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金融风控服务

金融风控服务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18 10:42:40

金融风控服务

金融风控服务第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非核心业务;金融服务外包;风险控制

一、前言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所谓金融服务外包就是指商业银行为了降低成本和缩短投资回收期而把平时一些非核心的流程分离出来,打包给境外企业操作的一种服务方式。应该来说,这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的应用的一个有效工具,能够让商业银行重新调整战略资源集中开展核心业务。但是,它同时也给银行带来了一些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强化风险控制机制,以使得金融服务外包切实为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市场利益。

二、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中的风险分析

(1)政治性风险。商业银行在进行境外投资时,必然会遇到不同国家的政策以及政治变动带来的风险。这也被称之为国家性风险或性风险。虽然说这三者之间有着细微的差异性,但是,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不再明确区别。它主要包含了宏观政治性风险和微观政治性风险,从宏观方面来看,它主要是指商业银行遭遇的由于政治变动而导致的商业环境变化或不连续性影响。从微观方面来看,它是指某个或某些机构特有的风险;(2)战略性风险。由于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过程中会根据自身的利益而采取一些与外包企业战略目标不一致的做法,加之对应的监督不够到位,从而使得金融服务外包面临着战略性风险。它是一种较为严重的金融风险,有可能会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因为战略本来就是关注的一些较难应对的决策问题,战略性风险就是关注其产生的不良后果。一般来说,战略性外包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外包机构和服务供应商之间将建立一种长期的伙伴关系,一旦这种关系出现矛盾,就会造成一些战略性风险;(3)合同性风险。虽然说商业银行的金融外包服务中的后勤、人事和信息服务等业务受到一定契约的控制,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某些变动,有时也是较难衡量和认定的。此外,银行外包谈判人员与执行人员之间也存在一些不一致的地方,使得他们对于合同内容的理解也是有所出入。还有的时候,商业银行在签订合同契约的时候,会出于灵活性考虑而从短期来签订合同,如果服务外包提供商与银行之间产生某种矛盾的话,将会危及双方合作关系,从而使得合同执行遇到较大的风险;(4)操作性风险。商业银行的金融外包服务还会遭遇一些技术性失误带来的操作性风险,有时出于资金局限性而无法及时履行责任或进行错误纠正,外包企业要进行检查是有较大困难的,或者会付出较大的代价。还有些时候外包机构与第三方做法不一致,从而阻碍了可靠信息的提供,外包监管机构很难正确理解外包服务提供商的实际情况。

三、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的控制措施

(1)建立健全相关的外包服务政策。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金融服务外包的时候,应该设立一项较为全面的外包政策,从而使得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外包过程中有一个较为明确的政策性指导,指导是否外包和外包哪些具体业务。具体来说,商业银行应该对一些相关的金融服务外包活动进行评定,全盘考虑各种风险以及外部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限制性因素。因此,商业银行在这些外包服务政策的指引下,把一些属于战略性的监管和风险管理等职能不进行外包,在确定外包服务之前,必须充分考虑并分析外包活动可能带来的收益和成本,并严格遵循国际、东道国以及母国的法律和监管规定,从而使得商业银行的外包服务在合理、合法的情形下开展下去;(2)制定全面的外包风险管理计划。外包服务机构应该建立一个全面的外包风险管理计划,要能够充分考虑到外包活动和与服务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这种外包风险管理计划应该包含对外包协议所有相关方面的监控和某些事件发生时采取纠正措施的程序。那么,在制定这些全面外包风险管理计划时,就应该首先评估下外包活动的范围以及重要性所在,还要对外包机构的外包风险管理以及监控水平进行评估和分析,且不可盲目行事,而是应该运用特定的风险管理技术以及评价标准来规避潜在的外包风险;(3)慎重选择金融服务外包提供商。商业银行在进行金融服务外包的时候,一定要审慎调查以选择合适的服务供应商。这就需要外包机构制定一定的标准,对外包服务提供者进行有效、可靠且高标准的评价和选择,尤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防范潜在的风险因素。因此,商业银行应该订立完善的外包协议并对其执行进行有效的监督,全面考核相关外包商,尤其考核其经验、能力、信誉以及对金融行业的熟悉程度等方面,最好通过考核后选择那些经验丰富、信誉良好的可靠外包商,并在签订协议的时候,涵盖所有环节,从而使得外包业务能够规范化运行下去;(4)及时签订书面的金融服务外包合同。作为商业银行来说,他们在实行境外投资的时候,要通过书面合同的方式把外包服务关系明确的写下来,说明外包服务过程中各个方面的权利、义务和愿景。这些都是属于外包合同里非常实质性的内容,与外包服务活动的重要性一样。事实上,外包服务的书面合同属于一种管理工具,能够减少外包服务中的风险,加之如果服务范围、性质以及质量存在一定争议的话,也可以通过书面的外包合同来进一步规定,加强服务提供商的履约能力,让监管机构更好的行使监管权力,外包机构也能够获取相关的文件、记录和信息,一旦发生失误可以采取及时的补救措施。因此,这些外包服务合同应该是可操作性的合同,完备的合同,而且是对服务机构的人员与技术准备及维持作出明确约定的合同,还要采用外聘律师审查与内部法律顾问审查相结合的机制;(5)构建良好的服务外包应急计划。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金融服务外包的时候,应该让外包机构及其服务供应商建立健全应急计划,从而做好控制机制建设工作。这就需要外包机构采取合适的措施来及时评估服务提供商的业务后果,做好相应的应急计划,并配备合适的应急计划协调工作,还要构建违约时所提供的应急计划。否则,服务提供商和外包机构很可能会由于没有良好的全面应急计划而导致无意的信用暴露、财务损失、业务机会丧失以及声誉和法律问题。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定期与服务提供商共同探讨服务外包的实际情况,如果有必要,也可以采取信息技术安全措施,甚至可以更换服务提供商,从而对金融服务外包实行必要且有效的监督机制与应急机制;(6)做好服务外包的人员管理工作。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其金融服务外包也算是一项较为重要的业务活动,其具有一定的保密性。那么,外包机构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要求服务供应商保护外包机构及其客户的保密信息,尤其是要有效防止有意或无意地泄露给未经授权的人,防止这些金融信息被滥用或盗用。具体来说,商业银行可以在合同中明确禁止信息透露出去。同时,也要对相关外包服务工作人员进行职前培训,让他们正确认识并处理各种外包风险,提高他们应对风险的能力。

