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数学推理教学设计

数学推理教学设计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28 17:05:26

数学推理教学设计

数学推理教学设计第1篇

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化已经不再只是一种手段,而是成为各项事业发展的目标和路径。大力推进信息化是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举措。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重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地位,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深刻革命,是教育改革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和推动力。因此,教育发展必须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特征,加快教育信息化既是事关教育全局的战略选择,也是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紧迫任务。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加快全国教育信息化进程,并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需要教育界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齐心协力、扎实推进,确保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迈上新台阶,为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和实现教育现代化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本期《视界》栏目将为广大读者简述我国各省市2013年教育信息化工作重点,以便更好地了解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

自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来,遵循教育部一系列工作部署,按照《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国各省市有力有序地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现将各省市2013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整理如下:

北京

全面推进中小学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工程,扎实推进“北京数字学校”体制机制建设,录制2000节高中阶段名师课程,更新20%义务教育名师同步课程。整合网络、热线电话、电视等教育信息资源,建设面向社会的信息服务平台,打造首都教育信息化服务品牌。启动数字校园建设二期,完成30至40所市级数字校园实验校评选。推动家长委员会建设,继续办好“网上家长学校”。

天津

完成校园网升级换代和高校无线漫游示范项目,启动各类教育数字化校园示范建设项目,加快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新模式。加快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初步建成教育机构与学生基础数据库。加强教育信息化制度建设,加快信息化管理机制体制改革。

河北

制定信息化相关政策制度,逐步建立完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制定“三通”工程建设进度安排,加强督查和组织实施。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加强省教育资源中心建设,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中小学覆盖率达到国家标准。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水平。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加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力度,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内蒙古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基础教育学校信息化配备标准(试行)》,指导推进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启动自治区教育数据中心和自治区教育资源公共服平台建设,整合学籍管理、学生资助、营养改善等信息系统,发挥综合作用,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和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开展中小学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提高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科研和服务的能力。积极构建全区教育网络系统,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完成全区“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建设任务。

辽宁

实施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加强“三通两平台”建设,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初步实现80%农村中小学宽带网络校校通,建立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中心;启动实施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教师率先使用、职教率先部署、发达地区率先示范;建设教育视频资源库,推进职教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数字化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评选50节中小学体育精品课、30节中小学艺术学科精品课;完成辽宁教育云库——辽宁教育数据中心(二期)10个系统特别是学生、教师、学校资产等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成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管理好门户网站,加强教育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定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和评估指标体系。召开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

吉林

推进各类教育基础数据管理信息系统整合与应用,完善省教育厅信息数据中心功能。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推动优质资源全省共建共享,逐步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校校通。进一步加强教育行政部门门户网站建设,加强网上政务信息公开,做好网上舆情研判及答复工作。

黑龙江

颁布《黑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年行动计划》。启动“龙学网”建设项目,实现“龙学网”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与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对接和省、市、县(区)、学校四级应用。依托“龙学网”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认真抓好教育信息化和现代远程教育等试点工作。引入“政府牵头,企业参与,学校使用”的机制,推进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实现农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提高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水平。加强高等学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大力开展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加强教育装备和条件建设。

上海

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实施上海教育城域网提升工程,全面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推进上海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总结教育信息化重点示范项目建设经验,加强对重点项目的绩效考核。继续开展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研究项目。推进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完善各类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探索教育教学手段和模式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江苏

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三通工程”和“两大平台”建设。

浙江

全面建成省、市、县连通的浙江省教育计算机网,初步建成教育视频网络体系;加强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开发推出300门普通高中网络选修课;推进教育信息基础数据库和教育管理与政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学生电子学籍系统拓展应用功能,扩大应用范围。

安徽

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实施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进一步加强校园网建设,完成40%以上尚未接入宽带的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工作。启动安徽教育云服务平台建设,为20万名中小学师生提供公共存储、计算能力及各种应用服务。制定教育信息化考核办法,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普遍应用,确保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应用覆盖60%以上的学校,46%的学科教师具备利用数字资源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

福建

完成全省2465个(不含厦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重点开发农村学校师资短缺课程数字化资源。建立健全全省学校、教师和学生信息数据库,加快建设完善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管理系统等管理平台。制订实施《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五年(2013-2017年)行动计划》。推进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江西

加强和统筹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制订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组织实施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制订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推动教育信息化骨干示范校建设。启动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继续做好义务教育学科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继续推动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组织实施省“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项目”。 启动教育系统网站评比工作。建设省级教育数据中心,搭建省级教育公共管理服务平台。启动教育省域网建设。制定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启动中等职业教育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大力推进优质数字化资源开发和共享,提升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

山东

落实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方案,完成全省926个义务教育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推进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与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环境建设。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和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启动建设教育管理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启动全省数字化校园试点工作。加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力度。推进社区教育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创建一批数字化学习型社区。建立全省继续教育信息化资源联盟。

河南

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以应用为导向,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启动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推进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宽带接入与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环境建设,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建立“竞争提供、评估准入、择优选用”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广泛共享。选择若干所高校和中职院校开展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试点。完成全省教科网智能光网络建设任务。加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和教育管理人员教育信息化领导能力的培训力度。筹备召开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

湖北

建设湖北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规范教育统计,建立真实准确的基础教育学生学籍信息库。完成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启动实施“宽带网络校校通”,加快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湖南

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推动教育信息化从技术主导型向应用主导型转变,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围绕“三通两平台”工程建设,重点推进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与网络条件下教学环境建设,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推动各级各类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加快构建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加大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力度。

广东

制定关于加快本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召开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推进省教育视频网建设和“粤教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深入实施“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推进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加强教育信息化试点试验工作,启动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推进教育装备改革与创新。

广西

完成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启动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分年度建设广西教育数据中心和广西教育云平台。启动建设适合广西实际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库。启动高校数字化校园和信息化促进实践教学试点建设。实施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计划意见。继续办好教师信息化大赛。

海南

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对40%以上的农村中小学(1138所)扩容接入带宽到10M,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完成50%的农村中小学校园网、计算机网络教室及多媒体教室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班班通”;推进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增加功能模块,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配合国家数字资源中心和教育管理信息平台的省级部署建设,实现所有教学点优质数字教育教学资源全覆盖,实施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对555个教学点采取接收卫星IP广播资源和将国家及本地特色资源制作光盘配送等多种方式实现全覆盖;完成教学点教师的全员培训及1138所实现宽带接入学校70%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组织开展“交互式多媒体设备应用年”活动,提升广大师生交互式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技能,推进交互式多媒体设备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重庆

制定完善教育信息建设标准及技术规范,推进“三通两平台”和“数字校园”建设,开展区域教育云建设试点,进一步改善教育教学信息化环境。加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着力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强化信息技术教学科研课题研究,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川

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实施《四川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行动计划(2011-2020年)》,推进“三通两平台”工程建设。建立一批教育信息化师资人员培训培养基地,建成一批教育信息化示范区域及示范学校。全面完成“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等重点工作,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应用与共享,提高教育管理和服务现代化水平。加强学生资助管理信息化建设。

