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校劳动实践教育

高校劳动实践教育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26 16:14:50

高校劳动实践教育

高校劳动实践教育第1篇

白城市地处吉林省的西北部,是省内经济欠发达地区。目前,全市中小学共计919所,其中,农村中小学758所,农村学校所占的比例较大,这为我们能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特有优势,因地制宜地创建劳动时间场所,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基本形式,大力开发特色教育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适时适宜,建立劳动实践场所

劳动技术教育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在建立劳动实践场所时,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要考虑到学校的资源、环境、师资、经费等实际情况,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充分发挥学校知识相对密集的特点并要适合当地的经济发展,及时适当的进行选项调整、使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劳动实践场所既是学校开展劳动技术教育的活动场所,又是当地科学实践、生产示范和技术推广的基地。因此,下大力气,加强劳动时间场所建设,配置必要的教学设备与工具,是开展劳技教育的关键。

1、 有条件的学校建立校内实践场所,利用校园内闲置的土地,进行合理规划、科学种植、建章建制,使校园内实践基地成为“五小”的发展空间,并设立专用劳技课教室。我们制定的《白城市劳动实践场所暨校园经济开发示范校验收细则》,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占地面积不能少于10亩。有了足够的实践场所,才能使学生有充分的实践空间,开展素质教育。目前,全市共有勤工俭学基地722个,其中61所“示范校”,是我们近几年来开展“劳动实践场所暨校园经济开发示范校”评比活动中所评出的规模较大,设施齐全的“农村型”劳动实践场所。洮北区到保小学在基地内种植15亩水稻,并投放“三道鳞”鱼苗5000鱼尾在田间,进行科学种植、养殖相结合,喜获双丰收。

2、 倡导城乡共建,利用或开辟校办工厂、农场,创造条件安排学生进场(厂)参加劳动实践活动。白城市第一中学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劳动实践基地,每年可接纳1万人次进场进行劳动教育,每年实现经济效益5万元。

3、 借助社会力量,开辟校外基地,与当地有较大规模和较好效益的专业户挂钩,使他们的养殖场(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场地。洮北区教育养牛基地,定期接纳学生到场学习、实践,为周边各学校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场地。

二、强化师资队伍 提高教学水平

长期以来,农村学生上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跳龙门”、“出山门”,许多农村学生毕业后不愿回家务农,教育为农村服务的意识极为淡泊。劳技课常常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合格劳技教师极其匮乏,劳技课质量得不到保证。因此,选配合格的“”劳技教师是保障劳动技术教育正常有序开展的前提之一。

首先任用事业心强,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双师型”教师;其次,劳技师资不足的情况下,对其他学科优秀教师进行专业培训,鼓励其外出学习、观摩,组建一支精干合格的劳技师资队伍;三是,聘请当地农业技术人员、种植能手、农民专家等作为学校兼职劳技教师,使劳技教育更好地为农村经济服务。

三、理顺管理体制 强化劳技实践

简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同时,还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真正做到行政有人抓,业务有人管,课程有人教,实践有人导。劳技教育的全面实施必须由学校所有部门及其工作人员通过合力才能实现。科学而又严密的组织管理,是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保证。由于劳技教学是一门特殊的实践性课程,现在还处在探索阶段,许多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科学研究才能逐步解决。学生的劳动技能是在劳动实践中形成,所以对学生的劳动技能评估应该结合在劳动的过程中进行。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白城市农村中小学劳动实践场所的建立、劳技教育的开展,为学校带来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所有寄宿制学校的劳动基地,种植的各类蔬菜、饲养的各种家禽基本上满足了学校食堂的需要,间接补充了办学经费,为家庭困难的学生减轻了负担。更重要的是,学校借助劳动实践场所这一特殊课程资源,发挥了较好的育人功能,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高校劳动实践教育第2篇

关键词:初中;劳技教育;学生;教师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6-0161-01

一、当前城镇初中劳技教育的现状

本人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并通过走访调查本人所在城镇及周边城镇初中劳技教育的现状,发现普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轻视劳技教育

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忽视了劳动技术教育对学生智慧的发展,忽视了通过劳动技术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许多学校和教师认为劳技教育与升学率没有直接联系,上不上无所谓。许多学校的劳技课虽然排进了日课表,却是形同虚设,“纸上谈兵”。有的学校七年级按规定才上,八、九年级则不上,改成了其他科目。许多学校领导的观点是劳技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最好是不要。

(二)片面劳技教育

由于社会环境和人的思想观念的影响,许多学校往往将劳技课同劳动改造联系起来。许多教师带着“有色眼睛”看问题,把学生视为劳动改造的对象,视劳动为“没出息”“低智商”,把老师视为“不会教书的”“教不好的才去上劳技课”,把不爱劳动、不会劳动视为正常现象。学校虽然也有劳动观念、劳动情感、劳动习惯等方面教育,但许多学生认为这是老师或者家长布置的任务和要求,没办法只有去做。甚至有的班主任将打扫卫生的简单劳动归为劳动实践,错误地、局限性地认为,劳技课就是让学生们多参加劳动。

(三)单一劳技教育

由于很多学校没有专职的劳技教师,也没有正常的教研和培训,许多学校劳技课的开设确实也存在困难。上面要求开设,教务处只有安排有一定专长和兴趣爱好的教师或者由从某个学科将近退休的老师来上,他们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也是不在行的。同时也存在短期行为和浅薄意识。具体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一切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教材中能上的内容上一下,不能上的就不上,甚至有的学校采用因噎废食的做法。

二、城镇初中劳技教育策略

根据以上出现的问题,本人总结出几下几点策略:

(一)建立有实际意义劳技教育目标体系

1、认识劳动的意义。通过初中三年的劳技教育,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爱护劳动工具、保证劳动质量、端正劳动态度,形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2、学会生活自理。教育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和维修最常用的基本劳动工具,教会学生学会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3、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树立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和职业意识,形成勤劳、坚强、认真负责,服务社会的品质,具有初步适应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二)建立动手动脑结合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劳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必须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起来,这就要求必须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学校可与多家企业联系,建立学生实践基地。还可配备一定的劳动工具和物资,为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提供保障,将课堂知识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校还可以建立多功能的劳技教学实践基地,置办各种型号的自行车及零配件、机械工具、缝纫机设备等,开展自行车简易维修操作、缝纫机的使用实践教育。劳动实践基地和实验操作室的建立,可以为实施劳技教育创造条件,为学生更好地开展劳动实践提供较好的实物场景。

(三)建设一支专职、兼职相结合的劳技教学师

资队伍学校劳技教育得以保证和顺利开展,教师是关键。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成果。本人认为针对劳技课的教学,可采取内挖和外聘的办法。一方面,在科学教师队伍中,挖掘具有实际教学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教师担任劳技教师。另一方面,根据教材内容实际,就近聘请农业、工厂、企业等技术人员为本校授课教师来校讲课,还派教师参加技术学习和培训。有了专兼职教师,对学生的劳技教育就有了师资保障、智力支持。教师根据教材和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落实教学内容,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对学生进行劳技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

三、结论

本研究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对有些问题的分析还不够全面、深入,有些对策也值得进一步推敲,敬请各位专家学者给予批评指正,以利于我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严燕,加快普及农村初中基础教育势在必行[J].云南农业,2005(12).

