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产业发展的趋势

产业发展的趋势赏析八篇

时间:2023-05-28 09:40:04

产业发展的趋势

产业发展的趋势第1篇

关键词:服务外包;产业动力;发展规律;产业趋势

作者简介:郭锐(1978-),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国际政治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日本立命馆大学国际地域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吉林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站人员,研究方向:公共政策与区域经济;陈丹(1969-),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服务、电子政务。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0.12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0-27-04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大潮急速席卷世界各地,以及技术信息化、服务市场化和外包产业化的大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一跃成为当今全球高端服务业的重要代名词。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对这方面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大,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处在由服务外包大国快速转向服务外包强国的重要关键期的客观事实。抢抓发展机遇,抢占优势地位,抢攻高端领域,这事关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大局,也就离不开对该产业发展的动力问题、规律问题和趋势问题的全面深入探讨。

一、服务外包概念的内涵及外延

最早提出并使用“外包”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Praharad等人。这一提法在20世纪90年代一经提出后,随即被世人越来越多的使用和关注。不过,对“服务外包”这一概念的具体理解与阐释,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存在一定的分歧。这缘于他们的审视视角有所差异、理解思路多有不同、关注重点各自有别、阐释方法不尽一致。其中,从国际产业分工、企业经营战略、企业之间契约这三大视角,具体理解和阐释“服务外包”概念是目前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的主流观点。

从国际产业分工的视角来看,服务外包无非是生产过程在新时期、新背景和新条件下,进行的新的国际分解或国际分工活动。由于与传统的商品贸易方式截然不同,因此服务外包在推动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往来以及增进世界各国的相互依赖上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对此,朱晓明、潘龙清和黄峰(2006)提出,服务外包是指原本应当由企业内部完成的工作,转而以从第三方机构购买相关的服务或产品的方式来完成。毕博管理和技术咨询公司(2007)提出,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诸多原本应当由企业内部完成的工作,可以转交给更具比较优势的外部专业服务商来完成,从而让企业在成本支出控制、运营效率提升、市场应变能力、经营效益增长、竞争优势保持等方面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张杰、李勇和刘志彪(2010)提出,服务外包在当前国际产业分工快步由产业、产品层面转向工序层面的过程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担当着重要角色,它是把某一类别产品的生产工序具体分解为若干个环节,分别由具有相对要素禀赋优势的国家或地区的企业来承接的一种新兴的贸易形式。②

从企业经营战略的视角来看,服务外包主要是指各类企业用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保持市场优势地位的一种商业模式。严勇和王康元(1999)提出,服务外包是指企业为了实现集中全部的力量与资源,以巩固和扩大自身在核心业务领域优势地位的战略目的,而把一些非核心业务转交给外部服务商来完成的一种新兴商业模式。杨丹辉和贾伟(2008)提出,服务外包是指企业为了进一步实现降低运营成本及开支、提高经营效率及效益、确保竞争能力及优势的战略目的,而尽可能地借助外部专业力量的部分替代作用的新型商业模式。陈咏梅和鞠胜(2009)提出,服务外包是企业对自身的生产流程、产品服务等方面进行的全新的组织安排方式,以便更好地应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更好地保持和确立市场竞争优势地位。这意味着企业对原有的具有高度的内部化和一体化特征的生产及服务模式做出新的更大的调整,取而代之的是更加专业化和协作化的生产及服务模式。由此,原有的企业内部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将更多地被分解和体现到企业之间、地区之间甚至是国家之间的产业价值链上。③

从企业之间契约的视角来看,服务外包具有鲜明的企业之间委托合约关系的特点。卢岩(2005)提出,服务外包是指企业以合同约定的方式,委托外部服务商提供相关的需求服务及产品,或是转交第三方机构代为销售自身的委托产品及服务,从而使企业之间形成和保持一种更加具有层次化、松散化、灵活化和长期化的合作关系。卢锋(2007)提出,服务外包是指企业以各类合约的方式,把一些自身的投入性业务不断地转交给外部的专业服务商来完成的经济活动。④江小涓(2008)提出,服务外包是指企业以合同约定的方式,让外部的专业服务商参与转接一些原本是由自身来完成的一部分业务环节的经济过程。⑤

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对“服务外包”这一概念的内涵及外延进行了多视角、多层面和多领域的理论阐释及解读。不过,这些概念的界定大多数是从对服务外包现象的客观性描述的角度做出的,对其内涵及外延的理解更多地脱胎于“制造业外包”这一原有的概念。另外,一些学者的定义涉及到服务外包的主要特征、层次范畴、发展动力等内容,但是已有的论述缺乏足够的系统性和学理性。

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动力问题

产业发展的迅捷性和持续性主要取决于动力充足与否,国内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动力问题一直有着较多的关注度并取得了一定的共识,即外部环境动力和内部推动力量是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性因素。陈菲(2005)指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动力主要由技术环境动力、经济环境动力和市场环境动力三个部分组成。技术大革新尤其是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这无疑是导引和推动全球服务外包产业不断实现新的更大的发展目标的基础性动力条件;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浪潮的高涨迭起,使得企业之间、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在资本、技术、信息、人力等各类要素禀赋上的相互依赖程度和竞争融合程度前所未有的显著增强,从而助推着全球服务外包产业掀起一浪浪的兼并重组高潮;急速变化的业界格局和更加激烈的竞争态势,催动以灵活多变、反应敏捷、利润长效为诉求目标的动态化的产业联盟体系的出现和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内部推动力量主要是指作为市场主体的各类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实际运营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及提升。⑥马卫红和张娟(2007)进一步从产品内分工的经济学视角对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动力问题予以具体剖析,她们指出服务外包产业的基本生产方式和投入流程变革等与产品内分工理论相符合。

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外包合同业务,最大程度地控制企业运营成本,树立较高的国际品牌知名度,维持一定的价格竞争优势,这些是促进服务外包企业不断实现新的更大的发展业绩的关键性因素,也是不断促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具体涉及到服务外包企业的人才队伍状况、管理运营状况、资格资质状况和规模实力状况等多个方面。换言之,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事关一个国家或地区服务外包产业的持续发展水平。综合上述各类因素,赵文君和刘卫华(2012)提出一个可被量化的公式,即服务外包企业的品牌竞争力=业务品质+价格竞争力+其他=(人力资源+管理运营+资格资质+规模实力)+企业属地效应+政治经济环境。

服务外包产业先发优势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战略性、针对性的优惠政策是拉动和保障服务外包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这其中税收优惠政策的独特作用尤为突出和重要。用足用好税收优惠政策手段,就成为一些国家刺激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和繁荣的不二选择。对此,康世硕(2012)指出从2012年1月1日开始实行的“营改增”的税制改革,其实就包含着这种战略性的政策考虑。尤其是对进一步提高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集聚化程度,大幅削减在岸服务外包业务成本,承接新的更多的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等有着明显的刺激和拉动作用。由此,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将进入新一轮的布局调整期。

三、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律问题

毋庸置疑,对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律的挖掘、提炼和概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不过,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在这方面的研究力度不足、研究热度不高,研究成果不够丰富、不太深入,大多数是一笔带过式的或是点水点睛式的分散化探讨。

早期的服务外包只是局限在极少数的传统行业领域内,整个产业的“井喷式”发展始自于20世纪80年代的计算机软件服务市场的巨大需求,其最初与控制生产成本没有太大的联系。换言之,对相关业务的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处于同样重要的位置。詹晓宁和邢厚媛(2005)指出,当前全球服务外包产业大发展和大繁荣的局面,与大型跨国企业集团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潮流而纷纷调整经营战略,把自身的部分甚至是全部的非核心业务流程,以合同委托的方式,转交给具有成本相对优势的发展中国家来完成,从而形成一种基于产业价值链管理的新模式不无关系。⑦这意味着传统的主要是基于生产业视角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这一观点应当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即从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的视角而非仅仅是第三产业的视角来审视和探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及其规律问题。只有敢于打破传统思路,中国服务外包产业才能够更快地实现“赶超式”发展的最终目标。对此,朱智和赵德海(2010)提出在以生产业为基础和发展主线的同时,统筹促进整个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生产业发展,竭力盘活第三产业内部的生产业、消费业和公共业的良性发展格局。肖琛、陈雯和袁丰(2012)进一步提出从三个层面具体探究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律问题。一是从理论层面对服务外包产生根源的探讨,主要包括交易成本理论和企业管理理论两大学说流派,前者集中从经济学的视角指出服务外包产生的内在原因是成本优化问题,而后者则集中从管理学的视角指出服务外包产生的内在原因是组织结构问题。二是从进程层面对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探讨,主要涉及外包内容、外包方式、外包效应、外包关系等内容,从中可见由信息技术外包(ITO)到业务流程外包(BPO)再到知识流程外包(KPO)的转型和升级过程势不可挡。三是从布局层面对服务外包区位选择的探讨,区位优势、效率优势、格局优势、决策优势等成为主要的研究内容,但是对这些优势产生和形成的机制化因素的探讨不够深入。

