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课程特点

初中课程特点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29 16:31:45

初中课程特点

初中课程特点第1篇

列宁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刻的感情。”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爱国主义传统世代相袭,犹如一条红线贯穿历史始终,成为中华民族一面战斗的旗帜,鼓励着世代炎黄子孙为中华的崛起、繁荣、发展而奋斗不息。爱国主义是中学地理课程情意目标中的重要内容,从1904年的《奏定中学堂章程》中“养成其爱国心性志气”,到1936年的《初级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养成其爱护国土之观念”,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颁布的任何一部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无一不出现“爱国主义”目标,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地理教育以育人为核心,爱国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也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中学地理在爱国教育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地理教师应深入挖掘地理课程资源中蕴涵的丰富的爱国教育要素,通过地理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责任感,从而激发他们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心,知国、爱国、报国是地理教育永恒不变的主题。

地理课程情意目标内涵日益丰富

建国以前,情意目标未给出确定的名称,直到1963年的《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中首次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名称,该大纲的“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中提出“地理的教学内容,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教学中要善于利用这些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名称“统治”时间最长,达近30年之久。

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用)》中首次提出“思想教育”名称,将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改称为“思想教育”;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首次出现“德育”的提法,正式将“思想教育”要求改为“德育”要求;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设置上,以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为本,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目标,从而代替了传统的“传授基础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教育”的教学目标。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代传统的思想教育,更具有理论的科学性与实践的可行性意义。

地理新课程情意目标是继承更是发展

初中课程特点第2篇

1、新教材的知识点带有前瞻性,超前引入性和重复性。譬如,“a bit of”这个短语,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59课上才正式学习,而编者早就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一册(下),第72课的Workbook上提前导入了,体现的“张思中英语教学法”中的超前引入规则。类似的,还有“sad”一词,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一册(下),第84课就出现了,而该词却要等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77课,才正式学习。再例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23页第三段引入“Work must come first”(工作第一)这个句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95页第6题,再次呈现“Work comes first”这一短语,进行复习巩固,体现其反复呈现的思想。

3、新教材注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适度点拨学生注意语言用语规范。英语交流中的困惑,不仅表现在词汇量的多与寡,还表现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上。新教材注意在原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内容。除了原教材中有关中英文姓名的差异、接受礼物时的差异以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还在仲秋节这一单元增加了感恩节的内容,讲仲秋节(The Mid-autumn Day)同时进行感恩节(The Thanksgiving Day)的介绍,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对比了解两个秋天节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既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文化意识。再如在这册书的On the farm这一单元,既介绍中国的农场,也介绍美国的农场,也是为了让学生区别不同国度的人文风情。西方人一般重视个人的隐私,他们不愿意别人问及有关自己年龄、宗教、收入、婚姻状况等情况。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35课,课文注释有关西方的忌讳话题的注解。

5、新教材紧跟时展的脉搏,响应党的号召,扩充了大量信息,思想性强,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大致表现在①关注西部大开发。新教材选编的内容不仅介绍于我国大城市的面貌,而且反映西部地区(如新疆、西藏、内蒙、陕西等)的面貌。②注重科学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9单元讲解的是The memory Robort,谈论有关智能机器人的故事。③ 紧跟时代步伐,关心时事。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71课的Workbook上有这么一个句子“After we heard Samaranch said “Beijing”, we jumped up and shouted“ We have won!”那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呀!③关心社会,关心环境,。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67课有句“After you use plastic bags, you mustn’t throw them about”,体现了教材引导学生关注“白色污染”的防治问题。④列举并扩展了报刊上常见的缩写词,如UN(联合国),HK(香港)、ID(身份证)等缩写词。

6、新教材趣味性浓烈。新教材的话题新颖、生动有趣,增加了谜语、谚语、小诗和幽默短文等内容,切近时代生活。新教材配有丰富的卡通图片,形象逼真,适合现代年轻人的认知情趣。此外,新教材增加了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并感兴趣的话题,如节日、旅游、音乐、机器人等,所设计的情景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易于激发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的动机,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Workbook第154页最后一部分是一首诗歌“Look at the moon”,很有诗情画意,学生在读这首诗时,既可以发挥想象力去体味和欣赏到美的月色,分享诗人当时的欢乐心情,又复习了形容词及其比较级的用法,巩固了基础知识。

二、新教材的缺陷性:

5、Workbook内容与学科检测的题目标准脱节,答案背离学生学习的大纲及内容。素日检测考试以阅读、选择、完形填空等题目类型为主,而课本的Workbook却很少有类似的考查题。此外,Workbook上的有些题目答案背离学生学习的大纲及内容,显得与新教材改革出新的目的有点相悖。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69页,第63课的Workbook第三大题第4小题“我可以过几天还你这本历史书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和延边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案第二册(下)第169页确定的答案为“May I return the history book to you a few days later”,笔者认为不妥,因为return这个单词学生还没有学习,所以笔者认为翻译成“May I give the history book back to you a few days later”最恰当。

6、课文例文与交际话题侧重于城市学生生活,与农村学生的活动空间和生活经验距离很大。譬如:发送电子邮件,磁卡电话的运用、交游、饮食等话题,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教师来讲就知之甚少,对学生来讲更是海市蜃楼。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71课,第一段(Practise)的要求是把课文所给的5幅图画表达的食物带入对话中操练句型,然而那些食品如果不是借助资料来对照,冷不丁地拿出来就连老师也困惑不解,因为这些东西就连老师也没见过,更谈不上吃过,又如何来辨别那是乳酪(cheese)还是汉堡包(hamburger)呢?

