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研究生经济管理

研究生经济管理赏析八篇

时间:2023-05-29 16:03:16

研究生经济管理

研究生经济管理第1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管理

一、相关理论概念

(一)职业生涯规划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职业生涯是指其一生的职业经历,随着人的经历的变化、心理的变化、职业预期的变化以及行业技术的变化,职业生涯也必然会有相应的变化。职业生涯是每个人对于社会的价值体现,所以,客观的来说,职业生涯没有好坏之分,也没有成功失败的界定。而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对于自身职业的定位,当然,也包含着企业对于员工的职业管理,一个科学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职业人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大学生来讲,职业生涯规划更像是某种目标的管理,给自己一个明确的方向,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涯,让自己的时间得到更加充分地利用。

(二)职业生涯教育职业生涯教育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西方,美国Marland博士最早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了相关的理论,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一理论也是时展的产物。职业生涯教育的主体包含着方方面面,从学生有了清晰的职业意识开始,职业生涯教育就应该得到社会的支持与配合,但是从根源上来讲,高校是为学生开启职业意识这扇大门的钥匙,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特点

(一)相关就业范围广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经管类学生在就业时所面向的范围非常广。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例,在就业时可以选择范围就包含了企业的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工作,会计师事务所,银行,金融证券公司,财会教育机构,以及国企事业单位的相关岗位。可以说,经济管理类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的相关专业领域工作非常广泛。

(二)知识结构更新快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的专业知识范围比较广泛,一般包括经济学、管理学、财政学、金融学、会计学、法学等相关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加大力度。但我们都知道,经济管理学科受到经济形势的影响非常大,财政政策、法律条款、会计准则每年都会有所变化,所以相关知识的结构更新非常快。经济管理作为应用型专业,就要求学生对于前沿的相关知识有所涉猎,这无疑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三、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社会需求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很大程度上要建立在用人单位的需求上,在调研了历届学生所在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以后,发现经管类学生社会需求主要集中于几下几点:

(一)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对于经管类学生来说,单一的专业知识已经不再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除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外,企业希望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能够从实践中摸索经验,在熟悉企业操作实际过程的同时,能结合相关的法规,给企业提供可行的建议。除了自己本身的专业知识外,经管类学生应该掌握与学科相关的经济、税收、营销、财务分析等相关知识,经济管理类专业多为实践操作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就需要这一专业的学生真正成为复合型、综合性、应用型人才。除此以外,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越来越多的合资企业、外资企业进入我国市场,《外商投资法》的推进再一次促进了这一现象,作为走在经济形势一线的财经类工作人员,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的能力也被越来越多的单位重视,尤其是英语,很多单位希望员工可以熟练掌握英语,这样在与外资合作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发挥职业优势,此外,对于外文资料的阅读和使用也会更加熟练。

(二)具备相应职业资格对于财经类专业学生来说,很多专业类职称证书和职业资格准入证书都是用人单位的首要考虑因素,从调研数据来讲,用人单位对于会计资格证书、银行从业资格证书、证券从业资格证书、保险人证书、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理财规划师证书具有相应的要求,这些证书大都是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基础要求,报考门槛相对来说较低,所以,一般企业希望学生可以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这些证书大部分是理论知识和实操考核共同组成,也能从侧面证明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当然,行业内的几大顶级证书的持证人才,更是各个单位争相抢夺的人才,例如注册会计师(CPA),特许金融分析师(CFA),特许公认会计师(ACCA)等。但是这些考试因为难度较大,很多也有报名条件限制,所以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讲,是不易实现的,但从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角度来讲,仍然是经管类学生应该努力去攀登的高峰。

(三)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前文中,我们提到了经管类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更新速度较快,那么就要求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其实这一点不单单是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处在一个时刻变化的状态,就以最为典型的会计专业来看,从21世纪初到现在,短短的20年内,会计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经济情况千差万别,所以,会计工作,与计划经济条件下完全不同,财务的服务对象,核算原则,财务信息内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适应这一特点,会计人员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掌握现代经济学科分析方法和思维方式,改进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自己的头脑,更新自身思想观念。对于其他类专业学生来讲也是同样如此,职业生涯规划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要适当的调整,我们鼓励学生提升自身能力,去建立更高的职业追求。

四、建议与对策

(一)对学生自我规划的建议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本人应该对自身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定位,常见的方法,是运用SWOT分析,发现自身的优势劣势,结合机会与威胁,将内外部因素进行结合,并以此为基础设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学生应该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作出适当的调整,根据社会需求培养自己的相应能力,关于这一点,更需要提醒学生的是,综合素质的形成离不开扎实的专业基础,很多工作能力突出的学生干部往往忽视了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这一点,就显得有些本末倒置了。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外,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职业所需的实践能力,这些对于学生的自我规划,都必不可少。

(二)对院校相关部门的建议对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来说,除了学生本人的因素外,院校相关部门也应该发挥相关的作用,目前,很多院校在相关课程的开始,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或者简单地只是在第一学期进行开设,实际上,对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应该分阶段来进行,并根据不同的阶段来设置不同的目标,选择适当的方式和途径,才能更好的发挥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同时,有关部门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做相应的计划,例如,就业指导中心应该对各个单位的人才需求做出调研,教学管理部门应该根据需求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相应的调整,也可以适当的对于实习实践计划进行调整。高等院校也应该加强对于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让学生能更好的对接单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真正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研究生经济管理第2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经济管理 职业生涯规划

一、引言

经济管理类专业是我国高校中开设最普遍的专业大类之一。在持续的高校扩招及2007年以新世纪金融公司破产为标志的次贷危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与理工类专业相比,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就业呈现出形势更为严峻、压力更为突出的局势。高就业率、高就业质量是每所高校的办学目标之一,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但关乎其自身的前途与命运,还关系到高校的发展以及社会、国家的稳定。独立学院,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就业情况是其生源的重要保障,切实抓好经济管理类专业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则是大力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二、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本文通过调研笔者所在学校――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经济管理系09、10、11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并进行相应分析,进一步了解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从而提出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和建议,以期让学生综合社会需要、所学专业、个人兴趣和特长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进行科学地规划,在保障学生就业数量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就业的质量。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资产评估8个专业的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占学生总人数的32.14%),回收有效问卷548份,回收率91.33%。调查样本中男女生的比例为1:1.6,江西省学生和省外学生数的比例为1.4:1,来自城镇和农村的学生比例为1:1,且学生干部的比例为58.98%。调查问卷共设计16题,包含学生的自我认知、专业和职业认知、职业生涯规划认知及意向性调查、职业定位和职业准备、学校职业生涯课程及辅导现状调查和建议等内容。

