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

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10 15:58:36

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

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第1篇

关键词 新常态;职业教育;工匠精神;价值;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4-0024-06

一、引言

在2016年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积极鼓励企业,尤其是制造性企业开展定制化、性化、柔性化生产,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1]。这是我国首次将打造具有时展需求的工匠精神上升到国家层面,并迅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回应和热议。目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表现出一系列的新常态特征,在经济增速上集中体现在由过去的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在经济发展动力导向上,由过去的资源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在产业结构调整上,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也是强国之本、兴国之源,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上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2]。然而,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诸多瓶颈和挑战:一是适龄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以劳动力为首的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提升;二是资源、环境对于制造业发展的约束力逐渐增强,以往靠要素拉动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续;三是国际市场疲软,制造业出口增速明显减缓。为此,培育我国经济增长新动力,提升经济发展的国际竞争优势,核心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关键出路也在制造业,推动制造业的发展革新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必由之路[3]。“工匠精神”作为制造业立足和发展的根基,促进我国制造业的腾飞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4]。

从我国历史而言,素有“士农工商”四民之称,而在这之中的“工”即为工匠,代表的是技艺专长者,而工匠精神则是其精神层面所达到的一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精神价值。新常态下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制造业的工艺、技术、产品等方面创新,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转型,必须强化对“工匠精神”的培育和重视。通过对劳动者“工匠精神”的培育,进一步改善劳动力的供给质量,为制造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同时,培育“工匠精神”也是响应制造业强国战略,对接“中国制造2025”的必然选择。

职业教育作为技术工人培养的主阵地,也是工匠人才的主要来源,就此而言,职业教育在对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培育上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也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职业教育要根据我国制造业的改革与发展方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培养受教者专业技术技能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其“工匠精神”的培育,努力破解“工匠精神”的制度障碍,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开展现代学徒制,营造良好工匠文化氛围,积极探索“工匠精神”培育的多样化路径。

二、“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

我国有着优良的工匠精神传统,自古以来崇尚工匠精神,春秋战国时期的工匠“祖师”鲁班、水利工程巨匠李冰、隋朝造桥匠师李春、宋代纺织家黄道婆等都是我国古代优秀工匠的杰出代表,皆因具有独到的工匠技艺和精神而被世人所称道和敬仰。同时,我国《论语・学而》著“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宋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益求其精也”。清代魏源所提倡的“技进乎艺,艺近乎道”,从传统思想文化中能够看出“工匠精神”在我国源远流长。“工匠精神”作为职业精神范畴的内容之一,是一个国家和企业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对其内涵进行准确界定尤为重要。在界定“工匠精神”的内涵之前,首先要对“工匠”一词有科学的认识。按照现代观点来看,工匠与工业文明紧密相连,是指适应和满足工业文明发展所培养的掌握专门技艺、技能和技术的人才。而“工匠精神”是指与工匠人才所匹配的精神状态。从广义来看,是指社会劳动者在其职业活动中所遵循的价值纲领,是其职业价值观、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的集合体。狭义来讲,“工匠精神”是以技术技能型人才为首的工匠劳动者对于产品品质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是一种对职业敬畏、工作执着、崇尚精品、追求极致的职业精神。

具体而言,“工匠精神”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一是术业有专攻,具有较强的专业度和专业追求。在专业领域内有一定的造诣,能潜心于专业领域内的研究,并能够坚持不懈地融入到专业化的生产中来。二是具有较强的专业操守和专业奉献精神。忠诚于职业,不为外界诱惑所动,能够时刻坚守于自己的专业岗位。三是具有严谨与细致的工作精神。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专注于产品生产的每一个细节,高标准、严要求地把控产品生产的每一道环节和工序,保障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四是对职业精益求精的价值和态度。对产品追求卓越,通过不断改善技艺、精心雕琢,以达到产品的创新和升级。总之,针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要遵循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要从专业精神、职业精神、人文精神三个层面深刻理解和把握“工匠精神”的内涵,明确认识“工匠精神”源于职业教育,但同时又是职业教育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工匠精神”理应成为当代职业教育的灵魂,使其成为每一个职业教育受众所努力向往的一种职业精神境界。

三、新常态下“工匠精神”培育的时代价值

(一)培育“工匠精神”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

在当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亟待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是经济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也是时代赋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培养一支具有“工匠精神”的中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来推动我国产业技术革新,为产业转型升级和制造业强国战略实施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5]。培养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不仅能够促进劳动者的自我价值实现,而且能够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更好的服务[6]。当前,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人才供应来看,高技能型人才供不应求,尤其缺乏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由于受到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并且迫于生活压力,现有的技术工人往往是出于“营生”目的从事一些技术工种,而并非“心向往之”。我国要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促进制造业的繁荣复兴,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就显得极为重要。

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和出路在于制造业。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制造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规模上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制造业国家。然而,我国制造业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致命的问题,表现为大部分制造业实体企业主要从事中低端的加工生产,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质量层次低下,原创性不足,缺乏关键的核心技术和品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大而不强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真实写照。为了推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变革,促进更多“中国智造”“中国创造”产品的出现,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国家全面实施了制造业强国战略,并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的行动纲领。而以制造业的发展来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不仅需要不断强化科研扶持和科技创新力度,还需要一个更为重要的精神价值支撑,即“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推动我国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的内生动力,必须抓紧培育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使广大劳动者以专业、专注、注重细节、追求品质、精益求精的精神从事制造业生产活动,打造出更多的民族精品、民族品牌。

(二)培育“工匠精神”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

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我国出境游人数高达5903f人次,境外消费约7200亿元,成为全球最大境外旅游消费国和旅游出境国。从我国境外旅游的消费特征来看,主要集中于皮具、服饰等奢侈品和生活日用品。从国内来看,由于产品质量层次不一,我国制造业面临着产能过剩的严峻形势,而国人在境外消费火热,这从深层次上体现出新常态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多年的高速增长,在重视经济发展规模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经济发展无序化、效益泡沫化、利润最大化、生产快餐化等问题严重[7]。伴随着社会消费水平大升级的趋势,社会大众对于产品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依靠低价取胜,而技术含量低下、质量低端的产品在市场上难以为继。目前我国消费品市场上供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市场上的低端消费品长期处于产能过剩状态;另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社会产品的需求却长期无法得到满足。为了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加快推进供给侧改革,优化产品的供给结构和质量,以供给侧改革来带动产业的优化升级。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在于全面优化社会生产结构、提升产品质量[8],然而生产结构的优化和产品质量的提升不仅需要高端科技研发人员的大力支持,也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一线社会劳动者的支撑。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是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的必然选择,只有使社会劳动者具备了“专业、专注、执着、敬业、乐业、追求卓越、勇于担当”的“工匠精神”,才能全面提升和优化我国产品与服务质量,进一步在国内外市场中占据优势。

(三)培育“工匠精神”是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的现实需要

职业教育作为职业导向型的教育类型之一,促进受教育者有效就业是其根本责任。在此,需要强调的是有效就业并不等同于顺利就业,二者是不同的概念,有效就业不仅包含成功就业的成分,而且涵盖促进受教育者职业发展的范畴。而能否实现受教育者的有效就业,提升其未来职业发展竞争力,促进其在工作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和全面发展,核心在于是否使受教育具备“工匠精神”[9]。从人才招聘市场来看,广大用人单位往往对求职者的职业精神、工作态度、职业技能等方面提出了较高要求,这也表明招聘单位不单对于员工职业技能较为重视,同时也更加看重求职者的职业综合素养。对此,培育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使其不仅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而且还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态度,这恰恰能够适应市场对于劳动力人才的现实需要,进一步提升受教育者的就业能力,促进劳动力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培育工匠精神也是劳动者自我实现的现实呼唤。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除生理、安全、社交、尊重需要以外,还有一个更加顶层的需要,即“自我实现需要”,每一个社会从业者要实现更大的职业发展,在具有一定归属感和成就感的基础上,还需要一种自我实现价值感的促进和激励。而这种自我实现价值感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劳动者个体对于社会发展进步的贡献;二是劳动者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升华。工匠精神是促进劳动者由“成才”向“成人”转变中的内在动力,职业教育过程中培育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促使其从“有业”向“敬业”、由“敬业”向“乐业”转变,对于个体、企业和社会发展的意义重大。

