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网络文化的现状

网络文化的现状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03 16:07:24

网络文化的现状

网络文化的现状第1篇

一、班级文化建设

“文化”的本义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陶冶,品德教养,其本质上属于精神领域的范畴。我国学者袁振国早在九十年代主编的《当代教育学》中,将文化定义为:“与自然和先天相对应的一种概念,它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语言符号体系、知识技术体系、行为习惯体系、价值规范体系、信仰宗教体系是文化的重要内容”而说到班级文化,由戴联荣、薛晓阳两同志编著的《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给班级文化下了这样的定义:“班级文化是班主任利用和创设班级的精神氛围、文化制度、文化关系、文化环境等来熏陶和培育学生文化人格的影响活动… …班级文化不是一种刚性的、粗暴的、说教的固定模式,是一种充满柔性的、温和的、情意的精神(风气、氛围)、制度、关系和环境的综合存在。”这个针对小学班级提出的班级文化概念,对于高校班级来说,并不一定适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交集。高校的班级文化依然是一种充满温和的、情意的精神、制度、关系和环境的综合存在。然而与传统的班级文化相比之下,例如小学班级文化,高校的班级文化则显现出它的独特性。高校的班级文化体现出鲜明的专业特征、课程特征、辅导员特征、寝室特征、成人特征。

传统的班级文化氛围的营造大多采用班级全体参加某项活动的方式进行。例如:班会、春游、运动会等。而在高校这样的大环境下,与义务制教育下的班级相比,具有很大的活动弹性。班级成员之间的联系已宿舍为纽带而不是班级或者小组等。最明显的情况就是,大学生的课堂或者活动中,大都是同宿舍的人一起参与,与别的宿舍联合或者交叉安排的情况不多见。学生们下课以后,大都是同一宿舍的同学结伴而归。同学之间的交流逐渐狭隘化,以宿舍为小集体的情况渐多。

除此以外,班级同学之间的联系也不像传统的班级那样,只是依靠老师任务的通知,班委之间的上传下达,而是更多的利用网络交流平台,例如:QQ、人人网、飞信、校园论坛等。

二、网络平台建设

(一)网络平台建设的兴起

在现代手段上,高校学生内部的联系方式明显地避开了传统的方式,如网络邮件、飞信、短信、电话,快捷、便利,定位到个人,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建设新时代的高校班级文化变得非常紧迫而重要。

(二)网络平台建设的现状

1. 班级文化内容虚拟化、形式多样化。近年来,通过网络平台,越来越多的,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得以展现,诸如师生可以通过QQ、BBS、电子邮件、网上答疑等形式进行学习生活、信息咨询、意见观点的互动交流;同学之间可以通过QQ、飞信等聊天工具,快速传播信息,促进友谊,促使增强集体感等等。这些网络交流方式不可避免地改变了原有的班级文化建设,使得传统班级文化愈发虚拟化,形式多样化。

2. 班级文化参与主体明朗化、平民化。由于通过网络平台这样的途径参与讨论,进行活动,一个人发言者就需拥有一个与此相关的账号。因而,账号主人明确化。通过账号发言,没有权限限制,没有台阶、门槛,畅所欲言,表达自己意见,故而参与主体明朗化、平民化。不再是班级委员的一言堂。

(三)网络平台建设的问题

1. 管理系统松散化。与传统班级文化活动相比,网络平台增强了个人和组织、交流、吸收信息的能力,用户能够通过网络迅速地与他人交换和共享信息,因此在网上组织的文化活动,已经不再像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活动,遵循某种制度和规则来开展,而带有更大的自主性和随意性,不利于系统化、制度化的管理。

2. 参与主体易网络上瘾。2007年2月,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在全国13所高校的一份调查显示,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日趋严峻,80%中断学业的大学生都是因为网络成瘾。2008-2009年,中国互联网研究报告系列之“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在各学生群体中,大学生上网时间最长,平均每周18.4小时,超过了平均水平。大学生是最活跃的网民,平均网络应用数量达9.2个。

大学生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通过人机对话方式,体验着一种虚拟的情感,他们试图在虚拟的网络中寻找精神的慰籍和心理的平衡。长此以往,大学生会出现孤僻、自闭等一系列情况,人际关系也会变得脆弱,使正常的社会适应能力及抗挫折的能力下降,严重弱化了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影响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三、结语与意见

网络平台建设是对21世纪,新的教育背景下的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班级网络平台建设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复杂多变的高校教育背景下,我们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尽力做到规避风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一)从大学生个人来说,应学会科学健康高效地上网

明确上网目的,漫无目的地浏览网页,跟着网页的链接点击永远也没有尽头;在上网时要有自控力,拒绝不良信息干扰;大学生要积极参加校园活动,锻炼与人交往、抵制诱惑、抗击挫折的能力,学会自我调适,塑造健全的人格。

(二)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意识

网络文化的现状第2篇

屏奴时代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取得的成绩

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的局限性已越来越明显。笔者调查发现(见表一),网络优势已被绝大多数大学生所认同,他们正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要想打破传统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的局限性,就必须与时俱进,变革教学方法。例如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活动组织与设计、工作方法与手段等都必须适应网络时代,结合网络技术使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呈现出生机与活力。

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的校园网络环境也在不断发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来确定学习内容、时间,进而这种“无教师课堂”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不断产生。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见表二),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新闻信息的最主要途径,约80%的大学生认为通过网络学习能取代教师授课。在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下产生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将逐渐打破传统的以教师教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自学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格局将逐步形成。

