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数字教育的利与弊

数字教育的利与弊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13 16:43:12

数字教育的利与弊

数字教育的利与弊第1篇

关键词:高校考试;学生;老师;博弈

一、前言

高校考试作弊现象是高校的一个通病,每场考试都或多或少存在这一现象。考试作弊行为指的是在监考者通过书面、口头提问或实际操作等方式考查参试者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时,参试者通过不正当途径参试、考核过程中在考核不允许的范围内寻求或者试图寻求答案,与公平、公正原则相悖的行为。本文试图从博弈(gametheory)的角度出发,对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进行理性分析,从而为减少这一现象提供一种对策建议。

二、研究现状

目前对于考试作弊的研究,绝大多数学者停留在宏观层次,侧重于主观的定性分析,主要从道德层次来透析考试作弊的原因。如邓希冯、刘列认为,考试作弊受两大类因素影响,个人因素中个体的人格特征、动机取向、自我效能感、学习成绩、道德水平以及情境因素中的课堂目标结构、教师教学质量等都会对作弊产生影响。李鸿雁认为,考试作弊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缺失的严重表现,为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消除考试作弊则迫在眉睫。

总体来说,当前关于考试作弊行为微观层次的研究不是很多,缺乏定量分析,且绝大多数研究成果都是基于学生的视角,强调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考试行为的另一方——老师的因素。事实上,考试作弊行为的形成是一个师生之间不断适应和动态调适的复杂演化过程。既有学生的内在因素,又有老师的外在因素。本文应用演化博弈的思想和方法,建立学生与老师的博弈模型,分析考试作弊行为的演化规律,提出建立考试诚信机制的策略方法。

三、考试作弊原因

高校考试作弊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没有外因的刺激,内因就无法起到作用,双方共同推动事物向前发展。高校考试作弊现象最根本原因是学生自身的素质对外界的诱惑抵制力不够,对自己要求不严,缺乏必要的正确是非观念,对考试作弊有一种依赖侥幸心理。为了获得更好的成绩,到处寻找捷径,动歪脑筋,不惜抛弃诚信。根据唯物辩证法,要想杜绝高校考试作弊,除了大学生的自律内因外,还必须从外部原因找到推动力。事实上,大学生的自律,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还要依靠外部的各种监督。只有这样,诚信考试才能够做到内外兼修,实现和谐的社会主义校园环境。本文从师生双方博弈的角度人手,主要从内外部两个方面分析导致高校考试作弊现象的原因,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四、博弈分析

本文试图从演化的博弈角度,分析学生考试诚信的树立离不开内外双方的有效约束,只有这样,学生考试诚信才能成为一种长效的最优化选择。博弈论是二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的目的。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具有个体理性的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主要研究行为和利益有相互依存性的经济个体的决策和相关均衡问题。尊弈论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把现实世界中的行为体的冲突与竞争抽象概括为某种简化的博弈模型进行分析,当一个主体例如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选择受到其他人、其他企业选择的影响,而且反过来也影响到其他人、其他企业选择时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当将交易看作双方的策略行为时,对于各方的策略选择,可以通过博弈模型,分析交易双方的行动动机,并通过求解,确定交易的绩效。

(一)基本假定

假定一,监考老师认真监考的成本C1(清理、巡视考场,留意学生,发现舞弊现象的后期处理,恶化与学生关系);认真监考的收益R1。(现实学校生活中,老师认真监考的收益很小,除了相应的和其他老师一样的监考费外,基本没有额外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同时,认真监考发现作弊学生后还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来处理善后工作。)

假定二,不认真监考的成本C2(被巡视发现批评、通报、纪律处分、内疚)。不认真监考的成本也很小,如果不是发生什么重大的责任事故,学校对老师的惩罚也就是通报,纪律处分,实际上都流于形式,故C1>C2;监考老师不认真监考的收益R2(更多的闲暇时间支配:聊天、看报纸、玩手机等,学生及格率提高,博得学生喜欢),故R2>R1。

假定三,学生诚信考试的收益G1(内心不准备作弊,所以只能破釜沉舟一心做好答题)。

假定四,学生舞弊考试的收益c2(舞弊及格后不用重修,有资格评选奖学金,竞选干部,有保研的资格,简历光彩),故G2>G1。

(二)博弈分析

在上述假定条件下,本文先对两种拟定的极端情况下老师和学生之间就考试行为选择进行博弈分析。即老师认真监考和不认真监考下学生所采取的诚信和作弊二种应对措施。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上述两种情况存在的可能性都非常小。很多是介于这两者之间,但这并不影响结果的分析,区别的只是程度问题。

基于以上的参数,得出以下矩阵(第一个数字代表学生,第二个数字代表老师)。

博弈方的最终目标都是实现自身的最大利益。在具体策略和利益相互依存性的博弈问题中,各个博弈方的利益既取决于自己选择的策略,还与对手博弈方选择的策略有关。因此,博弈方在决策时必须考虑对手博弈方的存在和策略选择。基本思路和方法包括上策均衡法、严格下策反复消去法、划线法和箭头法等。他们各有特点。上策均衡法、严格下策反复消去法适宜绝对优劣关系的博弈,而划线法适用于较强盼博弈分析方法,是以策略之间的相对优劣关系为目标。基于本文的特点,采用划线法来进行博弈分析。

在表1中,老师和学生作为参与人(players)都有两种战略,即老师是认真或敷衍;学生是诚信或作弊,它们共同构成四种战略组合,每种战略组合下的两个数字分别代表老师和学生的受益,前一个数字代表学生的受益,后一个数字代表老师的受益。