(四)培育“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系统性变革的时代呼唤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系统性变革需要“工匠精神”的鼎力支持。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来看,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任务,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职业教育需求的迫切要求,并已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高度。而将“工匠精神”融入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的系统性变革,不仅是激发职业教育自身发展活力的必要手段,更是适应社会转型发展之变的时代要求。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变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对于人才的需求结构和层次也将发生较大变化。因此,以就业为本的职业教育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潮流,更加重视内涵发展,面向外部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强化人才培养质量。人才质量标准是关系职业教育发展的标尺,而工匠精神则是决定人才品质的重要基石。职业院校在开展职业技能培养之外,还要更加重视对受教育者职业精神和职业品格的塑造,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培育工匠精神[10]。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树立起科学的职业观,使其能够以一种“匠人”和“匠心”思维对待工作,以提升受教育者的社会认可度和职业竞争力,并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四、新常态下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一)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根基,打通“工匠精神”的培育通道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也是培育“工匠精神”的主要手段之一。培育“工匠精神”仅依靠职业院校自身的力量难以达到,需要调动多方的支持与协作,尤其是以企业为代表的产业界各方主体的支持[11]。尽管大部分职业院校建立了仿真实验中心或模拟生产中心,但这种虚拟化的操作环境与企业的实际生产存在着一定差别,要想真正的让受教育者体味到工匠精神,并受到工匠精神的熏染,需要进一步参与到企业实际生产和产业运营当中。对此,为了有效促进职业教育中的工匠精神培育,应加快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切实将工匠精神与技能教育、企业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使其充分融入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来。从发达国家的工匠精神培育来看,德国双元制在劳动者的工匠精神培育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规定受教育者要想成为合格的技术工人,必须接受为期3年及以上的职业技能培训,通过职业技能考核后,还需要进入工厂做3-5年的学徒,在学徒期间表现合格并通过技师资格考试后,才能获得相应的技师资格证书,这也是正式上岗的基本条件。与此同时,德国在对技能型人才考核时,除了基本的职业技能以外,还十分重视受教育者在职业素养、职业品德、团队意识、精益求精的精神等方面的表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无形中将工匠精神内化为受教育的自身素养。

(二)以专业实训为手段,强化对受教育者“工匠精神”的启蒙作用

专业实训在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是职业院校开展实践教学的主流形式[12]。众所周知,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经历长期的过程,并且将“工匠精神”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个人素质,需要经过不断实训和实践锤炼,在此过程中只有让其感悟到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才能掀起对工匠精神的向往和追求。对此,职业院校需要从专业实训入手,将工匠精神培育与实训教育紧密结合,切实发挥专业实训教学对受教育者工匠精神的启蒙作用。一般来看,职业院校所开展的专业实训通常是以单门课程为载体进行的,这种实训方式不仅实践性较为突出,而且也较为容易实现,教师一般能够在课堂教学中直接开展,但这种实训教学形式也存在着一定的薄弱点,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多学科知识间的交叉融合。随着社会对于技能型人才需求呈现出复合化趋势,职业院校应相应地将多门相近的课程进行整合与交叉设计,以课程群的形式开展专业实训,培养“工匠精神”。

(三)以专业课程为主阵地,将“工匠精神”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始终

目前,职业教育受教育者在校期间主要以专业课程学习为主,对此,培育“工匠精神”应切实发挥专业课程的主阵地作用。职业院校应根据外部市场需求,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革新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提升受教育者的职业品格与职业综合素养。专业教师要深入研究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的要求,将其融入到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方案、教学内容以及考核中来,使受教育者在强化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养成爱岗敬业、尚品修德、至精至诚、勇于奉献等职业精神。并且面向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的要求,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将“工匠精神”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培育和塑造广大受教育者“专业专注、严谨细致、敬业乐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四)以“双师型”师资建设为支撑,为培育“工匠精神”提供基础保障

“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保障,也是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构建一支强大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于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培养意义重大。相对于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教师,“双师型”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具有丰富的实践和生产经验,在其教育过程中能够有效促进受教育者理论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双重提升[13]。同时,“双师型”教师本身具有扎实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坚守职业本位教育和“工匠精神”培养,能够将敬业乐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向每一个受教育者传递。对此,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的关键在于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拓宽师资来源渠道。在“双师型”教师的来源上,应坚持专职和兼职相匹配的原则,一方面,要加强学校专任“双师型”师资的引进和培养,提升“双师型”教师在师资队伍中的占比;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还应加强企业兼职教师的外聘工作,尤其是要积极吸纳产业界的能工巧匠和技术骨干,以此作为“双师型”师资的重要补充,进一步密切职业院校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为培养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提供条件。

总之,“双师型”教师是“工匠精神”培育的基础保障,职业院校必须更加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根据自身条件,加强与当地产业界的沟通和协作,积极开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渠道,实现校企双方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协同创新,共用培育“工匠精神”。

(五)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发挥“工匠精神”的熏染作用

文化对于人的品格塑造和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受教育者在求学过程中,自然会受校园文化的熏染和影响。校园文化是发扬和传播“工匠精神”的重要渠道[14]。职业院校要培育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应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利用这一隐性资源,通过多渠道、多方式营造一种敬业乐业、严谨专注、乐于奉献、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其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引领作用。一方面,职业院校应加强“软”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如关于职业精神的演讲和征文比赛、先进工匠人物事迹展览、工匠人物交流会或讲座等,营造一种崇尚“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并在长期的校园文化熏染下,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职业精神;另一方面,打造以“工匠精神”为样本的校园器物文化,如在校园内树立工匠名人雕塑、工匠劳动壁画、工匠精神相关标语等,使受教育者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工匠精神的魅力和价值,进一步提高自身对“工匠精神”的坚持和追求。

(六)以现代学徒制为纽带,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现代学徒制是培养工匠人才的重要方式,其在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塑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学徒制是建立在校企合作基础上,以专业课程为纽带,以培养学徒(工匠型人才)为目标,以校企双方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15]。与课堂教学为主导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现代学徒制的推广加快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的诸多变革:一是受教育者的身份更加多元化,由传统单一的学生身份转变为学徒和学生的双重身份;二是学习地点更加灵活,不再拘泥于校内接受知识学习,还更加强调深入到生产一线、“田间地头”接受实习实践;三是学习方式发生改变,由过去过于注重理论学习向“工学交替”转变;四是在对受教育者的考核方式上也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单一依靠教师考核向两师(师傅、教师)考评相结合转变。综上可以看出,现代学徒制为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培育发挥了纽带作用,并且现代学徒制自身蕴含着丰厚的“工匠精神”,即从企业中挑选的具有工匠技艺和工匠精神的师傅对受教育者进行职业指导,使其从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中都能感受到工匠精神,并不断内化为自身的职业修养。

总之,工匠精神不仅是对工匠提出的素质要求和殷切希望,也是整个社会对职业有分工不同、无高低贵贱的深刻认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新常态背景下,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对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尤为重要。因此,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的现实要义,多途径、多方式培育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技能水平,为社会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 考 文 献

[1]黄晓云. 工匠精神该怎样炼成――访北京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赵志群[N]. 中国劳动保障报,2016-03-26(003).

[2]董奇.“互联网+”时代的大国工匠精神[J]. 当代职业教育,2016(1):1.

[3][12]王丽媛. 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 职教论坛,2014(22):66-69.

[4]李小鲁.“工匠精神”,业教育的灵魂[N]. 中国教育报,2016-05-13(005).

[5]肖群忠,刘永春. 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 湖南社会科学,2015(6):6-10.

[6]于洪波,马立权. 高职院校培育塑造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探析[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8):110-112.

[7]陈玉华. 论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J]. 河南教育:职成教版,2016(5):13-14.

[8]薛栋. 中国工匠精神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2016(25):8-12.

[9]任宇. 培育“工匠精神”加快质量强国建设[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6(5):51-53.

[10]王新宇.“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J]. 职业教育研究,2016(2):14-17.

