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合同管理知识

合同管理知识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14 16:20:59

合同管理知识

合同管理知识第1篇

1.1知识管理导入的过程模型

知识管理导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企业的人、流程、组织、文化、技术多个层面,导入知识管理的整个过程实质上是从组织整体战略角度出发,以知识管理发展战略为指导,以市场、顾客需求为导向,以开放、创新和共享的文化为引领,以人为中心、流程为关键,利用信息技术将人、流程、组织内外的知识资源进行整合,协调组织内部各类系统,协同组织内外环境和知识管理各个要素,实现组织管理模式的变革以提高组织运作绩效的过程。结合《知识管理框架》定义的过程模型,围绕战略管理过程框架,考虑影响知识管理实施的关键要素。

1.2知识管理导入的过程

知识管理战略的提出是组织为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果,同样知识管理战略的实施也必须在一定的组织背景和环境中进行,内外环境的一体化、组织内部各种要素的协作是战略实施成功的核心;以共同愿景把组织成员凝聚起来,内化为组织成员的使命,实现知识管理战略目标;以顾客为导向,增强组织获取、创造与运用满足顾客需求或者潜在需求的知识与技能,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和多样性需求的顾客,是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

1.2.1知识管理战略规划(P)

在领导支持和积极参与的情境下,知识管理战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制定知识管理战略,但是为了将知识管理与组织战略目标有机结合,需要做好如下工作:

(1)在制定知识管理战略时必须对知识管理现

状进行诊断。没有对组织内外知识状况的全面了解,知识管理蓝图的构建、组织知识管理系统的策划建立就失去了基础,为知识管理的失败埋下了隐患。知识管理现状诊断是制定和未来实施知识管理战略的第一步,具有重要的价值。组织要制定严格的计划,科学系统地评价组织内外的知识资产状况,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确认组织拥有什么知识;辨别为了支持组织生产目标需要什么知识,这些知识被哪个部门、团队或个人使用,这些知识在组织内是否可以获得,在哪里可以获取、以什么方式可以获取;分析存在的知识缺口和瓶颈,以便于尽早规划、选择融知途径,事先进行知识储备,填补知识缺口,解决瓶颈问题,为知识管理规划和制定实施知识管理的措施、建立适合组织的知识管理系统提供战略性决策支持。

(2)依据知识管理现状诊断的结果建立知识目录、绘制知识地图、描绘支持组织和个人活动的知识,即确定出推行知识管理的关键节点和环节。

(3)将知识管理战略规划与组织实际状况相结合,对不适应的环节进行合理化变革,实现知识管理战略目标与支持战略的组织资源要素有效协同。

(4)对知识管理需求的技术进行分析,进行相应的规划。

(5)选择与组织业务战略、知识需求和未来发展目标相匹配的、适合组织实际的知识管理战略模式,设计知识管理战略方案,从而完成对知识管理战略的制定。

1.2.2知识管理战略实施(D)

围绕知识管理战略的目标,在战略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在组织范围内进行风险评估,分析组织确定实施知识管理后,组织领导、员工特别是领导的接受程度如何;组织技术、资金等资源要素是否具备;需要变革的组织结构和改造的组织流程能否与知识管理实践有机配合;组织的文化氛围是否有利于知识管理战略的推行;组织能在多大程度上将资源要素协同起来形成整体优势支持知识管理战略实践。必要时组织还要在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等方面进行调整,最大程度地协同组织资源要素。如果知识管理战略通过风险评估,或者经一定的调整或修正后,通过风险评估组织可以制定知识管理实施计划,并最好在组织内选择战略实施试点成功后再全面推广知识管理战略。组织的知识管理战略实施过程要统筹规划、按步实施、实时监控,让知识管理战略与组织战略保持一致,防止偏离。

1.2.3知识管理战略评估(C)

知识管理导入后必须实施评估才能对战略实施的成效进行考核和反馈,才能发现问题、差异和原因,采取纠正措施,确保知识管理战略的正确实施。知识管理战略评估包括三个重要内容:

(1)知识管理系统采纳情况的评估。知识管理系统采纳的过程是从最初组织意识到有用、到组织高层管理者决定使用,再到系统应用到组织中所引起的调整,最终被接受成为组织运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过程。知识管理系统采纳评估就是要评估系统是否被组织员工全部接受,并普遍应用以创造价值。

(2)知识管理绩效评估。绩效评估与管理是知识管理的中心环节,也是知识管理的难点所在。绩效评估可以引导管理者和员工,使个人努力目标和组织目标趋向一致,达到行动与目标一致化;有利于管理者监控知识管理的成效,帮助组织引导员工进行知识交流、共享,促进知识扩散、加速知识应用,从而产生更大的价值,促进知识管理的发展。

(3)知识管理成熟度评估。这是对组织知识管理水平进行评估,衡量知识管理实践是否使组织从最初的漠视、抵触知识交流以及缺乏知识管理意识提升到自觉应用知识管理思想、知识共享已经成为日常行为,并通过成员间知识协同,在应用和创造知识的过程中创造价值。知识管理成熟度的提升意味着知识管理水平和能力的增长,可以让组织感受到知识管理带来的好处,肯定知识管理战略,为知识管理提供持续的动力。

1.2.4知识管理持续改进(A)

知识管理战略的评估是为了改进,评估可以反映组织过去做得如何,可以告诉管理者哪些是应该保持的、哪些是应该改进的;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暗示管理者之后的努力方向。根据是否实现管理的战略目标,评估结果分为成功、失败和未解决的。成功的经验要总结推广;失败的要分析原因、总结教训,与组织成员进行沟通以制定改进方案,围绕改进方案对不适应知识管理系统的成员进行培训,从多方面、多角度实施改进措施,并对改进效果进行跟踪评价和反馈,以完成组织使命,实现组织愿景和知识管理战略目标,让知识管理战略得以成功推行,实现组织管理模式的成功变革。

2、基于要素协同的知识管理的导入

1965年H•伊戈尔•安索夫在《公司战略》一书中提出协同的概念,协同能使各个要素以整体效益最大化的方式运作。组织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战略目标而由人力资源、流程、组织结构、文化、技术等要素组成的有机协作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有机结合是提高组织适应性、生存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知识管理导入作为战略层面的重要举措,需要综合利用组织内外各种资源要素,外部同所处的环境一体化,内部各资源要素协同一体化、行动一致化,才能实现组织管理理念和模式的变革,成功导入知识管理。

2.1构建多要素高效协同的知识管理导入支撑环境

知识经济时代竞争加剧,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使企业始终处于不可预料的动态变化中,组织的核心要素不再是单一的技术或者人力,提高要素间的协同效率、构建高效协同的工作环境是适应复杂生存环境的重要途径。对企业而言,知识管理的实施受到内部环境中人、流程、组织、文化、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今企业的竞争越来越倾向于整个价值链综合能力的竞争,知识管理的实施同样受到来自价值链合作伙伴(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经销商、顾客)、政府、其他社会机构以及竞争者等形成的外部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价值链合作伙伴间都有明细的知识分工,通过价值链成员间利用各自的知识进行共享从而创造出新的交叉知识,利用价值链上成员间的知识协同来提升整条价值链的竞争力。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实施要以健康、和谐的内外环境为基础,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以宽松、灵活、富有弹性的组织结构为依托,以人为本,以流程提升为关键,以形成知识自由流动、激发员工知识共享和创新热情的文化氛围为核心,通过构建多要素高效协同的支撑环境实现知识管理战略目标。

2.2导入知识管理的要素协同分析

2.2.1人力协同

人力资源既是组织中最具能动性、主导性和异质性的必要资源要素,又是管理方式变革的主体与推动者;同时,知识对人力资源具有高度依存性,尤其是隐性知识更是以人为载体,知识共享、运用和创新的实现以人为基础。因此,知识管理实践面向的核心对象是人,知识管理战略的实施应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人与知识、知识与创造过程协同起来。把各个员工头脑中零散的知识资源整合成强有力的知识力量,打破人与人之间隐性知识交流沟通的屏障,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知识协同和知识互补;不同人员之间可以充分利用彼此的知识资源和能力,增加员工的知识存量和发展的机会,使外部学习变为内部学习,实现人力资本的扩散、共享、互补、强化和创新,提高学习的经验-成本曲线效应。最终,通过人力资源的协同变革直接影响知识管理战略目标的实现,组织内人与人无障碍地交流,知识按需自由流动,知识分工明确和知识协同高效的非正式知识网络形成。在这张知识网中,人员有着共同的目标、理念,共享同样的技术和资源,这将极大激发员工的热情,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管理活动中来,人力资源的协同效应将更为突出。

2.2.2流程协同

企业流程管理(BusinessProcessManagement,简称BPM)包含业务流程规范、业务流程改善和业务流程重组三个层面。我国大多企业已经经历了规范化流程阶段,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大部分实现了流程电子化,甚至有些优秀的企业正向更高的知识化流程阶段发展。知识化流程的核心是“在最合适的时间和场所,将最合适的信息和知识传送给最合适的人”,有效实现“信息和知识”和特定“角色”以及“场景”的关联,有了知识化流程的协同知识管理才有了有力的支撑;同时,组织的管理、业务和工作三个流程的每个流程中都有知识部分或者需要利用知识来完成,分析融于其中的知识内容才能从知识管理中获得支持。利用知识管理对企业流程进行梳理和优化,确保知识在流程中被聚集、被更新、被贡献以及被使用,实现各个流程之间的平滑链接,增强各个流程的协调性,达到知识管理创造业务价值的目的,最终通过流程化的运作将企业资源的价值发挥到整体最大,实现协同效应。

