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生物农药论文

生物农药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6 15:58:10

生物农药论文

生物农药论文第1篇

1.1药效计算方法。灰霉病:病果率(%)=(病果数/总果数)×100;防治效果(%)=[1-(CK0×PT1)/(CK1×PT0)]×100,CK0为空白对照区施药前病果率,CK1为空白对照区施药后病果率,PT0为药剂处理区施药前病果率,PT1为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病果率。白粉病: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叶数×9)]×100;防治效果(%)=[1-(CK0×PT1)/(CK1×PT0)]×100,CK0为空白对照区施药前病情指数,CK1为空白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PT0为药剂处理区施药前病情指数,PT1为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病情指数。病情分级方法具体如下: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6%~10%;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11%~20%;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21%~50%;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50%以上。

1.2安全性。观察各用药区作物及其它生物的生长情况。

2结果与分析

2.1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见表2、3、4),生物农药腐霉对草莓灰霉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防效较化学农药嘧霉胺、烟酰胺等略低,但防效间无显著差异。以用腐霉3000倍液灌根加喷雾处理防效较高,与化学农药效果接近。腐霉6000倍液灌根加喷雾处理防效在发病初期较高,但后期对病害控制效果不佳。不灌根而直接使用腐霉制剂喷雾的防效均较低。

2.2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见表5、6),生物农药腐霉对草莓白粉病有一定防治效果。腐霉3000倍液灌根加喷雾处理的平均防效与化学农药相差无几,甚至高于部分化学药剂,但处理无防效显著差异。腐霉6000倍液对白粉病初期效果较好,但在用药10多天后表现为防效较低,与部分化学药剂间防效有显著差异。

2.3安全性经观察,各用药区作物及其他生物均生长正常,未见明显异常。

3分析与讨论

3.1腐霉制剂对草莓病害有一定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腐霉对草莓灰霉病、白粉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在草莓移栽后,用3000倍液进行2次灌根,并定期进行预防性的腐霉溶液喷雾,对控制病害发生有较理想的效果,防效与化学药剂无明显差异;不进行灌根或用腐霉6000倍液灌根对病害的防治效果均不理想。腐霉对白粉病的防治效果要明显高于灰霉病,在防治灰霉病时,最高防效仅64%左右。本试验并未对其他病害进行相关田间试验,需作进一步试验验证。

3.2腐霉制剂防治草莓病害需注意的问题试验发现,使用生物药剂腐霉重在预防,在发病较重时使用,防治效果不佳,且持效期不长,需按时进行多次防治,最好每次间隔时间不超过15d。使用腐霉制剂时,需在水中浸足20min,令其孢子充分湿润萌动,否则药效会有所折损。此外,腐霉制剂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在1~2月期间,气温较低并遇连续低温多雨天气,棚内湿度较大,灰霉病发生较重,可能对腐霉防治效果的发挥有一定影响,在此期间,腐霉6000倍液灌根处理防效较低。

生物农药论文第2篇

关键词:农药,污染,健康,环境保护

 

一、农药污染途径

农药的污染途径众多,但农药之所以会造成严重的污染后果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基本特性,如:农药的理化特性,包括:农药的溶解性、降解性、附着性、渗透性和内吸性等。

1、直接污染

顾名思义,直接污染就是农药的有害部分直接作用于受污染体。农药直接作用于蔬菜瓜果等可食作物的表面,经过长期的生长过程侵入其内部,在进入食物链,就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2、间接污染

所谓间接污染,就是说作物的食用部分并非农药的直接受体,而是农药经由土壤中的水分养料进入作物体内并富集,从而形成农药残留。

3、违规用药

农民为减小作物受病害、虫害等灾害的影响,不仅会违规交叉使用蔬菜上禁用的高毒农药,例如: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等。而且还会频繁用药或增高用药量,这些都是造成农药污染的主要途径。

二、农药污染的危害

1、农药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农药作为农业生产资料对减轻作物病虫害的防治作用是不可忽略的,但是,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农药在对作物实施保护的同时会才六在作物体内,通过食物链而危害人体健康。科技论文。具体而言,农药可经过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三条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中毒。尤其是有机磷农药,可以通过皮肤进入人体,从而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危害。某些高效农药,会引起急性中毒,严重者会引发生命危险。

2、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得到了重视。农药多是以液体喷洒使用的,在喷洒中或使用后,农药中的拥堵成分会随水分一起蒸发到空气中,从而对大气造成影响,如果污染物的含量超过本底值,并达到一定数值就称为污染。如果污染物浓度超过卫生标准或生物标准,就视之为污染或严重污染。而一旦达到污染或严重污染,就势必会对人体健康、其他生物健康及整个生态平衡造成威胁。

3、农药对水环境的污染

水体中农药的来源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向水体直接施用农药;含有农药成分的雨水落入水体;植物或土壤粘附的农药,经水冲刷或溶解进入水体;生产农药的工业废水或含有农药的生活污水等进入水体等。农药的使用时刻都危害着水环境及水生生物的生存,甚至会破坏水生态平衡。科技论文。如密西西比河、莱茵河等一些世界著名河流的河水中都检测到严重的农药超标问题。

4、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土壤中的农药来源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农药直接进入土壤,如除草剂的施用;第二种是防治病虫害喷撒农田的各类农药。第三种是随着大气沉降,灌溉水和植物残体。而农药对土壤的污染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深入土壤之中的农药会随着养料和水分进入作物体内;另外还会对土壤微生物的生存造成危害

三、农药污染危害与环境保护措施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所以造成了农药使用品种多、用量大的局面。然而,可有人知晓,对作物所使用的农药中70%~80%直接渗透到自然环境中,并对土壤、水甚至是人们一心想要保护的农产品造成污染,从而进入生物链,对所有生物和人类健康都产生严重的、长期的和潜在的危害性。

尽管我国从实施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来,在病虫害防治问题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离完全控制化学农药对环境污染的目标还有很远。植保是我们不能放弃的,如何才能使植保的功能兼顾持续增产、人畜安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多方面。采取相对有效的防治措施,充分发挥自然抑制的作用,将有害生物种群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下,使经济效益、环境效益都达到相对平衡的程度。

