.2经济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在农村的开展赋予了广阔的空间。

随着农民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农民可供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和金钱增多,他们迫切要求改变农村那种“干活、吃饭、看电视、睡觉”的枯燥乏味的生活,对文体活动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有文化的新一代农民大军在关注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的健康。健康观念的深刻变化,使农民们迫切需要既强身健体、娱乐身心又能提高人涵养的体育运动。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和功能能够很好地满足他们的这一需求。同时农村的这些变化,从物质基础、时间保证、思想重视和活动阵地等方面,为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农村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提供了可能性。

3 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3.1促进农村人口健康水平的提高。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价值和目标,而身体健康、体质强健则是人全面发展的首要目标。对于社会而言,良好的国民健康状况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党的十六大已经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一起列为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健康的身体,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而体育运动则是增强人的体质、增进健康的最佳途径。我国各族人民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发现并积累了丰富的、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健身方式。因此,在农村广泛开展健康向上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增进农民的健康、增强体质,还可使人们在锻炼的同时,享受到精神的愉悦和美的教育。

3.2丰富农民体育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具有深刻历史内涵和丰富活动内容的文化类型,是一种从逻辑上脱离生产劳动的文化活动,同时,也是一种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活动。它在劳动教养、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保证了其社会文化价值的实现。它将精神的愉悦与充实作为其主要目标。农民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对增进社会和谐、提升文明素质等具有重要作用。农民可利用农闲季节、节假日、民族传统节日开展有益的民族体育活动,如扭秧歌、耍社火、舞龙舞狮、武术等项目,既有利于增强体魄,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密切人际关系,也有利于移风易俗,丰富文化生活,形成良好的农村社会风气。对于净化社会环境,提升社会道德水准,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一些地区,随着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该地区农村的社会治安情况有了很大变化,原来、打架等现象少了,参加文体活动的多了,这说明在农村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3体育搭台,经济唱戏,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健康意识的逐渐增强,体育消费在农民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会不断地增加。而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在农村的广泛开展,一方面可以扩大农村体育人口的数量,增强农民群众的健身观念,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运动,这必将拉动农村体育消费,客观上为整个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农村具有广阔的、天然的健身场所,各地区可根据附近地形优势,开发形式多样的民族体育项目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参与的同时,又能加快当地体育附属设施的健全,加速农村体育产业、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从而带动一方经济。

论文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 作用 对策

论文摘要: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对在农村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我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所以没有农村的和谐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和谐。但是,近年来,我们在研究“三农”问题时,对农村农民健身问题的关注并不多。对于农村农民健身工程与建设和谐社会之间的联系探索不够。如果农村全民健身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那么建设和谐、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将是一个空幻的影子。

体育作为全民健身的主要途径与方法,在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社会作用。本文在分析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和功能的基础上对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讨论。并对在农村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1 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功能

1.1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据统计,仅汉族传统体育项目就有301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676项,共计977项。它是各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特点的研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总结出了不尽相同的结论。但总体而言,基本上把握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独特特点,可简要总结(1)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以“天人合一”和“气一元论”为哲学基础,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土壤;(2)崇文尚柔,重视体育的伦理教化功能;(3)重视人和自然的和谐、重视整体和基本功练习,养生体育最为发达;(4)体育的礼仪性、等级性和表演性弱化了体育的竞争特征;(5)在体育的深层次文化方面,以宽厚、礼让、平和为价值取向。

在对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民族性、文化性、健身性、区域性和娱乐性方面的认识,学者们较为一致。

1.2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

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世代沿袭下来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文化物质和文化模式。它所具有的传承性、地域性、稳定性、健身娱乐性,使其民族文化特征在一代又一代自我复制中得以保存。有些项目已成为民族成员喜闻乐见的活动,甚至成为该民族的一种象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现代体育科技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自身的特征及与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不断被揭示出来,传统体育的功能也在不断地被认识、被开发。学者们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进行深入的研究,概括地讲,其功能主要表现在:健身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表演功能、竞赛功能等方面。这些功能在丰富群众生活、促进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得到很好的体现。

2 在农村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可行性分析

2.1民族传统体育在农村根深叶茂,开展优势明显。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来自于民间、扎根于民间,又服务于民间。在农村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文化传统,因此,开展优势明显。同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强身健体的同时追求人的“形、神统一”以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它所具有的独特的价值和功能(主要表现在其鲜明的文化特征上——生产实用性,民族、民俗性,宗教信仰性,健身娱乐性,文体交融性等)也是促进其在农村广泛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2.2经济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在农村的开展赋予了广阔的空间。

