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生物专题讲座

生物专题讲座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27 16:13:56

生物专题讲座

生物专题讲座第1篇

近年来,古文献的扫描、修复、再现等技术有了新发展。为提升高校图书馆对国际古文献、数字图书馆高品质扫描以及古文献修复和再现技术的研究与了解,并且让更多的高校能参与其中,第二届“‘东亚古文献保存、修复和价值重现’专题讲座与工作坊”于2016年4月15日至18日在浙江大学举行,主题是“文化传承与学术共享”。

这届会议由CADAL项目管理中心、教育部数字图书馆工程研究中心、香港城市大学学务副校长办公室(主管传统文化遗产保存与传承)、浙江大学图书馆、日本京都大学工学研究科IDE实验室、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联合主办,浙江大学图书馆古籍碑帖研究与保护中心承办。会议邀请了中国、日本、德国、法国、美国等国的相关专家,对古文献的保存、修复及价值重现的数字化技术、传统技术等进行了讨论。浙江大学罗卫东副校长为会议开幕致辞,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国内20余所高校近50位代表参与了讲座与研讨。

本次会议对相关专家的邀请范围有较大扩展。对于高端扫描技术的研讨,除第一届的日本京都大学团队外,还邀请了德国CRUSE高层和法国i2S公司合作方代表进行现场讲座及演示。

日本京都大学井手亚里教授在第一届和第二届会议中都对其团队的成果进行了多方位展示。本次专题讲座,他的题目为“高分辨率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在结合实际案例的基础上,井手亚里教授展示了京都大学团队的硬件、软件及后期再现技术,并提出了“世界级文化遗产科学记录的标准”。标准主要包括高色彩保真度、最低的光照辐射、高空间解像度、经济而快速地数字化、适用于各种形状、非接触非损伤、能够产生解析信息七个方面,较全面地阐述了其研发的高清扫描仪的理念。井手亚里教授还介绍了其早、中期研发的扫描仪并总结了其优点,包括色差在1.0-1.5间的高解像度,可以进行近红外扫描、单色多光谱扫描成像、三色多光谱成像、针对金属和反射表面的高分辨率偏振光成像、透射光和反射光扫描、用5轴扫描仪实现3D形状与色彩重建等。并介绍了“基于多光谱图像的颜料识别系统”、“纸张解析成像系统”等特色技术。

德国CRUSE公司的CEO延斯・贝克(JensBecker)先生作了题为“高分辨率图像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的讲座,介绍了该公司最新的软、硬件设备,贝克先生还在现场演示了2D和3D扫描的大型设备,为与会者带来直观感受。北京美斯齐公司的李夙先生作了题为“拓片书画高精度数字化与应用”的精彩讲座,展示了其的i2S公司的硬件产品,并介绍美斯齐作为一家数字化方案解决公司所涉及的其他领域。虽然CRUSE和i2S两家都是商业公司,但作为全球领先的扫描仪生产商,他们的技术也引领着业界,两个讲座为与会者带来很多宝贵信息。

关于扫描技术,还有浙江大学图书馆徐建刚的题为“甲骨文、竹简的2.5维数字化与再现”的讲座。RTI技术是一种基于开源软件的利用光影特点开发的扫描技术,特别适合甲骨等浅刻文物的扫描。浙江大学图书馆还把RTI的所有英文技术资料翻译成中文,并放在网上供业界下载,希望为国内数字扫描技术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此次会议,还邀请到了多家博物馆及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了同主题的系列讲座,包括浙江大学刁长宇博士的讲座――“古代壁画高保真数字化采集技术”,对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团队做的包括敦煌在内的数十个博物馆项目以及解决洞窟表面不平整的关键技术作了介绍。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马吉德・萨马迪(Majid Sarmadi)教授作了题为“古代纺织品的高分辨率数字化”的讲座,特别指出色彩和织成纺织品的线的扫描是纺织品数字化的关键问题。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薹信事占教授作了题为“内蒙古自治区壁画墓的空间再现与其在博物馆展览室高清晰度图像的利用”的讲座,除研究相关扫描技术外,主要对一个辽代墓葬的扫描和三维再现工作进行了介绍。西安博物馆张群喜副研究馆员作了题为“光学成像技术在古代壁画保护中的应用”的讲座,特别强调了光影技术的作用。在本次会议中,多位讲座人都提到了光影技术的运用,“光影技术”是本次会议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伊朗伊斯兰自由大学的艾瑞斯坦・马拉肯(Arasteh Mallakin)女士作了题为“中亚古迹中的伊朗书法艺术”的讲座,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地点,中亚的古迹也是今后中国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传统技术方面,日本大西智城大师作了题为“世界遗产仁和寺文化遗产的管理和努力”的讲座,对仁和寺的藏品除虫、温湿度控制等传统保护措施进行了介绍。韩国国民大学客座教授金珉博士的题为“基于尖端成像科技的模写复制技术”的讲座,对将原作用绘画的方式进行复制的技术进行讲解,为了追求色彩的一致性,用矿物自制颜料的现场演示引起很大关注。古籍再造也是传统文献保护技术的一项重要内容,除北京美斯齐公司提到该公司在进行古籍再造工作外,本届会议还邀请华宝斋作了题为“华宝斋与《百部经典》”的讲座,对其用新的仿真延印技术制作的《百部经典》进行了介绍。

价值重现作为一个主要分主题,在第一届会议中,香港城市大学ACIM的哈拉德・科瑞莫(HaraldKrcaemer)博士通过多媒体展示,带领与会者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本届会议中,景祥v教授展示了香港城市大学制作的三维的敦煌洞窟,及利用多媒体技术对《靖海全图》的演绎。日本井手亚里教授的团队也非常重视古文献的再现问题,他的讲座就以日本古文献“东寺百合文书”的多媒体展示作结尾。美斯齐公司的李夙先生也展示了该公司制作的展示作品,其中齐白石画作细部的动画,给与会者留下深刻印象。

会议还有一些其他主题的内容,佐滕千代子作了题为“文化遗产中数字图像知识产权的多样性”的讲座,对数字版权进行了关注。大学藏文古籍研究所的西热桑布教授作了题为“新发现的‘菩日文献’抢救整理报告”的讲座。上述两个讲座都与会议的主题有很高的相关性,或可作为今后会议的备选分主题。

本届会议的内容十分丰富,浙江大学的黄晨研究馆员提出了“数字人文”的概念,并对浙江大学所做的基于文献和图像的应用作了介绍,重点介绍了正在打造的基于高清图像展示的“艺术品浏览系统”。随后浙江大学的韩松涛对浙江大学进行的另一个重要项目“中国历代墓志数据库”作了专题介绍。

