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生物医药的概念

生物医药的概念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26 16:14:50

生物医药的概念

生物医药的概念第1篇

一、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混乱情况分析中药和西药是于西方近代医药学传入我国后而出现的概念,西方近代医药学所使用的药物为西药,我国原来已有的药物称药。而今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已非如此简单,理解各异,实极混乱,试归纳如下。

1.按地域来源或产地划分。即外国制造和主产的药物为西药,中国特指的传统药物称中药。这在现代医药学刚传入我国的初期,似可理解。但现在,由于我国药学研究和制药工业的发展,不仅能制造生产外国最先研制的药物,亦研制了很多为我国首创的药物,如天花粉素、棉酚、蔊菜素等天然产物药物以及一大批人工合成的药物,这些药物,事实上是西药,而不是中药。故此种划分,显然不合适。

2.按人工合成和天然产物划分。即人工合成的药物为西药,天然产物药物为中药。这种划分也不合适。因为很多现在所称的西药如黄连素、延胡索乙素、地高辛、大量抗生素类药物等,均是天然产物(有的已能人工合成)。而亦有一些中药却为人工合成的,如中药冰片,现已有人工合成的龙脑供用。更在我国古代,早就用雄黄(硫化砷AsS)炼制(氧化)而得中药砒石,即三氧化二砷(As2O3)可见砒石乃为人工合成的中药。

3.按组成成分较纯或结构清楚乃至单体化合物和成分不清的混合物来划分。有的将成分较纯或结构清楚乃至单体化合物的药物称西药,而将树皮、草根、全蝎等不纯的天然混合物药物称作中药或称中草药.这种标准亦不确切。如西洋参、洋地黄叶、大黄苏打片等西药,即为成分不完全清楚的混合物,而硇砂(氯化铵)、冰片、砒石等中药,却为成分清楚或单体化合物的药物。

4.按剂型不同来划分。有的将现代制剂如针剂、片剂等称作西药,而将中国的传统制剂如丸、散、膏、丹、汤剂等称作中药。这在五十年代以前似可理解,而今,显然更不合适了。如桑菊感冒片、羚翘解毒片等是中药,却是现代剂型的片剂。而西药的一些合剂是与中药汤剂无本质区别,更亦有丸、散、膏等剂型。

5.按使用人员划分。即中医使用的药物为中药;西医使用的药物为西药。笼统讲,似乎有一定道理,但细分析起来,亦不确切。如西医也使用甘草、大黄等,但并不能因此而简单地将它们称作西药;既使中医自服维生素丙,亦不能就此而称其为中药。更在临床有时可遇到这样情况:某中医开了一张中药处方,且方中药物为常用中药,而有的中医则认为其不是中医药处方,而是西医药处方。因为方中药物并未考虑中药基本内容——内涵,又违背中药使用规律,实属通称的中药西用。

二、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的确定中药和西药划分的基本原则,是不能离开相应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概念的内涵——基本内容应适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要求,并据此而使用。故先明确相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才能确定药物概念的内涵。

1.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中药概念内涵(1)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这样表述: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用脏腑、经络、卫气营血、三焦等表示机体的功能部位;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表示机体的功能状态;四诊的望、闻、问、切作为了解机体状况的手段;按辨证论治的原则,确定机体状况(包括部位及其功能状况)而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如果采用药物来影响机体状况的话(因尚可用针灸、推拿等方法),要遵照理、法、方、药的程序,即先辩别病证的机理(包括病因、病位、病况),采用相应防治法则如八法的何种,确定基本方剂类型,最后选择合适药物而施治于人,以达防病治病目的,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始终强调机体内因为主而不忽视外因作用的防病治病观。总之,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

(2)中药概念内涵中药应具备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其具体内涵包括三方面:第一,药物性能的表达有性味,即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包括脏腑、经络、三焦、卫气营血等归经;升降浮沉。这些,有时又称中药特性,即狭义的中药药性。第二,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术语,表述,如解表、凉血、平肝、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时,按君臣佐使关系配伍,使各味药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与机体证相对应而发挥作用,配伍组方时还要考虑到药物的七情、反畏、药对等关系。简言之,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中药。这是中药概念内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药物,并且只有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时,方称作中药。若按其它医药学理论使用时,还可不称作中药。

生物医药的概念第2篇

中药是指依据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中药包含中药材、片剂和中成药;西药即为有机化学药品、无机化学药品和生物制药,看其说明书则有化学名和结构式,剂量上比中药精确,通常以毫克计。

一、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的误区

中药和西药是于西方近代医药学传入我国后而出现的概念,西方近代医药学所使用的药物称为西药,我国原来已有的药物称为中药。而今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已非如此简单,存在种种误区。

(一)按产地划分

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除了植物药以外,动物药如蛇胆,熊胆,五步蛇等,介壳类如珍珠,海蛤壳,矿物类如龙骨,磁石等。都是用来治病的中药,少数中药源于外国如西洋参。中国亦研制了很多首创的药物,如天花粉素,棉酚等天然产物药物以及一大批人工合成的药物也是西药,故此种划分不正确。 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

(二)按人工合成和天然产物划分

即人工合成的药物为西药,天然产物药物为中药,这种划分也不正确。现在所的西药如黄连素、地高羊、大量的抗生素类药物均是天然产物,亦有一些中药却为人工合成的,如中药冰片,现已有人工合成的龙脑供应。

(三)按组成成为为单体化合物和成分不清的混合物来划分

有的将单体化合物的药物称为西药,而将树皮、草根、全蝎等不纯的天然混合物药物称为中药,这种标准也不确切。如西洋参、洋地黄叶、大黄苏打片等西药,即为成分不完全清楚的混合物,而氯化铵、冰片砒石等中药却为成分清楚或单体化合物的药物。

(四)按剂型不同来划分

有的将现代制剂如针剂、片剂等称为西药,而将中国的传统料剂如丸、散、膏、丹、汤剂等称为中药。这显然也不合理。如桑菊感冒片、羚翘解毒片等是中药,却是现代剂型的片剂。而西药的一些合剂即与中药汤剂无本质区别,更有丸散膏丹等剂型。

(五)按使用人员划分

即中医使用的药物为中药;西医使用的药物为西药。笼统讲,似乎有一定道理,但细分析起来,亦不确切。如西医也使用甘草、大黄等,但并不能因此而简单地将它们称作西药;既使中医自服维生素丙,亦不能就此而称其为中药。

二、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的确定。

中药和西药划分的基本原则,是不能离开相应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概念的内涵—基本内容应适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要求,并据此而使用。故先明确相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才能确定药物概念的内涵。

(一)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概念内涵

1、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这样表述: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用脏腑、经络、卫气营血、三焦等表示机体的功能部位;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表示机体的功能状态;四诊的望、闻、问、切作为了解机体状况的手段;按辨证论治的原则,确定机体状况而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始终强调机体内因为主而不忽视外因作用的防病治病观。总之,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中医

