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理财投资比例

理财投资比例赏析八篇

时间:2023-05-31 15:00:08

理财投资比例

理财投资比例第1篇

关键词:城市居民;投资理财;新经济形势;福鼎市

一、福建省福鼎市的区位条件

福鼎市是宁德辖区的一个县级市,当地政府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成立项目审批服务中心,实施全方位的招商引资策略,加强政府、银行、企业三方之间的合作。福鼎市实施“东扩南移面海”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建设百胜新区和海湾新城,并推进潮音岛新区的建设,完美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加大社会保障支出,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障福鼎市居民的生活。2004年1月,福建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第一次完整、正式地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概念。中央于2006年两会期间,建设“海峡西岸”经济的字样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在“十一五”纲要中提出计划通过10-15年的时间,将海峡西岸建设成中国经济发展的发达地区。2009年5月,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

福鼎市工业发展迅速,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6.18亿元,开辟了以福鼎工业园为龙头的工业项目区,特别是化油器的研发生产居于全国前列,并被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化油器名城”的称号,合成革产业发展也十分迅速,荣获“中国合成革名城”和“中国合成革陈叶示范基地”的称号。福鼎市位于福建和浙江的边界,104国道、深海高速公路纵贯,2009年温福铁路线全线通车,动车的运行给福鼎市交通便利优势更加凸显,很多外来商人,也选择来福鼎市进行投资。

总体来看,福鼎市之后的发展前景良好,一个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制定“东扩南移面海”的城市发展建设战略,加快城市化进程,为外商的投资提供了许多投资的机会,福鼎市本身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加上当地资源丰富,矿产资源,被命名为“福鼎黑”的玄武岩,是罕见的高级建筑材料;林产资源、海产资源丰富;太姥山作为部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并于2010年成为世界地质公园,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玩,促进了福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经调查随着近年福鼎市经济发展迅速,居民对于今后投资理财策略的转变或者定位,部分居民看好福鼎市的经济发展,会选择进行实业投资,特别是在福鼎市潮音岛新区附近,部分居民在今后的投资理财过程中,将加大对于房地产投资的比重。

二、对福建省福鼎市居民调查分析

(一)调查对象

2011年3月5日至11日,主要在当地随机抽取银行网点发放调查问卷,包括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兴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主要对象是来银行网点办理业务的客户,并且在街上随机抽取路人来回答问卷,使得调查结果能够真实反应当地居民投资理财的情况。在300名受访者中,男性有124,占总体比例的41.3%,女性有176人,占总体比例的58.7%。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发放无记名调查问卷的方式,客户自愿填写问卷,并及时回收问卷。其中发出问卷307份,回收问卷300份,问卷回收率达到97.72%,通过比较客观的方式获得了一定的较为有效的问卷调查的原始数据,有助于接下来的分析研究。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受访者个人信息。一共有300名受访者,其中男性有124,占总体比例的41.3%,其中女性有176人,占总体比例的58.7%,分布年龄段主要在于21-40岁之间,学历主要是本科学历,占了44%。

2.受访者投资理财基本信息。第一,居民投资理财意识有所增强。这个时代是个“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年代,随着我国个人投资理财市场的不断发展,各项政策的完善,各金融机构以银行为主题,推出各种投资理财产品,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激发了福鼎市居民的投资理财热情,调查发现,在全部300名被访者者中,有81%的居民对投资理财感兴趣,并且有19%的居民表示对投资理财很感兴趣,只有4.7%的居民表示对投资理财不感兴趣;第二,投资理财知识匮乏。虽然居民的投资理财热情高昂,但实际上对于投资理财的专业知识还是了解甚少,调查中发现只有19.3%的居民对于投资理财表示了解或者很了解,大部分居民对于投资理财的了解程度不高,达到了80.7%。而且,调查还发现,居民在投资理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主要集中在投资理财知识匮乏和资金不足方面,前者有172人,占到了57.3%,后者则有80人;第三,投资理财的资金占收入比例低。居民投资理财支出占收入比例在15%以下,有94人,占到31.3%;支出比例在15%到25%之间的人数有194人,占64.7%;支出比例在26%到50%之间的有10人,占3.3%;支出比例在50%以上的有2人,占0.7%。总体来看,福鼎市城镇居民投资理财支出占收入的比例较低,都在30%以下,大部分居民出于现在股票市场、黄金市场、基金市场不景气,打击了居民投资理财的信心,对未来的市场不看好,降低了对于投资理财的资金支出;第四,当前,福鼎市居民投资理财产品的选择,还是以储蓄为主,占到80.7%,超过八成的居民都回去选择在银行存款,接下来是购买股票,有37.7%的居民有选择购买股票,有31.7%的居民有购买基金,由于福鼎市在加速发展,房地产市场比较看好,也有一定比例的居民选择购买房地产,占到28.7%,可以看出福鼎市居民选择信托、期货、收藏品这些方式,还是占到比较小的比例。福鼎市居民的风险承受能力较低,有83%的人只能承受轻微损失,只有13.3%的人能够承受较大或者全部损失;第五,福鼎市城镇居民投资理财方式呈现多元化。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政策的不断支持,居民可选择的投资理财的产品种类日益丰富。目前,人们主要了解或者选择的理财产品,有储蓄、国债、股票、基金、房产、、保险、外汇、期货、黄金、收藏等,而对于这些投资理财产品,福鼎市居民或多或少都有所涉及,根据调查问卷显示,有10.7%的人购买了国债,有37.7%的人购买了股票,有31.7%的人购买基金,有28.7%的人选择投资房地产,有11.3%的人购买了,有24.7%的人购买了保险,有10%的人进行了外汇投资,有4.3%的人有进行过期货的交易,有14.3%的人购买了贵金属,有8.3%的人有进行购买收藏品作为自己的投资方式;第六,福鼎市居民对现有投资理财的整体评价不是很高。调查结果表明,有63.7%的居民对自己的投资回报感觉一般,有31.7%居民对此感到比较满意,感到非常满意的只有2.8%。另外,还有一部分居民认为比较差或是非常差。可见,居民的投资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目前股市不景气,很多投资者亏损累累,在所有的投资品种中,股票的满意度最差。

(四)福鼎市居民投资理财趋势分析

1.从一般储蓄转向组合投资。福鼎市城镇居民进行投资理财的主要方式仍是以储蓄为主。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福鼎市2011年的CPI指数达到5.4%,此时居民的储蓄存款,事实上没有实现保值与增值。所以居民考虑调整自己的投资理财策略,以应对资产缩水。同时,这也说明了福鼎市城镇居民对于投资理财方式选择的范围还比较窄,投资理财的观念和能力,还需要继续培养。