除上述内容外,会议延续了第一届的经验交流环节,香港城市大学的景祥v教授主持了本环节,交流内容包括:北京大学的张丽静谈“现实与愿景:北京大学图书馆近现代珍贵文献保护与修复之路”、张宁谈“北京大学图书馆高端数字化服务在数字人文领域的实践――以拓片的再生性保护为例”、四川大学的何艳艳谈“四川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文献修复室简介”、北京师范大学的葛瑞华谈“古籍修复业务外包经验浅谈”等。

与会议主题配合,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基础馆同时还举办了名为“浙江大学图书馆、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馆藏民国门神画像联展”的主题展览,浙江大学图书与信息中心杨国富书记致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程健馆长作了视频讲话,祝会议与展览成功举办。

总的来看,两届会议在图书馆界造成了较大影响,第一届会议在“古文献保存、修复和价值重现”这个主题下,集合了包括传统技术、现代技术等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从多个学科围绕着同一问题展示各自的解决方法,开创了以问题为核心的专题会议,开了一个好头。第二届会议在第一届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

一是在扫描技术领域,本届会议涉及到了2维、2.5维、3维的扫描技术。首先,对2维扫描技术的研究已经不局限于追求分辨率,向高清发展这个单一的方向,而是强调多角度的应用,如在模写、修复、色彩光谱分析、材质判断等方面都有深入讨论。其次,3D技术在本届会议中也有了更多探讨,不但有技术研究,也有相关大型产品的现场演示。最后,本届会议还重点推出了利用光影效果的2.5维扫描技术,该项技术不但软件是开源的,其硬件成本也非常低廉,可以在国内得到快速推广,2.5维扫描技术对于浅刻、浮雕类的物品有非常好的展示效果。

二是本届会议所讨论的扫描对象从第一届的书籍和书画,扩展到织物、甲骨、雕像等多种形态与材质的对象,还包括了墓葬、洞窟等大型不可移动文物的扫描和复原技术,说明会议逐渐得到了很多方面专家学者的关注。

生物专题讲座第2篇

[关键词]学术讲座 应用型外语人才 作用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2-0226-01

目前,国家对人才的分类主要分为三种:即拔尖创新人才、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这三种人才又可以分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学术型人才主要是从事探究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理论研究人员,拔尖创新人才就是典型的学术型人才;而应用型人才则是把科学原理运用于生产实践,并为社会直接创造经济价值和物质财富的工作者,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就属于这一类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进步,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呈逐年上升趋势,需求层次也在逐步提高。与此同时,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社会对应用型外语人才的需求也呈多元态势。

一、应用型外语人才具备的条件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单一的外语专业人才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国际上公认的“知识、能力、道德”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当前社会对应用型外语人才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即要具有较强的语言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以及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高度的职业责任感。

为了达到以上培养目标,学生除了进行必要的专业学习之外,还要通过其他多方面途径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完善人格,学术讲座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就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教育方式。

二、学术讲座对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作用

第一,了解外语领域的最新观点和前沿动态。举办外语类的专题讲座所邀请的演讲者通常都是某个语种领域的学术专家或行业精英,他们有着长期从事该外语语种的研究背景和工作经验,在许多问题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解。因此,可以把该外语领域内最新的学术成果和行业的发展动态传达给学生,让学生结合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外语行业的需求而学习。此外,不同的演讲者在外语表达的语音语速方面均有不同,学生通过长期的讲座听力训练,对于提升外语听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是课上学习的有力补充。

第二,学术讲座是大学通识教育的一种形式,通识教育是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实现方式。通俗地讲,通识教育就是博学与会通,现代通识教育以适应社会要求、满足学生兴趣和维系文化传承为其内核。通过通识教育的培养,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就可以想得更深入、看得更宽阔、判断得更准确。由于某些学术讲座是演讲者经过多年研究总结出来的成果,学生聆听这一类的讲座,可以捕捉到演讲者研究过程中的思路,并学习其寻找问题突破口的方式方法,这对于提升思考力、研究力和创造力大有裨益。目前,我们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就是推进素质教育,而综合素质的提高仅仅依靠专业课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优化知识结构、加强能力的培养。从这个角度说,学术讲座对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都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三,有利于完善人格,增强道德文化修养。在现代社会多变的新形势下,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发生变化,尤其对于外语类院校的学生,由于受到西方开放的文化思想的冲击,他们的道德观念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如果按照传统教育的方式,可能就会出现教育盲点。学术讲座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一些课堂上无法涉及的内容就可以通过讲座让学生了解。演讲者可以通过自己多年学术研究的心得、研究成果或通过真实的社会案例与学生共同探讨有关生命道德、职业道德以及性道德方面的话题。由于这些主题与学生的个人发展密切相关,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开展学术讲座意义重大,通过学术讲座文化的熏陶,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而且随着分析和理解能力的增强,各种综合能力也得到明显提高。目前,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大学都非常重视学术讲座的开展,作为承担培养应用型外语人才重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更要高度重视并加大力度抓好学术讲座工作,让学术讲座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使学生真正从中得到知识的滋养,思想的升华,成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所需要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何根海.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文科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J].中国高等教育,2013(12):17-18.

[2]王添淼.从学术讲座视角探索大学通识教育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

生物专题讲座第3篇

[关键词]生态学 教学模式 科研课题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247-01

生态学是生物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涉及多学科领域,而且实践性较强。生态学教学改革中,注重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引入科研动态介绍、开展专题讲座,[1]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科研讲座是培养学生科研兴趣与未来从事科研工作的起点和重要基础,是培育和发展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与提高科研意识的有效途径。[2]系统讲授与专题分析相结合,使学生及时地了解到相关的专业方向,并较快进入本学科的前沿发展领域。[3]生态学课程中应该聘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4]教师课余与学生交流,组织开展生态学热点专题讨论,引导学生参与生产实践或科研活动等,促使学生专业创新与团队合作意识的增强。[5]

本文探讨教研结合模式中科研专题的设计,分析各专题的内容,评价学生的信息反馈,促进教学与科研模式的不断改善,以提高生态学的教学质量,对高校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一定参考,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植物的富集作用”专题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设专题“植物的富集作用”(15分钟)。首先提出超富集植物的定义,介绍超富集植物修复受重金属污染环境的机理。超富集植物包括蕨类植物蜈蚣草、紫花苜蓿、芥菜、凤眼莲以及转基因植物花椰菜等。同时指出超富集植物应用上的局限性。专题结束后,让同学们开展自由讨论。学生对这方面内容比较感兴趣,结合自己熟悉的植物踊跃发言,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植物化感作用及应用”专题

