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21 09:07:33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第1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 人才培养模式 农业

一、引言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基本上已经进入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阶段,国家正在重点进行传统农业的改造,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时期,形成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时刻。而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是为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下建立的,为服务三农为己任。

二、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经济管理的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

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是为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下建立的,为服务三农为己任。当前我国处于改造传统农业和建设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但是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还不能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相匹配,如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体系未与农业现代化相调整。在各个大中院校中,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农业经济管理缺乏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毕业生的知识结构类似,技能特长与现代农业发展和需求相距较大。

(二)轻实践重理论

另一方面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中还存在着“轻实践、重理论”的教育理念,最明显的就是农业试验课程只是理论课程的从属地位,另一方面农业经管类专业的实习基地少,实践教学难落实,如生产实习、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等难以有效落实。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设置中毕业实习一般设置在最后一期,学生忙于择业求职,导致实习内容流于形式,实习论文缺乏实地调查,实习报告参差不齐,缺乏严谨、规范的实践教学和实习监督,造成学生难以掌握农业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无法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也不利于培养农业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毕业生竞争力不强

在农业的大中院校培养出的农业经管类毕业生竞争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一些学生自身缺乏爱农、兴农和强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加上学生家长对学生就业意愿的影响力,更使得他们不愿意从事涉农领域。在学校方面,缺乏对学生进行引导正确的就业和从业观念,也使得农业经管类专业的就业率在各专业的排名靠后,就业率低下和毕业生整体素质不高反过来也影响了招生质量,形成了农业专业招生和毕业的恶性循环。

三、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重新定位培养目标

农业的大中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和所处区域优势,并结合社会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期望,突出高校的自身农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的特点。如浙江大学的农业经济管理重点是培养熟悉食品国际商务流程、具有全球视野、食品企业运作管理的高级涉农商务人才。除了学校角度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还要专业层面和专业内容两个方面的创新和重新定位培养目标。在农业专业层面上制定针对传统农业、新兴农业、农业应用和农业经济管理的基础理论等方面的培养目标,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农业专业内容上制定各类课程的培养目标,农业经济管理的课程体系、内容设计和培养方案都要适应农业发展和社会需要的要求。在学校、专业、课程这三个层次的农业经管类人才的培养目标相辅相成,无论哪个层面,都能够顺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不仅掌握社会、人文、农村经济、农业管理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能够运用先进的农业管理理念解决和发现农业问题,独到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方式去服务和建设“三农”,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推动者和农业方面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不断优化课程体系

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中,要从整体上对农业经理管理的专业课程进行改革优化。坚持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实用化、综合化、精简化、多样化,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完整。一是注重农业科技与生物技术、经济管理的有机结合,注重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将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渗透到农业课程中;二是合理安排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农业公共课程的比例,在扩大学生农业专业的知识面的基础上,也要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交叉和脱节的情况;三是加强农业经管类的核心课程建设,不断凝练和更新农业课程内容,增设能够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精简教学内容,在核心课程上增加学分占比。

(三)完善教学方法

大学生最佳职业生涯规划的时间是第一学年,而不是像很多大中院校第二学年或者第三学年学生自行选择专业的方向,因此应尽早为学生创造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在第一学年的下学期就开始让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如农业经营与管理,农村发展与管理、农村经济产业化等农业经管类的专业方向,并整合专业课程体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一是根据学生自身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特点,适当增加案例、分组讨论,改变单一的教授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分组讨论中形成师生互动的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意识。二是,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展讲座,并加强与农业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提高实习基地的质量,增加学生实践调研的机会,将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四)强化实践教学

对于农业经管类的学生而言,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理论应用实践的有效途径之一。一是创新开展“班村共建”模式的第二课堂,农业经管专业的学生与基层组织的村级对接,学生科担任村主任助理,为村委推广农业技术、扩展农村产品销售、筹建农村网站等多种形式开展社会实践,逐步使得学生爱农、并愿意扎根农村,培养强农意识的有效途径,也从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使得他们发挥一技之长,在农村事务中也注入了新鲜血液。二是可适时开展农业科技的学术竞赛,通过对农业专业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的效果,任课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报告、创业设计大赛、农业管理论文比赛、农业技术科研立项等活动,在实践和竞赛活动中强化农业理论知识和合作意识,发挥学生高效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郊翔宇,崔宁波,庞金波.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M].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5).

[2]聂洪臣,张季中,姜桂娟,李国政,高建新.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学术・理论,2013.5(下).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第2篇

关键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三位一体” ;人才需求;人才开发

中图分类号:F3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6-0027-03

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人才“需求”现状调查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六方面的基本目标任务。其中“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是摆在首要任务。 “三位一体”合作经济组织是浙江省大力发展的一种新型农村经济模式,目前已在全省18个县(市、区)开展试点。“三位一体”合作经济组织是指把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等组织联合在一起,组建合作协会,并以此为平台支撑,整合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综合服务功能的新型农村经济模式。这种形式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这一经济模式的快速发展,对人才需求发生了变化。从浙江的实践来看,人才已成为“三位一体”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建设与发展的瓶颈。为此,我们专门设计了相应的人才需求调查问卷,在浙江温州、台州等地7个试点县市的382人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382份。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79份,供销合作社92份,信用合作社71份。

调查问卷中有“你认为在‘三位一体’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建设中最紧缺的资源是什么”这一问题,备选项目有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和政府支持五个选项,选择“人才”的比例较高。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比例仅次于“技术”选项,供销合作社比例为最高,信用合作社比例仅次于“资金”选项(见表1)。

问卷调查中“目前‘三位一体’中最缺哪方面的人才及学历要求”这一问题统计结果显示(见表2)。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需求状况。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较快发展和在“三位一体”经济组织中的地位看,截至2007年6月底统计,浙江省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 608家,入社社员33.55万个,带动农户245.42万户。在“三位一体”结构中,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解决农业产业发展的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发展需求大量的专业人才。在我们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中了解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技术型高职学历的人才需求比例最高,为87.2%,对技术型中职学历的人才需求比例为63.1%。这些技术型人才主要指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二)供销合作社人才需求状况。供销合作社是解决农业生产中市场的问题,供销合作社要担当起农产品市场与流通的任务。供销合作社在“三位一体”新型农村经济模式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得供销合作社对人才的需求发生变化。从表中数据可见,供销合作社对“人才”的需求比例为82.3%,是五个选项中比例最高的,而且对高职技术型人才需求比例最高。从我们的问卷调查中了解到,供销合作社不仅对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有需求,而且对物流管理、连锁经营、生物技术与应用等专业的人才需求比例较高。同时,对电子商务、计算机、国际贸易和应用英语等专业的人才需求也有一定的比例。目前,供销合作社的“新网工程”建设又纳入了政府新农村建设工程之中,国家把发展农村现代流通的神圣职责又一次赋予了供销合作社,从而对物流管理和市场营销方面的人才就有更大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

(三)信用合作社人才需求状况。农村信用合作社是解决农业生产中资金的问题。信用合作社是“三位一体”结构中最关键的一环,信用合作社通过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效协作,将农村金融贷款效率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建立农村信用合作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资本联系,使得信用合作社对资金的需求较大,在表一数据中已显示。同时,这一变化使得信用合作社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变化,需要具有金融、财会、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和国际贸易等方面专业的人才。

