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会计电算化要求

会计电算化要求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21 09:07:20

会计电算化要求

会计电算化要求第1篇

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发展使人们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以优化自己的工作结构,会计电算化和传统的会计工作方法有相同点但是还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在会计工作中带来巨大的效益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漏洞,采取科学的方式和对策实现对具体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提升,满足未来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也是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一、传统会计与会计电算化对比(一)提升现代化会计管理工作理念。会计电算化是在计算机技术全面发展下应运而生的,能够利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全面收集工作,对数据的处理具有快速性和准确性的特点,满足会计工作中立体化和多元化的工作需求,实现会计工作的结构调整。会计工作中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在不断的革新发展当中,会计电算化明显的促进了整个行业的发展进步。能够提升会计现代化管理模式体系,促进行业进步的同时满足复合型的工作需求。(二)能实现对会计信息的高效应用和传播及收集需求。会计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快速反应能力至关重要,会计电算化能够提升会计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控制能力,这种控制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对整个行业的结构调整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也离不开会计电算化的积极促进。能够以现代化管理提升会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在提升人员工作素质的同时塑造了高品质的行业文明形象和品牌。(三)满足了实际的社会发展需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量也越来越大,但是为了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使我国的经济更好的与世界经济接轨,实现部分经济领域的整体运转是我国的各行各业首先面对的问题,其中,这也是会计行业面临的首要问题,会计电算化对传统的会计工作模式提出了挑战,对会计工作的转型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壮大极大的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传统会计的工作方法和会计电算化的工作方法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不得不说,传统的会计工作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还是有其可取之处,它们之间的工作任务和内容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只不过会计电算化符合现在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二、会计电算化开展的价值(一)传统会计向会计电算化转型的条件基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必须要在我国的经济发展的现状的大环境之下进行观察,通过对我国的会计行业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来看,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的会计工作中有重要的意义。第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会计工作者的工作模式,计算机相关的软件设施和会计专业的软件和硬件设备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第二,传统的会计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传统的工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浪费时间和人力,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可以培养一批专业的会计电算化的人才。第三,会计电算化的工作模式的发展,使会计行业的内部发展的管理模式更加的严谨,会计工作中对技术的要求很高,因为数据的错误催会计工作是致命的,因此,在会计工作中要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监督,会计电算化能实现对会计工作人员的内部监督。

(二)会计电算化的价值。首先,会计电算化对数据的处理技术已经实现了快速与准确,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也能满足现代化的工作对时间和质量的需求。其次,会计电算化和传统的会计工作模式相比,很明显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明显的提高了,给行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明显。再次,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需要计算机软件的支持,因此,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也促进了计算机软件市场的发展,实现了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最后,在21世纪之后,企业的发展就要在信息技术发展下进行,会计电算化的工作模式是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使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企业来说是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保证。

三、会计电算化未来发展前景会计电算化是我国的会计行业的未来的发展目标,基于当前会计电算化的主要的发展模式,我国的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第一,很多的会计行业的工作人员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不足,特别是管理层工作人员的决策直接影响到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造成对对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缺失问题,第二,由于受到传统的会计工作的长时间的影响,很多的会计工作人员还不熟悉会计电算化的工作模式,接受这种新型的工作模式对他们来说还需要时间来适应。第三,公司的财务负责人和会计工作人员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程度太低,影响了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正常开展,在时效性上也没有办法把握,使公司的正常的工作受到影响,影响经济工作的正常运营,甚至威胁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很可能出现会计信息丢失和漏洞的情况。对于实际的人力资源调配出现了阻碍的情况和问题,严重的制约了会计工作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会计信息的良好运行,导致实际的信息处理工作出现困难。

对会计电算化本身来说,它的发展前景是不可限量的,对会计电算化的实际的工作调整和完善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不仅要从企业内部对会计工作人员,在校园对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的时候,为了满足实际的工作需要对学生要实行专业的电算化的培训计划和内容,满足实际的会计工作需要,针对整体的会计工作内容进行科学的实践教学,满足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需求。其次,针对当下互联网的模式进行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升级,满足实际的市场经济工作需求,在具体会计工作当中进行信息技术软件的工作设计,满足实际的会计工作需求。再者,在具体工作执行的过程当中进行国际化会计软件的应用,并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提升我国社会会计工作的国际化工作质量,积极与世界经济模式的会计工作内容接轨。最后,重视提升软件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是发展会计电算化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方式和方法,为我国会计工作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和基础,实现了我国经济和会计工作发展的具体需求。

结语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发展来看,我国的经济在各领域都积极的寻求突破,会计电算化对我国的传统的会计行业的转型造成了冲击,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但是会计电算化在推行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很多不可避免的问题,这些问题是以后会计电算化发展的阻碍,要想会计行业适应现在的经济发展需求,必须看重会计电算化未来的发展前景,积极的需求措施让会计从业人员接受会计电算化的工作方式,通过对会计电算化工作方式的思考,以及对会计电算化工作方式未来的研究和展望能够发现,改革传统的会计工作模式能够为会计工作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对我国整体市场经济运作模式的充分干预,满足我国未来发展的众多需求,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会计电算化要求第2篇

