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校网络舆情监管

高校网络舆情监管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02 15:12:02

高校网络舆情监管

高校网络舆情监管第1篇

当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系统侦查到的可能会引发舆情危机的信息时,一定要对其发帖源头、扩散范围、发展趋势、后果影响进行彻底掌握与透彻分析,判断是否应该及时跟踪,是否需要做好舆情预警的准备,这是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的关键。通过适时追踪,可以为高校决策层做出恰当的舆情处理决策提供依据,也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二、及时干预

要提升高校舆情监控水平,离不开高校管理者对于网络舆情的主动引导与有效干预。在舆情危机形成孕育阶段,高校舆情管理部门要通过正确的判断以及相应措施,及时扼杀高校网络舆情危机产生的苗头,力求将危机扼杀在摇篮中;当舆情危机爆发时,高校管理者应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各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开展有针对性的舆论引导,在最短时间内澄清事实真相,最大限度消除负面影响。

三、高校网络舆情监控途径

(一)完善制度保障

各高校应该依据我国加强网络监控的相关规章制度,积极探索建立符合高校实际的网络舆情监控领导制度、队伍建设制度、舆情应急处置制度、组织保障制度等,探索建立“学校统一指挥、部门协调联动、师生全员参与、实时全面监控、快速处置得力”的网络舆情监控长效机制。

(二)加强队伍建设

1.组建专业舆情监控队伍。成立高校党委领导下网络舆情监控中心,组建一支以宣传部门骨干、网络专业技术人员、辅导员、班主任、团学干部为主的立场坚定、经验丰富、技能熟练、数量充足的网络政工队伍,从事网络舆情信息日常监控及舆情爆发时的应急处理工作。2.建立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通过高校新闻发言人,针对相关舆情信息,及时辟谣信息,及时澄清事实真相,提高高校日常工作的透明度。3.培养意见领袖。充分发挥高校大学生精英的主观能动性,有针对地培养一批活跃在各网络平台的“又红又专”的意见领袖,通过他们倡导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舆论走向。

(三)倡导网络道德

高校既要注重网络舆情的线上实时监控,更要注重在现实生活中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教育培养,增强大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切实提升网络道德修养,引导他们在日常网络生活中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切实规范自身的网络行为,这是预防高校舆情危机发生的根本举措。

(四)提升硬件水平

高校网络舆情监管第2篇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网络文化安全;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05-010-03

一、网络的发展与校园网络文化安全隐患

(一)网络的发展与网络舆情的产生

21世纪是人类走向信息社会的世纪,是网络的时代。当前计算机正朝着智能化、网络化等方向发展,计算机本身的性能越来越优越,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计算机已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计算机网络作为现代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它不仅带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而且正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然而,任何新事物必然要经过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网络也是一样,它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如何把网上大量的信息转换为人们生活中的最有用的资源,将网络发展的优势最大化、将其潜在的弊端最小化,已成为计算科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随着网络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舆情越来越多地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所谓网络舆情即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网络舆情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BBS、博客、聚合新闻(RSS)等途径。网络舆情形成迅速、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对社会影响巨大。

(二)校园网络文化安全隐患的存在

网络这把“双刃剑”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捷的同时,也对我国政治、文化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如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成为各种政治势力和宗教组织进行宣传、炒作的阵地和手段,成为进行颠覆破坏活动与文化、意识形态渗透活动的重要工具;违法、犯罪嫌疑人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互连性、开放性和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特点,实施网络欺诈、网络、网络色情等违法犯罪活动;全球许多地区和城市先后发生网络热点与敏感问题炒作事件、网络和网络突发性事件等,都与网络舆情恶意炒作、煽动、勾连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高校校园中,大学生群体的思维和情感都较为活跃,在网络舆论中则表现出较其他群体更为活跃的思维、更为开放的言论和更为张扬的意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尚未成熟的思维和意识往往容易受到各种言论的影响和鼓动,严重影响学生价值观等方面的形成,同时也为校园网络文化安全埋下隐患。

二、网络舆情对校园网络文化安全的影响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

大学生利用校园网络平台获取信息、表达意见、发泄情绪等,构成了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并形成了具有大学生群体特征的高校网络舆论行为。高校网络舆情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决定了校园网络舆情和一般网络舆情一样具有直接性、突发性、偏差性等特征,大学生作为网络舆情的主体与一般网络舆情主体共同存在身份的不确定性、隐蔽性和聚众性。除共性之外,高校网络舆情主体身份的特殊性体现在大学生自身年龄、心理、思维特征以及社会角色上,使他们在舆论中的情绪、态度和意见表达上呈现出特有的方式,因此,高校校园内的网络舆情还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群体性:体现在高校大学生年龄相仿、观念相近、涉世不深、容易冲动,遇到敏感性话题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形成群体性意见。二是主观性: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价值观念还有待完善,理想化要求较高,对事物的认识主观冲动,缺乏客观理性的分析,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最易受到别有用心之人的利用与煽动。

(二)高校网络舆情与校园网络文化安全的关系

1.校园网络舆情对校园网络文化安全的正面影响

(1)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舆情有助于校园网络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尤其是在重大的新闻事件和突发事件的报道过程中,网络体现出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网络信息的多源化及快捷方便使得学生在网络这样一个自由的平台上及时参与互动、发表意见,不仅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缓解学生的学习与就业压力,而且开放性的网络资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打破了人们交往的时空限制。(2)网络舆情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网络良好的舆论动向可以引导学生对于热点问题的良性互动,通过网络平台无形中构建和谐校园,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3)网络是学生认识世界,了解新鲜事物的最便捷方式,学生通过网络参与社会生活、了解前沿信息,通过网络舆情进行事态分析,不仅培养了学生思考能力,而且促使学生在思维方式上能够紧跟时代步伐,认识国家发展态势。

2.校园网络舆情对校园网络文化安全的负面影响

校园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网络舆情在为高校的校园文化带来正面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网络中的负面言论、损害国家安全稳定的虚假信息以及别有用心之人的恶意煽动与引导成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安全,尤其国家安全、社会进步的最大隐患。现在的大学生普遍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思想开放、大胆前卫,民族文化意识淡薄,最容易被虚假信息和言论所左右,因个人意志的不坚定而成为受他人摆布的替罪羊。(2)大学生思想不成熟,办事没经验,往往容易通过网络,尤其是在各种舆情的诱导下,发表错误言论,作出错误决定,侵犯他人隐私,违反国家法律。(3)网络舆论中的负面信息对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和道德伦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最主要的冲击对象即为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人。当传统的教育理念与开放式网络言论交织在一起时,青年人的价值体系与伦理道德观念交织在一起,为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带来了巨大的障碍。(4)大学生将大部分时间用于人机交流容易导致学生性格趋向偏差,产生孤独压抑的心理状况,尤其是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较差的学生,沉迷于网络生活更加不利于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三、网络舆情影响下的校园网络文化安全问题的形成原因