从我们的访谈中进一步了解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与发展不仅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更需要既懂专业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以及有思想、有创意的合作组织带头人。

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人才“供给”现状分析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人才供给分析。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的供给,主要来自农民自身内部和部分来自外部。为此,我们又专门设计调查问卷,分别在温州、台州市选择5个比较规范且年营业额在1 500万元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对专业合作社179名社员的学历进行调查,了解专业合作社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和总体素质。统计结果显示(见表3)。

从我们的访谈中还发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不仅文化素质偏低,老龄化问题也日益突出。农村学生努力通过高考离开家乡,到城市或外地读大学。毕业后,大多数农民孩子都不愿意回家乡,在外地找工作,那些头脑灵活、身强力壮的农村青年也往往是常年在外经商打工,很少在家务农。

(二)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的人才供给分析。对于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的人才供销,主要来自于对外的招聘。在我们的调查结果表二中显示,供销合作社最需要的是高职技术型人才。对技术型、高职及专科学历的人才需求比例最高,为82.6%;其次是本科、高职管理型人才。对管理型、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才需求比例为40.2%,对管理型、高职及专科学历的需求比例为34.8%。信用合作社对管理型和技术型、本科及以上和高职及专科学历的人才需求比例较高,分别为40.2%、34.8%和38%、39.4%。说明无论是供销合作社还是信用合作社对高职和本科学历的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都需要。

那么,对于供给方的大学生,是否会选择农村或基层经济组织工作呢?我们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意向、职业规划、就业选择取向等,专门设计学生调查问卷,对本院2006级18个专业的756个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关于“就业地区的意向选择”这一问题,其中选择“在杭州”的占38.86%,“除杭州以外的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或沿海地区”的占19.75%,“回家乡所在市县工作”的占23.79%,“去农村或基层”的只占2.58%。问卷设计中关于“如果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有很多的就业机会,你会”这一问题, 其中选择“毫不犹豫选择去”的只占8.3%,选择“可能会选择去”的占14.6%,选择“要考虑一下再决定”的占17.9%,其余都是选择“不会去”的。选择毫不犹豫去、可能会选择去、考虑后再决定是否会去的三项合计占40.8%,还不到一半人数。问卷设计中关于“你希望选择的就业单位是”这一问题,其中选择“外资企业”的占34.27%,选择“民企、国企”的分别占11.75%和16.51%,选择“政府机关公务员”的占12.89%。

同时,我们在一所本科院校的9个分院对大一至大三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19份,收回有效问卷312份。问卷中关于“就业地区和意向选择”这一问题,其中选择“在杭州”的占76.3%,“除杭州以外的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或沿海地区”占53.5%,“回家乡所在市县工作”的占7.9%,“去农村或基层”的只占6%,问卷中关于“你希望选择的就业单位是”这一问题,其中选择“外资企业”的占68.6%,“政府机关公务员”的占53.5%,“考研和出国”的占51%,“国有企业”的占38.5%,“事业单位”的占37.5%,“自主创业”的占20.5%。

从本科和高职院校的调查结果可见,多数学生希望在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和企业工作。另一方面,家长对子女职业的期望也较高。有调查表明,学生就业时影响其心理状态的因素中,“家庭”、“父母意见”、“亲人期望”占比例较大。有很多父母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来培养教育子女,子女一旦上了大学自然就希望子女能够留在大城市,在政府机构或外企工作,有一个稳定的职业,有一份较高的收入。

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人才开发应对策略

作为需求方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需要大量的人才,但又因各种因素无法得到满足;作为供给方的大学生一方面面临就业难,另一方面又不愿意去农村或基层工作。其中,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供给方农民,因其自身受教育程度和素质等因素又不能满足需要。如何解决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人才需求及开发,本项调查研究给我们提出了许多需要思考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

(一)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农村教育目标多元化。

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何解决人才供给问题,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有“你认为通过哪些途径解决人才紧缺”这一问题,其中179人中选择“对现有社员培训”的有77人,占43%;选择“招收本地的职工或农民工,通过短期培训”的有53人,占29.6%;选择“招收高职学历的大学生,有专业技能最好”的有49人,占27.4%。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角度看,更多地是想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

从调查结果分析,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其人才的培养应该着眼于农村,提高农民的素质,实现农村教育目标的多元化。原来一元化的教育目标,只会使农村教育与农民生产生活脱节,造成农村教育在育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了广大农民参与农村教育的积极性。最终结果是农民素质偏低,懂专业技术的人才偏少,农村经济吸收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较弱,影响了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的进程。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就能更多地承担起全面培养适应新农村、热爱新农村、建设新农村的高中初级优秀人才。最大限度地强化地方人才的培养意识,坚持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战略,从解放与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实际需要出发,确定教育目标,设计教育模式,规划教育未来。一是更好地完成义务教育。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等”;二是对高中阶段学制进行改革,大力发展综合高中和技术学校,广开各种办学渠道,不断扩大综合高中和技术学校的办学规模,使尽可能多的农村学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三是发展农村高职和本科教育,实施高层次科技文化和技能培训,使农村大批劳动力达到新型农民的水平。

(二)与高等教育建立互动平台,实现教育与培训相结合。

对于教育与培训方式,在问卷设计中有关于“如果要培训,你认为最理想的培训方式是:”这一问题,其中选择“在本地举办,把老师请进来”的有91人,占50.8%;选择“把职工送到培训中心,进行短期培训”的有57人,占31.8%;选择“把职工送到相关职业学校或高等院校,加强技能培训”的有31人,占17.3%。说明在加强培训的同时,也需要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

依托浙江省供销社为行业背景的高等院校,如何培养“三位一体”新型农村经济组织所需人才,构建高等教育与新农村人才需求的互动体系,为浙江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是摆在我们前面的一大重要课题。一是合作教学与技术培训相结合,充分发挥学院技术与人才等优势资源。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急需人才培养,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种培训。如我院采取的“送学式”、“菜单式”培训方式效果较好,受广大农民,尤其是农民专业户的欢迎。考虑到农民合作社社员脱产集中培训相对困难,人力、物力、财力耗费大,而且面广量大,学院采取深入各乡镇巡回举办培训班的“送学式”培训方式,通过区分不同培训对象、培训内容,组织“送课上门”、“送技能到家”,这样既节约培训费用,又能确保培训对象学习工作两不误。学院每年都会通过浙江省供销社给农民提供“菜单”,然后根据“点菜”要求,给农民送去需要的技术,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种植、加工、营销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二是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应与新农村建设所需专业人才全面对接,与“三位一体”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对人才需求变化相适应。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要紧扣浙江省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任务和要求。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在产业结构、产业升级的联结点上,谋求专业和产业的全面对接;对于供销合作社要谋求专业与市场、流通、“新网工程”的全面对接;对于信用合作社要谋求专业与融资、信贷、资金的全面对接。

(三)帮助大学生规划和设计职业生涯,树立为“三农”服务的就业理念。

帮助大学生规划和设计职业生涯,树立为“三农”服务的理念,实现社会的就业均衡,是高等院校,尤其是高等院校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个方向。一是高等学生面向农村或基层就业是高等教育目标的必然趋势。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二是大学生面向农村或基层就业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迫切要求。积极推动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积极鼓励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建立以规模化专业大户经营与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制,这些都是目前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而这个建设过程需要大量的人才,尤其是高素质技能型的大学生。三是大学生面向农村或基层就业是实现个人自我发展的客观要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重要议题,是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个人的发展必然要与社会的发展相联系,只有当个人目标与企业、社会目标相吻合,个人资源与企业、社会资源充分、合理、有效地进行配置与利用,才能达到个人利益与企业、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才能获得更多的人生成就感和幸福感。四是大学生面向农村或基层就业是实现就业均衡的内在要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对人才迫切需求与大学毕业生不愿去农村就业的矛盾,体现出相对的不均衡状态。鼓励大学生面向农村或基层就业,树立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就业理念,可以从宏观上解决就业均衡问题。

参考文献:

[1]青连斌.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和重点 [J ].科学社会主义,2006, (01) .

