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工匠精神的培养

工匠精神的培养赏析八篇

时间:2023-05-24 16:34:07

工匠精神的培养

工匠精神的培养第1篇

【关键词】“工匠精神”;“中国制造2025”;高职;人才培养

“工匠精神”一直是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前提,虽然没有明确的概念,但在2016年提到的“中国制造2025”中,得到了体现。在“中国制造2025”中提到到“质量的发展不但是强国的基础,还是立业的本质工作,更是国家实现转型的重要途径”,这无不体现出“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可以被理解为事情做好、实现做到极致的欲望。而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工匠精神”则被理解为文化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欲望。

一、弘扬“工匠精神”核心理念

第一,高职院校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和价值观,重新对“大国工匠”和“工匠精神”进行价值上的审视,区分出两者的不同与联系,以便于“工匠精神”中民族精神、社会期待的发现,以此作为“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精神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树立具备“工匠精神”人才观、发展观和质量观的高职院校教育者;第二,要合理设计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将“工匠精神”渗透到高职院校的办学思想价值体系、教育理念价值体系和教风学风价值中,使高职院校得到治校方面的正确指导;第三,将“工匠精神”纳入制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以实现“工匠精神”在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融入,使“工匠精神”成为学校的一种文化自觉[1]。

二、传承“工匠精神”主要渠道

第一,高职院校放在要对接工业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构建职业素养课程体系。工业文化不但体现出工业的发展,还体现出社会的进步,而“工匠精神”是推动工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所以高职院校要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和专业观等方面,制定以思想道德、职业人文和专业文化等素质作为“工匠精神”培育核心的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第二,高职院校应将“工匠精神”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以专业课作为承载体,将“工匠精神”潜移默化的灌输到学生心里,进而实现专业知识和技术体系中“工匠精神”的挖掘,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特质和文化品格,有利于将“大国工匠”中的技术美、力量美和平凡美彰显出来;第三,进行高职教学时,要同时考虑教学有效性和的价值性,使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育时实现工具和文化品格的同时构造;第四,高职院校要结合学生专业,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培育、对学生的职业精神进行熏陶,帮助学生获得有尊严的工作和生活,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学校、专业技能培训、事业追求、职业素养培养等方面获取“工匠精神”[2]。

三、内化“工匠精神”关键环节

第一,进行“工匠精神”培育时,要提高学生的实践体验频率。对此要鼓励并带领学生到社会中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工匠精神”社会价值;第二,高职院校必须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及学生需求提高实践教学在教学体系中的比例,在实践教学中实现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实践教学可以通过项目导向、工作过程指导、相关案例推演、角色扮演及实训等方法实现,不但有效增强了学生职业性,还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有效性学习”发展;第三,要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与体悟细分和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并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工艺大师、能工巧匠等资源有效整合,组建“工匠精神”培育团队,实现在实践中学习“工匠精神”的目的,有效深化了社会实践内涵和发展;第四,高职院校要不断创新社会实践实施方式,以此扩展社会实践发展空间,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切身实践,使“工匠精神”烙印在学生心中[2-3]。

四、渗透“工匠精神”重要环境

(一)加强尊崇“工匠精神”社会氛围的营造第一,进行高职人才“工匠精神”培育时,要通过多种渠道增强高职人才的敬业感和荣誉感,以此提高高职人才“工匠精神”;第二,根据总理提出的《大国工匠》结合现代高科技技术,如新闻媒体等,大力宣传和解释中国经济发展情况,实现尊崇“工匠精神”社会氛围的营造。(二)加强支撑“工匠精神”经济环境的营造第一,高职院校进行“工匠精神”培养时,要结合“中国制造2025”政策要求,制定强有力的“工匠精神”培育和运用制度,以此鼓励高职人才培养在技术上的自主创新、产品质量上的提高、高端人才上的培养、品牌的创造等;第二,要培养高职人才在产品生产标准和质量检测标准认知及制定能力,以此实现经济环境的营造;第三,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以此营造良好的支撑“工匠精神”经济环境,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3]。例如,某校根据“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18项高技能人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加强了高职院校和相关企业的合作力度,有效促进校企联合招生、教师进企等活动开展,实现对高职人才“工匠精神”的有效培育。

综上所述,“工匠精神”对于高职院校综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可以有效提高高职人才的综合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使高职人才在实际企业工作中更具有做好工作、精致化工作的欲望,适应了“中国制造2025”十五年发展要求。

作者:李含春 向立宏 单位: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娟.基于“工匠精神”视角谈高职人才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21:168-169.

工匠精神的培养第2篇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工匠精神;培养方案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途径,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结构下,工匠精神在育人体系中的渗透,不仅仅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更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对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有着多重方面的价值意义,相关方面的课题研究备受关注和热议。

1工匠精神内涵与价值

1.1内涵。

工匠精神在我国的传承历史悠久,并积淀起了丰厚的内涵。工匠以自身精湛的技艺、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对待艺术、对待自身职业的执着精神,为传统生活景图定下底色。纵然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后工业时代一些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老工艺、老工匠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其在实践中沉淀下的工匠精神永不过时。在很多人的认知结构中,工匠被视作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事实不然,他们代表了特殊时代下手艺人的独特气质,与精益求精、坚韧不拔、踏实肯干等良好品质连在一起,是职业精神不断内化的结果。曾在工作讲话中专门强调了传承“工匠精神”的重要时代意义,指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各级劳动人民也必须将这种精神渗透到工作当中,不断践行新时期工匠精神的内在要求,倡导各级人员在工作中形成“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新时代劳动精神。这就为我们阐明了“工匠精神”的内涵,使我们看到“工匠精神”是爱岗敬业的精神、精益求精的态度、持之以恒的追求、不断创新的能力、塑造卓越的品质等集合。

1.2价值。

“工匠精神”曾历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俨然成为了国家意志和全民的共识,是社会各行业追求奉行的职业信念。尤其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下,面对愈加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形势,工匠精神成为了时下最热门的词汇之一。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育的主阵地,亦是现代工匠成长的摇篮,对工匠精神的发扬壮大,是提升育人工程水平的重要选择,更是精准对接国家发展需求的必然之路。而艺术设计作为一个特殊的应用型专业,强调相关教育在功能效用和审美意识上的高度统一,紧密关联人们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并面临着更高要求和挑战。因此,工匠精神已然成为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必备的素质,能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的成长,使之成长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并提升其在当下激烈就业市场环境下的竞争实力。同时,艺术设计本身的专业属性,决定了其之于职业人才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熟能生巧的技术操作,唯有在工匠精神的支撑下,才能走得更加长远。