总之,我国商业银行在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时候,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而采取金融服务外包的方式。毋庸置疑的是,该种方式为商业银行赢取了更多的机会来发展核心业务,但是,它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一些金融风险。我们必须合理筛选金融外包服务范围,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实际情况,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将金融业务外包风险纳入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签订信息保密协议,识别和评估金融服务外包风险,加强管理服务提供商,积极开展内部审计调查,健全外部监管机制,从而切实让金融服务外包给商业银行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能够切实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参 考 文 献

[1]景瑞琴,邱伟华.金融服务外包的利益与风险分析[J].商业时代.2007(5)

金融风控服务第2篇

构建一个广覆盖的金融服务网络。自助金融服务业务可在投入较少的情况下,迅速建立起覆盖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网络,例如:采用固话终端设备来办理自助金融服务业务的话,只需要一根电话线,就可以开展自助金融服务业务。解决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问题。自助金融服务业务方便农民就近办理金融业务,满足了农民的现金、转账、汇款等基本金融服务需求,并为开展新业务和中间业务打下基础。随着缴费、汇划等业务的办理,拓展中间业务收入增加。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服务环意。随着自助金融服务的深入开展,农村地区受理市场环境逐步完善,极大带动非现金业务的发展,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服务环境。

自助金融服务业务的风险点

农村自助金融服务业务风险主要集中在政策风险、现金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和操作风险五个方面。(一)政策风险自助金融服务业务是贯彻中央一号文件以及银监会、人民银行、河北省委、省政府、省金融办关于“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的政策,创新推出的一项农村金融延伸服务。虽然从山东省联社推广农村自助服务终端的情况看,也取得了银监会和当地银监局的许可和支持,但新型服务方式还需要市场检验,并且有突变性政策风险隐患。(二)现金风险办理自助金融服务业务的商户,凭其自有资金,满足农户现金需求。但随着自助金融服务业务的不断发展,商户为提高自助金融服务业务的交易量,必将扩大现金周转规模,顺势发展下去,现金风险将是自助金融服务业务的最大风险。(三)技术风险自助金融服务业务采用固话终端为载体,因此,对数据传输安全、自助设备故障、系统校验等方面均有较高要求。具体体现在技术不足、系统运行、网络安全、数据信息完整性、系统应急处理等问题上。(四)管理风险自助金融服务业务管理风险包括:由于管理体制、岗位职责未明确而形成的管理空白。由于决策者的个人偏好、价值观、背景和对自助金融服务业务的理解程度不同,导致规章制度的制定出现管理死角。由于管理人员对制度办法、业务流程等学习落实不到位,形成管理漏洞。(五)操作风险办理自助金融服务业务的人员由于业务知识和操作流程不了解或操作错误而形成的资金风险;因停电、设备故障等突发性原因导致办理业务时不能实时交易而形成的风险;由于业务人员不细心导致的伪卡交易风险。

金融风控服务第3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金融开放程度的加深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多种形式的金融控股公司已初具雏形,并成为我国许多金融机构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本文从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现状入手,分析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适合于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壮大的现实路径。