在这个博弈中,对老师来说,假设博弈方学生采用的策略是“诚信”,则博弈方老师认真监考得效益R1-C1,敷衍监考得效益R2-C2,由于C1>C2,R2>R1,可以得山R2-C2>R1-C1,此时老师的最佳对策是敷衍。为了便于记忆和分析,我们在矩阵中策略组合(诚信,敷衍)对应的博弈方老师的效益R2-C2(矩阵右上角数组中第二个数字)下划一短线,表示这是博弈方老师在I尊弈方学生选择诚信时的最大得益。同样,对于老师来说,博弈方学生采用作弊策略时,老师选择敷衍为最佳策略。对应的是(作弊,敷衍)里的R2-C2,我们也在下面划一短线。

同理,对于学生来说,思路同老师是一样的,当老师认真监考时,学生诚信考试可以获得G1的利益,根据假设,由于老师认真监考,学生作弊就会被抓,这样,学生就获得G2的利益,肯定是小于G1,这样,学生选择诚信考试是最佳方案,因此,我们在(诚信,认真)里的G1下划横线;同时,如果老师敷衍监考,学生作弊获得的利益G2也比诚信考试所得的利益G1更大,因此,我们在(作弊,敷衍)G2下面划上短线。

在表1中,只有(作弊,敷衍)下两数字有短线,就是意味着,这个组合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来说都愿意接受的结果,具有相对稳定性。

这种博弈反映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即学生的理性与老师的理性的冲突,双方的理性最终形成了(作弊,敷衍)为最佳选择。在该博弈中,对于学校而言,最理性的选择是学生诚信考试,老师认真监考,整个校园出现和谐的环境。事实上,由于当前的基于现实考虑的一些假定存在(C1>C2,G2>G1,R2>R1),那么在高校要想减少考试作弊的现象,在目前的状况下是根本不可能,这也证实了现在高校作弊现象为什么越来越严重的原因了。

五、对策建议

缺乏诚信的考试代价是巨大的。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实现校园和谐的考试氛围是一个长期的、持之以恒的过程,需要学生、老师、学校共铸诚信考试的氛围。通过师生之间的博弈模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为了打破这种博弈的纯纳什均衡,必须改变C1>C2,G2>G1,R2>R1的状况,从而使(作弊,敷衍)的最佳选择转变为(诚信,认真)的最佳选择。基于此分析,我认为,改变高校考试作弊必须从以下二个方面来加强:

(一)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要加大学生作弊的成本,减小作弊的收益

首先,从道德层次上加大对违纪的作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建立“作弊可耻”的准则。其次,建立诚信档案。一旦有不良的信用记录(比如考试作弊),就会得失去学校的奖励机会。毕业后,其个人信用档案也将与其他档案一起寄往工作单位。这样一来,学生从长远的利益博弈出发,不会轻易作出作弊的选择。那就是要让学生明白,作弊的收益成本G2要远远小于诚信考试的收益即G2

(二)从老师的角度来看,要加大老师认真监考的收益,减小不认真监考的收益;同时,加大不认真监考的成本,缩小认真监考的成本

首先,加大对老师的政策宣传,进行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大工作的责任心意识宣传。实际生活中,老师到底有没有尽职并不能作出定量的考核,也很难测量,基本上要靠监管人自身的素质和意识来制约,这样强化对老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完全必要的。其次,为了降低认真监考的强度,减少认真监考成本C1,可以改革考试模式,能开卷考试的就不闭卷考试,这样学生作弊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很少。最后,强化对监考教师监督和约束的机制。加强流动监考的力度和强度,增加老师的不认真监考成本C2。尽可能减少老师在监考期间聊天、看报纸、玩手机的机会,减少监考老师不认真监考的收益R2。

通过上述的二种措施,改变了原定的假设,最终形成了c1

数字教育的利与弊第2篇

1.以往室内设计教学的弊端

教育改革要求提倡素质教育,以往的室内设计教学还有一些弊端需要消除。以往的室内设计教学知识的显示方式比较单一化,通常是将知识进行平面展示,这样讲解抽象三维空间知识就有着很大的弊端,不能准确地讲解角度、场景等知识。因此,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也有诸多难点,对学生的空间设计心理的培养会有诸多不利。此外,以往室内设计教学的灵活性有待加强。在以往的室内设计教学中,学生不能直接与设计中的场景进行交互,在具体理解时较有难度,学生自身的个性化体现程度也不够,所以学生很难在创作思维方面获得突破性。以往的室内设计教学的交互性也不是很强,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对学生的材料技术筛选能力的培养效果不佳。以往的室内设计教学没有和时展同步,并和市场严重脱节,教学内容比较陈旧,造成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弱,不能进行创新改造,由于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学生对设计能力和长期的发展问题没有充分重视。

