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乡村农业致富

乡村农业致富赏析八篇

时间:2023-05-30 14:58:40

乡村农业致富

乡村农业致富第1篇

一、指导思想

开展“两示范一带动”活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主题,以党员现代远程教育为手段,以《*党建信息》为载体,开展技术培训,通过培育和创建科技致富示范基地和农村党员科技致富示范户,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支部和广大党员在发展农村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科教兴农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全乡农村致富奔小康步伐。

二、目标任务

“两示范一带动”活动,旨在通过建立完备的电教网络体系,提升党员的科技致富能力,通过发挥基层党支部和党员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发挥示范基地的引导作用和党员致富带动作用,在全乡树立一批符合本地实际、主导产业明显、辐射作用强、经济效益好的农村基层党支部科技致富示范基地和科技素质好、发展经济本领强、带头致富并带领群众致富的农村党员科技致富示范户,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第一步,从20*年4月开始,首先在全乡开展“两示范一带动”活动,使村村达到“六个一”的要求,即:建立—个科技致富示范基地,培养一支党员致富骨干力量,配备一支信息技术服务队伍,树立一批科技致富示范户,总结一套农村致富好经验,形成—个有发展前途的主导产业。其次要通过示范引导,在全乡范围内开展这一活动,年内初步建成农村基层党支部科技致富示范基地5个,党员科技致富示范户20户,形成较强的辐射带动效应。

第二步,以科技致富示范基地和党员科技致富示范户为样板,经过三年的努力,全乡逐步建成10个农村基层党支部科技致富示范基地,达到电教设施配套化,党员队伍年轻化,阵地建设规范化,组织活动正常化,农业产业专业化的要求,同时建成农村党员科技致富示范户20个,培训30名农村党员,使人人掌握两门以上实用技术,并且带头致富。

第三步,在此基础上,树立典型,总结经验,全乡所有村级党支部都建立起自己的示范基地和示范户,并创建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功能强的示范基地3个、示范户20个,示范、引导、带动全乡农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实现农民增收,加快建设陕西经济强县的步伐。

三、示范基地和示范户的条件

(—)科技致富示范基地条件:

1、示范基地所在村党支部领导班子坚强有力,思想认识明确,发展经济的思路清晰,为群众谋福利的宗旨意识较强,在群众中有一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2、示范基地所在地党支部制定了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抓基地建设措施得力,效果明显。示范基地有一定规模,主导产业明确并有一定的前瞻性,能辐射、影响、带动本地群众走上科技致富之路。

3、示范基地的农户能够熟练掌握主导产业的先进适用技术,使基地真正成为应用现代农业技术的示范基地、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农产品的优质品率达到65%以上,主导产业在当地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通过示范带动,给发展这一产业的农民带来的人均纯收入占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带来的经济效益占本乡、村农业总产值的比例明显上升,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和主导产业。

4、在示范基地主导产业的带动和影响下,依靠示范项目开展种、养业的农民家庭人均纯收人增长速度,明显高于该地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同时能够广泛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党员科技致富示范户的条件:

l、带头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严格按规定要求自己,立场坚定,顾全大局,自觉履行党员义务。

2、能认真学习现代科技知识,熟练掌握两至三门实用技术,有一个好的家庭致富奔小康发展计划,在学科技,用科技方面成绩突出。

3、按照产业布局,积极发展种植业或养殖业,且有一定规模,经济效益好,在本村起到了示范作用。

4、能经常联系、帮助至少3户生活尚不富裕的群众,确定具体的帮扶项目和措施,通过提供信息、技术指导等服务,使其在1—2年内脱贫致富,经济收入达到本地中上水平。

5、遵纪守法,联系群众,作风正派,带头抵制歪风邪气,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

四、实施办法

1、广泛宣传,提高认识,增强参与意识。各乡镇要采取召开干部、党员、群众大会,专家报告会,组织外出参观,广播、电视、板报、简报、标语宣传等方式,结合学习贯彻落实十六大及省市、县党代会精神,使各级党支部和党员群众充分认识开展“两示范一带动”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群众明白“两示范一带动”活动对于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观实意义,争取做到使这项活动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统—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广大党员和群众参与这次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认真调查,周密部署,分批组织实施。各乡镇党委抽调专人组成调查组,深入各村开展认真细致的产业摸底工作,对十个特色产业第一村和其他有一定产业基础的村重点调查,根据各村的资源,经济结构、产业化发展状况和党员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科技文化素质、发挥作用情况等,在广泛听取广大党员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确定各村的主导产业,制定开展“两示范一带动”活动的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精心安排部署,在全乡492个村级党支部分批组织实施。10个特色产业第一村要作为首批实施对象,从今年上半年开始实施;第二批选定40个村,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第三批50个村,由乡镇党委负责逐步实施。在此基础上,推动“两示范一带动”活动的深入开展。

3、因村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健全电教网络。按照这一活动的实施步骤和工作需要,分三步抓好党员电教阵地建设,第一步,要把首批实施“两示范一带动”活动的10个特色产业第一村,建成高标准的党员电化教育培训基地,做到“六有”:有党员电教工作机构,有专兼职播放员,有播放收看教室、桌椅,有播放收看设备(vcd影碟机、彩色电视机、机柜等),有播放收看制度、计划和“三簿一册”(播放登记簿、讨论记录薄、信息反馈簿、点名册),有电教片库;第二步,对由县上重点包抓的50个村,要认真摸底,逐步规范,对于经济基础较好的村,由村上自己解决电教设施问题,其他村由县、乡、村共同筹资解决;第三步,对由乡镇党委负责实施“两示范一带动”活动的村,由乡镇统筹安排,妥善解决“两机一室”问题,县上予以协助。在电教网络建设中,有条件的村还要在党小组建立电教播放点,建立党员家庭播放户,也可创造条件配备电脑等设施,开展网上教育,在全乡建立健全乡、乡、村三级电化教育网络体系,为开展党员科技培训奠定基础。

4、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的科技素质和致富能力。要认真落实县委《关于建立基层干部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依托县、乡党校,分级负责和抓好农村基层干部、党员的培训和教育。培训中既要突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精神等政治理论方面的内容,又要重视抓好现代农业、实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的培训,要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需要出发,本着“需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注意改进培训方式。在抓好县、乡党校集中培训的基础上,采取外出考察、到田间地头实地培训、邀请专家教授、农技人员和示范村的“土专家”、“田秀才”、“科技能人”传经送宝,鼓励基层干部、党员上农函大、农广校,提高农村基层于部和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本领。

5、培育典型,示范带动,促进活动深入开展。“两示范一带动”活动的关键在于示范带动。首先要在全乡10个特色产业第一村按照条件和要求建立高标准的科技致富示范基地和党员科技致富示范户,在此基础上,按照“六个一”的目标要求统一规范,对于达到要求的示范基地和示范村,由县上组织举行隆重的挂牌仪式,为全乡农村基层党支部和党员群众树立学习样板。其次,要组织其他村的党员群众学习取经,培养和树立一批自己的先进典型,抓点带面,促进整个活动的深入开展。三是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力度,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五、保障措施

l、落实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联动机制。开展“两示范一带动”活动是科技兴农,强县富民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农业、水利、林业、信用联社、农发办及其它相关部门和各乡镇共同努力。组织部负责组织实施,检查考核和党员电化教育阵地建设,农业局、水利局、林业局,农发办等部门主要负责技术、信息服务工作,并从项目、资金方面予以扶持,信用联社要重点向这些村的农户发放小额扶贫贷款,各乡镇负责党员群众的教育培训工作和“两示范一带动”活动的具体实施,从而形成相关部门和乡镇职责明确,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和联动机制。

2、建立信息技术服务体系,为“两示范一带动”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县上要聘请10至20名专家教授担任特色经济技术顾问,成立由农、林、水、供销社等部门的技术人员组成的信息技术指导工作组,负责主导产业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定期向村上提供农情信息技术服务,农技中心、畜牧站、林业站要肩负起“两示范一带动”活动技术服务的直接责任。组织部要根据主导产业,定期为每个村配发相关的音像资料,各乡镇党委要指导各村组织驻村技术员、村干部、党员及科技能人组成技术服务队,开展信息技术服务工作。

3、建章立制,加强工作指导。为了促进这项工作深入开展,必须建立四项工作制度,加强工作指导。一是建立领导联系点制度,乡镇党委和涉农部门领导干部每人联系一个实施“两示范一带动”活动的村作为重点项目联系点,加强工作指导。二是建立科技人员联系科技致富示范基地制度。农口的科技人员,要采取定期技术指导,驻村蹲点等办法,每人联系一个科技致富示范基地,负责这一活动的技术指导工作。三是建立乡镇干部联村包户制度,乡镇机关于部每5人一组,联系一个村,每人包抓一个党员科技致富示范户,搞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协调服务工作。四是建立部机关组室联乡包村制度,组织部机关每个组室联系一个乡镇,并包抓一个村,指导开展“两示范一带动”活动,要把所包的村创建成“两示范一带动”活动示范村。

