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合作交流的重要性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18 10:42:39

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第1篇

一、数学合作交流教学的涵义

知识是由学习者建构的、是对原有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学生经历自主探究、问题解决过程而发展。合作交流学习是以小组互动、团结协作、合作交流为学习活动的途径,从而完成学习目标,最终获取成功的有效教学方法。它符合数学本质的特点,数学问题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来证明,在课堂上学生经历辩论、交流的过程后,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达成共识,这样就能在公平竞争、无压力、和谐气氛中发展自身的能力。合作交流学习是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是小组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

二、数学合作交流教学的方法

1.科学建立合作交流学习小组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交流学习小组建立要克服随意性,不流于形式,要科学地把握合作交流学习小组的分组原则,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因素,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编组,“组间同质”为班级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提供了保证,“组内异质”又为小组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小组人数以 4~6人为宜,采取前后位的坐法,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合作交流学习的“场所”。每个小组成员在组内承担相应角色,如组长、记录员、协调员、成果发言人等,明确各自的责任;同时教师在活动中要及时发现问题,对不成功的组合体要调整重组,倡导面对面、人人活动,避免小组只是一、二名学生谈论,活动宗旨是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确保全组学生主动参与、互动有效,共同实现小组学习目标。

2.选择内容注重学习的实效性

新课程标准提倡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要合作交流学习,应注意适当地选择;不能迎合教科书搞花架子,在一堂课上盲目多次进行合作交流。对于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可以让学生利用类比联想、合作交流学习达成共识,我们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情境的问题,灵活地运用合作交流学习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

3.选择具有挑战开放型的问题

一个班级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基本技能掌握不同,思维方式也有差异,合作交流学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的机会,营造了一个展示自己、了解别人的平台,促进共同提高。例如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对这个具体问题,学生就难以形成一般性的认知和结论,只知道“不同的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形状一般会不同”,至于为什么不同?是什么决定着“中点四边形”的形状?学生尚不知其所以然。如果在课堂上设计一个学生合作、探讨、交流的课,学生人人参与小组活动,从对角线(相等与垂直)着手进行探讨、合作交流、讨论争辩、全面认识四边形,思路就会清晰开阔,就能对“中点四边形”有深刻的认知。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经过解决具体问题就能形成一般性的认知和结论。

三、数学合作交流教学的策略

仅仅把学生分成小组,并让他们进行合作交流学习,这并不能保证顺利开展,它需要众多因素的协调,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因而在开展合作交流活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策略。

1.主导性原则

真正让合作交流学习能互动有效进行,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做细致的组织工作,并进行指导,对各小组的活动要全面了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1)教会学生合作交流学习的技能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合作交流学习的方法、技能,以保证进行高质量的学习,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明确要求、制定目标,互动信任,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彼此支持,有不同意见让别人说完后再进行补充或反驳,学会正确地评估自己和他人,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开展合作交流学习活动。

(2)加强管理,激发合作交流的意识。

在开展小组活动中,开始常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优生一堂言、后进生不说话,性格外向的学生抢着发言,而性格内向的学生却当听众。教师要尽力排除这些不平衡现象,在合作交流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协作者,要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学生课堂合作交流学习的意识。

(3)注重合作交流学习信息的反馈

在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有时达不到老师要求的目标,部分学生在理解上也存在偏差,有时对知识的理解又不很准确;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交流中提出的问题做出反馈,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概括、归纳,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的理解,可采取多种方式,个别问题可在小组活动中解决,共性问题全班探索讲解,各小组要有一名代表进行交流发言,教师点评,让学生透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促进学生知识水平、合作交流技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协调性原则

在教学活动中,提倡全作交流学习的同时,要处理好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合作交流学习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它是明确个人责任的互助性学习,基本点是自主学习越好,合作学习实效性就越强。总之,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究是相辅相承的,不是独立的,它是教学活动中的组织形式,配合实施才能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3.评估性原则

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第2篇

【关键词】交流合作 合作探究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指出:高中学生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的观点,敢于修正错误、具有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是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而学会合作与交流也是现代社会生存所必须的能力。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是笔者多年教学实践中一直思索和探究的问题。