2.数字化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应用数字化,要加强艺术基础训练教育,提高学生的艺术专业修养。设计能力是专业修养的核心体现,所以在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要合理地设置基础课程,如装饰材料施工工艺、建筑结构绘图等课程。最重要的就是提高学生对色彩以及设计形式和设计材料等方面的把握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更好地进行设计创作。数字化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方便学生理解,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数字化技术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将学生从大量手工绘图中解放出来,从而有效地将教学重点放在思维训练上。在室内设计数字化教学中灵活应用相关软件,发挥其强大的功能,其中的3dsMax和AutoCAD软件是在室内设计教学中最为常用的,后者是制图专用软件,能够灵活多变并规范化地完成制图的程序,节省了很多手工绘图的时间。在设计施工图完成后把二维设计方案和理念立体化地呈现出来,然后通过3dsMax软件能够将室内和环境等进行美化。3dsMax软件有多种制作三维立体模型的方法,在建模辅助工具的作用下能够按照设计图纸的尺寸要求,制作出精确的模型,然后在编辑的过程中细致地修改尺寸。数字化技术打破了人类的常规视角,数字化平台能够揭示设计的规律以及逻辑,使人们能够直观地接近理论和思想。数字化技术使得室内设计方法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这也体现在数字化设计表达手段上。3dsMax软件强大的三维建模功能和对室内空间材质以及肌理、灯光等空间氛围效果的模拟更加真实,能够更为直观地体现设计元素间的属性关系。如,对于灯光的照亮度和光效控制范围,在模型空间中能够进行无数次的尝试与比较,直到呈现出最佳效果。AutoCAD软件的制图功能比较强大,大量的方案图纸绘制能够轻松、准确地在结构图纸界面中进行,从而能够大大减少误差,也能够最大化地确定尺度的比例关系。另外,对于常用的构件也能够进行预先的模块化和标准化,可直接将平面图纸生成轴侧图或三维透视图。从透视的效果来看,美观性、适用性和准确性都能够得到较好的呈现。这要比以往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平面教学方式有着诸多便利。通过AutoCAD软件能够直接生成三维效果,或者直接导入3dsMax软件中进行深层次的设计。虽然室内设计数字化教学有着诸多便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所以要重视解决问题,这对合理、科学利用数字化技术有着重要帮助。如,很多学生对电脑过度依赖,不愿意动手进行基本功的训练,所以手头作业的质量不是很高,设计缺乏思维分析过程。学生要想扎实掌握室内设计知识,还需要多实践,提高基本功。

二、结语

数字教育的利与弊第3篇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艺术设计;基础课程

一、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的弊端

与新媒体相结合的艺术设计,作为一门与最新科技相结合的学科,其模式具有图文色彩丰富,操作快捷,创作效率高,艺术效果好等优势。今天,在校的大学生以其具有的丰富想象力、创新的思维、无限的活力以及对新媒体艺术浓厚的兴趣成为中国从事新媒体艺术创作和探索的主力群体,他们将艺术的创作与世界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融合为一体。我国的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可以说是起步晚,发展快,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正因为数字媒体艺术教育起步较晚,而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又长期受到前苏联教学模式的影响,业内往往难以摆脱受到传统思维观念的桎梏,对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变革缺乏更深入的关注,所以导致了以下几方面的弊端:第一,课程结构设置比较古板,老套,缺乏新意。一方面,不同的课程被互相割裂开来,“各自为政”,忽视了课程相互之间的知识体系的横向联系。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陷入照本宣科的误区,忽视了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这导致学生对于基础课程缺乏兴趣,觉得基础课程干巴巴缺乏趣味性。另一方面,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要求把理论跟实践相结合,以理论基础促进实践能力,以实践能力反过来加强理论基础。但在传统的课程设置上,常常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状况,两者不能有机地融为一体。这样,学生既容易在学了实践课后忘了理论,也容易在学了理论课后丢失了实践能力。第二,基础课程相对于专业课程来说,课程内容的改革较为滞后,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与新媒体时代不能同步。如今是一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科学技术在不断的飞速变革,新媒体技术自然也不例外。这也要求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在教学内容上能做到不断更新,满足时展的需要。但是,目前各高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相对于专业课程来说,课程内容的改革较为滞后,其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变革,难以与科学技术的变革及新媒体技术的变革同步。比如,一些高校的教学理念还停留在原本的手绘模式的教学体系上面,难以适应数字化设计的教学体系。这既不利于学生对于从事数字化设计方面的培养,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传统的教学体系重视教师讲而忽视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常常以“满堂灌”为主,忽视了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自主学习的环节。如果说,在高中的以应试教育为导向的模式下和高考“指挥棒”的支配下,“满堂灌”还具有一定的存在意义的话,那么大学如果还采取“满堂灌”,就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了。特别是,大学生普遍都有独立探究,锐意创新,独立对知识体系进行研讨的欲望。如果在教学上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本能,正确地进行引导的话,那么只会扼杀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从而制约课堂教学的效果,影响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怎样纠正以上的弊端,更好地促进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

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所存在的弊端,自然无论是对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还是对于学生的未来就业以及对于他们的终身发展都是很不利的。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应当积极地从探索教学改革入手,及时有效地纠正这些弊端,从而形成“人无我有,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模式,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多多探索,进行大胆革新,与社会大环境充分融合,充分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完善,打造数字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品牌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对课程结构的设置进行改进和调整,走出古板,老套,缺乏新意的怪圈。尤其是不能就事论事地进行学科的教学,而是要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汇融合,注意引导学生在课程相互之间的知识体系的横向联系方面下功夫,把不同的学科串成一个整体,使学生在知识的融会贯通中形成综合性思维。教师也要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课堂上旁征博引,不要照本宣科。另外在课程设置上,还要注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以实践促理论,再以理论促实践,让学生在学习中,理论和实践双方面同步得到提高。第二,不断地加强基础课程的改革,使之课程内容的更新能与专业课程的更新同步进行,更符合新媒体时代的需要。尤其是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上,高校的教学一定要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学习,向新媒体时代不断靠拢,要体现出新媒体时代的特色,让学生充分地掌握新媒体艺术设计的精髓,更好地驾驭新媒体艺术设计,为他们未来走入就业岗位打好坚实的基础。要力图避免手绘模式的教学体系对教学思维的干扰。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新媒体时代下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教师不要在课堂上“满堂灌”,而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给学生讲解知识要点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讨论,独立探究和锐意创新,启迪他们独立对知识体系进行研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意思维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做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教学,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鲁放.中国新媒体艺术教育发展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2]杰.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现状分析及教学体系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数字教育的利与弊第4篇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因考试作弊而受处分甚至被开除学籍的事情屡见不鲜。如何有效遏制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已成为高校乃至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分析了高校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并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改变考试方式,加强考试管理,加强校园环境管理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消除作弊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作弊成因;对策

高等学校课程考试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果既可作为检查教学效果、促进教学改革、改进教学管理的重要参考,又可以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及心理素质,考试必须做到真实、严格、公正。但事恰恰相反,如今,作弊现象“已经像呼吸一样自然”。陶行知先生将考试舞弊行为描述为“鼠窃狗偷,畏首畏尾。未考之先,藏之唯恐不密;当考之时,袭之唯恐不速;既考之后,虑之唯恐不远”[1]。实际上,考试作弊也是信用缺失行为的一种,是人的趋利行为和特定制度背景下各种制度相碰撞的结果。那么,如何才能防止考试作弊呢?