药学理论体系。

2、中药概念内涵:中药应具备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其具体内涵包括三方面:第一,药物性能的表达有性味,即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包括脏腑、经络、三焦、卫气营血等归经;升降浮沉。这些,有时又称中药特性,即狭义的中药药性。第二,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术语,表述,如解表、凉血、平肝、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时,按君臣佐使关系配伍,使各味药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与机体证相对应而发挥作用。简言之,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中药。

(二)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概念内涵

1、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这样表述:以 现代科学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为基础;用直观或解剖后所见(包括用各种放大倍数的显微镜)的实体来表示机体的部位。

2、西药概念内涵:西药应具备与西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其具体内涵包括三方面:第一,药物本身性能以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来表示,如是液体还是固体,是酸性还是碱性等,第二,药物功效以相应的病理、生理、生化等的指标和术语来表示,如抑制细菌、降低血压、升高血糖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时,考虑药物间的物理、化学、物理化、变化,如沉淀、分解等,而不是把各种配合使用的药物作为一个功效整体。简言之,以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西药。此为西药概念内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具备如上内容的药物,并且只有按西医药学理论使用时,才称作西药。若按其它医药学理论使用时,还可不称作西药

三、中西药配伍合用

中药和西药如同兄弟俩,在治病这一目标上相配合,取长补短,往往会收到很好的甚至意想不到的资料效果。同时,在中西药配伍应用的实践过程中,对于不宜配伍的中西药也有所发现和认识,包括相互消弱药物性能乃至损害人体健康的不良后果等等。所以,中西药也不能盲目合用。

(一)因在胃肠道相互作用不宜同服

含朱砂(含hg++)的中成药,如朱砂安神丸、人丹、冠心苏合丸等不宜与具有还原性西药,如碘化钠、硫酸亚铁等同服。因为它们在胃肠道中可生成具有毒性的溴化汞或碘化汞沉淀粉,引起赤痢样大便,导致药源性肠炎。

(二)因药物代谢方面的作用不宜同服

含有乙醇的中药风湿液、国公酒等药酒,不宜与西药苯巴比妥、苯妥瑛钠、d860、降糖灵、胰岛素、华法令等同用、因为乙醇是一种药酶诱导剂,能使肝脏药酶活性增强,使上述西药代谢加速,半衰期缩短,药性下降。

生物医药的概念第3篇

随着科技发展和医疗观念的深刻变化,我国中医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正逐步得到世界的青睐,这为我国中药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七五”以来,中药产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和良好的发展势头,初步形成了由中药农业、工业、商业和知识产业组成的产业体系。然而,整体情况并不乐观,它面临着国际跨国医药公司纷纷投资天然植物药的严峻考验。如何指导和促进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提高我国中药产业的竞争力,积极应对挑战,是我国中药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本文从中药及中药产业内涵分析的角度,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1 中药产业内涵的初步分析

1.1 中药的内涵

由于尚无明确界定,笔者仅对几组概念[1]进行辨析的基础上,尝试给中药做出一个完整的界定。

1.1.1 中药与植物药(草药)

所谓植物药,又称草药,多未纳入任何医药理论体系,仅按民间经验使用,与我国民间草药没有什么区别。西方国家出于对中医药的误解,把中药纳入其植物药的管理范畴。而中药绝非植物药,不能将中药降低为草药,中药与植物药的主要差别如下:

1)中医药有系统、完整的理论,有浩瀚的文献,遵方用药有规律可循;西方植物药仅凭零散的经验使用。

2)对中医药早在二三千年前就建立了一定的医事制度,历史悠久;西方植物药则成形于近几十年。

3)中药讲究炮制,讲究药物四性五味和归经;西方植物药应用生药,不懂炮制后药性之改变。

4)中药多用复方,讲究君臣佐使;西方植物药一般用单味药,偶用复方,多则四味,亦无君臣佐使之说。

5)几千年来,中医药曾是我国唯一的医疗保健体系,直至今天,各种急性病、慢性病,仍在使用中药治疗;而西方植物药仅用于可以自我诊疗的轻浅病症。

最后,中药的定义应该更宽泛一些,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等。而民间所说的草药大多指药材或是饮片(晒干后的药材,整株,往往不分根、茎、叶等,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饮片)。但是,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有的草药由于逐渐广泛使用,可以过渡或上升为中药。

1.1.2 中药与天然药物

虽然中药多数来源于天然,但将中药等同于天然药物,则是不对的。因为天然药物与中药是不能等同的两个概念,区别如下:

1)解决的问题不同 :中药要解决的是中医临床诊断后认定的症结,服务于辨证施治的需要;天然药物要解决的是现代医学诊断出的疾病,服务于现代医学临床的需要。2)研究对象的区别:中药研究的对象包括天然动植物药,也包括矿物药,甚至包括化学药品,如升红丹、轻粉等;另外还包括一些生化药品,如豆豉、神曲等。而天然药物的研究对象就是指天然的动植物药材。

3)研究的方法不同:中药研究是按照升降浮沉特征、对应人体的变化、采用君臣佐使的配伍方式制备的。天然药物研究是按照和现代化学药物研究同样的方式来进行的。

4)研究者不同 :不懂得中医的基本道理就无法研究中药;不懂得现代药物研究就不能研究天然药物。换言之,研究天然药物的人可以对中医一无所知,研究中药的可以不熟悉现代药物研究。

5)药物范畴上有所区别:中药不仅很多源于天然药物,而且有很多化学合成药物,且有些饮片的炮制也是化学过程。

1.1.3 中药与传统民族药、化学及生物药物

以藏药为例,首先,理论不同。藏医的理论主要讲究药物的生长、性、味、效以及五源(水、土、火、风、空);另外,讲性、味、效是临床用药的理论基础。藏药的药味有6种(甘、酸、咸、苦、辛、涩),其中以苦味为最佳药物效果。由于藏药一般生长在海拔3 800多米的雪峰上,药物没有被污染,药物的有效成分没有受到其它物质的干扰和破坏,所以药效比中药还要起效迅速。另外,藏药治病的最大特点是直入病灶,直接抑制病毒,从机体根本上去治疗。中医是二元论,藏药药理是四元五味。

其次,藏药的采集与中药也不同。中药是根据季节去采集,而藏药是在药材有效成分含量最高时采集。

中药与化学及生物制品的概念辨析可归纳于表1。

总之,中药是和中医理论体系密切相关的一个复杂概念。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以适当地将中药的概念内涵通俗化,即指纳入了中医药理论体系,能够按中医理论使用的药品,其中尤为强调的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完成各项用药工作[2]。

