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历史片段教学

初中历史片段教学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13 16:21:13

初中历史片段教学

初中历史片段教学第1篇

关键词:历史学科 图片教学 有效性

一、图片教学的必要性

历史具有过去性特点。我们不能把发生在过去的人和事进行重新复原和再现,加之历史知识面广量大,纷繁复杂,而受教育对象年龄比较小,社会阅历不足,历史知识储备比较少,抽象理解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都比较薄弱,所以他们要想学好历史很不容易。但是,历史图片、地图、图表具有直观性和可欣赏性特点,可以帮助学生从感性入手,由浅入深地认识事物,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教师通过图片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确切的历史表象和地域空间,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历史,这完全符合初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由于文字不能直观反映复杂的历史现象,即使历史教师的讲述口若悬河也难以表现事物的形态和地域空间的图像。但是,如果教师把对历史知识的讲述落实到图画上来,结合图画讲解,就能给学生留下深刻而清晰的印象,就能收到文字资料和口头表述难以企及的教学效果。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初中学生要具备一定的读图、识图、分析、表达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从历史的过去性、文字的局限性和图片的直观性以及《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初中历史学科必须重视图片教学。

二、图片教学的可能性

初中阶段,历史学科实施图片教学不仅有其必要性,而且也有其可能性。在新一轮课改形势下,翻开任何一本初中历史教科书,不论是哪一种版本的教材都大量采用图片。图片涉及到历史人物、工程遗迹、历史地图、生产和交通工具、服饰、商标、印章、邮票、绘画、雕塑、书影、音乐、电影海报等等,内容极为丰富。新编历史教科书的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为历史教师的教学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图片资源,也为历史教师的图片教学提供了可能性。

古人说“左图右史”。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和世界文明,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藏书,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图片史料。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遍使用,网络已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历史教学所需的图片更容易搜集和使用。所以借助图片从事历史教学是一件很容易、很便捷的事情。

初中学生虽然年龄比较小,但是,他们对人类的过去充满好奇,他们喜欢学习和探究历史,更欣赏历史图片,并渴望通过图片来了解历史。历史教科书、其他各类藏书以及计算机网络可为历史教学提供大量的图片资料,这就为历史学科实行图片教学提供了可能性。

三、图片教学的有效性

图片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源于历史图片的直观性和图片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可以使历史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概括起来,图片教学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图说历史和画中有“话”这两个层面上。

1.图说历史

“图说历史”即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借助于图片来解说历史,让学生从图片中直接感受历史,这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历史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四羊方尊(如下图)结构巧妙,制作精细;战国编钟(如下图)气势恢宏,制作精美,二者堪称青铜器中的精品。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在展示这些文物图片的同时,再加上以优美的语言栩栩如生地讲述其大小、形状、用途和历史地位,学生就很容易感知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精湛和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反之,如果教师不采用图片教学,只凭其口头述说,就很难能达图片教学带来的课堂教学效果。

历史地图能给我们提供直观、确切的地域空间图像,实现文字材料难以达到的效果。比如,当教师讲述张骞出使西域,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等内容时,学生可能会产生一些的困惑:西域在今天的什么位置?汉人怎么才能到达西域?西汉政权如何通过西域都护加强对西域实行有效管理?而右面这张地图就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较为准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教师如能结合地图讲述,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西汉与西域的地域关系和上述相关的历史问题。

幻灯和影视是若干个图片、影像的汇集。一段幻灯或影视资料的播放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对历史人物、事件有更加透彻、深刻的理解。比如,教师在讲述“”时,就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影视资料,展示爱国青年学生高呼口号、示威游行(从天安门前往曹宅和火烧赵家楼的)情形。教师借助于声、光、电等现代多媒体手段形象逼真地再现历史,就很容易感染学生,使爱国民主思想得以传承,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画中有“话”

画中有“话”即历史图片、图表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历史内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历史图片、图表进行深入的分析,从中获取大量的历史信息。由于画中有“话”,教师可通过图片教学来帮助学生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漫画寓意深刻,对历史或含蓄表达,或夸张再现。二战后,曾出现过下面这幅漫画(如右图)。漫画中“夹板”和“小花”各代表什么?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微妙关系?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不难看出,“夹板”代表美国出台的欧洲复兴计划,“小花”则代表战后的西欧资本主义各国,美国试图通过欧洲复兴计划扶持西欧各国迅速恢复起来对付苏联。从效果来看,“夹板”滋润了“小花”。“小花”的绽放,说明美国的欧洲复兴计划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扶持作用。但是,学生仅仅知道这些还不够,学生还必须明白美国出台的欧洲复兴计划的真正目的何在?“夹板”在滋润“小花”的同时更要制约着“小花”,美国要实现其称霸世界的野心,这就是漫画留给我们的画中“话”。