[11]程宇,樊超. 培育工匠精神:中国职业教育的使命与担当[J]. 职业技术教育,2016(30):20-23.

[13]查国硕. 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意蕴[J]. 职教论坛,2016(7):72-75.

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第2篇

入选理由 在我国制造业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作为破解制造业转型发展难题、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务实举措,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迅速成为关注热点和共识,标志着全社会价值体系建设上的一个新的方向和突破口。以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的职业教育无疑应担负起主阵地的职责。对工匠精神的呼唤就是对职业教育的呼唤。

事件回放 2016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工匠精神”首次见诸政府的最高政策文件。此后,国家领导人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到工匠精神。3月29日,总理在第二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上指出,要弘扬工匠精神,勇攀质量高峰,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4月24日,总理在四川雅安市庐山县考察时寄语初三同学们:工匠也可以成为大师。4 月26日,在安徽合肥指出,“在工厂车间,就要弘扬工匠精神,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生产优质的产品”。5月23日,总理考察东风商用车重卡新工厂时说,“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要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作为中央的重大战略导向,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迅速成为全社会关注热点,贯彻落实工作也全面展开。

2016年5月举行的第二届职业教育活动周的主题,被确定为“弘扬工匠精神 打造技能强国”。

2016年12月2日,总理专门就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批示,其中提出要“加快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

2016年12月底,《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其别提出:“大力培育工匠精神。倡导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工业精神,出台推动工业文化发展的相关指导意见,弘扬优秀工I文化,提升我国工业软实力。制造业企业要把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作为职工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增强职工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不断深化‘中国梦・劳动美’教育实践活动。推进工匠精神进校园、进课堂,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制造业人才。”

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第3篇

   八位劳动者,八位工匠。热爱本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他们的成功之路就是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成为了国宝级的顶级技工,成为了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1、钳工胡双钱,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工作30多年来,老胡创造了打磨过的零件百分之百合格的惊人纪录。在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的首架样机上,有很多老胡亲手打磨出来的“前无古人”的全新零部件。

   2、捞纸工周东红,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经他手捞出晒成的宣纸,每张重量误差不超过1克。30年来,周东红始终坚持着成品率100%的记录,他加工的纸也成为韩美林、刘大为等著名画家及国家画院的“御用画纸”。

   3、港珠澳大桥管延安。在工作时,管延安要进入完全封闭的海底沉管隧道中安装操作仪器。按照规定,接缝处间隙误差要小于一毫米,他却能做到零缝隙。仅有初中文化的他,全凭自学成为这项工作的第一人。他所安装的沉管设备,已成功完成16次海底隧道对接。

   4、国家高级工艺美术技师孟剑锋。北京APEC会议上,我国送给外国领导人及夫人国礼之一——“和美”纯银丝巾果盘,是孟师傅在仅有0.6毫米的银片上,经过上百万次的精雕细琢才打造出的“丝巾”。航天英雄、奥运优秀运动员、汶川地震纪念等奖章都是出自孟剑锋之手。

   5、沪东中华造船集团焊工张冬伟。殷瓦焊是世界上最难的焊接技术,殷瓦板牛皮纸一样薄,一条LNG船上的手工焊缝长达13公里,一个针眼大小的漏点,都有可能带来致命后果。张冬伟的焊接技术不但质量百分百有保障,外观上也完美无缺。

   6、他是CRH380A的首席研磨师,是中国第一位从事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被同行称为“鼻祖”。从事该工序的工人全国不超过10人。他研磨的转向架装上了644列高速动车组,奔驰8、8亿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2000圈。他就是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宁允展。

   7、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特种熔融焊接工高凤林。焊工高凤林35年专注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被称为焊接火箭“心脏”的人。130多枚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他焊接的发动机的推动下顺利飞入太空,其中就有送嫦娥卫星去月球的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0.08毫米,是高凤林焊接生涯里挑战过的最薄记录。

   8、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顾秋亮。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其组装对精密度要求到达了“丝”级,在中国,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仅有顾秋亮。成功把“蛟龙”送入海底后,他的新挑战是组装中国首个完全自主设计制造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

   “大国工匠”的感人故事生动证明,仅有那些热爱本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人,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才可望拓展人生价值。

   “我们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而在这个过程中,代表中国实力的制造工程,其顶级工艺技术确实十分精良,但对于更多的中国制造领域,我们仍然缺乏响当当的“中国名片”,其背后所折射的,又恰恰是基础制造业优质技术人才——大国工匠的缺失。

   其实说到底,我们每个人都是自我行业的工匠,我们都需要工匠精神,我们要向八位大国工匠学习,学习他们坚持不懈的精神、至死不渝的奋斗目标,争做国家的栋梁。

   对于身为人师的我们来说,也要努力做一个充满“匠心”气质的教师,不墨守成规或急功近利,而是将持续改善和创新当成永恒的旋律。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的方向不应当是囿于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让孩子们的时间花费在成绩单或名次上,更应当侧重于“育”,“育”是文化,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唤醒和激发,培育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创造活力才是教育目的,仅有能培养孩子好奇心、提升在广阔空间中自由思考的本事、鼓励孩子勇于创新和敢于冒险,并一辈子专注于的教育这一件事的工匠教师,才能做出有匠心味道的真教育。

   央视纪录片《大国工匠》观后感

   《大国工匠》向我们呈现了两丝钳工顾秋高、航空手艺人胡双钱、火箭心脏焊接人高凤林等典型人物,他们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中追求完美与极致、视技术为生命的崇高的敬业精神,他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永不满足的“匠人精神”令人钦佩与折服。在他们身上,劳动精神裉诠释得淋漓尽致。

   大国工匠每期介绍的都是一些从事制造行业的技师们,有的是在生产一线装配蛟龙号,有的是高速列车,飞机的钳工,在用他们一双双勤劳的双手,高超的艺术创造者中国史上的一个个不可能。

   这些都离不开他们日日夜夜加班加,当别人休息时,他们还在一线,当别人一家人团聚时,他们只能独自一人在一线奋斗。高凤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科研研究院苜都航天机槭公司特种熔融焊接工高级技师,从事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在承接国家“七五”攻关项目,东北哈汽轮机场大型机车换热器的生产中技术人员一年多未攻克的熔焊难关,高凤林借着多年的实践经验和反复摸素使压了生产单位一年多的两组18台产品顺利交付。

   他们热爱航天,勤奋实践,立足本岗,刻苦钻研,我们应该时刻向他们学习。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使自己在以后可以大有作为,成为大国工匠的一员。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我们勤奋劳动、诚实劳动、热爱劳动,就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且至会有奇迹的发生。这些劳动者,之所以成为大国工匠,就是因为他们尊重劳动、坚守劳动、视劳动为生命。他们以辛勤的劳动积累经验、创造奇迹与力量,以不懈的追求唱响了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时代强音。作为一名劳动者。我们都应该像大国工匠一样,勇于在平凡的岗位创造不平凡与奇迹,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时代的最强音。让我们共同赞大国工匠,让我们共同扬劳动精神。

  央视纪录片《大国工匠》观后感

   纪录片中,“大国工匠”都是奋斗在生产一线的杰出劳动者,他们精湛的技艺和积极探求的精神,令人叹为观止。

   精湛的技术加上敬业奉献、精益求精的精神,这就是人们常常称道的“德技双馨”,由此两能,技术创新,做大做强,就有了根基和资本。央视播出的《大国工匠》反映的是普通职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的不平凡业绩,让人敬畏和感动的“德技双馨”的真人真故事,没有半点夸张,平时的叙述就是岁月里无限追求的刻录。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笔者从《大国工匠》中看到了平凡的岗位中迸发出来的劳动精神,劳动之美。对于广大观众来说,《大国工匠》早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尤其电视中的一些故事、人物,让我们的记忆穿越时空,仿佛就在昨天,这些平凡岗位上的劳动者,有我们老一辈劳模的精神再现,也有当今高科技建设者的劳动创造,这些可歌可泣的人物,不仅在平凡的工作中,更在精彩的艺术画面中,通过电视纪录片这个载体,我们共同感受到了共和国通过劳动,改变国家民族命运的一个个历程。

