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校教育数字化

高校教育数字化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06 16:20:57

高校教育数字化

高校教育数字化第1篇

【关键词】数字化;高校;美术教育

引言

高校美术教育是一种艺术性课程,对发展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艺术素养十分重要。然而,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影响到美术教育水平的提升。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教师有效的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授课,实现美术教育与信息技术的相融合,为学生展示动态的美术知识、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美术学习兴趣,进而促进高校美术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高校美术教育契机

(一)促进传统教育的变革

数字化艺术是信息科技发展的必然形式,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生成,以视频、音频、文字、图形、图片等融合一体,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动态化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在以往高校美术教学中,教师在美术知识授课中,大都采取灌输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授课,而美术知识、技能在以口述形式讲解较为抽象,使学生不明晰其中内涵,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而在数字化时代下,对于一些美术知识、美术技巧,教师运用多媒体呈现,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美术技能与概念知识,增强学生绘画技能,进而为美术教学质量的提升带来契机。

(二)丰富教育资源

在以往美术教学中,教师大都将知识授课立足于书本,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美术学习存在局限性。例如:在美术欣赏中,如果学生不能够理解美术作品的年代、创作背景、作者介绍以及作者经历,只欣赏美术作品,学生不容易理解作品中的内涵,也就失去美术欣赏的重要性。而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大数据的生成,为美术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在美术讲解中,教师借助微课、课件,为学生呈现美术相关知识,不仅丰富教育教学形式,还拓展学生知识面,进而提升高校美术教学质量。

二、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高校美术教育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高校美术教育应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数字化艺术观念,有效的运用现代化技术为学生授课,诸如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技术等,丰富美术教育形式与内容,拓展学生知识面,进而培养学生美术学习兴趣。在美术教育中,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数字化艺术观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尊重学生主体性、差异性,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发展需要,结合美术知识为学生授课,增强学生参与兴趣,进而促进学生在美术教育中有所收获。因此,教师应有效的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授课,进而提升高校美术教育水平。例如:为了增强学生对美术作品内涵的理解,教师为学生部分美术文化知识,或者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融入到美术作品意境中,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之后教师引领学生绘画作品,将自身感悟绘画出来,增强美术作品的二次创作。

(二)开展美术探究性活动

美术教育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美术绘画技能,还应该丰富学生美术理论知识,增强学生人文素养,使学生将所学更好的运用到美术活动中。在以往美术教学中,教师大都注重绘画技巧教授,忽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的必要性,导致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与能力差。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为学生开展美术探究性活动,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融合,增强学生知识运用能力,进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美术知识。首先,教师借助信息技术,结合美术理论知识,为学生制作课件,将课件发送给学生,让学生提前学习课件知识。学生通过观看图文并茂的课件,掌握美术理论知识与技能,并且根据所学的知识内容借助互联网技术获取相对应的知识,拓展自身知识面,便于更好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短暂教学课件,吸引学生快速融入到教学中,营造良好教学氛围,以问题为导向,为学生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解决预习困惑,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之后开展讨论活动,提出讨论主题,将学生分成小组合作模式,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形式,引领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阐述自己的想法,增强学生美术感染能力,进而实现高校美术数字化教育模式。

(三)重视美术鉴赏活动的开展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教师应重视美术鉴赏活动的开展。美术是一门艺术课程,为学生开展鉴赏活动,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涵养。美术学习的目标并不是技能的比拼,是在美术欣赏中,自身心灵与作者心灵形成共鸣,升华自己,之后以自身的想法对美术作品进行创作。为学生开展美术鉴赏活动,让学生借鉴大师级的作品,不仅增强学生绘画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艺术情操,进而为学生绘画生涯奠定基础。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借助互联网平台,搜索相关的美术作品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让牺牲欣赏,增强学生审美能力,进而培养学生艺术核心素养。此外,引领学生自主登录互联网平台,找寻相关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增强高校美术教学质量,实现高校数字化美术教育的根本意义。

高校教育数字化第2篇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经过数字技术处理的文字、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课件、网络课程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包括各级各类精品课程、网络课程、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等。体育专业的学生经常参加比赛或训练,“学训矛盾”难以避免,教师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借助网络远程教育平台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开展同步或异步教学,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提供了方便。基于多媒体技术开发体育专业理论和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借助多媒体课件以图、文、声并茂的信息传播方式展示课程内容,既可以扩大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又能克服书本知识的教条与乏味,也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

2高校体育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现状与发展困境

实施“质量工程”以来,从2003年开始到2010年底,全国已有3693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其中体育学50门),这些课程在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开放,提高教育质量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2011年10月10日,教育部选出首批103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其中有一门东北大学的体育《滑冰课》。到目前为止,大多高校都有一定数量的部级、省级和校级体育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和视频公开课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据《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体育学类317门网络课程分析发现,大多网络课程的建设无连续性、不完善、利用率不高。精品课程交流互动环节薄弱,课程评价少。体育类精品课程主讲教师年龄普遍偏大,后备力量略显不足,不利于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传统体育教学是在相应场馆依靠教师的口传身授进行术科教学,在室内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理论或实验教学,教师和学生基本习惯了这种固定的模式。另外,体育专业教师普遍存在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信息处理能力较弱等特点,也影响了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发展。

3高校体育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推进策略

3.1基于课程,自建资源

数字化教学资源服务课程教学是其建设的出发点。体育专业教师要根据所讲授课程的特点和自身优势,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设备,自主拍摄教学图片、录制音频视频和制作简单动画等素材,开发多媒体课件,建设网络课堂等,辅助教学实践。自建资源是一个教学资源的日积月累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拍摄典型照片(如武术套路分解动作)、录制视频(如田径跨栏的过栏动作)等,供学生课后观看或以后教学使用。素材中的学生角色扮演会提升其学习兴趣,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3.2立足本校,筹建资源

