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会计实习目的及要求

会计实习目的及要求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26 16:15:17

会计实习目的及要求

会计实习目的及要求第1篇

一、实习目的

职高会计专业是为中、小企业培养财务会计工作一线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本次实习作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力求突出专业特点,通过实习一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增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二是使学生专业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加深对财务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实际问题能力;三是为推进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探索教学改革的新模式、新方法。

二、实习内容

为了达到本次实习的目的,特将本次实习内容概括如下,供广大同学在实习中参考:

1、调查了解实习单位概况。如生产规模、产品结构和工艺流程;企业组织机构设置;企业经济效益、经营状况与财务状况等。

2、调查了解实习单位会计核算流程。如所设置、使用的会计科目;账簿种类;会计核算形式;主要会计报表的种类(包括内部报表)、编制方法及应用等。

3、调查了解实习单位成本管理情况。如开展全面成本管理的现状;制造费用发生的内容、部门及其分配;期间费用的种类及年度发生额。成本预测、决策的内容及方法;成本费用计划的编制、成本费用的控制内容和方法、降低产品成本的主要途径等。

4、调查了解实习单位税收筹划情况。如企业三种流转税、所得税及印花税等的征纳与管理,企业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的具体运用等。

5、调查了解实习单位会计制度的设计情况。如会计机构设计、会计科目账户设计、工资、材料等核算制度设计等。

6、调查了解实习单位内部审计开展情况。

三、实习时间

本次实习时间为第三学年第二学期。

四、实习方式

根据会计专业特点,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本次实习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指导教师将对实习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指导。

五、实习要求

(一)实习期间,应每日记录实习日记,实习结束后提交实习报告。

(二)虚心向企业财会人员请教,尊重实习单位领导和同事。

(三)遵纪守法,遵守国家法律己实习单位规章制度,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不准擅自离开实习地点,不准无故矿工,迟到早退,不准寻衅闹-事,打架斗殴,若有违纪行为,按学校规定严肃处理。

(四)实习期间,应讲究文明礼貌,爱护公物,与实习单位搞好团结。

(五)实习期间,务必与各指导教师及辅导员保持及时沟通和联系,在确定实习单位后要及时告知指导教师及辅导员。

六、实习成绩考核

实习结束后,指导教师应会同实习单位反馈意见及学生实习调查报告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成绩评定。评定成绩实行优、良、及格和不及格四级。

实习考核分两部分进行:

(一)实习小结和实习表现考核。

要求学生每日记载实习情况,包括实习内容、实习体会等,并进行阶段性实习小结,实习结束后请所在实习单位的主管领导对实习期间的实际表现进行鉴定,由主管部门签章。

(二)实习调查报告的考核。

实习调查报告必须按照实习大纲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质、按量完成。其形式可以是专题调查报告、专题分析报告或论文。

七、实习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

(一)选题要求

1、选题必须符合所学专业方向,题目不宜过大,以能够集中阐述本专业某个经济现象为原则,报告题目字数限20字内,题目自选。实习调查报告主要培养学生对经济生活中具体某个与你专业有关的经济现象的观察、辨别和思考的能力。

2、运用所学过的某一方面专业理论,对某种经济现象进行分析、阐述。要求学生在运用某一理论的同时,写明理论渊源,决不可以断章取义,管中窥豹。

3、实习调查报告的结构合理,论点鲜明,语言表述准确,语句通顺。

4、实习调查报告字数要求不少于3000字。报告内容应包括调查对象一般情况、调查内容、调查结果、调查体会等内容,一般应该有以下几部分:

(1)标题:可以是公文式标题,即《关于……的实践报告》;也可以是观点式标题,例如《小会计大理财》。

(2)前言:写出实习实践活动的参加者、主题、时间、地点。然后可用“现将此次实习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从而过渡到正文。

(3)正文:写出自己想要报告的内容,例如:调查对象一般情况、调查内容、调查结果、调查体会活动内容、经验体会、理性思考、问题和建议。作为学生应该着重写自己的认识,特别要写出自己的体会,思考后的理性认识,对组织实习活动的评价。

(4)结语:写出自己对此次活动的意见、批评或者建议。

(5)落款:署名并标注完成实习调查报告的时间。

会计实习生试用期工作计划

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毕业实习,是本专业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学生将几年所学知识进行总结,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是十分重要的。对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意义。现将毕业实习安排如下:

一、实习时间、方式

1见习时间:3月23日至6月14日

2见习方式:个人联系的形式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会计、财务等相关岗位实习

二、实习目的

毕业实习,目的在于亲身体验会计工作的具体内容和操作,积累经验,掌握技能,增长才干,为顺利毕业并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三.实习内容

1、了解企业(或单位)的经营特点

(1)企业(单位)名称、所在地点,开户银行。

(2)企业(单位)主要的经营项目,其他经营项目。

(3)企业(单位)的生产情况或经营情况。

2、了解企业(单位)的管理组织

(1)企业(单位)的隶属关系及所有制体制。

会计实习目的及要求第2篇

关键词:会计模拟;实训;教学;改革

会计模拟实训教学是培养和训练学生认识和掌握会计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它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对会计循环全过程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而且要求学生通过模拟实训进一步提高其应用会计理论、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为此,我们从2000年开始对会计专业和金融专业的学生开展了会计模拟实训课程的教学探索。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同时也总结了一些经验。

一、会计模拟实训产生的背景

传统会计教学通常采用“文字表达经济业务,丁字型账户讲解会计处理”的教学模式,由于教学过程简便易行,至今仍是会计教学的主要方式。但由于会计学科比其他经济学科具有更强的实操性,所以要求培养对象应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也曾尝试通过校外实习来解决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但由于各种原因,实习目标与实习任务很难按设计要求完成。原因在于:

(1)会计工作环境不适合实践实习。学生进行会计实习的场所一般是各企事业单位的会计部门,由于空间的限制,不可能容纳大量的学生。比如目前我校的会计专业及金融专业的一个班学生都在50人左右。而分散实习增加了实习管理的难度,同时也给联系实习单位带来了困难。

(2)会计工作的严谨性,使学生在实习中缺乏动手操作的机会。会计工作的直接载体是各种票据和账簿,所有这些都要求相关人员的签名或盖章,以明确岗位责任。为了不出差错,多数情况下,实习单位提供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极少。

(3)会计工作的保密性使学生难以进行实践。会计人员的主要工作之一便是为会计主体提供信息,而部分的信息涉及重要的商业机密,这就使企事业单位在接受学生实习时产生一定的顾虑,不会让学生接触如成本核算等内容的实习,这就使实习的内容有着重大的缺失。

(4)会计工作的时间性特点,使学生实习的内容不全面、不系统。我们给学生的校外实习时间一般为一个月左右 ,而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学生一般只是在一个单位实习,只能了解这个单位的部分经济业务,这就决定了校外实习不可能全面接触各类型单位的经济业务以及各个时期的不同账务处理技能。

(5)实习经费的投入不足也是影响实习效果的一个因素。近年来,愿意接受会计专业学生实习的单位越来越少,而能够接受学生实习的单位要求的实习经费不断增加,这就使中职学校实习经费日趋紧张,导致缩小实习规模、缩短实习时间、缩减实习内容、甚至取消校外实习。校外实习质量没有保证,预期的效果难以实现,校外实习已是举步维艰。于是,进行室内会计模拟实训教学的实践便应运而生了。

