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学科德育的内涵与特点

学科德育的内涵与特点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21 09:07:03

学科德育的内涵与特点

学科德育的内涵与特点第1篇

关键词: 教师职业道德 科学发展观 内涵建设

一、新时期下的师德内涵

现代教育和社会发展要求新时期的教师应努力构建具有时代特点的先进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内涵[1]。教师应该有正确的教师职业道德内涵。

1.师品,德高为师。热爱人民教育事业是教师道德的根本原则,是师德最重要的规范,也是其他规范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必须具有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的坚定信念和为祖国培养现代化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忠诚于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坚守高尚情操,廉洁从教,精于教书,勤于育人;发扬奉献精神,不断探索,勇于进取,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师知,学高为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要求教师学识渊博,学业精深,一是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领域知识,二是要有一定的实践教学知识。面对现代化的高频率的知识更新和修正,前沿知识不断扩充,教师应不断学习,形成良好的终身型学习体制,同时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师能,技高为师。新时期的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教师教书育人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这就要求教师具有现代教育理念,不断学习最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使自己尽快具备多元的、合理的知识结构,积极开展教学方式的研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模式,在耕耘中拓宽视野,在教学中提升教学水平。

4.师表,身正为师。教师必须“为人师表”,遵守社会公德,严于律己,作风正派,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和品德,并坦诚接受学生、社会与自我的监督和评价,用高尚的情操感染学生。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在社会比较利益机制的条件下,教师职业道德出现了一些不可回避、不容忽视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除了个体因素之外,社会环境因素与教育管理体制因素是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内涵建设刻不容缓。

二、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阐述师德内涵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新时代赋予教师不一样的神圣使命,老师应该用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论阐述教师职业道德建设[2]。

1.教师职业道德体现人文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在活动中应充分把“人”作为考虑的对象。发展观的落脚点在人,归根到底是对人性的充分肯定,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教育的对象是有生命的个体——学生,教育就是以“生”为本,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首先,要热爱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是教学成功的开端。其次,要尊重学生。尊重是建立在对学生爱的基础上的理解和期待,包括爱护、信赖、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最后,要肯定学生。尊重学生是理念上的支持,那么肯定学生就是教师行为上的表现,肯定学生的人格与自尊是每个学生自我价值的体现,让学生在肯定中激励、发展。

2.教师职业道德体现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方向是让个体得到可持续的发展,持续性强调教师教育教学进程的持久性和连续性,为其不断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观是真正地调动个体主动性,激发其蕴藏的身心力量,增强并获得终身发展的动力和永不干涸的持续后劲[3]。师德是教师自我素质不断提高的动力源泉,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精神。

3.教师职业道德体现和谐观。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全面、协调是完善发展的前提。教师职业的群体协调性很强,它需要教师自身内部水平的和谐,更包括教师能否善于协调各种关系,建立团结协作、相互支持的道德品质,实现教育内部中构的良性互动。教师职业道德不仅是一种教师应遵守的行为规则,其所发挥的核心作用也受到在社会发展的促进与监督下和谐发展。

三、师德内涵建设的有效途径

完善的师德规范只有通过有效的途径才能内化为教师的师德意识,进而成为教师的师德行为。

1.注重自律——自我塑造。首先,要求教师在实践中注重自我学习、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调控。其次,要求教师善于学习。铸造良好师德,就必须认真学习,通过学习提升自身的理论素质和修养。最后,要求教师身体力行。教师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要处处时时为人师表,身体力行,学为人师,行为人范。

2.以人为本——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新境界。新时期在师德建设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前所未有的新境界,也是时代赋予师德新的内涵。以人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理念体现在师德建设的实践中就是要以学生的进步为本,以老师的发展为本,从而让人们重新认识新时代的教育本质特征和职业特征,反映新时代的人文精神。

3.加强他律——管理和教育。提高师德水平,基础在教师,制度是关键,领导是重点。实行学校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建立由领导、教师、社会参加的师德巡视机构,发动学生及家长、社会成员和新闻媒体等参与监督活动,发挥监督对师德行为的约束、警戒作用,不断督促教师自加压力、严格自律,符合师德规范要求。

4.建立师德建设的基本保障系统。要提倡全民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教师在社会上的政治经济地位,使之真正成为一种高尚的、令人向往的职业。教师职业道德作为一种实践化的道德,要求广大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作为师德的核心,首先就要营造现实的良好氛围,使广大教师看到职业道德水准提升的真实所在,从而更加坚定信念,树立人格,恪守道德。

四、结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结构的调整与变革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师德建设提出了越来越高的素质要求。新时期的教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夯实和践行教师职业道德内涵建设,从各方面提升自我,真正不愧为“人类灵魂工程师”。