   有的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点漏点,有的人能将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这不是神话故事里的神奇力量,而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身上最普通的工作经验。他绘火箭焊心脏,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误差,如此高难度的焊接技术,不管反复看几次,都不禁让人感叹这究竟是技能还是艺术。技术与艺术,精神与工作,有时候就在这样的岁月里刻成了美美与共的极致。

   李政道博士说过:“越往前走,技术就精神化。”《大国工匠》中播出的这八名工匠,是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的代表,他们以聪明才智、敬业勤勉,书写着一线劳动者的不平凡,他们为我们的时代、为我们的社会做出突出的贡献,谱写了“德技双馨”的大美,无不令人叹服。望我们的新闻媒体能够借鉴《大国工匠》的成功经验,把更多的镜头、画面、时段和版面留给广大职工和一线劳动者,讲好劳动者的故事,展示劳动者的风采,从而让更多的劳动变成创造,让技术变成艺术,让劳动成为一个个“匠心筑梦”的旅程。

   央视纪录片《大国工匠》观后感

   工匠过去指从事手工活动的群体。作为一个工匠,他必须静下心来,小心他的意思,专门行走,稍微在身体之外,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职业。现在的工匠不仅限于手工业群体,他们分散在各行各业,但都散发着强烈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专注、细心和认真的。也是一种忽略外界事物,争取秒的精神。就像高级钳工宁一样,精度极高、结构复杂的零件,经过十年的手工打磨,没有一处出错。或者是四川蜀锦,十万帛之一,美得惊人。没有十几个工匠共同的“弘扬金淑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精神,金淑的精彩和复杂技艺就不会流传于世。此时此刻,他们不再是有特殊技能的伟大技师,他们只是文化工匠。

   工匠精神是从古代传承下来的。“加文王被扣留玩周易,仲聂宇在春秋,左丘瞎了,他有国语,孙子的鬓角在兵法里……”尽管他们面临着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但他们没有倒下。他们只是感到孤独和愤怒,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作品中。一代宗师,成功,义矣。工匠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之一,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无尽繁荣的精神基础。保持工匠精神,保持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保持人民的精神纽带和基础,保持一代文明古国!

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第4篇

Abstract: The spirit of a craftsman is from a craftsman who has mastered a skill and earned a living by it, its core connotation includes excellence, dedication, sustained atten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tivities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ir own value, makes the spirit of the craftsman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scientific research personnel.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era of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fostering the spirit of the craftsme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ersonnel needs to make efforts from reform the current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of social culture advocating the spirit of craftsmen, efforts of researchers themselves and other aspects.

关键词: 工匠精神;科研人员;启示

Key words: craftsman spirit;scientific research personnel;enlightenment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4-0244-03

0 引言

工匠是指凭借自身手艺而从事器物制造的人,在2015年5月,随着《大国工匠》的播出,工匠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热议。2016年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说到“提升消费品品质”时,强调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此时提倡工匠精神,究其原因,正是其契合了当今中国的现实发展的需要。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越来越多的人深刻意识到,只有发扬工匠精神,打造高品质产品,才能提高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到强国的转变。

1 国内对工匠精神的研究

虽然工匠精神是时下的一个热词,但我国学者对其已有研究,并取得一些新成果,在概念范畴、缺乏工匠精神的原因、如何培育工匠精神等方面论述颇多,下面详细介绍。

1.1 工匠精神的概念

尽管工匠精神屡屡被提及,但人们对其含义缺乏准确而具有共识性的描述。肖群忠、刘永春在《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一文中,把工匠精神定义为“狭义是指凝结在工匠身上、广义是指凝结在所有人身上所具有的,制作或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品质”。有的人则从多角度阐释工匠精神。例如,刘志彪在《工匠精神、工匠制度和工匠文化》中认为,“如从供给方面来看,主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的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细节的精神;从需求方面看,则主要是指满足消费者挑剔的需求,从消费者角度不断地改进产品质量和性能;从行为方式角度看,则是指做事情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孜孜以求的长期化行为。”此外,还有对工匠精神分层次下定义。《工匠精神在出版行业的传承与创新》认为,工匠精神第一个内涵是严谨专注,第二个内涵是注重细节,第三个含义是精益求精。尽管缺乏统一而确切的定义,我们不难发现,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极致是其核心内涵。

1.2 缺乏工匠精神的原因

时下重提工匠精神,恰恰说明了当今我们缺乏工匠精神。至于其原因,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邓成在《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中认为,历史文化和现存制度是其原因:“主流的儒家观念注重人文教育,轻视专业教育,认为匠人们营营役役都是些奇技淫巧,君子应该修齐治平,不为物役”,“没有理想的教育环境与氛围,现行的教育体制却错误地引导全民争当大学生,裹挟青年人去实现经济白领化”。

李宏伟《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认为,近代工业的兴起造成了工匠精神的没落,“随着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兴起,工厂化机器化等近代工业制度削弱了传统工匠伦理,某些传统工匠技艺走向衰落乃至失传”。张博在《重塑“工匠精神”》文中认为,企业家快速盈利、追求速度的价值观,使得工匠精神难以在我国制造业中形成,“出于快速挣钱的动机,他们当然不可能精心设计和雕琢企业的产品、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他们急功近利,盲目扩张,以数量换取钞票”。

1.3 工匠精神的培育

正如造成当代中国缺乏工匠精神的原因是多种的,学者就如何培育工匠精神的看法也各不相同。有的认为应多措并举推动工匠精神的树立。例如,李宏伟在《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中认为,要打破就业体制,改革就业观念,提高工匠职业威望;树立杰出工艺大师、工人技师榜样,引领工匠精神示范;保护工匠、技师合法利益,借用现代手段拓展技艺传承;通过传统手工艺生产演示与精美产品展示,传达工匠精神;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以双元制、双导师制培养工匠技师;加强职业资格认证,实行职前宣誓,将工匠精神社会化、具体化。有的认为要以制度的方式来培育工匠精神。陈金灿在《工匠精神需要制度保障》一文中提出,“别用工匠精神的浪漫,掩盖工匠制度的缺,用制度养成制造业的工匠习惯,再把工匠习惯升华为工匠精神。制度――习惯――精神,这是中国制造‘文艺复兴’的必由之路,锻造工匠精神首先必须依靠制度”。还有人从社会文化的层次出发,“我们缺失的是社会鼓励工匠精神的文化”,必须构建支撑工匠精神的文化。刘志彪在《要工匠精神更要工匠文化》中提出,要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物质文化;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行为文化;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管理文化;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体制文化;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价值观文化。

2 工匠精神在国外:以德国和日本为例

提到工匠精神,许多人自然而然的想到德国和日本,其产品精致巧妙、结实耐用的特征中受到国人的普遍认同。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在19世纪“德国制造”却是仿冒劣质的代名词。原来德国在19时期中期才完成国家统一,作为后发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制造分布分散且粗放,赶超式发展模式明显。模仿、剽窃甚至伪造商标等违背商业道德的潮流席卷全国,通过打上“英国制造”的标签以次充好,以至于英国议会在1887年8月23日,修改《商标法》条款,要求所有从德国进口的商品必须标明“德国制造”,通过以这种带有侮辱性的规定将劣质的德国货与优质的英国货区分开来。外部贸易环境的恶化,倒逼当时的德国企业家开始高度重视产品的质量与性能,工匠精神树立起来,不到10年时间,“德国制造”的产品品质便超越“英国制造”的产品。有鉴于此,英国罗斯伯里伯爵在1896年痛心疾首呼吁道:“德国让我感到恐惧,德国人把所有的一切……做成绝对的完美。我们超过德国了吗?刚好相反,我们落后了。”由此可见,工匠精神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并且能够在实践中培育出来的。

2.1 德国产生工匠精神的原因

2.1.1 严谨的民族性格

德国人的极致严谨常常被调侃成为刻板,德国人的严谨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出日耳曼人的民族性格。例如科隆大教堂,虽然开始在1248年开始建造,但直至1880年才由德皇威廉一世宣告完工,耗时超过600年。德国人用这种“慢功细活”的方式打造了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德国人常说,“准时就是帝王的礼貌。”因而在德国公交车站,站牌上不仅标有首尾班次时间,还标明一天中每一班次的时间,精确到几点几分,比如8点15分。