2.实业投资成为热点。福鼎市经济快速发展,政府制定“东扩南移面海”的城市发展战略,建立福鼎市潮音岛新区,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投资契机,包括房地产、娱乐、饮食行业等。并且,福鼎市旅游资源丰富,温福铁路线的开通,使得福鼎市的交通更加便利,来自上海、南京、北京一带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这就调动了福鼎市居民投资旅游行业的热情。

3.年龄较大的居民投资理财依赖银行。福鼎市居民对于投资理财知识比较匮乏,较少人能够进行独立操作,大部分人投资理财存在心理,尽量分散投资资金,“广撒网”式的盲目投资,以最大程度的分散风险。居民投资理财的信息来源渠道狭窄,不能够及时获得理财方面的信息,造成错误最佳的投资时机。近年来,各商业银行的投资理财产品不断涌现,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更多大龄的居民选择到银行咨询专业的投资理财分析师寻求帮助,为子女积累一些未来的资本。

三、居民投资理财的策略选择

(一)股票投资

除了储蓄,股票是福鼎市居民选择最多的投资理财方式,股票市场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股市又风险,入市须谨慎”,股市的风险是难以避免的。根据数据显示,至2008年9月,我国的个人股票投资者开户数已经达到一亿户,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超过7%。据统计上指从6124点跌至1800点时,中国股票市场的个人投资者中,大约又95%的人亏损,大约有4%的人持平,只有大约1%的人盈利。现在很多人对于炒股的几种错误投资:乱枪打鸟型,很多投资者道听途说,广撒网式的投资,没有目的性;相信高回报计划型,忽视高回报都伴随着高风险,无法做到理性投资;相信长线型,投资者认为做长线一定能赚钱,盲目持有。

(二)基金投资

做基金投资,首先要认识自己,明确自己意向选择哪种类型的基金,是要高风险高收益的基金还是能够稳健保本收益的基金。前一种,可以购买股票型基金,后一种可以购买债券型或货币型基金。确定了基金种类后,选择基金可以根据基金业绩、基金经理、基金规模、基金投资方向偏好、基金收费标准等来选择。稳健一点的股票型基金可以选择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如果做定投最好选择后端付费,同样标的的指数基金就要选择管理费、托管费低的。在调查过程中,有些投资者选择做定投,但是很多投资者做了大概几个月就放弃了,投资者比较在意短期收益,稍有亏损就选择抛出,完全按短线思路来操作,基金是属于长期投资理财产品,不应太关注基金短期的波动。

(三)黄金投资

黄金是所有贵重金属中最受欢迎的投资理财工具,在全球货币市场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黄金市场持续升温,金价不断上涨。尤其随着人们投资理财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在国内证券市场持续低迷、通货膨胀预期增长、楼市宏观调控力度加大的背景下,个人投资者对黄金投资的热情与日俱增。但黄金投资存在问题,就是投资门槛比较高,要求投资者具有一定的投资经验及风险意识,因此使得一部分投资者对黄金投资望而却步。

(四)实业投资

实业投资又被称为产业投资,指经济主体为获得未来收益而投入生产要素(人力、物力、财力等),形成资产的一种经济活动。进行实业投资需要做好项目评估,项目评估是实业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分析项目的必要性,分析项目的市场需求,确定所投资项目的生产规模、条件,并要从社会角度出发,分析项目对于社会发展的贡献程度,实现社会效益,对于市场存在的风险,要进行不确定性的分析,以达到抵御风险的目的。对于迅速发展的福鼎市城区,投资者需要认清政府政策指向,考虑自身的经济能力,看清发展形势,理性分析当前投资的利弊问题,再慎重投入资金,以实现资金的增值获得收益。

参考文献:

1.黄莹,熊学萍.后金融危机时代武汉市城镇居民投资理财行为分析[J].大众理财顾问,2010(8).

2.唐彦涛,曹振锫.居民投资渠道分析[J].中国经济周刊,2010(9).

3.卫栎.通胀经济趋势下大众投资理财现状分析与思考[J].经济师,2011(10).

4.陈佳慧.,你离理财有多远[J].大众理财顾问,2011(12).

理财投资比例第2篇

    国企分红条件已完备

    2005年10月17日,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高路易发表的题为《国有企业分红:分多少?分给谁?》的研究报告指出,由于历史原因,不论是财政部、国资委,还是其他中央政府部门都没有从中央大型国有企业那里分红,地方政府和地方负责管理的国有企业也都如此。这种情况与其他国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世界银行的这份国企分红报告掀起了国内关于国企分红问题的大讨论。目前学术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我国国有企业发展到今天,已经拥有了足以影响民经济发展态势的财力,具备了强大的竞争力;为了更有效率地使用国有资本,提高国企资金的投资绩效,完全有必要以合理分红的形式来约束国有资本的有效流动和国有企业的投融资行为。国企分红的各种条件已经完全具备。

    2007年9月13日,《国务院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对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指导思想和原则、预算的收支范围、编制和审批、执行以及组织实施等做出了总体的部署和安排;同时,明确了国有独资企业按规定上交国家的利润和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国有股权(股份)获得的股利、股息等将构成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意见》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行政法规,在国企分红的关键问题上,比如分红比率的确定、分红政策的设计等方面,并没有做出具体的指导和规范,这些问题就成为目前探讨的热点。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国企分红问题不是单纯的国有资本利益分配问题,而是一个贯穿国企、政府、社会等诸多层面的利益分配问题,同时,国企分红也将成为影响国企未来发展以及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一个核心因素。

    国企资本成本、政府股东财富与合理分红

    从公司理财的角度来讲,国有企业与其他企业并无本质不同,抛开政府股东与一般上市公司股东之间的差异不谈,国有企业在理财目标、资本成本、投融资决策以及利润分派等基本的理财要素方面与上市公司并无二致。

    截至目前几乎所有的世界500强公司均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公司的理财目标。尽管近年来所谓的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的提法大有替代股东财富最大化之势,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还不具备作为合理、科学的理财目标的条件。

    首先,理财目标实质上是企业本质属性在理财方面的一个体现。投资者将资本投资于企业的着眼点是未来获取所期望的报酬,企业诞生并发展的基本使命在于不断地增加投资者尤其是原始投资者的财富。企业和投资者这种对于投资报酬率的双向追求,构成了公司理财的基本立足点,并通过理财目标的外在形式体现出来。正因为如此,无论何种法律形式多大规模的企业,甚至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企业,理财目标都体现出了极强的趋同性。

    再者,理财目标不是一个笼统的、观念性的东西,而是与企业的财务决策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具体言之,能够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财务决策是好的财务决策,应当采纳并积极运行;反之则是不好的财务决策,应当予以废弃或终止。当然,关键是要将理财目标能否实现作为财务决策的准绳,在技术上应当可行、可操作、可量化。而股东财富最大化这一理财目标是通过资本成本具体作用于企业的财务决策的。