一、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现状

1999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国际证券联合会、国际保险监管协会共同组织的金融集团联合论坛将金融控股公司界定为:“在同一控制权下,完全或主要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中至少两个不同的金融行业大规模地提供服务的金融集团公司。”虽然我国法律中对金融控股公司尚无明确的界定,但是在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需求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已经形成以下四种类型的金融控股公司:一是由非银行金融机构投资形成的控股公司,如中信集团、平安集团、光大集团等等,其是以集团公司为主体,全资拥有或控股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以及各种实业公司。二是由大型商业银行搭建的金融控股公司,如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商业银行搭建的金融控股平台,这类公司通常是大型商业银行通过海外注册非银行子公司,然后利用资本运作手段控股各类金融公司而形成。三是由实业集团投资金融产业形成的控股公司,如宝钢集团、海尔集团等,这类投资可分为两类:一是实业集团多元化经营发展的结果,二是产业发展与金融服务在产业集团内的互动。四是地方政府整合当地商业银行、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资源组建的金融控股集团,如上海国际集团、深圳市投资控股公司等。

二、我国金融控股公司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从宏观层面来说,金融控股公司的性质及法律地位还未明确,其改革发展缺乏法律保障;同时,国内现行监管模式是建立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基础上,各监管机构之间权力和职责的划分不明确,对风险复杂性的认识和监管能力还不高,监管信息共享程度低,未能进行有效的规范和引导,难以适应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需要。

(二)从公司层面来说,我国的金融控股公司普遍存在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集团资源协同效应不显著、风险管理与内控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1.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能有效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防止经营者对所有者利益背离,其主要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所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治理体现出来,不仅有利于防范企业的不正当行为,监视公司经营,还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由于缺乏法律依据,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还不规范,甚至高管人员还是由政府直接任命,造成股东大会对董事会、经营层的约束弱化,高管人员权力过于膨胀,集团公司的战略和决策得不到规范和监督。

2.与一般的金融投资公司或实业投资公司不同,金融控股公司除了强调对金融子公司的控制权,还必须能够影响其经营决策,并通过整个集团的人力资源、财务资源、业务队伍、营销渠道、信息技术系统、客户信息平台等的有效整合,发挥集团资源的协同效应。

3.金融控股公司实行多元化战略,一般说来能够分散风险。但是金融控股公司管理体系复杂,由于内部协同导致的大量关联交易使得金融风险相应增大,各子公司之间还可能对存在的风险相互掩盖,如果各子公司间未建立起有效的防火墙,风险管理与内控机制又不严格,那么一个子公司的风险很容易传递给另一个子公司,反而会增大整个集团的系统风险。内部机制不健全、风险预测与防范工作落后、资产损失率高、抗风险能力弱化是当前我国金融控股公司普遍存在并亟需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三、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壮大的路径探索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1.明确划分股东大会、董事会、总经理和监事会的权力与职责,以便有效行使决策权、执行权、经营权和监督权,形成相互制衡机制;2.稳妥解决委托—问题,重点处理好所有者(股东)与法人及法人代表(董事会)之间的委托—关系和董事会与总经理之间的委托—关系;3.妥善划分金融控股公司与各子公司之间的权力与职责,确保子公司拥有必要的自;4.正确处理子公司之间的利益分配与行业发展的关系,并将产业组织问题的解决融入金融控股公司内部的公司治理之中。

(二)建设统一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

金融控股公司以多元化金融业务为基础,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统一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是实现资源共享和发挥协同效应的根本保证。具体说来,要在构建统一的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实现以下功能目标:

1.金融服务综合化,即任何子公司的客户在任何一个营业场所或客户服务中心或通过互联网均可以便捷的办理金融控股公司提供的所有金融业务(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以及个性化服务;2.客户资源共享化,即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各子公司在客户信息、交易数据等方面的共享;3.用户界面统一化,即在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中采用统一的人工服务、自动语音应答、web页面等服务媒介的运作模式,使客户通过任何接入方式均能享受到一致的服务模式和操作流程。

(三)加强业务的协同和创新

1.公司金融业务的协同和创新。当前,客户对综合金融服务具有迫切需求,尤其是多渠道融资和组合产品理财等,其关心的是产品能否解决问题,公司能否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对于金融控股公司而言,这类综合金融服务的创新需要多种类型金融机构和多种制度组合运用,旗下各金融子公司由于资本纽带关系更有利于实现这类业务的协同。

2.消费者金融业务的协同和创新。通过整合和共享金融控股公司内部的金融销售渠道,包括物理渠道(主要是以营业网点为主体的销售渠道)和非物理渠道(互联网、呼叫中心、移动终端等);通过扩大金融子公司的业务范围,对现有产品和服务进行重新包装和组合,加强金融交叉产品开发和创新的力度,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综合金融超市服务。

3.资产受托管理业务的协同和创新。各子公司有许多产品是建立在信托原理上的受托管理业务,相似性极大,可以把这些资产管理业务模块进行整合,在最大范围内组合不同金融市场的投资工具和避险工具,打通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满足客户的综合理财需求,并以此减少重复投入,优化各子公司的分工和合作,降低同业竞争。

参考文献:

[1]王国刚.运作机理:控股公司与金融控股公司.人民出版社,2006.