第三章《种群生态学》中设“植物化感作用及应用”专题(30分钟)。首先提出植物化感作用的定义,介绍化感作用的物质、排出分泌物的途径以及影响分泌物效果的因素,还介绍了植物化感作用的实际应用意义。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汇总,重点分析百合、菖蒲、夹竹桃、美人蕉、桉树和杉树以及百里香等的化感作用,突出这些植物化感作用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专题结束后,让同学们进行总结和评价。学生提出建议,认为本次专题讲述内容详细,但是学生是被动的接受,如果由教师提供文献资料、学生作为主体进行讨论和总结,教学效果会更好。

三、“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分析”专题

第五章《生态系统生态学》中设“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分析”专题(15分钟)。由教师对“杉木、观光木混交林凋落物能量归还量初步研究”“滨江湿地植被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模型与稳定性分析”和“长春南湖水生生态系统的能流特征”等文献进行概述,讲授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分析方法。专题结束后,学生反映讲授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记忆。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在教学中要注意在此类专题的讲授,要结合专题内容播放相关的视频材料,增加知识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四、“害虫的生物防治”专题

第六章《应用生态学》中设“害虫的生物防治”专题(20分钟)。首先,介绍害虫生物防治的主要方法,包括:人工繁殖散放天敌(赤眼蜂)、利用苏云金芽孢杆菌、利用植物杀虫剂和利用昆虫生长调节剂等。重点介绍植物杀虫剂中印楝素的应用。最后介绍国际上应用比较成熟的基本防治方法:群集诱捕法、迷向法等,提出利用信息素防治害虫的优势。学生反映本专题讲授内容难度适中,加上专题中设计了大量彩色图片,能够吸引学生兴趣,课堂反映效果良好。

通过科研专题的应用,结合学生对专题的反馈,认为在专题讲授上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1)对于文献量较大、内容抽象的科研专题,可以结合图片、视频材料进行讲授。同时,在讲授前给出相关文献的目录,让学生提前检索文献、准备材料资料,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发言和讨论;(2)文献量较小、内容难易适当的科研专题,教师在专题讲授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刘方明,田立娟,李修平,等.生物科学专业生态学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2009,35:836,846.

[2]许宏.浅析科研讲座对医学生的几点重要性[J].医学信息学,2008,21(6):805-807.

[3]王光军,田大伦,闫文德,等.生态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129-133.

生物专题讲座第4篇

地市级公共图书馆作为地方文化的窗口,是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社??教育、增强城市文化建设中可发挥重要的作用。呼和浩特市图书馆(以下简称“呼市图书馆”)始终重视提升自身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始终坚持把建立完善的服务模式及良性发展体系作为图书馆发展的重要任务,开设“文化大讲堂”是呼市图书馆的一个重要探索和实践。

1 “文化大讲堂”的活动实践与成效

图书馆讲座作为知识信息传播的一个有效形式,是城市教室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重要载体,已成为当代图书馆服务的核心业务之一[1]。近年来,业内对图书馆讲座越来越重视,呼市图书馆也对讲座服务展开了探索和实践。2015年,呼市图书馆“文化大讲堂”积极与社会多方力量进行合作,并邀请该地区和国内多位文化名人、专家担任主讲。图书馆根据内蒙古草原文化的地方特色,紧跟当前社会热点,根据不同读者群的需求,举办了一系列专题讲座活动。例如:开展了“清代蒙古草原上的一带一路”“世界上的抗日战争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书香中国与全民阅读推广体系建设”“少儿写作”“内蒙古呦呦诗群现象谈”等专题讲座,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1.1 凸显地方特色,邀请内蒙古著名作家开展草原文化主题讲座

邓久刚,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内蒙古作协理事、中国作协第六和第七届全委会委员,有多部小说问世,代表作品为长篇小说《大盛魁商号》,该书曾被改编成同名电视剧、电影,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影响。2009年6月,呼和浩特市正式启动的“大盛魁文化创意园”和“蒙商博物馆”工程正是受这部作品的启发和影响而建立的。另外,邓久刚的主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走西口》(与王西萍合著)、长篇史学著作《茶叶之路》等,均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邓久刚的作品有着浓郁的草原气息,其小说创作以历史背景为基础,深刻揭示出一个时代的特点。更难能可贵的是体现出了内蒙古地方文化的闪光点,反映了作者深厚的故乡情以及对家乡人民在草原丝路经贸文化上所做历史贡献的赞美。鉴于此,呼市图书馆向邓久刚发出邀请,主讲专题讲座“清代蒙古草原上的一带一路”,希望呼和浩特市有更多的人能了解这段历史,激发人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和干劲。同时,该专题在文化背景上也与国家目前提倡并努力推行的“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宏伟蓝图十分契合,使这一讲座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紧贴社会热点,邀请国内著名历史教师举办抗战专题讲座

袁腾飞,中国著名历史教师,北京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高级教师、历史教研员,海淀区历史学科带头人。袁腾飞曾在央视“百家讲坛”节目主讲“两宋风云”“塞北三朝之辽”;其游历型脱口秀《袁游》,以实地探访钩沉历史典故;已出版《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两宋风云》《战争就是这么回事儿》等书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他被网友昵称为“史上最牛历史教师”。袁腾飞在呼市图书馆主讲“世界上的抗日战争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专题讲座时期,正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这给该专题讲座带来了很好的现实意义,既是一次读者了解历史、正视历史的学习机会,也是一次以讲座形式来庆祝民族胜利、走向光明的行动。该讲座回顾了中国人民历次反侵略的战争,揭示了在这种风起云涌的动荡中始终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民族文化的影响力,以及在文化传承当中所体现出来的爱国精神。而袁腾飞这位“史上最牛的历史教师”以生动的讲风、幽默的互动使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1.3 针对读者不同需求,邀请各领域专家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讲座

为更好地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开展,呼市图书馆邀请了业内专家叶艳鸣主讲“书香中国与全民阅读推广体系建设”。超星集团是国内主要的数字图书馆解决方案提供商和数字图书资源提供商,主讲人叶艳鸣作为北京超星集团的副总经理,具有多年数字图书馆领域产品研发经验,在数字阅读、移动图书馆服务方面已发表了很多研究成果,并曾获多项教学成果奖。由叶艳鸣主讲的“书香中国与全民阅读推广体系建设”深入剖析了全民阅读的现实意义,对如何结合现实推广全民阅读提出了可行性较强的观点,明确了公共图书馆在其中所起到的主力军作用。该讲座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介绍了如何依靠先进的数字化技术、移动技术以及互联网、移动阅读等科技手段缩小信息鸿沟,促进全民阅读,并提出了一些具体意见和建议,激发了听众对图书馆事业的热情,更让大家对新型的全民阅读产生了浓郁的兴趣。此外,呼市图书馆还邀请了当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杨红缨、沈石溪分别就“少儿写作”以及自己的相关作品做了介绍和分析。两场专题讲座专门面向小学及初中的孩子们进行举办,孩子们在现场与两位作家展开了积极互动,现场气氛十分活跃。近期,呼市图书馆还与内蒙古塞尚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合作,特邀白涛、张钟涛、赵剑华、李文俊、蒋雨含等多位嘉宾主讲“内蒙古呦呦诗群现象谈”,这些嘉宾均来自创办于20世纪80年代包头的呦呦诗社,是内蒙古地区诗坛的主力军,他们的风格具有极强的地域性、时代性,至今仍温暖着每一个热爱诗歌、热爱家乡的人。