数字化教学资源服务学校发展是其建设的生长点。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把精品课程建设作为一项评估指标,催生了一批省级、校级精品课程的立项和建设。体育是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各高校要统筹安排,给体育专业数字化资源建设一定资金和技术力量的支持,帮助体育教师建设资源。积极解决体育专业师生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鼓励他们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3.3跨校合作,共建资源

数字化教学资源跨校合作开发是其建设的闪光点。与其他学科专业一样,体育专业同样存在校级差异和地域差异。部级体育类本科精品课程各学科之间的课程发展比例不平衡,不同学科在不同类型院校的分布也存在差异,师范类院校课程类型的发展比较均衡,体育院校在体育教育训练学和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课程更具优势,而综合类院校为我国公共体育精品课程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通过跨校合作可以发挥各自的师资优势,节约资金和避免重复建设。

3.4区域联盟,共建共享

数字化教学资源区域联盟开发是其建设的落脚点。有文献报道,我国部级体育类精品课程地域分布极其不均衡,华北华东立项数较多,东北、西南和西北地区较少,且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文化底蕴、硬件设施和师资条件决定着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数量和质量,通过区域联盟,可以在一定程度解决上述问题。特别是一些地域性特色体育项目(如南方的游泳、北方的滑雪滑冰等),通过区域联盟,共建共享可以超越地理空间限制,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

4结语

高校教育数字化第3篇

论文关键词:数字化 信息化 校园网 校校通 网上教研 视频会议

昌邑市共有8处镇、街道,695个行政村,总人口58万。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17处,在校生73319人,教职工5385人。近几年来,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的开展,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建设思路,采取得力措施,扎扎实实地开展了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工作的紧迫感

在新世纪,以网络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社会许多领域中正在引发各种深层变革,从而加速了人类迈向信息社会的步伐,也引起了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建设数字化教育,促进教育的科学、均衡发展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1.发展数字化教育具有现实迫切性

信息化带动基础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实现现代化,教育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冲击,从教育环境、教育模式到教育理念、教育目标,都在这场冲击中发生着变革。建设数字化,应用数字化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实践中,构建数字化学校成为实现学校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随着认识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发现:硬件加软件的校园信息化模式远远不能发挥校园的优势,更不能实现教育信息化所要求的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对全新教育模式的构建。要想发挥基础设施的作用,促进信息化设施的有效利用,实现学校的统一协调发展,就必须建设数字化学校。即:配齐计算机,建成校园网仅仅是为数字化学校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构建数字化学校成为实现学校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3.数字化学校建设是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效益的有效措施

近年来,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很快,特别是在信息设施建设、信息化配套项目、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当前严峻的现实是:信息化设施建设的高投入,并没有带来教育效益的高产出。数字化学校建设正是从改善信息化建设投资结构、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适用的教育资源、建立效益评估长效机制以及建设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是适合我市解决教育信息化应用问题的最佳方案。为此,我们进一步增强了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切实措施,扎扎实实做好工作。

二、采取措施,加大力度,扎实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工作

数字化学校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做到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一是要从长远着想,制定一个长远而系统的整体规划。二是要把数字化学校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分步、分层次逐步实施,逐渐完善。三是要全体师生积极参入,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加强设施建设,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奠定基础

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我市从4个方面,加强了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一是计算机的配备。通过政府投入、社会各界赞助和厂校共建等方式,在不到两年的时问里投资4000多万元,配备计算机11000多台,基本实现了专任教师人手1机,学生近10人1机。二是“校校通工程”。从2002年开始,全市共投资近1000万元建设了市教育信息中心和46处校园网,并借助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采取“村校”联建的形式为所有农村中小学建设了现代远程教育系统,2005年我市就高质量地完成了“校校通”工程。三是多媒体投影教室建设。到目前为止,我市共投资近1000万元,先后建起了300多个多媒体投影教室。四是加强软件建设。借助电教教材收费政策,先后投资500多万元,为教育局信息中心、学校校园网配备了办公平台、信息平台、教育教学资源库及资源管理平台、数字图书馆等软件,建起了全市视频会议系统。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市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也为数字化学校建设搭建起了较好的软、硬件平台。

2.强化队伍建设,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提供保障

数字化学校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积极参与、通力合作。为此,我们通过建立有效运行机制,强化队伍建设。一是建立领导机制。教育局成立了以分管局长为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负责数字化学校工作的领导、组织、管理与协调。二是建立工作机制。市里成立技术保障和建设应用两个项目组,建立了以相关业务科室为第一责任人的项目小组责任制。技术保障组由电教站技术人员和各学校网管员组成,负责网络的安全、维护、更新及软件平台的开发、应用和培训等,为其他科室和学校的数字化建设与应用提供服务。建设应用组由教研室、普教科、政工科、职教科和装备站等业务科室组成。教研室负责教研网站的管理及各学科网上教研工作:普教科主要负责网上学籍管理、中考招生录取及昌邑德育网管理;职教科开展了网上教师学历进修、业务技能培训;装备站开展了信息技术学科网上教研。三是建立培训机制。为抓好全方位的培训工作,我市依托教研室成立了教学研究培训中心:依托装备站成立了信息技术培训中心;依托进修学校成立了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中心。各培训中心在每学期的开始,通过教育网本学期培训菜单,教师可以自主选择培训内容,通过面授或网络课堂进行学习,每学期完成60课时的学习内容。在搞好本市培训的同时,我们还组织大量骨干教师参加上级业务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和技能培训,参加网管员培训100多人次,计算机制作培训200多人次,机器人教育培训100多人次,信息学奥赛120多人次,教材培训l100多人次。另外,每学年我市都要组织一次全市教职工教育信息化技能大比武,比武分教育行政干部、学科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和网管员4个组别,内容涉及数字化管理与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件制作、网站建设、常用软件的使用等内容。通过培训,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提供了保障。