7、教材矫枉过正,把过去的诸多优秀篇目删掉了,实为美中不足!时代在变迁,人文在改变,把教材推到时代的舞台,使之接近受教育者的认知特点,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然而历史毕竟存在着某些永恒的东西,那就是人类几千年来遗留下来的精神宝藏和文化遗产。譬如,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英语课本(八十年代本),编撰的《蝙蝠为何夜间出来》,《猴子和鳄鱼的故事》,《小高斯的故事》、《移动的“黑板”》、《难忘的一课》等文章,不仅具有丰富的语言知识,而且具有深刻的思想教育意义,都是非常优秀的篇章。笔者认为,哪怕在新教材的Workbook后再加上个阅读理解的栏目呢,将这些优秀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对学生的思想培养和知识完善不无补益!

三、对使用新教材的建议:针对于新教材的优、劣特点,笔者认为在组织英语课程改革教材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学习新教材的词汇。在学习单词时,应把握好三个尺度:

①集中学习单元单词,分散学习目标,逐课消化掌握词汇。集中学习单词是“张思中英语教学法”的理论精髓,而且新教材的单元单词都集中在一块,所以我认为在学习新教材时先集中学习单元词汇,这是关键的一步。在集中识词时,可采用每生一词试读词汇法引入新词学习目标(完全可行,我们从小学就开设了外语课,音标关应该说问题不大),然后教师纠正并规范读音。这样不但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体会到成功和师爱,又传授了学习方法,“授之以渔”促进了学生自我学习技能的发展。按照《教育心理学》“首因效应”原理,应该说在领读单词以后,教师立刻让学生当堂课就掌握词汇是一种方法,但我不提倡这种做法,特别在使用单元词汇量过大的新教材组织教学时。我认为“首因效应”是重要的,因此教师在教授单词时,可以采用实物教学法(Use real objects)、卡片展示法(Use pictures or cards)、教学课件授受法(CAI)等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好教育教学的首因效应。但我更欣赏“张思中英语教学法”中“反复呈现”这条教学原则,而且“螺旋式前进,旋转式上升”的观念一直是人教社这几年编写新版教材的指导思想,就搭上《教育心理学》在谈到记忆方法和原则时也一再强调反复记忆的必要性,更何况《初中英语教材培训材料》第27页也明确指出“单词应分别呈现,不宜集中学习,一步到位”。所以,我认为在集中识词(所有同学只需会读词汇,仅有少数同学能够拼读部分词汇)的基础上,分课消化掌握词汇,小步化教学目标,即教师在上每一节新授课之前,先运用多种技巧让学生强化当堂课需要掌握的单词,如此类推,在单元知识学完后再进行一遍词汇集中巩固,这样以来,除了几个别的学生外,99%的学生能完成词汇学习目标(Learning aims)。

②掌握(Productive)黑体词汇,理解(receptive)常规白体词汇,了解Workbook练习题中出现的词汇。“深挖洞,广集粮”,扩充词汇,是提高英语表达能力的前提。新教材词汇量大,全部掌握课本词汇学生倍感困难,只学黑体词汇显然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所以许多教师抱怨新教材的词汇学习无处择手,不知掌握多少是好" 。我个人认为这是没有悉心领会教学大纲要求和为学生全面成长负责的消极表现。《初中英语教材培训材料》第27页要求“有目的的扩充学生词汇量,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小词典。培养学生独立查字典、独立猜词的能力。”因此我在教授新教材时,制定的词汇学习目标是“掌握黑体词汇,理解常规白体词汇,了解Workbook练习题中出现的词汇”,用“四会”分词法来区分目标就是,课本单词表上的黑体词汇需达到四会(听、说、读、写)目标,课本单词表上的白体词汇需达到三会(听、说、读)目标,Workbook上的生词汇达到二会(读、说)目标。实践证明这种新教材的词汇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由于新教材的知识环节编排具有“前瞻性、超前引入性和重复性”,所以我在初一教授的学生到初二以后对新版教材的词汇都记忆犹新,即使是在Workbook中呈现的词汇,在以后的新章节中再遇到这些词汇时,学生也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③进行“词句文”教学。即把词汇放到放到具体的句子中学习,把句子放到形象的短文中学习。现代英语教学法研究表明,在英语学习中创造学习情景,把词汇放到放到具体的句子中学习,把句子放到形象的短文中学习是促进学习者快速掌握语言的便捷途径。譬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70课,出现了一个短语stop … from,这个短语是“阻止……做……”的意思,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这样造句,“我们必须阻止她看电视(We must stop her from watching TV)”,这就把词放到句子中去了,而且话题切近学生的生活。为了进一步明确我们的表达主题,我们可以在后面紧跟上一句“对她的眼睛有害(It’s bad for her eyes)”。如此句、景、情俱在,学生能学不会?

