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

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03 16:07:18

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

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第1篇

关键词:工匠精神;物流管理;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5.018

1工匠精神的内涵理解

“工匠精神”即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是有工艺专长的匠人,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等,用精益求精的态度,把一种热爱工作的精神代代相传。因此工匠精神可以理解为对职业的敬业精神,对工作的认真精神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它是一种职业精神。

随着现代物流行业迅速的发展,在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培养物流管理行业一线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因此,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使学生严谨务实,脚踏实地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只有具备良好职业精神的物流专业人才,才能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脱颖而出。本文下面将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必要性及培养途径进行了探索,希望能够为其他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2培养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2.1物流企业岗位需要学生具有“工匠精神”

物流业属第三方产业,它给予社会提供的是一种服务,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客户对于物流服盏囊求越来越高,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诚恳的服务态度、专业的服务技能才能满足这日益增长的客户需求。因此,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就是抓住了物流管理人才与物流产业岗位需求的匹配度。在现行社会,物流企业岗位有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采购管理、配送管理、信息技术和客户服务等,这些岗位的工作职责不尽相同,客户的需求也各式各样,所以学生在从事相关岗位工作时,需要与时俱进,具有“工匠精神”,对于完成的工作任务要达到精益求精,以最高的服务质量满足客户需求,这才能在实际工作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2.2个人职业发展特点需要学生具有“工匠精神”

学生在学校主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但是缺乏工作实践经验,因此学生工作以后,需要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工匠精神,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能量,实现自己的价值,才能在个人的职业生涯中取得很大的成就。物流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往往更看重员工的吃苦耐劳、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以及在工作中不断创新的精神。对于物流企业而言,员工严谨负责的态度至关重要。因此,学生想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有更好的发展,必须具备“工匠精神”,具有敬业精神、创新精神、精益求精的精神态度,这才能处于不败之地。

3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途径

培养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具有“工匠精神”,这不仅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发展,也有助于学生的个人职业发展。因此本文主要介绍培养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几个途径。

3.1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职业精神,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决定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方向。在制定与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主要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所以,在进行物流管理专业改革的过程中,每一门专业课程要明确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如:《仓储管理实务》是针对物流管理中仓储岗位学习的核心课程,其中不仅包括仓储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还包括了法律法规、环保、合同的签订、与客户沟通等构成职业能力的基本知识学习,更要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教学中,使学生具有精益求精的态度和意识。

3.2改革教学方法,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改革教学方法,减少讲授的内容,增加实践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就具有“工匠精神”意识。物流专业的建设和改革中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关键,要注重实例演示和动手操作训练,改变传统的以理论讲授为主的形式。实施信息化与项目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首先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强

调以小组团队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

的过程中,通过获取任务信息,制定方案、实施方案、方案总结等环节,掌握物流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师从以前的讲授教学转变为引导教学,首先开发课程项目,设计学习情境,并信息化课程资源于互联网,通过针对性地讲授,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信息化与项目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3.3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与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学校的实训基地是学生实践的主要场所,加快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充分利用实训场所,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工匠精神”,双师型的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校企合作,除了聘请企业里具有教师素质的实际工作人员来校任教,除了让企业专家传授理论知识以外,更重要的通过企业专家的教学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工匠精神”。同时还可以把现有的专业课老师派到物流企业去实践学习,让老师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成为具备企业“工匠精神”的双师型教师,这也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4结束语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工匠精神”是重在培养的学生不但要有很高的技能水平,还需要有精益求精、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要求不仅在学习中、还是工作中都要有一丝不苟、严谨创新的态度和精神,在以后的职业发展过程中,才能更上一层楼。而这种精神的形成和培养需要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就要重点培养和教育,以后才能真正具备“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施伟萍.基于“工匠精神”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职教通讯,2016,(26):1719.

[2]李梦卿,杨秋月.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关联耦合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2126.

[3]杨红荃,苏维.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2732.

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第2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重技轻人;工匠精神;校企合作 ;工匠文化;共同成长

2016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是与科技进步、企业发展、社会繁荣紧密关联的教育类型。重振“工匠精神”自然离不开职业教育,它应该成为培育工匠精神的主阵地。当然,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这种培养必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应该充分发挥企业作为育人主体的作用,把工匠精神的培养落到实处。

一、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首先要对工匠精神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一)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应该从三个层次去把握

第一个层次,首先了解什么是工匠。工匠,是指有手艺特长的人,是在整个专门、专业活动中掌握技能、技艺和技术的一种专门人才,当然,需达到一定地高度才能被称之为工匠,一般的小手作的简单熟练工,不能称之为工匠。

第二个层次,要了解工匠的精神境界。一般来说,跟工匠匹配的精神,首先,应该具备较强的专业性及强烈的专业追求;其次,还应该具备很坚定的专业操守。

第三个层次,真正的“工匠精神”应该是职业态度、R稻神、人文素养三者的统一。

(二)要正确的认识“工匠精神”,还需进一步认清“工匠精神”的社会价值和教育意义

“工匠精神”是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的精神成果。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故职业教育在本质上,就应该以这种精神成果作为自己的价值根本和导向。要尽快转变以前重技轻人的价值取向,把对“工匠精神”的正确理解,以及对它的适应与培育,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和指导思想;并把它树为现代职业教育的精神标杆。

二、基于职业教育的属性,培育“工匠精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高职院校有必要将工匠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列入德育课教学计划

为更好地在职业教育中深化文化育人的理念,让学生获得工具性知识和技能之外的职业素养和精神,工匠精神教育同样也急需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德育教师可以作为完成课程目标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者,课程要以工匠精神为核心,培养学生正确认知、感悟工匠精神的能力,使之具有践行工匠精神的积极情感和自觉意识,进而为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际教学中可根据高职生的认知行为特点,注重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使其能正确认识工匠精神,明确工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并认识其价值和意义。

(二)要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教育教学改革全过程,尤其是专业教学中

我们要将职业素质、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尤其要融入到整个专业的素质培养中去,要与专业课程教学紧密结合,特别是与实训教学相

