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小学德育的地位

小学德育的地位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06 16:21:15

小学德育的地位

小学德育的地位第1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学校教育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学校的德育教育,始终把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作为国家兴盛的奠基性工程。系列重要讲话中就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反映了新时期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曾强调指出: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必须把握好定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一、我国小学教育中德育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它依次构成我国基础教育的全过程。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各国教育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由于人在成长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身心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认知特点和能力,遵循因龄施教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学校必须选择适合每个年龄段特点的学习方法,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对中学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非常重视,将其看作是人成才的关键,而常常低估甚至是轻视小学教育。显然,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其实,在整个教育结构中,教育的不同层次和阶段各自面临着不同年龄认知能力的教育对象,承担着不同的教育内容和任务,看似各个教育阶段的地位和价值不同,然而它们却是相辅相成、不可替代的。

在小学教育中,人们往往更加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智力教育,而忽视思想品德的德育教育。这其实也是一种对小学教育奠基性地位缺乏全面深刻认识的表现。小学教育的奠基作用,既表现在它是后续智力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表现在它是整个人生全面发展成长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小学教育阶段奠定了思想品质、个性品质、身体素质和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基础,才能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生活和发展打下良好的扎实的基础。这也正是我们党提出“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切实把立德树人摆在学校教育首位的根本原因。

二、我国小学教育为什么特别强调德育教育

我国小学教育特别强调德育教育,一是由我国的社会性质和教育目的决定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要使受教育者既具有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力量的真实本领,也具有愿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力量的觉悟。道德教育的实质,就是教育者按照社会要求和培养目标,通过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政治立场和道德品质。我国学校的德育教育体现了整个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对受教育者的成长发展起着定向作用。二是由小学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优良品德和良好生活习惯的最佳阶段。在一些阶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德育教育,能让学生在认知社会的初始时期就树立起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使德育教育收到更好效果。教师应该抓住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

三、我国小学德育教育要注意的问题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身体组织器官、心理素质和认知能力逐年从发育向成熟过渡的时期。小学的德育教育也要根据学生这种身心变化特点采取对应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概括起来,小学德育教育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小学生的思维水平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并以形象思维占优势。小学德育教育要注意以感性教育为主,教师要通过具体事例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二是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形成的奠基阶段,是非观念还没有完全确立。小学德育教育要注意以正面教育为主,向孩子灌输正确的是非观念。三是小学德育教育要注意随着学生逐年的成长,在内容和方式上渐进加深和理性化。四是小学生德育教育在学校工作中处于首位,德育工作要贯穿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日常生活的各方面,渗透在各门课程和各种活动中,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

参考文献:

[1]《南方日报》2016年9月10日第一版:

《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

[2]《南方日报》2016年9月10日第一版:

小学德育的地位第2篇

一、日本中小学德育的方法

日本始终把道德教育放到首位,在德育过程中强调学生德育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真实体验和实践感受。基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道德教育规律,日本中小学探索出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操作性强、效果好的德育方法。

1.问题解决法

日本在道德教育中强调问题解决方法的应用。问题解决法强调儿童作为道德学习的中心和主体,反对以教师为主导的说教式灌输。它的主要特点是为学生提供问题情境,让他们产生认知冲突,主动地解决所面对的疑问和矛盾,从而在此过程中建立道德认知,提高道德能力水平。教师的作用在于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呈现能够引起疑问或认知冲突的材料,关注学生已有的道德经验和认识,研究发展经验和认识契机,努力利用新的问题情境,提高儿童道德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另外,教师会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研讨和辩论,提供学生发表意见和反省的机会,并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他们对道德的理解。

2.道德两难教学法

基于对美国道德教育理论家科尔伯格理论的研究,日本中小学在课堂上较好地运用了道德两难教学法。道德两难教学法是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提供一种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不能兼顾的问题和情境,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充分讨论,目的在于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比自己道德性发展阶段更高一层的道德思维,引发认知失衡,引导他们在寻找新的认知平衡中,不断地提高道德的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

3.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日本中小学课堂中比较重视且很有特色的德育教学法。它的特点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主要方法是通过练习角色换位,在承担某一事件特定角色的过程中充分体会角色的处境,从而让孩子体会到他人的感受、需求或利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与他人差异或分歧产生的原因,帮助学生超越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

4.实践体验法

促进道德认识、情感向道德行为转化,是道德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日本道德教育非常重视实践体验法。日本中小学在实施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在不断实践和反复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效地将学生认识转变成实际生活中的日常行为表现。因此,日本在德育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且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内容,鼓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德育实践。另外,日本中小学尽量将道德教育内容细化为行为规范,使学生在具体实践和行动的过程中能够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5.多感官体悟法

日本学校道德教育课程强调学生对道德价值的感悟和体会,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信息的输入与输出。这不仅给学生留有专门的时间来思考,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进行学习。课堂上,教师会给学生提供道德资料,包括阅读资料和声像资料。依据内容,教师提出有利于儿童深化思考和讨论的问题,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时间。学生要将自己的想法转化成文字或以表演的形式表达出来。这种遵从信息输入―内化加工―提取输出的德育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道德价值的感悟和体会,最终达到能够自发做出道德判断和解决问题的

