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德育实施的主要途径

德育实施的主要途径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21 09:07:20

德育实施的主要途径

德育实施的主要途径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德育 德育途径 特殊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8-0-02

1 高职院校德育途径具有其特殊性

高职德育应建立完整的体系已是目前德育界的共识,高职德育体系构建中的要问题无疑是确定德育目标,因而也最为研究者关注,但在德育工作中要取得良好的效果仅确定了目标是远远不够的,德育途径是德育中必然要面对的问题,人们往往会把德育途径和德育方法混为一谈,尤其是在德育工作的实践中,确定了德育目标后,往往是先思考德育内容,紧接着就思考德育方法。有了内容和方法就可以去操作了,不必去想途径问题。实际上德育途径是德育工作中一个相当“物质化”的存在。它是为了达成一定的德育目标,采用一定的德育方法进行一定德育内容的教育所必须使用的渠道。它是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过程的承载体。德育途径是客观存在的,在整个德育体系中,德育途径是最实在的。没有途径,内容、方法、过程都无所附着。加强对德育途径的研究,更好地把握其规律的特殊性是德育取得良好效果必然要求。

德育途径丰富多彩而且差异很大,它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客观性指德育途径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是教育现实中的一种实实在在的重要德育因素。但是这种客观存在不一定被德育工作者完全认识,德育工作者往往根据自身不同的工作经验,形成了对德育途径的不同认识,因此它也就具有了主观性。高职德育工作者自觉地,力求科学地认识德育途径问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当德育工作者对德育途径及体系有了整体把握之后,势必增强在德育工作中对德育途径进行选择的自觉性。根据不同的德育内容选择适合的德育途径,这肯定有利于提高高职德育的实效性。

整合并构建高职德育途径体系有利于发挥德育途径的整体效能。高职教育及其任何一个学段,都有其相对固定的德育途径,高职德育工作者把握了这些途径,可以在德育工作的整体计划中,结合不同的德育内容、方法使用不同的德育途径,使其所有作用都发挥出来,没有由于缺乏认识而被闲置的途径。这对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当然是有利的。同时德育工作分别考虑使用各个德育途径的时候,必然会进一步对德育内容、方法及过程深入审视,思考其整体运作的适应性,合谐性,使德育工作更符合客观,增强其实效性。

2 高职德育七大途径的特殊性

德育途径一般从总体上按空间特点分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大基本途径,以学校德育途径为主,但这三大途径的分类过于概括、笼统,缺乏具体的实践意义,因此需要进一步按德育途径的性质特点对学校德育所经常运用的途径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类,目前成熟的分类方法提出了包括课程、实践、组织、环境、管理、咨询和传媒七大类途径。

2.1 课程类途径

就课程类途径来说,高职的德育课程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课,这一点与其他普通高校并无不同,但从高职德育目标的职业性出发,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裁减、增删,突出职业性特点,思政课程分别对应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和心理教育,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必须有重点,如思想教育主要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职生就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通过这一途径重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职业法纪和守纪观念、良好的职业心理等。

学科教学课程指人才培养方案中所有的学科课程,这也是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其中各门学科都包含着许多德育因素,要树立全员德育的思想,在进行学科知识教学中挖掘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资源,明确每次课的教育目的,准确提炼和寻找学科德育的切入点,发挥德育的间接性、渗透性优势,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实践证明这是取得德育实效的有效途径。

2.2 实践类途径

实践类途径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德育目标,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接受教育的渠道。高职德育中必须充分发挥好高职优势,紧紧抓住实习这一高职教育教学的关键环节不放。

合格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要胜任岗位工作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而实习正是实施德育的重要渠道。实习教学过程中,一方面着眼于巩固理论知识,培养操作技能,形成熟练技巧,完成“授业”任务,同时也是一个通过实践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教育的综合教育过程,具有“传道”功能。通过实习,可以增进学生对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的了解,培养他们热爱专业的思想情感和学好专业本领的坚定信心,可以使学生形成热忱为人民服务的职业道德情感,养成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习惯,一丝不苟履行职业职责。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环境设施与实习内容中产生美感体验,直接受到美的陶冶和感化,培养起丰富的审美想象力,以及对美的造型、结构和组织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在高职德育工作中,依照德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在与社会的广泛接触和亲身体验中,认识社会、了解国情,独立自主地学习探索,从而提高思想觉悟、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兴趣爱好,锻炼意志品质,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它包括由学校组织的活动如公益劳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共建活动等,也包括家庭实践活动,还包括社会中的实践活动如勤工俭学、德育基地开展的活动、社区服务等。

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几个与课堂教学不同的特点,第一是活动形式的灵活多样性,第二是活动内容的广泛选择性,第三是活动主体的参与体验性,第四是活动系统的社会开放性。通过社会实践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从而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是德育的十分有效的途径。正如同志在《关于教育的谈话》中明确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2000年3月1日《光明日报》)“人才的成长最终要在社会的伟大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来实现。”