2.2.3组织协同

有效地实施组织战略的关键是建立适宜的组织结构,以使其与组织战略相匹配,两者之间的匹配程度将影响整个组织的绩效。当知识成为组织发展的关键资源时,传统的具有鲜明的等级和层次结构的刚性组织结构严重地阻碍了组织内部知识的交流、共享,抹杀和抑制了知识创新能力,是实现知识管理的障碍。组织要适应知识社会的要求,在制定知识管理战略后需调整原有的组织结构,即建立起可以引导知识创造和传播,以知识为基础的,更具弹性、扁平化、网络化,更具参与性、开放性、无边界的组织结构,能够快速适应复杂动态的环境变化,以创造出更多、更新的知识交流途径,促进组织知识信息全方位沟通并能激励组织成员的学习行为;在更大程度上实现组织内跨部门的协同和交互联系,激活隐含在人们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的隐性知识,以完善组织知识结构、协调知识分布、增加知识存量。所以说,组织的知识—结构—战略处于动态的相互适应和相互选择中,管理者的战略观念需要转移到适应、调整和变革上来,梳理和调整组织内部结构,使组织结构富有活力,组织结构与知识管理战略之间的协同才是组织知识生生不息的关键所在。

2.2.4文化协同

管理从本质上是用智慧代替鲁莽、用知识代替习惯、用合作代替强制(彼得•F•德鲁克),知识管理的根本要旨是建立一种知识充分交流、共享和创新的组织文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型组织。组织文化是一种嵌入正式的或者非正式的人际关系的信念和规范,引导着组织成员的思维倾向、价值观念和行为范式,会对组织和个人的行为产生指示性作用,影响着员工对待知识的态度,选择共享还是抗拒。同时,任何战略的实施需要营造一种激励、奉献、合作、创新的文化,从而激励员工对战略的内在精神,激发变革的共同价值观,而非强制执行。然而,组织文化具有刚性、惯性和持续性,当组织战略变化时,不合时宜的组织文化不能支持战略实践活动,组织战略要求组织文化与之相适应和协调。因此,重塑组织文化,培育一种知识导向型的组织文化,实现组织战略与组织文化的协同是知识管理战略成功的最关键要素。利用文化的导向、激励和强大的凝聚作用把员工统一到组织战略愿景和目标上,协调员工之间的冲突,实现顺利合作,让组织文化服务于组织战略。

2.2.5技术协同

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信息呈现爆炸性的增长,人们缺乏的不再是信息而是知识,强化了人们的知识需求;同时信息技术让准确快速地归纳、提炼和交付知识成为可能,网络通信技术让跨部门、跨组织、跨区域的知识交流、共享和利用成为可能。然而要想激活知识在组织内部更加方便、快捷、高效地传播、扩散、应用和创新,必须对信息时代技术各异、标准不一的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增强分散在不同工作环境下信息系统的兼容性和通用性,打破阻碍知识交流、共享和创新的技术壁垒,搭建一个知识共享网络平台,实现知识高效便捷地存储、管理、更新和检索,实现无障碍的知识发现、交流学习、共享、利用和创新,增强管理系统之间的交互能力,充分发挥若干管理系统的整体功能优势,最终实现组织内部知识的协同应用。

3、结束语

合同管理知识第2篇

关键词:知识产权;协同管理;系统调控思想;知识产权战略

一、 系统调控思想概述

系统调控思想是在一般系统理论基础上,融合复杂系统、自组织理论、涌现理论等相关理论,由系统论研究学者基于本体论思维提炼出的一种系统控制及整体管理思想。作为一种管理策略,系统调控思想体现了遵循系统本身发展规律,适度调控与干预,既重视系统本身演化发展,又重视系统优化设计,不断促进系统整体发展的控制及管理思想,因而可以用作系统变革与完善的理论依据和参照。作为系统生成及发展内在机制和机理,系统调控思想揭示了作为整体的系统本身生成、发展内在机制、发展方向等一般规律,特别在解释社会系统、由人参与的系统(人作为系统重要构成要素的系统)等特定系统生成及演化方面有独到之处。系统调控思想具有浓厚的本体论意蕴和东方系统思想,较好克服了一些管理理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是一种功能性较强的系统方法论。

系统调控思想借鉴了一般系统思想与复杂系统中自组织、复杂性等理论,基于理论演绎得出系统调控策略和调控机制,为管理实践中提供了一个重视整体,从系统整体切入的管理干预思路与策略集合。如图1所示。

二、 基于系统调控思想的知识产权协同管理

1. 知识产权协同管理概述。管理学理论库藏中不乏丰富的协同管理思想,如安索夫在其《公司战略》一书中提出的作为战略作用机制的协同效应,Anderson和Lee提出的“协同供应链”等。从协同学、系统论的视角来看,作为一种具体领域的协同管理,开放式创新知识产权协同管理是指参与开放式创新的企业在知识产权合作过程中,为了实现特定研究进展或实现有效创新,所进行的彼此协调和相互努力。由于知识产权领域本身的复杂性、多环节性,开放式创新中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等环节均一定程度上需要协同管理。从具体过程来看,为提高整体研发能力和竞争势力,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首先需使得开放式创新中参与创新企业之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共赢与和谐的氛围。其次需要建立共同的知识产权愿景,再次需要信息的适度共享,构建协同管理机制,并加强过程控制等。

2. 知识产权协同系统及其要素。

(1)企业知识产权基础管理体系。包含知识产权制度、知识产权组织结构、领导、流程、人员、经费等的“六有”:有领导分管、有组织机构、有管理制度、有工作人员、有专项经费、有知识产权申请。该“六有”是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工作的基础,缺少这“六有”,很多知识产权业务无法开展。

(2)合意创新合作伙伴的配合。在知识产权愿景的感召、吸引下,具有胜任力的合意创新伙伴积极配合是构建知识产权协同管理系统的基础要素之一。

(3)协商基础上创制的组织间知识产权合作规则。组织间知识产权合作涉及投入、归属、共享、转让和许可、保护和传播等多方面的知识产权规则问题。创新各方需要在协商基础上创制既满足包括知识产权法、竞争法在内各种法律要求,又能符合各方实际情况的相关知识产权规则。在实践中,合作双方基于各种关系,在法律框架下,就知识产权投入、归属、共享、转让和许可、保护和传播等有一定的协商余地。

(4)有关研发人员、管理人员参与及相应的组织机构。无论专门成立协同管理机构还是或由其他部门代办具体事务,有关人员参与及组织机构的形成是整个协同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平台,是知识产权协同系统的重要要素之一。

(5)目标体系及其实施方案。包括知识产权愿景、总体协同目标、阶段协同目标等在内的目标体系是协同管理系统重要构成要素。当然各种目标顺利实施,还需要具体的实施方案。

(6)项目负责人的领导。即该协同系统需要有组织、有领导、有管理、有制度、有体系、有规章、有规划。企业知识产权协同管理工作基础体系成型后,还应根据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等方面规律,调整管理重点与优化管理方式,促进知识产权协同系统不断完善与优化。

3. 知识产权协同系统的管理调控。基于系统调控思想,不难理解企业知识产权协同管理的内在逻辑及依据。在企业总体知识产权战略统领下,知识产权协同系统各个要素、各个环节相互配合,不断完善与优化,从而促进了协同决策的科学性、可持续性。当然协同系统作用及功能的发挥,不仅需要建构,还需注重系统演化。所谓建构是指企业为弥补由于市场经济中的对经济合作效率低下的不足,可以充分利用了现有制度的引导、鼓励作用,在法律框架下发挥创造性,通过合同契约,长期合作关系等手段,发挥各种协调机制作用,利用知识产权运行的规律,构造人造的特定系统,主动去建构。所谓注重系统演化,是在进行建构的同时,在管理过程中,需要遵循系统运行规律,注重系统演化及其适当引导。即不仅关注单次合作的机制优化,又要重视长期的能力培养。

4. 知识产权协同管理策略。

(1)以系统调控论作为协同管理的理论依据及实施切入口。知识产权协同工作涉及到认知、策略等众多方面,体系繁杂。系统调控视角提供了从整体把握、整体干预与调控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能有效化繁为简,屏蔽掉具体细节的干扰,让管理者能找到达到“牵一发动全身”关键变量、序变量。系统调控论也为整体协同管理提供了努力方向和参照标准。

(2)以优化完善与引导发展相结合作为知识产权协同能力培养的策略。考虑到一般系统原理及复杂系统自组织、涌现等客观规律,知识产权协同能力培养既需要遵循一般系统运行的规律,以优化发展为对策;又要兼顾到知识产权协同系统的复杂性、自组织性及演化性,以引导发展为主要应对之策。

(3)重视企业总体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在知识产权协同管理中的作用。企业总体战略、知识产权战略等上位战略统领知识产权协同管理整体工作,对知识产权协同策略有重要指导和保障作用。完善、清晰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可以与企业协同战略形成互动、耦合关系,促进协同策略的实施。

(4)以“创造条件,推动变革,引导演化,有序调控”作为知识产权协同管理实施策略。

在知识产权协同管理实施过程中,通过增加人员、资金的投入,制定相关知识产权制度,搭建知识产权信息系统等,促进知识产权协同基础体系成型,并不断完善协同系统基础、促进各个子系统作用发挥,进而发挥协同整体作用和功能发挥。同时应创造条件为知识产权协同管理系统正向突变、自组织创造基础,促进协同功能及更高层级的能力生成与完善。在不断优化完善基础协同体系基础上,涵养内外部变革力量,汇集共识,促进变革;在此过程中应注意有序调控,即遵循复杂系统自身生成与发展规律,适度、适时进行干预与调控。知识产权协同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并不排斥外部的干预与引导。合作各方在意思自治、互利共赢、长期合作、友好协商的基础上,根据相关战略和规则,遵循协同系统建构、优化及演化规律,可适当加以控制和引导,促进协同系统整体向预订目标迈进。