3.狠抓设施应用,增强数字化学校建设的实效性

以数字化学校建设为抓手,本着“边建边用,以用促建”的原则,在抓好信息化常规应用的同时,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采取“面向一线教师,立足教学实际,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建设思路,成立了由装备站、教研室和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资源建设工作小组。装备站负责主题网站建设软件、网站系统的培训、资源建设任务的分工、收集及合格资源的编目、入库和。教研室负责主题资源内容的审查和评比。骨干教师负责组织本学科教师根据新课标要求制作主题资源。运用阶段性评价和重点点评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完善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先后多次召开点评会和研讨会,解决了栏目设置不科学、资源内容不全面、网站整体质量不高的问题,使主题资源网站建设工作达到了较高水平。在完成建设任务的基础上,狠抓了主题资源网站应用工作。大部分教师利用主题资源网站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中青年骨干教师利用主题资源网站进行了常态课堂教学,许多学生借助主题资源网站进行了网上自主学习,发挥了主题资源网站在教育教学中作用。

(2)扎实做好网上教研工作。我市在2005年就依托教育信息网建设了教研网站——“昌邑教研在线”。开通了校园网的学校也建立了校本教研网站和学科教研专栏。各学科教研员都建有本学科教研专栏,通过专栏宣传学科课程标准,报道学科教研活动,展示共享教学方法、教学论文、案例、课件、优质课等教研成果。所有教研员和部分教师建立了博客网站,开设网上专题研究,实现了教研员与一线教师之间的随时随地沟通,使上级的教育教学方针、政策能够及时贯彻到基层,同时教研员也能得到来自一线教师的教学信息反馈,发掘教育教学中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推广或纠正,弥补了传统教研模式的不足,提高了教研工作的时效性,促进了教研员和一线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3)开通视频会议,实施网上办公。我市在所有市直学校和乡镇驻地小学开通了视频会议系统,利用该系统召开面向全市的各种会议,有计划地组织了示范观摩课、研讨培训等活动。实行网上办公。教育局所有公文、各科室的通知和有关报送的材料都通过网络进行传送,方便了基层,节约了经费,提高了办事效能。

(4)抓好教育技术软件的管理与应用。在征订方面,分学段、分学科成立了由学科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组成的教育技术软件征订专家组,每次征订之前,先由专家组成员组织本校本学科教师,通过目录和公司网站了解软件性能,根据教学实际,提出实用的软件推荐意见,由教育局汇总后形成我市的推荐意见。然后由学校根据推荐意见和上级有关要求,结合本校实际,自主征订。对于大型软件,采取“先试用,后征订”的办法。在管理方面,实行县、乡、校三级管理体制,各学校都建立电子音像室,做到专人管理,专橱存放,制度健全,账目清楚,账、卡、物相符。对教育技术软件的管理使用实行过程性评价,促进了软件的日常管理与使用。

(5)积极开展机器人教育活动。我市专门设立了机器人教学教研组,由机器人教育教研员和部分学科骨干教师组成,负责组织、指导机器人实验室的建设和教学工作的开展。先后共投资120多万元,建成7处机器人教育实验室,6处机器人教育示范校,20多所学校共配备机器人100多台。开展了全方位培训,并按要求开设了机器人教育课程,机器人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有96个代表队分别在国家、省、市获奖。

4.实施课题带动,推动数字化学校的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

“十五”期间,我市在22处市级以上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开展了校园网建设、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资源建设等方面的课题实验。“十一五”以来,又确立了以数字化管理平台、数字化教学平台、机器人教育、校园一卡通等内容的“十一五”课题实验项目,共立项国家、省、市级课题44个。在实验中学、第一实验小开展了“建立学生成长数字档案”的实验研究,便于家长通过网络实时查询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在校学习情况,方便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在第一中学、文山中学开展了“校园一卡通”实验研究,教师和学生可以用“校园卡”在学校内用餐、借书、考勤和身份识别,方便了学校管理。在外国语学校、奎聚小学开展了“家校通”实验,为学校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渠道,教师随时为家长各种信息和建议。90%的学科教师都确立了自己的实验课题,如:“信息技术与阅读兴趣的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多媒体与问题情景设计”等,使全市上下形成了人人有课题,个个搞实验的良好实验氛围。通过课题研究,探索了数字化学校建设与应用的做法,形成了较为科学、有效、可操作的数字化学校建设模式和方法。

5.建立评价体系,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增添活力

建立长效的评价机制是促进信息化设施管理与应用的关键,为此,我市在2004年制定了《昌邑市现代教育技术考核评价办法》,从“校园网的管理与使用”“资源建设与使用”“网络化办公”“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电教软件的管理与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建设”“计算机、多媒体的配备”“竞赛及成果”等几个方面都制定了详细的目标要求和评价标准。评价采取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结果计入各单位每年一度的综合督导成绩。从2006年开始,为推动创建数字化学校建设,又制定了《昌邑市数字化学校建设与应用评价标准》。从环境建设(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建设(图书、教学设计和课件等)到活动过程(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和办公等)几个环节实行了多元化评价,针对不同类别的内容分别设定了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6个三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领导与管理、环境与条件、应用与研究、成果与效益,每一个三级指标均对应一个工作点,都有相应的评估要点及打分办法。如:学校主页、班级主页、教研网页、教师博客和学生个人网页等采取评选的办法;教师信息素养通过技能比赛进行测试,学生信息素养通过信息技术抽考和计算机作品来进行评价。将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工作也纳入了全市一年一度的教育综合督导评估。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促进了信息化设施的管理与应用,激发了学校创建数字化学校的热情,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增添了活力。