高校劳动实践教育第3篇

摘 要: 学前教育是高职院校开设的重要专业之一其为提高我国学前教育质量、呵护儿童茁壮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从高职院校教学现状分析,一些高职学生表现出职业责任淡薄、劳动意识缺失的特征。结合新时期高职院校办学目标,进一步结合专业,开展高职生劳动教育课程已经成了当前的重点教学任务。本文从高职院校教学特点出发,结合学前教学专业教学实际情况,对基于职业素养的高职学生劳动教育课程进行探究。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学前教育 劳动教育课程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同时社会岗位对人才的劳动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在让学生掌握技能的同时,需要拥有更高的劳动素养。学前教育是高职院校开设的重要专业之一,其为提高我国学前教育质量,呵护儿童茁壮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劳动素质作为高职院校学前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其现状还有待改进。

一、一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劳动课程教学现状

1.一些学生责任意识淡薄

由于学校、社会、家庭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使得现阶段学生劳动能力下降,责任意识淡薄。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暴露出岗位适应能力弱、岗位责任意识淡薄等问题。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溺爱,在日常生活中缺乏相应的锻炼,表现出生活自理能力弱的特点。另外,在当前高职学生生活环境中,由于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给大学生生活提供了大便利,但同时滋生了学生的懒惰思想,例如:食堂就餐基本实行餐厅花管理,学生吃完东西直接把餐盘往餐盘回收处一放就走人。加上受到偏颇教育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一种重视专业技能课程、轻视劳动品质培养的教学格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劳动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具体表现为一些学生不喜欢劳动,轻视体力劳动,把专业技能、文凭获得作为奋斗的唯一目标和最终追求,甚至厌恶和逃避劳动,缺乏对劳动人民的情感,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等等。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都认为劳动是很辛苦的,近48%的人不喜欢劳动或拒绝劳动,部分学生不喜欢劳动甚至厌恶劳动,看不起清洁工人或劳动的学生。刚毕业的一些高职学生找工作,在选择企业的时候不是以单位发展前途适不适合自己为标准,而是以“工作越清闲越好,工资待遇越高越好”为标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不劳而获可耻”的劳动观念正面临挑战。

2.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成果不佳

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成果不佳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呈现出重视专业技能课程、轻视劳动品质培养的教学格局,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高职劳动教育课程中,学生学习态度往往消极散漫,认为劳动教育课程没有意义;甚至一些教师未对劳动教育课程加以重视,认为劳动教育课程可有可无。二是教学体系存在缺陷,教学内容单一,没有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教育方式过多靠学生在扫地、擦窗户中领悟。对于这种简单乏味的劳动教育课程,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丧失热情,更谈不上从参与中获得劳动素养。据问卷调查统计,69.8%的学生认为目前开设的劳动课程内容形式都过于单一,不能起到劳动教育的作用;50.2%的学生对目前开设的劳动课程的教学方式感到不太满意;58.6%的学生希望劳动课程内容向更丰富有趣的方向发展。甚至在部分高职院校中,将劳动教育课程等同为岗位实践,安排学生进行一些基础操作,这种单调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使得高职劳动教育课程枯燥无味,长期发展下去难免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三是劳动教育课程管理体系尚未健全。高职劳动教育课程分为理论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其更倾向于实践教学。然而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实践较短,相关的管理制度、实践体系还不够完善,校企合作项目不足,使得很多劳动实践教学课程难以开展。

二、基于职业素养的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探究――以贵阳幼高专为例

1.强化师生对于高职劳动教育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当前高职院校劳动素质培养的相关内容较为匮乏,劳动素质在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有占有一席之地,被排斥在课程体系之外,关于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教育、劳动精神的教育则是散落于各门课程教学之中,泛泛而谈,内容甚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加强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劳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逐步做到制度化、系列化。”贵阳幼高专按照要求,把劳动素质培养纳入教学教育计划,并把其作为一门必修课进行考核。规定学生在每年必须修够一定学时的劳动课学分,劳动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成为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

贵阳幼高专开展高职劳动教育课程首先让师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做好这一点工作,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出发。教师要拟订相应的劳动课程教学计划,以具体教学目标的形式量化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教务处制定相应的奖励制度,对于完成教学任务较好的教师给予奖励,以激励教师切实开展好劳动教育课程相关教学工作。对于学生而言,需要培养其责任意识,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职业发展未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阐明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2.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并不是任何劳动都能教育人,只有那些按照教育原则组织的、作为教育过程总的体系的一部分的劳动才有教育意义。贵阳幼高专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从两个方面考虑,即劳动教育课程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规划为两个部分――共同劳动课程教育部分和专业劳动课程教育部分。贵阳幼高专共同劳动教育部分安排学生参加学校的勤工俭学、社会活动(调查、志愿者等),通过这些公共劳动教育,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在校生平均每学期要以分散或集中方式参加劳动课程学习,有专门的课程表、有专门的机构、有指导教师、有相关配套的规章制度,并以必修课学分制进行规范。专业劳动课程教育部分充分考虑到学前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坚持以实践为主,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延伸到劳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专业劳动教育课程开始之初,教师规划好专业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以现场感受(组织学生定期参观幼儿园,与幼儿亲密接触,感受其日后的工作环境)、教育模拟(教师模拟幼儿环境,学生客串幼儿角色、家长角色等,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为主,让学生了解幼儿园各年龄段教学班的全日教学活动内容及幼儿园的工作性质与过程。完善劳动教育课程评价制度,增加劳动教育课程所占学分比重,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完善课程管理体系将劳动课程纳入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范畴,不断完善校企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劳动实践机会。同时,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校方构建一套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明确相关人员的管理责任,督促其履行好管理义务,保障劳动教育课程的安全性。

3.加大对劳动教育课程的投入力度

高职劳动教育是提高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为了保障相关教学工作的稳定开展,贵阳幼高专提高对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加大对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投入。学校相继建立蒙台梭利教学、儿童阅读等多个实训中心,建立系统、全面的操作平台,模拟相关专业的岗位操作模式,组织学习在实训平台上进行劳动实践。劳动教育是关系到学生就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拥有教学必需的软硬件设施),才能保障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取得显著教学成果。

综上,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劳动教育课程对于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劳动教育必须结合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和学生实际情况,紧密围绕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目标,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对劳动的重视程度,加强其劳动技能的培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劳动素质培养的新方式、新方法,才能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培养出真正德才兼备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高校劳动实践教育第4篇

衡阳市位于湖南省中南部,下辖12个县市区,国土面积1.53万平方公里,人口731.14万,属于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5%。现有中小学校2700多所,中小学生100余万人,其中市中心城区有中小学校140多所,在校学生13万人。客观地说,以前由于素质教育观念淡薄、经济实力有限、山区环境限制等多种原因,中小学劳动实践场所建设进展缓慢,无法满足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需要。不过近年来,衡阳市加大了推进力度,结合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学校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劳动实践场所建设有了飞速发展。