随着农民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农民可供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和金钱增多,他们迫切要求改变农村那种“干活、吃饭、看电视、睡觉”的枯燥乏味的生活,对文体活动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有文化的新一代农民大军在关注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的健康。健康观念的深刻变化,使农民们迫切需要既强身健体、娱乐身心又能提高人涵养的体育运动。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和功能能够很好地满足他们的这一需求。同时农村的这些变化,从物质基础、时间保证、思想重视和活动阵地等方面,为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农村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提供了可能性。

3 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3.1促进农村人口健康水平的提高。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价值和目标,而身体健康、体质强健则是人全面发展的首要目标。对于社会而言,良好的国民健康状况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党的十六大已经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一起列为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健康的身体,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而体育运动则是增强人的体质、增进健康的最佳途径。我国各族人民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发现并积累了丰富的、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健身方式。因此,在农村广泛开展健康向上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增进农民的健康、增强体质,还可使人们在锻炼的同时,享受到精神的愉悦和美的教育。

3.2丰富农民体育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具有深刻历史内涵和丰富活动内容的文化类型,是一种从逻辑上脱离生产劳动的文化活动,同时,也是一种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活动。它在劳动教养、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保证了其社会文化价值的实现。它将精神的愉悦与充实作为其主要目标。农民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对增进社会和谐、提升文明素质等具有重要作用。农民可利用农闲季节、节假日、民族传统节日开展有益的民族体育活动,如扭秧歌、耍社火、舞龙舞狮、武术等项目,既有利于增强体魄,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密切人际关系,也有利于移风易俗,丰富文化生活,形成良好的农村社会风气。对于净化社会环境,提升社会道德水准,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一些地区,随着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该地区农村的社会治安情况有了很大变化,原来、打架等现象少了,参加文体活动的多了,这说明在农村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健康农业发展思路第5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届三、四中全会和全市丘区经济工作发展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思想,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全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围绕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示范村建设为重点,以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三个转变”为抓手,推进“三个文明”建设,努力提高城乡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实现全镇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二、基本思路

强力实施“调优结构、创新机制、开放带动、城镇拉动”战略,在产业结构上,做到“调优种植业,做大畜牧业,做强工商业,扩大劳务业,提升服务业”。突出“工业立镇、科技强镇、增收富民、确保稳定”四项重点。继续坚持“农业抓调整,农村抓新村,城市抓扩张,产业抓融入,发展抓民营,财税抓增收,管理抓联动,文化抓品味,教育抓素质,党建抓班子”。把体制、观念、科技创新作为动力,把加强“六通三化”作为战略重点,用与时俱进的要求和改革创新的精神,强力推进太和的新跨越。

三、奋斗目标(含10件实事)

20*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12.03亿元,年均增长12%,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14.31亿元,年均增长13%,人均GDP达5674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350元。全镇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在完成上述目标的同时,20*年,我们将首力实施好十大工程

1、切实抓好农民、居民素质教育工程;

2、切实抓好4个村小康示范建设和启动2个扶贫村工程;

3、切实抓好800口“红层找水”和1000口沼气池建设工程;

4、切实抓好20公里通村道社水泥路建设工程;

5、切实抓好1000户小区安置建设工程;

6、切实抓好4万头优质肉猪和百万只小家禽饲养工程;

7、切实抓好新建1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工程;

8、切实抓好城管创卫、创建文明社区工程;

9、切实抓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程;

10、切实抓好低保、农保、社保、农民工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等社会保障工程。

四、主要任务及措施

(一)以“六通三化”为手段,精心打造绵渝路现代农业示范带,促进全面小

康建设大力实施“六通战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一是路通,在*、*、*、*等村实施水泥路硬化20公里。二是水通,努力争取省上立项,实施武安水库及自流渠整治;实施红层找水工程,打人畜饮用水井800口。三是电通,巩固农网改造成果,农户以电代柴达20%以上,继续实施城网改造,确保电力畅通。四气通,新建沼气池1000口,开通武安集镇天然气。五光纤电视通,狠抓光纤电视安装入户,力争入户率达到90%以上,为群众提供文化娱乐、科技知识和市场信息等。六电话通,新增加电话(含座机、小灵通、手机)1000部,确保信息畅通。