    资本成本是投资者在将资金投入企业时,根据其所承担的投资风险而提出的报酬率水平。对企业而言,这一报酬率水平就成为进行投资决策时的最低报酬率标准。按照现代财务理论,股权资本投资者—股东从企业获取报酬的最基本形式就是税后利润的分派,也就是针对国企所说的“分红”,或者针对上市公司的“股利”。税后利润分派给投资者,投资者实现了期望的报酬率,就可以安心地将投资驻留于企业中;如果所获收益没有达到所期望的报酬率水平,投资者就会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比如罢免管理者、出让股份、寻求兼并等。当管理当局认为将税后利润留存在企业内部能够带来更多的收益时,便可在投资者完全知情的情况下,将税后利润留存在企业内部。此时,虽然股东当期的现金流入为0,但留存在企业内部的现金在未来所创造的价值足以抵补其当期现金减少所形成的损失。当然,所谓股东财富的最大化,并非通常意义上的越多越好,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讲,当股东财富最大化三股东最低报酬率要求的满足时,“最大”与“最低”实现了绝妙的统一。

    以一个完全股权资本企业为例,假如股东要求报酬率是18%。按照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理财目标,进行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便是实现股东的要求报酬率18%。而18%就是该企业的资本成本,是企业的最低盈利水平。为实现这一目际,企业管理人员必须找到能够带来超过18%报酬率的投资项目,使得项目报酬率≥股东所要求的18%报酬率。

    从理财实践的角度来看,只有关注了资本成本概念,才会关注企业的资本投资绩效,进而才会确保企业所有者的财富不断增加;而股票投资者财富的持续增加,又是股票市场实现有效运行的一个现金流基础。因此,股票投资者财富最大化实现程度越高,股票市场实现有效运行的基础就越牢固。

    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不仅仅适用于上市公司,同样适用于非上市的国有企业,与上市公司相比,国有企业在整体定价方面的确缺乏客观的机制,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否定国企投资者对于投资报酬率的合理要求,尽管在技术上会面临更多的困难。关于资本成本的估计尤其是股权资本投资者要求报酬率的估计历来是投资学领域、公司理财学领域的核心内容。而在国有企业分红制度的研究中,作为国企股权资本投资者的政府股东的要求报酬率的估算又是所有环节中最具挑战性的一环。

    政府是国有资本投资的股东,政府股东财富=国有企业利润分红+国有企业未来发展价值。根据这一等式,可以将利润分红问题分为狭义的利润分红与广义的利润分红。所谓狭义的利润分红,就是等式右边的第一项,即国有企业利润分红,是政府股东所获得的现金形式的投资收益;而广义的利润分红,不仅仅包括这种直接的现金收益,还包括对公司未来发展价值的索偿权。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这部分未来发展价值可以体现为公司股票的价格及其变动(资本利得)。由于国有企业不存在这种显性的定价机制,企业价值更多地要依靠科学的估价来实现。

    利润分红类似于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国有企业未来发展价值取决于政府股东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预期,从技术上讲,应当取决于国有企业未来获取现金流量(即未来利润分红)的现值。从长期来看,政府股东财富最大化就是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但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政府股东财富满足的具体形式是各不相同的。一般而言,在企业发展初期,企业投资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应以剩余股利(利润分红)原则为依据,将所有的或大部分的利润留存在国企内部,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或新的投资项目。在没有利润分红的情况下,并不意味着政府股东的财富没有增加,因为政府股东所持有的国有资本股份的价值会随伴着企业现金流量的实现始终在不断增加。随着国有企业发展的不断成熟,竞争力也越来越强,现金流量的绝对量不断扩大,国有企业应当逐渐增加利润分红,以扩大政府对国有资本的直接支配能力。为了增强国力,促进政府对国有资本的直接控制,同时也为了不断地壮大国有企业,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我国国有企业应当按照价值管理的基本思想以及剩余利润分红原则为依据来设计国有企业的利润分红制度。完全从国家的角度、从国有资本的角度来设计国有企业利润分红制度的思路至少是不全面的。 国企分红比例的确定

    那么,到底如何确定合理的国企分红比例呢?国企分红制度的实施本身是否就意味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呢?前已论及,所谓合理的国企分红比例,其标准实际上是双向的,要既能保证国有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又能满足政府股东对于国有资本投资的报酬率要求。惟有这样,才能既确保国有企业的发展,又确保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实现国企生存的微观宏观价值。

    以全资非上市、零负债率国有企业为例,合理分红比例确定的基本程序为:估算国企投资者要求报酬率,即股权资本的资本成本:编制预计利润表,估计税后利润;编制国企资本预算,确定新增股权资本;计算剩余利润,即税后利润减去新增股权资本的余额;按照剩余股利原则,将剩余利润完全分红,并计算分红比例;将根据以上2~5步骤确定的分红与第1步的要求报酬率比较,判断其合理性。

    理财目标约束着分红比例。满足政府股东的报酬率要求是分红比例确定中具有宏观价值的一面;确保可持续发展并从根本上、长时期地确保理财目标的实现,又约束着税后利润首先要满足企业投资项目对资金的需要,这是分红比例确定中具有微观价值的一面。所谓合理的分红比例必然是以上两个方向的力量科学作用的结果。

    例如,某国企资产总值为101000万元,负债率为0。确定合理分红比例的各种数据如下:股权资本成本亦即WACC,经估算为15%;根据预计利润表,税后利润为21000万元;根据资本预算,预计新增股权资本为0万元;则剩余利润(即自由现金流量,亦即分红数)=21000-0=21000(万元)分红比例=21000/21000=100%,政府股东当期报酬率=21000/101000=20%>WACC=15%。可以看出该国企业实现了理财目标,政府股东获得了超过预期的报酬率。但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这种局面不会无限地持续下去。管理当局为了创造更多的价值,会提出新增资本投资项目的要求。

    如果按照新的资本预算,预计新增股权资本投资为11500万元,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则:剩余利润=分红数=21000-11500=500(万元);分红比例=500/21000=25%;政府股东当期报酬率=500/11000=5%<15%。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股东报酬率=当期分红所得+未来发展价值(至少10%),其中的未来发展价值源于新增投资项目所带来的价值。

    国企分红与国企的资本投资之间具有直接的、紧密的关系。无效或者低效(投资报酬率低于投资者要求报酬率即国企资本成本)地留存利润,必然会产生过度投资问题,给企业的发展造成巨大损失。

理财投资比例第3篇

【关键词】 财政分权; 政府激励; 教育投入

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要求,20世纪末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要达到4%,预算内教育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不低于15%。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首次达到4%,但政府教育投入,尤其是地方政府教育投入仍然不足,导致教育这种公共产品与发展纲要的要求相去甚远,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造成城市优质教学资源和农村基础教育供应不足。在我国现行财政体制下,为何地方政府在提供教育公共产品方面动力严重不足?现行财政体制对地方政府的行为有哪些激励?在这些激励下地方政府的行为有何特点?这对教育投入产生哪些影响?本文以公共教育为例,试图分析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及其对公共产品供应的影响。

