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内部审计分析论文

内部审计分析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2 17:40:11

内部审计分析论文

内部审计分析论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信息化;审计;风险;内部控制

1引言

在宁夏电力公司系统全面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审计工作如何结合本专业特点,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科学的精神,建立科学的审计管理体系,是实现电网企业审计工作再上新台阶的迫切需要,而审计信息化建设,无疑为实现电网企业审计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前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曾高瞻远瞩的指出,“审计信息化是一场革命,能不能在这场革命中掌握主动权,直接关系今后审计事业的发展”。国网公司的审计工作“十一五”规划中也将审计信息化工作作为今后—个时期审计工作的重点之一。可见公司系统审计信息系统的建设迫在眉睫,也至关重要。笔者就宁夏电力公司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谈谈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点浅见。

2宁夏电力公司系统审计信息化建设现状

目前公司系统审计信息化建设依托于国网SG186工程项目,由中电普华公司开发的一体化审计综合管理系统及用于现场审计工作的审计作业工具两大平台。一体化审计综合管理系统是国网公司总部审计管理横向集成、纵向贯通到网省公司、到地市公司的信息高速公路,主要管理国网公司系统审计决策、重点、计划、统计、日常事务等事项。在制度的约束下,大量审计工作在平台上运行,起到信息共享,规范审计流程,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提高审计现代化水平的作用。审计作业工具通过对多种财务数据的采集,实现对财务数据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达到快速锁定审计方向、把握审计重点并形成完整审计项目资料(记录底稿、审计报告)的作用。通过系统的应用,审计部门领导可以通过软件,科学地进行审计计划的编制,评估审计项目;审计人员可以在统一的计算机系统内,利用软件的各项特定功能,建立一个关联的整体,满足了公司审计业务管理要求。软件通过不同审计项目搜集、分析、加工、筛选后得到的企业信息,按企业名称分类存放到审计软件的中心数据库中,审计人员可以方便地查询并获得被审单位各方面的详细资料,以提高工作效率。内部审计是企业控制制度的再控制,内部审计部门内控制度的完善与否,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企业的管理成效。使用软件进行内部审计作业和管理,加强了企业对内审部门的工作规范化控制。审计管理者可以充分利用软件系统提供的功能权限的控制,对不同职能岗位上的人员的操作功能加以限制。结合目前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系统运行情况良好,基本满足宁夏电力公司审计业务的信息化应用要求。审计作业工具基本达到100%的使用频次,但审计综合管理系统的登录频次偏低,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偏弱。这些都暴露出审计综合管理系统还有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在督促厂家完善的同时,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和考核的实施,也是审计信息系统使用效果的有效保障。

3ERP实施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影响

宁夏电力公司ERP系统的全面上线,对审计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ERP系统可以让审计人员快捷、深入地了解业务流程与控制体系,并在业务抽样、正确性复核等方面提高效率。如何有效的利用ERP数据、信息的高度集成,实现多样化的分析,审计穿透快速方便以及信息实时,在线监控能够实现等特点,与审计工作实现有效地对接,无疑是现阶段公司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方向。笔者有幸对上海电力公司和浙江省电力公司的审计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浙江公司和上海公司的审计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浙江公司审计部2002年起,分阶段、分模块地开发了审计信息系统,经过近4年的不断改进,在2006年就已经建立起了较完备的审计综合管理系统和集财务、工程、用电营销各种数据源接口软件为一体的审计信息系统。2008年浙江省电力公司用于审计信息系统建设的资金达到200万元。上海电力公司结合SAP系统实时在线业务审批和监控功能以及权限的设置和记录,为强化上海电力的内部控制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帮助上海电力规避内部营运风险,并且为内部审计提供了详实的数据和依据。这些好的经验无疑为公司审计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榜样。

4信息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及其对策

在国网公司系统全面倡导内部审计转型的大背景下,积极开展以监督和评价内部控制体系运行的有效性为导向的管理审计成为内部审计工作的趋势。通过评价和改进财务会计控制、经营管理控制和信息系统控制的有效性,促进提高内部控制能力和水平,帮助组织实现目标。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以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先进的内部控制为基础,以准确的风险识别和完备监测评估体系为前提,以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严密的控制措施为核心,以严格的审计监督和客观的评价体系为保障,以强大的信息系统和畅通的沟通渠道为支撑的诸多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这就要求我们对内部控制实施审计的时候,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各个个功能要素进行孤立的审计,而要站在全局和系统的高度,对各个要素之间的关联活动和相互作用的效果进行审计,要从总体上对内控能力进行动态、系统的审计评价。这样,只有依托信息化条件,审计人员才可以利用计算机决速、准确的特点,积极开展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效益审计,扩大审计面,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使得内控审计成为可能。因此,实现内部审计全面转型与发展,审计手段必须从手工操作向信息化、自动化转变。这是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内部审计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5内部审计技术发展与审计项目管理

5.1审计信息技术的发展阶段

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技术有了新的突破。笔者认为审计技术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从原来的手工对帐审计到现在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最后应该发展到以审计项目管理信息化为核心的系统解决方案。

5.2审计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审计的信息化,也对审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管理主要是利用审计项目管理软件,完成对审计项目的管理、对审计成果的管理、对审计人员绩效考核的管理等功能。从审计项目的立项到审计项目的实施再到审计项目的终结和归档,审计管理系统都可以进行全程跟踪,实时监控。对于审计成果,审计管理系统能够方便的进行存储、检索和维护。审计管理系统还可以对审计人员的工作量、审计项目完成的情况等进行考核。

5.3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的作用

内部审计管理系统应当包括综合管理系统、作业辅助系统、决策分析系统、力公门户系统,各系统的怍用如下:

5.3.1综合管理系统

通过审计综合管理系统实现整个企业年度审计计划的申报与审批、审计文书档案的管理、业务台帐的统计汇总和基础报表的自动生成,并完成人力资源综合管理、审计任务的资源调配、审计人员履行职责的考评等。通过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库、审计专家库、审计案例库、审计对象库)基础数据资料支撑,为整个审计应用系统提供完整、有效的审计-基础佶息支持。在公司目前审计信息系统的建设中,现有的审计综合管理系统基本能满足以E需求。

5.3.2作业辅助系统

通过审计作业系统辅助一线审计人员完成审计项目,实施电子财务数据、业务数据的采集转换,运用丰富的各类审计工具完成审计抽样和数据分析,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标准化的审计程序引导与控制规范了审计作业过程,降低审计风险。层层归集的基础信息及统计台帐通过系统接口与审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无缝集成并实现现场审计作业数据与远程公司审计部之间的数据交互和共享。目前,在实际应用中,公司系统的审计现场作业仅限于对财务数据的转换和查询,与浙江、上海公司拥有的财务、工程、用电营销等较为完备的审计作业工具系统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这也是公司系统审计信息化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和发展的方向。

5.3.3决策分析系统

通过决策分析系统辅助领导全面掌握审计项目进展情况,监控审计项目的工作进度。提取审计管言息系统、审计作业系统的相关数据,提供有价值的汇总缬:计信息,为领导宏观决策分晚基础。以公司目前审计信息化建设现状必须要结合公司系统ERP上线,财务管控系统的实施,充分利用这些系统中的数据库资源,与审计信息系统有效地对接实现业务流程追踪、数据采集分析、系统配置审核等诸多功能,才能使公司目前的审计信息化进程得到质的飞跃。

5.3.4办公门户系统

通过审计办公门户平台系统,将公司内部管理的内容,向下属各分公司及直属机构有选择的进行公开实现信息实时共享。

内部审计分析论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内审;现状;对策

一、高校内审的现状分析

我国教育部于2004年4月13日第17号令,通过了《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并于2004年6月1日起施行,时值今日已过去5年,随着高校的扩招,校园规模的扩大,特别是近年来高校债务的增多,高校内审在强化管理、提高效益、促进廉政等方面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然而,仍有不少高校并没有重视内审工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相反少数单位在机构改革时,认为内审工作可有可无,由此而造成的内审工作弱化也成了不可忽视的问题。综观高校内部审计,大多数高校审计职能流于形式、审计人员严重不足、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等问题普遍存在,要切实发挥高校审计工作的作用,必须妥善解决当前高校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当前我们应该用科学发展的观点的态度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不断加以改进,高校内审的现状:

1.认识不一,重视程度不平衡

由于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认识程度不一,必然导致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也不平衡。实践证明,任何一项工作要想较好地开展,除了部门本身的努力外,领导重视亦是关键因素。目前,有部分高校领导忽视对内审工作的领导,认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内审工作可有可无,对学校教学工作影响不大,无关大局,由于重视不够,致使内审人员信心不足,工作开展困难重重。

2.内审机构独立性差

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不少高校内审机构不健全。虽然近几年有的高校在机构调整时,将原有与财务合署办公的审计处已经分开单独成立审计处,但仍有不少高校将内审机构与纪检、监查、财务部门在一起合署办公,有的单位即使设立了内审机构,但又从属于财务部门,对下属单位的检查流于形式,形同于财务检查。由于机构不独立,内审人员独立性比较差,对于发现的问题,缺乏揭示和披露的勇气,严重影响了内审的工作质量。