提供师生学习交流平台。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见表三),约60%的大学生在课后通过网络与教师进行交流,而传统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不足8%。在网络这样一个交互式平台上,高职院校师生的主体意识被极大地调动和刺激起来,教师能更有效地监控、评估和指导学生,能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满足学生们的个人需求,从而加快了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碰撞。

最大限度地延展了校园文化的时空区间。网络世界没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他人均可通过网络以多种形式自由地交流。笔者调查发现(见表四),近90%的大学生认为校园网络扩大了他们的交往空间。所以,网络无限大的时空和使用者的平等关系,从形式到内容上都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最大限度地延展了校园文化的时空区间。

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网络环境下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隐含在物质文化建设中,它不仅是校园文化存在的意义,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忽视精神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就只能流于形式。这种忽视精神文化建设使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的行为在许多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

校园文化建设的局限性。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把校园文化建设附属于学生管理部门,着重强调控制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以及改善生活、学习条件的物质功能,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等同于学生业余活动的开展,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的层次上,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等割裂开来,极大地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这实质上是对校园文化没有全面正确认识的表现。

挑战认识不够。近几年来,各高职院校都处于一个对网络使用和管理的探索期,他们只注意到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工作、实现“无纸化”办公、建立红色网站等,但对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的网络价值多元化、信息良莠并存、道德失范、理性缺乏、人情淡漠、文化霸权等问题的挑战认识不够。

传统道德行为规范失衡。网络拉近了我们与世界的距离,彻底打破了原有的时空格局。当前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影响主要有:一是网络游戏;二是“网上交友”;三是暴力与色情信息。有的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色情浏览,导致学习成绩急剧下降、精神萎靡颓废、以至精神分裂失常等,这严重破坏了和谐校园和高职院校精神文明的建设。如果不及时地对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进行完善与补充,不积极地正确面对和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就势必会影响人类文明与传播的发展进程。

校园文化监控难度显著增强。网络文化在给传统校园文化注入新内涵的同时,也使得原有的管理体制、操作规程、制度保障等都出现不相适应或难以实施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在面对网络环境下某些方面已失去有效监控。笔者调查发现(见表五),浏览不健康网页的现象在高职院校学生群体中非常普遍。

淡化了大学生的亲情观。网络文化使得网络主体的交往方式变成了人机对话的方式或者说是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流,这极易导致对他人和社会的漠不关心,传统的可视性、亲和性的人际交往减少,极易忽视近在咫尺的亲情和友情,使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日益弱化枯竭,逐步远离充满温情的“对话”式的现实世界,成为了社会的边缘人。

屏奴时代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相关建设制度滞后。校园文化建设正面临着网络文化的冲击。由于校园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校园文化的社会化进程也随之加快,要确保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得以发挥,就必须针对网络环境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制度。但就目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普遍存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制度的建设滞后的现象。

校园网络管理建设制度滞后。校园网络是校园信息化进程中的产物,需要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来规范网民的行为。但从目前各高职院校的情况来看,有关校园网络管理的规章制度还很不健全,例如校园网络管理制度、信息检查筛选制度、网络安全使用制度,网络管理员制度等制度明显滞后于网络的发展,普遍是事后才制定相应的制度对己经发生过的不良行为加以处罚,这往往会导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同时也不利于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精神文化需求的改变。高职院校学生具有思维敏捷、思想活跃、好奇心强等特点,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由于网络的广泛使用,青年打学生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其精神文化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

自主意识明显增强。他们不再满足课堂上的专业学习,而是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学习市场需求的热门专业,过级热、考证热在高职院校持续升温。在校园文化活动的选择上他们更多关注的是是否有利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否有利于自身的就业,校园文化的群体教育优势在逐渐淡化。

道德评价标准呈现多元化。在网络环境下,青年学生受社会以及网上不良因素的影响,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甚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已成为部分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这势必会弱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冲击。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给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严重威胁。其虚拟性既给人以创造空间,又产生虚假;其交互性既传播信息文明,又生产信息垃圾;其开放性既给人们广阔自由,又带来失律失范。因此,校园主流文化正面临着网络文化的严重威胁。

“信息垃圾”的威胁。当网络给人类带来新的曙光的同时,网络信息垃圾和信息“”亦同步而至。暴力、迷信、色情充斥网络,污言秽语俯拾皆是,网络垃圾泛滥成灾,严重污染了网络文化环境。

网络文化的现状第3篇

>> 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小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 网络文化背景下中小学道德教育实效性探讨 e环境下如何做好中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加强中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新探 农村中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探究实践 网络文化对中小学生产生的影响与对策 中小学生网络心理辅导问题与对策 中小学生网络游戏成瘾问题分析及对策 当代中小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中小学生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简论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道德观建设 基于网络文化背景的大学生学术道德问题分析 中小学生网络成瘾及其干预 浙江省中小学生网络成瘾状况调查 中小学生网络词汇使用状况调查 中小学生网络自我效能感问卷的初步编制 构建中小学生网络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北京市中小学生网络生活面面观 河南省中小学生网络成瘾现况分析 “二次元”文化背景下小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对策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 http:///a/20071114/000364.htm.

[4] 张新明,王振.我国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教育探析.现代远距离教育,2007(4).

[5] JerryM.Burger.人格心理学.陈会昌,等,译(第6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6] 万俊人.儒家伦理传统的现代转化向度.社会科学家,1999(4).