还有一组漫画(如下图):用花生壳造船,爬上天梯摘棉花,一列火车只能拉一个玉米棒和两个麦穗,多么夸张和可笑,你信吗?“左倾”错误和“浮夸风”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让人们痛心疾首,漫画留给我们的深刻教训就是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这就画中“话”。恐怕只有漫画才会给我们留下这样深刻的印象,才能够收到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

初中历史片段教学第2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情境 有效创设

一、引言

就当前初中历史教学来看,老师大多是照本宣科,学生被动地学习知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进而影响到了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教学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创设教学情境有着重大意义。

二、初中历史教学情境创设的作用

初中历史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提高教学质量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学情境对历史教学质量有着重大影响。教学情境就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对于学生来讲,教学情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学习的积极性。就历史这门学科而言,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到情境中去,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初中历史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

(一)历史图片的运用

在人类的生存、发展活动中,图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记录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折射出人类的思想道德和价值取向,体现了人类的认知水平和发展能力。图片所储存的大量历史信息,将历史的片段连接起来,组合成为人类历史较为完整的画面。图片与文字一样,完成了对历史的记载和传承,形成了人类对历史的基本印象,留下了历史现象的全部或者局部痕迹。可以说,图片记录了历史,图片说明了历史,图片演绎了历史,图片也证明了历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历史图片,可以展现丰富、生动的历史场景,再配上文字的叙述,可以更好地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二)问题情境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载体,可以更好地进行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课时,我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三国有哪些名人吗?”同学们纷纷给出了自己心目中的答案,有说诸葛亮的、有说刘备的、有说张飞的、有说曹操的……我接着问:“草船借箭是谁向谁借的箭?”……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角色的转换

长期以来,我国初中历史教学中老师是主体,直接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方式不仅造成了课堂氛围的沉闷,同时也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就必须积极地转换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要围绕学生来创设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率。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历史情境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当前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就我国初中历史教学而言,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对书本知识进行简单的介绍,没有深层次地挖掘历史,没有结合教材上的历史照片来重现历史场景,教学效率不高。而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再现历史场景,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技术集声音、文字、语言、动画等于一体,能够缓解学生视觉疲劳,活跃课堂氛围,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印象。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的烽烟》这一课时,我将这一课的课件制成PPT,通过多媒体展现出来,同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鸦片战争的视频片段,通过这种方式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五)故事化的情境

初中历史知识大都比较具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创设故事化的情境可以更好地方便学生学习,加深印象。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讲述一个有情节的故事,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置身于故事情节中,去体验故事情境中的角色,进而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迫使他们去主动探究、去解决问题。创设故事化的情境,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也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语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发展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朱建国.初中历史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08):20.

初中历史片段教学第3篇

关键词: 高中历史 片段教学精彩 积极性

所谓片段(片断)教学,是相对于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而言的。一般说来,截取某节课的某个局部的教学内容,让教师进行教学,时间限定在十分钟左右。也就是说,片段教学只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个断面,执教者通过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展现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能力和教学基本功,反映了教师的整体素质。

在教学技能比赛中,片段教学常常放在说课之后,作为说课的教学实践,以克服教学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端。片段教学与教学片段容易混淆,前者是根据指定的“片段”进行教学,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都是独立的;后者只是课后从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截取某一部分记录罢了。

近年来,片段教学成为教学教研、评估教师基本素质和展示教师教学才华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本学期学校的各个教研组都先后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片段教学活动,本人也接触了一些,因此对片段教学有所体会。本文以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第一课《建国初期的外交》的第一个子目为例,认为一个好的片段教学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分析教材,合理整合资源,注意片段教学的完整性。

片段教学在内容上只是局部的,但教学步骤必须完整,如同平时授课那样实现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突破,实现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因此,片段教学也要有清晰而又完整的教学步骤实施过程,应设计片段导入、教学过程、课堂练习、课堂探究、片段总结、课后作业等环节。

依据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确定本片段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二战后世界形势的主要特点;简述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理解“一边倒”的必要性;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外交成就。

本片段的重点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权性质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有密切联系。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充分体现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中。因此,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其他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片段的难点是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制定“一边倒”外交方针原因的分析及对此方针的评价。要正确理解“一边倒”的方针,必须分析建国之初国内外复杂的形势。高一学生对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比较缺乏,知识储备不足,因而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二、片段教学过程层层推进,展现种种精彩。

1.视频导入,设置悬念。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视频材料声像具备,能真实地反映历史情境,仿佛历史重现,使人身临其境,联想翩翩。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并且,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观看《开国大典》视频。