4、实行目标化管理,加强工作考核,建立激励机制。对“两示范—带动”活动的目标任务要进行细化分解,实行目标化管理,量化考核,落实到人,县上对活动的开展情况要定期检查,并纳入党建目标责任制一并考核、奖惩,每年拟命名表彰科技致富示范基地10个,党员科技致富示范户100个。各基层党支部要详细掌握进展情况,定期分析存在问题,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确保活动顺利开展。凡此项工作进展不力的,取消该单位党建工作各类先进评选资格。

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l、与时俱进,不断开拓“两示范一带动”活动的工作机制。“两示范一带动”活动,是前几年开展的“抓、促、学、奔”活动和“党员形象工程”的深化,是把农村基层党支部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的有效载体,也是发挥农村党员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形式。要注意发挥各级党支部的主观能动性,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注意总结和借鉴以往开展的各类党建主题活动的成功经验,统筹安排,搞好衔接,不断创新。要在培养党员科技致富示范户的同时,把靠特色产业致富的群众培养成党员。一方面,在实施“两示范一带动”活动的村,组织广大党员带头发展主导产业,带头搞试点示范,为群众树样板,把党员逐步培养成党员科技致富示范户,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另一方面,把那些靠科技致富的群众、“土专家”、“田秀才”、科技能人通过重点培养,按照程序吸收入党。

2、建立县、乡(镇)、村级创建工作档案。每年拟创建的示范基地和示范户,要认真填写《农村基层党支部科技致富示范基地登记表》、《农村党员科技致富示范户登记表》,并报县委组织部,今年各乡镇拟创建的示范基地和示范户,其登记表于4月25日前报县委组织部。

乡村农业致富第2篇

一、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党员带领群众致富的意识和本领

“双带”工程着眼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着眼于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要,依靠具体鲜活的事实引导农民,依靠和风细雨式的疏导办法教育农民,依靠细致周到的服务帮助农民,变过去“指手画脚”、“直接干预”为“做给你看、带着你干”,从而增强了工作的示范性和直观性,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一是提高党员带领群众致富的意识。我乡紧密结合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教育和引导农村党员自觉对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认真查找出思想和行动上的差距和不足,增强先进性意识,明确先进性标准,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好“带头”与“带领”两者的关系,明白做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的共产党员自己应该怎样干,怎样带领群众干。二是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双带”技能。针对部分党员干部存在的致富无门、致富无方的问题,我们不断加大市场经济知识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力度,采取举办科技培训班、定期组织参加远程教育培训、征订科技书刊、经验交流会、组织外出考察学习等多种形式,增强村干部的“双带”能力。

三是引导党员做好五个带头,树立党员形象,提高党组织和党员的凝聚力。带头发家致富,做小康领路人。帮助党员家庭发展一个稳定收入的经济项目、努力让党员户年人均纯收入超过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毎名党员具体联系帮助本村一户特困户脱贫致富。带头遵纪守法,做守法老实人。党员带头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做学法懂法守法的老实人。带头学习技术,做科技明白人。党组织创造条件让党员积极参加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活动,提高致富本领;有劳动能力的党员掌握1-2门农村实用技术。带头为民办实事,做群众贴心人。有劳动能力的党员每年为群众办好事实事*件以上;扶孤助寡、热心全村公益性事业。带头移风易俗,做农村文明人。党员敢于抵制农村“黄、赌、毒”现象;不搞封建迷信活动;不参加*等非法组织;带领群众治理村寨脏乱差,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坚持在“双带”实践中培养人才和锻炼干部,不断加强和改进村干部队伍建设。乡党委坚持把“双带”与“三培”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注意把一些政治上靠得住、发展上有本事、群众公认的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和村组干部,把农村党员干部培养成带领群众奔小康的致富能手。通过有针对性的培养教育,为村级经济发展积蓄了丰厚的人力资源。目前,全乡村支“两委”干部都具备了一定的“双带”能力。

二、以市场为导向,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适销对路的产品

近10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关注生命,亲近自然,天然绿色保健食品走俏市场。偏远乡镇要调整产业结构,建设新农村,就必须面向市场,立足自身资源优势谋发展。近年来,我乡一方面努力拓宽党员干部视野,努力找准市场。乡党委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挤出一定资金支持、鼓励村党支部组织党员远走浙、鄂,北上川、渝考察,近访*、*、*等地深入了解市场,乡党委书记、乡长还带头与本乡常年在外经商打工的商贩打工仔联系了解信息,亲自带领村组党员干部前往*等周边县市考察市场,与外地商贩座谈分析市场,深入了解掌握了*等地由于城市规划开发占地较多,家常蔬菜靠从山东、湖南等地进口,*、*畅销等信息。另一方面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发展适销对路产品。我乡离*等中心城镇不远,交通便利,境内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降雨丰富,日照充足,山区昼夜温差大,*、*等山野菜生长快、产量大、无污染,适宜栽培*等水果和种植家常蔬菜。第三,注意引进真空包装、冷冻储藏等先进技术,在产品的色、泽、味、外包装和反季节上下功夫,提高产品附加值,开发出了*等系列农产品品牌。

三、以民为本,加大政策倾斜扶持力度,放手发动农民致富

我乡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采取“扶、联、训、奖”四种措施,激励党员干部带头致富。“扶”即出台优惠政策。重点在信用贷款、税收和科技服务等方面落实优惠政策措施,“放水养鱼”。一是加大资金倾斜扶持力度。乡里与上级有关部门和信用社进行协调,争取专项资金和小额信贷扶贫款,重点向种养大户倾斜。20*争取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万元,*发展基金*万元和协调小额扶贫贷款*余万元扶持*协会发展生产销售。*年协调信用扶贫贷款30万元发展獭兔养殖和无公害蔬菜栽培,并分别由乡政府贴息贷款*万元。二是税收上实行包干制,让利于企业。三是人力上抽调得力干部帮助企业进行管理和市场开辟。四是在退耕还林政策和乡属部门帮扶措施的落实上向项目户倾斜。五是乡党委要求乡农技、农经等部门深入田间地头为种养大户上门提供服务。“联”即建立专业户联系网。

乡里明确专人、设立专线联系,收集乡内外专业大户信息和网上供求信息,将各大户项目概况、技术要点、效益情况、联系方式、技术人员制成联系卡,定期牵线搭桥组织专业户互访、交流活动。“训”即积极开展培训。一是与县畜牧、农业等部门勤联系,采用乡党校、有线电视、送技术资料、开现场会等形式,开展实用技术、市场信息的培训,*年共开展*养殖、*栽培等专业培训*场次。二是利用大中专学生“三下乡”活动的机遇,开展“科技读书致富活动”。三是鉴于大量青壮年男劳力外出务工的实际,狠抓农村妇女的素质培训,提高“半边天”带头致富的本领。“奖”即奖励带头致富能人。乡里制定奖励措施,按小富小奖,大富大奖的原则,采取物质、技术、项目奖励并举的办法。*年,兑现了向*等*户万元种烟大户等一带头致富能人发放奖金和奖品,鼓励发展。同时,乡里还将党员干部带头致富的实绩作为“争先创优”和培养选拔村干部的重要依据,将养殖致富能手*、*发展成党员,在党支部换届中,将带领党员群众致富的优秀党员*、*分别培养成*村和*村的党支部书记。

四、以党员为核心,建立、培育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初步完善农村市场体系

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搞活市场流通,是发展农业市场的关键所在。目前,市场体系不完善,发育程度低,辐射范围小,缺乏自身特点是我乡市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农民进入市场存在经营主体分散,经济实力弱,市场预测能力差,承担风险的力量小,组织化程度低,甚至出现不正当竞争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在党员群众自愿的基础上,由乡政府发起,以党员为核心组织成立了*专业协会、*果业协会、蔬菜栽培协会3个专业经济合作组织。

协会以经济利益作为连接纽带,重点做好引导、协调和保障会员合法权益的工作,同时协会内进行信息交流,技术培训,争取政策支持,规范交易行为和开展待业自律,集中和整合了全乡的人才、资金和技术,使现有资源得到了充分合理的利用,且各有侧重,各具特色。