[2]杨庆华.调整办学理念,服务新农村建设 [J ].中国技术教育,2008, (11) .

[3]刘尧.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 [J ].职业技术教育,2007, (01) .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第3篇

关键词:专业思想 人才培养模式 联合培养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是广西财经学院2009年开始招生的新专业,是广西首次开办的本科专业,对于这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我们是从零开始,是在借鉴兄弟院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大胆的教学实践,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专业特色。我们相信,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在不远的将来,会深受广西各方面用人单位的欢迎。

一、狠抓专业思想教育

众所周知,由于历史和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对“农”字专业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忌讳的心理,具体表现就是家长不让孩子报考带“农”字的专业,考生也不愿意去读“农”科专业,来自城市的学生谈到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就害怕,农村的学生更不乐意大学毕业后又回到农村去。种种思想顾虑我们认为都是很客观的,也是很实际的。针对这种状况,经济系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了对新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工作。

1.从专业培养目标上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用大量的事实向新生说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是培养从事农村经济和区域发展管理工作的人才,突出在“管理”两字上。因此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具有“谋发展、懂经营、会财会、精管理”的能力。通过加强专业培养目标教育,使学生增强了对学习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认识。

2.从政策导向上加强对学生将来的理想教育。从国家层面来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中央政府对“三农”的投入越来越大,2010年达到了8183.4亿元,是2006年的2.4倍。在农村不但免征了农业税,而且有些地方60岁以上的农民每个月还能领到养老金。从大学生就业政策导向来看,近几年国家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和基层单位进行创业和就业,2008年广西考村官的竞争指数是10%(招聘459人,参考4714人),而2009年上升到了12%(招聘476人,参考5665人),说明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想到农村当干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农村产业发展来看,农村经济已经由传统的单纯种养方式转变为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消费一条龙的产业化格局已经形成,农村经济的范围已经扩大,产业链已经拉长,城乡“二元结构”差别在逐步缩小。通过理想教育,增强学生对学习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自信心。

3.通过组织参观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新生入学后,每年都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参观,如组织到皇氏乳业、百洋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参观,通过参观使学生初步了解到企业都与农村区域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从而扩大了学生了解专业发展的视野。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第4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学;集体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管理机制;财务管理

2021年11月8—11日,随着党的六中全会召开,我国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相关政策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在农业管理方面,会议明确了要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做好新时代的“三农”工作,认识“三农”在“两个大局”中的历史使命与战略地位。在新形势下,既往的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新时代要求,必须随着政策要求动态优化农村经济管理机制。

1农村经济管理的主要类别与工作方针

1.1农村经济管理的主要类别

农村经济管理主要包括3类,分别为大规模企业带动形式、农业合作社共同参与形式、个体经营方式,具体内容有以下几点。第一,大规模企业带动形式。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必然催生出涉农企业,具备指引当地农业市场农产品销路的效果。若能由政府指引,充分发挥大规模企业带动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能有效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大规模企业与农村生产大户之间建立双向联系,如组成“农产品”协会组织,该组织能促进当地农业资源的流动,发挥涉农信息共生共享的效果[1]。第二,农业合作社共同参与形式。农业合作社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对农业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明确了农业合作社的管理范畴,包括农畜、树木、土地等资源。农民通过参与股份合作,可享受到资源集中管理带来的福利,利于发挥参与个体、整体利益最大化。第三,个体经营方式。所生产的农产品归生产个人所有,以个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为基础。从组织形式上看,生产经营渠道灵活,且未受到其他管理者的约束,可充分发挥生产优势[2]。

1.2农村经济管理的工作方针

第一,落实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以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作为问题切入点,构建适配度高的农村经济管理方案。采取民主型管理模式,加大培养优秀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以寻求农业发展与财务管理之间的平衡点。第二,建立农业产业化管理模式。以当地农村发展特色为切入点,鼓励当地企业及文旅集团参与其中,创造出农业产业化与旅游产业化的管理模式。此外,为农民开展农业相关知识与旅游相关知识培训讲座,提升农民文化知识水平。第三,合理利用土地承包制度。以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为管理核心,在符合国家政策要求条件下,制定兼顾农民与国家利益的土地承包制度,发挥土地的创收价值。第四,减轻农民经济压力。以减轻农民上缴的农业税收额度出发,通过建立健全农业税收体制,建立“专事专办”的奖励制度与农业支补制度,旨在解决农民在生产、生活方面遇到的问题,充分发挥管理制度的作用,增加农民经济收入[3]。

2制约当前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健全的相关因素分析

深入开展新阶段农村改革工作,做好顶层设计与总体谋划工作,通过细化分析农村经济管理机制尚存的问题,能够重点改革经济管理环节,进一步健全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监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工作的外部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第二,“三资”管理制度尚待健全并严格执行第三,财务管理理念过于传统。第四,尚未建立畅通的财务资源配置渠道。第五,尚未建立完善且符合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制度体系。

3新时期农村经济管理预期发展趋势研究

3.1以数字化管理推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质效

未来国家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向着财务管理信息化、资产管理动态化、分析预警即时化的方向发展。未来农村集体数字化管理工作更加趋于完善与规范,将有更多的村级管理部门引入农村经济数字管理系统,实现农业人员信息百分百录入、银行信息百分百开通、农业支补发放百分百到位、账本初始化百分百完成的效果。

3.2更加重视精神效益与团队合作的价值

在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要重视团队发展的力量,在此期间,团队的个体之间需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反思、不断探索、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共谋发展。

3.3生产导向逐步发生变化

当前的经济格局发生变化,经济形势更加倾向于数字经济,传统生产管理模式中以技术为生产导向,如今转向以消费者需求为生产导向。通过了解生产导向具体转换的特点,可影响农村经济的市场分析与调研工作,有针对性地发展相关产业,这也是未来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与发展走向。