贵州

推动“三通”工程建设,构建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完成3404个教学点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全覆盖,完成4316所乡(镇)所在地以上中小学校光纤接入和4000所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确保5000个班级实施“班班通”。建设省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中心和省教育管理数据中心,集中力量开发音乐、美术、英语、科学等农村校点短缺数字教学课件,抓好使用和培训。建成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建成学前教育、全省中小学生学籍、中职学生学籍和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

云南

积极推进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建设、机制构建和管理信息示范应用试点模式探索试点工作,加强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组织实施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项目”,完成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加强优质教学资源信息化推广,大力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进一步改善全省教学点和农村学校的信息化能力和环境,全面建设数据中心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教育信息化专家咨询机制和督导机制。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水平。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应用,建设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加强教育装备和条件建设,深入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高教师应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科研和服务的能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陕西

开展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标准化创建工作,理顺信息化管理体制。启动“班班通”建设项目,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做好教育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加快教育管理业务系统建设进程。加强电子学籍管理。建设教育教学与学习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和数字教育资源。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开展教育类网站前置审批和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工作,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

甘肃

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建立与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相衔接、符合甘肃实际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实施“优质数字教育建设与共享行动”、“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等专项计划。建立覆盖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网络系统,组织“三通两平台”试点工作。建立甘肃省教师信息管理平台和全省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继续做好全省14个市州教育城域网升级改造工作,完善甘肃教育卫星传输网和地面传输网络。

青海

召开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研究制定教育信息化规划,统筹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管理与信息资源共享。以实施“三通两平台”为重点,启动全省教育信息宽带网络建设。加快建设省级教育教学资源中心,加快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完成教学点资源全覆盖。加快教育管理省级数据中心建设,分步推进学生、教师、规划等五大类二十个业务管理应用系统建设。加大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全面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效益。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化装备条件。

宁夏

制订出台《宁夏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3-2017)》、《宁夏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2013-2017)》,更新和完善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逐步实现中小学“三通”目标,加快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形成高效、开放、共享的信息化教育模式。开展“两平台”建设。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教育事业整体发展协调一致,建设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新疆

制订新疆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实施方案,统筹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推进数字教育资源全面覆盖农村中小学,80%的学校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班班通。争取社会支持,启动光纤入校园计划。建设自治区级教育数据中心,充实新疆教育信息网站群建设和功能服务,开通维文页面。推进四级专网与电子政务建设,加强网络安全。积极推进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

新疆兵团

研究制定《兵团教育信息化建设十年规划》。实施《兵团教育信息化建设两年重点工作方案(2012-2013年)》,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目标和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启动兵团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学生信息、教师信息及办学条件、学校资产入库并与国家平台互通。制定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规划,提高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水平。普及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成果。加强教育装备和条件建设。

大连

编制大连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3-2020年)。扩大大连教育城域网带宽,优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运行速度。实施市教育局直属职业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开展城乡学校专递课堂建设试点,将城市优质课堂教学资源传输到农村学校,实现资源共享。启动“人人通”建设试点,使全市中小学教师拥有个人网络学习空间。推进大连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信息化提升教育管理高效化。全面跟踪“班班通”工程和数字化校园建设质量、应用水平和管理制度建设,确保政府投入效益最大化。加大全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力度,开展信息化专项比赛、评比和应用成果展示活动,全面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创建大连职业院校招生就业网。

青岛

继续抓好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为200所中小学新建、升级校园网。制定规划,启动教育云系统建设,探索“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应用,开展数字化校园示范校创建活动,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有效融合。全面实施教育装备现代化项目,加强中小学新“班班通”配备和现代化实验室、专用教室和图书馆建设,抓好培训、管理和应用工作。

宁波

加大学前教育信息化推进力度。出台市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建设高清远程网络教学平台(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启动数字化校园建设评估。继续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完成80所标准化学校建设,建成比较完善的中高职网络学习平台。启动建设具有宁波特色的“学分银行”,推动开放大学建设,办好“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加快构建覆盖全市、面向全民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推进数字图书馆项目建设,建设数字化学习平台,深入开展数字资源库进社区、进企业推广服务工作。

数学推理教学设计第2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归纳推理;教学设计

一、小学数学归纳推理教学简析

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以活动经验为基础,逻辑思维为核心的认知过程. 归纳推理教学,是指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智力发展水平,以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为基础,由教师组织适当活动,激发兴趣,启发思考,引导自主探索,使学生在归纳过程中建构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表征技能,学习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发展逻辑推理能力.

二、小学数学归纳推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理念

归纳推理教学存在于整个小学阶段,是有计划,有系统,分层次,遵循小学思维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安排. 其理论依据主要为认知心理理论,在归纳的开始和持续过程中,只有主体处于唤醒状态,才能提供注意的特定方向. 唤醒程度与思维发展和认知心理规律有关,代表理论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朱智贤(1998)的研究,得出在小学教学中,初入学的儿童在认识和理解事物时常常不能抓住本质联系,不能从许多特殊中概括出一般. 通过教学,可以使小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伴随知识经验而发展. 总的来说,归纳推理教学通过将研究对象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考察部分的地位、作用,撇开事物的非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以整体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

(二)教学过程设计

1. 认知唤醒,引起注意

教师通过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有价值的注意. 教师必须明确观察目的、内容和方法,即学生观察所能达到的预期效果;注意主体内容的选择;给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观察方式的选择. 教师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认知唤醒引起注意,开启归纳推理教学.

2. 联系新旧,统和整体

在唤醒学生认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新旧知识,以分析与比较的方法,归纳整理出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以及差异性. 从区分具体事物逐步发展到区分抽象的异同,从区分个别逐步发展到整体,最终将直接的感知转化到抽象的整体,提高逻辑判断水平.

3. 发散思维,应用解决

通过习题解答、书面作业等方式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建构完整的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表征技能,锻炼发散思维,真正领悟归纳的方法,能够通过独立的推理解决问题,发展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案例探讨

归纳推理的教学设计,根据小学儿童思维认知发展理论,结合新课程标准学段划分,选取三个代表案例.

归纳推理的初级阶段(低学段)依据感官知觉到的数学对象表面,通过枚举法归纳推理获得结论. 所获结论的过程不能准确地用语言、文字或加以逻辑说明,处于缄默认知状态. 教学阶段可分为阶段一(以大量较明显规律的例子,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出来),阶段二(以实物为载体,让学生进行分类、排序,初步掌握观察的方法,养成观察的习惯).

归纳推理的完善阶段(中学段)

通过低学段积累的活动经验,进行简单系统的归纳推理学习. 内容上安排侧重于数量性质特征(之前积累的数学经验)和图形性质特征(之前多以实物为载体).

结合小学生数、形知识的扩展,归纳能力的提高,设计足够多的、有典型性的特例,让学生深化分析、比较、推理规律,能对获得的猜想进行正误检验.

说明:6 = 4 × 2 - 2,10 = 4 × 3 - 2,14 = 4 × 4 - 2,18 = 4 × 5 - 2,22 = 4 × 6 - 2,每个数都是序号的4倍减2. 经检验第一个数:4 × 1 - 2 = 2,得出猜想正确的结论.