(一)网络发展的高效性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国外各种文化思想的冲击。然而,当21世纪人类社会步入网络化时代之后,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络的出现和急速扩张,又一次引发了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网络迅速普及,人们的民主意识越来越强烈,大家更倾向于通过虚拟的网络发表观念、吐露心声、抒感。但是,网络作为一

新兴媒体,其更新发展速度之快是其他新事物无法比拟的,这就使得人们对它的管理、控制、监察力度并未随之发展而完善,尤其是现实生活中的违法现象、道德问题,更容易在网络舆论中引发争议。对于高校而言,校园网络文化安全在网络舆情的影响下存在潜在的威胁。

(二)校园网络舆情的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就是指事先不能准确知道某个事件或某种决策的结果,即只要事件或决策的可能结果不止一种,就会产生不确定性。不确定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不同的影响,甚至可能影响到一次活动的成败。网络的匿名性、虚拟性、随意性等特征决定了校园网络舆情的不确定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得重大事件、热点事件、突发事件、敏感事件通过网络舆论广泛地释放出来,其中负面情绪的影响力也随之而迅速蔓延,势必成为校园网络文化安全的重大隐患。

(三)校园网络舆情主体的特殊性

校园网络空间的主体是青年大学生,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年纪轻、阅历少、自控能力弱、抵御诱惑的能力差,他们崇尚自由、思想单纯,考虑问题理想化。这些特征充分说明了校园网络的参与者是一个特殊的、备受关注的群体,青年大学生的成长过程、思想状况与国家的发展和富强息息相关。但是,开放的网络资源往往会让大学生群体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生活中迷失方向,我们不能像历史中的闭关锁国那样将网络驱逐在外,因此,如何引导青年大学生发挥校园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维护校园网络文化安全,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将是我们开展学生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四、基于校园网络文化安全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

同志在2007年1月23日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讲求引导艺术,积极运用新技术,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因此,高度重视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管理,健全管理机制,努力打造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维护校园网络文化安全,使互联网成为高校传播先进文化与思想的有效平台、促进大学生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网络舆情信息来源广泛,随意性很强,难以实时监控,难以进行识别和辨别,难以找到突破点,借助于舆情监测系统,自动采集网络媒体的网络新闻是高校进行网络舆情监测的最有效措施之一。通过监测系统的网络信息采集、网络信息智能处理,可以快捷有效地进行信息抽取、自动分类、自动聚类、话题探测和追踪,开展分析研判,形成对网络舆情信息自动监测和分析。如中国人民大学于2010年自主开发完成了中国人民大学网络舆情监控系统,覆盖互联网上5个代表性论坛(强国社区、新浪论坛、凤凰网论坛、猫扑网、天涯社区)的29个板块(可根据需求扩展),3000多个新闻媒体,数十万个博客;南京大学网络传播研究中心与国内知名定向搜索与网络监控技术供应商谷尼国际软件有限公司合作建立网络舆情研究单位。然而,国内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的应用多数停留在科学研究阶段,由于购置成本高等原因,目前将其应用于校园网络文化安全维护方面的高校并不多。因此,高校在加强校园数字化建设的同时,应重视通过采用网络舆情监控系统有效地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的管理。

(二)网络法律法规的完善与普及

我国信息网络的物理基础较为薄弱,管理与技术手段的实施还不尽完善,加上公共网络信息安全的意识和管理者观念相对落后,信息网络安全的防护能力和水平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完善的网络法律法规是维护网络文化安全的最有效措施,只有通过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法律规章制度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网络文化的和谐发展与构建。我们是一个法治国家,加强网络舆情的管理,同样要做到有法可依,网络舆情的监管法律亟待完善。与此同时,在高校校园中要加强对互联网的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的宣传教育,普及互联网法律知识,为互联网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三)高校信息安全监管及舆情引导队伍的建立

网络舆情监控系统是辅助工具,国家网络法律法规是保障,除此之外,一支过硬的监督、管理与引导队伍及相关机构建设是对校园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管与引导的重要保证。这支队伍包含两个职能:一是监督与管理,二是引导。监管队伍应由高校网络中心选拔专职计算机与网络知识过硬的专业人士来担任,这支队伍要求思想可靠、责任心强、技术扎实,能够及时捕捉网上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提炼,及时报送处理舆情。同时这支队伍要求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够开发和应用科技产品,从技术上提升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有效性;引导队伍应由思想政治过硬的学校宣传、管理干部担任,这支队伍既要开展网络舆论引导相关政策研究和舆情研判,也要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网络舆论引导的工作规律,只有积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在引导中做到有理有据、游刃有余,使网络舆论引导尽快取得成效,为危机事件的圆满处理奠定坚实的舆论基础。

(四)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预案的构建

高校校园网络中的学生个体信息如果得不到重视及妥善解决,容易使个体信息发展为群体信息,因此,维护校园网络文化安全需要构建网络舆情引导的工作预案。网络舆情引导的工作预案即通过对网上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判断,增强准确把握师生思想动态的能力,预测发展趋势,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前瞻性,避免的发生。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工作要求制定周密的应对网络舆情的预案,做好预案的实战演练,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实战性、严密性、可操作性和高效性,并在日常校园网络舆情管理中反复修改,常备不懈,防患未然,为可能发生的网络监控舆情走向做好充分的准备。

(五)网络舆情表达渠道的开设

网络既为现今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困难,也为其提供了重要平台,充分发挥这一平台的互动性是调动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主观能动性的基础。网络舆论事件数量猛增,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社会紧张度正在上升,疏通民意表达的多元化渠道,不失为进行舆情监管的最佳方案,也是应对网络舆论事件的最紧迫要求。高校可以通过加强主流舆论的引导力量,树立宣传正面典型,营造出一种学习先进、弘扬正气的舆论氛围,畅通民情、民意反映渠道,使大家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愿。例如,通过开设领导与学生、辅导员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多方网上对话,既可以让学校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又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和谐健康发展,实现对大学生的群体教育,扩大宣传教育对象的广度,深化教育效果,维护了校园网络的安全稳定。

参考文献:

[1]曾润喜.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18).79-82.

[2][4]范立国,王红斌.网络虚拟社会的现实化管理问题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36 40.

[3]任海.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特点及引导策略[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134-136.