*年,*专业协会正式注册会员*余人,遍及周边*个县市,已有*余名会员完全摆脱了传统的耕作,专门从事*的加工、营销。*果业协会已发展会员*余人,会员遍及全乡,专门从事所生产水果的栽培、储藏、销售;*栽培协会已发展会员*余人,人员主要来自集镇周边,专门从事家常蔬菜的生产、加工、运输和定点销售,这两个协会正逐渐发展成为产供销一条龙的专业组织。*年全乡仅参与*采摘、加工的农户就达*%左右,直接经济收入*—*余元不等,形成了专业加工、营销队伍*余人,为我乡人均纯收入增加*元。这些协会通过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提高了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连接程度和农牧业产品的针对性,增强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闯市场的抗风险能力。此外,*等*名致富党员依托多年在浙江温州、广东惠东、深圳和海南等地务工形成的良好信誉和全乡劳动力资源优势,有组织地向外输出劳工*多人,年人均收入达*多元,发展了劳动力输出市场。仅此一项,为全乡拿回*多万元的资金,既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又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少数家庭缺吃少穿、容易造成社会治安混乱的压力。

五、“双带”显成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

*年,通过“双带”活动的成功开展,全乡发展党员*名,在致富能人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名,在党员中培养致富能手*名,从致富党员中培养党员小康示范户*户,*名带头致富党员被培养成村党支部书记,发展产业带头人12名,一是山野菜不断做大做强,逐渐形成支柱产业。*协会完成薇菜*吨、蕨菜*吨、竹笋*吨的合同销售任务,创产值*万元,创利税*万元。二是循环经济初显端倪,新农村建设全面展开。按照“畜—沼—粮”、“畜—沼—果”的模式,经果林发展初具规模,畜牧业长足发展。*年全乡新建沼气池*口,发展金秋梨*亩,发展黑李、密柚*亩,板栗、葡萄*亩,金秋梨*%已挂果,创收*万元,栽植野生猕猴桃*亩,创收*万元。*年我乡正在扩大金秋梨、柑桔栽培*亩,干群热情高,经果林发展呈现良好势头。

乡村农业致富第3篇

加足“车头”马力

固原市隆德县杨河乡致富能人摆世虎说:“‘两个带头人’工程实施得好哇。我从2008年开始养牛,2010年存栏100头,想扩大经营却缺少资金。这时乡里找到我,为我的合作社发放了担保贷款,同时让我带动20户贫困户、5户特困户养牛。资金问题一解决,合作社也逐渐壮大,目前牛存栏量达到500头。

摆世虎是政府培育的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之一。固原市政府先后组织185名村党组织带头人到市内外党建工作突出、产业发展较好的村学习经验;组织800多名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参加了全市15个片区座谈会;组织180名涉农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负责人到吴忠市利通区、盐池县,陕西户县东韩村观摩学习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市里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组织外出观摩学习、座谈交流等活动,帮助他们开阔视野、坚定信心、拓宽思路,切实提高他们的致富本领和带动广大群众的能力。

在扶持农村“两个带头人”自身发展致富时,政府给予了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大力支持,积极扶持“两个带头人”先富快富,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加足“车头”马力。开设优惠政策扶持、项目资金倾斜、资源享用优先“三个通道”,让其在项目、资金、土地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尤其在专项担保资金、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和专项扶贫资金等各类资金方面予以倾斜照顾,为带头人发展搭建金融扶贫投融资平台,有效解决带头人自我发展无项目、融资难问题。

“我帮扶贫困户,乡政府也在帮扶我。为合作社解决资金难题,还积极为我们争取市、县各种产业扶持资金”。下一步,摆世虎计划在政府的支持下扩大规模,再带动50户贫困户脱贫。

不仅是摆世虎,“‘两个带头人’”机制充分调动了致富能人和贫困户这“两头”的积极性。两年来,杨河乡各项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尤其是养牛业成为全乡的主产业,1753户人中有1604户人从事肉牛养殖。

做好推广示范

“农民讲给农民听,我行你也行。”贫困户“身边人”现身说事,引导贫困户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勤劳致富,并“伸手”扶一把,将贫困户纳入产业共同发展中,扶贫才能更有效果。结合党员冬季轮训工作,市政府举办农村“两个带头人”巡回讲堂,选派合作社、家庭农场拔尖优秀创业致富带头人393名,分类别、分产业组织进村宣讲723场次,受益群众3.5万人。

原州区张易镇宋洼村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郭利平在自己发展的同时,从乡亲们的眼里看到了共同发展的希望。他的成功,让乡亲们的心思活了。他的责任感,让他成为脱贫攻坚路上生力军中的一员,在他的带动示范下,宋洼村2016年实现了贫困村销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但是,如果没有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脱贫和返贫的矛盾将持续存在。所以他率领乡亲深思熟虑,谋划未来,计划打造千亩无公害小杂粮生产基地1个、千亩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1个、千亩优质牧草基地1个,通过“村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达到一村一业。

不仅是宋洼村,在固原市,推广示范绝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市级层面抓统筹和示范,县、乡层面抓落实。2016年,固原在所有行政村全面实施“两个带头人”工程的基础上,以150个脱贫销号村为重点,市级层面确定11个示范乡镇、70个示范村,建立示范乡镇、示范村创建责任清单,因乡因村制定创建方案和推进措施,逐条逐项盯着抓落实,示范带动县、乡、村大力实施农村“两个带头人”工程,充分调动了贫困户的积极性,推动了各项脱贫措施在农村一线落地生根。

在一些产业发展比较集中的区域,推行“组织跨村领、资源跨村用、基础跨村建、产业跨村育、能人跨村带”模式,整合相关资源,放大创业致富带头人带动效益。彭阳县草庙乡坚持“强村带弱村、大村带小村、中心村带周边村”的原则,依托S203沿线新洼、赵洼、张街三村立地条件和地域优势,成立了新洼片区联合党总支,建立了“总支+支部”议事制度,实行“总支商定议事、支部互学互帮”,通过“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辐射带动周边213户贫困户增收致富。2015年初,西吉县震湖乡鑫佳肉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和西吉县义丰养殖合作社、西吉县天合农场合作,在震湖乡继续实施“借鸡下蛋工程”,当年共计发放黑山羊4000多只,其中3800多只发放给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珍珠鸡10万多羽全部发放给了建档立卡贫困户。

多途径共奔致富路

“两个带头人”工程的实施,让各级基层党M织在因地制宜、积极创新的同时,各显神通,总结和探索出了不同类型的带动模式,在引领群众共同致富增收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能人”引领模式。以“两个带头人”工程为抓手,在每个村培育3-5名懂经营、会管理、能带富的不同类型“能人”,让他们真正成为带富标兵,通过党员干部率先示范、能人大户带头致富,贫困户跟着学、跟着干,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形成了“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效益联结机制。

这几天,固原市原州区蔡川村村民杨宗仁家又有两头肉牛出栏,这能让他净赚两万余元,“多亏支书带了个好头!我家本是只有1头牛的困难户,现在成了存栏11头牛、70只羊的养殖大户。”这位支书叫马金国,2007年底,他成立了金羚养殖专业合作社,以三户联保的形式为13户养殖户争取到18万元贷款,带领杨宗仁等贫困户养牛。目前,蔡川村养牛10头以上的户达18户。

还有采取“1+1”结对帮扶,实现“1+1>2”扶贫效果的“加法”效应模式;把农民增收附着在完整的一条产业链上,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宽带”帮扶模式;每名创业致富带头人开展一对一帮扶行动,形成“1+2+X”的“接力”传递,最终使贫困户全部脱贫致富的“接力”传递模式……

清凉村是一个只有13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村如其名,自然环境幽美。“这里虽美但不富。”村主任黄收成一针见血。后来,村里实施“两个带头人”工程,瞄准了2014年返乡创业的小伙子仇定祥,培养他成为致富带头人。当年10月,在政府的支持下,仇定祥的六盘山农家商务有限公司开张了。

得知仇定祥发展土鸡养殖的想法后,村干部帮他贷款几十万元,主攻林下经济。事实证明,这个“头”带对了,清凉村网上订单越来越多,线下销售也越来越火。村民养殖和采集的土鸡、山野菜、土蜂蜜等特产热销十几个省。到2015年底,全村90%以上的村民参与了订单收购、网上销售,70多户贫困户人均增收1000元左右。

乡村农业致富第4篇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

**既是工业大省,也是农业大省,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全省总人口4**万,农业人口2**万。省第十次党代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确定为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三大任务之一。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难点在农村,基础在农村。没有农村的改革发展,就没有**的全面振兴。**城市化、工业化程度在全国处于前列,教育、科技比较发达,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省农村基层党组织1.4万个,农村党员81万名,农村基层干部56000人。改革开放以来,通过6年的整顿建设、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长期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目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还存在着投入不足、基础条件较差,党员干部知识层次较低、发展思路不宽,为农村群众提供服务的条件有限、能力不够强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健康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艰巨而复杂,所有的政策、措施,归根结底要靠农村基层组织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去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要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好。要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形势,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才、智力等资源流向农村,加大城市科技、教育等方面为农村服务的力度,建立健全帮扶农村基层组织的工作机制,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