三、取得的成绩及建议

高校教育数字化第4篇

〔论文摘要〕分析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时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系统今后发展应着重关注的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极大地推进了教学资源数字化与网络化的发展进程,使越来越多的教学资源成为网络上可以被描述和访问的资源。这些资源不仅包括单纯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媒体资源,而且还包括结构性较强的案例、试题、网络课件、专题学习网站、课堂教案、讲授型教材等资源,甚至还包括了网络服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快速增长以及各种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使得有效整合并合理配置分散的教学资源,扩大教学资源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范围成为可能。近年来,如何最大程度地共享区域内的教育教学资源已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本文以广东省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系统的建设为列,就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1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发展背景

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始于1957年的图书馆协作活动。目前,围绕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三大全国性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系统,包括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和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cadal)。wwW.133229.cOM已显现成效的区域性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主要有: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系统(balis)、天津市高校文献信息保障系统(talis>和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7alis)等一批有代表性的典型项目。与全国性高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相比,区域性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由于具有应用推广相对顺畅、工作开展更易统一、计划实施更易协调、经费投人更易落实等特点而得到了快速发展。

1997年,广东省启动了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联合建设工作,由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牵头,组织全省高校图书馆开展图书文献的联合采购和数据加工工作。2001年在省政府、省教育厅的关心和支持下,建立了以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为管理中心的广东省电子图书馆,后改名为广东省网络图书馆。该系统采取以财政投人为主,各加盟院校图书馆付费为辅的方式,开展了部分数字资源的集团采购。但由于经费投人不足及组织协调等因素,系统发展不太理想。2005年,财政拨款方式的改变使得广东省网络图书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项目停止运作。2006年,在省教育厅的统一规划和协调下,由省财政投人900万元的建设资金,采取以学科为龙头,以6个省属院校为依托,通过项目立项方式建立了6个广东省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中心:以南方医科大学图书馆为主承建的“医学资源中心”、以广东工业大学图书馆为主承建的“工学资源中心”、以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为主承建的“农学和生命科学资源中心”、以广东商学院图书馆为主承建的“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资源中心”、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图书馆为主承建的“外国语言学资源中心”和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主承建的“高等职业技术资源中心”。其目的在于针对全省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目标,构建一个技术较先进、学科较齐全、资源较丰富、内容较全面的实时交互性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服务系统,对分散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并合理配置,使其更有利于统一管理、搜寻、共享、评价,扩大教学资源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范围,弥补和改善全省高校教育资源不足和分布不均衡的状况,实现全省高校数字资源建设的整体规划和协调发展,减少重复投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满足资源共享的迫切需求。

2广东省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建设的发展

自批准立项以来,广东省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在省教育厅的统一领导、关心和支持下,资源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如各分中心搭建了数字资源应用平台,引进了一些专科数据库资源,自建了一些特色数据库,并将项目前期已确定的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内容从最初的医学、农学、生命科学、工学、语言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高等职业技术资源等9个学科进一步扩展,增加了中医学与中医药等学科。由于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建设与维护,因此到目前为止,各分中心的资源体系和管理平台尚未实现统一门户、统一平台、统一认证、统一标准和统一格式。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1)缺少面向各学科中心的统一服务门户;<2)有待统一各中心用于开发资源的平台软件或开放接口;(3)尚未制订统一的元数据标准;(4)尚未开展信息共享与合作交流;(5)缺乏有效的资源评价机制;(6)有待将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制定合理的共享方案,以推进项目的快速开展。

3对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几点思考

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是一个跨馆、跨部门和跨学校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参与其中的图书馆通力合作与全面支持,需要参与学校相关部门的分工合作、科学管理,统一将学校的教学资源提供给图书馆存储并对外提供服务,需要参与学校在政策、立项、资金、人力统筹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更需要本区域教育行政机构出面统一组织协调,统一规划实施,统一制定有关资源共建共享的法律、法规作保障,并制定具有可执行性与可操作性的配套措施,以确保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稳步健康发展,切实避免项目建设流于形式。

3.1在强化项目管理中心职能的同时,注重明确各分中心的权利与责任,建立起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管理方式

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中心建设的核心应该是通过建设分布式资源网络系统,实现对资源目录的集中管理和资源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因此,系统采取的管理方式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机构上要建立一个职能部门—管理中心,在为各分中心提供全面技术支持、服务、培训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其决策、执行、协调、监督和检查等职能,建立开展信息资源共享活动的方法和程序,通过定期召开进展汇报会的方式,加强各分中心之间的沟通与联系;<2)在技术上要建立一个统一服务平台,可根据各分中心的教育资源分类建立不同的栏目,提供导航式服务;(3)对各分中心存储在各个资源站点需要共享的资源进行等级划分,并明确用户访问的级别与权限;(4)对不同级别的用户进行分类,并赋予不同的使用权限。