一、加大投入,打下场所建设基础

截至目前,全市共高标准改建衡东大桥中学、耒阳马水完小、衡山开云中心校、衡阳溪江九峰完小、石鼓区角山中学等73所学校原有学农基地1482亩,新建衡东高塘中学、耒阳洲陂中学、常宁兴源完小等28所学校劳动实践场所1056亩,现90%的村完小以上农村中小学校有领导实践场所、有项目,项项见效益。

一是政府重视,解决资金不足和用地缺乏两个难题。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硬件是基础,资金和用地是无法绕开的两大难题。市委市政府站在发展教育的高度对劳动实践场所建设进行统一部署,出台《衡阳市农村中小学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实施意见》,稳步推进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工作。职能部门大力支持,国土部门在规划用地和办理相关手续方面提供方便,财政部门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单列了专项建设资金。

二是实事求是,把握科学定位和科学管理两个原则。在场所规模、建设项目及课程设置上做到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符合需要,利于教育教学。如常宁、南岳、衡阳等山地学校发挥气候优势种植茶叶、药材,衡南上壁中学利用300亩基地发展优质果园和特色养殖。对劳动实践场所的开发利用依托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方便师生劳动实践为目的,严禁土地承包、转租,杜绝荒芜;建立“四定三保”责任制,实行定位、定牌、定班、定人和保种、保活、保收益,以持续发展带动管理,靠科学管理创造效益。

三是与时俱进,不断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小学生对实践活动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劳动实践场所建设面临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为了既节约资金,避免重复建设,又能满足学生需要,衡阳市顺应形势,在市级区域整合资源,决定建设一所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目前,已经完成项目的选择和规划设计等工作,并争取到中央专项公益金的大力支持。项目建成后,每期能接受1200余名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容纳市区及衡南县部分普通中小学校约18万名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高度共享。

二、注重实效,强化场所育人功能

劳动实践场所是教学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的最佳结合体。创建劳动实践场所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建成之后如何有效发挥育人功能,让直接育人的成效最大化,衡阳市做了很多探索。

一是在理念上落实。灌输素质教育理念,让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切认识到,实践场所的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宗旨,成为课堂教育有益的延伸和有机的补充。[2]通过劳动实践场所这一载体把思想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课堂教学和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文化知识、劳动观念与技能等多方面的教育,切实把劳动实践场所建设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

二是在制度上落实。制定实践场所管理制度和活动课开展制度,通过“教学、实验、活动”三结合,定期组织学生到场所参加劳动,把能放到场所去上的课和开展的活动放到场所去进行,让学生在劳动中和实践教学中增长知识、学习技能,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实践能力。

三是在教学上落实。严格要求中小学校必须做到“五有”,即有教学及活动计划、有专职或兼职授课教师、有配套教材、有考查评比记录,保证劳动实践场所教学质量。同时引入评估机制,通过评估手段检验场所的办学方向和效果,进一步找出差距、明确目标、落实措施、强化管理、提升成效。

四是在师资上落实。以教师的转型培养,谋求课程的同步发展,激活课程意识,提升课程开发能力。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培训,提高专业水平;有目的地调整文化教师到专业队伍中来,通过校本培训、外出学习等形式促进教师转型,打造一支一专多能的优良师资团队。

三、因地制宜,发展场所特色经济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突破校园围墙,直面社会市场,在科技运用和创新管理上下功夫,逐步形成了规模化的特色经济。通过发展劳动实践场所经济,不少学校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提高了教育的“造血”功能。2011年至今,全市中小学实践场所收入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设施维修达1500万元,用于资助学生在校食宿达600万元,用于支助贫困学生达500万元,用于改善教师福利待遇达800万元。通过发展场所经济,在政府投入不能完全满足教育需求的情况下,给教育改革和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一是发展联合种植型经济。种植型的效益比较客观。比如,耒阳市利用交通便利的优势,以耒阳职高100亩花卉种植基地为龙头,联合其他学校走产业化之路,发展花卉苗木种植,产品辐射周边,年纯收入达30多万元。衡阳县溪江乡和常宁塔山乡所辖近22所学校利用劳动实践场所和学校空坪隙地种药材,效益十分可观。

二是发展特色养殖型经济。祁东县以祁东职中300亩基地为示范场所,走联合兴办、特色种养之路,在“野”字上做文章,开发了野鸡、野鸭、野猪等多种养殖项目,建立了波尔山羊繁育推广中心,带动周边乡镇40余所学校搞特色养殖,规模大、效益佳、影响广。截至目前,全市90%的农村学校都建立了养猪场,年循环养猪上100头的有20多家,创造了近100万元的经济效益。

三是发展立体综合型经济。衡山县糖铺中学10余亩“生态农庄”劳动实践场所,集作物种植、水产养殖、牲猪饲养、家禽繁殖于一体,颇具创意,在完成育人主要功能的同时,还吸引游客观光旅游体验生活。蒸湘区和珠晖区的葡萄种植项目辐射面广,两区共22所中小学都建起了葡萄园,在农业科技部门的支持下连年丰收,销路看好。

四、围绕需要,拓宽场所服务领域

由于地区差异、经济困难等原因,广大农村学生受教育的条件有限,特别是山区学校,食宿仍是一大主要问题。通过场所建设,围绕学校学生的实际需要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有效地缓解了现阶段教育条件和教育发展需要不同步的矛盾。

一是利用种养项目成果办好学校食堂。针对大部分农村学校食堂伙食较差,学生难得吃到热饭热菜和新鲜蔬菜的现状,利用劳动实践场所经济的种养项目,把种养的蔬菜、水果、肉类等低价或免费提供给学校食堂。如,衡南县二中每年循环养猪300多头,平均每两天杀三头猪以成本价提供给学校食堂。我们在调查时,学生都说学校比家里生活还好,餐餐有肉吃。衡东县高塘中心校有24亩水塘,组织学生科学养鱼,提升学生知识、技能,让学生体验劳动乐趣的同时,改善了学生生活。据统计,衡阳市90%以上的农村学校都充分利用种养项目的成果改善了食堂伙食,改善了学生在校生活。

高校劳动实践教育第5篇

关键词: 劳动与社会保障; 实践教学; LMP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ki.sxsx.2016.03.031

实践教学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必须面对和切实解决的问题之一。全面了解和把握地方本科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育改革中的主要问题,开展切实有效的实践教育,使更多在校大学生在实践中认知社会、体验价值、践行责任、升华思想,是广大专业从教者的重要职责。

一、当前劳动与社会保障实践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理念含混

“理念”是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高校实践教学是受制于专业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深入实际、深入社会,从而使其素质和能力得以全面提高的一种教学活动。[1] 但是,纵观近年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过程,不难发现,其要么理念不清,将办学理念与专业教育理念相混淆,要么脱离人才培养目标,片面追求实践教学设施配备,造成实践教学或偏离于劳动力市场需求,或成为低层次的业务熟悉过程。