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创新实践

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必须在创新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近年来,**省坚持发挥城市的比较优势,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初步探索出了“城乡结对帮扶”、“村企互助共建”、“科技教育支农”、“机关干部指导”等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路子。

“城乡结对帮扶”。就是城市党的基层组织与农村基层组织结成帮扶对子,引导资金、信息、技术等发展要素向农村倾斜,坚持以城带乡,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突出问题的解决。本溪县针对大多数农户有劳力、有土地,但没项目、没资金,想富不会富的实际,开展了县直机关党组织与村党组织结对、带领村党组织发展集体经济,县直机关干部与农民群众结对,带领群众致富增收的“双结双带”活动,近3年累计投资5558.3万元,发展致富项目3500多个,有经营项目的农户达1.1万户,占全县总农户的21%,**7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59元。庄河市开展了“百局包百村”活动,市直部门党组织与村党组织结成对子,近3年各部门累计投入资金1500多万元,协调贷款4000多万元,为农村解决生产发展难题1000多个,全市有家庭项目农户达85%。开原市152个市直机关党组织与117个村级党组织结成共建帮扶对子,共投入资金800多万元,帮助村党组织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农村普遍建起了图书室、文化室和文化广场。沈阳市东陵区结合城郊的特点,把街道党组织与乡镇党组织结成共建对子,街道党组织利用自身资源帮助乡镇搞好干部培训,提供劳动力转移服务,抓好进城务工党员的教育管理。据统计,目前全省城乡基层党组织共建立帮扶对子6**余对,省、市、县三级机关党组织定点扶持3137个农村基层党组织,**7年投入资金1.6亿元,引进致富项目515个,资助贫困户3.2万户,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发展。

“村企互助共建”。就是企业党组织与农村基层组织建立互助关系,村企之间优势互补,相互支持,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和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大石桥市非公有制企业已发展到1116家,非公有制经济已占财政收入的90%。而与快速发展的非公有制企业相比,村级经济发展却相对滞后,迫切需要获得各个方面特别是企业的支持和帮助。针对这种情况,市里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村企互助共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目前全市311家企业与238个建制村结成了共建对子,企业向村里无偿提供资金1500多万元,帮助修路、修桥、打井、维修村部、校舍;组织各类农业技术讲座80余次,向村民提供致富信息1400多条,受益群众达2万多人,帮助村里上致富项目35个,为村里安排劳动力就业2.9万人。**6年以来,全省开展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共投入资金2.8亿元,其中企业赞助近2亿元,建成2600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平均面积180.6平方米,为村级组织开展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据统计,全省共有3900余个企业与村党组织建立互助关系,推进了农村资源与企业资源的优化组合,一方面企业发挥资金、技术等优势,兴办公益事业,帮助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农民群众提供生产生活服务,另一方面农村基层党组织为企业充实职工队伍,营造发展环境,呈现出村企共赢的良好局面。

“科技教育支农”。就是充分利用城市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教育资源,坚持以智助农,强化为农村基层组织服务,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素质,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持。从**3年起,全省实施了乡村领导班子素质建设工程,省委组织部依托省内高校举办了3期全省农村党员干部农业经济与管理专业函授大专班,省、市、县财政和党费补助4**万元,对3万名农村党员干部进行学历教育,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养得起”的农村实用人才。各地普遍在高等院校建立了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基地,坚持长期与短期相结合、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大规模培训农村党员干部。**6年以来,沈阳市共投入资金300余万元,聘请专家学者120余人次,依托高校培训村党组织书记4500多人次。为抓好培训工作,省、市、县三级财政每年筹资1800万元,专门用于农村党员干部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现在村干部中掌握一至两门农村实用技术的有36417人,占农村干部总数的65.3%;拥有稳定致富项目的30138,占总数的54%。与此同时,全省启动了省级优秀专家智力支农行动,省科协编写了《**省农村党员干部科技培训教材》,组织专家深入农村基层、深入群众之中,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培训新型农民;省委组织部编制了《省级优秀专家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智力支持项目对接目录》,共有**余名省市级优秀专家与162个涉农项目进行对接,推动了科技的普及和农民群众致富项目的发展。

“机关干部指导”。就是根据农村工作需要,有计划选派机关干部到农村基层担任驻村指导员,面对面地进行工作指导,夯实新农村建设组织基础。结合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全省普遍开展了选派机关干部驻村指导工作。为扎实推进这项工作,全省召开了选派机关干部开展驻村指导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把这项工作作为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坚持下来。按照指导不包办、帮忙不添乱、干事不扰民的原则,每年从县乡机关选派1万余名优秀干部开展驻村指导工作,重点开展“四帮四促”,抓好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任务的落实。即:帮助建设好的队伍,促进农村党员干部能力素质的提升;帮助拓宽致富门路,促进农民增收和集体经济发展;帮助解决民生问题,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与社会和谐稳定;帮助营造文明新风,促进民主法制意识和科学文明意识的增强。在**7年全省村级组织换届中,广大驻村干部积极配合乡镇党委政府同步推进村党组织和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一好双强”人才选进村班子,积极推行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及“两委”成员交叉任职。目前全省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比例为46.1%,比上届增长12.1%;“两委”成员交叉任职的比例为51.6%,比上届增长8.6%。换届选举后,结合推进新农村建设,驻村指导任务转到指导先进村党组织“富而思进”,把工作重点放在建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实现发展新跨越上;指导中等村党组织破除“小富即安”思想,把工作重点放在追赶先进、力争上游上;指导后进村党组织“穷则思变”,把工作重点放在进一步强化发展意识,尽快改变落后面貌上,进一步提升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

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几点体会

实践证明,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有效推动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任务的落实,有利于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许多有利条件。回顾这方面工作,我们主要有三点体会。

(一)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统筹发展,也包括党的建设的统筹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突出的是城市对农村的支持。要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纳入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之中,在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坚持统筹兼顾,整合城市资源,形成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合力,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共同提高。

乡村农业致富第5篇

【关键词】农村空心化 贵州模式 四在农家

农村“空心化”作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及城乡转型发展背景下农村发展的异质现象,既是我国农村之殇,也是全社会之痛,对于地处西部的贵州而言,这痛尤甚。

为解农村“空心化”之痛,贵州立足于省情,一方面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实施“产城同兴”战略,稳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让农业和农村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落地生根”,真正地转移出去;另一方面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这一主线,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全省上下齐心、多管齐下、多力齐发,打出一系列“组合拳”,推动了农村跨越式发展,走出了一条农村空心化有效治理的“贵州道路”,形成了农村空心化治理的贵州模式。

贵州模式的主要内涵

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让从农业和农村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能够真正地转移出去。农村空心化有效治理,一方面需要留在农村的劳动力能够留得下来,另一方面需要从农业和农村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能够真正地转移出去。如果从农业和农村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不能够真正地转移出去,就会制约农村土地的有效流转和农业的转型升级,加剧农村空心化―他们会倾其数年、十数年甚至数十年在外打拼所得积蓄,回农村老家建房,而多数人建房后又外出谋生,人走房空,使得农村空心化越演越烈。

为使从农业和农村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能够真正地转移出去,贵州一方面跳出就城镇论城镇、就农村论农村的城乡二元分割发展的思维模式,稳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实施“产城同兴”战略,大力建设特色小城镇,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着力发展新兴产业,为进城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同时,大力推动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建设工程项目,着力解决进城农民工住房难问题。另一方面,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等,向农民工提供与城镇居民平等的医疗、教育、保险、住房等公共服务,让符合条件的进城农民真正“落地生根”,不再是城市里的“二等公民”,实实在在地推动了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

抓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让留在农村的劳动力能够留得下来。早在2001年,贵州省余庆县顺应农民群众“求富、求学、求乐、求美”的热切愿望,因势利导地在广大农村开展了“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本领、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为内容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得到贵州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并迅速在全省推广。截至2013年底,全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点已达1.6万多个,覆盖9000多个村、占全省行政村50%,受益群众1500多万人。自2014年起,“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每年总体上将以10%的覆盖率递增,力争到2015年创建点覆盖70%以上行政村,2018年实现全覆盖。通过“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农民的钱袋子逐渐“鼓起来”、本领逐渐“大起来”、精神变得“爽起来”、家园变得“靓起来”,农民求富、求学、求乐、求美的愿望逐渐变成了现实,昔日贫穷落后的农村旧貌换新颜,变成了令人羡慕的美丽乡村。

“富在农家”建设:农民的钱袋子逐渐“鼓起来”。“富在农家”建设,就是顺应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强烈愿望,抓住发展经济、农民增收这一中心,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展农村先进生产力,让农民富起来。