师:这段简短的视频反映了什么信息?(学生回答)1949年10月1日,当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的时候,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将如何搞好外交呢?本节课就来学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板书)。

2.图说历史――展示图片,思考历史问题。

一张历史图片,反映一段历史。并且,在高中历史试卷中,有不少图文并茂的题目。因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

图片展示:战后世界形势图

师:新中国成立后的我国面临着怎样的外交形势?请同学们看这张战后世界形势图,说说我国面临的有利形势和不利形势分别是什么?(停顿了一会儿,给同学们一点思考时间后)要注意图片的特点,有三种颜色,红色代表社会主义阵营,黄色代表资本主义阵营,而绿色呢?对,代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这三类国家对我国的态度如何呢?

经过教师提示,学生不难分析出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因素了。这时,如预设学生上讲台发言,教师加以点评和总结,效果会更好。

同时,在讲到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是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时,可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说明。学生将自己所收集的图片展示给全班学生看,既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又很有成就感,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合作交流的精神。

3.对片段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完整的教学过程是由片段教学组成的,只有片段精彩了,才会有完整的精彩教学。片段教学的关键就是对重、难点的成功突破,为上好一节课打下基础。

(1)巧妙引入材料,突破重点。

师:在此国际国内形势下,新中国制定了怎样的外交政策?

出示材料:(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在教材中已明确指出,学生容易答出。但教师还应根据材料介绍独立自主这一重要历史概念的内涵,概括来说就是反对大国的控制与影响,自己也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强调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本国事务,根据自己的判断和标准自行决定对待国际事务的立场。材料就是对独立自主内涵的概括,因为这一概念是正确、全面理解本课的钥匙。

(2)采用表格和课堂探究的形式突破难点。

表格展示: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的三项基本方针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这三项基本方针,初中已经学过,并且已在教材中明确指出,可让学生自学教材,当堂反馈,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进而引出课堂探究:如果你是一位外交官,你会“一边倒”吗?为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请一个代表陈述本组观点,教师总结。

这种角色扮演式的探究题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学生畅所欲言,课堂气氛活跃,做到“乐中学,学中乐”。正如赞科夫所说:“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

4.创设情境,体现历史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所谓教学,就是要注重学生各种学习能力的培养,如识图能力、教材的分析归纳能力、自主探究及合作交流等能力。

课程到此,笔者创设了一个教学情境,将本课堂所学的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对比,体现了对学生历史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教师再次出示材料(《传》):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惧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的,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随即,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中国近代历史,思考为什么这么说?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从而加深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工作的理解。

5.画龙点睛的小结。

课堂小结是一堂好课所不可缺少的,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片段教学时间短,因而小结必须做到简短、精炼,最好用一两句话说明。

师:请同学看板书,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呢?学生:我们学习了新中国面临的外交形势,采取的政策,以及取得的外交成就。

6.不可忽视的板书设计。

片段教学的教学内容少,且时间短暂,因而板书设计往往被忽视,然而板书可以使教学更具条理性,使学生明确教学内容,是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不可取代的。但片段教学的板书设计一定要简洁明确,使人一目了然。本片段教学的板书如下: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形势

(2)外交政策的方针――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具体表现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3)外交成就

三、灵活运用课堂练习把握片段教学时间。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主张“教、做、学”合一,以“做”带动“教”和“学”,也就是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学习,把学知识和用知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因而,课堂练习可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然而,片段教学要注意把握时间,教学内容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本次教研活动规定片段教学的时间为15分钟。但教学过程中总有许多预想不到的情境,时间就很难把握了。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笔者选择了灵活运用课堂练习的方法把握时间。准备了一道选择题,做好了两手准备,如果时间允许,题目就用得上,如果时间不允许,就跳过,直接布置课后作业。

课堂练习(选择题):新中国为什么首先与苏联建交?

A.美国与一系列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不与中国建交;

B.苏联政府照会中国政府,愿同中国建交并互派大使;

C.为了在反对国内外敌人的斗争中不至于处于孤立地位。

课后思考题: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是否与“一边倒”和苏联结盟相矛盾?