2工匠精神视角下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2.1深入产学一体。

工匠精神在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植入,是现实社会对高品质人才需求的必然,迎合了产业经济发展的需求,奠定了设计大国的实现基础。工匠精神视角下,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应精准把握经济市场的脉搏,深入产学一体建设,结合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明确工作目标导向,推动工匠精神的外显化、实质化,帮助师生更加深刻地领悟其中的内涵,构建生产—学习—研究融合的运行机制,凝聚多方元素的支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教育与产业的良性互动,形成一个多元共生、整体发展的特色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的导师制,与工作室制相结合,是现代工匠精神培育的理想途径。其中,导师制要由校内老师和企业导师协同发力,形成互补优势,以身作则,深入素质教育改革,尊重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之尽快投入到艺术设计的本职工作中去,升华认知、锤炼技能,继而在追求完美的道路行走得更加久远。同时还要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培训教研工作,促进校内教师与企业导师之间的良性互动,及时更新他们的思想理念,深化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共享有效实践经验,提升其整体素养水平,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引导。此外,还可以联合企业,打造校外实训基地,以企业导师为主导,形象呈现第一线的生产实践技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快乐。例如,组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行量房体验,将教学嵌入到真实的工作场景当中,讲解房型特点,明确门窗、厨房、浴室等量房要求,可快速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再如,依托校企合作搭建的工作室,提供合适的项目给学生,使之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提升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并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作灵感。如此,深入产学一体,为工匠精神视角下的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2.2依托教学课堂。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承担着知识讲授与能力锻炼的双重重任,对工匠精神的培育至关重要。教师要从教材选定、教案准备、教学创新等角度入手,形成科学的授学结构模块,并结合完善的考核机制,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综合来讲,相比于其他专业学生,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个性鲜明、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要进一步释放学生的这些优势,充分挖掘其中蕴藏的“工匠精神”,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增强学生的能动性。例如,教师可从历史视角切入,梳理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历程,再现“精益求精”的过程,借助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及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引导其在延续历史的基础上加以创造,将工匠精神实质化,亦有利于他们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的培养。同时,教师还可以在理论知识讲解环节有意识地植入“工匠精神”,将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持之以恒、不断创新等内涵穿插其中,引导学生深刻领悟“工匠精神”的实质,并主动上升为内在品质、转化为外在行为。另外,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偏重于理论讲解,忽视了学生能动释放,极大地压制着其个性成长和创新素质发展,“工匠精神”培育没有了发力点。对此,教师要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坚持学生主体地位,让其深入了解整个工作流程和状态。例如,教师可组织情景式教学,提出富有探究性趣味的课题,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讨论,并辅之以真实的职业场景,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深刻体会工匠精神的内在价值属性,在不断地交互中碰撞出新的创新思维,锤炼学生的工匠品质。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紧密参与学生小组活动,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个性化引导。

工匠精神的培养第3篇

中国要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精细化强国的质的飞跃,对人才需求必须提出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的主要培养基地,其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难适应这一需求,存在一定的弊端。在实现经济转型和制造业升级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引进工匠精神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划时代意义。工匠精神其专业专注地追求质量的精益求精、制造的一丝不苟和完美的极致文化内涵,有利于高职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塑造,使其在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未来职业的发展,以此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促进国家产业水平的整体提升。

一、高职生隐性职业素养缺失的现状

近年来研究表明,用人单位选拔录用高职毕业生时首先看重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其次通用能力,再次专业岗位技能。许多企业不愿招聘应届毕业生的根本原因是他们就业上岗后离职率高、后劲不足和隐性职业素养欠缺,而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属于隐性职业素养的范畴。因此,隐性职业素养的有无对高职生终身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是实现人才培养“零公里就业”目标的关键要素。目前高职生隐性职业素养缺失的现状令人担忧,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职业认知缺失和职业规划模糊。自我认知不合理,对未来职业缺乏足够了解与关心,导致大学三年和未来发展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二是职业态度不端正。当初所选专业多受父母、老师、亲朋好友等的影响,对所学专业缺乏自豪感及荣誉感,对未来职业找不到乐趣、尊严和成就感。众人意见的主导、高薪诚聘高级技工的现象或多或少地误导了高职生以为“一技在手就能走天下”,影响了职业态度的端正。三是职业操守素养欠缺。高职生中独生子女多,自我意识强,个性鲜明。在职业活动中缺乏服务和服从就业单位意识的教育,缺乏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育,缺乏企业经营管理素质的拓展,缺乏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与能力等。四是职业道德观念淡薄。在工作中具体表现为: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劳动观念淡薄,不敬业耐劳;好高骛远,盲目自大;适应环境慢,团队意识差等现象。

二、工匠精神引入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合理性

不同职业有不同的隐性职业素养要求,但是,?S多隐性职业素养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具有普适性,必须遵循。例如:爱国守法、恪尽职守、砥志研思、一丝不苟、办事公道、知行合一、自律自省、和谐友善、服务群众、奉献社会、齐心协力、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和求富立德的创业精神等。这些都与工匠精神内涵相吻合。

工匠精神作为职业精神的合理内核,对提升高职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表现出一种对品质的追求。在工作岗位中孜孜不倦的态度、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优良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因此,在高职院校进行工匠精神培养具有紧迫性和合理性。

三、工匠精神引入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影响因素

(一)企业层面

在多数企业中,工匠从事较为简单的手工工作,并没有较高的技术含量或者特长要求。在企业生产过程中,为了降低培训成本,工匠多由老员工指导,短时间培训后便能上岗工作;同时工匠岗位工资较低,社会地位不高,在现有环境下很难实现自身的价值。这些误导了高职院校对工匠精神培养必须重视的认识。

(二)学校层面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岗位适应能力,其以社会经济发展动态为导向,能够为企业培养所需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的人才支撑。但是,不稳定的市场经济发展形势和行业追求短平快的财富逐利模式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侧重点。当今企业对工匠的重视度不够,进而导致高职院校在工匠培养方面的立足点和课程设置出现偏差,从而影响到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提升。

(三)学生层面

工匠精神中刻苦钻研心态的培养与高职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息息相关。成绩较差的学生在高职院校占据比例大,他们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片面追求如何取得优异的成绩或者学习新的技能,以此获得短期的效益,忽略了职业精神和职业态度的潜移默化地培育,因此影响了工匠精神的形成与塑造。