高职教育的特点要求无论是教学和教育都不得不十分重视实践的途径,这是一个仍有待开发的极其重要的领域,是高职德育工作者必须长期关注并探索的领域。

2.3 环境类途径

环境类途径指充分体现德育意识、影响学生个体品德形成的客观存在的德育环境。大致可分为人际环境和文化环境。

人际环境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交往的氛围。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班级与班级间的关系,不同专业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环境因素都是学生品德发展的最重要的影响源。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平等、合作的关系是影响学生潜能发挥和道德品质发展的制约因素。例如教师学生关系是师生形成团结向上具有凝聚力的集体的纽带。众多实践研究表明: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师生关系模型。以发展学生主体性为目的,富有教育民主和人道主义,它强调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成长负责,民主、平等合作的与学生交往,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符合他们发展特点和教育要求的灵活多变的有效方式。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教育观念和素养的综合反映,是提高德育质量的基本保证。

文化环境指学校、家庭、社会(社区)的文化氛围,它包括两种相互融合的物质和精神的存在。其中,精神存在往往通过物质存在而传递,而物质存在又通过其意义体现精神的价值。高职院校要特别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这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设施建设:教育教学设施建设和规划;二是净化,通过劳动使校园干净整洁;三是绿化;四是美化,有花坛草坪,假山喷泉,雕塑外还包括布置的环境。如宣传橱窗、校训校歌、名人肖像、广播室等,都具有无声的教育作用,有利于树立榜样,弘扬祖国传统美德和科学的价值观念;五是风气:学校安静的学习环境、尊师爱生的良好风尚、有条不紊的教学秩序等等,这些,必然对学生发挥感召力,身在其中的学生受到道德文化的熏陶。

2.4 组织类途径。

所谓组织类途径即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所组成的集体。它包括高职院校中的政党及群众组织。

(1)党组织

在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中,党的工作具有突出作用,是学校德育的核心力量。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人才,而人才的核心素质是思想政治素质,这就必须加强党对学校的领导,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这是

(2)学生的群众团体组织

①共青团组织:是

参考文献

[1] ,十六大报告.人民出版社.

[2] 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

[3] 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m].安徽人民出版社.

[4] 燕国材主编.素质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

德育实施的主要途径第2篇

教育是生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教育途径是指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于受教育者所经渠道的总称。学校教育的途径主要有:教学活动、课外活动、社会活动、劳动活动、学生群体活动、学生日常生活(包括宿舍)活动等。

每一个较大的教育途径又可分为若干小途径。如教学活动分为上课、辅导、参观、课后(家庭)作业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错综复杂,既有共同的途径,如均需通过教学和课外活动;又有各自的特殊途径,如德育的班主任工作和团队工作,体育的早操、课间操、运动会等。教育途径虽有主与次、一般与特殊之分,但每一个被实践肯定的途径都有其特点和功能。在多种教育途径中,教学是主要途径,以教学为主、其他途径为辅是学校教育的一条规律。

(来源:文章屋网 )

德育实施的主要途径第3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途径

自从我国提倡“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方针以来,高职教育迅猛发展,高职院校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高职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内容和就业能力为目标的专业教育。但是,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可忽视。台湾著名教育家高振东说: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智育没有德育做基础,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体育没有德育做基础,体育就是暴力的前卫;群育没有德育做基础,群育就是社会动乱的根源;美育没有德育做基础,美育就是腐化的催化剂。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就是体现其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一种形式。因此,探讨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务必以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为依存。

一、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及其途径中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推进,必须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就更为重要。但是,在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及其途径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教学内容上,以教育部规定的“两课”教材内容为教学内容;在教育方式上固守传统的“填鸭式”灌输,上课做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抄笔记。产生问题有许多原因。

(一)高职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认识不够

第一,在中学阶段,学校将全部精力用于以高考为目的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第二,高职教育主要以职业技能教育为主要内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第一,高职院校始终强调专业技能教育,没有摆正思想道德教育教育的位置。第二,高职院校对思想道德教育通常只要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就行,不需要钻研教材、挖掘素材,增强教学的吸引力。第三,传统的教学方式也使得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感到厌倦。

(三)思想道德教育课程本身的特点

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性强,学生们感到枯燥无味、深奥难懂,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不浓。

因此,笔者想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学途径提出一点浅见。

二、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途径方面的对策

(一)课堂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育仍然是思想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途径。尽管课堂教育主要以教育部规定的“两课”为主要内容,但是,课堂教育应当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灌输方式,采用灵活多变的、能激发学生学习“两课”兴趣的教学方式。

1.在以“两课”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抓准问题,突出重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同时,关注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尤其是要解决学生对社会现实中的一些困惑,让学生释怀一些敏感的话题,激起学生参与思想道德教育的热情。如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以及“小悦悦”事件,授课教师应当从思想道德教育方面进行剖析。