这次教研组开展片段教学活动对笔者启发很大,要求在一定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从教学内容的局部入手,寻求最佳角度切入,安排恰当的教学活动,这与平时的教学完全一致,而且更集中、精炼、精彩和需要讲究教学艺术,更富有挑战性,有利于提高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片段教学第4篇

关键词 :初中历史课堂 影视资源 开发 运用

鲁迅先生曾说:“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 如今,鲁迅先生的话得以实现,影视传媒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学生的视角也随之变化,课堂里使用影视资源辅助教学也越来越常态化。在课改的深化期,教学资源的利用和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如何用好影视资源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一、用好影视资源,激活历史课堂,提高历史课堂有效性。

影像资料主要是指电影、电视、录音、录像等,而作为历史课堂的影视资源应该是指具有历史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规律的音像资料,主要包括纪实(纪录)片和反映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影视剧。在课改的深化期,课改的效果集中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影像资料的运用对提高历史课堂教学实效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初中生正处于兴趣培养的最佳时期,对于他们来说,活动的影像远比纯粹的文字、枯燥的图表等资料要来得丰富多彩,影视资源以其生动的情节,动态的画面,富有感染力的声音传递信息,这对于学生来说富有吸引力,教师应当适当筛选、利用影视资料辅助课堂教学,增强历史课堂的生动性,借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秦王扫六合》这一课时,我选取了电影《荆轲刺秦王》片段,播放后教师导入:荆轲为什么要刺秦王,秦王在历史上又是怎样的历史人物?今天带着这个问题,走进秦王嬴政。在播放电影时动态的画面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思维也开始跟着我走进课堂,起到了导入的良好效果。在导入环节或者是学生学习疲劳阶段利用影视资源触发学生兴趣的兴奋点定能让学生精神一震,会在学习历史兴趣上赢得理想效果。

2、再现历史画面,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突破重难点。

历史学科的特点就是它的过去性,所有的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过去,以影视资源作为教学媒介,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和历史现象的再现,把学生带入栩栩如生的历史舞台,引发学生感知、感受历史及整个历史进程的场景,这无疑是最直观最生动的也是最有效的途径。笔者在处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宁为战死鬼》教学时,在“南京大屠杀”的子目里播放了《南京大屠杀》片段,向学生再现了残忍的画面,有的学生流泪,有的学生义愤填膺,这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痛恨之情,这是教师用语言和文字都无法获得的效果。

通过影视资源再现历史画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有利于教师实现引导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与突破。

3、引发问题思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教师应充分运用影视资源的优势刺激学生的感官,引发感性认识基础上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探究,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焰。例如,在讲授九年级《美国南北战争》这个课时,我选用的是纪实片《大国崛起――美国》,播放之前,我提出以下问题(1)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2)美国黑人在南北战争中为什么会起到关键作用?学生在视频中捕捉到了相关信息,在分析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时就轻而易举了。

通过影视资源教学再现逼真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有“重返历史”,引发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提升学生的参与感。

4、渲染氛围,实现情感教育。

新的课程标准尤其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情感教育如果只依靠空洞的说教,会使学生产生排斥心理,影视资源通过生动的画面,渲染氛围,能震撼心灵、启迪思想、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很好地实现情感教育。例如:八年级下册《新中国的诞生》,我选取的影视片段是《开国大典》,自豪的宣告声,雄壮的国歌声等场面渲染了氛围,学生在感慨中体会新中国诞生的不易和神圣,激发了学生爱党、爱国情怀。

二、合理挖掘、巧妙设计,提高影视资源在课堂中利用的效益。

影视作品已经成为初中历史课堂一种重要资源,其关键是教师要合理把握和使用影视资源,使其对课堂教学的帮助达到最大化,这就要求教师应善筛选,巧设计、灵活运用。

1、甄选影视资源,为课堂提供高效课程资源。

首先一切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影视资源只是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之一,其选择也应从教学目的出发,寻求教学内容的契合点,应根据内容的需要进行选择,其次影视资源中除了纪录片外,都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产物,有的甚至完全背离了历史,对影视的选择要慎之又慎,要选择那些真实、有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或片段,因此,选择影视资源应本着真实性和针对性的原则,对影视资源进行甄别和选择,切勿为了追求趣味性而选择一些不能反映真实历史的影视作品。

2、巧用影视资源,提高课堂效率。

(1)在初中历史课堂使用影视资源时,要注意时机的把握,要明确运用影视资料的目的。是激发兴趣还是启发思维、培养能力?是解决难点、突出重点?还是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把影视资源运用到所设计的环节,实现目标达成,提高课堂有效性。例如,《内战烽火》这节课时,我利用影片《挺进大别山》片段突出该历史事件在内战中的重要地位而实现重点问题的突破;为了实现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在上《鸦片战争》时,我切入了影片《林则徐》片段;由此突出林则徐的事迹,引导学生理解林则徐的优秀品质,教育学生向林则徐学习爱国主义精神。准确把握时机,能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处理好影视资源与教学策略的关系。对于教学策略来说,影视资源是作为课堂的教学手段之一,不能过于追求形式,要用在教学的“刀刃”上,要明确使用的时机,是要在导入环节放映,激发学习兴趣,还是在学生学习疲劳期刺激学生提起精神关注重难点放映,或者是延伸到第二课堂放映,帮助学生拓展、升华。只有运用正确的教学策略,准确把握影视资源的使用时机,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有效性,促进历史教学的发展。