效果。

基于这些高效的德育方法,日本还强调直接德育方式与间接德育方式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加强间接教育活动与直接道德课教学的联系;另一方面,加强直接道德课教育跟各教科及特别活动的联系,发挥直接道德课教育对间接性道德教育活动的深化、补充、统一和综合的作用,从而提高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效果。

二、我国德育方法存在问题

2014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强调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从战略高度确立了德育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但目前,我国中小学德育效果差强人意。

第一,德育方法单一,学生实际获得较少。概括地说,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方法过于简单,“说教为主”和“形式主义”严重,缺少对学生德育过程的关怀,情感培养少,其结果是学生对规范的接受可能只是表面和机械的,不是出自内心的道德认识和道德信念。第二,忽视道德发展规律,学生主体性地位缺失。随着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教育必须遵循教育对象的成长规律,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性地位。不考虑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特点,把学生仅仅视为道德规范的被动接受者,用这种教育方式培养学生,很难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第三,缺少高质量德育情境,学生缺乏实践体验。中小学是一个人道德模式和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最需要循循善诱、潜移默化、真情实感和生活体验式的教育。然而,在当今的德育课堂上,缺少高质量德育情境的创设,教师处理课堂情境时主观随意,使学生情感体验不足、不深,出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割裂的现象。学生缺少体验性的过程,致使德育缺乏向生活和现实世界回归的途径。第四,未建立一体化育人模式,缺少间接性德育方法。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将道德教育课看作德育教师和班主任的责任,导致德育与其他课程脱离和分裂,未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积极的价值取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落空、

落虚。

为此,2014―2015年,北京市陆续出台了《中小学学科教学改进意见》《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等重要课程改革文件,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发挥学科育人功能,潜移默化实现育人目标,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从多个维度系统地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体系。

小学德育的地位第3篇

一、凸显品德课堂主阵地,构建“知行统一”的德育。

学校的思想品德课、晨会、班会课和校会,是实施小学生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以小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培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近几年来,我校立足课堂,从学生实际出发,拓展和整合德育和智育的内容,切实改进德育课程的方式方法,注重了从以下四方面入手,做到四个到位,强化品德教学工作。

一是统筹安排,确保师资、时间到位。学校精心安排师德高尚、工作认真、业务扎实的教师担任专职品德课教学。要求班主任对每天的晨会课和每周的班队会都必须做好专题安排。学校通过日常巡查和学生座谈会,经常了解这些课程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是认真钻研,确保教学研究到位。我校每学期组织教师进行思品课教学活动设计评比,每年的中心校德育工作会议都安排进行思品课教学经验的交流。积极开展小学低、中、高年级思品课教学的模式构建工作。初步形成了低、中、高各年级段的品德课的教学模式。低年级为:(1)激情对话,导入新课;(2)看图学文,初步明理;(3)内化巩固,深化明理;(4)联系生活,辨析导行。中年级为:(1)情境导入;(2)范例感染;(3)主题陶冶;(4)延伸体验。高年级为:(1)看场景,受感染;(2)明事理,晓规范;(3)知做法,为实践;(4)联实际,辨是非。XX年全市品德教育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我校两位老师的现场品德课均受到领导和同行的好评。

三是拓展延伸,确保教学内容到位。如今的社会,各种新问题不断出现在儿童生活当中,给他们的道德判断带来了不小的障碍。因此,在思品课、晨会课这些主阵地上,学校要求教师在对班级学生情况有较为全面的了解的基础上,必须把视角适度地扩展到学生家庭、生活中去,找出学生的道德薄弱点,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我校曾出现过这样一部分特殊儿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爱好,上网,有些几乎发展成为疑似网瘾少年。他们的学业受到不小的影响,对待生活的态度,待人接物,是与非的观念等都产生了一些偏激,自我为中心的不健康心理有所表露。针对这一新情况,学校及时拓展德育内容,利用校会集中进行了“适度网上交流,培养健康心理”的专题辅导。我们用曾经因为过度迷恋网络而影响身心发展,被某中学劝退的学生李某的典型案例,教育这些孩子,让他们懂得,网络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样,在第一时间内防止了这些孩子进一步滑向网瘾少年的泥潭。

四是制度保障,确保教学效果到位。学校建立了品德课集体备课制度,品德课课堂评估和观摩制度,品德课期末考查评估制度。结合晨会和班队会工作,每学期进行中队活动观摩评比,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确保教学效果到位。

二、巧用学科课程资源,追求“润物无声”的德育。

小学各学科都蕴含着育人的因素,渗透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精神食粮、人文思想,对学生的成长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自觉地把教材中那些能够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德育元素充分挖掘出来,使学科教学与德育渗透和谐共生,有机统一。这里,仅以阅读和科学两门学科为例。