同时,继续实施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在紫云办事处建立速生杨基地,加强涪江沿岸森林资源保护,建设绿色生态走廊。狠抓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立足镇情,遵循传统和习惯,集思广益,充分发挥交通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气优势,坚持高起点谋划农业结构调整,扩大规模专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国家认证的“无公害蔬菜”品牌优势,继续实施6000亩无公害蔬菜;改造原有3500亩果园,加强技术培训、指导和管护,提升果农的效益;同时,通过引进名优品种、开展技术培训、提供市场信息、加大扶持力度,继续实施2000亩观光农业、1000亩花卉、4万头优质生猪以及定单优质粮油六大基地,逐步扩大规模,不断提升档次和效益。积极发展农业大户,实现生产规模化。

坚持镇、处、委党委成员联系大户制度,帮助解决1~2件具体问题,并建立健全对大户的考核体系。在巩固原有大户的基础上,今年力争新发展各类大户1110户,其中县级大户10户,镇处(委)级大户10户,村级大户1000户。要积极引导和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到具有经营能力的大户手中,通过大户的能人带动,推动我镇土地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使农民在土地资源转化为土地资本过程中实现增值和增收。同时,要大力发展一批狠抓支部带协会,实现生产组织化。各村党支部要充分利用我镇现有的蔬菜、水果、生猪、花卉、肉牛、水产、蚕桑以及“农家乐”和小家禽孵抱等优势产业和专业村社,在巩固好现有的专业协会的同时,努力发展新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各村应通过观念、体制和环境的创新,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打破镇、村区域,突破城乡分割,促进各类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根据市场需求,依托现有优势,哪里有协会,就依托那里的协会,就支持那里的协会,把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维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

健康农业发展思路第6篇

当前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化和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同时,在党的十六大制订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并把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纳入其目标体系:“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的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卫生医疗体系。”这个目标的制定,无疑又给新时期的全民健身工作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与保证,势必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有利于开创全民健身的新局面,它也是提高中华民族整体体质的需要。是对大限度的满足人民身心健康,工作娱乐的需要。是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小康加速现代化生活节奏的需要。而初中生时全民健身的重中之重。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滑县所辖的9个镇、13个乡中抽取:道口镇、城关镇、万古镇、高平镇、八里营乡、老爷庙乡。所在地中的各个初级中学中随机抽取的1200名中学生。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通过互联网及广州体育学院图书馆等的馆藏资料,查阅了有关武术套路的发展情况方面理论研究的的论文和著作,从理论上进行了可行性的论述,为本文的论文设计、调查提供了理论依据。

2.2.2问卷调查法:(1)设计了《滑县初中生武术套路发展现状调查问卷》,问卷初稿征求了老师意见,修改整理之后,发放调查。(2)问卷的发放与回收。采用问卷调差法,本次问卷共发放1200份,回收1152份,回收率96%,剔除24份无效问卷,有效问卷1128份,有效率为94%。

2.2.3数理统计法。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比较、演绎、逻辑推理方法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结论。

2.2.4访谈法。向滑县初中生武术练习者、教练、体育老师座谈、交流。

3.结果与分析

3.1滑县初中生参与武术套路健身的情况

3.1.1参与武术套路健身的人数、性别及城乡差别比例。我们调查的男女总数是1128人,男女分别为700人和428人,其中男生健身人数为490人占全部人数的70%,女生占42%。可以看出,在滑县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武术健身者的比例要明显高于非武术健身者,重要的原因是,滑县有浓厚的习武风气,传统习武健身的思想依然有着很强的影响力。但在武术健身的人群中,女性的比例是相当低的。

在调查的670名滑县初中生武术健身者中,城镇人数有510,占总人数的76.1%,而农村人数为160人,仅占23.9%。农村人口所占的比例要远远大于城镇人口,但农村武术健身者的比例却相当低。分析原因如下,社会的发展对农村的传统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冲击(1)农村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家长对武术健身的重视不够(2)有许多人想参加武术健身但是武术健身没有固定的地点,时间也容易变动使想参加武术健身的学生陷入了想学没人教的尴尬局面。