2、学习新教材的课文。学习新版英语教材,因为新版教材系统性高,所以应提倡整体法,先从课文的整体内容上着手,了解课文的主旨和文法,然后逐一学习语法与知识点。笔者认为在具体学习课文中应注意以下二个方面的内容:

①遵循短文阅读学习原则,运用问题教学法组织课文教学。问题教学法是快速学习短文的先进方法,它的主旨就是用几个概括课文大意或者关联教学知识点的问题来唤起学生的认知注意,在教师诱导下快速阅读短文以求寻找答案。该教学方法的步骤分为Pre-reading、While-reading和Post-reading三部分。在Pre-reading中主要任务是运用问题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注意和求知欲望(Talking about the topic of the passage for building up interest / make predictions)。第二步,在While-reading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速读(Fast reading)或现时阅读(Timed reading),通过小组讨论(Discuss answers in groups),师生双方要实现答案核对(Check answers with students of different levels),澄清知识疑团或悬念。在Post-reading部分,教师要把短文中涉及的语言点(Language Points)或者语法(Grammar)明确出来,督促学生认知(Do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②调整使用新教材:既然新教材存在个别不足之处,那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敢于大刀阔斧地调整教材。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调整新教材的课文编排顺序。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Lesson 9课,我觉得如果按照新教材的编排顺序,先讲对话再讲形容词的比较级的变化规则会对学生的接受知识造成感觉障碍,因为对话中出现了几个形容词的级别变化,如果停下来讲语法势必耽误了操练对话,如果不讲形容词的级别变化,学生又如何理解对话内容呢?于是,我把这两段调了个个,先讲形容词的比较级的变化,再讲第一段对话,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二,删节新教材中部分不合适的教学内容。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Lesson 1课,单纯讲述第二段对话,不但笼统而且消耗时间(a waste of time),就不如把句型“So +谓语+主语”与“So +主语 +谓语”融入第一段看图说话中进行讲解,第二段对话便可一言带过。③自由组织新教材的教学内容。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Lesson 54课,我把课文第一部分进行自由组合,变成小对话代替课本教学,因为课本仅仅提供了选项式的提纲,然后利用第一段内容进行练习巩固,促进知识记忆,而课文第二部分则把它当作家庭作业。这样组合,课堂教学显得条条有理。④主动订正语法错误。根据正规语法教学书,对课本错误大胆质疑并改正。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43课,“Han Mei knows little about the weather in Sydney, doesn’t she?”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不符和变反意疑问句“前否后肯,前肯后否”的规则,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改正。

3、突出操作练习,简化语法教学,精讲多练。现行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要淡化语法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学习策略的养成。反复操练是掌握与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方法和途径。具体体现在:①加强基础认知和基础技能地教育培养把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地教育培养,进一步加强听写方面的教学,夯实根基。②注重学生学习策略指导,指导好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阅读、听说技巧。③充分利用电教资源,体现学生的主题地位,开放式教学,把学生的兴趣和语感放在突出的位置上。④突出语言的实践性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加大信息交流和自由会话的力度,促使学生从语境中感知信息,从语境中学会技能,从语境中升华语言交际功能。

4、利用新教材,搞好德育教育。新教材德育点丰富,寓德育思想、人文思想、社会动态、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通过与学习教材的灵活结合,潜移默化地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集体、关心自然、关心生活的优良习惯和道德修养,是英语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书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7月。

②高密市教科院整理,《初中英语教材培训材料》(内部版),2001年9月。

初中课程特点第3篇

【关键词】微课 初中化学 教学 作用 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43-01

引言

微课又称为微课程,常常以较为短小的教学视频为教学方式,讲述的内容较为短小精简,不论移动观看还是在线观看,均可以方便学习者进行学习,在很多方面转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为初中化学教学注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弥补了传统化学教学存在的不足。

1.微课的含义及其特点

1.1微课的含义

2008年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戴维-彭罗斯首次提出了“微课”的概念,其根据构建主义学习理论,针对性开发了对应的教学视频,实现了可以进行在线学习与移动学习。微课的具体含义为:教师以教学微视频为载体,充分的借助视频、音频课程资源将自身所要讲授的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针对某个教学知识点或者某个环节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微课不仅可以提升教学的针对性,还能够较好的满足不同学生对课程知识点学习的需求。

1.2微课教学的特点

微课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其教学目标较为明确、容量少、规模小、导向性较强、适应性较强,具体特点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学所用时间较短,微课的一般时长在5min到10min左右。初中化学微课主要研究的对象为化学反应机理、物质性质、化学实验等方面,与传统的初中化学45min的教学方式有着较大的不同。

其次,微课所含内容短小精简,在微课视频设置时,从教材所含重点知识为出发点,根据学习难点针对性选取微课内容,虽然其中所含的教学内容较少,但是总体的导向性、目的性较强,所以,更能够将主题突出,内容也更加的精简。

第三,所含的资源容量非常小,微课视频所占空间多数均为几十兆,格式可以转变为各种媒体播放格式,不论下载到MP4、电脑还是在线观看均是非常便捷的,非常适合教师观摩、学习者学习。