结合;要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同时,在专业教育中,应结合专业特点,将工匠精神渗透其中,使学生能真正地感受、获得这种精神,最终将其转化为一种内在的职业素养,并将其作为自己的职业信仰与追求。

(三)利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平台,加强“工匠精神”的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和实践教育

“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仅需要长期的工作实践积累锻造,还要靠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熏陶。所以要利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平台,科学合理地安排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下强化知识运用和技术技能训练,加强“工匠精神”的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和实践教育,从而使“工匠精神”与活动、技能培育有机结合起来,内化于心,外化与行;达到躬行践履,知行合一。

目前很多学校实行了引企入校、订单培养、生产实习、定岗实习、现代学徒制等多种校企合作模式,都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

总之,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的方式和途径,它实现了从知识技能到素养、精神的高度融合,使“工匠精神“的培育得以真正落实。

(四)努力营造卓有成效的校园工匠文化,使“工匠精神”得以进一步传播和弘扬

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这一隐性教育资源,以它为引领,进一步传播、弘扬工匠精神。比如可通过相关的展览、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营造一种精神氛围,可对其职业精神的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校园文化活动课要凭借其丰富多彩的形式,使工匠精神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弘扬,努力使“工匠精神”成为每一个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所向往的境界。

(五)培育“工匠精神”还需“走出去,请进来”

除了前面提到的各种方式方法外,高职院校还应采用进企业、进社区进行采访、参观等方式“走出去”,进一步帮助学生感受到工匠文化的熏陶;同时,学校还可用从校外聘请专家这样的方式“请进来”,通过专家讲座教育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工匠精神的价值及意义。另外,学校还可充分发挥本校优秀毕业生的榜样作用,当他们以校友的身份以生动鲜活的事例及亲身体会来感染学弟学妹们时,往往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也更具有说服力,它对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所起到的示范作用和影响力往往是不容低估的。

(六)培育“工匠精神”的过程中不可忽视了师生的共同进步和成长

“工匠精神”的培育,对于职业院校的所有教师,都是一次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改革创新的挑战。教师们要随时掌握业界创新的新动态,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随时充电,不断地提高自身职业素养,身体力行,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职业教育领域内的优秀“工匠”,以更好地指导和培育学生。

最后,愿所有的职业院校都能带着一颗“工匠”之心,以培养“工匠”为目标,切实有效地把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落到实处,大力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盛景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第3篇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精神;职业教育

2016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上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上,让人耳目一新,又振聋发聩。目前,国家正在努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希望建设制造业强国和创新型国家,这也是全面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这些国家战略的实现需要大批高素质实用型技能技术人才。作为为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技能技术人才的主要承担者,职业教育要切实承担起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需要认真研究工匠精神的内涵、时代意义,以及培育的方式和路径。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近几年,工匠精神受到制造业和职业教育的广泛关注,对其研究和认识在不断深入。一般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 。工匠精神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工匠精神是指凝结在工匠身上所具有的,制作或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与品质。广义是泛指在所有人身上所具有的这种职业精神。有人在对比分析我国和西方文化视域中的工匠精神的内涵的基础上,将“工匠精神”的内涵概括为: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坚守专注的意志品质,自我否定的创新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工作品质等内容 。

二、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中,出现无数的“能工巧匠”,他们的发明创造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生产和社会的发展,也凝聚了“工匠精神”,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虽然,现代社会,传统的手工小作坊基本上被机械化的工业批量制造所取代,“工匠”也渐被“工人”“技术人员”所取代,但是沉淀下来的“工匠精神”所蕴含的优秀的职业精神依旧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工匠精神依然是各行各业倡导的职业精神,特别是制造业的灵魂,也是高科技、互联网企业不可或缺的。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的产品享誉全球,得到认可和信赖,除了产品的科技含量以外,还与质量可靠、做工精细考究密切相关,其中也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苹果手机就是其中的典型。工匠精神也不仅仅局限于“工匠”、手工业者,是所有从业者应该具备的职业精神,是一种“隐性”素质、能力,在从业者的职业生涯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三、工匠精神的缺失及其原因

当今世界,互联网、科学技术盛行,技术、机器成为经济、产业的主导,主宰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职业与生活,创新、创业精神深受重视,而作为手工业职业精神象征的“工匠精神”被部分人认为已经过时。生产、服务一线出现从业人员好高骛远、不愿从事生产一线工作、频频跳槽、得过且过、心不在焉、责任心缺乏、差不多就行、技术粗糙、不愿精益求精等问题。“与全球领先的装备制造企业相比,中国企业不缺技术,而是缺少一种‘工匠精神’,如果不唤起‘工匠精神’,中国就谈不上成为世界制造强国。”

四、“工匠精神”的培育途径

职业院校要充分认识培养学生工匠精神重要性,明确纳入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切实有效地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一)将“工匠精神”纳入人才培养目标。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的实用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具有特别的意义。要把它作为职业精神、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作为人才的素质能力结构的重要内容,明确纳入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特别是制造业相关专业。其中,关键是要将“工匠精神”与各专业的专业精神有效结合起来。

(二)发挥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在职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职业指导课程是我国开展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开展职业精神教育的主渠道。职业院校应改革和完善职业精神的教育内容,将工匠精神的内容纳入思政教育中,采用合适的方法途径,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使其明确工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认识其价值和意义,从而形成更为正确的职业态度,提升其职业素养,促进自身的成长、成才。

(三)发挥专业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专业课教学是职业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应该把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教学。要研究和分析本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将其整合到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之中,结合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和途径,宣扬、塑造“爱岗敬业、做事专注、注重细节、精益求精”等精神,在教学中逐步渗透“工匠精神”。