案例4 “如果两个数都不是5的倍数,那么它们的和也不是5的倍数. ”你认为这个规律对吗?如7与9都不是 5 的倍数,它们的和 16 也不是 5 的倍数.

说明:做任何推理时都要有根据作为支撑,证明理论错误时也需要有反例支持. 如:7和8都不是5的倍数,但它们的和15是5的倍数.

三、结 语

对于小学数学归纳推理教学需要长期且不断的探索,才能找寻到适合学生发展数学逻辑推理的方法,应遵循学校、教师及其学生本身的特点、规律,选择合理的归纳推理教学内容,不失创新和改进的尝试,让学生欣然接受的同时达到归纳推理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史宁中.教育与数学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数学推理教学设计第3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引言

初中数学的教学改革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届的热点话题之一,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实现课堂教学整体质量的快速提升,不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建议,本文中,笔者将从教学设计方面入手,研讨初中数学教改的相关问题。

一、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基本概念阐述

(一)基本内涵阐述。

所谓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是指为了达到更优化的教学效果,通过理论灌输和教学传导等方式,运用科学的逻辑和思维研究数学问题,确定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建立起一整套较为完整的解决方案和对策。

(二)外延阐述。

当前所谈论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还有外在的一些定义,它泛指涵盖教学规划、教学过程、教学评估、教学创新等在内的一整套的体系建设工作,期间涉及学生、教师、教育业务主管部门等多方,是一个内在互动机制较为完备的体系。

二、对当前我国初中数学中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思想认识方面和重视程度方面还跟不上。

当前,我国初中数学中教学设计在思想认识方面和重视程度方面还跟不上,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第一,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思维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导致在教学设计方面长期不投入主要精力;第二,各个学校的文化课整体压力较大,初中数学教学的转变空间不大,很多一线授课教师也没有太多精力去深入研讨教学改革;第三,由于流程分工和职能划分等因素限制,导致工作推进方面难度依然存在。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还比较单一。

当前,我国初中数学中教学设计中所涉及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还比较单一,除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外,能够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教学技巧不多,传统的教学工具也缺乏更多的技能要素,对教学的制约性也比较突出。从笔者不完全的调研过程中,可以发现:很多重点学校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还呈现出显著的地域差异,整体层次不高且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三)缺少相应的考评机制和体系。

我国初中数学中教学设计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软性区域”,缺少可以量化的指标评估和科学配套的考评体系,从而造成了初中数学整体革新力度不够的问题。长期以来的教学改革,在初中数学领域中推广的并不到位,究其原因固然很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方面整体缺少外部监督和推动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三、未来初中数学中教学设计的步骤推进及规划

(一)教学设计方案撰写需严谨细致。

初中数学的教学设计方案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短板,随着对数学教师技能整体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设计方案也逐步开始要逐步提高要求。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第一,方案的制定要符合国家的标准化要求。一定要从政策角度入手分析,在方案设计之初就依照标准化的模块推进;第二,方案的制定要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要使得方案的实际运行符合当地学生的实际需求,也要满足教育水平和层次的根本需求;第三,方案的撰写要经过认真的研讨和修订。应当通过集中座谈或者专家指导等方式,对初级方案进行反复认真的修订,对不理想的地方及时提出改进意见。

(二)教学设计考评体系建设应完备。

考虑到上下协调、统筹兼顾的原则,初中数学的考评体系建设应完备到位,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目标及依据分析方面。首先,应当按课程标准确定具体的三维目标,然后明晰教学目标,最后应注意阐明目标确定的依据(如课程设计理念、课程标准、学生分析、内容分析等);第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方面。首先,所涉及到的重点、难点内容要做到具体明确,其次,对确立的依据要做到分析合理、科学,阐述环节要做到清晰(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学情分析等);第三,学生和教材内容评估方面。首先,要对学生整体学习状态进行评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要分析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本教材(必修或选修教材)和整个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第四,教学过程设计(包括师生活动、时间分配等设计意图)方面。首先,教学过程描述简明扼要,清晰明了(如采用流程图的形式,简答扼要、更直观);其次,教学过程设计的内容完整,至少应有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师活动的设计、学生活动的设计、教学策略的设计及设计意图;最后,教学过程设计体现新课程理念,符合设计要求。

(三)积极借鉴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

积极借鉴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是未来我国初中数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教学模式的好坏直接关乎着教学改革的方向性问题,也直接关乎着教学质量的高低,我国很多教育发达地区和城市都在不停摸索新的教学模式,比如说: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就把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到最大,营造了很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研发了360度高效氛围的课堂教学方法,分阶段、分层次、分类别的教学体系也发挥了正向的作用;杜郎口中学的“预习―展示―反馈”教学模式,从细致处引导学生树立主动学习意识,大力推动了课堂授课的效果。

(四)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一直都是授课教师最为关注的地方,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教学手段也开始丰富起来。除了运用较为先进的教具外,教学的技巧也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授课过程中,如何科学的提问,是本章节所要重点论述的内容。这里,笔者从自身工作实际出发,提出了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优化策略:第一,按需设问(摸底提问、知识理解的启发性提问、触类旁通的发散性提问、归纳总结的提问、复习提问、理解提问、应用提问、评价提问)。一定要结合学生主体的内在诉求,设计提问的环节,把握提问的内在关联性等问题;第二,把握时机:学生对新知识不能知识迁移时,要能够做到衔接处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要能做到及时掌控,遇到讲解知识的重点、难点时,要注意节奏和方式的调控,探寻知识之间的联系时,要注意深入浅出的引导工作;第三,要多多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开放式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群体把握问题的结构要素,能有效促进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结束语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仅对教学至关重要,而且对教师自我提升、自我锤炼也意义深远。

随着我国教改整体不断深入,通过用心、用力、用情,我国未来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一定能够迎来崭新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黄岳俊.梁好翠.农村中学生解答传统数学应用题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基于“基础”和“创新”等因素的考察[J].数学教育学报.2012年05期.

[2]许荣华.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J].数学之友.2012年02期.

[3]陈宏香.初中数学以生为本的教学思考[J].数学之友.2012年02期.

数学推理教学设计第4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归纳推理 意识渗透

归纳与推理是进行数学研究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思维,归纳与推理在我们进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以及在数学研究与学习的过程中具有极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归纳与推理能够促使学习者在研究中不断获取新的认知,也可以用来进行某个命题的论证或者驳斥.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是培养初中生探究意识的重要阶段,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时期。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地向学生进行归纳意识的渗透,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发现规律的喜悦,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初中学生进行数学学习与探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基于归纳推理意识渗透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大现实意义,笔者就我国初中数学教学中归纳推理意识的渗透问题展开讨论。

一、归纳推理意识的渗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积极意义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应当充分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际,以达到有利于初中学生进行体验、 探究与思考的教学目的. 科学的数学教学活动不是单单教会学生进行一味的模仿和记忆,而是要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进行自我探究以及小组内的合作交流才是进行数学学习的有效途径. 归纳推理意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就十分有利于学生自我探究以及小组内的合作交流,所以说加强归纳推理意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

二、“平方差公式”的课堂教学中渗透归纳推理意识的案例分析笔者在进行“平方差公式”的课堂教学时,进行了如下所示的课堂设计,对学生归纳推理意识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1. 计算并观察下面每组算式。

3. 你能举出一个类似的例子吗?