参考文献:

[1]连秀云.新世纪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2

学科德育的内涵与特点第2篇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内涵式发展 内涵探析

【基金项目】 本文系湖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湖北省独立学院的改革和发展研究”(项目编号为201020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袁先海,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张伟,长江大学文理学院组织与培训中心主任、讲师,从事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内涵式发展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强调的是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和实力增强,这种发展更多的是出自内在需求。外延式发展则是以事物的外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强调的是数量增长、规模扩大、空间拓展,主要是适应外部需求表现出的外形扩张。当前,独立学院正处于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明确内涵式发展的内涵,就是要解决发展什么、怎么发展的问题,就是要进一步确立发展的任务和途径,这也是独立学院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逻辑起点和思想基础。

一、内涵式发展的根本是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发展观、质量观和人才观等方面,直接影响着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组织管理以及发展过程。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内涵式发展需要确立与内涵式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理念。

1. 要确立特色发展的理念。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区别于另一所大学的独特气质,是办学水平、办学优势、办学实力的集中体现,是大学精神和竞争力的表现。可以说,办学特色问题是目前独立学院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必须用长远的眼光,从战略高度来认识特色发展的重大意义。特色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而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凝聚出来的,这就需要我们找准切入点,苦练内功,日积月累,取得成效。

2. 要确立适应社会的理念。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高校不是旁观者、评论者,而是参与者、建设者。独立学院能否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不仅是发展问题,而且是生存问题。适应社会的重要体现,就是培养的学生能否为社会认同,能否在人才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因此,学校在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设置、教学改革、学生教育管理等方面,既要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和教育规律,又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把两者结合起来,学校发展才能实现良性循环。

3. 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确立师生员工在学院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尊重师生员工的个性特点和价值观念,就是要尽力解决和维护师生员工的实际利益,就是要创造条件使他们实现自身的全面进步,最终达到个人与学校的和谐发展。因此,要把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出发点,把真诚服务与民主管理作为基本要求,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从广大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出发,谋求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让学校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师生员工。

二、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是办学质量

《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也同样指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前面讲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后面讲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表述不同,内涵一致,都强调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以质量为核心。最根本的是人才培养质量。

独立学院在经过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后,需要尽快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重大转变,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高教资源的逐步丰富以及生源数量的减少,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已从有限选择向多元选择转变、从能上学向上好学转变,办学质量成为人们选择学校的主要标准。近年来,我国独立学院虽然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总体来看,办学质量还不高,社会认可度还比较低,在教育市场的竞争力也不强。同时,独立学院还面临着生源竞争日趋激烈,规模发展难以为继的严峻形势。在这种情况下,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扎扎实实提高办学质量,既是独立学院当前的紧迫任务,也是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是师资队伍

师资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是否拥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因此,师资队伍是内涵式发展的关键。

学科德育的内涵与特点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涵发展教育质量

我国自1998年开始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以来,高职院校的数量迅速增加,规模不断扩大,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现已初步形成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同时,高职办学特色不突出,定位不明确,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从扩大规模转向提高质量,更加注重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应从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职业道德建设等方面人手。

一、加强专业建设,搭建内涵发展的平台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的核心。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适应社会需要、吸引优质生源、提高就业率的首要环节,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且关键因素。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普遍存在三个问题:一是专业设置雷同,不顾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实际,追逐热门专业,缺乏特色;二是没有主动对接市场需求,不能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专业设置滞后;三是缺乏总体规划,专业之间联系不紧密,缺乏长远规划,专业设置没有考虑到未来的社会发展。

加强专业建设,推进内涵发展,就应遵循专业建设规律,根据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来设置和调整专业。以市场为导向,高职院校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树立市场意识,注重市场分析,立足当前,兼顾长远,主动适应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专业设置要经过科学论证,不可随意设置,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专业建设的总体规划,处理好专业调整和相对稳定性的关系。要通过整合、交叉渗透等形式,实现对传统专业的提升和改造,使之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二是在专业设置上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强化专业设置的针对性,不能贪多求全。重点建设具有行业特色、区域优势和市场需求、前景看好的专业,建设与本地及周边地区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形成优势专业,打造特色专业,做到特色鲜明。对于没有发展前景的落后专业,该淘汰的坚决淘汰;对于有发展潜力、社会急需的专业,就必须抓住时机,大力发展。三是从本校实际出发,要与教学条件、师资力量、专业招生规模、教学改革协调一致,不能出现脱节。要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的教学、师资、设施优势,保证质量。