四、工匠精神引入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有效措施

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与塑造工匠精神职前阶段的教书育人任务,应平衡“传技”与“育人”关系,让工匠精神渗透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对学生开展专业、专注、精准、个性化和创新性的教育,培养高职生具备中国现代工匠的基本素质。

(一)强化日常专业课程教学

1.增加实习实训的内容

实习实训活动是提高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的重要手段,将工匠精神培养与每个具体专业课程的教学实际工作紧密联系起来,教学老师秉着“教生如子”的教育心态,制定出适合高职生发展的教育模式,以身示范,在教学过程中将工匠精神与工作任务和环境相结合,使高职生身临其境地领悟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意义,明确其价值所在,进而转变思维模式,认同并践行工匠精神,有效提升实际的教学效果。因此,高职院校应适当增加实习实训活动的内容和课时,多开展专业课程小班化一对一辅导教学,发现问题及时矫正,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去感悟工匠精神的博大精深。例如以模具制造专业为例,高职院校应每个月设置实训周教学方案,开展为期一周的实训活动。在实训活动中为学生创设仿真工作环境,并将模具的设计、制造及拆装糅合到一起,给学生以综合的实训机会。同时,在实训周内学生到学校专门创设的场地内工作,每天按时上下班,并仿照企业运行模式,设计生产加工产品,并按照客户的需求进行适当调整直至客户满意。上班期间设置绩效考核标准,让学生有准职业人的感受,对匠心和品质高度重视,朝着具备工匠精神职业人的方向发展。

2.采取校企结合的培训方式

仿真的实训环境为高职生提供了领会工匠精神的真实环境,但是与现实的企业仍有差距,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寻找校企结合的培训方式,为学生提供真正的企业氛围,以企业文化熏陶学生。例如联系对口企业,要求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后以准职业人身份遵循企业的奖惩制度,尤其企业的晋升机制应完全向学生开放。实习学生可通过自身的服务能力和职业素养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在实习结束后如果有晋升机会,则按照正常程序参与竞争,无须论资排辈,企业晋升通道的打开可以激励学生完善自己,成为具有现代工匠精神的职业人。

3.设置名师指导课程

名师是各个行业范围内的楷模,其不仅具备优秀的职业技能与工匠手艺,更难能可贵的是具备优质的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在工匠精神培养中设置名师指导课程对学生有着耳濡目染的作用。例如高职院校可以聘请民间、企业或者退休高职教师中具有影响力的名师作为特聘教师,以其为主讲教师开设学校企业衔接课程,为学生讲解由学校到企业这个过渡过程中,在基础知识运用、基本技能掌握和工匠精神塑造方面发生的转变,使学生对身份转变具有清晰的认识。名师可以以自身经验为基础,言传身教,为学生讲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外延。

(二)抓好日常思政教育工作

辅导员是高职院校学生日常思政教育工作的最终执行者,在一线从事培养和发展人的工作,是工匠精神的先行者。面对不爱读书、不听老师话、文化基础差的高职生应秉持一颗“匠心”,坚持教育的初心,用耐心、爱心、细心、责任心融入他们的世界,了解其所想所思所需,尊重、教育、感染他们,精雕细刻地培养高职生的工匠精神。例如辅导员对电气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过程中,要求学生?J同企业文化、遵章守纪、胆大心细、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具有诚信与服务意识。另外本校“立德、敬业、精技、创新”的校训正是工匠精神的真实写照,让“工匠精神”根深蒂固地植入辅导员队伍中,最终实现工匠精神在师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三)树立高职生执着的信念

执着的信念是学习和工作的精神支柱,其作为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对高职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过程中,可以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境界来建立信念,使其具有应对激烈社会竞争的良好心理素质。例如在机械设计专业工匠精神培养过程中,审核学生的设计作品时要有严谨敬业的态度,并在具体教学中要求学生精益求精,认真对待每一个线条、每一个模块。同时教师应在课堂为学生灌输企业对员工制图设计的高精尖的要求,学生通过多次反复修改达到完美的极致不仅是工匠精神的外在体现,更是在修复浮躁的心态和膨胀的欲望,最终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并撑起一个行业的脊梁。

工匠精神的培养第4篇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 工匠精神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改革开放至今经过几十年粗犷型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并非制造业强国。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拉开“供给侧改革”的大幕,提出“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的战略方针。而职业院校正在成为高素质产业大军的重要培养基地,成为契合产业升级、发展实体经济、促进中小企业集聚发展的中坚力量。只有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才能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同时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要,所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应是当下中职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1古今中外工匠精神的发展与传承

我国自古有“庖丁解牛”、鲁班、卖油翁等历史悠久、脍炙人口的“工匠”式传奇;让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古代四大发明;堪比神作、让世人叹服的北京故宫、万里长城等这些都是“工匠精神”的完美体现。

放眼国外,瑞士的钟表、德国的刀具和汽车、法国的香水等,无不是以“工匠精神”造就了其精湛,从而誉满天下、畅销世界。引领消费时尚的苹果产品其实就是天才的创意和工匠精神的完美结合 ,每一样产品推出时都会让全世界为之疯狂。其实从他们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中,我们不难看出“工匠精神”主要在于:对待职业一丝不苟,从不投机取巧,确保每个产品的质量;耐心和专注,注重产品的每一个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 ;使用的材料、产品的设计以及生产的程序,都在不断完善 ,不断提升产品工艺或服务的质量;对最新技术的不断钻研和创新 ,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塑造出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产品卓越性。

2职业教育过程中工匠精神的培养途径

2.1顶层设计、制度优化助推培养工匠精神

党的十以来,职业教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2013年全国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达到2543亿元,中职免学费已覆盖近90%的学生,助学金覆盖率近40%学生。从2015年春季学期开始,助学金的标准从1500元提高到了2000元;高职奖学金覆盖近30%学生,助学金覆盖25%以上的学生。

2.2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弘扬工匠精神

为了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职业学校应该在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方面进行职业化改造,将职业精神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加强工匠精神的渗透。我院通过校园生活报、新媒体等,介绍古今中外具有工匠精神的人物以及德国、日本、瑞士等国家工匠精神的传承。我院15年组织全体师生共同收看央视新闻节目《大国工匠》,通过观看节目,增强了学生作为职校生的自信心,同时也拉开了工匠精神进校园的序幕。16年11月末举办《弘扬工匠精神、成就职业梦想》大型演讲活动,并展开讨论畅谈工匠精神的意义,让工匠精神弘扬,深入学生的内心。