3.高校内审缺乏统一的业务规范

虽然中国内部审计协会近年来相继了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业务规范和操作指南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就笔者了解的情况,几乎所有的高校内部审计至今仍然停留在过去的审计方式上,使得内审目标不明确,内审工作计划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一些审计方案脱离实际,操作指导性不强;审计调查不彻底,审计取证、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缺乏严格规范;审计意见缺乏针对性、可行性。

4.高校内审人员的素质难以适应内审工作发展的要求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结构较为单一,以财务会计、经济管理专业为主,难以满足高校新形势下审计覆盖面广、审计业务日益复杂、涉及专业领域宽泛的特点。目前的审计工作已涉及财务收支、经济效益、基建维修、经济责任、预算决算和内控制度评审等多个方面,监督覆盖范围涵盖了重大经济合同和大宗物资采购及大型基建投资项目招投标的全过程。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单一性,势必导致审计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势必造成审计判断失误、审计报告不实等后果,从而引发较大的审计风险,降低了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二、对策研究

针对当前高校内审现状,在新形势下高校内审应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态度,从以下几方面改善高校内审现状从而发挥内部审计应有的作用。

1.做出成绩、善于沟通以赢得领导的信任和支持

钟对领导对内部审计认识的问题,作为内审机构的负责人:

(1)自己要正确认识内部审计的职责:《审计法》规定,内部审计是在本单位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本部门的规章制度,独立行使内部审计监督权,对本部门的主要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前李金华审计署长曾说过内部审计工作“只要领导满意就行”。因此内部审计人员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工作做到最好,力争做领导的好帮手。

(2)审计部门的负责人必须与校领导特别分管领导保持密切联系,多向领导请示和汇报内部审计工作,通过经常性工作的请示和汇报,使内部审计工作贴近领导的要求,为领导当好参谋;用实际行动告诉领导者:内审是助手、是朋友、是他们手臂延伸,是受他们指挥的。

(3)内部审计要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帮助本单位制定相关制度,并对内控制度的有效性、符合性进行测试,以检验内控制度是否有效进行,让领导真正感觉到内审机构完全可以成为他们的智囊机构。

因此内审要充分发挥内审的职能积极开展各种审计,如后勤产业的财务收支审计、干部离任审计、工程审计、专题调查、审计咨询等等;通过上述审计工作的开展,为学校的经济有秩序发展提供保障,从而取得领导的支持。2.确保内审机构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离开了独立性,审计的任何结论将失去独立的控制作用。内部审计是市场主体层级管理与层次经营的分权产物,独立性就是根据这一分权制度建立的。这种独立性有两方面的含义:

(1)内部审计部门要独立于被监督者,这是履职的保证。

(2)内部审计要有独立的引证权,这是执法的保证。

因此,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体系应体现在:内部审计业务应由管理层委托并授权;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员由管理层委派;内部审计部门的经费核算不受到其他部门的牵制,尤其不能受到财务会计部门的牵制;内部审计人员不直接参与所要审计的业务活动。

3.提高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审计法》规定审计人员要做到廉洁、公正、严谨、奉献。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审计人员的“硬”要两方面过硬,一方面,政治上要有良好的政治觉悟、政治水平和职业道德;因此,要提高内审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加强内审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其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拥有坚定的信念和过硬的本领,这样才能发挥内部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作为审计人员要知道选择审计就必须甘愿奉献,必须无怨无悔、耐得住寂寞、耐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要严格遵纪守法,只有坚持下来,才能保证内部审计的权威性,才能够在整个组织的经营和管理中发挥重大作用,也才能赢得领导和同事的信任。由于审计工作的特殊性,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域广,知识层次要求高,作为审计人员还要具有较高专业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因此,审计人员要不断地认真学习财务、审计、经济法律、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随着会计电化的发展和电子应用技术的普及,作为现代审计人员又必须掌握电子计算机知识;特别是我国已经加入了“WTO”,这就更加要求我们规范审计,我们只有“自身硬”,才能做到客观、公正,也才能赢得人们对审计的正确认知。内审人员要在提高政治素质的同时要加强业务的学习,把自学和继续教育学习结合起来,组织人员学习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以及内审工作法规制度,使内审人员及时了解行业法规和国家政策,不断更新知识,从而掌握审计的先进方法,不断适应发展中的经济形势变化,另外要鼓励内审人员掌握与人交流的技能,讲究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效率,要知道“有为才有位”。

4.适应形势,加快转型

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理清思路,加快转型,推动内部审计工作快速发展,现代内部审计从本质上讲是本单位的“免疫系统”。根本目的是提供组织自身的“免疫力”,保证其安全健康,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内部审计机构应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内审不应作为单纯的监督机构,要将各方面、各领域、各专业的人才吸收进来,在工作中把内部审计好的思想、好的理念、好的方法传授给他们,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更好的发挥。从制度保障上要进一步完善和认真履行《内部审计准则》的具体规范,建立健全内审制度和质量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定位,转变内部审计方式,改进审计方法,创新审计手段。要积极探索经济效益审计,揭露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资产流失问题,促使学校提高管理水平。要加强对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的推广运用。要突破传统模式和习惯做法的影响,大力推行计算机审计,提高审计工作技术含量,扩大内部审计覆盖面,挖掘审计深度,提高工作效率。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广和完善审计抽样、内控测评、风险评估等审计方法,积极研究探索适合高校内审工作的先进方法,不断提高高校内部审计的工作水平。总之,内部审计工作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以适应高校不断发展的要求。

5.内部审计信息透明化

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只有及时、有效传递,才能实现其作为资源的效能。高校应建立定期审计信息公开披露制度,可以通过校园网、报刊、宣传栏等媒体定期披露学校内部审计信息,校党委或董事会也应在教职工代表大会上报告重要内部审计信息,以强化高校审计信息传递促进其内部审计供求和功能的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1]阎银泉:谈高校内部审计的创新[J].《审计月刊》(2004-4)(P43).

[2]张帆:高校内部审计体制性因素分析[J].《审计文摘》(2008-3)(P102-103).

内部审计分析论文第3篇

1.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较低。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基本特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使审计机构能更好地开展内部审计业务。企业内部审计的组织形式一般有董事会领导模式;监事会领导模式;总经理领导模式;由董事会、监事会和总经理双重领导模式;财务总监领导模式。采用第一、二种方式的内部审计机构具有较强的独立性,第二种方式的独立性相对差一些,第三、四种方式的独立性次之,第五种方式的独立性最差。我国的企业较多采用的是第三种方式,直属总经理的领导。由于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相对较差,对总经理的经济责任、经营行为缺乏有力的监督,从而影响到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2.审计的重点仍侧重财务审计。

从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来看,内部审计经历了从传统财务审计到现代管理审计的发展。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也是从实施财务审计开始的,尽管一些企业为内部审计部门配备了技术和管理人员,拓展了内部审计新领域,在改善经营管理,健全约束机制,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取得一些成效,但总体来看,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仍处在较低的财务审计层次上。主要原因是内部审计人员大多是会计人员,对检查财务收支的合理合法性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最为熟悉。

3.审计的手段落后。

我国现在的大型企业集团,很多都已经实现信息系统的网络化,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审计是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掌握的审计手段。因此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是计算机审计人员,作为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掌握联机数据库、微型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审计部门至少有一名掌握最新技术的计算机专家。内部审计的计算机专家将协助开发计算机审计软件,培训和帮助其他审计人员使用技术计算机审计软件。而我国目前集团的内部审计机构缺乏计算机信息技术方面的专家,主要是使用传统的手工测试。

4.人员素质低下,知识结构不合理。

随着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由财务审计向经营审计、管理审计的发展,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我国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人员大都是财会人员出身,不少人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缺乏足够的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与经验,因此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无法发挥。

内部审计的战略地位能否提高,既取决于内部审计部门自身,又取决于企业内部环境。要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和作用,应该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内部审计部门要找准自身定位,积极进取。找准自身定位,才能确定努力的方向。首先,内部审计部门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向管理当局关注的管理倾斜,积极主动地向管理审计进军。其次,要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不断提升审计的层次和水平。最后,要坚持监督和服务并重,从全局的、战略的观点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议,协助单位领导实现工作目标,最终使自己既是为决策服务的咨询机构,又是最高领导层科学化决策的重要成员,从而提高内部审计的战略地位。

(2)高度重视,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内部审计部门能否正常发挥作用,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独立有效的审计委员会的支持。世界著名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在美国安然事件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他们在失败的教训中总结出在公司建立审计委员会的好处。实行审计委员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领导体制,是内部审计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树立审计权威,协调各方关系。要切实加强对管理审计的领导,给管理审计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已经建立审计委员会的要巩固、发展、提高;尚未建立审计委员会的要抓紧建立,积极开展工作,做出成效。

(3)充实力量,提高审计队伍的素质。搞好内部审计的关键是人才。要建设一支政治思想强、业务技术精、工作作风好,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型的内部审计队伍。认真推行内部审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和后续教育制度,积极探索建立注册内部审计师制度。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方式对现有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知识和技能培训。