(5)既重视系统本身优化完善,又兼顾进一步的协同能力培育及提升。在实践中既要重视短期任务型工作,又要兼顾到长期的协同能力培育。开放式创新中知识产权协同管理问题首先是构建协同系统,其次是在协同系统基础上促进能力形成,并进一步增强协同能力。

5. 知识产权协同管理框架。基于系统调控思想,本研究以系统形成、发展及演化规律为内在逻辑,以知识产权协同系统形成及发展中主体管理策略为关注点,提出一个更具操作性的开放式创新中组织间知识产权协同管理框架模型,如图2所示。

开放式创新中组织间知识产权协同管理架构包括完善知识产权协同管理工作体系、促进知识产权协同内在机制形成、知识产权战略的引导与推进以及知识产权协同系统演化路径优化等几个方面。下面逐个介绍。

(1)健全知识产权协同管理工作体系。知识产权协同管理工作体系是开展相关管理工作、实现组织间知识产权协同的基础。通过加强知识产权协同决策与领导、完善协同组织机构、完善知识产权协同制度、充实相关人力资源、构建信息与档案系统等工作,可有利于协同要素完整,促进协同工作体系健全。健全知识产权协同管理工作体系对促进知识产权权利发生、知识产权保护及应用,提升知识产权协同管理总体水平有重要意义。该工作背后的系统调控机理是促进协同系统形成,为使得各种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发挥作用奠定基础,对协同系统进行涵养、维护工作,相应地需要创造条件等管理措施的配套。

(2)促进知识产权协同内在机制形成。各种内在机制的形成,能创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氛围,发挥相关管理人员、法律人员、研发人员等的主观能动性,在合作各方制定的协同战略的行动指南指导下,共同为合意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努力。各种内在由硬制度、软制度共同构建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为有关知识产权创造、运用提供良好的土壤,有利于实现合作各方知识产权多中心自主管理、自组织,促进整体协同管理有序发展、实现功能涌现、权力发生及相应能力生成与提升。从结果层面来说,内在机制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有关知识、知识产权的客体保护与运用机制;相关的保护机制、运用机制是知识、信息等客体价值实现与排他性利用的保障;第二个层面,有关参与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第三个层面,整体层面"竞争-合作-协调"运行机制。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知识产权协同系统通过整体自组织作用的发挥,在外力干预及自发作用二者共同作用下,形成有序结构,整体功能上实现涌现及能力形成。

从手段与过程角度来看,可以把各种协调机制分为法律协调机制,管理协调机制及社会协调机制。法律协调机制是众多协调机制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协调的作用,具有严肃性、强制性等特点。法律协调机制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合同的设计和执行来实现。由于法律协调机制对于知识创造中利益协调本身存在不足,因此在法律合同条款的指导下,通过管理协调机制的弥补,如可以建立有序的私有知识贡献机制,建立有序的共有知识的吸收机制,其协调过程通常包括界定范围,成立监督管理委员会,组建合作研发团队,重新设计和实施等步骤。管理协调机制涉及大量组织、计划、控制、领导工作,如界定创新组织形式及知识产权情况、成立监督委员会、组织创新合作研发团队、合作过程的设计、具体过程的实施等。所谓社会协调机制,是指在成员共享过程中,利用相互的社会网络关系对成员之间的利益与分配过程进行动态的协调过程。这种协调可通过限制性进入、宏观文化、集体惩罚、声誉等机制来实施。社会协调机制具有非正式性、协调的灵活性、协调的低成本等特征。法律、管理、社会协调机制等三种机制是对知识产权协同系统进行协同的不可缺少的机制,每种机制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需要配合适用,同时利用三种机制进行协调,有利于各种机制发挥作用,促进系统调优。

(3)知识产权协同战略的引导与推进。明确的知识产权协同战略可以为合作过程中协同管理工作提供指导,可以为各类型的知识产权协同管理具体工作提供逻辑起点和明确目标。作为企业整体创新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放式创新中企业组织间知识产权协同战略是充分调动各种创新资源、发挥企业在特定领域竞争优势的重要办法,对企业知识产权布局和创新绩效提高有重要意义。在实务中,一些企业高瞻远瞩地制定企业知识产权协同战略,在专利方面做好布局,巧用外部资源进行开放式创新。企业通过一次次投资推动和合作项目,可逐渐提升组织间知识产权协同水平。

(4)演化路径引导与优化。路径优化集中反映有关主体通过学习机制、互动机制,在相对长时间内的出现的一种均衡与自组织。演化路径反映整个协同管理的定位及其变化以及创新成员企业根据具体情况对知识产权总体方向的调整。通过路径优化,企业能找到适合合作双方更好的合作模式与协同管理机制,使得创新企业能更好驾驭开放式创新,更好利用知识产权协同管理产生企业所期望的知识产权,为企业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一般来说,企业知识产权协同管理系统演化发展有如下几条路径:(1)从自然合作模式向特定项目涌现模式;(2)从特定项目合作到长期合作演化;(3)单一模式到复杂模式演化;(4)综合演化模式。在实务中,一些企业在合作创新初期,合作模式单一,通常知识产权创造和应用等模式也比较单一,如纯粹的收购模式,委托开发等,随着合作的深入,彼此之间熟悉度增加,合作契合度较高之后,有关双方有可能会从特定项目合作到长期合作演化。

三、 结语与讨论

知识产权协同管理关乎合作创新、开放式创新成败和成效。条件具备的企业,特别是意图在特定领域创新领先的企业,应考虑从个案式协同管理基础上,完善知识产权协同体系,建构知识产权系统,促进系统整体作用发挥,乃至培育知识产权协同管理能力,从而不仅仅能胜任单次创新中的知识产权协同管理,还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更多开放式创新机会中有效开展知识产权协同管理,为成功获取、保护、运用知识产权,开展有效创新奠定基础。

本文基于系统调控思想,尝试性分析了知识产权协同管理的理论基础及管理对策。根据系统论、控制论对系统发展既要重视调控与优化、又要重视系统自身动态演化、自组织的一般规律,基于系统调控思想,本研究提出知识产权协同管理的优化完善与引导发展相结合的管理策略,即首先重视协同系统本身的建构与完善优化,其次要适度引导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管理的具体措施。本研究所提出的协同管理框架是考察众多实践中有效开展知识产权协同管理的实践,总结其经验基础上,借助于系统论、战略管理等相关理论所提出的。本研究框架除揭示知识产权协同管理策略外,对一般的能力发生机理也应提供有益启示。进一步研究方向包括知识产权协同系统诊断,知识产权协同管理能力与创新绩效及竞争优势关系等。

参考文献:

1. 黄国群.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系统及其优化策略研究.情报杂志,2011,(12):108-114.

2. 黄国群.开放式创新中知识产权协同管理.华东政法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13.

3. 伊戈尔・安索夫著,邵冲译.战略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4. David Anderson, Hau Lee. Synchronized Supply Chains: The New Frontier.ASCET,1999,(6):2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号:71103067);上海教委科研创新项目(项目号:13YS088)。

合同管理知识第3篇

关键词: 知识管理 高校 学习型班级

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知识管理在经济、教育、管理等众多领域中受到关注。随着20世纪90年代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兴起与发展,知识管理与学习型组织之间的关系被广泛探讨。高校在班级建设中也引入了学习型班级的理念,针对高校班级的发展现状,创建学习型班级可以与知识管理结合起来。

1.知识管理与学习型班级

1.1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简单地讲就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知识管理的概念是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而产生的。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重要的资源,对其管理就成为必然。知识管理专家davenport等人指出[1]:知识管理的目的是组织为了实现自身目标而对组织知识资产的挖掘和发展,所管理的知识既包括显性的、文本的知识,又包括隐性的、主观的知识。知识管理包括对知识进行认定、共享和创造相联系的全部过程。它需要建立一种系统使知识库的持续和更新得以实现,并且培养和促进知识共享与组织学习。成功实施知识管理的组织视知识为资产,并且建立起支持知识创造和共享的组织规范和价值。

由于知识管理的复杂与多元性,不同的学者对于知识管理的概念界定不一。目前国内比较统一的定义是,知识管理是基于特定组织的职能和工作任务的需要,在组织内部促进各个部门和个人创造、掌握、分享和运用知识,从而提升知识的应用价值,进而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管理活动[2]。在高校班级中实施知识管理,就是要通过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挖掘与共享,促进学生间的知识交流与合作,提高班级成员的创新及应变能力。

1.2学习型班级。

学习型班级的概念来源于学习型组织,即学习型组织理论在班级中的应用。圣吉认为,在学习型组织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形成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学习[3]。

创建学习型班级是在各种学习型组织建立和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新型班级管理模式,是对以往教学班级结构管理理念及其作用的积极反思和创新[4]。学习型班级是崇尚学习、深蕴文化的班级,是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的班级,是共同学习、情感沟通的班级,是自我改变、共同成长的班级[5]。这一班级的主要特点有[4]:班级成员善于学习、勤于学习、创造性学习;班级成员有共同的愿景;班级有浓厚的学习氛围;班级自主管理;班级成员以团队为中心学习。建设学习型班级,就是要使学生学会合作,彼此分享学习资源和学习经验,共同成长与进步,最终形成良好的班级学习群体。