3.1.2参加武术健身的项目及年龄。太极拳(剑)、少林拳、长拳、刀术、棍术、剑术这几项是初中生中接触比较多的套路种类,故选它们作为调查对象。

3.1.3参加武术健身的时间。我们调查的对象当中,有235人选择早上健身,205人选择晚上,95人选择下午,75人选择上午,60人选择中午。可以看出:滑县初中生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早上和晚上武术健身,分别高达35.1%和20.6%。

3.2滑县初中生武术发展的对策

3.2.1政府加大扶植力度,及时加以引导。滑县初中生武术的发展表面上市大众性的活动,但要发展的更好,单靠学生以及家长的力量是很难以完成的,要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就必须靠政府和学校的引导支持。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让人们对健身的重要性有一个更加清晰认识,对武术健身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产生认同。

3.2.2加大资金投入,经行场地建设。滑县武术健身的人数是有相当大的比例的,但是滑县的武术健身场地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首先,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大资金的投入,扩建、增加必要的硬件设施。其次,对滑县武术健身的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其一,对武术健身者进行集中,不但有利于配备武术指导员对他们进行科学指导,而且节省场地费用。其二,场地建设时尽量选取靠近居民区和学校的地方。科学的选址不但可以方便广大初中生的健身,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场地建设的支出。

3.2.3组建社会武术指导队伍。调查发现社会武术健身大都是自发性的,由于没有专业的人员指导,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健身效果不明显,所以在假期期间组建社区指导队伍迫在眉睫,社区武术指导员的组成可以是多方面的,其一,政府派驻专业人员。其效果是最直接的,但是,这需要大笔的专项资金投入,因为从城乡到农村健身点比较多,需要聘用指导员的数量较大。其二,招募志愿者,在社会上广泛的招募志愿者,如:业余武术健身爱好者、大学生等,对他们进行定期的培训,使之能更好的在各个社区或农村开展武术健身指导活动。

3.2.4统筹兼顾,促进城乡武术和谐发展。滑县城乡武术发展的差距很大促进城乡武术和谐发展史武术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学生农业人口占全县总学生人口的80%左右,如果能充分调动农村学生武术健身的积极性,那么对滑县初中生武术的发展的作用将不可估量。武术是一项低成本的健身活动。第一,它对场地的要求不严格,农村空地、场院都可以作为武术健身场所。农村学生可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进行活动。第二,不需要很大的投资。武术器械适合在农村开展。农村武术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是思想观念陈旧,针对这个问题,首先,可以组织有关部门定期开展健身科普巡回讲座或者或者发放科普宣传单等,改变学生家长对武术的错误认识,正视武术的重要性。其次,开展武术下乡活动,组织武术演练团深入乡村表演,营造习武健身的良好氛围。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武术在滑县全民健身中的作用比较明显,滑县初中生有59.4%的人选择武术健身,且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农村初中学生人口参与武术健身的比例低参与武术健身的年龄主要分布在12到15岁之间,他们主要是训练长拳、少林拳等拳术为武术健身项目。而15岁以上的学生向器械过渡。锻炼时间:大都在早上和晚上进行锻炼。

4.2建议

(1)希望政府加大对初中生武术健身的重视程度。(2)开辟和扩大武术健身场地并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武术健身指导员。(3)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武术健身套路和健身器械的知识普及和教学活动。(4)定期举行武术比赛以达到提高学生武术健身的积极性。(作者单位:广州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邱丕相.武术套路运动的美学特征与艺术性[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8(2):

[2] 吴秀云.武术发展现状和趋势的研究

[3] 袁立安.对武术套路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J].现代企业文化,2008,32

[4] 潘晓波.高校武术套路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J].内江科技,2009,27(9):

[5] 郑安波.如何提高中学生武术套路学习兴趣[J].科技信息,2010,7

[6] 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教育出版社,2000

[7] 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 郝士儒.改进武术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M].保定师范专科学校,2002,

健康农业发展思路第7篇

“十二五”的奋斗目标

耀州“十二五”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是:围绕“科学发展、争先进位、富民强区”这一主题,紧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牢固树立“全域耀州”这一理念,强化“抓落实,创一流,比贡献,作表率”活动这一总抓手,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区、果业富民、文化兴耀、城镇化带动”四大战略,奋战“十二五”、争创十强区,全力建设生态耀州、健康耀州、文明耀州、幸福耀州。

到2016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150亿元,年均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00亿元,年均增长16%;地方财政收入实现6.9亿元,年均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9万元,年均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万元,年均增长16%。