内部审计分析论文第4篇

可见,对“计算机审计”一词的理解普遍存在两个方面,即对计算机进行审计和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1 计算机审计理论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对计算机审计的研究是多方面的,从计算机审计理论到具体的计算机审计技术都有研究。

在计算机审计理论研究方面,傅元略在《会计发展的新领域——Cyber Accounting(计算机网络会计)》中提出了计算机网络会计的概念,以反映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吕博的《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审计理论的基础研究》从信息技术环境下审计理论基础的认定分析入手,对审计理论基础与审计理论以及审计基础理论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分别就信息技术环境下审计理论基础的特点、内容和研究方法加以综合论述等。来明敏在《浅谈计算机审计模式》中介绍了可以从国际上借鉴的四种计算机审计模式,分别是绕过计算机审计模式、穿过计算机审计模式、利用计算机审计模式、在线实时(网络)审计模式;并认为应寻找对策,从促进审计人员更新观念、积极应用审计新技术、大力培养计算机审计人才、加快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审计准则的制定、规范会计软件设计,以及加大审计软件开发力度等方面努力,尽快建立新的审计模式,从绕过计算机审计转变为穿过或利用计算机审计,最终建立在线实时审计模式,加快我国审计现代化进程。唐飞兵在《关于构建我国计算机审计理论体系的探讨》中系统地阐述了计算机审计理论体系的整体框架及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详细地分析了审计环境和审计本质作为计算机审计理论逻辑起点的合理性,并对计算机审计基本理论内部层次关系的构建进行有益的探讨。

也有不少学者在审计的技术应用方面做了研究。譬如,黄永平提出在计算机审计中,利用孤点分析法进行数据挖掘,发现一些特殊现象,比其他数据挖掘方法发现一些规律性的知识更有意义。何玉洁等在《计算机审计中的数据库技术》中介绍电子数据的特点开始,讨论SQL查询和OLAP分析这两种技术在实际审计中的应用成果,展示它们在计算机审计实践中的特性和前景。

内部审计分析论文第5篇

关键词:审计质量控制;审计流程;控制目标;控制措施;审计职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3-0132-02

一、研究背景

1.研究意义

(1)审计业务性质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素质。审计是一项专业性较强、技术难度较大的工作,审计也是一项对专业要求很高的职业,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素质,而且审计要具备的素质又是一个长时间的学习锻炼过程。

(2)审计人员是实施审计质量控制措施最关键的要素。审计人员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审计质量。首先审计质量控制措施由审计人员制订,高素质审计人员能够及时觉察到审计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缺陷,从而制订完善具备可操作性的制度、机制、措施,及时补漏;其次制订了好的质量控制措施,需要高素质审计人员落实。

2.研究现状

审计人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满足要求,国家审计机关、社会审计机构、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均进行了研究。如审计署审计科研所王鸿在《简论国家审计人员应当具备的职业素质能力》中对审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和特殊职业素质进行研究。[1]安徽省审计厅王兴如在《21世纪审计人员素质要求与现代审计教育》中对21世纪审计人员需具备的职业素质及21世纪审计教育的改革进行研究。[2]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张艳等在《审计独立性、专业胜任能力与审计职业的发展》中对审计质量与独立性、专业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3]无锡供电公司杭云霞的《浅谈供电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提升》通过分析目前供电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存在的不足和原因,从合理配置审计资源,加强内部审计人员队伍力量、加强理论学习和岗位实践,提升内审人员整体素质两方面探讨了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方法和措施。[4]

二、供电企业审计流程质量控制及其对审计人员素质要求

首先通过分析审计流程、审计环节、质量控制目标、控制措施分析达到控制目标需要审计人员具备的素质能力。其分析过程及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审计流程质量控制表

流程阶段 环节名称 控制目标 控制措施 人员素质要求

计划阶段 审计立项 审计计划科学合理 风险问卷调查;听取取公司领导和相关部门审计需求;进行专业判断 沟通协调能力风险判断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知识更新能力

准备阶段 开展审前调查 审计方案可操作性强 审计方案评审会;审前培训会 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知识更新能力

组建审计组

审计方案制定与审批

下发审计通知书

审前培训

实施阶段 审计进点 审计报告价值高 三级复核;碰头会;审计底稿、记录规范化实施细则 专业判断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知识更新能力

审计记录编制及审核

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及审核

撰写审计报告初稿

终结阶段 审计情况交换 审计成果运用最大化 审计成果综合分析制度;深化审计整改管理机制 综合分析能力理论研究能力

审计报告修订

通报审计结果

审计意见落实情况分析

后续审计

审计成果运用

审计项目总结分析

档案管理

1.审计计划阶段

(1)沟通协调能力:审计计划阶段需要审计人员具备较强沟通协调能力,与公司领导、相关部门等进行沟通,充分理解审计需求。

(2)风险判断能力:审计项目计划是审计人员年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因此公司高风险领域应确保列入审计项目计划,通过实施项目发现问题,整改问题,防范风险。因此审计计划阶段需要审计人员具有较高风险判断能力,从而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年度审计项目计划。

(3)综合分析能力:审计计划阶段需要对各种经营情况资料、以前年度发现问题以及其他部门提供相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发现需要审计的业务领域。

2.审计准备阶段

(1)文字表达能力:审计准备阶段中审计方案是对具体审计项目的审计程序及其时间等做出的详细安排,是审计组成员实施审计的指导手册。因此准备阶段要求审计方案编制人员具备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编写出脉络清晰、操作性强的审计方案指导审计人员实施审计。

(2)沟通协调能力:审计准备阶段组织协调能力是指需要根据工作任务,对资源进行有序分配。尤其是在面临审计任务不断加重与审计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形势下,更是需要较强组织协调能力使得在有限的审计资源条件下完成的审计任务最多。

3.审计实施阶段

(1)专业判断能力: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人员面对被审计单位大量的资料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迅速找到切入点,从而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同时更需要从问题的宏观层面进行剖析,分析问题的产生和发展脉络,在统筹分析基础上能对所掌握的材料进行概括和总结,做到对问题准确的处理,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2)文字表达能力:审计实施阶段中审计底稿是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沟通的载体,审计报告是审计成果的载体,都集中反映了审计工作的整体水平和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审计人员就必须要有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能以小见大、由表及里地分析问题的根源,归纳、提炼出具有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和管理制度中的薄弱环节,进而从体制上、机制上提出解决和预防问题的办法。

(3)沟通协调能力:审计实施阶段的沟通协调能力包括在审计组内部的沟通协调能力和跟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协调能力。前者是指在审计组内部控制、激励和协调群体活动过程,使之相互融合,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跟被审单位之间沟通协调能力是指审计人员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努力消除被审计对象的抵触,共同分析错误和问题及潜在影响,探讨改进措施和可行性,使被审计单位认识到内部审计是一种帮助而不是一种威胁,使内部审计人员能够深入调查,发现问题,并出具恰当的审计报告,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服务。

4.终结阶段

(1)综合分析能力:审计工作要求审计人员在从微观入手发现和揭露违法违规问题的同时,能够从宏观着眼揭示导致违法违规问题产生的体制、制度性缺陷和管理上的漏洞,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

(2)理论研究能力;审计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指导审计实践,在审计实践过程中,审计人员要具备理论研究能力,对存在的问题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思考研究,从而促进审计人员对审计的理解,也指导其他审计人员。

上述各个阶段要求的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风险判断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理论研究能力的具备是以审计人员掌握大量知识为前提的。审计工作接触面广,尤其随着内部审计地位的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作用越来越重要,企业对内部审计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内部审计范围从原来单纯的财务审计扩大到如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多种业务管理审计,要求审计人员熟悉公司各种专业管理;其次作为内审人员,要发挥风险防范作用,又要具备法律的适用能力、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能力,从而使得公司经营管理符合国家政策要求。审计要求知识面广,博而杂,因此在各个阶段审计人员都要具备快速知识更新能力,需要有一种“本领恐慌”的危机感和积累自我的紧迫感。

三、供电企业目前审计人员素质存在问题分析

1.审计人员的大局意识、把握风险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目前审计主要还是发现问题,离全面、本质地认识和分析问题还有较大的差距,常常专注微观、就事论事,还没有做到宏观着眼、胸怀全局。如在审计报告中的具体表现为有的审计报告往往只对存在某类问题进行描述,而整体情况如何、这类问题是否有普遍性或者占整体的多大部分未进行描述,这类问题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及由此带来的风险未进行分析。

2.审计人员专业知识、职业判断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首先在审计定性方面,审计依据准确是加快审计任务顺利完成的关键。审计依据认定不准,难以一锤子定音,迫使审计人员到处收集、寻问;有时审计人员对套用的法规依据产生模棱两可的看法,无所适从,欲用不得,欲弃不舍。其次在实际工作中,政策法规、公司规章制度政策法规相对滞后,需要对审计发现的情况实事求是地分析;审计人员因为知识的局限性,出现对相关问题把握不准的问题。

3.SG186系统上线,缺乏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审计的人才,以及专门针对系统进行审计的人才

SG186系统上线,大量业务在系统中进行流转,企业管理流程及业务处理流程发生变化,企业内部审计面临业务流程控制风险、职责集中风险、审计证据的安全风险。[5]审计人员正在摸索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方式、手段,且针对系统安全的审计无法开展。

四、改进措施

1.加强培训

首先是参加系统内外培训。网、省公司每年会组织培训,不仅仅针对审计专业进行培训,同时对公司系统营销、工程管理等最新变化发展进行培训;其次公司每年会安排2、3次专题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质量控制等,同时针对信息化环境,专门请相关业务部门给审计人员做培训。最后要求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加强自我学习,做有心人,有意识的学习。

2.加强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素质能力的提高最终要落实到审计项目中。要继续开展“导师带徒”,强化一对一辅导,帮助年青人快速提高审计业务技能;探索审计项目主审竞聘制,发挥主审在项目组织实施上及以审代培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鸿.简论国家审计人员应当具备的职业素质能力[J].审计研究简报,2010,(3).