(二)教学体系同质

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确保实践教学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地方本科院校开设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因受限于不同教育资源与背景,并坐落于有着不同市场需求的城市,因此其实践教学体系的搭建本该立足需求、着眼能力、彰显特色。然而,事实却非如此。据调查,近年一些地方本科院校为了在相关经费配套下尽快完成该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纷纷奔赴名校展开调研,学习、参考其实践教学的方法、内容等,有的甚至全全搬回。这不仅使实践培养渐失优势,教学体系趋于同质,而且也造成了毕业生之间的恶性竞争。

(三)教学时间短欠

完善专业实践教学,必须从时间上得到保证。没有足够的教学时间,任何实践教学建设只能是一句空话。地方本科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当前在时间安排上存在两大突出问题:一是教学时间过于集中,减少了师生互动和学生自我反思的时间。据统计,绝大多数高校都是将专业实习集中放在第六学期的前半学期,且实习单位多由学生自由联系。二是教学时间严重不足,不能有效保证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目前,除国防教育、思政社会实践、学年论文等必修实践环节外,学生真正用于专业实践教学的时间只有6-9周时间。这一点从专业教学计划学时学分设置中也能清楚看到(专业总学分为170-174分。其中,集中实践环节为13-20分,仅占总学分的7%-12%)。

(四)教学管理滞后

高校实践教学管理是在学校实践教学管理机构的组织、协调和领导下,制定并组织专家审核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和实施计划;组织、协调专业实践教学实施,并对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和质量进行有效监控;对实践教学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协调,使有限的资源得以高效利用的活动过程。[2]近年地方本科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管理虽说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和进步,但在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在加快提升高校办学水平的新要求下,还存在以下严重问题:管理理念滞后。重命令,轻服务。管理制度残缺。多规章,少考评。管理机制僵化。喜控制,厌协调。管理方式传统。看结果,略过程。诸如此类问题,直接影响到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成为制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要因。

二、实施“LMP”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策略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施“LMP”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策略,就是要把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各自为政下的重复、断链式实践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起点,以交流反思为重要环节的“分层次Layered、多门类Many category、重特色Pay attention to characteristic(简称LMP)”的新型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

(一)分层次实践教学

与理论课程的设置相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单项技能到综合技能的提高发展过程。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必须是系统化分层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分层次实践教学,即建立一个由价值认同实践、基础能力实践、职业能力实践和研究能力实践四大环节构成的循序渐进的复合实践教学体系。

1. 价值认同实践。实践教学第一层次,应在第一学期进行。目的是使学生真切体验到所选专业为其带来的“责任”与“自豪”,培养其对专业学习的热爱、专注等积极情感。实践方式可采用“现场见学”和“聆听心声”等。在我国,长期以来未在初高中阶段开设任何与“劳动与社会保障”相关的初识教育课程①,因此对于那些主动或被动(调剂生)选择进入地方本科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习的大学新生来说,秉持公平正义的专业价值理念,在实践教育中树立正确的专业认同情感是极其重要和必须的。

2. 基本能力实践。实践教学第二层次,应在第一、第二年学期进行。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一些基本的专业工作方法和技能,学会“开始共处、开始生存、开始求知、开始探索”。实践方式可采用校内课堂训练与校外现场演练相结合。实践内容包括“人际交往与口语交流”、“应用写作”、“生涯规划”、“文献检索技术”、“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统计数据处理”等。

3. 职业能力实践。实践教学第三层次,应在第三到第六学期间进行。目的是让学生把劳动与社会保障理论付诸于实践,思考、验证理论内容的同时,熟练掌握各专业职位的管理流程、管理方法和操作技巧。例如,在学习“社会保险概论”课程时,教师应根据面授进度及时安排学生亲身实践“社会保险登记职位”、“社会保险费征缴职位”、“社会保险个人账户管理职位”、“社会保险待遇给付职位”及“社会保险统计职位”的业务职责、业务要求、业务内容、业务流程等。实践方式可采用“实验室仿真职位模拟”、“案例讨论”和“用人单位参观学习”等。

4. 研究能力实践。实践教学第四层次,应在第七、第八学期进行。目的是培养学生巩固已学知识点和技能点,并在此基础上将其“连线成面”,得心应手地解决专业领域内的前沿性或疑难性等综合课题的能力。实践方式可采用“课题参与”和“校外机构实习②”两种。具体操作应分为五步:一是确定‘研究能力实践’的指导教师;二是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提出并公布研究课题名称;三是学生按照自己的职业志向选择课题及指导教师(课题提出教师即指导教师);四是指导教师通过面试再次确认学生所选内容实属其深思熟虑之结果;五是按照指导教师制定的研究计划开始该层次实践。

(二)多门类实践教学

多门类实践教学强调专业细化,其作为第三、第四层实践教学的延伸与支撑,要求学校能够按照不同职业志向,将学生分派至不同的实践机构进行专业实操。如,对今后欲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行政管理(包括政策研究和政策制定)的学生,应将其分派到省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局或民政厅、局等综合性部门进行专门实践;对今后欲从事社会福利服务工作的学生,应将其分派到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等福利机构进行专门实践;对今后欲从事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学生,应将其分派到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等部门进行专门实践;对今后欲进入企业从事劳动保险业务管理的学生,应将其分派至不同性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专业实践,等等。显然,多门类实践教学能够把理论教学和虚拟教学与真实世界进行无缝衔接和有机融合。与此同时,多门类实践教学既可以解决校方因某一实习机构名额不足而致的派遣困惑,又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地方本科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学而不专、学而不深等难题。

(三)重特色实践教学

重特色实践教学纵贯于多层次实践教学和多门类实践教学之中,以充分利用优势资源,解决同质化培养和规避毕业生间恶性竞争为己任。重特色实践教学中的“特色”,是指建立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基础上的“方向特色”,而非置于专业定位或专业建立初衷之上的其他“特色”。在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开设于拥有不同学科背景的高校,因此专业建设与发展应在立足社会保障学科和专业特色基础上发挥并体现各校的学科优势和特色。例如,法学院校开设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就应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较强法学功底的社会保障专门人才。实践教学环节应能突出法学特色,注重法律职业与法律教育相结合,对那些在省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局或民政厅、局等综合性部门实践的学生,应注意培养其起草、解读有关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文书的能力;对那些在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等福利机构实践的学生,应注意培养其维护老年人合法权利,处理多元养老服务法律纠纷的能力;对那些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实践的学生,应注意培养其处理社会保险损失赔偿纠纷,参保纠纷,滞缴、少缴或迟缴社会保险费纠纷,以及社会保险金发放纠纷等各类劳动争议①的能力。

三、基于“LMP”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条件支撑与路径选择

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是改善办学条件,落实“LMP”新型实践教学模式的重要措施。地方本科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目前普遍存在实践基地建设滞后、指导教师力量薄弱等问题,改革实践教学条件迫在眉睫。