4. 从上述几组式子的观察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5. 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论证你的结论吗?

学生在上述几个问题的引导下,通常会采取以下几个步

骤来进行规律的探求:

1. 在对上述几组算式的认真观察与分析过程中 ,通过归纳推理得出自己的猜想;

2. 把自己所得到的猜想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

3. 用多项式的乘法法则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这样应用归纳推理及证明的方法,同学们完成了“平方差公式”的认识和任务,学生对“平方差公式”的掌握显然不是教师“讲”的,而是学生自己“发现”“归纳”的,这样他们对“平方差公式”的“感情”“印象”要比教师直接讲出来“深”得多。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归纳推理意识的课堂教学设计多年的数学课堂教学让笔者深刻地意识到:好的课堂教学设计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极大兴趣。由于篇幅有限,笔者以“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课堂教学为例来进行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归纳推理意识的课堂教学设计说明。一堂数学内容的教授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设计方案,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形式:一种是首先对任课教师给出相关的数学法则,然后带领学生运用较多的时间进行课堂练习,以达到使学生快速掌握该数学法则并能够熟练应用的目的;另一种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归纳推理意识的渗透,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的自我探索能力的培养上,而适当减少用于课堂练习的时间. 第二种课堂教学设计方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 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具体的“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课堂教学设计思路如下:第一, 提出问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一些基本知识,从今天起学习有理数的运算,首先研究两个有理数的加法,两个有理数怎样相加呢?第二,给出实验模型. 请大家看一个熟悉的问题:足球比赛中赢球数与输球数是相反意义的量,若规定赢球为“正”,输球为“负”,不赢不输为“0”(比如赢 3 球记为+3,输 2 球记为-2),那么学校足球队在一场比赛中的胜负可能有哪些情形?第三,师生共同探讨. 上半场赢了 3 球,下半场赢了2球,那么全场共赢了5球,也就是(+3)+(+2) = +5……(共八种情形).第四, 归纳有理式加法法则. 上面列了两个有理数相加的各种不同情况,并根据它们的具体意义得出了它们相加的和,但是要计算两个有理数相加的和,我们总不能一直用这种方法。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有理数加法法则.第五,应用法则进行计算.通过口答、笔算,提醒同学们注意两点:一是判断确定“和”的符号;二是计算“和”的绝对值。

本文主要从我国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现状出发,联系自身教学经验,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归纳推理意识的渗透问题进行论述,并且结合实际的案例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论述。希望此文可以对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一定的总结,也对自己的工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有需要的人提供一定的帮助,文中不妥之处还望指出。

参考文献:

[1]侯庆盛.归纳推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9(07).

数学推理教学设计第5篇

【关键词】 《数学课程标准》;“推理能力”; 对比分析;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 28-0080-03

一、对比分析

下面给出“推理能力”在学习内容与教学建议的变化。

学习内容――

《标准(实验稿)》: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标准(2011年版)》: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里、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的定义、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两种推理功能不同,相辅相成: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教学建议――

《标准(实验稿)》:“证明”的教学所关注的是,对证明必要性的理解,对证明基本方法和证明过程的体验,而不是追求所证命题的数量、证明的技巧。应把证明作为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根据观察、实验的结果,运用归纳、类比的方法首先得出猜想,然后再进行证明;使用较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述论证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清晰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理解他人的思想;组织学生探索证明的不同思路,并进行适当的比较和讨论,这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阶段要注重学生思考的条理性,不要过分强调推理的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设计适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尝试、估算、归纳、类比、画图等活动发现一些规律,猜测某些结论,发展合情推理能力;通过实例使学生逐步意识到,结论的正确性需要演绎推理的确认,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在第三学段中,应把证明作为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使学生知道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是相辅相成的两种推理形式。“证明”的教学应关注学生对证明必要性的感受,对证明基本方法的掌握和证明过程的体验。证明命题时,应要求证明过程及其表述符合逻辑,清晰而有条理。此外,还可以恰当地引导学生探索证明同一命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进行比较和讨论,激发学生对数学证明的兴趣,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有以下几方面的变化:

1. 课程性质更加明确。《标准(2011年版)》提出: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上述内容突出了推理能力在数学中的重要地位,这是对《标准(实验稿)》的继承与发扬。同时,明确学生的学习应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最终是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基础。

2. 学习内容更加具体。 “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之中。”这是《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的非常明确的要求。具体为:推理能力应贯穿于所有学习内容之中,包括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及综合与实践等所有领域;推理能力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种活动之中,包括在概念教学、命题教学、证明教学等学习活动时,应关注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推理能力也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的环节,包括预习、复习、课堂教学、自我练习、测试考试等学习环节中,逐步要求学生做到言必有据、合乎逻辑。

3. 推理内涵更加清晰。传统教学中,对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往往被认为就是加强逻辑证明的训练,主要是通过习题演练以掌握更多的证明技巧。显然,这样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标准(2011年版)》指出: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里、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的定义、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两种推理功能不同,相辅相成: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应在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能力。

同时,给出了清晰的探究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设计适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尝试、估算、归纳、类比、画图等活动发现一些规律,猜测某些结论,发展合情推理能力;通过实例使学生逐步意识到,结论的正确性需要演绎推理的确认。在第三学段中,应把证明作为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使学生知道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是相辅相成的两种推理形式。“证明”的教学应关注学生对证明必要性的感受,对证明基本方法的掌握和证明过程的体验。证明命题时,应要求证明过程及其表述符合逻辑,清晰而有条理。此外,还可以恰当地引导学生探索证明同一命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进行比较和讨论,激发学生对数学证明的兴趣,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二、教学建议

推理,是从一个命题判断到另一个命题判断的思维过程。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学习数学就是要学习推理,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数学课程和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

1. 在学习内容中发展推理能力。初中学段的数学学习内容包括“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及“综合与实践”等四大领域,各领域都为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学中必须改变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载体”单一化(几何)的状况,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要设置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过程”;要恰当地组织、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并真正鼓励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合作。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形成“推理”的意识,逐步理解“推理”的内容、方法和依据,拓宽发展学生推理能力的空间,从而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计算要依据一定的“规则”――公式、法则、运算律,即“算理”;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往往有其自身的规律,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刻画这种数量关系或变化趋势的过程中,也不乏分析、判断和推理。

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既要重视演绎推理,又要重视合情推理。具体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尝试、估算、归纳、类比、画图等活动进行合情推理,发现一些规律,猜测某些结论,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做到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相结合。

“统计与概率”中的推理(也称统计推理)属于合情推理的范畴,是一种可能性的推理,与其他推理不同的是,由统计推理得到的结论无法用逻辑的方法去检验,只有靠实践来证实。因此,“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要重视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推断和决策的全过程。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推理能力。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重要阵地。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推理能力是我们每位教师应特别重视的话题。

教学中要增强发展学生推理能力的意识,丰富教学活动内容与形式。无论在概念教学、命题教学或者证明教学中,教师应始终关注教学活动的设计与思考,通过生动、活泼、有趣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例1,观察下列运算:

15×15=1×2×100+25=225;

25×25=2×3×100+25=625;

35×35=3×4×100+25=1225。

(1)你能发现上述运算规律,并用字母n(n为正整数)表示出来吗?

