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临床医学理论

临床医学理论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08 15:54:31

临床医学理论

临床医学理论第1篇

【论文摘要】临床实习是医学生的医学教育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第一步.是培养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巩固和提高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临床知识和基本技能操作能力的关键期。医院经过实践,在实习阶段,严格临床实习生的教学与管理,不断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大连市金州区第一人民医院是二级甲等医院,是金州区的医疗中心,是大连医科大学的教学医院,是金州区的高校毕业就业见习基地。医院每年承担大连医科大学一个班的临床毕业实习任务。临床实习的教学是医学大学学习的继续,是医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前必须经过的实践过程,此阶段是医学生的医学教育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的最好途径,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第一步,是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巩固和提高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临床知识和基本技能操作的能力。对于从学院课堂走向临床实习的学生.尽管心理上有准备。但对医院的工作对象和环境,医疗流程,各项规章制度还是陌生的。如何让学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熟悉医院的流程和了解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为他们实习期间乃至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至关重要。现将医院的具体做法小结如下:

1领导重视,保障临床教学工作的顺利和实施

院领导对教学工作高度重视,分管领导明确,组织机构健全。院内成立由院长、主管副院长、科教科、护理部、医务科和各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专家组成教学领导小组及教学委员会,负责对全院教学工作的领导、管理和质量监控。教学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科教科),具体负责医院教学日常事物性工作;执行医院教学委员会的决议和工作任务;制订教学计划、教学管理及各项规章制度,合理安排院内教学活动,组织开展检查评教工作.促进教学工作任务的落实。

医院从主管领导到各带教老师,都有明确的责任,各负其责。学生上岗前,主管部门科教科,组织各有关科室,分工对学生集中进行岗前培训,使学生尽快适应医院的规章制度。科教科定期向主管院长汇报教学工作进展情况,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主管院长有针对性地做出部署,以保证临床教学工作的顺利和实施。

2严格执行教学大纲的要求,保证教学质量

2.1临床带教老师是实习生专业实践的启蒙者,他们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当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后,教师的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对于学生影响十分重要。鉴于此,医院对带教老师的挑选严格把关.高标准要求。要求带教老师以严谨的作风带教,以严格的标准要求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思想影响学生,同时以父母般的温暖关心学生,使学生在即将走上社会、服务社会时受到好的感染。因此.医院在带教老师的选择上,按照要求,经过多年考核、考查,着重选择工作能力强,有丰富临床经验,医德医风好的主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担任教学任务,科教科组织他们认真领会教学大纲的要求带教。

2.2建立监控机制,竞争上岗

老师的挑选不是一成不变的,带教过程中,科教科根据教学管理办法实施动态监控管理考核。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及时听取学生对带教老师的反应及评价,对带教老师进行监督,择优选拔优秀临床医生带教,以保证教学质量。

2.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安排教学讲座与教学查房。在教学讲座方面,医院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在教学查房方面,科教科定期组织教学查房竞赛,请大医知名教授来作点评,规范了医院的临床教学,着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这对医院临床教学有具体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培养和锻炼了一批临床教学骨干,保证了临床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结合患者具体情况为学生灌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全面发展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的观点.抓住主要矛盾分清现象与本质,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近几年,随着医疗制度的各种改革.医疗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患者就医有了很大的选择性,对医院和医生乃至诊治方案的选择有了更多的自主性.人们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因此,在日常医疗和教学活动中,医院和临床医生必须尊重患者的选择权、知情权、隐私权等一些有关权利,合理处理这些不利因素,提高法律意识,正确处理好医疗与教育的关系,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来积极开展临床教学,在临床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2007年l0月,大连医科大学出版了《实习医师临床技能与操作指导》一书。这本书的出版,使医院在规范实习医师掌握临床基本技能操作方面有了理论指导,为医院深入开展临床实践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适应临床实践教学的要求,医院在教学硬件方面购买了教学模具:中心静脉穿刺插管模型、胸腔穿刺引流模型、骨穿刺及股静脉模型、心肺复苏术模型,建立了临床技能实验室。

在临床技能实验室里,医院主讲教师充分利用情景教学法,逐渐深入开展临床实践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各教研室还根据学生轮转病房的专业,组织多形式讲座,强化学生“三基”训练,着重做好各种基本技能操作训练,使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医院还定期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联系,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与方法,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更好更有效地做好教学工作。