(四)发挥实践教学的实效作用。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特色,也是培育职业精神的有效途径。在实践教学中,模拟企业真实情境,布置企业真实工作任务,按照企业的工作标准和管理要求训练学生;重视校企合作,走出校园到企业参观、考察,引进行业专家、能工巧匠讲座示范,特别是利用顶岗实习,以员工的真实要求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能够真正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五)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应该加强自身职业精神,热爱教师职业,关爱学生,认真钻研教学艺术,潜心科学研究,精益求精提高教学技艺和实践技能,提升自己的双师素质,处处展示工匠精神,特别是负责实践教学的教师要以身作则。教师要成为工匠精神的“代言人”,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六)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文化具有强大的熏陶作用,职业院校应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要认真设计、布置宣扬工匠精神、职业精神的校园环境,如在教室、实训室墙上张贴体现工匠精神的口号、事迹,定期举办有关工匠精神的专题宣传、辩论赛、演讲等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引入企业文化,将追求自由、自主、个性的大学文化与爱岗敬业、负责专注、守时守纪、精益求精等企业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这一隐性教育资源,传播、弘扬工匠精神。中国制造离不开工匠精神,培育工匠精神职业教育责无旁贷。职业教育要充分重视工匠精神培育,为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能技术人才,为我国的制造业强国建设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

参考文献:

[1]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

[2]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

[3]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

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第4篇

一、工匠精神与无缝对接机制的意涵解读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不断创新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首先是一种职业精神,同时又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职业习惯的体现,是职业人的职业价值追求,它实现了职业道德、职业技术、职业思维的有机统一。[1]

所谓无缝连接,本是一个技术概念,是指在充分掌握系统的底层协议和接口规范的基础上,开发出与之完全兼容的产品。对无缝对接的释义,语境不同,意涵也有所不同。对于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而言,引用的无缝对接机制,是指在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着眼于培育效果的实现,在主体择选、方法选用和评估方式上采取衔接较为紧凑、可行、科学的机制,促成培育机制的科学化、体系化和规范化。

二、无缝对接机制在高职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的运用

第一,在培育主体上,促成校培机制与企培机制的无缝对接。针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校企合作、共同育人是不可缺少的机制,它融合了学生的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实现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机遇的共享,为学生素质教育提供新的平台。借助学校和企业这两个平台和主体,诠释和彰显工匠精神的魅力和活力,真正将工匠精神植根于高职院校发展命脉,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也才能有针对性地为社会培养工匠型人才。

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首先高职院校要确立科学的人才培育目标,为社会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要树立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以培养工匠精神为灵魂的工匠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将工匠精神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计划,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2]以工匠精神为目标组织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习惯。但真正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的生活和心灵并自觉践行,还需校企之间进行本职的无缝连接,因为企业实习,关注的是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技术的活化应用,重视的是学生职业素质的展现。校企合作,将优秀的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增强学生的职业生涯意识、质量意识、拼搏意识、创新意识,通过企业工匠文化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实践示范和指导;而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实习岗位,师傅带徒弟,一方面向学生传授所学专业相关的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让学生练就过硬的技艺本领,另一方面,工人师傅专注、敬业的工作态度会深深影响学生的职业思维和职业追求,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理解工匠精神,进而向往、崇敬工匠精神。总之,校企合作共育工匠精神,实现高职校培机制与企培机制的无缝对接,吸纳企业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既能满足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需求,又能让学生直接感受能工巧匠的精神风尚和价值追求,受到企业文化和企业环境的熏陶,获得技术精练和精神提升的双重收益,将工匠精神刻在学生心中,把创新意识融入学生血液之中。

第二,在培育过程上,促成内化机制与外化机制的无缝对接。所谓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相一致,自己所认同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态度体系。而外化,则是指受教育者将内在的个体意识(新思想道德认识)转化为外在的实践行为的过程,是由内(思想道德认识)向外(行为实践)的发展过程。高职工匠精神的培育,其本质在于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其追求在于将工匠精神外化于行,实施内化机制与外化机制的完美结合,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第5篇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财会;人才培养

“工匠精神”这一名词并不是近几年才开始出现,其在2016 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便意味着我国已经重视工匠精神专业人才的培养。工匠精神代表着一种精益求精的价值观念及职业精神,对个人的全面发展、学校的教学建设及社会的进步发展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也是我国企业经济成功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顺应目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而工匠精神的塑造离不开高职院校对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1 财会人员“工匠精神”培养的关键内容

1.1 “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在《辞海.工部》中被定义为“工,匠也,凡执艺事成器物以利用者,皆谓之工”,即掌握某种技能技艺的人都可称为工匠。作为一名具备工匠精神的匠人,对自己的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专注与耐心,对每一件产品的产生都要进行无数次的打磨完善,力在追求极致的完美。而如今,“工匠精神”指的是各个行业职工对自己专职工作的工作态度即专注耐心与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其中包含追求细致完美、富有责任心、专业聚焦等态度理念。我国社会经济正在经历转型升级,“工匠精神”还应加入职业素养、专业能力、道德素质的综合性的理念,将协商合作的团队意识与创新创造的新理念相结合发展。

1.2 “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

我国古代已形成独特的工匠文化理念。相传,自古代黄帝制造船只、饲养蚕丝、种植农作物起便出现诸多类似的伟大发明家,古代工匠精神的出现意味着我国古代人民对创造新事物的追求与仰慕,对工匠文化理念形成的认同。当下我国对“工匠精神”的再次聚焦使得工匠文化进一步进入人民群众的视线,我国社会及学术界对工匠精神的探索研究也逐渐增加,社会上的企业对工匠精神财会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1.3 财会领域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指对职业的工作态度,适用于任何一个领域。一些企业发展能够发展强于行业其他企业的原因之一就是对待企业员工工作要求严格,在员工接受了学校完整的规范教育后,再进行企业的职业素养培训,要求其员工工作认真、专注、专业、仔细、严格,对产品最终效果追求完美,不可出现任何细节差错。工匠精神是对本职工作的严谨、敬畏感,传统意义上的工匠在塑造自己的产品时,会不断精细自己的技艺,逐步将手中的作品变得完美。而财会人员的工作常与最讲求精确完美的数字相关,工匠精神具体体现是财会人员对自己经手的财务报表、账簿、凭证等严格校对审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公司或工作部门的财务规章制度、会计法规等制度了解完备,具备高职业能力,在财会岗位认真严谨的完成相关工作。