1.2 中药产业的内涵

1.2.1 中药产业的定义

中药产业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从事中药的经营和研究及其相关经济活动的部门。该部门以中药为专业范围,围绕对中药的各种需求进行分工和合作,通过一系列活动将各种资源进行组合,产生能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1.2.2 中药产业的范畴

中药产业的范畴对应的是中药产业的专业范围。根据中药产业专业范围的不同来理解中药产业,中药产业概念有大、中、小之分。小产业限于对中药药品的开发与经营;中产业包括对以中药为原料的一切有形产品的开发与经营;大产业涵盖对以中医药为资源的一切有形产品和无形知识的开发与经营。

从中药产业的产业链来看[3]: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和中药知识经济产业构成了一个中药产业体系。中药的第一产业即中药农业,由中药材采集、捕猎和栽培、饲养构成了整个中药产业的基础。中药的第二产业即中药工业,体现了以中药饮片炮制加工、中成药制剂和中药保健品生产为主要内容的中药产业化主体和发展方向。中药的第三产业即中药商业,以药材、饮片、中成药、保健品等市场供应和原料采购为主要内容,以及与中药产业紧密相关的加工、储藏、运输、服务业,也包括中药的出口贸易和合作,是联结中药农业与中药工业的桥梁和纽带,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商业贸易。中药的第四产业即知识产业,是以技术创新和信息网络为主要内容的新兴产业,也是发展中药的先导产业。

从中药产品的功能性来看,中药产业涵盖以中药材为原料的各种用途产品的经营和开发,中药产品包括中药药品、保健品、食品、护肤美容品、其他用途产品(如天然色素、天然香精、天然农药、各种天然工农业辅料等)。

从中药成分的差异性来看,中药产业包括对中药材、饮片、中成药、中药提取物、中药有效成分、中药化合物等的开发和经营。

从中药的指导理论来看,中药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的药物,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中药产业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的开发、经营。

从中药的民族特性来看,中药产业不仅包括对汉族人使用的中药的开发和经营,而且包括对中华各民族药物(如藏药、蒙药等)的开发和经营。

2 内涵分析对增强我国中药产业竞争力的启示

根据内涵分析,结合我国中药产业自身现状,不难发现,我国中药产业要走出国门,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出自身的特色,形成自己的体系。笔者从内涵分析的角度,提出增强我国中药产业竞争力的建议。

2.1 中药内涵的启示

从上述概念辨析中,很难对中药下一准确定义,但在中药产业发展的全过程,都应该贯穿中药产业内涵这样一条主线。首先应有意识地突出中药的内涵,强调与其他医药的区别,并坚持自身的独特性,形成中药产业的竞争优势。特别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应当明确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涵,即具备哪些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才能称作中医药学理论体系,这是确定中药概念内涵的基础和准则。笔者认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涵为: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用脏腑、经络、卫气营血、三焦等表示人体的功能部位;以八纲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表示机体的功能状况,以四诊的望、闻、问、切作为了解机体状况的手段;按辨证论治的原则,即确定机体的状况(包括病因、病位和病况)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或预防措施;若采用药物来影响机体的状况时(因尚可采取针灸、推拿、按摩等方法),要遵照理、法、方、药的程序,即根据机体状况,确定疾病机理,选择相应防治法则如八法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法的何种,确定基本方药类型,最后选择合适药物而施治于人,以达防治疾病的目的;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始终坚持强调机体内因为主而又不忽视外因作用的防病治病观。具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则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4]。

第二,将中药概念的内涵与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对应起来。具体来说,中药概念的内涵应包括下面3个主要方面:1)药物本身的独特性能表述,主要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2)药物功效用中医药学的术语和指标表述,如解表、凉血、平肝、理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等。3)药物配合使用时,按“君臣佐使”关系配伍组成复合药物,使各味药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而发挥作用。配伍时,还要考虑各种药物的七情、反畏、“药对”等关系。总之,具备上述基本内容的药物可称为中药。

第三,还需要明确中药的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中药指汉族传统草药,广义的中药还包括民族药(即我国其他民族传统使用的草药)及民间草药(即民间流传的仅根据经验使用的草药)。

2.2 中药产业内涵的启示

2.2.1 加强对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最有前景的知识产权领域,加强对中药的知识产权的保护刻不容缓,国家应当加大保护力度,研究其范围和形式,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从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进行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并且应加快制定和完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规及制度保障。

2.2.2 提高中药产品质量,制定质量标准

中药产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需提高产品质量,而标准则是质量的基础,只有执行高水平的标准,才能有高质量的产品。而从目前发展现状不难看出,我国中药产业在行业管理上不很规范,尤其是在质量标准和生产规范方面还处于一种初级状态。所以,制订适合中药特点又能被国际社会接受的质量控制标准,对于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5]。

2.2.3 培养适应国际化需要的中医药人才

面对国际市场的巨大商机与挑战,我国中药产业国际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而产业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培养适应需要,尤其是国际化需要的中医药人才对整个产业的发展是大有益处的。因此,必须大力发展中医药教育事业,提高教育水平,加快人力资源的培养,为中药产业的发展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积极创造能使高素质人才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形成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开发-产业化的人才队伍,从而更好、更快地推动我国中药产业的国际化进程。

2.2.4 注重中药资源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个产业要想获得持久竞争力,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特别是对有限的中药资源而言,可持续发展之路更是刻不容缓。近年来,由于管理无序和过度开发,中草药资源逐年减少,由此可见,通过政府鼓励乃至强制中药资源的保护,建立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体系势在必行[6]。

参考文献

1 李佛基. 中医中药概念探析[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9,11(5):346-349.

2 萧笛. 什么是中药[J]. 家庭中医药,2006,(1):13-14.

3 洪净,张相勇,杨龙会. 中药现代化的地位和作用[J]. 中医药发展论坛,2002,9(4):1-4.

4 秦旭华,金沈锐. 中药概念与内涵的衍化[J].中医研究,2006,19(10):4-6.

5 王耀刚,段宏泉. 建设现代化的人才队伍-中药现代儿的核心战略[J].中草药,2006,37(1):152-153.