3严格教学管理

临床医学理论第2篇

    1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涵

    建构主义是当代欧美国家兴起的一种社会科学理论。其哲学基础可以溯源于维柯、康德、库恩、拉卡托斯等人的科学哲学理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维果茨基的语言习得理论、科学社会学理论、后现代主义关于科学的观点以及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等等。建构主义以多重视点对传统认识论进行了反思,形成了不同的建构主义流派[ 1 ] 。尽管建构主义流派纷呈,各有研究侧重,但他们对知识与学习的见解和观点几乎相同,互动互补,在国内外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具有情境性;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原有知识经验,主动对知识做出合理的解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和高级伙伴;教学的目标与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重视教学活动与主体交往;重视教学策略;重视发展性评价;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重视教学模式的建构等。

    2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常见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景、协助、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中的四大要素,研究者根据这四大要素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模式设计,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如下几种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抛锚式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 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协作学习, 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 2 ]。支架式教学。建构主义教学中建构的对象必须是完整的知识单元,并具有足够的复杂性,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把复杂的任务加以分解、设计, 为学生持续的建构提供一个类似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的概念框架,这就是所谓的支架式教学[ 3 ]。

    交互式教学。交互式教学模式的重点是协作学习,强调让学生在小组或小团体中展开学习, 通过完成集体性任务, 促进学习团队内的沟通与合作。由于不同学习个体对于知识的的建构过程及结果不尽相同, 通过这种学习资源与建构过程的共享,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从而对所掌握的知识获得更加丰富与全面的理解。

    随机访问教学。随机访问教学主张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 基于不同目的, 着眼于不同方面, 用不同方式多次加以呈现, 使学生对同一内容或问题进行多方面探索和理解, 获得多种意义的建构,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全方位理解。也就是说,随机访问教学并非对所学内容进行的简单重复, 而是对所学知识或内容意义的不断建构[ 4 ]。

    3 传统教育模式的特征与弊端

    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以认知主义理论为基本出发点,认为知识呈现为稳定、客观的封闭型层级结构,学习就是要把外在的、客观的知识转移或内化到个体身上,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上。整个教学设计过程都是围绕着教师“如何教”才能实现教学目标而展开的,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很少, 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这种“授之以鱼”的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难以满足现代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

    4 建构主义理论在医学教育模式革新中的价值及应用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在知识构建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现代医学教育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高度一致。因此,应该积极借鉴建构主义理论,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体现学生本位、重视能力培养的新型医学教学模式。

    4. 1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型教育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转变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中以教师为绝对权威,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倾听者与接受者的惯性思维,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育观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兼顾智力因素培养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既重视知识的继承和传递,又注重知识的发展和创新。

    4. 2 建设素质全面、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质上是教师创设教学情景,提出高质量问题,在教师提供的概念框架下学生围绕问题在小组协作中展开自主学习。教师成为了教学的设计者、学习的组织者以及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引导者。由此可见,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作用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对教师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高度的爱岗敬业精神。建构主义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置不同的教学情景,因此每一次教学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针对每次授课,教师都需要进行重新设计并备课,必然增加课前准备时间与精力,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足够的教学积极性与爱岗敬业精神。

    基础宽广、专业精深的金字塔形知识结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是一个主动探索、严密求证的开放式过程,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不仅对于本专业知识具有深厚的造诣,还应具有宽厚的生物及医学基础知识,在这种“宽基底、大纵深”的金字塔形专业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够从容应对开放式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不可预估的情况,帮助学生掌握医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深厚的人文素质与底蕴。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应在真实情境中学习, 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与帮助者应该具有对教学情景进行创设及“导演”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旁征博引的论证技巧、对教学现场的控制力以及幽默感等诸多非专业因素在确保情景教学顺利推进的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都对教师的人文素质与底蕴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良好的组织协调与社交沟通能力。强化团队意识,开展协同学习是建构主义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为确保学习内容的顺利完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合理、有效的小组划分与任务分配,密切调控教学现场气氛及进度,解决可能发生的各种冲突与矛盾,以上都对教师的组织协调与社交沟通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灵活运用教学资源及媒体的能力。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作为教师收集资料、创设情意、测评学习效果、反馈学习信息及交流师生感情等方面的有效辅助工具。通过多媒体的图文并茂、声音动画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丰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建构主义主张“探究性学习”,就是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主张“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是主动地进行探索,将学习过程变成学生积极参与的建构知识的过程。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的教育理念、健全的创新人格、创新教学的能力等特征。

    4. 3 优化整合医学课程体系,使基础与临床教学“一体化”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对医学生基础及临床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有的医学课程设置使基础、临床严重脱节,导致了学生学基础时不知临床为何物,学临床时又已把基础知识几乎遗忘殆尽。因此,在今后的课程设置中,应将基础、临床与实习三个阶段综合考虑,逐步实行“一体化”,即基础阶段就引入临床内容,拓展和加强基础阶段的学习,临床阶段融入基础课内容,实习期间将基础课和临床课内容适当贯穿,从而加强基础与临床的衔接和结合。但医学课程设置的优化整合工作是一项规模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医学教育各相关学科的密切配合。