(一)自我认知情况

问卷调查显示,对于“是否了解自己的个性和兴趣”,表示“非常了解”、“比较了解”、“不确定”和“没考虑过”的比例依次为15.16%、34.55%、43.99%和6.3%;对于“是否了解自己的能力和特长”,相应选项的比例依次为30.12%、46.86%、18.35%和4.67%;对于“自我认知的方法和手段”,36.03%的学生表示“来自于自己的体会”,35.39%表示“来自于家人、老师、亲朋好友等的评价”,28.58%表示“来自于心理测试和专业机构提供的测评”。

由此可以看出,被调查的学生中,仅小部分未考虑过自我的“个性和兴趣”、“能力和特长”,大部分对后者的了解更甚于前者,其中,女生、省内学生、农村学生和非学生干部对自我的认知稍欠缺;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凭借主观感受,而非科学、客观的评价,农村学生、女生较多是通过自身体会,学生干部较多是通过他人的评价,选择专业测评的多为省外学生、男生。

(二)专业和职业认知情况

根据调查,对于“高考填报专业的依据”,46.12%的学生表示符合自己的兴趣、性格和特长,22.38%的同学是遵从父母的意见,19.19%为老师、亲友的推荐,12.31%认为就业好;对于“就读专业的满意程度评价”,回答非常满意的是7.84%,满意的是46.87%,一般的是40.06%,不满意的是5.23%。对于“是否了解专业对口的就业范围及其工作内容”,8.25%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64.15%表示“了解一些”,27.6%表示“不了解”;对于“了解职业相关信息的主要途径”,67.48%的学生选择网络搜索,28.37%选择老师或高年级学生,26.13%选择父母及亲友,17.36%选择报刊杂志,还有2.57%的学生选择其他途径。

根据调查可知,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程度较高,这与较高的自我及专业了解程度不无关系;从专业选择依据和职业相关信息了解的渠道来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强,能够在父母、老师、亲朋好友的指导下,加以网络、报刊杂志对自己的专业和职业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从专业上来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和满意程度偏低,近50%的学生迷茫于职业发展的方向。

(三) 职业生涯规划认知及意向性调查

根据调查显示,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53.2%的学生认为很重要,30.65%认为比较重要,16.15%认为一般重要;对于“是否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过规划”,23.11%的学生有着自己的中长期职业目标,48.26%有着自己的短期目标,20.89%没有仔细考虑过,7.74%从未想过;对于“所能接受的专业职业咨询价位”,投资意向为200-300元的人数比例最高,为29.13%,其次为100-200元的24.51%,而0-50元、50-100元、300-500元的比例不相上下,均在14%-16%之间。

由此可见,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有普遍的认同感,却多数止步于短期目标,仅少部分放眼于中长期目标。男生和城镇学生对中长期目标的设定较多,非学生干部多数徘徊于无规划状态。在专业职业咨询的价位方面,学生的选择呈现出中间多、两头少的形状,这大多出于对时下专业咨询的认可不高和“便宜无好货、好货不便宜”的认知。

(四) 职业定位和职业准备

对于“大学毕业后的打算”,58.12%的学生选择直接就业,28.46%准备考研继续深造,13.42%想自主创业;对于“理想的工作岗位”,46.83%的学生选择公务员或事业单位,31.63%选择外资企业,12.06%选择私营企业,9.48%选择其他;对于“选择职业时最看重的因素”,20.41%的学生看重兴趣,38.12%看重职场发展空间,27.89%看重工作的稳定性,13.58%看重工资。

从专业来看,金融专业学生大都选择毕业后从事银行、证券等相关的职业,国贸、资产评估专业学生更倾向于工资较高、福利较优厚的外资企业,工商和会计专业学生青睐于稳定的国家单位或事业单位,而电子商务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则较多选择考研。

(五) 学校职业生涯课程及辅导现状调查

问卷显示,“对于我院职业生涯课程的满意程度”,表示满意的学生比例为8.36%,而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为21.47%,几近前者的3倍。究其原因,在于该课程采用大班授课的形式,且授课教师多为辅导员,专业教师少,缺乏对授课技巧和侧重点的驾驭能力。

“对于我院引入的CareerSky职业生涯测评系统的满意程度”,满意比例高达86.31%,其余均为比较满意和一般满意。有不少同学表示,这是第一次接触专业的测评系统,对自我和所适应的职业有了更进一步、更深一层的认知。

“对于我院举办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从初赛的职业生涯规划书筛选到决赛的PPT主题陈述、职业角色模拟和现场答辩,学生们最期待的是答辩环节评委席上人力资源经理们的精彩点评以及中肯的建议,给他们指引了前进的方向,离梦想又进了一步。

三、 建议

(一)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建设

我院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于大一上学期,意在让职业规划的意识深入学生心中,并使其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为了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学院应尽可能实现小班教学,建立起一支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一方面,学院应对授课老师进行专业培训,对其心理咨询、职业发展测评及沟通能力进行强化;另一方面,还应定期举行课程讲授研讨会,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筛选出精益求精、与时俱进的授课内容,挖掘出独具特色、重点突出的授课技巧。

(二)建立教研室老师专业导师制度

教研室老师是全院对专业的职业生涯有较深入了解的人群,他们不仅仅能承担专业课程的讲授,还能为学生提供较为实用的专业技能培训。大一上学期专业介绍时,可以向学生初步展示专业的研究方向、所需技能和就业前景。大一下学期,再以教研室各老师的研究方向为导向,让学生自行选择导师,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而后的学习中,导师可以设定学期读书、考证、实践计划,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与专业能力。

(三)拓宽职业生涯规划咨询与辅导渠道

职业生涯规划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持,还需要实训和实践环节。目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由学院招生就业办承担。一方面,招就办应设立专门的职业咨询和指导室,选拔具备相关资格的老师作为咨询、指导人员,在部门网站上特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在线预约”窗口,为学生提供免费或适当的有偿服务;另一方面,招就办应多邀请各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和SYB毕业班成功学员参与“金沙湾讲坛”,并提前在校内做好主题宣传,让有兴趣的同学及时索票参与讲座,多角度认识和思考自我的职业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1] 宁春花,张康德.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分析――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12):34-36

[2] 韩艳君.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基于北京石油化工学院2010级学生的分析.价值工程.2012,(08):265-266

[3] 童卫丰,朱慧.基于“学生发展”理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2,(07):100-103

研究生经济管理第3篇

关键词:生态经济管理;中小企业;环境问题;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1-0166-02

现在环境因素已成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新要素。现代中小企业如果仍然只考虑经济效益,而忽视消费者和社会的长远利益,不重视生态效益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就必将走向衰亡。因此,中小企业必须从经营理念上高度认识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企业能够长期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措施。