服务外包作为当代服务贸易的一种新兴模式大行其道,与其很好地切合现代信息技术、全球市场环境、企业经营战略等方面的不断变化不无关系。朱胜勇和李文秀(2009)指出,越来越开放化的全球服务业市场,更加差异化的全球劳动力成本现象,集中优势资源并努力优化成本结构的迫切要求,促动各类企业不断以外包方式大量转移自身的业务流程,也使得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卷入全球服务外包产业链条当中。⑧而服务外包产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始终离不开人才队伍和体系建设这两大关键性的因素,这从印度、爱尔兰等服务外包产业先发优势国家的发展历程当中足见。王晓红(2011)指出人才因素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尽快有效缓解服务外包产业专业人才尤其是中高端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的供需失衡和结构失衡的尖锐矛盾,改变“人难招、人难留”的不利局面,尽快建立健全中国服务外包产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培训及服务体系,就必须加快探索服务外包产业专业人才培养规律。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扎实完善的体系建设必不可少。孙彦军(2009)指出这主要涉及到专业人才、接包能力、客户资源、品牌建设、优惠政策、法律法规等核心内容。⑨

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趋势问题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数普遍看好未来一个时期的全球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认定其是引领全球经济最终突出重围的关键性力量,尤其是对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局面寄予厚望。这些研究成果从产业动态、产业潜力、产业结构、业务领域、优惠政策等方面,对全球及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趋势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和分析。

虽然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强力冲击和巨大影响之下,当前全球服务外包产业面临着巨大的短期性压力,但它仍然是引领新一波全球产业转移浪潮的主力军,其未来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不可预估。苏武江和齐延信(2010)指出,未来中国和印度这两大发展中国家将成为承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服务外包业务的最主要地区。预计到2015年,中国各类企业承接的服务外包业务合同总金额将一举突破560亿美元,中国国内及离岸服务外包业务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从而推动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加速步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不过,国内和国外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并不完全相同。包雷(2011)指出,从国内发展趋势来看,市场规模进一步继续扩大、市场环境更趋良好、相对优势更加明显,一些中心城市成为更多地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主力军。从国际发展趋势来看,巨大的发展潜力将伴随着该产业的进一步持续快速增长而得到更加充分的释放。国际外包业务领域会进一步扩大,其技术标准和知识含量持续提高。与此同时,融入全球服务外包产业体系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离岸外包方式进一步强化。刘英奎(2013)的看法与之相似,他认为全球服务外包产业将继续以强势发展的喜人姿态快步向前,全球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服务外包产业的持续发展,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越来越得益于服务外包产业的不断促动,全球服务外包产业的竞争态势越来越激烈并成为国家角逐的新高地。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将面临越来越严峻和复杂的局面,其服务外包大国地位进一步确立,同时加速迈向崛起成为服务外包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升级转型步伐加快,中高端业务领域成为新的增长点和着力点;集群式发展的产业态势迸发出巨大能量,各类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会扮演推动者和引领者的重要角色。⑩

得益于产业政策的更加明确、产业环境的更趋优化、基础设施的日臻完善、人力资源的丰沛充实、内需市场的充分挖掘等诸多有利因素,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在未来一个时期内会继续保持骄人的发展态势,这已经是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基本共识。由此,对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具体层面的研判就成为一个热点。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2012)提出,伴随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步入创新体系建设的新阶段,其巨大的后发优势与比较优势将进一步显现和释放;在岸外包市场的巨大潜能会被有效地激发出来,而离岸外包市场将迎来新的更大的转变机遇;整个产业加快步入规范化建设、标准化建设、差异化建设的新阶段,以往的无序化、低端化、同质化的竞争局面会彻底扭转;外包企业之间建立战略性合作关系成为一种常态,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中国大型服务外包企业集团开始更多地谋划和落实全球布局战略。(11)中国能否真正地崛起成为全球服务外包产业强国,将取决于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发展水平和服务外包产业园区的建设情况这两个关键方面。对此,曲玲年(2011)以未来北京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作为研究主题,指出北京市将在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当中继续扮演领军者的角色,这与国家产业政策的积极扶持和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及诸多优惠举措密不可分。在“十二五”期间,北京市服务外包产业将迎来“井喷式”发展的喜人局面,这其中大型企业集团的迅速成长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并出现员工数量超过3万人的大型企业集团以及位列全球同业50强的世界知名企业。未来十年,北京市将不乏员工数量超过10万人的超大型服务外包企业集团,其综合实力将跨入全球同业20强的行列。目前,中国各地方的服务外包产业园区正从传统意义上的、单一性的、特定性的政策优惠区域,加快向资源整合、要素集聚、持续创新和载体创造为一体的更高级别的复合型产业发展功能区的目标迈进。鼎韬(2011)指出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园区在未来会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这表现在八个方面:一是以专业化建设和立体式发展为导向,着力突破各地区同质化发展的尴尬局面;二是借助产业园区优良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形成完善的产业共生体系;三是继续加强相关政策引导的同时,把品牌建设提高到重要的战略位置;四是产业园区建设日趋成熟的同时,其城市化转向明显加快;五是以内生增长为目标,产业园区的竞争力会进一步增强;六是角色转变加快,努力成长为综合性的投资商将取代目前的单一性的服务商成为更为紧迫的发展目标;七是以云技术等尖端技术为核心,进一步建立健全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八是“三区”联动发展的良性格局不断形成,即产业园区、大学校区、公共社区的共同发展。(12)

注释:

① 朱晓明、潘龙清、黄峰.服务外包:把握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机遇[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5-17.

② 张杰、李勇、刘志彪.外包与技术转移:基于发展中国家异质性模仿的分析[J].经济学(季刊),2010,(04).

③ 陈咏梅、鞠胜.外包的界定及其形态、特点研究[J].商业研究,2009,(07).

④ 卢锋.当代服务外包的经济学观察――产品内分工的分析视角[J].世界经济,2007,(08).

⑤ 江小涓等.服务全球化与服务外包:现状、趋势及理论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1.

⑥ 陈菲.服务外包动因机制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J].中国工业经济,2005,(06).

⑦ 詹晓宁、邢厚媛.服务外包:发展趋势与承接战略[J].国际经济合作,2005,(04).

⑧ 朱胜勇、李文秀.服务外包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启示――基于部分OECD国家服务外包的分析[J].软科学,2009,(05).

⑨ 孙彦军.浅析黑龙江省发展服务外包的问题和对策[J].商业经济,2009,(09).

⑩ 刘英奎.国际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趋势与我国的政策选择[J].中国市场,2013,(08).

产业发展的趋势第2篇

[关键词]马铃薯 产业 未来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M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1-0282-01

0、引言

马铃薯作物具有高产、适应性强、营养丰富的特点,在我国农业种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在贵州山区,它成为主要的粮食和经济作为之一。贵州全省已有85个县市种植马铃薯,截止2012年贵州省已有约8.5万hm2的面积用来种植早熟菜用马铃薯,占马铃薯生产总面积的12.8%。贵州省在马铃薯种植资源中具有较大的优势,气候自然环境为马铃薯的生长提供必要的条件,一般的收获期在4月份左右,而此时,北方的马铃薯已经进入了销售尾期,供小于需,且价格上涨,使得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1、马铃薯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某些地区的马铃薯种植中,存在盲目、跟风式的选择品种,而未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适合品种的马铃薯种植,这为马铃薯的栽培管理带来较大的困难,无形中延长了马铃薯的生育期,造成了产量下降等负面影响。在种植技术中,缺乏系统的对于马铃薯栽培方式的研究,使得单产水平并未发展到最佳状态。