2 “文化大讲堂”面临的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讲座服务发展趋势良好,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主要有经费不足、专家资源匮乏、社会影响力有限、专业人才队伍薄弱等[2]。结合呼市图书馆讲座服务的实际开展效果来看,“文化大讲堂”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在讲座服务实际开展的过程中,一些未重视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为此,笔者针对“文化大讲堂”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以进一步寻求解决之道。

2.1 缺乏足够空间

目前,呼市图书馆多功能厅的可利用面积不足300平方米,这意味着,除了基础设备所占用的空间,如果听讲座的人数超过100人,就会有拥挤感。如今的市民对图书馆的认知程度越来越高,利用图书馆的意识越来越强,参与图书馆各类活动的读者也越来越多,而原有的活动空间也日渐显得狭小,同时狭小的活动空间也是极大的安全隐患,尤其是少儿读者的逐渐增多,陪同家长多数是老人,场所的空间及安全设施的完善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2 听众来源不稳定

图书馆是否有稳定的听众队伍,通常是衡量中小型公共图书馆讲座服务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3]。对于地市级图书馆来说,听众的参与度往往取决于社会公众对图书馆的关注程度、图书馆自身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为了吸引更多听众,呼市图书馆在每次讲座举办之前,都会采取一定的宣传手段,如通过媒体报道推广、发放宣传材料,但这些方式的覆盖面不广,社会回应力度不大,未能形成稳定的听众来源。

2.3 公益活动经费不足

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力量,必须保证讲座服务的公益性质,同时也要确保讲座的质量,如呼市图书馆所邀请的讲座主讲人多是某一领域的专家或社会文化名人。一般情况下,讲座的支出主要包括主讲人的酬劳、宣传物料的制作费用等。但图书馆的经费有限,随着馆内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活动的增加,图书馆经费捉襟见肘的状况时有发生,这也是当前呼市图书馆讲座服务面临的一大难题。

2.4 专业人员匮乏

“文化大讲堂”已成为呼市图书馆的一项常态化工作。讲座服务的发展空间是广阔的,前景是美好的,它的发展必将推动呼市图书馆事业走向一个新的高度。但是,专业人才缺乏造成的问题日益明显,呼市图书馆需要一批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因此要打造一个蓬勃、积极、懂策划、懂管理、精诚合作的团队。

3 图书馆讲座服务的发展对策

3.1 建立互动平台,增强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联系

现代公共图书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讲座服务是公共图书馆面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公益性文化服务,应以读者的需求为导向,满足读者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文化需求。为更好地提高“文化大讲堂”的服务质量,呼市图书馆可建立公共网络互动平台,由专业人员管理、负责,随时了解读者的需求,及时征集一些好的建议和意见,同时也可以让读者随时了解图书馆的办馆理念、工作动态、活动安排以及基本建设情况等。

3.2 丰富讲座内容,推进“文化大讲堂”品牌化建设

讲座内容是图书馆讲座服务的核心,做好讲座选题工作,是构建图书馆讲座服务品牌的关键要素[4]。图书馆讲座服务是一个“汇纳百川”之所,其涉及的主题极为广泛,如: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地方历史、宗教文化、民风民俗、亲子教育以及图书馆专业技能等。通过利用这些资源可以开发基于本土文化的地方历史系列讲座,讲述和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当地历史沿革、名胜古迹、风云人物、风土人情等内容,使人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家园;或者针对社会上日益重视少年儿童教育的状况,面向以家庭为主的群体开展亲子教育方面的主题讲座,不但有利于形成稳定的听众群体,还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图书馆意识,促进图书馆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3.3 创新讲座形式,让“文化大讲堂”“走出去”

在讲座形式上,呼市图书馆可以采取固定讲座与流动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让“文化大讲堂”不再仅限于图书馆阵地服务,而是“走出去”,深入到社会不同场所和基层中,比如:社区、农村乡镇、军营、企业、学校等;还可以与其他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进行合作,加强馆际之间的讲座资源交流和共建共享,包括专家资源、选题资源、课件资源、场地资源、宣传渠道资源等,与合作馆共同举办巡讲活动;或者利用信息时代的新科技开办网上讲座,利用网络平台推广“文化大讲堂”,扩大受众范围和社会影响力。

3.4 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图书馆自己的讲座服务队伍

一方面,图书馆讲座会邀请外界专家学者、社会名流来做主讲,但当讲座服务范围不断拓展后,仅靠邀请外界人士担任主讲将很可能无法满足听众的需求,所以,图书馆应大力培养自己的讲师队伍。另一方面,图书馆讲座的有序开展还有赖于一支具备讲座策划能力、公关能力、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队伍,而传统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往往无法达到这一要求。因此,从图书馆讲座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来看,应加强图书馆讲座服务的人才队伍建设,培养自己的讲师人才,开展专职岗位培训,不断推进图书馆讲座服务的标准化和专业化。

3.5 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图书馆现代化程度

当图书馆为“文化大讲堂”预设一个美好前景的时候,图书馆在基础设施上存在的问题也亟须解决,尽快改变展示场地不足、软硬件设施不过硬等现代化程度明显滞后的状况。我国公共图书馆经费主要来自财政拨款,因此这个问题需要得到政府主管部门和图书馆上级领导的重视和解决。另外,当图书馆讲座服务开展得有声有色,取得有目共睹的社会效益后,图书馆在提出扩建馆舍、更新设备等相关申请时也就可以获得更有力的支持。

生物专题讲座第5篇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公益讲座 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c)-0251-01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图书馆讲座作为一种面向社会各阶层开放的公共文化服务形式,以公益性服务广大社会公众。近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普遍开展了公益讲座,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是,目前的公共图书馆公益讲座存在同质化趋向,各地公共图书馆所开展的公益讲座,在讲座主题、宣传方式等方面都比较雷同。本文结合南京图书馆所开展的公益讲座,探讨公共图书馆公益讲座的可行创新路径。

1 南图讲座的基本情况

南图讲座自2005年7月创办以来,坚持以人为本、公益服务的理念,逐步形成了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历史、生活等八大板块的格局。自2009年起,南图讲座每年维持在100场左右。截至2012年5月,南图讲座共举办了577场,先后有427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做客“南图讲座”,听众人数累计达到了20万余人次。六年多来,南图讲座在选题策划上始终紧扣时代脉搏,关注社会民生,逐步成为南京公共文化生活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南图讲座邀请了多位热心公益事业、且拥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专家学者担当演讲人,王蒙、余光中、易中天、葛剑雄、阎崇年、郦波等社会名流都曾走进南图讲座,这些名家的讲座进一步提高了南图讲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2 南图讲座的主要创新路径