(2)对(1)中发现的规律,你能给出证明吗?

说明:这是一个由具体数值计算到符号公式表达的过程,即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通过这个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感悟,有些问题是可以通过具体问题得出结论,然后通过一般性证明来验证的。经常在教学中设计这样的探究活动,必将激发学生从推理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在第三学段的推理教学中,应注意在三段论、反证法、一般性命题证明等的教学活动中,精心设计一些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推理的意识,激发推理的欲望,规范推理的表述,提升推理的能力。

除课堂教学外,还有很多日常生活中的活动也能有效地发展人的推理能力。要进一步拓宽发展学生推理能力的渠道,使学生感受到生活、活动中处处有“推理”,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如,若每两人仅握一次手,则三个人共握几次手?n个人共握多少次手呢?(通过合情推理探索规律)这与“由上海开往北京的1462次列车途中停靠23个站(不包括上海和北京),这次列车共发售多少种不同的车票”这样的问题,有什么联系呢?

《标准(2011年版)》在推理能力的性质、要求及理念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表述,并明确应在数学学习全过程中加以培养与发展。在实施建议中也给出了一些具体实例,明晰了课堂教学设计的操作典范。一线教师只有认真研究《标准(2011年版)》、研究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把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好,学生的推理能力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数学推理教学设计第6篇

【关键词】教学目标 提示 细化 丰富

目前的一些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目标定位的泛式化倾向,有意无意地忽略和放松了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要求,从而直接影响到学生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掌握。分析原因是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常常注重教案的流程设计,而轻视了教学目标的把握,课堂效率大打折扣。针对这个现象,我开始尝试“教学目标的细化与丰富”,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努力使素材的选取、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环节设计、数学活动的开展、问题的呈现方式、练习的设计等方面紧紧地围绕着细化和丰富后的目标进行。用这样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去指导课堂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因势利导,而学生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积极思考,认真学习,从而真正提高课堂实效,让教学更加生动精彩,学生学得更加积极主动,思维更加活跃。本文以人教版《数学》(二下)“简单推理”为例,围绕“提示”这个点,浅谈进行基础目标和弹性目标的具体设定之后的实践与感悟。

一、目标细化与丰富的前奏

在目标细化和丰富之前,必然要认真钻研教材,从而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细化基础目标;同时也要分析学生,读懂学生,把握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能力,进而丰富弹性目标。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注重引导学习方式的变革,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又要体现学生的身心特点,因此在研读教材的过程当中,一定要进行深入研究与思考,使得教学设计有利于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能增强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简单推理》教材中两个列子,分别是两个提示的“猜”和三个提示的“猜”。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一般教参的教学目标制定为:1.通过猜测和实验等活动,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的推理经验;2.培养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体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3.培养合作创新的意识和精神,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其实课标里提到的内容,教参目标里都有了,这样就够了吗?进而引发了我的两点思考:

思考一:学生的起点在什么位置?

学生会推理吗?喜欢推理吗?能说推理过程吗?其实要真正分析、“吃透”学生,才能拟定出科学、合理、全面的教学目标,进而将目标细化至每一个例题和练习,每一步都要走得有目标,方向明确。前测的过程中发现教学的二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推理经验,对于简单的推理他们能说出结论,但如何让将自己的推理过程有条理地清晰阐述出来有些困难。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的基础目标为:1.体会简单推理过程,获得推理经验,能进行含有两个提示的简单推理(即明白什么是推理,推理需要提示),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和有条理思考问题的意识;2.学会怎样进行简单推理,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体验逻辑推理的思想与方法,能找准关键的提示,初步学会用多种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体会逻辑推理提示与结论之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简单、有条理地思考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表达推理的过程。

思考二:这样的教学目标设定,除了知识点,学生还收获了什么?

这样的教学目标设定,学生的能力提升是相对有限的,比较单薄。教学设计前一定要深入了解学生实际,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备课,进一步思考如何丰富弹性目标。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合情的知识和经验。如: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数的特征、如何判断进位退位等,只是自己没有意识到这些判断的过程都是推理的内容而已。有时候经典地一问就能引发学生对新问题的思考,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而让一个例子一道题目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因此设定了弹性目标细化为:感受逻辑推理的趣味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结合已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能找准关键提示,同时能够判断出无效的提示;

(2)尝试如何给出明确和完整的提示语,体会结论的不唯一;

(3)应用已有的数学经验,发现隐藏的提示,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围绕“提示”进行目标的细化与丰富

(一)细化引入环节目标,让学生迫切需要“提示”

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些知识往往是老师给孩子的,而不是学生迫切地需要得到的,这两种情况虽然孩子最后孩子得到了知识,效果却截然不同。

看教参目标的设定:通过猜测和实验等活动,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的推理经验。

细化后的目标:体会简单推理过程,获得推理经验,明白要进行推理需要提示,能进行含有两个条件的简单推理,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和有条理思考问题的意识;

这里选取的细化的小目标:体会简单推理过程,获得推理经验,明白要进行推理需要提示具体地分析。结合这条小目标我来谈谈如何设计流程来达成这个细化的小目标。

引入环节原设计(环节目标: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的推理经验):

(1)出示图片:黄球和绿球,现在我摸一个,你们猜我摸的是什么颜色的球? (有学生猜黄球,有学生猜绿球)

(2)为了让每个小朋友都猜对我摸出的是什么球,我给大家一个小提示!

(3)出示提示:老师摸出的不是黄球。(课件出示)

(4)像这样的根据提示,我们来得到正确的答案的过程叫作推理,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简单的推理。(出示课题:简单推理)

板书:不是黄球绿球

学生从乱猜到老师给提示猜准的过程,过程中推理所需的提示是老师直接给的,而不是学生自己主动的要求的,推理的经验会比较弱。

目标细化后的引入环节设计(细化目标:体会简单推理过程,获得推理经验,明白进行推理需要提示):

出示图片:黄球和绿球

(1)小朋友们,老师这里有一个盒子,里面装着球,你们猜猜看这里有几个球?(生乱猜:1、2、3、4)

(2)如果赵老师想让每个小朋友都猜准确,怎么办呢?(生:需要提示)比3个少,比1个多。(生齐声说:两个)

(3)原来盒子里装的是大小和形状完全一样的球,而且一个是黄色的一个是绿色的,现在我摸一个,你们来猜猜我摸的是什么颜色的球?(生1:黄球,生2:绿球)

(4)一定是黄球吗?(生:不一定)

(5)要让每个同学都猜对我摸出的是什么球,怎样办呢?(需要提示)

出示提示:老师摸出的不是黄球。(课件出示)

板书:不是黄球绿球

(6)像这样的根据提示,我们来得到正确的结论的过程叫作推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简单的推理。(出示课题:简单推理)

