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服务行业风险分析

服务行业风险分析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22 09:32:11

服务行业风险分析

服务行业风险分析第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服务外包;评价体系;风险控制

JEL分类号:G21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2)07-0105-04

一、文献回顾

国内外对于服务外包领域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但是在金融服务外包方面的研究则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大量的研究主要从金融服务外包的动因人手研究金融服务外包的相关问题。

李元旭和吴晨(2000)认为金融服务外包是商业银行的一种商业战略。这一决策的动因是控制运营成本。陈菲(2005)从内部动因和外部动因两方面分析服务外包的动因。认为内部动因包括成本控制与提升核心竞争力;而外包动因则包括:技术动因、经济动因和市场动因。杨琳(2009)提出降低成本,专注于核心业务,释放资金用于其他项目,获得世界一流的业务能力等四方面因素是眼下金融服务外包的主要推动力。曾康霖和余保福(2006)认为,金融企业通过金融服务外包可以从提升组织竞争力、规避经营风险、降低经营成本等方面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许小苍和焦勇兵(2007)认为降低成本、转移风险、突出核心竞争力、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业务创新、提高劳动效率、企业自身能力有限等原因将促使企业选择金融服务外包。

曹淑艳(2009)将商业银行进行的金融外包服务按照服务外包的分类,分成以下三种类型(表1):

根据德勤会计事务所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进行外包的金融机构平均可以节省39%的成本,其中25%的被调查机构认为他们的成本支出节省了超过50%。陈菲(2007)通过对财务绩效、运作绩效、竞争绩效3个指标的考察,通过因子分析和信度分析对服务外包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了计量分析。得出企业可以进一步对更多业务进行外包,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绩效的结论。

在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的分类界定上,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为主导的“联合论坛”出台的《金融服务外包文件》将金融业务外包风险概括为10项。在此基础上,国内学者吴更仁(2007)把金融服务外包风险定义为6类。王铁山等(2007)的研究将风险的表现形式与常见的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相结合。唐柳等(2009)则通过对金融服务外包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将战略决策风险、财务风险、人力风险和管理风险归为内部风险,而系统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以及服务商风险则归为外部风险,并进一步得出了金融服务外包风险是一种项目风险的结论。

对于金融外包过程中的风险度量与控制的研究,吴更仁(2007)较为系统地提出了金融服务外包的风险防范与管理。唐柳等(2009)在分析金融服务外包风险治理特性和治理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了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的管理框架。蒋欢(2005)则在需要对风险的重要性进行衡量与排序的前提下,运用了风险矩阵法进行衡量并排序,而唐柳等(2010)在基于风险矩阵法的风险重要性度量基础上,进一步设计了银行业服务外包的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本研究把不同分类的风险作为银行绩效的驱动因素,不同的风险事件作为测量因子,通过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直接反应风险一绩效各个构件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理论假设与模型构建

为便于与国际通行的研究思路接轨,本文以巴塞尔委员会出台的《金融服务外包文件》中对风险的分类为依据进行分析。结合商业银行服务外包的特点,将服务外包的主要风险归纳为以下6类:

(1)战略风险:商业银行与外包商的战略目标不一致;商业银行对外包商的检查和监控不力;外包商偏离商业银行的战略目标。

(2)财务风险:由于金融服务外包造成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下降,营运资金不足,资产负债率过高,综合盈利能力下降。

(3)人力风险:商业银行的雇员因外包而引起工作安全感缺失,出现工作误差,降低生产率:雇员因外包产生的报酬变动,重新选择岗位。

(4)操作风险:外包商因技术故障、操作差错、内控不严导致客户资料保密性受损;外包商无充足的财力来完成外包工作;外包商存在欺诈或错误。

(5)信用风险:外包商不严格执行或不执行合同:信贷评估不当;应收账款质量下降。

(6)系统风险:市场结构不合理,市场狭小;相当的法律制度不健全,被少数供应商形成市场垄断和对供应商产生过大的依赖带来的风险。

根据前文描述,商业银行进行金融服务外包,只有在控制过程中各种风险的前提下,结合外包商的经验以及信誉等才能保证达到提高银行绩效表现的目的。为了进一步展开对商业银行服务外包风险度量与控制的研究,作出如下假设:

本文针对银行内部提出三项风险,战略风险是指商业银行与外包商的战略发展不一致带来的不安定情况;财务风险是指因外包导致的银行的财务问题:人力风险是指服务外包导致的银行员工工作的不安全感。这三个方面都会对绩效表现产生负面影响,故作如下假设:

H1:战略风险对银行的绩效表现存在负相关影响

H2:财务风险对银行的绩效表现存在负相关影响

H3:人力风险对银行的绩效表现存在负相关影响

外部环境也对银行绩效表现存在负相关影响,系统风险主要指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等;操作风险针对外包商的技术与实力;信用风险指外包商对于合同的履行问题。这三个方面从侧面影响银行绩效,故作如下假设:

H4:系统风险对银行的绩效表现存在负相关影响

H5:操作风险对银行的绩效表现存在负相关影响

H6:信用风险对银行的绩效表现存在负相关影响

基于上述研究假设,本文构建了研究商业银行服务外包风险的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三、实证研究

1、问卷设计与调查。

问卷采用Likert五级量表的形式,根据被调查者对陈述的认同程度确定为(1,2,3,4,5),分别表示(完全不同意,不太同意,一般,基本同意,完全同意)。同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将风险因素的影响进行量化分析。但各项风险因素所代表的风险事件是抽象的。无法进行量化分析,为此,将各项风险因素所包含的风险事件抽象为该事件发生后影响程度的大小。比如,代表A1的风险因素是外包商偏离商业银行的战略目标,将其抽象为银行战略目标的被偏离程度(如表2所示)。