2.组织学生讨论社会热点问题,从思想道德方面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的辨析能力、判断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如网络上曾经有一段对两个人进行比较的信息,最终结果是:大学本科毕业的找不到工作,而初中未毕业的则成为大老板,而且在人才市场招聘的是研究生。授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然后从思想道德层面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3.改变传统的考试方式,让学生依据自己喜欢的话题,运用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理论,撰写小论文,不仅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而且也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给学生正确引导。

(二)导师关怀制

课堂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导师关怀制也是课堂教育的有力补充和重要途径。高职院校的导师关怀制不同于本科院校以指导学生学术研究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制。高职院校的导师关怀制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关心、指导,即思想上引导、学习上辅导、生活上指导、行为上训导,但最核心的内容是思想上引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导师关怀制目的在于实行“全员育人”

“全员育人的导师关怀制”就是由学院领导牵头成立导师关怀领导小组,由专门机构负责组织实施。专门机构在全校遴选具有一定职称或者一定学历、并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的教师和行政领导担任导师,原则上每名导师授导5-10名学生;然后将所有导师的基本情况介绍给学生,让学生通过与导师的接触了解导师,在了解过程中选定导师,同时,导师也可以了解一些学生的基本情况;最后专门机构进行协调,达到基本平衡。学院每周可以统一安排一个统一的时间组织授导学生的活动。

2.导师关怀制具有很强的时间灵活性方式多样性

导师关怀制是课堂教育的有力补充,但它不占用课堂教育的时间。除了学院统一安排的导师关怀活动时间外,导师可以在任何空余时间对学生授导。因此,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在时间上具有灵活性和延续性。导师关怀活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导师可以与所授导学生一起进行座谈,交流有关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问题;也可以通过与个别授导学生交谈,了解其思想动态,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还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来加强授导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因此,导师关怀活制的活动方式也具有灵活多样性。因此,导师关怀制不失为一种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途径。

(三)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育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所谓体验式教育,就是让学生参与到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活动中,亲身感受实践中的思想道德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以前,思想道德教育的授课教师一直认为思想道德教育属于理论性很强的教育,很难实施实践活动教育。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育条件不能满足思想道德实践教育的开展。但是随着教育条件和设施的完备,实践性教育活动也会成为一条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阐述思想道德的体验式教育。

第一,从志愿者服务层面上来考量思想道德的体验式教育。比较典型的社会服务是志愿者的义工服务。义工就是义务工作者的简称。义工服务包括养老院、孤儿院、医院患者、照顾并辅导小孩学习等多方面的内容。尤其是在养老院、孤儿院需要大量义工,因为,许多敬老院和孤儿院很多是慈善性质的,无法聘请大量需要支付报酬的工作者。因此,全社会在呼吁有时间、有能力的公民参与到义工服务的行列中来。志愿者服务活动可以由高职学院有计划地组织,也可以由学校的社团组织,也可以个人单独做志愿者。作为现代大学生,应当具有服务社会、回报社会、感恩社会的思想意识。高职院校的学生除了拥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外,应当尽可能参加社会服务活动,以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为了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我们学院将义工服务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也在积极联系附近的敬老院、孤儿院、社区,组织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

第二,从爱国主义层面上来实施思想道德的体验式教育。目前,我国有许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一些抗日战争纪念馆,一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居。高职院校要经常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参观或者纪念活动,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让他们了解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事迹、崇高理想和信仰,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责任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一种现实、生动的教育教学的场所,它可以从图、文、物、言等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第三,从集体主义层面上来实施思想道德的体验式教育。这里的集体主义并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集体主义。这里所讲的集体主义是指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协同合作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需要拥有优良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良好的合作、奉献精神。当然,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协同合作的思想道德品质,需要合适的场地和设施,当然也可以进行野外拉练和野外生存方面的训练,或者劳动等各种活动。

三、结语

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并不局限于古板的课堂教育。它不仅可以出现在生龙活虎的课堂中,也可以出现在现实生活中的时时刻刻、任何场所,尤其是导师关怀制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活动。他们是两种崭新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在这两种教育途径中,不仅可以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也可以将思想道德教育的抽象理论融入到栩栩如生的现实生活中或者实践活动中;不仅可以使学生易于理解、领会思想道德教育的抽象理论,也可以使学生在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领悟到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应当不断探究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吕子静:关于加强高职学生德育教育的思考,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

[2]陈杰、秦自强:完善高校立体化德育德育途径探究,教育理论研究,2010.9

[3]袁晓华: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特点及对策,高教论坛,2004(1)

[4]周倩:浅谈高职高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

德育实施的主要途径第4篇

【关键词】 任务引领法;中职学校;德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02

德育历来为各学校所重视,特别是情况日益复杂的新疆中职学校。近年来,随着中职学校生源压力的增大,学校多采用先招后管的方式保证生源量。在保证生源量的同时,出现生源质上的不足,这给原本成效不高的德育课程进一步增加难度。德育课程实效不高直接影响学生文化和专业课成绩,还导致部分学生出现思想品质问题、逃学、早恋、打架、叛逆等心理和行为问题。因此,探究行之有效的德育课程改革就成为关心教育人士的重要课题。