一是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将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农民增收致富奠定物质基础和保障。

二是变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各地农村结合当地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瞄准市场需求进行特色种养殖业、加工业,着力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优质粮食、蔬菜、畜产品、茶叶、中药材等,涌现出了诸如产业带动型、乡村旅游型、生态文明型、民族特色型等各具特色的“专业村”,逐步改变了农民“吃饭去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养鸭换点油盐钱”的生存模式,实现了自给自足农业向商品农业的嬗变;借鉴工业规模效益理念,通过成立种植业协会、养殖业协会、旅游协会等现代农业经济组织,将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结成“利益共同体”,进行产业化经营,变农民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共同闯市场;变单一的种植业为综合的“大农业”,在发展特色种植业的基础上,发展特色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开发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项目,使农业日渐成为集物质生产、绿色消费、休闲观光、文化创意、生态建设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扩大了农业的内涵,拓展了农业的功能,农业不再局限于原来的第一产业,而是渗透到工业、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旅游、信息业、绿色产业等各行各业之中,并带动这些行业的发展,形成以农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变经验农业为科技农业,广泛运用现代科技,推进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走高产高效、品质优良、绿色有机、加工精细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有效提高了农业的效益。

三是大力推进生态移民搬迁工程。“一袋水泥运到家,豆腐盘成肉价钱”,曾是贵州省深山区、石山区和石漠化严重地区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生活在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方农民的脱贫致富问题,贵州省创新扶贫开发思路,拟筹资1600亿元,从2012年5月正式启动实施了“拔穷根”式的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按照“四坚持、五为主、四结合、一确保”总体要求和“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总体目标,以改善民生、提高移民收入为核心,以整合资源为保障,以减轻迁出区生态环境压力和提高安置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为重点,紧紧抓住“建房、搬迁、就业、配套、保障、退出”等关键环节,从2012年开始,用9年时间将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和石漠化严重地区的200万贫困人口搬迁到条件相对较好的城镇、产业园区集中安置。截至2013年底,已累计搬迁15万人,2014年将再搬迁4.26万户15万人。通过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使原本脱贫无望的深山区农民跳出深山找出路,在搬迁后全部脱贫,初步显现出了“群众拔穷根、生态得保护”的多赢效果。

“学在农家”建设:农民的本领逐渐“大起来”。“学在农家”建设,就是发展农村先进文化,增长农民智慧和致富本领,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一是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实施农村文化家园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远程教育工程等,建好农村文化阵地,并以此为基础组织引导农民学知识、学技术、练本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生产发展能力和增收致富本领。如德江县复兴镇将农家书屋与农村党员教育、农业科技培训等内容结合起来,使其成了农民学科技、闯市场、快致富的“加油站”、“致富屋”;雷山县利用“远程教育”搭建和谐新农村建设信息平台,着力解决农民缺门路、缺信息、缺技术等问题,使其成了广大农民群众的“信息窗”和“致富桥”。二是结合各地产业发展实际,按照“农民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培训”的原则,组织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组织专家学者、“致富能手”把科技培训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手把手地传授致富经验和技术,培养种、养、加等各类乡土人才,如雷山县通过精心烹制“远程教育、农家书屋、专家课堂”三道“科技大餐”,已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5万余名。通过组织开展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旅游商品能工巧匠选拔大赛、手工制茶技能大赛等比赛活动,选拔产生农村各类“过得硬、用得上、留得住”的“能工巧匠”,起到了“培养一批能人、带动一方发展、搞活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群众”的人才效应。

“乐在农家”建设:农民的精神变得“爽起来”。“乐在农家”建设,就是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农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创造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享受文明健康的精神生活。在各级政府的引导、支持下,贵州不少农村建起了文化娱乐活动小广场、成立了村文艺队、跳起了“广场舞”、办起了独具特色的农民运动会。春节前夕,有的农村还办起了充满浓郁民族原生态味道的“村晚”,自编自演起了展现农村发展变化的山歌、快板、小品、舞蹈等节目。通过“乐在农家”建设,农民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精神变得“爽起来”,为推动新农村建设、追求幸福生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美在农家”建设:农民的家园变得“靓起来”。“美在农家”建设,就是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引导农民追求心灵美和环境美,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新农村。贵州一方面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力度,引导、支持农民改造民居、硬化联户路、整治村庄、绿化村寨等,不断改善村容村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2013年,贵州启动实施了以建设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为内容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根据这项计划,到2017年,将累计投资1422亿元,用5年时间将贵州广大农村建成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另一方面,积极引导、支持有条件的农村建设文化娱乐设施,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过健康向上的生活,追求个人身心美、自然环境美、人际关系美的美好境界,真正让农民美得自在、美得和谐。

贵州模式的启迪

化解农村“空心化”危机必须紧紧抓住发展农村经济这个“牛鼻子”。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实践是制约社会结构、社会面貌的决定性因素,“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①。“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②这就告诉我们:改变农村面貌,化解农村“空心化”,必须深入追溯到物质生产方式层面,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以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使农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富足安康的幸福生活,并由此推动农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根本改变。贵州始终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作为化解农村空心化第一抓手,通过“富在农家”建设,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推进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的钱袋子逐渐“鼓起来”,进而带动了村民精神爽起来、村子靓起来,不但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实现了安居乐业,还吸引了外出打工的人纷纷回村发展。

化解农村“空心化”危机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业劳动是其他一切劳动得以独立存在的自然基础和前提。”③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忽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农村人口纷纷涌入城市,最后陷入“拉美陷阱”。这一再警示我们: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决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贵州是传统的农业省,在发展农村经济、化解农村空心化进程中,没有放弃农业优势,并致力于向农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变自给自足农业为商品农业,变农民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变单一的种植业为综合的“大农业”,变经验农业为科技农业,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嬗变,在此基础上,通过以农业为中心的产业聚集、公共基础设施的修建和改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社会化供给等,引导农民向中心村、中心镇等适当聚集,使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化解农村“空心化”危机必须抓好村级党组织建设。村级党组织是农村发展的“主心骨”和“火车头”,肩负着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之重任。“农村要想富,关键看支部”,贵州农村的嬗变有力地证明了这点。为抓好村级党组织建设,贵州省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大力实施“领头雁工程”争做同步小康村党组织书记的实施意见》等。贵州各地结合实际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村级党组织建设工作,如铜仁市以“党员创业带富工程”和“群众增收致富工程”为抓手,把党组织设在产业链上,着力创建产业党建示范点和示范带,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遵义市开展了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工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毕节市以深化发展型党组织建设为统领,通过实施“晋位升级”、“创业带富”和“美丽乡村”工程,提升基层组织活力,引领群众发展致富。通过抓村级党组织建设,贵州各地涌现出了一大批能带领农民群众奔小康的村级党组织和村党组织书记。村级党组织建设已成为贵州有效化解农村“空心化”的关键一招。

化解农村“空心化”危机必须发挥农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农民是农村的主体,农业是农村的主业,农村要根本改变落后状况,所依靠的最为根本的是农民自身,是农业本身。唯有充分调动农民自己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农民主动参与到现代化农业的大生产中来,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农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长足进步。贵州各地农村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尊重农民的主人翁地位,通过多种形式的现代农业经济组织,将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结成“利益共同体”,共同闯市场,农民在村里成了名副其实的主人,这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化解农村“空心化”危机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农村的改革发展,需要政府大力扶持引导,这是世界经济之基本规律。贵州在发展农村经济、化解农村“空心化”危机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一是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村发展的政策,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二是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力度,鼓励和引导各种资源投向农村,为农村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如为深入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步伐,从2013年起到2017年,每年将投入不少于300亿元资金,使全省农村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三是每年选派各级干部驻村入户,帮扶农村,为农村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2013年选派了3万余名驻村干部、6千个驻村工作组,2014年则将选派5万余名驻村干部、1万多个驻村工作组。正是在各级政府的强力支持、推动下,贵州农村经济社会得以快速发展,农村空心化现象得以有效治理。

(作者分别为铜仁学院法律与政史系教授,铜仁学院体育系副教授;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规划项目“贵州‘三化’进程中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GH039)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8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4页。

乡村农业致富第6篇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行政村党组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的领导,最终要体现在村级党组织的作用发挥上。实施村级“能人村官”计划,主旨就是要发掘“能人”带动潜能,强化村干部队伍实力,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让经济能人在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好地发挥引领、示范和带头作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此项工作将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实施专项推进。

一、“能人村官”计划的构想与规划

新时期村级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引领群众致富、维护农村稳定、建设新农村等工作中的引领、推动和示范上。实现这一目标,加强村级班子引领能力建设至关重要,其关键就是用好“能人”,把既有能力自己带头致富,又有觉悟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经济能人吸纳进村干部队伍,努力建设一支“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能人村官”队伍,实现一批素质高、有闯劲、懂市场、善管理的“能人村官”,带领村集体在市场经济中参与竞争,带领群众共同富裕,成为带富一方群众的“领头雁”,为培养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储备人才。