[2]王兴如,王会今.21世纪审计人员素质要求与现代审计教育[J].江淮论坛,2001,(1):54-58.

[3]张艳,钟文胜.审计独立性、专业胜任能力与审计职业的发展[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9-31.

[4]杭云霞.浅谈供电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提升[J].中外合资,

内部审计分析论文第6篇

【关键词】 内部审计潜在冲突; 内部审计职能冲突; 内部审计需求冲突; 内部审计性质冲突; 内部审计沟通

【中图分类号】 F239.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12-0129-04

一、引言

冲突是指被双方感知的对立或不一致。内部审计冲突是指内部审计部门及人员感知的对立或不一致。内部审计作为组织内部应对消极因素的机制之一,与相关各方可能存在冲突,内部审计系统内部不同要素之间也可能存在冲突,这些潜在冲突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化解,势必影响内部审计的效率效果。所以,清醒地识别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并设计针对性的化解措施,是内部审计制度建构的重要问题。

现有文献对内部审计潜在冲突有一定的研究,研究主题涉及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类型、冲突原因、冲突化解,但是,关于内部审计冲突类型及其应对还是缺乏一个系统化的理论框架,本文在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这个框架。

二、文献综述

内部审计潜在冲突有不少研究文献,研究主题涉及潜在冲突类型、冲突原因、冲突化解。

P于内部审计冲突的类型,不同的文献涉及不同类型的内部审计冲突,一些文献将冲突分为角色内冲突和角色间冲突[1];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同时服务于董事会和管理层而产生的冲突[1-8];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确认和咨询两种职能之间的冲突[9-11];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冲突[12-14];还有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组织内部跨部门间的冲突[15-16]。

关于内部审计冲突的原因,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本身的工作性质就决定了其必然会与被审计单位产生潜在冲突[15,17-18];一些文献以斯蒂芬・P.罗宾斯冲突理论为基础,认为内部审计冲突的原因包括沟通、结构和个人因素[19-21];还有一些文献认为,不恰当的内部审计沟通或工作方式也会影响内部审计冲突[12]。

关于内部审计冲突的化解,一些文献强调审计角色体验和审计知识输出对内部审计冲突的化解作用[20-21];有些文献强调恰当的内部审计沟通对内部审计冲突的化解作用[14,22-25];有些文献强调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内部审计冲突的化解作用[26]。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对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已经有一定的研究,这些研究为我们进一步认知内部审计冲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关于内部审计冲突类型及其化解还是缺乏一个系统化的理论框架,本文在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这个框架。

三、理论框架

尽管对内部审计潜在冲突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但本文认为,既然冲突是双方感知的对立或不一致,按冲突双方来对内部审计潜在冲突进行分类,可能更有利于认知这些冲突。另外,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的化解可能存在一些共性措施,同时,还有一些针对特定类型冲突的化解措施。根据上述两个思考,本文的理论框架是首先以冲突双方为框架提出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的类型,在此基础上,分析潜在冲突的化解的共性,基本情况如图1所示(实线部分),个性措施的情形较为复杂,本文不展开讨论。

(一)内部审计确认和咨询之间的冲突――内部审计职能冲突

前面的文献综述提到,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确认和咨询两种职能之间存在冲突[9-11],现在,具体分析这种潜在冲突。

内部审计作为组织内部抑制消极因素的机制,具有确认和咨询两大功能,前者主要是发现消极因素,后者主要是协助找出消极因素的产生原因。内部审计咨询有两种情形,一是作为审计建议的推动机制,协助被审计单位及相关部门来实施审计建议,由于这种咨询是在确认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般称为后续咨询;另一种情形与确认没有关系,是应内部单位的要求作为一个独立项目来开展的咨询,这类咨询与特定的确认业务无关,一般称为独立咨询[27]。确认和咨询之间的潜在冲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二者对内部审计资源的竞争性需求,造成二者的冲突。内部审计资源是有限的,用于咨询业务的资源多了,能用于确认业务的资源就有可能减少,反之亦然。第二,咨询会损害确认的独立性。就后续咨询来说,虽然不影响已经完成的确认业务,且内部审计并未承担管理责任,但是经过咨询对特定事项进行改进之后,已经有了内部审计部门的影子,今后内部审计部门如果再对这个特定事项进行确认,一定程度上具有自我检查的性质,独立性会受到损害。就独立咨询来说,咨询的这个特定事项还未经历确认业务,在以后的工作中,内部审计部门如果要将该特定事项纳入确认业务范围,同样会具有自我检查的性质,独立性受到损害。第三,咨询可能损害确认的客观性。这里有两种情形,一是内部审计人员不愿意承担咨询责任,担心陷入咨询业务中,所以,对于已经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等问题轻描淡写,损害了客观性;二是内部审计人员由于某种目的,很愿意对某事项进行咨询,所以,夸大内部控制缺陷等问题,客观性同样受到损害。

(二)不同领导者之间的需求冲突――内部审计需求冲突

前面的文献综述提到,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同时服务于董事会和管理层而产生的冲突[1-8],现在,来具体分析这种潜在冲突。

IIA倡导内部审计在职能上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在行政上向CEO报告,内部审计部门是“一仆二主”。问题的关键是,这两位领导者,对内部审计的产品需求可能存在差异。一般来说,审计委员会可能更加重视内部审计确认产品,并且,这些确认是围绕组织高层治理、重要的内部控制、作为组织绩效的主要财务和非财务指标,通过这些确认业务,为审计委员会履行其职责提供可靠的信息。而CEO的需求可能不同,从确认来说,他可能更加关注业务流程的持续可靠、业务经营信息的真实完整;同时,CEO可能更关注内部审计部门推动已经发现问题的整改,而不仅仅只是关注是否存在问题。在一些情形下,CEO如果认为某些问题较为重要,而内部审计部门在这个方面还有专长,即使没有确认业务,也可能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开展独立咨询项目。总体来说,审计委员会更注重确认业务,CEO更注重咨询业务,在确认业务中,审计委员会更关注与组织的中高层相关的确认,而CEO可能更加关注业务流程及业务信息的细节。这两类领导者对内部审计产品的需求存在差异,导致了内部审计部门难以完全满足其中一方的需求,或者是双方的需求都难以满足,从而导致内部审计部门与审计委员会或CEO的潜在冲突。

(三)内部审计性质冲突之一 ――不同部门之间的冲突

前面的文献综述提到,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组织内部跨部门间的冲突[15-16],现在,具体分析这种潜在冲突。

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个职能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可能会有冲突,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内部审计无论发现何处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属于某职能部门的管理范围,这个问题的存在,表示该职能部门的工作存在不到之处,内部审计发现了问题,无疑是指出了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存在问题;第二,内部审计提出建议对某些问题进行整改,在很多情形下,这些整改会涉及到职能部门要修改相关的管理制度,如果相应的管理制度不能修改,则相应的内部控制缺陷可能仍然存在,而职能部门可能并不完全认同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在整改中存在认识差异;第三,如果被内部审计部门以一定的方式使其介入到内部审计取证或整改的相关事项中,可能会影响该职能部门本身的工作,从而可能导致该部门不配合。以上的讨论是以这些职能部门并没有作为被审计单位为前提,如果作为被审计单位,则是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冲突。

(四)内部审计性质冲突之二――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冲突

前面的文献综述提到,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冲突[12-14],现在,具体分析这种潜在冲突。

由于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应对消极因素的治理机制之一,其本身的属性就决定了内部审计工作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发现问题,二是推动问题得到解决。上述两方面的工作,都与被审计单位相P,都存在潜在的冲突。就发现问题来说,内部审计部门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说明被审计单位存在问题,也就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工作存在缺陷。从某种意义来说,内部审计部门发现问题的绩效,也恰恰就是被审计单位存在问题的证据,所以,内部审计有发现问题的激励,而被审计单位有掩盖问题的激励,二者存在冲突,这些冲突会表现为二者对缺陷是否存在的判断出现差异、对问题的定性存在差异、对问题的严重程度判断出现差异等。就推动问题得到解决来说,虽然有多方参与问题的解决,但是,被审计单位在其中要发挥重要作用,这可能牵扯到被审计单位一定的时间和资源,并且有可能影响被审计单位的其他正常工作,从而使得被审计单位有对立情绪。