一、新疆中职学校德育课程实施低效成因分析

(一)新疆中职学校德育现状

新疆中职学校德育课程实施一直令学校、老师最为头疼。但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保障线,又不容半点马虎。毋庸讳言,德育实施是低效的。根据学者的调查,部分问题学生存在以下情况:(一)学生思想品德:自我中心较为突出、自私自利、集体观念淡薄、集体荣誉感缺乏、组织纪律差、不讲诚信、是非判断不清、不思进取、贪图及时享乐等;(二)学生行为习惯:经常迟到旷课、无视校纪、不讲卫生、时间观念差、吸烟、、打架、破坏公物等;(三)学生心理问题:自卑心理、妒嫉心理、攀比心理、反叛心理、代沟、情感困惑、迷恋网络、自残、虚荣心强,自信心不足等等。[3]凡此种种,将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还会影响其就业和社会和谐发展。

(二)新疆中职学校德育课程实施低效成因分析

1、方法和途径单一

新疆中职学校普遍重视德育课程,但实施效果并非人愿。反思德育课程低效原因,其中德育方法和途径单一是主要原因。目前新疆中职学校德育教法主要以讲授――接受的方式为主,重视教师的讲授,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重视理论思辨,忽视学生的德育实践活动;重视教师的评价,忽视学生自评、社会评价;重视德育知识考查,忽视德育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德育实施途径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轻视生活和社会教育实践;以集中灌输为主,缺乏启发引导;以集会教育、报告、讲座为主,缺乏针对个人的德育活动。

2、内容陈旧

德育内容是新疆中职学校德育实施的核心,是学生接受德育的主要载体。新疆中职学校德育内容主要以课本内容为主,缺乏鲜活的德育课程内容,甚至有些教师照本宣科,对德育实施的低效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德育内容的陈旧和德育教师的课程观不无关系。部分教师在德育实施过程中秉持教材即教学内容的理念,没有正确认识德育课程的教学化问题,没有正确认识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根本区别。所以导致德育内容陈旧,脱离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

3、教学忽视学生的心理规律

教学既包括教师教的一面,也包括学生学的一面。然而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忽视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规律。中职学生正处于埃里克森所言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青春期,性格活泼好动且具有一定的叛逆性。教学如果不能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别是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话,那么德育低效也就自然而然了。如果教师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那么德育低效的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4、评价片面

目前我国课程和教学评价以终结性评价为主。新疆中职学校德育课程评价受我国课程与教学评价趋势的影响,也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并且还以知识终结评价为主。德育作为一门学科来说,虽然以德育知识为主,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知识内容同样重要。当我们以知识终结性评价为主时,其实是在关闭我们提升自身素养、价值观、道德观的有效之门。所以德育评价需要知、情、意、行四方面整体、全面的评价,需要诊断性、形成性、终结性三位一体的评价。

5、教师职业倦怠,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由教和学两方面组成。在学生体验到德育课程枯燥、乏味的时候,教师同样也感受到教学的疲惫。受学制的制约,德育在新疆中职学校是作为公共课设置的,没有专业课的身世显赫,所以并不为学生重视。部分学生对德育课程的认识仅限于及格。再加上教材所选内容的陈旧及其他原因,所以部分教师对德育缺乏一定的热情。当教师在工作中体会不到教学的灵性和创生性的时候,教师就会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渐形成职业倦怠,甚至出现厌教、弃教的行为。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体会不到德育教学的喜悦和成功,体会不到德育的魅力,那么德育教学长期低效的现实也更容易被我们所理解。

二、任务引领教学法在新疆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中实施的意义

“任务引领教学法打破传统讲授――接受的教学模式,采用生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在任务引领下开展教学活动。在实施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学得知识、训练技能、探究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专业水平。在任务引领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完成任务体验成功感和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其求知欲望,形成任务、知识增长、技能训练、专业提升的良性循环之路。”[7]

(一)转变德育课程理念,有利于教师课程理念及德育内容的更新

任务引领教学法是在任务的引领下,融合了讲授、讨论、演示、练习等方法。如果说讲授、谈话、讨论等方法是封闭方法的话,那么任务引领教学法是一种过程性、开放性的方法。从课程论的角度来说,封闭式的方法适用于课程的目标模式,而任务引领教学法适用于课程的过程和实践模式。