1、建立有害生物防治新思想体系

摈弃传统的以农药抑制作物病虫害的思想观念,由新的、更合理的方法取代。比如生物防治,利用生物防治作用物来调节有害生物的种群密度,以生物多样性来保护生物,使有害生物的在种族密度保持在经济效益所允许的受害范围以内。科技论文。从持续农业观念看,这种方法是十分可行的。不过从技术上看还有待研究与推广。

2、研究开发有害生物监测新技术

要在植物病原体常规监测方法中的孢子捕捉、诱饵植株利用、血清学鉴定基础上开展病原物分子监测技术的研究,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监测病原物的种、小种的遗传组成的消长变化规律,为病害长期、超长期预测提供基础资料。对害虫的监测也可利用现代遗传标记技术(RFLP’RAPD等)监测害虫种群迁移规律。对于杂草应充分考虑到杂草群落演替规律,分析农作物——杂草、杂草——杂草间的竞争关系,另外还应考虑使用选择性除草剂给杂草群落造成的影响,对杂草的生态控制进行研究。

3、 建立有害生物的超长期预测和宏观控制

为适应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预测、预报应对有害生物的消长变化做出科学的判断,也就是要对有害生物消长动态实施数年乃至十年的超长期预测。要在更人的时空尺度内进行,其理论依据不单单只是与有害生物种群消长密切相关的气候因子,亦包括种植结构、环保要求、植保政策以及国家为实现农业生产持久稳定发展所制定的政策措施。

参考文献:

[1] 冯雨峰,闾振华,化学农药对环境的危害原因及其防治对策[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1

[2]邹喜乐,论农药对环境的危害[J].湖南农机,2007-07

[3] 刘英东,化学农药对环境的危害及其防治对策的探讨[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1

[4] 海浪,大协作致力降低农药污染[J].山东农药信息,2010-02

[5] 刘世友,农药污染现状与环境保护措施[J].河北化工,2010-01

生物农药论文第3篇

[关键词] 高等农业院校;《中药学》精品课;理论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R642.4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6(a)-0165-03

《中药学》是祖国医学理论组成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中医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体系的重要环节,阐述、研究中药的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1]。中药学在我国具有悠久历史,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一个专业。目前,全国各中医药大学都设有中药学专业,这些院校的中药学专业大都只侧重于传统的中医药理论,如:中药的药化、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研究,很少涉及中药材如何规范化栽培、药用植物育种、中药资源开发与应用等方面[2]。长期以来,由于对合理开发和利用药用植物资源的认识不足,致使许多药用植物资源过渡采收,一些物种出现濒危,甚至濒临灭绝[3]。为了加快中药现代化的进程,提高中药在世界上的地位,药用植物资源的栽培、育种、中药资源的开发等工作势在必行,而这些恰恰是农业院校的优势。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和需求,中药材的种植和养殖逐渐成为农业中的特殊部分,甚至有专家提出了“中药农业”的概念[4]。因此,一些高等农业院校增设了中药学专业。

吉林农业大学发挥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全国最早创建药用植物专业,培养了大批的药用植物栽培方面的优秀人才。同时,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在其他高等医学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中药学专业侧重中药化学、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的研究,缺少了中药资源、中药材的标准化栽培、中药材的育种、中药生物技术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的时候,吉林农业大学在药用植物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基础上,不断完善不足,形成了完备的中药学专业教学和科研的体系和思路,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中第一个创办了中药学专业。在教学中,始终秉承以《中药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等中医药基础理论课程作为知识体系主线为载体传授给学生。而《中药学》课程,是中药学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它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对于农业院校的中药专业的学生来说,学好《中药学》对学好后记的中药化学、中药炮制学、中药方剂学、中药制剂学等学科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同时亦是从基础过渡到药学实践的桥梁课程。《中药学》课程组的老师,在查阅国内外有关精品课及《中药学》精品课的文献资料基础上,总结和完善已有的《中药学》精品课建设经验,提炼出高等农业院校《中药学》精品课模式。

1 高等农业院校的《中药学》精品课的特点

高等农业院校是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培养和输送多层次农业所需人才的重要基地,更是农业科研成果的主要发源和创新之地。目前,我国的农业从传统农业向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环保型大农业迈进,这对高等农业院校来讲更是前所未有的承担着为农业培养优秀人才、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功能,为农业技术现代化、促进农业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前提[3]。吉林农业大学根据国家的发展需要,在药用植物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中创办了第一个中药学专业,在实践中使中药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比药用植物专业更全面、更符合中医药发展的规律,同时凸显了高等农业院校中的中药学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即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够获得从中药资源、中药材的种植和养殖、采收加工和炮制、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药理活性的研究、不同剂型的制备、制剂分析、质量标准的制定及新产品的研制等从上游到下游的整个知识体系,知识链比较系统和完整,贯穿整个知识体系的红线是中医药学基础理论。

《中药学》精品课是列入吉林农业大学中药学专业和中药资源开发利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在整个中药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指导性作用。《中药学》课讲授得好坏直接影响到中药专业学生对整个中医药知识体系的理解;也影响到将来学生毕业后能否按着中医药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去从事研究、开发、应用中药的工作。

2 《中药学》精品课建设的意义

通过《中药学》精品课建设,使本科生在学完基础课后,向专业课过渡时通过《中药学》课程得到良好的衔接,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通过实习不仅从药材的药用部位进行分类,掌握鉴别特征,而且也从功效上进行分类,牢固各类药的功效与应用等方面理论知识,在讲授传统中药理论基础上,也与现代中药的保健功能等相结合和简要讲授主要有效成分和主要药理作用,这样使中药学的讲授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而且也为后续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和中药药理学等多门课程进行了铺垫和较好的衔接,还增加了趣味性,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药学》精品课为本科生传授了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按着传统的中医药特色的思维方式,同时也为中药生药学科输送后备力量提供基础。

3 建立《中药学》精品课的富有创新性和特色的现代教学方法体系

3.1 启发式教学

传统《中药学》课程的教学手法是以教师为中心,主要采用单一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实施的是“填鸭式”教学[5],通过课程组的改革,《中药学》课的课堂讲授特点是灵活应用了启发式教学方法,学生在生动活跃的教与学的互动中得到了知识。课堂教学上,激励学生提问题,并对提问题的同学采取奖励制度,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使教学内容在生动活跃的教与学的互动中进行,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做到了融会贯通。