一、 营造交流合作的学习氛围

现代成功的教学实践证明,师生间的角色互动才能积极的、有效的、能动的发挥作用。长期以来,部分教师处出于在课堂上解决所有问题的思想,讲的过多过全,很少留给学生自我思维时间,久而久之,学生从思维上对教师产生畸形的依赖,导致严重缺失主动学习与互助学习氛围。课堂中,教师要尽量给学生营造交流合作的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如何组织好课堂教学中的交流合作,提高合作的质量和效率关系到我们课堂的质量问题,课堂中该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解决的,教师就应该放手,并对学生的“讨论”要有计划性和目的性,做到张弛有度。

课堂上讨论内容是多样的,可以讨论物理概念、对原理的理解方法、探讨实验设计的方案、讨论解题的方法等等。组织讨论的目的是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表达见解的机会,在实际讨论中,往往是优秀生讲得多,后进生从头到尾不说一句,所以,教师切记要每个学生的讨论内容进行相应的结果跟踪。在讨论后的反馈中,教师要有意识给每个人同等地机会,并对其发言进行一定的鼓励和修正,这样,除了能激发后进生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整体的教学效果的发展与提升。

二、 把握时机,适当嵌入,让交流合作容入课堂

著名合作学习理论家约翰逊指出,课堂上有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等三种学习情景,而合作是最佳的学习情景。在课堂中的把握时机,适当嵌入,让交流合作容入课堂,有效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良性习惯。

1.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认识到问题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解析容易出现错误的常规题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合作与交流,自我发现错误,纠正错误。

教师在课堂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把握时机,适当嵌入,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不仅发现自己的错误所在,而且得到不同的解法,开阔了视野,使教学变得更加有趣、主动、积极。

三、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习惯自我为中心,合作的意愿及能力都相对偏弱,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意识,让学生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与他人友好相处的优良心理品质。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中很多是需要学生进行合作才能完成的,如在力的合成实验中有操作、画线、读数、记录及数据分析等过程,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完成。所以在这实验过程教师要做好引导,分两人或多人一小组,引导学生共同参与,缺一不可,激发每一个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和动机,发挥他们的主体性。

四、合作探究,交流提高

新课程物理教材的特点决定了大多数的探究活动都需要合作完成。例如:探究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的活动中,要由小组内成员分别完成计时、测距以及运动等工作,任何一方面的失误都会影响到探究活动的完成和结果。在这活动中要求小组成员要通力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分工合作,如制定实验方案,选择实验方法,实验的操作,记录实验数据,数据分析处理,实验结果解释与描述等等。教师要做好引导者,学生有困难的时候给学生适当的指导,鼓励学生学会交流,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看法,其他们同学不能嘲笑,认真倾听,等别人说完后再补充或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在探究活动中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取长补短。从探究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因素,才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完成。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向其他同学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包括过程和方法,教师培养学生注意倾听其他同学的研究报告,尊重别人的探究成果,允许别人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和成果提出不同的意见和怀疑,认真思考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共同提高,找出最佳的方案。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和群体的力量。

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第3篇

一、主要做法

××县把做好干部交流工作作为激活干部队伍活力的重要举措,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干部交流与提高干部素质结合起来。一个干部长期在一个岗位或一个部门工作,思维往往比较狭窄,知识面不够宽,工作能力不够全面,不利于干部的健康成长。换一个地方和新环境,就能使干部的思维和视野进入一个全新的天地,促使他们在新的环境中不断学习提高。从××县多年的实践来看,我们不断扩大交流范围,采取多种交流形式,使更多的干部在交流中得到了锻炼提高。在交流形式上,既有县直单位之间、镇与镇之间的交流,也有县直单位与镇之间的交流,既有异地交流,也有轮岗交流,尤其是新提拔的年轻干部,原则上都要进行交流。在交流方式上,重点抓好培养流、防范流、调整流。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增强了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使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不断提高,作风不断改进,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得到加强。