教师因受师范教育的影响,观念中惟以课程即教学科目为圭臬,忽视或根本杜绝其他的课程理念。这种观点为教师在课堂中喋喋不休地对课程内容进行条分缕析作了学理的支撑。这恐怕也是师生对德育没有兴趣的根源所在。所以如果想扭转德育课程实施的现状,首要的就是改变教师的课程观念。任务引领教学法以任务解决为目标,既重视解决结果,也重视解决过程,其在新疆中职学校的实施,能有效转变教师课程即教学科目的观念,树立教师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学习经验、预期的学习结果等新课程理念;其次,更新德育内容。任务引领教学法以任务的解决为核心,所以任务的选取尤为重要。在新疆中职学校所使用的德育教材中,基本以德育知识的传授为主,没有德育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和能力对德育知识再加工,再加工的过程其实就是对德育知识进行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即对部分知识删除,对部分知识保留和更新。教师在德育知识再加工的过程中,及时更新部分知识,使部分知识具有时代性,以适合青春期的学生身心发展。因此,教师在使用任务引领教学法的过程中,能有效更新德育内容。

(二)以任务解决为目标,有效解决方法、途径和评价的单一

任务引领教学法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教师所分配小组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得知识、训练问题解决的能力、培养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任务引领教学法的核心是任务的完成。教师依据德育教学目标分配给小组适量的任务。小组成员在了解自己的任务基础上,以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学习德育教材、查找相关德育资料、利用信息资源等途径有效解决小组分配的德育任务。由此可见,任务引领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程中实施打破原有的传授――接受教学模式,融合了讲授、演示、练习等方法,所以其更具开放性和综合性,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任务引领教学法在新疆中职德育课程中实施的教学途径也不再局限于课堂知识讲授,而是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学生多渠道探寻问题解决的途径,多以亲自感受、实践的方式学得德育知识。

德育课程评价自身并不适合单一的知识终结性评价。任务引领教学法在新疆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中的实施采用多元化、多渠道的评价方式。在评价方式上:在任务分配前,教师将使用诊断性评价对学生进行有效分组;在展示成果、交流提高阶段,教师将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教师案例分析阶段,教师使用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的优劣进行评价。在评价主体上,主要以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为主,同时兼顾到教师评价和社会评价。所以任务引领教学法在新疆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中的评价是立体的、综合性的,能有效、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德育素养。

(三)以活动为引导,有效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

任务引领教学法在新疆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中实施的任务分配,不同于职业中的任务,它应该属于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教学过程中最具有创造性和灵动性的内容,因此成为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也是最具吸引学生的教学方式。对教学活动的优势,我们从普通教育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和大力提倡活动课程即可窥一斑而见全豹。

任务引领教学法在德育课程中的实施,需要教师精心准备教学任务。教师在熟悉德育教材基础上,融入其对德育课程的理解,选取和任务有关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典型事例作内容。教师多选取师生感兴趣的材料,进行创造性地设计德育任务。这样无疑会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的职业倦怠,有利于教师养成正确的、健康的从业观。

目前,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是最不为学生所喜欢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传道式的宣讲。任务引领教学法在新疆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中实施主要采用任务解决的方式,让学生在德育活动中学得德育知识、训练问题解决思维、培养良好的德育素养。特别是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更大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践性、合作性,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学习、对任务解决的兴趣。

总之,任务引领教学法在新疆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中的实施能有效更新德育内容,解决方法和途径单一问题,有效调动师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我们实施的过程中,切忌采用整齐划一的模式,否则任务引领将会成为学生的负担。

参考文献

[1]班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杨道德.新时期中职学校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4]赵磊.“任务引领法”在《汽车结构与拆装》中的课堂教学设计[J].《科学时代》,2010年第23期.

[5]冯晓晖.“任务引领型”的《现场导游》课堂教学设计[J].《2009年度职教教改论坛文集》,2009.

德育实施的主要途径第5篇

[关键词] 高校德育;内外结合;复合作用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是高校对大学生实施德育的一门必修课,是一门融思想性、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性质和地位决定了这门课与其他专业课相比,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为了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在培养人才上的特殊作用,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对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德育育人途径进行了积极探索,在重视课内育人的同时,疏通了课外育人的渠道,拓宽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育人途径,深感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师应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揭示不同育人途径的作用规律和互相间的内在联系,充分发挥不同育人途径在思想道德修养教育过程中的复合作用。

1 课内途径

课内育人途径是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的具体活动渠道和形式,在遵循课程的科学性的基础上,积极开发课程的思想性,努力做到两者的完美结合,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吸收有益的思想养料,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的目的。课内育人途径是高校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1.1 利用课堂讲授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教育。课堂讲授是高校一切学科授课的基本形式,也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思想道德修养课的过程应当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道德知识的传授和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的过程。要通过课堂讲授,系统地回答学生普遍关心的人生、理想、道德等方面的问题,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水准。教师在进行课堂讲授时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要善于把思想性、知识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力求做到有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使学生乐于接受,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利用课堂讲授对学生进行道德修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在教书育人中的基本形式。这种形式的特点是寓教育于教学之中,使学生在接受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道德修养教育。