4新时期优化农村经济管理方式的可行性路径分析

4.1提升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认识

提升认知是促进农村经济管理的第一步。只有思想认识提高了、到位了,管理工作者的行动才会自觉。第一,客观分析当前农村工作管理现状,针对性指导并开展管理工作。通过分析当地农业发展现状,合理规划不同领域的投资管理工作。结合自身专业经济学知识、农业学知识及市场学知识,对资金、物力及人力进行投资,使农村经济发展符合客观需要[4]。第二,加大农村经济管理的推广力度。通过提升当地农民对经济管理工作的认知,从群众角度获取经济管理工作的支持,为农民利益与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2大力引进农村经济管理人才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当前我国正处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阶段,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若想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要有人才的支撑。建议从如下几个方面引进人才。第一,制订吸引人才回乡的相应政策。结合城镇对创业者的补助计划,制订更能吸引乡贤回乡创业的计划;鼓励外出务工者能回乡就业,为当地创造GDP,针对回乡就业单位难以落实的,由政府为其联系好工作单位。第二,开展专职农民建设工作。由政府主导,定期开展经济、农业、技术相关方面的知识培训,旨在培养出擅长经营生产、了解专业技术与热爱农村的新时代职业化农民。通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方式,达到生活富裕、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目标,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4.3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管理体制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管理体制正随着时展而发生变化,在发展过程中,相关学者认识到,过于固化的传统经济管理模式限制了工作开展的深度与广度。在管理内容上,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从而使得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发展陷入瓶颈。通过从管理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农村管理体制。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合理把控经济管理整体发展方位。农村经济发展与城镇经济发展模式存在共性与不同,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以促进农业发展为主,而城镇经济发展模式以制造业、工业等能够创造经济利益的行业为主。现如今,城乡一体化的进程逐步加快,为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当前的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应与城镇经济管理模式相结合,例如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与“三农”创业创新措施并举,发挥城镇优质经济管理资源的辐射作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推动力。第二,构建科学发展目标。相较于城镇,我国农村农业基础资源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零散化现状,无法进行统一管理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科学管理的关键性问题。若想进一步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可通过组建产业发展联盟,促进集体资源共享。在横向产业上,更要发挥出“全产业链”的特点,由一个行业带动多个行业发展。根据每年国家对农业政策的不同,修正并制订使其能科学发展的目标纲要,这样才能真正保证经济管理朝着科学化与规范化的方向发展[5]。

4.4创造数字化的农村经济管理方式

以数字技术为依托,达到提升农村经济管理能力的效果。例如打造农村信息交互平台,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放在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百家号及官方网站中,发挥群众监督的力量,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4.5加大力度发展当地特色文旅资源

以因地制宜的理念,加大特色农业经济资源的开发力度,有助于为农民提供全新的创收渠道。以民间工艺(剪纸、年画、刺绣)、历史渊源(重大历史事件、名人事迹)、民俗节庆(客家艺术节)、地方饮食(梅州菜、地方菜)、地方曲艺(地方剧、山歌)、地方建筑(寺庙、城池、桥梁)等不同角度对当地特色文旅资源进行开发,并对文旅资源不断创新,保持产品持久的吸引力。

4.6加强集体资金管理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不仅是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提升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关乎农村社会稳定性的关键问题。随着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当前针对农村集体经济管理的财务关系与管理内容也发生变化[6]。对此,如何建立健全集体资金管理制度,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提升财务管理工作开展水平。针对集体经济中所涉及的投资监督与筹资管理工作内容,应对此方面内容展开细化管理。以减少税收风险、强化成本意识的形式,进一步将财务管理、财务分析与财务预测工作做细、做深,并将工作的开展水平纳入激励机制与绩效评价的范畴中。第二,构建新型经济管理理念。可建立以资金管理为中心、以财务公开及民主理财为主、以数字化处理为主的财务管理理念,提升财务管理的价值管理性特点。第三,管理模式规范化。将各村级收入每月汇总1次,并保证所获取数据的真实性;合理制订农村集体资金管理的实施办法,例如属于集体的专项资金必须保存在专门的存款账户中。针对专项资金的使用及转归,应在会计分录中明确体现;严格控制各村的非生产性支出情况,根据各村庄的经济规模不同,对每个村庄非生产性支出的上限进行界定,在合理范围内适当减少办公室支出费用、招待费、差旅费等投入资金量。

4.7构建新型农村产业链

农村产业链的形成需多方协作,方可形成管理闭环,发挥管理效能。通过建立农民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有助于提升双方的经济效益,最终可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建议从如下几个角度构建新型农村产业链。第一,创新农产品的营销方式。借助抖音、快手、淘宝等网络直播平台,对农产品进行营销。相关企业可通过打广告的形式,提升农产品的市场价值,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第二,建立农产品营销平台。以增加农产品销路为出发点,使农产品处于自由流通状态。例如在实际工作中,可建立商品配送平台,促进当地合作社与企业间的合作,实现农产品自产、自营、自销的效果,减少中间商赚差价的现象。在日常工作中,应充分预估未来农业农村管理工作面临的困难与风险挑战,分项目、分类别、分行业细化发展,可以切实提升农业经济指标。

4.8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管理制度

以转变、拓展、提升为战略,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管理制度,具体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高农业科学技术的转化能力与创新能力,提升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与安全保障能力水平,提升农村人口素质,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第二,要把农业产业以及农业产业的功能与市场相结合,以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稳定性水平。第三,转变农业发展理念,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转型。例如合理分配农村劳动力资源,让更多富余的劳动力资源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经济效益。减少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以政策的形式让更多青壮年劳动力留在家乡。改变农业资源利用模式,将其转化为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5结束语

在党的六中全会背景之下,国家农业农村部对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全新要求。农村经济管理者应以此为契机,认识到制约当前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健全的相关因素,分别从加大对集体资金的管理力度、重视技术创新、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管理体制、提升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提升农民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认识等多角度出发,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提升为科学化的管理系统,更科学地指导农村经济发展,从本质上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让农业更好地造福于人民。文章虽提出了现阶段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与针对性解决策略,但仍需认识到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改变,在落实任何一项策略过程中都需要不断完善,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在及时修正、及时整改的工作方式下,才能真正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韩红蕾.农村经济合作社企业化管理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以广东省为例[J].农业经济,2021,9(6):92-94.

[2]梁筱聃.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4):174-175.

[3]张建萍.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新农业,2021,5(3):66.

[4]李叶.浅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21,7(3):131-132.

[5]聂星岩.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1,6(4):54-55.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第5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一站式网站 农业信息 信息管理

[分类号]S126

教育部指出高等院校应为地方经济服务。当前,利用信息技术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和实现农民增收,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以实际行动贯彻教育部精神,服务地方经济,玉林师范学院依托“广西区教育厅科研项目: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的实践与研究――以玉林城西镇为样本”,充分利用自身的人力、智力和技术资源,由信息管理专业骨干教师和优秀学生组成课题组,实践建设城西镇信息服务网,目的是拓宽农村信息渠道,便于农民及时了解国家政策,农业发展的新技术以及农副产品的产供销信息,为新农村建设助一臂之力。

1、服务新农村网络信息建设的实践

服务新农村网络信息建设实践由信息管理专业骨干教师和优秀学生组成课题组,以建设城西镇信息服务网形式进行。该网站开发包括网站分析一设计一建设(实施、运行与维护)。每一步完成后,以多种形式征求城西镇领导、信息技术人员及农民的意见改进后再实施下一步。