生态耀州。就是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提高森林覆盖率,让老百姓多吸氧;以“四城联创”为抓手,狠抓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力度,让老百姓更舒适。

健康耀州。大力弘扬药王文化,打造养生产业,留住当地人、吸引外地人,游药王故里、探健康之秘;提倡生产、食用绿色健康食品,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树立健康生活观念,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积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使广大老百姓拥有健康的心态、强健的体魄,让孩子长得壮、老人活得长、全民活得健康。

文明耀州。传承耀州历史文明,弘扬“一圣四杰”文化,让全区人人都是文化人,使耀州成为文明之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统领,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干部群众学经典、知礼仪、讲道理、守规矩,使全民文明素质有新的提升。

幸福耀州。要把为老百姓谋福祉作为党的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真正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行得舒心、更有信心,使全民幸福指数有新的提升!

坚定不移地实施好四大战略

如何实现奋斗目标?据杨宏伟介绍,首先树立“全域耀州”理念,为争创十强区凝聚合力。围绕打造铜川市发展核心区的目标,必须力争全市大部分大项目落户耀州,使耀州经济总量在全市持续占较大乃至更大份额,真正成为全市发展名副其实的重点区、核心区。

要转变观念、主动服务、打造环境。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努力营造统一、公开、透明的政策环境,廉洁、高效的行政环境,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吸引中省市在耀州设立更多的园区、开发区等机构,吸引更多的中省市属企业在耀摆布项目,使一切可为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汇聚耀州!

第二,坚定不移地实施四大战略,为争创十强区奠定坚实基础。

杨宏伟的思路非常明确:“争创十强区,工业强区是命脉,果业富民是基础,文化兴耀是重点,城镇化带动是纽带。我们要倍加珍惜已经形成的发展思路,一任接着一任干,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实施好四大战略。”

强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打造全省乃至全国能源建材基地。水泥产业要巩固已有的产能,再上3—5条日产4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煤炭产业要加快资源整合步伐,在抓好4个百万吨矿井达产达效的基础上,再建2个百万吨矿井;扶持和培育食品加工、水泥及铝的上下游产品等新兴产业,形成规模优势;按照“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团化推进、园区化承载”的发展模式,打造4个百亿元产业集群区,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空间聚集度。

持续实施果业富民战略,打造全省乃至全国果业基地。坚持把鲜干果产业作为“民富”的百年产业来抓,果畜结合,以畜促果,实现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积极推行订单农业。

健康农业发展思路第8篇

“一代药王故里,千年养生福地。”这不仅仅是铜川市的城市形象宣传语,也是这座城市转型的重要支点和突破口。

出铜川耀州区向东不远,便是药王孙思邈故里――孙塬镇。

去镇政府,要经过一个镶着“药王故里”四个金色大字的古色古香的大牌楼,大字下面有一行小字――“万亩药用植物生态科技园”。

显然,中药种植在这里已成气候。

此时距离农历二月二还有几天时间,孙塬镇政府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最近镇上正在忙着准备药王山庙会。距镇政府不远的贺咀村村委会办公室门前,七八个村民组成的锣鼓队正在为庙会演出排练。

农历二月二药王山庙会的历史,可追溯到北宋时期,用现在语言来说,即为孙思邈忌辰的纪念活动。经过不断演变,如今庙会已演变为集信仰、商贸、旅游于一体的一项民间盛会。2008年,药王山庙会被列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其实,除了庙会,铜川作为“药王故里”,近年来在发展中医药产业方面的成功转型,更能让人感受到浓浓的“药王”气息。

中药种植渐成气候

宝剑村村委会一间不大的办公室,挤满了听讲座的村民。中药种植技术员在为村民讲黄芩种植技术。村两委会12名成员,去年都经过了耀州区职业农民中药班的培训。

“我们种中药就是在转型。”村主任雷胜奇向记者介绍道。

雷胜奇说,原来村上有一个集体企业,生产石渣。宝剑村原名宝鉴村,因头枕宝鉴山而得名。宝鉴山一带拥有全国一流的石灰石矿,品位高,质量稳定,是生产优质水泥的最佳原料。1956年,国家“一五”期间由原民主德国援建的陕西省耀县水泥厂,在宝鉴山建有石灰石自备矿。