高校网络舆情监管第3篇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舆情监测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Network Public Opinion Monitoring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I Zhonghua

(School Of Science, 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Hebei 066004)

Abstract As a new carrier and the new fiel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networ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rought new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lack of effective bind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ce control and regulation in students' political thought the plight of dynamic network public opinion monitoring system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a basic purpose, to make the effect and efficienc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ake the methods and way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undamental change.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twork public opinion monitor; higher education

网络时代扩大了舆情的活动空间,丰富了舆情活动的内涵。网络舆情指的是网络中大部分网民关于特定问题的政治思想态度的总和。这些特定问题包括与己利益有关的热点或者焦点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带有一定倾向性。

网络舆情是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它具有传播形式的特殊性,传播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等特点,这使得它深受广大网民的喜爱,尤其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喜爱,如何对网络舆情加强管理和监测,充分利用并挖掘网络舆情中关键信息,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有重要意义。网络舆情监测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首先应该弄清网络舆情监测的含义。

1 网络舆情监测的含义

网络舆情监测指的是在网络中使用计算机系统软件和周边技术对网络中相关舆情,特别是负面的网络舆情来进行预测、控制和监管,随时掌控网络中相关舆情的趋势、导向和特点。通过网络舆情监测能够及时掌握有害于社会和国家稳定的舆情,通过及时向理管部门反映,使得管理部门快速地推出针对性对策,进而有效地解决网络舆情的危机。

网络舆情监测分为三个部分,即监测、预测和应对。在监测环节中,有关系统和人员密切关注网络舆情中的价值观、走向及内容等方面,并把监测情况及时提交到相关部门。在预警环节中,对信息进行归纳及判断,对那些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可能造成大范围影响的网络舆情进行筛选,针对可能发生的舆情走向准备各种应对方法。在应对环节中,当网络舆情发展为现实中的网络舆论危机事件后,相关部门应该采取具体行动来化解危机并清除不良的影响。网络舆情监测的三个部分的有机结合,组成了网络舆情的联动应急机制。

2 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网络舆情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中的影响日渐深入和广泛,作为网络中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大学生是高校的思想政治重点工作对象,所以,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会受到网络舆情的影响。高校发展成为网络活动人数密集、信息化程度较高的重要场所。

网络是大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对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很大影响。因此大学生成了对一些社会现实、社会现象反应最为敏感和激烈的群体之一。大学生由于自身社会经验的缺乏、知识积累的不足、情感相对活跃、思维严密性不足并且易受他人过激或错误言论的错误引导等特点,把高校变成了舆论的主要发源地及扩散地。同时,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便捷性等特征,恰恰又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理想舆情平台。作为社会舆情新领域的高校网络舆情成了影响大学生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一个重要因素。它作为高校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社会现象,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园文化的建设乃至和谐校园的建设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3 基于网络舆情监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网络舆情监测是监测及管理高校大学生舆情的有力工具,同时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以网络舆情的监测作为基础的决策管理支持系统可以把网络中舆情监测报告中的回馈建议按危机事件发生的时间划分成预警分析、危机分析和常态管理三种类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相应地构建预警、应急和常态管理机制。

3.1 预警机制

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建立在对网络舆情的分析基础上,它具有灵活、准确等特点。这一机制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功能和作用:首先,它以网络为搭建平台,通过对校园中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分析和调查,为学校的相关领导及从事思想政治人员全面倾听大学生的真实想法提供途径。其次,为了在出现相关问题时,使得各级管理者能思想统一、反应迅速、部署到位、职责明确及制定相对完善的学校网舆情监测制度,有必要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义务和权利通过制度化和程序化的方式确定下来。

决策者在对预警报告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其性质进行判断,然后视情况在网络上组织相关工作者进行舆情的管理和引导,另外还需要在网络以外开展工作来促使问题圆满迅速解决,进而维护高校的和谐与稳定。

3.2 应急机制

一个焦点事件或网络人物,由于网络的迅猛传播速度,可以在短时间内被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民所获知。同理,在校园这样一个不大的空间范围内,一些突发事件可能会在没有丝毫征兆的情况下被某些偶然的因素所触动,之后借助校园网络得到迅速的传播,从而给高校正常的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和挑战。在面对一些突发的危机事件时,高校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应该不慌不忙,冷静地发掘事件真相,同时,面对错综复杂、种类繁多的网络舆情,能够及时、准确地判断其中的理性的以及非理性集体意识。充分利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迅速制定应急方案,生活和学习上给予学生支持和帮助,思想上给予学生安抚和指导。

3.3 常态管理

日常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网络中舆情监测和分析基础上,在现实和网络两类空间展开。通过对舆情的管理和监测,同时借助于网络的优势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高校中负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和决策人员应该把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分析平台提升为洞察学生意愿诉求和决策执行情况及效果的主要渠道,并根据它来提升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决策的科学性及民主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在高校的网络中占据一个舆论宣传的阵地,应该充分地利用新兴的传播媒介,比如论坛、信箱和博客等,同时为辅导员和相关领导开通公开信箱,构建思想政治的宣传网站等。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借助网络媒体的新形式开辟新的教育渠道,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建立长期高效的沟通机制。在某种程度和范围上这些新兴媒体形式改变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形式,并将积极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

高校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意义重大,一方面,为高校的思想政教育者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另一方面,它又为学生感情的表达、思想的诉求以及困难求助等提供了有效的渠道和窗口,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提供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及方法的途径和契机,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率。

本文系燕山大学2011年度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一般课题“基于网络舆情监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张再兴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 马海兵.网络舆情及其分析技术[N].光明日报,2007-01-30.

[3] 刘书林,陈立思.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4] 刘燕,刘颖.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及管理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9(4).

高校网络舆情监管第4篇

【关键词】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微时代”的发展,网络舆情在社会上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日益明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也愈发显著。本文通过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梳理和探讨,总结和指出网络舆情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策略,进一步加深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科学认识和发展指导,培养大学生自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网络化为大学生架起丰富的网络知识体系,同时也对他们的网络使用控制力、网络文化辨别力、网络道德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舆情的互动交流利于大学生的思想表达和意见阐述。但是多元化的网络舆情难免充斥着消极言语和不满情绪,从而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错位,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校园网络舆情信息更新慢;在舆情引导方面没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容易引发舆情危机。当前我国高校网络舆情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发展滞后,对大学生缺乏约束力

一方面,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人才稀缺。高校舆情管理团队中缺乏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心理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综合知识的有经验精英人才。另一方面,高校管理手段滞后、管理方法老套,缺乏安全保障的校园有害信息过滤系统和强制有效的网络监控系统,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言行容易因缺少必要的行政及法律监控的约束,丧失伦理道德自律控制性。

(二)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平台管理不到位,对大学生缺乏吸引

高校的网络舆情信息平台的、引导与监管还处于一个相对滞后的阶段,信息量少、更新不及时,无法满足大学生获取第一手即时信息,致使大学生将获取信息的渠道引向他处。

(三)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不够充分,对大学生缺乏指引力

其一,网络舆情的引导人员对思想政治理论认识不深,面对复杂的西方思潮,容易产生错误认识,进而宣传错误的西方价值观,诱导大学生走向歧途。其二,舆情的引导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运用不当,没有灵活、充分运用灌输法、因材施教法等方法,缺乏运用“创新思想政治的网络载体”方法来促进大学生对教育信息的感知与接受。

(四)大学生心智不够成熟,对高校网络舆情缺乏辨别力

大学生心智尚未成型,缺乏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判断标准,容易陷入切身利益相关的“自我”当中,引发系列的同理心和共鸣。盲目的感性认知混淆了网络事件的是非、真假、偏全,对于网络认识有失偏颇,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

二、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在“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都展示了互联网时代的印记。高校网络舆情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载体,也优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方式和手段,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深刻性、广泛性和渗透性。

(二)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1.大学生还未形成足够成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对有关网络事件的舆情真伪缺乏清晰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不良的高校网络舆情使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受到冲击,扭曲大学生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甚至是诱发大学生丧失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2.网络的匿名性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管不力,使得大学生放松了对自我道德的管束,引发了系列的网络道德伦理新问题,如道德意识弱化、道德情感冷漠、道德行为失范等。