为进一步形成南图讲座的差异化特色,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南图讲座的主要创新路径有以下几种。

2.1多方延请专家学者、建立主讲嘉宾信息库

高质量的讲座内容是公益讲座的生命线,而讲座内容需要依靠邀请有实力的专家学者来保证。在这方面,南京图书馆充分利用南京高校云集的优势,邀请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多所高校的知名教师开展讲座。此外,南京图书馆还密切关注国内学界动态,利用多方面资源邀请大家、大师开办讲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主讲嘉宾信息库,将六年多来南图讲座的主讲人信息进行收集、分类和整理,形成了稳定的主讲嘉宾团体。

2.2开展多方合作、共享学术资源

南京图书馆在举办南图讲座的同时,积极开展与政府、媒体和兄弟图书馆的合作,共享学术资源。例如:南图讲座与江苏省委宣传部合作举办“江苏论坛”,邀请在经济、政治等领域的著名专家为江苏省省级机关领导干部举办高端学习型讲座。其次,南图讲座与报刊、电视台、广播、网站等媒体联手宣传讲座信息,《扬子晚报》、《新华日报》、《南京日报》、《江苏科技报》、江苏城市频道、南京教科频道均对南图讲座进行了报道。第三,南京图书馆与省内外兄弟公共图书馆进行合作,邀请外馆提供讲座嘉宾。

2.3发展衍生产品、扩大讲座影响

单一的讲座模式不足以进一步提升南图讲座的影响力,为此,南图讲座发展起了多种衍生产品。这主要有四类产品:一是出版了《人文大家谈》和《艺文行思录》等两本正式出版物,收录了南图讲座举办以来较有代表性的嘉宾讲座内容。二是网络产品,在南京图书馆网站上开办了南图讲座专栏—— 网上报告厅,为广大不能到现场聆听讲座的读者提供了讲座视频和文稿。三是宣传资料,根据南图讲座的内容,每月精心编制《南图讲座内容介绍》,在一楼大厅的导读台免费发放给读者。四是录音录像资料,南京图书馆对每场南图讲座进行录音录像,并将其转录成DVD光盘存档保存,并定期向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料建设管理中心提供光盘资料,2009年至今被选用了20部。

3 公共图书馆公益讲座的创新方向

3.1加快全国公共图书馆讲座联盟建设

目前,公共图书馆讲座还存在着讲座业务发展程度参差不齐,专业队伍建设滞后,馆际合作与资源共享缺乏有效的协调协作机制等问题。许多图书馆迫切希望秉承公开平等、互利互惠的合作原则,共建共享讲座资源,组建全国公共图书馆讲座联盟,倡导公益讲座,提升讲座质量,创造更多为社会公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这是公共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时代赋予公共图书馆的使命。

为此,国家图书馆和全国65家公共图书馆发起成立全国公共图书馆讲座联盟,吸收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自愿加入,开展讲座资源共建共享,通过行业交流和协作活动,提高图书馆讲座整体水平,促进讲座工作良性发展;组织行业调研,为相关管理部门制定行业规范、发展规划、管理政策及考核标准提供依据;通过各类活动和合作项目,扩大讲座工作的社会影响,发掘图书馆社会教育潜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3.2提供组合服务,提升讲座价值

首先,图书馆应突破“斋讲”的思维,将讲座与展览、培训、阅读等服务紧密配合,以组合方式提供给公众,以达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效果。国内很多公共图书馆会经常举办展览和阅读活动,若能在活动期间举办与活动主题相关的讲座,相信可以大大提高活动的效果,提升讲座的价值。其次,图书馆可借鉴美国的“Author talk”活动,将讲座与阅读服务结合起来。可以尝试与作家协会等相关部门或个人合作,邀请知名作家、畅销书作家为读者举办作品鉴赏类、新书推荐类讲座,与阅读服务相互促进,使讲座得以增值,使阅读得以推广。

3.3争取社会支持和资助

由于图书馆讲座面向各个阶层,讲师来自各个领域,工作涉及面非常广,因此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非常重要。社会公益组织的支持和资助,一方面可解决讲座的经费问题;另一方面又能为讲座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国内图书馆应加强与文化馆、博物馆、基金会、各类学会协会等公益机构的联系与合作,争取这些公益机构对图书馆讲座的支持甚至是经费资助。另外,还可采取冠名等方式,积极吸引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举办或资助公益讲座,提高图书馆讲座的社会影响力。例如:与知名企业联合举办讲座,大大减少经费支出的同时可以利用企业的名气吸引更多听众。

参考文献

[1] 吴惠茹.中美公共图书馆讲座服务对比与启示[J].图书馆情报,2011(6).

[2] 王咏梅.公共图书馆讲座工作规划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8(3).

生物专题讲座第6篇

2007年4月,随着档案展览厅工程的基本完工,青岛市档案馆也开始举办“城市・记忆・文明――青岛历史文化讲坛”,至2008年年底,已试运行两年,共举办讲座20余场,包括市民、机关干部、大学生、中学生等3000余听众参加。讲坛推出后,即得到青岛市社科联的认可,连续两年被列为青岛市社科普及周十大重点活动之一,并给予经费赞助。

讲座内容:差异化生存

在青岛市档案馆历史文化讲坛开办之前,青岛市已有三个讲坛,一个是工人文化宫的“每周一讲”,主要是针对市民和工人,配合不同社会热点举行定期讲座,讲座内容以社会教育为主;一个是从2005年开始的青岛图书馆开办的“青岛大讲堂”,讲座的对象主要针对青少年及其家长,以知识性和实用性的讲座内容为主。第三个讲坛是市委组织部与市委党史研究室联合举办的“领导干部每月一讲”,主要针对青岛政府机关的领导干部,也可以算是一种素质培训,由发起部门统一组织。

与青岛已有的三个讲坛不同,青岛历史文化讲坛另辟蹊径,施行差异化路线。首先是在讲座的内容上,青岛档案馆避开大而化之的文化讲座,改而结合本地的时政、社会关注热点,策划设计讲题,以普及地方历史文化的讲座为主,做到既从历史出发,又拉近与现实的距离。2007年,讲坛围绕本地政府提出的建设“滨海文化名城战略”和迎接奥帆赛推出了“青岛城市历史沿革”、“30年代青岛城市文化与文学”、“是是非非沈鸿烈”、“新中国建立后青岛的帆船运动”四场人文历史讲座,既配合了当年的时政,又从历史着眼,避免了刻板和程式化的说教,贴地而行,与大众直面相向。2008年,首批设计推出的《青岛百年帆船运动史话》、《历史城区关的规划、建设与开发》、《从原始档案看德人对青岛的规划与开发》和《从青岛河解读青岛早期历史》四场系列讲座,则是针对全市上下都关心的青岛旧城改造和奥运主题而展开的。两年的讲题均选取了代表城市历史进程的时段、现象、事件、人物作为重点,准确把握住了当年时政社会的关注热点和大众文化的需求脉搏,加上包含图文、视频在内课件的演示和档案人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前来参加讲座的听众感到耳目一新。