(五)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应对的共性措施――内部审计沟通和内部审计体制

以上分析了四种类型的内部审计潜在冲突,这些冲突不可能完全化解,但是,可以采取一些应对措施,一定程度上控制这些潜在冲突。这些控制措施分为两类,一是共性措施,对多数潜在冲突都有作用;二是个性措施,只对特定潜在冲突有作用。由于个性措施需要视具体情形而定,过于具有权变性,本文不展开讨论,这里仅讨论共性措施。根据现有文献和实践经验,一般来说,有效的内部审计沟通和恰当的内部审计体制对各种类型的内部审计潜在冲突都有控制作用,下面,对两种应对机制做具体分析。

内部审计沟通是内部审计部门与相关单位及个人的交流,通过这些交流,相关单位及个人形成对内部审计的认知,进而形成对内部审计工作及人员的态度及选择相应的行为。一般来说,内部审计沟通包括审计理念沟通、角色立场沟通、人际关系沟通三种情形。

研究发现,理念决定行动,对内部审计有不同的认知,会影响其对内部审计工作及人员的态度,进而会选择不同的行动。审计理念沟通就是内部审计部门通过适当的方式,宣传内部审计理念,让相关单位及个人正确认知内部审计,从而对内部审计工作及人员采取配合的态度。内部审计理念沟通的方式很多,内部审计章程、领导题词、座谈会、培训班、内部审计网站、进点现场会议等都能发挥宣传内部审计理念的作用,一些单位还有更加有效的方式。例如,让各业务部门的骨干到内部审计部门挂职,通过亲自参加内部审计工作,对内部审计理念的理解更为透彻[20] ①。

对于同样的问题,不同的立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并不存在某种立场完全正确或某种立场完全错误。内部审计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岗位性质不同,从而对于同样的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立场,这种由于岗位角色不同导致的立场不同,进而导致看法不同,一般需要相互从对方立场来思考问题,才能一定程度上得到化解。角色立场沟通就是内部审计人员多了解相关部门的工作,而相关部门也多了解内部审计工作,相互增加对对方的了解,并且在此基础上,在从自己立场思考问题的同时,也更多地从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例如,一些单位开展内部审计部门人员与被审计部门人员的换位体验,就是角色立场沟通的典型方式[21]。

人际关系沟通就是内部审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工作方式方法,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由于内部审计工作本身就是查找他人的工作缺陷,容易引起他人的对立,如果在工作中不注意方式方法,以教训他人的口吻说话,以钦差大臣自居,态度傲慢,很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所以,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中,与他人接触时,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以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潜在冲突[25-26]。

以上分析了内部审计沟通,内部审计体制是应对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的又一重要制度安排。内部审计体制对内部审计效率效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就内部审计潜在冲突来说,内部审计领导体制会影响不同领导者对内部审计的需求,并会影响内部审计权威性,这些因素会影响人们对内部审计的认知,也会影响内部审计资源配置,进而会影响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内部审计组织体制决定了不同层级内部审计机构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会影响内部审计资源配置,另一方面会影响内部审计权威性及人们对内部审计的认知,这些因素进而会影响内部审计潜在冲突。概括来说,内部审计体制是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的制度基础。

四、例证分析

本文以上提出了一个关于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类型及其应对的理论框架,下面,用这个框架来分析两个例证,以一定程度上验证这个理论框架的解释力。

(一)例证的基本情况

王旭辉等[20]介绍了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的审计角色体验制度和审计知识输出制度。根据梅维维等[21]的介绍,中电控股有限公司也采取了基本类似的制度。审计角色体验制度是由审计部从业务部门挑选一些具有专业背景的优秀人才进入审计部门,通过培训上岗后作为审计人员参与公司的审计项目,经过两年的学习锻炼,再回到原来的部门工作。审计知识输出制度就是对新进员工、新聘任干部和技术人员三个层次进行内部审计知识培训。通过上述两种制度,在公司内部逐步形成了一种尊重审计、敬畏审计的审计文化氛围,被审计部门更加主动地配合审计工作的开展,并且能够与审计部一同站在完善公司制度的层面审视本部门管理中是否存在漏洞。

(二)例证分析

审计角色体验制度和审计知识输出制度为什么能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呢?根据本文的理论框架,审计角色体验制度和审计知识输出制度都属于内部审计沟通的具体方式,审计角色体验制度使得被审计单位的人员通过亲自参加审计工作,一方面,更加深刻理解了内部审计理念,对内部审计有了正确的认知,这属于审计理念沟通;另一方面,通过亲自参加内部审计工作,会从内部审计立场来看问题,能够理解内部审计部门对问题的看法,这属于角色立场沟通。审计知识输出制度主要是对相关人员进行审计知识培训,通过培训,消除人对内部审计的不当看法,树立正确的内部审计理念,这属于审计理念沟通。总体来说,上述两个化解内部审计冲突的方法都属于增加内部审计有效沟通,这属于本文理论框架中的应对措施之一。

五、结论和启示

清醒地识别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并设计针对性的化解措施是内部审计制度建构的重要问题。本文在梳理内部审计冲突及其化解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关于内部审计冲突类型及其应对的理论框架,并用这个理论框架进行例证分析。

内部审计冲突是指内部审计部门及人员感知的对立或不一致。以冲突双方为框架,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包括四类:内部审计确认和咨询之间的冲突(内部审计职能冲突),不同的领导者之间的需求冲突(内部审计需求冲突),不同部门之间的冲突(内部审计性质冲突),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冲突(内部审计性质冲突)。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应对措施包括共性措施和个性措施,前者指对多数潜在冲突都有作用的措施,后者指只对特定潜在冲突有作用的措施。有效的内部审计沟通和恰当的内部审计体制是主要的共性措施,前者包括审计理念沟通、角色立场沟通、人际关系沟通,后者包括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和内部审计组织体制。

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及中电控股有限公司的审计角色体验制度和审计知识输出制度,都属于增加内部审计有效沟通制度。

本文的研究启示我们,内部审计潜在冲突是内部审计价值的负面因素,虽然内部审计潜在冲突不能消除,但是可以通过一定的应对措施予以控制,在应对措施中,既要设计一些对多数冲突都有作用的应对措施,还要在此基础上针对特定的潜在冲突设计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 程新生,罗艳梅,游颖,等.基于角度冲突的内部审计研究回顾与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8):122-128.

[2] IIA Research Foundation.Internal audit reporting relationships:Serving two masters[R].2003.

[3] GRAMLING A A,MALETTA M J,et al.The role of the internal audit function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a synthesis of the extant internal auditing literature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Journal of Accounting Literature,2004,23(1):194-244.

[4] HASS S,ABDOLMOHAMMADI M J,BURNABY P.The Americas literature review on internal auditing[J].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2006,21(8):835-844.

[5] ABBOTT L J,PARKER S,PETERS G F.Serving two master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udit committee internal audit oversight and internal audit activities[J].Accounting Horizons,2010,24(1):1-24.

[6] 罗艳梅,程新生.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角色冲突中的内部审计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3):35-42.

[7] 罗艳梅,程新生.双重委托关系下的内部审计实验研究――角色冲突、权力配置与内部审计行为[J].管理评论,2014(11):201-208.

[8] 刘敬辉.企业内部审计的角色冲突与协调[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4(3):85,88.

[9] 蒋芝花,刘蓉.内部审计的确证与咨询职能及其冲突问题研究[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7(1):9-11.

[10] 刘荣.内部审计独立性与增值的均衡分析[J].中国内部审计,2012(8):35-37.

[11] 阎栗,吴开兵.内部审计独立性成本收益模型及其推论[J].中国内部审计,2014(4):44-47.

[12] 何云.内部审计与单位管理部门间的冲突与规避[J].会计之友,2007(8):52-53.

[13] 何云.内部审计与管理层的深层冲突与关系重塑[J].财务与会计,2007(9):38.

[14] 符群力.关于落实内部审计整改意见的思考[J].新西部,2015(36):65.

[15] 游春晖,王菁,陈祥云.内部审计跨部门潜在冲突及其化解[J].会计之友,2011(10):55-56.

[16] 梅丹.内部审计跨部门冲突的表现、成因及应对[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4(11):81-87.

[17] ALLEN R D.Managing internal audit conflicts[J].Internal Auditor,1996(8):58-61.

[18] FOGARTY T J, KALBERS L P.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the interpersonal and organisational correlates of professionalism in internal auditing[J].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2000,30(2):125-136.

[19] 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精要[M].郑晓明,葛春生,译.8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0] 王旭辉,时现,魏瑾.化解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的方法[J].审计研究,2011(1):63-68.

[21] 梅维维,原静.基于“冲突三要素”. 理论的内部审计冲突化解研究――基于中电控股有限公司的实践[J].中国内部审计,2014(6):41-44.

[22] 蒋芝花,张小艳.论内部审计中的人际关系[J].交通财会,2007(5):72-73.

[23] 胡玉兰.沟通在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内部审计,2007(6):72-73.

[24] 李永红.刍议内部审计有效沟通[J].商业文化,2009(11):27.

[25] 胡宇.内部审计是一门沟通的艺术[J].中国内部审计,2014(4):27-30.