3.网络传播媒介形成的网络舆情负面作用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起着巨大的阻碍作用。沉迷于虚拟交往世界的大学生,不仅有交际障碍,还容易受到虚拟世界的违法犯罪舆论的蛊惑,变得冷漠自私。

因此,高校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应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政府部门及高校的积极关注。

三、对高校大学生的网络舆情引导策略

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充满了挑战,我们要积极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改革,提高其时效性。

(一)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主体队伍建设

1.成立高校网络舆情领导小组和危机管理小组,通过分工明确的分层责任制负责对日常校园的网络舆情进行监督,对师生的网络言行做出有效的规范;对校园网络舆情进行系统分析,做好预警和公关工作。

2.打造一支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信息技术能力突出的网络信息管理员队伍,负责处理谣言、恶意灌水、攻击诽谤、歪曲消息等过激行为,确保高校网络的正常运行。进一步发挥网上评论员队伍的重要作用,做到主动思想健康的贴文,引导舆情的正确方向,及时回帖;对于消极因素迅速回应,管疏结合,引导学生冷静思考、理智看待问题。

3.建立专业过硬的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教师队伍

(二)加强高校网络舆情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建设

高校要更加注重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网络安全教育、网络心理教育,重视大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和谐人格的形成。

(三)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环境建设

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社会舆情环境建设、法律法规环境建设、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良好的舆论环境能使大学生避免受网络校级、偏颇的影响,引导大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四、结语

网络舆情已走入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要注重高校网络舆情的现实价值,切实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工作,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主体队伍建设、客体教育建设、环境建设,不断优化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和科学化的工作方法,营造和谐的高校网络舆情环境。

参考文献:

高校网络舆情监管第5篇

Key words :Micro Blog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University Monitor Guide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5-0116-02

引言

世界是个大的竞技场,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的较量,是人才的比拼,是信息的争夺。和平和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大部分国家早已不再为争一块地,一桶油而大动干戈,毕竟这很失风度。硝烟滚滚的明争已经悄无声息的演化成暗斗,争夺的不是土地,不是资源,而是科技,是技术,是高精尖的新兴产业。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微博的出现,并快速席卷全球,吸引全世界人的目光。微博如一条透明的“围脖”,围住了地球的颈部,她正以一种新面貌给世人惊喜,同时,微博环境下的网络舆情也如潘多拉的盒子,带来了快乐也带来了烦扰。尤其高校网络舆情,该如何监测和引导的确极为重要。对此问题,我想以一个在校的大学生的角度,切身处地的对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提出自己的粗鄙之见,并以此文抛砖引玉,希望可以为研究该领域的学者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一、微博下的网络舆情在高校碰撞的火花

1.微博的前世今生

微博简称微型博客,又称迷你博客,英文称为Micro Blog。这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微博是由美国人埃文?威廉姆斯于2006年创办,埃文不仅做出微博产品,还推出多样化的微博服务,微博用户能够随时随地登陆,并“文字”“图文结合”或“音频、视频”等信息,并可以实现朋友圈即时分享,方便快捷。一般而言,当下主流微博平台将每条信息的文字数量限制在 140个字符之内,也正是因为微博“短、灵、快”的特点大大降低了信息传递的成本,所以更加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微博服务于 2007 年进入中国,但国内微博真正迎来春天是在2010 年,随着四大门户网站微博的设立,各种类型的微博在中国的互联网上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注册用户数和信息数量不断攀升,2010年也被称作是“微博元年”。

相比其他网络传播媒体的“老朋友”,微博具有自己的“长板”。快捷性,是传统媒体传播速度无法比拟的,它使信息呈现爆炸式的几何速度增长;包容性,随着微博的发展,更多原创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网络上;随意性,用户只要注册一个微博账户,就可以随时随地以任何话题发表的评论,或只言片语或长篇大论。

2.国内外高校为主战场的网络舆情现状

舆情,简言之舆论情况也。舆情一词最早出现于《旧唐书》,唐昭宗在乾宁四年(897 年)的一封诏书“朕采于群议,询彼舆情,有翼小康,遂登大用……”。在《四库全书》这部贯穿先秦到清代前期的典籍中,“舆情”一词共出现了一千一百余次。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有现象,舆论是人们对事物的价值判断与个人态度的一种表达。

国内网络舆情监测工作还处于萌芽阶段,相关的理论研究才刚刚开始。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与普及应用,极大地拓展了舆论空间。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 CNNIC)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从网民的年龄结构看,目前年龄在30岁以下的网民所占比例为 58.2%,从网民的学历结构看,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网民所占比例为22.4%。由此观之,我国网民结构呈年轻化,高校网民的数量不容忽视。因此高校网络舆情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国外舆情研究始于19世纪,主要是西方的民意研究。而高校舆情管理作为高校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分支始于20世纪60年代。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高校网网络舆情也被政府视为管理的重中之重,国外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引导主要体现在技术和实际操作的层面,通常包括鼓励引导用户,增强网民责任感;加强网络舆论的立法规范,辅之技术监管。

二、微博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监管与引导的特点和功能

1.高校网络舆情花开五朵,特点大不同

第一朵,率直随意。大学生可以在高校网络平台随意发表评论观点、共享资源,也可以通过手机短信、QQ、Email等传递信息、沟通交流。当然微博、贴吧、论坛等也是互动交流的重要场所。

第二朵,内隐外显。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自由表达观点,因为网络匿名的特点,网络信息者不用署名,使得网民可以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外显性也是网络舆情的另一大特点,内隐和外显看似矛盾,实则不然,匿名的话题一旦传播,就会引起广泛的热议。

第三朵,缤纷多彩。高校网络舆情涉及的话题不仅包括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事件,也包括国内外最新新闻,以及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其传播的渠道也样式繁多,如微博互动,QQ聊天、新闻跟帖、BBS讨论等,各高校论坛讨论的主题十分广泛,涵盖了包括学习、工作、生活、娱乐、情感等方方面面,这也吸引了广大师生跟帖留言,积极表达言论、发表意见。

第四朵,排山倒海。高校网络舆情突发性强,往往发现时,通常已经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其传播速度之快,波及范围之广,难以预测,有如排山倒海之势。

第五朵,张弛有度。微博使用者有说的自由也有不说的权利,既可以在论坛、QQ、MSN大放厥词,也可以控制并收敛自己的言语,这种张弛有度,体现了网络舆情的收放自如,既具有开放性又有可控性。