二、会计模拟实训的组织

会计模拟实训是指以企事业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实际会计事项作为模拟实训对象,用真实的或仿真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报表,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会计核算程序,进行会计业务模拟实务演练,从而使学生对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获得直观、系统、全面认识的一种校内实践方法。

会计模拟实训组织可以采取综合实训和专项实训两种方式。

(一)综合实训方式。

综合实训方式又可分为混岗组织方式和分岗组织方式。

(1)混岗组织方式,即要求每一位实习学生各自独立完成全部会计模拟实训内容。其优点是,可以让学生在整个实训过程中,对各项专业技能得到系统的、全面的掌握,而且便于在学生人数多的情况下组织集中实习。其缺点是,首先,不能使学生感受到实际工作中会计机构各岗位的业务分工和内部牵制制度,以及会计凭证在各岗位之间的传递过程;其次,学生的工作量大,耗时长;再次,材料消耗大,实训成本高。

(2)分岗组织方式,即要求对实习学生分组,在每一组内按照会计机构内各岗位的分工进行分岗操作。这样学生就能在实习过程中,熟悉明确各会计岗位的基本职责,掌握各类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过程,以及原始交易和其他会计凭证在各会计岗位之间的传递程序和方式。同时也能了解到财务部门与企业内部其他单位,以及外部有经济业务往来的各有关单位的财务关系,掌握相关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方法。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直观性、真实性强。但这种方式在实习过程中组织难度较大,而且学生对实习内容的全面了解情况和掌握程度明显低于混岗运作方式。

(二)专项实训方式。

专项实训方式又可分单项实训和专题实训两种方式。

(1)单项实训,即以理论课教材的章节为实训单位,按理论教学进度分阶段组织实施。如会计凭证的填制实训、会计账簿的登记实训、会计报表的编写实训、货币资金核算实训、固定资产核算实训、产品成本核算实训等。目前我校的财经部开设的《企业财务会计》课程中,已加入了上述内容的实训。

(2)专题实训,即对经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会计现象和新的核算方法,及时地加总结,设计和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训资料,形成专题实训内容,如以责任会计、质量会计、标准成本会计为内容的专题实训。

三、会计模拟实训考核项目的确定

实训成绩的考核是会计模拟实训系统的重要环节。它是提高实训质量、促进实训过程良性运转的有力保证。为此,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易于操作的实训考核体系,将实训要求与实训项目完成的质量进行指标量化,按量化指标和规定的评分程序,对每一个学生实训运作的全过程进行考核并评定成绩。

(一)实训考核项目。

实训考核项目分为实训纪律、实训技能和实训报告三个组成部分。

会计实习目的及要求第3篇

【关键词】 税务会计;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学生需求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4)03―0061―06

一、研究背景

自1999年教育部决定实施“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以来,电大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以天网地网人网结合、三级平台互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综合应用为特色的网络教学环境日趋完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日趋成熟,成效逐渐显现,但距离项目的主要目的和要求,即“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高质量的适应地方和基层需要的应用性的高等专门人才”,还有较大差距,包括教学内容组织、课时安排、考核方式、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还不能很好地贯彻和体现项目的主要目的和要求,不能较好地满足学生提高职业技能的渴求。如何通过教学内容组织和教学模式改革,加大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满足学生提高职业能力的需求;如何架构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程监控和学习成果的全面评价,是提高电大开放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目前迫切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

会计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电大会计专业的学生尤其关注如何通过接受电大开放教育,获得职业技能,提高执业能力。目前,电大会计专业的大多数课程都有课程一体化设计方案,这些方案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在设计思路和内容组织上,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专业教育的特点,如缺少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完整架构,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没有突破传统考核方式,不利于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程监控,不利于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做出全面、准确的评价。

针对上述现况与问题,本研究以税务会计类课程为改革试点,以电大学生对职业能力的迫切需求为切入点,以具有丰富税务从业经验的注册会计师为实践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实践指导教师,与课程责任教师、面授辅导教师、导学教师(班主任)组成教学团队,共同完成税务会计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方案的设计并予以实施。我们希望通过该一体化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培养出具有应用型、技能型、职业型的税务会计人才,为解决电大财会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广大远程教学当中的面授教师、实践指导教师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改革提供借鉴。

二、研究方法及调查内容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访谈法、文献检索法、实践法、案例法等多种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本研究对北京电大专、本科学生以及用人单位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通过此次调查,归纳出学生及用人单位对税务类课程的诉求导向,在此基础上设计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一体化方案并予以实施。

(一)学生问卷调查内容及结果

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为北京电大开放教育学院会计专业专、本科学生共计121名。问卷涉及学生个人情况、单位情况及学生学习税务类课程需求等三部分内容,共计22道题目。

1. 问卷数据统计及分析

(1)个人情况调查

①.专业、年龄分布

本次接受问卷调查的121名学生中,专科学生58人,占该题投票人数的47.93%;本科学生63人,占该题投票人数的52.07%;

学生年龄层次分布比较集中,21~29岁的学生85人,占该题投票人数的70.25%;30~39岁的学生28人,占该题投票人数的23.14%。

②岗位分布及工作情况

本次调查的学生人群主要以会计专业学生为主,因此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明确从事会计工作的24人,占该题投票人数的23.08%;从事出纳工作的13人,占该题投票人数的12.50%;从事其他财务工作的11人,占该题投票人数的10.58%。

被调查学生中,在目前的工作岗位上工作1~3年的人数最多,为47人,占该题投票人数的40.87%;工作3~5年的29人,占该题投票人数的25.22%;工作5~7年和7年以上的分别为11人和18人,占该题投票人数的9.57%和15.65%。

③ 专业技能及证书获取情况

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被调查学生中已获取“上岗证”的学生与未获取的学生相差不多,比例分别为55.37%和44.63%。从该证书的获取率上看,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已不再是单纯行业内的上岗证明了,而是衡量学生是否具有竞争力的标尺之一,从事非财务工作的人员也同样可以考取。

会计技术职称证书:参与投票该题目的学生中,只有17.36%的学生(21人)已经取得了该证书,为数一半的参与者近期不打算参加社会上的会计技术职称培训班。

是否会使用网上报税软件:43.33%的被调查者不会使用网上报税软件,据统计,占据该部分比例的大多为从事非财会工作,以及不从事对口工作的学生。但是不从事这项工作并不意味着可以不了解,学校应以帮助学生提高职(执)业能力为目标,帮助学生学会使用网上报税软件。

(2)单位报税情况调查

被调查学生的单位性质如图1所示。

图1 单位性质

被调查学生的工作行业众多,可细分为服务、金融、IT、房地产、投资、教育、餐饮、地质、工业、建筑等等。

被调查学生的单位目前正在使用的报税方式如图2所示。

图2 单位报税方式

(3)学生学习情况调查

①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与学习方法

如图3所示,学生获取课程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学校组织的面授课程、电大各级学习平台上的教学补充资源,以及小组讨论学习。这样的知识获取途径架构也体现出目前电大教学的现状。

图3 学生获取课程知识的途径

如图4所示,学生认为应该提高比重的教学形式,主要集中在课堂面授及实际案例讨论两个类别。从开放教育学院各学期开展的学生评教座谈会上收集的意见反馈来看,增加面授课时是学生主要反映的类别,占据压倒性比重。