“让职业院校的骨干专业产生‘名牌’效应,正是职业院校增强生存与发展能力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发挥专业的综合优势,建设精品专业,打造专业特色和品牌,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并以点带面,从而增强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实力。

二、创新培养模式,拓宽内涵发展的途径

高职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先进的培养模式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前提。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特征不鲜明的原因之一,就是大学与企业之间关系的不紧密。校企“深度合作,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零距离对接”是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内涵建设的重要途径。借鉴世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思想、理念、手段与方法,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世界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有四种培养模式:德国为主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美国、加拿大为主的以市场调节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英国、澳大利亚为主的以市场调节为主导、国家主管的职业教育模式;韩国、日本为主的以职业学校为特征的职业教育模式。因此,要实现高职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就要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先进模式,结合我国高职院校办学的实际,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产教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模式。推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可以从五个方面人手:一是“订单模式”,即根据企业对人才需要的质量和数量,与企业签订培养协议,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知识技能结构、课程及规模,有目的地为企业培养岗位职业技能过硬的高技能人才。二是“2+1模式”,即学生在校内学习两年,在企业实习、实训一年。三是“工学结合模式”,即理论与实践相互交替,企业全程参与育人过程,学生具有双重身份,采取学分制、弹性学制教育管理制度。四是“定向模式”,即针对艰苦行业、特殊行业特点,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五是“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即校企双方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共同研究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实训教学基地,制定双方技术合作计划,实现学校与企业的紧密结合。

推进校企合作,必须使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参与者找到校企联合的结合点,都能从中得到利益,体现“多赢”,这是“校企结合”办学模式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此,高职院校应主动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以本地的行业、企业为依托,共同构建具有各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拓宽内涵建设的途径。

三、加强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建设,夯实内涵发展的基石

提升学生能力是全球化时代职业教育的首要目标,也是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我国高职教育多年来一直沿袭普通高校学科式课程模式,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构成的知识型课程体系,过于知识化和学问化,强调课程的学科性和系统性,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这种课程体系既不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也不利于形成高职教育的培养特色,忽略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性,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相去甚远。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知识型课程体系,按照能力为本的要求,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课程模式。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体现课程设置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一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对职业岗位的定性分析,确定职业岗位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体系,有针对性地确定相应的课程体系。二是从职业岗位的现实和发展需求出发设置若干教学模块,每个教学模块对应若干教学单元或基本内容,并分解每个教学单元里的知识点、能力点,据此对教学内容的主体和层次定位,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三是课程设置要考虑工作岗位所需知识、技能的完整性而非学科系统的完整性,把握各教学模块内在联系,同时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删除不必要的推导、求证过程,以强化教学的针对性,始终以培养人才的职业能力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四是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中,理论教学应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实践教学内容应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突出产学结合特色,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完整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并尽可能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接轨。

总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式课程设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形式多样的课程为保证,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办学特色与核心课程相结合,建构科学的课程体系。当然,课程体系设置不仅要反映市场要求,而且要在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体现必要的前瞻性。

四、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突破内涵发展的瓶颈

教师是实施教学的主体,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双师型”教师缺乏。高职教育发展的根本在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在于建立一支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素质,能熟练教授本专业课程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技能和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学高”,还要“技高”,这是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队伍提出的必然要求。

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建立一支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不仅是高职院校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关键,也是高职院校实施内涵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经费投人,建立专业教师实践培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和参加有关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二是要从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引进高级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充实到教师中去,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培训,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结构。三是要建立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树立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聘请企业中高级经营管理人员、高级技工等专业人才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优化师资队伍的整体功能,形成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四是要建立相应的“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政策。坚持“事业留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的用人方针,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不断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五、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内涵发展的品质

学科德育的内涵与特点第4篇

【关键词】学习科研 课堂教学 课程引领 学生成长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2-0155-02

为了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在课程引领中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根据各学科课程内容特点、学生年龄特点等来丰富德育教育的形式,扩充德育的内容,使教师在学习中、课堂教学中、课题研究中能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不断引领学生健康地成长。

一、在学习中促进教师的引领作用

1.要求教师适应时代的需要

新课程提出课程要向学生提供“五种学习经历”,就是通过提供品德形成和人格发展,潜能开发和认知发展,体育和健身、艺术修养和发展、社会实践等五大方面的经历,要重视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发展性,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拓宽基础内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真实实现学生由学校向社会人的转化。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科学探究过程,要求教师的教学既要落实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重视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能力。

新课程明确提出要以德育为核心,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突破口,加强课程的整合,运用各学科课程;传授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精神文化内涵,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促进课程各要素间的有机联系,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德育因素,让德育融合于文化知识的传授之中,让课程适应学生的终身发展,这势必要求学生要迎合新形势,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来育人。