为使“工匠精神”深植于学生心中,我院营造了具有职教特色和时代内涵的育人环境,校园、教学楼和实训楼都有体现职教特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标语,尤其机电实训车间的布置更体现了摒弃浮躁、体现崇尚敬业、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的内涵、张贴了本专业工匠级人才的人物肖像及介绍。总之做到了让师生触目皆“工匠”文化,日常学习、生活无不深受“工匠精神”熏陶和浸染。

2.3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

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模式 ,专业课程的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将专业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兼顾专业的特点和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的特点,以就业能力为导向,在专业课程教学的目标、过程和评价等环节渗透工匠精神,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

2.4专业技能训练体验工匠精神

在校的短短几年,我们应该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行为习惯地培养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中之重。我校在学生实习中事无巨细,严格按照“7s”管理规定敦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能以身作则,在言传身教中对学生渗透“工匠精神”,摒弃浮躁,以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完成教学工作的每个环节,从安全防护的细节、到工具的有序摆放、加工过程的追求极致、实习结束的工具归位等细微处,从而逐步养成精细的习惯,形成追求精确、完美的“工匠素养”。

2.5工学交替、校企融合塑造工匠精神

我院从2014年7月建立了引领实训教学为目标的校办企业工学木业,采取“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热荩通过专业学习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真正做到边学边生产。既增加了理论知识,又增强了实际操作能力,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促进工匠精神的塑造。

总之,职业教育的核心是注重技能人才的培养,因为技能人才是工匠精神的最佳传承者。既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操作技能的训练,同时更要注重职业精神的磨炼,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让“工匠精神”渗透到学生的思想里,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职业意识,能够以敬畏的姿态对待自己的职业,成为他们将来就业和创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工匠精神的培养第5篇

关键词:教师集体 工匠精神 技工院校

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工匠精神回归成为时代的召唤。工匠精神要从学校抓起,而非到了企业才培养。技工院校不同于普通学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技工院校学生在学业、行为素质上也与普通学校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许多学生拥有较强的“抗教育性”,为此培养工作变得更为复杂,需要构建多方配合的培养体系。

一、工匠精神内涵与培养困境

1.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尽善尽美的精神理念,其核心内涵在于不仅仅把工作当做赚钱、养家糊口的工具,而是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著、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

(1)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把99%提高到99.99%。

(2)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以严谨的态度确保每个零件的质量,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

(3)执著专注。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因为真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上绝对不会停止追求进步。无论是使用的材料、设计流程,还是生产流程,都在不断完善。

(4)专业,敬业,创新进取。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艺无止境,推陈出新。杰出的工匠永远不会停步不前。他们会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物质条件改进或创造新的产品。

2.工匠精神培养困境

(1)学生特殊性决定了任务的艰巨性。中国技工院校的学生是在经过普通教育层层筛选之后,怀着迫不得已的心情来到技工院校学习的。如此,技工院校的学生无论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心理素质、学习基础等各个方面都与普通教育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直接导致技工院校德育任务的艰巨性。由此,功能性教师集体的建立也十分艰巨,需要从学校层面,合理安排,统筹协调。

(2)教师素养高低决定了任务的成败。技工院校的教师大多数不是来自师范院校,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面对如此艰巨的德育任务,建成功能良好的教师集体非常困难。学校应对新入职教师进行形式多样、相对全面、系统的培训。

(3)班主任制度的不完善决定了任务的长期性。我国现行班主任制,是建国初脱胎于原苏联20世纪30年代开始建立的班主任制。实际上,我国现行班主任制已经同它最初发生的那种制度渐行渐远。我国现行班主任制度赋予班主任的实际功能是:作为有别于任课教师的德育工作者,易产生包办班级学生德育的误解,又代替学生组织包办班务,从而成为有别于其他学生行为管理与指导责任制度的特殊经验形式。这样的班主任制度,如何能够构建功能性的教师集体呢?

二、教师集体要义

所谓教师集体,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概念。马卡连柯认定:以往教育书籍往往把教师看成了孤立的个人,教师之间没有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如此,怎会有真正的教育过程。由此,他确立了教师集体的价值观念和思路。

第一,教师不是个体,应属于“教师集体的一分子” 。因为“凡是教师没有结合在一个集体里的地方,凡是集体没有统一的工作计划,没有一致的步调、没有一致的准确的对待学生方法的地方,那里就不会有任何的教育过程”。教师集体不是随意组合起来的,而是要合理地、有目的地组织起来。即使有的教师个人能力较弱,一旦形成合理配置的教师集体,那么能力较弱的教师,其作用未必比其他的优秀教师小。

第二,教师集体和学生集体不是两个集体,而是一个统一的教育集体。首先,构建教师集体,不是为了单独培养个别学生,而是为了培养学生集体。其次,仅凭单个教师个人的努力,不足以培养学生集体,只有诉诸教师集体才可实现。学生集体一旦形成,它本身就成为教育的主体。

第三,教师集体具有一般“社会组织”的特征,即集体有着共同的见解,共同的信念,彼此间相互帮助,团结合作。

第四,教师集体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学生集体的作用和对个体教师的影响上。在教师集体中,新教师能够通过与老教师的交流、合作,使得自身快速成长起来。

三、工匠精神培养体系的构建

在普通教育中,教师集体建设的提出由来已久,但是实践效果却不理想,关于技工院校德育工作教师集体的探究较少。技工院校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班主任的工作更加头绪纷繁,往往事倍功半。

技工院校的班主任都是兼职班主任,他们都是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兼任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往往忙于琐碎事务,分身无术。教师集体的构建有助于减轻班主任工作量,提高德育时效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将班主任从德育“无底洞”中解脱出来。

1.“班主任―任课教师”的教师集体

目前班级管理的现状大多是“一师多生”。班主任独自承担着学生的教育职责。在许多技工院校,班主任制度甚至被简化为班主任包办班务制,即由班主任包办了许许多多本应由任课教师或学生承担的或分担的班务。

任课教师成了班级管理的边缘人,游离在班级学生教育管理之外。由此产生的后果是:由于时间、精力、专业素养等限制,很多班主任把工作重点都放在了学生纪律管理上,每天被班级琐碎事务缠身,无暇顾及学生的个性从而进行多样性指导,更无法结合专业实际,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这种现状,严重影响了学生成长的多种需求,技工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目标也难以实现。此外,过重的工作压力,缺乏成就感的工作过程,还使得很多教师不愿担任班主任。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作为技工院校,是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通力合作。技工院校的特殊性决定了建立“班主任―任课教师”教师集体迫在眉睫,尤为重要。