金融风控服务第4篇

研究对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的监管,首先要考察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的风险。汽车金融服务公司主要从事对汽车经销商的贷款和最终消费者的购车贷款、汽车租赁业务等资产业务,同时可以通过发行公司债券、商业票据,接受股东单位和贷款购车企业3个月以上定期存款以及向金融机构借款、同业拆借等办理负债业务。其经营活动具有高负债特点。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的经营风险主要表现为三类:

一是客户违约的信用风险。当前我国社会信用整体环境较差,公民诚信守法的意识不强,包括个人信用登记制度在内的个人信用制度尚未建立,金融机构对消费者个人的资产负债状况、信用记录等情况的了解缺乏有效的渠道,信用审查往往只能根据个人身份证明、收入证明等,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消费者信用状况。对个人信用违约缺乏有力的制约和惩罚机制。

二是流动性风险。这里所谓的流动性风险,是指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因各种原因导致无力偿付到期债务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实质是其他各类风险长期积聚、潜藏的结果,最终以流动性风险形式爆发出来。汽车金融服务公司一般通过发行公司债券、商业票据以及向金融机构借款等方式获得资金,开展购车贷款和租赁业务。一旦负债链条上的某一环节发生问题,就有可能发生流动性风险。

三是违规经营的风险。汽车金融服务公司作为商业性经营企业,其经营目标是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在这一目标驱动下,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存在违规经营风险,如超范围发放贷款,即发放与汽车销售以及经销商无关的贷款;超范围借款或负债,即吸收无关企业的存款、向非金融机构借款等;超范围办理其他资产或中间业务,如投资业务等。

当然,汽车金融服务公司还可能存在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以及信誉风险等其他风险。

二、对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探讨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实现风险性监管的主要方法,对汽车金融服务公司来说可遵循“资本充足、期限匹配、风险分散、拨备有余”的原则。

“资本充足”,是指为了使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具有最起码的承担风险和消化损失的能力,公司资本充足率应不低于8%。

“期限匹配”,是指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在资产负债期限上应保持匹配,即流动性资产与流动性负债相匹配、长期资产与长期负债相匹配,流动性比例应控制在80%以上,同业拆入余额不能超过资本总额。考虑到现阶段尚未将非银行金融机构列入同业借款范畴,从资本市场筹资的条件又不具备,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可以担保方式向金融机构借款,借款比例可暂不作限制,其总体负债规模可通过资本充足率指标控制。

“风险分散”,是指对单一法人机构的融资比例、风险贷款比例、表外资产比例等均应适当控制。对单一机构的融资比例(包括贷款、融资租赁和担保等)一般应控制在资本总额的15呖以下;问题贷款(含融资租赁)不超过贷款(含融资租赁)总额的10%;对外担保应限制在其业务对象范围内,且担保比例应控制在资本总额的20%以下。

“拨备有余”,是指汽车金融服务公司要根据自身的资产风险系数和资产质量,分类提足各项准备金,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

三、监管重点与监管方式

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的发展将经历从起步、规范到成熟阶段,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资产安全性、流动适度性、资本充足性、收益合理性、管理健全性、经营合规性都是监管的主要内容。当然,不同阶段,监管重点应有所侧重。

起步、规范阶段。这一阶段,公司资金来源主要依靠银行借款,而经营管理层主观上做大业务的欲望较强,公司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尚不成熟,公司与经销商、银行之间的关系及具体操作尚处于磨合期,可能存在资产质量不高、流动性不足、违规经营以及内控薄弱、设置分支机构冲动等问题。因此,监管的重点是风险控制体系、会计账务处理系统、各种收费标准等。监管的具体内容是,内控制度是否完善,制度执行是否到位,尤其在风险控制方面是否存在漏洞;内、外部审计监督是否有效;业务经营是否在会计处理上得到正确反映;各项收费标准是否公开、统一;与经销商和银行之间的协议的内容是否在允许的范围内,操作程序是否符合规范要求。业务发展初期,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的业务规模有限、风险控制能力有待完善,不宜设立分支机构,其异地业务可通过异地经销商或银行代为受理。在监管方式上应以现场检查为主,通过现场检查,能够较全面地掌握公司的业务经营和内控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整改要求,规范公司行为。非现场监管的重点是其业务是否在会计账表上得到准确的反映。新晨