2.要求教师自我成长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自身的学习和反思极为重要,不但要认真学习先进教育文化思想和有关教育发展的新信息,为德育课程的理念融入教育教学中提供知识帮助,还要不断拓展知识技能,提高自己驾驭德育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教师发挥自己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学习为自我改善和自我发展上担负起重大的责任,使学习、追求自我发展成为发自内心的一种真实与迫切的愿望,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型、反思型的教师。

3.要求教师专业化发展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师生平等的民主意识,因此,要求教师有意识地挖掘德育素材,对显性的教育内容,要追求它的深刻含义,对隐性的教育内容,更要挖掘知识背后的价值,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地进入课堂,才能使静态的课程设计转化为动态的课程实施,才能使预设的课程转化为创新的课程,从而促进教师深入钻研业务,强化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在课堂教学中提升教师的引领能力

1.要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教师的教学风格包括教师的人格、情感投入和自身的教育理念等多方面的因素,它将最大程度地影响到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教师用人格力量来对学生施以“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的最高教学目标,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要求教师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2.挖掘好教学内容中的德育素材

学科教学内容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比如文科课程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与人文的思想与政治等教育内容;理科课程蕴涵着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和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内容;体艺类课程蕴涵着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和积极的审美意识,因此,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深度;在教学实践中能快速有效地整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使用好教材,把教材作为引导学生思维的素材,使教材成为师生心灵沟通和交往的媒介。

3.调控好课堂教育的时机

教师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自主性、自信心以及合群性的形成,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管理课堂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要求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时机,在学生的认识活动中适时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就是课堂的德育时机,如果教师能体察学生的内心变化,准确把握时机,在教学活动中适时有效地引导和调适,那么就能使学生的思想情感、个性、心理都得到健康发展,这就势必要求教师要充分调控好课堂教学中教育的时机。

三、在科研中强化教师的引领能力

1.以德育研究课题为引领

要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不但要实践,更重要的是教育科研的引领。学校要营造全员参与德育科研的氛围,要积极组织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将科研与德育课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并以课题研究为龙头,通过一系列课堂的研究交流,进一步明确教育规律,了解教育中德育发展的新趋势,提高对教育理论的认识,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感,通过参与德育课堂的研究,教师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的德育观念,形成对自己教学活动的自觉意识,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与调节,并从中学习到新的教学思想、方法和策略,从而更好地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学科德育的内涵与特点第5篇

关键词:内涵;建设;教育;质量

作者简介:王金毫(1956-),男,江苏无锡人,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学校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1-0021-02

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强调:中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我们必须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要求,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发展职业教育,可以满足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发展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从而促进人的发展;发展职业教育,可以给人们更多样化的课程类型,使更多的人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学习和发展空间,从而使“面向人人,服务人人”成为可能。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来,职业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办学体系基本形成,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千百万技术和技能型人才。从总体上看,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质量也有了进一步提高。

但也有一些学校出现了不重视办学质量的现象,甚至也出现了办学质量的下降。据了解,造成办学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办学规模,认为政策放开了,不管办学条件如何,学生招得越多越好;有的学校盲目注重一时的“效益”,在招生过程中采取“来者不拒,多多益善”的策略,甚至擅自降低录取分数线,忽视生源质量;有的学校管理工作跟不上,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方面不够规范,难以通过有效的管理来提高质量,甚至忽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宗旨,如此等等。

职业院校如何进一步发展,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进程中,根据时代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实提高认识。

一、职业院校内涵包含哪些方面

内涵,是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职业院校内涵”主要是指职教理念、办学机制和人文环境。职业院校要以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航向,通过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通过个性化的创新管理,形成职业院校的特色及优势,积淀厚实的校园文化底蕴,全面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及素质的不断提高,促进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使其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二、为什么要强调内涵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和职教事业的发展,集约化办学以及学校规模扩大几近极致,学校格局的调整已基本结束,学校硬件建设大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调研结果表明:学校管理的落后没变,特别是管理理念的落后没有变。学校的文化精神、文化传统、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却似乎被疏漏了,淡忘了。因此,笔者认为是到了应该认真研究学校内涵发展、内涵建设、苦练内功的时候了。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最重要的是“水平和质量”,这是学校内涵发展永恒的主题,所有改革与发展最终都应当落实到这一目标上来。遵从办学规律、教学规律,继承传统,与时俱进,用新的眼光、新的思维、新的举措来适应时代的进步及外部条件的变化。