3.2 多媒体辅助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即“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法[6],没有立体感的图片帮助进行教学,仅凭听觉信息是非常抽象的, 学生常常感觉难以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多媒体技术能将既往的教学媒体,如:投影、幻灯、录像、挂图、板书等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充分结合起来,图片、动画、录像及解说等媒体被广泛采用形成教学软件,使单调乏味的中药学课程,尤其是中药基础理论知识内容形象地体现在声音、图像、影视和动画中,使其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内容形象化。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变成直观的显现,把繁杂的语句变成直观易记的视窗,使中药学的内容变得有趣、多样和实用化。

3.3 课外活动小组辅助教学

结合课外科研小组的活动,把课堂内容付诸实践。笔者指导了1999级、2000级和2001级三个年级的本科生的中药学科研小组的创新发明活动,都获得学校的“优秀指导教师奖”。在学生的创新发明活动中,主要体现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所学的《中药学》知识和其他课程的知识,进行不偏离中药特点的小型的中药现代化研究。三个小组的研究成果“三棵针口腔溃疡散”、“鹿角女性保健酒的研制”和“鹿角果冻的研制”都得到了有关专家的好评。同时,笔者为全校学生开设全校选修课,达到了对不同专业学生普及《中药学》基本理论和常识的目的,得到好评。

3.4 开展《中药学》精品课的双语教学

大胆尝试双语教学,课题组已经进行了六个年级的《中药学》双语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找到适合吉林农大特色的双语教学方法。在《中药学》双语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用汉语讲授每章的内容,之后用英语总结,课件中尽力做到英汉两种文字,使得一些专业术语重复出现,加深印象,使英语授课学时达到50%以上。另外,每轮《中药学》的双语教学过程中,都有1个学生用英语演讲的环节,每班分5组,每组做英文中药学课件,派1名代表讲,其他同学用英语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经过6轮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团队精神和综合素质。

实践证明适合农大学生英语水平的双语教学值得进一步提倡,这不仅是一个课程问题,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将来的进一步深造、就业、出国等都有积极地促进作用。尤其在中医药已被发达国家民众广泛认可的今天,国家需要大批的能够用英语讲解中医药的人才。《中药学》课程的双语教学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提供优秀人才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4 开展《中药学》精品课的实践教学

首先有1周的中药学实习,是在理论课结束后的第二学期,在中药鉴定实习的前一周,让学生综合中药学与中药鉴定学的知识,从基源、性状、显微、理化、尤其是性味归经、功效、应用、剂量及有毒无毒等方面,通过观察具体中药,复习、巩固、强化、记忆所学的知识,使中药学课程内容融会贯通,真正成为学生头脑中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和大学生挑战杯科技创新活动等相结合,通过开放中药鉴定与中药实验室、邀请专家做中医药知识讲座等途径使学生的中药学知识以扩展和延伸。

5 考核方式方法体系改革

成绩的考核包括:平时成绩(作业成绩、考勤情况、提出问题的奖励成绩)和终结性考试成绩(笔试、以小组为单位的演讲口试)。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使《中药学》这门课程在整个中药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起到指导性作用。不仅为学生传授传统的中医药学知识,而且为学生提供一个中医药学特色的思维方式,即使中药专业的学生能更好的将中国传统中医药辨证施治的理论与现代医药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

6 结论

通过吉林农业大学《中药学》精品课的建设,笔者建立了高等农业院校开设“中药学”精品课的模式,即在大学二年级的第一学期开设此课程,理论教学学时数:40~50学时;在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开设一周的中药学实习,是在中药鉴定学实习的前一周,目的是强化学生对中药知识的进一步认知。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辅助的启发式教学,旨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和创新思路;开设双语教学课,英文授课达到30%以上,加强学生对专业英语能力的培养;考核方式多样化,既要考核每位同学的客观成绩,又要考核团队合作成绩,灵活多样;与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有机结合,使课程知识得以延伸。注重中药学传统理论的讲授与中药资源、中药栽培与养殖、采收加工、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中药药剂等知识的有机结合,使农业院校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和全面。通过精品课模式的建立,希望为中药学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林海燕,于佳宁.《中药学》三位一体立体化教学模式探讨[J].江苏中医药,2010,42(9):69-70.

[2] 于涛,张磊,付雪松.《中药学》教学方法的浅谈[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8):73-74.

[3] 马春英,李雁鸣,杨建肖.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本科生指导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11(2):165-167,171.

[4] 陈景堂,祝丽英,李存东,等.高等农业院校增设中药学专业的探索与实践[J].药学教育,2006,22(1):9-11.

[5] 高汝杰,常惟智,赵文静.多媒体技术在中药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思考[J].中医药信息,2008,25(2):76-77.

生物农药论文第4篇

关键词:农药使用方案,微分方程模型,迭代的约束条件,非线性优化,穷举法

 

1引言在植物、农田生态系统中,自然状态下害虫的种群发展趋势、农作物的受害状况,特别是喷洒化学药物对害虫数量的影响是农田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目前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做过相关方面的研究,比如金开正、邵达孚先生 [1] 提出幂指模型在害虫密度和作物产量损失研究中的应用,李炳文、王贵生先生[2]等对于中华稻蝗对水稻危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的探讨等等。然而农业种植的目的是农作物和总利润最大化,这就要求对于农业生产需要确定恰当的使用农药的方案。本文以农药锐劲特在水稻种植中的使用为例,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并确定使利润最大化的锐劲特的使用方案。以下为相关数据:按照市场价格假设农药锐劲特的价格为10万元/吨,锐劲特使用量10mg/kg-1水稻;肥料100元/亩;水稻种子的购买价格为5.60元/公斤,每亩土地需要水稻种子为2公斤;水稻自然产量为800公斤/亩,水稻生长自然周期为5个月;水稻出售价格为2.28元/公斤。免费论文参考网。下表是农药锐劲特在水稻中的残留量数据。

表1 农药锐劲特在水稻中的残留量数据

生物农药论文第5篇

关键词:畜禽防治;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8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243-1