3.2借鉴国外联合建设数字资源的经验,注重构建“透明式”教育教学资源中心统一服务门户

所谓“透明式”统一服务门户,是指从用户的角度看,可以在一个系统上浏览整个平台中的数字资源,并且只要通过一次检索便可以覆盖平台中所有的系统,不需要知道资源的位置就能够获得所需要的数字资源。统一服务门户是构建教育教学资源中心的核心问题,是整合教育教学资源的重要纽带,是教育教学信息集散的中心,是面向用户服务的窗口,应具有界面友好性、功能可扩展性、系统安全性、使用方便性和管理智能性等优点。统一门户将由各分中心的资源建库系统和元数据中心节点系统组成。其中建库系统应由项目管理中心向各分中心统一推荐,以便使运行平台具有相对一致的起点和整体性。统一门户的功能主要包括:进行资源的加工和,实现元数据的统一管理以及对象数据的分布建设、管理和服务等,从而确保建设的资源具有良好的共享性和互操作性。

3.3参照国内外相关的数据采集加工标准。注重制定教育教学资源中心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长期以来,虽然很多学校的资源库里存放着大量的资源,但由于在教学资源开发行为的规范、制作内容的要求、管理平台的功能等方面都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很多资源都属于低水平重复建设,从而导致资源开发效率低和资源质量不够优化,同时这也是造成目前教学资源难以交流和共享的一个原因。

针对这一状况,在进行资源集成和整合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信息资源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加工与揭示,有效地构筑起一个呈立体网状分布、具有知识关联性、能够向用户提供智能化访问和服务的知识系统,必须尽早地建立教育教学资源采集、加工和标引统一规范,确保在统一的元数据框架基础上,实现管理中心、各分中心和用户之间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

3.4针对资源中心教学服务的重要功能,明确用户需求,确保资源中心的可用性与实用性

建设教学资源中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使师生能够在数字化信息环境下,全面、快速、方便、有效地检索、利用、组织和交流信息。因此,资源中心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功能上都要充分地考虑教与学的双向需求,使教师、学生能方便地获取所需信息,真正地为教与学创造一个现代化、网络化的知识环境,提高师生合理使用资源中心的积极性。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资源建设和资源使用脱节,资源中心还不能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因而无法确保其与教育教学各环节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3.5制定考核激励指标,采取激励政策,吸引区域高校图书馆参与各学科中心的资源共建共享

对积极参与各学科中心资源建设的图书馆采取考核激励政策,是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一项重要举措。它不仅可以保证资源中心建设的质量,而且也能够保证共建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与完善。考核内容包括共享资源利用率、服务响应速度及用户满意度等。其中,共享资源利用率应该作为主要的核定指标。建议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下,设立专项资金对参建图书馆参与共建共享的资源予以经费补贴,按各参建图书馆提供共享的数据量和用户实际使用量进行补贴。

3.6各分中心要注重对教学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新和维护,通过各种办法和手段,解决动态信息的更新,确保资源服务的时效性

当前,由于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制造者和提供者—各学科的专业教师大多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他们往往在教学资源的建设和获取方面较为孤立,缺乏必要的信息和技术指导,导致资源无序排列、低水平重复建设、内部缺少祸合性的现象较为突出。各学科中心作为资源建设的组织者和设计者,不仅要参与内容的规划、标准的确立、评价指标的编制、技术培训和指导的提供等,而且还要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和技术手段调动专业教师的参与热情,帮助他们解决在资源建设和应用中遇到的问题,确保教学资源建设始终处于良性循环中。

高校教育数字化第5篇

Abstract: The article illustrates it is indispensable for information in human life through introducing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The important position and the advantage of digital library in education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the ways and methods of conducting education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digital library were proposed through presenting status of education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our country.

关键词:信息素质;图书馆

Key words: information literacy;library

中图分类号:G250.7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4-0212-02

0引言

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进入了一个全面的信息社会。信息的存储和传播量急剧放大,它和人们的生活、学习密切相关。大到国家安全、经济决策、小到百姓的衣食住行、商品买卖、甚至农产品的种植和卖出,都与信息活动密切相关。信息畅通,就能保证事半功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对信息的搜集、传递、利用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尤其对大学生而言,信息素质是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是大学教育必不可少的课程。现代大学生十分重视培养自己的各种意识,譬如社会意识、经济意识、法律意识,但对信息意识的培养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而大学生信息意识和检索能力的强弱,对他们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地作用。

1信息素质概念的由来及信息素质教育的概况

什么是信息素质呢?简单地讲就是人们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察信息素质的强弱大致从三个方面内容入手。第一,是否具有信息意识,既指对信息反应的敏锐度。第二,是否能够准确快捷高地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客观、审慎地考量和利用的水平。第三,信息道德,既指在利用信息的过程中是否能够遵守与信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即社会因素,维护他人的知识产权、隐私权等。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大学生以为能够到图书馆通过检索机查询所需的书籍、文章就具备了信息素质。其实二者还有很大的差别。文献检索是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是介绍查找文献的方法和过程,而信息素质更注重对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培养,它还涉及到法律、经济、伦理等诸多方面的有关部问题。例如,知识产权的维护,辨别信息的真假,分析信息的价值及成本效益等。

美国是最早明确信息素质概念的国家,1989年明确说明“具备信息素质的人,是能够敏锐地洞察信息需求,并能够进行相应的信息检索、评估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人”。[1]

在信息素质的重要性得到广泛认可的基础上,信息素质教育首先受到了发达国家教育界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美国的信息素质教育起步早,而且有相应的国家机构监督和检查此项工作的具体实施,并且制定了全国统一的培训标准和内容,从小学生开始接受教育,主要培养信息检索和处理的综合性能力。