一、要解决人们思想认识问题

由于会计电算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人们的思维观念还未充分认识到电算化的意义和重要性。各单位使用电算化会计代替手工核算,仅仅是从减轻会计人员负担,提高核算效率方面入手,没有注重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使现有会计提供的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为企业决策提供服务;在软件更新及硬件投入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来提高企业运作效率不高。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会计电算化不仅改变了会计核算方式、数据储存形式、数据处理程序,在会计数据领域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而且改变了会计内部控制与审计的方法和技术。会计理论与会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促进了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是整个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根本性的变革。

二、要重视会计电算化理论的研究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依赖于电算化会计理论的发展,电算化会计理论的相对滞后,会制约会计电算化的成熟与发展。因此,理论是指导推动会计电算化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实践指南。从一定意义上讲,电算化会计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也是突破传统会计观念,对涌出的新问题、新课题的研究和确定新的理论和方法的过程。如会计电算化在系统设计的处理及账务处理程序等。方式和方法上的改变本身就是对现行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突破。传统的会计电算化理论改变了手工系统的工作,而没有对系统提出更高的具有其自身特点的要求,这是远远不够的。研究会计理论即研究实现电算化的会计信息系统组织,会计核算的程序和管理制度,会计核算系统作为主要的核算工具对会计理论、会计制度的影响和会计的新特点。电算化理论确立了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体系、运动规范及特点、审计接口和会计档案等,全面符合手工会计的基本要求,同时又具有自身独有的特点。电算化会计理论的基本问题是会计软件的研制必须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才能更符合会计审计工作的实际要求。会计理论只有更好地服务于会计工作,才能使会计工作在实现电算化后更加规范,效率更高,安全性更强地为管理决策服务,以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效益原则。

三、要做好会计管理基础工作

良好的管理基础工作,尤其是会计基础工作管理主要指有一套比较全面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以及较完整的规范化的数据。会计基础工作主要指会计制度是否健全,核算规章数据是否准确完整等,这是搞好电算化工作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会计数据输入,业务处理及有关制度都必须规范化、标准化,以保证会计信息系统顺利进行。没有很好的基础工作,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就无法处理无规律、不规范的数据,电算化工作的开展,将遇到重重困难。对于基础较差的企业,应不急于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先着眼于提高会计理论水平,规范会计财务制度,改善基础工作,为开展电算化工作积极创造条件。会计电算化不仅要使会计工作自身现代化,而且要使企业管理现代化,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是会计电算化的最终目的。这就需要高级管理人员重视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电算化的实施几乎涉及企业的所有部门和人员,同时还涉及企业体制的变动,这都需要企业领导出面组织和协调。管理人员的现代化管理意识也很重要,在整个企业管理现代化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做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规划和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重新调整会计及整个企业的机构设置和岗位分工,建立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管理要求,还要修改扩建机房,选购、安装、调试设备,自行开发或培训会计电算化人员,进行系统的试运行等工作,以上工作必须做好,否则不能正常开展,如果会计电算化不能深入持久开展下去,企业的整体效益将无法实现。

四、要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任何一种先进的工具都必须由掌握先进技术和拥有专业技能的人去操作,实现会计电算化也要求财务人员和有关业务人员具备相应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和操作技能。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业务人员的工作手段是计算机硬件、会计电算化应用软件和其它软件。要保证会计工作安全、高效、持续、稳定地开展,业务人员就必须掌握使用这些手段的技术和知识。目前,不少单位的电算化人员是由过去的会计、出纳等经过短期培训而来的,他们在工作过程中除了开机使用财务软件之外,对微机的软硬件知识了解甚少,一遇到与平常见到的操作界面不同时,就束手无策。即使厂家在安装会计软件时都作了系统的培训,但会计入门还是很慢,而且在上机时对经常出现的操作,一旦出错,可能就会使工作成果付诸东流,使系统数据丢失,严重的将导致系统崩溃。会计电算化给会计工作增添了新内容,一方面从各方面要求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更要全面参与企业管理,要更多地学习经营知识,另一方面还必须掌握电子计算机的相关知识技巧。会计电算化促进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引起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变化和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由于电算化会计对会计人员计算机业务素质的要求,必须大力加强人才培训的力度。企业应立足于国际形势,起用一批高级技术人才。他们掌握国际先进技术,精通信息技术,熟练应用会计电算化,有助于促使电算化事业由“核算型”和“管理型”向“智能型”转变,企业应积极支持及组织会计人员学习电算化知识,维护软件正常运行,掌握计算机先进技术,培养复合型人才,为本单位的会计信息系统创造条件。

五、要做好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工作

会计电算化要求第3篇

一、会计电算化人员培训的现状

(一)在培训上重视财务软件的使用,忽视会计电算化基础和相关内容

在实际会计电算化培训中,由于时间、场地和会计人员素质所限,培训内容往往注重财务软件的操作流程和操作方法,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不作讲解;忽略了对机基础知识和知识的介绍,如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办公软件和计算机等。造成会计人员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认识模糊,不能了解系统的全貌,更谈不上软件功能的全面深入应用;有的会计人员仅能操作财务软件,对其他应用软件一无所知,不能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方面的作用。

(二)培训时间上,重视实施会计电算化前的培训,轻视后续培训

许多人错误地将会计电算化培训理解成一次完成,勿需反复的过程,因此许多单位在实施会计电算化前组织会计人员集中培训一次,取得会计电算化上岗证后就不再培训。但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新的应用软件不断涌现,操作系统也不过一两年就升级,所使用的财务软件即使未更换,但也存在升级、追加新功能等一系列。这都要求不断地适应形势变化需要,对会计人员进行会计电算化及相关知识的再培训。