禽畜养殖的主要主体在我国农村,而我国农村的禽畜养殖大多数是以农户为单位,养殖量少并不足以形成规模养殖。而我国农村的养殖户大多数都缺少必要的畜禽养殖知识,对禽畜疾病的防治意识和知识较为淡薄,致使畜禽极易染病传染。而在农村,兽医是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他们的特点是自身的文化程度较低,也没有真正的接受过系统的兽医理论教育,在行医过程中,往往是靠着自身的经验对畜禽进行治疗,致使治疗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误区,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不良后果。

1 兽医在畜禽疾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兽医的现状

农村中的绝大部分兽医都是根据自身的经验对畜禽进行治疗,他们本身缺乏大量的临床经验,所以在对畜禽进行治疗时,通常是根据自己极少的理论知识或者凭着经验对畜禽疾病进行防治,致使治疗结果往往是药不对症。农村兽医大多数受教育的文化程度较低,很多都是小学毕业或初中毕业,他们没有经过畜禽疾病防治的系统学习,他们加入兽医也仅仅是将其看做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已。而还有一部分兽医他们仅仅是跟随老兽医学习过一知半解的治疗知识而做起了兽医,他们对畜禽疾病的防治与治疗只是根据也老兽医传授的经验或自身经验来诊治,而这样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1.2 农村兽医在畜禽疾病防治中的盲目性

1.2.1 诊治方法的盲目性 农村兽医受教育的程度较低,对畜禽疾病防治的知识存在着局限性,在对农村畜禽的诊治过程中是见病用药、见热就退、见泄就止、见效就停药。农村兽医在诊治畜禽过程中,最喜欢用抗生素,已经达到了滥用的地步,其实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需要使用抗生素的,如消化不良、中毒、中暑等常见疾病,如果使用抗生素的话不但不会见效或见效不明显,反而会使病菌的抗药性大为加强,而且使用抗生素会在体内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中留下残渣,人食用后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兽医在对畜禽治疗过程中,只要畜禽的病情稍有好转便停止用药,这样通常会造成病情反复发作,甚至会为农村的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

1.2.2 用药的盲目性 因为农村兽医对畜禽疾病防治的知识缺少系统的、理论的学习,致使农村的大多数兽医对兽药药理、动物病理以及病原微生物的特征所知甚少或是一无所知,他们并不了解每一种药物都有一定的适应性。在诊治过程中,他们也只是“按签用药”,这样的兽医还算是好的。有些兽医在畜禽诊治过程中,只喜欢凭借自身的经验来用药,全然不理畜禽发病的原因,这样的结果通常会造成畜禽治疗失败。农村兽医在对畜禽诊治过程中,因为其用药的盲目性,会造成畜禽的治疗失败或死亡。

1.2.3 药物使用剂量、使用疗程和用药途径的盲目性 农村兽医在对药物的使用剂量上存在着很大的误区,有一些兽医在使用药物剂量时按照兽药法定标准(标签)在使用剂量上都是按每千克体重来测算的,但却没有标注出使用药物剂量的上限,这就使得部分兽医在用药中私自加大药物的剂量。他们认为畜禽的病情轻的就应该用小剂量的,病情重的就用大剂量的,甚至有许多兽医他们使用药物剂量时是按照动物的体重来划分标准的。农村的许多兽医不会掌握合理用药,从而按照疗程治疗,往往是第一针下去,又来第二针,接着来第三针,这样盲目的使用药物剂量,盲目用药,不按疗程治疗,通常是造成病没治好,畜禽却已死亡的事实。用药途径指的是给畜禽使用药物的方式,如口服、肌内注射、静脉注射等,很多农村的兽医不了解不同的药物需要不同的用药途径,而用药途径直接影响到用药的效果。用药途径不当,可能会造成为动物治疗的药量不够或因为注射部分的错误,达不到治疗的目的。

2 畜禽疾病防治中的对策

2.1 提高农村禽畜养殖户的疾病防治的意识

要想从根本上预防畜禽疾病的发生,就要提高农村畜禽养殖户的畜禽防治意识,只有他们的意识提高了,才会了解畜禽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地方政府要加大对畜禽养殖户的培训力度,将畜禽养殖的疾病预防列入到培训工作中的重点,让每个畜禽养殖户都能够准确的掌握。

2.2 对农村的兽医进行系统、理论的培训

农村兽医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畜禽疾病的防治缺乏系统的、理论的学习和掌握,因此,我们要对农村的兽医进行系统、理论的培训,务必使他们掌握系统、理论的知识,这样才可能更好的为农村畜禽养殖户服务。

2.3 农村兽医应该努力的提高自身的临床技术水平

农村兽医应多多学习畜禽疾病防治的理论知识,在工作中多多的进行经验总结,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的提高自身的临床水平。

3 结语

农村兽医虽然受教育水平和理论知识的缺点所限,在畜禽防治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和误区,但农村兽医却是农村养殖户的主要服务人员。地方政府一定要多对兽医进行培训,加强兽医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兽医本人一定要为努力提高自身的水平而不断的进行经验总结,丰富自己的兽医诊治水平。

参考文献

[1] 任小如.对基层兽医防治禽病现状的调查[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2000,(2):12.

[2] 陈克,李艳菊,王国超.基层兽医临床常见的错误疗法[J].河南畜牧兽医(综合版),2009,(3):19.

[3] 张先鑫,刘丰杰.浅谈基层兽医如何减少临床误诊[J].贵州畜牧兽医,1999,(6):20-21.