1.4 高职院校培养“工匠精神”财会人才内容解析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社会所需财会人才的主要基地,为保证工匠精神的形成落到实处,学校在培养财会人才的工匠精神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培养:首先是培养以德为先的财会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立德者,立言之本源也,“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财会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学习和工作中,把德放在首位。按照专业素养和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去进行财务及税务相关处理,承载着对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责任。第二,学生在对待学习及职业工作时要有足够的耐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在专业知识学习上遇到难以攻克的问题时要保证有足够的耐心与信心去解决问题,不可急躁,要以严谨求学的态度完成学校教师提出的问题任务,在学习过程中积累,通过自身不断努力积累,提高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在工作中,学习公司前辈的经验,以虚心求学的态度询问前辈解答疑惑,提升自身的职业技术技能。第三,完成任何一件工作任务时要注意到所有细节问题,“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在学校学习中,不可忽略财会专业的任何专业知识,努力将知识学习细致全面,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在进入相关企业工作后要注重完成财务工作的所有内容,严格财务内容的规范性、准确性,要求所填写的所有凭证、账簿、报表等数据不允许出现问题,做到精益求精。

2 “工匠精神”在高职财会专业学生培养中的重要性

2.1 学生自身专业水平与职业能力的提升

“工匠精神”的内涵是对本职工作抱有敬畏之情,对工作的态度不可仅当作谋生手段,更要具有职业责任的担当精神、对工作的专注严谨态度、保持对工作完成质量的高追求。我国企业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升级阶段,“工匠精神”的培养在此阶段显得尤为重要。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企业追求具备“工匠精神”的员工,企业对“工匠精神”人才的需求便是学校培养学生的教育目标。高职院校对在校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熏陶是其养成良好学习工作习惯,形成专业严谨的工作态度的必要前提,对学生毕业后就业问题的解决及全面成长发展有促进作用。具备工匠精神的企业员工在工作中可以做到工作完成质量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能够将自身能力的进步与企业的发展相结合,在促进自我成长的同时为企业的进一步转型发展做贡献。

2.2 “工匠精神”的培养符合我国经济转型发展需求

众多发达国家知名企业的发展成功原因之一就是对“工匠精神”本质的理解与追求。知名企业家能够对“工匠精神”的内涵意义理解透彻,并将其严格要求在企业员工身上,以达到企业经济的成功发展。因此中国经济要实现转型成功发展的首要途径就是将工匠精神的培养纳入高等职业教育,在校便开始着重培养学生追求完美、细致工作、严谨专注的职业精神理念。我国部分企业在产品制造技术、品牌管理理念与产品最终呈现质量等方面与其他知名企业仍具有较大差距,而弥补这些差距,实现经济高效快速转型升级不仅需要日渐进步的科学技术的支持,更需要企业就职员工对工作的专业专注。必须从高职学生开始培养职业道德与专业能力,以构建良好社会秩序与经济高效发展。

2.3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

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才是如今人才教育的一大趋势,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之一。国务院的《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同等重要的不同类型的教育。”高职教育的财会人才培养目标是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大数据背景下,财务智能化的出现,对高职教育财会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与企业必须加强无缝隙合作,形成学校与企业共培育的财会人才培养模式,以便适应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现实发展需要。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应着重两个方面:第一,专业技术的教育,拥有高超的职业技术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基础。第二,技能的培养,正确价值观念,道德素质的引导形成,一个技能型应用人才应具备优秀的道德观念、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以及顺应新时展的创新创造能力。由于财会专业技术性与应用实践性较强,更应重视工匠精神在财会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为社会提供优秀的创新人才。

2.4 财会专业学生实现综合性发展的现实要求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主要体现在职业方面的精神理念,对学生的综合性职业发展道路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财会工作尤为强调工作精确性,需要依据各种财务数据报表或资金物资凭证完成工作,严格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认真、耐心、负责的工作态度并具备客观、诚信的价值理念。另外随着业财融合对财会工作人员的沟通与社交能力也有一定要求,财务人员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势在必行,不懂业务的财务人员,不能及时地进行筹划管控,做事后算账会计的发展越来越局限。所以协调合作能力被越来越重视,财务工作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数据处理能力以及沟通交流能力,仅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已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而作为财会专业学生更应意识到企业发展需求的变化,在校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保障个人的成长发展。

3 财会专业人才工匠精神创新培养的三个方面

3.1 职业道德的培养

财会专业人才对职业道德的具备及遵守是工匠精神培养的核心。职业道德培养的重点在教育学生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守信、敬业爱业的态度理念,遵循财会职业守则,坚定财会职业道德。财会职业道德是指财会职业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应遵守具备财会特征的、体现财会工作体系及其他工作关系的职业行为规范。高职院校应依据以德育人的原则理念,以职业道德教育为基础,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与责任意识。通过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将自律自强的精神态度传递给在校学生。

3.2 职业素养的培养

职业素养的培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书籍教材体现的专业知识的教育。财会专业知识教育体系的构建主要由会计、法规、审计、税法等组成,高校的教材及课程设计是实现财会专业人才培育的基础。第二,财会专业相关技术技能的培育。财会专业人才的能力与素养的教育依附在专业知识教育体系上,专业技能的教学应结合学生面临的特定工作环境,以实践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客观公正、依法办理、沟通协作能力、自主决策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职业素养的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应通过构建完备的知识、能力、素养培育体系,在教授财会学生专业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实践能力。

3.3 职业技术技能的培养

财会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职业技术技能包括财会相关软件应用技能、珠算技能、会计实务技能、职业判断能力等基本技能。财会专业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可通过高职院校与企业间的联系体系搭建实训基地、财会技能培育中心等场所,以此来促使学生形成财会专业技能以及实践操作能力。高职院校应在教学体系中加重实践教学的比例,为学生提供创新型的实践教学课程,以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财会人才的技术技能。也可通过构建互联网在线创新实践平台,通过不断地实践学习,达到高水平的技术技能。