图4 学生认为应该提高比重的教学形式

在被调查学生中,88.04%的学生认为学习小组形式非常好,有助于增强团结、扩展知识面。另外,认为学习小组效果不佳的学生也给出了这样的建议:形式是好的,但若能增加实践教学的讨论则效果会更显著;需要教师的带动,能够随时指正问题。

如图5所示,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首选向授课教师和同学请教,工作中若遇到困难则多选择向有实践经验的同事咨询。选择“其他”选项的学生,据统计,多为选择网络查询来解决遇到的困难。

图5 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

68.52%的学生认为,目前的教学内容只能满足常规工作需要,换句话说,课堂上教授给学生的理论知识实际上是与日常应用相脱节的。如何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得更紧密,这个问题正是我们急需解决的,也是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② 学生对税务类课程的需求

如图6所示,学生对实际案例的需求始终排在第一位。无论是面授辅导课程还是网络教学,学生都希望能够增加更多的实际案例题,而这种案例分析可以采用讲故事、讨论、咨询、举例等形式。

图6 学生对税务类课程的需求

64.21%的学生表示,愿意并且能够参加学校安排的利用工作日去会计师事务所的实习。

③ 学生对现有考核模式的意见或建议

据调查,85.09%的学生认为,现有的考核模式,即4次形考作业+1次期末考试,能够达到检验课堂上所学知识的目的;认为无法检验的学生建议开设实践类课程,增加实践得分的比重,利用实操来完成考核。

2. 调查结果

(1)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偏离,实践类教材缺乏

学生根据工作需要以及知识兴趣选择了会计专业,但是学到的知识并不能运用于工作当中,教学偏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而缺乏实践经验的介绍,学生对于案例及实操知识极度渴望。

目前使用的教材,涉及实际案例的部分严重不足,更新速度较慢,造成与社会实际情况相脱节,学生在课堂内外得不到实际操作的演练和帮助。

(2)学生欠缺网上报税知识

被调查学生就职行业广泛,但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表示会使用网上报税软件,大多数学生没有掌握该项知识。

(3)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单一

就目前统计数据来看,学生网上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比重并不大,主要依赖于面授辅导。如何引导学生课外学习及开发网上资源,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4)考核模式形式化

尽管大多数学生认为目前的考核模式能够检验学习效果,但实际上,学生并不理解真正的考核目的,正如学生给出的建议,也是本研究的另一目的,即让学生从实践中得到锻炼,学习每一个操作步骤,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到位。因此应该完善考核形式,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理论知识。

(二)用人单位问卷调查内容及结果

本研究对30家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涉及用人单位的类型、规模与所属行业等基本情况,以及该单位对会计部门各岗位人员的技能需求等。

1. 用人单位情况调查

如图7所示,接受调查的29家用人单位中,商业行业的比重最大,占被调查单位的43.33%;其次是服务行业,占被调查单位的33.33%;工业类型占10%;事业单位和其他行业各占6.67%,其中包括1家特殊行业。

图7 用人单位类型

2. 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技能需求的调查

(1)对会计岗位人员的技能需求

用人单位对本单位会计岗位人员的技能需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a. 持证上岗,中级以上会计职称;

b. 熟练掌握基础会计技能,有基础知识及实践经验,对数字敏捷灵活;

c. 熟悉会计岗位职责;

d. 了解会计基本操作流程和财务知识,能记账、报税、核算等;

e. 熟练掌握计算机以及会计专业软件;

f. 熟悉相关行业税务政策;

g. 为人正直,不贪心,有责任心,认真负责。

(2)对税务会计岗位人员的技能需求

a. 了解税务基础知识,能在实践中运用;

b. 熟练掌握纳税流程;

c. 熟悉税务会计岗位职责;

d. 了解国家相关税务政策,按月按时向纳税部门申报及缴纳相应税款;

e. 熟练掌握基础会计技能,了解和分辨各种税票,能够熟练抄税报税,能够及时调整调控单位税负等。

(3)希望会计人员拥有哪些证书

统计表明,用人单位不仅希望会计人员拥有最基本的从业资格证书,还对人员的学历、计算机操作能力、专业技术等级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需求。一些用人单位还建议学校“能够开设与职称及准则相贴近的课程”,“加强对会计人员实操训练和职业技能等能力的培养”。

(三)调查结论

1. 学历、从业资格证书、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同样重要

用人单位在人事聘任时,不会单一考虑应聘者的学历,能力水平是相当重要的考核标准之一。

2. 实践经验很重要

接受调查的用人单位表示,会计工作各岗位人员均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知识和经验,不仅要了解国家相关行业的政策与法规,各岗位的操作流程,更要懂得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合理筹划与分配,能够独立应对和处理问题,同时拥有一定的管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四)解决措施

1. 加强执业证书考试辅导

为了提高学生的职(执)业能力、就业能力、竞争力,本研究计划从面授教学、答疑、讲座中按照会计职称考试内容进行一定的教学设计,通过注册会计师的答疑辅导对学生职称考试提供一定的指导帮助。

2. 补充实训教学内容

本研究拟编制《税收实训教材手册》、《报税软件实训手册》、《税务会计习题集》等实训教材,制作六大税种的多媒体小课件;定期组织学生小组活动和网上教学案例讨论,为学生创造经验分享的机会,提高全体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达到引导学生主动上网学习的目的。

3. 完善考核评价一体化设计

综合学生需求及用人单位需求的调查结果,根据税务类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各项技能和内容,设计针对各项技能和内容的考核方式,并最终形成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程监控和全面评价。

三、研究内容

根据调查结果,设计并实施税务会计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方案。该方案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在面授教学中加入模拟软件实训教学、手工纳税会计实训教学等强化教学过程实践性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职业技能培训。

第二部分:组成拥有多种行业背景的税务会计课程师资团队。聘请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注册会计师以及学院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优秀毕业生作为实践教师,指导各税种实际案例设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经验分享,同时为学生解答工作中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税收筹划,就当前税收政策进行解读等。

第三部分:设计学习过程考核评价方案,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程考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克服目前形成性考核不完整、一次期末考核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弊端。

四、研究过程及成果

(一)编制教学资源

1. 编制了《税收实训教材》

该教材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由主要税种的实际申报和会计核算内容组成。第二部分包括网上报税的基本流程和报税方法。

学生通过对该教材内容的学习,可以掌握填制会计凭证、账簿、纳税申报表和缴款书以及网上报税等的实际操作,从而获得实际的纳税执业能力。

2. 编写了《税务会计习题集》

3. 编制了多媒体小课件

采用电子杂志的形式自行制作税法多媒体小课件四个(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为学生开展网上学习提供了方便。

(二)制定课程一体化教学方案

本研究根据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各项技能,设计了针对各项技能的考核方式,以及每个技能考核所占的权重,并最终形成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程监控和全面评价。这一课程考核评价方案,有效解决了目前电大形成性考核不完整、流于形式、期末考核在评价学生学习成果中权重过高、对学生学习过程监控不力的问题,实现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考评。我们通过这一学期的方案实施以及实施过程中与学生的及时交流,不断完善和提高该评价方案的有效性,为该评价方案的推广奠定了基础。

1. 一体化方案设计思路

(1)过程考核与集中考试相结合:基本实践技能过程化考核(针对各税种的实践操作模块进行测试),理论知识期末集中考试。

(2)个体考核与小组考核相结合: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考核采用个体考核形式,案例分析与经验交流采用小组考核形式。