生物农药论文第6篇

苏云金芽孢杆菌毒素受体鞘糖脂的研究进展李拓 王沫 王少丽 吴青君 徐宝云 张友军 (13)

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DTCs)杀菌剂残留分析方法综述马婧玮 潘灿平 张玲 张军锋 (22)

第一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成立康澍(供稿) (21)

《农药学学报》2010年第12卷稿约 (F0003)

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贵州大学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 (F0004)

相关信息及其他

《农药学学报》荣获2009年度“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 (30)

《农药学学报》编辑部启用远程稿件采编系统 (60)

研究论文

壳寡糖希夫碱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对烟草花叶病毒的抑制活性杨楠 徐翠莲 杨国玉 赵铭钦 刘善宇 (31)

甘氨酸法合成草甘膦中由甲醛引发的副反应研究黄明 尹应武 查正炯 (37)

啶菌噁唑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菌作用研究陈凤平 韩平 张真真 刘君丽 刘西莉 (42)

降解菌2N3对被氯嘧磺隆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汪佳秀 张祥辉 穆文辉 张浩 (49)

反应时间、芯壁比及表面活性剂用量对阿维菌素微囊制备的影响滑海涛 李敏 翟晓曼 曲文岩 折冬梅 李凤敏 黄啟良 (54)

烯效唑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表征及其生物活性朱晓峰 段留生 谭伟明 李召虎 田晓莉 王保民 (61)

5%醚菊酯展膜油剂配制及其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冯超 杨代斌 袁会珠 (67)

复合改性粘土对除草剂2,4-D的控制释放作用研究吕金红 李建法 王杰 薛琴 吴丽琴 (73)

光散射技术在4.5%高效氯氰菊酯水乳剂物理稳定性研究中的应用郭勇飞 尹明明 陈福良 (79)

己唑醇微乳剂的低温稳定性研究张大侠 徐加利 张源 王伟 刘峰 (85)

研究简报

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的简易合成法陈海滨 杜永均 (90)

防治白菜根肿病的药剂筛选李妍 谢学文 石延霞 向文胜 李宝聚 (93)

乙烯利对昆明种小鼠的氧化应激作用王蓓 赵文 梁淑珍 李慧玲 王广娟 (97)

纳米SiO2表面改性及其对阿维菌素吸附性能的影响刘琪 崔海信 孙长娇 黎汉生 顾微 林春梅 (101)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小麦中2甲4氯残留赵慧宇 薄瑞 薛佳莹 葛静 刘丰茂 (105)

杂草对AHAS抑制剂的抗药性分子机理研究进展隋标峰 张朝贤 崔海兰 张猛 黄红娟 魏守辉 (399)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结构修饰及相关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梁德胜 金淑惠 段红霞 (407)

国内外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现状与发展趋势宋稳成 单炜力 叶纪明 李子昂 周志强 潘灿平 (414)

研究论文

含香豆素基团的二氯丙烯类衍生物的合成及杀虫活性田辉凯 时凤霞 刘婷 倪珏萍 马海军 杨春龙 (421)

亚致死浓度多杀菌素对西花蓟马解毒酶系活力的影响龚佑辉 吴青君 张友军 徐宝云 (427)

水稻稻瘟病菌不同发育阶段对7种QoI类杀菌剂的敏感性王海强 周俞辛 王景元 刘西莉 (434)

基于复合纳米微粒修饰和磁性分离富集的一次性有机磷农药酶传感器杨欣 巫远招 谢东华 闻伟刚 干宁 (441)

百菌清、腈菌唑和吡唑醚菌酯在草莓中的残留及其风险评估张志恒 李红叶 吴珉 袁玉伟 胡秀卿 郑蔚然 (449)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析乙螨唑在柑桔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王蒙岑 吴慧明 刘少颖 求银园 朱烨操 朱国念 (456)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产品中7种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惠芸华 沈晓盛 冯兵 于慧娟 (462)

多菌灵在浙麦冬及其土壤中的消解动态研究魏厚道 林建 王天玉 吴加伦 (467)

两株拟除虫菊酯类农药高效降解菌混合降解性能研究廖敏 张海军 马爱丽 谢晓梅 (472)

含有机硅助剂的阿维菌素微乳剂的研制陈福良 尹明明 尹丽辉 彭树初 于春欣 (480)

中化化工科学技术研究总院关于召开“第五届全国农药创新技术成果交流会”的通知 (486)

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的微胶囊化及其对蛴螬的防治效果陈列忠 陈建明 赵敏 张珏锋 何月平 (487)

复凝聚法制备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囊黄彬彬 骆桂红 童小钰 吴刚 (493)

研究简报

二异丙基磷酸酯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杀螺活性赵青霞 高琼 严相平 戴建荣 刘宇 王浦海 (499)

4-甲基-2-(1H-吡唑-1-基)-噻唑-5-甲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杀菌活性许天明 郑志文 窦花妮 胡伟群 姚魏 (503)

芒果炭疽病菌的抑菌植物筛选及肉桂油抑菌活性测定何衍彪 郭培钧 赵艳龙 常金梅 何庭玉 詹儒林 (507)

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中氯化苦残留汤珏婷 王秋霞 王方艳 毛连刚 侯明生 曹坳程 (511)

土壤中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的残留分析罗惠莉 杨仁斌 徐浩然 傅强 (515)

BCPC Congress&Exhibition 2010年将移师英国伦敦举行杨新玲 (510)

获得提名的14篇论文名单 (F0003)

《农药学学报》创刊10年10篇优秀论文获奖名单 (F0003)

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 贵州大学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 (F0004)

农药学学报第11卷(2009年)总目次

美国农药生态风险评价技术顾宝根 程燕 周军英 王慧敏 陈隆智 袁善奎 (283)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在农药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张晓光 刘洁翔 范志金 王海英 (291)

相关信息及其他

“2009年首届农药科学全国博士生研讨会”会议纪要杨新玲 (290)

“禁限用农药替代品种及毒死蜱产业发展国际论坛”在上海举办 (311)

首届“中日韩农药科学2009研讨会”通知 (356)

《第十一届全国农药学科教学科研研讨会》第一轮通知 (387)

研究论文

高锰胁迫下草甘膦对空心莲子草体内莽草酸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喻亮 朱金文 吴志毅 翁晓燕 苟萍 朱国念 陈学新 (298)

杀虫剂混合使用的增效作用评判分析顾中言 许小龙 徐德进 徐广春 (304)

20%唑菌酯悬浮剂对黄瓜霜霉病的作用方式乔桂双 王文桥 韩秀英 张小风 马志强 刘长令 (312)

三唑磷与氟虫腈复配对粘虫的增效机理研究余海明 魏方林 朱国念 (317)

两种外源二型硫酯酶TEII对链霉菌NRRL8165产生阿维菌素的影响宁婷婷 唐功利 陶黎明 (323)

甲基对硫磷降解菌PF32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研究许育新 冯昭中 陆鹏 张隽 李顺鹏 黄星 (329)

苦皮藤素在水体中的稳定性及水解产物结构研究刘伟 姬志勤 魏少鹏 吴文君 (335)