宝剑村有455户村民、6个村民小组。农业传统种植品种是小麦、玉米、花椒。

2012年秋,村民李孝文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在村上第一个种了50亩黄芩。一年后扩大为85亩。他以前从事中药材收购,发现黄芩近年市场行情好,就断然投资药材种植。

2015年7月,耀州黄芩(简称为耀芩)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不仅有了自己独特的身份证,受法律保护,还为原产地赢得了高知名度,吸引众多客商前来收购。

几个月后,李孝文种的黄芩到了收获期,首批出产的30多吨黄芩,在地头就被从广东来的客商拉走。

因为耀芩是地理标志产品,每公斤价格高出市场价4元。种得好的话,每亩地能收1000公斤,按地头收购价亩收入达6000元,与种粮比效益好了许多。这一年,李孝文因为种黄芩,成为“2015年铜川市十大农民增收先进户”。现在,他已作为黄芩种植技术员,被纳入村委会。

在李孝文的带动下,宝剑村村民陆续开始种起了黄芩。

在村务公示栏上,记者看到一份药材种植倡议书,提出为实现一村一品目标,将全村黄芩种植面积扩大到1500亩。在六条倡议中,特别提出给予中药种植户一定补贴,村上从区扶贫办和区中药局争取到的87.8万元的扶持资金,已全部打进种植户的粮食直补卡内。

“从2014年起,村上连续给种植户补贴,一亩地补贴840元。”雷胜奇说。

黄芩每三年才收一次,种下后有两年几乎没有收入,为鼓励村民积极种植,村上想尽办法从外界争取资金,使一亩地的补贴额度与种粮持平,以解村民的后顾之忧。

目前,宝剑村黄芩种植面e达1300亩,占全村耕地的三分之一,平均亩收益为1500元。

黄芩种植面积扩大了,一年产几百吨,只靠药商收购就会很被动,于是,雷胜奇开始积极地跑市场。去年,他还和一家药厂初步议定,在村里办一个黄芩粗加工厂。注册“耀芩”商标,也是他最近在忙的一件大事。

耀州区小丘镇移村有一个700余亩的丹参种植园,全村810户农户有170户种植丹参,种植户人均收入突破万元。

一开始,村民们对种丹参是心存疑虑的,担心市场价忽高忽低难以见效。移村党支部书记吕建文和教授专家们一起做村民的工作,先种植的人家得了实惠,不用动员农户就主动加入了。

铜川地处子午岭延伸和关中平原向陕北黄土高原的过渡带,土壤肥沃,昼夜温差大,光、热、水、气、土等主要自然条件匹配合理,是多种中药材的适生地。当地采挖出的丹参各项检测指标都在药监水平以上,药用价值很高。此外,丹参可与苹果套种,充分利用闲置土地,让农户在挂果期就有收益。

中药材种植收益高,已成为铜川精准扶贫的重要产业之一。陕西上和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贫困村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采取订单种植中药材”这一产业发展模式,向农民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并以保护价统一回购。目前,上和公司带动铜川市四个区县、11个乡镇、16个贫困村的265户贫困户种植2360余亩丹参,种植户每亩地净收益在2000元以上。

“宜君县的党参、耀州区的黄芩自古以来以其产地地道、品质优良闻名遐迩。宜党还被收入《本草纲目》,耀州的黄芩曾作为贡品上贡给朝廷。”铜川市中医药发展局副局长井小溪谈起铜川中药材滔滔不绝。

据全国第三次中药材普查统计结果,铜川市共有中草药品种683种,载入《中国药典》的有198种,质地优良、产量较大的有30多种。铜川所产黄芩、党参、丹参等品质优良,药用价值高,是道地药材。例如,经测定,铜川产黄芩中,黄芩苷含量比国家药典标准高出49%;丹参中丹酚酸B含量比国家药典标准高出134%;丹参素含量比国家药典标准高出92.5%。

目前,铜川市中药材种植面积7万亩,全市中药材种植已形成了孙塬、周陵两个产业示范园,耀州北部山区、小丘照金沿线、东部塬区、印台东部塬区、宜君县棋盘镇、西村镇等七个重点区域以及10个规模化示范种植基地。全市发展中药材种植专业乡镇5个、专业村16个、企业7个、专业合作社11个。除此以外,铜川市野生中药材资源也很丰富,仅野生连翘面积就在30万亩以上,山桃、山杏面积在20万亩以上。