在讲座的形式上,青岛历史文化讲坛要求主讲人除必须具备较高的口头表达技巧外,还把配合讲座用的课件提高到决定讲座成败的关键因素来对待。与其他机构相比,档案馆拥有其他机构无法比拟的稀缺资源,或者说是举办讲座的战略性资源――档案。档案所具有的神秘性和真实可靠的天然禀赋,使讲座公信力和权威性远远大于其他讲座;而照片、音像、实物档案的运用则更增加了课件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充分运用这些资源,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近几年来青岛市档案馆赴国外征集历史档案,除了大量的纸质档案外,还征集到了大量的照片和影像资源,加上原有的丰富馆藏,使档案馆主办的讲座拥有了比其他讲座更生动、更形象和更权威的解读手段。故青岛历史文化讲坛推出的讲座,必辅助以精心制作的幻灯课件,用现代科技手段把照片、影音与口头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讲座的效果更好,一些自愿前来听讲的老同志,包括原青岛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黄克昌先生,认为用“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档案助讲历史文化,做到了直观、真实、可信、生动,比单纯的口头讲解更令人感兴趣和印象深刻。

讲座形式:请进来。走出去

目前,青岛市档案馆组织的历史文化讲座,主要采取两种形式,即“请进来”和“走出去”。“请进来”,即在青岛市档案馆展览中心设立专门的学术报告厅,定期通过新闻媒体和互联网公布讲座预告,邀请广大市民、学生走进青岛市档案馆听讲座。还有一种做法,就是充分利用每年一度的全市性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在这一平台上连续举办讲座,作为社科普及周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使讲座的渗透力更大,传播范围更广。

“走出去”即由讲坛组织系列专题讲座走进高校、中学和公众场馆开讲。2004和2006年年底,青岛市档案馆相继与青岛大学师范学院、中国海洋大学文化与新闻传播学院建立“文史研究与实践基地”,为我们的讲座开办到高校课堂上奠定了基础。而大学因为学术研究和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而需要了解地方历史,我们充分利用这个时机,以青岛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为突破口,首先在其研究生和本科生中开办了青岛地方历史文化的专题系列讲座;同时国家教育部还组织港澳台的大学生利用暑期到驻青高校交流互访,为到访的港澳台大学生讲解青岛地方历史,加强其对青岛的了解是我们的优势所在。2007年年初我们的主讲人员在海洋大学为国际青年文化交流中心(香港)山东半岛考察交流团的学生讲解“青岛城市规划的历史与现状”,深入浅出的讲解辅以生动直观的课件,使到访的香港大学生收获很大,活动结束后国际青年文化交流中心(香港)专门向青岛档案馆主讲人员赠送礼品以表感谢。另外,我们还充分利用中学生夏令营和老干部活动基地,举办讲座;青岛档案馆的主讲人员还受邀走进青岛工人文化宫,面向社会开讲。

讲座主体:以本馆力量为主

青岛历史文化讲坛的主讲队伍,主体上以本馆的研究人员为主,同时还联结和借助社会力量,邀请了本馆的客座研究馆员、高校教授、对青岛素有研究的外地专家学者参与讲座。

主讲人队伍分核心层、紧密层和外延层三个层次,核心层主讲人以本馆人员为主,大约十名,又分成不同的梯队。每人至少准备一到两场专题讲座。紧密层以外聘专家为主,主要是驻青高校的学者教授和青岛市社会知名度较高的文史名家,目前紧密层的主讲人构成主要以本馆聘请的客座研究馆员为主,为3至4人,每人每年准备1至2场讲座。青岛是著名的旅游度假城市,每年夏天,外地来青岛出差、度假或访问的专家学者很多,当中有一部分是对青岛有一定研究的知名文史学者,他们构成了外延层的主讲人。我们把这部分主讲人的资料汇集起来,建立专家数据库,每年都提前与之联系,询其来青时间和活动安排,预约讲座题目。市档案馆则委派专人负责向其提供讲座所需要的档案,帮助其修改、丰富讲座的课件。紧密层和外延层的专家学者被作为讲坛有益的补充力量,但不是核心力量,毕竟他们身在档案之外,以档案解读本地历史和各种载体档案的运用不如本馆人员来得方

便和直接,同时外力借助过多,也容易导致本馆研究和主讲力量的闲置,不利于培养档案馆本身的骨干力量。所以两年来青岛历史文化讲坛所依托的基本是本馆的研究力量。

为保证讲座质量和效果,青岛历史文化讲坛的讲座建立试讲制度,根据实际情况,本馆的主讲力量至少在正式讲座前半个月要进行试讲,听众以本馆的工作人员为主,并约请部分专家参与,根据意见修正讲座内容和形式,提高表达技巧。部分重要的、需要经常开讲的内容(如“青岛城市历史沿革”)则设立AB角制度,即A角因故不能开讲时,B角可随时顶替。对于外聘专家的讲座,在其开讲前做充分的调研,讲义和课件均提前发给讲坛审查,根据霈要做相应修改或调整,以保证讲座的效果。

问题与思考

充分发挥档案资源的独特优势,举办文化讲坛是拓展档案馆公共服务功能,扩展档案部门影响的有效手段。“百家讲坛”提供了文化从“庙堂之高”走向大众的成功范例,但档案馆如何借助这一范例达致自己的目标,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像上海、广东那样走高端文化讲坛的模式,还是结合本地的实际,走一条具有本地特点的模式?最初设计青岛历史文化讲坛时,我们也曾考察过上海、广东的讲坛模式,最终认为青岛不是上海、广州,毕竟上海、广州与北京作为中国的三大中心城市,积聚了大量的文化资源,其讲坛的人文支撑力量是青岛这类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城市所无法比拟的,所以相对于青岛这一类型的城市,档案馆要想服务公众、扩大社会影响,不能简单复制已有的模式,必须与所在城市的人文基础和资源禀赋相匹配。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形成自己的特色。

生物专题讲座第7篇

关键词:纺织染整;学科建设;“讲座”导师团队制;培养模式;创新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028-02