(三)培训方式单一,效果欠佳

会计电算化培训一般由所选财务软件的开发商或经销商负责。另外对脱离手工帐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的会计人员,财政部要求必须经地区财政部门培训,持会计电算化培训合格证方能上岗。这些类型的培训基本上采用授课和上机相结合的方式,但由于缺乏足够的授课时间和良好的上机实习环境,使得会计人员接受正规会计电算化的机会往往流于形式。

根据对已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单位调查表明,我国目前大多数单位的会计电算化水平还只停留在“仿真”阶段,即主要运用会计核算和报表处理模块,实现手工会计处理的电算化,而对所购软件的其他功能运用较少。笔者认为,这与我国会计人员素质偏低、电算化培训不力不无关系。

二、知识经济对会计电算化人员的挑战

(一)知识经济对会计管理思想的要求会计人员树立会计信息化的观念

知识经济对现有管理模式的冲击导致会计管理思想从事后核算型向核算管理型转变,进而影响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从而使会计电算化向管理决策型发展。观念的革命是一切革命的先导。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和与之相适应的会计电算化理论和实务要求会计人员充分理解会计作为管理信息系统子系统的含义,树立会计信息化的观念。

(二)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革命要求会计人员掌握更丰富的会计电算化及相关知识

知识经济以先进的网络技术为特征,网络的革命带来企业管理、营销方式、财务管理的革命,尤其是商务的出现直接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处理和披露,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办公方式。财务软件向网络化、管理型发展。掌握必要的网络和应用软件知识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对会计人员的必然要求。

(三)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及网络的飞速发展要求会计人员知识更新更加及时有效

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仅为人力资源会计、责任会计等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电子商务的出现还大大改变了现有会计信息处理模式。一方面要求会计人员知识更新速度更快,以适应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的变化,另一方面也为会计人员多渠道地获取新知识提供了途径。

三、对会计电算化人员培训的几点建议

(一)更新培训内容,完善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知识结构体系,丰富相关计算机知识

具体地说一方面是要加大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知识比重,要求会计人员掌握会计核算软件功能结构,数据处理流程,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懂得简单操作与维护,能运用office等办公软件,熟悉Internet的知识;另一方面要能适应知识经济环境下新的会计分支如人力资源会计,或新的商务模式(如电子商务)等对传统会计电算化内容扩充的要求。

(二)充分利用计算机与互联网资源,丰富会计电算化培训的方式

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网络发展迅速。以网络为媒介,采用远程教育或兴办教育网站的方式,既可以及时更新会计人员的电算化及相关知识,又可以解决培训时间、场地不足的问题,官方网站与软件供应商网站还可以优势互补,从政策与实务两方面提供会计电算化培训所需材料。

(三)建立良好培训机制,完善培训制度,落实培训效果

从宏观来看,可改革现有的电算化人员培训上岗证制度,使会计电算化培训成为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及后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微观来看,可制定企业内部培训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内部培训工作,并明确奖惩以激励会计人员,形成良好的组织培训和自我的环境。

会计电算化要求第4篇

    一、会计电算化人员培训的现状

    (一)在培训内容上重视财务软件的使用方法,忽视会计电算化基础理论和相关内容

    在实际会计电算化培训中,由于时间、场地和会计人员素质所限,培训内容往往注重财务软件的操作流程和操作方法,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不作讲解;忽略了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介绍,如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办公软件和计算机网络等。造成会计人员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认识模糊,不能了解系统的全貌,自然更谈不上软件功能的全面深入应用;有的会计人员仅能操作财务软件,对其他应用软件一无所知,不能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方面的作用。

    (二)培训时间上,重视实施会计电算化前的培训,轻视后续培训

    许多人错误地将会计电算化培训理解成一次完成,勿需反复的过程,因此许多单位在实施会计电算化前组织会计人员集中培训一次,取得会计电算化上岗证后就不再培训。但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新的应用软件不断涌现,操作系统也不过一两年就升级,所使用的财务软件即使未更换,但也存在升级、追加新功能等一系列问题。这都要求不断地适应形势变化需要,对会计人员进行会计电算化及相关知识的再培训。

    (三)培训方式单一,效果欠佳

    目前会计电算化培训一般由所选财务软件的开发商或经销商负责。另外对脱离手工帐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的会计人员,财政部要求必须经地区财政部门培训,持会计电算化培训合格证方能上岗。这些类型的培训基本上采用授课和上机相结合的方式,但由于缺乏足够的授课时间和良好的上机实习环境,使得会计人员接受正规会计电算化教育的机会往往流于形式。

    根据对已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单位调查表明,我国目前大多数单位的会计电算化水平还只停留在“仿真”阶段,即主要运用会计核算和报表处理模块,实现手工会计处理的电算化,而对所购软件的其他功能运用较少。笔者认为,这与我国会计人员素质偏低、电算化培训不力不无关系。

    二、知识经济对会计电算化人员的挑战

    (一)知识经济对会计管理思想的影响要求会计人员树立会计信息化的观念

    知识经济对现有企业管理模式的冲击导致会计管理思想从事后核算型向核算管理型转变,进而影响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从而使会计电算化向管理决策型发展。观念的革命是一切革命的先导。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和与之相适应的会计电算化理论和实务要求会计人员充分理解会计作为管理信息系统子系统的含义,树立会计信息化的观念。