德育导师制,即由班级任课教师中的骨干教师担任导师。导师制实行双向选择,每位导师负责联系4~5名学生,结合专业课的学习进行个性化指导,架起师生间的“心灵桥梁”。任课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结合专业课的学习,尤其是实操课,培养学生严谨、耐心、精益求精的精神。班主任和德育导师互相合作,相互配合。首先,班主任要创造条件,让德育导师和学生间加强沟通,让学生认同、欣赏、敬重自己的导师。其次,尊重德育导师,让他们获得班级管理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再次,班主任和德育导师之间要多沟通,相关支持,共同成长。

德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中。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不存在无教育性教学”。班主任―任课教师集体的建立,能够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阵地作用,充分利用课程特点,逐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2.“班主任―专职学生工作者”教师集体

目前许多技工院校都设有专任的学生管理工作者。以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为例:学校实行院系两级管理,校级有学生处,各系有学生工作部(简称学工部),班级有班主任。三类不同层次的学生工作者可以组成功能性教师集体。教师集体不是简单教师的群体,是相互配合,合理组织的功能性集体。它可以有不同形式的组成方式。

(1)以违纪学生帮教为主要任务的教师集体。违纪学生的教育、矫治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难点。以校学生处心理咨询室、系学工部、班主任形成的良好的教师集体,可以很好地、系统地教育学生,效果较好。

首先,学校会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发现疑似问题会及时与系学工部、班主任沟通,关注学生,预防问题的发生。再次,班主任会和问题学生沟通,让学生参与校心理咨询室的集体辅导及个人辅导。最后,系学工部会组织针对问题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矫治问题,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德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以班级常规管理工作为主要任务的教师集体。学校的工作由校学生处下达到系学工部,然后再传达给班主任或班级学生干部。在常规管理工作中,由系学工部专职学生工作者和班主任组成教师集体,配合得当,强化落实管理规定,培养良好的班级班干部队伍,加强班级常规管理,实现管理育人的目的。真正的教育是“管理”和“育人”融为一体的,即管理是以育人为目的,没有以育人为前提和目的的管理不是教育;育人需要管理作保障,没有有效的管理,育人活动难以维系和实施。

(3)以学生活动为核心任务的教师集体。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在学生工作中强调“活动促转变”,即通过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各系学工部有专门负责学生活动的教师、学生干部。班主任与其组成良好的教师集体,有利于开展学生喜欢、适合学生的活动。

专业活动方面,学校组织校级技能大赛、创新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组织并参加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认真、严谨、专注、精益求精等精神品质。同时,通过活动可以培养班级学生的集体意识,形成良好的班级学生集体,这本身具有教育作用。在这期间“教师集体―学生干部集体”和“班级学生干部集体―系学生干部集体”的作用非常重要。教师集体的价值之一是对学生集体的作用。

3.教师集体-学生集体

马卡连柯强调,教师集体和学生集体不是两个集体,是一个统一的教育集体。任何德育工作都要最终落实在学生集体中,而非松散的学生群体中,才能切实达到德育目标。在教师集体构建中,要注重学生集体的建设。现实德育工作中,仅凭个别教师一人努力,不足以培养良好的学生集体。

如:班集体的建设,需要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配合;系学生干部集体的建设,需要班主任和系专职学生工作者配合;整个学校学生集体的建设,需要全校德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学生集体一旦形成,它本身就成为教育的主体。学生在集体中通过集体进行自我教育。

四、小结

作为技工院校,德育任务更为紧迫,如何在“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让班级教师集体的建设成为“全员”德育的基础性工程,人人成为德育工作者,让班主任从繁琐的德育“无底洞”中解放出来,是一项十分重要和迫切的工作。

当前,国家强调技能人才的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的培养纳入德育工作中,培养技工院校具备工匠精神的学生。我们需要通过不同方式的教师集体去系统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真正实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卡连柯.马卡连柯全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

[2]陈桂生.班主任制[J].上海教科研,2007(1).

[3]陈桂生.“教师集体”辨析[J].思想・理论・教育, 2002(4).

[4]陈桂生.聚焦班主任[M].北京:教师科学出版社,2012(1).

工匠精神的培养第6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工匠精神;勤工助学;职业能力

[DOI]10.13939/ki.zgsc.2016.32.217

1 引 言

总理在2016年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并指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里,这不仅看到了工匠精神的回归与重塑,更让国人看到了民族的希望。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贫困生的规模正在逐步增大,建立健全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越发变得紧迫。然而目前有一些高职院校在开展勤工助学资助工作时,往往走进重物质资助、轻精神资助、忽视职业素养培养的怪圈,重塑工匠精神更成为了一句空话。勤工助学是高职院校开展贫困生资助育人的一个重要抓手,只有创新勤工助学的新途径,拓宽勤工助学的组织形式、资助思路等,才能充分发挥这一育人的抓手功能。只有在勤工助学过程中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不断对贫困生灌输工匠精神,他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一精神的真正内涵,我们才能持续提升贫困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才能真正发挥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

2 高职院校勤工助学误区

2.1 重视物质资助

勤工助学是一种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的重要方式,它对于缓解贫困生经济压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许多高职院校资助管理部门在开展勤工助学工作时,能提供给贫困生的岗位主要局限在一些低层次、劳务性、简单易操作、临时性的工作,谋取少量物质报酬;他们往往重视对贫困生的物质资助,着眼于缓解学生当前经济困难,不能有效纠正贫困生“勤工助学就是打工赚钱”的错误认识。这种误区造成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对勤工助学活动不能给予全面的认识,势必影响勤工助学育人功能的正常发挥。

2.2 轻视精神资助

家庭经济基础差造成物质的匮乏和贫困,出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往往有走向两极分化的趋势,一类贫困生积极进取,排除万难,将贫困作为磨炼人的催化剂,化苦难为自己发愤图强的动力,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另一类贫困生恰好相反,自甘堕落,自我否定,苟且偷生,安于现状,缺乏人生美好蓝图的规划,这一类贫困生由于经济贫困很容易造成自卑、偏执、过度敏感等心理障碍,最后陷入缺乏自信、逃避现实、自我封闭和失去动力等泥潭而不能自拔,最后影响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和日常交往。一些高职院校资助工作部门忽视了对这一类学生的精神资助,出现了经济上缓解一时困难、精神上问题不断的怪圈,进入缺乏“精神解困”的误区。

2.3 忽视职业能力培养

参与勤工助学活动的学生和单位等都没有很好地认识到勤工助学强大的育人功能,没有看到勤工助学在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由于这种认识的片面性,以及勤工助学岗位缺乏专业化、系统化和社会化,势必影响勤工助学学生的积极性,他们对待工作也不够积极和重视,更难与贫困生所学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由此造成贫困生在进行勤工助学活动后各种职业能力没得到有效的提升。由此可见,这种忽视职业能力培养的做法必将影响贫困生的自我价值实现、能力培养、人生规划等方面,需要我们进一步地提高和深化。