第四,微课所含内容较为实用,其构思往往为教学中所遇到的代表性问题,在化学微课中也通常包含一些探究性试验问题,可较好的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2.1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自主能力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引入微课资源,可将初中化学的相关知识点导入到化学课堂中,相对于传统的板书教学,能够较好的提升学生学习初中化学的兴趣。同时,教师也可以将微课使用到初中化学课前的探究环节中,帮助学生实现对本节化学课程所含知识点的“深度”探究。微课作为信息时代不断发展的产物,可为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带来较多的便利,特别是微课可以进行无数次的播放,可以帮助一些掌握知识点较慢的学生课下进行独自的学习,这对于提升学习自主学习化学知识提供了较好的平台,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知识的能力也必然得到有效的提升。

2.2多种媒体进行配合,实现对初中化学课堂的优化

初中化学作为化学学科的基础,其中包含有很多探究性试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加入微课资源,不仅可以为初中化学提供出有效安全的试验素材,同时教师可充分的利用微课实现对学生学习化学思路的引导,特别是一些有危险性的试验、试验现象较为模糊的试验,教师可通过微课的方式进行展示,既可以提升教学的效果,又可以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优化整个初中化学课堂,增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2.3化难为简,突破初中化学教学的重难点

化学知识整体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包含有较多的较难理解的知识点,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引入微课可将传统较为抽象的化学知识点形象化,以更为直观、更为生动的方式表现出来,有效的实现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一些重点与难点问题的突破。

3.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3.1初中化学教学微课应用的原则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进行微课应用时首先必须将微课的特点突出,这就需要对知识点进行科学合理的选取,重点应当突出,内容应当精简,保证各个知识点之间可以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其次,微课的应用必须保证实用性与多样性,这就需要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从不同的方面与不同的角度创设化学教学的情景,既保证化学课程的实用性,又保证化学课程的生动性。

3.2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本文以沪教版初中化学中的燃烧的条件为案例分析微课在初中化学中的实际应用。

结合初中化学燃烧的原理,确立微课在燃烧的条件教学中的教学目标:首先认识燃烧的特征,其次,可根据燃烧的特征对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第三,掌握燃烧的条件之间的关系。

了解了需要掌握的目标之后,初中化学燃烧的条件微课设计的内容为:首先根据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的现象将初中阶段燃烧的概念进行准确界定。其次,在燃烧的条件教学中借助微课视频的方式将燃烧的条件中具体的对应关系找出,通过概念图的方式将何种物种在燃烧的条件过程中扮演何种角色进行生动形成的讲解,从而有效的将燃烧的条件从新纳入到对应的认识结构中,从而实现燃烧的条件的网络化与系统化。

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做好前期的制作工作,首先在时间上进行有效的控制,将微课时间控制在6min左右。其次,在进行声音的录制时,应当保证声音的抑扬顿挫。第三,在进行画面的选择时,应当保证选择的画面生活形象,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初中化学教学的生动性,还可以增强化学知识点表达的准确性。

为了更好的增强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使用效果。应对微课视频进行进一步的后期完善处理,使微课能够满足不同层面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需求。

结束语

当前微课在我国初中化学教学中已经开始了应用,特别是在化学实验演示、较为抽象的化学概念教学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但是总体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微课成为了简单的片段教学,并没有将微课所包含的微评价、微策略、微内容及微目标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在将微课应用到初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应深入的理解微课的精髓,掌握微课应用的要点,使微课教学方式更好的服务于初中化学教学,不断的提升初中化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郑君芳,贺俊崎. “微课”与“翻转课堂”应用于生物化学教学的初步探析[J]. 继续医学教育,2014,11:71-73.

[2]王同聚. “微课导学”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以中小学机器人教学为例[J]. 中国电化教育,2015,02:112-117.

[3]刘赣洪,袁文珍,宋江雪. 中小学教师微课偏好内容分析研究――以江西教师网点击率前500名的微课为研究对象[J]. 上海教育科研,2015,08:38-42.

初中课程特点第4篇

关键词:微课程;初中物理;教学过程;方法

一、微课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和现状

作为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创新途径,微课程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活跃度。不同于传统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氛围,微课程以视频为载体的授课形式兼具精干精练的特点,非常适合初中物理教学。微课程还可以直接存储,如果学生需要使用,可以再次拿出来观看。每个初中物理微课程都是对某个知识点的解说,学生可以利用微课程巩固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而对于初中物理老师来说,微课程的出现,是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新要求。作为教师,应积极适应微课程的要求,打破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实现实时教学,衔接好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越是成功的微课程教学,越能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量身定做的微课程资源,学生只需要针对自己的学习需求,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打开资源学习观看即可。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解放了传统课程中的桎梏,同时也让初中物理教学空间得到了无限的扩大,教师的教学不再局限在课堂中,学生也可以实现灵活学习,重点巩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微课程的发展将有效补充和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水平,构建更为有效的初中物理教学模式。