(3)设置有效问题,启发思维。利用影视资源的目的是通过观看影片启发思维,解决学习问题。教师要在学生观看影片

前后设置有梯度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如影片是再现一个历史事件,则要围绕该历史事件相关的时代背景,事件过程特征和现实意义提出问题,若画面是刻画历史人物,那就应该围绕人物评价和精神品质提出问题。只有依据影视资源的内容和特征提出和教学内容直接相关的问题,才能让这种教学手段真正发挥到实处。

3、慎用影视资源,避免喧宾夺主。

(1)注意影视资源采用的时间和量的把握。我们是要利用影视资源进行辅助教学,而不是影片的鉴赏课,影视资源在初中历史课堂的时间不宜太长,一般不超过10分钟,选取的影片不能太多,一节课多处使用影视片段,以1-2个为宜,否则,学生忙于观看而达不到你设计的教学效果。

(2)使用影视资源时应关注学生状态。在选取和运用影视资源作为手段时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同时更要注意避免学生把心思花在与历史教学无关的其他细节,或演员本身,或沉浸在情节内容中,这时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思维关注点进行引导,对学生的思想观点进行引导。

(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影视作品大多是艺术加工的产物,历史教师应本着学科素养,对于影视作品中和历史不相符的内容加以解释批判;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找材料,认真审视、鉴别电视历史剧的真伪,对影片和历史真相进行区分和比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严谨治学的态度。

在新的课改背景下,随着现代技术走进课堂,影视作品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对历史教学作用日益加大。教师若能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巧用、善用、慎用影视资源,定能突显影视资源的优越性,成为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有力手段。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片段教学第5篇

关键词:史料 历史教学 注意问题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091-01

史料就是以往人类所留下而为我们今日所见,并能为我们进行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发展规律提供的痕迹。闻而言之,史料就是研究历史和编撰历史所用的资料,也称之为历史信息。[1]史料包括甚广,可以分为实物史料、文字史料、声像史料和口碑史料几大类。尤其是文字史料、图片史料,这些史料在各种历史教材中随处可见,成为了当今中学历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运用史料教学成为了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1 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方法

1.1 文献史料的运用

历史教科书中,文献资料数不胜数,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历史事件的背后都记载着相关的文字资料,教科书编写者把文献资料进行裁剪、组合载入教材,这就对历史教师本身提出了挑战。历史教师应学会加工和编辑,筛选对教学内容有用的文献资料,紧扣教学内容,通过运用文献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把复杂难懂的语句,用简明的语言概述,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发挥史料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1.2 图片史料的运用

新时代的历史教科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图片和文字的有效结合。历史图片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同样也具有传递历史信息的功能。生动形象的历史图片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它将生动的历史画面再现,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图片史料成是课堂有效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历史教师在选择历史图片的时候,要了解图片本身的内涵,在讲授课程内容的过程中,要交代清楚图片涉及到的相关内容,如时间、事件、背景等重要历史信息。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历史图片补充课外知识,充实课堂教学的内容。

1.3 音像史料的运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应用成为了历史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充分利用历史音像资料,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历史理解能力。”历史教师在运用音像史料时,要注重影片的真实性,选择符合历史教学内容的片段。同时,教师要将演绎成分大或是不符合史实的片段排除在外,具备一定的剪辑能力,控制播放的长度,有些地方需要暂停像学生讲解知识点,提出思考问题;有些地方则可以快进,一带而过,从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2 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原则

2.1 真实性原则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这就要求史料具有真实性。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史料都具有局限性:文献记录可能会带有记录着的感彩,有夸大和不实的部分;历史图片虽然生动形象,但是并不能完全还原历史;历史影片是史实与艺术的结合,避免不了与史实有出入的地方。所以在教学生选择史料资源,必须注意它的真实程度,让学生在了解历史的来龙去脉的情况下,提出问题,积极思考,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2 启发性原则

史料资源庞杂,能够在教学中的运用资料也比较多。因此,教师在选择的时候要仔细筛选和甄别,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的史料。初中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都指出了史料运用的重要性,它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知识,让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学会挖掘知识,创设情景,使学生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思考问题,真正融入历史课程当中,启迪思维,开智育人。

2.3 时代性原则

历史的发展不是一尘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多史实也在被不断发掘、更新和采纳,史料同历史发展一样不断完善。近年来,中高考历史材料分析题比重有所的增加,大量材料分析题都是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关注时代热点,选择符合历史教学内容的史料成为了教师必备的能力之一。历史教师在选择史料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向学生传递最新历史信息,了解社会发展的动态,从而达到历史教学知史明智的目的。