三、学校内涵与学校文化、学校特色的关系

学校文化是由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成果,其核心是校园内师生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与精神面貌。从这意义上讲: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而学校特色是一种先进的、独特的、富有时代特征和相对稳定的学校文化。它不只表现为学校具有个性化的外显环境、校本化的课程体系、独特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明显优于同类学校的特色项目,更是表现为凝聚在学校每一个成员身上的一种精神品质。也许我们很难用语言准确地描述它,但它无处不在,它不因校长更换而改变,不因教师调动而弱化,也不因学校变迁而消亡,它深入学校每一个成员的骨髓,影响人的一生。所以独特的学校文化是特色学校最本质的标志,其核心和基础是学校内涵,学校文化和学校特色是学校内涵的外在表现形式。

四、内涵发展之路如何走

走好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提高教育质量,领导是关键。领导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审时度势,以准确的定位引领学校内涵发展,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一个学校一年、两年甚至几年成绩好并不能代表以后都好,要把目光投向学校的长远发展,必须确立先进的理念,准确定位内涵发展的办学方向,才能为学校内涵发展保驾护航。要真正落实办学方向,为内涵发展蓄势,领导的凝聚力是相当关键的,笔者认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领导一定要努力做到率先垂范,提高人格魅力;一定要观念先行,提高决策力;一定要敢为人先,提高执行力。在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端正思想的基础上,积极引领全校教职工开展学校内涵建设工程。

走好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教师是基础。教师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开拓创新,以提高专业化水平强化学校内涵建设,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职业院校走好内涵发展之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是学术人文氛围的营造主体,是促进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作为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首要的是切实更新观念,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始终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放在首要的位置上,求得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统一。规模的扩大应建立在充分挖掘办学潜力、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和保证办学质量的基础上;质量的提高要通过有效的管理来实现。其次,要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科教兴国”,振兴中华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教学质量的优劣,关键取决于是否拥有一支数量足、素质好、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要力求通过文化的经营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做到以文化引领人,以文化滋养人,以文化激励人,构建提升内涵建设的“主力军。”要用“厚德”承载教师文化。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是教师文化的核心。要切实开展“读书工程”,让每位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增长知识,增强师德,并通过读书笔记展评、师德演讲比赛等方式,引发教师对新时期师德进行思考,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塑造师德新形象。要用“制度”滋养教师文化。在刚性的制度管事中融入人文关怀,力争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商量,多一份宽容,让制度成为一种激励,激励教师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当制度转化为自觉的习惯,它便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引领教师在常态的活动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要用“师能”提升教师文化。教师专业化成长需要学校搭建舞台。引导教师经历一个“学习感悟—自主实践—总结反思”的过程,让感悟与实践对接,把理论和经验转化为现实的教育行为。

走好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是重点。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以高效的课堂教学提升学校内涵发展,努力提高教育质量。课堂教学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舞台,学生和教师则是舞台上的主角。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重点在于构建高效的课堂,而构建高效课堂的重点又在于练就一支精兵强将,真正实现“教师善教”、“学生乐学”。基于这一点,职业院校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重校本教材,提升教力。教师不仅要适应当今教育形势的需要,更要适应未来教育的发展需求。要利用集体备课、实践课、汇报课、校际交流展示课、公开课为平台,提高教师把握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重课内外结合,提升学力。教师在课堂上要采用现代教学手段,营造师生互动的氛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挖掘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学力,使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自学中学会学习。”

三是重课题研究,提升效力。“以科研提质量,以科研促效益”。要根据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让科研植根课堂,让现实走进课堂,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走好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科学管理是重要手段。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注重细节,以管理升级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细节决定成败。中国足球失败就失败在脚法的粗糙,中国乒乓球赢就赢在深抠一招一式。教育亦然。教育细节是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步步脚印,细节体现品质,走内涵发展就必须重视细节教育。实现楼道无吵闹,待人有礼貌,出入有秩序,休息无违纪,卫生有档次,公物无损坏,就餐有规范,校园无浪费的管理风貌,既而形成“制度规范行为—行为培育传统—传统积淀文化—文化润泽制度”的管理文化链条。

走好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依法办事是重要保证。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依法治校,以良好的环境保障学校内涵发展,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教育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需要法律的保障,一个法制完备的教育体系才是富有效率的、充满活力的教育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完善的背景下,我们在法律领域的法律关系性质、主体、客体等都发生了变化,我们的教育已不再是泛政治化的,不再是个自我封闭的体系。如何调整和应付教育领域的变化、维护教育秩序,这需要我们依法治教、依法治校,通过对当今教育领域管理者、举办者、办学者、受教育者的利益的平衡来保障我们良好的教育秩序,从而保障我们的教育、管理、质量与效率的提高,促进学校内涵的发展。