内部审计分析论文第7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内部审计职能冲突;内部审计需求冲突;内部审计性质冲突;内部审计沟通

一、引言

冲突是指被双方感知的对立或不一致。内部审计冲突是指内部审计部门及人员感知的对立或不一致。内部审计作为组织内部应对消极因素的机制之一,与相关各方可能存在冲突,内部审计系统内部不同要素之间也可能存在冲突,这些潜在冲突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化解,势必影响内部审计的效率效果。所以,清醒地识别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并设计针对性的化解措施,是内部审计制度建构的重要问题。现有文献对内部审计潜在冲突有一定的研究,研究主题涉及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类型、冲突原因、冲突化解,但是,关于内部审计冲突类型及其应对还是缺乏一个系统化的理论框架,本文在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这个框架。

二、文献综述内部审计潜在冲突有不少

研究文献,研究主题涉及潜在冲突类型、冲突原因、冲突化解。关于内部审计冲突的类型,不同的文献涉及不同类型的内部审计冲突,一些文献将冲突分为角色内冲突和角色间冲突;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同时服务于董事会和管理层而产生的冲突[1-8];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确认和咨询两种职能之间的冲突;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冲突;还有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组织内部跨部门间的冲突。关于内部审计冲突的原因,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本身的工作性质就决定了其必然会与被审计单位产生潜在冲突;一些文献以斯蒂芬•P.罗宾斯冲突理论为基础,认为内部审计冲突的原因包括沟通、结构和个人因素;还有一些文献认为,不恰当的内部审计沟通或工作方式也会影响内部审计冲突[12]。关于内部审计冲突的化解,一些文献强调审计角色体验和审计知识输出对内部审计冲突的化解作用;有些文献强调恰当的内部审计沟通对内部审计冲突的化解作用;有些文献强调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内部审计冲突的化解作用。综上所述,现有文献对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已经有一定的研究,这些研究为我们进一步认知内部审计冲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关于内部审计冲突类型及其化解还是缺乏一个系统化的理论框架,本文在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这个框架。

三、理论框架

尽管对内部审计潜在冲突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但本文认为,既然冲突是双方感知的对立或不一致,按冲突双方来对内部审计潜在冲突进行分类,可能更有利于认知这些冲突。另外,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的化解可能存在一些共性措施,同时,还有一些针对特定类型冲突的化解措施。根据上述两个思考,本文的理论框架是首先以冲突双方为框架提出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的类型,在此基础上,分析潜在冲突的化解的共性。

(一)内部审计确认和咨询之间的冲突———内部审计职能冲突

前面的文献综述提到,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确认和咨询两种职能之间存在冲突,现在,具体分析这种潜在冲突。内部审计作为组织内部抑制消极因素的机制,具有确认和咨询两大功能,前者主要是发现消极因素,后者主要是协助找出消极因素的产生原因。内部审计咨询有两种情形,一是作为审计建议的推动机制,协助被审计单位及相关部门来实施审计建议,由于这种咨询是在确认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般称为后续咨询;另一种情形与确认没有关系,是应内部单位的要求作为一个独立项目来开展的咨询,这类咨询与特定的确认业务无关,一般称为独立咨询[27]。确认和咨询之间的潜在冲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二者对内部审计资源的竞争性需求,造成二者的冲突。内部审计资源是有限的,用于咨询业务的资源多了,能用于确认业务的资源就有可能减少,反之亦然。第二,咨询会损害确认的独立性。就后续咨询来说,虽然不影响已经完成的确认业务,且内部审计并未承担管理责任,但是经过咨询对特定事项进行改进之后,已经有了内部审计部门的影子,今后内部审计部门如果再对这个特定事项进行确认,一定程度上具有自我检查的性质,独立性会受到损害。就独立咨询来说,咨询的这个特定事项还未经历确认业务,在以后的工作中,内部审计部门如果要将该特定事项纳入确认业务范围,同样会具有自我检查的性质,独立性受到损害。第三,咨询可能损害确认的客观性。这里有两种情形,一是内部审计人员不愿意承担咨询责任,担心陷入咨询业务中,所以,对于已经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等问题轻描淡写,损害了客观性;二是内部审计人员由于某种目的,很愿意对某事项进行咨询,所以,夸大内部控制缺陷等问题,客观性同样受到损害。

(二)不同领导者之间的需求冲突———内部审计需求冲突

前面的文献综述提到,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同时服务于董事会和管理层而产生的冲突[1-8],现在,来具体分析这种潜在冲突。IIA倡导内部审计在职能上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在行政上向CEO报告,内部审计部门是“一仆二主”。问题的关键是,这两位领导者,对内部审计的产品需求可能存在差异。一般来说,审计委员会可能更加重视内部审计确认产品,并且,这些确认是围绕组织高层治理、重要的内部控制、作为组织绩效的主要财务和非财务指标,通过这些确认业务,为审计委员会履行其职责提供可靠的信息。而CEO的需求可能不同,从确认来说,他可能更加关注业务流程的持续可靠、业务经营信息的真实完整;同时,CEO可能更关注内部审计部门推动已经发现问题的整改,而不仅仅只是关注是否存在问题。在一些情形下,CEO如果认为某些问题较为重要,而内部审计部门在这个方面还有专长,即使没有确认业务,也可能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开展独立咨询项目。总体来说,审计委员会更注重确认业务,CEO更注重咨询业务,在确认业务中,审计委员会更关注与组织的中高层相关的确认,而CEO可能更加关注业务流程及业务信息的细节。这两类领导者对内部审计产品的需求存在差异,导致了内部审计部门难以完全满足其中一方的需求,或者是双方的需求都难以满足,从而导致内部审计部门与审计委员会或CEO的潜在冲突。

(三)内部审计性质冲突之一———不同部门之间的冲突

前面的文献综述提到,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组织内部跨部门间的冲突[15-16],现在,具体分析这种潜在冲突。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个职能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可能会有冲突,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内部审计无论发现何处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属于某职能部门的管理范围,这个问题的存在,表示该职能部门的工作存在不到之处,内部审计发现了问题,无疑是指出了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存在问题;第二,内部审计提出建议对某些问题进行整改,在很多情形下,这些整改会涉及到职能部门要修改相关的管理制度,如果相应的管理制度不能修改,则相应的内部控制缺陷可能仍然存在,而职能部门可能并不完全认同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在整改中存在认识差异;第三,如果被内部审计部门以一定的方式使其介入到内部审计取证或整改的相关事项中,可能会影响该职能部门本身的工作,从而可能导致该部门不配合。以上的讨论是以这些职能部门并没有作为被审计单位为前提,如果作为被审计单位,则是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冲突。

(四)内部审计性质冲突之二———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冲突

前面的文献综述提到,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冲突[12-14],现在,具体分析这种潜在冲突。由于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应对消极因素的治理机制之一,其本身的属性就决定了内部审计工作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发现问题,二是推动问题得到解决。上述两方面的工作,都与被审计单位相关,都存在潜在的冲突。就发现问题来说,内部审计部门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说明被审计单位存在问题,也就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工作存在缺陷。从某种意义来说,内部审计部门发现问题的绩效,也恰恰就是被审计单位存在问题的证据,所以,内部审计有发现问题的激励,而被审计单位有掩盖问题的激励,二者存在冲突,这些冲突会表现为二者对缺陷是否存在的判断出现差异、对问题的定性存在差异、对问题的严重程度判断出现差异等。就推动问题得到解决来说,虽然有多方参与问题的解决,但是,被审计单位在其中要发挥重要作用,这可能牵扯到被审计单位一定的时间和资源,并且有可能影响被审计单位的其他正常工作,从而使得被审计单位有对立情绪。

(五)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应对的共性措施———内部审计沟通和内部审计体制

以上分析了四种类型的内部审计潜在冲突,这些冲突不可能完全化解,但是,可以采取一些应对措施,一定程度上控制这些潜在冲突。这些控制措施分为两类,一是共性措施,对多数潜在冲突都有作用;二是个性措施,只对特定潜在冲突有作用。由于个性措施需要视具体情形而定,过于具有权变性,本文不展开讨论,这里仅讨论共性措施。根据现有文献和实践经验,一般来说,有效的内部审计沟通和恰当的内部审计体制对各种类型的内部审计潜在冲突都有控制作用,下面,对两种应对机制做具体分析。内部审计沟通是内部审计部门与相关单位及个人的交流,通过这些交流,相关单位及个人形成对内部审计的认知,进而形成对内部审计工作及人员的态度及选择相应的行为。一般来说,内部审计沟通包括审计理念沟通、角色立场沟通、人际关系沟通三种情形。研究发现,理念决定行动,对内部审计有不同的认知,会影响其对内部审计工作及人员的态度,进而会选择不同的行动。审计理念沟通就是内部审计部门通过适当的方式,宣传内部审计理念,让相关单位及个人正确认知内部审计,从而对内部审计工作及人员采取配合的态度。内部审计理念沟通的方式很多,内部审计章程、领导题词、座谈会、培训班、内部审计网站、进点现场会议等都能发挥宣传内部审计理念的作用,一些单位还有更加有效的方式。例如,让各业务部门的骨干到内部审计部门挂职,通过亲自参加内部审计工作,对内部审计理念的理解更为透彻[20]①。对于同样的问题,不同的立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并不存在某种立场完全正确或某种立场完全错误。