2.4 缺乏工匠精神塑造

尽人皆知,高职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更是职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使命。高职院校开展勤工助学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把育人的主阵地――校园延伸到了社会。不少高职院校由于缺少对育人功能重要性的认识,忽视了勤工助学过程中工匠精神的正确引导和培养,贫困生仅仅将勤工助学当作赚取生活费的工具,那种对待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执着的态度很难融入贫困生心目中。

3 基于工学结合视角的高职院校勤工助学学生“工匠精神”培养探索

3.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1903年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在全世界率先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可能是当前实行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源头,它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以职业作为导向、以学生社会竞争力为目标,这些可能是其经久不衰和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工学结合是以职业为导向,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将课堂教育和校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培养市场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由此可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培养学生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单位负责的态度,积极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3.2 基于工学结合视角的勤工助学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进行有益尝试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切入点,许多高职院校积极开展各具特色的探索实践,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称登云学院)是一所被前海协会会长陈云林称为两岸教育交流先行者的全日制民办高职院校,积极探索专业、专注、精准、创新和个性化的培养理念并作了有益尝试。登云学院自建院以来一直致力于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高职教育改革,培养市场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经过近六年的探索实践,具有登云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初步成型,已经形成“一载体(以工学结合专班为载体)、两体系(项目课程和核心课程)、三阶段(基本素质培育阶段、专业技能训练阶段和综合职业技能培养阶段即工匠精神培养阶段)”的独特学生培养模式,即学校和企业以“工学结合专班”为载体,将学校教育教学资源与企业的技术、设备及人才等资源相融合,将共同设立的“项目课程体系”和“核心课程体系”相融合,分三个阶段对学生进行基本素质培养、技能培训、综合素质和技能培养等,使个人兴趣、特长和岗位链接,培养认同企业文化、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专门人才。

4 基于工学结合视角的高职院校勤工助学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对策分析

高职院校在充分了解当前高职院校勤工助学误区的前提下,应当结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勤工助学新模式,将工学结合与勤工助学资助有机结合,通过不同文化形式渗透到校园,潜移默化地对勤工助学学生的“工匠精神”加强培养和引导。

4.1 校园“工匠精神”文化

“工匠精神”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精神,营造具有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更是每一个高职院校师生所为之奋斗的目标,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与校园的专业课程、日常教学、社会实践、人文素养教育等相结合,让工匠精神在校园内生根发芽。将工匠精神所具有的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融入到专业课程设计、教学课程、课程实训等当中去,高职院校和教学老师有意识地将工匠精神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之一。高职院校要强化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亲身体验、知行合一,鼓励学生大胆地走向社会、走向现实,大力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适应能力,提升学生的技能,促进书本上知识“内化”为学生真正的“本领”;通过这种“工学结合”体验式训练,学生对知识、社会等的认识不再局限于书本上,从而认识真正的“自我”和社会;在这个学和做的过程当中,学生能真正感受到和获得切身的体验,那就是工匠精神对职业、岗位、社会、单位等的态度。另外,在对学生进行日常人文素养教育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工匠精神的引导,通过课堂教学、黑板报、张贴展览、校园微信、多媒体、校园广播、网络视频、讲座、校园活动等形式多样的途径来加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等正向引导,逐步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且内化为自身所需的职业态度。校园文化是培养学生具有工匠精神的重要阵地和领域,具有工匠精神内涵的校园文化才能培养学生具有“知行合一,止于至善”的境界。

4.2 企业“工匠精神”文化

培养包括勤工助学学生在内的高职学生具有现代企业的工匠精神,仅仅依靠高职院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还与提供岗位的企业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积极开拓勤工助学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充分利用校外各种实践基地,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企业积极参与到培养学生具有工匠精神当中去,这对于学生潜移默化中涵养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充分发挥企业的“工匠精神”文化的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是企业的核心和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源泉和指引企业前进方向的灯塔。按照层次划分,企业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它包括企业产品、企业制度、企业行为、企业精神、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文化。企业“工匠精神”文化贯穿于企业各个文化层次内,从企业看得见的产品、厂房,到无形的规章制度、员工行为、企业家行为以及企业精神等,无不体现着企业的工匠精神,逐步成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诚如海尔企业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海尔公司初期砸冰箱的故事,就是企业家对待产品品质的要求,这就是工匠精神在企业人身上的体现,促使海尔成为享誉海内外的知名企业。

4.3 社会“工匠精神”文化

“工匠精神”的渊源颇有来历可讲,恩格斯曾经说:“工具的使用是人脱离动物界的第一步,劳动使人真正成为人。”由此可见,“工匠精神”打从人之为人之时,就是人类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了。国务院总理在2016年全国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激起了很多人大代表的深入思考和共鸣,让人耳目一新。这预示着培养工匠精神将成为今后各行各业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具有工匠精神的人必将在全社会受到应有的尊重,这为我们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夯实了重要基础。然而,全社会要营造和培育工匠精神文化氛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并不是一场报告讲座、一个通知、一个单位部门、一两天等所能完成的,这需要全社会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长时间去开展,这需要我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去做工作,从基础做起,从娃娃抓起,逐步促使“工匠精神”成为全社会所追求的崇高目标。政府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强调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力争做到制度化和规范化,将工学结合与资助育人相融合;政府要正向引导,以工学结合平台促进勤工助学的内涵从单纯的“经济功能”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功能”的顺利转变。

5 结 论

勤工助学是高职院校资助管理部门一项重要的工作,它是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帮困”和“精神解困”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更是高职院校开展资助育人的一个重要的抓手。我们需要不断走出当前高职院校勤工助学工作的误区泥潭,创新资助育人的新路径,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勤工助学有机结合,积极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培养融入到勤工助学活动当中,最终实现资助、育人、培养和工匠精神交融在一起,实现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总之,全社会只要有为勤工助学学生服务的意识,从现在抓起,脚踏实地,在社会、企业和校园三种不同形式的工匠精神文化的熏陶下,我们勤工助学学生的劳动、就业、求学等观念都会发生改变,一个个“小工匠”将会脱颖而出,我们的制造强国目标就不再遥远。

参考文献:

[1]工学结合[Z].百度百科.

[2]李源泉,袁艳红.高职工学结合专班学生权益保障的SWOT-PEST模型分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5):105-109.