2.高校网络舆情的四大功能

校网络舆情发挥着灯塔的指引作用、绳索的捆绑作用、树洞的倾听作用和信鸽的传话作用四大功能。

高校网络舆情具有灯塔的指引的作用,高校网络舆情反映的是大学生对热点话题的关注程度及对发展态势的敏感度,能够较为真实的体现大学生的思想动态。高校网络舆情如同灯塔,指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使之能够准确把握高校学生的内心情绪和思想波动,进而进行引导和教育,掌握网络舆情引导的主动权。绳索的捆绑作用是指将高校师生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和他们对相同或不同事物的看法融合在一起,像用绳索捆绑一样,集中解决,高效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和调控,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将问题扼杀在摇篮里。高校网络舆情还具有树洞的倾听作用,如今大学生多如牛毛,已经成为廉价的劳动力,面临学习、就业、情感的压力,大学生跳楼自杀的悲剧频繁发生。高校网络平台扮演着倾听者的角色,如同树洞,收纳烦恼和忧愁,是大学生随意宣泄情感的地方。信鸽的传话作用的功能是指大学生可以借助各种途径发出自己的呼声,高校校园网络是信鸽,为大学生传话,希望能够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大学生借助校博客、微博、帖吧等发表言论、宣泄自己情绪、表达自身的诉求,这对于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改进工作、使其提高效率、加强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高校网络舆情监测和引导要知难而进

1.舆情监测的必要性

舆情监测古已有之,古语云:君为舟,民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足以看出人民的重要性,民意就是君意的重要来源,纵观历史,自古君王哪个不是得民心者得天下。民意是舆情的外壳,舆情是民意的体现。齐国君王曾下令重赏进谏之人,最后,燕、赵、韩、魏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被传为千古佳话。舆情即是忠言逆耳的良药,有时也是肆意蔓延的谣言,因此,舆情监测工作应引起足够重视。如果舆论在较大范围内传播开,就会形成社会思潮,好的舆情会推动社会的发展,消极的舆情会阻碍历史的进步还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的政治选举中,舆情是都政治走向的“风向标”;是领导者的最有效的筹码;更是一个国家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舆情监测的重要性不容小觑,简言之,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舆情体现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即修身;体现一个家庭对政治的关注,即齐家;反映一个领导人的是否得民心,是否能为人民群众代言,即治国;体现在外交上对待国内外政治言论的不卑不亢,并能够身处乱世而明哲保身,即平天下。

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网络空间是片大林子,其宽松的环境使得道德和法律约束力下降,往往难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起来难度很大。上网人群良莠不齐,又普遍缺乏自律意识,很多人,往往易被不法分子利用,传播恶意言论,殊不知:祸不不仅从口出也从“网”出。因此,引导和形成有利于社会稳定的网络舆情,构建安定,有序,和谐的社会,是社会安全的迫切需要,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

2.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之“行路难”

第一是舆情自身带来的困难。高校网络舆情涉及面广泛、内容复杂、并且其突发性强,传播迅速。往往使高校管理者难以预测,即便深入了解掌握了高校网络舆情的具体内容,也经常是亡羊补牢,其已经形成溃堤之势。只有能够提前感知,预防为主才能从源头解决问题。

困难之二是舆情主题的特点。大学生群体相对于普通人群其文化水平相对较高,且正值青春年少,思维活跃,由于生活空间较为集中,他们思考问题方式往往具有相似性和从众性。毛主席曾经说过;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因此,大学生是舆论传播的活跃分子,任何言论都极易被发展为舆情。又因为大学生群体缺乏社会经历,思考问题片面,盲目从众,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三是舆情管理技术尚还稚嫩,需要进一步完善。虽然网络技术发展取得了突出进步,但仍不可放松警惕,网络匿名性使舆论的来源难以追踪;网络使用的复杂性又使得网络舆情的信息不易挖掘。网络管理者要从大量的的网络信息中及时识别、发现舆情,如同大海捞针,难度很大。因此,需要信息监测技术和信息分析技术的支持也依赖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四、微博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监管与引导的锦囊妙计

1.专业化的“巡逻小组”

要落实好监控小组的专业培训 ,构建一支给力的监管队伍,服务于学校领导和广大师生,为信息传递搭建桥梁,组建一支以班主任,辅导员、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团干部为主的网络“巡逻小组”,辅之以物质和精神上的鼓励。这支队伍需要思想上进,爱岗敬业,知识储备强并愿意从事网络舆情监测相关工作,能够根据热点问题主动发帖,积极引导网上舆论朝正确方向,能敏锐的察觉问题,并对网络舆论中突出的矛盾,及时上报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而且能够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为引导网络舆情献言献策,为维护网络秩序贡献力量。

2.优秀的“弄潮儿”

网络舆情是社情民意的大潮中最活跃最尖锐的“浪花”,它反映的只是一部分民意,不代表全民立场。当网络上出现海量的舆论信息时,一般公众往往会无所适从,这就需要有人站出来,带领大家走出盲区。优秀的“弄潮儿”可以站在舆情的浪尖上勇敢战斗,成为群众的领袖。拉扎斯菲尔德在他的“二级传播”理论中阐述道,在舆情传播的过程中,常常只有少数人是消息和影响的重要来源,他们比常人有更多机会接触媒体,因此更加留心媒体信息的走向,对相关事情自然了解更多,他们总能敏锐察觉舆情的动态,并能影响普通人,这些人就是舆论带头人。培养论坛的“舆论领导”,利用这些带头人来引导网上舆,这与电视明星代言广告有异曲同工之妙。高校可以培养优秀的带头者,通过他们的魅力影响舆论走向,从而形成顺应历史潮流的舆情导向。

3.公开透明的“大喇叭”

当今社会信息不透明、不公开被认为“有猫腻”。由此可见,“谣言止于智者、谣言止于公开”。按照信息透明公开原则,高校可设“大喇叭”,以新闻发言人传递信息,让信息制度及时、有效、公开、透明。通过这些新闻发言人,广大师生及时了解真相。通过及时准确辟谣消息,把公众关心的、突发的公共事件的应急方案和预警信息通过手机和网络等多种方式及时、快捷地告知公众。不从而有效地控制局面,安定民心。同时,高校也应在最大程度上争取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支持,发挥传统媒体的力量,树立学校公信力。这样做,不仅保障了公众的权利,也避免恶意的舆论的蔓延。可以调动师生积极型,得到更广泛的支持。

4.地方和学校“手拉手”

为打击新型的网络舆情的犯罪行为,高校应积极与地方政府和媒体单位、以及公安部门、还有网络管理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切实可行的“手拉手”联动机制,加强彼此信息的沟通,关注并强化舆情的引导职能,维护高校的网络安全与并与稳定。一旦发现网络舆论的恶意信息,及时通过公安部门协调网络管理单位,通过技术手段对 IP 地址进行准确的监测,跟踪并引导主题帖,如果必要时,可以进行删贴封杀。

5.有效的“过滤器”

高校网络舆情是大学生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途径之一,正因为如此,高校应建立多方位、多层面信息收集机制与处理机制,努力把问题扼杀在萌芽、消灭在基层。并对不恰当的要求,或在短时间内难以攻克的问题,耐心做好思想工作。同时,高校应敢于通过网络渠道,直面舆论问题、勇于担当、办事高效。并结合实际在网络环境下,加强对网上论坛信息的筛选过滤,建设校务公开,信息审查合格的网络平台,使学校领导和师生在网上互动交流畅通无阻,能及时关注学校的热点新闻,有效帮解决师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6.网络教育的“万花筒”