我们在中国银行镇江市分行进行了预调研(n=40),调研者主要为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中基层管理者。在预调研的基础上,对问卷进行了精简,筛选出以下(如表2所示)的18个指标来衡量六个要素。

预调研后通过实地走访、Email发送问卷等方式进行了正式调研。调研对象主要包括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在内等11家银行的在职管理人员,在职时间全部都在两年以上,从时间角度确保受访者具备一定的经验,进一步提高问卷有效性。本次调研跨越多个部门,从不同角度收集关于服务外,包的资料,以求获得全面的服务外包资料。本次调查总计发出问卷250份,收回有效问卷237份。问卷有效率为94.8%。

2、数据处理与分析。

问卷统计采用SPSS、AMOS等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对包括背景信息在内的问卷数据进行数学统计,计算,最终体现到模型中。

单维构念的效度通过方差解释量来评价,信度通过Cronbacha系数来评价(表3):

在Likert量表法中常用的检验信度的方法为“Cronbacha”系数。一份信度系数好的量表或问卷,其总量表的信度系数最好在0.80以上,如果在0.70至0.80之间,还算是可以接受的范围;如果是分量表,其信度系数最好在0.70以上,如果是在0.60至0.70之间,还可以接受使用,如果分量表(层面)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0以下或总量表的信度系数在0.80以下,应考虑重新修订量表或增删题项。

从表3中可以看出,各维度的方差解释量都超过了0.4,这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聚合效度。

3、假设结果检验及分析。

运用SMART PLS软件,将相关数据代入后,系统自动生成路径图和标准路径系数(如图2所示)。按照结构方程模型的假设检验标准,当估计值为正时,说明二者是正相关的,当估计值为负时,二者是负相关的;另外还要进行显著性检验,这和P值有关系。当P值在0和0.05之间时,一般认为是不显著的,这时候不能拒绝原假设;当P值大于0.05时,则认为是显著的,则要拒绝原假设。按照此标准对本文所提出的相关假设进行了验证。

服务行业风险分析第2篇

关键词:物流服务 供应链风险 风险控制

1 绪论

随着当今企业竞争之间日益加剧和客户需求的多样化,传统制造企业对服务越来越注重,能够深刻地理解服务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服务业在就业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全球产业结构向服务型经济在转型。目前全球经济增加值中有58%以上是由服务业所创造出来的,服务业的发展已成为衡量各国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物流服务供应链越来越成为企业供应链管理发展的重心,这不仅仅在于服务是物流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更在于服务对供应链绩效产生着相当大的影响,随着物流服务进入供应链管理时代,理论界和企业界已达成共识,那就是提高物流服务质量不仅能降低物流客户的生产经营成本,还能够满足最终客户的需求,进而为整条供应链上各个企业在能力、资源、成本以及差异化等方面带来强大的竞争优势。

2 相关基本理论

2.1 物流服务供应链内涵研究 虽然很多的国内外学者对服务供应链进行了研究,但是关于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研究还较少,因此关于物流服务供应链方面还没有达成统一的共识。集成物流服务供应商旨在为物流的需求方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因此,它是物流服务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很多专家指出,以物流服务集成商为核心,以顾客物流服务需求为动力,通过节点上的企业签署的契约有效地控制服务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并且实现了服务能力管理、流程管理、绩效管理以及价值管理从单一的物流服务分包商集成物流服务所需求的功能网链型结构模型,主要是通过整个链上所有物流资源实现的,这就是所谓的物流服务供应链。狭义的物流服务供应链是从上游的功能型物流企业到集成物流服务供应商,最后到下游客户所形成的网链供需合作结构;而广义的还可以延伸到更上游的物流设施设备以及信息技术等供应商,同时还包括为了实现一体化物流服务需求而相互配合的企业或部门而形成的合作结构。

2.2 供应链风险理论概述 20世纪末以及21世纪初,我国开始研究供应链的风险,一些专家从合作的角度出发将供应链的风险分为关系风险和绩效风险。这些专家认为,由于供应链企业之间由于缺乏有效沟通而导致信任缺失产生的风险为关系风险;而与合作情况没有关系的所有的能够导致供应链整体损失增加的危险就是绩效风险。对于供应链风险可以做以下理解:第一,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共同存在是供应链风险的来源;第二,供应链上的企业都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个企业出现问题都可能波及其他企业甚至导致整个供应链的破裂和失败。

3 物流供应链风险识别

3.1 物流服务供应链风险类别

3.1.1 来自于整个供应链之外的风险。不论是对于企业还是供应链来讲,环境风险都是外生的,由于很多因素都可能会导致环境风险,因此,从企业角度来看,环境风险不但是不可控制的,还是很难预测的。在2002年曾有人为了调查不同外部环境对供应链企业成员的影响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发现,英国2000年燃油涨价抗议示威活动对其影响最广泛,在受访者中82%的认为自己受到了影响,并且其中34%的受访者认为受到的影响较重,但是供应链上不同环节的企业受到的影响是不均匀的,供应商和制造商相对零售商和批发商而言受到的影响要小。这次事件不仅导致北美众多机场暂时关闭以及降低了边境的通关速度,最严重的是影响了全球的供应链。