一、文献综述:财政分权与公共物品的供给

财政分权理论根据其理论假设的不同和历史演进阶段可以分为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和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两代财政分权理论对于政府行为的理论假设不同,对于财政分权对公共产品的供给的影响也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由20世纪50年代及60年代流行的公共财政理论演变发展而来。其代表人物主要有Paul A. Samuelson、Richard A. Musgrave和Kenneth J. Arrow等3位经济学家,其后Wallace E. Oates和James M. Buchanan也对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主要针对公共品领域的市场失灵现象,其理论假设是政府是“仁慈的公共利益的守护者”,政府官员无条件地寻求社会福利的最大化,认为为了避免“公共的悲剧”,应该由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服务,并且财政分权比财政集权更能为公众提供公共产品服务。

Wallace E. Oates(1972)在《财政联邦主义》一文中阐述了奥茨“分权定理”,认为地方政府在了解选民的效用与需求方面较中央政府具有比较优势。地方政府更能根据当地居民的偏好和利益需求制定适合的产品和量,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社会福利极大化。而中央政府不可能准确估计每个地区人口子集的不同需求和特殊利益,只会将同等数量的某种公共产品统一分配给各个地方,忽略了不同区域居民偏好的差异,因而不能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降低了资源的配置效率。Tiebout(1956)阐述了财政分权实现公共产品供给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机制——“用足投票”和“用手投票”理论。假定居民可以自由流动,具有相同偏好和收入水平的居民会自动聚集到某一地方政府周围,居民的流动性会带来政府间的竞争,一旦政府不能满足其要求,那么居民可以“用脚投票”,迁移到自己满意的地区,结果地方政府为了吸引选民,就必须按选民的要求供给公共产品,从而可以达到帕累托效率。

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将政府假定为“仁慈的公共利益的守护者”,认为政府在决策过程中不会考虑自身的利益和发展,其假设条件与现实显然不符,从而在实际应用中显现弊端。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针对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的不足,提出政府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假设,在理论分析中引入了激励理论和机制设计,分析政府官员在实现官员自身利益和居民福利之间作策略性选择。

Qian和Weingast(1997)试图阐述政府内部的运行机制,他们认为传统理论只从地方政府的信息优势说明了分权的好处,但没有充分考虑制度问题,特别是没有考虑政府官员的激励。实际上官员有自己的物质与政治利益,如果缺乏约束,就可能会产生寻租行为。所以一个有效的政府结构应该实现官员利益和居民福利之间的激励相容。在财政分权结构下有助于形成一种称之为“市场保护型”的财政联邦制。在该体制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明确划分彼此的责任和权利,并由地方政府承担发展本地经济的主要责任。Weingast(1995)提出“市场保护型”财政联邦制体系所需满足的三个条件:(1)地方政府对经济有基本的规制责任;(2)体系中设立没有贸易障碍的共同市场;(3)地方政府面临“硬预算约束”。Keen和Marchand(1997)假定资本的流动性大于劳动力的流动性,认为地方政府为争夺有限的资本,就会采取有利于资本所有者的行为,增加基础建设等生产性的公共投入,教育等地方公共服务方面的支出就会受到挤占,也可能导致提供效率和供给水平的下降。

由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可知,在政府并非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假设下,会因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激励,不一定能提供符合公众需求的公共产品。

二、财政分权、政府激励与政府教育投入的理论分析

(一)中国财政分权特点

1.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严重失衡

源于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规范了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提高了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但是这次分税制改革,基于改变中央财政穷、地方政府富的历史状况和建立中央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初衷,使得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分权和支出分权上严重失衡。在财政收入分权上,中央政府收入包括消费税(含进口环节海关的部分)、车辆购置税、关税、海关的进口环节增值税等。地方税收收入包括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车船税、契税、屠宰税、筵席税。中央地方税收收入包括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印花税。其中增值税的75%、企业税的60%(主要央企的企业所得税全部归中央政府)、印花税的94%归中央政府,这种税权的划分使得财政收入向上集中,中央政府获得财政收入的大部分,地方政府获得财政收入较少的一部分。由表1可知,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例相对较小,近年来虽有所提高,最高的年份2011年也才达到50.6%。

在财政支出分权(即所谓的事权)上,根据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中央财政主要承担国家安全、外交和中央国家机关运转所需经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支出以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事业发展支出。地方财政主要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支出以及本地区经济、事业发展所需支出。地方政府除了承担地方行政管理费、公检法支出、部分武警经费、民兵事业费之外,还承担支撑地区的生产支出和地方事业发展所需支出。前者包括地方基本建设投资、地方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试制经费、支农支出、城市维护和建设经费;后者包括地方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费,价格补贴支出以及其他支出。地方政府除了承担发展地方经济的重任之余,还是实施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秩序、提供社会服务的直接主体,供养着财政供养人口的70%,管理着全国80%的人口,承担着为绝大多数公民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从表2也可以看出,在财政支出中,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例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逐年提高,2011年高达84.9%,占财政支出的绝大部分。

从以上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占比和财政支出占比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划分的严重失衡,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很少,但是需要承担的财政支出很大。据此,本文提出第一个假设:

假设1:地方政府在财政收入和支出上分权的不对称,导致地方政府客观上没有财力投入到教育支出上。并且地方政府对于教育的投入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正相关,与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负相关。

2.经济分权和政治集权

中国式财政体制的核心内涵是经济分权与垂直的政治治理体制的紧密结合。在经济上分权,即地方政府具有动用地方资源发展地方经济的权利,中央政府并以此作为考核地方政府官员的重要标准。经济分权主要体现在地方政府可以动用本地财政资源,将财政资源投向刺激经济增长的用途上。

所谓政治集权,即中国实行垂直的政治体制,各地方政府官员只对上一级政府负责,上一级政府根据对地方官员的考核情况对其进行任免和晋升。

(二)财政分权下地方政府的行为激励和教育投入行为

在中国式的“经济分权、政治集权”的财政分权体制下,西方的财政分权理论对我国政府的激励机制不再成立。我国户籍制度的存在使得教育和医疗等公共产品须严格按照身份来分配,限制了居民在区域间的自由移动。

政治集权的制度安排使得上级政府以GDP为主的考核标准对地方政府产生有效激励,使得地方政府因“晋升激励”而展开GDP锦标赛(乔宝云、范剑勇和冯兴元,2005)。而财政支出分权的实行、公众对政府有效监督的缺位及政府官员问责机制的不完善,使得地方官员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忽视公众对公共产品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偏好成为可能。