一、中小企业的生态经济管理

所谓中小企业生态经济管理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追求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按照生态经济规律和生态系统的高效、和谐、优化的原理,运用生态工程手段和各种现代化先进技术,采用集约、高效无害、无污染或少污染的生产方式,对自然资源充分合理利用,对废弃物循环再生以及能量的多重利用,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效益有机统一的一种经营理念和所实施的一系列新型的管理活动。

二、生态经济管理融入中小企业的意义

(一)实施生态经济管理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外在要求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以各种资源为基础,而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对资源的需求量很大。传统的增长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意味着企业创造越多的财富,就会消耗越多的资源,产生更多的废弃物,对环境资源自然会带来更大的压力,这无疑制约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中小企业必须加快经营模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生态经济发展的道路,成为环境友好型的生态企业。中小企业个体小,运行机制灵活,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见效快。中小企业实施新的生产方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这种循环流动的经济增长模式能够大大降低自然资源的消耗量,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二)实施生态经济管理是实现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从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看,一方面,中小企业是各种资源的消耗大户,而可供企业消耗的资源越来越少,这必然制约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数量又多,是产生污染的源头,传统经营模式下的企业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式的和一次性的,是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必然导致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酿成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而这种灾难性的后果也必然制约中小企业的发展。因而中小企业应依据生态经济学的原理,运用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以资源节约、产品对人和生态环境无损害或损害轻、废弃物多层利用等为特征的现代化中小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把企业变成生态企业,使中小企业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企业在当今激烈竞争中取胜创造优越条件。

(三)实施生态经济管理是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的前提条件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生态经济的发展已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必然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与世界经济的发展接轨,如果不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就会在世界经济中无立足之地。在这种态势下,我国中小企业如果不能迅速地转变成生态企业,致力于发展生态经济,也将在当今企业的竞争中无一席之地。近几年来,绿色壁垒日益凸显,国际生产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标准生产。主要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利益,提高其产业与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都制定实施了标准化的发展战略,不遗余力地参与制定和修订国际标准,力争使本国的标准成为国际标准,以确保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地位。这些对发展中国家发展对外贸易,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我国中小企业想要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必须加强企业的生态经济管理,开发生态产品、绿色产品,才能有助于我国中小企业打破一些发达国家设置的贸易壁垒,融入到国际竞争的队伍中来。

三、中小企业实施生态经济管理的任务与内容

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状况及其基本特点,决定了在我国开展生态环境管理的根本任务。简而言之,即在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保护自然资源并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生态建设发展的基础上,为人类的生存创造一个清洁、安静、优美、生态健全的生态环境,保证人民的身心健康和维护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中小企业,这个根本任务的体现,就是要求在保证企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企业生态经济系统运行的每个环节、每个部分和每个阶段, 都要考虑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处理和协调好企业生产经营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发展关系,使生产经营管理和生态环境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使企业外部经济性转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内在化,达到企业内部经济性与外部经济性的有机统一,走出一条协调互促型的现代企业生态经济发展的新路子。这是中小企业生态经济管理的根本任务。

四、中小企业实施生态经济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树立中小企业的生态经济经营思想和理念

中小企业的经营思想和理念是指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指导思想。树立生态经济的经营思想和理念就是指中小企业将可持续发展观作为自己的经营指导思想,即在企业的发展中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既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有利于后代人的生存,在人、自然资源和科技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费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以依靠生态型资源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反馈式经济增长模式来发展经济。这是中小企业发展思路的创新,也是中国企业稳健成长的关键。

(二)加强中小企业生态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

健全和完善生态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是中小企业实施生态管理的必要前提。因为这既可为中小企业进入市场设定环境准入条件,又可为中小企业创造公平的环境竞争机制。在鼓励中小企业实施生态管理的过程中,既要贯彻执行已有的法律法规,又要制定促进生态经济发展、推动中小企业实施生态管理的专项法规;同时,要强化监督检查,坚决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将中小企业实施生态经济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三)强化中小企业生态经济管理制度

在我国中小企业实行生态环境目标责任制,建立和完善微观生态经济管理制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实施企业生态环境目标责任制,作为考核企业经营管理状况的重要指标,并作为厂长、经理任期目标之一,成为考核其政绩的一项内容。

2.在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过程中,把企业生态环境目标达到的情况作为企业上等级、评选先进单位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条件。

3.在改革企业管理制度过程中,把企业的生态环境责任和生产经营责任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生态环境保护指标同生产经营指标一同纳人目标责任制和经济承包合同,实行统一考核。

4.建立地健全生态环境管理经济责任制,将其与企业领导者、管理者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设立生态环境保护奖励基金。

5.建立健全企业生态环境考核制,作为强化企业生态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

(四)完善中小企业的清洁生产模式

所谓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改善管理、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等措施,从生产源头上削减污染,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或者避免在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清洁生产的最终结果是企业管理水平、生产工艺技术水平得到提高,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减少企业生产费用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在加强产品竞争力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中小企业完善清洁生产模式的工艺主要有:(1)调整产品结构,生产清洁产品;(2)改革工艺,由排废工艺改革成少废或无废工艺;(3)改进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原材料利用率;(4)现场循环回收和利用, 建立生产过程中的废物循环系统;(5)加强厂内的生产全过程管理。

(五)完善中小企业生态经济管理手段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小企业必须有效实行各项生态环境经济政策,切实贯彻各项生态环境法规,及时运用各种管理手段防治污染、保护环境、改善生态、建设自然,使生态经济管理纳入企业经济运行的轨道上来。

1.运用经济管理手段。通过经济措施和经济手段来调节企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各项经济活动,促进中小企业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可以运用经济杠杆,如根据经济规律的要求和经济核算的原则,利用罚款、收费、税收、奖励等,对员工损害与破坏或改善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活动进行规范。

2.运用法制管理手段。通过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标准,来调控企业包括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在内的各项经济活动,加强立法对损害与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活动施加影响,促使企业的经济活动不损害社会和公民的生态环境权益。生态经济管理一定要以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对人们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从各种社会关系上加以调整,在各个有关的环节上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才能有效地行使监督权,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运用行政管理手段。中小企业通过行政力量来调动和促进企业各部门对生态环境进行管理,诸如颁发公告、通告、 通报,下达有关规定和文件通知,制定规划和管理条例及实施细则等。

4.运用道德管理手段。通过加强企业的环境意识和提高生态道德水平,来协调企业的经济活动同生态环境的发展关系。主要是采取生态化宣传和生态化教育以及互相监督相结合的办法,对企业损害与破坏或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的经济活动施加影响,提高企业各个阶层对生态化的认识,培养企业员工的高度责任感和企业精神,增强其生产经营和生态管理的技术素质,在维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获得高效的经济效益。

五、结论

如今,工业现代化与城市生态化正融为一体,21世纪的主题是构建绿色家园。中小企业面临时代的发展趋势,要担当推动社会进步的生力军,就更应当慎重考虑如何协调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发展。只有实现了这一突破,人类才能幸福地生活,社会也才能健康地运行。中小企业推行生态经济管理的任务艰巨,但是将生态经济管理融入到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的活动中是现代中小企业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只有这样,中小企业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社会也才能健康持久地运行。

参考文献:

[1] 杨晓慧,金胜江.浅析生态经济管理的原则[J].财经研究,2009,(19):19.