1.1 广泛深入调查,分析城西镇信息服务网

网站分析是城西镇信息服务网开发的起点,分析是否充分直接决定网站设计及性能的优劣。为使所设计的网站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课题组将成员分成4组,每组由1名老师和3名学生组成,采用实地考察、座谈、文献调查和网络调查4种方式对城西镇、村网络建设情况、农民的需求、文献研究和现有涉农网站运行进行深入调查,取得第一手资料,对农民的需求和网站开发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①城西镇农民获取信息的质量较低,渠道单一,一般是通过村委会信息栏获取,信息尚未对农民生产发挥重要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农民对国家“三农”政策了解不够深入,对市场供给信息掌握不够及时,对新技术、新知识利用不够快。②农民的信息概念普遍较强,知道信息可以有效指导生产,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可以赚钱。他们潜在的信息需求也很强烈,希望能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了解国家相关政策、指导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收入。但不知道如何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同时也担心无法识别网络上的假信息,遭受欺骗。③没有彻底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致使农民上网存在一定困难,实现家庭上网的农民非常少。无令人放心的信息平台是农民不敢贸然利用互联网的主要原因。缺乏搜索、获取和利用网络信息的方法和技巧成为农民利用互联网的最大障碍。④目前广西尚无建在村一级、专门为“三农”服务的信息网络。⑤城西镇的网络连接到村委会,各村基本具备上网条件,条件好的自然村甚至有信息室,配有2-3台电脑可以上网。⑥从系统开发的角度研究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的文献非常少。但技术发展较快,现有的技术水平已能开发出性能较好的网站。因此,课题组认为开发城西镇信息网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1.2 集多方建议,设计城西镇信息服务网

1.2.1 总体设计 城西镇信息服务网设计为集电子政务、商务和农务于一体的一站式网络信息系统(见图1)。通过村务管理的电子化、商品交易的网络化及农业技术利用的信息化,实现“三农”信息的网络化,为该镇农民提供实实在在的信息服务。

考虑技术发展前瞻性与兼容性,结合信息管理专业学生所学的知识,决定采用B/S模式的三层架构,利用技术、C#语言以及通过技术访问SQLServer数据库来实现。如图2所示:

为降低网络建设成本和利于玉林师范学院师生开展研究实践,城西镇信息服务网的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均借用玉林师范学院服务器,而客户端的村级信息服务站的电脑设备和网络设施由城西镇政府提供。这样,城西镇各村农民在自己家里或各村信息服务站的电脑IE浏览器上输入城西镇信息服务网的网址,就可以享受到整个城西镇政务、农务以及商务等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1.2.2 详细设计 城西镇信息服务网详细设计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电子农务三个模块,每个模块又分为若干子模块。如图3所示:

・电子政务模块与镇政府的电子政务系统相衔接,以跨时间、空间与部门限制的方式,全方位向基层干部群众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管理和服务。其子模块包括:①行政通知,与通知政令政策,使政务透明政令畅通;②档案管理,对政务信息进行规范管理,方便存取、利用信息;③邮件管理,实现农民、村委会与镇政府之间的信息咨询及反馈;④呈批管理,实现村委会与镇政府之间工作交流和协同办公。

・电子商务模块与该镇农民生产相关的市场供给信息,让农民及时、方便地了解市场信息,根据市场信息合理的组织生产,避免产量与价格的大波动带来的不稳定。其子模块包括:①城西展厅:本乡镇农产品、土特产展示,本地知名企业介绍;②市场行情:提供各类农产品市场行情以及市场分析预测;③供求信息:提供各类供给、求购、租赁等信息;④劳务信息:提供求职、招工、合作等信息。

・电子农务模块对各种渠道繁杂的农业信息进行分类整理,让农民及时、准确地了解各种农业科技、新产品等致富信息,并及时得到农业专家的答疑解惑。其子模块包括:①城西新闻:当地乃至国内“三农”相关新闻,介绍国内外农、林、牧、副、渔等产业动态;②农业政策:国家、省、市相关政策、法规、文件,以方便农民学习和查询;③农家讲堂:在网上以文字、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向农民传授农业科技知识;④专家咨询:邀请专家坐堂,以网上留言以及即时聊天两种方式,为农民提供个性化咨询服务。

1.3 分步分组实施,建设城西镇信息服务网

1.3.1 网站实体实现和数据准备 网站实体实现和数据准备同时进行,由课题组老师指导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完成。其中,网站实体实现分成4小组,每小组由1名老师指导,5名计算机信息管理方向的学生完成,分别负责用户登录及权限管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电子农务模块;数据准备同样也分成4小组,每小组由1名老师指导,5名经济信息管理方向的学生完成,分别负责市场信息、劳务信息、农业政策和农家讲堂信息的收集整理。每小组一周、每大组两周集中一次,讨论遇到的问题和分享实践的经验。

1.3.2 用户培训和运行与维护 用户培训和运行与维护同时进行,由课题组老师指导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完成。城西镇信息服务网的用户包括网络技术员、信息员和农民。

・网络技术员的培训内容包括城西镇信息服务网的用户管理、信息管理、安全及故障处理和网络维

护。培训分两步进行,先由负责网站实体实现的老师对技术员进行集中培训,系统讲授该网站的管理与维护知识,再由负责网站实体实现的学生协助技术人员维护网站,让技术人员边维护边学习,逐步提高技术水平。

・信息员的培训内容包括:①涉农信息(包括蔬菜瓜果种植、家禽家畜养殖、农副产品供求和农业新技术信息)的搜集、整理、审核、加工和,确保信息的数量与质量;②网站各模块的功能及使用方法培训,由负责数据准备的老师以举办培训班的形式对信息员进行脱产培训。

・农民的培训在信息员培训之后进行。首先以行政村为单位举办网站基本操作短期培训班,以夜校上辅导课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形式进行,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农民进行上网基本操作(包括开机、关机、打开网站、浏览、信息)辅导、展示网站各种各样功能,让农民边学边用。待农民掌握网络使用的基本技能后,再以自然村为单位组建辅导小组,小组由村信息员和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组成,针对农民在生产、生活中的特定信息需求提供咨询服务,也就是农民“点菜”,辅导小组“做菜”,为农民提供准确、实用、新颖的信息。

网站的运行维护主要由信息管理专业部分师生和城西镇各村网络技术人员负责,这样既能保证网络正常运行,又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实践基地。

2、信息管理专业服务新农村网络信息建设的认识

2.1 信息管理专业应该为新农村建设作贡献

2006年11月26-27日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在杭州召开“高校服务地方工作发展工作会议”,会议提出“高校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积极参与区域创新体系。努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所以,高校为地方经济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是高校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现阶段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最大任务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变目前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村贫困落后,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农业技能水平较低的局面,盘活国民经济的全局,使国民经济长期持续发展。实现这一目标快速而有效的途径是借助高校的知识、人才、技术等优势资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设农村信息网络,实现网络人村,信息进户,充分利用网络和信息指导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生产、生活。

信息管理专业培养具备必要的数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具有现代管理学科的理论基础,掌握系统思想、信息系统分析、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备运用数学、计算机和经济模型对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设计和组织实施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信息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正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的。因此,信息管理专业应该为农村培养人才,为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