    (二)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革命要求会计人员掌握更丰富的会计电算化及相关知识

    知识经济以先进的网络技术为特征,网络的革命带来企业管理、营销方式、财务管理的革命,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出现直接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处理和披露,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办公方式。财务软件向网络化、管理型发展。掌握必要的网络和应用软件知识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对会计人员的必然要求。

    (三)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及网络的飞速发展要求会计人员知识更新更加及时有效

    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仅为人力资源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等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电子商务的出现还大大改变了现有会计信息处理模式。一方面要求会计人员知识更新速度更快,以适应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的变化,另一方面也为会计人员多渠道地获取新知识提供了途径。

    三、对会计电算化人员培训的几点建议

    (一)更新培训内容,完善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知识结构体系,丰富相关计算机知识

    具体地说一方面是要加大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知识比重,要求会计人员掌握会计核算软件功能结构,数据处理流程,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懂得简单操作与维护,能运用office等办公软件,熟悉Internet的知识;另一方面要能适应知识经济环境下新的会计分支如人力资源会计,或新的商务模式(如电子商务)等对传统会计电算化内容扩充的要求。

    (二)充分利用计算机与互联网资源,丰富会计电算化培训的方式

    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网络发展迅速。以网络为媒介,采用远程教育或兴办教育网站的方式,既可以及时更新会计人员的电算化及相关知识,又可以解决培训时间、场地不足的问题,官方网站与软件供应商网站还可以优势互补,从政策与实务两方面提供会计电算化培训所需材料。

    (三)建立良好培训机制,完善培训制度,落实培训效果

    从宏观来看,可改革现有的会计电算化人员培训上岗证制度,使会计电算化培训成为会计人员从业资格教育及后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微观企业来看,可制定企业内部培训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内部培训工作,并明确奖惩以激励会计人员,形成良好的组织培训和自我学习的环境。

会计电算化要求第5篇

目前,高校会计学专业设置计算机课程一般有两种模式:

①“基础应用型”模式。该模式设置“计算机应用基础”(或称“计算机基础知识”、“程序设计基础”)和“电算化会计”(或称“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计算机会计学”、“会计应用软件”)两门课。如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专业就是这种“基础”+“应用”的模式。

②“系列应用型”模式。该模式是在设置系列计算机课程的基础上再设置“电算化会计”课程。例如,中国矿业大学会计学专业设置“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四门计算机系列课程和“电算化会计”、“会计实务电算化”两门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课程。又如,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系教学改革设想中打算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四门计算机系列课程和“电算化会计”、“电算化会计决策与控制”、“电算化审计”三门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课程(财政部教育司编《会计学专业主干课教学大纲》p16)。当然,其他高校设置的课程名称可能有所不同,但均可体现一组“系列”课程和一组(门)“应用”课程的模式。

无论是“基础应用型”模式,还是“系列应用型”模式,它们均独立于会计系列课程之外。突出的问题有以下三点:

1.各门计算机课程内容与会计系列课程内容脱节。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教计算机课程的老师不懂或很少懂会计专业知识而会计专业课程教师又不懂或很少懂计算机知识;二是现行会计课程教材(除“电算化会计”外,下同)不反映计算机应用知识,也不要求专业课老师补充讲授计算机应用知识;三是计算机数量配备不足,无法做到两类课都安排机时。

2.单一的“电算化会计”课程,解决不了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能力问题。1995年4月27日,财政部印发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管理办法(试行)》,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的三种证书、即初级证书、中级证书和高级证书,从能力要求看,可概括成以下三种能力。

(1)初级证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计算机和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力。这种能力包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微机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有关汉字系统及应用软件操作,会计电算化基本知识和会计核算软件基本的工作原理五个方面,笔者简称为“操作能力”。

(2)中级证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对会计软件进行一般维护或对软件参数进行设置”能力。要使财政部评审通过的通用会计软件更好地满足各个企业的不同要求,需要用户自已定义参数,如建立科目代码、设定计算公式、定义分配方法和结转方法等,这称为系统软件的维护或参数设置,笔者简称为“设置能力”。

(3)高级证书要求一少部分会计人员具备“进行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开发与维护”的能力。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是指为了开发出用户所需的会计软件,必须了解和描绘用户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要求,明确系统具备的功能,改进现有系统模型,形成系统的逻辑模型的过程。它是系统开发和系统维护的前提。分析、开发和维护的能力。笔者称为“开发能力”。

目前,高校“电算化会计”课程按财政部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组织和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能力”,包括开发工具、开发方法、开发系统(工资、固定资产、材料、销售、成本核算系统)和电算化审计五个方面。学生学完这门课后,仅仅是对部分会计核算程序进行初步的设计。当他们毕业参加工作后,在已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他们不会操作现行会计软件;在未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他们仅靠学校掌握的“电算化会计”知识,无法开发成套的会计核算系统软件。事实上,从国外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看,无论定点开发还是开发通用软件均有专门的公司从事这种业务。要求我们现在的教学能使学生具备完全的软件开发能力也是不现实的,仅能提“初步的开发能力”或具备“开发软件的基础”。这种单一能力距离国家要求会计人员应具有操作能力,设置能力和开发能力还很远,则高校改革教学,培养会计专业学生会计电算化系统能力迫在眉睫。