3.1.2 来自企业外部、供应链内部的风险。第一,供应链的上游企业是供应风险的来源,主要包括了供应链的原材料、零配件、信息流动中潜在的或实际发生的扰乱。这种风险可能是由个体供应商引起的,也有可以是整个市场因素造成的,如果是个别供应商出现问题或出现生产质量问题以及跟不上科技发展要求等都是个别供应商的问题;专利权问题以及市场能力限制等都是供应市场的问题。第二,企业下游供应链的资金流、信息流以及物流潜在的扰乱是造成需求风险的主要原因。造成需求风险的原因有很多,如需求预测错误、过度削减存货水平、上下游企业缺乏沟通合作以及信息或物流的延误等。存在错误因素不一定会导致需求风险。有时企业正对下游需求的变化而进行的正常调整自身的安全库存也会导致需求的震荡。在供应短缺的时候企业就会向供应商下达多于实际需要的订单。但是当供不应求的情况逐渐消退时,很多企业由于下达了多于需求的订单就会发现自己的存货猛增。此外,很多企业为了节约成本都会进行批量订货,这种方式由于不能及时贴近市场变化也为增加需求变动提供了可能。最后,很多企业都希望通过市场需求预测而消除需求风险,但是每一级成员由于加进毁损或漏订等原因,一般都会向上一级供货商增加一定百分百的订货量。这样一直累加到供应链上游,增加的总量便十分客观。

3.2 物流服务供应链风险识别方法

3.2.1 历史数据分析。为了能够及时发觉产生重大负面效应的事件,我们需要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可以得到一些识别未来风险的启示。由于分析历史数据只能识别曾经发生过的风险,就有可能导致忽略未来发生的新型重大风险;在这,由于通常发生的并不是重要的风险时间,这就约束了我们对风险事件类型的认识。因此,在我们的历史数据中应当尽可能地包含同类型公司中曾发生的风险事件以有效解决这些弊端。

3.2.2 财务报表分析法。在识别和分析企业每项财产和经营活动可能遭受的风险时通过财务资料进行识别的分析方法就是财务报表分析法。由于各个企业的价值增值链组成了供应链,由于每个企业都会受到供应链风险的影响,因此,通过相应的财务报表能够反映出来。在识别和分析各企业的风险时借助财务报表,并通过归纳总结得到供应链的整体风险。

3.2.3 风险问卷法。在设计问卷时采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让供应链企业的各类员工填写问卷,让他们回答本企业面临的风险以及风险因素的方式即为风险问卷法。由于企业的基层员工熟悉业务运作的细节并且了解那些因素对供应链的影响最大,因此,让供应链企业的基层员工参与到供应链运作的各环节,不仅可以为管理者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更能够帮助管理者系统地识别风险和分析风险。

4 物流服务供应链风险控制措施

4.1 建立供应链风险分析系统。为了应对供应链风险,应该构建对供应链风险进行确认、评估、管理的系统,即供应链风险分析系统。风险分析系统应该包括风险分析与管理指导思想、风险分析与管理环境、风险分析与管理目标、风险分析与管理的理论方法和风险分析与管理解决方案几个基本要素。

4.2 建立灵活的信息共享机制。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损失也是很大的,因此,为了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损失,供应链的企业应当运用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共享平台,这样就可以从传输渠道上减少信息的不对称风险。如,采用不同的库存策略,减少牛鞭效应带来的危害,各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采用诸如VMI供应商在用户允许下设立库存、联合库存管理、多级库存优化与决策。

4.3 制定发生供应链风险的应急措施。由于供应链是庞大复杂的系统,往往不可避免地发生一些风险时间,因此,为了在无法避免风险的情况下将损失控制在企业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供应链上的企业必须对于风险有充分的准备并且提早制定应变的措施。尤其是对于那些供应链外部的风险,有时企业可能无法预先知道,因此当风险发生后,企业要运用各种控制工具,对损失的后果及时进行补偿,使其尽快恢复,免使企业遭受来自外部的风险。

5 总结

随着人类已经进入供应链时代,理论界和企业界已经达成共识。鉴于目前物流服务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发展态势以及我国物流服务供应链风险管理缺乏系统、整体性的控制方法的现状,在借鉴了国际上发达国家有关物流服务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方法及技术,吸取了国外在物流服务供应链风险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并结合了我国现有现实情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以使企业把物流服务供应链风险管理纳入企业战略执行的层面上来,将企业成长与风险相联,它的提出对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促进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春彦,孙明贵.两阶供应链系统中逆向物流的服务模式选择[J].价值工程,2007(08).

服务行业风险分析第3篇

一、人力资源外包中存在的风险

(一)企业管理能力的风险

企业是否具有人力资源外包管理能力是决定外包管理工作成败的重要因素,[3-4]这就要求企业要具有人力资源外包的决策能力,同时企业也应具有适应外包服务带来的变化的能力,以及外包合同谈判、管理和对外包服务商的监控管理能力。许多企业管理能力不足,导致对外包工作监督失控,产生风险。

(二)不能正确估计外包成本的风险

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外包的根本出发点是借助外包服务商的专业化和规模化管理,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所以,企业要在外包决策前进行正确的成本估算。此时的成本估算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显性成本主要是工资薪酬、硬件费用等,隐性成本主要是与外包商的关系维持、企业员工对外包工作完成的好评率等,很多企业往往只重视显性成本,忽视了隐性成本,造成外包决策风险。

(三)外包服务商的选择风险

人力资源外包工作的关键工作是外包服务商的选择。伴随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管理工作的需求增长,以及行业的低门槛准入现状,各种人力资源咨询公司、猎头公司扎堆出现,但是外包服务公司的管理水平并不相同。在外包公司的选择上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第一,企业缺乏对外包服务商的运行状况、背景、财务方面的了解;第二,决策层缺乏直接负责人对外包服务商详细了解,导致决策工作具有较大主观性。这都会影响外包商选择质量,降低企业效益。