网络文化的现状第4篇

论文关键词:网管 网络管理 web网络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网络技术在部队的广泛应用,随着业务拓展以及与社会宣传需要,政府单位在网络方面的应用越来越重要,网络管理也凸显其重要地位。本文从网管技术网管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网络技术在部队的广泛应用。随着业务拓展以及与社会宣

传需要,消防部队在网络方面的应用越来越重要,网络管理也凸显其重要地位。下面,我就网络管理技术进行一些表述和探讨。

网络的作用在于实现信息的传播与共享。为了确保正确、高效和安全的通信,我们必须对网络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和控制,这里就提出了网络管理的概念。

网络管理是指对网络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和控制,使其能够有效、可靠、安全、经济地提供服务。网络管理包含两个任务,一是对网络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二是对网络的运行状态进行控制。通过监测可以了解当前状态是否正常,是否存在瓶颈和潜在的危机;通过控制可以对网络状态进行合理调节或配置,提高性能,保证服务。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Internet的发展,企业和政府部门开始大规模的建立网络来推动电子商务和政务的发展,伴随着网络的业务和应用的丰富,对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与维护也就变得至关重要。人们普遍认为,网络管理是计算机网络的关键技术之一,尤其在大型计算机网络中更是如此。网络管理就是指监督、组织和控制网络通信服务以及信息处理所必需的各种活动的总称。其目标是确保计算机网络的持续正常运行,并在计算机网络运行出现异常时能及时响应和排除故障。

在网络管理中,一般采用管理者-的管理模型,在网管工作站上的管理者(也称为管理系统)向位于被管理设备内部的发送管理操作的指令,收到后,将发来的命令或信息请求转换为该设备的内部指令,完成管理操作,并返回结果信息。同时,也可以主动向管理系统发送通知信息,将被管理设备上的事件信息或故障信息告诉管理者。一个管理者可以域多个相连进行通信;而一个也可以接受多个管理者发来的管理操作,但必须协调好多个操作。

一、网络管理的发展趋势

网络管理的根本目标是满足运营商及用户对网络的有效性、可靠性、开放性、综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的要求。随着网络互连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管理技术自身也在不断发展。目前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管理集成化:允许用户从单一平台管理各种协议的多种网络,通过一个操作平台实现对多个互连的异构网络的管理。

(二)网络管理的智能化: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自动维护、诊断、排除故障以及维持网络运行在最佳状态,如处理不确定问题、协同工作、适应系统变化并能通过解释和推理对网络实施管理和控制。

(三)网络管理的实时性:提供实时的动态资源管理和控制。

(四)分布式网络管理是网络管理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二、网管系统的发展趋势

(一)网络管理WEB化。基于WEB的网络管理模式融合了WEB功能和网络管理技术,允许网络管理人员通过与WWW同样形式去监视网络系统,通过使用WEB浏览器,管理人员在网络的任何节点上都可以方便配置、控制及访问网络,这种新的网络管理模式同时还可以解决异构平台产生的互操作问题。基于WEB的网络管理提供比传统网管界面更直接,更易于使用的界面,降低了对网络管理操作和维护人员的要求。

(二)网络管理层次化。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SNMP管理机制的弱点被充分暴露出来。SNMP是一种平面型网管架构,管理者容易成为瓶颈。传输大量的原始数据既浪费带宽,又消耗管理者大量的CPU时间,使网管效率降低。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管理者与之间增加中间管理者,实现分层管理,将集中式的网管架构改变为层次化的网管架构。

(三)网络管理智能化。随着网络结构和规模的日趋复杂,网络管理员不仅要有坚实的网络技术知识,还要有丰富的网管经验和应变能力。现代网络管理正朝着网管智能化方向发展。智能化网络有能力综合解释底层信息,对网络进行管理和控制。同时,智能化网管能够根据已有的不很完全、不很精确的信息对网络的状态做出判断。

(四)集成系统管理。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管理和系统管理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把它们集成在一起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这也是很多网络管理系统厂商正努力实现的。事实上,Sun已经将其网络管理产品Solstice定义为“基于企业管理的策略”,包含了系统管理和网络管理的产品。这样的方案将受到越来越多的用户的欢迎,把网络管理和系统管理结合在一起,最终将建立一个完善的系统。

参考文献:

网络文化的现状第5篇

【关键词】OSEK/VDX;间接网络管理;控制器局域网

【中图分类号】TP【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1-0111-2.5

车载网络系统的设计通常基于分布式系统理论,以避免网络中的某些通信连路承受过于集中的网络负载,或网络中的某些节点承担过于集中处理任务。同时,作为实时安全系统,车载网络系统的可靠性也必须得到有效的保障。为此,OSEK/VDX组织为建立车载网络系统控制单元开放式结构的工业标准,提出了包括操作系统(Operation System,OS)、通信模块(Communication,COM)、网络管理(Network Management,NM)的开发规范与其实现语言(Implementation Language,OIL)。其中,OSEK/VDX NM规范旨在为车载网络管理机制的相关应用定义标准化的功能,并通过标准化的接口为相关网络管理机制在车载网络中所执行的各项操作提供可靠的保障。其可通过直接NM与间接NM两种可选的网络管理机制为车载ECU间信息交互的安全性提供可靠的保障。直接NM机制通过专用的网络管理报文实现对车载网络的直接监控,与间接NM相比其所提供的网络状态信息更加精确,但其相关应用也会为车载网络带来更高的负载。因此,直接NM机制通常用于对实时网络系统或规模较小的网络系统的监控。间接NM机制通过监控车载网络中周期性应用报文的传输来实现对网络的监控,监控过程无需使用专用的网络管理报文,其所提供的网络状态信息不如直接NM精确,但其相关应用为车载网络带来的负载较低。因此,间接NM通常用于对电控单元(Electronic Control Unit,ECU)数量较多的规模较大的软实时网络系统的监控。