2.2 信息管理专业能够为新农村建设作贡献

经过实践,课题组认为在城西镇信息服务网建设过程中,需将信息管理专业所开设的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学、信息组织与检索、信息分析与预测等专业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地运用,为新农村信息网络系统的建立、运行、维护、管理与利用提供智力支持及技术保障。此外,信息管理专业师生为乡镇网络技术员、信息员和农民提供免费培训,不仅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及信息素养、拓宽农村的信息渠道,为实现农业生产力提高和农民增收创造有利条件,还极大地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人际沟通能力。因而信息管理专业能够为新农村建设作贡献。

2.3 服务新农村实现开放式的“研、学、用”互动教学

本课题在服务新农村,建设城西镇信息服务网的过程中,网站分析、设计、实施和运行维护的实践过程是师生结合专业知识,调查、分析、讨论和研究的过程。整个过程实现学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学实践互动、教学科研互动、课堂内外互动和校内外互动。从时间、空间上改变了教学模式,实现开放式的“研、学、用”互动教学。学生在互动教学中能够不断发现并分析问题,进而促使自我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习研究成果应用推广,做到“从农村中来到农村中去”,服务新农村建设。这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重理论、轻实践,教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从理论到理论,知识枯燥抽象,教学、科研和实践相脱节的不利局面,将专业知识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融合在一起,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

2.4 服务新农村是信息管理专业发展的新方向

服务新农村是信息管理专业,尤其是地方性本科院校信息管理专业发展的新方向。目前信息管理专业发展突出的问题是专业定位不准确,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的人才专业优势不突出,较难找到对口工作,就业压力较大。然而,在城西镇信息服务网实践建设过程中,课题组师生深深地感受到农村网络基础设施薄弱、农民信息技术水平普遍较低,网络信息管理专业人才极其匮乏,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大量的信息管理人才为其发展注入活力。信息管理专业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高校结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培养人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实现教学、科研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专业价值,突出学生的专业优势,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还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为年轻的信息管理专业办学指明方向。此外,农村市场广阔、就业潜力大。服务新农村建设为学生就业开辟新渠道,可有效缓解目前就业压力大的不利局面,是专业发展新方向。

2.5 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科研应与新农村建设联系起来

为支持新农村建设,服务地方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科研应与新农村建设联系起来进行改革:①应开设新农村网络信息建设讲座,邀请乡镇领导主讲,及时报告新农村建设的最新成就和不足,明确现阶段新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的需求;②应增加《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和《电子农务》的课程设计,系统讲授电子商务、政务和农务系统的开发,使学生具备快速开发系统的能力;③在讲授《信息管理学》、《信息组织与检索》、《信息分析与预测》课程时,应增加农业信息专题,重点讲解农业信息的收集、组织、检索、分析与预测;④将专业见习、第二课堂活动和实习等实践课安排到农村,深入农村,了解农业生产,体验农村生活,加强与农民交流,掌握农民的需求,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⑤教师应把科研的注意力集中于服务新农村建设,与学生共同开展研究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出新课题,将研究成果推广应用于实践中。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第6篇

关键词:农林经济;经济管理;创新管理

一、引言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林经济在我国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农林经济问题也是“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环节。现阶段,我国的农林经济管理问题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特别是建设农林经济科学管理体系迫在眉睫。

二、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来说,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是相对落后于我国的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特别是在农村的基本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关于农林经济管理的相关问题,其在内外部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建设。首先,我国农林经济缺乏核心竞争力。农业包含着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等多种基本模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经济发展系统。随着我国农林结构的调整,我国的农林经济增长方式也相应发生了转变,然而,我国现阶段的农林经济发展仍然缺少核心竞争力,这是由于我国农林种植面积的分散,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的不足,农林经济工作效率的低下造成的。其次,我国农林经济体制存在缺陷。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些相关问题,大量的劳动力选择进城务工,导致我国农村的劳动力数量越来越少,对农林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滞后影响。此外,资金及人才方面存在缺陷。我国现阶段的农林经济发展是达不到社会发展的整体需求的,据准确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存在大量土地闲置的状况,这就大大制约了农林经济的发展潜力。而且,我国的教育体制下缺少对优秀农林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真正专业的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很少从事农林经济管理工作,这就造成了我国农林经济管理先进性和科学性的不足,严重阻碍了农林经济的发展进程。

三、我国农林经济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想切实解决我国的农林经济管理相关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科学的规划和布局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真正的城乡一体化。应该采取措施,减少工业和农业现代化对农村劳动力的占用,推出相应的政策,使广大农民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充分激发农民的工作热情,为农业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生产力保障。同时,农林业应该大胆的应用现代化的先进管理理念,不断完善农林生产的物资完备,以科学的手段改进农林业的生产技术与生产工艺,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和土地出产率,科学的提高农林经济的综合竞争力。2.采用现代化管理,建立社会服务体系。农林经济的发展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努力建设现代化的农林经济管理体系。农林经济要切实得到发展,不论是从物质的基本条件上,还是科学技术上都要共同发展,共同为农林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农林经济管理人员队伍需要大量吸收具有专业素质的相关人才,这些人才不但要掌握专业的农林经济管理相关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在管理的过程中更多的向农村的广大农民普及农林经济的相关科学知识。农民掌握了先进的种植和管理技术,才能实现农林经济生产水平的全面提高。另外,农林经济的管理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作为我国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通过对广大农民在农业科技、林业信息、农业信息、生产销售等多方面进行科学的指导,充分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林经济管理的快速发展。3.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农林经济的管理关乎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水平,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一方面能够推动农林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促进农业集约化的建立,另一方面,它能够促进我国的农林经济水平向世界领先水平不断前进。针对这一方面,首先,必须大力加强我国的农业教育举措,努力提高我国农业人口的各方面素质,杜绝文盲的存在,使我国广大农业劳动力的素质水平能够满足社会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其次,要加强对于农林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在技术服务和科学管理等各方面全面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以先进的农林科技和管理结构来推进我国的农林经济体制改革,以现代化的科学手段提高我国的农林经济水平。4.深化科教兴农战略。针对我国农林相关专业人才缺乏的情况,应该大力深化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生产力的素质水平是关系着农林经济切实增长的关键因素,因此,要想我国的农林经济水平能够快速增长,就必须依照现阶段对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规划,加强农村地区的素质教育投入,全面提高我国农村地区的整体文化素质水平。此外,还应该加强农村地区科技服务站的建设,针对具体地区的具体农业条件与农业水平,对当地的农业技术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以科学技术推进我国农林经济的不断发展。5.创新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就现阶段来看,我国的农林经济急需大批的相关专业人才,对此,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创新建设显得十分必要。首先,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要不断加强学科特色建设,协调处理好专业中经济与管理、传统与新生、近农、非农与离农之间的辩证关系。其次,要加大教学与科研方面的投入。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最大特色就是服务三农,不断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目前,我国的农林经济正面临着几个重大的转型,一是从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二是从计划农业转向市场农业。总而言之,我国现阶段的农林经济建设需要更多,更专业,更适合农业发展的现代化人才,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必须建立起全新的教育体系,培养出具有专业知识水平和过硬管理能力的优秀农林经济管理人才,为我国的农林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四、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农林经济还处于发展阶段,随着农林经济管理体系的科学建立,社会服务系统的完善,以及科技兴农,科教兴农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我国的农林经济一定会具有更强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更好的发展,进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哈媛媛.浅议我国农林经济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福建农业,2015,05:43.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第7篇