(一)开展“联合教育基地”建设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在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交叉的、处于应用层次的学科。这就决定了要学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必须在系统掌握上述几门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尤其是校外基地实践,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联合教育基地”建设有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升华。该思路源于美国辛辛提纳大学的“合作教育计划(也称‘专业实践计划’Professional Practice Program)”,但又与其不完全相同:首先,“联合教育基地”建设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尽快实施结构性教育改革,将校内学习与相关生产领域的工作经验学习结合起来;其次,“联合教育基地”建设要求地方本科院校既能与本地省、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局等政府部门展开合作,又能与本地企事业单位、社区等非政府组织展开合作;再次,“联合教育基地”建设要求地方本科院校能将“联合教育基地实践”列入必修环节,作为学生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最后,“联合教育基地”建设要求地方本科院校能够按照学生的职业志向,定期②、公平地将其分派到不同联合教育基地进行专业实操。[3]

(二)打造“循证实践导师”队伍

“循证”起源于医疗卫生领域(循证医学),原指根据患者特性,医生能够严禁、清晰、明智地利用自己的临床技能,并遵循目前为止研究者提供的最佳研究证据进行医疗决策。20世纪末,这种在医疗领域已打下坚实基础的医学实践模式开始渗透到社会科学等在内的非医学领域,形成了一些新的分支实践取向。如循证管理学、循证法律学、循证社会工作等等。这些新兴领域尽管诞生时间不尽相同,但他们均已迈入实践领域的“科学化”发展阶段。

“循证实践”是提升实践教学科学性与专业性的重要策略。它主张基于最佳研究证据展开实务操作,要求实践者(学生)能从以往凭借直觉或习惯、单兵作战、缺乏实时监管并时常与科学理论脱节的实践方式,转向遵循研究证据,以“最佳证据”保证“最佳实践”的方式上来。[4] 而要做到这一点,实践者(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而且也应有较强的问题诊断能力、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能力以及查找、评价和应用证据的能力等等。显然,这对于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来讲一时间很难做到,其完成必须借助于专业教师的指导。因此,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循证实践导师”队伍已刻不容缓。

1.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循证实践”要求教师要在循证中教学,在教学中循证,即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以研究促教学。因此,地方院校除通过“挂职”学习使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外,还应进一步增强专业教师的科研实力。换句话说,教师应根据不同实践问题,及时检索文献,搜集最佳证据,并科学地评价和应用这些信息,从而正确地指导学生。[5]

2. 创新传统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方法是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保证。为了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既能掌握业务操作技能,又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进行积极探索。指导教师应尽快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权威式实践教学”改为“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起点,以交流反思为重要环节的课题驱动式实践教学”。

(三)践行“全程跟踪管理”制度

“全程跟踪管理”,是指在跟踪测评专业实践教学各环节质量的基础上,进行反馈管理,达到促进实践教学水平提高的过程。

1. 跟踪环节划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应分成“实践管理”、“实践指导”和“实践学习”三个跟踪环节。其中,“实践管理”环节由管理理念、管理态度、管理方式、管理能力构成;“实践指导”环节由实践准备、实践指导、实践评价和实践总结构成;“实践学习”环节由实践态度、实践纪律、实践效果构成。

2. 测评反馈设计。首先,应视不同跟踪环节分设测评指标。如,“实践管理”环节的跟踪测评指标应包括:管理理念指标(以人为本)、管理态度指标(积极性、协作性、责任性、纪律性)、管理方式指标(权威型、合意型)、管理能力指标(判断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指导”环节的跟踪测评指标应包括:准备阶段指标(实践计划、实践教材或大纲、实践动员)、指导阶段指标(指导态度与责任、指导内容、指导水平)、评价阶段指标(实习报告批阅与修改、实践成绩评定)和总结阶段指标(实践工作总结);“实践学习”环节的跟踪测评指标应包括:实践态度指标(学习态度、配合态度)、实践纪律指标(出勤纪律、现场纪律)、实践效果指标(实践报告水平、技能掌握程度、实践环节成绩)。[5]其次,按照管理者对教师、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教师对管理者,管理者对学生、学生对管理者等六条路径实施阶段性测评,并将结果上传至指定机构进行整理汇总。之后,由教学管理系统及时反馈给测评对象,促使其发扬优点,改进不足,从而达到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郭荣丽,陈淑君.分类制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大纲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23):218.

[2]向海梅,刘明贵.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163-165.

[3]徐平,徐建中.美国辛辛纳提大学的合作教育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9,(2):45-48.

[4]杨文登,叶浩生.社会科学的三次“科学化”浪潮:从实证研究、社会技术到循证实践[J].社会科学,2012,(8):110-117.

高校劳动实践教育第6篇

关键词 城市重点中学 劳技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三个面向”

* * *

劳动技术教育课是中学的必修课。劳技课的课时从初一到高三,每周不得少于2节,总课时量是中学课程 中最多的学科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年2月13日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加 强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劳动教育列入教 学计划,逐步做到制度化、系列化。社会各方面要积极为学校进行劳动教育提供场所和条件。”中央把劳技教 育提高到这样的高度,充分说明了劳技教育的重要性。

武汉六中是一所省重点中学,它承担了国家教委、武汉市教委“八五”重点科研项目“城市重点中学劳技 教育的模式和方法”的研究。在劳技教学和科研中,武汉六中根据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国家教委一系列的指 示精神,加大了对劳技教育的投入,迅速地将劳技教育列入教学计划,逐步做到了制度化、系列化,生动活泼 的劳技教育局面已经形成。劳技教育已通过区、市、省三级评估,学校已成为区、市、省劳技教育的一面红旗 ,成为示范的榜样。科研项目的研究,也进展很快,1994年5月7日,国家教委“八五”重点科研项目武 汉片现场会在武汉六中召开。会上,武汉六中抓劳技科研的经验,得到了与会领导和专家充分肯定。

在进行劳技教学和科研中,武汉六中考虑到与一般中学相同的方面,即共性,也考虑到城市重点中学与一 般中学不同的方面,即个性,从共性和个性的结合上,来思考问题,深入研究,大胆探索,并取得了可喜成果 。现仅就城市重点中学劳技教育应办出的特色,即劳技教育的方向性、实践性、开放性和发展性,结合多年实 践,谈谈一些认识。

一、劳技教育的方向性

重点中学劳技教育要把握好方向,要对劳技教育有一个清醒的正确的认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 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为了提高人才素质,出好人才,就必须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就必须贯彻 “三个面向”的根本原则,就必须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 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特色。从世界的大格局来看,各国的激烈 竞争,如经济竞争、技术竞争等,归根结蒂是人才的竞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非常重视劳技教育,课时 量比我们还多。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自觉地服从和服 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我们办学的方向,也是劳技教育应坚持的方向。

在劳技教育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好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把学生的思想教育和 劳动知识的传授、劳动技能的培养结合起来,贯串于劳动教育的全过程。这是全面提高人才素质必须做到的。

城市重点中学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向高等院校输送人才。因此,在劳技课程的设置上,尽量做到能与高等 学校的教学挂钩。我们开设了微机、制图、英文打字、无线电维修等课程。学生到大学后,在这些方面能很快 适应大学的学习。

城市重点中学学生的自控、自理能力差,从小在父母身边长大,多数属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裕。而到大 学后,要进行独立生活,一切都要靠自己。有些学生进大学后,很不适应,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开设了缝纫、 机械维修、手工制作、摄影等课程,提高学生自控、自理的能力,提高他们自我服务的能力。学生一旦离开了 父母,能很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这对人才的成长造就了好的自身条件。好多大学来校反映,武汉六中的学生 到大学后,独立生活能力强!