实施“能人村官”计划,就是在抓好“民选村官”、“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的基础上,突破村干部选拔使用的原有模式,围绕带领农民增收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这一中心,重点选拔一批有一技之长、能够带头致富并带领和服务群众致富、威信较好的致富带头人、本地企业负责人、合作社负责人、在外或返乡创业的成功人士等,列为重点培养的村级后备干部,选任为“能人村官”,在管理上不占职数、经济上不取报酬、工作上不增加村级负担的前提下,选聘、选派或挂职到村“两委”班子中任村名誉书记、副书记或书记助理、主任助理、经济顾问、专职委员等职,并根据其专长进行具体分工,明确具体职责。以实现坚持用现念打造新农村,用工业化理念经营农村,发挥各种能人视野开阔、思维超前的智力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把依靠乡镇力量与调动群众积极性相结合、挖掘乡土人才资源与招回外出能人任职相结合,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最佳配置,形成“用一个能人,兴一个产业,活一个村庄,富一方百姓”的发展格局,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能人村官”作为村级重点后备干部由村党组织直接培养管理,乡镇党委协助培养管理。

二、“能人村官”的特点与范畴

(一)“能人村官”的特点。“能人村官”共有的特点是,工作有能力、发展有本领、事业有成、经济独立,个人素质好、具有宽广的胸襟、过硬的本领和浓郁的乡情,既有强村富民、建功立业的事业心,也有渴望回报家乡、反哺社会的责任感,愿意不计个人得失报酬,投身家乡(农村)建设,改变农村面貌,带领群众干事创业。他们不仅是用工业理念经营农村的探索者,而且是工业反哺农业的参与者,更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者。这些人才能够将经营理念、管理方法、生活方式等方面优势和好的做法与农村发展市场经济融为一体,在城乡一体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能够发挥巨大作用,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建设的中坚力量。

(二)“能人村官”的范畴。“能人村官”涵盖以下几类人才:一是创业型能人。有致富本领,从事工矿、企业经营。如在本地投资者的各类民营企业主、在他乡创业成功的本地人、曾在本地下乡、插队、当兵的创业成功人士等。二是经营型能人。有发展思路,懂经营、善管理、能理清村庄发展思路、制定村庄发展规划,从事经营管理。如各类工商业经营者。三是产业型能人。自富能力强,有带富能力,能为村集体增收、能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经营的产业具有一定规模。如合作社负责人、种养大户、加工大户等产业大户。四是科技型能人。拥有自富和带富的一技之长,所掌握技术适合本地区推广,技术指导服务已取得显著效果,在群众中较有影响。如乡镇及农口各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土专家”“田秀才”等乡土人才。五是中介型能人。拥有一定的资金、技术、信息、管理能力,从事某一方面中介经营与服务,诚信度较高,服务效果较好,社会威信较高。如中介组织负责人、营销大户、营销经纪人、协会负责人、市场负责人等。六是政治上的“明白人”。熟悉法律法规、掌握国家政策、明晰发展导向,发展经济有思路,解决问题有办法,群众拥护和信任,能够自我解决经济来源。如退休或离岗的机关企事业人员。七是处事上的“公道人”、政治素质好、思想品德好、群众基础好,有协调能力,能较好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处理好干群关系,群众拥护和信任,能够自我解决经济来源。如改非或退休机关干部、退休村干部、法律工作者等。

三、“能人村官”的选择与聘任

从农村工作实际情况看,发展乡村经济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能人担任村干部,因此选聘能人村官,要结合实际,不拘一格,多措并举。“能人村官”的选聘不受身份、地域、行业、年龄、学历等条件限制,坚持重素质、重能力、重实绩、重公论的用人导向,唯发挥积极作用而取,以达到改变农村,影响村官,教育村民的作用。

一是“能人库”中“配”。各乡镇要对“能人库”中的能人摸查盘点,及时对本乡镇知名人士、致富能手、经济能人、产业大户、种养植大户、农村经纪人、“两新”组织业主、协会负责人、返乡创业者,以及外来投资的有识之士进行调查联系,摸排出政治素质高、经济实力强、专业技术水平强、热心农村工作,有奉献意识和服务意识的经济能人,通过“两新”组织党组织推荐、镇村党组织邀请、群众举荐、个人自荐等方式,纳入“能人村官”的人选范围。二是村级后备干部中“提”。从村后备干部人才库里,进行定向培养、定向选择,将其选聘为“能人村官”,实现更加有效的培养。三是乡土能人中“选”。无论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企业,还是组织农民务工经商,都要依靠“乡土能人”的带动和引领,这些能人有着自身的显著特征:经济意识强、热心公益、作风朴实、能上能下。在他们身上,具备带领村民发展经济最渴望、最需要、最管用的素质和技能。“乡土能人”是农村社会发展的排头兵,更是农村经济建设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是党和政府富民政策的实践者,是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领头人”,他们通过自己长期艰苦的、不懈的努力,将节俭、朴实、劳动技能融为一体,在经济领域领先一步、胜人一筹,率先发家致富奔小康,这些能人担任“村官”,既懂管理又善经营,自身又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能给广大村民带来致富的希望和信心。不仅有利于农业增产增收,农民发家致富,而且有利于改善干群关系,有利于农村社会和谐与稳定。四是机关干部中“派”。优秀机关干部、专业技术人员、法律工作者、转非和退休人员是选聘“能人村官”的重要资源,采取下派、挂职、回请等形式,选拔思想政治素质高、技术过硬、群众威信高、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想干事”型优秀干部担任“能人村官”,夯实新农村建设组织基础。五是民营企业中“请”。民营企业主既可是民营企业家,也可以是个体工商户中的能人,由统战、经贸、工商联、工商、税务、团委、妇联、工会、园区办、乡镇、街道等部门推荐,根据其实际和特色,聘请到对口村任“能人村官”,帮助、指导农民增收工作。这些下乡的老板如果是本村本土人士,自己又有精力和意愿,可考虑根据相关法律程序任职正式村官。六是在合作社负责人中“任”。将本村或邻村符合条件的,经营得力、发挥作用好、辐射带动力强,在某一产业发展上具有典型代表作用的合作社负责人任为“能人村官”,重点负责推进本村该产业的发展。七是在职村官中“育”。对村级班子在职村干部进行重点培育,通过实施带动,使每个村干部至少学会一门实用技术、拥有一项专长,成为致富路上的带头人

选聘“能人村官”须经以下程序:一是民主评议,村党组织组织村干部、四支队伍成员等对推荐和自荐的初步人选进行无记名投票民主评议,赞同票数超过半数方具备组织考察资格。二是组织考察,乡镇选派工作组采取与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及预备考察人熟悉人等以谈话的方式进行组织考察,并形成书面考察报告。三是张榜公示,对考察合格的人选在村务公开栏进行张榜公示,公布监督电话。四是党委研究,乡镇党委根据推荐、评议、考察和公示的情况,研究确定“能人村官”人选,提出专职分工和具体职责指导意见,并报县委组织部备案。

四、“能人村官”的职能与作用

任职期间,“能人村官”要重点发挥创业导师的作用,将自身智力、技术、信息、资金、市场、关系网络及多年积累的商海经验等资源与各村实际紧密结合,立足自身优势,围绕村级专一工作设定专职专岗,在经济开发方面、出谋划策、发掘优势、争取项目、招商引资、兴办市场、实施基础建设项目管理、实施资源开发建设等;在产业发展方面,出钱出力、投资兴办企业、加快农牧业主导产业发展、组织劳动力输出就业,推广实验新品种、围绕主要农副产品联系开拓信息市场、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推进合作社建设等;在和谐建设方面,实施村务监督、政策宣传、环境整治、纠纷调解、维护稳定、推进和谐等。以实际行动推动农村发展形式迅速升级转型。

五、“能人村官”的培育与扶持

精心组织,周密安排,采取有效措施,多形式、宽领域、深层次地做好“能人村官”培训工作,实施定期轮训制度,注重对“能人村官”的培养,本着“学精、学通”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科学制定培训计划,通过学习考察专家讲座、典型发言、专题讲座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工作方式方法强化培训和规范。教育培育坚持因村制宜,分类指导。一是坚持把发展能人村官入党、进班子作为切入点,进一步优化农村党员和村干部结构。二是坚持把已正式任职的在职“能人村官”(符合能人村官类型要求的在职村干部)的教育作为着力点,因材施教培养“能人型”农村基层干部。三是以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鼓舞和激励农村能人富而思进,建设家乡,回报社会。四是每年结合农村工作会议,邀请农村创业成功人士到先进村参观学习,让大家设身处地感受先进村发生的巨大变化,进一步激发大家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劲头。五是建立“能人村官”储备机制,在全镇范围内广泛开展摸底调查,积极联系、储备各类人才,建立“能人村官”信息库。