对提示环节的提问方式进行处理之后,激发了学生的推理意识,猜球的情境设计,实践教学中提示是学生一开始就意识到要的,从猜有多少个球,再猜拿的是什么颜色的,范围一点一点缩小,让学生从瞎猜――给出提示的猜,学生自然地体会到需要提示,从而让学生明白如果有提示能够一次性猜准。而且这样的环节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需要提示,在接下来的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会主动地去找提示,哪怕提示是隐藏着的,真正的获得了推理的经验。

细化后的目标非常具体,易于操作,也容易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的设置,既符合学情,又体现了目标设置的科学性。目标细化后,目标更明确了,教与学的重点也突出了。

(二)丰富练习环节目标,让小“提示”起大作用

教参目标设定:培养合作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丰富弹性目标:感受逻辑推理的趣味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结合已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能找准关键提示,同时能够判断出无效的提示;

(2)尝试如何给出明确和完整的提示语,体会结论的不唯一;

(3)应用已有的数学经验,发现隐藏的提示,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具体从提示在各个练习环节中的呈现方式来看如何进行目标的丰富:

(1)挑战1教学设计:密码门(弹性目标:能找准关键提示,同时能够判断出无效的提示)

师:小朋友要猜对正确的图形门才能打开。三种图形分别是: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提示有:

1号门:我不是长方形

2号门:我的四条边都相等

3号门:我是平面图形

读一读一号门的提示,你知道了什么?(生:1号门可能是三角形,也可能是正方形)2号门呢?(生:直接就能确定是正方形)3号门又知道了什么?(生: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都有可能)

你们是先从那个提示先入手的,为什么?(生:第2个提示,因为它能够马上确定下来是正方形)

小朋友,你们有没有用到3号门的条件呢,为什么不用呢?(生:没有,因为提示没有用)

密码门的环节给了学生三个提示,每个提示都是经过精心考虑的,此环节学生非常的有兴趣,目标丰富后让这道习题发挥了它最大的作用,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够判断出“平面图形”是无效的提示,同时初步体会在看提示时,一般可以从关键的提示入手会比较简单,又巩固了从一个提示推出相应的结果。这个练习能让学生应用已学的平面图形的知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特征解决推理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用简单推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了数学的方法,在以后的分析问题中,学生也会尝试着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当作提示去解决一些问题。例如: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判断哪些是同一类物体等等。

(2)挑战2教学设计:猜牌(弹性目标:尝试如何给出明确、完整的提示语,体会结论的不唯一)

三位小朋友抢三张牌分别是9、50、54。提示:

A小同:不是50;

田中:我是最大的一位数。

你能根据提示猜出他们分别拿着什么牌吗?

(生用找关键的提示、画线等方法来进行推理)

B小同:不是50

田中:

你能给一个提示让同桌猜出这三位小朋友分别抢到的是哪张牌吗?

请学生来当小老师,给提示,看全班同学能不能猜出这三位小朋友拿的是什么牌?

分析B题,学生给出的提示有四种情况:

第一类:直接知道田中拿的牌,我是54,进而能判断出另外两个。

第二类:推理得出田中拿的牌,我不是9也不是50,进而判断另外两个。

第三类:能直接知道田中的牌,但不能确定小同的牌,我是50,那么小同可能是9也可能是54,就要假设,假设小同是9那么优一是54,假设小同是54那么优一就是9。学生能够分情况进行推理分析。

第四类:不能完全确定田中拿的牌,我不是9,那么田中可能是50也可能是54,就要假设如果田中是50,那么小同还是不能确定,这种情况讨论起来会比较麻烦,可以改改提示,进而能够很快地推出三人拿的牌。

本题的目标设计是应用已有的数的特征的知识经验解决推理问题,进一步让学生尝试如何给出明确和完整的提示语,推出正确的结果。不同的学生会提出不同类型的提示,推理的过程也有所不同,可引出不确定的情况,在前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用换个提示方法回避了第三类和第四类学生给的提示,在反思过程中发现这样的提示给课堂带来了精彩,让学生体会两种情况如何用假设法进行推理,进一步考验了学生有序推理的能力,是一个能力的升华。

(3)挑战3教学设计:数字谜(弹性目标:应用已知的数学经验,发现隐藏着的提示,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这道题目真奇怪,什么也没告诉我们,你们能够找到其中隐藏的提示吗?学生在练习纸上做一做,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第1题:5+2不是8,所以 +=18,所以可以填9、7或者7、9进位了;第2题:6-0不是5,所以是要退位的,比4小,可以填0、1、2、3。)

数字谜的目标丰富主要让学生学会自己找隐藏的提示,比如说:这是一道进位加法题,图形不一样代表的数也不一样,同时也能体会结果可以是多个的。让学生发现推理的结果不一定是唯一,同时也让学生学会找隐藏着的提示,进一步培养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练习的课堂效果很好,学生都能应用自己已经知道的进位和退位的知识来发现,一开始,有的学生没有将所有的情况都写出来,在其他学生的有序思考的带领下,学生们都能有序地将答案都写出来。以后的学习学生也会带着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去分析题目,更好地解决问题。

数学推理教学设计第7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 小学生 综合能力

奠定人们综合能力发展基础关键在于小学教师的启蒙与引导,因此,培养小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能力是小学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数学小学教育中基础之基础,数学教学在小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小学教师在小学数学中应加强学生自学、读说讨论、辨析推理、总结归纳等多方位的训练引导,积极挖掘学生思维原动力,推动学生思维发展,发展学生个性思维,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本文就此问题加以探析如下。

一、设置问题引领自学,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自学是学生教育养成的一种能力,训练小学生学会自学是小学教师的教育职责,是孕育终身教育的重要手段。为了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小学教师必须要利用小学生好胜好动的个性特征,布置新课学习任务训练小学生学会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而不能是一味地教授知识。首先,教师在教授新课之前必须预先布置任务,提出自学要求。第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展开自学讨论、互相提问活动,让学生交流自学心得,并强调学生记下讨论中的疑难问题。第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学生有关疑难问题进行有序地组织学生与老师一起探讨解决。经过长期的学习训练,将会在激发学生活跃个性的同时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思维,使之更好地发挥个体潜能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突出了小学生主观能动作用,并养成了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例如,教授小学数学教材第五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师可以这样进行。第一,提出自学要求:①观察课本P100页例1,这个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②思考例1中的两个图各有什么特点?量一量两组相对的边、相对的角,它们有什么特点?③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第二,教师课堂授课中提出问题:我们都已经预先接到了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现在请同学们与同座或前后左右的同学交流自学情况,对疑难进行讨论思考并记下。片刻讨论之后,教师进行教授学习,教师板书例题和作画图形后,就疑难问题提问同学,并有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讨论、辨析,教学中适度点拨引导,使学生在猎取知识时能独立学习,充分地展开思维的翅膀,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创设情境读说讨论,培养辨析推理能力