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的人的 唯一方法。”在劳技课的教学中,我们注意劳技与别的学科的互相结合,互相渗透,互相作用。无疑,这样做 ,不但别的学科促进了劳技课的教学,而且,劳技课也促进了别的学科的教学。这对全面提高各科教学质量, 使各学科和谐发展,提高重点中学学生的全面素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劳技教育的实践性

实践性是指将知识变为能力。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动手能力是劳技教学中很重要的原则,更是城市重点中 学劳技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

劳技教学既要传授理论知识,又要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做到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来掌握劳动技能 。在结合的方式上,根据不同的教材和客观条件,大体分为3种:一种是先讲理论,后进行实践;第二种是边 讲理论,边实践;第三种是先实践,后讲理论。无论采用那种结合方式,都应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目的。只 有这样,劳技课才是真正的劳技课,知识掌握得牢,记得熟,用得活。

为加强劳技教育的实践性,学校要提供专用教室和实习基地。

武汉六中现已建设好9间专用教室,有微机室、缝纫裁剪室、制图室、英文打字室、无线电室、电工维修 室、摄影室、机械修理室、手工制作室,配齐了这些室内的专用设备,每室的设备可以同时供30人使用。上 课时,学校把一个班分成两个部分,分别在两个教室上课。第二次上课,交换教室。这样,保证了每一个学生 都能进行实际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这些专用教室,下午课外活动时向学生开放,让学生自己操作, 做到熟能生巧。

武汉六中还建立了两个校内劳技教育基地,一是校办企业工业生产实习基地,主要从事仪器仪表的生产, 让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实习;另一个校内实习基地是校园,校园有4个花园,1个温室,4个苗圃,学生在老师 的指导下进行园林、花卉的实习。

武汉六中还建立了5个校外劳动实习基地,即雷达兵学院,阳逻电厂,逻洲石油化工,蒙德集团公司,石 桥村。学生到这些基地主要学习现代国防知识、电力知识、石油化工知识、粮油加工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现 代农业知识,从不同的侧面了解各类知识的概况,从而达到认识社会,为国民经济服务的目的。

由于贯彻了劳技教育实践性的原则,学生成绩显著提高,学生劳技课学期考试及格率高于95%,学生毕 业时的及格率高于95%。每年市、区对我校劳技教学的检查,均为全面合格。区里来学校对学生进行技术考 核,对所学技术能正确操作的学生,高于95%。

由于加强了实践,学生对外比赛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从1990年到1994年,武汉六中学生参加武 汉市微机比赛,获一等奖8名,二等奖11名,三等奖7名,列全市第一;1994年微机比赛,武汉六中学 生获市一等奖4名,从第1名到第4名都是六中学生,二等奖2名,三等奖1名,段炼同学获省微机比赛第3 名;1991年学生手工制作和收音机作品参加全市展览,获奖学生有10人之多,1991年武汉六中获无 线电三城市比赛的第3名,高二学生,都能装响6管收音机;1992年高二、高三学生参加区无线电、识图 制图比赛,获奖学生12人,俞刚获武汉市一等奖。

段炼同学曾协助老师编软件,自制多种防病毒软件,并在计算机杂志上发表了3篇电脑方面的文章;俞刚 同学研制的电流过载保护器获得专利。

实践证明,城市重点中学的学生要学好劳技课,就必须加强实践,这对培养学生的技能素质,意义是非常 深远的。

三、劳技教育的开放性

开放性是指劳技教育不能只封闭在学校中,在书本上学,而要突破办学的围墙,在开放的动态中办学,以 学校为基点,充分向广阔的社会领域辐射与吸呐,充分利用家庭、社会潜在的教育资源,形成学校--家庭- -社会一体化的劳技教育网络,对学生进行劳技教育。

执行劳技教育开放性原则,武汉六中采用的方法是走出去,请进来,面向社会,为现代化服务。

武汉六中建立了现代国防工业、现代民用工业、现代石油化工工业、现代粮油加工工业和现代农业的校外 实习基地,定期地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去实习,长知识,开眼界。每次实习回校后,学生们感慨万千,认为每实 习一次,胜读10年书。武汉六中到岳阳、红安、三峡等地调查,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结合摄影课,开展摄 影竞赛。返校后,学生写的调查报告很有质量,摄影作品很有水平,有的已在报上发表。武汉六中还有计划、 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到科技馆、武汉机场、汉口车站、武汉港等现代工程参观,让学生看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明确自己肩负责任的重大,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公益劳动,为社会服务。

武汉六中把在生产和科研第一线富有经验的水平高的工程师、专家、厂长、经理、村长请进来,作为校外 兼职教师,给学生上课、讲报告,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学生反映,听他们的课,感到有味,能 从实践和理论结合的高度去理解问题,好懂。还把市内校外的劳技教师请进来,利用学校的设备条件,培训劳 技教师,带动了全市的劳技教学,成为全市的龙头学校。先后给劳技教师办了缝纫培训班,万用表培训班。市 、区内的一些教研活动,很多在武汉六中开展。还利用自己的设备,为社会服务,如利用微机设备,为校外培 训微机人才;利用照相设备,为校外人员服务。这样,既为社会培训了人才,又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逐步达 到以劳养劳的目的。

学生在开放式办学中,能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学习社会中完善自己,进而达到为社会服务的目的,克 服了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作法。这对于重点中学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只有在开放性的办学中,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四、劳技教育的发展性

社会在前进,科技在迅猛发展,作为服务于经济建设,服务于现代化的教育,也在迅猛发展。随着经济的 增长,教育的投入也愈来愈大,教育的现代化程度也愈来愈高。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不断更新,作为教育 的一个组成部分的劳技教育也是如此。从劳技教育本身来讲,也有一个起步和不断发展的过程,这就是劳技教 育的发展性。

劳技课是开的一门新课,万事开头难。实习基地、专用教室、教学设备等,都有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会 遇到来自各方面的种种阻力,的确很难。但贵在起步,只要迈出了第一步,就可以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开 始,武汉六中没有专用教室,就在一个破旧的房子内,一个钳台,几件简单的工具,上自行车维修课;让学生 带一点针线、碎布、上手工制作课;把学校的照明线路拆下来的一些不要的零件,拿来上电工课……就这样迈 开了第一步。

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先后建设起了9个专用教室,将劳技课排入了课表,按国家 教委规定标准开齐了课程,开足了课时,逐步实现了劳技教学的正规化、系列化,并建立了一整套考核和评估 制度,建设了两个校内实习基地(仪器仪表,园林花卉),建立了微机课外活动小组和其他课外兴趣小组,着 力提高学生的技能。

遵循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的原则,教育应该和现代化接轨,和国际接轨,和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接 轨,构建达到国际教育水准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校体制。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德、智、体、美、 劳全面发展,思想、文化、艺术、社交、技能、心理、身体等素质高,敢想敢干,能说会做,能唱会跳,能写 会画,能处理好人际关系,会交际的一代新人。