生物医药的概念第4篇

中医药学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治病经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开发利用的实用价值。但其传统的知识组织方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信息获取的需求,阻碍了对中医药学知识与信息的有效利用。随着计算机技术及其相关理论的发展,利用先进的现代科技对中医药知识信息进行重组和利用已得到认同,相关研究也取得一定成果。将计算机领域先进的本体理论与技术引入到中医药知识组织研究中,构建中药本体,实现中药信息的知识化重组,可为中药领域的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提供数据基础[1]。

中医药学知识信息对现代生物医学的医疗实践和科研都有重要的意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医学信息研究工作也随之逐步深入,例如在数据挖掘领域,医学信息数据挖掘是比较活跃的领域之一,同样在中医领域也受到广泛重视。但目前的医学信息组织方式与数据挖掘之间存在着诸多“瓶颈”,尤其是中医领域的数据挖掘研究,仅仅得到诸如“石膏与知母具有配对相关性”、“六味地黄丸可治疗阴虚”等数据挖掘的结果,只是对简单知识的简单认证,而其结果无法解释。究其原因,“数据整理”是中医药数据挖掘研究的瓶颈。近年来,领域本体构建技术已逐渐成熟,并迅速在各个领域形成研究热点。构建领域本体(Ontology)可以从数据整理与信息组织方面更好地实现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在客观需求和条件具备的双重推动下,在中医药领域内开展中药本体构建工作切实可行。

1 本体的概念及特点

Ontology是一个哲学概念,用于描述客观事物的本质,通常译为本体或本体论(在本文中称为“本体”)。本体论与认识论在哲学上是两个相对的理论,认识论指人对客观存在的主观认识,而本体论则指客观存在本身。

自20世纪90年代,Ontology引入计算机人工智能领域后,在计算机及相关领域迅速形成一个研究热点。作为一种能在语义和知识层次上描述信息系统的概念模型建模工具,已被广泛应用于知识工程、系统建模、信息处理、数字图书馆、自然语言理解、语义web等领域之中[2]。研究人员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出发对本体的理论和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体理论与技术也随之日趋成熟。

目前得到普遍认同的关于本体的定义是:本体是共享概念模型的、明确的、形式化的规范说明[3]。这个定义包含了概念模型、形式化、明确、共享4层含义。即本体的目标是捕获相关领域的知识,提供对该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确定该领域内共同认可的概念或术语,并从不同层次的形式化模式上给出这些概念及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明确定义。

本体不仅描述概念、术语,而且对概念、术语间的关系描述得更为广泛、细致和全面。即,本体不仅明确了概念,同时也明确了概念间的属性及属性间的关系,它是从“属性”的角度出发去确定一个概念,能够在语义和知识层次上描述信息,从而真正达到知识理解的目的。这也是本体作为知识组织方式的最重要的特点。可以看出,与传统的MeSH表相比,本体描述的概念关系是网状、立体的。在本体中可以描述的概念间关系有反义关系、上位关系、下位关系、整体-部分关系、部分-整体关系、转指关系、近义关系、同义关系、动作关系等,而不仅是传统的信息组织工具MeSH中所描述的参照、用代、隶属关系[4]。

在中医药领域中,中药的概念术语相对较明确,选择中药作为突破点,首先构建中药本体,逐步实现中医药医学信息的知识组织与构建。

2 构建意义

本体建设的目的是应用,这方面的研究遍布人工智能、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相关的各个领域:①基于语义的信息检索,特别是网络搜索引擎和数字化图书馆。②基于本体的数据集成、机器学习等。③领域本体的应用,比如,在生物信息学中已建成的GeneOntology,尽管只包括了part of等简单的关系,但是对生物信息学界已经有巨大的影响。④语义Web服务。⑤在线元数据管理和自动信息。⑥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5]。

中药本体作为领域本体的一种,通过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全面描述中药的本质,揭示中药本身及中药间复杂的功效与物质关系,澄清中药的知识结构,为中药的知识表达提供数据基础。例如:可以提供基于语义的信息服务,通过语义检索,为用户提供知识层面的语义检索服务;定题服务,进行相关的数据挖掘,帮助人们发现隐含的知识,如通过数据挖掘分析研究,揭示药性、药效、物质基础间的关系,归纳构建基于现代科学语言的中药药性表征理论体系等应用型研究。中药本体既具有专业领域性,亦具有普遍性,可应用于其他信息工程与知识管理等方面。

3 中药本体概念关系体系的构建

3.1 构建原则

领域本体的构建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Gruber在1995年提出的5条规则[6]得到较广泛的公认。中药本体的构建同样遵循以下5条原则:①明确性和客观性。Ontology应该用自然语言对术语给出明确、客观的语义定义。②完整性。所给出的定义是完整的,能表达特定术语的含义。③一致性。知识推理产生的结论与术语本身的含义不会产生矛盾。④最大单向可扩展性。向Ontology中添加术语时,通常不需修改已有内容。⑤最少约束。对待建模对象应该尽可能少列出限定约束条件。

3.2 构建方法

目前,利用现有的领域内公认的知识以及领域专家的参与,是一致认同的构建领域本体的最优方式[7]。

构建中药本体,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概念关系体系的确立。在注重知识结构关系的原则上,可借助已有的中药分类法。中药分类方法主要有按药物功能、药用部分、有效成分、药材自然属性和亲缘关系分类等。中药本体概念关系体系的构建采用比较成熟的自然属性分类法(主要参照《中华本草》[8]的现代自然属性分类法),即采用植物学分类法、动物学分类法,能够更好地反映中药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变异特征。此外,该分类法还有以下优点:对药物来源、属性、药物部位等一目了然,条理清晰便于查检,便于更新和修改,便于不同专业的人操作中药本体的建设工具。

各个中药类目下设定27个属性,属性设置包括:正名、异名、释名、品种考证、发生发展史、产地、原植(动、矿)物、栽培(养殖)要点、采收加工、贮藏、药材及产销、药材鉴别、化学成分、药理、炮制、药性、功能与主治、应用与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附方、制剂、现代临床研究、药论、集解、附注、参考文献。中药的属性可以根据需要与新发现进行修改。

通过属性参数,从各个角度尽可能全面地描述中药,更精确、全面地确定概念,并显示概念间的关系。其中,中药药性、药理的研究有助于阐明中药理论的科学实质,为中药药性研究提供数据挖掘的基础资源,实现中药药性的知识发现与理论创新。

4 结语

领域本体的开发和完善是一个反复叠加的过程,没有一种“唯一”的途径或方法,但无论从客观世界具体的角度或者是从逻辑抽象的角度出发,领域本体中概念的设计都应该贴近于研究者要研究的专业领域中客观对象和对象间的关系法则[9]。因此,中药本体构建模式是一种探索,建成之后仍然需要维护和不断进化。据此还可以继续构建中医本体,实现中医药领域内知识信息的知识化组织与利用。

参考文献

[1] 刘 耀,段慧明,穗志方.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的数据基础研究——以中医药古文献语言知识库的构建为例[J].情报杂志,2006,(9):21―26.

[2] 曹树金,马利霞.论本体与本体语言及其在信息检索领域的应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6):632―637.

[3] Studer R, Benjamins VR, Fensel D. Knowledge engineering, principles and methods[J]. Data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1998, 25(1-2):161―197.

[4] 牟冬梅,崔艳玲.MeSH、本体论在医学知识组织中的作用[J].情报杂志, 2005,(7):120-122.

[5] 袁 媛.领域本体建设的方法论和工具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6] Peter D Karp, Thomas R Gruber. A generic knowledge-base access protocol[A].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s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C]. Montreal,1995.