[2] 常伟玄,王亚平.浅析发展生态经济的必要性[J].北方经贸,2003,(6):126.

[3] 王干梅.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M].成都: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

[4] 谢钰敏.循环经济与企业生态管理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5,1(19):44-46.

[5] 刘思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6] 陈乃醒.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与预测(2002―2003)[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研究生经济管理第4篇

根据《2021年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章程》等文件的规定, 结合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培养实际,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制定本实施方案。

2021年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招生,继续采用硕博连读生与申请考核制两种方式,具体工作方案如下。

一、硕博连读生招生办法

拟录取的2021年硕博连读生需在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招生信息网上填报个人信息。时间为2020年10月29日上午9:00至2020年12月21日下午4:00。操作方式:进入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yz.cau.edu.cn),登录右侧考生登录部分的“博士生招生网上报名系统”,也可直接点击链接:yz.cau.edu.cn/accessSignup.do            

硕博连读生免缴报名费,不用上传电子版材料。学校博士生网报系统关闭后,通过系统自行打印报名登记表,签字并加盖研究生学籍管理部门公章(本校生加盖学院公章),另附2封纸质版专家推荐信、1份思想政治情况表(模板见中国农业大学研招网“下载专区”),提交到行政楼220室(地点如有变化将另行通知),以便存入个人档案。

二、申请考核制博士生招生办法

(一) 报名时间及办法

2020年10月29日上午9:00至2020年12月21日下午4:00。在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报名,逾期不予受理。

操作方式: 进入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yz.cau.edu.cn),登录右侧考生登录部分的“博士生招生网上报名系统”,也可直接点击链接:yz.cau.edu.cn/accessSignup.do                      

(二) 报名条件

1.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入学报到前取得硕士学位)或已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者。其中:

(1)国(境)外获得硕士学位的考生需出具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

(2)在读的“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只有硕士学位的)单证人员,不得以应届生身份报名,须获得硕士学位后方可报名。

(3)报考非定向就业生的年龄不超过45周岁。报考定向就业生年龄不限。已获博士学位者只能报考定向就业生。

2.符合经管学院对申请人英语水平的基本要求

提供至少一项以下英语考试的成绩证明,且成绩达到以下标准:

考试类型

最低成绩

有效期

英语四级

460

2014年12月以后

注:本科至硕士连续在读的应届毕业生,在读期间的四、六级英语成绩不受时间限制

英语六级

425

GMAT

480,作文3分

TOEFL

72

雅思A

5.5

专业英语四级、八级

60

WSK(PETS5)

60,口语3分

注意:上表所列考试类型以外的成绩证明及其他可以证明英语能力的材料(如发表的英文学术论文等)仅作为参考材料,不能作为满足报名条件的成绩证明。

3.国家专项计划

(1)申请“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申请人除满足上述报名条件外,应于2021年2月底前将盖自治区教育厅公章的《报考2021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生考生登记表》寄送至申请单位。该表由定向培养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民族教育主管部门提供。登记表作为进入专家评审“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博士生计划”候选人的依据之一。

(2)申请“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定向培养研究生计划”、“援疆博士师资计划”、“对口支援部省合建高校专项计划”的申请人,除满足上述报名条件外,还需经过受援单位推荐。

凡符合以上国家专项招生计划的申请人应在报名时填写相关信息。学校按照报名信息库内容作为录取类别依据,不接受后补报名。

4.中荷专项

“中荷专项”为中国农业大学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专项简称。申请“中荷专项”的申请人除符合上述报名条件外,还须满足中荷专项的特殊要求。详见中荷项目办公室的《2021年中荷专项招生章程》。

(三) 报名费缴纳

根据北京教育考试院有关规定,申请人应缴纳200元博士报名费。报名前申请人须仔细阅读2021年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招生章程及“2021年经管学院申请考核制实施方案”中的申请条件,自审合格后再进行网上报名和缴费,否则造成不予复核、不予录取等后果由申请人自己承担且不退还报名费。

(四) 提交申请材料的要求

1.博士生网上提交电子版材料时间与博士生网上报名时间一致。提交电子版申请材料注意事项:

一项材料需要提交多个电子版材料时,如“获奖证书、公开发表的论文、专利”等可将同一项电子版材料打包压缩后上传。专家推荐信(含亲笔签名)、思想政治情况表(含签章)、身份证、学生证、学位证书、毕业证书、成绩单等可以以图片格式上传,硕士论文可以以PDF等格式上传。各项上传的内容须清晰可见。 

2.通过学院初审进入复核的申请人需给学院提交纸质版材料

成功提交博士报名电子版材料并通过学院初选、准予参加复核的申请人,需按学校招生章程和学院实施方案要求,将所有盖章、签字的纸质材料和证书原件交到经管学院220室(地点如有变化将另行通知)审核,学院审核后留纸质材料和证书复印件留存备查。提交的纸质申请材料主要包括:

(1) 报名系统关闭后,通过网上报名系统打印的《中国农业大

学2021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

(2) 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交学生证、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往届

硕士毕业生提交身份证复印件、硕士学位、学历证书原件和复印件。同时,所有参加复核的学生须提交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复印件(如专科毕业,提交专科毕业证书复印件)。

(3)盖有研究生成绩管理部门或档案管理部门公章的硕士成绩

单。

(4)中国农业大学研招网的“下载专区”下载并填写《研究生

思想政治情况表》,定向在职人员加盖所在单位党委系统公章,未就业人员加盖档案保管单位公章,应届生加盖所在学院分党委公章。

(5)中国农业大学研招网“下载专区”下载专家推荐信格式模

板,由两位与所申请学科相关的副教授(或相当于副教授)及以上职称专家填写推荐信。推荐信内容建议A4纸打印,但签名必须是手签。

(6)往届硕士生需提交硕士学位论文;应届毕业硕士生提交论

文摘要和目录等。

(7)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本人研修计划(不少于5000字),应包

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技术路线与方案、预期学术成果等;