1.2 利用课堂讨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教育。课堂讨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对于各个时期思想领域的点问题和学生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道德修养课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有计划地引入课堂,组织学生结合本学科知识的学习展开讨论。要使课堂讨论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应自始至终发挥主导作用。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以及特点,拟出一定深度、广度和吸引力的讨论题,组织好课堂讨论,题目必须是大多数学生真正关心的,或认识上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其次,要有准备、有步骤地组织学生深入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要过早地将“标准答案”公布。当学生无法解答时,要予以启发;当学生发言有遗漏时,予以补充;有错误时,予以纠正;有疑难时,予以点拨。总之,教师要置身于学生讨论之中,并从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人手,不断把讨论引向深入。最后,教师要对讨论进行归纳、总结,对正确的观点给予充分肯定,对模糊和错误的观点要进一步澄清和引导,也可提出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这种课堂讨论,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

1.3 利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等特点。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师可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认真组织好多媒体教学。首先,在内容选择上,既要符合教学的需要,又要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做到既传播文化知识又使学生受到启发和教育;其次,在时间进度上,要与同期讲授的教材内容相互补充、相互连贯,以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和育人目的;第三,在教师的作用上,任课教师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仍要处理好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关系,决不能心中只有多媒体教学工具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学形象生动,学生感知鲜明。因而印象深刻,是对学生进行道德修养教育的有效手段和形式。实践证明,好的多媒体教学影视资料片可以在学生中引起共鸣和反响,如《暖春》对感恩的教育意义等,在道德修养方面容易引起立竿见影的效果。

1.4 利用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专题讲座是道德修养课程教师积极主动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有效形式。专题讲座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根据课程内容而开设的小型专题课,对于现实生活中某些理论性较强、学生又难以搞清楚的问题,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在适当时机开设小型专题课,进行专门的讲授。这种小型专题课的穿插,既要考虑到深化理论的需要,又要考虑到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的需要。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思想认识中的疑难问题,而且可以使他们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一种是根据各个时期的宣传工作和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重点而举办的大型专题讲座。任课教师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需要,在全系或全校举办这类专题讲座。专题讲座的形式具有信息量大、受教育面广等特点。这种形式搞得好,经常坚持,对于在学生中形成正确舆论,抵制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各种错误思潮,会起到巨大作用。

2 课外途径

课外育人途径是指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范围之外的其他教育环节,千方百计给学生以积极的思想影响,使学生得到道德情感、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熏陶。课外育人途径是课内育人途径的延伸和深化。课内育人途径和课外育人途径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拓宽了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育人的基本途径。课外育人途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 利用谈心对话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对于学生个别或普遍关心的问题,利用课余时间组织谈心和对话,共同商讨,常常会收到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效果。首先,谈心是解决个别问题和特殊矛盾的主要方式,又是获取思想信息的可考渠道。这种方式不受时间、地点和人数限制,简便易行。教师与学生谈心关键是要真心诚意、平等待人、互相交心,发现有误解或认识有错误要当面解释清楚,事后不记账,不当作材料使用。其次,对话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师对某一问题与学生交换意见,使学生明白某一道理的方式。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要尽量通过平等的商讨,把学生的政治热情引导到正确的方向,把他们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这种师生对话的过程,既是教师与学生民主、平等地商讨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

2.2 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是整个德育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是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富有教育意义的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它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使“知”“行”统一起来。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并担任活动的指导老师,对活动给予引导、支持和帮助。并根据思想道德修养教育需要,适当融入德育内容,保证活动的健康性和有益性,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校园文化活动的灵活多样、生动形象,可使学生通过自学、自律、自理为主的亲身实践,经受各种锻炼,对思想道德修养的内容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在心灵上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

德育实施的主要途径第6篇

【论文摘要】德育教育担负着促进少年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应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原则,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采取渗透式教育的模式。本文浅析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指出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还是应该落在课堂上。

德育教育担负着促进少年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一般来说,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范围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文明行为习惯教育等。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应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原则,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遵循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通过课内课外等多种形式,进行渗透式教育。只有这样,德育才不会被受教育者视为一种“异己”的力量,才能真正成为一种解放的力量和创造的力量。本文浅析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指出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一、小学德育的一些基本认识

小学阶段正处于儿童思想教育的启蒙时期,因此我们可以说,小学德育是一项奠基性的工程。从根本上讲,小学德育教育必须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众所周知,德育的本质意义在于不断地塑造和完善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因此,只要我们遵循了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就可以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取得实效。

从内容上说,小学德育涉及的面非常广,而且十分抽象,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化抽象为具体,把虚的工作办实。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爱家乡、爱学校做起,从热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做起,把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到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

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抓好班主任工作,搞好班级德育,也可以通过抓好各科教学,促使德智体美劳有机渗透,还可以搞好课外校外活动,利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另外,通过集会、班会、少先队主题队会、社会实践等形式,也都可以进行小学德育教育,它们都是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德育的主阵地是课堂

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仍然还是在课堂上,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在课堂中,德育由于结合了学科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接受、领悟和内化,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具体到课堂中,为了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深入挖掘教材德育内容,高度重视课堂随机教育