    4. 4 建立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评价体系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重点在于知识的构建过程,因此对其的评价也应寓于过程之中。以抛锚式教学为例,学生解决面临真实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学习效果的直接反映,教师只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不需要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同时,建构主义教学强调学生的协作学习,因此,教学评价不仅应包括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还应包括其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以及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等综合能力的评价。因此,重视评价学生知识建构过程,运用灵活化的评价手段。采用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综合评定课程成绩;考试时机灵活化;逐渐加大课堂讨论表现、课后讨论记录、论文及病历书写等在考核成绩中所占比例,做到既考知识,更要考能力。

    4. 5 确保师资充足,采取更富弹性的教学组织形式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所倡导的情景教学,要求教师准备丰富的现实病例,需要更多的师资力量开展小班教学,传统教学模式下课程内容及学时安排的弹性较小,往往使教学过程流于形式。因此,为了满足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需要,教学管理部门应该扩充适应建构主义教学模式需要的师资力量并采取更为灵活机动的教学组织。

临床医学理论第3篇

【关键词】心理护理 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39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6-266-01

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的全过程中,护理人员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影响病人的心理活动,帮助病人在自身条件下获得得适宜的身心状态。护理本身应包括对人生理、心理的护理。在实践中要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帮助他们缓解因疾病而带来的心理压力、心理问题。使他们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情进行治疗。

1 心理护理的目的

人在患病后,由于社会角色的转变,住院后由于环境改变都会产生病人特有的心理需求和反应。护理人员在与患者交往过程中。通过良好的言语、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病人的感受认识,改变其心理状态和行为。具体就是:

1.1 解除患者对疾病地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的情绪。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 帮助患者建立医患关系,护患关系,患者之间的关系,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

通过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尽可能为病人创造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身状态。

2 心理护理的方法

心理护理首先要重视与患者的沟通。一是言语性沟通。通过谈心、说话来了解病人想些什么,有什么要求等,从而采取相应措施开导病人和帮助解决问题。二是非言语性沟通,运用表情、眼神、姿势、动作等进行交流,这样对患者的康复将起到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其次要对患者给予理解。病情会给患者带来情绪上的波动,病人顾虑多,希望能得到医护人员和亲属的理解。因此,心理护理不能仅停留于帮助解除不良心理,更重要是能够理解病人,给予心理上的支持。理解他所患的疾病是十分重要的,不能掉以轻心,需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理解他的痛苦与烦恼、顾虑,用同情心去帮助他、支持他,使其改善心境,提高信心,促进心身健康。再次要对患者进行反复的安抚:了解其内心矛盾,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消除后顾之忧。

3 心理护理的实施

在临床中心理护理要按照护理程序对病人的心理反应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护理。心理护理按照护理程序作为护理实践中的工作方法,能够保证病人得到完整、连贯、具有专人负责的管理。

3.1 估计:即收集主、客观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和列出心理护理诊断。

3.2 计划:在列出心理护理诊断或护理问题后,制定心理护理目标;根据目标作出解决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决策,即心理护理计划。

3.3 执行:即将心理护理计划的具体措施付诸实施。

3.4 评价:即检验预期效果是否过达到,列出执行措施后出现的反应;再将反应与原来制定的护护理目标进行比较、以观察是否达到要求;在评价的基础上对心理反应重新估计。

心理护理重在交谈。在交谈中注意观察病人的外观、反应情况,病人的警觉状态,并连续观察,有意识地发现是否存在否定诊断的迹象。以及执行护理措施后的效果等。同时通过交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取得病人的信任,准确掌握病情和有关护理问题及心狸反应,在交谈过程使病人对自己的病情有所了解。交谈时要注意具有合适的环境;和谐的气氛,使病人感到亲切,愿意诉说自己的痛苦和困难;护士要注意仪表,并以和蔼、诚恳的态度,同情、关怀的心情,心平气和地进行交谈。一注意谈话技巧十首先自我介绍,说明交谈的目的,让病人自己叙述,护士主要是倾听以估计病人的反应和语言表达能力。为了使病人能畅所欲言,在交谈中可给以鼓励,希望他继续叙述,同时观察病人的非语言行为。在交谈中注意对病人尊重。对沉默寡言者应多启发,对兴奋多言者不能厌烦要善于引导。

在收集主、客观资料时要了解病人疾病方面的情况,还要了解病人日常生活情况,如饮食、排泄、休息、睡眠、自理能力、爱好、认识能力,对自己疾病伪看法、应付能力、存在的思想问题,家庭角色关系,人际交往等情况。

总之,心理护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已得到普遍认可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心理护理作为现代护理模式的重要组成,应遍及临床护理实践的始终。