在亚洲的日本,政府对信息素质教育也非常重视,同样是从中小学就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并且将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大量应用到教学当中,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氛围,并在教学中不断灌输信息道德意识,从而达到提高信息素质的目的。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信息素质教育的概念被介绍到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信息素质教育尚处于相对滞后的状况,表现为对国外发达国家大兴信息素质教育的举措反应迟缓。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的信息素质教育主要通过高等学校开设的文献检索课和计算机课的教学来实现,除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外,其他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不纳入必修范围。从1997年起,关于信息素质教育的研究才逐步走向正轨,开始有。之后,举办了多次以信息素质教育为主题的专题研讨活动。[2]

进入21世纪,在全社会推进公民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信息化建设更是日新月异。信息已经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时时刻刻牵动着人们的生活内容,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节奏。而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在大学里仍有1/3的学生不懂得利用本校校园网上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另外,虽然多数学生具有应用计算机的背景知识和必备的网络基础知识,但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检索,满足自身深层次的文献需求时存在诸多障碍。另外还有20%的教师缺乏信息检索知识。

2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在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网络的普及,使得数字图书馆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设备及人才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历来都被作为信息素质教育中心。

2.1 图书馆具有强大的信息教育资源图书馆在信息素质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图书馆在信息资源、技术、人力等方面的有优势是其它部门无法比拟的。以我馆为例数字化资源目前有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会议论文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万方篇博硕论文,以及计算机和英语四六级考试题库等等。另外纸质期刊达一百余万册,还有各种音像资料。如此庞大的资料体系为广大师生的科研和学习提供了强大的信息资源寄出。同时由于互联网的作用,让读者充分享受到信息共享带来的好处,最大程度上满足了读者的信息需求。

2.2 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是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良好途径随着电子资源尤其是网络手段的运用和发展,建立起良好的人机对话平台,使得图书馆的服务手段日益先进,使用更为便捷,强大的公共检索系统的建成和电子阅览室的运用,使高校图书馆实现了查询、阅览、服务的全面自动化和人性化。强大的馆员队伍为读者提供良好的信息推送和答疑服务,解决读者在信息获取过程中的障碍,同时为读者提供有用的信息,起到引导和导航的作用。使得读者在应用数字资源的时候不再迷茫,获取信息更加快捷。

3如何发挥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在信息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本着充分利用本馆现有资源和借鉴兄弟馆经验的前提,就如何发挥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将电子阅览室,图书馆局域网通过校园网实现与中国教育科研网、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的联系,共享网上资源。

高校具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应整合校内外信息资源,同时借助跨数据库搜索平台对文献进行二次加工处理,建立特色数据库和专业门户网站,引导大学生进行相关的检索和应用,更好的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服务。

充分利用文献检索课程,锻炼大学生的独立应用和分析信息的能力。通过具体教学案例,使大学生充分了解计算机检索,网络检索在文献检索中的重要作用,并能熟练应用。特别是利用几个著名的数据库开展交叉多主题检索,提高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

利用校园网络开发网络信息化管理办公平台、图书管理及借阅系统、课件库、电子图书库等,让师生在学习、生活、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感受到信息的气息,并融入其中。

腾讯开发的QQ软件是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QQ作为一种聊天软件,其用户规模之大人人皆知。更主要的原因是QQ普遍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因此利用QQ进行信息素质教育能够最大范围地拓宽实施范围和培训对象。

分层次、分阶段对馆员进行信息素质的培训。馆员知识结构和层次的高低是保障信息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前提。在高校图书馆应提倡终身学习的理念,为新老馆员并制定相应学习、进修计划,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在人才引进方面,要做到同有计划性和针对性,例如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引进可以提高信息素质教育的整体水平,为信息素质教育提供师资保证。

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素质教育教学模式和法规,克服“重讲解,轻实践”的教学方式,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对信息的主动需求意识,保障信息素质教育朝着健康的轨道不断地发展。

图书馆是知识的海洋,为教学、科研提供有利保障。同时也是信息素质教育服务的重要基地,在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活动的同时,还能充分宣传馆藏,提高馆藏利用率,加强与读者的沟通,促进图书馆的良性发展。

信息素质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积极配合作战,共同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信息素质教育也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内容将不断深化。所以,图书馆应加强信息素质教育的研究,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高校教育数字化第6篇

关键词 数字化校园;建设;内容和应用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5-0216-02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开始走向普及性应用,各类现代高科技的技术产品开始服务于教育。20世纪末,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开始高度关注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并把它提升到“以教育的信息化,促进教育的现代化”这样的高度。一些先行的学校,在开展了一定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之后,开始思考教育信息化的本质性、系统性与应用的效率性等更深层次的问题,于是,数字化校园的概念便应运而生。

1 数字化校园的概念及现状

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创建一个数字信息空间,以拓展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增强校园的业务功能,提高校园工作的工作效率,最终实现学校教育的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和校园管理水平的目的。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变革和网络及设施的数字化,实际上是信息化教育所带来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的转变以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具体实施。

从总体上看,数字化校园建设在我国的教育信息化中取得了重大历史性突破,但同时面临着很多棘手的问题。一是数字化建设的基础设施依然处在较低水平,缺乏统筹有效的投入机制。二是数字化建设的基础设施的普及性仍需要提高,在实施过程中,重建设轻应用的问题也普遍存在。要做到人人都能享受到新兴数字化信息技术带来的各种便捷的学习和管理方式,还需要继续深化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工作。