(四)缺乏对外包服务商进行监控的风险

只有加强对外包服务商服务过程的监控,才能保证外包工作的服务质量。企业在监控过程中,首先要在合同中规定服务商的服务标准和服务目标,然后按照合同标准对服务过程进行监控,以促使服务商按照规定程序和标准,及时完成规定的工作量。

二、人力资源外包风险防范对策

(一)明确外包工作内容和服务目标

要想达到预定的外包工作目标,首先要明确人力资源外包工作的内容,分清哪些工作满足外包要求。涉及到企业商业机密或者服务商不能提供良好服务的内容不宜外包。但是例如员工引进、培训管理、工资发放等常规性工作内容可以外包。

(二)建立有效的外包风险预防机制

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外包工作之前,要设立专门的机构或者组织,以统筹管理外包工作决策、选择及策划。同时要在认清企业自身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外包工作可能存在的风险源以及风险发生概率,对风险发生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危害进行评估,明确外包工作中管理责任,通过制定外包风险预防机制,有效控制外包工作中存在的风险,降低外包风险损失。

(三)在外包合同中设立保密条款

企业向外包服务商提供的信息中,有的信息涉及到企业的商业机密,这些商业信息关系到企业的利益,要保证这部分信息不会在外包服务工作中泄露给第三方。所以,在制定外包合同时,要编写信息保密专用条款,限制外包服务商对机密信息的利用,降低商业机密泄露风险。

(四)系统分析外包工作,做好外包规划

人力资源管理中,由于不同职能领域内都或多或少存在管理风险,所以,在进行外包工作时,应在对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外包服务商的可获得性,另外应分析外包工作成本效益。外包服务商的选择决定了外包工作能否发挥成本效益,达到企业获益目标,所以,外包服务商市场的调查是服务商选择工作的先决条件。要想充分发挥企业和外包服务商的优势,全方位的研究分析和外包规划是外包工作的重要保障。

(五)建立外包工作激励机制和监控机制

在完成人力资源外包合同签订后,道德风险是管理工作中的主要风险。道德风险就是,在人力资源外包委托人和人签订合同后,当人力资源管理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由于委托人缺乏对人行为的直接监控,导致人可能会采取有损委托人利益的行为。为了预防道德风险的发生,企业不仅要在外包服务商选择时,详细了解服务商的服务信誉,还要制定相应的外包工作激励措施以及惩罚赔偿措施,同时建立服务全过程监控机制,以达到外包工作目标。

服务行业风险分析第4篇

【关键字】海外EPC项目;风险控制;工程承包;物流;设计

海外EPC项目的风险贯穿整个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投产及管理过程。企业的海外EPC项目由于跨国、跨文化等原因,在采购、运输、劳务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不论在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整个项目的实施质量、项目进度、项目成本,甚至整个项目的成败形成影响。因此对EPC项目各环节风险性质和风险控制方法进行分析,探讨风险控制方法,是改进海外EPC项目现状和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海外EPC项目的设计风险分析与控制

EPC项目的设计涉及到项目工程的采办、施工、投产等各个环节,设计的质量也必然会影响到项目工程的采办、施工和投产整个过程,同时对项目的进度和项目成本也会形成极大的影响。可见海外EPC项目的设计环节是决定整个项目成败的关键所在,企业应加强项目的设计管理,渗入分析海外EPC项目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有效的、具体的设计风险防范机制,以确保EPC项目的顺利进行。

(一)项目设计的概算漏项产生的风险及风险控制

在设计过程中,先由负责各项设计的设计人员根据项目工程的概算指标及相应指标预测出工程量,再由专门的概算人员利用相应的软件及指标计算工程费用。概算漏项风险的主要原因是设计人员和专业人员在施工设计未完成的情况下,仅仅根据初步设计做出概算,概算中的很多项目仅是根据大概估测,而没有足够的资料辅助概算的进行。这样所完成的将概算很容易发生漏项。加之企业对于国际工程项目的行业标准或惯例不够了解,就更容易导致概算漏项的发生。

有效避免设计中概算漏项的方法是在进行设计概算时先对海外类似的工程项目的项目概算及实际工程量分析、借鉴。

(二)工程设计与图纸不吻合

在进行项目工程设计时不仔细或太匆忙,导致设计方案与最初的工程图纸不吻合。如果在设计审核阶段未及时发现与图纸不符的问题,就会导致项目后期大量的错误施工、无用功,甚至有害工的产生,使整个项目失败。

控制设计中图纸不符风险的方法是在设计阶段和审核阶段,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设计和设计审核。

(三)设计中对可行性、方便性欠缺考虑

设计中未充分考虑施工及投产的实用性、可行性和方便性,会给施工过程造成不利影响,且增加施工风险、增加项目成本。

应在设计前期对相关案例和以往设计经验进行充分总结和分析,加强设计中对施工可行性、方便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考虑。

(四)流程不合理、不规范

由于设计及人员对流程设计欠缺考虑、对施工规范的疏忽、对原料和施工特点不了解或与业主未有效沟通,造成不合理、不规范的设计方案。

设计时应认真研究和分析此项工程所属范围及相关标准、规范,以及相关的案例等,并组织专家参与项目的设计和审查。

二、海外EPC项目的工程物流风险及风险控制

海外EPC项目多是复杂的大规模项目,项目所需的物资要经过多环节、长距离和多种方式的运输,期间还有报关报检、再加工、仓储等多种物流活动。我国企业在大型、复杂、长时间的物流活动上处于劣势,项目中的工程物流风险相对较高、较复杂。对EPC项目中的风险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有效的风险规避措施,是我国企业在EPC项目中应当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海外EPC项目中工程物流的风险分析

1、工程物流的质量风险

EPC项目工程物流中,由于所选的物理企业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等问题引起的物资不能按时到达、物资运输途中信息不明、货物本身或包装异常没有发现或上报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导致项目进度受到影响、运输途中发生货损或意外、期间发生的纠纷难以追究责任。