2、马铃薯产业适用品种与生产技术

贵州地区种植早熟菜用马铃薯作物主要的适用品种有:费乌瑞它、中薯2号、中薯3号、中薯5号。费乌瑞它是由贵州省扶贫办公室于1998年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引进的,并于2002年11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种植的马铃薯品种,适宜在贵州省海拔1000m以下热量条件较好的低热河谷地区冬季种植和全省春季种植。中薯2号是中国农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从1984年~1986年春、秋两季无性繁殖、鉴定而得的优良品种,单株结薯集中,块茎大而整齐,出苗后50天可收获商品薯,块茎休眠期短,适合二季作栽培,较抗瘠薄和干旱。中薯3号是2004年9月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2002~2003年贵州省区试中,全生育期85天左右,适宜在贵州中低海拔地区土壤肥力较好的沙壤土种植。中薯5号是从中薯3号的后代中选育而成,2001年和2004年分别通过北京市以及国家审定,该品种早熟丰产,耐水肥,生长势较强,但分枝少,宜密植增收,既适合平播又可以间套种。

早熟菜用马铃薯作物的主要生产技术有:露地栽培、稻草覆盖免耕栽培、稻草包芯栽培、覆膜栽培、地膜+小拱棚双膜覆盖栽培以及地膜+小拱棚+塑料大棚三膜覆盖栽培。露地栽培是贵州冬作马铃薯最为广泛的栽培方式,一般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左右播种,次年2月下旬左右出苗,采取单垄单行栽培、单垄双行栽培、单垄多行栽培以及平作等栽培方式。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是在水稻收获后,稻田未经翻耕犁耙,直接开沟成畦,将薯种摆放在土面上,并用稻草全程覆盖,配合适当的施肥与管理措施,直至收获的一项轻型高效栽培技术。稻草包芯栽培是对稻草覆盖栽培技术的改进,能减少稻草使用量的同时降低绿薯率。覆膜栽培是采用黑膜覆盖栽培,有利于提高土温、保瘢促进提早发芽出苗,抑制杂草、防止土壤板结、保持土壤疏松透气。地膜+小拱棚双膜覆盖栽培在地膜覆盖的基础上再盖小拱棚的一种早熟、高效栽培方式,可克服前期低温的不利影响,缓解晚霜冻害。地膜+小拱棚+塑料大棚三膜覆盖栽培是一种人为调控马铃薯生产条件的重要农艺措施,能有效增加土壤温度和湿度。

3、马铃薯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3.1产业区域持续布局调整,产业融合不断加深

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马铃薯产业也呈现了快速增长的发展事态,由规模扩大的趋势带来产量的增加,需要与消费总量保持平衡,同时对马铃薯产业的结构进行不断的优化调整,以此来提高马铃薯产业的在未来的发展优势。参考《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计划的推进进度,预计在未来全国范围内的马铃薯产业,西南地区将比东北部地区地位有所提高,这主要是因为西南地区的马铃薯产业受到全国市场的刺激和农业技术的水平的促进,使得马铃薯产业具有较好的突破,所以,从全国马铃薯产业布局来看,未来马铃薯产业生产量主要来自西南地区。马铃薯作为主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其用途产业链较为广泛,带动了相关加工、运输的其他产业,同时促进了产业之间的融合程度的加深。

3.2产业品种结构丰富优化,产业效益不断增加

马铃薯制品带动了相关加工、运输等产业的发展,这为产业发展的结构优化提供了更高的需求,弥补了市场的短板,促进消费,从而提升了马铃薯产业的附加值。同时,品种结构的优化能针对适合的地区种植相适应的马铃薯品种,为市场中多样化的马铃薯品种提供需求选择,实现优胜劣汰的品种抉择,提高马铃薯作物品质。除了产业和品种的优化,对种植空间结构的优化也是一项重要的发展趋势,西南地区对马铃薯种植的适宜延展,能有效的对春季市场的压力起到缓解作用。

3.3产业营销模式拓展创新,产业标准规模形成

结合互联网营销模式的创新深化拓展,马铃薯产业销售阶段的发展将会取得巨大的变革,打破传统的销售模式,引入新的营销概念,使订单增加,完善市场销售渠道。从而使马铃薯产业标准化的成产规模得以形成,不断提高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益。

4、小结

马铃薯作物作为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为之一,具有较好的发展趋势,从产业、品种和空间三种结构的优化调整的角度对马铃薯产业的未来发展进行分析,总结出了需要从马铃薯产业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拓展,并辅助现代化营销模式,才能使马铃薯产业在未来能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薇.我国马铃薯产业如何应对世界马铃薯产业发展[J].农业产业化.2013,9: 20-21.

产业发展的趋势第3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云计算;物联网;核心技术;智能终端

回顾信息产业发展历程,结合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智能终端的迅速兴起,我们可以看到当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以及科学发展规律。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经济发展形势,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动力不足,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是否会发生转变,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规律是否有影响呢?

一、当前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当前世界经济仍没有走出2008金融经济的影响,为了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将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来抓,应对经济危机对国家经济的影响,尽管当前电子信息产业增长有所放缓,但是,就当前发展趋势来看,电子信息产业将迎来一个高速发展阶段。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积极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在工业和人们生活方面提供服务功能,促进信息产业和工业的一体化,以实现电子信息产业和工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开拓新的市场空间,这一点从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组建就可以看出。随着当前网络技术、芯片技术、传感器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等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各电子信息产业之间相互融和,产业界限变得不再明显,各种先进技术逐渐走入我们的生活。具体来说,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存在着以下发展趋势。

(一)电子信息产业深度深入制造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渗入传统制造业,给制造业添加了新鲜的血液,促进当今的制造业向着以下三个发展方向不断进步,这三个发展方向分别是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制造:智能制造在制造设备中使用信息技术,比如嵌入芯片、对其进行数字化改造,使电子信息产品向着网络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使生产制造设备之间彼此能够交换信息,从而对设备进行系统综合,充分发挥设备的综合效应,提高设备的智能化水平和工作效率。同时为了满足未来经济对工业发展的要求,制造产业正向着节能减排的方向发展,实现资源的最回收和再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现在的电子信息产业在为制造业服务时,还有一个趋势就是,电子信息产业对制造业的服务,不仅限于对设备进行改造,而是为制造业提供网络平台、知识平台、支持平台等,向制造企业卖解决方案等服务转变。为了更好为制造企业服务,必须不断加大电子信息产业对制造业的渗透力度,促进信息产业迈向高端。

(二)终端设备的发展趋势

为了应对金融经济危机,各大电子产业设备制造商都对智能终端做成了调整,是智能终端行业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放方面,各企业间加快并购与强强联合,比如很多硬件企业联合软件企业进行产品联合生产,着一现象在手机制造行业尤其引人注目,在国外有诺基亚与微软的联合,google与摩托罗拉的联合,国内则是联合趋势是更加明显,阿里巴巴与天宇公司的联合,小米与联通、电信的联合等等。可以说让人眼花缭乱啊。尽管当前我国在电子硬件方面与国外仍有一些差距。但是已奋起直追,相信随着各电子信息企业之间上下游之间的合作不断加深,信息产业之间整体效益将不断得到发挥。另外一条值得注意的是,各电子信息产业公司之间逐渐重视电子信息产业运作模式的创新,意图创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

(三)云计算建设速度不断加快

云计算技术是最近几年来才兴起的一个新兴词汇,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他实现了计算能力的商品化,行业化和专业化,使传统的社会生产和社会服务得到了变革,二是它降低了企业的计算成本,实现了计算资源的积聚,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它对我国的经济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将逐步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去,当前我国的云计算行业存在着以下发展趋势:

1.云计算将显著改变我国软件行业的商业模式

随着云计算的不断发展,当前我国软件企业的商业模式将受到颠覆,比如近年来google推出的play,苹果公司的appstore,以及其他很多公司提供的各种云服务将使现在的软件转变为在线服务、按客户需求快速迭代的模式方向发展,这有利于计算资源和信息数据的有效利用,有利于降低企业信息化成本,使得企业能够有更多的精力用于业务开拓和产品创新,促进整个社会生产率的提高。

2.产业规模有不断增长的趋势

由于云计算深入到了国家经济的各个部分,因此,云计算行业已经形成一个非常大的产业,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家发改委确定了北京、上海、无锡、杭州、深圳五个城市作为云计算先行试点城市,全国其他大中城市也加快了云计算的产业布局,一时云计算红遍全国,火遍全国,据统计到2015年中国的云计算产业将超万亿元,成为国家的重要长夜形态。