二、微课程的特点及发展意义

微课程中的“微”字是指每次所录制的视频中讲解的知识点都很小,很精细。由于讲解的内容少,所以微课程授课时间少,教师制作方便,学生使用快捷。一般来说,微课程都是紧紧围绕一个单独的知识点来讲解,开门见山,没有铺垫和引导,重点突出,精细而有针对性。这些特点让微课程具有了移动式学习的优势,特别是在当今节奏快,碎片化时间多的今天,微课程的出现能有力地起到知识的传授作用。不同于过去一讲就是一两个小时的模式,微课程时间一般都控制在10分钟以下,非常适合现在的社会文化传播要求。同时也要意识到,微课程虽然有一个“微”字。但从根本上来讲,微课程还是“课程”。特别是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制作的微课程资源是以视频为载体进行传播的。在这短短几分钟内,微课程依然构建起了一个完整而独立的教学环境。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微课程不仅要进行教学课件引用,还要配合教学讲义,教学素材和教学案例进行制作。“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就是指微课程的短小独立。当然,微课程也可以作为教学反馈素材供初中物理教师相互交流教学经验。学生对于自己遇到的物理难点,物理实验操作中的困惑都可以及时反映给教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微课程的制作。这样一来,相比于传统教学中,教师一个个去讲解,去补课,去解答的模式微课程的出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24小时随时在线随时重播可反复使用的学习资源,同时也能提高教师统一讲解的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三、微课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使用

(一)强调系列化的使用

对于微课程来讲,本质上是依托于整个初中物理教学课堂而存在。虽然微课程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它如果脱离的初中物理教学课堂的背景,也就失去了绝大部分的使用意义。所以在微课程的使用中,应紧紧围绕初中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分析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立足于课程体系的全局来考虑微课程的设计,形成微课程与初中物理教学的系列化使用模式。如先划分好初中物理的知识点,再从知识点出发,设定微课程的主题。分散来看,微课程可以独立讲解某一个知识,但所有的微课程联系起来,要达到串联起整个初中物理知识体系的目的。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微课程使用中,对于微课程的练习设计,对于微课程的实施,微课程的使用评价和反馈这一块,则要根据学生的真实观感进行实时的调整,逐步摸索出一条适合班级学生使用的微课程设计之道。

(二)强调实际化的设计

考虑到微课程需要控制在10分钟之内,所以初中物理教学中,应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来设计微课程中的话题和实验内容。如在《浮力》的学习中,教师在设计微课程时,要先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好教学情景。在微课程中列出知识的学习提纲,以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微课程的讲解氛围。如笔者就对此节课的微课程作了三个问题的引入:浮力是什么?浮力会引起什么现象?浮力的方向和计算公式是什么?这三个问题实际上就已经对浮力这一节课的知识点进行了分层。在微课程短短几分钟的讲解中,实际化的课程设计就在于直接切入知识点的本质,直接对知识点进行针对性实验和讲解。接下来,笔者引用了中考中浮力的实验题目:用手压住瓶盖,把塑料瓶浸入水中,浸入水中的体积是2×10-3m3,这时塑料瓶受到的浮力是多少呢?运用动画的形式把整个实验过程模拟出来,然后进行讲解和标记,让学生干脆利落地了解浮力的推导过程的作用类型。

(三)强调教学难点的重点阐述

对于微课程的制作来说,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来进行教学难点的重点阐述。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微课程应体现出对知识的预设性。教师应通过作业和训练题来了解学生物理知识的薄弱点。只有了解到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才能更为有效地设计出微课程的重难点。一般来说,笔者会对学生提出的简单问题当场解答,而对学生提问频率高,知识价值高的问题,则及时调整为教学的重点。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微课程在未来将得到更为广泛的使用。在笔者看来,只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而微课程也应遵循这一原则进行设计和制作。

作者:魏长艳 单位:河北省廊坊市第十二中学

参考文献:

[1]任心燕.微课教学研究初探[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4(1).

初中课程特点第5篇

【关键词】初中;科学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策略研究

一、科学课程在初中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应要求的概述

从世界各国的中学科学课程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上来看,其对于中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学精神的培养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对于学生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在中学的课程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科学课程所体现出来的自然和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对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启发其创新创造能力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科学课程在初中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客观上要求在初中科学课程教育教学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把握,作为该课程的授课老师一定要转变在教学中的角色和作用,在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中要重要情景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和具体模式的创新创造,营造适合中学生心智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提高科学课程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二、目前初中科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的分析

目前科学课程在初中教学活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由于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各级初级中学都加大了对于科学课程的资源资金投入力度,并且尝试了教育领域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应用,同时对于科学课程一线从事教育教学的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和理论修养加大了再培训的工作力度。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归纳总结起来初中科学课程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初中科学课程教育教学中由于缺乏对于科学课程的特点内涵及其相应要求的有效解读和把握,使得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角色认识和作用定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目前初中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对于学生的知识传授大于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定位相对来说还不能有效地满足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养相对较低。第二,初中科学课程教育教学中由于缺乏对于情景式教学与科学课程特点的有效结合,使得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科学课程相应情景的创设不能有效地满足课堂教学和学生的需要。目前初中科学课程的情景式教育教学活动中不能有效地根据课程内容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应用模式和手段,所以也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第三,初中科学课程教育教学中由于缺乏对于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充分理解和与科学课程相结合的方案模式等的研究,使得科学课程中探究式教学的应用效果和应用方案的开发相对不足。