政府官员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忽视地方居民公共产品需求偏好的表现为地方政府将财政资源尽可能多地用来发展地方经济,而减少对公共产品的供应。地方政府为了发展本地经济,一方面将财政支出用于地方企业的技术改造新产品、试制经费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投资性支出,另一方面由于资本的流动性大于劳动的流动性,且在中国当前劳动较为充裕的现实下,为了克服地方发展经济的资本不足,而展开吸引FDI的竞争(FDI英文全称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外商直接投资。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定义,FDI是指一国的投资者将资本用于他国的生产或经营,并掌握一定经营控制权的投资行为)。在吸引FDI过程中,普遍的做法就是增加对机场、公路等基础性建设支出。分权使地方政府为经济发展展开竞争,而大力增加投资性支出和为吸引FDI而进行基础建设投入的同时,导致其对公共物品的偏好降低(张军等,2007),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降低了教育等部门的供给水平(乔新平、白洁,2005;傅勇、张晏,2006)。

基于以上对于财政分权对地方官员激励的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我国财政分权激励地方政府为发展地方经济而展开竞争,使得地方政府将财政支出多投向刺激经济发展的用途上,而对教育的投入产生“挤出效应”,即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占比与政府投资性支出占比、基础建设支出占比成负相关关系。

(三)财政分权、经济增长与教育投入

在中国式财政分权下,地方政府因晋升激励而产生GDP竞争。地方政府将财政收入的大部分用于发展经济,在短期内对公共产品的供给产生“挤出效应”。但长期来看,必然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地方政府可能增加对公共物品的供给。经济学家瓦格纳(1877)对德国的研究证实,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包括教育在内的公共财政支出也随之提高。皮考克和魏斯曼(1961)也指出经济发展,收入水平上升,以不变的税率所征得的税收也上升,所以财政支出随GDP的上升而上升。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1959)指出,一旦经济发展达到成熟阶段,政府的公共支出将从基础设施投资支出转向不断增加的教育、医疗保健与福利等方面的支出,而且这方面支出的增加大大超过其他方面支出的增长速度,也会快于GDP的增长速度。鉴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第3个假设。

假设3: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方教育投入较多,即地方政府教育投入水平与人均GDP正相关。

三、财政分权体制下政府教育行为的实证研究

(一)实证假设

通过本文对我国财政分权体制特点和财政分权对我国地方政府行为的激励分析可知,我国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财权和事权分配的严重失衡,财政分权激励下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投资性支出和吸引FDI的竞争,是我国地方教育投入长期滞后的主要原因,而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努力在长期看来有可能会促进地方政府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为了印证以上分析理论,本文提出以下实证假设:

其一,教育投入占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比例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正相关,与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负相关。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与占财政收入的比例反映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收入分权程度,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反映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财政支出分权程度。

其二,教育投入占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比例与各地FDI占全国FDI比例负相关,与各地基础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和投资性支出占财政支出比负相关。其中,各地FDI占全国FDI比表示各地FDI竞争程度,各地基础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和投资性支出占财政支出比表示各地经济发展竞争程度。

其三,教育投入占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比例与人均GDP正相关,人均GDP表示经济发展水平。

(二)实证模型的选择

针对上面的假说,本文建立如下模型来一一鉴定假说:

Yit=α0+βitXit+εit

其中,Yit是被解释变量,指各省级的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X是一组解释变量,下标i、t分别代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年份,为验证假设结论,主要拟定以下项目为解释变量(表3)。

(三)数据来源与统计描述

模型变量中地方财政收入占总财政收入的比例、地方财政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例、投资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均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各地统计年鉴整理而得,详见表4。

(四)模型结果分析

本文依据以上实证模型,利用计量软件EViews6.0,采用2003—2011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来对以上假设进行实证研究。首先通过Hausman检验判断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

由结果可知,调整后的R2为0.856,说明解释变量较好地解释了因变量的变化情况,各解释变量回归系数的t统计量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各解释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的变化有显著的影响。通过分析以上回归方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分权的增加对教育投入有积极影响,而地方政府财政事权的分权对教育投入有负面影响。由表5可知,地方财政收入占总财政收入的比例的回归系数显著为1.25,表明地方财政收入占总财政收入的比例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地方政府教育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将提高1.25个百分点。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例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绝对值为2.89,这说明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例每提高1个百分点,地方政府教育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将降低2.89个百分点。

2.各地为了促进经济增长的FDI竞争和投资竞争,对教育投入有负面影响。由表5可知,各地FDI占全国FDI比例和投资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负,绝对值分别为0.89、4.26,这表明,各地FDI占全国FDI比例和投资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每提高1个百分点,地方政府教育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将分别降低0.89%、4.26%。

3.经济发展水平对地方政府的教育投入有正面影响。由表可知,人均GDP的回归系数显著,大小为1.45,表明人均GDP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将提高1.45个百分点。

由上可知,实证结果验证了本文理论分析结论,即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严重失衡的财权和事权的划分影响了地方政府。

四、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在理论分析财政分权对我国地方政府行为激励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三个关于影响地方政府官员教育投入行为的假设,并利用2003—201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1.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分权的增加对教育投入有积极影响,而地方政府财政事权的分权对教育投入有负面影响。

2.各地为了促进经济增长的FDI竞争和投资竞争,对教育投入存在“挤出效应”。

3.经济发展水平对地方政府的教育投入有正面影响。

(二)政策建议

1.通过法律确定县级义务教育财政支出占县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并对超出法定支出比例的县给予奖励。

2.建立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评价地方政绩的指标体系和问责制度。

3.增加预算的透明度,适当扩大当地居民参与政府预算决策的机会。

4.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把转移支付与地方财政能力、裁减财政供养人口和增加居民福利性支出联系起来。单纯就义务教育而言,采用封顶的专项配套义务教育的财政补助,比由上级确定基数、上级与县级简单按比例分担的补助方式,更有助于激励贫困县提高自身的教育支付意愿和教育财政努力水平。

【参考文献】

[1] 陈硕.分税制改革:地方财政自与公共品供给[J].经济学,2010(4):1427-1446.

[2] 傅勇,张晏.中国式分权与财政支出结构偏向:为增长而竞争的代价[J].管理世界,2007(3):4-12.

[3] 平新乔,白洁.中国财政分权与地方公共品的供给[J].财贸经济,2006(2):49-56.

[4] 乔宝云,范剑勇,冯兴元.中国的财政分权与小学义务教育[J].中国社会科学,2005(6):37-46.

[5] 郑磊.财政分权与教育服务提供的地区差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9-108.

[6] 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2007(7):6-50.

[7] 周业安,王曦.中国的财政分权与教育发展[J].财政研究,2008(11):16-19.

[8] Michael Keen and Maurice Marchand. Fiscal competition and the pattern of public spending [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7(66):33-53.

[9] Oates,W. E. Fiscal Fedearlism[J].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72(66):72-122.