通过与学生交谈、查阅有关学生心理咨询记录、观察学生在考试中的表现,我们发现导致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除了课程设置不合理、对学生的激励机制不合理、考试内容和形式的局限性等学校及社会因素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学生自身的原因。

一是学习兴趣、态度、意志、动机等受到挫折。随着各高校的大范围扩招,很多学生被调剂来,对所学专业不喜欢,进而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未把精力用在学习上,得过且过,遇到较难课程的考试时,只有作弊才能过关。

二是思想放松。受高考压力影响,许多高中教师对学生鼓吹只有好好学习才能考上大学,考上大学之后没有压力。受此思想影响,许多学生上了大学后,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态度不端正,思想上放松,最终导致成绩下降,难以通过考试。

三是自身能力有限。1999年以后,我国高校连续多年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规模,使得学生数量迅速增多,少数没有达到相应教育水平的学生被录取进校,他们入学后学习困难,自暴自弃,丧失求知动力,考试难以通过。

综上所述,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产生除了与社会上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学校教育上的缺陷等外界环境和客观因素有关外,主要还是取决于大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人生价值观、是非判断能力和心理素质等自身因素。要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试原则,营造良好的考试环境,从根本上减少考试“作弊”滋生的土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消除作弊行为: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学习目的的教育,让学生一走进大学校门就意识到自己将来会成为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把学习看成是一种社会责任,并以此为动力,尽自己最大所能掌握科学技术本领,提高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其次要加强道德教育,大学生正处在道德观念逐渐定型的时期,我们应在日常教育中使学生认识到作弊与社会上的弄虚作假、营私舞弊等不正之风具有相同的性质,是道德品质低劣的一种表现,是可耻的行为。最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争得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强舆论宣传、教育和引导的力度,为大学生勤奋学习、拼搏向上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改变考试方式。

1. 采用无纸化考试模式。每张试卷一般都有选择、填空、判断、简答、计算等多种题型。任课教师前期可以把这些试题做成题库,并保证题库每年都有定量的更新与补充。考试时采用从计算机题库中随机抽题的方式,使前后左右之间出现相同题目的机率少之又少,势必降低考试作弊的几率。

2. 四六级模式。借鉴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模式,任课教师出3种以上不同内容的试卷,同时改变选择题各个选项的顺序、各个题目次序及计算题中的数字,确保同一考场同一专业的考生,其四周均为与之考试内容不同试卷的考生,有效避免抄袭作弊。

3. 增加主观题的比例。从实际案例分析,高科技作弊现象主要适用于客观题较多的考试科目。现有考试科目中客观题所占分值比例过高,为高科技作弊的实施提供了可能。选择题的答案通常只需填写英文字母ABCD即可,助考者只需在场外使用简单的传输设备就可将答案传入考场[2]。减少客观题的比例,增加主观题。即使带上课本,如果平时没有认真学习过该门课程,根本找不到答案,这样可有效避免夹带作弊。

三、加强考试管理。

不管考场的监控如何高科技,监考教师依然是防控作弊的关键,监考教师应严格遵守监考制度,尽职尽责,充分发挥监考作用。作弊考生的举动一定会暴漏出迹象,负责的监考教师会及时发现。因此,监考教师必须负责,认真监考,注意观察考生的举动,将作弊的可能性扼杀在萌芽状态。

四、加强校园环境管理。

学院团委应因地制宜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知识价值教育和成功动机教育,广泛组织健康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寓教于乐,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加深对知识价值的领悟,增强责任意识,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方向,树立长远眼光,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大学生转变学习观念,从而激发孜孜不倦的学习兴趣,努力培养勤奋好学、严谨踏实、你追我赶、奋发向上的优良学风[3]。

结论

考试作弊的危害性及严重性是有目共睹的。为了刹住考试作弊之风,我们除了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大处罚力度外,更重要的是深化教育改革,改进考试的方式方法,明确学习目的,端正教学思想,抓好学风建设。使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诚信是做人之根本,是维系社会基本秩序的基础,也是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的重要保证。大学生必须讲诚信,做到拒绝考试作弊,反对考试作弊。在高校中营造一种讲诚信光荣,弄虚作假可耻的文化氛围,弘扬正气,打击歪风,使每个大学生都成为高校优良学风创建的标兵。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编委会.陶行知全集:第1卷[M].成都:四川出版社,1991.