(3)课内考核与网上学习考核相结合:学生面授课出勤率、形成性作业成绩与自主网上学习及网上讨论等评分相结合。

(4)课程责任教师、授课教师、实践教师、导学教师相结合:各类教师分别对学生的不同学习环节进行评分,共同进行考核。课程责任教师对理论知识考核(期末)进行评分;授课教师对形成性考核作业、网上学习讨论、小组活动进行评分;实践教师对实践技能部分进行评分;导学教师对面授课考勤进行评分。

2. 考核要求

形成性考核作业、实践技能考核与理论知识考核都及格,总评成绩才能合格。即:以上三项考核要求均在12分及以上。见表1。

(三)一体化教学方案的实施

我们以北京电大选修课《纳税基础与实务》课程为试点,针对此课程设计了《纳税基础与实务一体化教学方案》,并在开放教育学院2012春专科学生中进行了教学实践。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在原有面授课时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学生进行《纳税会计实务实训练习册》的教学指导部分的教学课时,在课上引导学生完成实践操作模块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报税的实践技能。

2.聘请有丰富职场经验的注册会计师作为实践活动专家,对学生进行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能力培训,并现场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丰富了学生的会计职业经验。参加活动的学生普遍反映,此次活动的开展使自己对会计职业所需的经验有了更加真实和深入的了解,对于今后的专业学习及职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3.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并进行讨论。实现了老生带新生的目的,提高了学生交流、总结、表达、分享的能力。

4.组成拥有多种行业背景的税务会计课程师资团队。除了北京电大自身的面授课教师、实践课教师以外,还聘请了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注册会计师以及学院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优秀毕业生共同组成税务会计课程的师资团队,从不同角度、针对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与辅导。

(四)项目完成后进行学生问卷调查,形成“关于学生对会计专业税务类课程改革效果的调查报告”

对参与课程改革的学生和参加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后简称“专题讲座”)的专、本科学生分别进行抽样调查。参加学生共计153人,发放并回收57份该活动效果调查的有效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试点班”学生均对本次改革持积极欢迎的肯定态度,认为此次教学实践改革,将多种学习过程相互结合,是能够检验所学知识的,同时强烈表示,希望学院能够多组织类似活动。

五、结论及建议

1. 通过完善实训、课件等途径可以弥补实践技能教材的缺失

在原有面授课时基础上增加对学生进行《纳税会计实务实训练习册》的教学指导,在面授课上引导学生完成实践操作模块的操作,并通过小课件的形式加强知识点的学习,是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报税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2. 学习过程中须加强小组学习(网上讨论)、师生之间的沟通

组织小组活动(网上《习题集案例部分》讨论),邀请已毕业的三名会计本科学生,结合自己所在行业,就自己工作范围内的纳税经验进行介绍和说明。“试点班”学生通过“上讲台”活动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与大家分享,并进行讨论,实现了老生带新生的目的,提高了学生交流、总结、表达、分享的能力。

3. 组成多层次教学团队的同时需引入“分层教学”理念

通过此次教学改革,构建了多种行业背景的税务会计课程教学师资团队,可从不同角度,针对不同水平学生进行教学与辅导,即“分层教学”,打破常规教学班的建制,以学生的需求和能力为基点,“教”和“学”有的放矢,真正做到“教”为“学”所需。

4. 明确一体化教学方案的实施对象

通过对会计专科学生的试点教学, 发现专科类学生的会计理论水平较弱,还不具备广泛的会计职业经验。因此针对专科学生的教学内容应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试点课程的一体化教学设计方案,更侧重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激发学生自身的经验,互为老师,互为资源。同时针对职称考试的习题分析、注册会计师的讲座与答疑等,对具有从业经验的本科学生而言,应该具有更实际的帮助与提高。试点课程的教学一体化教学方案的实施对象,本科学生的效果应该更为突出。未来的教学实施应选择在本科学生中进行。

以上研究成果,加大了税务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联系实际,更加贴近学生工作的需要,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职业经验;进一步完善了对学生的考评方式,实现了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监督和考核,使考核更加全面、有效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进一步完善了网上教学资源,制作的生动、活泼的多媒体小课件更加易于学生的远程学习。这些研究成果为探索如何在财会专业教学中不断满足会计职业需要、提高学生执业能力,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为远程开放教育探索培养应用型、技能型、职业型人才找到了又一富有意义的切入口。

会计实习目的及要求第4篇

关键词:能力导向;职教师资;继续教育;课程模块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023-02

近年来,在国家大范围开展职教师资继续教育培训的背景下,加强对会计职教师资继续教育能力需求及相应课程模块设置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能力目标导向下会计职教师资继续教育的局限

1.培训质量与能力导向存在差距。传统的职教师资培训,侧重从职教师资培训的硬件设施、培训期间及结束时所展示的学习成果数量等衡量培训质量,虽然在强调“双师型”及知识更新方面得到大家的认可,也注重在知识更新、提倡实践环节方面设置继续教育内容,但在课程设置中体现职教师资能力导向上仍缺乏针对性,与教师的后续培训实际需求存在脱节。从满足教师专业化发展需求出发,职教师资培训应是基于能力导向下的“增值作业”质量观。即:为会计职教教师思想理念和教育教学实践带来了哪些变化?教师有什么收获和能力的提高?培训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产生何种影响?所以,培训应满足教师的现实需求与长远发展。

2.培训形式与能力导向需求有偏差。教学能力应是多维度相互关联的,核心思想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双向转化。目前的会计职教师资的继续教育教学,形式大多偏重于新知识的听课学习、同行间的观摩评教、企业参观等。当前比较流行的培训形式,主要有“走出去”、“请进来”、“双证制”、“师徒制”等。从这种培训形式来看,前沿的理论教学能力达成较容易实现,但是实践能力以及教师隐性能力提升的目标确不容易达成。只是从企业参观来体现对职教师资继续教育实践能力的培训,这大多是走过场,远远达不到培养实践能力的导向需求。

二、我国会计职教师资继续教育能力提升目标剖析

会计职教师资继续教育的总体目标应该是维持个人的专业知识,并且提高个人完成会计教学工作要求的能力。在职教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理论知识的教育传授能力、专业技能的职业操作能力和科研学术能力是互为整合的三大要素。职教师资的继续教育应该是理论教育、职业技能、学术科研三个方面互补整合的一种培养模式。结合当前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能力需求及职教师资培养目标,会计职教师资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不仅具备专业化素养、职业操作能力素养、教育教学设计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素养,还应具备快乐课堂和弹性教学素养。因此,在会计职教师资继续教育课程模块设置时,应同时体现教师对学生理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快乐学习能力进行培养的目标。

1.前沿理论教学能力提升目标。作为一名专业教师,要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研究进展,才能及时、准确、恰当地传授给学生。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相关财税知识更新的内容,应及时掌握动态,理解这些最新专业理论变化的动态及背景。只有理解和把握了会计理念到会计操作的一系列变化实质,才能在自己的教学中很好地传授给学生。通过对继续教育中高校培训教师、业界专家的解读及分析,及时了解变化动态和背景,对于拓展中职教师的视野及理论水平有很大的好处。前沿理论教学能力的提升,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也可以为中职师资的科研提供支撑。