3.云计算对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的推动作用不断显现

云计算对电子信息产业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包括对存储设备、网络设备、服务器、芯片等硬件设备,还包括应用软件、中间件、软件平台、IT服务业、外包服务等,客户范围则不仅包括企业、个人、还包括政府和一些工业用户。由于云计算正在逐步创建一个计算资源集约利用的社会,对新兴的商业模式起着重要的驱动力,随着云计算的不断推进,传统的ICT提供商将向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方向转变,进一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进一步拉近企业与市场之间的距离,增加企业的灵活性。

4.云安全不断受到重视,国家将逐步建立云经济立法体现

当前安全问题是阻碍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部门,应尽快立法保证云经济安全,并且并逐步细化,对不同的产业给予不同的安全保护水平,但也应适当给予灵活性,以保证云经济繁荣。同时,应在企业及普通民众之间普及云安全概念,以保证相关法律法规在国内的传播。对于技术上则要建立相应的服务标准而和服务水平协议,同时与客户签订sla协议,以保证客户安全。

(四)LED产业和平板显示产业发展仍然滞后

我国的LED产业和平板显示产业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首先是平板产业与日韩等相比整体规模仍比较弱下,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企业和政府应不断优化产业资源,加强国际合作,提高自身整体竞争力。其次是LED产业主要生产材料让然要依赖进口,产品让然停留在中低端水平,不能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针对以上情况,笔者以为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一定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快产业机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品技术、标准、知识产权等的制度建设,推动产品的产业化和多样化应用,不断建立联盟性质的行业协会的联合会,解决产业发展的共性问题。

(五)物联网产业,谨防概念炒作

我国的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到,要在物联网企业培养十个产业集群和100个骨干企业,随后,全国的物联网产业铺天盖地的建设了起来,掀起了投资物联网投资的热潮,目前我国90%以上的城市把物联网作为本省的支柱产业,全国各地都忙着圈地,忙着投资。不考虑自身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容易造成重复建设,或者是形象工程。就当前来说,无锡市重在创新示范和成果转化,上海则要建设产业基地,创新产业模式;杭州打造产业体系,推广产业化应用,北京则是推进产业联盟,促进应用示范为主。

二、电子信息产业的科学发展规律

(一)电子信息产业的驱动变化规律

电子信息产业的驱动因素,在就是90年代以前是以技术驱动为主,90年代以后,逐步转变为以市场为驱动的发展变化模式。1904年第一只电子管诞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电子时代,随后出现的晶体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使得电子信息产业不断壮大,在经过一个高速发展阶段之后,电子信息技术革命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特别是80年代的快速成长,使得产业规模不断扩张。然而,进入90年代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开始有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型,在这一时期,虽然技术仍然在进步,但缺乏重大原创性创新,同时许多国家为了迎接信息社会的到来,纷纷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此以后,整个信息产业的进步,逐步由原来的技术驱动逐步向以市场驱动转变,欧美等国家纷纷转向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二)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成长规律

电子信息的成长本身呈现一些规律,首先是他的成长性非常的强,从20世纪70年代起,直到现在,电子信息产业一直保持着百分之十几的增长率,大大超过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率,不过这些增长过程也有波折性,主要原因是他的增长受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较大,比如由于受到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1981年与1982年,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只有3.75%,而1984年和1987年,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的增长率则分别达到了27.77%和20.26%,21世纪的网络泡沫更是让世界经济出现大规模的负增长。因此,电子信息产业尤其是电子信息制造产业与国家经济发展态势基本成正相关的关系,当前的电子信息产业已是高度国际化的产业形态。

三、结束语

推进信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需要建立在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充分把握上,只有充分认识到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掌握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科学规律,才能真正制定出有利于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

参考文献

[1]智勇,徐云喜.美国信息产业发展战略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市场,2011(26).

[2]娄策群,王方.信息产业集群结构形态及其运行效率分析[J].情报科学,2010(5).

[3]蓝庆新.全球价值链下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升级研究[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0(1).

产业发展的趋势第4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 发展趋势 路径选择

一、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1、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产业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被称为“无烟产业”和“朝阳产业”,并且已经成为一些国家的支柱产业。文化产业主要由演艺业、娱乐业、传媒业、网络服务业等多个部门组成,目前已逐渐扩展到与其相关的旅游、广告、会展等行业。当前,文化产业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21世纪人类社会将全面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竞争”将转化为“文化实力的比拼”,“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口号早已过时,文化将进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人们日常生活、休闲方式,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指出:“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

今天,文化产业不但在许多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还成为重要的外汇收入来源,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在GDP中的比重都普遍高于10%,美国则高达25%以上,在其国内产业结构中仅次于军事工业,位居第二。自1996年以来,美国的文化产品出口就已经超过航空航天工业成为第一大出口创汇产业。截至2005年底,日本与动漫有关的市场规模已超过2万亿日元,动漫产业成为日本第三大产业,占世界市场的62%。据统计,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文化产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比例分别达到20%和10%。正如美国学者沃尔夫所言,“文化、娱乐――而不是那些看上去更实在的汽车制造、钢铁、金融服务业――正在迅速成为新的全球经济增长的驱动轮”。目前美国的电影业和传媒业、日本的动漫产业、韩国的网络游戏业、德国的出版业、英国的音乐产业等都已发展成为国际文化产业的标志性品牌。

2、全球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1)产业内容不断扩张。在传统的文化产业如广播、报业、出版、音乐制作、图书、广告等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同时,文化创意产业、信息产业正以超乎想像的速度发展着,丰富了文化产业的内容。文化创意产业、信息产业发展非常迅速,20世纪90年代中期,信息产业已超过了汽车、钢铁等产业部门,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

(2)产业集中度加剧,垄断趋势明显。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上许多文化产业集团正在不断打破行业与地区之间的分工界限,通过大公司之间在资金、技术、经营组织方式等方面的重新组合和集中,进行产业结构上的调整,形成了传媒业、娱乐业、旅游业与电信业、电脑业、出版业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新格局,涌现出一批大型和超大型的跨行业、跨国界的强势文化产业集团。目前,这些通过兼并融合组成的超大型文化产业集团控制着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文化产业市场份额。世界传媒界的九大巨头(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迪斯尼公司、贝塔斯曼公司、维阿康姆公司、新闻集团、索尼公司、TCL、环球公司、日本广播公司)已经实现了广播、电影、电视、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有线卫星网络、音乐、娱乐、体育、网上服务等商贸一体化的多媒体经营,并基本控制和垄断了当今世界的传媒市场。它们的触角已遍及亚、欧、美各地区,年收入都以百亿美元计算。全球50家大的媒体娱乐公司占据了当今世界上95%的文化市场。目前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90%由美国等西方国家垄断,其中70%又由跨国大公司垄断。在拥有全球电影市场60%的美国电影公司中,82%左右的利润由时代华纳和哥伦比亚等跨国电影公司创造。全球音乐制作被美国5家大型跨国文化公司所掌握,超级跨国文化产业集团日益成为世界文化生产的主导者。

(3)新的业态不断涌现。20世纪90年代以后,文化产业的发展触角逐渐延伸到旅游业和体育业等行业,并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创意文化产业引导经济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以历史文化资源以及自然人文景观为内容的旅游业,正日益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每年国际旅游业的交易额已超过3000亿美元,到2010年,国际旅游人次可望达到10亿,相当于世界总人口的七分之一,旅游收入将增至10000亿美元,旅游业将取代石油工业、汽车工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创汇产业。而体育产业已经成为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并有发展成为支柱产业的趋势。美国是全球体育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体育产业年产值已占本国GDP的2%。各类文化产业都是以服务于更多的社会人口而得到迅猛发展的。也正因为如此,文化产业才大范围向信息产业、会展业、餐饮业、业、家用电器业渗透,并日益覆盖更多的受众群体,对这些行业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

(4)资金和技术将成为利器。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靠资金的推动和技术的创新,谁掌握了资金和技术,谁就掌握文化产业的控制权。