2、工程物流中的操作风险

由于相关文件的编制、填写、审查和申报等发生错误,未对有毒、危险、放射性货物做规范的保障处理和贴标识,为物资配备的运输工具、吊装工具和货物拼车不合理等原因导致的有毒、危险品货物事故,报关、清关不能通过,运输工具超载或配载不足造成运力浪费等问题。进而导致项目成本增加、工期延误、海关追责、与政府或承运人的法律纠纷,甚至合同终止、项目失败的结果。

3、工程物流中的安全风险

由于物流活动中服务商对工程材料缺乏了解或自身素质问题的违规操作、错误物流方案,企业缺乏与服务商的有效沟通和对服务商工作的有力监管,或运输途中的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货损货差、运输事故、人员伤亡,进而导致工期延误、项目成本增加、法律纠纷等问题。

4、物流服务商选择和管理风险

由于企业未选择合适的、有资质的物流服务商,未与物流服务商针对物资性质、工作要点及双方权责进行具体、明确的沟通商定,对服务商的物流工作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管理,导致项目成本增长、物流服务质量低下、服务商漫天要价的问题。

(二)海外EPC项目中工程物流的风险控制

1、工程物流的有效风险预防

承包企业应通过集约管理、专业掌控的方式针对物流中的易发风险进行有效的风险防范。

发挥承包商的物资规模化优势,加强对物资的集中化管理,将物资的分层管理委托于物流服务商和承运人,及时、有效地对各服务商的物流质量和总体状况进行了解和调控,实现承包商对物资的弹性管控。

在服务商的选择和管理上要特别重视。可采取招投标等方式公平、合理地综合选择有资质的服务商,并加强对服务商的管理、约束,是服务商有充分的决策权,又承担相当的责任。

2、有效风险转移

在物流合同中着重考虑风险条款,将不必要的、不确定的风险尽量转移给物流服务商。

在物资采购环节要熟悉不同贸易术语下的双方权责,尽量选择对企业有利的贸易术语进行采购,将风险转移给供应商,以降低自身风险。

在采购和运输等物流环节要合理预测物流过程可能发生的风险,选择购买合理的险种,并选择有过合作的、可靠的保险公司投保,将风险有效转移给保险公司。

在签订总承包合同时要明确物流中的各种风险的承担者,尽量将物流中的不可测风险转移给业主。

参考文献

[1]王云福.国际工程项目EP合同模式下风险管理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9.

[2]李华洋.国际工程EPC示范合同项下承包商风险分析与应对[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0.

[3]孙俊.国际EPC项目合同文件及其风险分析[J].江苏建材,2010,(4):59-62.

[4]杨秀梅.EPC总包方如何规避项目风险[J].建筑,2011,(23):39-40.

服务行业风险分析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5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1-0199-02:

一、引言

近几年,随着金融业竞争愈演愈烈,迫使商业银行不断创新以提升自身竞争力,而金融服务外包在此背景下得到了快速发展。但金融服务外包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商业银行降低成本、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同时,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不小的风险。金融服务外包风险不仅会严重影响金融机构的正常发展,同时也会对市场的稳定构成严重的威胁,为此金融服务外包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估、控制显得尤为的重要。

二、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的内涵

对金融服务外包的定义可以概括出金融服务外包是指金融机构将非核心业务或核心产品外包给服务商,主要的外包业务有:业务培训人员培训、后勤服务等日常业务的外包,也包括软件开发,信息处理等与IT相关的业务外包,还有ATM处理程序、票据支付相关的服务等的与金融产品相关的外包。本文以下提及的金融服务外包暂定为商业银行的IT服务外包及与金融产品相关的业务外包,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与这两项相关的金融服务外包业务风险管理。

三、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风险识别

(一)来自商业银行内部的风险

1、战略风险

战略风险是指由于商业银行管理者的错误决策而引发的风险,主要包括外包业务合同签订、执行不当产生的风险以及外包失败后的退出决策。合同风险指合同有关条款不规范规定以及双方责任划分不明确而引发的风险。退出决策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决策者对市场分析错误以及对自身核心能力把握不够准确做出退出决策。

2、人力风险

由于与外包商企业文化差异或是与外包人员沟通不畅而导致的人员流动性高或是由于员工素质低对商业银行造成损失的风险。

3、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自身内部财务出现危机而引发的风险。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的形式有合同以及合作战略联盟等,由于商业银行与外包商之间有经济往来,一旦一方的财务出现问题就会出现连带风险,使另一方出现不同程度的财务风险。

4、管理风险

(二)来自商业银行外部的风险

1、国家风险

国家风险是指由于外部不可控的市场环境影响,主要指的是商业银行将金融服务外包给国外的外包商,一旦外包商所在国的经济、政治、法律等环境发生变化,势必会导致商业银行在决策、交易过程中产生风险,从而使商业银行的利益受到损害。

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外包商在外包市场中由于环境的变化、市场结构的改变或是整个市场的利润空间的改变而引发的风险。例如外包服务商由于技术的创新,也就具备了和商业银行讨价还价的资本,商业银行的成本上升。

3、技术风险

由于科技的不断进步,外包商必须致力于技术创新,但一旦技术得到创新,外包商将会用其代替以往的技术,势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但信息技术已经潜入金融机构的各个领域,两者必不可分。

4、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是指外包商由于一些不可控的因素而不愿或者不能按照合同履行义务,由此而引发了违约风险,直接导致商业银行的外包业务的停滞。