2.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目标。中职教师除理论教学能力之外,更应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即中职教师的“授业”能力。中职培养目标与本科培养目标的区别在于,中职更注重动手能力,以学生的操作实践作为培养的主要目标。这就要求中职教师比本科教师有更强的操作技能和实践经验,以便在教学中形象生动地讲授理论知识,在实习中指导学生实践,让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学知识、学技能。

3.创建快乐课堂能力提升目标。会计类课程的学习相对来说比较枯燥,主要是与数字打交道,学生在学习时难免情绪不高。所以对会计类课程来说,创建快乐课堂是提升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愉快、开心的课堂才能鼓励学生学习。

现在会计职教师资后续教育培训一般注重理论及实践能力项目,其实会计职业教育首先要思考如何引发学生的兴趣,而要让他们有兴趣,就必须创建一个快乐的能把学生激情激发出来的氛围。因此,设置职教师资继续教育培训项目时,应该设置一些培训项目,让教师思考并学会调动课堂的气氛,将单调乏味的课堂教学从愉悦中开始,并在轻松的气氛中结束。从实际的访谈及学生座谈中发现,受欢迎的教学大多是有职教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生活动,让学生感到和教师的空间距离与心理距离都在缩短,感到参与其中的快乐。

三、提升会计职教师资继续教育能力目标达成的课程模块设置探讨

会计实习目的及要求第5篇

1.课程设计的资源因素

设计(design)作为多元识读能力的核心概念,包括已有设计(availabledesign)、设计(designing)及再设计(theredesigned)三个部分[5]。课程设计的过程是对已有资源进行选择的过程,同时在整合资源中产生新的设计资源的过程。与传统教学法相对比,多元识读教学法主导下的课程设计的可用资源不仅包括语言资源,如教师的口语及为了特殊的教学效果所运用的语音、语调、书面语及其字体、字号,也包括非语言资源的选择及设计,其中有传统的体现空间关系资源选择,也包括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教学设备、计算机教学软件、网络资源及其他辅的教学工具。而这些可资利用的符号资源构成了课程设计的资源边界[6]。学生通过设计者对于可用资源(availabledesign)的选择,在交互的社会实践中习得资源的整合模式(designing)并生成新的设计资源(theredesigned),从而发展自己的多元识读能力。

2.设计者的修辞立场

Kress&VanLeeuwen把课程设计者的修辞立场分为:纯知识的传授、权威知识的识解过程及认知过程的体验[7]。它代表了教学法发展过程连续体中三个重要的阶段。第一种立场强调规定知识的传授,没有教师与学生的参与及互动;第二种立场要求设计者按照课本知识的体系选择可用资源表现权威知识,同时为学习者提供实战训练的资源选择,从而让学习者在实践中习得权威知识;第三种认知立场要求设计者通过选择模态或者模态组合为学习者提供大量参与社会实践、体验表意资源整合的过程,从而在交互的社会实践中提高交际能力,发展表意资源及其意义潜势。认知体验的修辞立场能够适应新媒介时代的交际特点,为学生培养多元识读能力提供交际语境与社会实践,应该成为课程设计者的主导立场。

3.课程设计的目标因素

课程目标的设计是以设计资源为物质基础,同时体现着设计者的修辞立场,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课程设计的目标主要涵盖总体目标、局部目标、具体目标及模态的选择四个方面。在基于多元识读能力的课程设计中,具体体现为课程设置的总要求(各个符号系统及符号系统间语法规则的识读能力)、阶段性的教学目标(与阶段相匹配的模态识读能力目标)、每一堂课的设计目标(具体某一模态或者某几个模态间整合的识读能力)以及为实现具体目标提供可资选择的具体模态的设计(具体某一模态或者某几个模态间整合的实践能力)。

二、基于多元识读教学法的课程设计

设计过程是某一社团文化语境与其特定的情景语境的体现,也是社会符号资源的体现过程,因此,是一个从意义到模态选择的过程,即从意识形态到实际话语的过程。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体现为文化语境即教学理念及教学总要求、到情景语境即具体的教学目标。每一个具体课堂话语的设计过程是符号资源从整体系统(即意义潜势)到次级系统(即表意资源)到实例(媒体选择)的体现过程。这种体现过程也是一个转换过程(transformation),即从意义(设计理念)到形式(媒体选择)的转换,同时也是从单一模态简单表意到多模态协同作用的联通过程(transduction)[8]。阶段(phase)是课程设计的基本单位,也是课堂话语谋篇顺序的宏观组织单位,它是模态整合选择的前景化的表征并藉此实现课堂话语的谋篇意义功能。它超越了组集(cluster)的基本分析,预设了可供选择符号资源间的确定的关系,并且涉及到模态资源整合的动态顺序[9]。以阶段作为课堂话语设计的划分单位体现了以口语为主轴、以空间变化与事件变化为依据的课堂话语的分节原则。同时,每个阶段活动的设计也应该体现多元识读能力教学法中的四个基本元素:情境实践(situatedpractice)、显性指导(overtinstruction)、批判性框定(criticalframing)及内化式实践(transformedpractice)[。学习者在情境实践中与其他社团学习者共同沉浸(immerse)在情境活动、游戏中,设计者的显性指导发展了学习者设计的源语言,包括识读内容及构成识读方式的支架;批评性框定有助于学习者形成并发展在情境实践中所获得的社会实践能力及对于与价值观相联系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意识控制力及理解力。通过反思性实践,学习者不仅能够实践在显性指导与批评性框定中所获得系统内、外的关系,也可以应用并修正自己已有的经验。多元识读能力教学法的四个因素没有主次、先后之分,这四种基本因素相互交叉、互为犄角,贯穿于整个课程设计中。比如在教学设计的文化背景介绍阶段、课文知识讲解阶段,设计者的显性指导与积极干预,带动学习者进入情境,使学习者获得有效组织与指导实践的具体信息,并且强化与重组已有的知识体系。而对于导入阶段、知识性实践阶段及社会文化性实践阶段,设计者通过情境活动与游戏的设计,在设计者指导的辅助下,与其他学习者在意义协商过程中活动中形成对表意资源及社会价值、权利的批判性框定,从而提升学习者社会实践的熟练度,有意识地控制与理解在显性指导中所获得的某一社团知识与社会实践间的联系,形成学习者的再设计表意资源;同时,任何情境实践的设计都应该考虑学习者情感、社会文化的需求及其个体身份,并且能够保证学习者信任来自于社团学习者及设计者的指导。对作业内容的设计体现了学习者对于显性指导及情境实践中所获得认知能力的反思式实践,即内化式实践,通过学习者在具体情境与语境里表意资源的选择与应用,评估课堂话语设计及学习者个体表意资源获取的有效性,从而为下一次的课堂话语设计提供根据。

三、课程设计的多维性讨论

会计实习目的及要求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会计专业 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F233;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3-178-03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90年末至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以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为契机,以扩大规模为目标,实现了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普遍得到了扩张。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水平却不容乐观,尤其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这一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肩负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使命的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行动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都能将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确定为50%及以上,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缺乏科学的、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致使实践教学计划的落实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这种情况在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同时,由于顶岗实习落实难度大,实习环节落实不到位,导致会计专业实习难,职业能力培养难。致使毕业生的职业行动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出现了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低等就业难现象。目前,会计专业招生热、实习难、就业难已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重大问题。