一、间接NM机制

基本概念与体系结构,间接NM机制通过监控周期性应用报文的传输来确定网络中被监控节点的状态,其监控机制的实现无需专用的网络管理报文的参与。由此,网络系统中所有具备周期性应用报文传输功能的节点均可被接收该报文的其他节点所监控,但若期望将网络中仅具有报文接收功能的节点也纳入间接NM机制的监控范围,则还需为其加入周期性发送专用报文的功能。

间接NM机制可实现网络节点对其自身周期性应用报文的发送监控与对其他节点周期性应用报文发送监控。因此,“发送节点”的状态与“接收节点”的状态是间接NM机制所必须确定的被监控节点所处的状态。“发送节点”的状态用于标识网络中存在周期性应用报文发送请求的节点,在某一传输周期内实际是否具有发送功能。若周期性应用报文的发送在节点的传输周期超时前完成,则该节点处于非静默状态;若周期性应用报文的接收在节点的传输周期超时后仍未完成,则该节点处于静默状态。“接收节点”的状态用于标识网络中监控其他节点周期性应用报文发送的节点,在某一传输周期内实际是否接收到了被监控节点周期性的应用报文。若被监控节点周期性应用报文的发送在其所对应的传输周期超时前完成,则该节点认为被监控节点处于在线状态;若被监控节点周期性应用报文的发送在其所对应的传输周期超时后仍未完成,则该节点认为被监控节点处于离线状态。当某节点被用于监控网络中其他k个节点的周期性应用报文的发送时,其需要维护存储有k个“接收节点”状态的集合。

节点自身的静默状态与被监控节点的离线状态又可根据其所对应的周期性应用报文的发送活动在此后各传输周期内的不同情况,进一步分为扩展的“发送节点”状态与扩展的“接收节点”状态。在扩展的“发送节点”状态中,若在其传输周期超时后仍未完成发送的周期性应用报文最终完成了发送,则该节点处于非稳定静默状态;若在其传输周期超时后仍未完成发送的周期性应用报文,在连续经历了数个传输周期超时后仍未完成发送,则该节点处于稳定静默状态。在扩展的“接收节点”状态中,若在其对应的传输周期超时后仍未完成接收的被监控节点所发送的周期性应用报文最终完成了接收,则该节点认为被监控节点处于稳定在线状态;若在其所对应的传输周期超时后仍未完成接收的被监控节点所发送的周期性应用报文,在连续经历了数个其所对应传输周期超时后仍未完成接收,则该节点认为被监控节点处于稳定离线状态。

目标配置反映了网络中所有节点在间接NM机制中应处的状态,但其不属于OSEK/VDX NM规范所定义的范畴。同车辆所处的不同工况相对应的目标配置与识别其所需要的相应掩码可预先写入应用程序中,并由应用程序根据车辆当前的活动情况随时进行调整。例如,点火开关的拨动位置对应着相应节点在间接NM机制中所处的状态。应用程序可通过间接NM机制所确定的所有被监控节点的状态,汇总生成并实时更新当前配置信息;继而通过使用与目标配置所对应的掩码过滤当前的配置信息,从而根据其与目标配置信息的不同之处识别出网络系统中的故障节点。此外,同节点的扩展状态相对应,应用程序也可将由间接NM机制所确定的所有被监控节点的扩展状态,汇总生成并实时更新当前的扩展配置信息。

工作原理,如前所述,间接NM机制可提供配置信息管理与可选的扩展配置信息管理服务,以便与目标配置相比从而识别出当前网络系统中出现故障的节点。其中,扩展配置信息所反映的节点的扩展状态是根据被监控节点周期性应用报文发送所出现的传输周期超时数量来确定的,而传输周期超时数量的确定则是通过对相应计数器的管理来实现。相应计数器根据被监控节点周期性应用报文的传输情况,分别进行的数值递增与递减操作,从而为节点扩展状态的确定提供依据。

若从某一传输周期开始,被监控的节点的周期性应用报文连续出现了在传输周期超期后仍未完成接收的情况,计数器数值将随着被监控节点的周期性应用报文在传输周期超期后仍未完成接收的次数相应增加。然而,若从计数器的数值达到门限值之前的某一传输周期开始,被监控节点的周期性应用报文在传输周期超期前完成了接收,计数器的数值将随着被监控节点的周期性应用报文在传输周期超期前完成接收的次数相应减少。此后,被监控节点的周期性应用报文再次出现了在传输周期超期后仍未完成接收的情况。计数器的数值也再次随着被监控节点的周期性应用报文在传输周期超期后仍未完成接收的次数相应增加,并最终与门限值相等。在整个过程中,除了当计数器的数值超过门限值期间被监控节点处于稳定离线状态外,其他时刻被监控节点均处于稳定在线状态。相应计数器的数值变化与其所对应的节点状态与扩展状态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二、车载CAN网络系统

CAN总线协议是目前唯一具有国际标准的车载总线协议,已被广泛应用于车辆传动系统与底盘中的发动机控制、悬架控制、ABS等实时控制系统,以及车身中的安全气囊、仪表显示与故障诊断等模块的控制。在欧洲下线的每一辆轿车几乎都至少配有一个由CAN总线通信系统所组成的车载网络,而车载应用也仅是其遍及工业控制领域的诸多应用中的一种。