干部交流与调动干部的积极性结合起来。在干部调整交流中,我们注意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注重在实践中考核和调整交流干部。近年来,我们从发展民营经济、招商引资的实际出发,注重在经济实践活动中不拘一格选贤文秘杂烩网任能。坚持在动态中考察干部、使用干部、调整和交流干部,注重从经济建设的一线选拔干部。县委组织部改变了过去传统的考察方法,对县委的每一项重大工作、重点工作,都深入到基层一线考察干部,直接获取第一手考察材料,并将考察结果作为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通过实践,将那些政治坚定、思维敏捷、懂经济、会管理的干部交流到重要岗位。二是注重发挥干部专业特长。干部交流时,要尽量注意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发挥其业务上的特长,使之“英雄有用武之地”。因此,县委对每位干部交流的去向,都经过细致地调查和了解,反复进行推敲,认真分析选择,充分发挥每个被交流干部的积极性。三是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干部。在对那些学历高、年纪轻、领导经济能力强的干部交流时,突破论资排辈的“思维瓶颈”,树立“看三年不如干一年,早压担子早成才”的观念,放手将他们交流到关键岗位上,放到农业生产的一线,放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全面提高其领导经济工作、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和水平。

干部交流与改善领导班子结构结合起来。要针对领导班子结构的现状和问题,合理配备被交流的干部。干部交流还要与优化人才资源配置结合起来,体现效益优先的原则,既要注重发挥领导干部的个体效益,又注重发挥领导班子的整体效能。在干部交流进程中,我们始终把干部交流与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结合起来,做到三个倾斜:一是注重向基层一线倾斜。通过调整交流,切实将镇领导班子配强配优。为了使镇领导班子达到优化组合,我们不断对镇领导干部进行充实和调整交流,特别是抓住镇党委换届之机,加大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交流力度,配强了干部,调优了班子,镇党政领导班子的平均年龄由39.9岁下降到38.3岁,党政正职的平均年龄由41.2岁下降到40.1岁。二是注重向年轻干部倾斜。我们按照“党委工作要给下届留苗子,政府工作要给下届留后劲”的思路,进一步加大年轻干部交流力度,把干部交流与提拔使用有机结合起来,使交流成为年轻干部培养锻炼提高的一个重要环节。两年来,共培养交流35岁以下科级干部46人。三是注重向踏实苦干的干部倾斜。在各单位,都有那么一些干部,他们踏踏实实、默默无闻苦干了很多年,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一直未能走向领导岗位。工作中,我们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提高领导水平,尽量为他们创造条件。提拔交流的干部占提拔干部的比重达30%,极大调动了这些干部的积极性,树立了良好的用人导向,极大激发了全县广大干部的工作热情。

干部交流与回避制度结合起来。我们注意“避亲”、“避籍”、“避友”,专门建立了全县科级干部信息库。为激发基层干部队伍的活力,盘活全县干部资源,县委出台了《××县党政机关单位工作人员职位轮换(轮岗)实施办法》,加大了干部县镇交流、南北镇交流、东西镇交流力度,注重机关与基层的交流,富裕镇与经济薄弱镇的交流,相对舒适岗位与工作繁杂岗位的交流,权位较重岗位与工作清苦岗位的交流。坚持把干部交流与干部回避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凡是各镇、各单位党政正职、新提拔的年轻干部,一般都要进行交 流,交流范围也逐步扩大。目前,全县14个镇的党政正职都是异地交流任职,其他副职领导干部也基本上交流到异地任职。

二、主要体会

实行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交流制度,是一项重要而又细致的工作。根据《干部任用条例》对干部交流工作提出的要求,在具体工作中要注意处理好三种关系。

处理好推进交流与保持稳定的关系。在推进干部交流的同时,要注意保持干部队伍的相对稳定,掌握好干部交流的“度”。干部交流过于频繁,既达不到提高干部素质的目的,也不利于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还容易诱发个别干部产生浮躁情结、投机心理和短期行为。领导干部在一地任职原则上任满一届,任期内无特殊原因一般不作交流,便于对领导干部建立任期目标责任制和对其完成目标情况进行考核,使组织和群众能更准确地识别和评价干部。党政正职一般不同时易地交流,可以保持工作的连续性,也可减少或者避免主要领导干部的“短期行为”和“急功近利”。

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第4篇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交流活动