4 高职财会人才“工匠精神”创新培养模式

4.1 “工匠精神”贯穿于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接受专业知识的教育,在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应与本校专业知识课程与体系相结合。首先在进行构建教育模式体系时,应将“工匠精神”的文化内涵与精神理念渗透到教学内容中。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专业知识的讲授,更应注重的是学生自身的道德操守、文化修养、职业素养的培育。其次应依据学生自身不同的情况与课程的教学特色,教师在知识讲授的过程中,应逐步将“工匠精神”的三个维度传达给学生,促使学生形成认真仔细、富有耐心、研究探索的职业素养。另外,教师是学生的学习榜样,教师必须在教学工作中实践“工匠精神”,使教学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其次,教学工作的开展要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创新创业教学,积极开展思想道德课程以及财会专业相关法律基础课程对大学生毕业后就业指导产生积极意义。在讲授这些课程时可邀请本校优秀毕业学生讲授课程,讲述自身经验,引起学生共鸣,引导听课学生,使财会专业的学生理解在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上,还应具备高超的职业工作能力、敬业认真的职业态度以及追求客观公正的工作理念。

4.2 采用“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夯实“工匠精神”

财会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同时应将学生的时间工作环境与任务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期间感受到工匠文化的内涵与传承。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课程分阶段地加入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对于会计实务、纳税申报、会计信息化、ERP沙盘等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做的机会,边做边学,打破财会教学中的先理论教学,学完了再去实践。完全可以跟老师模仿着做,做后教师评价,学生用心反思,对实际操作有了一定的感知和领悟,从而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领域中形成一定的理念和正确的模式,学生再次投入到实践训练中,和理论知识融会贯通,最终形成自己的真正技术技能。杜绝纸上谈兵,或者知识陈旧,不能与最新的企业模式和运营接轨。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实践场所及平台,可以从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中挑选有更多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带队进行实践教学。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全校或全国性的比赛,在竞赛过程中,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培养“工匠精神”,提高专业知识的吸收,加强团队协商合作能力与创新意识。

4.3 开展职业规划教育

财会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应首先对学生的就职导向进行指导。将职业指导与专业知识结合,建立以职业规划为核心的教育体系。邀请企业员工进入课堂教学,实际讲述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以及专业能力方面的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充实自我。并要求学生主动参加社会上所提供的企业实践活动,及时发现自身的优劣势,并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弥补劣势,科学合理的制定自己的财会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4.4 改进创新评价机制

在传统的教学考察机制中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考察,忽略了学生职业技能及道德素养等方面的考核。为实现高效教学,首先应淘汰过去的评价标准,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理论知识考察,也要关注学生的职业技能、道德素质、就业观念、创新意识等方面的考察。学校可以将课堂学生表现与实践教学成果等相结合评价,如组织学生参加1+X职业技能实训与考核,加强会计职业技能证书的考试,顺利通过学校给予一定的奖励。

4.5 构建政府、企业共同发展体系

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是综合性过程,需要学校、政府、企业的协同合作,在学校建立以现代服务为依托的智慧实训室,把工商、税务、银行、企业、供产销的市场情景再现,让经济业务的五流充分展现,以达到高效人才培养效果。企业可为学生提供现实的实习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知识;学校应利用教育优势,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为社会企业输送优秀人才;政府可为学校和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相关就业政策,促进高职院校的财会毕业生与本土大中型企业直接合作,提升财会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为社会经济转型发展做贡献。

5 结语

高职院校应顺应社会发展需求,树立以培养“工匠精神”财会专业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教学理念,将其纳入到财会人才教育全过程。财会专业在教学中应当结合学科实际教学情况的,逐步完善改进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理念及教学方式,逐步实现财会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以及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徐梦.“互联网+”对高职院校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影响的研究[J].经济师,2020(02):149-150.

[2]郭尚君.刍议财务智能化趋势与高职财会人才培养[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0(11):8-9.

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第6篇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the review of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reform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China’s vocational colleges, propose cohes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bination of 3 year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2 years applied undergraduate is used to train Furong craftsmen with high skills and innovation ability. It will explore a new way for powering training occupation education in China.

关键词:高职院校;芙蓉工匠;3+2培养模式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Furong craftsman;3+2 training mode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9-0216-02

0 引言

世界各国均重视工匠的培育。德国的“双元制”让学生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培养提高职业能力;英国的“技能立国”理念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瑞士、奥地利大部分学生接受了职业教育。在瑞士职业教育是免费教育。而我国职业教育部分学校办学不景气,生源堪忧,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社会更热衷于本科教育。基于以上现状,尽快构建高职院校芙蓉工匠培养模式,开拓职业教育的新前景势在必行。湖南交通建设在全速发展中,需要大批的交通土建人才。“十三五”湖南省交通运输规划投资约3600亿元。要建设好这些项目,高职院校要做好交通土建人才的培养,交通土建专业群芙蓉工匠培养模式应运而生。

1 芙蓉工匠的群

“芙蓉工匠”的核心内涵是:湖湘人才,有工匠精神,技艺高超,创新能力强。芙蓉工匠体现的是湖湘文化与工匠精神的结合。湖南人真诚率直,吃苦耐劳,火辣刚毅,练就了湖南人做事精益求精、实事求是的特点。湖南人有极强的冒险精神,吃得苦,耐得烦,像就是这种性格的典型代表。在培养交通土建专业群学生的过程中,注重湖湘文化的培养,注重工匠精神的培养,培养出芙蓉工匠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综合能力。

湖南制造强省,关键还是在人才,目前湖南省高技能人才极度匮乏,部分工种存在着高技能人才断层的危机,那如何才能助推行业的发展,打造芙蓉工匠让高技能人才制造强省。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湖南省首批卓越院校建设单位,研究好该校王牌专业群――交通土建专业群的“芙蓉工匠”培养模式,为试办“芙蓉工匠”本科专业打好基础。