(8)获奖证书、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所获专利及其他原创性

研究成果的证明材料。

(9)学院要求的英语成绩证明(见报名条件基本要求2)。其

他英语成绩不能作为申请的报名条件,只能作为英语能力的补充材料。

(10)其他可以证明自己科研能力的补充材料。 

申请人须对所提交材料的真实性负责,提交材料中所须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如发现有不符合学术道德规范行为的,学校可随时取消其申请资格或录取资格或学籍。

(五) 相关说明 

1.现役军人申请人,按解放军总政治部的规定办理。

2.现为定向就业培养的应届硕士毕业生或正在履行用人单位服务合同的在职人员拟申请定向就业博士生培养,报名时须征得定向培养单位或服务单位同意,并提交用人单位签署意见并加盖单位人事部门公章的报名登记表。申请者与定向培养或服务单位因报考问题引起的纠纷造成不能录取的,责任由考生承担。

3.凡在报考过程中隐瞒重要信息或在以往学术活动中存在学术不端行为或通过弄虚作假取得复核及录取资格的考生,一经查实,一律不予录取;已经录取的,录取资格无效。

4.2021年招生导师信息查询: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招生学科与导师→招生专业→招生导师。

(六) 程序与时间进度

1.初选:2021年1-3月

经济管理学院组成报名资格审核组(不少于5人),根据申请人所提交的申请材料,对其科研潜质和基本素质进行初选,提出通过资格审核人员名单,并由学院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将其相关申请材料送至各学科研究生招生工作组进行再次审核,通过者名单在学院主页公布。

学院招生办公室将通知审核通过的申请人,在相关学科专业范围内选择填报导师,由导师和学科组根据2021年招生名额,按照不超过1:3的比例,向学院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提交申请人名单以及所有相关申请材料。若申请人所填报的三个志愿均未满足,在导师仍有初选推荐名额的情况下,学院将与申请人联系进行调剂;不愿调剂的,若所填报志愿均未满足,其申请程序将终止。根据导师与招生学科组提交名单产生进入复核的申请人名单,并在学院网页上公布。

2.复核:2021年3-5月     

通过学院初选、准予参加复核的申请人,需在复核时按要求提交所有纸质申请材料,进行复核资格审查。

复核由经济管理学院按学科或研究方向组成专家组担任考核工作,对进入复核阶段的申请人进行专业能力及思想品德考核。考核内容包括专业知识考查与综合能力面试两个环节,主要内容包括申请者的思想品德、学科背景、科研经历、专业素质、操作技能、外语水平、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

考核的具体时间、地点、内容届时详见申请学院主页公告。学院对申请者的考核记录及考核成绩进行严格审查,确定拟录取名单。拟录取名单将在学院网上公示十天,公示无异议后报研究生院。

(1)专业知识笔试:凡进入复核阶段的申请人,须参加学院组织的专业知识笔试,笔试占总成绩的30%。专业知识笔试包括两部分:专业英语考核和专业知识考核,其中专业知识考核的考试科目如下表所示。所有考核科目均为百分制,各门笔试成绩不得低于60分。

专业目录

考试科目

农业经济管理

经济学、专业综合(含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食物经济与管理

经济学、专业综合(含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金融学

经济学、专业综合(含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

产业经济学

经济学、专业综合(含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经济学)

国际贸易学

经济学、专业综合(含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发展经济学)

经济学、专业综合(含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产业组织理论)不提供参考书目。

专业综合(含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参考书目如下:

①《改造传统农业》,(美) 西奥多·W.舒尔茨 著,梁小民 译,商务印书馆。

②《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第3版)》,[日] 速水佑次郎,[日] 神门善久 著,李周 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③《国际贸易(第十版》,保罗·R·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 著,丁凯,黄剑 等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3-01)。

(2)综合能力面试:学院成立复核专家组对申请人进行综合能力面试,每位申请人面试时间不少于30分钟,其中申请人个人陈述10-15分钟(含个人简历、科研成果与研修计划等,采用PPT形式);综合面试15-20分钟,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科背景、科研经历、专业素质、英语水平、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综合潜力等。评委对申请人进行无记名打分,平均分为最终面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3.确定拟录取名单并公示

(1)录取原则

l 采取“双向选择”原则,加大导师对申请人的选拔力度;

l 申请人的考核成绩由专业知识笔试与综合能力面试两项成绩汇总而成,笔试各科目成绩及复核总成绩均不低于60分,方可具备被录取资格;

l 依据申请人的考核成绩和导师招生指标,确定拟录取的申请人;

l 若某导师无生源或其申请人考核成绩不合格,可以从相同或相近研究方向的其他导师的剩余生源中进行调剂;若无调剂生源,其招生指标由学院重新安排。

(2)确定拟录取名单与公示

在确认导师招生资格及名额的基础上,由学院对申请人的考核记录及成绩进行审查无误后确定拟录取名单。拟录取名单将在学院网站公示十天,公示无异议后报研究生院。

4.研究生院审批:2021年6月

研究生院确认学院录取名单后在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公示,公示期为十天,有异议者可以通过公布的监督电话进行举报。

(七) 体检

博士生在复核阶段参加由学校统一安排的体格检查,体检医院为中国农业大学校医院。体检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八) 其他

1.录取类别分为非定向就业生和定向就业生两类。

(1)非在职生(“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博士生人才计划”中的非在职生除外)均录取为非定向就业生,毕业后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就业。

(2)在职生录取为定向就业生。正式录取前申请人本人、定向培养单位须与我校签订《定向就业协议书》,毕业后按协议回原工作单位工作。

(3)纳入“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博士生人才计划”、“ 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专项计划” 和“援疆师资项目”的博士生均录取为定向就业生。

2.各类别录取及学费、奖助政策按照研究生院相关规定执行。

所有在职人员均录取为定向就业生,录取比例不超过10%。其中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博士生计划、援疆师资项目等不受此比例限制。高校专任教师及科研院所一线研究人员在提交了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出具的其承担教学或科研岗位证明,并同意为申请人“在读期间可全日制在中国农业大学学习提供保障”后可不受此比例限制。

3.若在任何阶段发现有不符合申请条件、隐瞒重要信息或通过弄虚作假取得复核及录取资格的申请人,一律不予录取;已经录取的,取消其录取资格。

4.经济管理学院不举办任何课程补习班,工作时间接待咨询。咨询电话:010-62738510。

5.本实施方案由经济管理学院负责解释。

 

招生过程中,如果教育部出台新政策,学校将做相应调整并及时公布,学院将根据最新政策予以调整。请申请人密切关注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网址如下:yz.cau.edu.cn。

 

研究生经济管理第5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不足;变革与创新

新时期,整个社会对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提高知识应用技能,以更好适应就业市场需要。为顺应这种趋势,教学中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方式创新,让学生有效融入学习活动,促进知识应用技能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