3 史料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时间,精心选材,合理运用

史料选择脱离不开教学内容,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文献、图片是历史教师的首选。但是历史资料庞杂,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历史信息繁多,同时历史课堂时间有限,不能所有的都拿来用,教师应精心挑选那些故事性强、具有启发性的史料。合理的运用史料可以启迪学生历史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2 选择与学生认知水平相符的史料,注重史料分析解答的指导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认知特点也是不同的,初中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活跃,高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强。在选择史料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因素。例如,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直观性强的影视作品、图片、实物等史料;在高中教学过程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逻辑,可以选择文献史料和原始史料,通过阅读和思考,深刻知识。但是无论运用哪种史料都离不开教师的悉心解答。史料背后的信息量很大,学生不能单靠自己的能力解读获取历史信息,教师在运用史料的时候,应该掌握史料信息,详细历史知识脉络,根据课堂需要讲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

3.3 平衡好教科书中的知识点和史料的关系

由于中、高考的应试教育制度存在一些局限,许多历史教师把全部精力用在了书本上,强调应试的重点难点,忽略了对学生兴趣培养和知识的扩充。他们认为课堂时间有限,如果运用史料等课外材料,会浪费教学时间,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但是这种理解是片面的,这么做不会提高教学质量反而会造成学生学习的负面情绪。史料是辅助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在讲述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配合运用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给予学生真实感,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愤,而且可以扩充学生的历史知识面,更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参考文献

[1] 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M].上海三联书店,2007.

[2] 白寿彝.史学遗产六讲[M].北京出版社,2011.

[3] 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初中历史片段教学第6篇

关键词:新颖;初中;历史;教学导入;方法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环节,教学导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引人入胜的教学导入能够在短短的三五分钟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带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本文将在此基础上重点围绕几种新颖的初中历史教学导入方法进行简要分析。

一、图片漫画导入法

所谓的图片漫画导入法,指的就是教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选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图片、漫画等作为主要的导入手段,通过向学生展示并讲解图片中的大致信息,带领学生进入新课学习中。笔者在此比较推荐的是历史漫画导入法,利用历史漫画中蕴含的鲜明时代特征,加之漫画本身具有的幽默、夸张和讽刺意味,更加贴合初中生的兴趣。比如说,在讲解《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一课时可以选用当时的漫画,学生通过阅读漫画能够迅速了解当时的风气,由此可见,图片漫画导入法不仅能够与历史知识内容相符合,同时其幽默的笔触也同样非常切合初中生的兴趣点。

二、特殊节日导入法

我国有许多节日,而基本上所有的节假日均与我国的历史文化有关,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进行教学导入。比如说,在五四青年节当天,教师可以结合《五四爱国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课向学生介绍青年节的来历,并逐渐引导学生了解发生的时间和具体性质,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再比如,在九月十八日,结合“九一八事变”与日军侵华战争的知识内容向学生讲述我国八年浴血奋战、抵抗日军侵略的艰难战斗史,用可歌可泣的英雄实例帮助学生感悟我国人民不屈不挠、奋勇顽强的斗争精神,联系当前的中日形势引导学生学会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三、影视作品导入法

当前我国有大量的影视作品是以我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作为基础,例如说时下大热的古装剧、清宫戏,抗日题材和谍战题材的影视作品等,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上可以节选一段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影视片段作为教学导入,利用其丰富精彩的画面和动人心弦的背景音乐引导学生逐渐进入历史学习状态。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利用“找穿帮”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历史掌握情况,比如说,在影视剧《孝庄秘史》中,多铎佩戴大耳环、用唐三彩做礼物等均有违当时的历史环境,而学生在指出穿帮和不妥之处的同时也完成了对旧知识内容的回忆和巩固,因此在影视作品的帮助下教师不仅能够顺利完成教学导入,而且能够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四、情景模拟导入法

情景模拟导入法也是刚刚运用在初中历史教学导入中的一种方法,即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虚拟的情境,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历史知识走入情境当中,进而深入学习历史知识。比如说,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穿越”的虚拟情境,假设学生穿越回秦朝,应该如何生存下去。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踊跃发言,学生在回答过程中可能会给出参军、从商、从政、种田等各式各样的回答,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秦朝的历史知识,从而检验刚才提议的可行性。通过学习可以发现,秦朝处于冷兵器状态,武器庞大且沉重,参军的难度非常之大;而当时秦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赋税沉重且当时并未与其他国家之间形成成熟的贸易往来关系,因此学生从商的提议可行性也不高。在情景模拟导入法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既虚拟又真实的教学情境,用教学情境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从而完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总而言之,运用新颖的教学导入方法能够在短时间内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帮助学生快速了解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迅速进入历史学习状态,从而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需要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在不断摸索和探究中推动我国历史教学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陈燕萍.谈几种新颖的初中历史教学导入方法[J].基础教育研究,2016.