同志们:

这次*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工作座谈会的主要内容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全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验交流会议精神,总结交流去年以来我市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验,进一步推动这项工作的深入开展。会上,**、智全同志将作进一步的要求和布置,**区、**协会、**养殖协会还将作经验介绍。

“三农”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工作的根本任务是要让农民组织起来、富裕起来,形成一种长效机制,特别是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如何使农村工作面向市场,是一个迫在眉睫的大问题。如何帮助千家万户的农民去有效地面对市场、面对企业,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民服务、代表农民利益、维护农民权益,它把农民的意愿与市场需求、企业要求进行沟通和交流,是连结农户和市场的桥梁、连结农户和企业的枢纽,具有非常强劲的生命力,并在不断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从全国、全省、全市来看,这种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切实维护农民利益的组织发展势头非常好。要通过这次会议,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走出一条具有宜宾发展特色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新路子。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正确处理“自组织”和“他组织”的关系,确保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农民自愿、互利、民主、公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农民自己的组织,发展的主体是广大农民群众,必须体现“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切忌搞行政命令或硬性“归大堆”、“拉郎配”,挫伤农民的积极性。为此,在发展合作经济组织过程中,一定要正确处理“自组织”和“他组织”的关系,走出一条互动、统筹、协调之路。一方面,要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尊重农民意愿,使其独立自主、进出自由地开展劳动合作、资本合作、技术合作和营销合作;坚持民管为基础,尊重“一人一票”的原则,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重大事项由大会讨论决定,把合作经济组织真正办成农民自己的组织;坚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内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通过有效服务、保护价最低价收购或二次返利三次返利等办法使会员享受到真正的实惠。另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对自身角色正确定位,切实转变作风、转变职能,打造环境,发挥好“他组织”的作用。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按照“搭台不唱戏,参与不干预,献策不决策,服务不增负”的思想,做到积极引导而不强制,支持而不干预,扶助而不包办,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和优惠政策来推动、扶持、引导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和有序发展。要进一步创新“支部+协会”的运作模式,使支部向维护农民利益方向延伸,协会向市场方向延伸,使农业生产既按照适生原则,更按照适销原则组织生产。同时,要把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与基层政权建设结合起来,转变作风、转变职能,创新工作方式,让农村干部既是基层政权的代表,又是农民致富的引导者,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这一点上,市委、市政府正在研究,既要让农村干部增加压力、面对挑战,又要给大家创造活力,改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重塑农村基层干部的形象。要本着产业有特色、发展有潜力、组织有活力的指导原则,培养一批有说服力、感染力、号召力的典型,通过典型示范和引导,吸引更多农民参与。要充分发挥好农村经营大户的带头作用,积极支持、鼓励农村经营大户、能人领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使整个农村工作的局面有一个大的改观,产生质的飞跃。

二、健全机制,夯实基础,增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自我服务能力

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内部运行机制,是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要引导、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探索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民主管理机制、监督约束机制和风险保障机制,以规范促发展。其中,最核心的任务是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要采取统一购买生产资料优惠让利、保护价收购产品保利、龙头企业通过专业合作组织二次返利、统一技术和品牌提高产品质量增利、股份合作收益分利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让农民得到更多实实在在的实惠,切实增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结合自身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正确处理好企业利益最大化和农民收益最大化的关系,切实维护农民利益,让农民从加工、贮运、销售等环节获得更多的后续效益,保证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健康发展。对于公积金、公益金提留比例和对会员的利润分配方案,要通过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表决,实行阳光作业。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要积极发展以资金、劳动、生产工具、土地承包经营权、产品、技术等入股的股份合作形式。同时,要健全龙头企业与合作组织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吸纳合作组织成员以土地使用权或产品入股,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但二者不可混为一体,更不能由龙头企业取代农民的合作组织。当前,我们要重点依托五粮液、叙府茶业、高金食品、林海竹荪等一批龙头企业提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质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做强做大粮食、茶叶、林竹等优势特色产业,做强做精龙头企业。

三、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多形式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目前,我市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之间的差异性较明显,农民组织起来的愿望也有强有弱,这就决定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合作方式、合作内容、合作程度等方面的多样性。因此,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紧紧依托和围绕当地的资源和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特色产业,突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有效整合龙头企业、能人大户、集体经济组织和部门的力量,形成多模式、网络化、纵横交错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在组织形式上,可以是合作社、行业协会,也可以是股份合作组织和其他合作经济组织,只要有利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有利于推动产业发展,有利于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什么组织形式都可以。在组建方式上,可以由专业大户、购销大户、农民经纪人等牵头兴办,也可以由龙头企业、供销社等支持兴办。在合作内容上,可以是劳动的合作、技术的合作,也可以是资本的合作。在合作方式上,可以是生产的合作、销售的合作,也可以是产销的合作。在利益联结上,可以是松散的联结,也可以是紧密的联结。在服务内容上,可以是单项的,也可以是多项的,可以办服务实体,也可以不办服务实体。总之,只要能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能帮助农民办实事、办好事、办成事,都应大胆地试验和发展。当前,要积极推进“公司+专合组织+农户”和“市场+专合组织+农户”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把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促进作用。

四、强化精品名牌意识,努力提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市场竞争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市场经济的竞争就是品牌的竞争、信用的竞争。品牌差别的背后是利益的差别和价值的差别,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内服务、对外竞争”的功能特点,要求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当前,市场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名牌的竞争、高科技和标准化生产的竞争。品牌是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和市场化的集中体现,不仅产品需要创造品牌,一个组织也需要创造品牌。一个有影响力、有号召力、有竞争力的品牌,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五粮液的品牌价值如此,世界葡萄酒协会也是世界公认的品牌,从种植、加工到生产多少、价格多高、发展什么品种、品牌等,协会的作用都相当强大。因此,要突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特色,加强宣传,树立形象,实施组织的品牌发展战略。要通过商标注册、绿色认证、专利申请等方式,不断提高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其产品的知名度、认同度、美誉度,切实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当前,尤其要在茶叶、粮食等方面,下决心整合所有品牌,打造知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市场竞争力。要积极探索农村建房的专合组织,旅游线上的居民房屋改造、移民建房等,要突出“川南民俗”特色,改变传统建房模式,帮助农民在富裕的基础上,生活得更加幸福、科学、健康。同时,要帮助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行标准化生产,严把生产、加工和市场准入关,切实加强管理,提高质量,完善服务,实施产品的品牌发展战略。

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仅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不仅关系到农民增收,而且关系到农村基层政权的稳固和农村的改革发展;不仅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着力点,而且是保持农村社会长期稳定的重要举措。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提高认识,把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务求认识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发挥整体优势,形成推动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持续有序健康发展的强大合力。要加强督促检查,提高执行力,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收到实效,使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数量上有一个大的增加,在规模上有一个大的扩张,在质量上有一个大的飞跃,在组织化程度上有一个大的提高。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第8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政府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144-02