[3]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工匠精神的培养第7篇

一、对工匠精神的认识

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能够运用新的技术力量来改变具体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加快自身发展。这种具体的研究成果还受制于自身的努力程度,当人们处于被动局面时,就应该从具体的研究成果上下功夫,这样才可以有效地促进工匠精神的落实。例如,2015年央视新闻推出了《大国工匠》专题片,这种工匠精神才是值得人们学习的。同时,人们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做好各方面的研究,加快实践研究成果的进度,为进一步做好调整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本科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概述

人们可以深入到本科院校来进行科学化调查,将具体的设计转化为对产品的深入美化。这种行为可以算是工匠性的职业培养,为推动整个本科院校的教育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欠缺一些实践经验,人们不能够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这容易产生挫败感。为此,要加快对这方面的深入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这是人们进一步搞好实践研究的重要内容。

人们根据实际的研究成果,根据具体的产品进行科学化的设计,从而迅速提升自己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依靠一些不成熟的教育观念。这种教育观念就像是一种产品,人们要学会利用和设计的办法,从而让学生产生兴趣。人们一定要坚持做好实践的调查工作,认真地领悟工匠精神。扮演好设计工匠的角色,才是最重要的目的。

(二)O计具体的调查思路

1.传统落后观念的束缚

我国是一个传统观念很强的国家,一些从古到今的名言都体现出这一点。生活中,人们没有及时地进行科学化设计,具体的做法也不符合发展的需要,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不科学化的发展势头,所以一定要重视教育。

2.复杂社会因素的作用

人们根据社会发展的复杂程度,进行实践操作训练,从而真正体会出工匠精神。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如果人们没有积极性,将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这对于诸多精神体验将会起到启蒙性和教育性的作用。

三、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设计研究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工匠精神需要进行科学化设计,达到一种既可以教育人才,又可以美化人才的目的。商洛学院按照围绕“一个中心”、促进“两个结合”、坚持“三项原则”、实施“四大工程”、着力“五个环节”的“12345”培养模式,推进自身教育创新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围绕“一个中心”进行设计

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还需要不断进行研究,围绕“一个中心”进行设计,从而完美地达到工匠精神的实践效果。

(二)促进“两个结合”设计的完成

形成科学化的观念后,人们就应该从严进行教学,将一些最关键的精神给予讲解,设计好一些典型的工匠案例进行示范,从而有效地推进工匠精神的实施。很多人不能理解如何进行实践分析,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一定要保证研究的全方位性,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在实际过程中,一定要坚守岗位,积极落实工匠精神。

(三)坚持“三项原则”进行设计

往往一些不切合实际的东西是需要进一步设计的,设计好了,容易被人们所喜爱。这是因为人们顺应实际的发展需要,做好工匠设计的深入分析,理解清楚如何做好这些工作,并紧紧依靠实践经验指导实际工作。

(1)具体的培养路径设计很重要,人们只有不断设计新形式,才可以在实际工作中达到锻炼的目的,只有通过实践磨炼,才可以有效地促进职业发展的顺利完成。所以,做好思想性教育设计,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2)实际的管理队伍建设,也是一种设计的需要,通过精心的设计,人们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念。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学校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需要进行设计,每一位教师应该发扬工匠精神,设计好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样才可以加快实践操作,为进一步推动工匠精神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本科院校培育工匠精神需要精心设计

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都可以进行设计。精心设计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还可以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相互促进、同步提升。例如,机械系一名学生,在华泰汽车集团欧意德发动机有限公司顶岗实习期间,发现送料小车上的两对塑料小轮大小不一,对曲轴的正常旋转起到了阻碍作用。他经过反复试验研究,发现把小轮用车床车掉2毫米,气动装置就完全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他的改进建议帮助企业解决了一项技术难题,得到集团领导的重视和采纳,并给予了奖励。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因知识、技能、素养并重,赢得了用人单位的认可和社会的好评。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及用人企业满意度连续5年保持在90%以上,全日制高职招生连续三年持续上升,新生录取率、报到率位居省同类院校前列,推动办学进入了良性循环。

五、结语

本文结合实际,主要研究和分析了工匠精神培养的产品设计专业课堂教学改革,希望能够给予读者一些借鉴。

工匠精神的培养第8篇

关键词:高职;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最初作为政治用语被写在政府报告之中,成为全国人民讨论的重点。工匠在我国发展中虽然是一种抽象的意识形态的存在,但是无法被复制,是我国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培养人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而高职教育作为我国的主要育人途径,以技术和能力培养为核心。而工匠精神正是人们在技能实践过程中培养的。因此,高职教育是锻造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而工匠精神不仅涉及技术层面,而且还涉及人文层面,与人文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职人文教育也成为锻造工匠精神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高职院校就运用人文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深化学生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研究以高职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不仅能够加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而且能够有效拓宽工匠精神培养的途径。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及意义

1.工匠精神的内涵。我国古代便已经有了工匠精神,但是,我国古代的工匠精神与现代所提倡的工匠精神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而且,东西方的工匠精神内涵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具体来说,我国古代的工匠精神主要以道德精神为核心,强调德艺兼备,主要通过身心传授的方式,让受教育者亲自实践才能够获得。并且,我国古代的工匠精神十分强调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要求在工作中强力而行。另外,古代工匠精神还强调爱国为民精神和精益求精精神。而西方的工匠精神与西方人追求完美的文化理念有着密切联系,追求完美在西方已经成为共同的精神。这是因为无论是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还是基督教都提倡追求完美与极致。虽然古今中外所倡导的工匠精神外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是仍存在着很多共通之处,都强调爱国、敬业、求精、创新。而我国现在所强调的工匠精神主要包括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延伸层面这三个层面。其中,物质层面的主要内容包括技能和技术,工匠在产品锻造的过程中想要打造好的产品必须具备熟练的技术和高超的技能。因此,物质层面的技术和技能是工匠精神的基本条件。精神层面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主要包括追求完美、精益求精、创造卓越等在内的隐性内容。延伸层面主要指工匠精神所倡导的创新精神,要求人们运用工匠精神在做好基本工作的同时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2.工匠精神的内涵。首先,工匠精神能够提高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工匠精神对高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成为了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在高职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让学生学会敬业和奉献,使学生在日后工作中能够精益求精,以追求卓越和创新为主要目标;其次,工匠精神的培养有利于解决社会上的浮躁和应付工作的现象,使人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精益求精地对待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社会生产发展;最后,工匠精神作为我国精神文明的重要补充,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巨大的促进意义。工匠精神深化了职业道德和社会主流思想,不仅对人们的行为作出了规范,而且能够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二、人文教育内涵及意义