参考文献

[1]刘晓虹,临床心理护理指南2007

[2]陈素坤,周英 临床护理心理学教程 2007

临床医学理论第4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临床医学

现代医学理念已经逐渐完成了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2心理2社会医学模式的巨大转变,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由成为医学教育的根本要求。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权威地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忽视并束缚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则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使学习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当前,以抛锚式教学为代表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我国高教领域,尤其是医学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及应用。因此,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有利于促进我国医学教育模式革新的进程,对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极具启发意义。

1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涵

建构主义是当代欧美国家兴起的一种社会科学理论。其哲学基础可以溯源于维柯、康德、库恩、拉卡托斯等人的科学哲学理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维果茨基的语言习得理论、科学社会学理论、后现代主义关于科学的观点以及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等等。建构主义以多重视点对传统认识论进行了反思,形成了不同的建构主义流派[ 1 ] 。尽管建构主义流派纷呈,各有研究侧重,但他们对知识与学习的见解和观点几乎相同,互动互补,在国内外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具有情境性;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原有知识经验,主动对知识做出合理的解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和高级伙伴;教学的目标与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重视教学活动与主体交往;重视教学策略;重视发展性评价;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重视教学模式的建构等。

2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常见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景、协助、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中的四大要素,研究者根据这四大要素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模式设计,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如下几种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抛锚式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 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协作学习, 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 2 ]。支架式教学。建构主义教学中建构的对象必须是完整的知识单元,并具有足够的复杂性,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把复杂的任务加以分解、设计, 为学生持续的建构提供一个类似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的概念框架,这就是所谓的支架式教学[ 3 ]。

交互式教学。交互式教学模式的重点是协作学习,强调让学生在小组或小团体中展开学习, 通过完成集体性任务, 促进学习团队内的沟通与合作。由于不同学习个体对于知识的的建构过程及结果不尽相同, 通过这种学习资源与建构过程的共享,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从而对所掌握的知识获得更加丰富与全面的理解。

随机访问教学。随机访问教学主张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 基于不同目的, 着眼于不同方面, 用不同方式多次加以呈现, 使学生对同一内容或问题进行多方面探索和理解, 获得多种意义的建构,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全方位理解。也就是说,随机访问教学并非对所学内容进行的简单重复, 而是对所学知识或内容意义的不断建构[ 4 ]。

3 传统教育模式的特征与弊端

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以认知主义理论为基本出发点,认为知识呈现为稳定、客观的封闭型层级结构,学习就是要把外在的、客观的知识转移或内化到个体身上,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上。整个教学设计过程都是围绕着教师“如何教”才能实现教学目标而展开的,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很少, 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这种“授之以鱼”的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难以满足现代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 hi138\Com]

4 建构主义理论在医学教育模式革新中的价值及应用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在知识构建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现代医学教育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高度一致。因此,应该积极借鉴建构主义理论,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体现学生本位、重视能力培养的新型医学教学模式。

4. 1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型教育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转变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中以教师为绝对权威,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倾听者与接受者的惯性思维,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育观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兼顾智力因素培养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既重视知识的继承和传递,又注重知识的发展和创新。

4. 2 建设素质全面、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质上是教师创设教学情景,提出高质量问题,在教师提供的概念框架下学生围绕问题在小组协作中展开自主学习。教师成为了教学的设计者、学习的组织者以及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引导者。由此可见,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作用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对教师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高度的爱岗敬业精神。建构主义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置不同的教学情景,因此每一次教学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针对每次授课,教师都需要进行重新设计并备课,必然增加课前准备时间与精力,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足够的教学积极性与爱岗敬业精神。

基础宽广、专业精深的金字塔形知识结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是一个主动探索、严密求证的开放式过程,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不仅对于本专业知识具有深厚的造诣,还应具有宽厚的生物及医学基础知识,在这种“宽基底、大纵深”的金字塔形专业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够从容应对开放式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不可预估的情况,帮助学生掌握医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深厚的人文素质与底蕴。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应在真实情境中学习, 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与帮助者应该具有对教学情景进行创设及“导演”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旁征博引的论证技巧、对教学现场的控制力以及幽默感等诸多非专业因素在确保情景教学顺利推进的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都对教师的人文素质与底蕴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良好的组织协调与社交沟通能力。强化团队意识,开展协同学习是建构主义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为确保学习内容的顺利完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合理、有效的小组划分与任务分配,密切调控教学现场气氛及进度,解决可能发生的各种冲突与矛盾,以上都对教师的组织协调与社交沟通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灵活运用教学资源及媒体的能力。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作为教师收集资料、创设情意、测评学习效果、反馈学习信息及交流师生感情等方面的有效辅助工具。通过多媒体的图文并茂、声音动画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丰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建构主义主张“探究性学习”,就是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主张“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是主动地进行探索,将学习过程变成学生积极参与的建构知识的过程。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的教育理念、健全的创新人格、创新教学的能力等特征。