初中历史片段教学第7篇

关键词:初中生;历史图片;教学手段

一、图片内涵

历史图片具体包括在相关教材、课外资料等内容中,是可以解释或表达具体历史内容和现象的图像。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漫画图、示意图、实物图、景观图、统计图等等。采用这些图片可以进行历史知识的传递和讲解,图像包含的知识内容丰富,准确性更高,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加直观的视觉体验,是一种十分有效且科学的教学手段。

二、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1.丰富教学内容

在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中,老师可以将自己找到的和教材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料和图片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真相,从而提升教学效率。虽然在很多的历史课本教材内容中包含了一些实例图片,可是由于图片的内容比较单一,学生的感受效果不好,实际发挥的作用并不大。部分历史老师过分地重视关注知识点内容的讲解,并没有将图片的内容和知识融合到一起,学生主体对于图片的认识不够深刻,造成图片失去了作用。图片是一种历史的展示,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图片的作用,反映历史的真实性,不仅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课堂更加丰富和有趣,这是对于传统满堂灌教学模式的改革,从而推进教学理念的更新。

2.培养观察能力,启发思维

以往老师过分地重视文字教育过程,将历史教育工作当作是为了应付考试。可是随着我国教学理念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人们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越来越看重。将图片教学运用到历史课堂上,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图片带给学生不一样的视觉感受。让学生通过图片对于历史事件有更加形象和直观的观察和思考,将图片和历史问题结合到一起,不断地对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实现自我思考,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对于历史问题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识。

3.提升学习效率

初中生的年龄特点注定他们对新鲜的事情感兴趣,初中历史课本中过多的文字描述会产生不良的影响,过多的叙述会造成学生学习兴趣比较低,时间久了,感觉非常厌烦,出现逆反心理。将知识点和历史图片结合,可以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老师将知识关键内容融入图片中,可以让学生主体主动思考,将那些年代久远的历史事件更加生动具体地展示到学生面前,带动学生热情,激发学习潜力,提高课堂时间应用效率。

三、历史教学中图片运用的原则

1.老师在进行相关图片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关联性原则,将图片内容和课本内容结合到一起,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相关图片的寻找

初中历史是整个历史学中的基础内容,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人类历史的进程和发展有所了解,提升学生的历史知识是主要的要求,基于这种基础不断地追求更高的目标。老师对于图片整体的方向具有把握,不应该过分重视图片吸引力而忽略了基本目的,避免图片过于混乱而失去原有的意义。

2.老师选择的历史图片能够更好地烘托出课堂氛围

初中生处在叛逆期,对于各种新鲜的事物都会感到好奇,老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力和接受能力,以每节课中心为出发点,找到适合该年龄层次和性格特点的图片,让图片帮助老师营造好的课堂氛围,降低师生之间的距离感,提升教学效率。

3.图片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如今我们大力地推广素质教育,初中历史教育也不应该是为了取得好的考试成绩,老师应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运用图片教学的时候老师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选择具有启发性意义的历史图片,激发学生对于历史问题的探究能力。

四、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灵活应用

1.一图多用

利用历史图片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加深思维的高度,提升学生对于同一图片进行全方位思考的能力,带领学生展开对比学习和关联性历史知识思考。从同一幅图片中挖掘出多方位的历史信息,避免单一片面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自我的发散性思维和总结能力。

2.多图并用

老师合理利用不同历史图像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比较不同的材料图片,总结分析出其中包含的历史内容和问题,让学生在图像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最后解决问题,梳理知识点,构建历史知识结构体系,对于整体的方向有明确的把握。

3.掌握规律,图文转换

历史知识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知识点比较多,难以记忆,不同的历史事件之间关系密切,前因后果比较复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将历史图像转化成具体的知识内容,分析实际的问题,做到将复杂的历史问题简单化,将表层历史问题深度化,方便学生灵活地掌握,图文结合,将图像表达转化成文字表达,让图片带动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图像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片段教学第8篇

1.教材分析。《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选自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教材第五分册第六单元《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中的第一节。本课既讲述了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移风易俗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陈规陋习。同时涉及了辛亥革命后,民国虽然取代了专制王朝,但共和政体并未真正建立。政治舞台出现了专制独裁和复辟帝制的闹剧。民国初年的中国处于历史社会的转型期,历史发展曲折而复杂。