2 校园数字化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

2.1信息技术发展要求校园数字化

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的信息化发展也十分迅猛,这引起了教育的深刻变革,给教育观念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为了让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得到更好的实施应用,需要把建设数字化校园早早地提上日程,这样才能使学校的管理进入一个新的层次,教育、教学质量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2现代教育发展要求校园数字化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知识快速发展,使社会的整体运行节奏加快,人们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高效率的学习。由于传统的校园教育方式受到时间、空间的制约,逐渐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学习需要。为了适应知识发展的速度,必然要求知识的流动速度与之相适应,如果知识的流动基于数字化信息技术,就可以使学校的教育突破时空限制,达到真正的素质教育。而校园数字化正是满足这种社会发展趋势的一个教育教学中心。

3 校园数字化建设的内容

数字化校园既有传统校园的观念,又在其基础上有所突破,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在各项工作中的深入,数字化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校园建设的重点。

这里,我们主要讨论数字化校园建设。

数字化校园建设既是网络化、信息化校园的建设,也是校园数字化发展的基点。数字化校园建设,首先需要弄清楚什么是数字化,我认为:校园数字化,主要是教学手段、资源以及管理的数字化。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的提高,都是源于生产手段与生产工具的变革。建设校园网、多媒体教室;教师人手一台电脑、移动硬盘(或U盘)等,都是教学手段的数字化,这都是校园数字化的基础。实现教学课件、教案、试题、参考资料、论文等材料的完全共享,则是教学资源的数字化,起到辅助作用。教学管理是一个学校存在并能够运行的基础。进行校园数字化建设,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是格外重要的。

4 “数字化校园”的应用。

建设数字化校园的核心目标是利用当代最新的信息技术,建立多层次、开放式的学校,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办学效益。

4.1教学方面

数字化校园的逐步建立,对于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互动更是起着推动作用。充分利用校园网平台,建设数字化网络环境,实现信息资源、教学资源和科研资源的共享与传播,并利用论坛、留言、网络聊天等多种形式来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增强师生的交流,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使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互动更为和谐,随之教学效果也必然事半功倍。

4.2管理方面

引领和组织师生们参与到校园数字化的使用中,灵活运用数字化信息的相关资源,使校园内的各项工作在网络中都有对应,实现信息管理的自动化,以便于上下级部门之间沟通的更迅速便捷、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协调更加顺畅,提高决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形成充满活力的新型管理机制。

综上所述,校园数字化作为一个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的新型学习、教育平台,是新时代学校的发展目标,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校园把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引入了全新的信息化时代,真正做到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同时,也能使管理者对各个职能部门进行更方便、更直观的管理,从而保证决策的科学、准确、及时,达到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目的。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社会又是一个科技快速发展的社会,因此把现代最新的数字信息技术带进校园,使学校教育数字信息化是一条必经之路。我们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摄取各种新的知识,改变陈旧的学习方式,走在时代的最前端!

参考文献

高校教育数字化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数字化资源建设;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资源共享

10. 13939/j. cnki. zgsc. 2015. 28. 222

1 高职院校数字化资源建设的特色

1. 1 数字化教学资源分配工作细致明确

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主要涉及该校的图书馆、教学院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相关实验室。为了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学校会定期举办一些教学讲座与和资源维护管理培训,让学校职工更好地承担各系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分配工作。另外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方面,也强化了信息职能,大力推广自动化建设,实现了校内图书馆与智能教室及实验室的多媒体联动机制,且朝着多功能教育信息转化的方向发展。在这里,数字化教育资源真正成为了教育教学的开发主体。

1. 2 师生参与度高

根据高职院校的建设特点,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了数字化教学资源与学生实践课程之间的联动作用。通过结合教学资源和实践课程,创造了不少质量较高的教学作品,而且也形成自制资源的共享机制。在2011年全省信息技术应用大赛中,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空间网络有500余名学生参与了比赛并获得了较为优秀的成绩,在2014年举办的信息化教学比赛中,该院参赛老师获得了二等奖,在2015年举办的湖南省网络名师课程申报工作中,该院三位老师的课程成功立项,这些活动的参与也证明了该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和水平。

1. 3 数字化教学资源类型多样

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拥有自己的项目课程开发规划与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库,这其中包括了多种多样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学校很会利用这些资源进行组合,以求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比如说该校的机械化工程教学就拥有一套完整的精品课件体系,包括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电子教案、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实验、例题等。而这些教学资源里包含了大量的名词术语、常见教学问题、真题试卷、文本、图片以及视频。这些资源都做到了分门别类、包罗万象,为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的教育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1. 4 高职特色明显

为了有别于普通高校,突出高职学校课程的技术性和实践性,该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设置与分配则完全围绕教师的典型教学任务展开,教育资源中不仅仅有理论知识,更多的是实践教学资源,比如视频等。而且教师还将实际的教学过程通过信息技术传输到了课堂教学环节中,展开了各种别开生面、临场感很强的教学活动,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这一切都凸显出高职院校的教学特色。

2 针对高职院校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思考

2. 1 积极做好教育资源整合,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机制

高职院校教育资源结构复杂,更多趋向于实践性资源,难于管理。所以对高职院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要做到合理有效的整合,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并引入跨库检索技术。建设以个人为基本,区域为特色,学校为核心的多级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解决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数字化资源“孤岛问题”。在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依然有44. 5%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资源不够丰富全面,资源较为分散,很难轻松找到适合自己以及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这些都证明了上述所谈到的数字化资源整合度低的问题。所以学校还应该有规划的建立有规模的大型网上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中心,采用多户管理的方法集中资源,并寻求建立子中心和个人资源检索模式,方便学生进行相关资源的检索。最关键的是学校要利用数字化资源无限深度的特点,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更加优秀的教育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推广,力图打造高职院校特有的精品专业教学资源。