1.3知识管理与学习型班级建设。

通过对知识管理与学习型组织的探讨,不难发现两者之间有共通之处。知识管理是通过对知识进行管理,以促进组织成员间知识的共享与创造,进而使知识成为资产和价值。学习型组织的目标是营造人人学习、终身学习、团队学习的氛围,从而提升组织绩效、形成组织核心竞争力。而营造全员学习氛围的最佳手段就是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则是要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6]

因此,知识管理是建设学习型班级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知识管理开展学习型班级的建设是切实可行的。将知识管理纳入高校班级管理中,通过知识平台的建立和知识的共享,促进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使全体成员共同进步,形成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最终构建为学习型班级。

2.高校班级现状不利于学习型班级的建设

2.1班级管理主要以日常教学和常规管理为主。

传统的高校班级管理重心主要围绕着日常教学和常规管理,关注的是学生在学校的出勤情况,以及上课纪律等常规性问题,还有一些个别班级事务的管理。这种传统的管理方式更多地属于由上到下的权威服从关系的管理,在这些管理活动中,学生的自主参与较少,无法发挥潜力[7]。同时,这种管理方式很少涉及知识管理层面,班级内缺乏正式的知识共享平台,班级学习合作活动较少,没有形成共同学习互动的班级氛围。

2.2学生班级意识淡薄,强调自我中心。

趋于

独立、自我意识较强是大学生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但由于成长环境相对安逸和社会文化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自我意识过强,强调自我中心和个性张扬,在处理问题时只考虑自身利益,不考虑集体利益。这些学生对班级和班级活动不感兴趣,集体意识淡漠。同时,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许多学生“我行我素”,即各自有独立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不习惯于团队学习和合作。再加之高校实行学分制,固定班级动态化和大班教学等情况越来越普遍,使得班级学生间的关系较为松散,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班级意识的淡薄。

2.3学校课程设置不关注班级学习功能的发挥。

高校教育主要以班级授课制的形式开展,课程设置、专业门类诸多。但其中,班级往往发挥的是一个教学单位的功能,师生以班级为单位上课听课,学生上课来,下课走,除了课上有某些讨论、合作外,大部分时间班级只是作为一个框架存在,其本身并未发挥学习的功能,即群体学习功能不明显。同时,尽管高校课程丰富,却很少有专门服务于班级学习的课程,在这些课程中,师生共同思考、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挖掘和分享知识,建立知识平台。

此外,尽管当前教学改革强调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高校的课程依然以理论为主且课时有限,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即便有合作学习的成分,但合作中大多还是以显性知识的交流为主,对隐性知识的关注与挖掘不够,使得班级成员间知识共享不足,班级的学习功能未能很好体现。而学习型班级中最重要的就是形成集体学习的氛围,在集体学习中共享知识资源,从而更好地促进个人及班级的发展。

3.建立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学习型班级

3.1转变传统班级管理理念。

高校班级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充分发挥班级的价值,班级不仅仅应作为一个学校的基本单位存在,更应作为学校的一个学习单位存在。传统的班级管理更多地关注班级的日常教学和常规性事务,班级的存在主要是为教学和管理提供便利。而学习型班级则强调班级的学习功能,要求班级本身也成为一个学习体,在这样的班级中,全体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彼此合作、交流,共享知识和资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从而提升并实现班级的价值。这样的转变就要求在班级管理中重视知识的价值,以及班级的学习功能。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强调知识的挖掘与共享,在组织成员间彼此互通知识的过程中,促进知识的生成与创造。同时,通过知识库的持续与更新不断促进组织成员的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最终形成学习型组织。因此,在学习型班级的建设中,学校和师生需要共同树立知识管理的理念,并将其切实贯彻下去。

3.2创建知识管理平台。

现在的教育强调将学生培养成为会学习、有创造性的人才,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知识管理平台,学生间彼此交流、合作,知识得以不断更新与创造,学生不仅能增强合作意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且能成长为会学习、终身学习的人才,这无疑与当代的教育要求是相吻合的。

知识管理平台的创建主要依赖于现在的信息网络技术。通过建立一个便捷、有效、安全的网络平台,形成一个不断更新的知识共享系统。在这一系统中,班级成员及教师可以方便地查找、获取相关知识和信息,可以彼此交流,共享资源。

知识管理的基本内容就是知识库的建立。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可以在知识库建立之前广泛征询班级学生意见,除了日常的学习知识、专业知识外,还可以把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其他知识纳入其中。然后将这些知识分门别类进行管理。同时,运用“知识地图”等知识索引的设计让师生方便地浏览和检索。班级知识库中的知识多以文字、图形等显性知识为主,而知识的共享不仅有显性知识,还有隐性知识,这也是知识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隐性知识的搜集与共享可以采取交流的形式,通过师生间或学生间的深入探讨和经验的分享使隐性知识显性化。

知识管理平台建好以后,学校和教师可以赋予班级学生管理的权利,通过明确分工和任务的分配,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其中,促进和形成学生的自主管理,加快学习型班级的建设。

3.3围绕知识管理设置配套机制。

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工作,除了平台的创建外,还需要设置相关的配套机制,使之成为一项制度,切实达到知识的共享和创造。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可以针对知识管理专门开设相关课程,课程除了让学生意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外,更多的是开展“问题导向”的集体合作活动。例如,以某一研究

课题为主题引导班级学生展开探讨,相关教师也参与其中,在彼此的沟通和交流中,不仅实现知识的共享,而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发挥班级的集体智慧。

同时,为了促进知识管理,还需要完善已有的评价机制。传统的学习评价更重视个体的发展,对集体关注较少。知识管理强调的是通过个体间知识的共享实现整个组织绩效的提高,对此,评价机制应加大对组织绩效的考评,即,在班级管理中,不仅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而且关注整个班级的发展。不同班级针对同一课题得出的不同研究方案,不同的班级知识库的更新情况,等等,只要是与知识管理相关的内容,就可以作为班级性考评的标准。这种以班为单位的评价机制有利于班级凝聚力的增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管理的重视,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此外,知识管理平台还可以尝试与外部知识资源对接,例如企事业单位网络,专家网络,其他学校的知识网络,等等。我们应通过不断地交流与合作,及时更新班级知识库,增强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之成为学习型的人才,最终将班级建设为学习型班级。

参考文献:

[1]davenport t h,delong d w,beers m c.successful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jects[j].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8,39(2):43-57.

[2]赵华,杨永坤.知识管理:现代高等教育管理创新之维[j].教育探索,2011,(7):99-100.

[3]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三联书店,2003.

[4]刘青,周青.高校构建学习型班级思考[j].青年文学家,2010,(13):44.

[5]饶红,王莉.学习型班级:理论内涵与构建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9,(18):39-40.

[6]山巍.以知识管理为抓手创建学习型组织[j].红旗文稿,2010,(19):28-29.

合同管理知识第4篇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管理;评价维度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2002202

1导言

企业知识管理能力的测评角度有两种:一种是单从知识管理的流程角度出发,一种是探究知识管理流程的基础上联合考虑企业基础设施能力。本研究构建知识管理能力评价指标的目的主要还是便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者在实施知识管理过程中运用。通常中小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水平较低,科技型中小企业也不例外。尽管在评价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管理能力时考虑诸如文化、技术、组织结构等因素会更全面的对其认识,但鉴于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不足以对这些基础设施因素进行较准确估计,本文采用从知识管理流程角度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管理能力进行评价。

2知识管理能力维度分解

通常,企业会根据自身产品或服务、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等选取吸收外部知识,促进知识在组织内部不同部门和人员之间流动,并会在吸收消化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带来生产效益的新知识。学者们对知识管理流程的划分多种多样,该流程通常包含的知识管理能力所涉及的因素有:知识获取、获得、吸收、筛选、检索、内化、整合、共享、转移、分享、传递、保护、利用、转化、创新、创造、积累、利用、应用。尽管名目众多,但把知识获取、获得这类的同一过程不同表述合并后就可归纳为获取、筛选、整合、共享、保护、利用、创新。企业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本身就需要根据企业实际生产状况、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等进行筛选过滤,并将其整合内化为企业内部知识,这些过程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故将知识获取、筛选、整合能力统一归为知识吸收能力;知识在组织内部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间进行流动时,可增加全体成员的知识存量,营造顺畅的沟通渠道,易于不同思想碰撞后化为实际生产力,但在共享时就需要明确共享知识的种类,范围,注意对所分享知识的保护,可见知识保护同知识共享同步且密不可分,故本文将知识共享、保护能力统一归入知识共享能力;企业在吸收、共享知识的基础上肯定会先利用其解决日常生产经营中的现存问题,若将知识用于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等创新性活动还会涉及新知识的产生,无论是直接应用于企业困难的解决还是应用于新技术研发均会给企业带来收益,同时新知识的产生来源于企业现实需要,产生后也是被应用于企业以提升企业绩效、成长性、竞争力等,它们均可实现知识的增值,故本文将知识利用、创新能力归为知识增值能力。由此,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管理能力按照流程角度划分为知识吸收能力、知识共享能力、知识增值能力三个维度。

3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管理能力测量指标选取

结合学者们有关知识管理能力评价方面的研究以及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本研究认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管理能力可划分为知识吸收能力、知识共享能力、知识增值能力三个维度,并将按照这三个维度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管理能力进行测量评价。

3.1知识吸收能力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速度日益加快,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企业内部创新资源匮乏,且由于员工知识的社会嵌入性、情境依赖性和个体依附性,使得完全由企业内部提供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的各类知识存在成本高昂的缺陷。这些都决定着科技型中小企业需要不断从外部吸收知识,以了解新技术研究领域,更新知识体系,适应技术发展,更高效的实现技术创新。