2011年,铜川市委、市政府确立以中医药产业为城市转型的突破口以后,为理顺中医药管理机制,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专门成立了铜川市中医药发展局,正县级建制,统筹协调全市中医药产业发展。各区县也陆续成立了中医药发展局,创新了中医药管理体系。同时,加大了对中药材种植、中医药企业招商、中药材加工以及中医药科研创新等方面的扶持力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把铜川列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中华中医药学会把铜川确定为“孙思邈学术医德养生思想传承基地”,国家卫计委、民政部把铜川确定为“医养结合”全国首批试点城市,这些都成为铜川发展中医药和养生保健、文化旅游产业,打造健康城市的金字招牌。

围绕药王品牌,2011年,铜川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这个文化节现已成为陕西三个冠以国字头的节庆活动之一,目前已举办三届。

2014年9月,铜川成功举办了首届海峡两岸孙思邈中医药合作与发展研讨会,来自20多个省市区及港澳台地区著名中医药专家、学者以及客商约300余人参会,并形成六点“铜川共识”,搭建起了两岸中医药产业合作与发展的“立交桥”。

2015年11月,~川市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共同举办了中医国际传播暨“一带一路”国家中医合作研讨会,会议共有来自俄罗斯、土库曼斯坦、美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名中医药专业人士参会。会议弘扬了中医药文化,提升了铜川市对外知名度,也是中医药事业参与中医药“一带一路”战略的具体实践。

为更好发展中医药健康产业,铜川市规划建设了大唐养生园。这个集隋唐文化和药王养生文化为一体的现代健康体验园占地4635亩,总投资52亿元,规划建设有养生主题酒店、健康养生社区、城市休闲体验区,重点发展养生保健、养护康复和中医养老。大唐养生园建设的目标,是成为全国中医药文化体验的一个样板。现已完成了养生文化广场、生态湖、一区景观等水面景观项目,以及园区产业孵化基地研发楼及其室外配套工程。

在铜川新区,有一座药王大健康产业孵化园。该孵化园总面积10000平方米,项目涵盖孵化器、加速器、企业成果展示区、大健康体验馆、养生大讲堂、养生坊等。孵化园联姻传统健康产业与互联网,打造新型健康产业创业平台,目前已有数家企业联系入驻。

2014年,铜川与北京中医药大学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孙思邈学院、孙思邈博物馆和孙思邈中医医院。2016年,孙思邈纪念馆建成开馆。

2017年3月19日,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七临床医学院暨孙思邈医院正式开诊运营,这是铜川市委、市政府树立健康优先理念和优化健康服务的重大民生工程,是市校合作创新协同发展的具体成果。孙思邈医院将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一个重要支点。

“去年,国家才提出在基层卫生院设中医角,而我们的孙思邈中医堂在全市基层医院已实现了全覆盖。”铜川市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井小溪说起这一点很兴奋。

2014年以来,铜川市拿出1400万元用于孙思邈中医堂的建设,全市66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统一标准建设了孙思邈中医堂,中医堂涵盖中医门诊、针灸按摩、康复理疗等中医特色诊疗服务,使传统的中医针灸、药蒸、推拿、按摩、理疗等特色诊疗服务得以应用,让群众体验到发展中医药带来的实惠。

医养结合的社会化养老,也渐渐成为铜川的一大特色。

金华老年公寓依托铜川市职业病防治院,在多年养老管理服务经验基础上,于2015年9月率先在全市创新开展了医疗、康复、养老三位一体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试点,实行养老、康复、诊疗、护理一站式服务,使老人足不出楼就能享受到“医养结合”模式的优质服务。

2016年3月投入使用的孙思邈老年康复中心,则是铜川首家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民营医疗机构。

上述两家医疗机构在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同时,开展特色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利用中医特有疗效,为老人们开展特色预防保健工作。

铜川“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中药材种植发展目标是,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建成两个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建立种子资源圃,建立连翘等中药材野生抚育区。补齐中药材流通这块短板,充分发挥铜川中药材的优势,力争对一到两个药材品种拥有定价权。完善不同主题的养生体验园区,如国医馆、养生馆、中医药膳食疗馆,力争将药王山、大唐养生园打造成为集中医药文化展览、养生、保健、康复、食疗、旅游为一体的知名养生保健体验园区。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发展以中医药文化传播和体验为主题,融中医疗养、康复、养生、文化传播、商务会展、中药材科普与旅游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