纺织产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面临着产品结构的调整和高科技元素的植入。而染整加工又是纺织品生产的重要环节,对提高纺织品质量和附加值起着重要的作用。纺织染整行业的持续发展和技术提升,需要创新应用型人才的支撑。高校面对“如何保持传统专业的特色,又适应新形势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具有新产品开发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问题,应该把教改作为学科建设的中心,对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新的设计和优化,建立具有现代纺织染整专业特色的教育培养体系,使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与时俱进。近年来,我们在本科生中实施了“讲座”导师团队制,对促进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一、改革培养方案,实施本科生“讲座”导师团队制

在2007年修订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中,本科生开始实施“3+1”导师团队制培养模式和专业前沿新技术“讲座”平台特色模块课程教学体系,培养理论和实践能力并重、富有创新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3+1”的培养模式,是前三年学习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从第四学年进入“讲座”平台某方向和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由导师团队负责深入的专业前沿技术方向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即“讲座”导师团队制培养。“讲座”平台模块课程包括:“新型纺织材料科学与应用”、“清洁染整工艺与应用技术”、“新型染整设备与数字化染整技术应用”、“高能物理技术与功能纺织品研究与应用”、“生物和纳米技术与纤维制品生产”、“绿色染整助剂及其应用研究”等本学科不同前沿技术方向的系列讲座,紧密结合染整行业发展的趋势,调整课程体系,使学生了解本学科和专业技术发展前沿,培养创新意识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能力,以满足社会发展和纺织行业提升对人才的需求。在学生确定了某个柔性专业方向以后,在导师的指导下进一步系统、深入地学习与本方向相关的理论知识,参与导师的科研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科研训练。

二、注重学科和教学团队建设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教改活动。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和专业发展的基础,教师的素质是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关键。我们把创建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为核心工作,天津工业大学轻化工程(原染整工程)专业建立五十多年,历经几代教师的辛勤努力,他们为学科建设和发展积淀了珍贵的经验和严谨的教学基础。他们主编的《染整工艺实验》、《针织物染整》、《智能纺织品设计与应用》、《仿真与仿生纺织品》、《测色与计算机配色》等教材或著作得到全国纺织高校的好评。在延承老一代专家成果的基础上,积极引进人才,使团队成员在知识结构、年龄和职称结构上具有良好的互补性,既有本专业的博士,也引进了生物、化学化工等专业的博士;在年龄结构上,既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骨干中年教师,又有精力充沛、朝气蓬勃的青年教师。实行青年教师为企业服务,强化工程经验训练,下厂实践计划等。本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曾获得优秀教学质量一等奖、省市级教学成果奖、市级精品课等多项奖励。完成了“轻化工程特色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建立轻化工程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应用型人才的研究”、“染整工艺原理课程改革与建设”、“改革和加强实践教学,培养适应现代纺织发展需要的印染专业人才”等教改项目。

2.积极进行教材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团队教师积极进行教材建设,编写教材和参考书、特色讲义等,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如《纺织印花实用技术》、《服装整理学》、《织物抗皱整理》、《开放实验》、《纺织品清洁染整加工技术》、《智能纺织品设计与应用》、《高性能防护纺织品》、《仿真与仿生纺织品》、《测色与计算机配色(第二版)》、《针织物染整(第二版)》等。教学中以清洁生产为现代教学理念,及时将科研成果和本学科前沿技术融入到经典的印染知识体系中,体现基础性、先进性、时代性。如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微波染色、天然色素染色技术、绿色纤维生态染色技术、无水和少水染色等科研成果融入教材和教学,使学生学到专业新技术,培养创新意识,为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为搭建一个新型的、前沿的学科,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3.加强实践环节,整合实践教学体系。染整专业具有实践性强、工艺和设备更新快等特点,而且企业需求的是有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强的技术人才,通过对学生和就业单位进行调研反馈的信息,我们感到建立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产品开发创新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因此,我们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着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改革切入点,鼓励本科生提早进入“讲座”平台实验室参加科研、创新实验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专业理论应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产品开发能力、创新能力,并鼓励他们自由探索。将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为递进式实验教学体系,由验证实验、综合实验、开放实验到实际生产设计的递进式实验教学等模块构成。通过几个模块由浅入深、由简单至复杂的教学过程,实现既定目标的培养,这既培养了学生专业的基本实验技能,又注重了他们产品综合设计和开发研究能力,以及解决复杂工艺问题的能力。并将课内实验教学延伸到“课程之外”,与开放实验、实习、科技创新活动、专业性学生艺染社团、“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专业开放日”、“本科生科研项目招募计划”等,实践环节有机结合,建立一套促进创新、实践应用能力人才培养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解决染整工程领域中的某些实际问题,以及对新技术的快速反应,调动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通过课程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既提高了对专业的兴趣,又提高了他们综合分析能力和适应生产实际的能力,他们从中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学习主动性也得到提高。

生物专题讲座第8篇

一、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团员队伍整体素质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团十六大召开的一年。团委响应团中央号召,在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团的十六大精神同时,全力投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采取学习与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团员透彻理解科学发展观理论,为进一步开展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9月4日至5日,团委举办2010年团干部培训班,团委委员与各支部书记、副书记集中学习共青团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会议精神,交流学习体会,加强团干部对于团中央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对各级团组织、团干部、团员的工作部署的理解。9月9日至12日,汪亓等三名同志参加文化部团干部培训班,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共青团十六大会议精神。

为了配合党中央、上级单位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据本院党委工作部署,加强团员青年政治思想理论学习,进一步深入贯彻本院共青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团委开展了“与改革共奋进”主题团日活动。全院八个团支部分别进行座谈、答卷、参观等形式完成此次主题团日活动,使生长在改革开放年代中的团员,根据自身切实感受,与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相结合,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更新观念,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通过团委会不计名投票,文保科技部团支部获一等奖,古建部团支部获二等奖。

二、健全组织建设,通过表彰先进激励团员青年的工作热情

加强团的组织建设,是共青团工作的基础之一。基础稳固才能保证团的整体有战斗力,才能经得起任何风浪的考验。重视团委、团支部的班子建设,将德才兼备的年轻人选拔为团干部,是团组织保持生机和活力的必要条件。根据本院团工作的实际需要,团委增补紫禁城出版社王戈、工会祝萌为团委委员;保卫处团支部并入院直团支部,业务联合团支部、展宣联合团支部、院直团支部先后召开支部改选会,选举产生新的支部干部。