二、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及路径选择

1、以技术为主导的文化产业链升级加速

20世纪至21世纪,随着技术沿着硬件―软件―互联网―文化(内容产业)的方向发展,产业链的核心价值也沿着制造―信息―知识―内容・文化的链条转移。近来西方国家网络业步入低谷,内容产业浮出水面,标志着国际性产业升级运动开始了新一轮洗牌,传统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产业链条融合重构即将完成。信息技术带动内部结构调整,就有可能通过数字化、多媒体的技术优势,超越传统文化企业,迅速提升文化产业链的水平。高科技正在使电影这个“夕阳产业”充满新的希望。随着高清晰度数码成像电影摄影机的研制成功,电影拍摄正在进入“无胶片”时代,电影业的运行方式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于电影在拍摄阶段已经数码化,对拍竣的内容进行电脑特技加工时,一切便变得异常方便,费用也成倍节省。没有了胶片,也就不需要洗印拷贝,不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来运送拷贝,不需要占用大量的空间和创造昂贵的恒温条件来储藏拷贝。数码影院应运而生。在这种影院里,没有传统的放映机,也没有放映员,只有一名负责接收从光纤或卫星传送过来的数码影像的技师。而且,这位技师能同时为同一地段的数家电子影院服务,即把一部电影的电子影像提供给多块银幕使用。

2、市场分工越来越细,新型产业链不断出现

文化产业市场准入,有利于引导文化产业与金融资本和其他产业资本融合,从而以市场为导向,利用资本力量,打通产业链条,提升企业市场化、产业化、集约化程度,打造具备活力机制与竞争优势的新兴文化企业集团。同时,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深入与市场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对产业进行整合、形成新型产业链、获得产业整合超额价值的良好发展机遇。而本次文化产业振兴方案的亮点,就是要将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和国有文化企业向企业制公司制改造,让传统的事业单位接受市场的洗礼,从而形成大规模的传媒航母。广播、电影、电视、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有线卫星网络、音乐、娱乐、体育、网上服务等商贸一体化的混业经营将成为可能,并基本控制和垄断传媒市场。

3、基地和园区将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引擎

各地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大量涌现,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日益明显,产业聚集效应逐步显现,有利于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文化建设处在历史上最好的一个时期,文化产业也迎来了很多有利的时机。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标志着文化产业成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项产业第一次纳入国务院振兴体系,这个规划的和实施将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重大的作用。文化产业的振兴规划以后,得到了各地方政府的积极响应。文化产业以创意为源头,以内容为核心,基本不消耗物质资源或者消耗很少的物质资源,是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经济的重要着力点,文化产业具有的广泛关联度能增强文化产品的内涵,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延伸经济行业的产业链。而文化产业准入门槛比较低,能广泛地吸纳高素质的劳动力,文化产业成为新的投资方向和新的增长点能够广泛地吸纳社会资金的进入。现在各省市自治区正铆足干劲大搞文化建设,有条件的要上,没有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上,各种文化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专家预测,我国文化产业将会出现十年黄金时期,而有的企业将等不到十年,十年中,大量的并购、重组将出现。

政府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一方面建立高起点、规模化、代表国家发展方向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在税收政策上给予支持。另一方面,加强部级省级园区的规划认定、调整和指导工作,实施动态管理,防止盲目建设,恶性竞争。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使基地和园区成为文化科技创新的孵化器、文化产业集约发展的大平台。

4、投资主体多元化将主导文化产业的格局

一批国有和国有控股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将成为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和战略投资者来带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将刻不容缓,进而关乎企业的生死成败。要通过支持和鼓励大型国有文化企业集团实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着力培育一批实力雄厚、具备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骨干文化企业,以增强国有文化资本的控制力和影响力。目前文化部已经在着手组建中国动漫公司――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和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公司,打造能够与国际同行竞争的国家队,大力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全面提升产业素质和竞争实力。要做到这些,一是要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实现跨地区、跨行业的资源整合与生产经营,营造开放统一的市场环境。二是通过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资,尽快组建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并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出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资产和收入上百亿的大型文化集团公司,以此来提高研发、营销的能力,增强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实力,使其成为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三是鼓励多种类型、多种所有制文化企业的协调发展,逐步实现以股份制企业为主体、国有企业为骨干、民营企业为依托,互为补充、充满生机的文化产业格局。特别要重视非公有资本在文化产业振兴中的作用和地位,它们将为文化产业的快速成长和发展带来活力。随着市场准入的放宽和政府扶持力度的加大,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步伐明显加快。2007年全国共有国办艺术院团2000余个,而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已超过6800家。浙江全省目前共有民营文化企业4万多家,投资总规模230亿元以上,年营业总收入超过300亿元,从业人员50万余人。上海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深圳华强文化科技集团、云南丽水金沙演艺有限公司等一批民营文化企业成长迅速,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生力军。

5、创意文化产业将成为最有活力的产业

联合国贸发会议在北京首发《2008创意经济报告》,对以创意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形势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报告称,在中国,创意经济已成为重振经济、刺激就业与增强社会凝聚力的战略选择。文化产业所生产的主要是精神性产品,它的源头是创意,核心是内容。只要有源源不断的创意,就会有源源不断的产出和利润。近年来,文化领域涌现出《立秋》、《喜羊羊与灰太郎》、《云南映象》等一大批优秀原创作品,但总的看来,文化产业原创能力依然偏弱,知名文化品牌依然偏少。有调查显示,在我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动漫作品中,日本动漫占60%,欧美动漫占29%,而我国原创动漫包括港台地区的比例只有11%。在国内动漫企业生产的影视动画片中,为其他国家“来料加工”生产的超过50%以上。原创不足、品牌缺失已成为制约我国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问题。所以,一定要把鼓励创意、创造、创新作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进一步激发人们的创作热情,创造出一批既叫好又叫座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

21世纪的今天,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影响国民生产总值的重要杠杆,推崇创新、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与推动已是大势所趋。它不仅仅是一个理念,也是巨大经济效益的直接体现。从国际上创意产业的发展来看,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丹麦、荷兰、新加坡等国都是创意产业的典范国家,他们都有自己的发展特色,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美国的创意产业是一条完整的、商业化的产业链,整个产业都是环环相扣、相互制约的。每个产业链的规模效应都相当可观。纵观美国的创意产业,它向来的特点是实行商业运作,并按市场规律经营,注重加大科技创新,实现了“最美的曲线是销售上升的曲线”,打造并完善了其创意产业链的发展特色。从拥有一百二十年历史的可口可乐所获得的巨额利润到奥斯卡电影节的辉煌成就,它所走出的每一个脚印都见证了美国创意产业所取得的成功。由于产业化的创意活动不仅仅是在于物质财富的积累,而在于创造大量可以传承的文化符号,通过把教育、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消费等领域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人的创意与产品制造和文化生产直接衔接起来,形成一个不断增值的创意产业链条,在循环往复的发展中,迸发出巨大的经济能量。

6、资金和技术是文化产业的助推器

美国最新大片《阿凡达》、《爱丽丝梦游仙境》等片都运用了3D元素,好莱坞电影人甚至将2009年称做“3D电影元年”。相比于此,国内还在探索剧情片的走向,在未来3D时代的潮流面前,中国又要落后多少时间?好莱坞在做4K,但国内数字影厅的标准普遍是2K。中国电影以后的发展空间非常好,但新技术的研发和使用也势在必行。大导演卡梅隆的3D电影《阿凡达》自上映以来,北美票房两周多已经突破10亿美元,这部巨片不但花费惊人,赚钱速度也快得惊人。而2009年我国全年的票房收入总计才60亿元人民币。与好莱坞大片动辄上亿元的投资相比,我国电影的投资要少得多,因此,没有大的投入就不会有大的产出,想出世界级的精品就很难。为了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与支持,2009年初,文化部分别与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银行签订了《关于扶持培育文化出口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合作协议》、《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文化部通过项目征集、筛选和评审,评选出15个发展前景好、所属企业资信可靠的文化产业项目,推荐给中国进出口银行,涉及资金43.81亿元。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研究金融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如支持设立文化产业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支持组建文化贷款担保公司,研究无形资产评估质押的办法,完善文化产权评估、交易体系,扶持重点文化产权交易机构建设,推动具备条件的文化企业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等。要大力推动文化产业企业上市融资,目前已经在海内外上市的文化企业只有不到20家,其中有10余家是网络游戏企业。另外,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还面临着人才短缺问题。因此,培养文化产业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是一项事关长远和全局的战略性任务,要切实抓紧抓好。当前要着力培养好两类人才:一是懂文化、善创意、会经营的高端复合型人才;二是以操作和复制为主的各类实用型人才,以此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尽快缓解文化产业人才短缺的状况。为此,要拓宽人才培养的渠道,既依靠国有的正规院校,也借助民营教育和培训机构的力量;要开拓人才选拔的思路,通过社会招聘、海外引进等多种方式,重点解决高端人才不足的问题。我国要想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就要充分放开文化市场,大胆吸引发达国家的资金和人才,实现文化产业跳跃式发展。

(注:本文系2008年湖南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湖南文化生态建设和湖南文化产业化研究》立项课题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8YBB339。主持人:李运祥。)

【参考文献】

[1] 管晨:全球化背景下美国创意文化产业链[EB/OL].论文天下,2009-02-05.