积极搭建“能人村官”发挥作用的平台,政治上关心进步、生活上悉心帮助、事业上热心支持”激发其内在活力。一是提高“能人村官”地位。利用镇党校和新农村建设点,开展致富报告会、流动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等活动,组织“能人村官”“现身说法”、“流动服务”,扩大“能人村官”影响力。对条件具备“能人村官”,通过群众举荐、个人自荐和组织推荐等途径,将他们选为村组干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讨论发展大计,更好地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二是实施“能人村官”“设岗定责”。对“能人村官”,根据个人特长,坚持“人岗相宜”,科学合理地为他们设置示范岗位,发挥“能人村官”引领优势,实现示范带动。三是拓展“能人村官”发展空间。引导“能人村官”拓宽视野,联合行业相近、结构相似的村进行联合,扩大产业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和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逐步形成“政府搭台、能人唱戏、群众受益”的农村“能人”帮带格局。四是加大对“能人村官”扶持。农村各类建设项目安排、项目申报争取、资金扶持、技术支持、信息提供等方面通过资金、项目、人员培训倾斜,为“能人村官”开展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上创造有利条件。五是发挥“能人村官”的辐射效应。加大“能人村官”典型的培树和宣传,使其成为推进和引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旗帜,成为所有“村官”及广大村民学习的榜样和赶超的目标。

六、“能人村官”的规范与管理

“能人村官”不占村级职数、不领取补贴报酬、开展工作不得额外增加村级负担;乡镇要结合自身条件,对“能人村官”的通讯和交通费用可进行适当补贴。

乡村农业致富第7篇

一、农村“两基”运转经费十分紧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能的发挥。加强农村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在多途径解决经费不足上下功夫

“两基”建设经费是执政的基本条件,其完备与否直接影响着政权职能的充分发挥,影响着基层的稳定。目前,全市大多数乡镇财政是“吃饭财政”、“讨饭财政”,呈现出收入少、债务多的特点。收入减少、支出增加、需求增大、债务难偿,农村政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执政难,难执政,这样的结果直接影响到基层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可见,加强乡村“两基”建设必须尽快提高乡村班子和干部的执政能力,而提高执政能力首要的是优化执政的基本条件,多渠道、多途径解决执政经费不足的问题。为此,我们建议:

一是严格财政体制,确保基层政权正常运转。要严格执行分税制管理体制,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确保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县财政行政事业费及时到位。同时要改革乡镇财政的管理方式,将乡镇政府的财权统一收归县级政府集中管理,乡镇花钱要经县政府审核控制,县政府由此控制乡镇的人权、事权。

二是加快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切入点,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各县区、各乡镇、村要借助西部大开发、2008年北京奥运、京张区域协调发展和我市蓄势待发的优势,重点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培育特色经济和名牌产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对初级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以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为着力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构建适应市场经济的购销体制,促进服务于农户和市场之间的中介组织和合作组织的发展,培育农村土地、劳动、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

三是采取积极措施,消化乡村债务。消化乡村债务要严格掌握政策,区分不同类型,在认真清理、明确责任、核准额度、落实用途的前提下,采取不同办法,逐步消化。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落实债务人清偿。对用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形成的债务,可拍卖集体闲置的水利、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废旧厂房等资产或荒山、荒坡、荒滩资源,取得收入予以偿还。对农村普及教育、乡村道路、农田水利等较大的综合性建设债务,受益人是全体村民,很难量化到户到人,应由各级政府承担,有计划分年度清偿。四是市、县区应当建立长效的乡村债务监督制约机制,杜绝出现新的乡村债务。从现在起要建立台账,健全规章制度,对不执行制度出现新债务的乡村,要追究一把手的责任。

二、农村“两基”组织人员结构性矛盾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执政成本。加强农村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在减员分流、用青培新上下功夫

调查发现,目前我市乡村两级组织人员结构性矛盾突出,乡镇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包袱沉重、效率低下,在市场经济中找不准施政位置和主要工作的着力点;行政村干部队伍不稳定,后继乏人,党的组织建设薄弱,党员素质低,缺乏引领群众共同致富的“领头雁”。村级干部后继乏人是普遍现象。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危害直接导致执政能力的低下,损害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弱化了基层政权的巩固。加强农村执政能力建设,必须针对乡村实际,强化措施逐步解决。

一是推进乡镇执政机制创新。乡镇要从全能政府转变为有限政府,切实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把职能转向服务和协调,成为乡镇经济的调控者、社会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转向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管理社会,将政府的一部分职能转移给社会,增强社会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能力。

二是积极探索分流途径,妥善安排富余人员。由于我市属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干部素质不高,缺乏经济补偿能力和再就业能力,人员分流难度较大。农村税费改革以来,我市各乡镇都做了一些探索,但总的感到力度不够、动静不大、收效甚微。所以,分流富余人员的关键是进一步精简乡镇机构和人员,对乡镇职能重新进行整合,根据乡镇职能和管辖的人口,确定编制和人员数量,定岗定位。现有一半乡镇工作人员年龄偏大,正常分流已不适宜,要考虑省市县拿出一定的资金,采取买断和培训等办法进行分流。

三是加强乡村干部的选拔和培养,优化整体素质,提高基层政权的执政能力。采取“严进宽出”的措施,把好乡镇干部的“入关口”,从县区机关选拔一批年轻有为的干部到乡镇任职挂职,吸收一批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充实基层政权。同时要配强村级干部队伍,选拔懂经营、善管理、能带领一方群众共同致富的人进村级班子,特别是要通过民主竞争择优机制选准配强村支部书记。

三、农村“两基”活动方式日显陈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党对农村的绝对领导,加强农村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在探索服务群众的有效途径上下功夫

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目前,我市不少乡村两级基层组织不能适应农村税费改革后出现的新形势,不善于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改革的办法去化解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削弱了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主要表现为:

一是思想观念落后。有的党员对新情况、新事物的适应能力差,不能正确把握和理解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缺乏开拓创新意识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还有的党员对带头致富能人在认识上存在一定偏见,致使有一定影响力的致富能人和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青年人被排斥在党组织之外,影响了党在农民群众中的号召力和吸引力。

二是工作方法陈旧。一些党员干部在处理具体问题时,仍然沿用计划经济的手段,进行机械、片面、简单的操作,无法使农民群众心悦诚服。尽管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两级基层政权组织不再存在过去那种“催粮要款、刮宫引产”的任务,但乡村干部的工作和思维定势仍然停留在过去的运作方式上,习惯于靠行政命令去推动工作的做法,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当干部的那种“威风”感觉十分留恋,正如有些乡村干部无奈地、深有感触地说:“还是过去的干部像个干部”。

三是创新意识不强。面对税费改革后农村出现的新情况和农民对脱贫致富的新要求,乡村两级基层组织和党政干部对如何适应形势、服务群众的问题研究得不够,思路不宽,办法不多。有些乡村干部往往是被动地等待上级布置任务,工作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而不是从农民不断变化的、日益提高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实际去谋划和开展工作。有些党员干部既没有带头致富的本领,又缺乏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办法,虽有富民之心,但无富民之法,更无富民之效。根本无法在实践中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与农民群众强烈的致富愿望形成明显反差,导致农村基层政权组织执政能力弱化。

转贴于

针对农村“两基”活动方式陈旧、思想观念落后等诸多方面的表现,我们认为应着重从三个方面解决问题:

第一,创新思路,带头致富。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党对农村的绝对领导,必须紧紧抓住发展经济这一第一要务,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把乡村“两基”活动的着力点放在带领农民群众发展农村经济、壮大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小康生活上。尤其我市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农民收入还不够高。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一批敢为人先的致富带头人,要按照“党员带头致富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和“把党员培育成致富能手与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这样的工作思路,使农村“两基”活动方式主动适应日益变化发展的农村经济形势。

第二,转变职能,搞好服务。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两级政权的职能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乡村与农民的直接经济联系相对减少了,因此,需改变过去那套行政命令的做法,主动参与到农村经济建设领域中去,走依靠农民专业协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致富之路。乡村两级基层组织必须主动更新观念,转变职能。主动参与到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之中,结合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加大对各类经济合作组织的指导力度。鼓励乡村两级干部创办、领办各类专业协会和经济实体,把乡村“两基”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紧紧联系在一起,把党组织的工作直接渗透到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去。