在团工作中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完善评优模式,在团员青年中发现典型、培养典型、树立典型,发挥先进集体与个人的导向、示范作用,提高团员争优、创优的自觉性和进取心,有助于形成干实事、求实效、勇于创新的新风气。在文化部团委、文化部青联联合举办的“第三届文化部优秀(杰出)青年”评选的活动中,党办副主任、团委书记汪亓获得文化部“杰出青年”光荣称号,团委副书记房小妹、资料信息中心达微佳、苏怡和展览部孙淼获得文化部“优秀青年”光荣称号。在团委组织的XX年年度评优活动中,经过各团支部评选,团委会审核认定,授予业务联合团支部、保卫处第二团支部“优秀团支部”光荣称号,祝萌等10人“优秀团干部”光荣称号,刘竹沛等15人“优秀共青团员”光荣称号、王戈等5人“青年岗位标兵”光荣称号、田新等5人“青年之友”光荣称号。(名单附后)5月5日召开的“故宫博物院五•四青年表彰会”上,院领导、文化部直属机关党委、文化部团委等领导向上述先进集体、个人颁发了荣誉证书。在院办公室的支持下,6月10日的《故宫人》报“五·四青年节专刊”,刊发先进集体、个人的事迹,使团员青年学先进有样板,对照先进查找差距,营造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在文化部团委召开共青团工作会议暨XX年年度兼职委员述职总结会上,团委副书记房小妹进行了述职报告,并在此次评比中受到文化部通报表扬。

9月,申报文化部青年文明号。推荐资料信息中心网络管理科,并申报成功。同月,推荐党办副主任、团委书记汪亓为中央国家机关工委第八届“中央国家机关十大杰出青年”候选人,推荐院团委为“中央国家机关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候选集体。

在日常工作中,召开团委会、团委扩大会共计17次,安排具体工作。办理齐飞等17名同志的超龄退团工作,并完成XX年年团费收缴。

三、借助文化活动,发挥引导青年的功能

在新的一年中,团委逐步深化近三年来形成的工作思路。突出创新意识,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将丰富充实的内容融入文化活动中,传播物质文化知识,引导团员青年进一步体会“故宫人精神”的深刻内涵,从而激发团员们对本职工作更高的工作热情。

5月5日,由团委、工会联合举办的“第二届青年文化节”上演由本院团员青年、职工自编、自导、自演的三幕话剧——《青瓷》。剧中主要角色所凝聚的爱国护宝的真挚情感,表现出故宫人对文物、文化的敬畏心情。在结尾处,娓娓道来的博物院院长秦孝仪与我院院长郑欣淼相互唱和的诗词,既是对故宫曲折发展、典守国宝种种历程的回顾,更是传达出两岸故宫以及两岸同胞渴望统一的期盼,把演出推向了高潮。通过话剧的形式将蕴藏在故宫人身上的守护典藏、敬业奉献的精神形象化地表现出来,对职工们深入领会“故宫人精神”起到了良好的宣传、引导作用。

此外,组织团员参观展览、聆听讲座,拓宽知识视野,提高团员青年的业务素质,增强对文物、文化的感性认识以及文博工作的责任感,对以后的工作将起到无形的推动作用。团委先后组织团员青年参观中国美术馆的“盛世和光——敦煌艺术大展”、中国科技馆新馆的“奇迹天工——中国古明创造文物展”,邀请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扬之水研究员主讲题为《翠袖殷勤捧玉钟——宋元酒器及其饮酒方式》的讲座、文保科技部常保立先生主讲题为“从摹画到创作”专题讲座,参加文化部团委在北京皇城博物馆艺术馆举办的“博物馆之魅——博物馆对心灵的唤起与引导”讲座与参观活动。团委与宣传教育部联合举办“霓裳彩绘”活动,使团员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触摸历史、感受文化。

四、加强学习型团委的建设,服务本院中心工作

将团委建设为学习型青年团体,一直是团委的工作重点。团委今年以读书、考察、论坛为载体,围绕本院工作重点和文博交流,开展“行”“知”结合的活动,稳步推进团委建设的工作。

10月15日至18日,由团委组织部分XX年年度团委评优人员与青年之友组成青年的文博考察团,由副院长王亚民同志带领,到辽宁省博物馆、沈阳故宫、永陵、福陵、昭陵、沈阳金融博物馆、赫图阿拉故城等地进行参观学习,开拓团员文博工作的视野,亲身感受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与博物馆界的团组织开展工作交流。在提升自身业务能力的同时,开阔工作视野,为今后工作的高效进行提供了有效保障。

8月至11月,团委开展读书活动,在团员中倡导学习、钻研的风气,组织团员研读本院研究人员的著作或研究本院文物、古建等方面的书籍,加强个人对本院的历史、学术等方面知识的了解,形成读后感、学术散记,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收到文章23篇,经团委会讨论评比,宣传教育部冯小夏获一等奖,宫廷部万秀峰、资料信息中心王莫获得二等奖,科研处陈瑞、古建部曹振伟、人事处王佳获得第三名。

12月4日—5日,团委举办第二届青年文博论坛。围绕“故宫博物院的文化展示”的主题,近30为团员、青年就撰写的论文,展开深入探讨,沟通交流。通过他们对本院工作及文博事业的思考,显示出故宫青年对文博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五、发挥本院自身优势,推广文化传播

团委与各高校团委承办的、旨在将故宫蕴涵的丰富的文化知识介绍给广大大学生的“永远的故宫”系列讲座继续在北京各高校举办。同时,团委接受部分高校团委、学生会发来的邀请,陆续使“永远的故宫”系列讲座走入更多的高校。在推广文化的工作方面,利用本院文物、宫廷历史方面的研究力量,为莘莘学子们了解传统文化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3月26日、4月12日,副院长、研究馆员陈丽华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主讲题为“皇帝的一天”专题讲座。3月27日,古器物部研究馆员王健华在清华大学主讲题为“略谈中国古陶瓷鉴定”专题讲座。5月23日,科研处主任、研究馆员余辉在中国人民大学主讲题为“书画鉴定中的‘古史辨派’”专题讲座。10月21日,古器物部副主任、研究馆员吕成龙在北京师范大学主讲题为“明代斗彩瓷器鉴赏”题讲座。11月7日,宫廷部副研究馆员严勇在中国人民大学主讲题为“华彩的背后——清代宫廷服饰解读”专题讲座。12月3日,古器物部黄卫文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讲题为“紫禁城内外的竞技游戏”专题讲座。12月14日,由图书馆副馆长、研究馆员向斯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主讲题为“康熙父子的读书生活”专题讲座。

六、深化志愿者活动,发挥服务社会的作用

1、组织团员积极投入抗震救灾工作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强烈地震,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为响应上级抗震救灾号召,团委积极行动,协助党委、工会,号召全体团员自觉投入全国抗震救灾大救援行动,积极参与灾害紧急救助活动。

截至5月29日,在文化部第一次捐款活动中,本院共有团员176名参加捐款(其中正式团员124名,临时团支部团员52名),捐款共计:13076元(正式团员11360元,临时团支部团员1716元)。在文化部第二次捐款活动中,有119名(其中正式团员107名,临时团支部团员12名)积极参与,捐款共计:13450元(正式团员13120元,临时团支部团员33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