(1)坚持以任课老师为中心。一些任课老师过分强调讲解理论知识,教师作为课堂活动主体,对基本概念、定理等进行讲解,学生通过做笔记、听课获取知识。这种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师生间缺乏课堂互动,会阻碍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2)教学方式方法比较单一。忽视采用参与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课堂互动局限于简单的提问和回答,情境教学局限于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演示教学情境,教学方式比较单一,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由于教学方式单一,任课老师采用以老师讲解为主的方式授课,整个课堂教学缺乏活力,学生的主动性难以被调动起来,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

(1)启发式教学。注重启迪学生思维,善于应用教学案例,采用口头方式或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演示教学案例,引入教学情境,启迪学生思维。例如,学习“新产品开发原则”知识时,“利用资源开发原则”环节可引入某企业利用原材料优势开发产品的案例。“满足市场需求原则”环节可引入某企业利用当地广阔的市场开发产品的案例,利用案例启迪学生思维。学生既能掌握所学内容,还能加深印象,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参与式教学。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进入角色,从而更好地学习知识。例如,学习企业管理知识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学习企业管理;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情境、积极发言和讨论,进入自己的角色,明确学习目标,掌握所学内容。

(3)互动式教学。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学生不仅要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还要注重课后的交流与互动,通过微信、微博等进行交流,由老师解答疑惑,大家探讨问题,取长补短,从而有效掌握所学内容。同时通过互动教学方式,还能帮助学生及时解答疑惑,让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能够得到及时解决,从而有效学习相关知识。

(4)研究式教学。通过自主学习和研究探讨,深化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例如,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后,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根据所学理论并结合兴趣爱好,制订学习和创业目标。这样做不仅可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还能提高其知识应用能力。

三、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与创新

在教学方式变革与创新的前提下,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好适应教学工作需要,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相应转变。例如,采用主动式、快乐式、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提高课堂活力,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增进相互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从而让学生更为有效地融入学习活动中,深化认识,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

总之,为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提高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任课老师应该转变传统教学方式,推动教学方法创新,并提高课堂组织能力,从而更为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学生也要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促进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提升,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研究生经济管理第6篇

    因而这种强制性征是以各种管理手段表现出来的。人口再生产是社会再生产和家庭人口再生产的统一,与此相适应,对人口再生产的需求有社会和家庭的需求,这两种需求有时会一致,有时会矛盾。当二者的需求发生矛盾时,国家、社会就会对家庭人口再生产进行干预或实施影响,这种干预和影响也要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表现出来,因而从上述角度看来,管理在事实上是实现计划生育的必要手段,没有管理,党和政府实行计划生育的主张就没有载体。实践已经证明,强有力的管理对于扭转我国严峻的人口形势是起了重要的作用的。

    从90年代初以来,面对国内外社会、经济、人口和计划生育的新发展。我国正在经历世界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发展趋势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以农民工为主的人口流动现象将长期存在。解决好流动人口、农民工问题直接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进程。加强城市新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对其进行探讨和研究,不仅对控制流动人口政策外生育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当前服务民生,切实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实现人口计划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庞大、分布广泛。促进人口合理、有序流动,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是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重要内容。没有流动人口的稳定与和谐,就没有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党的第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促进流动人口同当地居民和睦相处”。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要通过做好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保障流动人口合法的计划生育权益,促进流动人口平等地参与当地的生产和生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强,农村稳则社会安。人口流动可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解农村人口压力,促进农民全面发展,是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途径。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为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也给流动人口、农民工计划生育的管理和服务带来了新的机遇。人口流动对输入地与输出地来讲都是实现双赢的战略。从国际上来看,依据世界银行的统计,2004年从发达国家汇出的资金一共是2620亿美元,其中64%即1450亿美元是汇到发展中国家。从国内来看,2004年仅从广东汇到其他省份的就有683亿人民币,湖南一年内通过邮局汇入的资金是200亿人民币。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2006年国务院制定下发的《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做好农民工计划生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政策措施,对做好农民工计划生育工作做出了明确的部署。

    第三、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需要。2006年以来,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了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在新的历史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仍然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为完成新时期的新任务,国家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与此同时,国务院在《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等多个文件中强调要切实做好流动人口、农民工计划生育工作后,又将农民工计划生育工作列为2006年国务院农民工工作七项重点工作之一,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国家为解决农民工问题必须做好的十件实事之一。因此,做好农民工计划生育工作,对做好农民工的全局工作至关重要,对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四,城市新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现状治理创新的需要。由于城市新区流动人口所处的特殊历史背景,城市新区的流动人口还具有其独有的个性特征。如流动性比较大、流动人口素质参差不齐等等。经过对城市新区育龄流动人口的问卷调查,一般来说,低收入育龄群体比较关心法律法规、计生政策、避孕节育、生殖、卫生保健等知识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和《计划生育服务手册》等证件办理、审验手续。高收入的育龄群体则对私密性的要求相对较高,不愿接受调查并公开自己的个人情况。因此,对城市新区的流动人口进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需要管理模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宜宇.加强对城市流动人口聚居社区的管理与服务[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9.19

研究生经济管理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USEM就业能力模型;教学改革

高等农业院校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等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有两种评价尺度:一种是学校内部的评价尺度;另一种是学校外部的评价尺度,即社会的评价尺度。社会对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以高等教育的外显质量特征即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的质量作为评价依据,而对高等农业院校内部的教学活动不太关注;社会对毕业生质量的整体评价,主要是评价毕业生群体能否很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市场的需求。社会对高等农业院校人才质量的评价直接反映在大学生就业情况中。

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随着招生与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过去那种大学一毕业就能直接去单位报到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毕业生”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开始面临着市场化的考验。高等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应以社会评价尺度为主,即应该提高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适应程度,对于大学生的培养而言就是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当学校内部的评价尺度与学校外部的评价尺度,即社会的评价尺度出现不一致,社会就会不认可学校培养的学生,出现目前存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而且,高等农业院校内部一般将重点放在农学方面,即重视对农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针对这些情况,加快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以培养社会急需人才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了。因此,在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改革中,必须强调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一、 大学生就业能力与USEM就业能力模型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界定

国外学者对“就业能力”的概念一直没有达成共识,存在诸多不同的理解。例如,国际劳工组织(ILO)则指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是,就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讲,就是能使劳动力在人才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学者 overtoon(l998)则认为就业能力不是一种特定的工作能力,而是在横切面上与所有行业相关,在纵向上与所有职位相关的能力;哈韦(LeeHarvey,2004)认为就业能力是被雇佣者具有并在劳动力市场上展示的,雇主所需和被认为有吸引力的技能总和;加拿大会议委员会(CBC,2008)将就业能力定义为“个体为实现自己在劳动市场的抱负和潜能而应具备的品质和能力”,等等。