3.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比较狭窄,就目前而言,我国会计实际工作中的电算化仅仅体现在会计核算上,虽然会计管理的软件已在开发,但应用的不太多。而西方国家早就从会计核算电算化转向会计管理电算化了。仔细分析我国会计核算电算化的现状不难发现,绝大部分会计人员是“傻瓜”操作员,是计算机的“奴隶”,他们对会计软件不能运用自如。反省一下高校会计教学,会计课程和计算机课程两层皮,使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显得很窄。因此,只有在各门会计课程上都用上计算机,才能开拓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才能克服“傻瓜”操作员的缺陷,自主地运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使计算机不仅在会计核算上,而且在会计管理、分析、预测、决策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发展。

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

二、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的基本要求

1.两类课程安排相协调。会计教学计划必须按教育、教学规律制订,充分反映知识平铺、交叉、循序渐进的要求。计算机的系列课程应先于会计系列课程,同时会计系列课程的电算化,首先是已学计算机课程知识的直接应用,然后是后继计算机课程知识的追加应用。例如,在第一、三、四、五、六学期分别安排“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电算化会计”课程与此相适应,在第二、三、四、五、六、七、八学期,分别安排“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上)”、“财务会计(下)”、“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高级会计”、“审计学”、“会计实务考核”课程。其中,“基础会计”课程首先是直接运用“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完成规定任务,如用wps打印出试算平衡表、各种记帐凭证、各种明细帐等,待“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学完后,再运用word编制“基础会计”课程中的成本计算公式、编排有关图形,并登记帐簿。

2.计算机知识运用时分合结合。平时,各门会计课程运用计算机知识是单项的,分散的。一般难以整体运用。因此,有必要在最终将两类课程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笔者认为,在第八学期学生即将走上社会前设置“会计实务考核”课程,一方面进行手工操作,综合各门会计知识,另一方面进行计算机操作。综合各门计算机课程知识集中运用于会计,这种分合结合的方式反映了会计学科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3.列人教学计划,教师引导,指导为主。将计算机课程知识应用于各门会计课程,并不是要增设新课程,而是对已学知识的串用。为了保证串用的成功,首先要在教学计划上加以反映。例如,在教学计划实践环节分别设置“基础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电算化”、“管理会计电算化”、“会计实务考核电算化”等电算实践项目,并相应确定一定的机时。其次,将各门会计课程计算机应用问题编写成“电算化指导书”,每门指导书中列示若干个电算实践项目。提出具体应用要求;同时,为了便于学生操作。还应编制“电算化操作手册”,向学生提供详细操作步骤和范例。这样,教师在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过程中主要起着引导、指导、布置、检查和考试验收等作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会充分得到发挥。

三、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的具体设计

下面以会计主干课程为例对会计课程计算机应用进行设计。

(一)基础会计电算化

l.将已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包括:(1)用wps打印出试算平衡表。材料明细帐、应收帐款明细帐、成本计算公式(含分子、分母两行排列格式)、生产成本明细帐和各种记帐凭证;(2)用图文混排系统spt进行成本数据的图像编辑;(3)用cced打印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2.将后续“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知识追加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包括:①成本计算公式的编写;②图形编排;③帐簿登记。

(二)财务会计电算化

将“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中word、excel知识应用于“财务会计”课程,内容包括:外币核算、坏帐核算、存货实际成本计价法、存货计划成本计价法、存货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折旧方法、工资结算和工资附加费核算、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销售业务、利润分配、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编制。

(三)成本会计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包括:要素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产品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品种法成本计算、分批法成本计算、分步法成本计算、成本分析。

(四)财务管理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包括;货币资金最佳余额确定、企业客户信用等级评估、应用帐款最佳余额确定、存货最佳额确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经营杠杆、对外投资决策、筹资政策的选择评价、资金成本计算及应用、财务比率综合分析、财务计划编制。

(五)管理会计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管理会计”。内容包括: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目标利润的敏感性分析、利用经营杠杆进行利润预测、边际利润最大的产品组合、销售顶测分析、投资决策评价方法的分析、内含报酬率敏感性分析。

(六)会计实务考核电算化

会计电算化要求第6篇

会计电算化实质上就是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录企业已发生的经济业务。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手工记账已无法满足企业提高效率的需求,这就需要中职学校培养会计电算化人才来代替手工记账。那么怎样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会计电算化人才,至今仍是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问题,如何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不仅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也是现实社会对中职学校的普遍要求,是中职学校本身适应市场竞争的迫切需要。

一、目前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

随着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已广泛应用到会计工作中。会计电算化课程已成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一门重要必修课程。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既要求学生要掌握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以及保养和维护。

会计电算化教学既不同于会计学科教学,也不同于计算机应用学科教学。现行的会计电算化课程侧重于学生会计核算能力的培养,有的教师认为,会计电算化教学就是给学生讲解会计理论方面的内容,至于计算机知识、会计软件的使用技术以及保养和维护等操作实践性技巧的内容是实践环节的事,从而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指导严重脱节。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对会计电算化这门课把握不准,要么以讲授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为主要内容,缺乏与具体会计软件操作使用上的衔接;要么以讲授某种财务软件的基本操作过程为主要内容,忽略了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理论;还有的以讲授程序编写或计算机基础理论为主要内容,会计的内容少之又少。这种不同课程之间系统性和连贯性较差的问题,在教学中普遍存在,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对中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够正确。而教学目标不明确不仅会影响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编排等问题,也会导致教学内容深浅程度不统一,直接影响了教学活动的开展。