前言

新农村建设是国家发展的一项重任,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业经济不仅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也直接关系着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随着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也受到广泛的关注。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建设、公共事业、人口素质与城镇仍存在较大差距,加强农村经济管理成为一项艰巨的工作。农村经济管理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因此,新时期广大农村地区需要用创新的理念和方法,不断提高经济管理工作的水平。

一、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绝对比重,农业问题关系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十六大以来,农村改革事业不断走向深入。党和政府非常关心农村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近年来提出一系列推动农村建设的举措,如税收减免、粮食补贴、义务教育、农村医疗等,旨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农村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在此过程中,农村经济管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村经济管理总体上是指依据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经济水平、市场环境等对农村实施有组织的宏观管理活动。在具体工作中,农村政府部门需要系统制定当地经济发展的目标,对农村生产资料、信息等再生产过程进行筹划、决策、控制、协调,推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向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方向迈进。因此,农村经济管理可以说是一项系统性和复杂性的工程,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农村经济效益的提升。特别是在转型时期,农村社会关系复杂多样、矛盾重重,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正在面临新的挑战,加强农村经济管理,才能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提供保障。

二、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

新时期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主要涵盖以下任务:

第一,减轻农民负担。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民负担沉重直接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不利于农民生活改善,同时也会减缓农村经济建设速度。尽管近年来政府相继出台政策举措,使农民负担显著减轻,但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工作仍不容忽视。只有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制,完善农民减负的法律法规,严格农民负担监测、调查、责任追究,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农民减负工作落到实处,强化农民负担专项治理,切实保证农民群众的利益。

第二,强化农村资产管理。资产的保值增值是农村经济建设成果的重要体现。政府部门需要对农村集体资产进行合理的规划,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保证集体财产安全,并促进资产的增值,这样才能推动农村经济建设持续稳步发展。在农村集体经济的管理中,政府部门为强化资产管理,就必须建立经济管理监督机制,积极引入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组建专业化管理队伍,通过实施审计监督,推行民主化管理,使集体财产资源实现科学的流动,获得有效的开发。

第三,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以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为前提,使农村的主要产业拥有健康的发展环境。如农村养殖、育苗、蔬菜、花卉等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农业附加值高,所以政府部门需要围绕本地区的优势产业,完善管理举措,增加科技投入,使农业产业化经营拥有强劲的发展动力。

第四,加快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近年来农业种植和培育的新技术不断得到推广,农业基地建设呈现出喜人的成果。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村地区应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营造本地区的优势产业。从基地建立到培育示范,以及经验推广,都离不开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因此,政府部门应采取科学的管理举措,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第五,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包含为农业生产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组织机构与方法制度,是社会各方力量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综合体现,有助于较小的农业生产单位克服自身的弊端,更好地适应市场要求,提高经济效益。为加强农村经济管理,政府部门应完善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与灵活的服务机制,针对地区农业生产的实际,制定系统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举措,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三、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复杂而充满挑战,特别是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经济管理工作尚未跟上发展的步伐,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基层领导重视不足。基层领导的重视与否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管理改革的步伐。近年来党和政府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并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来推进工作的发展。但在基层农村,地方政府对规章制度的重视不足,执行力差,因而经济管理工作往往不见成效。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广大农村地区,信息闭塞,思想传统,基层领导的思想转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领导对转型时期新农村的发展认识不够深入,文化素质不高,所以也很难从根本上推进农村经济管理工作。

第二,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需要有健全的体制作为保障,但受基层领导重视不足的影响,经济管理体制建设仍未能更上时代的步伐,在农村中还未完全形成一套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现有的管理体制并不能适应农村的社会结构、农民的利益结构,从而也使经济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执行依据,有的工作无法及时跟进,并由此影响到农民的利益维护。另外经济管理本身应当是依法执行的工作,但在很多农村地区法制意识较为淡薄,对于农民减负监督、财务资产管理、土地承包等工作缺少法律的强大支持,从而影响到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

第三,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公共事业是社会利益公平分配的重要途径,是改善农民生活、缩小城乡差距的需求所在,不仅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也关系着农村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尽管近年来我国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但农村与城镇公共事业建设相比,差距始终非常明显,而且基础本身就很薄弱。在很多农村地区,由于缺少充足的资金保障,基层政府也难于开展全面的公共事业建设,如医疗、教育、养老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专业人才较少,尚不能满足广大农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

第四,农民利益维护不到位。广大农民群众是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有效维护农民利益可以提升农民积极性,加速新农村建设。但从目前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来看,农民利益的维护并不到位。首先,农户在农业生产经营上具有独立和分散的特点,这就为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增加了难度,农产品技术含量低就会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不利于农民增收。还有的地区地理条件差,土地规模经营不理想,农民积极性直接受到影响。其次,我国实行“一免三补”政策后,很多农民不愿将土地使用权流转,所以增收空间也较为狭小。而且在“一免三补”政策的激励下,不少农民也希望重新从事耕地种植,土地流转纠纷时有出现。最后,在一些基层地区还不乏挪用农业补贴款的现象,案件的发生也造成对农民利益的损害。

第五,农村人口素质有待提高。农民素质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建设的水平以及发展的速度。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的受教育水平与城镇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目前农村人口的就业观念发生很大变化,农村地区本身受教育人口比重有限,而且学历较低,中高等学历人群在毕业后一般不愿回到家乡,而是希望向城市发展。所以留守在农村地区的多为妇女、老人和孩子。由于受教育水平有限,农民对很多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入,对新生事物不易接受,例如对新机械设备的使用感到吃力,在培训班中不能完全领会新的种植培养技术。另外农村基层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是参差不齐,从事经济管理的人员管理理念落后,知识结构单一,因而也不能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要求。

四、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举措

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基层政府部门应增强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完善公共事业建设,制定群众利益维护机制,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第一,增强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加强与改进首先需要获得基层领导的重视,只有基层领导真正从思想上实现转变,深入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推进工作发展。因此,上级政府部门应注重深入基层,开展相关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向基层宣传经济管理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进而指导县乡级党委和政府对经济管理工作进行改革。而且为调动基层政府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基层领导转变观念,创新思维,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应纳入到政府绩效考核的范畴,对锐意进取、努力推进经济管理工作发展的部门和人员,给予相应的奖励。

第二,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需要尽快实现管理方式的转变,着力深化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建立适应市场竞争的新型管理体制。作为基层政府部门,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改革的潮流,以构建服务型政府为目标,使经济管理工作呈现崭新的风貌。首先,政府部门应通过转变资源利用方式,使农村经济结构得到转型,既保证本地区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又能促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其次,政府部门应关注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努力增加农业科技含量,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设加工示范基地,拓宽销售市场,带动农民增加收入。最后,政府部门还应立足法制化管理,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农村经济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

第三,深化农村公用事业建设。公共事业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新时期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需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通过从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人手,解决广大农民看病难、文化素质不高、养老等问题,有助于农民提高从事生产活动的积极性,感受到社会利益分配的公平性,同时也将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为此,基层政府应调整现行的财政体制,统筹财力,切实为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不仅基层政府应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纳入预算体系,上级政府部门应注意协调好城乡社会事业的发展,形成以城补乡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