一、交流的内容要真实――充分反映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

所谓交流,就是把参与实践活动的感悟与体验的结果和他人进行交流,目的是取长补短,共同学习。因此,交流的内容要真实自然。

(1)充分肯定学生的真实资料。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自己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的亲自参与研究和探索的积极体验,以及自己的发现真实地暴露出来。即使有的交流资料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这正是学生自己获得的独特体验与感悟,是他们真正研究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因此,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真实资料,不要为了交流而弄虚作假。

(2)由学生自己决定交流方式。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决定交流的方式,使交流活动成为学生内心对活动感受的真实反映,成为学生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活动中应避免教师把成人化的语言强加给学生。更不允许一遍又一遍地精心排练。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如果学生不太会交流,教师可以从交流的思路和方法等方面给予引导,使交流的过程成为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共同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成为生生、师生交往中的思想碰撞和动态生成的过程。

二、交流的方式要多样――符合活动主题类型和实际情况

活动主题不同,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也会有差别,同一活动对不同学生来说也会有不同的体验过程。因此,交流的形式要多样,要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独特体验、收获。具体做法是:

(1)根据内容选择交流的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类型主要有四种。即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实际应用的设计性学习活动、以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活动。不同的主题有不同的特点,在交流时也应该有不同的方式。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交流的形式应以研究报告、实验演示、答辩为主;实际应用的设计性学习活动交流的形式应以实物模型、作品展示、过程展示、效能讲解、说明书为主;以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交流的形式应以辩论会、直观图表、调查结果分析、情景再现为主;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活动交流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展示资料集、写体验日记、文艺演出、写建议书、开交流会、办板报等。

(2)根据实际选择交流的方式。首先,交流的方式要符合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表达时保持在自己能够理解的层面,把自己所做的事简明扼要地描述出来。其次,交流的方式要充分考虑学校、学生的条件。如《校园――绿色家园》主题活动在交流中出现了“学校水电使用情况调查分析报告”,如果学校不具备电子投影设备,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让学生把制作的班报印刷出来,或在校、班的宣传栏内展示,效果也会很好。

三、交流的途径多渠道――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决定了交流途径的多渠道。从范围上分,交流可以分为对内交流与对外交流;从时间上来分,交流可以分为阶段流和随机流。

(1)对内交流与对外交流。对内交流的指向是本组本班。交流的形式有:班级讨论会、辩论会、制作展、墙报展、调查报告展、文艺节目、小论文答辩会等。对外交流的指向是家长、学校、社会。对家长,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体验、成果主动在家里向家长汇报,与家长分享快乐和体验;还可以利用家长座谈会进行交流使家长进一步地了解综合实践活动、支持综合实践活动。对学校,主要是带有宣传的目的,教师认为向全校交流能更好实现主题活动的目的,就可以组织学生向全校师生进行交流。

(2)阶段流与随机流。阶段流是指一个活动结束后,要进行总结交流。在这种交流中,既有多样的作品展示,又有丰富的情感体验交流:既有方法的交流,又有活动的反思;既是前段活动的总结,又是后续活动的延展。随机流是指在整个主题活动中,学生偶尔出现闪光点或取得了小小成功时,教师就应该满足学生的交流欲望,及时提供交流机会,而且每一次交流都要伴随着激励,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施展自己的才能,学会分享与合作。

四、注重交流过程中的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交流过程中的反思是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调整与完善的过程。主要采取以下两种形式:

(1)采用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反思状态。如,在主题为“夏天我们喝什么”的活动中,有一个小组研究怎么购买饮料,他们找到了很多有关如何识别真假饮料的资料,在课堂上津津有昧地说给同学们听。当教师拿出了一些饮料让他们分辩,他们却无法准确辨识真假。老师说“你们找到很多相关的资料,说得很有道理,想想为什么在实际生活中,你们还是无法分辨饮料的真假呢?”教师这样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反思状态,学生意识到在活动中不能纸上谈兵,而是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取得实效。

(2)采用问卷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针对不同活动出现的不同问题,教师给出几个反思点,引导学生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学生在完成问卷的同时也经历了反思的过程。如:关于小组合作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

①你认为你们组谁的策划最有创意?②你最乐意与谁合作?为什么?你们共同完成了什么任务?③你最不想与谁合作?为什么?④在行动中,你帮助过谁?得到过组内其他伙伴的帮助吗?⑤在小组活动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解决了吗?⑥在小组活动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⑦其他各组有哪些经验值得你们组学习?