1.人文教育的内涵。人文教育是主要针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实践而进行的个人教育或社会教育,其主要目的是塑造理想人格,提升受教育者的内心境界,以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而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强调通过传播文化知识的教育、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人生实践来培养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并且,人文教育既重视文化由外而内的养成,也十分强调个体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强调人对社会的人文关怀。而且,人文教育主要包括人文主义教育、人文学科教育和成人教育这三个方面。其中,人文主义教育主要培养受教育者的人文意识和人文情怀。人文学科教育主要向受教育者传授相关的人文知识。而成人教育主要面向广大社会群众,旨在提升社会群众的人文素养。2.人文教育的意义。首先,开展人文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受教育者人文意识和人文素养,丰富受教育者的人文知识,拓宽受教育者视野,加强受教育者对我国传统人文知识的了解,促进传统文化传承;其次,开展人文教育能够丰富补充学科教学,帮助学生获得在学科之外的知识,提高教育质量;最后,人文教育能够在提高人们人文素养的基础上,促进我国文明建设的发展。

三、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之间的关系

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之间有很多内容是相通的,两者密不可分。首先,工匠精神追求真实和完美,要求在制造或创造产品的过程中求真求实、尽善尽美,以塑造最佳品质的物品,进而使制作者产生美感和愉悦感。而人文教育即包括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强调受教育者审美能力和高尚审美情趣的培养,要求受教育者能够以正确的审美态度对待文化产品。并且,人文教育十分注重情感教育,强调受教育者对文化产品或文化现象的情感体验,要求受教育者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掌握文化的内涵;其次,很多文物古迹、手工艺术以及文化瑰宝等都是工匠的智慧结晶,蕴含着工匠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精神追求。同时,这些文物古迹、手工艺术和文化瑰宝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工匠在打造优质产品的时候需要与文化相结合,赋予手工艺术品较高的文化价值;最后,我国古代工匠在打造产品的过程中讲求琢磨和切磋,而这一方法和态度已经被古人运用在修身、政治和文学创作之中,广泛渗透到人文领域,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由此可见,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有着密切联系。高职院校在培养工匠精神的过程中不仅要采用技能锻炼的方式,而且还要积极开展人文教育,实现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的结合。

四、以高职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首先,工匠精神是我国现阶段所强调的重要精神指南,政府十分重视工匠精神的培养,要求面向全体社会群众开展工匠精神教育,培养全社会的工匠精神;其次,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有着密切联系,以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工匠精神培养的又一重要途径;再次,高职教育能够鲜明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的。而工匠精神是技能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精神。因此,高职教育开展工匠精神培养十分必要。并且,高职人文教育能够将技能操作相关文化内容与工匠精神相联系,丰富工匠精神的内涵,实现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最后,以高职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是全社会的要求。在当今市场环境下,技能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熟练地操作技能,而且还需要具备敬业奉献、精益求精、乐业创新的工匠精神,能够在工作中追求卓越,积极创造。而以高职人文教育锻造人文精神能够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工匠精神,满足社会的要求。由此可见,以高职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十分必要。

五、以高职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存在的不足

首先,部分高职院校忽视人文教育,不了解人文教育对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具体来说,部分高职院校只重视学生技能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专业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这些学校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甚至误以为高职院校的学生不需要接受人文教育学习人文知识,只需要学会技能知识,拥有操作技能即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缺失,难以运用人文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其次,部分高职院校忽视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人文工匠精神只是政府提出来的相关要求,采取应付的态度对待工匠精神的培养,只是将工匠精神的培养放在口头上,并没有采取相关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导致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并没有真正实施;再次,部分高职院校在以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的过程中没有将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相结合,也没有对人文精神中所包含的工匠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只是向学生讲解相关的事例,缺乏深入分析,教育效果不明显;最后,部分高职院校在以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的过程中的教育方法不正确,只重视理论的灌输,一味向学生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而一些历史性的人文知识距离学生较远,存在着较大的抽象性,学生很难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根本无法完全理解人文知识所体现的工匠精神。由此可见,教育方法不合理严重影响了人文教育对工匠精神的培养作用。

六、以高职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的途径

1.开展人文教育。高职院校应积极充分认识到人文教育对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人文教育,为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学习提供充足的人文养分和肥沃的人文土壤,在让学生掌握技术和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为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人文教育的相关选修课,并通过开展人文教育讲座、人文知识竞赛、人文精神评比等活动来加强学生的人文实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另外,高职院校应将人文教育与工匠精神培养作为一个整体,在人文教育中渗透工匠精神,充分发挥人文教育的工匠精神培养作用。2.注重学生责任心的培养。责任心是做好任何一件事情的前提,只有具备较强的责任心才能够激励制作者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具体来说,人们只有具备责任心才能够主动关心自己周边的事物,关心社会,也才有动力思考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并运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来寻找创造性的解决方法,加强对生命和环境的人文关怀。为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思政教育,强调学生的责任心意识,通过理论和实践教育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情感,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做到精益求精,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3.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哲学、自然等学科知识。工匠精神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并与我国传统文化以及哲学、自然学科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应积极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文学艺术知识、自然学科知识、哲学知识等方面的知识。为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开设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哲学、自然学科等相关的选修课程,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让学生在了解各学科人文知识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各学科所蕴含的工匠精神,进而为工匠精神的培养提供坚实的文化知识基础。4.开展德育教育。德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进而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而正确价值观念、崇高理想和健全人格是锻造工匠精神的基础,只有具备了健全的人格、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才能够使学生在日后工作中正确对待自己的工作,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促进学生积极向上,追求卓越。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放在首要位置,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并且,高职院校应在德育教育中渗透工匠精神教育,将德育教育与工匠精神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工匠精神锻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学习自觉性。5.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审美能力。优秀的工匠在产品制作的过程中会融入自身的想象和审美情趣,将自己的创作灵感与创作技能完美结合,进而制作出高品质产品。因此,高职院校在以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的过程中重视学生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首先,高职院校应将想象力培养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尤其要在抽象知识讲解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其次,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审美教育,通过音乐艺术课程、美术课程、艺术欣赏课程等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品质;最后,高职院校应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进行产品创作,并开展创造竞赛,通过学生实践来培养工匠精神。

作者:傅向东 单位: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曹萱.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理论探究———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论纲》[J].中国教育学刊,2017(01).

[2]庄群华.培育工匠精神:高职院校的应为与可为[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

[3]宋逸成.图书馆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兰台世界,2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