数字教育的利与弊第5篇

[关键词]考试作弊;个体预谋;群体协同;预防措施;管理对策

考试作弊行为是参与考试的行为主体在执行考试过程中因主观故意而产生的直接破坏考试目的,严重影响考试功能与作用的正常发挥,虚假反映对象在特定知识经验信息的传承中的效果和质量、技能能力具备状态等状况,导致考试结果失去特定可信度和效果的一种现象。

一、大学生考试作弊具有较强危害性

考试作弊现象的存在和蔓延,污染了校风,败坏了教风、学风,对于正常的教学秩序和优良学风建设起着显著的破坏效能,妨碍着学生个人学习质量的提高和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毒害了青年大学生的心灵,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一)考试作弊行为直接破坏考试公平竞争的原则,使考试的检验功能无法正常发挥。

(二)考试作弊行为严重损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考试作弊者无论是被发现受到惩罚,还是侥幸过关,都会对学生的身心产生消极而恶劣的影响,养成个体冒险和侥幸心理,造成畸形人格。

(三)考试作弊行为严重败坏学风,破坏诚信原则,引起大学生的道德缺失。

二、新时期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特点及种类分析

新时期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归纳起来,呈现以下五个特点:一是作弊人数不断增加,由过去的个别人的个别行为变成一群人的普遍行为。二是作弊者的心态由过去胆怯羞耻变得比较轻松大胆,考试作弊在他们看来并没有什么不光彩的。三是出现了以赚钱、营利为目的的“职业”和考试答案及复习资料“人”。四是考试作弊不再仅仅是差等生的特有行为,有不少成绩不错的学生也在考试过程中实施作弊行为。

(一)个体预谋作弊

最简单易行的方法是“爬墙头”,原始而常见的方法是在身上夹带纸制资料。 “有勇有谋”者甚至会在学生证等考试证件的夹层中藏匿资料。投机取巧者会有意识地将资料放在桌堂内或教室隐蔽处,例如窗台、暖气片夹缝中。有些学生孤注一掷,在交考卷的短短时间内,混水摸鱼,捞几道选择、填空题。

(二)群体协同作弊

同专业的学生大多都比较熟悉,有的在考前的短时间内便能“缔结同盟”事先约定好作弊手段,包括用手势、纸条等传递考试信息,悄声讨论、主动为他人展示考卷。有大胆“铁杆”甚至不顾一切严重后果地传递交换考卷,最大胆妄为者,干脆找人替考。在大学英语四、六级等重大型考试中,有人不惜重金购买无线隐形耳机来充当作弊工具。

(三)试后隐性作弊

一些学生采取拉关系、走后门的手段,向阅卷教师行贿送礼;利用关系网,请领导、教师充当说客,使教师和管理人员在阅卷、评分中失去客观公正性,这些行为虽有很大的隐蔽性,但对考风、校风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使教师的人格尊严受到了损害,学生的自然尊师心理也受到了质疑。

三、预防和减少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管理对策

抓考风建设绝不仅体现在考期,也不只局限在考场上,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入手,树立大教育、大环境的思想。

(一)注重正面引导,加强思政教育

建立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真正按照大学生的成长规律,有步骤,有层次地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法纪观和道德观。用远大理想抵制功利主义;用艰苦奋斗精神抵制享乐主义;用实事求是抵制投机取巧。同时还要加强诚信教育,公平竞争教育,正确的友谊观教育和自制能力教育。

(二)加强纪律教育,狠抓制度建设

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搞好相关制度的配套建设,才能严格每个管理环节,堵塞漏洞,实施更有效的管理。管理制度订出来后,一定要严格执行,否则便是一纸空文。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学生严字当头,敢于批评,敢于教育,敢于管理,要科学地运用奖惩机制,做到奖惩分明。

(三)深化考试改革,加强考试管理

1.改革考试方式,加强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评价,增加开卷考试、半开卷考试、答辩等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增加平时实验、实践环节的分数比重等等。

2.淡化专业限制,加强实践环节,减少实用性差,专业面窄的课程,增加有利于培养创造能力、学生感兴趣、实用性强的课程和环节。

3.加强考试管理,科学安排考场。在单人单桌,随机分座的基础上,考生之间左右间隔两个以上位置,严格控制考场人数,避免大教室,多人同考的情形出现。

4.严格监考制度,提高监考老师的考纪意识,注重监考执法,认真履行职责,增强监考教师的责任感,把作弊动机扼杀在萌芽状态,使有作弊动机的学生无机可乘。

(四)制定有效法规,严惩违纪作弊

首先,制定切合本校实际,体现本校特点的考试条例。其次,凡是作弊者,从严处罚,不得。再次,处理迅速,排除干扰,发现作弊,立即要以公告的形式向全校公布,以防止个别教师、领导为作弊者说情,写条子、拉关系。最后,要把握好严惩考试作弊的“适度”。对作弊的惩处应能对大多数学生起到警示作用。

(五)净化心理环境,加强心理疏导

净化考生的心理环境有利于消除作弊考生的心理动力,减弱考生主观上的故意,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学习上。纪律的约束可以使考生不敢作弊和不能作弊,而心理环境的净化使学生不想作弊、不愿作弊和反对、鄙视作弊。

(六)注重人文关怀,做好善后工作

教育应该体现对学生的终极关怀,做好作弊处分学生的后续工作:对于不同心态的作弊学生要对症下药,真正做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在消除作弊的同时,从根本上达到教育人、塑造人的目的,使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基金项目:2009年黑龙江大学学生学理论学术课题规划项目(TA33)

参考文献:

[1]杨冰山,杨晓英.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

的主观因素分析[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

报,1996,(2).