2.1.2 “双元制”教育体系

德国属于制造业强国,制造业人才需求量大,而支持其制造业持续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职业教育,通过“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德国培养出了大量的优秀制造业人才,造就了德国制造业强国的地位。双元制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种场所的培训,它是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其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另一元是指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前者主要负责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后者主要负责使培训人员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特别是实际操作与练习。

德国学生在“双元制”教育体系下,需要经常交替在学校和企业两处学习,在学校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然后在企业进行实践。而该教育体系能够在德国被广泛应用的前提是政府的支持,德国政府要求自己国家的企业义务提供职业教育的培训岗位给学生,该教育模式对于学校和企业而言是双赢的,学校能够通过实习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从而提升学校的教学水平和质量,而企业通过招聘具有相关理论知识的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也能够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我国应该积极借鉴“双元制”教育模式,学习其先进经验。

2.1.3 对品质苛刻的德国企业

对于大多数德国企业家来说,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比投机行为创造的财富更有价值,更有成就感和获得感,他们更加看重长期成功带来的益处而非短期收益。对于产品品质的高度重视,为工匠精神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一方面使得德国企业家不打价格战,德国人自己都承认“德国货就是物美价不廉,甚至不承认有“物美价廉”这回事。另一方面较高的收入保证了技工的待遇。西门子电机部薪水最高的反而不是总经理,而是一位负责安装调试的老技工,虽然他没有大学文凭,但经验丰富,并且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无人可及。这种制度上的保障、企业文化的肯定,使得工匠精神能够在德国企业获得更多的利益、更高的尊重。

2.2 日本产生工匠精神的原因

公正的评价机制和法律监管。日本各行业的评价不受行政因素的干扰,来自消费者中立客观的评价占据主导地位。“短、平、快”,“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等同于承认自己没有竞争力。这样就形成了优胜劣汰的评价机制。企业和商家把信誉看成是上一辈留下的财富和遗产,不到万不得已的地步是决不能轻易自毁招牌。尽管日本也不乏不择手段、弄虚作假、获取名利的人,但是一旦被发现揭穿,不仅要承担相关的刑法责任,民法诉讼的巨额索赔也会让他倾家荡产,社会的谴责会让其难以翻身。在日本,从小学到大学都不评选优秀学生,职场也没有先进和模范。电视、电影中的聚焦点除了成功人士外,更多的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不仅如此,每个人的身边都有认真、勤劳、追求极致的熟悉身影,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工匠精神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3 经验与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反思自身缺乏工匠精神的同时,应当吸收和借鉴德国和日本在培育工匠精神方面的做法,为中国从制造大国跨入制造强国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3.1 政府要重视和倡导工匠精神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培育工匠精神离不开政府的“有形之手”。在这里,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的管理规范和创新管理方式。例如,政府若无视市场中出现的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那么无疑就是纵容这类行为,长此以往下去市场上各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就会更加猖獗,也会降低政府的权威性。为了给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创造生存的市场环境,鼓励技术创新和提高产品质量,还应当严格地监管市场竞争者,严惩造假、侵犯知识产权等不法行为。假货盛行与工匠精神水火不容。如果市场秩序混乱,造假、贩假与售假得不到应有的处罚,工匠精神将无法生存,结果就是毁了整个行业。

3.2 社会要形成崇尚工匠精神的文化

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技术工人作为社会关系中的存在,时时处处地收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倘若一个社会追求是“短平快”、速度与效率优先,那么精做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精神就不会有生存的空间。

因此,培育工匠精神,必须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文化氛围。一方面要树立尊重劳动、尊重人才的理念,并将这种理念落到实处,进一步改善技术工人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另一方面树立崇尚 “十年磨一剑”的理念。慢工出细活,某种程度上而言,盲目追求速度往往是以牺牲质量为代价。社会应当抛弃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风气,让踏实工作、一心钻研的技术工人得到应有的尊重。

3.3 高职院校要承担培育工匠精神的责任

通过高职院校教育的方式来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的做法,这是世界各国普遍的做法。高职院校应当发挥贴近学生和丰富教学资源的优势,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一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主阵地。通过这一阵地,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使其明确工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认识其价值和意义,并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理解并自觉践行工匠精神。

二是将包括工匠精神在内的正确的职业观纳入到专业教育当中去。在专业教育中,除了传授专业的理论知识外,还应结合专业特点,将工匠精神渗透其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工匠精神,进而认识到工匠精神在提升其专业能力和水平中的重要作用。

三是将工匠精神贯穿到实践教育中去。职业精神通常需要通过实践才能内化为从业者的职业素质。当工匠精神与具体的职业情景相结合时,学生能更加真切地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实质与价值,进而将其作为自己的职业信仰与追求。在职业精神的实际实践过程中,往往可以采取建立模拟场景的方式,激发并训练学生形成相关职业情感。

3.4 企业要成为工匠精神的维护者

企业是制造业的主体,同时企业组织必然有自身的做事标准和行为方式,这就是管理文化。精益求精、消费者至上的工匠精神,应当成为的企业一个最具体、最基本的目标、信念和价值观。只有把客户、消费者摆在第一位,才能赢得市场并逐步盈利;只有精益求精,才能把商品和服务做到极致,吸引并留住消费者,实现以最有利于社会的方式体现企业存在的价值。一些企业的工匠精神不足,一个重要的表现是习惯耍“小聪明”,把才能用在“灵活性”上,经常对应该遵守的程序和规则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处理方法,很难想象以这样的工作态度能够生产出德国那种高精尖的好产品。

3.5 劳动者要有工匠精神的职业观

《尚书・大禹谟》有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培育工匠精神,离不开每一个劳动者。只有每一个劳动者将精益求精、专注持续的职业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工匠精神才能真正落地生花。

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一是要保持从容淡泊工作心境。从容淡薄,方得始终;急功近利,终无大成。外面世界很热闹,自己的内心却很平静;灯红酒绿中的诱惑很多,自己却坚守“初心”,一切“走心”。对于名利,能够甘于“坐冷板凳”;对于工作劳动,做到“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人消得人憔悴。”二是树立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劳动者要有“人有我优”的技术追求,选定一个目标,努力用一生的时间和更多的精力,精心打造,永不放弃,不遗余力,精益求精,甚至用强迫一样的思维,让技术和产品从99到达99.99%。三是以持之以恒之志对待科研。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树立工匠精神,对于劳动者来说,就是要有一颗专注的心,坚持不懈的在自己的事业上不断努力,终将会有所成就。行百里者半九十,如果对待科研只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就不可能磨练出炉火垂青、巧夺天工般的技艺。

参考文献:

[1]邓成.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 “工匠精神”[J].当代职业教育,2014(4).

[2]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

[3]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6).

[4]史俊.工匠・工匠精神・工匠文化[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6(4).

[5]李砚祖.工匠精神与创造精致[J].装饰,2016(5).

[6]刘志彪.要“工匠精神” 更要“工匠文化”[J].企业观察家,2016(8).

[7]李梦卿,任寰.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诉求、价值与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6(11).

[8]陈润.德国工业两百年:工匠精神永不磨灭[J].中国工人,2016(8).

[9]唐林涛.设计与工匠精神――以德国为镜[J].装饰,2016(5).

[10]李德富,廖益.中德日之“工匠精神”的演进与启示[J].中国高校科技,2016(7).

[11]汪中求.日本“工匠精神”:一生专注做一事[J].决策探索,2016(3).