科技型中小企业从外部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实际应用较广泛的手段有:外购实物资产嵌入的技术、短期研发合作或长期技术联盟、技术许可或购买(专利、诀窍)、研发外包等。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间的研发合作能够克服单个企业在研发人员和研发资金投入方面不足的缺陷,易于形成合力,保障研发成功率。合作过程中不同人员的频繁交流,就促进了知识的流动转移,直接提升知识吸收能力。

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知识获取可有效提高企业的内部知识存量,但如若想最大化发挥企业已有知识的作用,还需接收者投入大量的资源将知识同企业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企业管理各关键环节相匹配,将这些知识筛选并整合为对企业有利用价值的知识。同时在企业内部,由于专业化分工的深入发展,每个知识型员工只拥有狭窄范围内的专业知识,且他们分散在组织的不同地方,但从协同的角度来看,必须通过制度的设计、机制的实施保证将分散的员工知识整合起来才能发挥集体功效。

这里所指的知识吸收能力是企业通过各种途径有针对性的选择并吸收对企业有价值的外部知识后,再将这些知识同企业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等相融合的能力。显然,这种能力的提升既需组织内部知识吸收意识的培育也需相应制度流程的保障。因而,本文所指的知识吸收能力既包括部分学者所提出的知识获得、知识获取、知识转移的相关内容也涵盖他们所认为的知识分类、知识整合、知识组织、知识积累部分内容。

3.2知识共享能力

知识具有收益递增的特性,即知识的使用会使其价值有所增加。如果措施得当,管理有方,知识得到共享,其价值会呈指数增长。企业员工养成共享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和最佳实践后,易于防止重复劳动,减少甚至杜绝重复性错误,降低错误成本,以及组织整合协调内部活动能更有效。实现信息和知识共享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成功的关键,且也为进一步推进知识管理奠定了基础。知识共享对于企业知识管理能力的提升起到关键作用的原因在于它所带来的巨大无形财富:企业通过对知识共享在制度和流程上的设计,可使组织内部员工接受、习惯、直至乐于分享,易于形成人人互助集聚创意、集思广益的文化氛围,利于形成我和企业息息相关的主人翁精神。这些无形财富的形成固然需要很长的时间,但一旦形成,给企业带来的将是竞争对手无法企及的竞争优势,对企业长期稳定成长发展扩张起到保证作用。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实际中通常运用的知识共享渠道包括:知识园地、知识邮箱、求医问药、在线培训(E-learning)、微博等网上渠道及会议机制、周末沙龙、知识墙等网下渠道。知识共享渠道的选择要符合企业实际状况,没必要局限于某一种形式,尽量多种渠道相结合,通过知识共享获得最大收益才是渠道方式选择的根本出发点。尽管知识共享利于为企业带来益处,但在此过程中还需注意所共享知识的类别性质,事关核心竞争力的知识如核心技术相关知识等在共享时需要注意共享范围,做好相应的保密措施,防止这些知识被偷窃、被不合理使用或不正当使用。保护知识本来难度就较大,就更不能被企业所边缘化甚至放弃,这要求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层在组织内部培育知识保护意识外还需采取恰当的激励措施以及设计合理的技术流程避免被保护知识的不当使用、被偷窃等不良行为的发生。

本文所指的知识共享能力是个体知识、组织知识通过各种交流手段为组织中其他成员共同享有并就不同知识在分享过程中同时注重保密的能力。因而,知识共享能力既包括部分学者所提出的知识共享、知识转移的相关内容也涵盖他们所认为的知识保护内容。

3.3知识增值能力

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强知识的吸收,共享能力,最终还是要利用这些知识实现企业发展。企业有必要充分利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生产效率、实现技术创新,将个体和组织的知识最终转化成实际生产力。知识被吸收并融入企业组织员工后,可为企业全员解决现存问题提供创造性思路。知识创新决定着企业竞争优势的强弱、持久性乃至企业的胜败存亡,需要运用已有的知识创造新知识,需要专注的努力和发现并捕获新知识的丰富经验。同时,组织内的知识创造需要分享和传播个人的经验。在组织内,合作发生于个人之间和组织与它的商业伙伴的网络之间。个人之间的合作可以将个人的不同属性集合在一起,从而创造新知识。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知识增值,能够让更多的无形资产内化为有形资产,借此可提高组织的各种“软”“硬”实力,并增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知识增值是对所吸收共享后得到的知识进行运用及再创造。运用就是解决现存问题,再创造涉及新知识的产生。本文之所以把知识的应用与知识创造结合起来,用知识增值来统一表述,还在于它们的内部统一性:企业现存问题解决的需要带来开发新创知识的必要,适合企业状况的新知识的开发又会在实际应用中不断改进。

本文所指的知识增值能力是指企业运用知识,利用市场机会,产生新知识并应用于商业成果的能力。企业利用知识调整战略,能够使知识为企业整体发展方向保驾护航;将知识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可短时间内看到知识增值效果;利用知识研发新产品、新技术能为企业长期发展提供动力。因而,知识增值能力包括部分学者所提出的知识创造、知识转化、知识应用的相关内容。

4结语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的客观测量对其持续成长具有关键作用,本文在综合众多文献的基础上,将其分解为知识吸收能力、知识共享能力及知识增值能力,能够进一步细化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管理的过程及结果,对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今后的研究中,可结合具体的企业,进一步细化各级指标,通过实证研究对可企业型中小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的测量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侍文庚,蒋天颖.社会资本、知识管理能力和核心能力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2,(4):6272.

[2]周瑾,闫晓军.知识管理能力管理决策与企业绩效关系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11):129135+162.

[3]陈伟,付振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耦合关系研究[J].企业管理,2013,(2):7779.

[4]郑刚,王方瑞,陈劲.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研究[J].科研管理,2008,29(3):18.

合同管理知识第5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能力;知识管理能力;耦合;评价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G201209)。

作者简介:陈恒(1972-),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技术创新、跨国公司管理研究;徐睿姝(1986-),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技术创新及国际化经营研究;付振通(1987-),男,山东平度人,管理学博士,现就职于青岛国信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从事知识管理、技术创新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96(2014)01-0101-06收稿日期:2013-03-13

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的耦合关系分析(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Leonard-Barton(1992)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人的能力、技术系统能力、管理系统能力和组织价值观的统一体。魏江等(1998)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为实现企业创新战略由产品创新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耦合构成的系统整体功能。陈劲等(2003)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有效激活、整合、创造和实现知识价值的能力。白俊红等(2008)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技术创新各个子过程能力有效协同而表现出的一项综合能力。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贯穿于市场需求分析、技术创新构思分析、研究开发、产品商品化等企业技术创新全过程并为企业创新战略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服务的一系列综合特性与能力的集合。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由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合作创新能力构成(林筠 等,2011)。其中,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由技术创新投入能力、设计能力、生产能力、高技术产业化能力和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构成(刘辉群 等,2007);技术合作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则包括企业间技术合作能力和产学研合作能力。

(二)企业知识管理能力

Chuang(2004)认为知识管理能力是组织创造、存储、传递和应用知识资源,将知识资源与企业其他资源整合并优化配置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能力。蒋天颖等(2012)将知识管理能力界定为协调各种知识管理行为、整合组织内外部各种知识的能力。总结前人的研究发现,知识管理能力本质上是对知识资源的整合、协调与利用能力,体现在组织各项知识管理行为中,目标是增强组织竞争力。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本文认为企业知识管理能力由知识基础设施能力、知识管理过程能力、知识学习能力和知识资产合作能力等要素构成。

(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的耦合关系

耦合关系成立的基本前提是耦合各方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通过耦合作用导致自身属性以及系统合体属性发生被缩小或放大的变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是企业能力系统的两个子系统,存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知识管理能力通过优化企业知识库与知识网络,为技术创新能力提供知识支持与动力;另一方面,技术创新能力又为知识管理能力提供知识反哺,通过知识创造产生知识增量,补充企业知识库、拓展知识网络,促进知识创造、流动、扩散和应用等。二者的协调发展产生协同效应,实现企业价值创造并推动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因此,我们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之间存在着耦合关系(如图1所示)。

1.耦合器

基于物理学的思维方式,系统耦合关系的成立必须具备类似于电路耦合中的公共阻抗这样的“耦合器”(刘希宋 等,2006)。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耦合关系成立的“耦合器”为企业的知识资源,表现形式为企业知识库。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以企业内外部知识资源为基础,把握市场需求变化与技术发展趋势,通过对内外部知识的整合与利用,激发技术创新潜力,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升。企业知识管理活动以知识作为基本管理对象,通过数据库、知识地图、知识管理平台等技术工具与管理手段的运用,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与管理流程,通过知识获取、存储、共享、应用,实现知识资源在企业内部的有效转移、流动、扩散与增值,推动企业知识管理能力的形成与提升。因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均以知识作为根本要素,通过企业知识库建立互动耦合关系。

2.耦合关系作用过程

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的提升过程分析,二者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不论是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还是合作技术创新,都需要建立起企业各部门以及企业与外部环境的联结与网络,实现有效的信息、技术、知识及其他资源的交流。这种基于网络的互动关系,尤其是基于知识网络的互动,对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提升的影响作用明显。