[10] Tibout,C. M. 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6(64):416-424.

理财投资比例第4篇

关键词:教育投资;教育经费;知识经济

中图分类号:G9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18-0186-02

一、我国教育投资状况的衡量指标

衡量一国教育投资总量的指标可分为反映绝对量的指标和反映相对量的指标。其中,反映绝对量的指标主要有:(1)教育经费,即国家、政府各部门、经济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投入到教育的,以货币表示的人、财、物的总和;(2)生均教育经费,这是衡量在校生教育投资量大小的指标。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即各级政府财政用于教育事业的支出,是绝大多数国家各级政府对教育投资的最主要来源,因此这一指标代表一国教育的基本条件。教育投资相对量可以用来衡量一国用于教育的资源在资源总耗费量中的比例,或者说是反映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衡量教育投资相对量的具体指标主要有两个:一是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二是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在中国,常用的与上述两个指标相对应的指标还有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和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这两个指标主要反映的是政府承担的教育责任,可以近似地衡量教育投资总量相对量的变动。本文即以上述指标作为研究我国教育投资状况的定量分析工具。

二、我国教育投资状况的纵向比较分析

从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中,我国的教育投资总量一直呈现出增长的态势。我国教育经费总支出由1997年的2531.73亿元增长至2006年的9815.31亿元,但其增长幅度却并不稳定,最高时可达20%,最低则只有11%左右(见表1)。我们还可以从表2和表3中看出,在2002~2006年这五年中,我国预算内教育经费的绝对量一直呈现出增长的态势,但与我国增长较快的财政支出相比,预算内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低于同期财政支出的增长率。而这几年我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则一直在14%左右徘徊,虽然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在近十年来增幅基本上高于同期GDP的增长率,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却长期停留在2%~3%左右。

表11997~2006年我国教育经费总支出及其增长率

年度 教育经费总支出(亿元) 增长率 年度 教育经费总支出(亿元) 增长率

1997 2531.73 11.91% 2002 5480.03 18.16%

1998 2949.06 16.48% 2003 6208.27 13.29%

1999 3349.04 13.56% 2004 7242.6 16.66%

2000 3849.08 14.93% 2005 8184.8 16.24%

2001 4367.66 20.49% 2006 9815.31 16.59%

资料来源: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相应年度的《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

相对于物质资本项目而言,教育投资的效果具有迟效性和间接性,且不易于测定和考核,因而,出于追求在政绩或本地区、本部门经济利益的考虑,各级政府往往更注重那些见效快且效果同本地区、本部门直接相关的经济建设投资,对教育大量投资的意愿不足。显然,这些原因都导致我国教育投资支出的迟缓及不稳定增长。相对于我国近几年经济的飞速发展而言,教育投资显然是相对不足的。虽然各级政府通过贯彻《教育法》,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政府教育投入总量也在继续增加,但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却比往年有所下降,甚至在一些省、自治区已连续几年都没有达到《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投入增长要求。

表21997~2006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与有关指标的比较

年份 财政性教育经费

(支出) GDP 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 全国财政收入增长率(%)

总量

(亿元) 增长率

(%) 总量

(亿元) 增长率

(%)

1997 1545.82 9.19 78973.0 9.3 2.08 16.8

1998 1726.3 10.45 84402.3 7.8 2.17 14.2

1999 2287.18 11.64 89677.1 7.6 2.35 15.9

2000 2562.61 12.04 99214.6 8.4 2.44 17

2001 3057.01 19.29 109655.2 8.3 3.19 22.3

2002 3491.40 14.21 120332.7 9.1 3.41 15.4

2003 3850.62 10.29 135822.8 10.0 3.19 14.9

2004 4465.86 15.98 159878.3 10.1 2.79 21.6

2005 5161.08 15.57 183867.9 10.4 2.82 19.9

2006 6348.36 23.00 210871.0 10.7 3.01 22.5

资料来源:2002年《中国财政年鉴》,中国财政杂志社;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8》,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

表32002~2006年我国预算内教育经费与财政支出的关系

年度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预算内教育经费(亿元) 3255.02 3618.62 4244.41 4946.99 6386.68

财政支出(亿元) 22053 24650 28486 33930 40422

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 14.76 14.68 14.90 14.58 15.8

资料来源:财政支出引自相应年度《中国统计年鉴》。预算内教育经费数据引自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相应年度的《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

三、我国教育投资状况的横向比较分析

关于合理的教育经费投入规模,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做法是以一国公共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来考察该国教育投入、教育规模以及该国教育发展的总体水平,它是指地方、地区及中央政府在教育上的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不包括家庭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统计,2005年荷兰、挪威、法国、瑞典、芬兰、英国和美国等高收入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大都在5%以上,而埃及、墨西哥、印度、智利、泰国等中低收入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也多在3%~4%左右,古巴的这一比例更是高达9.8%(见图1)。而我国2005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仅为2.82%,2006年才勉强突破3%。这说明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公共教育支出比例处于较低水平。

从人均教育经费绝对投入水平看,2006年世界年人均教育经费已接近500美元(其中美国人均超过了3000美元,日本为人均2000美元,韩国为人均1100美元),而我国还不足100美元,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5;从生均经费指数(各级教育生均经费支出占本国当年人均GDP的比例)看,OECD国家小学、初中的生均经费指数分别为0.20和0.23,而我国仅为0.13和0.16。

资料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网站

以上数据表明,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教育投入是偏低的,这与我国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的地位极不相称。

四、结语

当今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把教育的发展作为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重大战略决策。同志指出,大力推进人力资源建设,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我国巨大的人力资源,不仅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作用,而且对促进就业和创业也具有重大作用。截至2008年,我国经济保持了30年平均9.8%的增长速度,极大地提高了国家财政收入水平,中国政府完全有能力对教育投入更多的经费。因此,建立适应社会经济变革的教育投资体制,加大对教育投资的力度,是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增强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最好途径。

参考文献

[1]安迪・格林.教育、全球化与民族国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李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教育参考,2005,(10).

[3]骆勤.完善我国教育投资的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05,(7).