4. 3 优化整合医学课程体系,使基础与临床教学“一体化”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对医学生基础及临床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有的医学课程设置使基础、临床严重脱节,导致了学生学基础时不知临床为何物,学临床时又已把基础知识几乎遗忘殆尽。因此,在今后的课程设置中,应将基础、临床与实习三个阶段综合考虑,逐步实行“一体化”,即基础阶段就引入临床内容,拓展和加强基础阶段的学习,临床阶段融入基础课内容,实习期间将基础课和临床课内容适当贯穿,从而加强基础与临床的衔接和结合。但医学课程设置的优化整合工作是一项规模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医学教育各相关学科的密切配合。

4. 4 建立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评价体系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重点在于知识的构建过程,因此对其的评价也应寓于过程之中。以抛锚式教学为例,学生解决面临真实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学习效果的直接反映,教师只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不需要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同时,建构主义教学强调学生的协作学习,因此,教学评价不仅应包括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还应包括其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以及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等综合能力的评价。因此,重视评价学生知识建构过程,运用灵活化的评价手段。采用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综合评定课程成绩;考试时机灵活化;逐渐加大课堂讨论表现、课后讨论记录、论文及病历书写等在考核成绩中所占比例,做到既考知识,更要考能力。

4. 5 确保师资充足,采取更富弹性的教学组织形式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所倡导的情景教学,要求教师准备丰富的现实病例,需要更多的师资力量开展小班教学,传统教学模式下课程内容及学时安排的弹性较小,往往使教学过程流于形式。因此,为了满足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需要,教学管理部门应该扩充适应建构主义教学模式需要的师资力量并采取更为灵活机动的教学组织。

4. 6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提供高效的教学保障

高效的教学保障体系是实现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主动探索、严密求证的开放式教学过程的必要条件。学校应当加强教学设施和信息环境建设,加大对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实验设备及教育网络等配套硬件设施的投入,为“教”和“学”提供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信息环境和技术平台。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也不能因此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模式的作用。医学课程中的多数基础课程以及临床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学习以记忆为主,属于初级学习的范畴,而内、外、专科等一些具体疾病的学习则多属于高级学习,当前医学教学中最严重的弊端是混淆了初级学习与高级学习的区别, 将建构主义教学方法不合理地应用于初级学习的教学中,其结果是事倍功半,反而造成教学效果削弱与教学资源的浪费。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及传统教学模式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各具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所扬弃,结合应用,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 1 ]莱斯利·斯特弗,杰里·盖尔,高 文译. 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 2 ]Michael Chapman. Constructivism and the Problem of Reality[ J ]. Jour2nal ofApp 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9, 56 (1) : 31 - 43.

临床医学理论第5篇

1传统中医服法中医方药的服法包括服药时间和服药方法。服法的恰当与否,势必影响药物的疗效。清·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说:“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已认识到服药方法及时间适宜与否对临床疗效的影响,非常明确地强调了服法的重要性。古代医家对某些方剂的用法上也确有其独特之处,比如桂枝汤、十枣汤、鸡鸣散等等。但是,遗憾的是现代中医在指导患者服用方剂时,往往失却了传统的精华,绝大部分都是嘱咐患者一日一剂,早晚分服。

问题是这种一成不变的服药方法是否适合于所有病情与病人?显然,从现代药动学观点看此服药方法是有问题的!因而有必要重新审视,应用复方药动学理论,进行复方的药动学实验,获知中药及复方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而科学地确定给药方式、给药剂量、给药间隔和疗程,从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现举桂枝汤为例,张仲景《伤寒论》中桂枝汤项记载了桂枝汤的用法:桂枝去皮三两、白芍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适寒温,服一升。服己须臾,吸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病必不可除。若一服汗出病痉,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出 哈佛医学院高级访问学者不止,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恶臭等物。服法甚为详尽与周全。但现行我国高等院校《方剂学》教材囚中关于桂枝汤的服用方法却只有:水煎服,温覆取微汗的简单要求。也即按常规的一日一剂早晚分服来用。那么张仲景所推荐的服药方法是否恰当与必要?按常规的一日一剂早晚分服是否药效一样呢?有学者Ie]对此进行了研究,如服用桂枝汤后提高环境温度并辅以灌服小米粥,能增强桂枝汤的抑制病毒性肺病变和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说明“嚷热粥温覆以助药力”;的科学性。以小鼠巨噬细胞功能为指标,桂枝汤一日2剂的作用强于一日1剂,连日服的作用强于非连日服。一日总量分三次口服,每隔2.5小时,作用也明显强于一次服,证明桂枝汤宜多次分服的合理性。那么这种合理性的基础是什么?是否因为一日2剂的血药浓度高于一日1剂;连日服有利于保持血药浓度在一较高水平;一日总量分3次口服,每隔2.5小时是否因其半衰期短,分3次服用能够更好维持其有效血药浓度水平?这有待实验的验证与进一步的阐述。