内部审计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岗位性质不同,从而对于同样的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立场,这种由于岗位角色不同导致的立场不同,进而导致看法不同,一般需要相互从对方立场来思考问题,才能一定程度上得到化解。角色立场沟通就是内部审计人员多了解相关部门的工作,而相关部门也多了解内部审计工作,相互增加对对方的了解,并且在此基础上,在从自己立场思考问题的同时,也更多地从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例如,一些单位开展内部审计部门人员与被审计部门人员的换位体验,就是角色立场沟通的典型方式[21]。人际关系沟通就是内部审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工作方式方法,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由于内部审计工作本身就是查找他人的工作缺陷,容易引起他人的对立,如果在工作中不注意方式方法,以教训他人的口吻说话,以钦差大臣自居,态度傲慢,很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所以,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中,与他人接触时,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以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潜在冲突。以上分析了内部审计沟通,内部审计体制是应对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的又一重要制度安排。内部审计体制对内部审计效率效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就内部审计潜在冲突来说,内部审计领导体制会影响不同领导者对内部审计的需求,并会影响内部审计权威性,这些因素会影响人们对内部审计的认知,也会影响内部审计资源配置,进而会影响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内部审计组织体制决定了不同层级内部审计机构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会影响内部审计资源配置,另一方面会影响内部审计权威性及人们对内部审计的认知,这些因素进而会影响内部审计潜在冲突。概括来说,内部审计体制是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的制度基础。

四、例证分析

本文以上提出了一个关于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类型及其应对的理论框架,下面,用这个框架来分析两个例证,以一定程度上验证这个理论框架的解释力。

(一)例证的基本情况

王旭辉等介绍了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的审计角色体验制度和审计知识输出制度。根据梅维维等[21]的介绍,中电控股有限公司也采取了基本类似的制度。审计角色体验制度是由审计部从业务部门挑选一些具有专业背景的优秀人才进入审计部门,通过培训上岗后作为审计人员参与公司的审计项目,经过两年的学习锻炼,再回到原来的部门工作。审计知识输出制度就是对新进员工、新聘任干部和技术人员三个层次进行内部审计知识培训。通过上述两种制度,在公司内部逐步形成了一种尊重审计、敬畏审计的审计文化氛围,被审计部门更加主动地配合审计工作的开展,并且能够与审计部一同站在完善公司制度的层面审视本部门管理中是否存在漏洞。

(二)例证分析

审计角色体验制度和审计知识输出制度为什么能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呢?根据本文的理论框架,审计角色体验制度和审计知识输出制度都属于内部审计沟通的具体方式,审计角色体验制度使得被审计单位的人员通过亲自参加审计工作,一方面,更加深刻理解了内部审计理念,对内部审计有了正确的认知,这属于审计理念沟通;另一方面,通过亲自参加内部审计工作,会从内部审计立场来看问题,能够理解内部审计部门对问题的看法,这属于角色立场沟通。审计知识输出制度主要是对相关人员进行审计知识培训,通过培训,消除人们对内部审计的不当看法,树立正确的内部审计理念,这属于审计理念沟通。总体来说,上述两个化解内部审计冲突的方法都属于增加内部审计有效沟通,这属于本文理论框架中的应对措施之一。

五、结论和启示

清醒地识别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并设计针对性的化解措施是内部审计制度建构的重要问题。本文在梳理内部审计冲突及其化解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关于内部审计冲突类型及其应对的理论框架,并用这个理论框架进行例证分析。内部审计冲突是指内部审计部门及人员感知的对立或不一致。以冲突双方为框架,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包括四类:内部审计确认和咨询之间的冲突(内部审计职能冲突),不同的领导者之间的需求冲突(内部审计需求冲突),不同部门之间的冲突(内部审计性质冲突),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冲突(内部审计性质冲突)。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应对措施包括共性措施和个性措施,前者指对多数潜在冲突都有作用的措施,后者指只对特定潜在冲突有作用的措施。有效的内部审计沟通和恰当的内部审计体制是主要的共性措施,前者包括审计理念沟通、角色立场沟通、人际关系沟通,后者包括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和内部审计组织体制。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及中电控股有限公司的审计角色体验制度和审计知识输出制度,都属于增加内部审计有效沟通制度。本文的研究启示我们,内部审计潜在冲突是内部审计价值的负面因素,虽然内部审计潜在冲突不能消除,但是可以通过一定的应对措施予以控制,在应对措施中,既要设计一些对多数冲突都有作用的应对措施,还要在此基础上针对特定的潜在冲突设计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程新生,罗艳梅,游颖,等.基于角度冲突的内部审计研究回顾与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8):122-128.

[6]罗艳梅,程新生.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角色冲突中的内部审计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3):35-42.

[7]罗艳梅,程新生.双重委托关系下的内部审计实验研究———角色冲突、权力配置与内部审计行为[J].管理评论,2014(11):201-208.

[8]刘敬辉.企业内部审计的角色冲突与协调[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4(3):85,88.

[9]蒋芝花,刘蓉.内部审计的确证与咨询职能及其冲突问题研究[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7(1):9-11.

[10]刘荣.内部审计独立性与增值的均衡分析[J].中国内部审计,2012(8):35-37.

[11]阎栗,吴开兵.内部审计独立性成本收益模型及其推论[J].中国内部审计,2014(4):44-47.

[12]何云.内部审计与单位管理部门间的冲突与规避[J].会计之友,2007(8):52-53.

[13]何云.内部审计与管理层的深层冲突与关系重塑[J].财务与会计,2007(9):38.

[14]符群力.关于落实内部审计整改意见的思考[J].新西部,2015(36):65.

[15]游春晖,王菁,陈祥云.内部审计跨部门潜在冲突及其化解[J].会计之友,2011(10):55-56.

[16]梅丹.内部审计跨部门冲突的表现、成因及应对[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4(11):81-87.

[19]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精要[M].郑晓明,葛春生,译.8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0]王旭辉,时现,魏瑾.化解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的方法[J].审计研究,2011(1):63-68.

[21]梅维维,原静.基于“冲突三要素”.理论的内部审计冲突化解研究———基于中电控股有限公司的实践[J].中国内部审计,2014(6):41-44.

[22]蒋芝花,张小艳.论内部审计中的人际关系[J].交通财会,2007(5):72-73.

[23]胡玉兰.沟通在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内部审计,2007(6):72-73.

[24]李永红.刍议内部审计有效沟通[J].商业文化,2009(11):27.

[25]胡宇.内部审计是一门沟通的艺术[J].中国内部审计,2014(4):27-30.

[26]刘洪英.内部审计中人际关系的处理技巧[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245-246.

内部审计分析论文第8篇

[关键词]生态环境;环境绩效审计;研究现状;评述

[中图分类号]172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11)01―0070―04

一、引言

在2010年的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同志在会上希望全国环保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创新机制、加强监管,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积极防范环境风险,把生态环保作为结构调整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推动环保产业发展,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做出更大贡献。由此可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势在必行。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大。在发达国家,每年都要拿出超过国民生产总值1.5%以上的资金作为环境保护的投入。在我国,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也逐年增加。然而,我们面对着这样的问题:社会不断加大环保资金的投人,而环境问题却迟迟得不到根本性好转。这就使得我们不得不反思这些投入的使用效率与效果,使得审计界意识到环境绩效审计应在环境审计中得到足够的重视。与此同时,我国理论界对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也日益活跃,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笔者搜集了国内主要的审计及部分会计杂志上发表的有关环境绩效审计的论文,阅读了相关资料论著,以期对中国环境绩效审计研究的发展轨迹与现状进行简要地介绍和评价,以期对我国理论界和实务有所启示。

二、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研究的现状分析

(一)关于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

环境绩效一般是指进行资源开发与利用、环境保护与治理所取得的有形收益或无形收益。关于环境绩效审计的含义,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

为了更好的了解环境绩效审计的含义,首先我们列出最高审计机关国际和亚洲组织对绩效审计定义,“即是一种对被审计单位履行其职责过程中使用资源的经济、效率和效果(3E)方面的审计”。

陈正兴(2001)在其主编的《环境审计》中提出:环境绩效审计是通过检查被审单位和项目的环境经济活动,依照一定标准,评价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循环状况和发展潜力的合理性、有效性,并对其效果与效率表示意见的行为。

吴立群、王恩山(2005)指出环境绩效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或项目的环境管理活动进行综合系统的审查、分析并对照一定标准评定环境管理的现状和潜力,提出促进其改善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建议的一种审计活动。

陈希晖和邢祥娟(2005)提出:环境绩效审计是指审计机关通过检查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经济活动,依照一定的标准,评价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循环状况和发展潜力的合理性、有效性,并对其效率、效果表示意见的行为。

笔者认为,以上定义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概括的都不很完善,未体现出环境绩效审计的本质。

(二)关于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内容

明确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是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前提,但就已有的研究来看,目前对其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