成功的会计专业教育的标志是其毕业生能够根据会计职业规则从事会计职业的活动。这就要求会计专业毕业生,通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与技能培训,掌握一定的职业行动能力。因此,探索并构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解决会计专业招生热、实习难、就业难的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使高职会计专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满足经济发展“新常态”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既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一项紧迫任务。

二、高职会计专业主要实践教学模式简介

(一)会计模拟实训室集中课堂实验模式

会计专业的课堂教学实验是对会计、税法、财务管理、审计等专业理论知识的验证或对相关假设的检验,一般包括典型演示实验、同步模拟实验等教学方式。

1.典型演示实验。典型演示实验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实际操作业务的一种演示,通过这种演示让学生模拟学习,并最终学会操作而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例如:“基础会计”课程中涉及填制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等实践教学,均可以采用典型演示实验的教学方式。

2.同步模拟实验。同步模拟实验是采用独立式实践方式,对前期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按照教学进度,根据会计人才的技能标准与要求,开发相应的同步实验项目,进一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对职业技能的熟练运用。将会计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涉及的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和相关专业理论知识进行整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如“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同步模拟实验教学。

3.单项模拟实训。单项模拟实训是针对出纳、纳税、成本核算等就业方向较广的会计岗位,所涉及的会计从业的基本技能,开设的单项专业实训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实际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和业务能力。如出纳岗位能力训练项目、会计核算能力训练项目、会计报表编报能力训练项目、纳税申报能力训练项目、财务分析能力训练项目等。

4.综合模拟实训。综合模拟实训采用分岗式的实践方式,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将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其目的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主动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如会计综合能力训练项目、财务管理综合能力训练项目、ERP沙盘对抗能力训练项目等。

(二)校外实训基地分散实习模式

会计专业的实习环节,是在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上,在真实会计岗位环境中进行的实践训练,主要指校外顶岗实习。根据会计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依托校外合作单位的实践教学基地,分别与中小企业、税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等企业、行业建立合作关系,在合作单位设立长期顶岗的实习岗位,由在校学生采用“排队式”的轮流方式开展实习活动,实现校企合作双方“共赢”局面,如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

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行动能力的重要手段,但从实践教学的总体情况来看,国内各高校的实践教学状况很不平衡,有些高校运行情况良好,而有些高校的运行情况却不理想,其现行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和不足。

1.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系统性缺陷,实践教学计划落实不到位。因受我国传统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都把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或者作为不可或缺的辅助教学环节来对待。因此,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虽然将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确定为50%及以上,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缺乏系统、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致使实践教学计划的落实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行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并由此形成了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

2.实验内容更新不及时。存在着综合性实验项目比例较低,实验内容陈旧的问题。课程教学实习内容陈旧、更新慢,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与质量的要求。

3.专业实验室建设滞后于专业发展。近年来,会计专业发展明显加快,招生规模迅速扩大,但是办学条件建设相对滞后。不少学校缺乏足够的实验教学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4.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困难,顶岗实习落实不到位。由于财会工作的特殊性,以及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很多企业不希望外人插手会计工作,所以不愿意安排学生实习。很多高职院校因缺乏教学实训基地,只能通过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造成学生的实习环境差别大。联系到实习单位的学生能参加顶岗实习,联系不到实习单位的学生,根本没有参加实习,顶岗实习流于形式。

5.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动手能力弱,队伍不稳定。从总体上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在能力结构方面尚存不足,缺少实践锻炼,动手能力较弱。很多高校引进教师的标准和要求高,但待遇与人才标准和要求存在差距,难以留住优秀的人才,青年教师又缺少进修与培训的机会,使队伍缺乏稳定性。

6.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监控体系不够健全。存在着教学实习要求不严、规范不够、检查考核不力的问题。对课程实验、教学实习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控。

7.存在着毕业实习与就业的矛盾。毕业实习是对学生三年所学知识的一次检验,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按照教学计划,毕业实习安排在第三学年,这一时期学生忙于查询人才供求信息、参加人才交流会,供需见面会、签约、面试等各种就业活动。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到指导教师,也就放松了要求,降低了门槛,减少了毕业实习的时间,降低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8.培养的人才在职业行动能力上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理论知识与工作实际脱节、适应性与动手能力不高的问题。在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使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用人企业要求毕业生,是具有宽广的知识结构、合理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优良的团队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高校所培养的大学生动手能力差这个不争的事实说明,实践教学远远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效用,人才培养工作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不相适应的,没有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

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的新定位

1.培养目标定位。培养目标也称“教育目的”,它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指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总目标。第二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甚至各专业的具体人才培养目标。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目的的体现,是会计专业教育评价与教学监督的依据。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对高职会计专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了顶层设计,在新的战略方针、制度条件、思想方法、工作理念引领下,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呈现新的状态,展现许多新的特点。第一,深化改革带来新变化,释放了市场活力,营造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中小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才需求旺盛。第二,服务业蓬勃发展,随着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我国经济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加快转变的趋势更加明显。金融保险、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人才需求高速增长。第三,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带来新的增长点,与互联网有关的新业态持续高速扩张,“互联网+”已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第四,引进来、走出去成效明显,“一带一路”等战略稳步实施,利用外资与对外直接投资“并驾齐驱”。上述“新常态”下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的特点,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按照培养目标定位的社会需求原则、整体优化原则、可行性原则和特色原则,以及“珠三角”地区会计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将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面向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行业、会计师事务所、非营利组织等基层业务和管理岗位,具有诚信、合作、敬业的职业素质,掌握企业会计核算、纳税申报、财务管理、年报审计等业务处理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从事会计、税务、财务管理、审计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创新人才。

2.培养规格定位。人才培养规格是指以教育规律为基础,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从数量和质量上对人才培养规模、标准、要求等的界定,是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不同类型的学校有不同的人才培养规格,不同的学科都有着各自的特色,也具有不同的人才培养规格。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格的合理定位,关系到高职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及教育过程的实施。根据人才培养规格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即培养规格应突出学校的基本特征,应突出时代特征,应处理好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协调发展的关系,应处理好人才培养的统一性要求与多样化需求的关系。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定位,以及会计本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设计了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如下:

(1)知识结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应掌握文化基础知识、现代科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相关知识等。在专业方面重点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业务知识,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熟练掌握会计核算、纳税筹划、财务管理、内部审计等方面的专门知识。

(2)能力结构。能力是人才规格的核心,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应具备一定的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构成的职业行动能力、创新能力。通过系统强化会计核算、纳税筹划、财务管理、内部审计等业务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提高创新能力。

(3)素质结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就业与发展,完善学生综合素质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为此,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从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身心素质、创新素质等六个方面确定学生的素质标准。培养、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及构成要素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不同的教学模式反映了不同的教学思想和教学价值观理念,以及对教学过程各要素的不同认识和组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其主要构成要素及关系如下:

1.在特定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所确立的主题。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是综合运用当代教学理论、创造力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系统论等,重新规划教学过程,建构以创新素质、创新能力、职业行动能力为核心目标,系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及相应的教学环境,按照高职会计专业具体的培养规格要求,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2.完成主题所确定的教学目标任务。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以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会计职业道德素质及心理素质;开发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突出素质的培养与能力的开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创新人才。