三、加强和提高初中科学课程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建议和对策研究

根据科学课程教学在初中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应要求的概述,在分析了目前初中科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参考科学课程的课程要求和课程体系,借鉴国外科学课程的先进教学方法和模式,从下面几个方面提出加强和提高初中科学课程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建议和对策。

第一,初中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中首要的是教师要转变教学思维和教学理念,重新认识自己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应有的角色和地位,由知识传授型向促进学生发展型方向转变。科学课程中老师的角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于自然知识和客观世界规律的讲解上,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的需要,将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全面的成长作为基本出发点。第二,初中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应该根据科学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心智发展状况,加大情景式教学方法和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将抽象的科学问题和知识以学生可以具体感性感知的场合和情景来表现出来,从而加深和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把握能力。情景式教学被认为是初中科学课程教育教学的有效手段,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第三,初中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应该按照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和培养学生科学求实探索精神的基本要求,把探究式教学应用到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对于客观世界和现实的初步观察理解来探究大自然的内在规律和本质。探究式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一个互逆的过程,其充分地照顾到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规律和意向特点。

本文分析了目前初中科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策略。基于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智力发展状况,结合初中科学课程的具体特点从下面几个方面阐述了加强和提高初中科学课程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建议和对策,转变教师的地位和角色,实现由知识传授型向发展促进型的转变,加大情景式教学方法的使用,创设恰当的科学课程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全面规划和设计探究式教学模式和方案,以利于学生探索求实精神和思维的成长。上述几个方面构成了初中科学课程教育教学中的主要方面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周险峰,李丽. 中小学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的观念性支持[J]. 中国教育学刊,2005(02)

初中课程特点第6篇

关键词:微课初中物理教学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掀起一阵热潮.它代表着新型教学方式的产生,是初中物理教学迈向新阶段的标志.同时,微课是教学信息化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比传统教学更加方便且更有趣味性.

一、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现状

就目前来看,微课被引入到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时间不长,基础尚未站稳,漏洞依然很多.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现状是,很多教师知道微课的存在,但对于微课的特点和真正含义尚且不知,无法熟练地掌握微课的设计与制作,而且对其应用方法和所用途径也不够了解.其实,如今的初中生比较适合通过微课的方式学习物理课程,只不过现在我们所拥有的微课资源数量不够充足,而且质量参差不齐.这些问题对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1.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微课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虽然效果显著,但是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第一,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起步较晚、基础较差,教师对微课的了解不够充分,研究也不够深入.在众多对微课的内容研究分析中发现,许多研究人员对微课的探索多数都集中于微课的概念、特点、界定等分析上,而在微课的设计、制作、应用方面研究不多.

2.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困境.现阶段,微课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在设计、制作、使用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以前没有预见到的问题和挑战.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探索和研究,攻破难关.微课是以视频为通道,有针对性地根据某些知识点或者某些教学环节展开的新型教学方式.它以网络为载体,改善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微课只是面向某一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展开的辅助性教学,教学目标过于单一.此外,在设计与制作微课过程中,有些教师不够熟练,无法独立完成微课教学.虽然网络信息技术正飞速发展,制作微课的技术要求和所用工具越来越简便,但是对于没有专业培训过网络技术的教师来说,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二、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物理是初中才开始出现的基础性学科之一.它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初中学生来讲,物理是陌生的,也是新奇的.微课进入到初中物理教学,不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习题课的难度,还有利于完善教学内容,促进教学的发展和讲解的深入,开拓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使学生观察到细微的实验过程.

1.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前景.相比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微课精彩丰富,不受时间与地点的限制,简短明了,使学习不再像从前那般枯燥无味,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利用微课,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教研活动的展开.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2.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策略.作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主导人和领路人,教师应该理性客观地认识微课,了解微课,从各个方面、多角度地去学习微课的内涵和特色,学会设计精彩的微课,学会制作完整的微课,掌握微课应用的原则,然后通過知识方向的不同、课堂类型的不同、使用时机的不同,选择相应的适合的微课,从而适度应用微课,最大程度地发挥微课的作用,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果.

总之,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效果确实非常明显.它一改从前的传统教学风格,针对性强,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尚不完善,基础不牢,研究不够深入.微课对教师的专业要求较高.教师只有理解微课的理念,学会微课的设计与制作,扩大微课的应用范围,深入研究微课的自身特点,才能更好地应用微课,使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作者:樊威

初中课程特点第7篇

关键词:初中,体育,课程

初中体育课作为一门特殊的学校课程,它与常规的数学语文英语课程有着显著的差异性。无论是体育课程的目标体系还是体育课程的实施手段,抑或者是体育课程的教学工具,都和一般的课程有所不同。

体育课程的设定是将中国体育教育的核心目标具体的实施方案,通过合理的课程体系的建立可以加强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为新世纪中国学子更快的适应社会发展,成为新世纪的强大生力军。

一、体育课程标准的演变

(一)新中国初中体育课程标准初创期的发展特点(1949―1966)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没有一个完整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体育教师不知道该教什么的内容,学生的身心特点是什么,安排什么样的内容都不知道。落后的中国需要一个体育教学纲要,就在这时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体育课程暂行标准(草案)》。主要内容:对体育教学目标、教材纲要、教材内容等。