在小学课本中,并没有明显的德育教材,但是大量的内容却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他们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师在备课时,应主要把这些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寓德于教,把德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汇于教学过程中。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也经常会出现一些德育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学会抓住这些契机,及时向学生开展德育教育。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必须做有心人之外,还必须要有教育的热情、广博的知识与高超的艺术。这即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上的随机教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合理选择恰当教学方法,切实增强德育实际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例如,语文课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德育教育贯穿于文章的始终,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于那些语句含义深刻,思想性强,又比较含蓄,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课文,我们应采取辅导理解法,不但要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还要对学生作适当的讲解,帮助他们领悟其中的思想、道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阅读思考法、讨论吸收法加强德育教育。总之,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感受到美好,领悟到含蓄,受到德育的教育,形成健康全面的人格,增强德育教育实效。

3、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

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电教设备,从音、像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环境氛围的感染和熏陶,以实现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专家认为,道德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也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变,其中影响道德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可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对德育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德育教育中,通过课堂渗透德育,以课堂知识为基础,做到以文传道,以情入理,文道结合,情理交融。这样,学生在“随风潜入夜”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提高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健康的道德情感。

4、创新德育教育载体,丰富德育教育活动

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促使我们在传统德育的基础上,必须寻找多样化的、富有新意的德育载体。针对少年儿童对网络的兴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远程教育设备等现代化设施,建设专门的德育网站,用于学生浏览学习、互动交流、收看音像资料、参与各种德育活动,通过网站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多姿多彩的资源特色,打开网络绿色通道,使学生在充满趣味的网络浏览过程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另外,还可以以活动为载体,融德育教育于活动中,让学生参与活动,这不仅能使学生通过活动展示才艺,还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感悟道德,形成道德意识。

三、小结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经过上述一系列的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可以使得学生在做人、做事、学习方面都养成良好的习惯,让他们在思想品德和个人修养等方面都养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总之,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只要我们把握住了德育的特征,注意充分挖掘德育教育因素,抓住了小学德育教育的主环节课堂,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响、教育学生,渗透学生的心灵,就能够实现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周汉斌.小学品德课堂活动教学的课型与策略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12(2).

德育实施的主要途径第7篇

一、中学地理德育的主要特点

1.地理德育因素的广泛性。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它兼有文科和理科的属性;中学地理课是学生学习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所必须的基础课,它具有众多的、广泛的德育因素。《新课程地理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中学地理教学应使学生进一步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有关的政策教育,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的教育。

2.地理德育内容的时代性。

中学地理教材提供了国内外大量的现实材料:人地关系,国情国策,祖国建设成就,开放、改革、搞活、资源、能源、粮食、人口与城市问题、环境保护、生产布局和生产力发展,等等。教师还可以把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最新情况充实到教学中去。这些内容都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不仅体现地理教学的时代性和现实性,而且也反映地理德育内容的时代性和时代精神。

3.地理德育作用的独特性。

地理教学在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作用。把具体的、生动的爱国主义内容渗透到教学中去,能使学生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他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操,对消除一度出现的“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什么都是“外国的好”等错误思想,会起积极的作用;结合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新内容,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唯物的、发展变化的、实事求是的思想教育,顺应时代潮流,推动改革,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地理知识去解决一些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教育学生直接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所有这些作用,是其它学科不能代替的。

4.地理德育活动的形象性。

德育活动是重复地把社会规则传递给学生,使其在思想意识和行为方面适应所处的社会规则。地理德育活动是形象的,例如地理学论证了自然界是由物质组成的,一切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这些规律是可知的,等等。分析了地理事象的发生、发展、演变、分布规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翻约、相互影响的关系,论证和分析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论据具体、真实可信,这样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形象、生动,使受教育者易于接受。

二、中学地理德育教育渗透途径

根据中学地理德育的五个特点。在中学地理德育教育教学的渗透中,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五方面进行。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地理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十分丰富多样,其文字、图象、图表本身就有教育作用。但很多寓意深刻的德育因素、隐蓄在知识的基本观点之中,教师应通过分析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各种德育因素,将其自然地渗透到教学中去。如我在讲地壳的变动这一节时,通过讲述地形是不断变化的事实,对学生进行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辨论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内、外力作用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现今的地形是内、外长期对立统一的结果,以此对他们进行对立统一的辨证观点的教育;通过分析地形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有利和不利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民族自豪感和立志改造我国自然面貌的责任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通过讲述我国科学工作者对珠穆朗玛峰、南极等进行考察所取得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不畏艰难、勇攀科学高峰的教育。这是实施地理德育教育的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

2.及时补充地理德育内容。

及时补充和充实一些必要的地理教学内容,是实施地理德育不可缺少的途径。我国推行对外开放。对内改革、搞活政策。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形势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客观上要求人们具有此相适应的时代精神和时代观念。这就要求教师以时代观念去丰富、充实我们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教育的内容。根据需要, 教师可以在地理课内适当补充一些文字、图片、图表资料,在课外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报刊、书籍或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电影、录相等。