在外汇管理方面,央行(外管局)对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的监管既不能完全比照中、外资银行,也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外资企业,而应针对这类公司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差异性。如果政策允许汽车金融服务公司接受股东单位3个月以上定期存款(包括外汇存款),而且公司股东有外国机构,公司接受股东单位的存款,就可能是国外股东(非居民)的外汇存款,公司在经营活动中势必涉及本外币的转换。如果是结汇成人民币发放贷款或者直接贷款给经销商用于进口支付,均对我国构成了事实上的外债,因此在监管上应将其纳入外债统计监测范围。按照现行外债管理办法,外债结汇实行核准制,接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制约。考虑到公司的运作和央行的监管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在公司境外股东外汇存款结售汇管理上,应采取审慎原则,实行核准制,即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公司的业务规模和资金来源等状况,核准股东外汇存款结售汇规模,这样便于随时进行调控。但在审核程序和外债登记上应予以简化。

金融风控服务第5篇

摘 要: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为现有金融体系带来了冲击与改变,为金融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互联网金融的虚拟特质也使其面临着更多风险。互联网金融的实质为金融行为,而金融行为的内核则是对信用进行风险定价。探究完善互联网金融信用管理机制的基本策略,对完善互联网金融管理体系,驱动互联网金融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信用风险 担保机制 内部控制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与内涵

(一)互联网金融概念简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互联网参与主体间交互式联系的形成,互联网金融这一概念逐渐走进民众视野。从整体上看,互联网金融是指依托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虚拟化金融市场。互联网金融市场提供的主要金融产品及服务主要包括P2P小额贷款、项目众筹、第三方支付、大数据服务、门户线上金融服务及线上银行服务等。互联网金融业务起步于第三方线上支付服务,并逐渐向吸取资金、合作贷款等业务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虚拟化特点、小额化特色的金融体系。互联网金融业务具有操作虚拟化、业务门槛低、交易成本低、专业要求低等特点,其体系下的产品与服务更容易赢得普通民众的青睐,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二)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体系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传统金融体系带来了较大冲击。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业务,逐渐向资金吸取、贷款发放、第三方支付领域辐射,而这三类金融服务是传统银行业务体系的核心,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不断深化,对传统金融服务,尤其是银行业务的市场地位、市场份额、市场优势带来了很大冲击;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推进对利率市场化机制的形成以及金融产品创新具有重要驱动作用,互联网金融为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互联网金融虽然以互联网平台及信息技术为发展基础,但其本质是承载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平台,而不是互联网技术,这使得互联网金融仍然面临着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且由于互联网金融的虚拟性与平台性特质,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将面临更多维度的风险。

二、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成因

(一)担保体系不完善

担保体系不完善是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的主要成因之一。由“余额宝”、“百度百赚”等产品引领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体系,具有在短期内快速吸取大额资金的特征。由于互联网金融产品购买门槛低,交易程序简便,交易费用低,发行平台受众基础好,这些产品在营销与发行上更容易与目标及潜在目标客户群体形成对接,快速构筑起信息循环平台,因而这些互联网金融产品往往能够牵制大额资金,如余额宝的资金规模一度飙升至5700亿元。而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设计与发行方则不具备如传统商业银行一般的流动性风险敞口管理与刚性兑付能力,难以为规模如此庞大的资金链条匹配相应的担保体系。除产品设计与发行方外,政府、金融机构、个人、现有担保机构均难以为其提供与之相契合的担保保障体系,使此类互联网金融产品暴露在巨大的风险之中。

(二)内控机制不健全

相较于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服务商在产品设计与发行环节上,内部风险控制能力较弱,加之大额资金的杠杆效应,内控机制不健全将引致较大的信用风险。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多将吸取的大额资金投资于货币型基金,其本质为理财产品,却具有刚性兑付特征,在实际操作中,此类互联网金融产品普遍具有以新还旧的资金链模式。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设计与发行机构在不具备体系化、战略化内部风险控制机制的条件下,大量进行此类操作,很容易造成类似“资产池”效应的信用风险。

(三)信息不对称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仍为体系化的金融服务行为,而并非其所依托的互联网技术平台资源。金融产品及服务的内核为信用风险定价,而互联网金融体系的虚拟性特质加剧了信息不对称风险,致使互联网金融产品体系暴露在更大的风险敞口中。P2P和众筹项目是两类主要的互联网金融产品,虽然此类产品可依托互联网资源整合平台快速对接参与主体,满足短期流动性需求,但受制于受众群体专业知识和项目考核虚拟化瓶颈,此类产品的债权主体很难通过传统的尽职调查、项目考察等方式综合研判项目价值,进一步拉伸了信息缺口,致使产品信用风险大幅提升。