CAN总线协议的特点:作为采用广播通信形式的多主网络协议,标准的CAN网络中无中心总线主设(Central Bus Master)。因此,CAN网络中与总线相连的每个节点均可在任意时刻主动地向网络中的其他节点传输信息。传输信息所使用的数据帧包括帧起始、仲裁域、控制域、数据域、CRC域、应答域、帧结尾。

CAN总线协议的MAC层采用的是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CSMA/CA)机制。联入网络的各节点通过侦听总线的活动以确定是否可以传输报文:当总线被已有的数据传输活动所占用时,存在报文传输请求的节点将继续等待;而当确定总线未被数据传输活动所占用时,存在报文传输请求的节点则可通过总线进行报文的传输。同一时刻若CAN网络中仅有一个节点存在报文的传输请求,则该节点的报文将直接获得传输;若有在多个节点存在均报文传输请求,此时将发生冲突。为避免冲突的发生,CAN总线协议采用非破坏仲裁机制。该机制通过ID(标识符)为报文分配了不同的优先级,ID越小表示报文的优先级越高。因此,当多个节点同时存在报文的传输请求时,CAN总线协议将以比特为单位对各节点所传输报文的ID进行仲裁,优先级较低的报文会主动退出传输,而具有最高优先级的报文则可以不受影响地继续传输。CAN总线协议通过该机制有效地节省了总线冲突仲裁的时间。

CAN总线协议采用了较为独特寻址机制,CAN网络中所传输的报文不是通过其ID来表明其源节点或寻址到目的节点的,而是根据其事先所确定的ID被网络中的各节点选择性地接收。为实现该机制,CAN网络需要通过对报文ID及相应节点过滤寄存器与屏蔽寄存器的匹配设置,以过滤报文的方式实现点对点、一点对多点以及全局广播几种不同的通信方式。

车载CAN网络的通信特点:纯电动汽车中的通信系统是高实时性的车载CAN网络,其所承载的主要消息经过分析、优化后如表1所示:

表1

与纯电动汽车日常操作相关的几乎全部消息类型均为周期性消息,其通信需求较为频繁且实时性要求较高;非周期性消息的通信需求均为偶发,且实时性要求较低。因此,可知周期性应用报文的传输构成了车载CAN网络通信的主体。由于纯电动汽车的有关研发仍在进行中,因此其车载CAN网络中仅包含了实现车辆基本功能的ECU及其相关通信。目前已投入量产的各款高档轿车中,其车载CAN网络中ECU数量普遍已超过了70个,而各ECU为实现信息交互所交换的信号种类也突破了2500余种。

鉴于车载CAN网络较大的网络规模、数量众多的ECU间频繁的信息交互,其对CAN总线所承受网络负载与其信息交互的实时性有着极为严格的限制,且周期性应用报文的传输构成了车载CAN网络通信的主体。间接NM机制对网络的监控恰恰是通过监控周期性应用报文的传输来实现的,且与OSEK/VDX NM规范中直接NM机制通过使用专用的网络管理报文实现的网络监控相比,间接NM机制的应用不会产生较重的网络负载增量。因此,间接NM机制的引入能更好地平衡车载网络信息交互的实时性与安全性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Jin-Ho Kim,Suk-Hyun Seo,Tae-Yoon Moon,et al.A Method of Implementing Network Management without OSEK/VDX OS[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trol.2007,Seoul,Korea:2832-2837.

[2]OSEK/VDX Committee.OSEK/VDX Network Management Concept and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Version2.5.3[EB/OL].[2004-6-26].http://portal.省略/files/ pdf/specs/oseknm253.pdf.

[3]翟跃.电动汽车网络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汽车工程学院,2010.

[4]徐超,李正平,汪长勤.基于CSMA/CD的CAN总线访问建模与仿真的研究[J].仪器仪表学报,2008,4(29):866-869.

[5]新.基于CAN总线的静态调度算法及其实验系统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2004.

网络文化的现状第6篇

关键词:中国网络政治文化; 现状; 电子政务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1 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 年12 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达5.64 亿,稳居世界第一。目前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达42. 1%。与此相对应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网民正通过网络来进行政治参与活动,掀起了网络参政议政热潮。各级政府也高度重视网络在政府效能建设中的作用,通过网络信息公开、网络问卷调查、网络在线答疑等形式加强与民众的沟通与交流。这些现象表明,在当代中国,独具特色的网络政治文化已经形成。因此,正确分析当前网络政治文化发展态势,深入了解网络政治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政治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中国网络政治文化的现状

中国网络政治文化作为政治文化大体系中的一种新形态,其内部的构成要素已经具备即政治文化的主体、客体和沟通主、客体之间的渠道等。因此,对中国网络政治文化的整体把握,就必须首先对其构成要素进行分析。中国网民数量急剧增长,从1997年的63万猛增至2012年7月的5. 38亿,15年增长了 854倍。中国网络发展方面,上网设备从1997年的29. 9万台计算机,到2012年7月的3. 88亿手机用户;从1994年中国推出第一套网页,到2011年底的866亿个网页;从1987年9月14日北京市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发往德国的第一封电子邮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m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到2008年第4季度中国电子邮件发送量的90亿封;从2011年7月微博用户的1.95亿,到2012年7月已经超过2. 74亿……从曾经是稀缺资源的互联网,到今天网络的城乡全覆盖、无盲区,从普通网民对自媒体的青睐,到政府微博客的普及……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在网民数量、网络覆盖、网站数量、网络资源等方面,都实现了巨大的发展,也给政治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