四、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风险度量

(一)风险矩阵法

在识别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中的风险之后,需要对风险的大小进行评估。这就需要首先对金融服务外包过程中的出现的风险事件进行分析,对出现的风险评估其等级以及发生的概率,当确定风险等级R和风险概率P之后,RP得出风险等级量化值。首先我们对风险等级进行解释说明,如图4.1:

外包风险影响等级及解释说明

确定了五个风险等级,随之需要分析风险发生的概率,我们将外包风险发生的概率P分为五个区间,(0 ,10%),(11%,40%),(41% ,60%),(61% ,90%)和(91% ,100%),概率区间及其解释说明如图4.2:

外包发生风险概率的解释说明

当确定风险等级R和风险概率P之后,RP便是风险等级量化值,风险评价对照表如下4.3:

风险等级量化值对照表

当商业银行在外包过程中出现风险事件时,由相关专家先估算出风险等级以及风险发生的概率,然后对照上述列表确定风险的大小,及时采取措施将风险降为最低。但风险矩阵法有其自身局限性,它可以评估单个风险事件的风险却不能评估出银行外包的整体风险。

五、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管理的策略

商业银行必须加强风险意识,加强内外部的监管和建立风险管理系统。不仅如此,政府也应对金融服务外包充分的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消除风险或者是风险降到最低,使银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一)识别最合适的金融服务外包业务

在寻找最适合的金融服务外包之前,商业银行需要对自身核心竞争力及核心产品有全面的了解。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现状、充分考虑外部环境尤其是自身的信息安全的情况下做出金融服务外包决策。

(二)慎重选择外包服务商以及建立外包商评估制度

慎重选择外包商是商业银行实施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第一步,关乎外包活动的成败,因此外包商的选择至关重要。商业银行管理层应结合自身外包需求,充分考察市场对外包商的声誉、业务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等方便进行评级,做出最优的外包商。

(三)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商业银行在外包过程中需要将部分信息提供给外包商使用,这时银行的商业机密和重要信息可能就被外包商泄露给竞争对手,这样商业银行将面临知识产权纠纷,我国相关法律部门应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商业银行信息保密事项做出严格的规定。

六、结论

随着金融业竞争愈演愈烈,商业银行需要不断创新以提升自身竞争力,金融服务外包作为一种增强竞争力和增加效益的有效工具,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也都开始了不同程度的金融服务外包,虽然银行自身也对外包的风险做了或多或少的防范,但总体来说银行的风险管理还远远不够。在运用这样一种有效工具时应注意防范风险,商业银行需要通过内部治理和外部监管实现风险管理,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和国家监管机构的共同努力,降低外包风险,使银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彼得・德鲁克.大变革时代的管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2]刘超.基于作业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框架:实践者的视角[J].金融论坛,2005(4):20-25.

服务行业风险分析第6篇

三年前从阿里离开、创立同盾科技以来,蒋韬近段时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机会――“宏观经济下行,各机构都在加大防控金融风险,各行业对大数据的需求倍增”。

201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

出身大数据风控和反欺诈的同盾,也由此迎来了高速扩张期。自然,蒋韬加班的时间也在倍增。

截至2017年1月,同盾提供服务的各类机构已近6000家,主要分布在风险集中区的互联网和金融行业,合作银行近100家,其风控云系统累计实时处理100亿+场景化数据,俨然成为行业“独角兽”。其跨行业联防联控、建立智能诚信网络的大数据风控理念,或为我国金融系统乃至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那么,金融风险当前,这类大数据公司能为金融稳定、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契机?

“我们会‘三步走’――从反欺诈到信用建设,再到智能数据分析。”蒋韬的布局,是最终成为一个给各行各业提供大数据分析能力的基础服务商,包括为信用体系、公共交通、物联网等诸多领域提供大数据分析解决方案,而近三年,会专注大数据防控风险,切实提升企业的风控运营效率。

大数据风控

《财经国家周刊》:大数据概念异常火爆,各领域纷纷试水。你从事大数据产业多年,如何描绘产业发展图谱?

蒋韬:在我国,与大数据相关的机构多达数千家,整个产业链可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层即基础层,主要是数据源和基础设施。

第二层是赋能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机构。包括从事图像分析、视频分析、数据可视化、文本分析等公司,也包括提供基础算法框架、基础数据库等能力的公司。

再上一层,是数据应用公司,如提供舆情监测、精准营销、金融风控、智慧城市等服务的机构。

同盾就是典型的数据应用公司,以数据分析来为客户量身定做解决方案。

《财经国家周刊》:当前,中央高度重视防控金融风险,大数据技术逐渐成为防风险的有效手段。那么,同盾这样的大数据公司如何发挥作用?

蒋韬:同盾这样的大数据公司,能帮助一批新金融机构降低因欺诈、信用违约导致的坏账风险。

防控风险已成为2017年金融系统工作的重中之重。金融风险主要包含市场类风险如流动性风险,操作类风险和信用类风险。尤其是尚不具备银行风控水平的新金融机构,这几类风险均是致命的。对它们的关注点应该在于两方面:一是关注企业自身经营类风险;二是帮助这些新金融机构识别个人欺诈风险和信用风险。

这第二点,正是大数据要解决的问题。成立三年多以来,同盾服务了大量新金融机构,帮助其风控水平上了一个台阶。例如,部分消费金融公司与同盾合作前后的坏账率,从20%-30%降到了5%-8%。

《财经国家周刊》:不仅是新金融,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同样面临风险难题。大数据公司怎样助力银行风控?