2 芙蓉工匠3+2培养模式构建

根据专业定位分析职业岗位技能构成,确定交通土建专业群芙蓉工匠人才培养知识能力目标方案;广泛征询行业建议,结合学校、社会与企业的师资与资源情况,确定路桥芙蓉工匠的职业技能培养与核心技能目标。

在对比国际工程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高职与本科的衔接,3年高职与2年应用本科结合,研究出技能精湛芙蓉工匠培养模式。培养模式图如图1。

2.1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融入高职教育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是根据任务的实际过程来确定教学内容。基于工作过程的模拟教学可以给学生最直观、最有效的感受,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兴趣。通过调研湖南省公路桥梁施工的基本流程,分析路基、水泥路面、沥青路面、连续梁桥、简支梁、斜拉桥、悬索桥的典型施工工艺过程。通过路桥施工中典型的问题来进行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模拟教学将学生带入到真实的工作情景,强化职业能力,对于工匠精神的培育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反复的训练,可以培养精湛技艺的芙蓉工匠。

2.2 学徒制融入应用型本科教学

芙蓉工匠的核心内涵是有工匠精神,精湛技艺。这精湛技艺如何练就,需要有名师的引领。在2年本科的教学中采用学徒制进行培养。在学生完成3年高职学习后,2年本科学习的第一学年,在学校实训基地的企业中,或者学院的教学名师中选择1位老师作为自己的师傅,师傅传授本专业较前沿和先进的技术。师傅带徒弟进行技能的反复训练,达到精湛的技艺。总之,现代学徒制可以真正担负起培养出技艺精湛、更有创新实践能力的芙蓉工匠的重任。

3 芙蓉工匠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专业培养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建立与岗位职业技能要求相对应的路桥芙蓉工匠课程体系;根据专业课程目标,设计并实施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并组织实施。对交通土建专业群芙蓉工匠课程体系改革的原则是:改革专业群课程,开发强化课程体系,教学过程中融入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

3.1 三年高职教学,对专业群课程进行精细化改革,开发强化课程体系

芙蓉工匠区别于一般的高职毕业生在于他们的技艺更精湛,更娴熟。所以对于高职3年的课程,重点是进行精细化改革。以测量课程为例,社会上需要大量的测量人才,我们不仅要让同学们会用仪器,还需要同学们能熟练应用,培养出测量方面的能工巧匠,这就需要对课程进行精细化改革。以前的测量任务是5-6个同学共同完成一个任务,现在改革为4个同学为一组,每个同学轮换,选择不同的测点和任务,每个人都要完成一个不同的任务,对于仪器操作反复训练,开发强化训练课程,达到芙蓉工匠的要求。

3.2 2年应用型本科教学,重点是教学过程中融入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开发特长培养课程体系

对于应用型本科2年,开发工匠精神培养、互联网新思维等课程,将工匠精神作为思政课程传授,把芙蓉工匠刻进学生心中。开发路桥互联网新课程;开发“BIM在路桥工程中的应用”;开发“互联网+绿色施工”课程;开发“智慧城市与路桥建设”课程;开发“互联网+高支模板变形监测技术”课程;开发“智能张拉”学习课程;开发“路桥新材料”课程,与时俱进,让学生也来研发新材料,将创新意识融入到教学过程;开发“路桥结构模型”课程,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3 “工匠精神”思政课程开发

选用付守永编著的《工匠精神》作为教材,将工匠精神作为思政课程传授,把芙蓉工匠刻进学生心中,采用真实案例进行思政课程开发,通过8个工匠“8双劳动的手”所缔造的神话。学习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特级技师高凤林;学习精益求精、匠心筑梦的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的高级技师胡双钱;学习深海“蛟龙”守护者顾秋亮;学习高铁上的中国精度宁允展;学习古老的中国錾刻技术传承人,匠人精神制国礼的孟剑锋。几十年来,他们追求着职业技能的完善,靠着传承和研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通过这些工匠精神代表人物案例的讲解,大国工匠真实事迹视频的教学,让工匠精神深深扎根到学生灵魂深处,时时以芙蓉工匠的标准要求自己。

3.4 “BIM在路桥工程中的应用”课程开发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振兴的深入推进,构建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大势所趋,桥梁工程建设量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大。建立桥梁工程BIM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推进桥梁工程BIM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交通运输业转型的历史趋势,将有效推动桥梁工程的创新发展,为我国从“桥梁大国”向“桥梁强国”方向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3.5 开发“预应力智能张拉与压浆技术”课程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交通土建专业群拥有大师工作室,梁晓东高级工程师发明了“智能型同步预应力拉系统”和“循环智能压浆系统”。将这两项前沿技术开发“智能张拉”课程,提高芙蓉工匠的专业水平。

通过新技术与新工艺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预应力智能张拉与压浆技术”课程标准及课程案例的研究,让学生学习最前沿的知识技能,传承湖湘文化的专利发明,培养交通土建专业群的芙蓉工匠。

4 芙蓉工匠实训条件的建设

实训条件是培养面向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依据芙蓉工匠的培养要求,根据校企融合的方式,完善实训条件,将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为芙蓉工匠培养基地。利用职教新干线和校园网建设共享实践教学信息资源平台,形成完善的BIM教学和职业标准,开发相应的资源,实现学校与企业共享,为教师实践教学提供素材,为学生自主学习创建平台。完善BIM校内实训室和“校企共建”BIM技术工作室等实训基地,合力“产教结合”模式,让企业生产任务与高职教学内容、岗位安排、实训内容相融合,确保生产计划和教学质量的完成。开发学科竞赛平台、国际交流平台,为芙蓉工匠的创新本领助力。通过让学生参加“全国制图大赛”、“全国BIM建模大赛”,以赛促练,“工匠”培养良性循环,构建芙蓉工匠成长通道。