[7] 刘 耀,穗志方.领域Ontology概念描述体系构建方法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5):28-33.

生物医药的概念第5篇

“不卖牛排,而卖牛排的滋滋声”;“不出售药品,只出售希望”的观点,尽述的是广告和产品对消费者的真正吸引力是它的利益,也就是某种好处、某种联想、某种文化、某种艺术。在今天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广告就是产品”的论点,已经带有一些力量派的粗犷与陈旧。因为在所有的企业家都知晓广告作用的前题下,广告量的比较已使众多企业不堪重负,理性的企业家开始对广告谋略、营销谋略进行新的、深层次的思考。所谓营销的技术流派也就由此产生。他们思考的问题是:一个概念比一个产品更重要。正如里斯顿所说:“在整个美国,一个概念或观念就是一种新的货币”。我们则认为,没有理论包装的医药保健品,是裸露的本能宣传,不会或很难产生货币。

产品理论包装战略,是医药产品、保健品成功营销的新规律。他以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使一种普通的、差异化并不明显的同质化产品或者是老产品,在短时间内便以一种新的理论概念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在中国的药品和保健品市场中,比较成功地运用这一规律的是“吗丁啉”。他以“胃动力”的理论取代了已经老化了的“消化不良”的概念,获得营销工作的巨大突破。巨人“脑黄金”以提出DHA的概念,为保健品市场浇入了一种国际化的圣水,同常规的补脑产品迅速拉开了距离,显示出一种强烈的时代性和高科技性。如果不是中国市场后来爆发“脑黄金”大战,我们亦坚信,巨人“脑黄金”的落败不会如此迅速,因为他提出的理论对目标消费人群和其购买者来说,的确具有诱惑力。后来的“脑白金”产品再次风靡全国,也深刻地印证了这一点。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没有一个有效的理论,任何革命都难以成功,对产品的营销来说也是如此。而所谓理论,是指一种源于社会生活又高于社会生活的概念。他准确地提炼、归纳社会生活的现象,提出一个大多数人拥戴并向往的目标,而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号召力。中国历史上的“均贫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都属于特定时期的理论先导。那么,对医药产品来说,所谓的理论包装又是什么概念呢?

所谓医药产品、保健品的理论包装,是在符合产品药效及功能实际的基础上,对产品进行先进、有效、科学并吸引人的医学原理解释,对产品给予理论上的定位,赋予其一个简洁并能显赫张扬产品特色的新概念。 二、 医药、保健品的理论包装的作用与意义

为什么要对医药产品进行理论上的包装,他的重要性在何处呢?

医药产品的理论包装,是产品策划、创意的重要因素。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医药产品是专属性很强的科技产品。产品的疗效几乎是他的全部价值和后发利益之所在。但如果在宣传上刻意突出产品的疗效,不仅法律不允许,也过于缺乏创意性、差异化和社会性。因而,如何对医药产品的价值和利益进行具有突破意义的包装,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产品的市场生命。而对医药产品的价值进行包装的进程中,用医学、生命科学的最新理论,对其予以高度而明确的宣发,无疑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

也就是说,医药产品的价值和利益,首先是医学上的,然后才是社会方面的,在相当程度上,前者决定后者。对这一点,我们必须具有深刻的认识。

至于我们如何用精妙的广告语言诉说产品的理论,则属于医药产品策划的另一个层面。在此,我们以中药产品为例,先谈谈没有理论包装的中药产品是什么。

对中药而言,我们深知其历史的长度。这种历史的长度对中药来说,一半是喜,一半是忧。喜的是他经过了数千年医学实践的检验,证明了它确有无法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治疗慢性病和疑难杂症方面。从忧的方面来说,历史的沉淀越久,危机也就越深。简单的延续和重复过去的作法,是中药长期以来在低谷中徘徊的重要原因,“慢郎中”的形象与现代快节奏的生活相距的越来越远。同时,就中药的功能而言,有点不是八股的八股,什么调理脾胃、益气养血,通则不痛等,让不知晓中医原理的消费者,几乎无法从功能上判断中药产品彼此间的差异,给人一种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的感觉。

从这个角度说,没有理论包装的中药产品,不仅是本能的裸露宣传、简单的功能宣传,而且根本无法使之超越对手并具有现代化色彩。因此我们认为,中药的现代化路程,必须包括中药理论的现代化。他决定着中药产品的品位 、 价值与市场生命力。

就人类的消费习惯而言,具有不同程度的逐新性。这种逐新的消费心理,就是医药产品新理论、新概念产生的温床。如果我们的新理论能够与消费者冥冥中的寻觅与需求相吻合,那么,双方就将在需求与供给方面形成最有效的契合,从而完成产品销售的飞跃。比如说,药物经济学,是国外80 年代开始研究的课题。它的本意是通过对药品及药品组合的成本进行经济上的评估,来确定何种药物对某种疾病在什么时候最有效且最省钱。显然这是一种消费者不明白却很喜欢的行为。那么,如果我们采用逆向思维,将其运用到医药产品的理论包装与策划上来,将是怎样一种境界呢?

现在,我们可以把这层窗户纸进一步捅破,从产品理论包装与概念之关系的角度,进一步宣发其作用与意义。它的基本规律与命题是:

消费者关注、喜欢、接受属于第一的概念或者具有差别的概念的新产品,那么经营者就必须对产品进行理论上的包装,建立能充分表现产品特点、利益或承诺的产品理论、产品概念。

让我们对自己的记忆进行一次有趣的提问,从而揭示产品理论或产品概念的特殊作用与价值。

中国第一个发射上天的人造地球卫星的名称是什么?第二个呢?

中国第一个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女运动员是谁?第二个呢?

中国第一个拿到奥运会金牌的运动员是谁?第二个呢?