3.达成教学目标的具体教学程序。任何教学模式都有其本身独特的教学结构和体现教学活动逻辑过程的操作程序。教学结构,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操作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合理处理教学过程诸要素的相互关系和合理确定按照时间流程从逻辑上展开的各个教学步骤,是系统、有效教学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把实践教学环节按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形成过程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兴趣基础培训、单项能力培训、综合能力培训和职业能力培训。将会计实践教学贯穿于学生专业学习的全过程。实践的层次结构、内容、程序安排及目标见表1。

4.由主题、目标决定的评价方式。教学评价方式是指各种教学模式所特有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评价方法,实现以下三大转变:变重结果考核和终结考核为重过程考核和发展考核;变单一的学校考核为学校、企业、社会的共同考核;变重知识考核为重知识、能力、素质考核。通过新型考核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重视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还要注重素质的提高。

5.实现目标的教学支持条件。任何教学模式都必须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发挥效力。教学模式的支持条件包括环境、设施、媒体(计算机及其网络等)、教学手段、教学的时空组合等。创新型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需要以下教学资源条件的支持。首先,要有兴趣基础培训功能的校内会计专业实训中心,具体包括会计手工、综合模拟、电算化实验室,通过“分层实践,兴趣引导”教学,培养学的方法能力、创新能力、专业能力;第二,要建设一定数量的双主体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社会能力;第三,要建设校内网络公司实训平台,解决校外实习基地不足的问题,安排没有落实实习单位的学生实习。

五、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有效实施的必要保障措施

为了保证会计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除要求上述教学资源条件支持外,还需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作为保障:

(一)组建由行业专家、企业业务骨干、教师构成的双师型实践师资团队

1.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大力引进行业专家、企业业务骨干等社会资源,建立一支以校内专任实践指导教师为中心,由专业理论造诣较深的行业专家、经验丰富的企业业务骨干等兼职教师为支撑的实践师资团队。

2.积极鼓励专业教师报考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注册税务师等与本专业相关的各类职业资格,提升专业能力水平,培养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的“双师型”实践指导教师。

(二)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系统、实用的实训教材

高职会计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离不开与之配套的实用教材。通过有效的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实践教材,是落实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实践教材的内容应以合作企业一定期间内发生的实际经济业务为基本素材,并适当提升经济业务类型的广度与深度,注重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实用性。实践教材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告,应与合作企业业务单据的格式、联次一致。在教材的功能设置上,应注重将会计的手工核算与电算化核算相结合、充分体现实践教材的实用性。

(三)制定由学院、合作企业共同参与的实践教学组织管理制度

实践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是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有效实施的必要保障。高职院校应建立以服务于学生学习知识、增长能力、提升素质为目标的实践教学组织管理制度。构建由专业教师、辅导员、企业指导教师共同参与管理的校企合作双主体实践教学管理服务团队。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的“五落实”,即组织落实、制度落实、资源落实、实践内容落实、达成目标落实。使实践教学工作实现规范化、科学化,保障实践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

[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研究项目”,课题名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13JK316。]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财经大类文化教育大类[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

[2] 刘育锋.面向世界的职业教育新探索[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3] 李华.高职财会类专业实践育人DACE模式的改革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4] 陶成志.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研究[J].重庆与世界,2012(12)

(作者单位: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0550;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0)

会计实习目的及要求第7篇

1.1美术实习结合快速设计近几年,建筑设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考核,研究生或全国注册建筑师资格考试,重要的一项能力考核内容就是快速设计,快速设计已经成为展现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形式。面对这种形势下,辽宁科技大学积极进行对应的教学改革。一年级的美术实习重点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快速表现技法,通过对树、云、石及单体建筑的临摹和写生等方式,使学生基本具备快速表现建筑的能力。二年级专门设置建筑设计表现集中周,通过一定主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为建筑设计课程中的快速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三四年级分别设置建筑设计集中周,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从最开始的先期设计限时表达:先进行设计,再限4小时将原有设计方案表现出来;到后续的限时设计表达:6小时内设计加表现。经过四年的训练,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在工作中也更加具有竞争力。

1.2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通过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以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平台,为他们的创业和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可以检验教学效果,暴露教学中的不足,促进学校教学与社会需求的接轨。专业教师利用科研机会,带领学生进行实际项目设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教学效果显著。(1)通过接触实际项目,学生了解了规划项目的设计过程。从去村镇走访和调查,到汇总意见进行规划与建筑设计,学生在每个过程中都得到了锻炼,受益颇多;同时,学生将书本中学到的理论内容合理地应用到设计实践中,提高了工程实践能力。(2)通过项目设计改变理论学习与设计实践脱节问题。在学校建筑专业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过于重视设计的功能、造型、构成、外表、形式、美观等,冲动浮躁,华而不实。通过实际项目设计,学生切实了解用户的想法和要求,设计思维更贴近现实,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普遍得到提高。(3)通过项目设计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在项目设计过程中,学生需要就有关问题亲自与用户进行协商和沟通,也需要就设计中的问题与设计组的同学共同分析和讨论,锻炼了与客户的沟通能力和同学间的配合能力。项目设计解决了用户的实际问题,参与的同学有了成就感,增强了自信心,也为今后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设计提供了经验。(4)通过项目设计提高教学效果。项目设计过程也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检验过程,通过带领学生进行项目设计,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为后续的教改积累了第一手资料。

1.3进行建筑师执业教育从接受系统的建筑学教育到成为执业建筑师之前,首先需要取得注册建筑师执业注册证书。国家对从事各种建筑设计和相关人员,包括各种民用与工业房屋及群体的综合设计,室内外环境设计,建筑装饰装修等设计,以及从事建筑设计技术咨询和对设计项目进行施工指导和监督等专业技术人员,实施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制度。自1999年国家实行注册建筑师制度以来,为了培养未来合格的注册建筑师,辽宁科技大学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设置上在国内率先开设了“场地设计”课程,单独开设了“建筑构造”课程。另外,“中外建筑史”“建筑结构”“建筑设备”“建筑材料”等课程,在内容深度和广度上都与注册建筑师的考核紧密联系,使学生毕业后到工作岗位上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建筑师。

2实践能力的培养

2.1鼓励学生假期进行社会调研学生在二三年级可利用暑假时间完成教师要求的调研任务,内容既可以是下学期的设计前期调研,也可以是教师的课题调研,还可以进设计院了解工作流程及本专业分工,等等。虽然低年级学生在设计院并不能参与专业设计工作,但通过调研,可以在设计院的工作氛围中感性地了解本专业,帮助后续课程学习提供实践的真实感受。

2.2鼓励学生进设计院实习设计院实习是建筑学专业教学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对四年专业学习的综合演练。实习使学生建筑设计能力与专业素质得到提高,为学生毕业后适应所从事的设计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建筑师业务实践将学生分派到各地的建筑设计院(所),学生由指导建筑师按“实纲”要求,结合实际任务的情况进行安排,作为建筑师的助手,参加实际工程的施工图设计和绘制等工作。实习期间的专业课程以自学为主。要求学生大量阅读相关书籍和资料等,搜集并熟悉有关标准图和产品样本。定期检查学生读书笔记和有关项目设计实习日(周)记。实习结束,要求学生每人对至少20周的实习进行总结,详实客观地反映实习过程,整理记录各周工作进展状况和相关业务学习情况及学习体会等;回校时须上交不少于10张1号蓝图或白图;最终完成“实习报告”。实习成绩评定除考核上述要求完成的成果外,还要就实习进行答辩,综合考核学生的实习效果。通过实习,每年学生在实习单位建筑师的指导下,参与或完成了大量建筑施工图和建筑方案等工程项目的实际工作,得到了实习单位的认可和好评。(1)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社会实际。学生们通过实习了解了将要从事的工作环境、工作性质、职业要求及社会责任,改变了理想化的思维,更加务实和贴近社会;通过实际工作体验,增强了对知识的渴望,感悟到了市场经济状况下的人才竞争的激烈和自己所掌握知识的贫乏,求知欲望增强。(2)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习,学生了解了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基本掌握了建筑施工图绘制的方法和深度,了解了建筑制图规范以及各专业彼此间的协作关系。结合实际工程,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相关的结构和材料以及构造节点等技术知识,提升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提高了整体素质。多数同学在实习中态度认真,勤学好问,不辞辛苦,虚心求教,彼此沟通,对所学专业充满了信心,强化了集体的观念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3结语