[2]陈丽荣. 大学生违纪现状分析与对策

数字教育的利与弊第6篇

网络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深刻的生活特征。网络已经渗透至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现代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正日益成为当代人独特的生存样式,毋庸置疑,它所蕴含的独特价值理念会对道德教育造成不小的冲击。首先,网络社会数字化的生存方式使得人类技术理性无限膨胀而价值理性失落。数字化高科技产生的神奇功能吸引了人们的全部注意力,引致人们对它极其崇拜与敬畏,丧失对价值世界和人文精神的向往和追求。其次,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和隐蔽性,掩盖了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交往的真实面目,极度膨胀的人的主体性掩盖了人是一种“关系的存在”,这些状况都会导致道德意识的淡薄。此外,网络化使虚拟学校和网络课程得以产生,学校不再是人们系统学习知识的唯一场所,并且虚拟学校和网络课程以其形象、便利、内容广泛等优势,容易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习者,日益削弱了学校教育的中心地位,瓦解着教师的权威。这种情况加大了学校进行道德教育的难度,使德育环境日趋复杂。而价值多元化导致道德相对主义盛行,以致产生了需不需要道德教育的困惑,道德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面临着可有可无的危险境地,道德教育被各种技术教育所压制。道德教育衰微而技术教育兴盛,越来越功利化的教育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的话来说是“失真”的教育,即失去本真意义的教育。因此,网络社会当中德育的困境虽是事实,但并非是社会发展的本质趋向,并不意味着将被社会所淘汰。相反,由道德失范引发的种种社会问题已经使越来越多的人重新意识到道德教育的必要性,社会的网络化和多元化不可能取消道德教育,它们改变的仅仅是教育的环境,冲击的是不适应新环境的德育模式。

二、传统德育模式的弊端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学校德育的重心也要发生相应的转移,而传统德育模式严重束缚了我们的德育观念,使高校思想品德与现实脱节,陷于困境而不能自拔。弊端之一: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等于价值观教育。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宗旨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而素质是知识、能力、信念的综合统一体,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就学习过程而言,被教育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其需要、动力系统和知识系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选择性起着关键的制约作用。因此,道德教育要取得实际效果,必须激发学生的动力系统,调动其知识系统,使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与自身的成长需要、认知水平相符合。但在现实的高校思想品德教育中,我们往往只注重价值观的灌输,即思想信念教育,而不太注重相应的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这都不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最终影响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效果。弊端之二: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等于“灌输”。在长期实践中,“灌输”作为一种教育理念逐渐被形式化、固定化,变成一种以强制性和封闭性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方法,给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带来了一系列弊端。首先,反复的灌输使高校思想品德内容出现了多层次、多方位的重复,一方面造成高校思想品德教育体系混乱而枯燥,另一方面使德育的切入点与教育对象的认识起点不同步,造成教育主客体的矛盾与分离,无法调动教育对象的主动性。其次,灌输的封闭性使德育目标一成不变,不能客观地反映事物发展的本质联系和趋势,与现实脱节,成为束之高阁的理论。最后,最关键的一点,这种自外而内重复性的灌输从根本上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仅把学生视为客体,作为施加影响的对象,这种缺乏情感体验、意志考验和行为表现的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模式注定收效甚微。弊端之三: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等于课堂教育。高校思想品德的理论性比较强,这一点加大了学生的理解难度,也加大了高校思想品德的教学难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以往我们只注意在讲解上下功夫,向课堂要效果,把理论当成具体的知识来剖析,努力再现理论的抽象过程,使高校思想品德变成了“满堂灌”的课堂教育。这种教育方式重“知”道,不重“体”道,面向“理论”而不是“现实”,是一种“知性德育”。“知性德育”从道德的理性能力出发,把德育视为智力训练,用虚构的、抽象的道德材料作为道德教育的依据,把德育变成了知识教育,把道德学习变成了概念学习,结果使德育脱离现实,成为一种与社会无关,与生活无关的思维活动,缺乏实践性。事实上,德性的发展不是在个体独自的抽象道德知识中进行的,而是在人际关系背景下,通过交往、互助进行的。因此,德育不应当脱离实际生活沦为抽象的课堂教育,与生活相背离的德育是病态的、无效的道德教育。

三、新形势下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与基础

以上我们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分析了造成思想品德教育面临困境的原因,但我们无论从哪一方面都不能得出高校思想品德过时,道德教育已无必要的结论。当前高校思想品德所处的困境是传统的德育模式与现实需求之间的不相适应,其根本原因并不在道德教育本身。现代社会充满了选择与冲突,尤其在网络数字时代的电子空间中,在这里时空被压缩,控制和干扰主体自由活动的各种障碍都已消失,是一个高度自由的空间。面对无数多的可能性,怎样保持自我,摆脱不知所以、依附顺从的生存发展困境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的任务不再是向受教育者灌输一些已有的知识和规范,期待他们的接受与遵从,而是要指导他们学会判断、选择和创造,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人格,实现人格的现代化。人的主体性是人之为人不可缺少的,如果主体性缺失,人就难以在成长和发展中主宰自己;同时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主体性的良好发展也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内在活力。可见,主体性人格不但是现代人在高度自由的社会现实中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求,而且是人的本位性人格,对人本身的完善与超越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把培养人的主体性人格作为当前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用正确积极的价值导向发扬人的主体性。随着现代生活交往规模和交往领域的无限延伸,人的公共空间不断得到扩大,道德的公共性和社会合作性显得越来越重要。社会形态的这种变迁必然会引起伦理价值方面的相应改变,社会学家帕森斯就认为社会的复杂性必然会带来价值普遍性的提高,普遍性的伦理已经成为构筑现代生活的道德基础。因此,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需要以人为本,开拓全新的道德视野,以适应多元化的社会现实;从传授道德知识转向培养道德实践能力,这样公共道德不仅是一种伦理价值,而且内化为一种人格,使之得到自觉践行,从而保证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往与合作的顺利进行。

四、总结

数字教育的利与弊第7篇

【关键词】 大数据时代 区域教育数据网络建设、均衡发展

引言

网络科技不断发展,人类收集、贮存、分析和运用数据的能力也得到巨大的提升,尤其借助于网络这个便利的工具,极大便捷了人们生活的各方各面。利用大数据的优势更好地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积极解决授课模式单一等弊端,丰富教课方式及内容,尽可能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大数据的不断更新进步,促使教育事业不断进步,不断丰富多样化。大数据能够很好的缩短传统教育的弊端,体现大数据教育的优势。