浸果处理后苯醚甲环唑在柑橘贮藏过程中残留量的变化王军 温家钧 花日茂 汤峰 边侠玲 岳永德 (341)

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法测定土壤中的矮壮素残留郭幸丽 秦冬梅 徐彦军 韩丽君 江树人 (346)

苹果、香蕉和柑橘中腐霉利等4种防腐保鲜剂残留分析方法徐国锋 聂继云 李静 李海飞 王孝娣 毋永龙 (351)

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快速测定小麦中的咪鲜胺残留程莉 董丰收 刘新刚 郑永权 陈武瑛 王晨蕊 王相晶 (357)

咪鲜胺及其代谢产物2,4,6-三氯苯酚在蘑菇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柳训才 沈敏 李胜清 陈浩 (362)

雷公藤组培产物中雷公藤甲素和总生物碱含量的测定李琰 冯俊涛 史晓燕 吴勇延 张兴 (367)

多因素试验设计方法在农药微乳剂配方研制中的应用研究魏方林 吴慧明 程敬丽 刘迎 朱国念 (373)

一种复合型成膜剂的成膜性能测定及其对生防菌抑菌活性的影响姚丽霞 武占省 李春 (381)

研究简报

单嘧磺酯的HPLC/MS/MS研究蔡飞 陈建宇 王海英 李正名 (388)

乳液聚合法制备阿维菌素微胶囊及其生物活性研究宋倩 梅向东 黄啟良 王忠跃 宁君 (392)

灭蚊幼球形芽孢杆菌漂浮颗粒剂研制与应用苏建坤 朱锦磊 白和盛 蔡扬生 (395)

主编寄语 (F0002)

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 贵州大学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 (F0004)

杀虫剂分子靶标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研究进展封云涛 徐宝云 吴青君 王少丽 常晓莉 张友军 (149)

浊点萃取法在农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马立利 秦冬梅 简秋 李莉 王素利 刘丰茂 (159)

相关信息及其他

第十二届IUPAC农药化学国际会议将在墨尔本召开刘丰茂 (158)

新型杂环杀菌剂及其组合物王元荪 (207)

硫代乙氧基有机磷类农药残留的免疫抗体制备方法王元荪 (224)

第一届国际作物保护科学大会论文征集 (229)

第一届国际作物保护科学大会敖聪聪 (234)

国际食品法典农药残留委员会(CCPR)第41届年会在北京召开潘灿平 (243)

蜘蛛体内消化酶活性的快速检测方法——四维信息法王元荪 (249)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第一轮通知 (268)

旨在终结有关UHPLC的争论,安捷伦科技推出全新产品——Agilent 1290 Infinity液相色谱仪 (278)

《农药学学报》2009年第11卷稿约 (283)

研究论文

新型茉莉酸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的QSAR研究李祖光 陈可先 谢海英 陈可洋 沈德隆 (166)

咪唑啉酮类簇合物的合成及其除草活性马洪菊 曹坳程 梅向东 宁君 李永红 (176)

抗残杀威和敏感家蝇乙酰胆碱酯酶生化特性研究袁建忠 孙晓琴 唐振华 陶黎明 (181)

嘧菌酯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抗菌活性及抗菌机制研究冯希杰 马慧霞 陈长军 周明国 (186)

麦田抗性生物型猪殃殃对苯磺隆的抗性机制彭学岗 王金信 刘君良 杨纪辉 (191)

新化合物HIA-1的除草活性评价段敏 王金信 贺红武 孙健 杨娜 吴翠霞 彭浩 (197)

抗苯醚菌酯(ZJ0712)小麦白粉病菌突变体的诱导及其生物学特性胡伟群 陈定花 朱卫刚 陈杰 (203)

新化合物HNPC-A3066的杀螨活性及田间防治效果研究裴晖 欧晓明 王永江 喻快 林雪梅 柳爱平 (208)

芒果苷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抑菌作用机制初探宋风平 王树桐 胡同乐 魏建健 曹克强 (213)

喷雾和灌根施药后吡虫啉在番茄植株中的分布及其对烟粉虱的防效宗建平 魏书娟 王景阳 罗万春 (219)

苦皮藤内生真菌Hd3菌株抑菌活性成分分离及结构鉴定张继文 杨春平 姬志勤 魏少鹏 吴文君 (225)

松油烯-4-醇对淡色库蚊的熏蒸毒力及对其Na^+,K^+-ATP酶的抑制作用马志卿 栾正春 张兴 (230)

短瓣金莲花提取物分离、鉴定及其对甜菜夜蛾酚氧化酶的抑制活性杨帆 刘召阳 刘伟 杜磊 薛超彬 罗万春 (235)

绒叶泡桐花中除草活性成分的分离与除草活性袁忠林 罗兰 臧爱梅 孟昭礼 (239)

培养条件对枯草芽孢杆菌G8抗菌蛋白含量的影响及蛋白液对黄瓜菌核病的生防效果石怀兴 尚玉珂 季静 慕卫 刘峰 (244)

氟虫腈药液在水稻叶片上的沉积特性研究朱金文 周国军 曹亚波 戴余有 朱国念 (250)

40%毒死蜱乳油在桑园使用后对家蚕的影响评估林小丽 单正军 韩志华 田丰 (255)

溴氰菊酯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研究张帮红 施海燕 王鸣华 (261)

乙草胺在水稻环境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李恒 杨仁斌 盛莉莎 傅强 (269)

氰氟草酯水解动力学研究赵莉 樊晓青 朱国念 (274)

研究简报

N-(2,5-二氯苯基)-6-氯-2-(4,6-二甲氧基-2-嘧啶氧基)苄胺的合成及除草活性许勇华 吕强 台文俊 唐庆红 陈杰 (279)

中国农业大学应用化学系农药分析与环境毒理实验室 (F0004)

中国工程院院士 南开大学教授 李正名先生题词 (I0001)

贺《农药学学报》创刊十周年 (I0005)

主编寄语 (I0006)

Hydantocidin及其立体异构体的合成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王进敏 匡宇 韩金涛 王明安 (1)

含4-正庚/正辛氧基苯基杂环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王宝雷 马瑞典 赵卫光 李正名 李永红 (13)

1,2,3-噻二唑联-1,2,4-三唑衍生物的合成及抑菌活性 杨知昆 张海科 范志金 米娜 宋海斌 尤进茂 孙学军 (19)