一是阅读育德。我校的语文课注重通过阅读欣赏表演,提高学生自我德育能力。新开设的“阅读欣赏”课就是熏陶学生道德情操的一个良好的切入点。我们注重通过阅读欣赏,引导学生走进一个阅读求知、阅读养性、阅读生智、阅读培德的新境界。我校建立了校级和班级两级的阅读交流平台,通过对书中主人翁介绍、点评,让学生在无痕无迹的状态下获得情感体验和道德判断,建立健康向上,积极向善的道德意志。我们还放手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德育成果。学生自编自导了《负荆请罪》、《三袋麦子》、《餐桌上的一堂课》、《青蛙看海》等课本剧,在对剧中主人公的褒贬中,学生经历了一次次生动的道德洗礼。

二是科学育德。我校近年来一直把科学与德育的联姻融合作为研究课题之一。我们在高年级学生中推行了“写科学小论文,做科学小行家”的活动。在上学期推荐参加全市小学生科学小论文评比活动的小论文中,有五篇荣获等级奖。活动开展以来,学生的思想理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甚至性格特征,都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这样的德育效果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将始终发挥主导作用。

三、积极开展研究,构建富有特色的德育。

在加强品德课程教学的同时,我校不断强化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努力构建学校德育工作的特色。

一是改进方法,实现从知识德育向生命德育的回归。我校通过改进品德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优化教学内容,进行道德情感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训练。通过学习青少年儿童自己的生活中的榜样,培养学生善于欣赏别人,乐于分享精神收获的习惯和意识。我校五(2)班王雅琳同学身患白血病六年多,但她热爱生活、自强不息、坚持到校,成绩优良。我们将该班的品德教育活动制成了电视短片,向全校开放,介绍王雅琳同学的感人事迹,不少学生在观看后被感动得热泪盈眶,纷纷表示深受教育,终身难忘。

二是以生为本,充分体现德育的自主性。近年来,我校调整了德育工作思路,积极实施目标定位、小处入手的教育策略。我校制订的“十一五”德育特色规划就是《倡导自主道德学习,构建自主教育模式》,以“管好自己的口和手”为抓手,进行基础文明养成训练。在各班自编“自律儿歌”的基础上,形成了全校学生遵守的“娄小学生自律儿歌”,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愉快的道德学习,收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三是注重整合,不断提升德育的整体水平。我校加强了对品德教学课程的教学科研工作,组织教师学习德育工作的最新理论,树立生活德育、生态德育、关怀德育、智慧德育,共同发展德育等新理念。把通过教学,使学生在道德建设方面有所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学校德育工作计划中明确要求全体教师建立了德育手记,对学科教学与德育的整合进行思考和创新,引导教师的教学目光时刻关注学生的德育。从我校教师撰写的德育手记中,可以看出学科教学与德育整合中教师思考与创新的火花。下面一段话出自我校一位英语老师的德育手记,反映了她对英语学科德育因素渗透的体会:

小学德育的地位第4篇

关键词:教师;德育客体;德育目标;心理特点

“以生为本”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它强调我们的教育教学都要以学生为本,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那么,在学校德育中就强调德育主体必须关注德育客体的认知结构、阅历水平、思维方式发展的层次性以及学校道德教育目标的层次性,进行合理的角色定位,以帮助德育客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更好地去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但是,在学校德育的实践过程中,德育教育的无层次性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普遍存在,严重制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本文拟从分析学校德育客体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德育目标的层次性两方面,对教师进行合理的角色定位。

按文化程度,把学校德育客体分为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包括研究生),因此本文试从各层次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相对应的德育目标要求来进行教师角色的定位。

一、小学阶段,强调教师是传授德育内容的“权威者”

在传统的学校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普遍扮演权威者的角色,强调教师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这跟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学生思想的开化程度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在某种程度有其存在的社会合理性。在当今信息化、多元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社会背景下,一味强调教师在道德教育过程的地位和作用就会“忽视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形成自主、自觉、自治的道德主体中的作用”。所以,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应该强调教师在传授德育内容方面的“权威者”地位,而在师生关系上则应是一种平等、和谐、互动的关系。提出上述看法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

1.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要求老师扮演传授德育内容的“权威者”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呈现以下特点:“感知事物往往比较笼统,看不出事物的特点以及相互之间的关联。对时间和空间的观念比较淡薄;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记忆的特点主要是机械记忆;思维的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喜、怒、哀、乐等情感表达直率而明确;自我控制力差,随意性大”。综合以上特点,可以用英国经验论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来看待小学生,他们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适合实施德育的灌输教育,即“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按照社会对受教育者政治、思想、道德等素质的基本要求,通过教育环境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2.从小学德育目标的设定看教师角色的定位

《小学德育纲要(试行)》提出小学德育目标:“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从这一德育目标设定看,它对小学生思想道德的要求尚处于浅层次,较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但是这些目标从字面上仍具有抽象性,因此需要德育主体发挥教育智慧,变抽象为具体,通过形象的图文资料、影像资料、丰富多样的活动等方式科学准确地把德育内容输入到学生的大脑当中,并帮助小学生应用于具体的生活实践当中。