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第5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工匠精神 匠心教师

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的要求,肩负着为国家、行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历史使命。作为职教者应弘扬工匠精神,不忘初心,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为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传承技艺的作用。

教育专家吕型伟有一句名言:“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和履行的服务宗旨是帮助行业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这需要广大职教者践行工匠精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的技能型大军。是职教者通过传道、授业、解惑,完成着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培养;是他们用不懈的努力、严谨的工作态度传承育人,提升学生职业素养践行工匠精神服务于行业企业;是他们在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的劳动大军素质转变,这已成为实现“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力量。

一、工匠精神的涵义

何谓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职业教育中,学生是职教的“产品”,教学水平是职教的“工艺”,打造“品质学生”,是职教弘扬“工匠精神”的体现。

时代呼唤工匠精神,这就要求职教老师在从事培育技能型人才的工作中要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著、对学生负责、对技能精益求精,以一以贯之的工作态度,不断追求高质量“产品”培养的完美和极致。广大教师力做“职教工匠”,取决于技艺精湛的匠艺,追求熟练的匠心,精益求精的匠志,服务学生的匠德。作为一名优秀的职教匠心教师应牢记教育使命,认真落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把技能教育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将工匠精神融入到职教事业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氛围中,让学生在匠心育人环境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地积淀工匠精神的底蕴;将工匠精神贯穿到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将工匠精神运用到实际工作场景中,引领学生体验企业文化、体会精神实质,努力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崇尚劳动、独具匠心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执着专注的忠诚

一名优秀的匠心教师,弘扬工匠精神,执着专注是必备的品质,选择了“教师”这一圣神的职业,这将是一生的事业,无怨无悔,永不言弃,永葆对教育事业的忠诚,成为一个静心做教育的人。教师的忠诚体现在对教书育人的无限热爱和执著信念和对学生的大爱之心和无悔付出及对高尚师德的始终坚守和不懈追求。选择了“教师”这个光荣的称谓,就意味着选择了一份责任和担当,必将倾注自己全部的知识、能力、智慧和情感,把职教事业作为坚定的信念和执著的追求。特别是面对的是十五、六岁叛逆期的青少年,必须融入自己的情感,充满对学生的热爱,才能真正开启学生职业工匠之道的大门;只有倾注于学生耐心、细心和关心,才可帮助学生解决在技能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同时,对于匠心教师而言,每个学生都是自己专业技能生命的延续,是自己心中的唯一,需要去发现、去欣赏、去培养、去雕琢,打造出品质学生,才能实现一名职教老师的真正价值。

三、精益求精的准则

工匠精神出精品,职教传艺筑国基。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打造技艺精湛的技工队伍是一名优秀职教工匠具有的思想特质和从业准则。匠心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只有拥有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并把其精神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真正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才能培养出国家需要的“大国工匠”,这是实现职教“立德树人”的最高境界。

作为一名匠心教师传承的“精益求精”是一种认真精神和敬业精神,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是教师工匠精神之本, 教书育人是教师工匠精神的核心,爱岗敬业是教师工匠精神的标志,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教师工匠精神的体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匠心工匠”必对所授技艺精妙掌握、对行业领域深刻研究,每年家人社部表彰的若干 “技术能手”、“技术创新标兵”和“五一劳动模范”难道不是我们应向其学习的“匠心教师”吗?“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只有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在不断熟练教学流程、熟悉行业动态、了解教学内容中提升教学水平的境界,发现问题、改进方法、创新思路、精益求精的追求卓越,才能帮助学生从“门外汉”培育成“技艺通”的技术能手,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作为匠心教师只有刻苦研究、探索为师之道,针对学生因材施教、量体裁衣,才可寻求到育人成效的最大化。

四、创新进取的旋律

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第6篇

摘 要:央视新闻推出8集专题片《大国工匠》,讲述了8位不同岗位的工匠,用他们灵巧的双手,诠释一个现代工匠的职业素养和能力。他们默默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不断挑战自己追求技能的极致和完美,最终脱颖而出,跻身部级技工行业,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高端人才。“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其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在培养良好的技术技能的同时重视对学生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培养。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教育

1 “工匠精神”的内涵及来源

1.1 什么是“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个新兴的词汇,没有标准权威的定义,一般是指工匠对自己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李克*总理提到,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并且解读了敬业守信、精益求精这一职业精神的含义。今年总理又在政府工作报*中提到“工匠精神”,从职业精神到“工匠精神”,就是要求企业回归根本,加强中国“制造”。工匠精神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个匠人做人做事的原则。“工匠精神”具有以下四点内涵: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专业、敬业。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

1.2 “工匠精神”的传承发展

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工匠精神由来己久。在我国古代,工匠精神指的“学徒制”或者说“传统学徒制”。是在近代学校教育出现之前,手工作坊或店铺中师徒共同劳动,徒弟在师傅指导下习得知识或技能的传艺活动。学徒并没有接受到正式的教育,只是机械的模仿师傅的动作,对师傅来说,也没有正式的教学内容,教授的就是自己从上一任师傅身上学到的以及自己从事这件工作以来的经验。古代孔子收了七十二弟子,被认为是我国正式教育的先锋。从这一点上来说,职业教育的起源比普通教育早,只要有学徒制和手工作坊就有了职业教育的雏形,所以职业教育的历史更加源远流长。中国古代职业教育中师傅带徒弟制度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传承,作为师傅,就是学徒的名义上的父亲,不仅可以打骂、管教他的生活,也可以决定他的技能的学习程度。师傅不仅教授了技术技能,也有?任告诉这些离家很早的少年一些做人、成家、立业的道理,教给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

2 “工匠精神”给职业教育注入活力

2.1 为什么职业教育需要“工匠精神

现代的中国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蓝领工人们,竞争力都不大,很多时候,都无法成为生产一线的技师和人才。根本原因就是职业教育出现了偏离轨道的现象。职业教育只是为了传授技能,并没有关注学生对于技能和岗位的热爱,以及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这也就阻碍了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进一步钻研技能创新,对于技能掌握的精度也不高。于是,“中国制造”只是一味的抄袭模仿,质量差,产量多,没有竞争力。我们需要更多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拥有一颗“匠心”,能在岗位上发挥积极作用,而不是简单的流水线工人。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息息相关,而经济要发展,职业教育也要发展。职业教育只有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注重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创新钻研,精益求精的传授,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才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艰苦朴素,勇于改革和创新,才能让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有更多行业尖端、世界领先的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2 如何在职业教育中渗透“工匠精神”

如何在职业教育中渗透“工匠精神”?换言之,培养“工匠精神”就是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发现实际生产生活问题的能力和通过技术技能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呢。在教育过程中着力培养育中贯彻质量管理的理念、标准与策略,这样,培养出的工匠精神可能更加完整。职业教育过分侧重技能而忽视人的价值偏向,当前,职业教育偏向于技能教育,以对“人”的忽视和“人”的失落为特征的职业教育实践,只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和技能。职业学校学生对于技术和机能没有深刻的理解,更谈不上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技能,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工匠了。

因此,我们职业教育应当将向学生渗透“工匠精神”不仅作为口号,更应该实际行动起来。首先,职业教育在培养工匠和培育“工匠精神”上要把培养职业精神放在突出的位置,扎实提升学校的办学能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行业准入制度,加大教师的培训和进修力度,使得教师有更强的技术技能水平,引导学生安心扎实的学习技术技能。学生首先要成为工匠,才能谈得上有匠心,才能形成“工匠精神”。其次,要培养学生成为工匠的形态,形成钻研技术的习惯与恒心,培养职业道德,培养对职业岗位的兴趣和信心,在培养学生乐于工作、善于生活中提高把控情绪的能力,在钻研技术中获得快乐。这是“工匠精神”除了技能外最重要的一点。最后,职业教育特别要提高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的质量,加大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要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介入职业教育,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使得办学主体多元化;另外在企业建立真实的实习实训车间,学生顶岗工作,充分锻炼技能和技术以及在具体岗位上让学生理解工作和工作过程,掌握技术和工作流程。

参考文献:

[1]薛栋.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3,34:94-96.

[2]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3]邓成.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当代职业教育,2014,10:91-93.

[4]王新宇.“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6,02:14-17.

[5]刘晓.技皮?术骨?匠心――漫谈“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J].江苏教育,2015,44:20-22.

[6]马永祥.在职业教育的坐标中审视“工匠精神”的价值[J].江苏教育,2015,44:39-40.

[7]王云珠.“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本真的职业教育[J].江苏教育,2015,44:40.