高校劳动实践教育第7篇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教育;问卷调查;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043-02

一、调查目的

在初中阶段,劳动与技术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为了解目前石家庄市初中实施这门课程的情况、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以及哪些方面需要改进,进行了本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本文采取问卷调查法,包括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两部分。采取随机抽样法,对石家庄市的中学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教师调查选取了20所学校,学生选取了20所学校,调查发出问卷75份,其中,学生卷40份,回收30份,回收率为75%。教师卷35份,回收有效问卷份30份,回收率为85.7%。

三、调查结果分析

1.基本信息。本次调查中,男女比例为1:5,女教师的人数比较多。教师的年龄在26~34岁的占40%,35~45岁的占40%,46岁以上占20%,教师的教龄在10年以上的为60%,所教的年级包括了三个年级,其中初一20%,初二60%,初三20%。学生中初三年级为50%,初二年级为40%,初一为10%,也涵盖了初中各个年级。

2.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认识。教师方面:在本次调查中关于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只有20%的老师知道,20%的不清楚,多达60%的老师不知道。并且80%的教师没有参加过专门的培训。说明劳动与技术教育没能得到重视,教师都无法清楚地理解劳动与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内容,所以根本也就不会重视这门课程的开设。学生方面:50%的学生不知道综合实践活动以及活动包括的内容,20%的学生错误地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只是班团活动,剩下的30%的学生虽然对此有一些了解,但是也没有正确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四部分内容,更不了解劳动与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

3.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开展情况。

(1)课程的设置。在教师调查中显示60%的学校开设了劳动与技术教育这门课程,但是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80%的学校都没有设立劳动与技术教育这门课,只有20%的学校选择有这门课程。结果表明学校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计划和实施是脱节的。教师调查中,60%开设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学校中,67%的学校不具备条件,基本没有办法开设。并且开设学校的课表上规定每周一节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但是67%的学校基本不占用课时,而是在课外进行。

(2)课程内容的选择。《综合实践指导纲要(试行)》规定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要内容为7个部分:①劳动实践活动;②技能练习活动;③工艺制作活动;④简易设计活动;⑤技术试验活动;⑥发明创造活动;⑦职业体验活动。在调查中发现,开设了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学校上课的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67%的学校是劳动实践活动和工艺制作活动,33%的学校开设了简易设计活动。其他的内容在本次调查的开设的学校中没有涉及。可见课程的内容涉及到的领域比较单一,不能根据以上规定进行课程内容的设置。

(3)课程评价方面。参与评价的人员主要有教师、学生、家长等,有的只是教师为评价的主体,有的是学生为评价的主体,有的是教师和学生都是评价的主体,有的还包括家长。总而言之评价的主体单一,不能很好地把各个主体结合起来进行多方面的评价。评价的主要形式,在调查中发现学校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评价依据单一,评价的方式33%是书面考试,33%是档案袋评价,34%是学生自评。

(4)师资水平。调查发现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所任教的老师67%都是其他学科的老师,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高,严重影响这门课程的开展。这门课程的开展对老师的要求是很高的,既要有专业的知识又要热爱这门课程。但是目前绝大部分学校的劳动与技术课的教师经常是让教副科的、年龄大身体不好的教师来教,教师整体素质普遍不高。

(5)教育经费投入情况。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开展需要专门的费用,然而调查显示67%的学校经费不足,而且在教师的调查中,90%的教师认为无法开设这门课程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经费不足,这也是制约这门课程开展的一个硬性条件。如果没有足够的经费投入,这门课程便无法顺利开展。

三、结论

通过调查发现,石家庄市的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开设并不理想,存在很多问题,如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认识不足,课程的内容单一,评价体系不健全,师资不足等。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觉得有必要解决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发挥其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以下是笔者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建议。

四、实施的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认识。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切实认识到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学生只有通过理论学习加上实习才能树立劳动观点,养成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技能,提高劳动素养,成为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学校教育不仅是为上级学校输送人才,还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能有效地改善学生知识和技能结构,增强动手操作能力,改变那种应试教育“纸上谈兵”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意识。

2.改变单一的课程内容。课程的内容要涉及到技术基础、家政、职业引导等方面。所以,课程内容要涉及到规定的每个方面。首先,课程的场所不能只是局限在学校内,要注意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学习要与课外活动、校外社会实践、家庭教育等途径相沟通、相结合。然后,实践活动课程内各领域学习活动要相互结合。劳动与技术教育不能独立地进行,要和其他活动相互促进。最后,劳动与技术教育内的内容如技术基础、家政、职业引导也要相互渗透和融合,要把劳动教育贯穿到技术基础、家政和职业引导的学习过程之中。

3.完善评价体系。评价要注重过程性。在构建学校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评价办法时,要遵循发展为本的原则,评价既要注重结果又要注重过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出发点的评价办法作为评价的主要手段。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人士都是学生评价的参与者。在评价中学生自我评价是很重要的,自我评价的过程既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的学习过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不同,评价方式应当灵活多样,可以采用产品展示、开展心得体会考核、专题活动交流、自我评价、作品评定、日常观察等形式。

4.加强师资建设。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知识和实践、智力和能力的综合教育,因此要求所任课的教师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和专业的素养。首先,所任教的教师是要受过专门的培训的,对劳动与技术教育这门课程的特点、内容、教学方法等要熟知,要有相当丰富的生活和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的阅历。然后,挑选的教师要喜欢并且热爱这门课程,只有这样,才能积极地投身教学之中。

5.加大经费的投入。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所需要的设备、设施和场地不能满足的话,劳动与技术教育便无法顺利地开展,效果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学校要对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投入足够的资金,设立教学专用教室并添置必要的设备,条件允许的话要建立劳动与技术教育实践基地,这样,才能在硬件上保障劳动与技术教育更好地开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7-9年级)[z].2008.

[2]乐素芬.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的劳动与技术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7,(08):46-47.

[3]叶德芙.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3):145.

[4]薛烂.初中劳动与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探析[J].方法交流,2013,(05):154.