2. 2 注重数字化教学资源对学生心智的开发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研究人员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它培养的是学生的言语能力、数学逻辑思维、视觉空间思维、人际交往思维、自我内省以及肢体运动等多种智能。它也为我国高职院校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新思路。在高职院校中,每一个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和学习习惯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智能组合,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就是要将这些智能通过文本、图片、音频、视频传达给学生,在注重资源多媒体建设属性的同时,将知识点与多媒体的优势相融合,从而培养高职学生的多方面智力,完善他们的心智。

2. 3 注重校企合作交流

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已经与省内外的21家高职院校建立了支援协助关系,将数字化教育资源机制共享并互相学习,实现了学校的开放式发展。同时,该校还利用自身的优势项目,积极发挥自己的“地缘优势”,与当地企业进行技术交流合作,从企业中吸收了更多的数字化及非数字化资源,从而丰富了自身的数字化资源库,为当地其他高职院校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方面做出了示范。

2. 4 加强激励机制

湖南电气职业学校通过学校自身、湖南周边地区和国家组织了信息技术大赛,给予本校表现优异的教师以一定的物质鼓励,引导教师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当中。这样的信息技术大赛每年都会在校内举办,有时甚至还会联谊友好学校一起举办,这不但丰富了学校教职员工的课余生活,还加强了教师之间的专业交流,提高了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再有,对一些成功竞赛案例的鼓励与表彰,对学校也是一种宣传推广,激发了教师与学校继续发展的热情。同时,该校也将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职称评定相联系,制定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与教师学时的标准,为教师个人的教学网站资源进行评估并予以相当程度的奖励,特别是对一些优质数字化资源,学校还会为其申报、立项,并且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这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师任职期间的工作积极性。

3 结 论

信息全球化的浪潮已经势不可挡,高职院校应该与时俱进,将数字化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并做到积极探索、开发创新,营造适合于学生理论实践学习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将数字化教育资源用活,尽快适应新教育时代的高速节奏。同时,也要为打造属于自己的高职精品品牌而不断革新。

参考文献:

[1]陈晓江,杨明,周燕,等. 高职院校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的新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1(7):173-174.

高校教育数字化第8篇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一体化;虚拟实验;教学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5-0052-04引言

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公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总书记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在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和政策推动下,我国教育信息化取得了显著进展。面向全国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体系逐步形成,数字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入,教育管理信息化初见成效,电子校务逐步推广,网络远程教育也取得了稳步发展。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扎实有效地推进教育信息化,以自身发展的需要为根本,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构建一个数字化的校园,对学校强化教育教学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重点专业建设和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目前,我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落脚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以“强调应用”为主题,从网络基础、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库建设、信息管理平台搭建等多方面助力我校强化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一 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现状

1 数字化校园

“数字化校园”自1990年首次提出,到目前为止共经历了22年的发展。在国内,对数字化校园的解释和理解有多种,清华大学沈培华等提出:数字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从而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后来学者们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提出了“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数字化校园的核心是提高教育教学和管理效率。

2 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现状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组织了“2011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调查”,调查对象中高职院校占总数的近1/3。通过调查发现,全国高等院校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起点高,发展迅速,绝大多数已经建立或者正在计划建立覆盖全校的育资源管理平台。高校信息化应用系统已经涵盖到教学(占98%)、科研(占84.4%)、管理(占95.3%)等学校主要业务上。教育管理信息化正处于进一步完善“单个应用”并同时向“数据互通”过渡的阶段。教学和科研信息化是校园信息化的核心,也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校园信息化的重点和难点。

从数字校园总体规划与建设的框架来看,高职院校数字校园的建设包括三个层面:基础网络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和业务应用层,其中业务应用层包括教学应用、科研应用、管理应用等。不同学校间差异点落在与业务密切相关的应用平台上。

众多高职院校在机构设置、管理方式、传统习惯、办学特色、重点选择以及信息组织的角度不同,造成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在应用系统结构体系上存在一定差异。但各院校在系统建设指导思想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即应用集成和服务集成。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清华大学大学资源计划(URP)提出的“统一平台+统一门户+多应用系统”模式成为各院校普遍采取的建设模式。二 数字化校园对高职人才培养的作用

1 高职人才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有其独特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模式,只有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办出鲜明的职业特色,才能获得更大的提高和发展。高职的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培养,以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受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入学成绩偏低,文化基础较差的现状制约,要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获得相关职业技能并能在应用中创新,就要求高职院校创新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把控制和强迫学习过程转化为认知学习和建构学习,构建高职教育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改进评价方式。采用有效的现代技术手段应用到具体教学实践中,创建教学资源,强调情境教学,体现教学实践性。

2 数字校园建设助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信息化与教学实践相融合,已经成为高校提高教育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数字校园的建设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完善现代化教学与实训设施,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建立专业的虚拟实验室,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数字化,“制作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支持学习过程设计,创造教学和实训环境的应用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学习情境、项目情境、任务情境,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案例分析、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学过程科学化和教学方法现代化。教师与学生可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网上信息等课程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学生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也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互方式发生变化,网络技术为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提供了灵活自主的学习环境,便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同步和异步的互动与交流。

(2)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核心能力。在信息化环境下,实训实习突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学生在实验平台上可以任意选做某个实验,视频资料、仿真训练和虚拟实验更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获得操作技能的效率。教师网上布置作业、学生上网利用平台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和交流,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树立了终身学习理念,提高了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