总之,走好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应成为职业院校的追求。我们一定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意义,坚持质量第一的观点,正确处理好规模、质量、结构、效益之间的关系,并在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上狠下功夫。这样,我们的职业教育才能无愧于党和人民的重托,无愧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办出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学科德育的内涵与特点第6篇

关键词:义务教育;质量;内涵;特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8-0134-02

义务教育是每个人的基本教育权利,义务教育阶段所接受的基本知识、能力训练和思想、道德养成是每个人在现代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必要基础,决定着人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2010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旨在实现均衡与质量的统一,即实现有质量的教育均衡。同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分析了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指出“我国义务教育已经全面普及,进入了巩固普及成果、着力提高质量、促进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可见,追求有质量的优质均衡,坚持走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新阶段战略调整和发展方式重大转变的要义。要实现内涵式发展,提升义务教育质量,要对义务教育质量的内涵与特征有正确的认识。

一、义务教育的目的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认为,发展归根结底要着眼于人的发展,强调人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核心和最终目的,强调人是发展的出发点,又是发展的主题,更是发展的归宿。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命题和基本价值取向。教育发展的重心在人本身,教育发展的目的在于促进人自身的发展,而不是把人作为工具和手段。义务教育不是培养精英的教育,而是让人人发展的教育。高质量的教育不是获取高分的教育,而是适合孩子成长、充分发展其潜能、个性,为其未来奠基的教育。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认识和分析理解义务教育的目的,树立科学的义务教育质量观,有助于认识义务教育的科学定义,把握义务教育质量的科学内涵,从而更好地推进义务教育质量提升。

二、义务教育质量的内涵

义务教育质量的优劣影响着人们发展愿望的实现,决定着人的潜能能否得到最大挖掘。接受义务教育是一个人最核心的人权,是一个人的基本权利。只有一定质量的教育才能使人的潜能得到开发,为其参与社会竞争、实现政治、经济权利平等及各种机会平等奠定基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义务教育质量的基本内涵是一个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认知与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的质量包括三方面:1.条件质量,条件质量是从外部性上对义务教育质量的保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学校的校园环境、教学设备、师资队伍状况等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基础薄弱、地区差异、城乡差异等原因,义务教育办学条件依然存在不均衡的状况,农村地区、贫困地区、边远山区及一些薄弱学校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还需要进一步改善;2.发展质量,经过多年教学改革,教学手段的不断丰富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意识、知识视野、学习能力、身体素质等等都比以前有明显提升,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有新突破。但是,学生的发展质量还存在一些不能令人满意的方面。学校之间和学校内部分层化现象依然比较突出,薄弱学校学生存在大面积学业不良或学业困难现象,因此产生的厌学、辍学行为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教育尽管受到普遍重视,但是在时代性、针对性、有效性和长效性方面还有待继续努力;3.结构质量,由于办学条件的不均衡而导致义务教育质量的区域分布和学校分布不均衡的现象还比较突出,特殊教育的质量总体上落后于普通教育质量,薄弱学校的质量明显落后于优质学校,择校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农村义务教育境况堪忧。

明确了义务教育质量的内涵,在教育中对个体发展的关注不能仅仅是某些方面的发展,更不是单纯的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是融各个方面于一体的均衡发展。如果只关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发展,不仅违背了教育的质量要求,而且会影响到个体发展的程度和水平。

三、义务教育质量的多维特征

从义务教育质量的内涵来看,义务教育质量具有多维特征。

1.教育条件特征

条件既是教育质量的体现,也是影响教育结果质量的因素。既体现在经费、设备、设施、资源等硬件条件,也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的发展愿景与规划、学校的办学目标与办学特色、学校的文化与传统、师资队伍等软件条件。每所学校必须根据自己的情况,确立自己的办学理念、发展愿景与规划、办学目标,打造学校的特色,引导和营造学校文化。这些因素是每所学校独特性的体现,但不能进行量化比较。师资队伍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师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性别结构)、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发展意愿、教育幸福指数)、教师的专业发展机会(继续教育与培训、校本研修、学术交流)等,这些方面可以通过量化与国家质量标准进行对照,也可以进行学校间、区域间的比较,其差距的大小,反映教育发展的均衡度。