陈正兴(2001)指出环境绩效审计包括对环境决策行为、经营目标和计划、被审单位管理效能、内控系统、资源要素利用效益及资金利用效益的审计等六部分。

李学柔、秦荣生(2002)认为,环境绩效审计包括政府环境政策绩效审计、政府环境项目效益审计和企业环境绩效审计三部分。

陈钰泓(2006)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环境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环境审计的基本特征,它与环境财务审计(注重财务报表披露的环境资产和环境负债等信息的公允性)、环境合规性审计(侧重于检查各种环境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共同构成完整的环境审计体系。

笔者认为,确定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要从环境绩效审计的目的出发,对整个环境管理体系进行分析研究,确定环境绩效审计可以起到作用的环节,进而确定其内容。

(三)关于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方法

我国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和成熟的方法,仍处于摸索阶段,笔者整理后从三个方面分析主要观点和方法:

(1)常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

关于环境绩效审计的方法,大家一致认为常规的审计方法通常也适用于环境绩效审计,但还没有学者结合环境审计的特色展开详述。持有此观点和方法的学者和研究团体如下:

辛金国、邢小玲(2002)在试论环境审计报告时指出,常规的审计方法如观察、函证、检查等也适用于环境绩效审计。

西南科技大学课题组在我国环境审计运行模式中提到以财务为导向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有审阅法、验证法、复算法、观察法、分析法等。实际操作时,往往把这些方法综合在一起加以运用,有选择的针对具体审计目标和要求,运用各种方法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财务报告进行加工、比较、分析和评价。

(2)环境绩效审计特有的方法

王春萍(2006)在其论文《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研究》中提出常规审计方法适用于环境绩效审计,但环境绩效审计也有其独特的方法,如:目标导向法、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法、环境费用效果分析法、风险分析法、决策分析法等方法。

(3)借用相关学科方法的研究

环境绩效审计可以借用相关学科方法尤其是环境经济学、环境工程学方法,在这个问题上,多数学者的观点基本是一致的,典型观点如下:

辛金国、邢小玲(2002)在试论环境审计报告时指出,除运用一般的审计方法外,如需要也可运用环境经济学的费用效益分析法、经济评价法等方法。

王冠英(2003)在环境审计的内容与方法中提到环境成本效益分析法和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经济计量法和决策分析法、对数据资料的整理分析法和趋势预测法以及对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价方法等。

浙江省审计学会课题组在开展我国环境审计的构想中提到开展环境绩效审计还应引入相关学科的方法,如经济学中的费用效益分析法、环境经济评价法等。

三、对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研究的评价

从上述研究成果中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最近几年我国在环境绩效审计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绩,突出表现在理论研究成果的数量逐渐增多,并且其中不乏一些量化指标的研究。在环境绩效审计定义,内容方面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观点;在环境绩效

审计方法的研究中,无论是从借鉴国外先进的做法方面,还是从其他学科的已有方法方面,都已经有所突破。但是我们也可以清楚的看到,尽管我国的环境绩效审计科研在近几年来有着突飞猛进的势态,并出现过一些优秀的成果,但与其他审计领域相比,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却仍显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研究手段相对滞后

自1997年以来,我国学术界才开始运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环境会计问题,而荷兰、加拿大等国家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开始运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环境会计与环境审计问题。目前,国内在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手段上相对滞后,主要采用传统的定性分析方法。笔者所搜集的研究成果中极少一部分采用了定量研究的方法,其他论文采用的均为定性分析的方法。由此不难看出,在现行的环境绩效审计研究中,规范研究占据绝对优势地位,而实证研究则相对缺乏,当然数据资源相对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实证研究方法在环境审计中的应用,但这难免会影响环境绩效审计研究的实用价值。但是,理论只有来源于实践才能高于实践,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因此,研究手段的相对滞后可以说是制约我国环境绩效审计,乃至环境审计工作的瓶颈问题。

(二)研究成果缺乏实用性

从前述的分析来看,环境绩效审计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于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内容和基本方法,还有部分学者对环境绩效审计的必要性以及环境绩效审计专业人员的培养等方面做了分析。此类文章占全部研究论文的绝大部分,而对环境绩效审计的实施条件,以及环境绩效审计的评价体系建设等问题,却只有个别学者进行了探讨,目前仍缺乏系统而切合我国实际的研究。并且,很多学者的研究是借鉴国外的研究方法,而这些我国现实的生态环境状况,以及环境会计发展状况的结合有所欠缺,使得研究成果并不切合我国实际,造成“理论开花,实务却无法结果”,最终导致研究成果缺乏实用性。

(三)对如何使环境绩效审计融入常规审计,仍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

对环境绩效审计的切入点问题,学者们提出可以融入环境审计中去,但对如何使环境绩效审计,环境财务审计和环境合规性审计真正相融合和相配合,并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致使环境绩效审计无法真正的发挥效果。环境绩效审计和环保部门的工作界限划分不明确,致使环境绩效审计从形式和实质上来看都类似于环境检查工作,难以向纵深发展,无法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而进行研究,这都对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是不利的。

(四)环境绩效审计与有关学科的融合不够

从我们所参阅的文献分析中笔者发现,虽然有些学者借鉴了诸多学科的相关内容,但多数情况下只是进行简单地“移植”,他们尤其没有把环境经济、环境管理、环境法学、社会学、统计学和环境工程学的有关内容真正融合到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中去。尤其体现在环境绩效审计的方法研究中,缺乏真正适合环境绩效审计实务的有效方法体系的研究。尽管许多与环境有关的问题可采用绩效审计的方式方法收集证据,但毕竟相当一部分环境问题由于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从而造成评价困难。例如空气质量等级的提高、人们身体健康状况的改善等,不能以货币衡量而只能采用某种技术或实物的计量手段去衡量。因此,借鉴相关学科的知识建立完善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是环境绩效审计的关键环节。

四、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研究的注意事项

(一)首要任务是要增强环境绩效审计的意识

传统观点认为,要搞好环境管理,最重要的增加环境投入和严格执行现有法规就行了。而对于环境审计的作用,认为主要是保证环保资金用途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就能达到保护环境的预期,就没有必要开展环境绩效审计,这样,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由此,要推进环境绩效审计,首先必须使环境绩效审计受到相当的重视,要从思想上认识到环境绩效审计对环保资金的审计不仅仅局限于合规性审计,而是更着重在于对环保资金的使用效率、效果的审计。

当前重需要培养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为环境绩效审计的开展作好舆论准备。我们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环境绩效审计宣传,让全社会关心、了解和支持环境绩效审计,让有关单位愿意接受审计。同时,转变政府、企业的思维模式,让他们树立环境绩效审计的观念,充分认识到改变当前审计工作以财务审计为主的状况,在现有的条件下逐步增加环境审计所占的比重,通过环境绩效审计促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效果。

(二)尽快建立完善的环境绩效审计理论体系

理论应该也可以指导实践,构建完善的理论体系可以更好的指导环境绩效审计的实践。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借鉴国际上己经制定的一些成文的标准,如环境审计的基本准则、一般指南;环境审计的技术与方法、审计标准;我们完全可以借鉴西方己有的理论成果,加以吸收为我所用,从而更好的指导我国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大学等教育科研部门也涌现了一批专家专门对环境绩效审计问题进行研究,其中也包括对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这些都有助于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理论的发展。应注重高校研究成果的产业化转化,在进行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研究时更关注与方法的应用,重点研究每种方法的定义、内容或公式、适用范围、应用时的注意事项,从而使环境绩效审计方法更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性。

(三)完善我国的环境会计体系,为环境绩效审计提供基础

环境绩效审计乃至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很大程度上的依赖环境会计核算所提供的各项信息。目前,环境会计在发达国家己进人操作阶段,污染损失、资源价格等已列入核算科目。而我国环境会计从90年代初才开始引起重视,具体实践从近几年才启动,理论探讨和实践都很不完善。为此,加强环境会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借助适当的理论指导,才可望突破实务操作的障碍。环境会计与环境绩效审计是相互促进也是相互制约的。加快实施环境会计,可以为环境绩效审计提供操作的平台,从而促进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大力开展。只有这样才能为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

(四)努力构建环境效益指标评价体系

根据审计理论的分析,审计工作不仅仅要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还需要有一定的评价标准――审计依据,要想建立良好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研究一套比较完善的成本效益指标体系是比较重要的,因为有了一定的评价标准,审计方法实施起来才有尺度,才能更好的对被审计事项做出评价。而目前令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最感头痛,最缺乏信心的也正是缺少指标来科学地反映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以及如何对他们进行科学地计量,这也是研究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难点所在。因此,我们需要借鉴相关学科的知识建立完善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

(五)在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同时进行清洁生产审计

清洁生产审计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提高环境绩效,这与环境绩效审计的思路是基本一致的。开展清洁生产审计可以说是一种预防性的审计,环境绩效审计一般是在环境问题出现之后,所以适当开展清洁审计可以减少环境问题的发生或者减轻环境污染的程度,从而减少环境治理成本的投入,减少环境绩效审计的工作量,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所以,在我国环境绩效审计还不是很成熟的情况下,开展清洁生产审计是十分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