(二)新中国初中体育课程标准停滞期的发展特点(1966―1977)

1966年“”开始后,几乎所有的学校被关闭,我国的学校教育受到严重的破坏。1969年学校陆续复课,但是,受极左思潮的干扰,特别是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受到来自前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的重重围困和威胁,为摆脱困境,实行全民皆兵学校体育军事化,甚至有的学校体育教学被劳动和军训所代替。由于受知识无用论的影响,教师不能施教,学生得不到体育教育,身心受到摧残。将新中国成立后至1966年的17年教育,一概扣上“封、资、修”的帽子。学校体育一切规章制度包括中学体育大纲、中学体育教材成了一堆废纸,中学体育的发展跌入了低谷。

(三)新中国初中体育课程标准恢复与重建期的发展特点(1978―1988)

这段时期是课程发展的关键时期,以后,我国经济复苏,学校体育得到空前的发展,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体育的发展关键是对教材的编写情况,教材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基础,所以这段时期重点抓教材的建设。在1978年我国编写新的体育教学大纲,这套大纲的目的很明确,主要对德、智、体发展的要求。

(四)新中国初中体育课程标准改革与发展期的发展特点(1988―至今)

这段时期国家编写了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并且进行试验。这个教学大纲体现了课程标准改革的时代性,它了取代了中国沿用国外50多年的教学理念、思想和内容,重新构建我国特有的课程标准。着眼于中国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能够为学校体育教学带来福音。

(五)新中国初中体育课程标准演变特点总结

回顾我国中学体育课程标准发展演变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每次课程改革都是针对前一阶段课程存在问题和弊端而进行的探索与纠正,以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相适应。改革虽然有时取得成功,有时遭遇挫折,但总的发展趋势仍然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步伐,遵循课程本身发展的内在规律,不断地从不完善朝完善趋近,由不科学向科学迈进。因此每次课改,都具有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都产生过一定的历史影响,针对我国百多年来中学体育课程标准在发展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总结出值得我们继承借鉴或引以为戒的历史经验或教训,从而对今天和未来的中学体育课程改革有所启示,为今天和未来的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服务。

二、教学大纲的演变过程

(一)第一次确定初中体育教学大纲修订草案(1956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发展的重点是教育。1950年,教育部颁发第一个教学计划即《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1951年国家编写第一套中小学体育教材并出版。1953年教育部颁发《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1956年《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修订草案)》,被教育部颁发,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套比较齐全规范的教学大纲。教育部在1956年颁布,人民教育出版社在1957年出版《中学体育教学参考书》,这是新中国第二套中学体育教材。

(二)第二次修订初中体育教学大纲(1961年)

“教育部和中央主管部门编写教科书、通用基本教材,各个地区可以根据的当地的地理环境、地域文化特点,因地制宜的组织编写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196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第三套全国通用体育教材,有原来的12年学完的教材内容压缩到10年完成,在此同时各个地区编写了适合自己教材。这本教材提供了一部分关于田径、体操和球类教材的参考书目录。针对“”式的教育改革所造成的颇多后果,1961年,教育部颁发《全日制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草案)》。同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编辑出版第四套全国通用中小学体育教材。这本教材主要内容包括:初中男、女生的教材纲要,以及各项教材的动作方法、锻炼身体的作用和教学方法的要点和图解说明。在1963年又出版了第2版,内容与第一版基本相同。

(三)第三次修订初中体育教学大纲(1978年)

在1976年由于政治原因,国家重新修订各个教学计划和试行草案。1978年,教育部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78年秋季开始编写新中国第五套中学体育教材,1980年编写完毕。

(四)第四次修订初中体育教学大纲(1987年)

1981年3月,国家改变指示思想的影响,教育部颁发了一系列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198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第六套全国通用中小学体育教材。根据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需要,为了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国家有步骤的、有计划的对中小学体育教材的改革。198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一系列的教学大纲。

(五)第五次修订初中体育教学大纲(1988年)

根据《义务教育法》以及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的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教学计划的思想,教育部在1987年月开始编写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在经过各方面以及各地区调查研究,198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初审稿)。1988年经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并且在全国开始试行。

(六)第六次修订初中体育教学大纲(1992年)

199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关于九年义务教育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整体实验的统一安排,编写了新的基本教材。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体育与健康体育教学大纲》,大纲包含六三和五四两种学制。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这两种学制编写了初中体育教材3册。

(七)第七次修订初中体育教学大纲(1994年)

1994年国家对初中体育教学大纲的课时、内容和要求重新调整。课时变化幅度很大减少授课时数;删减一些辅助教学内容和作为身体锻炼手段的教学内容。

(八)第八次修订初中体育教学大纲(2000年)1999年6月,重新规定“调整课程结构、内容和体系,同时建立新的教育课程体系,学校课程、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处于试行阶段。”2000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普通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在2000年正式颁布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相关专家修订,并在2001年全国正式实施。基于以上七次课程改革之上的“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内容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构成了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2001年,经中央批准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第八套中学体育教材。

(九)第九次修订初中体育教学大纲(2011年)