三、完善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的基本策略

(一)强化外部监管

强化外部监管是完善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策略之一。针对互联网金融体系特点,以更加宏观的视角设计顶层监管机制,将为互联网金融产品提供更强的制度保障,引导其形成体系化、规范化的担保与风险预警、管理机制,从整体上规范资金链运转,有效降低互联网金融产品信用风险。

(二)健全内控机制

健全内控机制可从内部形成支撑优势,从而完善产品现金流链条,使信用风险更加可控。在实践中,应引导互联网金融服务商完善产品设计与发行环节,在有效对接受众群体的基础上,强化产品现金流循环设计,做好资金流动性管理。此外,互联网金融服务商应为其提供的产品及服务建立内部管控机制,在保证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合理匹配现金流预期,规范项目选择,避免大规模资金缺口的产生,从产品层面管控信用风险。

(三)完善主体信用管理体系

结合互联网平台的大数据整合优势,构筑以互联网金融参与主体为对象的跨区域信用管理体系,对增强信息透明度,降低信用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信用风险管理内容,将与金融行为有关的基础信息均纳入数据库,使信用管理信息辐射项目基本情况、项目主体信息、个人信用记录、个人财产持有、薪酬信息、项目主体财务及关联信息等要素;另一方面,要结合互联网数据管理优势,构筑跨区域信息交流平台,优化操作模式,保证信息时效性,形成交互式的信用信息管理循环,从而削弱互联网金融活动中的信用风险。

参考文献:

[1]吴灏文,陈国斌,迟国泰.网络银行信用风险浅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2]王锐.关于加强网上银行监管的思考[J].福建金融,2006(01).

[3]李真.互联网金融:内生性风险与法律监管逻辑[J].武汉金融,2014(05).

作者简介:

金融风控服务第6篇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传统金融体系带来了较大冲击。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业务,逐渐向资金吸取、贷款发放、第三方支付领域辐射,而这三类金融服务是传统银行业务体系的核心,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不断深化,对传统金融服务,尤其是银行业务的市场地位、市场份额、市场优势带来了很大冲击;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推进对利率市场化机制的形成以及金融产品创新具有重要驱动作用,互联网金融为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互联网金融虽然以互联网平台及信息技术为发展基础,但其本质是承载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平台,而不是互联网技术,这使得互联网金融仍然面临着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且由于互联网金融的虚拟性与平台性特质,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将面临更多维度的风险。

二、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成因

(一)担保体系不完善

担保体系不完善是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的主要成因之一。由“余额宝”、“百度百赚”等产品引领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体系,具有在短期内快速吸取大额资金的特征。由于互联网金融产品购买门槛低,交易程序简便,交易费用低,发行平台受众基础好,这些产品在营销与发行上更容易与目标及潜在目标客户群体形成对接,快速构筑起信息循环平台,因而这些互联网金融产品往往能够牵制大额资金,如余额宝的资金规模一度飙升至5700亿元。而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设计与发行方则不具备如传统商业银行一般的流动性风险敞口管理与刚性兑付能力,难以为规模如此庞大的资金链条匹配相应的担保体系。除产品设计与发行方外,政府、金融机构、个人、现有担保机构均难以为其提供与之相契合的担保保障体系,使此类互联网金融产品暴露在巨大的风险之中。

(二)内控机制不健全

相较于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服务商在产品设计与发行环节上,内部风险控制能力较弱,加之大额资金的杠杆效应,内控机制不健全将引致较大的信用风险。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多将吸取的大额资金投资于货币型基金,其本质为理财产品,却具有刚性兑付特征,在实际操作中,此类互联网金融产品普遍具有以新还旧的资金链模式。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设计与发行机构在不具备体系化、战略化内部风险控制机制的条件下,大量进行此类操作,很容易造成类似“资产池”效应的信用风险。

(三)信息不对称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仍为体系化的金融服务行为,而并非其所依托的互联网技术平台资源。金融产品及服务的内核为信用风险定价,而互联网金融体系的虚拟性特质加剧了信息不对称风险,致使互联网金融产品体系暴露在更大的风险敞口中。P2P和众筹项目是两类主要的互联网金融产品,虽然此类产品可依托互联网资源整合平台快速对接参与主体,满足短期流动性需求,但受制于受众群体专业知识和项目考核虚拟化瓶颈,此类产品的债权主体很难通过传统的尽职调查、项目考察等方式综合研判项目价值,进一步拉伸了信息缺口,致使产品信用风险大幅提升。

三、完善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的基本策略

(一)强化外部监管

强化外部监管是完善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策略之一。针对互联网金融体系特点,以更加宏观的视角设计顶层监管机制,将为互联网金融产品提供更强的制度保障,引导其形成体系化、规范化的担保与风险预警、管理机制,从整体上规范资金链运转,有效降低互联网金融产品信用风险。