在国内,郑晓明(2002)的观点基本上代表了国内大多数学者的观点。他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通过对中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回顾,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西方的研究者还是国内的研究者都还没有得到一个关于就业能力统一的看法。但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就业指导实践来说,一个无法达成共识的理念显然是无法指导实践的。因此,从指导实践的角度考虑我们迫切需要一个相对统一的关于就业能力的界定。本文认为就业能力不同于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指向的是某个具体的职业任务,它特指个体胜任某种特定职业的程度。而就业能力是指在不同工作场所就业所需要的能力,也就是指一般能力或基础能力。这样一个界定有利于不同的高校从自身实际出发,切实改善教学活动,努力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二)USEM就业能力模型简介

就业能力在国外被称为可雇佣性 (Employability)。并被作为大学毕业生能否合格毕业的一个重要且关键的指标。英 国学 者 PeterT Knight& MantzYorke提出了可雇佣性构成的USEM理论,并建立了由USEM构成的可雇佣性 模型。在这一模型中。可雇佣性 由学科理解力、技能、自我效能感以及元 认 知能 力组 成。如 图 1所示,USEM的四个组成部分相互影响,最终组合成就业能力。

学科理解力是指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学生不仅要能够掌握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能理解各专业知识之间的关系。技能包括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通用技能则是适合各类职业的综合能力。学科理解力和技能对于就业能力的影响显而易见,除此之外,就业能力还包括自我效能感和元认知能力。班杜拉在 1977年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他认为所谓自我效能感 ,是指“人们对 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斯塔科维奇和鲁森斯 1998年针对组织行为这一领域给出的更广泛、实用性更强的定义:“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 自己能力的一种确切的自信心,这种能力使自己在某个背景下为了成功地完成某项特定任务,能够调动起必须的动机、认知资源与一系列行动。”“元认知”概念是弗莱维尔提出来的。

按照弗莱维尔的观点,元认知就是人对于自己认知活动的认知。元认知过程实际上就是指导、调节我们的认知或认识过程,选择有效认知或认识策略的控制执行过程。其实质是人对认识或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对学生来说,元认知实际上就是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对自己、学习任务与学习方法的认识,来准确地体察和自觉地控制 自己的学习活动,从而主动地有效地发展 自己。而元认知能力也就是在学习活动中,自我认识、自我控制,以求得 自我发展的能力。简单地说,自我效能感和元认知能力就是 自信心和自我发展能力,它们在就业中起着非常重要 的作用。因此 ,本科教学中不但要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更应该加强自我效能感和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二、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能力

(一)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流向主要分为出国、考研 、考公务员、工作和创业 ,其中真正就业的应该为考上公务员、工作和创业。以近三年本校经济管理类本科学生为例,就业情况基本如下。

1、就业率

怎样才算找到了工作?传统意义上,只有签署教育部统一印制的 “三方协议”才算就业。这是狭义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但是,随着就业体制的改革以及就业形式的多元化,有些大学生虽然找到了工作,但用人单位没有独立的人事权,只能签订临时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事实上,他们已经实现了就业,我们也将其纳入统计范畴,作为广义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近三年本校经济管理类本科学生中,广义就业率的学生数约占其总人数的占90%。

2、专业对口程度

在上述实现就业的毕业生中,专业对口的三年平均为72%,不对口的占23%,空缺的人数占5%。

3、就业地区分布

近三年,本校经济管理类本科已就业的学生中在湖南就业的52%,广东为8%,上海为 5%,浙江为 4%,四川为2%,其他地区为19%。可见,本校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最主要的是在湖南本地就业。

4、就业行业分布

近三年本校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的行业中,比重最高的是金融保险业,占14%;贸易餐饮业和房地产,分别占12%和10%;交通运输和仓储邮电通信业,占 11%;教育文化和传媒业,占 8%;党政机关和社团,占9%;社会服务业和房地产也有一定的比重 ,其他行业则比较分散。

5、单位性质分布

三大集中分布的单位性质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事业单位,分别占30%、20%和 18%,接着是外资企业、占10%,政府机关9%,自己创业仅占 0.2个百分点。

(二)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

1、样本采集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和许多当地聘用了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企业的高管的约谈;二是针对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已毕业和在校学生发放的《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就业能力现状调查》。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编制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就业能力现状试行问卷,并向本校部分已毕业和在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发放100份进行预测,收回有效问卷95份,经分析修订,形成正式问卷。问卷调查的结果通过ASP+SQL的程序导入到SQLSERVER数据库,然后运用 SQL语句对影响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就业能力的各个构成部分进行分析。

2、数据分析

(1)“学科理解力”方面的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企业高管和65%的学生认为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毕业生掌握的知识过时、知识面较窄。

(2)“技能”方面的现状。调查显示,将近一半的企业高管和学生认为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毕业生专业技能较弱,缺乏基本专业技能,毕业生进入企业后,一般需要经过半年至一年时间的培训才能开展工作。

(3)“元认知能力”方面的现状。经过调查发现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毕业生缺少元认知能力。一方面,学生掌握的知识过时、知识面较窄,另一方面,长期的应试教育,被动地受知识,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降,在课堂之外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不够。

(4)“自我效能感”方面的现状。通过调查发现,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毕业生缺少实际工作经验和,而且技能的缺乏、学习能力薄弱使得学生的自信心下降,即自我效能感差。

上述情况是根据 USEM模型理论反映出的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毕业生就业能力弱的问题。

三、以培养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模式

根据以上的分析,要提高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就要拓宽专业知识 、增强专业技能、加强学习能力和提高自信心等。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可以围绕上述几个方面进行。

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四年的本科教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基础教学阶段 、专业教学阶段和职业教学阶段。如图2所示。

1、第一教学阶段即基础教学阶段,它包括三个模块:基础教学模块、综合能力模块和就业指导模块。基础教学模块包括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理论教学。综合能力培养模块着重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整合能力和交流能力的训练,这是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这一阶段的就业指导模块由学工部承担,主要内容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图2 基于USEM模型的教学改革三阶段

2、专业教学阶段包括专业教学模块、部门经济管理的基本能力培养模块和就业指导模块。专业教学模块包括必须的专业课程学习。部门经济管理能力培养模块是在第一阶段综合能力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学生的部门经济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且可以满足工作单位的需要,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这一阶段的就业指导模块与第一阶段中的有所不同,应由专业教师承担这一工作,把职业生涯规划进一步具体化。

3、职业教学阶段包括职业教学模块、部门经济管理能力培养模块和就业指导模块。职业教学模块由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或

意向就业单位共同承担。根据就业意向,指导学生学习与工作性质相关的专业知识,以适应今后工作 的需要。职业教学模块可以进一步分解为若干个子模块,以供从事相关工作的学生选择。这一阶段的就业指导模块业由学工部、指导教师和就业(实习)单位共同承担,探讨步入社会后将会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尽量缩短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的不适应期。

[参考文献]

[1]白剑宇,吴春.基于USEM 模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9).