这阶段是初中体育教学大纲发展的最新时期,新的教学大纲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针对性的安排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新的教育思想倡导健康第一,素质教育成为学校体育发展的教学理念。新的体育教学大纲为一线教师提供了理论基础,明确体育教学的宗旨和重要性。系统的知识体系、强大的经济实力会让我们学校体育发展更好,更具有时代性。

(十)新中国九次修订初中体育教学大纲演变特点总结

经济实力、知识体系和学生的身心特点是制约我国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国家经济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的发展速度。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根据国情我们课程改革不得不效仿国外的发展模式。随着国家政治制度的健全,思想理念的进步,我们开始发展自己的教学思路和理念。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出现,近几年国家对体育教学大纲研究更多了,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教材内容种类多,评价体质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关于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建议(下)[J].体育学刊,2007,1-5。

初中课程特点第8篇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 体验式教学 实施策略

一、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在初中思政课教学中开展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性

从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看,初中阶段的学生既有摆脱小学时期以感性认识为主要认知特征的一面,同时理想思维能力尚处于开发与培养阶段,这样一种过渡性的认知特征决定了初中阶段教育教学的特点:教师不能过多的采用理性归纳的方式展开课堂教学,应该努力采用包括案例法等在内的各种教学方法,通过渲染课堂教学气氛、点燃学生学习主动性来实施特定的教育教学目的。尤其对于初中政治课这样一门课程而言,更需要教师采用多元多样化的方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由于思政课讲授的内容相对于初中生的认知能力水平而言比较抽象,加之初中思政课教学有实行开卷考试,因此许多学生在主观上根本不重视思政课学习,更有学生将这门课程视作为休息课、睡觉课。思政课教学面临的种种问题都给教师教学带来了挑战,这首先“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结合初中学生学习的特点和教材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在教学中,把课讲活,讲出兴趣,使学生在愉快活泼的气氛中学习,受到教育,同时提高他们综合素质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体验式教学无疑能够通过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

二、体验式教学的特点与优点

“所谓体验式教育,就是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往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从体验式教学定义可知,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其强调一种动态的教学过程,也就是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或布置一定教学情境,将师生双方融入其中,面对共同的情境,通过激发共鸣心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的。这一教学方法具有互动性、体验性的特点。所谓互动性,也就是师生互动,打破了原有的那种“主客式”教学模式,师生之间面对特定问题,以平等的姿态相互交流、相互设问。这显然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合理组织讨论、探究、调查、反思、参观、鉴赏、操作、表演、辩论、练习、看录像、办报刊,让学生来讲或请适宜的人来现场交流,等等。所谓性,包括认知过程中设置问题、探求知识的体验,包括借助于课堂平台、学习文化科知识的体验,也包括动手操作、实践锻炼式的体验。总之,体验的方式不一而足,但何种程度或何种方式的体验,其精髓皆在于通过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努力摸索、找到自主学习的途径与方法。

体验式教学是针对传统教学中忽视教学过程的亲历性和自主性而提出来的,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体验式教学具有“将复杂、抽象的理论和技能以最直观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学习,将深奥复杂的职业技巧用实战演练的方式表达出来把理论融入实战演练时可能发生的具体事件中,引发参与者的强烈共鸣”的优点。合理地运用这一方法,对于提高初中思政课教学效果而言,意义重大。

三、创建生态课堂与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体验式教学评价体系是开展体验式教学的基本策略

生态课堂于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兴起,我国学者在近几年开始进行研究。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思维方式,生态课堂强调将课堂作为一种师生互动的动态过程,而不是那种片面追求知识教学、无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灌输式教学。生态课堂观认为,“课堂,作为师生互动、信息交流、生命共进的场所,应该是一个和谐共进的“生态系统”,必须保持课堂这个“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才能促进课堂的整体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将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打造成生态教学过程,尤其要重视学生的原有道德经验,注重从学生的积累与教学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方案,解开教材的束缚,创设道德体验的开放性情境。当然,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强调“体验”“生活”“情境”并不是抛弃科学的理性思维,而是通过将探求知识的过程分解为不同阶段,并运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并乐在其中、学在其中。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能以知识权威的面目出现,不能按备课时设定的目标和方式在不曾了解学生道德经验基础上去实施教学,要给予学生自由感悟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在讨论与思索中探究。

在创设生态课堂的同时,教师也要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努力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体验式教学评价体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与传统的考试分数式评价方式不同,体验式教学评价更重视过程的价值,更重视每个学生的内在价值,也就是更加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侧重于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评价,评价方式也比较单一,评价过程忽略了学生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也忽略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性趋势。而体验式评价则强调通过设置多维性的教学目标,即不仅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而且还包括体验性目标。为此,体验式评价在使用书面测试作为评价方式时,命题更注重开放性,具体到思政课教学而言,更加注重用显现社会热点的题材密切思想品德课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和分析,通过情境题、材料题的设置了解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形成。在卷面上用以考查的试题,问题的提出也多采用与学生交流的方式,增加对话性题目,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进入问题所创设的情境中,与试卷融为一体。总之,命题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体现学生年龄特点,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参考文献:

\[1\]崔桂兰,魏玉娟.如何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8,(08).

\[2\]王阳.体验式教育在高校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才智,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