高校应该以知名的专家为主体,积极举办网上、网下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网络专题讲座、建立品牌论坛和开展其他网络教育宣传活动,使高校网络平台扮演着宣传科学理论、传播网络文化、弘扬大学精神的重要角色,这些都使得网络舆情在宣传教育的“万花筒”下茁壮成长。同时,创建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专题的网页,使高校网络平台成为传播先进文化、教育和引导大学生“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健康成长。加强网络法制知识的宣传教育的扫盲运动,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运用法律知识来规范大学生网络使用,对不良信息说“不”,可以减轻直至消灭网络的不良影响。

高校网络舆情监管第6篇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收集与分析方式

对于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可以分为校园网络的舆情信息和校外网络的舆情信息收集两方面。校外网络由于各种社会性论坛较多,而且大多都是匿名登录,比较实用的方式是通过话题的监控来实现校外网络舆情的监控。对于校园网络而言,由于掌握的注册信息比较丰富,可以掌握到学生的真实姓名、性别、年龄、班级、民族、籍贯、等信息。本文所探讨的舆情信息收集方式主要是指校园网络的舆情信息收集。高校校园网络舆情可以分为一般舆情和敏感舆情两类。一般舆情包括师生的学术研究、社团活动、日常工作、学习等方面的信息,这类信息一般都是高校师生工作和学习情况的常态反映。这部分的网络舆情统计主要通过包括学术讲座频度、学术论坛的讨论贴子的数量与讨论深度、社团活动的种类与参与人数、人均用于学术研究的上网时间、学校新闻网站中关于学术活动和社团活动报道数量等来收集相关信息。一般而言,这类舆情信息大部分都是正面的舆情信息,通过对这些正面的舆情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学校正面的、常态的运行情况。而敏感舆情则包括高校中各个群体的利益冲突、热点话题、突发事件、民族问题、宗教问题、色情、暴力、恐怖等问题,这些是目前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所重点关注的方面。

一、高校网络舆情收集和分析工作的价值

(一)对高校网络舆论起到引导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是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要克服网上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必须坚持正确的网络文化价值导向,引领构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是了解高校网络舆论的产生特点、发现舆情运行规律、采取应对措施等工作的重要基础。在此基础上能够有的放矢地制定出网络舆论引导措施,进而有效调节校园舆论内容,控制舆论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网络舆论引导,使主流的价值观始终树立在校园网络舆论空间。

(二)对高校维稳工作起到预警作用

对于高校网络舆论工作来说,我们应该树立一个理念:网络舆情调控和分析不能停留于事后的补救,而要有超前意识,及早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于高校维稳工作来说,及时发现问题,把敏感和热点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尤其重要。通过网络舆情的监控和分析,能够发现师生中出现的敏感和热点问题的苗头,从而很好地为高校的维稳工作起到预警作用。建立校园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及时掌握舆情动态,积极引导校园舆论,是维护学校稳定的重要举措。

(三)为学校行政管理和教学提供决策依据

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所得到的信息,为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可以依据网络舆情的分析信息发现师生所关切的问题、利益和矛盾冲突,为解决这些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特别是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可以通过网络舆情了解到学生中存在的热点问题、脚垫问题,并针对问题做出相应的决策,实现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的良性沟通,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与分析方式

(一)关键字分析收集方式

通过关键字来搜索网页得到舆情信息的方式是最常用的分析方式。首先,将监控的网络敏感舆情进行分类,比如可以把敏感舆情的领域分为民族、种族、宗教、就业、情感、伦理道德、非主流、色情、暴力、恐怖、突发事件等领域。其次,针对各个铭感领域搜索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字,比如各个敏感领域中的人名、地名、热点新闻稿中的敏感词汇都可以作为关键字。然后通过设定的关键字来过滤监控的网页内容,比如可以通过某些关键字过滤软件来实现对敏感网页信息的高效分析。

(二)变异关键字分析收集方式

所谓变异关键字,是在一般关键字的基础上通过设置特定符号来进行变异,企图躲避关键字监控,比如以下关键字:“法*功”、“轮子”、“”,“GCD”、“毛*泽*东”等。通过对一般关键字的分析,能够看出信息的者具有一定的反过滤意识,通过对一般关键字增加符号、音近形似、英文缩写等方式来规避敏感关键字的过滤。也正是这种费尽心思的规避,反映了变异关键字的信息中含有更多的敏感内容。通过对变异关键字来分析收集网页往往会获得更多敏感信息。

(三)ID分析收集方式

网络上发表言论一般是通过注册用户来实现,每个言论都有对应的ID显示。通过对频繁发表热点话题的ID的言论进行分析,可以掌握大量的信息。通过对ID权限的控制,可以比较方便地对敏感话题的或转载源进行控制。

(四)IP地址分析收集方式

IP地址分析是在ID分析的基础上,使信息分析更进一步。在一个有着良好网络地址管理的校园网络中,通过对热点ID的IP地址分析,可以判断出信息者所在的方位和使用电脑的相关信息。通过对监控的IP地址的流量分析可以获得使用该IP地址的人上网的关键时间段、经常访问的网站、上传和下载的信息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监控信息。

(五)定性分析

对于通过关键字过滤筛选出来的网页信息要进行进一步的内容分析,比如在论坛中对于某一热点话题的发帖和讨论的跟帖进行分析。对于主贴来说,点击量反映了该话题受关注的广度,而跟帖的数量则反映了该话题的讨论深度。特别是通过对于跟帖中的相关评论可以分析得出更多的信息,比如通过跟帖中赞成、反对、中立的划分基本可以判断出对于该话题人们所秉持的基本态度。更进一步的内容分析,则可以通过搜索网络上关于包含该话题的各种信息来梳理该话题的来龙去脉,形成对于热点问题的产生、发展、演变等一系列问题的清晰认识。

(六)定量分析

对于所收集的信息,首先可以做一个一般的统计分析,主要是分析频度、百分比等方面的信息。监控的敏感关键字的数量、每个关键字过滤出的网页数量、敏感话题的出现频率、敏感话题在论坛所有话题中所占百分比等信息可以反映出人们对于敏感话题整体的关注度和基本态度。在频度和百分比信息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对敏感舆情进行进一步分析。例如,可以把敏感话题的网页内容信息和该信息的者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运用SPSS分析软件来得出者的年龄、性别、民族、等因素与舆情内容的相关性。(作者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毅.略论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理论界,2007.1.

[2] 胡圣方,杨文德.网络舆情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8

[3] 纪红,马小洁.论网络舆情的搜集、分析和引导[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7.6

[4] 刘佳.高校网络舆论影响机制及其引导策略[J].安顺学院学报,2014(3):58-59.