语言和书写都是人们思维活动的具体表现,而言说的语言思维则更易于渲染与激起人们思维共鸣与发展。因此,小学教师必须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爱说爱笑的纯真个性特征创设情境引导对授课内容展开小学生读说讨论,培养其辨析推理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应该要根据教材有关内容积极创造条件,发掘小学生的读说讨论能力,培养其辨析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就数学的数理说理而言,小学生的说理过程正是再现学生思维和巩固数学知识的具体表现,也是发展学生辨析推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如教学数学“定义、定律、法则、公式”等教学内容,数学教师创设小学生的读说、讨论和说理情境,便可以通过学生的读说训练,发展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讨论辨析和说理过程,训练学生的思考辨析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培养辨析推理能力,加深了学生对有关“定义、定律、法则、公式”的认知和巩固。又如教师在教授学生新知认识时,教师创设探讨问题情境要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要注意加强感知认识和知识迁移的问题引导,做到从整体到局部要有坡度、有层次、有启发地进行设计,让小学生在读说讨论过程中去想问题、找方法、定结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辨析推理能力。例如教学“314×25”例题后,学生已掌握两位数乘多位数的计算法则,教师让学生计算“×314235”这道题时,设计以下讨论思考计算:①乘数增加了一个百位数,该怎样计算?②在什么情况下,用乘数的百位数去和被乘数相乘?是怎样去相乘的?③它和分别用个位数、十位数去和被乘数相乘有什么异同?④为什么百位上的数乘被乘数所得的积,其末位数要与百位对齐?在老师如此递进式的问题探讨设置引导下,使学生展开观察、想象,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综合、议论、动手练习等教学活动,充分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之积极思考问题,培养了学生探索问题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辨析推理能力发展。

三、扣紧问题辨析推理,培养逻辑判断能力

逻辑判断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如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定理等,都需要学生进行逻辑判断与推理,作为数学老师,应该注意学生逻辑判断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逻辑判断能力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判断能力呢?我认为,老师必须要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然后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演绎能力、类比能力、归纳能力以及综合能力,从而使学生很好地形成逻辑判断能力。例如,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要从学生拥有的除法基础知识着手,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除法和分数的内在联系,使用类比、演绎、推理、归纳的方法,让学生弄清楚:分数中分子、分母、分数线,分别与除法中的被除数、除数、除号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推理出,分数的值就应该相当于除数的商。同样道理,有了分数的基础,教师在教分数变化、约分、通分时,就可以让学生模仿教师的手法,运用演绎推理、类比归纳等方法学习新的知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培养其逻辑判断能力。

四、精心设计评讲教学,强化思维创新能力

数学练习是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是沟通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桥梁。一般来说,在课堂上教学了例题之后,教师要结合实际设计一些题目给学生练习巩固,有时进行分组练习、讨论,有时进行竞赛练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锻炼思维发展,从而达到掌握知识与创新知识的目的。小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必须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精心设计一些指导性强的练习进行训练学生,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展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在进行练习训练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精心设计练习。首先,围绕教学重点、难点精心设计专项练习,突破教材内容的重难点,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题技能技巧;针对容易混淆的知识精心设计对比性练习,强化教材内容的个性差别与特点,加强学生的辨析思维能力;根据学生的个性思维精心设计不同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挖掘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其次,作业与练习评讲质量的高低,关系着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与思维发展的好坏,所以评讲练习时要讲究方法,教师必须要注意让学生运用数学概念、基本原理等,对每个问题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并说明理由,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分析与推理认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新思维能力发展。例如,在学生学习方程的意义之后,出示如下练习:在下面题目中,正确的在( )内打“√”,错误的在()内打“×”。

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方程。( )

等式是方程。( )

16-7=9, 48÷8=6是方程。( )

5x=15,x÷7=28是方程。( )

2x+4, 20-x

当学生练习结束后,教师进行组织评讲练习时,首先让学生对每道题做出判断,然后让其运用演绎推理的思维方法说明理由。经过教师评讲与引导,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强化了学生的思维训练,锻炼了学生的判断推理,促进了创新能力的发展。

五、有序引导总结归纳,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一个数学问题或一节数学课结束,通常要进行总结归纳,其一是巩固知识,其二是训练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与写作思维能力。进行总结归纳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突出学生主体性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学习、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概括之后,学会精炼地总结归纳出教学内容的精华与概要,使学生积极进行知识组合和转化知识,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和技能技巧,使之更好地找出数学知识的本质、规律、原理等。例如:教学整百数的口算乘法后,我把含有一个单位“100”的数条列式同时展示,然后让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出其口算的基本方法,接着,又展示出含有若干个单位“100”的一系列算式,让学生思考归纳,再接着,进一步把含有整百数的乘数或被乘数和得数中的积的两个“0”用颜色标识出来,引导学生作最后的总结归纳。经过有序地引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很好的发挥,使之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也形成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书写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因此,训练学生学会总结归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写作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针对学生好动、好奇、好胜、敢想、敢说、敢为等个性特点,采取多渠道的教学方法进行训练学生,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开发学生个性潜能,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

数学推理教学设计第8篇

数字改变职教了吗?随着3D打印技术的发展,如果你想吃妈妈做的菜,你不一定要回家,你可以请妈妈将菜做好,通过网络发给你,你再用3D打印机打出来,你就可以享受妈妈的爱,数字改变了母子思念的方式。由此我还想到,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有一个实力雄厚的烹饪专业,有很多烹饪大师、名师,如果你想品尝他们做的菜肴,我也可以通过网络发给你们,数字改变着产品的营销和配送方式。数字改变着世界,数字也改变着职教。职业学校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的高素质劳动者,越来越多的研究和案例表明,借助数字化技术的广泛使用,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因此,我们坚信,随着数字化和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职业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离不开数字化、智能化等信息技术。

依据数字化生存的理念,学校实施集成六个校园的“智慧商校”工程,其建设重点依托学校现有的校园网络,融合电信网、有线电视网,运用射频识别,结合云计算等技术,打造一个“智能感知、服务创新、协同工作”的全新校园,构建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一体,集互联网、物联网、通信网为一体,集智能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生活为一体的数字化生存方式。根据学校实际需求和长远发展,依据“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推进”的原则,有计划、分阶段,科学合理地构建信息校园、智能校园、互动校园、低碳校园、文化校园、平安校园这六个校园信息化建设工程。下面我从建设现状、建设愿景、建设思考三个方面汇报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工作。

建设现状:探索与实践

2005年以来,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以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重在加强信息化资源建设,旨在推进教学、科研和管理的数字化校园应用。

1.数字化推动校园网络建设,不断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学校建设了一流的数字化千兆校园网网络环境,校园网信息点总数达10000多个,入网计算机2000余台,上网注册用户近7000人,覆盖了全部的办公、教学区域、学生公寓,实现了“千兆为主干、百兆到桌面”,学生公寓实现了无线接入。学校所有教室及实训室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并为每位教职工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学校拥有不同功能的计算机实训室25间、语音实验室2间、电子阅览室1间、校园广播室1间,同时学校教学楼、实训楼、行政楼重点区域、所有宿舍走廊及校园均安装了监控系统。