一方面,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源源不断地获取内外部知识资源,而知识获取则以企业知识网络为基本传递途径。良好的知识管理能力有利于更好地传递、整合、分享、积累和应用知识。知识基础设施能力、知识管理过程能力、知识学习能力、知识资产合作能力影响着知识网络的完备性、通畅性以及企业所处的网络位置,决定着知识网络运作、信息和知识交流的质量与效率,从而必然影响到企业技术创新知识的获取与传递,进而促进或制约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另一方面,企业知识管理能力的提升需要新的管理理念与管理知识,需要不断更新与完善知识库与知识网络,创造有利于知识流动、学习与创新的环境。企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合作创新能力作为技术创新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影响并制约着知识管理能力的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能够加快企业技术革新步伐,使知识的价值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充分体现,激励企业进一步加强知识管理活动,从而有利于新的知识管理理念、技术和知识的引进;同时,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过程中,技术自主创新活动伴生的阶段性成果、最终成果以技术或知识的“内生性增长”以及技术合作创新活动中知识的“外生性增长”来增加组织知识存量,并通过各种正式及非正式的途径,使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经验与技术诀窍得以传递、流动和扩散,形成新的知识库和知识网络,优化企业知识资源配置,对企业知识管理能力产生正反馈作用,推动企业知识基础设施能力、知识管理过程能力、知识学习能力及知识资产合作能力的提高。

3.耦合目标

企业能力理论认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获取既依赖于独特的、有价值的、难以模仿的资源条件,又离不开对外部环境的动态适应。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的提升,其共同的目标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尤其是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将会使企业挖掘和提炼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方法、诀窍、工具、设计方案等,这些技术创新产出通过在企业内部的共享、转移、扩散与集成,形成企业特有的知识资源优势。知识管理能力反映企业对知识资源、知识流程、知识学习、知识合作与创新的系统管理水平,知识管理能力的提升为外部知识内部化、隐性知识显性化、零散知识体系化提供有效的方法与途径,使企业有效获取外部环境中的新知识,推动企业内部知识的消化、吸收、共享、集成与创新,增加企业知识存量,完善企业知识体系,实现知识资源在企业内的高效流动与有效供给。通过企业技术创新不断产出的非标准化的知识,经过知识管理流程后转化为标准化知识,并对企业技术创新进行反哺。在这一循环过程中,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螺旋提升,形成并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在知识、知识网络以及知识流等要素的共同引导和驱动下,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产生协同与放大效应,不仅实现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的自我价值创造与价值增长,并且共同推动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耦合评价模型的构建根据协同学相关理论,决定、引导和驱使系统从无序向有序转变的根本变量为系统的序参量,而系统内部序参量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及协同发展程度即耦合协调度构成系统由无序向有序演变的机理。本文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协同发展程度定义为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的耦合协调度,它的大小反映二者耦合关系的作用强度和对耦合系统的贡献程度。

(一)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遵循科学性、层次性、系统性及可操作性等原则。我们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耦合关系分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设计了量表,如表1所示。

(二)耦合评价模型

本文借鉴郝生宾等(2009)的研究,依据前文耦合关系分析,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耦合评价模型,包括功效函数、耦合度函数和耦合协调度函数3个步骤。

1.功效函数构建

功效函数反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对耦合系统有序发展的功效贡献程度的大小。设变量wi(i=1,2,…,m)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相互耦合形成耦合系统的序参量,wij为第i个序参量的第j(j=1,2,…,n)个指标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耦合系统的贡献大小, yij为第i个序参量的第j个指标的值。Cij和Dij分别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耦合系统稳定状态时序参量的上、下限值。功效系数计算公式如(1)、(2)所示。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收集

本文以HAIG企业为实证分析对象。HAIG是以航空发动机、传动系统及部件、铝镁合金铸造和模具等为核心产品的高科技装备制造业企业,它走出了一条由修理、仿制、改型到自主设计研发的自主创新道路,技术水平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是我国航空工业支柱企业之一。在生产经营过程中,HAIG不断引进先进的设计模式,建设航空产品研发知识库,完善企业知识管理体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不断提升。因此,本文选取HAIG进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耦合协调度评价实证分析,既有利于发现企业发展中的问题,也利于通过标杆企业评价,为其他企业提供借鉴与启示。根据指标体系设计,制作李克特(Likert scale)1~5分制调查量表,1~5分依次表示不同意、比较不同意、一般同意、比较同意和完全同意。我们采取随机分层抽样方法,向HAIG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发放问卷进行调研。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07份,问卷有效率为89.17%。

(二)结果分析

从以上结果可知,HAIG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序参量值均超过0.5,说明二者对系统耦合的贡献程度均较高,但目前与技术创新能力相比,知识管理能力对企业发展的作用相对较小。通过对评价指标贡献度的分析可知,决定HAIG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耦合的主要指标(数值大于或等于0.5)依次为产学研合作能力、高技术产业化能力、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技术上合作能力、设计能力、生产能力、知识基础设施能力、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其中,产学研合作能力、高技术产业化能力、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技术上合作能力、设计能力、生产能力等都大于0.6,表明HAIG企业十分重视技术创新,投入大量的经费、人员及设施设备用于新产品的研发及生产技术改造,并通过加强与大学、科研院所以及其他企业的技术交流合作,有效推动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的互动耦合。知识管理过程能力、知识学习能力和知识资产合作能力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耦合的贡献度不明显,表明HAIG企业虽然加强了知识基础设施建设,但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尚不完善,知识网络建设滞后,尚未形成有效的组织知识学习机制、共享合作机制和知识获取、存储、转移、消化及应用流程。知识资产合作能力对耦合系统的功效贡献仅为0.4801,表明HAIG企业知识资产合作能力明显较弱,对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的耦合以及企业创新与发展的作用相对其他能力不明显。为了有效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耦合互动,HAIG企业应进一步完善知识网络体系,推动知识流动与创新应用,将知识管理活动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相融合,实现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的良性互动发展。

二,根据耦合度函数,计算得出HAIG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的耦合度Cm=0.4963。参照判别标准,Cm落在区间(0.3,0.7)内,表明HAIG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处于中等耦合状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知识管理能力的作用、知识管理能力对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凸显和发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匹配程度还有待提高。

三,将计算得出的w1、w2值及其权重α1、α2带入公式F=α1w1+α2w2,计算得出HAIG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的综合调和指数值为0.5836。根据耦合协调度函数Z=Cm×F,计算得出HAIG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的耦合协调度Z=0.5382。参照判别标准,Z数值落在区间(0.4,0.6)内,表明HAIG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处于中度协调耦合状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序参量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还有待提高,耦合系统的整体协同效应还不够明显。因此,HAIG企业应统筹兼顾,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与实施方案,从战略层面推动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的协调发展,形成协调耦合效应,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四、结束语

本文在界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之间的耦合关系,构建双方的耦合关系评价模型,并使用调研数据对已构建的耦合评价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使耦合评价模型具有可操作性,为企业管理人员正确评价和监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的耦合关系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思路。

由于数据的难获得性和时滞性,本文只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对已构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耦合评价模型进行较为系统的实证评价。今后的研究应进一步选取多行业内的企业为对象,对已构建的耦合评价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对结果加以比较。

参考文献:

白俊红,江可申,李婧,等.2008.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测度与评价的因子分析模型及其应用\[J\].中国软科学(3):108-114.

陈劲,宋建元. 2003.解读研发:企业研发模式精要・实证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郝生宾,于渤,吴伟伟. 2009.企业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的耦合度评价研究\[J\].科学学研究(2):251-255.

蒋天颖,雷剑.2012.学习导向、知识管理能力对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J\].科研管理(3):56-64.

林筠,刘伟,李随成. 2011.企业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1):35-44.

刘辉群,白玲. 2007.跨国公司研发投资对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影响\[J\].中国软科学(1):101-106.

刘希宋,张长涛,张倩.2006.知识管理与产品创新人才管理耦合机理与对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魏江,寒午.1998.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界定及其与核心能力的关联\[J\].科研管理(6):13-17.

徐玉莲,王玉冬,林艳.2011.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度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2):116-122.

CHUANG Shuhui.2004.A resource based perspective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capability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7(3): 459-465.

合同管理知识第6篇

1. 知识管理的含义。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对知识进行系统的管理,有助于学习者更好更快的进行研究、学习与应用。知识管理是建立在知识经济基础上的新的管理科学观念,它是指以企业知识为基础和核心的管理,是对企业生产和经营所依赖的知识及收集、组织、创新、扩散、使用和开发等一系列过程的管理,也是对知识连续过程的管理,以满足企业现有和未来的需要,确认和利用已有的和获取的知识资产,开拓新的机会。

2.知识管理现状。从知识管理的方法来说:目前我国各行业知识管理的难题在于,即便拥有最完备、最规范的文献资源体系,仍无法直接面向战略管理的问题和对象,系统化地获取、梳理并理解知识。其根本原因在于,以往无论哪一类型、哪种渠道的知识传播者,均未能真正确立面向服务对象的知识服务理念,且对知识服务必须依赖知识管理的规律认识不清。

从企业内部来说,一方面从管理者到员工,大多还没有意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现有的知识杂乱无序的散布在企业内部,像随处可见的空气一样,虽然珍贵,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另一方面,企业的各部门进行组织管理时,都还未尝试,将知识管理应用于企业的战略管理,这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与市场的需求。

二、 企业战略管理概述

1. 企业战略管理的含义。企业战略管理一词最早由安索夫在1976年出版的《从占率规划到战略管理》一书中提出,解释为将企业的日常业务决策同长期计划决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系列经营管理业务,不同的研究者对战略管理的理解不同,普遍的观点可表述为:企业战略管理是确定企业使命,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运营要素确定企业的目标,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并使企业使命最终得以实现的一个动态过程。具体可分为确定企业使命,对各种可能的方案进行战略分析,综合内外部因素,进行战略选择,战略实施,最后根据方案的运行效果进行战略评价。