2中药药动学研究对临床用药方案的指导意义用中药药物动力学参数指导中医临床用药,解决合理用药问题,计算出首剂量、维持剂量、给药间隔时间以及制定各种给药途径的用药方案等,从药物动力学的角度研究中药在体内的相互作用和中药方剂的组成原理,是提高中医临床医疗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例如对香蕾散的传统煎、服法实验研究[v]结果表明:对实验动物一次性口服给药,仅呈现短暂之退热作用,对整个发热过程的体温反映指数亡无明显影响。而连续 3次给药,能延长其退热时间,对口nU有明显的影响。说明连续而非间断给药的重要性。

赵氏阁在天麻钩藤饮对肝阳上亢证患者脑血流作用的临床药物动力学研究中证实该方具有增加大脑中动脉血液流速与降低其血管阻力的作用,并呈量效关系。而用天麻钩藤饮给药,不同效应器的量效关系各不相同,表现为在体内增加血液流速的作用维持时间较短,为6.08小时,其效量半衰期为1.72小时,而降低血管阻力作用的维持时间相对较长,为8.61小时,其效量半衰期为2.62 小时。提示临床给药须缩短间隔时间以维持有效血液浓度,即至少日服3次为宜。从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学的角度,增加服用量与次数可以尽快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并维持相对稳定的水平,有利于药效发挥而减短疗程。但任何药物都有用药量的限度,尤其是有一定毒性的药物,就得减少用量,适当延长疗程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现举一典型例子加以说明,关木通水煎剂有毒成份的表观毒代动力学研究[0J表明,关木通水煎剂中毒性成份的小鼠口服表观半衰期为31.87小时,属于较长半衰期药物,在临床用药注意可能发生的蓄积毒性,并注意用药间隔时间。为此诸如马兜铃、关木通等含马兜铃酸的中药材,若长期服用,可能造成马兜铃酸的蓄积,导致肾间质纤维化,引起肾功能衰竭等不良反应。在临床运用中就得注意疗程长短的问题。然而某患有白塞氏病的患者连续服用龙胆泻肝丸(含关木通)l5个月[l0],共服约69x180袋,最终导致肾脏损害。但如果该患者或其处方医生懂得上述关木通的毒代动力学特征的话,此类不幸事件并不是不可避免的。 3剂型的选择“汤者荡也,丸者缓也”;,说明不同的剂型对药剂的影响。各种剂型均有它的优缺点,对剂型的选择也需建立在其动力学研究的基础上。

临床医学理论第6篇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教学情境构建及协作和互动完成知识的构建,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及创新能力。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信息技术与医学临床课程的整合,利于推动医学教学方法的改进,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以及创新型优秀医学人才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医学教育;临床教学

面向新世纪,高等医学教育的核心和目标应该是培养集知识、能力、素质为一身的高质量医学人才。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是强调“教”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利于自主创新能力等优秀综合素质的培养。近年来,把学生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在教育界被广泛接受并逐渐替代以往的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核心只有一个: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因此,构建主义教学模式更适合新型现代医学人才的培养。虽然近年多媒体、网络通讯等技术的应用为临床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但如果仅简单地把先进的信息技术等作为教学媒体,则不能真正实现从“教”到“学”模式的本质转变。

1以构建主义理论指导临床课程的教学设计

1.1分析学习者和学习内容的特征.确立教学目标

建构主义的的起源可追溯至皮亚杰(J·Piaget)的儿童思维发展理论,该理论强调“同化”与“顺应”.即知识在真实任务的大环境中展现。因此,教学目标要有整体性而应避免过于抽象、逻辑化。教学目标应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学生在建构主义模式中是学习的主体、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故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后.还必须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并且全面了解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然后依据学习者和学习内容的特点才能设计出既能适合学生能力又能涵盖教学目标所定义的体系的学习任务以及准备相应的辅导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从属于意义建构这个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1.2营造学习环境、学习情境。实现知识的“意义构建”

构建主义教学理论所强调的是“情景”、“会话”、“协作”、“意义构建”(也是学习的终极目标)四大重要元素,并由此引申出“支架式”、“抛锚式”、“随机进人学习式”、“协作式”、“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教学策略,其中“情景”的创造尤为重要。“情景”指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一切信息。通过情景的营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会话、协作等系列教学活动,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意义构建,也即是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知识的规律、性质以及内在联系得到深刻理解、从而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认知结构,达到整个学习过程的终极目标,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进行建构的完整过程。