2.教学内容不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培养掌握计算机和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的初级会计实务人员。基于这样的定位和培养目标,中职学校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注重其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能力的训练。

目前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能力本位不突出, 仍以学科为体系, 知识为本位, 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实际系统操作水平培养不够, 教材内容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专业理论偏深, 知识陈旧, 跟不上财经政策的调整与变化。由于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跟不上, 职业技能的训练力度不够, 影响了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形成, 部分专业教师本身缺乏必要的实践动手能力, 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手段落后, 不适应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的需要, 实践环节缺乏等导致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不高。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

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会计电算化原理和会计电算化实务两部分。会计电算化原理涉及较多计算机知识,如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管理信息系统等知识。因此,会计电算化原理讲授的内容本来就枯燥而抽象,尤其是会计软件的设计和开发部分。但不少中职学校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依据,采取简单的课堂讲授,不注意调动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缺乏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学生难以理解其中原理,久之也就丧失兴趣,教学效果因此大打折扣;而电算化实务部分目前的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环节只是进行了较简单的分模块实验,而缺乏将系统的一整套企业会计业务结合财务软件进行综合训练,不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手工处理流程与计算机处理流程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及如何将企业中一整套系统的会计业务运用财务软件进行完整的账务处理。

4.教师综合素质不高

会计软件不断的发展, 已逐步应用到电子商务领域中,对会计电算化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现在很多学校从事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教师大多数是会计专业出身,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计算机专业知识,自然无法熟练应用这个现代工具进行教学与研究;而从事计算机专业课教学的教师,又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财会专业知识,自然适应不了会计电算化教学的需要。会计电算化的教学需要既精通会计知识,又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复合型的人才,在师资队伍中极其缺乏,成为制约会计电算化教学发展的瓶颈。

二、解决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1.帮助学生打好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

会计电算化是一项综合性的课程,要求学生既具有牢固的会

计专业理论知识,又要熟练地掌握计算机操作和财务软件的应用技能。中职校教学目标是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掌握会计软件的实用型人才。学生经过培养后,应该了解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一般会计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 能够对常用的会计软件进行日常的维护,初步具备自学应用各种会计软件的能力。

会计电算化实质上是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以及部分替代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判断、预测和决策的过程。换句话说,会计电算化工作实质上是会计工作,只不过借助了计算机这种手段而已。本文由收集整理只有具备了计算机和会计两方面知识的人员,才能适合各单位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要求。因此,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既要包括计算机内容,更要包括会计内容,会计电算化教学的重点在于怎样将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与计算机的应用很好地衔接起来。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对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目的的认识程度,要求学生在学习电算化课程之前,首先把会计专业所掌握的知识、理论仅能满足手工会计核算、计算机文化基础和数据库基础等课程学深、学透, 把握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会计电算化专业知识的学习,才能够做到浅显易懂、牢固掌握, 同时也为今后的会计上岗工作奠定基础。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不能仅仅只是一门课程的教学,应该是一门专业技能的学习与实践的教学。中职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技术和能力为主,以操作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的能力素质教育,因此,中职学校要合理安排会计电算化的课程设置,应该将会计电算化课程定位为一门会计专业课而不是计算机专业课。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会计教学应以财务会计软件的操作原理为主要内容,而计算机教学应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

既然中职学校已将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会计电算化实用人才,即实施电算化的单位所需要掌握会计软件实用技能的会计人员,那么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内容就应该着重讲解及流程,关键是原理要讲透,而不能硬性按流程操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有懂得每一步骤所对应的理论知识点,才能记得牢靠,也才是真正掌握了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的目的,也才能在掌握一种财务软件操作的基础上,对其他财务软件也会用同样的原理去操作。

3.加强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会计电算化教学方法应摒弃传统的“知识靠教师传授”的观念,改为教师引导,由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做法。教师与学生是教学活动中同等重要的角色,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自主掌握知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在初步演示讲解完基本操作方法之后,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同学分别轮换充当账套主管,会计,出纳,完成指定的会计业务。业务处理任务完成之后,再分小组归纳总结学习心得与操作注意事项。同时,也可以运用比较法教学,将手工会计模拟实习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习相结合,促进学生对手工会计处理流程和计算机会计处理流程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全面掌握,把一整套手工处理的会计业务资料运用财务软件进行相关业务处理,通过两种实习方法的操作比较,增强学生对两种处理流程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巩固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学习效果。

会计电算化教学手段应充分利用现代化设备优势,教学中的会计电算化原理课程部分,应尽量采取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是教学对信息社会发展的积极反映,改变了传统的粉笔+黑板式的教学方式。可以将传统方式下难于表达的图形、事物等,借助于多媒体,立体、动感、形象地传达给学生,既避免了内容的枯燥性,又能够激发学生对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在会计电算化实务教学环节,应建设专用的实验室供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4.加强教师队伍培养和建设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实践性极强,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具

备系统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扎实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和会计电算化的系统管理技能,如果教师本人对软件操作不够熟练,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能做出快速、准确的答复,就会造成实训课程效率不高。

会计电算化要求第7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手工会计 异同 发展

20世纪80年代,我国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并应用到会计领域,会计电算化开始了实验试点和研究阶段,传统的手工会计模式不断向会计电算化模式转化。它实现了数据处理的自动化,使传统的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发展演变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它不仅是会计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经济和科技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会计电算化已经成为会计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比较会计电算化与手工会计,明确其相同与不同之处以及会计电算化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对提高会计工作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会计电算化核算与手工会计核算的异同