结合以上两点,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在德育内容的传递上发挥其“权威者”的作用。当然这要求教师自身能够科学准确地把握相关的德育内容。

二、中学阶段,强调教师是德育客体的“指导者”

教师指导说“反对教师的权威地位,也反对教师的放任主义,而认为教师的合理角色应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教育过程、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那么,这种观点运用到中学德育教育中,就是强调德育主体应引导中学德育客体有针对的学习相关德育内容,并对德育客体的德育实践进行指导,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内化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中学阶段,把教师定位为“指导者”角色是基于以下考虑:

1.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要求教师扮演“指导者”的角色中学生心理表现为中学初期和中学后期两种不同特点。前一时期即少年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后一时期即青年初期是一个逐步趋于成熟的时期,是独立地走向社会生活的准备时期。学生的个性倾向还不稳定,还需要教师对其关怀和指导,以便加强他们的自我修养,使其真正趋向成熟。另外,这一时期,学生开始有闭锁心理的倾向,在意志上有种“小大人”的特点,反对他人过多干涉自己的生活,希望通过自己的尝试去建构自己的“道德王国”。所以,这一时期,教师不能再扮演“权威者”的角色,而应该与学生形成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帮助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实践以及人生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的建构。

2.从中学德育目标看教师角色定位

从《中学德育大纲》对中学生德育目标的设定看,初中阶段重培养学生基本的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如爱国、重科学、遵守法纪、自尊自爱自信等等;高中阶段重确立学生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以及社会责任意识。对比小学时德育目标,中学德育目标明显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要求、社会价值观要求、以及心理素质的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再把目光转向我们的社会,中学生接受各种信息的途径更加多元化,特别是面临网络文化的冲击,学生很容易形成自己的思想道德体系,但是这样的思想道德体系与《中学德育大纲》所提出的要求会出现冲突。所以,如果生硬的把这些德育目标要求塞给学生,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德育主体应正确分析学生的德育状况,营造优良的德育环境,借助合理的德育手段,给予德育客体恰当的引导。

三、大学阶段,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关系

师生对话说认为在价值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再仅仅是施教者,在与学生的对话中,他也是受教育者。反之学生在受教的同时也在施教”,师生之间是学习的共同体,师生之间可以相互提出问题并共同解决问题来实现价值观的建构。师生对话论运用到大学的德育具有其合理性,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理由:

1.大学生心理已趋于成熟是师生对话关系的基础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是:“思维心理由聚合式思维开始形成进步到聚合式思维方法的成熟,再进步到发散式思维的初步形成;情绪躁动在大处仍然失控;批判意识趋于独立;自我意识形成,责任观念增强。”所以,在思想上,大学生能够自主去看待、理解各种价值观念,并形成自己的判断与疑惑;在行动上,大学生能够运用各种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另外高校教师也不再像中小学教师那样“保姆式”跟在学生后面。因此,高校教师在学生德育内化过程中的作用就不是非常明显。这就直接影响到德育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二者相互提问,并针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这既有利于帮助解决学生在自主构建价值观时产生的困惑,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并及时把有争议的价值观传达给学生,帮助学生更理性地建构价值观念。

2.从高校德育目标看教师角色定位

《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确定高等学校德育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献身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方法论,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觉地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勤奋学习,勇于探索,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并从中培养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那么,从实现目标的途径看,单纯的依靠高校思想政治课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因为,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一种植入式教育,不曾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而通过高校各种活动来传递德育目标要求就为广大大学生所喜欢。所以,笔者认为高校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的需求,注重运用对话的方式,共同解决在学校德育教育过程遇到的难题。

综上所述,在学校德育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结合不同学龄段德育客体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国家、社会、集体对德育客体发展的目标要求合理地进行角色定位,从而为有效进行德育教育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戚万学,唐汉卫.现代道德教育专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小学德育的地位第5篇

一、从细小处入手,创设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新模式

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过:“习惯真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开始,要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确实,优秀不是与生俱来的东西,需要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让学生从幼年开始,就在优秀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中成长。从目前的教育实际来看,德育工作要立足于学校教育,延长教育半径,努力做到三个最佳结合。

1.学校教育结合主流文化

学校教育应永远处于德育工作的中坚地位,在德育工作中的比重应该逐年提高,时时处处要体现主流文化的脉动。要求学校在进行德育时,着眼于每个孩子的成长,让每个教育活动都能从教育实践中把握时代特点,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

2.社会教育结合社会实践

德育工作仅靠学校远远不够,德育工作离开了社会大舞台,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在日常的社会教育中,只有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结合,才能让德育工作产生最大效能。从目前的教学实际来看,寻找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在于德育的社区化和基地化。为开好德育社会实践课,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社会资源,建立固定的活动课程基地,使德育社会实践活动落到实处。我们与民乐县消防大队、武警中队等单位建立联谊关系,定期组织学生到这些单位开展活动,共同担负起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责任。活动基地的选定,为每一个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实践活动搭建了广阔的社会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我们陆续开展了绿色军训、逃生演练、社会小调查、社区服务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德育工作校内有场所,社区有环境,校外有基地,社会全帮扶,从社会的热点入手,化大为小,将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逐步分解、落实,逐一加以解决,形成全社会都关心和支持教育,特别是支持青少年德育工作的良好氛围,让教育真正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点和着力点。