5 芙蓉工匠评价标准研究

根据人才培养与总体教学目标的要求,根据芙蓉工匠评价体系的构建,实施教学质量评价,并将成果进行因地制宜的转化、推广及应用。芙蓉工匠的评价可采用321职业素质评价的方法,以职业理想评价、职业道德评价、职业能力评价三指标评价。以第一课堂职业技能能力、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体系评价进行综合评价。学生须满足就业单位的需求作为学生评价的最大宗旨。交通土建专业群芙蓉工匠的职业理想可成为一名优秀的施工员、测量员、资料员、造价员、土木工程师、二级建造师、一级建造师、高级工程师、全国注册造价工程师等。

6 结语

根据专业定位分析,职业岗位技能构成,确定交通土建专业群芙蓉工匠人才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目标方案;根据专业培养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建立与岗位职业技能要求相对应的交通土建专业群芙蓉工匠课程体系;国内对于工匠精神培养的意义研究较多,但落实的培养模式研究较少,本课题提出的高职院校芙蓉工匠3+2培养模式,是将工匠精神落到实处,可操作性较强。

参考文献:

[1]黄君录.高职院校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6(8).

[2]胡冰.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对理性缺失下培育“工匠精神”的反思[J].高教探索,2016(5).

[3]黎湖广.基于6s的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现场管理及星级评价研究与实践[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9).

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第7篇

一、在专业课程设计中加入工匠精神

专业课程是构成数控专业课程的主要部分,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主要渠道。专业课程的开展需要专业课教师度力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评估,在教学设计中加入评估内容,将一丝不苟、知行合一、尊师重道、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提高学生的服务、奉献与诚信意识,同时还需要教师发挥好榜样作用,在日常教学的一切行为中都能够体现出工匠精神,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行为领悟工匠精神的内涵。例如对零件设计环节的教学,教师要以实际案例为依托,让学生认识到零件设计的严禁性对机械设备来说的重要意义,体会精密的零件所起到的重大作用,让学生认识到不能轻视任何一个微小的零件,在数控中每一个差错都可能是致命的,进而培养出学生的工匠严谨精神。

二、在创业指导和思想政治课程中加入工匠精神

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高校必须开设的课程,主要是为了强化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衔接,工匠精神作为对人才的要求准则,自然就可以加入到这两门课程的教学中。在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入工匠精神需要与课程内容相协调,与学生的需求相适应,避免与课程之间造成突兀的感觉[1]。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受到工匠精神的熏陶,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工匠精神进行强化,慢慢领悟工匠精神对精益求精的追求,理解工匠精神对自身发展乃至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三、在实训课程中加入工匠精神

数控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做出大量的实际训练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实际工作中最能够体现工匠精神的本质,因此实训课程就成为了数控专业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一个有效途径。数控专业实践教学在所有课程中占有很大比例,学生在与实际相当的环境中操作练习机械设备,能够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与水准,实训课程在每个学期的开端做出合理的安排,以保证学生所获得知识是有效的。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数控专业课程设计的完善,逐渐提出了一种能够融合多门课程的实训形式,具有很强的仿真性,教学内容比较复杂,教学时间也比较长,通过多种课程的合理结合,能够使教学活动获得更好的效果[2]。数控专业的学生可以模拟实际相关企业的管理与生产情境,由教师下达需要完成的任务,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或者合作完成。让学生在实训课程中不仅使专业技能得到了提高,而且形成一定的工匠精神。

四、在校企合作中加入工匠精神

如果仅仅依靠数控专业的课程设计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的,因为即使是经过了实训培养但是仍然会有学生抱有侥幸和无所谓心理,难以让一些学生为之动容,而且学校用于数控专业教学的机械设备比较陈旧,加之学生过多,难以进行长时间练习。但是走校企结合的道路就能够有效改善上述现象,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感受到生产带来的魅力和压力。工匠精神的形成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领悟工匠精神的内涵。数控专业对技术的要求很严格,这和工匠本身的性质是相符合的,都是追求工艺上的精益求精,态度上的严谨。一般来说企业拥有的机械设备是相对于学校的机械设备先进且更加完善,学生通过对新设备的学习与操作,能够获得最新的技能与理念。新时期下的人才需要对新技术有很强的应用能力,能够操作先进的机器。先进的机械设备所带了的理念也是先进的,当学生拥有了先进的思想理念之后对新的技术就更加向往,进而不断对新技术做出探索和创新,这与工匠精神也是相符合的,是作为新时期一名合格的数控专业人才所必备的精神与能力。

五、总结

文章对高校数控课程设计的优化,和工匠精深的培养从专业课程设计、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训课程以及校企合作对工匠精神的培养做出了探讨,提出了有效的数控专业工匠精神培养的课程优化设计。当前环境下数控课程的安排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数控编程方法、数控原理等方面的专业的知识,掌握实际的操作技能,还需要具有与时代要求相符合的工匠精神,加快学生形成较高的职业道德与操守,促进高校数控专业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宋建惠 单位:金华市技师学

参考文献:

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第8篇

【关键词】高职;工匠精神;教育教学;改革;措施

报告中指出,应当加强技能型、创新性、知识性劳动者大军的建设,弘扬工匠精神与劳模精神,为广大民众构建出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与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在全社会引领下,工匠精神引起强烈共鸣。而我国经济目前已经从原本的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实施“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措施,工匠精神的传承创新具有重大意义[1]。高职院校也应当立足新时代,以学生就业作为导向,将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教学之中。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是指对工作保持一种尊重、谦卑的态度,从而更加认真对待自身所从事的工作。工匠精神的传承意味着我国再次提升社会文明,其属于职业精神范围,是劳动者应有的职业能力、品质与道德,也是其应展现出来的职业价值[2]。在传承工匠精神时,应当加入时代特征,其内涵主要包括文化、能力、素质、知识这四方面:

1、文化。工匠精神中,文化元素十分复杂,可作为评判工匠精神的重要依据。文化元素分为四类,一是事业追求方面需要拥有脚踏实地的行为;二是在价值取向方面需要对自身岗位具有较强的荣誉感与认同感;三是认知习惯方面要有用于创新的精神;四是道德修养方面要有传承优良文化的态度。2、能力。工匠应当追求更加卓越的岗位能能力,能力属于技能系统,包含分析、操作、管理等方面。