尽管上述的问题问的是十年、甚至是几十年前的事儿,但一般人都可以回答出第一个,而对第二个则基本回答不出来。因为第一的概念是如此地深入人心、不可动摇。如果把它视作产品宣传的话,试问该动用多么巨大的资金,才能收到如此令人念念不忘的效果?这就是概念的力量,更准确点说,这就是最先树立的概念的力量。美国人特劳特将其定义为“概念领先法则”。

把概念领先的重要性放到产品上,我们同样能够体味到它的奇妙功效。现在,我们在3只无任何标记的透明的玻璃杯里,分别装满矿泉水,并明确地告诉你:

有一杯是经过27层过滤的乐百氏纯净水

有一杯是喝了有点甜的农夫山泉

有一杯是让人无法忘记的娃哈哈

请问:你能喝出哪个杯字里的水是乐百氏纯净水吗?你喝不出来,但你却记住了他们宣传的产品概念。或者说,你相信这些产品真的具有所宣传的那种“潜在价值” 。

心理学与行为学的知识告诉我们:第一个进入人的大脑的信号,其在大脑中存留的时间最长。而且人们更愿意记取或相信具有第一属性的事物是最美好的,他们故意忽略或忘记它的负面。打个生活上的比方,为什么在3个孩子中老二大多不得宠呢?因为他不是第一,老三虽比老二出生晚,但他最小,他是倒第一,仍然得宠。

人的心理就是这样怪异、这么复杂,你不适应它就要碰壁。

当我们从多个侧面演示了概念的价值与功效之后,你可能已接受了理论包装与概念的建立原来如此重要的说法,但你可能还在将信将疑。那好,问题不论不透,我们就再从反面论证,违背这些规律你将付出的代价。

赫茨是美国最负盛名的出租车公司,在美国公众的心目中是“第一”。阿维斯出租车公司作为后来者,一直在追赶赫茨。但是,它过早地向消费者宣扬了一个错误的营销概念:提供最优的租车服务。消费者对此非常迷惑,最好的公司是赫茨,阿维斯如何能提供最好的服务呢?大家不买帐。于是,阿维斯经过研讨,提出了一个符合实际但的确具有差异的新概念:阿维斯在出租车行业居第二位。为什么要租我们的车呢?因为我们在努力赶超。

阿维斯公司曾连续13年经营亏损,当提出自己在市场中居第二的概念后,它开始盈利了,而且是很大的盈利!之后不久,阿维斯公司被卖给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该公司接手后,又立刻提出新的营销口号:阿维斯将要成为第一。

然而用户却不接受,并向赫茨公司询问,到底谁是第一。结果不言自明,这个营销概念使赫茨公司的经营重新变成灾难。 三、 怎样进行医药、保健品的理论包装?

对医药产品、保健品的理论包装,有几个方面的规律我们需要特别指出:

1、 医药产品新理论的产生,不仅要考虑消费者的心理因素,还要考虑政治、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要素;

2、 医药产品新理论的产生,必须具有医学理论方面的严谨性、科学性、真实性与先进性,同时要与产品的功效及功能相吻合。可以用临床资料验证的新理论为最佳。

3、 中药产品新理论的产生,需要将西医的相关理论拿过来,与中药特定的产品属性想结合,从而产生一个全新的概念。

4、 医药产品新理论产生后并欲使之发生重大影响,必须具有足够的资金为其造势,否则将因新理论的知晓度偏低而无法产生应有的效应。同时,从历史的观点看,几乎所有影响深远的理论,都需要一定时间的渗透与认知过程,因此企业家要有勇气加忍耐的心理准备,要有一颗坚强的心。

5、 医药产品的新理论,与产品的广告用语不完全相同。即广告用语中可以提出出产品的新理论,也可以不涉及产品的新理论。但无论如何,医药产品的新理论,是该产品的差异化及市场价值之所在。

医药产品的理论包装策略,是医药产品市场开发积极有效的武器。他将迅速提升产品的品位、档次、市场价值和附加价值,并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产品从热门转为畅销。而裸露的、单一的功能宣传,将无法具有这种事半功倍的效果,广告资金的流失也再所难免。

与此同时,我们从产品的研发、产品形象的角度,进一步阐述医药产品、保健品理论包装的重要性。

大家知道,中国的医药产品绝大多数是仿制和复制。这个现实等于宣告:中国医药产品的药理与药效,基本上是缺少经营者意志和市场需求的已定成分,市场因素很少。对于产品的策划也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而国外目前的情况是:从产品的研发阶段开始,市场调研就已经开始介入,寻找消费者尚未满足的需求;在药品进入三期临床时,产品最新、最突出的适应症已经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并给予临床研究与实践等方面的有利支持,从而初步形成一个从理论到数据到临床检验一应俱全的全新产品。从这个角度说,我们承认医药、保健品的理论包装,具有浓重的后发、人为及苍白的局限,但在目前的情况下,是没有办法的最好办法。

由于中国医药产品却少研发的过程,因而在行销过程中无法获得研发及临床的支持,而只有单一的舆论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不努力寻找产品研发中的可利用部分,并给予强有力的包装,而只着力宣传产品已有的功能,企业和产品就必然陷入下列泥潭:

1、 产品给人一种缺乏差异化、起点太低之感,产品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将立显薄弱。

2、 产品细分不会到位,无法寻找到空白市场,难以行成规模经营。

3、 由于产品无差异、无特点,因而就象创意很差的广告一样,对促销宣传上量的要求陡然升高,企业的宣传投入必然无休止地增大。

4、 这样的产品,经销商不爱,消费者不爱,最终导致市场不爱,出来一个死掉一个。

四、 产品理论包装的深化

医药产品、保健品理论包装规律,是我于1997 年出版《中国医药产品、保健品成功营销规律研究及案例分析》时首次提出的。时隔5年之后,我发现,几乎所有的医药、保健品在宣传时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什么“因子”,什么“核能”,什么“生物工程”等等。用的很滥,用的也不高明。不高明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将产品理论包装这个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从原则上说,有产品理论包装,总比没有包装强的多,但理论包装不是拿着新的概念唬人或者简单地处理,而要把它运作成系统工程。特别是在概念的运作上,必须学会把消费者已知的东西和他们理解、信任的东西结合到一起,如此,才能使产品理论掀起应有的波澜。否则你提供或宣传的,就不是新理论、新概念,而是扔向消费者的一块石头!作为商家,你用石头打“上帝”,那市场结果怎能不一塌糊涂?

于是,我想到了产品理论的深化、系统问题,并在亲自整合拴普络的营销过程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拴普络是沈阳一家公司的普药产品,当时我在这家公司主管企划营销工作。这是一家通过 GMP 认证的、起点很高的企业,但却没有新产品。但公司和队伍都不能等,只好老药新卖、营销先行一步。于是,根据多年的企划、营销经验,我带领一伙人,开始分步实施相关战略:

第一步:给产品起商标名为拴普络,以摆脱普药的陈旧色彩,并与拥有这种普药的厂家拉开了距离,为广告登陆市场创造条件。

第二步:进行大量的市场及科研调研,寻求突破。在省图书馆、沈阳药科大学图书馆获得的几份资料,为我们实施突破提供了有力的科研证据。

第三步:对产品进行理论包装。在将产品的功能分为4 个方面的基础上,根据产品的药效和特点,首次提出“组合溶栓,畅通血管”的新理论和新概念。

在进行完其他营销配套工作后,产品登陆市场。每天的咨询电话近百个。我不满意,觉得尚欠火候。

这时,我开始深入思考理论包装的深入问题,思考如何让消费者把产品的理论同他们已知的、信任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并通过其他手段的整合,强化这一理论。为此,我打出了两张牌:

1、把组合溶栓的理论同溶解金子的‘王水’组合到一起,并利用我是中国中医药学会药物评价专家委员会委员的身份,在当地报纸上发表了“他找到了溶解血栓的‘王水’”的采访性文章。文中着重阐明了一个观点,说“真金不怕火炼”,讲的是金子难溶,但硝酸和浓盐酸组合到一起后,溶金易如反掌,所以被称为‘王水’,栓普络溶解血栓也是强调组合,所以它的功效异常突出!这回消费者看懂了,听明白了,咨询电话瞬间剧增到300多个,提高了近5倍!产品销量也直线上升。

生物医药的概念第6篇

【关键词】精准医学;血液病;靶向治疗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3-0029-02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5年国情咨文演讲中谈到了“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所取得的成果,并宣布了新的项目――精准医疗计划(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精准医疗由个性化医疗(personalized medicine)的概念进化而来。对精准医学在肿瘤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以助于对这一新概念的更好认识和应用。

1 什么是精准医学?