[2] 陈少峰: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二十大趋势[Z].2008.

产业发展的趋势第5篇

由拆散销售到持有经营

一直以来,一些开发商自主规划设计,只重开发不重后期经营管理。全部或大部分产权拆散出售是中国商业地产开发的主流模式,随之造成的无序开发和过度开发、产品功能不适应商业企业要求、产权分散难以统一管理限制物业升值等诸多问题,在今天看来异常突出,并且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

开发模式的转变是影响商业地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伴随中国城市化和住宅商品化的进程,由房地产开发商或地方政府主导开发的商业街、shopping Mall、社区底商由于以销售为目的,普遍在规划设计乃至施工阶段并没有确定日后的经营企业,这种地产开发与商业经营完全脱节的模式是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由此不难发现,由出售向持有经营的开发模式转变是产业发展和市场优化的必然趋势,近年来部分大体量商业项目先确定入住企业,再进行规划设计的定单生产模式就是这种趋势的有益实践。例如4月21日即将全线开业的福州宝龙城市广场的销售物业仅占物业总量的35%,其余将全部持有;而与宝龙广场只有一街之隔的万象城的商铺也只是销售一个楼层,其余的也是自主绎营。

产权式销售对商业项目的长久经营不利,所以说未来业地产的经营理念的创新将是必然的,也是产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

由形象为主到功能与形象并重

商业地产的建筑功能、建筑结构与住宅相比有更高的专业要求,而以往的许多商业项目仍然延续住宅销售的思路,习惯以独特的案名、外立面,以及务虚的理念作为项目开发的核心,这并非不重视经济运营方面的理性数据,而是对商业地产理解深度不够造成的。当今天商业地产供应量增大、商家的需求更为专、多元的时候,前期产品规划与功能设计的重要性就自然凸显出来。

市场要求商业地产的价值必须回归本质,针对具体的需求与自身定位,在钢材水泥构筑的空间与结构中寻求最根本的支持,才能赢得市场的认可。对于多种业态在同一空间甚至同一平面内的互补与协调,客流、物流的合理组织,设计师既要以专业技术手段满足不同店家及统一物业的要求,又需创造性地提出有吸引力的空间与界面设计。

经济合理性是商业地产项目的生命力与核心价值所在,只有从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就注重功能合理与投资收益能力的整合,使商业地产开发中的功能与形象达到更合理的平衡,才能推动项目实现最大化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由开发商包揽全程到产业链专业分工

众所周知,中国商业地产的运营管理水平与国际发达国家存在巨大的差距,这种差距的根本原因是产业链构成的合理性与专业化程度,并最终表现为商业项目市场竞争力的强弱

商业地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国际发达国家已形成了相当合理的产业体系:投资机构、基金、银行、保险公司投资于持久性商业物业获取收益;开发商从事商业地产的开发工作;专业商业策划公司、招商公司、商业管理公司在商业地产开发运营过程的不同阶段起着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国内的开发商却常常承担一个全能的角色,这是客观的产业发展阶段造成的,但科学的产业链专业分上是大势所趋。

另一方面,中国人世以后国际商业品牌与国际化资本运作方式的的引进,也要求我们尽快形成更加合理、专业的产业链结构,其中除了国际知名商业企业对物业品质的高标准专业要求以外,REITS的作用举足轻重。REITS在于能给投资人带来持续、稳定的收益,所以它要挑选的装入资产:包的对象是具REITS有完整产权出租型的商用物业,虽然目前国内还没有一支REITS,但商业地产的零散产权与管理水平显然难以达到REITS的要求。

已经进入专业化时代的商业地产正在被越来越多地看好,认识并开始尊重商业地产开发与运营的特殊性,快速地解决好目前商业地产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中国的商业地产将会有全新的模式和更加充裕的发展空间。

城市规划与商业地产发展

十几年前,深圳的商业中心只有两个,一个是东门,另外一个是人民南。但是随着华强北和南山的崛起,也把很多商业吸引到那边去了。这样他的消费群体也跟二了,同样现在对于城市化的加快,深圳商业中心也会往外移动,龙岗、宝安等区域也会形成很多商业中心。这样给发展商提供了很大的机会。

福州市区的商业地产已趋饱和,商业地产需要寻找新的出路。三环路的构建是一大壮举。三环路把整个仓山都圈了进来,三环路能给仓山带来的发展是可以预见的,政府加大力度建没金山,西二环也将先于东三环和北三环建成,金山的住宅已比较成熟,政府也采取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大批的企业进驻金山,尤其是生产性企业,一些科研项目也在金山落户,三环路也将为金山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

未来的金山有着旺盛的消费人气,而金山区域重要的商业配套还未跟上,居住在这里的人还需坐车到市区的超市、商场购物。不久的将来超市、便利店、专业市场,还有ShoppingMall都有可能进驻金山,因此金山的商业地产有很大的升值空间:

东三环边上鼓山一带也是商业地产较为薄弱的环节,目前这一带零散地坐落着一些工厂,一两家超市,有些人气寥落的感觉,三环路将为鼓山的旅游经济带来一个大的飞跃,也将促进鼓山新区的发展,未来的鼓山旅游区会汇聚八方人气,福州的金山、南台岛、新店一带都可以通过三环路方便地到达鼓山,这里正需要一个完整的商业配套来适应发展的需要,商业地产开发前景广阔。

Shopping Mall前景美好

Shopping Mall的诞生,使购物中心从单体迈向集约化,使商业步行街由室外变为室内。实现购物中心向现代ShoppingMall的转变,是商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的表现,也是市场发展的整体趋势。

与传统商场主要特征迥异,现代ShoppingMall颠覆了传统的商场慨念:无论它位于都心闹市或安营于市郊的交通枢纽地带,凭借商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的影响,带来的结果均是地段的升值和新区域商业中心的诞生。如福州在建的冠亚广场、群升国际,东莞万江的华南mall,广州天河城与正佳广场、北京中关村金源mall等的建设均是如此。

产业发展的趋势第6篇

【关键词】 商业地产 运营管理 开发建设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进行,我国在地产方面也已经逐步进入了发展的状态,而同时商业地产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发展空间。现如今我国的商业地产方面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状态,但是随之的也面临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在国内外范围内,商业地产的长期稳定发展都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作。由此一来,必须要对商业地产的发展具有全方位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对商业地产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索。

1 商业类地产业概述

商业地产,从字面上解释,是用作商业用途的房地产。在用途上区别于工业生产用的工业地产,以及以居住用途的住宅房地产等。在广义上来说,商业地产主要是用于各种经营功能的房地产,例如:餐饮、休闲、健身、批发、零售等。在功能、用途,以及经营模式上都与普通的住宅、别墅、公寓等形式的房地产存在区别。对于用于办公的房地产,可以规划如商业用地产范畴,也可以将其单列。在国外,一般都用零售地产来表示。而零售业的地产形式,属于狭义的商业地产范畴。

在我国,商业类房地产业的开发,土地的使用权以及在该土地上建造商业类型的建筑和商业运营的行为都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上的相关内容来进行的。在商业类地产项目整个的开发过程中包括了策划、施工、交付还有设计等等,这一系列总称为商业地产的建设。这其中商业地产的含义顾名思义指的就是用于商业用途的以商业用途为主体的这一类,一般不会用于居住、生产。这也是商业类地产的独特之处。

商业地产的开发趋势逐渐的飙升,也已经为多个商业的地产项目开拓了道路,逐渐的成为了房地产业的领导者,它主要具有以下几个优点:实现商业投资的最大回馈、为住宅区提供便利的服务、挽救烂尾的工业项目。但是随着商业地产的不断开发,其弊端也逐渐的显露出来,只有对症下药、寻找病因,才能使年轻的商业地产青春永驻,续写商业地产新的传奇。