3.家庭教育结合传统美德

德育工作离开了家庭,就会沦为空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最佳结合,是做好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最佳选择,离开了家庭的德育就会形成短板效应。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先后开展了“世纪小孝星”“感恩母亲节”等系列活动,表达对父母、师长的尊敬和挚爱;利用假期开展“小鬼当家”活动,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以“朝霞情系夕阳红”活动为契机,开展了“爱老敬老,孝心感恩”活动。各班成立了“爱心服务小分队”,与周围社区和附近村庄的孤寡老人结成爱心帮扶对子,每周定期上门服务,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重阳节带领孩子们走进敬老院、老年公寓,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自主参与的过程中,懂得尊老和爱老。这些活动尊重和激励家庭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从传统美德教育入手,鼓励家长的创造精神,积极主动地探讨亲子教育、亲情教育的新途径和新办法,受到广大家长的好评,达到家长配合、学生自愿、全社会受益的目的。

二、从细节处落实,锻造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特色

创新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德育工作更离不开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创树品牌,只有创新才能形成特色,而品牌和特色正是源于细节的积累和褒扬。要尊重一线教师的首创精神,鼓励在德育工作中根据校际实际,创新活动方式和内容,紧贴学习和生活实际,编排各具特色的教育活动,不求整齐划一,更不搞一刀切。

1.创新促发展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模式,在尊重教育基本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不雷同,不抄袭,可以大胆引进先进经验,让德育工作紧跟时展步伐,不同时期有不同内容,不上纲上线,但形式新、方法活,既喜闻乐见,又注重实际,这需要一线教师付出大量的劳动,要求教育管理者尊重并且激励德育工作者的劳动,多创造和提供必要的教育资源,让创新成为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

2.开放办教育

德育工作不仅要实现“三个面向”,更要融通古今,博采众长,最大限度地实现德育的社会化,广泛争取社会上一切资源,最大限度地为德育工作提供一切可能。要将德育工作引入社会中长期发展规划,从不同层面加大对德育的重视,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向德育倾斜。要细化德育的考核工作,在加大德育工作在现代教育中的比重的基础上,适当细化考核细则,淡化条条框框,灵活验收要求,对一线教育工作者加大尊重和激励力度,激励基层多出经验,多出精品。我校在德育活动中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积极开展“家长助教进课堂”等活动。充分发挥每位家长的特长,聘请不同行业的家长为校外辅导员,开设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开放的讲台,搭建了全新的教学实践平台,进一步拓展教育的渠道,让孩子们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实现开放办教育。

3.品牌促推广

小学德育的地位第6篇

关键词:德育;管理;原则;德育为先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6)09-0101-02

一、准确理解坚持德育为先原则的含义

1.德育为先的内涵。强调德育为先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列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邓小平在1978年进一步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但这并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2000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的《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必须坚持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将‘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的要求落实到教育工作中的各个环节。”2001年国务院做出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学校教育要坚持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把学校建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以总书记为首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多次要求把德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德育为先的理解应把握三点:德育为先是指德育在各育中最为重要,最重要不是说德育可以大于一切、冲击一切和代替一切,而是与其他各育相辅相成。德育为先是指在素质教育中,思想政治素质是灵魂、是保证,在各种素质中是最重要的素质,育人必须首先重视培养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德育为先是指学校在确定办学指导思想和安排工作时,必须按照教育规律的要求,在兼顾各育的同时优先保证德育需要,提高德育质量,争取最佳德育效果,为实施德育在人、财、物和时间上创造优先条件。

2坚持德育为先原则的含义。坚持德育为先原则是学校德育管理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德育管理者从事德育管理的基本准则,也是衡量和检验德育管理有效性的主要标准。概括地说,坚持德育为先原则是指在德育管理过程中,德育管理者必须体现德育为先,通过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德育首位,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它包括三层含义:第一,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是德育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第二,落实德育为先原则是德育管理者的重要职责;第三,要把坚持德育为先原则贯穿到德育管理的全过程,按照教育规律的要求,处理好德育与其他各育的关系,进而提高德育质量,争取最佳德育效果。

二、充分认识坚持德育为先原则的必要性

1.坚持德育为先原则是全面贯彻党的德育工作方针的需要。德育管理的社会属性表现在德育管理是与一定阶级的利益、政党的意志和一定社会制度的需要联系在一起的特殊过程。我国宪法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首位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从、邓小平、到都强调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在学校素质教育中,在德育管理实际中,坚持德育为先原则是坚持党对学校的领导、贯彻党的德育工作方针的具体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鲜明标志,也是我国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最重要保证。在建国五十多年的历程中,重视德育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可见,在德育管理中坚持德育为先原则是坚持党的领导、保持优良传统、发挥政治优势、培育合格人才的必然要求。