高校网络舆情监管第7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网络舆情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基金项目】新时期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动态监测与预警策略应用研究,辽宁省社科基金(思政专项)课题,课题编号:L15DSZ01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192-02

网络时代的迅速发展,致使信息传播更快、成本更低、信息量更大、内容更丰富、检索更便捷,成为了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大学生很容易能从网络上接收各种信息、吸收各种思想。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和谐校园,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对网络舆情的引导作用,成为新世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难题。本文通过理论探讨,深入剖析高校辅导员对于网络舆情引导作用,提出富有建设性的高校辅导员有效管理手段。

1.高校网络舆情内涵及特点

高校网络舆情是指在校大学生群体通过网络平台对社会焦点问题、国内外实事、校园突发事件等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态度、情绪及意见交错的总和。其具有以下的特点:

(1)具有多元化与自由性。网络上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是自由、平等性、丰富的,从而导致网上各种思潮泛滥,涉及到的范围领域也就特别广,大学生很容易受其影响。

(2)具有隐匿性和非理性。网络中的信息者是隐匿的,带来了道德约束的缺失,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很容易丧失理性对社会造成危害。

(3)具有即时性和放大性。网络传播的信息都是快速、及时的,事件一旦发生就会在网络中迅速扩展,造成连锁放大效应,在学生中间引发蝴蝶效应。

(4)具有危害性。由于对于网络信息传播尚未建立或形成足够有效的管理方法,致使网络空间的一些消极的价值观念、暴力信息等丑恶内容对大学生群体产生负面影响。

2.辅导员开展网络舆情监控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辅导员网络舆情监控工作还处在探索阶段,在实际工作中面临很多问题。

(1)缺乏对高校网络舆情足够的认识。很多辅导员认为大学生上网只不过是聊天、购物、看电影、查找资料,但是最近发生大学生舆论事件,恰恰不仅局限于这些方式。造成这种状态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辅导员没有意识到网络舆情监控工作的重要性,不主动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规律、内容等进行研究分析。

(2)缺乏对高校网络舆情处理能力。首先是缺乏对于高校对于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变化发展引导手段,辅导员不能及时、主动地与大学生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沟通交流,不能有效引导大学生理性地发表观点,仅仅是以为限制和堵塞信息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反而效果不好。其次是辅导员自身网络技术水平滞后,对于舆情信息采集能力有限,分析能力远远达不到要求。与网络意见领袖相比,大多数辅导员网络技术水平素养和能力都很欠缺。造成在遇到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时,辅导员不能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充分的收集、整理、分析和预警,在应对和处理学生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时行动迟缓、办法单一。

(3)缺少网络舆情引导网络平台。主要有两种原因,第一是大多数高校的思政网络平台的建设相对比较落后或是没有,而且平台信息陈旧,引起不了学生关注,缺少与大学生群体的互动;第二是对于微信、QQ、论坛、微博、公众号等平台没有充分的利用。

(4)缺乏健全网络舆情监控机制。大多数高校虽然成立了网络管理办公室或是领导小组,仅仅是配备了一线辅导员从事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但是由于辅导员未接受专业的网络舆情监控培训,造成工作时效率低,处理问题能力差。而且,所设立的管理机构全责不够明确,缺少与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缺乏同一管理,致使遇到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时多处于被动状态。

3.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网络舆情中的引导作用

在我国高校体制下,辅导员是与大学生群体之间最密切、最频繁一个群体,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坚力量,对大学生的思想、交流、行为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尤其更是高校网络舆情的重要引导主体。

(1)辅导员与学生群体接触多,很容易及时了解学生心声,而且能够通过微信、QQ、论坛、微博、公众号等平台与他们进行交流、互动,融入学生当中,彼此之间建立信任,及时准确发现网络舆情中学生的思想动态、舆论倾向以及发展趋势,进一步正确引导大学生群体思想动态。

(2)辅导员具有“舆论领袖”的潜质,能够在突发的网络舆情事件中当学校的新闻发言人的角色,引导网络舆情,破除虚假、缺失信息,让学生了解事件的真相。

(3)辅导员自身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权威性,能够引导大学生对社会焦点问题、国内外实事、校园突发事件等方面的问题思考与讨论,向大学生群体正面的宣传,正确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

4.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网络舆情中的有效管理手段

(1)将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作为日常重要工作之一。大学生网络舆情是反映大学生思想动态重要窗口,高校管理人员尤其是辅导员应该认识到网络舆情监控工作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及时、稳妥、高效地处理影响校园稳定和社会稳定的各种舆情。辅导员牵头成立独立专业的网络舆情引导专门机构,以思想政治部教师、学生工作部教师、辅导员、学生会为主体,对当前的形势和热点问题进行详细的剖析,引导高校网络舆情。

(2)辅导员应增加学习提高自身处理网络媒介素质和能力。当今的时代,各种信息技术和媒体平台对于高校辅导员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做好网络舆情信息监控、管理和引导工作必须增加学习,储备相应的知识。具备良好的网络媒介处理能力,辅导员才能更好的了解网络媒体运作规律,正确引导高校网络舆论,创建和谐稳定的高校教学秩序。

(3)辅导员应从多角度多思维加强网络舆论引导。

①建设“网络辅导员”队伍。在教师或学生中挑选思想成熟、网络媒体技术熟练组成“网络辅导员”。主要负责对网络信息的甄别,对“问题帖”给予解答,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 ②在学生中培养“网络舆论领袖”。 在进行大学生“网络舆论领袖”培养时,要通过科学的方法选择培养对象;培养过程中要以尊重主体意识为基础,建设良性的舆论环境,以培育理性思维为重点。

③建立网络舆情引导专家库。由校内外思想政治、网络等各方面的专家组建一支专家库,辅助辅导员进行网络舆情相关各项工作。从正面去引领部分学生的思想观念。

(4)辅导员应该提高思政网络平台建设以及公共网络平台利用。辅导员应该与学校网络设计人员共同提高网络思政平台的建设,使其能够充分发挥网络引导作用,吸引学生关注,便于学生学习生活,能够为学生提供最佳服务。同时能够通过微信、人人、QQ、论坛、微博、公众号等网络平台相互协作,创建辅导员网络舆论宣传平台,全面引领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观的树立。

(5)积极创建和完善网络舆情预警监控机制。辅导员应该牵头建立一套实时的网络舆情预警监控系统,密切关注舆情动向和事态发展,监测和分析研判网络舆情信息,及时做出网络舆情预警,并做出相应的处置方案。

5.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辅导员对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高校辅导员必须提高自身的各方面素养,适应新形势下的高校网络舆情,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全方面的提高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创建和谐稳定的高校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高校网络舆情监管第8篇

关键词:市场交易;网络舆情;心理基础;疏导对策

中图分类号:F713.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4-0177-02

引言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网络的逐渐普及,网络环境及网络主体的行为模式对新生代这一网络核心群体产生了重要影响,网络社会的匿名性和信息畅通性两个特征为市场网络舆情的产生提供了通道和便利条件。新生代作为价值观和人生观逐渐形成过程中的群体,很容易受到现实世界的一些观点和意见的影响,在网络的迅速传播下,容易形成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行为模式,对新生代员工的行为和心理都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同时给管理部门也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新生代尤其是在校大学生所处环境较为封闭,与现实世界接触较少,造成了新生代集体行动模式容易受网络事件的影响,一些情感和社会焦点问题都可能诱发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从而对其行为模式和价值观的形成造成正面或负面影响。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受制于自身思想活动的多样性以及价值观的不稳定,同时受到市场网络舆情特点的影响。新生代网络行为模式和网络舆情主要体现了诱因多元化、内容复杂化和传播方式多渠道等特点,新生代作为网络虚拟世界的最活跃分子,其个性化特征更加明显,其行为和思想更加敏感,情绪更容易因外界事件影响而产生波动,各种现实热点问题都可能诱发新生代网络舆情,加上就业难、家庭生活困难、心理压力较大等问题都可能导致市场网络舆情成为新生泄情绪的一种渠道,这种发泄行为又因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如BBS、微信、QQ、博客、贴吧等,造成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影响更加严重。