2.教育过程特征

教育过程不仅是获得高质量结果的需要,其本身也是服务过程质量的体现。教育过程的质量具体包括课程与教学、德育工作、质量管理三个方面。课程与教学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最重要因素,主要包括课程计划的执行情况、课程标准的实施情况、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育资源的建设、教学常规的运行、教师教学投入与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方法、教学改革等。德育工作包括德育环境与德育资源的建设、德育活动的开展、德育的学科渗透、德育制度的制订与执行、德育工作者队伍的建设、学生心理辅导、学生行为指导等。学校的一切管理工作都应该围绕提高教育质量服务,但核心是教学质量管理。教育过程质量的衡定以定性评价为主。重在提出标准和要求,督促在过程中执行,最终是为了达到预定的结果和目标。

3.教育效果特征

教育效果是教育质量的根本体现。从纵向看,有静态结果和增值结果,静态结果反映教育质量达到实际水平,增值结果反映教育质量前后比较的增长情况。在纵向的静态结果和增值结果中,要重视增值结果的评价。增值结果强调学校自身的进步幅度,是学校效能的体现。增值评价可以有效地引导学校从重生源到重培养,从单纯注重结果到关注教育的全过程。在结果评价中,坚持静态结果和增值结果的双赢,使优质的学校更优,薄弱学校也在增值中走向优质。从横向来看,有个适性结果、内适性结果和外适性结果,个适性结果反映受教育者个体的发展状态,内适性结果反映教育系统内部的发展状态,外适性结果反映教育对社会的适应程度。

教育质量绝不意味着只是分数、成绩,也不只是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而是学生的一种综合素养。作为教育结果的学生综合素养已成为评价教育质量的最重要依据。但教育过程不完全是生产过程,还是一个服务过程。服务不同于生产,服务过程本身就体现着质量,如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会影响到学生人格的形成,最终体现的也是教育质量。教育兼具生产和服务的双重特性,考察教育质量时,还需要将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共同列为考察对象。

均衡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只有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才是公平的教育。从人的发展角度看,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也只有使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才是有质量的教育。在这个意义上说,教育质量标准是一种差异性标准,教育质量均衡是一种个性化的差异均衡。义务教育是国家培育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不同时期国家对公民基本素质的期待和要求,应该成为义务教育质量标准的依据。

学校的特色建设是教育质量特征的重要内容,学校特色是在适应学生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并且是为学生多样化个性发展服务的,要为学生提供“适合教育”和“有效教育”,促使学生充分发展。因此,义务教育质量均衡既强调统一性,又强调差异性,是一种差异均衡和特色均衡,要求学校在质量合格基础上,追求更有特色、更高质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马晓强.积极推进中小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改革[J].教育研究,2010,(5).

[2]程凤春.教育并存生产性与服务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5.

[4]褚宏启,高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指标与标准的制订[J].教育发展研究,2010,(6).

[5]杨宝忠,丰向日.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义务教育质量均衡[J].教学与管理,2012,(12).

[6]王海明.平等新论[J].中国社会科学,1998,(5).

[7]丰向日.推进教育公平须树立的若干观念[N].中国教育报,2009-08-24(4).

[8]林德全.论教育质量均衡的内涵与路径[J].教育导刊,2010,(1上).

学科德育的内涵与特点第7篇

内涵建设与学校发展相结合

近年来,学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内涵建设作为学院工作的思想核心,并从制度和组织上落实到位,专门成立了内涵建设工作小组,由院长任组长,指导内涵建设具体工作。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为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学校在各院系中建立了以党员为核心的内涵建设工作小组。要求党员在内涵建设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尤其在利益问题上充分发扬谦让、友善的作风。对于干部党员,要主动承担起领导责任,并在思想上深刻剖析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带头参与科学发展观的学习,积极推动内涵建设工作的进度。实际工作中,各院系根据学校的统一部署,将内涵建设列为重要工作,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的工作方案和发展目标,真正将内涵建设落到了实处。

营造内涵文化氛围 在内涵建设过程中,学院充分重视文化教育的作用,运用各种媒体,全方位、全覆盖地宣传科学发展观思想,着力营造内涵建设的思想氛围与文化氛围。同时,将宣传力度深入到基层,要求各部门、各单位能够充分贯彻和落实学院倡导的内涵建设指导精神。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提出内涵建设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从而发动全校党员干部、师生员工全面投入内涵建设工作之中。

不断完善工作机制 学校领导认为,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够更加深入地推进内涵建设工作。为此,学校充分注意方式方法,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同时紧密联系当前思想动态的实际情况,着力解决学校所属各部门、各单位之中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在发展中逐步统一思想,不断进行经验交流,对于发现的问题,采取深挖的方式,逐步解决各类矛盾,从而确保内涵建设工作有序进行。

内涵建设与师资建设相结合

学院在开展内涵建设的过程中,将教师队伍建设与内涵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思想及业务水平,从根本上保障了学校教育教学内涵发展水平。