美国“精准医学”计划主要体现为:启动“百万人基因组计划”;做好队列(cohort)及对照,建立与临床有关的“史无前例的大数据”;寻找引发癌症的遗传因素,继续美国已经开始的癌症基因组研究计划;建立评估基因检测的新方法,保护知识产权与有关版权的管理和保证精准医学和相关创新的需求;制定一系列的相关标准和政策,保护个人隐私和各种数据;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私合作)模式:企业家和非盈利组织参加。上述内容又可以概括为三方面,即科学内容(百万美国人测序与癌症基因组);政府功能的相应改变及法规标准的建立,以及公私合作,社会参与。白宫科学技术办公室科学部副主任Jo Handelsman1将精准医学描述为“一种考虑人群基因、环境和生活方式个体差异的促进健康和治疗疾病的新方法”。事实上,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不同机构的研究人员就已经发现了一种过表达HER2蛋白的侵袭性乳腺癌亚型。1998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的曲妥珠单抗是首个癌症分子靶向治疗,用于治疗HER2过表达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但当时没有考虑影响疗效的分子和遗传因素。

2 精准医学在血液病治疗中的应用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一种骨髓中干细胞DNA异常引起的造血干细胞疾病,9号和22号染色体片段易位产生的异常蛋白酪氨酸激酶称之为BCR-ABL,可引起白细胞无限制地增殖,凋亡减少,最终导致白细胞数目的急剧增加。伊马替尼(imatinib) 2是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B CR-ABL酪氨酸激酶有特异性抑制作用,已成为CML一线治疗。早期在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试验研究中发现,一部分患者对靶向治疗原发耐药,或逐渐反应不佳,进一步基因检测发现存在T315I突变。迄今为止,发现耐药突变尤其是T315I突变的患者占Bcr-Abl突变的10%-20%,目前被批准为CML的酪氨酸激酶抑制治疗包括:伊马替尼、尼罗替尼、和达沙替尼,根据患者基因检测选择能覆盖耐药基因的治疗,可促进临床疗效。因此,目前提出的精准医学,主要是对肿瘤基因谱测序,进而研发靶向特异性生物标志的治疗,用于具有特异性生物标志阳性的敏感肿瘤患者。

肿瘤的另一种精准医学应用是根据肿瘤基因或分子谱替代肿瘤类型,对患者采用个体化治疗策略。诺华公司最近推出了一项名为 “Signature” 的临床试验计划3,根据遗传学分类选择靶向新药进行治疗,而不考虑患者是乳腺癌,肺癌还是其他肿瘤类型。诺华公司描述这项试验为“患者方案”试验,因为是根据识别患者的分子标志物进行的新药治疗。这些试验正在研究的治疗包括buparlisib,dovitinib,binimetinib,encorafenib和sonidegib。Sloan Kettering纪念癌症中心(MSKCC)的“篮子试验”也是类似的概念4,将具有相同的分子靶点的不同肿瘤患者进行同一种靶向药物治疗。

3 未来发展方向

个体化医学在全球风起云涌,基因测序技术也相应的蓬勃发展,尤其是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与无创产前DNA检测,形成了个体化诊疗的重要基础。个体化诊疗或个体化医学是以每个患者的信息为基础决定治疗方案,从基因组成或表达变化的差异来把握治疗效果或毒副作用等应答的个性,对每个患者进行最适宜的药物疗法治疗,如癌症的药物有效率为25%,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有效率为50%,而同一药物在不同个体内的效果差异最高可达300倍。著名遗传学家贺林院士表示,转化医学 = 精准医学 = 个性化医疗,转化医学是口号, 精准医学是标准,个体化医学是目标,而遗传咨询是纽带,贯穿始终。在血液学肿瘤的研究和学习中,个体化治疗的理念由来已久,新的靶向药物甚至对传统化疗以及移植提出挑战,有望取代传统治疗,进一步改善疗效。随着国内医学发展与国际的迅速接轨,相信未来基于靶向药物的个体化治疗策略将使更多肿瘤患者获益。

参考文献:

[1]Handelsman J. Precision medicine: improving health and treating disease. http://whitehouse.gov/blog/2015/01/21/

precision-medicine-improving-health-and-treating-disease. Published January 21, 2015. Accessed January 21, 2015.

[2]Saret CJ, Winn AN, Shah G, et al. Value of innovation in hematologic malignancie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published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es. Blood. 2015;125(12):1866-9.

[3]Slosberg ED, Kang B, Beck JT, et al. The Signature program, a series of tissue-agnostic, mutation-specific signal finding trials. J Clin Oncol. 2014;32:5s(suppl;abstr TPS2646).

[4]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 2013 Annual report: traditional clinical trials versus basket trials. http://

/annual-report/2013/traditional-clinical-trials-versus-basket-trials. Published February 2014. Accessed January 22, 2015.

生物医药的概念第7篇

别拿方舟子那一套调调来说事,掰着手指头数一数,我们生活中跟中医沾上边的地方,还少吗?上火了喝杯凉茶,哪怕它是王老吉;天冷了炖个乌鸡汤,这算得上药膳吧……更别说吃的那些中成药、汤剂等等。

这里,我们就给不认可中医、不了解中药的人士普及一下,何谓中药。别笑!你一准真没搞明白。

中药的意义

中药,两个字,看起来简简单单,实则博大精深。其实,在古代的医药典籍中,它一般被称为:药、毒药等。被称为“药”很好理解,因为过去我们没有西药的概念,不可能平白无故地称自己的药为中药;被称为“毒药”,原因就比较复杂了,可能跟中医医理中的相生相克有关。

据古代典籍所记载,中药已经超过3000种,现在的整理归纳则发掘出12800种药材。“药”这个词,《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治病草,从草,乐声。

那么,从现代语的角度,怎么来解释“中药”二字?