新型含哒嗪酮环酰肼类化合物的合成和生物活性研究凌云 陈海锋 刘佳 杨新玲 (25)

取代苯氧基三唑并嘧啶类化合物的合成及除草活性研究陈琼 刘玉超 张明智 杨光富 (31)

苯甲酰脲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杀虫活性张文文 郑震 彭延庆 徐晓勇 李忠 (36)

吡啶衍生物研究(Ⅻ):2-(2-芳氧基吡啶-4-甲酰氧基)丙酸酯的合成及除草活性 冉兆晋 倪汉文 段红霞 李楠 董燕红 傅滨 肖玉梅 (41)

氟虫腈硫代磷酸酯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胡丽华 杜晓华 徐振元 (47)

N-苯基氨基邻苯二甲酰亚胺衍生物的合成及初步杀虫活性柳明 崔永亮 段又生 芮昌辉 王敏 刘尚钟 (51)

4-烃氧亚氨基己内酯的合成与杀菌活性肖炎双 闫晓静 徐彦军 袁会珠 吴景平 王道全 梁晓梅 (55)

低温胁迫下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种子包衣对玉米种子出苗和幼苗的影响王雅玲 杨代斌 袁会珠 闫晓静 齐淑华 (59)

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微囊化及释放特性徐妍 吴国林 吴学民 秦玉川 (65)

相关信息

《农药学学报》2009年增刊——《中国农药学学科发展史料汇编》征稿启事 (24)

《农药学学报》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版) (30)

欢迎订阅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农药学学报》 (46)

关于召开“第八届全国新农药创制学术交流会”的通知 (149)

专论与综述

稻瘟病化学防治药剂的历史沿革与研究现状张传清 周明国 朱国念 (72)

研究论文

杠柳苷类化合物电喷雾多级质谱裂解行为研究师宝君 刘健 魏少鹏 坦志勤 胡兆农 吴文君 (81)

棉田除草活性化合物SIOC0426生物活性初步评价台文俊 陈杰 徐小燕 刘燕君 许勇华 唐庆红 (87)

苏云金芽胞杆菌GS8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其cry基因型鉴定刘廷辉 郭巍 申建茹 (92)

种衣剂对山农饲玉7号玉米幼苗生长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房锋 姜兴印 纪春涛 聂乐兴 吴淑华 张鹏 (98)

天然化合物丁香酚对灰葡萄孢菌丝脂质过氧化和膜损伤的影响王春梅 张杰 陈浩 石志琦 范永坚 (104)

夹竹桃叶提取物对福寿螺的杀螺活性董道青 陈建明 俞晓平 陈列忠 (109)

作物和土壤中乙酰甲胺磷及其代谢物甲胺磷消解研究 吴珉 胡秀卿 赵华 朱亚红 徐浩 平立凤 王新全 (114)

三种除草剂对大型潘Daphnia magna存活、生长和繁殖的影响张欣 赵文 徐峰 (121)

三唑磷原药及其中相关杂质治螟磷的水解特性研究秦曙 乔雄梧 王霞 王静 马利平 (126)

生物柴油作为精喹禾灵乳油中二甲苯替代溶剂的应用初探刘跃群 李艳芳 郭天娥 刘峰 (131)

研究简报

噻唑膦对冬暖式大棚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纪春涛 姜兴印 皤锋 张鹏 聂乐兴 吴淑华 (137)

灰葡萄孢菌对啶菌噁唑的敏感性基线及抗药突变体的诱导与生物学性状马建英 马志强 王红刚 王文桥 韩秀英 张小风 (141)

两种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和3种农药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与联合毒性研究吴声敢 吴长兴 陈丽萍 苍涛 俞瑞鲜 王彦华 赵学平 (145)

《农药学学报》2008年第11卷稿约 (151)

《农药学学报》茁壮成长的十年 (F0002)

中国农业大学应化系农药环境评价实验室 (F0003)

生物农药论文第7篇

【关键词】无公害农药;北五味子白粉病;土壤微生物

人类在开发和利用土地的同时,不可避免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土壤中酶的活性。当前,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农药的广泛使用,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最主要因子。在土壤环境中,土壤酶是参与土壤新陈代谢的主要物质,同生活着的微生物细胞一起推动着土壤中物质的转化,同时,在碳、氮、硫、磷等各类元素的物质循环中扮演者重要的作用。因此,农药进入土壤后,与土壤酶产生相互作用,使土壤生理生化性状发生改变,土壤环境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影响。农药对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已成为国际上对农药生态安全的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1-2]。北五味子Schizandrachinensis是东北地区主要的药用植物,有关无公害农药防治北五味子白粉病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的研究未见报道。该项研究通过利用6种无公害农药防治北五味子白粉病后,农药对土壤中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科学合理的应用无公害农药防治北五味子及其它食用药用植物病害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供试土样

实验所用土样均采于黑龙江省林副特产研究所(牡丹江市)药用植物种植基地的防治北五味子白粉病试验区。试验共设6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土壤样品的取样利用5点法,取0~25cm处耕层土壤,置室内风干,过筛 (筛孔直径1mm),除去植物根茎、枯枝落叶等,而后放入4℃冰箱贮存。

1.1.2供试药品及实验方法

(1)供试药品:木霉菌、三唑酮20%乳油、多抗霉素、天音12.5%乳油、井冈霉素和良美可湿性粉剂。实验方法:采用微生物用平板涂抹法、苯酚钠次氯酸钠显色法、甲簪(TPF)比色法、磷酸苯二钠比色法、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和茚三酮比色法[3-6]。

1.2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利用Excel和SPSS18.0对试验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2.结果与分析

利用6种无公害农药防治北五味子白粉病后,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多样性在农药的影响下,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以及微生物总数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土壤细菌数量变化最显著 (表4-1),研究结果表明,6种无公害农药处理对土壤中细菌的影响分别较真菌、放线菌的影响明显,分别高1.96~2.10、1.0~1.49倍;与对照相比,不同农药处理土壤中细菌数量与土壤微生物总数差异显著,不同农药处理后土壤中微生物多样性指数表现为上升。研究还发现,不同农药处理后,土壤中土壤微生物的组成及土壤微生物各种群数量发生了变化。