在交流时,教师要认真倾听各个小组的汇报,并进行相关活动的反思指导,为下一阶段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方向性经验。

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为了让学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而设计的。与学科课程以及以往的活动课程相比,它更注重学生的亲身操作和感受;更注重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生活经验、体验学习方法、体会做人道理、养成科学精神;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而活动过程的交流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黎瑞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2]郭元祥,伍香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第5篇

关键词:合作;交流;创新

新的教学观所关注的不仅是活动的结果,更关注的是学科学习活动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交流,总结规律,解决问题。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探索及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学会与别人合作交流的方法和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精神的影响下,本人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实践了“合作交流式教学”模式,就此试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1、营造课堂上良好的合作交流气氛

在合作交流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在分析问题、讨论问题中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看法,使学生在合作交流学习中有“解放感”、“轻松感”。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形成大胆提出问题,畅所欲言,集思广益,逐步形成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成功合作交流学习,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在合作交流教学中,教师对教材处理和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影响课堂合作交流的气氛和效果。如设计学习问题坡度太陡,知识过于复杂、难度高,学生接受不了,无法合作交流学习。因此,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教学问题的设计应难度适中,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分散难点。使学生在每一课的学习中,有一定知识坡度和难度,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如在“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新授课的练习中,提出问题“已知函数y=kx的图象经过第二、四象限,那么函数y=-kx+k的图象不经过( )象限。”这对刚学习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学生,要解答这道题,确实难度较大,学生无从下手,我把这个题目改为“已知函数y=kx的图象经过第二、四象限,那么:

(1)k0(填“>”“=”“

(2)函数y=-kx的图象经过( )象限;

(3)函数y=-kx+k的图象经过( )象限。

这时,学生“动”了起来,没有“旁观者”、“怠情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合作交流分析、讨论,图形结合,解答出来。难题被突破了,合作交流的成功体验使他们学有兴趣、轻松愉快,这样,便营造出良好的合作交流气氛。

2、强化人际互动,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课堂合作交流教学包含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教师与学生小组的双向交往,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等多种交流形式。生生互动占据了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因此重视小组内部与小组之间相互作用,使学生群体建立起一种互助合作交流关系,增加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要做法是:

(1)组建好合作交流学习小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由以下要素构成: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所有学生能进行沟通,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以及对活动成效进行评估等。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交流,规模要小一些,以4至6人为宜,应由能力不同、性格各异的学生组成。为了使学生合作交流成功,还必须使学生在自己组内感到愉快。因此,组建合作交流学习小组前,教师应该熟悉和掌握每个学生的能力、个性和他们之间的人际关系,应当要求学生表明愿意和那些同学在一起。分组时,教师应尽可能给予考虑照顾,促进小组内部有效合作交流。

(2)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合作交流的争论。合作交流必有争论,争论的情境和气氛应是合作交流性的,而不是竞争性的。应强调整体目标,而不是个人目标。在合作交流的气氛下,争论无所谓输赢,而是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大家在一起集思广益,充分听取每个人的意见,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最后在分析综合各种意见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达到学习的目标。

(3)师生换位。引导学生充当小老师,让学生到讲台上,代替教师完成一些他们能够做到的事。如:分析解题思路、总结解题方法及经验、评讲同学板演的内容、组织全班学生对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进行评价等等,这些都是促使学生参与合作交流教学的有效方法。

3、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实施有效的课堂讨论

新课程培养目标是培养有独立思考和独立行为的人。我们应充分认识课改精神,新课程所倡导的合作交流学习,必须是建立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才是行之有效的,没有自主探索的合作交流交流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学生的智慧就不能发生碰撞,思想就不会实现交融。在刚开始实行合作交流学习时,当教师一宣布讨论,学生就“千姿百态”:有的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互相“干扰”;有的是一言不发,有的是交头接耳,是“自得其乐”。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教室里乱糟糟,这些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不能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讨论时间一到,教师就指名汇报,这样合作交流的“含金量”能有几分?