成立教师工作小组。成立了教师工作作风建设小组,先后出台了《教师作风建设实施办法》,分步骤提高教师工作作风。动员广大教师开展工作作风自我剖析活动,采用各种形式征求工作作风建设意见。针对各种工作作风问题,进行全院监督,以及定期与不定期劳动纪律检查。制定年终考评制度,对于个别情节较为严重的个人给予相应的处分。

建立师德师风考评制度 内涵建设过程中,积极推进内涵建设制度化。先后制定了《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暂行规定》《加强教风建设实施方案》以及《师德师风建设实施办法》等指导性规章制度。制定了严格的师风师德监督检查制度,每学期对教师进行一次考评,充分听取学生意见,将考评与奖惩制度挂钩,对优秀教师公开表彰,并将师德师风考评档案计入人事档案中。

内涵建设与学生发展相结合

在学生干部培养过程中,学院坚持科学发展观思想,充分结合时代特点,从教育管理的基本任务出发,从学生干部建设的具体需求出发,从学生干部成长规律出发,充分把握与时俱进、普遍适应、继承与创新以及以人为本等科学发展基本原则,在传统培养方式的基础上大胆调整改进,着力于提高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培养具备较强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交际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具有崇高的精神追求、创新精神、实践精神的素质全面的学生干部。

制订系统培养计划 在学生干部培养过程中,学院从学生组织的基本特点以及基本任务出发,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干部特点,制订了详细的培养规划。从培养目标、培养内容以及培养步骤等几方面入手,将学生干部建设与内涵建设深入结合,为学生干部的成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思想环境。同时,在具体工作中,积极探索具有实效性的工作模式,避免培养目标空洞虚无和培养方法不科学、避免培养无前瞻性无延续性、避免干部重使用轻培养、避免不同组织不同年级不同职务学生培养笼统混乱、避免思想政治素质和基本能力培养顾此失彼。

提升思想教育水平 在具体工作中,学院充分重视内涵建设的思想教育工作,将内涵教育与学生干部思想教育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干部形成科学发展观思想。多次组织学生工作部门召开专门的学生干部思想教育工作会议,落实各级职能部门、教学单位以及分管领导的工作内容及责任。从思想上、任务上、工作上指导学生干部开展工作,创建出一个良好的学生干部培养氛围,从而深化内涵建设工作,提升校风、学风,促进学生干部的全面发展。在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学院注重培养学生干部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沟通意识以及奉献意识,从而让学生干部能够成为学生中的表率,在促进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群体向前发展。

加强综合能力培训 学院在内涵建设过程中,充分意识到内涵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综合能力的基础之上,只有将内涵建设的目标内化为一种能力,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内涵建设活动之中。因此,学院组织学生干部参加各种综合能力培训。通过集中、系统培训,帮助学生干部培养基本的工作素质,掌握基本的工作能力,并且将内涵建设的基本要求内化为学生干部的工作理念。在学生干部内涵建设培训过程中,学院坚持从培训内容出发,利用全面丰富的培训内容,满足学生干部成长和发展的内在需求。从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心理素质、创新能力及协作能力等几方面,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干部。

完善干部考核制度 在学生干部内涵建设过程中,充分重视考核制度的作用。从学生干部的择优录取到录用后的考核,学院形成了一整套系统性的工作模式,从而保障内涵建设落到实处,实现建设目标,形成建设实效。同时,根据学生组织建设的基本要求,积极选拔有利于学生内涵建设工作需要的人才。在学生干部使用过程中,注意学生干部能力的培养、工作的指导和业绩的考核。

学科德育的内涵与特点第8篇

【要求】

1.识记德育、德育过程、各种德育方法的概念以及德育内容。

2.理解和掌握德育过程的规律、德育原则和德育途径的主要内容。

3.能运用德育过程规律、德育原则,解释、说明有关德育实践的具体问题。

(一)德育的概述

1.德育的概念

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它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2.德育的重要意义

(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2)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

(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3.德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引导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

(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二)德育的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2.理想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自觉纪律教育

6.民主和法制教育

7.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8.道德教育

(三)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把一定社会的品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

2.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的矛盾。

3.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四)德育原则

1.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2.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3.知行统一的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4.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7.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8.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五)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1.德育的途径

(1)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

(6)班主任工作

2.德育的方法

(1)常用的德育方法

说理教育、榜样示范、实际锻炼、陶冶教育、指导自我教育、品德评价。

(2)德育方法的选择与应用须依时间、地点、条件而定

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是: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3.德育工作的新形式

(1)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

(2)创办业余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