1.3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信息资源设计

通过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寻找、获取资源并判断资源在学习主题中的价值、利用度,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查找有关资料以印证答案等过程,培养临床逻辑思维能力。学生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小组讨论和协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

1.4学习效果评价以及学习强化设计

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时,应包括小组对个人的评价和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应围绕学生自主能动性、协作能力和意义构建程度进行评价,力求客观、确切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根据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的结果。针对学生设计个性化的补充、强化练习材料。这类材料和练习应经过精心挑选,既要反映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又要能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以达到加深知识意义构建效果、纠正错误观念等目的。

2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现建构主义模式在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媒体课件等应用于教学已经不少见。但如果认为把多媒体、网络等技术引入教学过程就是实现了教学模式的转变,那是错误的理念。如果还是进行着“灌输式”的教,即使多媒体课件做得再精彩.也只能是“黑板搬家”、“电灌”.达不到知识自主构建目的。建构主义模式的启发、引导、互动式教学策略,仅依靠简单应用一些多媒体课件也不可能完美实现。“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方法、人力资源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的新型教学方法.才能帮助师生设计或营造一种适宜的教学情景,最大限度发挥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优势。

以儿科临床教学为例.基础理论部分可以采用支架式教学方式,利用思维导图,将儿科学的概况统括出来,让学生先对儿科学全貌有大体的了解。并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儿科与内科的不同与相同之处。在总体分类的基础上,引入对各种疾病的认识。临床医学的实践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对各种疾病及其相关性的认识与再认识的过程.这种认识的正确与否,与将来的临床诊疗思维能否正确形成密切相关。在这个环节.可以采用抛锚式、随机、互动、探讨性等教学方式。例如婴儿肺炎,可以设计几个关键的问题节点,包括如何从临床体征和检查诊断肺炎(鉴别诊断和病原判断)一肺炎严重程度的判断一治疗选择一疗效判断一(返回)肺炎成因以及背景疾病分析一整体评估(包括诊、疗及预后)。围绕这些问题点,采取模拟病人形式(计算机程序或标准化病人模型),围绕病情营造学习情境,在引导、互动中训练病史体征采集,在强化以往诊断学中学到的知识的同时训练对病史体征真伪的判断,其中可穿插图像、视频、音频文件以示教。然后可以小组讨论形式,鼓励互相争论(课堂上或在教学平台设立论坛),让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锻炼临床思维的形成,在辩论过程中学会分辨、评价、批判“同行”的意见。这样的教学形式,特别适合教学资源不足的科目,并可把各个基础学科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不断得到知识强化,获得整体观念。而要实现这样的教学方式,则必须依赖信息技术,首先要建立信息资源库,利用文字、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等,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创作,以创造教学情景,配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模式的实现。还可以利用blackboard教学平台创立学生、教师论坛、留言板等增强互动建立题库进行自测训练,进行学习效果、教学效果评价以及开始网络课程等,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并实施远程教育。此外还可开辟一些专题.例如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临床研究设计,借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3教师要适应角色和教学作用的转变

临床医学理论第7篇

关键词:中医思维科学方法;失眠症;临床效果

中医在失眠症的治疗过程中具有治疗方式多样、疗效好、副作用小的优点[1],但在部分失眠症的治疗过程中,也会因思维方式的偏差而使治疗效果欠佳。传统的中医药物治疗、针灸治疗、心理和养生治疗等过程中都蕴含着丰富的临床思维方法[2],灵活掌握这些思维方法对于失眠症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我院收治的失眠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基于中医思维科学方法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门诊收治的失眠症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关于失眠症的诊断标准,且患者均有入睡困难、睡眠浅、容易清醒或者醒后难以入睡,甚至彻夜难眠的情况,患者常伴有头晕、头痛、多梦、健忘、心悸等主要临床症状,但经实验室检查和系统功能检查未见有异常情况出现,每周至少发生三次,持续时间在1个月以上。

排除标准:合并有原发性的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障碍、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有精神疾病患病史的患者;由外界环境或者手术、病痛等引发失眠的患者;由工作不规律导致失眠的患者;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

88例患者中,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40例;患者的年龄在19岁到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1±3.6)岁。患者的病程在一个月到3年之间。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的比较无显著差异,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温胆汤治疗,其处方组成为:茯苓15g、甘草、陈皮、炒枳实各10g、清半夏9g、竹苑6g。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组方:土茯苓30g、麦冬、百合各15g。