理财投资比例第5篇

理财策略趋于保守

受宏观经济形势的不利因素影响,投资者市场信心受挫,理财策略趋于保守。

危机下避险为主仍有部分投资者准备抄底

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投资损失,投资者普遍用了避险策略,如增加储蓄、保持资金流动性等,综合配置各种理财产品、分散投资成为被调查者的首选。如图所示,从资金动向来看,居民的储蓄意愿增强,基金投资比例大幅缩水;受股市套牢影响。股票投资比例没有变化。虽然2008年各地房价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不动产仍然是投资者投资比例最高的理财方式之一。

也有投资者在“危”中嗅到了“机”的气息。虽然股市2000点附近震荡徘徊,依然有27.4%的投资者表示出抄底股市的意愿,一半以上的股民表示,会采取长期持有的策略。

6成多投资者期望收益不足10%

2008年理财产品收益率大幅下降,投资者失去了对高收益的期盼,超过6成的投资者期望收益不足10%。其中20.8%的投资者表示,理财收益能比同期银行定期存款或国债收益高就可以。

理财方式多元化

危机给投资者上了一堂生动的风险教育课,之前将钱全部投入到一个领域的投资者现在越来越少,投资者选择产品时开始倾向将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债市和金市的魅力逐渐显现,银行和保险理财在弱市受到青睐。

银行成为首选理财渠道

超过45%的投资者个人理财的主要渠道为银行柜台和银行网点。便捷性是投资者选择银行的首要考虑,但在未来,产品、服务、专业性等“软件”因素会日益成为更重要的决定因素。调查还发现,投资者在办理理财业务时,对银行类型也有所偏好,以办理基金投资业务为例,投资者更倾向去4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保险投资蓄势待发

商业保险跻身成为继储蓄、基金、股票之后的第4大投资理财方式,养老险、意外伤害险和健康险是投资者目前主要购买的险种。

理财投资比例第6篇

案例:去年10月份进入股市的小刘,从投资初期开始就不断面对市场的下跌,5万元的本钱如今已亏损60%。

小刘每月工资4000元,月节余2000元,有存款3万,无家庭负担。

理财规划:

小刘比较年轻,因此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强,所以股票投资的占比相对而言还是可以接受的。

现阶段资本市场疲软,小刘的资产已经严重缩水。但是小刘还有一部分存款。建议小刘择机降低股票的仓位,以期尽快降低损失。同时在留足备用金(3~6个月的月支出)后,对剩余的资金重新进行规划,现阶段可以选择债券基金、固定收益类的理财产品,同时开通基金的定期定投。

亏损额5~10万

案例:今年40岁的李先生已炒股6年,随着市场的下跌,不仅将之前的炒股盈利全部亏损,30万的本金也快亏损到只剩10万元。

李先生自由职业,家庭月节余2500元,存款10万,无社会养老及医疗保障。

理财规划:

李先生虽然有多年的炒股经验,但是面对目前的资本市场也是显得无能为力。李先生用于投资风险较高的理财产品的资金占比约为75%,对于40岁的李先生来说这个比例有点高,建议李先生尽快降低这一比例,并为自己可接受的损失设立一个止损比例,一旦达到这一比例,立刻择机卖出股票来减少损失,切不可盲目投资,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同时由于李先生已经步入中年,还没有社会养老及医疗保障,建议李先生马上考虑保险规划,防范养老和医疗风险。可以将存款10万元和一部分已经卖掉的股票资金进行合理的规划,保险的保额应该为支出的10倍左右,保费支出为收入的1/10左右较为合理。

同时也要留足备用金,适当地投资一些风险较低的债券基金、货币基金以及固定收益类的理财产品来分散整体的投资风险,以期在波动的市场行情下获得可观的收益。

亏损额10~20万

案例:吴先生夫妻失业后就一起炒股,面对已过15万元的亏损,夫妻两人都非常伤心。目前,吴先生夫妻从事个体经营,家庭月收入在万元以上,有存款40万元。

理财规划:

1.适当投保抵御风险

吴先生夫妇二人工作稳定性较差,且无养老、失业和医疗等方面的保障。因此建议吴先生夫妇购买一些寿险、医疗险、意外险等,投保原则以少为宜,每年应缴保费额度控制在5000元至10000元左右。

2.投资应该多元组合

在现代家庭经济生活中进行投资理财,首要关注的事情有两点:一是构筑好家庭经济生活的“防火墙”;二是通过运用风险投资工具合理配置资产,使家庭的经济生活更加美好。

建议吴先生选择操作较简单、专业难度较低、好把握的投资工具,千万不能盲目跟进。可以按照1∶4∶5的比例配置银行存款或货币市场基金、国债、债券型或平衡型基金;另外还可以采取基金定投的方式进行投资,分次投入摊平成本降低风险。

亏损额20万以上

案例:在某证券公司大户室炒股的常先生最多时候曾将400万元的本金亏损至150万元,近段时间经过几次短线投资,本金已回归至200万。常先生说,自己准备拿出100万元用于稳妥理财,与炒股配合,希望尽早将炒股本金收回。

理财规划:

去年初以来,随着内地股市的剧烈震荡,不少基金纷纷跌破面值,投资者对股市的信心受到一定打击,更加倾向投资于稳健型理财产品,这类产品迅速走俏,成为不少投资者理财的首选。

银行存款或银行储蓄类理财产品安全性高、流动性强、无风险,收益较低,建议配置10%,作为家庭应急准备金。

债券型理财产品安全性较高、流动性较强,基本无风险,收益率比存款利率略高。适合有短期闲置资金、追求稳定收益、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投资者可以配置30%。

理财投资比例第7篇

黎荷大学毕业后工作两年多了,一次聚会与同学攀谈时,才知道原来像自己一样“月光光”的人不占少数,不少姐妹抱怨,挣得不少可就不见有钱剩下,虽然每日都过得逍遥,但还没到月中就觉得发慌,手里没钱了,还要刷信用卡。等发了工资又送还给银行,如此循环何时是个头啊?

小姐妹袁玉笑着说:你姐姐不是刚刚买了房子?可以‘救济’你。黎荷苦笑说,她还不如不买呢,大部分工资都还贷款了,以前每周还带我出去玩,现在她为了省钱周末在家睡觉连早饭都省了。我以后可不学她,真是活受罪啊!

玉梅摇头说,我家情况也不好,我爸炒股很失败,家里的余钱都放到股市了,姥姥生病了,家里还借钱给她看病呢。袁玉低头不语,表示同情。

黎荷说,一定是我们的理财方式有问题,我听说现在很多人都是“亚健康理财”,究竟我们怎么做才能让财富恢复健康呢?