蒋韬:传统金融机构利润高歌猛进的时代已经结束,纷纷向零售业、小微企业等“薄利多销”的领域进军。而这些领域,是高风险领域,需要精细化的风险管理能力。

一方面,银行要同时面对同业竞争以及第三方支付、网贷等新金融机构的竞争,面临传统银行客群分流、金融脱媒以及产品创新难、获客难、风控难等挑战。

另一方面,金融领域的电信诈骗、网络诈骗等风险愈加复杂,已经在全球形成庞大的千亿级地下黑产,欺诈分子已经团伙化、专业化、地域化。 Y韬

同盾作为专业的大数据风控机构,努力打通行业间数据孤岛,通过设备指纹、复杂网络等专业技术、行业化的风控策略和模型、全局跨行业大数据,精准识别欺诈分子和行为,提供行为关联和欺诈分子画像,为银行提供贷前准入的反欺诈服务,同时,同盾也利用大数据的能力帮助银行做贷中、贷后监控和管理,以及贷后数据服务。

我们还与电信运营商、航旅等跨行业第三方数据源合作,为银行直销银行、企业信贷、信用卡渠道拓展、个人信贷和消费金融等业务,提供全面风控能力。

很明显感觉到,2016年前后,银行对大数据风控的需求陡增,纷纷成立消费金融公司和个人零售部门、网络金融部门,将传统信贷场景化、细分化、线上化,传统的风控手段已无法满足新业务需要。

从反欺诈到智能数据分析

《财经国家周刊》:同盾创立之初便提出“跨行业联防联控”,目前这一格局搭建得如何?数据获取、分析、管理具备怎样的系统性能力?

蒋韬:同盾覆盖客户近6000家,要通过联防联控建立“智能诚信网络”,通过对人与人、企业与人之间的关联分析,抓出团伙欺诈等各种风险。

例如,我们公司大屏幕上有一面中国地图,能够动态展示近期全国车贷领域的个人欺诈情况。这就能充分展现大数据的感知和预测能力,能给放贷机构提前预警,是传统金融机构在数据分析上的盲区。目前,我们这项预警能力已经覆盖的领域,包括车贷、网贷、消费金融和银行信用卡等。

与大部分同业机构不同,同盾不仅服务金融机构,还为非银行信贷、保险、基金、第三方支付、航旅、电商、O2O、游戏、社交平台等行业服务,甚至能揪出婚托、酒托、网购差评师等一系列“坏人”,构建跨行业联防联控的系统性能力。

上述机构反馈回来的各种信息,均可纳入同盾的产品体系,成为智能诚信网络的一部分。当前,国家发改委正在牵头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我们期待能够为此尽绵薄之力。

《财经国家周刊》:我国经济下行承压,大数据能带来哪些积极作用?

蒋韬:大数据对于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在于两方面――防控风险和提升效率。

例如,银行信用卡部门反映,很多信用卡几年后就“沉睡”了,只能通过大数据来分析用户的职业、购物习惯等信息,挖掘客户需求来盘活“沉睡卡”,同时为银行网上商城导入流量,实现大面积的消费升级,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再例如,未来可利用机器学习、智能分析的技术帮助保险行业提升效率,不但解决理赔、反欺诈等问题,还能为保险产品做精准定价。

大数据的便利无处不在。这种来自于底层的技术推动力,能够帮助顶层设计克服掉诸多障碍,助力政策落地。

服务行业风险分析第7篇

【关键词】电力营销;风险管理;建议

随着我国电力工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市场建设和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电力工业市场化不断深入,电价管制逐步放松,所以电力产业将不得不直接面对市场,改变营运策略,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虽然当前电力市场中,电力企业依旧拥有一定的垄断优势,但随着电力市场开放、市场竞争增加,营销政策和手段将直接决定企业生存。目前大多数电网电力企业的营销政策、风险管理都比较落后,因此电力营销中务必要引入风险管理机制,有效的规避电力营销中的经营风险,提高企业营运能力。

风险管理作为一个相对笼统的概念,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步骤: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效果评估。电力营销风险管理就是引入风险管理策略,对电能产品销售和服务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风险评估和防范。电网电力公司作为整个电网终端配电企业,其与市场、客户的联系也最为紧密。公司生存与发展对市场、消费者的依赖性更强,营销状况优劣也将直接对公司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必须积极探索更为科学、有效的营销策略,引入风险管理机制,提升自身的营销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1 构建风险管理体系,深化风险管理意识

电力企业应根据自身营运情况,建立能够满足企业长久发展的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尽量规避营销过程中的风险。树立企业风险管理意识,尤其是企业管理者及营销人员,了解掌握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经营风险的客观性和可控性,提高企业员工规避营销风险的意识,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风险管理体制或部门机构,只有如此把风险管理意识确实融入到企业营销过程中去。

2 电力营销环节的风险管理环节

2.1 风险识别

电力营销过程中的风险识别主要包括经营风险和服务风险的识别。在风险识别的前提就是,相关工作人员应主动收集分析各项数据,为风险识别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

2.1.1 经营风险

电力企业的经营风险主要来源是电费、电量,这些都与企业利润直接相关的因素。因此,在电力营销风险识别的这两个要素是重中之重。现将这两要素的分析如下:

(1)电费风险。在电费风险识别中包含很多细节工作,如电费内部管理制度、按期核对销售明细表、完善的发票制度、专门的账户等,这关系到如何全面掌握电费收缴和缴纳情况,及对其的动态监控。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电费管理制度实现对电费收缴到电费催费控制,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获取真实数据并实现对各类数据统计分析,从而实现有效识别电费风险。此外电费管理中,企业的陈欠电费是最难收缴,因此强化管理陈欠电费是必须的,但同时也要做到严格且灵活的管理。一旦有用电出现欠费情况,一定尽快指派专门人员开展追缴工作,并分析其欠费原因。处理用电企业欠费时务必详细分析,企业欠费原因,判别是否是恶意拖欠。之后根据调查信息,告知对方其欠缴电费额度及期限,并与用电企业签订合同,运用法律保障自身权利。