2 商业地产的特点分析

2.1 商业地产建筑方面的特点

(1)建筑的结构较为复杂;商业类地产所开发以及经营的模式在现阶段首先就要求建筑物要美观大方,就好像一个天然的宣传广告一样,给人能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有一种想要踏进去的冲动,在加上现阶段的城市规划以及要求都需要体现出一定的文化底蕴以及当地风格,这也使得商业类建筑的设计以及建造都越加的复杂、美观。(2)建设环节较多;我们知道商业地产所涉及到的部门以及项目管理的涉及面都很广,商业地产项目在开发的过程中几乎就包括了房地产业中的所有部门,例如:土地、规划、建设、安全、环保、园林、绿化、卫生、交通、监控等等的部门都要参与到其中去,所以说建设的环节多也同样是商业地产的特点之一。(3)建设规模庞大;在现阶段商业地产所开发而出的经营模式多种多样,同时的人们的消费水平以及精神需求也日益增大,综合形式的商场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当中去,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主流形式,根据调查显示,现阶段所建造的商业地产类项目在一半以上都会超过5万平方米。(4)开发以及运营周期较长;商业类地产由于涉及面较广,要求较高,所以在初期的开发上有着严格的要求,一般时间在2到3年,而开发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整个项目开发的完成,而是刚刚开始,在建筑完成开始逐渐进入运营这一时间内则是重要的一环,而其中所要涉及到的时间会比初期开发时间更长更为缓慢。(5)建设需要成本高投资大;现阶段商业地产大都以综合形式呈现,集休闲、娱乐、餐饮等项目为一体,而这种类型的产业在投资建设方面会十分的巨大,同时由于商业类项目的特点只有在建成之后才会投入到运营当中才会有收入,所以合理的分配资金的运用以及控制也是重中之重。

2.2 商业地产运营方式方面的特点

(1)运营的组织方式具有差异性;在运营管理上来说,商业地产大都用来作为服务

型的行业,这其中大多是由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及交谈对于需求来说因人而异,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是无形的不是真实存在的。(2)顾客在经营模式当中起着积极的影响作用;现阶段服务类行业盛行,商业地产的竞争力也逐渐增大,顾客作为一个直接参与到其中的群体,在其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顾客的评价是商业产业能够良好运作的前提,要尽可能的使顾客对整个项目起到积极作用,要尽量使顾客对于运营的质量以及效率能够起到一个向上积极的作用。(3)无形性的影响作用;在商业类地产中,其中所要涉及到的管理方式,方法,以及流程都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而这些因素大都是无形的不可触摸的,所以要想保证一个商业项目的快速稳定发展还同时要关注以及特别对待这些无形的因素。(4)管理系统以及设计方式的差异性;运营管理是发生在人们日常消费中的,是同时进行的一种状态,这样就需要商业地产在运营中要保证运营的管理和服务必须要是同时设计的,因为其整体性就不允许分开。(5)对其价值的衡量以及评价的不同方式;在现阶段的商业地产中,不能只是简单的凭借收入的多少来判断价值的高低,还应该注重以人为本的运营方式,要时刻关注运营的情况以及自身的特点等等,这些会导致商业地产在运营的过程中呈现出复杂化的情况。

3 新时期我国对商业地产要求。

由于商业地产的特点与其在开发建设中的问题,所以就导致了在开发以及建设的过程中存在许多要求:

(1)大型的商业地产一般都为市中心或者靠近市中心的位置上,对于整个城市的面貌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所以能否得到政府的支持是相当重要的,这样就需要商业地产开发商应该尽量的与当地政府合作,获得政府的支持。(2)要严格的按照商业地产项目在建设上以及招商环节的规律进行策划,项目在实施以前要充分并且周密的做好市场调差,同时项目的类型,区位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对其选择的过程中应重点注意。(3)在建筑的风格,设计以及规划上要与招商的项目以及客户的需求达到吻合,对整个项目的组合类型,按照要求进行规划和设计,要明确客户的主次,对于主力店群的招商集中程度以及项目的业务组合,要明确在规划前期,并且根据主力店群的需求在设计之初进行分析,使之日后与商业的经营模式相吻合。在商业地产的开发过程中,牵头的应该就是商业的专家,规划以及定位,而规划等环节在商业地产中起到了领军的作用。(4)选择实力雄厚的合作商,与商业地产建设有经验的承包商合作。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项目建设的速度。同时还能够保证工程的质量,而且另一方面可以让承包商予以分担一部分资金的投入,能够减少资金投入过大造成的压力,能够保证项目后续发展的有力进行,同时项目的建设速度作为优先考虑的因素,在合作期间也会得到大大的提升,保证工期的快速进行,尽快的进入收益期。(5)商业房地产的融资要合理,在提前做好融资的策略以及实施工作的进行,要能够灵活的运用现有的资金,得到更好的收益,要广泛撒网,不能将资金集中于一处,同时还要有投资失败以及分散风险的准备工作,要保证资金的长时间的运营,同时招商的进行,建设的速度等等都要尽量的加快,要先筹集到一手资金进行合理的分配,钱滚钱,不可以盲目的只是干投入而没有后续的收益,这样的投资往往只会是失败的。无法准确的预测下一步的情况。  4 我国现代化商业地产的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商业地产经济在我国的经济结构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发展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都要采取政策、资金等方式的支持。现阶段,考虑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我国的国际外部关系。在商业地产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应该符合世界发展的形势与潮流。以达到激活我国整经济发展能力的目的,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复兴。经营与管理方法作为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日益引起各国产业界、科技界和政府的重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创新主体是社会,创新活动是市场。政府在创新过程中负有促进和引导的责任,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市场发展程度低,政府的干预在商业地产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中的作用就更加举足轻重。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如何应对复杂的国际规则,分析商业地产企业的经营管理体系,并探索、讨论其发展的规律与趋势。

4.1 规范化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

的现代化商业地产体系逐渐形成。这一过程中,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法律制度得以建立并得到完善,这代表,我国商业地产企业在经营与管理上将更加规范化。此外,我国经济活动中,个别行业或地区存在的一些违规不违法的商业活动也会得到更有效的治理与控制,这也一定程度上致使我国商业地产企业的商业经营活动能够最大限度的得以发展,并保持健康、稳定的势头。

4.2 信息化

新时期,在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日益发展并创新的今天,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各国都在着力提高本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现代化信息程度。这也为商业地产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例如:美国有专门的部门为企业提供可靠、及时的信息。英国的贸工部等很多地方服务中心为更好地为企业提供资料而成立了统一的工商联系网。利用这一优势资源,商业企业可以获取多种多样的商业咨询与服务。而日本,则在国内各地建设了很多内部网络,一些商业企业支援机构在加入网络以后,能够实时为商业企业在技术、管理与经营方面提供各种优势服务;与国外相比,我国在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方面有一定差距,我国的商业地产企业在信息的获取渠道上比较单一,信息的及时度也不够,从而导致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发展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局面,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我国近年来开通了中国产学研联合网与中国技术创新信息网,由此可见,信息化也是商业地产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趋势。

4.3 全球化

我国现在已经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近年来,处于国内商品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正处于平稳过渡的重要阶段。在加入wto这些年中,我国一直严格遵守wto的商业规则与规范。这对于我国商业地产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来说,既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遇,又是十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来说,我国商品地产企业将面对更广阔的市场,此外,在市场上也面临着更加剧烈的竞争,国内外的双重压力促使企业不断革新技术,采用先进的经营管理手段。频繁的贸易与合作能够促使企业技术上的创新。现阶段,国际化商业分工日益明确、精细,这更能推动商业地产企业进行经营管理上的创新,从而适应企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对商业地产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也有较大的推动作用。此外,生产要素的国际化,也能够缓解我国地产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困境。另一方面,我国的商业地产企业,在对知识产权的利用与保护上没有很强的意识,并且,商业地产企业内部并未建立完善的经营与管理体系,最终导致我国商业地产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人力资源的频繁流动,会带给企业一定的制约,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创新将受到网络化、信息化的强烈冲击。在我国商业地产企业建立并完善知识创新体系的过程中,应同国外进行深入的合作与交流,更好的实现我国企业的创新与发展。

5 结语

商业地产类作为我国快速发展的一类行业,在运营的理念上存在着许多的优越性以及不足。商业地产与其他地产都是归于地域性强的一类行业当中,所以商业地产类项目不仅仅在运营方式上还有市场前景上都要有良好的保证,既要能使消费者感到实惠放心,又能够使开发商的租金收取达到满意,同时根据项目的类别规划市场,地理位置条件,以及企业的资源情况等等,要能够实现互利共赢,相互依存的美好前景,最终带动整个市场,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建设,达到项目持续运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永刚.建筑工程可视化施工模拟.工程三维模型与虚拟现实表现(第二届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创新论坛),2009-9-24.