1、会计电算化核算与手工会计核算的相同点

(1)目标一致。无论是手工会计还是会计电算化,其目标都是进行会计核算,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参与企业经营决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 遵守共同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会计法规是进行会计工作的法律依据,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是指导会计工作的规范。会计法规不能因为约束对象所使用的操作工具或操作手段的改变而改变,所以手工会计核算和会计电算化核算同样要遵守相关的会计制度。

(3)遵守共同的基本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无论信息技术如何变化,会计核算软件始终是处理会计业务数据的,会计核算软件开发所依据的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与手工会计核算所采用的都是一致的,两者都要遵循基本的会计理论和方法,都采用复式记账原理。

2、会计电算化核算与手工会计核算的区别

(1)会计核算工具不同。手工会计使用的会计工具是算盘,计算器、纸张等,电算化会计是一个人机结合的系统,其特点是使用计算机来处理会计数据。数据处理过程按程序自动完成,尤其是记账及报表生产的过程无须人工操作。

(2)会计信息载体不同。手工会计的核算信息主要以纸张为载体,而电算化会计的信息载体除必要的原始凭证外,都是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存储在磁性介质、光盘等非纸张的存储材质上,其特点是信息存储量大,检索方便、快速。

(3)记账规则不完全相同。手工会计核算采用平行登记法分别登记总账与明细帐,填制记账凭证的差错、记账或过账的差错、数量或金额计算上的差错等,都难免发生,但在会计电算化核算中不存在记账和过账上的差错,输入的凭证都经过计算机的逻辑校验,所有的日记账、明细账、总账都出于同一数据源,记账和过账都是由软件完成。

(4)内部控制形式的变化。手工会计核算主要靠会计人员在工作中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按照工作流程,加强不同岗位间的稽核工作来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而以会计核算软件运用为主的会计工作中的内控部分除了人这个执行控制的主体外,许多内容控制方法主要通过会计软件来实现的。因此,其内部控制特点主要表现为人工控制和软件控制相结合,内部控制向综合控制发展。

二、发展会计电算化应注意的问题

在会计软件的使用上,地区、部门行业之间发展很不平衡,有的使用纯手工会计核算,有的使用计算机与手工并行的核算方式,也有全部会计核算工作实现电算化并彻底甩掉手工记账的,在建立和发展会计电算化工作过程中,应注重做好以下工作:

1、 划分电算化会计岗位及职责

合理设置岗位责任制,定人员,定岗位、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有利于会计工作向程序化、规范化发展,实现会计内部控制,提高工作效益和工作质量。各单位可以根据内部控制的要求和本单位的工作需要,对会计岗位的划分进行调整并设置必要的岗位,如电算主管、软件操作、审核记账、维护、审查、数据分析、档案保管。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电算化岗位进行适当合并,一人可以兼任多个工作岗位,但应满足不相容职务分离的要求。

2、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将会计学与计算机相溶合的复合性学科,它要求从事会计电算化工作的人员既具有完备的会计学知识又有熟练计算机操作技能。拓宽渠道,培养人才,是提高会计电算化人才素质的关键。一是相关的大、专院校,要根据时代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向,把握人才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为社会培养既懂计算机知识,又懂会计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重点掌握会计电算化应用软、硬件的开发、改进、维护等问题。二是要不断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培训。要求会计人员充分理解会计作为管理信息系统子系统的含义,树立会计信息化的观念。选用最新的会计电算化教材,及时进行知识更新。

3、要做好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工作

已经实现会计电算化核算的单位,其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会计档案必须打印输出,以纸质形式按《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的保管期限进行保管。对于机制记账凭证需要打印出来,将原始单据附在后面,按记账凭证的装订要求进行装订后保管。日记账要求每天打印输出,做到日清月结。总账、报表每月打印一次进行保管,明细账要求每年打印一次或在需要时进行打印。

4、要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

财务上的数据往往是企业的绝对秘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为了对付日益猖獗的计算机犯罪,国家应制定并实施计算机安全法律,在全社会加强对计算机安全的宏观控制,政府主管部门还应进一步完善会计制度,对危害计算机安全的行为进行制裁,为计算机信息系统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对于重要的计算机系统应加电磁屏蔽,以防止电磁辐射和干扰。制定计算机机房管理制度,制定机房防火、防水、防盗、防鼠的措施,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对策等,加强数据的保密与保护。在进入系统时可以加设用户口令等检测手段或设置用户权限等限制手段,另外还可以考虑硬件加密、软件加密、采取专机专用等保密措施。

结束语

会计电算化突破了传统会计的观念与理论,朝着专业化、智能化发展,认真做好会计电算化不仅能使广大财会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减轻劳动强度,更重要的是能提高会计信息搜集、整理、反馈的灵敏度和正确度,提高会计的分析决策能力,为提高会计管理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提供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会计电算化要求第8篇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不断深化,这就更要求会计管理工作实现现代化。会计电算化有利于实现这一目标,会计电算化有人工会计无法比拟的优点,它可最大程度实现信息自动搜集、分析并可自动完成报表的编制,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是实现会计管理工作现代化的重要保证。然而,现阶段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发展尚不成熟,实际应用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问题,因此,会计电算化在我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会计电算化实务中表现出的问题