会计实习目的及要求第8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思路;教学方法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变化。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还要灵活应用各项技术,让计算机技术更好的服务于各个行业。高职高专计算机技术教育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但是从高职高专计算机教育现状来看,受各种因素影响,导致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水平较低下,必须及时进行分析,更新教学思路,利用全新的方法实施教育,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

一、高职高专实施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意义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与计算机技术产生了密切联系,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储存、分析、处理及应用操作,已经成为衡量人们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方式,也是社会考核人才的重要指标,对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开发能力,培养学生对计算机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此种要求已经成为培养现代人才的主要方式,与现代会社会发展趋势相符。因此,高职高专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让学生将学习的理论知识,灵活的应用到实践生活中,给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鼓励学生利用计算机知识,及时解决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各项问题,在长期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能力。

二、了解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教育状况

经过分析发现,目前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没有做好计算机技术教育衔接。现阶段,高职高专进行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是学习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及多媒体应用等技术,学生在高中或初中就已经对这些知识有所接触,虽然中学学习的计算机内容与高职高专要求的计算机基础内容不符,但是由于这些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学生利用自学完全可以实现灵活应用。从当前计算机基础知识测试结果来看,目前高职高专学生已经掌握了较多的计算机基础内容,但是由于教学衔接不到位,导致学生重复学习熟悉的知识,教学重复性较强。随着中小学计算机教学的开展,提高了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教育起点,导致大学计算机开始向纵向发展,要求高职高专在进行计算机教育时,及时调整教育内容,满足计算机教学需求。第二,学生基础知识较差,实践动手能力较差。虽然学生已经掌握了较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但是课程内容较理论,没有体现操作性,与日常生活相脱离,影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尤其是日常生活中计算机知识点的灵活应用,如计算机操作系统安装及计算机安全等问题。同时,现在很多学生和家庭都购置了计算机,在日常使用中,难免会出现计算机系统崩溃、内部软件损害及病毒侵入等问题。但是很多学生却不能进行实际分析,难以解决计算机存在的各种问题,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造成了很大影响,必须及时改变课程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第三,教学方法和手段较单一。经过实际调查分析发现,目前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采用两种方式教学:一种是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教师首先在多媒体上演示教学内容和方法,然后下节课在机房演练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此种方法在各个学校中应用的较多。该种教学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后,学生不能与教师同步操作,等到下一节课程时,学生已经忘记了操作内容,教师又需要重复讲解内容,占用了大量的课堂学习时间,影响了教学质量。另一种教学方法是机房直接授课,教师完成机房知识讲述后,学生可以及时进行练习,然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针对性的讲解学生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此种教学方法所取得的教学效果较理想,但受教学条件影响,不能保证所有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都可以在机房进行,所以计算机基础依然有待完善。第四,教学考核目标较单一。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操作较强的课程,对学生计算机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但是很多学校都是利用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虽然一些学生通过了计算机等级考试,但是依然不能保证完全掌握了计算机应用技能,考核目标较单一,难以满足教育教学需求。第五,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从近几年的教学现状来看,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学生可以熟练的进行Windows操作系统及文字编辑、浏览网页及收发邮件等操作;有的学生由于学习计算机基础的时间较短,只能简单的回答计算机相关的问题,不能熟练进行计算机相关操作;来自偏远山区的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更不能熟练的应用计算机[1]。此种问题的出现,导致我国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发展失衡,而且要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必须提高思想认识,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

三、了解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思路和方法

(一)创造计算机基础学习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兴趣,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得到的教学效果较理想。经过分析发现,很多学生对计算机都有浓厚的兴趣,但是由于学校安排的上机机会较少,或者上机任务不明确,导致学生缺少实践应用能力。上机机会少与学校计算机硬件环境不健全密切相关,上机任务不明确与软件环境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各方面因素影响,导致学生很难对幻灯片产生兴趣,所以必须及时构建软件与硬件环境,利用硬件环境给学生提供较多的计算机基础学习机会;在软件的健全上提高教学信息化水平,给学生营造一个健全的软硬件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

(二)改革课程设置

在进行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教学时,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需求,给学生增加一些实践操作较强的课程,让学生通过实践课程学习掌握更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计算机学习的最大特点就是,专业领域技术改革力度较大,更新速度较快,远远高于其他专业课程。因此,在进行计算机课程设置时,不仅要要体现实用性特点,还要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社会调查,鼓励学生到用人单位学习,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大胆创新所学的专业知识,在长期的学习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量。例如,积极学习Photoshop数据库、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及网页制作等基础内容。从当前用人单位的需求来看,计算机能力较突出的学生更能得到用人单位青睐。所以必须结合学生兴趣实施计算机教育,培养出实践较强的高职高专人才。设置高职高专教材时,多选用一些实践操作较强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了管理,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到实际学习中,满足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教材时应该遵循“实用”原则,提高教材的应用型,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给学生提供较多的计算机操作机会,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2]。

(三)改进教学方法

合适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相符。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特点,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第一,趣味诱导法。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也是学生产生学习动力的主要因素。同时还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所以可以将兴趣诱导法应用到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例如,进行指法训练时,可以利用指法学习软件,利用软件对字母与单词速度及正确率进行测试,让学生掌握自己指法的程序,进而规范的进行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第二,启示教学法。学习PPT时,教师可以先制作一个蕴含声音、图像及动画的演示文稿,然后上课时演示给学生观看,鼓励学生思考编辑方法,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该种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可以利用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行逐步解决问题[3]。例如,学习制作电子表时,要求学生自己设计表格,并对数据进行筛选,之后用图形方式表示出来,展示数据发生的变化。

(四)改革考核模式

传统教学中,学生只能掌握一些理论知识,影响了学生计算机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必须改革考核模式,不仅要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进行考核,还要考核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实现考试方法多样化变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设计解决问题的途径。虽然现阶段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考核增加了实践操作能力,但是依然利用传统的固定答案方式进行考核,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所以考试方式应该多样化发展,增加一些实践解决问题,考核学生的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除此之外,还要结合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水平,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能力。

四、结束语

目前很多学校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时,都将教学重点停留在操作步骤上,认为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后,就实现了计算机教学目的,主要从计算机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以及Excel表格制作等进行教学,只能让学生机械的掌握计算机内容,影响了学生全面发展,难以实现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所以必须从教学方法、教学考核、课程设置及教学环境等进行改善,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俊丽.民办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机制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3(04).

[2]孙燕.改革职校计算机教学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J].中等职业教育,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