2.坚持德育为先原则是提高德育管理有效性的需要。德育管理的基本功能是协调德育与学校其他工作关系、合理配置德育资源、增强德育的有效性。学校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对教育资源的需求是多向的,德育是其中的需求之一。如何处理德育与学校其他工作的关系,如何分配教育资源,直接关系到德育的效果。坚持德育为先原则,有利于增强德育管理者的责任感,增强德育工作者的自信心和勇气,有利于合理配置德育资源,保证德育工作的需要。特别是在应试教育倾向十分严重的今天,突出强调坚持德育为先原则,对于保证德育对人财物和时间的需要,进而对提高德育管理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3.坚持德育为先原则是树立正确的德育地位观的需要。德育的地位观是指教育工作者对德育在学校教育中所处的地位的基本看法和观点。有什么样的德育地位观就有什么样的德育态度,进而有相应的德育决策和德育行为。教育工作者的德育地位观问题是关系一所学校办学方向、学校形象、育人质量的大问题。要端正学校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必须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德育地位观。目前,人们对德育地位的认识还存在许多问题。有些地方、有些学校,抓考试分数一手硬,抓德育工作一手软,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问题还比较严重。在德育管理中坚持德育为先原则,既是一种导向,也是一项有力措施,可以强化教育工作者的德育为先意识,健全落实德育为先的各项制度,形成德育为先的文化环境,从而增强教育工作者德育首位的思想,使德育为先成为人们的共识和行为准则。

4.坚持德育为先原则是提高学校整体素质的需要。提高学校整体素质是现代学校发展的综合目标。学校德育素质既是学校整体素质的重要方面,又在学校素质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对于学校的其他素质具有导向、制约、激励和保证作用。可见,德育在学校中的地位与学校的发展后劲或发展前景有密切关系。领导重视德育,坚持德育为先原则,就能带出一支责任心强、素质好、善于教书育人的教师队伍;就能真正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方向;就能形成良好教风、学风和校风。武汉市崇仁路小学曾经是一所地处小巷深处的名不见经传的典型薄弱学校,但是老校长李文衡在1982年就确立了“以德立校”的办学宗旨,努力拓展德育新途径,带领学校走出困境。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奋斗、改革发展,该校现已成为武汉市一所高质量的现代化的窗口学校,其办学经验在第三次全教会上受到代表们的一致好评。

三、切实践行德育为先原则

1.确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指导思想。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正确的指导思想,是保证学校教育健康发展的前提。德国哲学家海涅说:“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坚持德育为先原则就是要在办学指导思想上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高度重视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把育人作为学校的根本,把学生学会做人放在成长进步的首位。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是照亮一切方面的光源。”在学生成人成才的人生目标中,讲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坚持德育为先,必然要求学校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发挥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为智育等各育提供精神动力,为学校教育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实现德、智、体、美各育之间的良性互动,保证智育及其他各育的健康发展。

小学德育的地位第7篇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现状;对策

我们所指的德育教育是指学校的德育教育,小学生身心发育还不成熟,在这个阶段进行德育教育见效最快,所以我们要抓住这个时机。小学阶段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德育教育排在首位,这也说明了它的重要性。小学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孩子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才能为之后的人生路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再有,德育教育能够提升公民的个人素质,所以德育教育更应该从小开始。

一、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

(一)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缺乏重视

在传统的观念里认为,小学是学生打基础的时候,所以小孩子每天上的课就是几门主课,思想品德课也被几门主课老师“瓜分”,思想品德课就像摆设。人们的行为举止、实践方式不仅取决于知识的认知多少,更重要的在于政府和社会的重视程度。教育部门不重视,学校的德育工作就不能彻底的开展,而任课教师就会敷衍了事。德育教育就完全走下坡路线。例如:学校给孩子们每周开设的思想品德课,一些老师也是读读课本敷衍了事,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老师占用了思想品德课讲自己所带的主课。所以,现在教育的现状就是学校对孩子德育方面的教育很不重视。

(二)德育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小学德育教育得不到教育部门的重视,所以其教育资源十分不足。据统计显示,90%的地方小学在德育教育这块投入的经费少之又少,当然为德育教育配置的教学资源也少,在专门教学德育方面的老师也就少。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一般都是语文教师兼任,语文老师精力有限,其次在德育教学上缺乏专业知识,教学方法也单调。通常兼任的老师会占用德育课的时间做其他主课的作业。这样学生的德育课就是摆设,学生接受的德育教育就少之又少。

(三)德育教育活动缺乏创新

我们了解到,小学的德育教育主要是以讲课的方式进行,教师讲解课本内容,学生听。这种灌输式的德育教育根本起不到实效,学生获取的少量的德育知识仅仅是从课本中获取,并没有参加过具体的活动。再有,学校在学生德育教育上,只展现社会美好的一面,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避而不谈,学生总会以为社会是完美的。这样学生接触到的东西就是不全面,学校也要注意到这一实际情况积极寻找德育教育的方法和措施。