表4-1 6种无公害农药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注:表中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0.05水平差异显著。

3.结论与讨论

在6种无公害农药防治北五味子白粉病后,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在微生物总数中所占比例都不同程度的发生了变化,同时,多样性指数也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降低现象,说明无公害农药在防治北五味子白粉病后,土壤微生物群落在结构和组成上发生了变化,为科学利用农药奠定了理论依据。土壤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受土壤环境中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主要原因在于微生物之间存在的复杂的互作机制,我们并不能简单地归纳为农药作用发生了变化。本项研究中6种无公害农药防治北五味子白粉病后,均不同程度的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长,研究结果显示,6种无公害农药对土壤中微生物影响大小的顺序依次为:细菌>放线菌>真菌。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环境中土壤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土壤性状及土壤肥力主要因素之一。在林业生产实践中,应遵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科学合理的选择和使用农药,最大程度的降低和减少农药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科]

【参考文献】

[1]朱南文.乐果对微生物和酶的影响[J].上海环境科学[J].1997,16(4):43-47.

[2]BABICHE.STOT G.Developing standard for environmental toxicants:the need to consider abiotic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microbe mediated ecological pro-cesses[J].Environ Health Perspect,1983,49:345-353.

[3]劳家柽.土壤农化分析手册[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

[4]马晓乾,范海娟,赵红盈等.光肩星天牛产卵分泌物对刻槽微生境的影响[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32(5):63-66.

生物农药论文第8篇

关键词 水稻;稻纵卷叶螟;12%氟虫双酰胺·甲维盐微乳剂;药效

中图分类号 S481+.9;S435.1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0-0159-01

为提高水稻稻纵卷叶螟的大面积防治效果,保证水稻食用的安全性,笔者于2011年进行12%氟虫双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中农001杀虫剂,以下简称12%氟虫双酰胺·甲维盐微乳剂)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的药效研究,为该药剂的推广使用及生产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淮安市淮阴区吴集镇振兴村所属的责任田,土质为砂土,施肥水平一致,前茬小麦。

1.2 试验材料

供试药剂:12%氟虫双酰胺·甲维盐微乳剂(中农住商(天津)农用化学品有限公司)、20%氟虫双酰胺水分散粒剂(日本农药株式会社生产)、25%毒·辛乳油(7%毒死蜱,18%辛硫磷,江西万德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速捷(高效植物油助剂,Janson technology Inc.生产)、有机硅(加乐好,Siltech. Inc. Canada生产)。供试水稻品种:淮稻8号(中熟中粳品种)。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7个处理,即12%氟虫双酰胺·甲维盐微乳剂300 mL/hm2(A)、12%氟虫双酰胺·甲维盐微乳剂225 mL/hm2(B)、12%氟虫双酰胺·甲维盐微乳剂150 mL/hm2+速捷450 mL/hm2(C)、12%氟虫双酰胺·甲维盐微乳剂150 mL/hm2+有机硅150 mL/hm2(D)、20%氟虫双酰胺水分散粒剂150 g/hm2(E)、25%毒·辛乳油1 500 mL/hm2(F),以清水作对照(CK)。试验区每个处理200 m2,空白对照区面积50 m2。

1.4 试验方法

采用旱育秧方式,5月5日落谷,6月10日移栽,9月1日上午(稻纵卷叶螟卵孵盛期)采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对水750 kg/hm2均匀喷雾,处理前进行基数调查。9月8日左右齐穗,10月5日每小区5点取样,每点调查5丛,共查25丛,统计卷叶率,与对照区卷叶率比较,计算相对防效,同时调查卷叶内有虫率,计算公式如下[1-2]:

防治效果(%)=100

式中:CK—空白对照区药后卷叶率;PT—药剂处理区药后卷叶率。

药后不定期观察药剂对作物有无药害,记录药害的类型和程度。一般用以下方式记录药害:①如果药害能被测量或计算,要用绝对数值表示,如株高等[3]。②按照药害分级方法记录药害情况。各级别药害程度:无药害;轻度药害:不影响作物正常生长;中度药害:可复原,不会造成作物减产;重度药害: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对作物产量和质量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严重药害:作物生长受阻,作物产量和质量损失严重。③将药剂处理区与空白对照区比较,评价其药害百分率。同时,要准确描述作物的药害症状(矮化、褪绿、畸形等)。此外,还要记录对作物有益的影响(如加速成熟、增加活力等)。另外,还要观察记录对其他病、虫害的有益和无益影响,以及对其他非靶标生物的影响,如对野生生物、鱼和有益昆虫的任何影响[4-7]。

1.5 试验期间天气情况及田间管理

施药前采取漫灌保持浅水层,药后保持田间湿润。施药当天气温在26~29 ℃,晴,东风3~4级,药后3 d内无降雨。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作物的安全性

观察表明,不同药剂处理均对供试水稻无不良影响,水稻无药害症状表现。试验期间对水稻生育进程如抽穗、结实、熟期等调查,同对照区相比较,无明显差异;对其他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无明显影响,直观上发现处理E对稻田蜘蛛无明显影响,其他处理蜘蛛种群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8-10]。

2.2 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

由表1可以看出,不同处理对稻纵卷叶螟均有一定防效,其中以处理D防效最好,达到91.28%,处理E次之,为83.38%,处理F防效最低,仅为44.96%,表明12%氟虫双酰胺·甲维盐微乳剂与有机硅配施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最佳。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以12%氟虫双酰胺·甲维盐微乳剂150 mL/hm2+有机硅150 mL/hm2对水稻稻纵卷叶螟的防效最好,显著高于其他药剂的防效,宜大面积推广应用。

4 参考文献

[1] 许志刚.普通植物病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78.

[2] 韩召军.植物保护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 胡春和,张晶.农药残留分析检测技术新进展[J].温州农业科技,2009(2):7-9.

[4]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水稻病虫防治分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5] 周宇杰,徐铁平,陈月娣,等.四种药剂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药效试验[J].江西农业学报,2011(1):113-114.

[6] 陈贤清,申群芳,张志元.苏云甲SC防治稻纵卷叶螟田间试验初报[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4):84-85.

[7] 许志刚.普通植物病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78.

[8] 韩召军.植物保护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