高校劳动实践教育第8篇

目前农村小学生的劳动意识十分单薄,劳动技能欠缺;同时,家长也存在一定偏见,令人担忧。劳动技术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过参与劳动实践活动,进行劳技教育,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培养热爱劳动意识。另外合理的劳动对于学生增长智慧、增强体质和陶冶情操都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加强劳动教育已经是刻不容缓,加强农村劳动教育主要途径是:第一是学校、家长要改变观念,树立现代素质教育的育人观念;第二,加强劳动教育的研究,改进实施策略;第三,要加强对劳动技术教学的硬件建设。

1.现状与问题

"从片面发展转到全面发展"是培养现代社会合格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在谈及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时,"劳动教育状况令人担忧",同时也阐述了相关的一些现象,读后令人深省。去年假期间,我利用回农村之暇,走访了十几户学生,其中耳闻目睹有关学生家务劳动的情况让我感到心情十分沉重。

1.1 有两名11岁、13岁的女同学,(分别读小学五年级与初一)至今没洗过衣服、手帕,自己从未洗过头,主要由其奶奶、妈妈帮助洗,家务事几乎是不干的。(两名学生的成绩均较好)

1.2 一天晚饭后,天已渐暗,我去一正读小学六年级的男生家随访。到了他家推门,只见其饭桌上一片狼籍:4个菜大多所剩无几(只留一点汤与一点咸菜),碗筷丢放着,桌上、地上散落许多饭粒,一只凳子斜倒着……这时,其母亲从猪棚走了出来,满头是汗,一身疲惫的样子,她似乎颇有歉意的招呼了我,说她儿子已吃过饭正在楼上看电视。随后,其母满怀失望、气愤而又无奈地向我诉说,孩子从不肯做家务,只管自己享用。

2.忧虑与责任

据美国哈佛大学的社会学家、行为学家、儿童教育专家对波士顿地区456名少年儿童所作的20年的追踪调查发现:干家务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后失业率为1:5;犯罪率为1:10;平均收入高出20%,此外,离异比率、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得多,这一比率所反映的趋势,应该能被大家认同的,也是普遍客观存在的。问题的症结或者说关键是,我们当前的教育普遍忽视了劳动教育,我们的观念中普遍淡化了劳动教育。据报道,我国小学生在家劳动时间平均为11分钟,仅是美国的1/7、泰国的1/6、韩国的1/4、英国的1/3、日本的1/2,如果我们在教育中一旦形成"十分普遍的现象",任其发展,其最终的后果将是犯"历史性的错误"!

农村小学生的纯朴、诚实优秀品质渐渐地消失,乱花钱、图享受,生活自理能力差、不珍惜劳动成果等不良品行的滋长。现在农村小学生的面貌实在令人担忧。不难想象,我们培养的人如果是一个缺乏劳动观念,不珍惜劳动成果,不珍重家庭亲情,那么这样的人纵有高智、高能、高分,最终对于家庭,对于社会会有一种怎样的回报呢?多少往事人生悲剧,真是不堪预测!农村小学的劳动技术教育正陷入泥潭,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劳动技术教育,转变观念,走出困境。所以,在学校中加强劳动技术教育,是刻不容缓的!

3.实践与对策

3.1 是学校要改变观念,树立现代素质教育的育人观念。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小学3~6年级学生人人必须经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领域之一。接受劳动与技术教育、获得劳动与技术的学习经历是每个学生的基本权利。说到底,造成我们劳动教育相对薄弱,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技能不高的根本原因是相当一段时间来,学校(包括家长)自觉地、不自觉地受"应试教育"影响,是"应试教育"所造成的必然后果,认为劳动教育是一种"多余的教育"、"过时的教育",这是十分错误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证明: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健全人格的必然要求,加强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义务与责任。学校领导、教师要充分认清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识到劳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是培养新一代建设人才,提高人才素质的必然要求。

劳动技术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过参与劳动实践活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热爱劳动。在参加劳动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磨炼意志,可以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要热爱劳动果实,勤俭节约。另外,合理的劳动对于学生增长智慧、增强体质和陶冶情操都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3.2 加强劳动教育的研究,改进实施策略。劳动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教育,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改变课堂上说教式、形式化的教育,重要的是我们的学校领导、教师要从少儿身心发展特点出发,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劳动教育。

3.2.1 抓好一个重点――用好教材是劳动教育的基础。劳动技术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性性教育培养任务,不是短暂的教育,或者一两次活动就可以实现的。目前使用的小学教材《综合实践》,相当部分是较好的教材,具有实践性、技能性与应用性,我们只要认真地贯彻本教材的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成果。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我们的教师要切切实实地落实好每一节课,每一次活动,落实到每一个学生中去(劳动教育以活动形式进行是比较合适的)。首先我们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编排体系,做出认真课前准备。第二,必须建立相应的教学研讨活动组织,定期开展相关主题活动。第三,要建立合理的劳动技能(综合实践课)评价体系,进而促进劳技活动的深入开展。

3.2.2 落实一个支撑点――创建劳动基地活动是劳动教育的一个有效补充。结合农村的实际,努力开辟课外劳技教育的渠道,让学生到广阔的天地里去体验生活,从学习体验中培养 学生坚强的意志,树立艰苦奋斗、热爱劳动的思想。建立 "劳动基地教育",学校每学期组织学生去参观各种农作物的培育、生长、管理的收获,同时听取农业专家的专题讲座,体会了农业劳动生产的伟大意义与价值,从而培养关心农业,热爱农民的感情。所以创建劳动基地活动是劳动教育的一个有效补充,是劳动技能的一个支撑点。

3.2.3 强化一个亮点――教师们探索寻求有效方法与方式是劳动教育的必然要求。每一位教师的教学风格各有差异,各个地方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所以在劳动教育中,要因地因时因人组织教学活动,教师要创造性亮出自己的教学特色。例一位劳技课老师把家里的丝瓜种子拿来,分发给每一个学生,并进行培育的方法指导,每一个学生回家都十分小心地培育、栽种……据这位老师反映学生对自己栽种的作物非常关切,舍得劳动,表现了精心地哺育,小心地呵护。待到收获的时节,学生们所表现的喜悦、激励、自豪以及急切言表的神情,真令人欣慰,令人难忘!后来在家长的支持下,引导学生创办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小小植物园",同学们都能主动地参与劳动,积极地相互间进行"技术交流"和"成果比赛",他们真正地体验着劳动的乐趣,体验着"劳动最光荣"的含义了。

3.2.4 形成一个合力点――争取家长社会的支持是劳动教育组成部分。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对孩子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甚至是关键的,学校的劳动教育好多需要家长的配合协作才能完成。劳技教育缺少了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为一方面家长可以在生活中随时随 地指导学生进行劳技训练,另一方面家长还可以督促孩子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培养学生爱劳动的感情 。我们通过家长学校举行家长教育讲座等,让学校和家长形成共识:学生参与劳动,不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热 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爱惜劳动果实的品质,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在劳动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创 造力,使双手更加灵巧;不仅有助于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品质,懂得尊重老人、 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帮助别人。

事实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所以学校只要利用多种途径向家长说明劳动教育的利弊关系,假于社会舆论的导向,家长一定会对劳动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邀请社会上一些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作事迹报告,也是劳动教育的很好形式。

3.3 要加强对劳动技术教学的硬件建设。

3.3.1 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劳动技术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实践性与开放性,决定了它对硬件设施的依赖。一般认为劳动实践基地分为两个类型: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农村小学的空地多,学校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对各个角落、每块花木都要精心设计,细致管理,各班级可以建立相应的责任保护区,花坛管理基地;让学校出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美好景象,让学生感受着劳动的自豪与光荣。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学校要积极与社会机构取得联系,与职业技术学校、农技站、科技馆、兽医站、农场、养殖户等单位结对,定期活动。挖掘周边环境的潜力,如建立"卫生一条街"、"保护母亲河"等。

3.3.2 资金设备投入。学校要通过各种办法筹措资金:自己筹一点,上级拨一点,社会帮一点等以保障劳动技术教育设备设施的建设和劳动实践活动基地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