2中国网络政治文化存在的问题

2.1中国网络政治文化的“碎片化”导致凝聚力不足

中国网络政治文化“碎片化”的内部结构,应和着“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适用性,即碎片化内部结构导致文化凝聚力的下降。尤其是网络技术作用产生的“亚”与主流、主导政治文化功能的不确定性,使得极具引导、引领功能的主流与主导政治文化在网络社会中的“同化”功能大为下降,“吸纳”效能的下降使得网络政治文化不仅难以内聚成稳定的内核,而且导致诸多亚文化因“向心力”的弱化呈“散射状”朝着不同向度自由发展,进而使其主导的网络行为变得随意性、随机性大大增强,给网络治理与社会管理增添了不确定因素。

2.2中国网络政治文化的“情绪化”导致行为失范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不仅是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同时也是精神文明跨越式发展的历程。但短暂的历史跨度造就的却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极大的进程差异,文化变迁的速度不仅远不及经济建设的短期效应,而且文化发展呈现出断裂、隔阂、断层与迷茫的缺陷,“三俗”文化所彰显的不仅是社会价值取向的偏离,更是社会心态的迷失。当前,中国社会急剧转型产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及法制观等价值观念的激烈震荡,更使得社会个体在文化层面暴露出非理性、情绪化的冲动。

2.3中国网络政治文化因多重原因致使稳定性较低

在中国因多种原因导致诸多政治文化的长期存在,其中,民族政治文化、宗教政治文化表现出超强的稳定性,而地域、职业、阶层等政治文化的稳定性则相对较弱,但网络政治文化的诞生,使其成为政治文化体系中最不稳定的子单元。中国网络政治文化的不稳定性不仅表现为历时纵向的自身变异,而且在共时横向维度层面上还表现为摇摆于不同类型的网络政治亚文化之间,相比其它具备稳定的价值内核而言,网络政治文化“无中心”的特征则比较明显。

3当代中国网络政治文化的构建策略

3.1坚持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加强政府治理

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是繁荣中国特色网络政治文化的根本保证。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政治文化的发展,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网络政治文化阵地。各级政府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强化政府对网络空间的治理,做到善治,并符合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制、回应、有效等几个方面的善治特征。

3.2注重技术创新,建设红色网站

网络技术是网络政治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它在保证网络政治文化的正确导向问题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注重技术创新,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与过滤,研发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网络政治文化安全系统,保障网络政治文化的健康发展。网络新技术的开发要注意与网站建设相结合,打造精品红色网站。它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栏目设计、信息采集与上坚持弘扬先进文化主旋律,牢牢地把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针对网民的特点,红色网站可采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在栏目设计和内容选择上力求贴近网民的实际生活,充分发挥网络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优势,从而实现对网民跨越时空的实时或非实时交互式教育,使得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从有限的现实空间向无限网络空间拓展。

3.3推进电子政务,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电子政务在我国当前是一个炙手可热的概念。相对于传统政务和电子商务来说,电子政务是运用现代化的电子技术,对传统政务进行管理和完善,以提高行政效率。传统政治文化中,公民的诉求和建议,一般需要层层批转、签章后才能转到具体职能部门,最后由职能部门负责将办理结果反馈给公民,在这一过程中,包含了许多环节和程序,耗费了大量的行政成本。而通过网络,网民可以直接将本人的诉求和建议直接反馈给相关职能部门,寻求职能部门的答复,这大大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行政效率。

社会存在会随着历史的推移而发生存废变化,这就会导致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文化发生相应的推陈出新。随着网络政治的发展,未来基于“网络政治”这一虚拟实践产生的政治文化可能更适合使用“网络政治文化”这一专业术语。但就整个政治文化的体系而言,网络政治文化的发展不会取代政治文化,只会作为政治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政治发展和网络治理双重现实的推动下,网络政治文化的研究将会逐渐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参考文献:

网络文化的现状第7篇

关键词:配电网;网络重构;故障恢复

中图分类号:TM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9-0124-02

1 概述

配电网网络重构是指为了提高配网供电可靠性、经济性等目标而进行的对原有配电网络结构重新调整的这样一种过程。按调整的要求不同可以分为网络优化重构和故障恢复重构。

配电网络的网络结构模式有环状结构、树状结构,城市电网一般采用环状结构,农村电网多采用树状结构。树状结构因网络结构已经固定,不存在网络优化重构的情况。环状结构的配电馈线因开环点的变化而引起网络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使得网络结构优化重构成为可能。在配网正常运行情况下,因馈线各段负荷的变化,需要通过一定的算法来调整馈线的分段开关(即开环点),从而使得馈线负荷分配最佳,损耗最小等目的的配网运行方式调整,这就是配网优化重构。当馈线发生故障时,如何快速地隔离故障,恢复用户供电,这就是配电网络的故障恢复。

这些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配电网络也越来越复杂,因而,如何进行配网优化重构和故障恢复,成为电力学者一直研究的课题,很多算法应运而生。

2 配电网优化重构

近20年来,国内的配网发展很快。配网也越来越复杂,居民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配电网的优化重构势在必行。但是,复杂的配网分段开关的数量已经很大,其组合数量更是惊人,通过简单的穷举算法尝试进行网络重构已经变得不可能。为此,必须研究合适的算法来解决复杂配电网络的优化重构问题。