一、大数据时代是什么

进入21世纪以来,大数据不断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及,不断渗透到人们的一行一动中。大数据时代已经降临,存在于每个人的身边。官方解释,大数据就是数据,海量的数据。现代社会是一个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数据蓬勃壮大。作为这个社会飞速流转的产物,大数据也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大数据时代是依赖于全部数据中,提取重要以及针对性信息。通过大数据,掌握大体方向,不再疯狂的执着于精确度,把微观的视角适当移到宏观层面上来。抛弃曾经近乎牛角尖的因果,以更开阔的眼光看待事物之间的联系。大数据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在不断提升人们看世界的高度。

大数据,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大数据”是指以多元形式,自许多来源搜集而来的庞大数据组,往往具有实时性。大数据最核心的价值就是在于对于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相比起现有的其他技术而言,大数据的“廉价、迅速、优化”这三方面的综合成本是最优的。数据正在迅速膨胀并变大,它决定着企业的未来发展,虽然很多企业可能并没有意识到数据爆炸性增长带来问题的隐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越来越多的意识到数据对企业的重要性。

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麦肯锡称:“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阿里巴巴创办人马云来台演讲中就提到,未来的时代将不是IT时代,而是DT的时代,DT就是Data Technology数据科技,显示大数据对于阿里巴巴集团来说举足轻重。篮球比赛当中利用大数据对球员的个人在比赛场上的数据分析,可以帮助比赛变得更加精彩。一分钟内,微博推特上新发的数据量超过20万;社交网络“脸谱”的浏览量超过500万……这些都是大数据在我们身边的体现。它神圣又亲切。渗透了我们身边的方方面面,我们需要它,离不开它。大数据对我们至关重要,我们的不断发展对大数据也有重大影响。

二、大数据时代区域网络建设对教育的意义

教育大数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大数据泛指所有来源于日常教育活动中人类的行为数据;而狭义的教育大数据是指学习者行为数据,它主要来源于学生管理系统、在线学习平台和课程管理平台等。教育的最基础功能是影响经济发展。教育对人们思想精神状态的影响巨大,而大数据时代区域网络建设可以促进教育的实施,便于人类接受教育。大数据时代区域网络建设将教育化解为数据,更加易于理解和吸收。通过数字、文字、图片、音频各种各样的形式传递给人类。相对于之前枯燥的文字解读,人类更愿意接受丰富多样的大数据。

大数据改变教育。大多数对于课堂的评价,基于课堂的完整性,层层结合,逻辑清晰等表面的审视。并非从内去评价这节课是否起到了它所该起到的效果,是否生动活泼,是否被学生理解接受,被教育者是否从内心真正接受教育。听课果者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假设学生的体验,而学生真正的体验如何,却没有强大的技术与数据源可提供分析与实证。传统的教育研究往往是经验式的,总是以第一方的角度去认为某些因素对学生很重要,对课堂很重要,比如提问有效性,课堂的节奏等。这就显示了传统教育的弊端,无法很好的落实事件真正的效应,这就更加突显大数据教育的便利与平易近人性。

课堂网络教育不仅丰富课堂文化,增添课堂乐趣,也加深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无论在知识专业方面,还是人际关系方面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大数据的到来,恰恰正是能从技术层面让体验者的感受紧以量化与显现。

迅速发展的大数据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教育行业更应顺应时展潮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各种教育管理与服务平台的建设完善,大数据无声无息却有模有棱的进入了教育行业。各种Office、PPT、Word被轻松的运用于课堂,网络。学者不仅可以在课堂接受教育,还可以仅仅通过一张屏幕学习知识。教育的传播途径被极大扩展,教育事业将更好的前进和发展。

三、大数据时代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新思路

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大数据正在成为推动教育系统颠覆性创新与变革的科学力量。大数据所带来的,并非源于我们电脑的硬盘变大了,CPU处理速度更快了,而是在我们的教育中的地位更在稳固了。大数据带给教育的意义是非比寻常的,通过大量数据分析与运用,使教育形式多样化,增大被教育者人群,强化教育者能力。时代在进步,时事新闻,身边小事乃至国家大事都在不断变换着。在风云骤变的时代,不能仅限于传统教育。

教育大数据在辅助科学制定教育政策、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教育质量、优化教学效果、因材施教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目前大数据在教育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大数据的应用基础是对海量数据的拥有,这就涉及数据存储技术的挑战,以及用于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技术挑战。对于高科技人才以及专业数据人才,我国仍处于欠缺状态。其次,大数据的教育应用中,数据采集和问题解决分析是核心环节,应用开发者要面对的就是数据采集技术和问题解决分析技术的挑战。这就需要技术工作者不仅要有强大坚实的专业基础,还要并存强大的心理。要不断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而促进大数据的应用。

在教学方面,将从数字化教学走向智慧教学。智慧教学是教师在智慧教学环境下,充分利用各种先进信息化技术和信息资源开展的教学活动。较之传统的数字化教学,智慧教学更加高效、开放和多元,教学活动参与者之间的沟通更加通畅,互动更加深入,教师的备课、作业批改、教学评价等更加智能化。

我们要将大数据运用到教育中来,但是,在应用大数据的时候,要权衡利弊,用适当的方式淋漓尽致的发挥大数据的优势。使大数据能够发挥在教育事业中的巨大能量,丰富教育事业的同时,不断创新思路发展大数据。

四、结论

教育行业要顺应时代,与时俱进,教育数据网络的构建常以教育数据中心为核心纽带进行整体架构。以教育信息化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是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大数据时代,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优势和数据量化研究方法,提升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科学化水平。

大数据”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意义并不代表其能取代一切对于社会问题的理性思考,科学发展的逻辑不能被湮没在海量数据。在社会进步的洪流中,教育事业要加快步伐,适当的摒弃传统教育的弊端,利用大数据时代带来的便利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使教育事业源源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更好的面对未知的将来。

参 考 文 献

[1] 杨现民,唐斯斯,李冀红.教育大数据的技术体系框架与发展趋势-”教育大数据研究与实践专栏”之整体框架篇[J].现代教育技术,2016-09-11.