每天两次,一日一剂,以水煎服。治疗时间为一个月。

1.3疗效评价标准[4]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睡眠情况进行评价,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和改善情况。将患者的夜间睡眠时间达到6h以上,睡眠质量好,入睡快,睡眠深,醒后精力充沛,PSQI减分率超过75%视为痊愈;将患者睡眠时间增加3h以上,睡眠质量显著改善,睡眠深度增加,PSQI减分率超过50%视为显效;将患者的睡眠时间增加,但不及3h,睡眠质量和深度有所改善,PSQI减分率超过25%视为有效;将患者主要症状无改善的情况视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治疗一个月后,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25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总治疗有效率为95.5%;观察组痊愈2例,显效22例,有效13例,无效7例,总治疗有效率为84.1%;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P

3 讨论

中医思维指的是中医在疾病治疗过程中,通过科学方法的应用对患者的病症及相关事物进行有效分析、判断、探索疾病的本质、实施有效治疗,发现治疗规律的一个过程。中医思维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辩证思维、整体思维、象思维等多种方式。

失眠症是影响患者正常工作生活的常见疾病之一,常出现在工作生活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的中青年人群或者老年人群中,造成患者生存质量的降低。在失眠症的治疗过程中,目前仍旧以辨证思维为主。但是在古代和近现代临床医案中,也有通过象思维的应用,在难治性失眠治疗中取得意外效果的案例。

本文在温胆汤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组方的治疗方式就是运用中医辩证思维和象思维大胆尝试的一次有效探索,利用百合科中药均有昼开夜合的特性,探索出百合、麦冬、土茯苓的组方。本文的研究结果也证明了,加用中药组方麦冬、土茯苓和百合的患者无论是入睡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和效率还是日间功能都显著优于单纯使用温胆汤治疗的效果,证实了基于思维科学方法的临床研究的效果。

总之,基于中医思维科学方法在失眠症的治疗过程中加入中药组方对患者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的改善都具有显著的效果,对中医思维方法的正确认识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1]齐向华. 失眠症中医心理紊乱状态辨证论治体系的构建[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0(9):18-19.

[2]吴元洁.“取象比类”思维方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运用[J].中医药导报,2008,14(9):98-99.

临床医学理论第8篇

合理的引流过程可以提高医疗手术后续的控制和管理,从而有效的改善患者手术后的并发症控制。肝胆外科的手术治疗、护理是需要加深综合性护理过程的无菌技术控制,实现综合性引流管的切面出口,避免回流造成患者病情问题。防止引流出现扭曲或受损,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态,完善综合性护理引流观察过程控制,保证治疗过程的合理化,对临床引流治疗过程中的各个步骤系统的分析,出现颜色不清的问题,应该立即告知医生并采取合理的控制方法,完善综合性的检查,防止产生腹胀问题,造成引流管脱落等问题[2]。

2加深综合控制护理管理过程

加深医疗护理的综合治疗过程,防止引流管过程的有效控制,改善综合性肝胆疼痛,造成异位囊肿。逐步的减少引流管的引流速度,保证合理的控制过程,提高患者整体的防护意识管理,加强患者的有效沟通。提高护理的风险意识控制管理,加深安全性教育过程控制,采用合理的培训过程,完善综合性的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控制,抱枕护理人员较高的安全防范过程,实现医疗设备的有效化管理,加强具有安全性的相关因素的控制,从而保证了临床型合理护理的综合过程控制,完成肝胆护理控制,加强护理工作人员的责任感,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严格流程控制,完善护理人员的控制导管的技术应用。通过对临床医学肝胆的外科护理控制,改善肝胆患者在身心上负担,逐步完成治疗过程中的心情治疗,完成相关的临床性治疗过程,以便于医生进行安全化的治疗过程控制,保证肝胆治疗过程的成功性。对护理过程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规范控制,保证患者的病情管理,记录要保证真实性、有效性、客观性和合理准确性。实现医疗设备的有效化管理,加强具有安全性的相关因素的控制,从而保证了临床型合理护理的综合过程控制,完成肝胆护理控制,加强护理工作人员的责任感。肝胆病人的有效护理可以保证合理的医学外科技术,合理的纠正护理过程控制,实现综合性的临床护理,保证合理化的临床医学过程。提高自身的综合技术水平,优质安全化护理过程质量控制,保证最低范围的医患纠纷,防止产生误会问题,让患者更加满意与自我价值管理。逐步的转换护理的观念,完善综合性新型的操作控制,改善患者的自尊心,实现综合性的多治疗方法的合理的临床过程控制管理,保证相关手术过程的合理性,加深综合性护理过程控制,改善相关设备的应用效果,改善临床医疗护理者与患者之间的关系的有效控制[3]。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