2.对传统战略管理的评价。传统的战略管理以企业目标为导向,将企业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整个企业好像一台计算机,战略好像主机,是整个计算机的内核与关键,统筹指挥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协调有序的工作,显示器所显示的清晰的文字与图像是企业的外在形象,即企业呈现在市场上的风貌与状态,这依赖与高层管理者以企业战略为核心,进行正确的决 策,企业员工的准确执行,财务部门合理的投资、筹资方案,市场部门的优势宣传等人力、物力、财力等实体投入与知识、技能、观点等非实体投入,当然,计算机不是孤立的,网络提供了广阔的与外界联系的空间与渠道,企业也是如此,在整合内部资源的同时,也要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如政策环境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影响,市场环境及消费者需求对战略方案的影响,有时需要我们不断调整现有的方案,以达到实现企业目标的目的,这是个复杂且动态的过程,需要企业的管理及经营者不断的实践、尝试、思考、改革、创新。

三、 知识管理与企业管理的融合

企业通过知识的创新突破得到成长,而知识要创新,要突破与企业的知识积累密切相关,而知识必须通过学习获得,通过不断的学习、探索,掌握并储存知识,知识的量的积累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有质的飞跃,在知识的突破点达到创新的成果,循环往复,是一个连续学习、积累、创新的过程。

企业知识学习的途径可以分为企业外部学习和企业内部交流。所谓外部学习是通过与其他企业、机构、企业外部的人员、环境等进行交流与联系,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或为企业解决现存的问题提供解决的思路或和途径,或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全新的视角,或填补企业的知识空白,或将现有的陈旧的知识进行更新,不可否认,有些知识表面上看来并不适用于本企业,可是,通过一些转化、改良与组合后 ,将为企业所用。总之,通过外部的学习,将知识为一种工具,整合、应用企业的资产与资源,并结合企业现有的知识,推动知识的创新突破,从而应用于企业的产品与服务,实现利润的增长与企业价值的提升。内部学习主要是企业内部同一个部门之间、不同部门之间的同级之间、上下级之间的交流与联系,这些知识来自于人脑,内化为人的思维方式,做事习惯等,外化为人的行动,是最难被学习的,却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通过企业内部人与人的沟通交流,不仅将企业现有的知识储备进行整理、串联、融合,而且不同思维的碰撞有利于知识创新,将这些新旧知识加以提炼、整合,去粗取精,以企业长远的战略目标为导向,以近期战略目标依据,将知识的管理与战略管理进行有效融合,实现从战略主导的企业向知识型企业的过度与转化,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另一方面,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也为企业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平台。知识管理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信息数据库的整合与构建。过去10多年来,各行业企业获取知识、信息与情报,主要通过文献数据库检索来实现。这种以“大资源”、“大发现”为特征的图情模式,以国内外资源整合、文献类型与学科分类为基础,简单检索、高级检索、联邦检索、专业检索、跨库检索等数据库技术为支撑,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发展初期,对各行业构建数字化文献情报服务体系、促进新知识推广与应用、提升利用知识开展创新的信心等方面,均起到不容小视的重要作用。

在全面调研、深入认识各行业战略管理特征与知识管理需求的基础上,从知识文化传播顶层设计与未来发展的角度,开始了打造知识服务产业新模式的“二次创业”,并围绕资源加工、知识挖掘、产品研发等提出了知识管理的新的发展要求与方向:

1.是借助主题标引技术,实现面向研究问题及对象的查全查准。2.是借助XML与知识挖掘技术,实现面向知识的直接检索。3.是面向各行各业战略管理与创新需求,提供新颖、权威、可定制的知识服务。

四、结语与展望

合同管理知识第7篇

【关键词】医院档案;知识管理;知识共享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的基础上重新分配和运用知识,从而有效地将知识转变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资本”,进而使得知识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成分。尤其在知识信息时代,资源的占有量越来越重要,结合新医改背景,医院档案工作需要作出调整,进而更好地服务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档案记载着医院社会活动中大量有知识价值的事实、技术成果和科学理论等。档案的整理、编目、编研、开发利用等工作都属于知识劳动,因此,对医院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也是一种知识资源的开发。有人曾说:“知识经济时代的档案管理将成为知识管理,档案服务成为知识服务,档案机构的核心功能将是档案服务与开发能力。”与此同时,医院档案事业也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以及新医改的到来发生深刻的变革。首先,医院档案文献信息数量会出现激增,其次,医院档案载体的种类也趋于多样化,更多的会以电子文件(主要包括光盘、视盘等)形式出现。然而电子文件管理方式有效地改变了传统档案模式,如更加重视档案的特征、特性以及意义。在电子文件管理的帮助下,档案信息的产生、形成以及归档、传递等都提高了效率,同时对人们运用档案也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及新医改形势下,要想使医院档案资源发挥作用,就需要对医院中的档案管理进行创新,加强对医院档案信息资源的科学管理,变硬性管理为一种软性管理,即知识管理。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医院档案知识管理内涵

医院的档案管理和我国档案管理一样划分为三个阶段:实体管理阶段、信息管理阶段和知识管理阶段。知识管理是医院档案管理的高级阶段。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对知识本身及与其相关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知识管理的目的是形成知识共享,能够及时满足医院对有关知识的需求,同时能够协助医院形成知识优势和产生价值。医院档案管理本身就是对知识的一种管理活动和过程。因此,在当前医院档案管理发展新趋势背景下,只有充分利用医院档案知识管理,才能推动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创新。(一)医院档案知识管理使得医院档案保管过程实现了细化。随着办公自动化技术的不断普及和网络信息传递及存取技术的应用。医院档案管理实现了从保管单位到知识元的细化。知识元是知识管理的基本单位,它是表达技术诀窍、管理要素、基本原理及思想方法等的基本单元,它是经过专家研究、评价、提取、筛选以及测试通过后知识的“浓缩”。对电子文件以及数字化档案来说,采用以知识元为基础的知识组织方式更能满足用户需要。(二)医院档案知识管理实现了知识共享。知识管理打破了知识的局限性,让人们在需要档案的时候便可以随时利用,并且没有地域限制,这更符合档案利用开放的初衷。从封闭到开放,再到主动提供服务,知识共享下的医院档案管理过程将更加有助于实现医院档案室等服务机构的价值,改变以前故步自封的守旧状态。传统的医院档案信息资源合作开发模式是一种以“资源”为导向的开发模式,它强调通过合作来促进资源的利用与共享。主要包括各种科室合作、医院档案馆与个人的合作、医院档案室与史志部门的合作等形式。知识管理视阈下的医院档案信息资源合作开发模式则以隐藏在医院档案资源中的知识成分为基础,通过知识的积累、组织、发现等流程,实现医院档案知识的最大开发,以满足知识服务的要求。它强调通过合作来促进开发方式、技术、产品以及宣传利用手段的创新。知识管理视阈下的医院档案信息资源合作的最终目的是满足深层次的开发要求,以提供主动满足客户需求的服务。(三)医院档案实施知识管理是对医院档案业务流程的再造。对医院档案知识的管理流程进行优化,这不仅可以促进医院内部的知识得到有序的开发、传播,同时还可以便于医院最大化地应用档案知识,进而更好地推动医院进一步发展。围绕医院档案中相关知识所具有的四点要素,即医院档案知识采集、存储、共享和创新构建档案资产流程。1.档案知识资产的采集。这主要是从知识视角角度分析,该文档主要形成在于积累,特别强调知识收集以及建档,同时也需要对医院相关部分的知识作出评估、分析以及科学规划,进而能够在全面建设知识管理体系的过程中,有效保障知识能够被运用、储存和共享。2.档案知识资产的存储。在知识管理中,主要是按照知识管理特点而划分不同资产管理的具体策略,即医院档案资源中的有形资源,主要的内容包括:文献、资料、档案、公文以及图档等。因此,这就需要建立不同的数据库,进而可以更好地保障数据资源,同时也促进数据资源能够得到合理存储。3.档案知识资产的共享。这是知识管理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一般在个人或者是小团体中将知识有计划地转变为组织知识之后,从而能够将知识实现共享,进而也能够创造新知识,同时也有效地实现知识生产循环的目标。4.档案知识资产创新。档案知识创新主要指的是利用医院员工所采集、掌握以及吸收的知识而创新性地应用在具体工作中,这能够有效地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而知识创新则主要是从外部有效掌握知识,并能够结合医院内部的情况,如个人、群体和整体等渠道进行方法增进,强化医院之前所包含的知识,进而能够在各个不同的环节中有效实现资源的创新服务,使得知识共享能够早日实现。

二、分析知识管理运用在医院档案机构中的具体策略

将知识管理的方式运用在医院档案的管理工作中,主要的目的就是可以更好地提升档案机构中工作人员的效率,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因此,医院档案如何运用知识管理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下文将作出具体分析:(一)将知识服务理念和组织文化融合在一起。这主要是由于组织文化可以有效发挥其导向、激励、凝聚以及约束的作用,这就使得知识服务可以在组织文化中更好地融入其中,此时医院中的档案资源就可以在崇尚知识、创新服务以及倡导学习中更好地提升医院档案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通过加强学习更好地向档案利用者提供服务,进而实现知识共享的目标。(二)将知识共享视为重要的目标开展合作。在医院档案室的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加强和其他各个部门的交流以及沟通,这是有效培养大家合作能力以及团队协作意识的重要方式,同时在团队中分享知识以及管理经验。由于医院档案所服务的对象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即内部人员,其主要追求知识的共享,满足组织工作的需求、此外,通过广泛合作的方式而有效将档案信息中所包含的资源合理地提供给用户。(三)将技术支持作为管理的重要方式。在现代技术发展的环境下,医院档案的实体管理有重要作用,同时实施虚拟管理就需要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这是知识管理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数字档案馆以及档案网络联合等方式,都是依靠相关技术才得以实现,有时可以将信息技术视为其重要的生存之本。例如在办公自动化的系统中,医院档案管理机构运用现代的技术能够更好地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可以实现资源节约的目的。因为在知识管理的系统中,海量数据能够在存储以及利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技术支持则可以为知识共享提供帮助,档案机构中的知识需要进行不断创新。

三、结语

知识经济和新医改对医院档案事业的殷切期待,与我们医院档案管理落后的现状之间的反差是巨大的。应该看到,由于对自身资源开发不够,医院档案工作发展的相对滞后现象非常严重。因此,在新医改形式下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必须进行创新,实现知识管理。当前,医院档案管理观念的更新、医院档案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以及知识管理型人才的培养,是我们新形势下面临的紧迫任务。

【参考文献】

[1]赵跃,周耀林.知识管理视阈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合作开发模式探析[J].档案学研究,2015(05):66-73.