中药就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它具有以下特征:

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矿物以及其加工品;

需要用中医药特殊的语言来进行解说;

除了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之外,还可以用于养生保健、病后康复治疗等。

说文解字

围绕在“中药”这个词的周围,还有一大堆模棱两可、语焉不详的词。它们跟“中药”这个词接近,又不完全等同。它们看上去大同小异,却有着细枝末节的区别。让我们来辨析一二。

1.草药、中草药

草药这个名字,是从宋代开始流传的。当时主要是相对于国家药监局专卖的“官药”而言的。官药大概相当于“国营”的意思。所以,草药的意思,是指流传于民间,官方没有记载,但是多为民间所用的部分药物。因为是民间所用,所以加工炮制方面也就没有那么规范讲究。此为草药。

实际上,草药与中药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中药源于草药,草药是中药的补充,也是中药的初级形式——这是过去的情形。如今,经过时代变迁,历史更迭,草药逐渐从经验方转为理论指导,最终形成中药。

中草药是中药与草药的合成,而如今为了避免混淆,中药、草药、中草药统称为中药。

2.天然药物

天然药物,是相对于西医的“化学药物”而言的。天然药物泛指一切具有药用价值,可直接供药用的植物、动物、矿物,以及这些天然产品的简单加工品,比如提取出的有效部分或者成分。

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药物,但天然药物并不一定都是中药,部分天然药物还是制取西药的原料,或者作为其他医学的药物使用。所以,中药与天然药物这两个概念存在区别,不能混称为一体。

3.民族药

民族药是我国除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在本民族区域内使用的天然药物,如藏药、蒙药、苗药、壮药、傣药等等。

4.中药材与饮片

中药材是指可作为中药使用,但还未经加工炮制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的天然产物。饮片则是由中药材制作而成的片状、块状、丝状或者段节状的加工炮制品。饮片由于便于煎汤饮服而得名。

5.中成药

中成药这个概念我们最熟悉不过了,总的来说,中成药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在中药方剂的基础上,按照处方标准制成一定剂型的现成中药。

生物医药的概念第8篇

“限售令”的实施,给市场留下了巨大的空间。因此,国内不少中成药企业纷纷推出“绿色抗生素”的概念,宣称每年高达百亿元人民币的市场空缺将主要由有“绿色抗生素”之称的抗菌消炎类中成药填补。更有专家宣称此次抗生素限售将成为中成药扩张市场空间的绝佳机遇,中成药将以抗菌消炎市场作为突破口,向西药的统治地位发起挑战等等。而媒体也推波助澜。一时间“绿色抗生素”成为业内的时髦名词。

中药=抗生素?

中药能与抗生素划等号吗?“绿色抗生素”的提法科学吗?长期从事国家药品分类管理工作的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专家孙忠实教授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明确指出,所谓“绿色抗生素”的提法是不科学的,中药没有抗生素。抗生素的定义是指从微生物中提取的具有杀菌作用的药物,而中成药的来源是天然的植物,根本不是从微生物中得到的,怎么能说它是抗生素呢?只能说某些中成药具有抗菌的作用。而所谓的“绿色抗生素”不过是部分生产厂家为了扩大销售而采取的一种不负责任的宣传。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连达院士也指出部分中药有清热解毒,抑菌抗病毒的作用,但不能与抗生素划等号,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其实,“绿色抗生素”的提出其动机是很明显的,就是“限售令”后那令人垂涎的近百亿元的市场。而“绿色抗生素”的提法无疑也很具煽动性和诱惑性,“绿色”说明其产品安全、环保、健康,“抗生素”说明其疗效确切,效果明显。现在不是有“绿色食品”,“绿色家电”。借这次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咱中成药也搭搭“绿色”的顺风车,一来可以多卖点药,多挣点银子;二来还可以“挑战西药的统治地位”,发扬国粹,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中药通过独特的中医理论的指导,五千多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提供了强有力的健康保障。而抗生素诞生一百多年来也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但二者的作用机理和特点是完全不同。李连达院士指出抗生素是通过直接杀灭病原体达到治疗的作用,但抗生素不能扶正,相反它会伤正,即它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而中药同样可以通过扶正祛邪达到抗生素的效果,也就是通过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达到治疗的目的,它也可以治疗感染性疾患、病毒性疾患等,但它不是抗菌素,也不能取代抗菌素。二者各有所长,可以互补,但不可能相互取代。

北京中医医院陈勇主任认为,“绿色抗生素”、中药抗生素的提法以偏概全,并不科学,甚至对中医药的弘扬和发展“帮倒忙”。首先,在中医理论中,根本就没有抗生素这个概念;其次许多中药,特别是成药、成方药,具有多重作用,尽管按照西药方法研究有抗菌作用,不能因此以偏概全就把这种中成药叫“抗生素”。如中药黄连有清热、祛火、解毒等功能,而黄连素对痢疾杆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伤寒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属于抗生素,其成分是从黄连中提取的小檗碱,不过不能就把黄连就叫做抗生素。陈主任表示,中药的理论体系和西药完全不同,不能生搬硬套西医概念来推广中医药。

国内某抗生素生产厂家负责人则说“我们虽然已将杂质降到千分之一以下,原料也有部分来自天然,生产的已是很纯的抗生素了,但我们也不敢冠以“绿色”之名,毕竟“绿色”代表消费者心中一个神圣的概念。”

中成药的开发需要脚踏实地

市场经济的今天,竞争激烈,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希望多卖一点产品本无可厚非。但却不应误导消费者,抗生素所以被限售,并不是因为它没有疗效,相反是它太有效了以致到了被人们滥用的地步,所以才有了“限售令”的出台。“任何药都不是绝对安全的,中成药也有毒副作用”孙忠实教授强调。而且中医中药是密不可分的,中药的使用应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辨证论治,中成药也不例外。客观地说,目前在OTC市场领域,中成药如何按照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合理使用,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这一方面还缺乏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的指导。而“绿色抗生素”只是一个营销概念,我们不反对概念,但这种概念不能建立在误导消费者的基础之上。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绿色抗生素”的提法很可能会误导部分消费者,使之买错药、用错药,从而造成另一种用药的不安全。其影响还不仅如此,一旦“绿色抗生素”的神话破灭,对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对整个社会的诚信都将会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任德权指出,政府鼓励中药企业在开发抗菌消炎中药上进行积极探索。但中药中的抗菌消炎药与西药抗生素,在药理作用上不同,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成为西药抗生素的替代品。因此,市场的替代并不等于作用的替代,在对消费群体进行培养时,要注意理性引导。

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已明确表示,凡是打着“绿色抗生素”招牌进行宣传和促销的产品和企业,药监部门将予以查处。 同时提醒患者目前具有抗菌消炎作用的列为非处方药的中药约有300多种,这些药品在药店虽然不需处方就可购买,但患者一定要在医师的指导下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