第三,强化培训,提高素质。要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战略高度出发,切实抓好农村新党员的培养和发展,在积极发展农民党员的同时,把依靠诚实劳动率先脱贫致富的农村个体劳动者、专业协会带头人、农村民营企业管理人员等各类致富能人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生机活力。注重发展年轻党员,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结构,解决基层后继乏人的问题。加大培训力度,在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的同时,紧密结合本地农村和农业发展的实际,进行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科技知识、农村政策法规、农业生产技能的培训,全方位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四、农村“两基”班子对群众的凝聚力有所下降,在一定程度上疏远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农村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在改变软弱涣散现象上下功夫

近年来,由于党在农村深入开展了争创“五个好”村组织的活动,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但是也不可否认有些农村领导班子还存在着软弱涣散、凝聚力不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两委”班子不协调。在实际工作中,具体表现为两种倾向:一种是党组织包揽一切,撇开村委会,村委会成了摆设;一种是村委会自行其是,与党组织争权,对重大事项,不听党组织的招呼,从而导致“两委”班子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形不成合力。

二是村干部私心杂念重。少数班子成员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私有化,奉行“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不捞白不捞,捞了也白捞”的错误观念,不廉洁行为时有发生。

三是民主作风差。尽管改革开放已经二十多年,但相当一部分村干部仍然迷恋那种独断专行、一呼百应的权威感觉,总希望靠管住、管死来行使权力,听不进批评意见,工作中不讲政策,不讲章法,我行我素。作风不民主,个人说了算,与干部不团结,与群众不和睦,把个人凌驾于组织和群众之上,在群众中造成不好的影响。

要解决农村“两基”班子中存在的凝聚力下降问题,我们认为应着重建立好三种机制:

第一,建立民主决策机制。确立重大事务民主决策的制度,培养农村干部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是加速农村民主化的客观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经济建设的核心领导力量,对农村工作的领导要体现在充分调动农村各类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文资源的活力,发挥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形成群策群力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事关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事项,通过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委员会来集体讨论,集体决策,并使已形成的决策在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得到检验、较正和完善,增强农村党员干部依法办事的自觉性。

第二,建立“两委”工作协调机制。要进一步明确村支部和村委会的职能,同时积极探索和建立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联系会议制度、村干部参与重大事务决策制度、村委会定期向党支部报告工作制度以及村民评议“两委”制度等,逐步把农村“两委”班子的关系纳入严格按照制度化程序办事的良性循环轨道。

第三,建立监督制约机制。要加强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提高村民对重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畅通群众进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渠道。重点健全和落实村干部任前公示制度、村干部离任审计制度、村干部定期述职制度、党员群众评议村干部制度、村务公开制度、财务审计制度等,防止权力过于集中带来的种种弊端,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

五、农村“两基”建设工作相对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的快速发展,加强农村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在创新党建路子上下功夫

目前农村“两基”建设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

党建工作开展难度大。在自然条件较好,经济发展较快的农村,党员干部的待遇也相对较高,党建工作开展得到比较顺利。而在一些条件较差、经济发展缓慢的农村,干部待遇偏低,工作难度大,集体经济亏空,群众怨气大,造成干部难当、工作难做的境遇。有些困难较多的村出现干部“无人可选”的被动局面,影响了农村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

党组织活动效果差。据调查了解,农村长期不过组织生活的现象比较普遍,“三会一课”制度基本荒废,具有党员教育特色的活动很少有人组织。部分党员的党员意识明显削弱,缺乏党员的荣誉感,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把自己等同于一般群众,甚至于拖群众的后腿,做群众的尾巴,在这些党员的眼中,就是“党员不党员,每月二毛钱”,党员的标志就是每月交二毛钱党费。

党员管理方法严重滞后。对那些长期不参加党组织生活、不缴纳党费、不履行党员义务的党员,党组织多数是听之任之,给予批评教育的少,给予组织纪律处分的更是少之又少。近年来,我市农村的青壮年劳力大多数外出打工,其中有一部是党员。对外出打工的党员,乡村党组织缺乏切实有效的管理方法,那些流动党员不知流向何方,长期游离于党的教育、管理、监督之外。

针对农村“两基”工作出现的弱化现象,我们认为在探索党建路子上应重点在三个方面狠下功夫:

第一,必须抓好战斗堡垒的建设。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党员行不行,就看带头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关键是要把乡村两级领导班子建设好,这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保证。根据我市农村产业化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迫切愿望,要配强配好乡村两级领导干部。紧紧抓住选人用人这个关键环节,尤其是选好用好乡镇党委书记和村支部书记。在坚持政治思想过硬、清正廉洁、公道正派、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热心为群众办实事这些基本条件的基础上,把是否具有带领群众面向市场推进产业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能力突出出来;把是否具有一定政策水平、善于做群众工作、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突出出来;把是否具有善于引项目、抓项目,促进农村改革、推进农村发展的能力突出出来,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乡镇基层领导干部队伍。

乡村农业致富第8篇

一、建设发展型乡村班子,不断提高乡村两级组织的社会化服务效能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体,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领导力量,其自身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党的执政水平,直接影响着党的号召力和领导绩效。今年以来,沧县坚持把建设发展型基层班子作为加强农村党建、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的核心工作来抓。一是深入开展“乡村联创”活动。大力实施“四个三”样板示范工程,全县重点抓树3个样板乡镇,3个县级样板村,指导各乡镇重点培树3个乡级样板村和3名优秀农村干部。坚持把培树工作与推进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指导乡镇党委制定好符合农村实际、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创建规划和目标措施,倾斜力量,重点帮扶,并组织驻村党建工作队和农村党员干部带头落实各项创建措施,发挥好表率带头作用,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农民群众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打造良好空间。二是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面对农业税减免新形势,超前研究谋划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应对措施,探索开展建立联合村支部或联合村委会试点工作,进一步整合农村人才资源和社会资源,提高村班子整体效能。三是进一步做好后进班子整顿转化工作。对后进村、“老大难”村,分别采取教育培训、落实制度、组织调整、帮解难题、扶持发展等措施,加大整顿力度,改变落后面貌。对村内确无合适人选、长期软弱瘫痪的村,积极选派一批作风素质过硬、适应农村工作的乡镇干部到村任职、挂职,鼓励乡镇干部“彻底入村”,真正脱离原来工作岗位入村开展工作。同时完善防瘫预警机制,建立农村党建联络员制度,对存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村做到早发现、早防治,对新出现的后进村及时列入范围,及时整治,防止问题扩大蔓延。四是切实解决农村后继乏人问题。今年以来,沧县把加强农村后备力量建设作为保持和提升基层党组织生机与活力的治本之策,在总结完善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在全县推行了村级后备干部选拔、培育、管用、领导等四项工作新机制,采取“海捞”、“自荐”、“内举”等各种灵活方式,选拔建立起2500人的农村优秀后备人才库,并采取集中培训、学历教育、结对帮扶、岗位锻炼等多种形式,加大后备干部的培训力度,适时通过组织程序,大胆选拔启用一批优秀后备干部到“两委”干部岗位,有效缓解了农村班子后继乏人问题。

二、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培养造就大批农村社会化服务带头人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农村党建工作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要加强社会化服务能力建设,必须把提高基层干部的致富能力作为关键环节来抓。

1、改进农村干部选用机制。坚持以发展的标准选人用人,突出选拨“三强”型(政治素质强、带头致富能力强、率众共同致富能力强)农村党支部书记,积极鼓励外出经商党员和党员经济能人携资金项目回村创业、担任村干部。探索开展“四培致富工程”,即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标兵,把党员致富标兵培养成村干部,把村干部培养成农村社会化服务带头人,建立重点突出、递进相结、明确有序的培养链,逐步把农村党支部班子建设成为社会化服务能人的集合体。

2、完善农村干部教育培训方式。围绕建设“绿色沧县”的总体思路,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工作,今年起每年培训农村干部400人左右,力争用三年时间,使50%的农村干部获得“绿色证书”。紧紧依托产业特色突出的乡村建立农村干部培训基地,搞好现场培训,做到“进门是课堂,出门是现场”,把科技讲座、现场观摩、亲身实践融为一体,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3、探索农村党员教育管理新途径。从2003年开始,沧县以开展乡镇干部入村上党课活动为载体,加大了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力度,促进了农村党组织活动的规范和党员党性觉悟、致富能力的提高。实践证明,深入扎实持久开展好这项活动,可以有效解决农村党员教育培训经常化和长期化问题。今年以来,紧密结合当前农村工作实际,集中宣讲中央一号文件和惠农政策,切实加强对党员实用技术的培训,采取电化教育、专题讲座、外出参观等多种培训形式,着力使全县农村党员普遍掌握1-2门实用技术。同时在乡村两级确定的科技项目、致富项目上,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一些有头脑、有能力的党员担任主角,让他们率先富起来,充分发挥其示范服务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