[8]彭文彰.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会计人才[J].财会学习,2016,08:245-246.

[9]孔宝根.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3:53-56.

[10]胡冰,李小鲁.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对理性缺失下培育“工匠精神”的反思[J].高教探索,2016,05:85-89.

[11]]陈昌辉,刘蜀.工匠精神――中国制造在呼唤,职业教育应担当[J].职业,2015,20:14-15.

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第7篇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教育;理论探究

劳动者是推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企业转型升级的任务。在此背景下,国家积极倡导工匠精神的培育。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消费者宁愿花更多的钱买质量好的产品,也不愿花更少的钱买便宜、质量一般的产品。

一、工匠精神的当代内涵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对品质的追求。工匠精神的内涵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敬业精神

工匠树立责任感和进取心,培养勤奋、执着的工作态度,努力成为本行业的顶尖人才;时刻保持对专业领域的高度热情,并积极关注行业的发展趋势,刻苦钻研,不断进步。

2.职业态度

工匠重视细节,对产品的品质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在细节处精益求精,为了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不惜一遍又一遍加工,不计较时间和精力的投入,真正体现了于细微处见精神。

3.创新精神

工匠追求极致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追求创新的体现。挑战自我、敢于创新才是工匠精神的灵魂所在。在当今社会,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立足之道。工匠们在产品上不断创新,可以让企业的产品不断抢占和扩大市场,从而使企业处于不败之地。

二、工匠精神回归的必然性

在打造精美工艺品时,古人无不将其工匠精神注入其中,使一个个作品栩栩如生、富有灵魂。我们无不惊叹于那些作品的巧夺天工,而这正是得益于工匠精神的孜孜追求。但在当前,部分企业家不注重产品的品质,一味地追求快速赚钱,导致产品质量低劣,造成了很不好的社会影响。所以在新常态下,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产品工艺,离不开工匠精神的回归。

1.消费需求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之中,以前简单、批量化的产品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人们对产品个性化和艺术化的多元化消费要求。消费者更加关注产品的细节和质量,他们宁愿花费更多的钱买有个性、质量好的产品,而不愿意买材质简单、价格低廉的产品。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学校需要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工匠精神的回归已经迫在眉睫。

2.制造阶段的变化

制造业是工业的支柱。虽然目前我国制造业总量已居世界第一,但是制造业依然处于生产链中附加值最低的环节,利润微薄,用极大的资源投入来换取不多的利润,既浪费资源,又影响环境。所以,低端粗加工与当前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格格不入的。目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空前严峻,所以,必须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出科技含量高、符合人们需求的产品。因此,自主创新的实现需要工匠精神。

三、宣传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国内对工匠精神的阐述,大致离不开“精益求精”“始终如一”这几个词。我们从中可以发现,社会所提倡的工匠精神,实质上源于人们对当前生活信任的缺失。

1.工匠精神是经济质量提升的需要

工匠精神的培育和传承是先进制造业国家精神层面的重要标志。纵观发达国家,其产品质量受到国际市场的一致认可的原因是其产品做工精细,细节之处体现完美。而深层原因为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的理念深入人心,从业人员具有严谨专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工人们力求制作出精细、完美的产品,严禁产出粗制滥造的低劣产品。对于他们而言,即便是十分不起眼的工作也要力求做得完美。这在本质上是职业精神教育的价值体现。所以我国若要实现制造I的提升和转型,对工匠精神的价值应该有足够的认识。

2.工匠精神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需要

当今大部分企业对就业人员的基本要求是除了具备基本的职业技能外,还必须学会为人处世,要有工作责任心、良好的职业态度等精神品质。职业技能、知识等可以在步入职场后慢慢学习掌握,但是职业精神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塑造和培养。

四、高职院校学生培养工匠精神的可行性

1.通过思政教学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观

在高职院校,思政课和创新创业课是直接改造学生的思想课。在讲授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时,学校可以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讨论、成功人士讲座等多种方式和方法,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境界教育,增强学生的思想意识,要让学生明白工匠精神的基本知识点,还要让学生明白工匠精神的价值与作用,要使其理解发扬工匠精神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有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长和快速成才。在工匠精神专业人才短缺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把职业道德观念融入思政教学课程的全过程,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工匠精神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加强工匠精神教育,把专注、创新、严谨、责任等思想观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工匠意识。

2.通过专业教育融入工匠精神

学生的专业素养不仅包括专业技能,也包括专业精神。因此,专业课教师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利用专业课提高学生的职业精神,培育其工匠精神。专业精神的养成与否直接决定着学生的专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毕业生就业、择业时给用人单位留下的第一印象。所以专业课在考核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必须加强对专业精神的考核,将专业精神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考核考评之中,用量化、细化的考核细则对其进行评价。教师要充分利用实训课的机会,对学生的专业精神进行全方位的引导教育,通过实训作品的评比,结合工匠精神有关知识点,介绍优秀的实训作品;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感悟工匠精神;通过工匠精神的培养,进一步提升高职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学校要形成以专业教育为切入点、以工匠精神教育为辅助的专业教学体系。工匠精神是高级技工的基本素质。高职院校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努力成为培养工匠大师的摇篮。就未来的发展来看,高职院校应将培育工匠精神的教育问题纳入专业课当中,为工匠精神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

3.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工匠精神

学校应加强人文宣传教育,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工匠精神,明白和理解缺乏工匠精神的必要性,通过不断强化,使其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学校可以结合校园文化,开展技能比武、演讲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精益求精的理念,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借此推动工匠精神理念的进一步传播。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教学改革,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工匠精神成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工匠精神成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中的亮点。培养大国工匠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所以,学校必须坚持创新,让工匠精神成为高职学生的共识,使其转化为个人的自觉行为,在今后的就业岗位上践行这一理念。

4.抓住校企合作的机遇,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

高职院校应当以深化校企合作为出发点,在实训工程中,通过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教育,督促学生自觉学习企业能工巧匠身上执着、敬业的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工匠精神的塑造。

5.借助现代学徒制铸就工匠精神

优秀的技术工人不仅可以向学生传授技能知识,也会向其讲解学习技能的规矩。在未来的发展中,高职院校应该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学计划当中,不论是在通识课还是专业课中,都要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教育,努力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工匠。高职院校要以工匠精神的宣传和培养为契机,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与现代学徒制制度建设进行有机结合。工匠精神不管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会带来极大的推动作用和影响。

五、结语

我国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必须培育和塑造新一代大学生的工匠精神,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为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发挥积极作用。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高职院校必须认真完成这一重要任务,通过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合格技能人才,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企业建设。

参考文献:

[1]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2]路远.基于传统“工匠精神”的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戏剧之家,2016(8):168.

[3]姬颖超.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探析[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4]徐吉贵.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B[J].西部素质教育,2016(23).

[5]范迪新.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软能力”之我见[J].职业教育研究,2010(10).

[6]纪顺源.论高职院校“静”文化的缺失与回归[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5.

[7]杨似君.探讨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J].好家长,2016(47).