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的学者率先提出了最优配电网络重构技术。此后,很多学者根据不同的配电网络提出自己的重构算法,并应用到实际的配电网络当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些算法大多都是以网损最小为目标函数,归结起来,这些算法主要有三类:经典的优化算法、人工智能算法以及各类算法取长补短形成的新方法。

2.1 经典的优化算法

经典的优化算法研究出现在早期的配网优化重构研究中,这些算法奠定了配网优化重构的一些数学模型,后续算法都在这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启发式算法是最早提出的一种配网优化重构的方法,它是在没有考虑网络约束的情况下,采用启发式算法规则来考虑网损最小的配网优化重构,缺点是优化算法的计算时间长、费时。针对经典的启发式算法的一些缺点,又有学者提出了改进的启发式算法。如以功率损耗最小为目标函数的最优潮流模型算法,在计算配网各种开关状态下的潮流分布情况后通过改变开关状态考察网损变化量进而选出网损最小的开关状态的网损估算法。另外还有应用于网络优化重构的经典数学算法,就是线性或非线性规划法,其代表算法是单纯形法,参考文献[2]把这种算法应用于配电网络优化重构,叫做单环优化法,它的目标函数是网络有功损耗,潮流计算简单、效率高。

2.2 人工智能算法

配网网络重构算法其实就是一种在对配网进行重复潮流计算寻找目标值的搜索算法,因此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些人工智能算法都被学者应用到配网优化重构当中去,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这些算法有很多,目标值也不一样。

人工神经网络法的目标值是实现有功网损最小,它根据每个配网区域负荷的不同,用人工神经网络估计输入配网的初始结构和负荷情况,然后训练得出系统的最优结构。模拟退火法应用于网络优化重构,目标函数可以自由选定,如网损最小、有功损耗最小等,然后采用随机搜索迭代过程来寻求最优值。遗传算法是一种模拟进化算法,它的目标值也是可以自由选定,它把配网的开关状态转化成二进制字符,类似于基因链,再模拟生物进化的过程,加入一些限定条件后,通过基因链之间的基因突变等操作并迭代进化,得到网络的最优结构。蚁群进化算法的灵感来源于蚂蚁在寻找食物过程中发现路径的行为。蚁群算法也是一种模拟进化算法,参考文献[3]通过取消蚁群算法常用的启发值和首支路选择随机化的方法,扩大搜索范围,使算法可以跳出局部最优化陷阱,改善搜索效果。

2.3 各类算法的混合

上述各种算法有其自身的优点也存在一些缺陷,因此部分学者将上述一些算法进行综合,取长补短,形成了一些新的改进算法,在配网网络重构上取得良好的研究成果。参考文献[4]将遗传算法和模拟退火法相结合起,解决了这两种算法求解时存在效率、可靠性及寻优能力不高的缺点。

2.4 其他算法

以上介绍的算法大多都以网损最小为目标值,其中有些细化了目标值,如仅考虑有功损耗最小等,但当考虑到配网的安全可靠运行时,则可靠性指标或者安全性指标可以被选做目标值进行网络优化重构。基于这些目标值的网络优化重构研究,另有其实际价值。

3 配电网故障恢复

配电网络故障恢复实际上是一个兼顾网损最小、可靠性最高等多目标的非线性最优寻解问题。对应的算法在网络优化重构中也都一一提到。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目标函数的不同,以前单一的目标值,现在变为多目标最优的非线性问题。但在算法的考虑上都差不多,只是具体求解的变量不同、目标值不同而已。这些算法也对应地分为三大类:经典的优化算法、人工智能算法以及各类算法取长补短形成的新方法。

4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配网优化重构的目标也不仅仅只是考虑经济性的网损最低,而是要更多考虑可靠性指标,配网设备的投入、折旧等因数,使配网达到供电更加可靠、经济,而且投入更少等目标,在这些方面的综合考虑,目前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A.Merlin,H.Back.Search for a Minimal-Loss

Operating Spanning Tree Configuration for an Unban

Power Distribution System.Proc. PSCC,Cambridge,

1975,6.

[2] Chiang Hsiao Dong,Rene Jean Jumeau. Optimal

network reconfiguration in distribution systems. Part

I:A new formulations and solution methodology.

IEEE Transaction on PWRD, 1990, 5(4):

1902-1909.

[3] 黄健,张尧,李绮雯.蚁群算法在配电网重构的应用

[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7,19(4):

59-63.

[4] 陈星莺,向兵,单渊达.基于遗传退火法的配网重构

网络文化的现状第8篇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Web在为人们带来快捷的同时也增加了一定的不安全因素,文章从web网络的管理、Web服务器的安全特性以及web网络的防御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与分析。

1、引言

Web起源于1991年,伯纳斯-李制作了一个网络工作所必须的所有工具:第一个万维网浏览器和第一个网页服务器,标志着因特网上万维网公共服务的首次亮相。

Web是图形化的和易于导航的,它非常流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可以在一页上同时显示色彩丰富的图形和文本的性能。Web可以提供将图形、音频、视频信息集合于一体的特性。同时,Web是非常易于导航的,只需要从一个连接跳到另一个连接,就可以在各页各站点之间进行浏览了。基于Web的优势,以及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Web网络技术倍受青睐,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Web网络的管理与安全防御也凸显其重要地位。下面,将对Web网络的管理及其安全防御技术进行一些表述和探讨。

2、网络管理的作用及发展趋势

2.1、网络管理的作用

网络的作用在于实现信息的传播与共享。为了确保正确、高效和安全的通信,我们必须对网络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和控制,进而提出了网络管理的概念。