[2]夏立芳.知识管理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初探[J].皖西学院学报,2012(06):154-156.

[3]方丽萍.知识经济时代,档案管理的三大转变[J].档案学通讯,1999(06):32-33.

[4]张晓娟,马瑜等.知识经济时代的档案管理一种知识资产观[J].档案学通讯,2012(04):76-79.

合同管理知识第8篇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 企业档案工作 协同 创新

知识管理给管理的一切要素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档案作为知识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也受到了知识管理波涛的席卷。企业档案具有边际报酬递增的特点,对企业档案知识的挖掘能够很好地服务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创造,企业档案部门应该实现与企业知识管理环境和实践的协同,最大程度的发挥档案知识的边际效益。但目前,现行企业档案工作模式与知识管理的相容性存在问题,企业档案工作在知识管理环境下走向了“瓶颈”,本文将在详细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应对策略。

一、知识管理环境下企业档案工作的“瓶颈”

1.传统企业档案的分类模式不合时宜。国家档案局早在1991年就已颁发《工业企业档案分类试行规则》(以下简称《规则》),将工业企业档案分成十个大类,即党群工作类、行政管理类、经营管理类、生产技术管理类、产品类、科学技术研究类、基本建设类、设备仪器类、会计档案类、干部职工档案类。特大型企业或生产程序特殊的企业,有些档案难以归人上述十大类目时,可根据实际需要增设一级类目。随着管理环境的变化,今天我们再来审视《规则》的字里行间,会发现新生档案群体在《规则》中无处安放。

知识经济对企业档案工作产生影响的另一个方面在于企业档案成分本身也发生了诸多变化,企业竞争情报、客户档案与知识产权档案等应运而生。竞争胯限是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竞争态势和竞争策略的信息研究。从本质上看,竞争情报是一种能产生效益的知识,具有很强的目的性、针对性、时效性、决策性及增值性。知识经济时代将竞争隋报为组织机构取得竞争优势方面的强大功能突显出来,也将竞争情报的功用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企业客户档案指标准版式的客户资信调查报告,具体内容包含对供应商、销售商,有竞争或合作关系的企业以及个体客户资料的收集、处理、评价成果等。对客户档案进行知识挖掘是企业维持固定客户群、发展新客户以及扩大市场份额的工具。基于发展的角度,《规则》所规定的企业档案类目在知识经济环境中早已时过境迁、不合时宜,由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催生的这些新档案群体在《规则》中无处安放。需要在企业档案的一级类目中明确这些企业新生档案的归属。

2.传统企业档案的管理模式难以为继。“八大环节”是传统档案管理模式的象征。文档一体化管理,电子文件的全程管理等理论给“八大环节”模式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基于实践层面的文档—体化和全程管理,就是要求重新规划并建立企业档案工作的业务流程。

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对于各种知识资源的管理,其核心在于对资源进行整合。成功的知识管理不是把各种知识资源有条不紊的保管好,而是将新的、片段的、孤立的信息补充到原有的固化知识中,实现知识的重新组合,从而扩大知识的整体能量,实现知识资源整体效能的最优。企业档案管理模式必须体现这样的思维,企业档案管理的业务流程需要做新的设计,以弥补“八大环节”缺少渗透和融合的缺陷。新的企业档案业务流程的设计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档案部门在企业知识系统中的定位务必准确。基于实践操作层面来讲,企业知识系统设计与实施主体均非企业档案部门。这正如档案馆承办现行文件开放一样,现行文件开放最终没有颠覆档案馆的本职角色,档案馆是保管国家历史档案的基地。政务信息公开时期,档案馆可以开放现行文件;知识管理时代,档案部门则应该把自己建设成为企业知识系统的重要一环。但是从实际出发,档寒部门绝不可能成为企业知识系统的构建主体。

(2)将档案知识的管理纳入企业整个知识资源管理规划中。企业知识资源包罗万象,档案、图书、情报、资料等都是企业的知识资源。长期以来,各种知识首先确立自己的“生态环境”,然后开始建立相互之间的“生态链”,最终的结果是建立强大的生态系统。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建立起强大的生态系统。为更好地发挥各种档案知识资源边际效益递增的优势,最好的解决思路是寻求档案、图书、情报、资料等信息资源的整合。档案业务流程的设计应该以企业整个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为行动指南,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则具有对企业全部知识资源的整合机制。

(3)文件全程一体化管理。传统的档案学理论认为:档案从物质实体上看是指从归档到永久保存或最终销毁的文件。传统的“档案运动观”塑造了传统档案工作流程的灵魂以阶段式管理为中心。收集、鉴定、整理、归档、保管等各工作环节相互独立;档案业务工作与档案利用工作缺乏联系;档案部门与单位内其他部门缺乏必要的沟通;档案工作人员观念封闭,缺少企业文化的熏陶。文件全程一体化思想指档案部门对文件从产生到归档这一段时期的管理工作进行前端控制。这既满足了电子文件的管理需要,也便于了解文件的形成背景,更有利于挖掘文件信息中的知识资源。 

二、实现企业档案部门与知识管理的协同

1.目标协同。档案部门在参与企业知识管理过程中,分目标应与知识系统的总体目标基本保持一致。目标是行动的指南,目标不相符,最可能导致的结果是实现了局部效益,但总体效益不一定有增加。通过协同机制将企业各个知识子系统的分目标统一起来,在协同环境中建立趋同的价值追求,使得参与知识管理活动的各个部门能够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

2.技术协同。强调各个分散工作环境下的知识系统之间应具有较好的兼容性和通用性。企业各个部门会由于自身实际情况所限而对知识系统的技术标准要求不一,标准上的差异会在部门之间的合作中形成“技术壁垒”。企业知识主管部门首先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在各类系统的转换与协调上,这样才能保证知识存储和利用的一致性。高度兼容的系统不仅能够发挥若干子系统本身的整体功能优势,同时也能够放大系统内聚后的功能创新效应。

3.资源协同。重新整合知识资源,优化知识资源的配置,提高知识的利用效率。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交叉性、集成性和复合性使企业各信息部门必须和谐地联系起来,档案知识必须与其他部门的知识资源整合才能实现其价值。对于很少使用或具有潜在价值的档案知识或图书、情报知识,企业应建立一个整合知识资源的平台,将知识单元或其线索以结构化的方式记录在指定数据库或知识库中,并由专人负责管理,使得知识能在适当的时候发挥应有的效用。

三、企业档案工作与知识管理协同的策略分析

1.利用协同思维,引领企业档案分类模式创新。标准与规则的设定都与一定的社会管理环境密切相连,《工业企业档案分类试行规则》在设定之初,并没有预测到知识管理的到来,更无法预知知识管理给企业档案类别带来的巨大冲击。自《规则》颁布至今,企业管理环境发生了彻底的变化,《规则》并没有新的修订。企业档案分类模式的创新应该被提上议事日程。

基于协同论认为:企业档案的分类应该以档案信息的相关性为标准,分类工作要建立在熟练掌握档案信息的基础上展开。知识管理时代,档案分类适宜采用内容分类法。基于协同论还认为:企业档案部门除了与企业其他信息部门协同外,还应该积极与企业研发、采购、销售、客服等职能部门协同,充分挖掘这些部门的竞争情报、客户档案与知识产权档案。对于企业档案内容分类法,企业档案部门则可以加强其分类操作的标准版式,如设立内容主题词,也可以加强内容关联性系统的研发与构建。 

2.企业档案管理系统纵横协同,促进档案业务流程的重组或优化。业务流程重组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强调流程整体化。每个员工应该熟悉和掌握某一流程的所有步骤,改变以职能分工的运行体系、以作业流程为基础的管理模式,强调工作过程的整体陛和统一性。二是依赖信息技术的支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原有工作设计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以求企业关键指标,如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获得巨大的成功。现代信息技术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机会和可能。三是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能。实现业务流程重组,重点解决组织结构扁平化问题,减少管理层次,裁减冗余人员,以期达到灵活、敏捷、应变的效果。优化或重组企业档案业务流程需要把握两个层面的问题,笔者将其归纳为纵向协同与横向协同。

(1)纵向协同:文档一体化。大亚湾核电站总经理评价核电站运行情况时曾说过:“大亚湾核电站所以能长期安全、优质、高效,是因为有三大支柱:一是拥有一流的人才;二是拥有世界上先进的技术设备;三是拥有一个优秀的文件档案管理系统。”他把文档管理列为企业安全、优质、高效的三大支柱之一。档案工作环节和一些具体的操作手段的革新,要在立卷制度上更新,在工作手段上改进,尽量简化档案部门长期推行的一些烦琐、呆板的操作步骤。如从组卷的形式到装订的手段上考虑,怎样做到既不影响日后调档利用,又能尽快完成归档程序,取消一些繁琐的不必要的过程、环节、步骤,尽量缩短立卷归档周期,这样也便于推行部门立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