数字教育的利与弊第8篇

关键词:考试作弊;特点;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9-0133-03

考试作为学校教学活动中评估学生掌握知识水平和检测质量的主要方法,在我国高等教育活动中始终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考试必须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考试的质量高不高,是否公正合理,是影响考试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但遗憾的是,在当前大学校园内,考试作弊歪风日益普遍。每当期末考试或者各类专业考试临近,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会各显神通,作弊问题之严重令人乍舌。因此,如何刹住考试作弊歪风,树立良好学风,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当前高校教师都应关注的问题。另外,在高校各专业学生的考试中,英语专业学生的在校考试通常都为基础知识考核,理论上应无学生或很少学生作弊。然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考试作弊现象依然在英语专业学生中广泛存在。为此,本文以江西省某独立院校英语专业学生为对象,展开了考试作弊状况的调查。

一、考试作弊行为特点

为了了解该校英语专业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特点,并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对作弊行为进行深入分析,笔者引用曹汉斌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的研究问卷,结合被调查学校学生的特点,专门设计了一份匿名调查问卷,问卷涉及作弊学生本人的各种心理、课程设置、考试的方式、教师的命题、监考、阅卷和平时的教学情况、学校对违纪学生的处理情况等五个方面。此外,在问卷调查过后,笔者还在四个年级中随机抽取40名学生进行访谈,旨在进一步了解学生作弊原因。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30.1%的学生承认至少有一次考试作弊,而作弊行为存在着手段多样化、动机复杂化、年级差异化等特点。

1. 作弊手段多样化

学生作弊手段可分为偷看、夹带、传递、刻桌印、手机作弊、换卷及其它类型。在这些作弊行为中,位居首位的是夹带作弊,所占比例为50.7%。夹带行为一般为携带写有与考试内容有关的纸条、课本、电子设备等进入考场等。每年临近期末考试时,该校周围的“复印、打印室”的生意就格外地好。考场中夹带成风也可以从每场考试结束后,教室外的垃圾桶及垃圾桶周围成堆被扔弃的文字资料体现出来。位居第二的作弊行为则是手机作弊。手机作弊顾名思义是指借助手机传输或接收答案的作弊行为。由于手机拥有量和网络的普及,使得校内考试作弊行为也出现新的招数,只要软件兼容性强,能够翻看word、txt、ppt、pdf等多种格式文件,还附带查询功能的手机,都成了学生的最爱,因为这些手机功能都为迅速找到答案节省了翻阅的时间。

2. 作弊动机复杂化

以往作弊是成绩差的、不努力的、准备不充分的学生,现在成绩优秀的学生也出于种种目的开始作弊。在大学校园中,成绩与评奖学金、评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等都直接挂钩,所以很多学生都希望学习成绩排名尽量靠前。考试成为大学校园中定“生死”的关卡,而成绩成为评价一个学生是否具备某种能力或享受某种荣誉的最关键因素。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学生作弊除了担心自己考试不及格、拿不到学位证书外,还存在为了拿高分、评优评奖而作弊;也有一些优秀学生迫于面子、哥们儿义气或者利益诱惑而协助班级学习较差的学生作弊;还有学生因为看到别人作弊轻而易举,尤其还取得了较好成绩,甚至获得了种种利益,于是感到考试不公平,产生心理不平衡感,认为如果自己不作弊就会很吃亏,进而加入到考试作弊的行列。

3. 年级差异化

从问卷调查结果看,大二、大三年级作弊的学生人数远远多于大一、大四年级作弊的学生人数。原因在于一年级新生进校有各种各样的入学教育,相对来说,比较能遵守校纪校规,实际上到了大一第二学期,有些学生就开始蠢蠢欲动了;到大二大三,学校在教育管理工作上相对有所放松,经历了大学生活的新鲜与兴奋后,暂时失去了人生奋斗的目标与方向,产生厌学心理,逃课、旷课上网成为部分学生的家常便饭,这与学习压力以及学生自我约束力有关;进入大三,随着学生对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以及环境的深入熟悉,投机心理也会产生,部分学生校纪校规意识也会逐渐淡化,自我约束力下降,因此,考试作弊人数猛增;进入大四,课程相对减少很多,有考试作弊行为的主要集中在有重补修考试的学生身上,他们为了顺利毕业,为了找到一份工作,毕业前的考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不惜孤注一掷,铤而走险。

二、考试作弊的原因

通过调查分析,笔者发现该校英语专业学生作弊现象的产生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 考试内容的创造性不足,命题的难度不够

如何使考试题目的难易程度适中,这是高校教师的一大难题。命题太难,学生不及格的人数过多,或者成绩普遍偏低,学校首先会拿教师开涮,让教师分析考试结果,自行检讨。而命题太容易,教师又会担心学生养成平时不学习、临时搞突击的习惯。一方面要照顾大多数学生,让他们以优异成绩结课,另一方面又要维护考试的尊严保持命题的难度,这成为命题教师的两难困境。许多教师不得不面对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降低考试难度,出题时选择一些书本上的内容,并在考前暗示考试范围。于是,一些书上的填空题、翻译题、写作题,学生只需突击背诵或者复印后夹带即可,这就从客观上助长了学生的侥幸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