网络管理是指对网络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和控制,使其能够有效、可靠、安全、经济地提供服务。网络管理包含两个任务,一是对网络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二是对网络的运行状态进行控制。通过监测可以了解当前状态是否正常,是否存在瓶颈和潜在的危机;通过控制可以对网络状态进行合理调节或配置,提高性能,保证服务。

2.2、网络管理的发展趋势

网络管理的根本目标是满足运营商及用户对网络的有效性、可靠性、开放性、综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的要求。随着网络互连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管理技术自身也在不断发展。目前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网络管理集成化:允许用户从单一平台管理各种协议的多种网络,通过一个操作平台实现对多个互连的异构网络的管理。基于WEB的网络管理模式融合了WEB功能和网络管理技术,允许网络管理人员通过与WWW同样形式去监视网络系统,通过使用WEB浏览器,管理人员在网络的任何节点上都可以方便配置、控制及访问网络,这种新的网络管理模式同时还可以解决异构平台产生的互操作问题。基于WEB的网络管理提供比传统网管界面更直接,更易于使用的界面,降低了对网络管理操作和维护人员的要求。

(二)网络管理的智能化: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自动维护、诊断、排除故障以及维持网络运行在最佳状态,如处理不确定问题、协同工作、适应系统变化并能通过解释和推理对网络实施管理和控制。现代网络管理正朝着网管智能化方向发展。智能化网络有能力综合解释底层信息,对网络进行管理和控制。同时,智能化网管能够根据已有的不很完全、不很精确的信息对网络的状态做出判断。

(三)网络管理层次化。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SNMP管理机制的弱点被充分暴露出来。SNMP是一种平面型网管架构,管理者容易成为瓶颈。传输大量的原始数据既浪费带宽,又消耗管理者大量的CPU时间,使网管效率降低。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管理者与之间增加中间管理者,实现分层管理,将集中式的网管架构改变为层次化的网管架构。

3、Web网络的安全防御

每个Web站点都有一个安全策略,这些策略因需而异,必须根据实际需要和目标来设置安全系统,估计和分析风险。在制定安全策略之前,首先要做威胁分析,其中包括:有多少外部入口点存在;威胁是否来自网络内部;威胁是否来自工业间谍;入侵者将访问哪些数据库、表、目录或信息;威胁是网络内部的非授权使用还是移动数据;数据被破坏还是遭受攻击,或是网络内外非授权的访问、地址欺骗、IP欺骗、协议欺骗等。根据威胁程度的大小做相应的评价分析,以作为设计网络安全系统的基本依据。

3.1、Web服务器的安全特性

Web服务器是整个网络的关键,它的安全性则成为重中之重。首先,分析用户与站点联接时会发生哪些事件和动作。每次用户与站点建立联接,其客户机会向服务器传送机器的IP地址、有时,Web站点接到的IP地址可能不是客户的地址,而是它们请求所经过的服务器地址。服务器看到的是代表客户索要文档的服务器的地址。由于使用HTTP协议,客户也可以向Web服务器表明发出请求的用户名。

如果不要求服务器获得消息,服务首先会将IP地址转换为客户的域名。为了将IP地址转化为域名,服务器与一个域名服务器联系,向其提供这个IP地址,并获得相应的域名。通常,如果IP地址设置不正确,就不能转换。一旦Web服务器获得IP地址和客户可能的域名,它就开始一系列的验证手段以决定客户是否有所要求的访问文档。这就存在一定的安全漏洞:客户可能永远得不到要求的信息,因为服务器伪造了域名,客户可能无法获得授权访问信息,服务器可能向另一用户发送信息;误认闯入者为合法用户,服务器允许其进入访问,Web服务器的安全也将会受到威胁。

3.2、监视控制Web站点出入情况

为了防止和追踪黑客闯入和内部滥用,需要对Web站点上的出入情况进行监视控制。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提供帮助,如,假定Web服务器置于防火墙之后,可将一种Web统计软件“Wusage”装在服务器上,监控通过服务器的信息情况,这一工具可以列出被访问次数最多的站点及站点上来往最频繁的用户。为了加强安全性,必须监控出入站点的情况、访问请求及命中次数,这样可以更好的显示站点的状态。

3.3、Web网络的防御措施

为了确保Web服务的安全,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技术措施:

在现有的网络上安装防火墙,对需要保护的资源建立隔离区;

对机密敏感的信息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

在现有网络协议的基础上,为C/S通信双方提供身份认证并通过加密手段建立秘密通道;

对没有安全保证的软件实施数字签名,提供审计、追踪手段,确保一旦出现问题可立即根据审计日志进行追查等。

其中,防火墙是位于内部网络与因特网之间的计算机或网络设备中的一个功能模块,是按照一定的安全策略建立起来的硬件和软件的有机结合体,其目的是为内部网络或主机提供安全保护,控制可以从外表访问内部受保护的对象。按运行机制可以分为包过滤和两种。

包过滤主要是针对特定地址主机提供的服务,其基本原理是在网络传输的TCP层截获IP包,查找出IP包的源和目的地址及端口号,还有包头中的其他信息,并根据一定的过滤原则,确定是否对此包进行转发。

在应用层实现,其基本原理是对Web服务单独构造一个程序,它不允许客户程序与服务器程序直接交互,必须通过双方程序才能进行信息的交互;还可以在程序中实现其他的安全控制措施,如用户认证和报文加密等,从而达到更高的安全性能。

参考文献:

[1]褚英国.《关于Web应用层深度防御系统的研究与实践》.计算机时代,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