3.广泛开展地理课外活动。

地理课外活动是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克服封闭式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实施地理德育的有效途径。在课外,结合教材的有关内容,通过现场教学和参观、访问、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开阔眼界.了解大自然和社会现实,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增强自我教育,辩别是非,独立思考和工作的能力,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和遵纪守法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通过组织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意志、性格和生活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4.努力实行科际间的联系。

德育实施的主要途径第8篇

(一)传统发展观与德育

传统发展观的重心在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这种发展观把社会的发展仅仅看作是一种经济现象,把经济增长过程片面归结为物质财富的增长过程。在经济运行过程中见物不见人,是一种“以客体为中心”的发展,有速度无效益,有增长无发展,人的素质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把人变为实现增长的工具和手段,把人设想为只知道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人”,从而把文化因素从经济主体中排除出去。这种观念在德育过程中造成了以下的消极影响。

第一、忽视德育。传统的发展观认为社会的发展至高无上,忽视人的发展,教育也必然是可有可无的。道德教育的结果是人的精神力量的提升,更难转化为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因素,因此在一种经济、科技至上的社会发展模式中更为无用。

第二、在德育过程中把人作为工具。在它的影响下,传统的德育观念认为德育过程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没有把受教育者作为德育的主体和根本,没有充分考虑人的独立个体性和内在需求等因素,站在居高临下的位置,进行呆板的说教,过于“规范”,又过于封闭,缺少应有的人文关怀、平等交流和自我教育:

(二)新发展观与德育

总书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第一、宏观上对人类而言,重视德育,传承文明。受教育者为某一特定社会的积极实践者,不但要有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有时代所必需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等。因为要改造现实必须从现实出发,要在改造中获得自由,就必须掌握人类已有的思想、方法和手段,这样也就达到了传承文明的目的。

第二、微观上对个人而言,新的发展观把人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和衡量尺度,而不是社会发展的工具,因此在此指导下德育过程中更应把人作为主体对待。而且就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因此我们在德育过程中不能只是说教、灌输,而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需求加以积极引导,使他们自己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在德育过程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二、新发展观下德育的缺失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以教人做人为核心,主张德育应该是塑造学生心灵的活动。但是,在教育过程中,我们究竟有多大程度是“目中有人”的呢?不少学者尖锐地指出,现代德育的最大悲剧是“人不见了”。这是当前我们面对的残酷现实。缺少对人的关注 无视德育的以人为本的宗旨使得我们的德育进入了一个怪圈:学生品德下降一学校加强德育一学生对德育不感兴趣一品德进一步下降……学校德育总不见“效果”。这种德育主要表现在

第一、 德育目标中人的价值设定虚空。德育目标在整个德育实施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既体现德育的目的性,又规定德育的内容与方法,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二、德育内容陈旧老化,缺乏时代性、针对性和适应性,德育的内容稳定有余、更新不足,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与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

第三、德育过程背离了人的个性教育,高校德育通常把学生作为施加影响的对象,运用外输式的德育方式,注重规范的灌输、观念的形成及习惯的培养:德育过程等同于智育的认识过程,整个德育过程忽略了学生的主体需求,忽略了人与人心灵之间的交流,很难使学生的知、信、行做到统一,因而德育就收效甚微。

第四、德育评价重知识而轻行为。传统道德教育,在价值评价中,考核学生品德水平时注重道德知识测验,把它同智育一样进行量化,忽略了学生的道德行为,智育好就是“三好”“安分守己”便是好学生,这就造成了一个极坏的后果即学生不愿参加道德实践活动,也就导致了学生知、信、行的脱节。这与现代社会的要求是很不相符的。

三、新发展观要求下德育的创新

我们在现实的德育过程中必须使德育适应形势的需要,并且在探索新形势德育建设的特点和规律的条件下,在各方面改进和创新德育。

第一、德育理念是先于行动的核心理念和哲学前提,它关系德育实践的成败。没有科学的德育理念,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德育创新。德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育人,而针对传统发展观指导下的忽视人的发展的德育,现在德育的创新就是要确定“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把人作为德育主体和根本,把人作为德育的根本出发点。但此时我们还要看到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因此要把社会所要求的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放在一切德育活动的中心,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德育过程本身的规律,做到在促进人的个体化基础上的社会化,最终也就是把培养具有社会所要求的品德又具有个体个性的社会成员作为指导德育实践的理念。

第二、调整德育目标。由重政治教育转向重道德教育,学校德育从“小德育”转向“大德育”。政治教育是德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但不是惟一内容。长期以来,我国德育偏重宏大叙事性目标,冷落具体微观性目标,德育目标“高高在上”。因此,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德育目标需要调整和创新。

第三、在内容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只有为道德规范填充“符合绝大多数人利益的新内容,道德才具有生命力,才能起到既约束和指导人们的行为,又为个人和社会带来最大利益,满足大多代特色,应始终把握社会与人的发展的联结点,应把握时展对高校培养人才提出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