1.高素质会计电算化人才欠缺。虽然会计电算化具有高程度自动化这一特点,但实际应用中仍离不开会计人员这一操作主体,会计人员的技能水平以及对会计电算化的掌握程度对会计电算化工作都有直接的影响。会计电算化是一个综合的学科,其包含财务、计算机、英语应用等多个学科,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应该有较高的综合水平。但分析我国会计人员的现状可以发现我国会计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普遍偏低,没有较高的使用各类会计财务软件水平,在会计电算化系统正常的情况下还可满足操作要求,但当其存在故障时问题便显现出来。同时,由于缺乏有关知识,操作失误的问题也较为常见,有时甚至会造成数据丢失,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效率和准确性,给会计工作带来不便。

2.会计电算化管理模式落后。由人工会计向会计电算化这一转化过程会给传统的会计基础带来较大的影响,会计电算化的逐步应用使得会计行业出现了新的会计工作方式以及新的会计工作岗位,这不但要求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同时更要求创新传统的会计工作管理方式。由于会计电算化出现较为迅速,现阶段大多单位没有很好地适应这一巨大转变,突出表现为会计工作管理方式仍较为传统,这将大大影响会计电算化的效率。同时,有些单位即便更新了其会计工作管理方式,但执行阶段又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使得新型管理方式无法切实落实,工作中可能存在越位越权现象,严重影响数据安全。

3.存在内部控制问题。会计电算化开展过程中需要有严格的内部控制作为支撑,通过分析现阶段会计电算化实务工作可以发现有些会计工作人员尚未对会计电算化工作制定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这使得会计电算化工作存在较大的漏洞。

3.1会计档案管理意识薄弱。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会对信息安全产生直接的影响,是会计工作中的重要环节。现阶段,很多会计主体在实施会计电算化之后不注重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制度的完善,这主要是由于其安全意识淡薄并且没有明确规定有关人员的工作职责。

3.2不注重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维护。会计工作中数据安全问题应提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在会计电算化中也是这样,实行会计电算化要求电算化系统具有很好的安全性能,实际工作中电算化系统操作人员的权限分配以及安全口令设置等方面都会对电算化系统的安全性能产生直接的影响。会计电算化工作必须由负责不同工作的操作人员来协同完成,这一过程中不同操作人员都有不同的职务分工,这就使得其对系统操作有不同的权限,因此,实际操作过程中应确定合理的权限分配,以保证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性能。有些单位会计工作中存在权限重叠问题,同时,有些会计人员设置的安全口令过于简单,这些都会降低电算化系统的安全性。

三、提高会计电算化应用水平的有关对策分析

1.注重会计人员电算化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上文中分析的有关问题可以发现会计电算化需要有同时掌握财务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以及英语应用知识的综合性人才作为支撑。笔者认为切实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应合理引进具有会计电算化应用能力的优秀人才,新的教育形式下会计电算化已成为现阶段会计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新型会计人才较传统会计人员相比具有更好的会计电算化知识水平;其次,应注重对单位现有会计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通过这两个方面的措施切实提高现有人员的电算化系统知识储备及操作水平。培训过程应充分考虑员工电算化工作岗位的不同这一事实,对财会人员、系统维护人员以及系统管理人员进行不同类型的培训,同时,应鼓励提倡不同岗位人员之间的经验交流。

2.创新会计电算化工作管理方式。会计电算化的逐步应用是会计领域的一次深入性变革,其不仅要求会计人员要有一定的综合素质水平,同时也要求具有与会计电算化相适应的工作管理方式。会计电算化工作管理方式对电算化工作效率及数据安全都有直接的影响,同时有利于会计工作由传统方式向电算化工作方式转型。笔者认为,做好会计电算化工作管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单位应切实做好组织框架重新构建工作,合理安排不同人员的工作职能,明确不同人员的工作权限,并对有关部门实行优化设置,从而实现不同部门及人员之间的相互制约及监督;其次,单位应该设置专门的信息系统管理部门,该部门应切实负责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日常维护及管理工作,该部门中岗位人员的设置也应注重职责分离;最后,单位应切实提高本单位人员的会计工作理念,不断提高工作人员会计电算化的认识水平,切实做到会计工作由传统的“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的转变,这些都有利于会计工作管理水平的提高。

3.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

3.1应切实做好电算化档案的管理工作,不断完善有关电算化档案管理相关制度。笔者认为做好电算化档案管理可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单位中有关部门应做好电算化档案备份工作,最好实行双重备份,备份过程中应在备份盘上注明有关该会计电算工作的详细信息,包括时间、具体操作人员等,做好备份盘保管工作,最好实行分离保管,这样可以有效防止电算化档案信息以及数据信息的丢失。其次,对于备份盘有关部门应进行定期检查。最后,应做好备份盘借阅工作流程,借阅过程应严格遵守有关流程,借阅前必须由有关领导签字,借阅时借阅人也应该签字存档,以保证备份盘的安全及完整。

3.2排除电算系统安全隐患,做好风险防控工作。会计电算化系统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但与此同时也给会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与风险,为了确保数据安全,单位有关部门应做好安全隐患管理与风险防控工作。针对电算化系统自身缺陷带来的风险、操作不当带来的风险以及网络开放性带来的风险等,有关部门应切实建立有关的风险防控机制,做到防患于未然。例如,有关部门应定期对电算系统安全性能进行相关测试,定期维护电算化系统的软件及硬件设施,对于重要的电算化数据信息应做好备份保管工作。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