一、市场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网络舆情监管主体不明确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在新生代中的普及,使新生代网络舆情监督逐渐成为新生代尤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但是大部分高校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体系。目前,新生代网络舆情监督的部门主要是各高校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以及政治课教研室。除此之外,还有高校各个院系的辅导员以及学生会干部,加上大学生自身的修养和约束。这些不同的监管主体之间存在着职能划分不清、多头管理的情况,并且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管理体制。

(二)市场网络舆情监管机制不完善

教育管理部门和各个高校对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问题均建立了各自的管理机制,但由于市场网络舆情监管部门职责划分不清,加上利益问题,导致了高校在进行网络舆情监督中不愿投入人财物等资源,从而出现了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监管过程中机制不够完善,仅仅停留在网络舆情的事后治理,很少进行预警机制设计和舆情提前防范。这就使各部门之间丧失了网络舆情监管的主动权,加上各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机制,更进一步造成了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监管体制形同虚设,仅仅是事后补救。

(三)市场网络舆情监管的手段和技术落后

传统新生代思想政治教育还停留在培养德才兼备人才方面,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技术难以跟上新生代思想变化,网络舆情的产生更是对监管手段和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新生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手段主要有两种,一是一对一和面对面的政治教育,二是群体性的思想动态把握和舆论倾向引导,这两种手段在网络时代都丧失了适应性。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的动态性和复杂性,加上网络匿名狂欢等特性,导致了传统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监控手段和技术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从最近几年的网络舆情事件可以看出,传统监控手段和技术在遇到紧急网络舆情时,就显得迟钝无效。在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的产生初期未能通过先进手段进行甄别和介入,等到舆情发展到一定地步再进行监控和疏导,就已经造成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市场网络舆情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管理工作中对市场网络舆情重视不够

教育管理部门对新生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还停留在传统说服教育,从个体角度对新生代进行监管,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新生代的思想和价值观受到网络影响的程度越来越大,教育引导和现实的差别导致了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管理中存在各种问题。管理部门对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监控的不够重视是导致网络舆情问题的首要原因。教育管理部门在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管理中缺乏有效的引导机制导致新生代意见发表渠道的不畅通,甚至对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视而不见、放任自流,加上移动互联网的瞬间通达性,从而很容易在新生代之间形成负面舆情,影响新生代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以及积极学习氛围的塑造,出现新生代的过激言行和负面行为,不仅对教育管理造成障碍,也对新生代适应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二)市场网络舆情主体自身价值观和心理不稳定

大学生活是大学生步入社会之前的半社会化过程,作为新生代的大学生群体是价值观和自我认同最不稳定的一个群体,其价值观处于逐步形成的过程之中。新生代的心理和行为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影响和引导。因此,这种不稳定的价值观和心理行为更加剧了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的影响程度以及造成负面网络舆情的可能性。在新生代获得了丰富的知识之后,自身主体意识逐渐增强,新生代就需要自我表达和输出渠道,实现自我的独立人格,尤其是一些新生代意见领袖。

(三)网络舆情监控体系与现实脱节

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的内容多元化和复杂化以及传播方式的瞬间通达性对市场网络舆情监控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现实中市场网络舆情监控体系的迟钝和不完善导致了其与现实的脱节,从而造成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负面影响以及各类问题的产生。首先是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监控中的引导队伍不够健全,现实的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管理还处于思想政治教育阶段,而互联网技术很少介入,这就导致了网络舆情管理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其次是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体系还局限在互联网基础之上,而对移动互联网和自媒体关注较少,这就导致监控往往很难落地,无法实现全面监控。最后,市场网络舆情监控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各监控部门之间又缺乏协调性,从而导致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监控中的各类问题的产生。

三、市场网络舆情的疏导对策

(一)市场网络舆情疏导中的行为心理把握

在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疏导中,首先要把握其网络行为的心理基础,这才是有效市场网络舆情疏导的前提。新生代市场网络行为是为了获取知识和认可,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形成了一套共同遵守的规范,这些规范引导着新生代的网络行为。新生代的网络行为基础主要表现为满足自身探求外部世界的需求、满足自己宣泄情绪的需求、满足自己情感的需求以及满足自己追求娱乐和时尚的需求。因此,在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疏导中,首先要通过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让新生代树立正确科学的网络认知,正确利用互联网,吸收积极因素,屏蔽各类负面影响。其次是分析新生代迷恋网络的动因,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总结,为新生代树立正确的上网态度和行为做出指导。最后是培养新生代健康和成熟的网络舆情防范机制,通过丰富学习生活,培养新生代积极的兴趣和个人适应能力,通过合理方式实现情绪宣泄和面对挫折,转移消极情绪,从而实现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的有效疏导。

(二)市场网络舆情疏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结合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实现有效疏导效应。首先是管理部门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把握市场网络舆情的特点、趋势和规律,利用传统思想政治手段和理论,因势利导,化解情绪,从而使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中的负面影响得到有效疏导。其次是主动占领新生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和建立一些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网站来对新生代市场网络行为和网络舆情进行引导,积极主动地占领网络宣传的阵地,把握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的动向和导向。最后是加强新生代思想教育工作者自身网络管理的技能和素养,通过培养一批了解和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人员或教师实现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的实时监控,把握网络环境下的新生代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和规律,实现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的有效疏导和监测。

(三)市场网络舆情疏导中的管理机制建设

除了新生代自身心理因素和外部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之外,管理机制的完善也是实现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疏导的有效措施。首先,需要对当前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管理的部分分割进行整合,把党委宣传部门下的网络舆情监督部门与行政管理体系下的网络舆情监督部门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单独机构,受党委宣传部门统一领导,并对该机构进行职能界定,从而在组织机构实现有效的市场网络舆情管理。其次,建立起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对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汇集机制、研判分析机制、预防监控机制和舆情干预机制以及舆情追踪反馈机制进行全方面的构建,借助于网络管理部门实现多功能联动进行有效的市场网络舆情监测和疏导。最后,建立立体性的市场舆情监测网络,实现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的事前、事中和事后以及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现实世界的全方位监控,并及时采取有效的疏导对策。

参考文献:

[1] 陈姣娥.基于扎根理论的网民公共政策态度形成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0,(3):89-96.

[2] 杨文娇.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及其人格特征的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39-42.

[3] 谭丽华,李林红,董毅明.互联网上涌现的群体智能及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J].公共管理学报,2009,(4):8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