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第6篇

一、语文版教材“表达与交流”主要训练思路

对语文版教材“表达与交流”训练思路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它与“阅读与鉴赏”板块中分散训练之间的关系。根据笔者对“阅读与鉴赏”中的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的归纳总结,发现语文版教材“表达与交流”板块主要有以下几个训练思路。

1. 单项与综合相结合。“表达与交流”部分的训练一般是综合性的训练,包括多个具体训练点。如“创意与个性”,把创意和个性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训练,训练点主要有立意与表达的创新、构思的创新、语言的个性。“表达与交流”分散训练一般是单项训练,一次只有一个训练点,结合选文进行拓展训练。“写作分散训练”如第一册第一课“拓展・运用”编排了“场面描写”的写作训练,选文《落日》中有一段对日本代表光葵和美国代表麦克・阿瑟签字的场面描写,练习要求仿照这种写法描述学习或生活中的一个场面,训练“描写场面”的写作方法。“口语交际分散训练”如第五册第二课:在你阅读过的文章中,有哪些篇目在运用比喻或对比手法方面给你留下较深的印象?试举几例,并说说自己在写作实践中运用这些手法的体会。要求学生谈体会,其实是一种交谈的口语表达练习。

2.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表达与交流”部分的训练是从课堂形式的角度出发,主要在课内进行,口语交际板块明确提出在班里举办,如第二册“朗诵”要求“联系一、二单元课文内容,在班里举办一次讨论”。“表达与交流”部分的课程内容在学校有专门的课时安排。“表达与交流”分散训练一般以课外为主,也可根据需要在课内进行。语文版教材“阅读与鉴赏”把“表达与交流”分散训练编排在“拓展・运用”环节,意图让有能力的学生把这部分训练放在课外去做。

3.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表达与交流”部分是按照写作训练的序列和口语交际的序列分别进行编排,以集中形式进行的训练,如第二册“修改与润色”专题,针对文章修改和润色的问题把开头的修改、主题的深化、语句的润色集中起来进行训练。“表达与交流”分散训练,一般是按照选文要点随之编排。对于写作训练有的是根据文章的话题,有的是根据文章的写法等角度进行写作。

4. 规定与选择相结合。从语文版教材“表达与交流”的内容与“表达与交流”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可以看出,“表达与交流”是达成目标的集中、全面的训练编排,因此是学生必须进行的课程内容,具有强制性的规定。“表达与交流”分散训练,在“阅读与鉴赏”部分,是教材弹性设计的体现,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自行选作,一般不作强制性的规定。

二、高中语文版教材“表达与交流”的特点

1. 分编为写作板块和口语交际板块。语文版教材“表达与交流”分编为写作板块和口语交际板块。写作板块主要是为达成高中新课标“书面表达与交流”的课程目标,口语交际板块主要是为达成“口头表达与交流”的课程目标。两个板块又共同担任着“表达与交流”的总要求。

语文版教材把“表达与交流”分编为写作板块和口语交际板块是必要的,因为写作和口语交际有着各自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按照写作和口语交际“各自的规律编排教学的内容、步骤和方法,使教科书线索简明,序列清晰,便于操作”,语文版教材又把写作和口语交际归属于“表达与交流”部分也是必要的,因为一方面写作和口语交际同属于语言的输出类型,二者“通常是把已有材料加工制作为语言作品,教材编写需要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写作要考虑阅读的对象,需要考虑读者的阅读需要,口语交际也要考虑交际的对象,要与交际对象进行沟通,二者都具有交流的功能。

2. 写作板块与口语交际板块独立成系列。语文版教材“表达与交流”中的写作板块和口语交际板块按照各自的训练序列进行编排,二者之间训练的内容在教材设计上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各自有相对独立的训练重点与内容。二者相比,写作板块着重点是写,口语交际板块着重点是听和说,是“表达与交流”训练的两个不同系列。写作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有着不同的教学任务,二者有各自的训练体系。因此语文版教材将“表达与交流”分别按照写作和口语交际各自的体系编排,每个单元各有训练重点,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3. 遵循高中新课标能力目标要求。语文版教材“表达与交流”是按照高中新课标的相关要求进行编写的,其中写作板块对应情况如下表:

表1 “表达与交流”写作课程目标与教材专题大致对应关系

口语交际板块按照“表达与交流”课程目标第九条中提到的口语表达的几种具体方式分别编排了朗诵、讨论、演讲、辩论等专题,另外又设计交谈专题。将“表达与交流”课程目标的第七条和第八条“注意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借助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分别列入各个专题内部进行训练。如第七条“善于倾听,敏捷应对”在“讨论”专题编排了“倾听中的思考”这一环节。

4.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性的学习能力。高中新课标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性的学习能力,如“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互相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能力的敏感性”。语文版教材“表达与交流”的编写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性的学习能力,如第一册“写作”集中训练“立意与选材”,为了让学生提高立意与选材的能力,编者设计了三个讨论题,要求通过阅读杨柳的《长发三千》,讨论如下问题:

(1)这篇习作在立意与选材方面有没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2)如果让你以“家庭”为话题写作,你如何立意、选材?

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第7篇

【关键词】高效课堂有效交流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046-02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探索课堂的高效率就显得格外重要,打造高效课堂是我们教师的追求。我认为高效课堂的关键是课堂的有效交流,因为每一堂课是由交流开始的,也由交流结束的。

一、课堂有效交流的误区

合作交流(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学习方法,是新课标倡导的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在课堂上,师生通过合作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见解、解除内心的疑惑,直至感到豁然开朗。课堂上热闹活跃的气氛,随处可见的交流场面背后,到底有多少学生发表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认真地倾听了别人的见解,又有多少学生游离其外,无所适从呢?

误区一:课堂气氛热闹给人一种"有效交流"的假象

教师组织学生合作交流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显示课堂形式・的多样和课堂气氛的热烈,不管时机是否恰当都要尝试着用,似乎只有讨论一下才热闹,只有交流一下才是新理念。学生没有真正深入思考,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教学目标难以达成,费时较多,收效甚微,是一种典型的形式主义。

误区二:课堂上小组讨论给人一种"有效交流"的假象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临时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让学生交流讨论。既没有对学生的交流作指导,也没有时间全程监控学生的交流活动。这样的小组交流不是有效交流。

误区三:课堂上教师与优生的交流给人一种"有效交流"的假象

在"合作交流"时,教师是"主角",优生是"配角",中等生是"群众演员",学困生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课堂上很热闹,但往往变成了教师与优等生的热烈交流,大部的学生自觉不自觉的成了陪衬,容易挫伤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交流流于形式,不能真正以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

误区四:课堂上没有实际意义的"合作交流"给人一种"有效交流"的假象

教师所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和所给讨论时间成正比。难一点,有价值的问题应多给点时间,反之则少给点时间,这样既保证讨论的有效性,又不至于浪费时间。但在课堂实践中,老师想着教学进度,学生思维刚打开,教师总结即开始。

二、有效交流的含义与特征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交流不仅仅表现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更是学生与学科实质的一种对话――这才是触及学科实质的有效交流。还应具备广泛的参与性和思维的再现与吸纳性。

三、课堂有效交流的策略

策略一: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营造"安全"的课堂交流氛围。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组织课堂有效交流的前提。虽然新课改理念已深入人心,但我们还是在有意无意中带有权威性和指令性,很多学生缺少"安全感",怕出错后被老师批评或同学笑话。

策略二:挖掘教材,丰富课堂有效交流素材

学生的学习内容是进行有效课堂交流的材料。学习材料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习惯,是否为学生提升课堂交流、探索能力营造广阔空间,这是影响课堂有效交流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编写导学案时,必须认真挖掘教材,对教材从内容、结构、呈现方式等多个角度去重建,力图凸显教材的现实性、挑战性、探索性和课堂的交流性。提供真正成为学生开展课堂交流的"有效素材"。