二、小学德育教育的对策

(一)从思想上认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学校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在学校里学生不仅能学到文化知识,也能学到如何做人、如何与人相处。再有,小学生的身心还不成熟,可塑性强,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能够收到明显的成效。所以学校要理清思路,为学生开设名副其实的德育课,让学生、老师都重视起德育教育。对孩子的教育不光是学校的事情,也是每位家长的责任。家长也要重视对孩子的德育教育,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能采取野蛮粗暴的方式,要耐心讲解,带孩子参加德育教育活动。所以学校和家长要形成协作关系,给孩子建立一个德育教育良好的环境。

(二)加大对师资力量的投入,重视班主任的工作

整个教育系统要重视起德育教育,首先要在德育教育的师资上加大投入。真实的开设德育课堂,不再让德育课成为摆设。并且要分配专业知识的、有经验的老师去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把德育教育工作搞活。再有,要重视班主任的工作,小学生在学校里都是班主任跟着,班主任极其重要。班主任要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向,及时地对需要谈话的学生进行谈话,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针对实际情况解决问题。班主任要经常与学生家长联系、沟通,了解学生思想变化和心理变化。班主任在处理问题是,要内心讲解、疏导,把学生向积极的方面引导,循循善诱,正面解决问题。

(三)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德育活动

小学生活泼好动,多事情好奇心强,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学校应该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德育活动。要树立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本着这样的要求,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有意义的活动,精心设计、组织德育活动,如开展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去福利院看望老人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接触社会,接触真实的生活,在亲自体验中受到德育教育,提高对社会的认知。

三、结语

小学是个重要的教育阶段,学生的可塑性强,所以社会、学校、家庭,必须重视起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必须要开德育教育课,有序地开展德育活动让学生以主体地位参与其中,还要重视起班主任的工作,从这些方面改善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

参考文献:

小学德育的地位第8篇

首先要建立“每位教师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工作理念,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是学生的管理者,每位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有义务教育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接班人,教师工作的成败直接影响到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学校的每一件工作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目前,有的教师思想认识不到位,有的认为德育工作是孤立的工作、是学校领导的工作、是德育处的工作、是思品课的工作,是班主任的工作、与我工作无关,等等,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学校的每一件工作都与所有教师的工作表现息息相关,每位教师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在影响着每位学生和成长,因此,抓德育工作首先应从教师抓起,从抓《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入手。2008年修订的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六条“①爱国守法②爱岗敬业③关爱学生④教书育人⑤为人师表⑥终身学习”为教师的言行举止指明了方向,抓教师就应从抓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入手,经常有计划、有组织的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法规,如:《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教育法规,增强教师遵纪守法、依法施教的观念,提高教师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师科学育人的水平,牢固树立教师“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思想。通过深入开展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活动,来不断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自律和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不断增强教师爱生意识和关心学生品行健康发展,使教师不断认识和巩固掌握教育规律,使教师不断牢固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师德风范,在学习活动中,要做到坚持耐心教育与严格管理相结合,促使全体教师能做到以“全面关心、爱护学生”为已任,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挖苦和排斥学生的现象,拿起表扬、赞美的武器,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断营造出和谐健康优美的德育氛围。在开展学习活动中,努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深入开展理论与知识的学习,加强教师业务学习,深入开展教师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在学习活动中,不断规范教师的行为,制定好学校的规章制度,制定好学校工作的各项工作计划和完成目标,要求学生要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要规范的,教师首先要规范,在学校中大力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感染学生,培养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和传播知识与精神文明的使者。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即师德师风建设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和工作,需要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支持,需要教师有正确的人生观、人才观、价值观。

二、从学校班子入手:

学校班子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领路人,“五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教育、德育为首,素质教育、德育为先”,但德育工作在学校的工作中往往容易被片面认识或被淡化,这也是一种错误倾向,学校德育工作覆盖各工作领域,需要学校班子成员去认真思考和统一认识,学校工作千头万绪,班子成员分工抓工作并不是分开德育工作,而是分管领导具体抓,校长亲自抓,每一件工作都含有德育工作。德育工作涉及到师德师风,涉及到校纪校风,涉及到教风学风,涉及到学校的校容校貌,因此,德育工作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是学校工作的深化。抓学校德育工作从学校班子入手,就应从师德师风、校纪校风、教风学风、校容校貌等方面入手,从而来调整考虑班子成员各自的分担工作任务,从围绕“一盘棋”的思想出发,以德育工作为扭带,各司其职。在工作中,德育处或分管领导占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地位,负责具体的德育工作计划,开展的活动方案,组织具体的活动,其他班子成员在工作中要以围绕“树师德、铸师魂”的方向开展工作,这样,在工作中就容易朝着同一个方向协调发展。思想认识的统一是抓好工作的关键,因此,在工作中,学校班子成员要经常召开工作通报会,预先通报各自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情况,以使学校工作在开展中达到上下沟通,和谐发展。德育思想在班子成员脑子里的统一是学校抓好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关键,班子成员有了统一的德育职业观,学校就有了正确的德育工作的方向。