[2] LeeHarvey.OnEmployabilitytheHigherEducationA—cademy.2004.

[3]赵付明,张墙玉.高校教学改革要与学生就业工作相结合[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2).

[4]冯菊香,冯东飞.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要面向大学生就业[J].教育与职业,2006(4).

研究生经济管理第8篇

一、经济学与管理学基本界定

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1999,中译本)认为,传统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周三多等(1999)认为,管理学以提高组织的绩效为目标,研究和探讨组织资源配置的构造、过程、方式方法的应用性理论学科,它以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的。

“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生态经济时提出的,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基本特征,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种科学发展观,它不仅体现在经济形态的转变,更为重要的是一场深刻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变革。这说明循环经济已经影响经济社会生活的众多方面,这必然使经济学与管理学呈现一定的循环经济特征。这些新特征使得经济学与管理学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

二、循环经济下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相互关系分析

循环经济使经济学与管理学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研究,从而使经济学与管理学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呈现出新的变化。

(一)人性假设。传统经济学假定人是经济人、理性人,或者是具有机会主义倾向的人,使用均衡理论分析和研究,说明世界的均衡规律与变动趋势,因此更讲求科学性。在循环经济下,经济学的科学性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即在循环经济下,人的需求层次的假定,已经由生理需求阶段上升到安全需求阶段,甚至更高,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已经不再仅仅把眼光放在眼前与单个自我个体,而更多地关注未来与后代,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循环经济下经济人假设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传统管理学多层次、多环境、多时空地研究人性,从而产生了复杂人、社会人、管理人等理论。管理是具体化的、相对的,要解决的问题更趋于动态化与多样化,更讲求艺术性。在循环经济下,管理学的艺术被赋予了新内容,即管理学里的艺术性被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重要性所规制。管理学假设更显社会人特性。

在循环经济下,经济学与管理学在人性假设上趋近,同时,赋予了人与自然、企业与自然的和谐等内容,但经济学仍偏重于解释世界,管理学仍偏重于改造世界。

(二)研究对象和目的。传统经济学更多强调从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角度,或者站在市场与企业之间的平衡问题上进行研究,目的是为了追求整个社会或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传统经济学关注企业,目的是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在循环经济下,经济学研究对象被扩展,生态环境资源被列入研究范围之内,同时,更多关注企业和自然,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目的就不一定与企业最大化目标一致。传统管理学更多强调从单个企业的资源配置角度,或者站在企业或企业集团的角度对现在市场条件下如何实现企业或企业集团内部资源配置最优化角度进行研究,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在循环经济下,管理学研究对象也同样被扩展,生态环境、自然资源被广泛考虑,企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成为管理学追求的目标。

(三)研究内容。传统经济学与传统管理学都研究企业与市场及其相互关系;都包含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经济学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管理学也有国民经济管理与企业管理;都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但传统经济学研究的更多的是一个更为宏观的问题,强调理论研究和模型分析;传统管理学研究的是更为微观的问题。经济学更多关注的是企业如何在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均衡实现趋势下实现利润最大化,管理学更多关注的是企业如何顺应市场合理配置内部资源下实现利润最大化。在循环经济下,由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问题被纳入经济学研究领域,传统经济学中的宏观性与整体性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在循环经济下,管理学也同样因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问题引入,更多的从整体或者长远的角度思考问题。当然经济学与管理从整体或长远角度看问题基本出发点可能不完全相同,经济学主要为了探寻人与自然、企业与自然整体均衡问题,管理学主要是为了在人与自然、企业与自然和谐发展下追求企业内部利润最大化问题。在人、企业与自然和谐发展下,管理学更显示出其重要性。

(四)研究方法。传统经济学和传统管理学在各自的发展中,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方法论。什么是经济分析方法呢?杨小凯认为当代主流经济学家采用的分析框架包含四个层次,即用函数和集合的数学概念来描述经济环境;用数学规划来描述个体的自得行为;更为复杂的数学工具,诸如拓扑学中的不动点定理,则被用来描述自利决策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经济学家提出的问题涉及价值判断,被称为福利或规范分析。这种框架中集中使用了数学模型化方法,这主要是因为借助数学可以降低经济学家之间的沟通费用,数学模型有助于经济学知识的积累。经济学的这种研究方法使经济学与其它社会科学相比,内在逻辑统一,论证严密,知识可积累性强,更符合科学性原则。与经济学相比,管理学缺乏这种内在逻辑统一的方法论。孔茨在1961年和1980年的两篇文章中将管理学研究方法或学派描述为“管理理论丛林”。罗珉(2005)则把管理学研究方法纳入范式研究中。他管理学方法论范式区分为职能主义范式、激进的结构主义范式、诠释型范式和激进的人体模型主义范式四个方面。

在循环经济下,由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引入,经济学研究方法或工具也进一步扩展,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生态学和资源系统工程等都被应用之列,如吴季松(2005b,2006)的研究。这使得经济学更多的引入了大量管理学方法。但经济学在利用数学工具方面仍然是重要的,这维持了经济学内存逻辑性。

三、趋势与建议

(一)趋势。研究认为:在循环经济下,经济学与管理学在人性假设上从“经济人”向“社会人”方向发展;在研究对象和目的上,两者都考虑生态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以追求人、企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目的;在研究内容上,由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问题被纳入研究领域,传统经济学中的宏观性与整体性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管理学则更多的从整体或者长远的角度思考问题;经济学主要为了探寻人与自然、企业与自然整体均衡问题,管理学主要是为了在人与自然、企业与自然和谐发展下追求企业内部利润最大化问题;在研究方法上,由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引入,经济学研究方法或工具也进一步扩展,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生态学和资源系统工程等都被应用之列。这使得管理学与经济学在方法与工具上更为趋近。

(二)建议。根据上述结论,在进行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学习、教学和研究时,应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 人性假设的重新研究和定位。经济学“经济人”假设应顺应人、企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求而改变。管理学也将因此加深“社会人”等非完全理性假设的研究。

(2) 研究对象和目的的重新界定。经济学中企业和市场的均衡研究,由此对企业单向主体的利润最大化问题和市场均衡问题的研究,应转向人、企业和自然的和谐研究,由此对人、企业与自然的多向主体的福利最大化问题和三位一体均衡问题的研究转变。管理学中企业内部分工和资源利用问题,由此对企业利润最大化问题研究,应转向企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