(二)健全内控机制

健全内控机制可从内部形成支撑优势,从而完善产品现金流链条,使信用风险更加可控。在实践中,应引导互联网金融服务商完善产品设计与发行环节,在有效对接受众群体的基础上,强化产品现金流循环设计,做好资金流动性管理。此外,互联网金融服务商应为其提供的产品及服务建立内部管控机制,在保证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合理匹配现金流预期,规范项目选择,避免大规模资金缺口的产生,从产品层面管控信用风险。

(三)完善主体信用管理体系

金融风控服务第7篇

目前,《金融监管研究》发行量约为1.5万本,被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评为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在中国知网公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金融类期刊中综合影响因子排名第三,在学术界、政策层和金融业形成了较强的影响力。

围绕当前国内外金融风险、金融监管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金融监管研究》2017年将主要刊发以下方面的文章: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2.实体经济去杠杆率与金融风险防控3.资产价格泡沫和房地产金融风险防控

4.金融周期与金融风险防控5.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与宏观审慎监管

6.金融监管改革与监管有效性

7.金融科技创新(Fintech)发展、风险与监管

8.金融市场化改革和金融结构优化

9.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债券市场风险、影子银行风险、政府债务风险等专项风险防控

金融风控服务第8篇

对于海尔金控人而言,2016年可以说是“金控元年”。在海尔金控董事长谭丽霞看来,海尔金控在这一年“小荷已露尖尖角”,每个团队在所在的领域、所在的行业崭露头角。

2017年,以海尔“美好家庭生活”为愿景,海尔金控着力发展产业金融、共享金融、社群经济,致力于海尔集团实现从智慧家庭到财富、健康、绿色、快乐家庭的延伸。

我们是谁?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如何实现?

三个问题直面海尔金控进入2.0时代的战略选择。海尔金控要成为一个时代的金融控股集团,承担起海尔平台化转型的使命,成为海尔集团掌门人张瑞敏提出的“诚信生态、共享平台”这一新海尔精神的诠释者。具体而言,海尔金控旗下金融、交易、投资这三个平台,到2020年要形成“接天莲叶无穷碧”之势。

20年前,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是产融结合的标杆。而今天的GE却在回归产业,分拆GE MONEY。新的产融结合是什么?海尔金控试图作出回答:海尔诞生于产业,熟悉产业,知晓产业的痛点,海尔可以用金融的工具、用资本智慧去重构产业生态,帮助产业升级、帮助产业成长。 海尔产业金融布局

海尔布局产业金融的使命是创造引领产业的新金融形态。

海尔金控的发展可谓先有“金融”,再有“金控”,逐步搭建起完整的金融产业构架。2015年11月,海尔集团提出“海尔金控”的概念,开始将金融作为独立的业务板块。在此之前,海尔集团的金融版D早已开始谋篇。经过十余年的深耕布局,海尔金控旗下金融、类金融机构已达16家,法人公司31家。

2016年3月,青岛联合信用资产交易中心揭牌,海尔金控再添新军。青岛联合信用资产交易中心是经青岛市金融工作办公室批准,在青岛市财富管理试验区成立的新型互联网信用资产交易平台,经营范围包括信用资产的登记、确权、流转、交易、结算,及企业资产证券化、数据分析、金融产品设计开发等服务。

而在2015年12月,青岛场外市场清算中心正式成立。作为服务于场外市场的独立第三方清算服务平台,青岛场外市场清算中心定位于金融服务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于青岛财富管理中心,与银行和资本市场非银机构合作,为青岛市的各类场外交易市场提供统一登记、资金管理、资金清算等服务。

海尔金控旗下这两家金融市场服务机构应运而生,直接得益于青岛市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推进。对于海尔集团而言,两家机构进一步完善了海尔金控的整体架构,为其探索产业、金融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新的机遇。

海尔金控目前已经涉足财务公司、融资租赁、小额贷款、消费金融、金融保理、第三方支付、财富管理平台、清算平台、资产交易平台等金融服务业务,同时拥有专注于股权投资和基金管理的创司,并且控股青岛银行、参股北大方正人寿。

此外,海尔集团还在内地和香港资本市场拥有青岛海尔(600690.SH)、海尔电器(01169.HK)两个上市公司作为资本运作平台。

以产业金融为突破口,一个横跨众多金融业态的金融体系正在逐步构筑,海尔金控正在逐步开拓形成资产雄厚、门类齐全的“金融生态”。

借力青岛财富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海尔集团制定了金融产业发展规划,其核心思路是:集团层面将分散在不同平台的金融资产归并整合至海尔金控旗下,理顺金控的股权架构,深耕金融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金融牌照布局。随着新业务的逐步推进,海尔金控的“金融生态”布局有望全面提速。 机构特写产融结合变革