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第8篇

关键词:汽车文化课程;工匠精神;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对于广大劳动者而言,工匠精神不仅代表着一种价值观念,更是一种精神状态及行为的具体表现。在如今的职业教育当中,工匠精神的培养也逐渐成为重要的育人任务,在文化课程当中也得以融合与渗透。

1工匠精神融入汽车文化课程的必要性分析

如今汽车专业的学生日后大概率会从事汽车维护保养、汽车维修等技术性的工作,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有踏实的专业素养,更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而工匠精神的融入将大大提升学生们的道德观念与职业素养,从而培养出行业所急需的人才。同时,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学中也是一种教学创新,对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工匠精神是职业素养提升的基本要求如今工匠精神已然成为了当今劳动者们对职业素养的极致追求,而对于汽车专业的学生来说,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其文化课程当中,能有效提升他们对职业素养的重视程度,从而使学生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理念,从而为其日后的实际工作打好基础,提升其汽车行业岗位上的职业道德素养。同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彻底践行工匠精神,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恪守各项规定,落实基本操作。因此,汽车文化课程融入工匠精神十分必要,尤其对于学生日后的职业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2.工匠精神是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汽车行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在我国的汽车市场中,日系、美系、德系等汽车依然在竞争中占据着优势。而国产汽车相比于这些汽车,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创新上都存在着非常多的不足之处,也让我们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想改变这一境况,就必须不断提升国产汽车的品质,获得更多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同,那么就不得不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专注创新,强调的是工匠的主观能动作用,培养的是精于研究、精益求精的工匠。这种精神用于汽车产业,可以让每个汽车工厂勇于探索新技术,可以让每个工人勤于钻研汽车制造技术的相关知识并提升业务水平。如此一来,可以使整个汽车产业充满了创新的活跃气氛,以创新驱动汽车产业的引擎,从而有效提升国际竞争力。因此,工匠精神已然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汽车文化课程融入工匠精神也是十分重要的。3.培养工匠精神是提升毕业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随着人才市场竞争的逐渐激烈,汽车专业的毕业生虽然有着相对良好的就业前景,但是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就业挑战。在求职就业过程中,除了对其专业能力的考察外,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于毕业生的职业道德素养越来越看重。工匠精神是劳动者职业道德素养的关键要素,具备工匠精神的劳动者往往更容易获得企业的认可。因此,在汽车文化课程当中融入工匠精神则有利于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为其日后的成功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2存在的问题

2.1文化课程效果欠佳

近年来许多职业院校先后都已开展了汽车文化课程,每年也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参与到了课程学习中来。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更偏向于进行传统的理论知识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也拘泥于课本,照本宣科,学生思政以及人文方面的教育十分缺乏[1]。这也导致了课程的实际教育效果十分有限,学生也对课程的开设感到厌乏。

2.2学生定位不清,对汽车产业认识不够,专业认同度不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价值观念逐渐多元化,学生的功利主义思想也变得越来越严重,注重于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的人越来越少。而对于许多汽车专业的新生来说,很多人仅仅只是为了拿到一纸文凭,为其日后的出入打好基础,而并非因为对汽车感兴趣而选择该专业,忽略了对自身人格的发展。此外,目前许多汽车专业的新生对于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认识不足,大部分人都是为了将来的就业而选择汽车专业,专业认同感并不强[2]。

2.3教师缺乏案例参考,思政改革动力不足

虽然目前许多专业院校都已开始推行思政课程,教师也在思想上对思政课程开展的必要性表示认同,但是在实际的课程开展中却没有足够的示范案例进行参考。加之一些教师的教学能力本就欠缺,在开展思政课程时缺乏系统的理论做支撑,思政改革、创新的动力不强,导致实际的课程开展效果差强人意。

3教学改革与实践措施

想要对目前的汽车文化课程进行思政教学的改革,并积极融入工匠精神,那么就必须从思政元素的挖掘、融入、内化、深化以及强化五个点进行具体实践。

3.1梳理课程体系,挖掘思政内涵

教师在对汽车文化过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除了需要遵循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要求以外,还应当对其课程内容知识体系进行系统地梳理,从而将知识教学与学生的思想价值导向相结合,从每个教学内容中深入挖掘出最合适的思政元素。具体来说,比如在对汽车的起源与发展相关的内容进行教学时,就可以对狄赛尔、孙中山、饶斌、孟少农等人物的奉献故事进行挖掘,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还能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在对汽车制造与服务有关的知识进行讲解时,可以向学生们讲一些校友以及教师的优秀事迹,并与工匠精神联系起来,培养学生们爱岗敬业、团结友好的工作作风;在对汽车品牌及其文化相关的知识进行讲解时,可以专门通过谈论雷克萨斯品牌、吉利汽车的海外收购案例,向学生们展现这些知名企业精益求精、严谨踏实、勇于实践的工作态度;在对汽车造型与技术相关的知识进行教学时,可以对奔驰汽车的造型演变史进行讲解,并对如今的一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们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对汽车与社会文明之类的知识进行讲解时,可以向学生们展示一些过去的特大交通事故,在梳理课程知识点的同时,要将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进行巧妙融合与渗透,一方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对汽车文化课的兴趣。

3.2改革教学方法,融入工匠精神

在对汽车文化课程进行教学时想要巧妙融入工匠精神,就要求教师抛弃传统的教学方式,运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比如启发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开放式教学法等。在对启发式教学法进行运用的过程中,可以在泛雅教学平台上开辟一些研讨专题,使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及反思。比如:从雷克萨斯品牌的制造以及服务的过程中能学习到什么?与工匠精神有哪些相似之处?或者提出研讨问题:如何对我国近些年来汽车工业的发展进行评价?对于我国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持什么看法?这样就能使学生们自发地对工匠精神进行思考,加深对其精神的理解。同时还能让学生们自主地去了解我国目前汽车行业的发展现状,有效拓展与汽车相关的知识。在运用案例法进行教学时,教师在结合工匠精神的基础上,为学生讲述一些中国汽车工业初期的故事。比如,孙中山、张学良等革命先辈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振兴而奔走呼号,并对我国汽车之父饶斌的伟大事迹进行介绍,并同工匠精神相结合,激励学生们要勇敢地承担时代的使命,进而实现振兴中华的目标,为祖国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而奋斗。在运用开放式教学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们对汽车构造、新技术相关知识的了解,教师可以大胆地利用实训室教学资源,并邀请实训室管理人员与教师们一同对传动、转向、制动、行驶四大系统进行现场的讲解。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新能源汽车实训基地,这样就能有效加深学生们对新能源汽车发展历史的了解。此外,在进行开放式教学过程中,还应当努力融入一些思政类的知识,培养学生理性的汽车消费观念,从而正确指导学生们的价值观念。

3.3提供实践平台,内化工匠精神

对于如今的职业教育来说,其实践教学平台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产教融合的形式;寻求相关的企业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开展校内的实训平台;举办专业技能竞赛。在对这些实践平台进行搭建的过程中就可以巧妙地融入工匠精神。比如,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们从企业文化中学习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精神。此外,创新创业教育也是展现工匠精神的一个绝佳平台。因此,可以通过专门搭建创新创业的平台,来扶持学生的创业,以此来提升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同时,专业技能竞赛也能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很好的实践平台,而在竞赛过程中,可以展现学生们良好的职业素养、熟练的职业技能以及较高的职业素养。通过竞赛的方式,还能使学生们形成在实践中苦练专业技能的习惯,从而更好地培养其积极向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3.4创建校园文化,深化工匠精神

想要使工匠精神更好地融入到汽车文化课程当中,创建与之相适应的校园文化环境十分重要。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求工匠精神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在细节中体现其精益求精的精神。引导学生们在校园人际交往中做到谦恭友善、诚实守信;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乐于动手,加强其实践能力;当遇到困难时,应当对学生进行开导,使其做到勇于担当。只有这样,学生在校园生活以及学习中才能切实地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影响,使学生们能更好地理解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使其融入到学生未来的工作当中,为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3.5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养,强化工匠精神

随着工匠精神逐渐融入到汽车文化课程当中,对于教师的综合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教师必须身体力行地践行工匠精神,不断提升其自身的职业素养以及道德素养,这样才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在如今的职业教育中,应该逐渐建立起一套双师型师资队伍[4]。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教师团队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不仅需要提升汽车专业的技能理论知识,还应当使教师具备更多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岗位实践中理解工匠精神的实际意义,并认识到汽车行业不同岗位对于工匠精神的要求。而这些岗位实践经验也将成为教师在汽车文化课程教学中重要的教学工具,从而为学生形成正确的知识引导、价值观引导。同时,通过实践课程的锻炼,教师们可以基于课程的特点对工匠精神进行讲解,使学生们在课堂上、实践中领悟到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进而有效强化自身的职业素养。

4结语

综上所述,如今越来越多的学校逐渐开始重视文化课程的开展,而工匠精神作为时代精神的代表也被融入教学过程中。这就要求如今的职业教育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平台,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养,创建与之相适应的校园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职业观念,从而为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海荣.基于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汽车文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0,4(11):115-116.

[2]李超.融入“工匠精神”的高职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探析[J].新西部,2019(18):135-136.

[3]张洁.浅谈如何让“工匠精神”培养融入教学全过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9(3):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