2.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有较好的形象思维,但理性思维能力有待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因此,学生通过民国初年的移风易俗与政局冲突理解当时的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有较大难度,教师应在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并进行启发式教学。

基于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笔者给本课的教学主旨是:辛亥革命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国。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移风易俗的同时也存在诸多的陈规陋习;政局上袁世凯实行专制独裁乃至复辟帝制,整个社会呈现动荡的局面。总的来说,新旧并存,社会转型。中国社会要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需要思想上的彻底改革。

教学思路与教学设计

莫理循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1897―1912),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1912―1920),亲历了近代中国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他留下来的大量图片、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段中国历史的重要史料。关于本课教学,笔者的整体设计思路是:以澳大利亚人莫理循的角度来看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抓住民国初年的社会转型这一教学主旨。

导入:由莫理循赴湖北、四川、贵州和云南四省的《护照》引出对莫理循的简单介绍。教师讲述从莫理循留下来的日记、图片、报道等史料,辅之其他史料来学习本节课。

设计意图:学生从护照中提取历史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环节一:民国初年的社会习俗的变革

1.展示莫理循在旅行中拍摄的两张女子缠足的照片及其所著《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的一段史料。进而设问:莫理循对中国女子缠足的态度是什么?展示两张女子缠足与女子放足对比的照片及选自蒋梦麟《西潮》的一段史料。教师设问:导致女子放足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史料提取信息,认识到莫理循对缠足陋习持批判态度。同时让学生感受女性缠足是封建礼教和男权奴役的象征,残害了广大妇女;学生了解到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禁缠足的政令,并让学生感受从生理和心理上对女子进行了一次大解放。

2.展示莫理循收藏的两封信封及两张照片,教师设问:(1)除禁缠足外,民国初年社会习俗变革的内容还有哪些?(2)这两封信封及两张照片可以印证什么?

(3)透过以上社会习俗的演变过程,体现这时期中国社会什么趋势?导致这些社会习俗变革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认真阅读材料并联系教材回答问题,锻炼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了解民国初年社会习俗变革的其他内容,理解民国初年中国社会习俗的进步及导致社会习俗变革的原因。

3.展示选自《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令》一段史料、“1912年革命军在街上为路辫 ”的图片,及夏衍回忆录《懒寻旧梦录》的一段材料。教师设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信息冲突呢?这说明民国初年习俗改革有可能存在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学生阅读相关史料与图片,在教师的鼓励下,从中引出推论。让学生感受民初移风易俗的社会变革并不如我们想象的简单、彻底。民国初年的社会习俗的变革不能过于理想化,当时的旧规陋习比比皆是。社会习俗的变革任重而道远。

环节二:民国初年的政局

1.展示莫理循收藏的明信片及选自《泰晤士报》发表《莫理循博士论中国》的一段史料。教师设问: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中国发生了哪些历史事件?

设计意图:学生依据教科书整理出这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莫理循被聘为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后对中国充满期望,然而现实却是专制独裁、复辟闹剧,让学生感受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对比

2.刺杀宋教仁与二次革命。

教师讲授:袁世凯一心要建立独裁统治,派人暗杀领导人宋教仁。孙中山号召革命党人兴师讨袁,发动“二次革命”。由于力量悬殊,“二次革命”失败。

展示《北京的莫理循》及《江西讨袁军公启》的两段史料,教师设问:(1)两则材料对二次革命分别是什么态度?(2)造成这种态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对教材内容归纳及对有关史料的分析,通过两段史料的解读,让学生体会立场不同,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评价也就不同。

3.袁世凯复辟与护国运动。

展示莫理循保存的投票“参观券”及“朝贺典礼”的礼节单,并展示六段不同的材料,教师设问:这些人对袁世凯称帝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投票“参观券”及“朝贺典礼”的礼节单感受袁世凯称帝的倒行逆施;通过阅读史料和小组讨论,让学生了解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不得人心及莫理循对中国政局的失望。

4.军阀割据

展示北洋军阀时期军阀割据形势示意图及沈泊尘的漫画《南北之争》(1918年),教师设问:作者想要揭示什么时代特征?教师展示莫理循给伦敦的库寿龄信件,讲授护国运动胜利后,中国进入军阀割据时期。

设计意图:以直观而富有情趣的漫画引发兴趣,引导学生分析漫画揭示的时代特征,知道中国进入军阀割据时期;通过阅读莫理循日记,让学生感受莫理循对中国的未来感到绝望。

5.出示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的一段材料。教师讲授:民国初年的社会现状与辛亥革命所唤起的希望形成了巨大落差。

O计意图:学生认真思考并得出:共和制之所以不能实现,在于缺少一场对旧思想、旧文化的批判。引出下节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环节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