三、营造德育氛围,创设良好德育环境:

德育工作,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每一节课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大好时机,每一节课都涉及到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奋斗目标的理想教育,每一节课都考验着每位教师的师德师风,都考验着每位教师的职业道德,都在考验着每位教师,所以,德育工作需要人人参与,人人开展,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德育工作除了课堂主渠道外,还要环境建设方面考虑,则“德育工作”需要创设情景,创设情景的工作方方面面,比如:学校校园环境和班级环境需要创设,校园内要设置校刊专栏、卫生评比栏、学生展示平台、名人名言、名人画像、``````;班级内要有黑板报、评比台、《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名人名言、名人画像``````,等等。学校要利用一些重大节日的纪念活动或结合时机要求,抓住教育契机,开展教育活动,喧染德育气氛,例如,结合一些重要节日,“开展文娱表演活动、出版专刊、开展报告会、开展知识竞赛、开展卫生爱国运动、开展体育活动、开展评比活动、召开表彰会、平时有组织开展的兴趣小组活动,等等,这些都能为学校的德育氛围增添浓厚的德育气氛和为学生思品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

四、制定好开展德育活动计划:

这里的“德育活动”是指学校在一个学期中要开展的系列大型教育活动,①如聘请关工作的同志到校作报告、或者开展一场纪念会(三五学雷锋日、四五祭扫革命烈士墓、五一劳动日、六一儿童节、十一建国节、十三建队节、元旦、在延安文艺会上的讲话纪念活动、改革开放三十年纪念活动,等等。)②如开展一场安全防范教育动员大会(防控非典、防控手足口病、接种麻疹、防台风、防地震、防暴风雨、防交通安全等教育大会,举行疏散演练。)③如开展一场捐资献爱心活动,开展一场革命传统教育大会、法制教育大会。④如举办一场书画展览活动、优秀作业展览活动、举办一场文艺汇演活动。⑤如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开展爱国卫生大扫除活动。⑥举行一次庄严的升旗仪式,等等,以上这些活动都是属于德育活动的范畴,需要负责德育工作的领导在学期初提前通盘考虑,制定好活动计划,安排好活动的时间,确定好组织者和参加人员,要确定好活动的教育目的。制定德育活动计划,要结合上级文件精神,要结合教育局的工作意见,要根据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小学德育大纲》、《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计划。德育活动计划要列入学校工作周历表,以便工作的开展有条不紊。

五、加强管理与监督,保证德育工作质量:

加强管理与监督是抓好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保证,没有监督与管理,那要开展好一场德育活动是一纸空文。如何加强管理呢?我的看法是⑴工作提前到位。比如这一学期,我中心开展了“师德师风”教育和“小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活动,我首先制定“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方案和“小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活动方案,在南诏中心领导班子首先形成统一意见,召开校长会,统一思想,形成共识。⑵提出要求,指明方向,为开展好活动铺设道路。如我在活动方案中明确要求各校要在开学初大张旗鼓地开展学习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20字活动,要在各校显要的地方张贴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20字“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要求各校要组织教师学习、对照讨论《中小教师职业职业道德》新六条“①爱国守法②爱岗敬业③关爱学生④教书育人⑤为人师表⑥终身学习”和旧八条“①依法执教②爱岗敬业③热爱学生④严谨治学⑤团结协作⑥尊重家长⑦廉洁从教⑧为人师表”,要求各校要组织教师要写学习心得体会文章,心得要上交学校存档;要求各校要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有关内容①《公民基本道德规范》20个字“爱国守法、明礼守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②社会公德,其主要内容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③职业道德,其主要内容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④家庭美德,其主要内容是:“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的主要内容印发给学生带回家向家长宣传并让家长在材料上附言并签名后由学生带回学校收存,把活动方案分发给各校布置实施开展工作。⑶参与活动,共同提升活动质量。在开展活动的同时,注意防止走过场或留于形式,作为中心分管德育工作的领导要经常到学校参与活动的开展,这样既能掌握活动的开展情况并能帮助提高开展活动的质量,比如在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我中心结合了安全教育的防震疏散演练,全体教师全部出动参与组织学生进行演练,在演练中锻炼教师的责任意识和关爱意识。在开展“小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活动时,我中心紧紧抓住教师值日导护为切入点强化责任意识,检查各班卫生责任区是否实现“五无”(地上无痰迹、墙壁无污痕、门窗无破损、桌椅无刻划、卫生无死角)和各班学生仪表仪容、文明礼貌情况,检查各班随堂点名情况等等。在平时的常规工作中经常到校检查两操教师的带班情况。在开展德育工作中,注意把平时的工作内化为提高教师师德水准的要求及时向教师反馈,形成共识,以使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达到提高学校管理学校的教育者和管理者,便能有利于确保学校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和确保学校形成良好的三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