月光族、工薪族、房奴、投资盲、财务裸奔,财富亚健康就在我们身边,避免财富亚健康,创造健康的财富从理财体检开始,理财体检可以对自身家庭财务健康状况进行相应的客观分析,是家庭理财的基石,只有了解当前家庭的财务状况,有条理地分析当前的优势和不足,才能找出优化的家庭财务,提高投资收入的办法。正如去医院体检可以测知您身体健康状况一样,进行理财体检也可得知您的财务状况是否健康。理财体检的定期检测是一个持续的提高的过程,因为我们的财务状况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的,只有在一段时期内认真的做理财体检,才能发现财务问题,从而“对症下药”找出病因,为下一次理财体检的健康指数加分。

定期做理财体检,避免跨入月光族

“月光族”――挣钱一样多,为什么人家月月有结余,而很多人却总是月月光,月光族到底是因何形成?这可能是因为消费支出比率不健康,一般情况下,消费支出应是家庭收入的50%左右为合理。所以从理财体检的角度看,建议将我们每月的费用分为基本生活开销,必要生活费用和额外生活费用三个项目,养成记账的好习惯,这样有助于理顺家庭的财务开支,减少不必要的开销,做到开源节流,以积累更多的资金用于资产增值。消费支出过多是造成“月光”的源由。

定期做理财体检,让还贷变的更轻松

“房奴”――背负着银行贷款,供养着又爱又恨的房子。生活质量直线下降、家庭储蓄锐减,每月受到房子的奴役,为何会在不知不觉中沦为了“房奴”。这可能是因为家庭的负债比率和房产持有指标不健康所造成,家庭负债比例过高,超过家庭的承担能力,可能是由于我们每月的工资大部分都用于偿还房贷,导致结余过少,流动资产过低,由于房产属于固定资产,比例过高将影响家庭资产的流动性,不利于家庭资产的增值。因此最好进行多元化投资,合理配置家庭资产,使房产持有比例适宜,分散单一资产贬值带来的风险。其实房子无论大小,只要舒适就好,买了过大的房子从而背负起沉重的债务,得不偿失。掌握合适的房产持有比例,选择一个适合自身承受能力的还贷比例,才能让还贷变的更轻松。

定期做理财体检,引导自己学会投资

“投资盲”――年年只有入款,手中持有大量现金闲置,“投资盲”由于对投资知识知之甚少甚至一窍不通,大都把每月大量的结余收入存入银行,从而手中备足了准备金,最终导致过多的资金闲置,这可能是流动性指标过剩或是投资能力差引起的。通过理财体检,一般情况下会建议我们无需存有大量的现金储备,最多在家里留存三到六个月的费用就足够了。其余的资金可以合理分配,用于购买保险、基金、股票、信托等金融理财产品,以获得更多的风险发生时的现金使用权,或通过组合投资,产生更多的投资收益。良好的投资能力对会为您最终实现财务自由奠定良好的基础。

定期做理财体检,让家庭财务不再裸奔

“财务裸奔”――没有保障的投资就相当于财务裸奔,家庭突然发生意外,巨额医疗费用的支出给您的财务造成沉重的负担。这可能是因为您的财务在“裸奔”,没有保险就等于财务上的“裸奔”,而通过理财体检,检测结果会给出一个十分合理保险保障比例,任何一个家庭都需要足够的保险来保护您的家人与财富。在我们准备做投资的时候,我们应该为自己的健康、意外等做好一份保障,因为只有无后顾之忧的时候,我们的投资才会显得更加潇洒自如。

理财投资比例第8篇

关键词:投资公司 财务管理 投资项目的财务独立

投资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从事资本经营,持有被投资项目一定比例的股权,分享或承担被投资项目盈与亏。投资公司往往通过对参股或控股的投资项目不同程度的管理,努力实现投资收益的最大化。通常情况下,投资公司和被投资项目都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双方在经营决策和生产、销售、财务等各方面都保持相应的独立性。投资公司不能直接左右被投资项目的财务决策,只能依靠产权关系对被投资项目进行财务管理。投资公司对被投资项目的财务管理被认为隔靴搔痒,不能直达根本。要保证投资公司投资收益的顺利实现,对被投资项目进行全面有效的控制、监督、管理是关键,因此,投资公司如何科学运用股东身份对被投资项目进行财务管理是值得探讨的。笔者在投资公司的工作实践中,对被投资项目的财务管理采用以下一些做法。

一、理顺被投资项目的治理结构、组织架构

治理结构、组织架构的设计是不会影响到被投资项目生产经营管理的独立性,投资公司要充分运用高屋建瓴的权利。董事会是企业的最高经营决策机构,投资公司应依据对被投资项目的持股比例,合理争取董事会席位。通过董事会对被投资项目的经营决策及财务管理实施重大影响;明确对经营层的授权范围、考核指标等;充分调动经营层积极性,让经营层奋斗目标与企业经营目标趋于一致。这样投资公司就可以在战略的高度上,间接实现对被投资项目的管理控制。这个方法主要适用于股权比例相对较大的投资项目,容易在董事会取得话语权。

二、完善被投资项目的财务管理制度

投资公司应根据被投资项目的具体情况,制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财务管理规定,规范被投资项目重大财务事项的审批程序和会计处理程序,完善资产管理制度,规范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健全财务制度,规范财务管理,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保证对被投资项目企业监督管理的有效实施。投资公司对被投资项目的管理方法,与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不完全相同,内部财务管理可以直接涉及企业经营活动的具体业务,而投资公司对被投资项目财务管理的深度取决于,投资公司所持股份在股东会、董事会的表决权。因为无法直接参与被投资项目财务管理,所以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使投资公司可以在制度层面引导和约束被投资项目的经营管理行为。制度和规章的约束是为了使被投资项目良好运作,投资公司并不插手具体事务的处理,因此不会影响被投资项目的财务独立性。

三、实行财务负责人委派制度

为维护投资利益,投资公司应依托股东身份,强化对被投资项目经营活动的财务控制和监督。被投资项目的财务负责人由投资公司委派,该负责人代表投资公司行使财务监督权。被委派财务人员应定期向投资公司述职。这项制度有利于投资公司直接、全面了解被投资项目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如果是股权比例相对弱势的投资项目,不能委派负责人的情况下,也可以委派其他职位的财务人员,既起到了解被投资项目经营情况的作用,也有相互制衡的内控效果在其中。

有种看法质疑委派制有损被投资项目财务独立性,这其实是曲解了委派制。委派人员并不是一切行动听投资公司,委派人员的本质是被投资项目公司的职员,他服从被投资项目公司的管理。委派的财务人员切实履行监督职责的同时,要加强与被投资项目经营层及各业务部门的沟通,提高对被投资项目经济效益的服务意识,避免形成与被投资企业对立的局面,保持岗位应有财务的独立性。

四、健全财务预算控制体系

全面预算越来越受到现代企业的重视,对投资公司而言,预算控制无疑是对被投资项目管理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全面预算是指企业全部的经营活动均纳入预算范围进行监督管理。要求被投资项目编制年度全面预算,将董事会通过的经营目标通过各项财务数据予以量化,明确被投资项目管理层的责任,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具体的财务指标也便于作为考核依据,通过预算管理对被投资项目的经营活动进行约束和规范。预算编制完成后,应完善预算的控制、跟踪、预警机制;建立预算的及时纠偏机制;落实与预算管理相对应的考核、奖罚。经董事会批准通过的预算方案,可以说是被投资项目开展经营活动的纲领。当经营活动发生重大变化,确实需要调整预算时,必须重新提请董事会对预算修改案进行审议。

五、严格监督被投资项目的投资、融资、担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