(2)电量风险。造成电量损失的主要原因就是线路损耗,因此必须建立科学完善的线损管理方案,落实四分管理工作,加强数据统计分析,确保数据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此外,落实加强对电力人员职业技能的培训与考核。最后,组织组织技术人员定期全面检查变压器、供电关口、计量表装置、线路等,及时发现上报电力设施损坏的情况,并避免发生窃电现象。

2.1.2 服务风险

服务风险识别包括服务质量、服务手段、客户来源与信誉三个主要方面。服务质量是要求电力企业的客户服务部门现场解决顾客问题时,让客户满意。同时要及时简洁有效的处理客户的投诉与举报。服务手段要求电力企业采取多元化的服务手段,如在线咨询、电话客服、在线缴费等。此外,还要考核工作人员的服务规范性、操作流程与收费情况以及合法性。客户这最为重要的方面,为其建立了科学、合理的信誉等级评标准以及客户安全防御措施。首先为客户建立并定期更新资信档案,做出信用分析报告,为每个大客户资信进行评级,最后要定期监督、检查客户情况。此外,还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能模拟反应用电企业具体状况的信用分析模型。电力营销风险管理中重中之重的任务就是分析、预测客户风险,并及时制订出针对性的对策。

2.2 风险评估

工作人员在准确充分处理风险识别过程中得到数据与材料基础之上,建立科学合理的模型,估计和预测每个风险项目发生风险事件概率以及可能的带来的损失。工作人员对管理项目的检查后,结合模型预测分析结果,判断制订出风险程度。

2.3 风险处理

在参照风险评估的结果上,工作人员结合电力营销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及时调整营销方案,然后再经专业部门检查评价调整方案后,工作人员根据反馈意见,及时完善风险处理方案,实现实时有效的控制营销风险。

2.4 效果评价

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是定期的评估当前风险管理的可行性和收益性,对风险管理策略进行动态反馈,不断提升风险管理能力。营销市场环境是在变化的,通过定期的效果评价,及时发现风险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并根据最新动态和反馈,及时开展针对性的修正与补充,使得风险管理策略得以进化。

3 结语

建立科学有效的电力营销业务风险管理策略是当今电力企业亟需完成的重大项目。随着电力市场化程度的加深,电力市场的竞争必将加剧,这对于电网电力企业的经营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因此,为了适应未来市场发展,尽快建立并落实电力营销风险管理体制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蔡利权.县级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风险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

[2]徐磊.智能电网下电力网络营销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12.

[3]曹学刚.灌云县供电公司电力营销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

[4]赵能.浅析电力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的安全风险[J].通讯世界,2013,15:119-120.

服务行业风险分析第8篇

供电服务风险主要表现为缺乏服务规范,以及存在安全隐患。尤其是电力企业风险问题已经对其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目前,电力服务机制的不健全是造成其存在各种风险的主要原因,这一点作用于电力营销主要表现为无法在规定时限满足客户需求,办理流程不规范甚至出现违规收取费用现象。服务质量风险的存在使得其机制不健全问题更加明显。企业无法对客户举报或投诉问题及时进行处理,缺乏对紧急事件的处理措施,导致其服务质量下降。企业缺乏为客户服务的理念导致其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下降。服务理念不先进,机制不健全,只能导致企业风险提高,不利于企业发展。

二、电力稽查对降低电力营销风险的作用

1.营销稽查可以识别电力营销风险通过电力稽查,企业可获得大量的用电信息,从而根据历史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从而了解在用电过程中易出现怎样的风险,并且建立风险预警策略。随着电力营销业务范围的扩大,其管理范围也随之增大。基于这一问题,管理人员要了解业务流程,从而了解企业存在的风险。营销稽查在电力营销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在营销稽查中,对抄核收管、业扩报装以及用电检查等多个环节等业务环节要经过专项稽查以及常态稽查的方式实施全面检查,一旦出现问题要及时出台解决方案,营销风险形式的增多给管理人员带来了巨大的调整,但通过营销稽查则可以随时了解企业运行现状,获得有利于风险降低的途径。

2.营销稽查能够对风险进行准确估测风险估测实际上就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未知风险进行预测,因此营销稽查能够有效的识别出营销风险。营销稽查的作用还表现在其能够分析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以及周期甚至是发生的方式。根据电力营销中客户服务的满意程度可以为电力企业营销提供适当的方案调整策略。可以建立不同的风险等级,实现风险评估。目前,最基本的营销稽查模式为常态稽查与专项稽查。通过稽查结果,管理者能够了解企业电力运行现状,及时发展和处理电力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应对电力营销风险。通过对检查记录的风险事项深入地分析,可建立合理的评估体系,对营销风险程度进行正确的分析,从而建立和确定风险事项的紧急处理方案,确定其是否需要处理以及确定处理方案,提出营销整改方案以及风险预防措施。

3.营销稽查能够实现对风险的有效处理营销稽查不但能够对电力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还能够采用必要的措施及时对其进行处理。这主要表现在电力营销稽查增强了企业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使其能够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同时企也能够为电力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合理地管理和风险控制策略,从而监督相关单位进行整改、并要求非责任单位进行对照,以免发生同样的问题。

4.营销稽查可以促进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营销稽查能够提升企业的服务质量,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因此对于电力企业的风险管理具有积极作用。同时,通过营销稽查能够帮助企业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对于企业来说,电力评估也十分重要。其可以使电力企业营销业务中存在的以及潜在的风险能够及时消除,将电力营销风险控制在有效的范围内。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