3、素质。工匠不仅可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爱岗敬业,不同行业由于岗位特殊性,其对心理、身体等要求还存在相应限定。4、知识。工匠具备对岗位知识自觉更新的能力,肯下苦功夫钻研岗位知识,适应现有科技的发展,掌握岗位上新的发展方向,对于与岗位相关的知识也应当有所掌握。

二、高职教育教学融入工匠精神的改革措施

1、制定各专业培养目标

在明确高职教育是培养人才工匠精神目标后,应当制定相应专业培养目标及实施措施。工匠精神人才培养属于系统工程,其中包含教材与课程体系、专业体系、管理体系与教学体系等。所以,应当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系中融入现代工匠精神,此为培养工匠人才的主要途径。而不同工种与行业的工匠精神要求也有所差异[3]。如农业领域,匠心为精耕细作、扎根于青山沃土之中;信息技术领域,匠心为缜密推敲、认真仔细;体育领域,匠心为超越自我、勤学苦练;制造行业,匠心为专心专注、精益求精、精雕细琢,永远追求更高的品质;服务领域,匠心为专注用心,了解人情冷暖,拥有精湛服务技能。所以,在制定各专业工匠精神培养目标过程中,不仅需要以教育部的《首批347项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修订》文件为依据,还应当与不同行业内容相结合,在整体教学目标、内容、考核评价中贯彻落实工匠精神。

2、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教育以实践为主,工匠精神也是实践精神的一种,优秀工匠通常是在众多实践中锻炼出来。所以,高职教育为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将其融入到教育教学之中,则应当构建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产教融合[4]。可将其分为三方面:宏观层面即文化、制度、技术、培养人才模式等方面融合;中观层面则是教育方法、目标、师资等方面共享合作;微观方面则是在专业实践理论教学、技术标准等方面对接。原创视点工匠精神的培养离不开上述三方面,学校在宏观层面上,可依据自身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及制度优势吸引有规模、有文化的企业参与到合作之中,构建互惠互利机制,实现校企利益共同体。而中观层面,学校则需要与一流企业建立特色产业学院,与高质量企业建立“培训、教育、生产、服务”的技能实训基地,打造一流双师队伍,落实双师制度,推动能工巧匠与教师身份的融合。微观层面,则需要培养各专业人才过程中,紧跟企业发展,动态进行教学标准与课程的优化调整,对接专业教学与产业发展,以便实现教育教学与工匠精神的融合,培养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

3、实施多样化教学

3.1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教学中,传承了以往学徒教学中师傅带领土地的特点,其不仅需要对徒弟传授技艺技巧,还要教诲学生做事做人的道理,师傅以人格魅力及高潮技艺为徒弟树立榜样,以便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言行与思想。此种师带徒小班教学模式,可有效在教学中贯彻落实工匠精神。在近几年中,部分企业、学校、协会总结一定成功经验与案例,主要有以下几点:(1)现代学徒制主要是在原有校企合作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教育模式,选择企业技德兼备的师傅作为前提,通过一带一,或一带多(学生人数小于5)的模式;(2)学校可通过企业资源实现生产实训,不仅可将高职实训支出减少,还能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文化;(3)应当由企业、学校、师傅共同定制培养人才计划,从技能、岗位等全方面锻炼学生;(4)企业与学校也应当实施工学交替学习模式,在这三年学习中,以准员工角色让学生在企业工作学习,当毕业后课让其自主择业,而企业也可优先录取学生。在探索现代师带徒模式教学中,重点在于学生可学习企业工作技能。而为了让学生爱岗敬业、掌握高水平技能,成为真正“工匠”,学校与企业在合作方面也应当具有正规章程,保证考核内容与学习内容时效性。

3.2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是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主要途径,以此为思想指导,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也可在课堂中融入工匠精神,为学生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以高职学生特点为依据,可使用体验式教学、直观性教学等方法,严格遵循“学生为课堂主体”的原则,从而将自身教学质量提高。而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激发其学习兴趣,可在课堂中使用案例教学、理论实践一体教学、角色扮演、生产实训、任务教学、模拟训练等方式。

4、提高教师素质

高职院校若想有效融入工匠精神,培养更多工匠型人才,则需要引导教师不仅成为“教书匠”,更应当成为“大先生”。广大教师也应当以工匠精神武装自身,树立新时代的工匠理念,追求匠心独运,采取精细花工作模式与思维方式,自主学习,将自身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好“工匠”。教师还应当在教育事业中投入更多热情,让其成为自身的毕生追求,而不仅仅是一份工作,对于教材、学情、教法等摸透吃透,以立德树人的思想理念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另外,高职院校也应当加强教师培训,推行“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引进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教师,并鼓励学校现有教师参与各种交流会、讲座等,积极学习新时代的知识。同时,还应当建设符合高职自身特点的师风师德,引导教师以德立学、以德立身,以操守精神和人文精神感化学生,达到“四有”好教师的标准。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也应当从学生、教师、领导等多方面对其进行考核,禁止出现失范行为,学术不端、弄虚作假等教师更是一票否决,从而为高职教学融入“工匠精神”提供良好的师资力量。

5、创建校园文化氛围

高职院校为了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之中,应当在“立德树人”基础上,遵循“以文化人”的理念,开展“百工进校园”、“寻找工匠精神”、“工匠中国讲堂”等活动,并在走廊建设时融入“大国工匠”的文化,在全校园范围中掀起“传承工匠精神”的浪潮,让其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深入到每一位学员脑海之中。另外,高职院校还可以“技能竞赛”为平台,组织学生参与部级与省级的各种专业竞赛之中,引导学生比赛精髓在于展现高水平技巧与弘扬工匠精神,保证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构建正确价值观,为成为技德兼备的工匠人才奠定良好基础。学校还可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等方式,贯穿于学生整体学习生涯中,提高参赛者专业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崇尚工匠精神,培养更多优秀工匠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