策略三:强化课堂有效交流意识,寻找有效课堂交流途径

首先,创设课堂交流情境,课堂交流不是一种顺从,而是一种相互认同与接纳,要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交流中来,除了创设外在的环境和氛围使学生敢于课堂交流外,还必须创设能激发学生课堂交流内在动机的情景或课堂交流的意境,使学生感到单靠个人智慧或能力要完成它具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感到课堂交流的必要,或者是学生有迫切的愿望需要与别人进行研讨、课堂交流或获得别人的帮忙,这样才能从内因调动学生合作课堂交流的积极性,也才能使课堂交流更加有效。其次,我们要把握课堂交流时机,在学生愤悱之时引导交流,让他们在交流、争辩中获得启迪、获得灵感。再次,教师在学生合作课堂交流学习过程中适时的参与和指导,教师不能定格在"表演者"位置上,而必须是由台上走到台下,与学生一样平等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心平气和地接受学生地质疑、肯定与否定,师生缔结成为学习的共同体,对学生提供"到位"而不"越位"的帮助,教师应从更深层次上去思考如何指导与引导,才能使课堂交流顺利进行,更加有效。

策略四:重视方法指导,养成学生的课堂交流技能

课堂交流的技能是课堂交流的成效高低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将课堂交流的技能视为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是课堂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教师必须用心渗透在每一节课中的一个内容。

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第8篇

第一、培养学生勇于交流的习惯。由于不少学生存在着害怕出错的心理,在合作交流时往往只是个别学生在唱主角,针对这一现象,我就尽量鼓励学生勇于交流,积极参与,让学生乐于学习,并且给后进生多一点机会。

第二、培养学生乐于倾听的习惯。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互相尊重、乐于倾听,有序地参与合作交流,避免出现你争我抢的局面。这一点对小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因为他们的想法简单,只知道自己的是对的、是最好的,不明白有时候其他同学的意见更好。

第三、培养学生乐于赞赏的习惯。在合作交流中往往是各抒己见,我就经常鼓励学生要愿意赞赏、欣赏他人的见解,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而且这也是乐于倾听的表现。

例如,在教学用简便方法计算25×44时,问学生有什么办法时,让学生讨论,学生边讨论边动手,得出了好几种解法,比如25×(4+40),25×4×11等等。但有些差的学生连一种方法也想不出,我就让想出办法的同学说说是怎样想的,让这些差生仔细听,这样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我想,很多老师跟我一样认为合作交流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但运用合作交流也要选择恰当的时机。

(1) 当学生独立完成比较困难时,我会让学生开展合作交流。在教学中,往往会遇到学生不能独立解答的问题,这时组织学生交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学习的动力。例如在教学认图形时,要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还要用不同的方法。对于一般的学生学生来讲,这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我就让学生动手合作交流,很顺利的用不同的方法拼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2)在教学难点和重点时,我会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这样不仅能很好的突破重点和难点,还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互相说想法,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作为一个新教师,我在教学中,也比较重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经常提供一些让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主动探知。在合作中,我还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第一、培养学生勇于交流的习惯。由于不少学生存在着害怕出错的心理,在合作交流时往往只是个别学生在唱主角,针对这一现象,我就尽量鼓励学生勇于交流,积极参与,让学生乐于学习,并且给后进生多一点机会。

第二、培养学生乐于倾听的习惯。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互相尊重、乐于倾听,有序地参与合作交流,避免出现你争我抢的局面。这一点对小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因为他们的想法简单,只知道自己的是对的、是最好的,不明白有时候其他同学的意见更好。

第三、培养学生乐于赞赏的习惯。在合作交流中往往是各抒己见,我就经常鼓励学生要愿意赞赏、欣赏他人的见解,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而且这也是乐于倾听的表现。

例如,在教学用简便方法计算25×44时,问学生有什么办法时,让学生讨论,学生边讨论边动手,得出了好几种解法,比如25×(4+40),25×4×11等等。但有些差的学生连一种方法也想不出,我就让想出办法的同学说说是怎样想的,让这些差生仔细听,这样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我想,很多老师跟我一样认为合作交流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但运用合作交流也要选择恰当的时机。

(1) 当学生独立完成比较困难时,我会让学生开展合作交流。在教学中,往往会遇到学生不能独立解答的问题,这时组织学生交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学习的动力。例如在教学认图形时,要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还要用不同的方法。对于一般的学生学生来讲,这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我就让学生动手合作交流,很顺利的用不同的方法拼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