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诸多模式都已为人熟知时,海尔金控给出了不一样的解答。不走“放贷收息”的传统融资套路,也非单纯产品导向的“金融售卖”思路,而是以金融为工具,营造产业沃土,盘活整个生态。

产业里最懂金融,金融里最懂产业,这是海尔金控的自我定位,既是优势也是目标。海尔金控董事长谭丽霞认为,“海尔金控走出去的优势就是30年来对产业的理解。”

海尔金控定位于产业生态,共享金融,依托海尔集团的产业生态,致力于打造无边界的共享金融平台,为合作伙伴提供金融解决方案,以期实现“链接、重构、共创、共享”的愿景。在场景、牌照和大数据三大核心因素的驱动下,海尔金控希望从供应链金融出发,发展产业链金融,最终实现生态链金融。

在互联网金融迭代迅速的大背景下,原本相对独立的产业生态圈之间,逐渐产生了关联和交集,进而催生了生态链金融。譬如,海尔的一款智能冰箱“馨厨”,其思路是以冰箱作为入口,连接对水果生鲜的消费场景。这个时候,鸡蛋作为农产品价值链的末端,又成为用户生活场景的开端,一个生态带动了另一个生态,形成了环环相套的链式金融需求。

基于海尔创业创新30多年对产业规律的充分把握和对产业资源的积累整合,海尔金控致力于形成基于产业生态进行金融服务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目前,海尔金控平台聚焦产业金融的服务已为40类产业链15万中小微企业、280万个用户提供金融服务,并在禽蛋、肉鸡和肉牛等领域的产业重构与升级中发挥关键作用。 产业金融虚实

当前,产业集团、产业资本拓展金融业务已然成为潮流。传统金融牌照进一步向民营资本开放,互联网金融风起云涌,都为产融结合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实体企业跨界进入金融行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产业资本的参与方式也呈现加速多元化的趋势。从原有的参股银行、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到组建金融服务集团、金控控股集团。既有海尔、苏宁、恒大这样的传统企业,也有阿里、腾讯、京东这类的互联网新贵。

实体企业与金融业态的融合是一把双刃剑。这些产业集团往往拥有产业链上的话语权,客户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产业集团掌握大量中小客户资源以及真实贸易、交易数据,可以加以利用,控制信用风险,降低违约损失,而传统金融机构在服务小微企业过程中恰恰很难获得这些信用信息。

不过,当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达到一定规模时,单纯的数据分析很难满足风险控制的要求。产业金融的核心是金融,而非产业。产业金融可以通过产业数据来控制部分信用风险,但这些数据仅仅构成信用风险的一部分。金融市场本身的规律仍然是产业金融风险控制的基础。与此同时,产业金融还会面临贸易纠纷与信贷纠纷的串联风险,不可忽视。

如何有效地规避和防范风险,避免实体企业在金融布局过程中爆发风险甚至走向“失控”,是这些产业集团共同面临的挑战。

产业金融的本质依然是金融,金融风险的本质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而金融行业特殊的杠杆作用,往往会成倍放大产业的优势和劣势。产业金融探索的方向在于依托产业,成为数据、服务和技术供应商,而不是盲目跳出产业链。实体企业涉足金融时,往往容易在行业顺周期内过于激进,放松风险控制意识,埋下金融拖垮实体产业的祸根。 构筑“生态链金融”

海尔金控的新理念是实现“生态链金融”的变革。首先,实现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务,保障企业发展,激发企业的创造力。其次,实现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跨界服务融合,通过高效的业照合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过去的海尔是制造业的典范。未来,海尔集团将向着社群经济物联网转型。海尔金控要承接的正是这一“去制造化”的战略任务。海尔金控承载着海尔由制造产品向孵化创客转型的使命,成为海尔从智慧家庭到财富、健康、绿色、快乐家庭的品牌延伸。

按照海尔金控的战略规划,产业金融的未来之路将遵循“三链+三网+两圈”模式。

“三链”是指按照时间轴来规划金融平台的走向,从仅拥有海尔上下游客户的供应链金融,到社会化的产业链金融,再到链接产业新生态的生态链金融。

“三网”则是指金控旗下各大板块依托链接资产及投资者的“财富平台”、链接债权及资金方的“交易平台”和链接资本及投资人的“资本平台”。

“两圈”则是围绕“社群经济”,着力打造以盈康护理院为代表的“医疗健康社群”以及以北京轻厨为代表的“美食社群”。

目前,海尔金控资产规模已超千亿元。在海尔金控构建的“金融生态”中,金融服务扮演了一双“无形之手”,将生态圈中的各个要素连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