2.数字化推动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校特别重视信息化资源建设,自行设计开发了教学资源网络平台、精品课程平台、视频点播平台、教师个人空间、电子作业平台等。依托这些平台,学校加强了以专业部为主导的专业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包括教学标准建设、教学方案建设、课件建设、题库建设、案例库建设、学生优秀作业库建设几个方面。学校还开通了教学、管理、育人等互动平台,营造沟通的管道,释放管理的压力,和谐人际关系。学校还建设了会计电算化、商务英语、美发与形象设计、3D导游、物流等数字化仿真实训环境,强化教学的信息化。同时开展教师网络培训,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推进每位学生在每节课用PPT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推动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学习而不是玩游戏。为了激励系科和教师的积极性,一方面将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纳入系科和教师的年度考核、职称评定之中,另一方面在经费上给予支持,纳入教师的工作量计算,支付一定报酬。

3.数字化推动“校园卡”建设,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

学校启动了“校园卡”建设工程,“校园卡”上印有持卡人的照片、姓名、类别(身份)、所在班级和证号,覆盖校园的所有消费、水控、机房管理、图书馆、自助复印、自助打印、门禁及通道机管理、自助缴费、银行转账等功能,大大方便了师生的校园生活。

4.数字化推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升教学及管理质量

学校建有教务管理、财务管理、网络报修、学生考勤等应用系统,充分利用这些信息为学校和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努力使这些信息的可用性得到不断提高。通过数字信息平台对教务、学籍、成绩、教学信息、财务信息、维修信息实现了动态管理,科学调配学校现有资源,大大提升了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水平。

5.数字化推动“行为百分考核”建设,强化学校“全员育人”工程

学校根据“全员育人”的理念,建设了行为百分考核系统,全体教职工参加育人工作,所有教职工都能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考核,学生在校期间的行为表现,发展趋势都有迹可寻,促进了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确保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落到实处,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搭建了一个师生和谐教育的平台。

建设愿景:目标与展望

在现有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础上,学校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整合理念和思路,注重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建构六个校园,建设智慧商校。

1.信息校园

信息校园就是将学校的各种管理要求信息化,通过云计算、云存储技术和无线覆盖技术,建设智慧校园门户平台、管理信息平台、教学资源平台、教科研平台、数字化技能教室等提供无处不在的教育、教学和管理信息服务。通过师生云空间的建设,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上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信息无处不在,随手可得是信息校园的核心理念。

2.智能校园

智能校园就是通过互联网、物联网、通信网实时感知各种工作状态,实现远程移动管理、移动办公、移动定位等智能服务。

智能校园主要运用“物联网”及“校园卡”等技术实现。校园卡集成校内几乎所有服务。师生可凭校园卡通过门禁进宿舍、图书馆、体育馆;利用校园卡借书,使用校车;在校园内进行电子消费;校园卡与手机卡进行集成,手机可代替校园卡功能;校园卡同时可集成银行卡功能,利用校园卡可直接在ATM机上取现。

建设智慧教学“云空间”平台,实现智慧预习、考勤、评价,随时随地进行教学质量跟进。智慧预习,将上课时间、地点、班级,教案、学案及教师的要求、课程信息变化通知发送到学生“云空间”及手机。智慧考勤,学生刷手机进入教室,教师使用“云空间”识别学生与旁听人员。智慧课堂,采用“云空间”及电子白板互动演示系统,建立智能互动教学系统;通过“云空间”建立课程群组的学习社区、讨论小组,获取课件、提交作业。智慧评价,利用计算机或便携终端在“云空间”上进行电子考试,自动生成学生成绩,通过邮件、手机等方式向学生推送成绩,学生也可用多种方式远程登录“云空间”进行成绩查询。

建设校长智慧决策平台,校园各方面的实时数据与历史数据,通过系统自动进行分析和预测趋势,实现科学化的决策。

建设智慧宿舍管理平台,该平台集宿舍管理、门禁安全、宿舍检查功能为一体,从管理对象宿舍楼入手,根据学生状况,进行宿舍分配,并进行日常的住宿管理;学生进出刷卡,系统根据住宿信息,自动判断外来人员、非法进入人员、异常出入人员,并将相关的信息显示给值班人员,同时进行语音提醒和图像抓拍;每个宿舍门口放置宿舍文化名片,集成二维码功能,检查人员可通过刷二维码了解该宿舍学生信息、学生行为百分档案及宿舍星级并可以给宿舍打分并点评。

3.低碳校园

低碳校园是指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物联网”技术的智能感知与智慧控制功能,全面实现校园的无纸化办公、管理与生活,实现建筑物与设备的智能监管、感应与控制,使水电运行和资产的管理由传统经验型向科学技术型转变,为学校“能源节约”、“减碳排放”和“低碳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和平台支持。

建设智慧能耗控制平台,通过各种传感器强大的数据采集能力,实现电力、水源、燃气及其它方面的节能减排。

4.互动校园

互动校园是指校园是一个无处不在的交流平台,利用移动终端、电脑终端实现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家校交流。

建设智慧互动平台,通过无线通讯网络、3G网络等传输途径,为教职员工、学生提供无线数字校园服务。用户可以不受空间、时间的束缚,随时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查阅(订阅)所需信息,掌握校园情况,处理工作事务,处理课业活动,发送即时信息,实时互动交流等。

建设智慧家校平台,学生家长通过及时收发手机门户信息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随时随地了解在校情况,而且能够个性化地对学生本人的学业与就业指导提供帮助,减轻了辅导员与班主任的负担,加强学校的管理工作。

5.文化校园

文化校园利用先进的IT技术及“物联网”,打造“书香校园、内涵校园”。

建设智慧图书馆,借助先进技术,完善管理,简化借阅程序,提高用户体验。智慧登记图书贴上射频识别无源标签,信息入库登记。智慧还书时,借书人只需图书放到一个指定的特定容器里。图书管理员使用手持移动读卡器成批扫描RFID标签,通过WLAN自动确认图书位置、图书信息,自动更新到后台数据库,进行智慧盘点。

建设校园智慧导览系统,基于移动运营商的智能导航应用提供校内电子地图、定位及导航服务。智慧游览提供基于GPS的校园文化游览导航图,游览者或学生游览到学校任一处文化景观时可以实时通过手机语音了解文化背景。

建设商校报、校园广播、校园新闻等推送系统,激励师生为商校发展贡献力量。

6.平安校园

平安校园是指结合当今的安防技术、计算机技术、物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建设基于学校网络和3G网络的智慧监控、智慧定位、智慧报警系统,保障学校广大师生的人身安全,降低各类治安事件的发生,为校园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学习环境。

建设智慧监控平台,管理人员全面监控各个公共场所。对学校重要监视区域实现车牌与人脸识别等功能、并提供告警录像和图片抓拍,实现全天候监控。

建设智慧定位平台,在学校校车上安装3G无线车载智能监控,实现全程的车辆GPS定位、车辆运行状态信息等集中监控,为师生保驾护航。

建设思考:困难与举措

回顾学校建设情况,还存在一些困难。

1.建设资金需要加大投入

智慧商校的建设需要较大的投入,这就需要多方筹措资金,我们十分需要和欢迎企业的投入。

2.需要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必要的技术支持

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如何将这些新技术无缝对接至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与生活需要较高的设计理念与思路。同时,“智慧校园”建设时也需要云计算、物联网技术行业内的领先企业提供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持。

3.师生信息化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