[2]上海市商业经济研究中心.2007-2008国际商业发展报告[z].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2008年10月.

产业发展的趋势第7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差距;集群化

随着中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新的国家战略,各地政府加强了文化产业投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自发到自觉、从局部到全局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

一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1.文化产业增速保持平稳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8400亿元,比2008年增长10%,约占GDP比重2.5%。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1052亿元,比2009年增长18%,约占GDP比重2.75%。2011年,我国文化产业总产值超过39000亿元,占GDP比重将首次超过3%,文化产业平稳增长。

同时,文化部正式了《“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高于20%,2015年比2010年至少翻一番的目标,实现倍增。

2.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

研究表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2000~2009年,中国文化影响力从世界排名第十位上升至第七位。中国的软实力名列全球第三,取得的成绩令人欣喜。

以电影和出版业为例,战略中国电影“走出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0年共有47部中国电影销售到海外,销售收入达到35.17亿,较2009年增长27%,2011年中国电影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达20.46亿元,海外票房比2010年有所减少;出版业的“走出去”战略成绩令人欣喜: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排名的销售量超过2500万册的十本书中,我国占了三种。这是历届排名中所没有的。全国版权贸易逆差比例进一步缩小,2010年,版权贸易引进品种与输出品种比例降至2.9∶1,而2002年为15∶1,2008年为6.5∶1。

与此同时,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与世界范围内先进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仍然存在着差距。

二 中国文化产业的差距

1.市场化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

以电影行业为例,中国每年可生产近400部电影,平均制作成本不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只有少数预算超过上亿元人民币的大制作影片,一般能够取得一两亿的国内票房,这些就可称之为“大片”。中国电影市场尚有很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2009年的电影总票房约60亿,2011年达131亿元,增速明显。

从细分行业看,我国文化产业间的联动效应初见成效。诸如以小说提材拍成影视作品的热卖,因影视作品热映促使相关衍生产品的热卖。以原创系列动画《喜洋洋与灰太狼》为例,以其为题材改编的电影亦达近亿元票房,而相关图书销量达500万册,品牌价值估值达10亿。但是类似有影响力的品牌在我国文化产业界内还属凤毛麟角,相对于日美知名卡通形象品牌效应还有一定的差距,带动相关产业的规模相对还有提升空间。

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方面,一是传统文化产业比重大,新兴的文化产业比重偏小,新闻、出版发行及版权、广播影视和文化艺术从业人员及其产值占比较大,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等新兴产业相应比例较小;二是文化产业的在区域发展布局上存在着东强西弱的格局,全国文化产业发展呈现三个梯度。

2.行业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文化产业面临着内容创新不足、形式创新不够、业态创新的能力不够强大,创意人才群体较弱等创新能力相对不足的问题。

以电影行业为例,好莱坞式的商业大片带给国人宏大的场面、跌宕的剧情、突破想象空间的故事情节等,诸如《哈利波特》系列、《阿凡达》、《盗梦空间》等无不展现着国外编剧或原作者的想象力与渲染力。相对而言,我国电影市场的大片更喜欢古装系列,想象力与渲染力比较简单。

早在2006年,中国十部委推出大力发展中国动漫产业的规划,争取在五到十年内,跻身于世界动漫大国。从早期的《大闹天宫》、《黑猫警长》发展到现在,制作技术可谓一代超越一代,然而故事的讲述能力不仅没有进步,反而因为对形式的侧重而有所退步。

动漫产业立足于自己的的文化背景下才能有所突破性发展,受制于我国创意人才思想的开放性不足,我国动漫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与国际化因素欠缺。内容创意的不足带来的便是市场受欢迎程度受限与经济效益低下。

电视行业中的同质化与“山寨化”更是数不胜数,各类选秀类节目的创意多是模仿甚至直接照搬国外选秀模式和场景。而婚恋类、魔术类、K歌类、竞技娱乐类、就业类、真人秀类节目的同质化现象此起彼伏,业界中能够引领创新新业态的电视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收视率与广告收入得到保障,跟风而起者则成为了同质竞争的受害者,极大地浪费了相对紧缺的电视资源。

3.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传播渠道不畅通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文化产业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尚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文化产业法律法规体系。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文化产业出现多头管理、政出多门,条块化分割管理现象严重,依然存在着对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路径依赖。文化部、新闻出版署和国家广电总局三个部门各管一摊,部门之间职责划分不清晰,这种不合理的格局导致难以形成统一的文化市场体系,不利于文化企业的竞争。

目前,我国文化传播渠道主要有四条,即出版物发行(含图书和报刊)、广电传输网络(含有线和无线)、电影院线和文艺演出院线。在图书发行渠道上,缺乏全国统一的完整体系,广电传输网络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用户网以省为单位封闭运行,不能互联互通。

渠道不畅已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需要把文化传播渠道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特别是要打破地区封锁,不能人为地阻隔文化传播。

4.文化贸易逆差依然很大,对国家软实力的贡献有待提高

尽管中国文化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但目前的贸易逆差仍然较大,以演艺产品为例,中国引进和派出的文艺演出每场收入比约为10∶1,中国全部海外商业演出的年收入不到1亿美元,不及国外一个著名马戏团一年的海外演出收入。从总体上看,文化贸易仍远远落后于国家对外贸易的总体增幅,并且存在巨大的逆差,贸易逆差额约为10∶1。当“流氓兔”、“哈利波特”等成为国内街知巷闻的名词时,却很少有中国影片能在西方国家的主流影院上映,很少有中国动画片能为世界儿童所熟知。在走出国门的进程中,缺少优秀的文化产品将直接影响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相对欠缺严重影响着我国文化产业的软实力,进而影响着国家的软实力。

三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

从世界各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历程来看,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产业集群不断发展的过程。通过文化产业集群,在同一区域内的文化企业组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能及时与区域内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进行联系,同时还可以实现在区域内共享服务、基础设施、以及劳动力供给,降低成本。

文化产业作为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在某一区域自发集聚或在政府主导下实现集聚,似乎已成为必然趋势。从目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看,其同样呈现出文化产业集群化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邓安球.文化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赛迪顾问.2009 2010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年度报告[D].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2010

[3]唐季礼.中国几千年文化导致电影产业创意不足[OL].凤凰网,2010.12.10

[4]李东铁.文化全球化与民族国家[D].中央民族大学,2003

[5]胡熠.文化产业发展与管理体制创新[D].福建师范大学,2002

[6]李庆东.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与技术,2004(2)

[7]郑百灵、周荫祖.关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J].当代财经,2002(9)

[8]范玉刚.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思路探析[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5(2)

产业发展的趋势第8篇

一国内动画发展应首先以动画服务外包为起点

众所周知,动画最发达的国家是日本和韩国,他们的发展壮大就是通过动画外包做起的。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承接美国动画加工,20世纪8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腾飞,逐渐成为动漫原创强国。韩国的动漫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危机中得到韩国政府的大力扶持,很快步入高速发展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成为世界第三动漫产业大国。这两个亚洲国家动画产业的成功之路都归因于服务外包,所以,我国应学习这两个国家的模式,利用本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和故事进行再创作,形成了独特的动画风格,这样更加会受到全球广大观众的喜爱。

二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了动画产业全球合作之路

加大投、融资支持力度,鼓励动漫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消除阻碍社会资本进入动漫产业的各种障碍,鼓励利用中小企业创业投资有关基金加大对动漫产业的风险投资,鼓励我国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通过参股、控股或兼并等方式进入动漫产业,鼓励非公有资本平等地投资和参与各类动漫产品的研究开发和创作生产。随着IT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图形技术日臻完美,传播媒介发生了革命性改变,动画媒体由原来的电影、电视向互联网和移动媒体转变。动画制作技术也随之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原来效率低下、制作成本很高的传统手工动画制作方式向无纸动画转变。无纸动画在电脑上完成动画作品的全程制作,由于投入少、风险小,制作、编辑容易、传输方便等特点,现在国内外的动画公司已经普遍采用。

目前中国原创动漫处于起步期和学习期,承接国外公司动画外包无疑对于中国动画制片公司是个难能可贵的学习机会。中国动画公司有机会接触国际先进的动画片公司和作品,并按照外包合同要求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加快了国内动画公司的发展步伐和学习进程,培养了一批人才。其实,不只是动画产业,中国制造业也是这么发展起来的。中国由20世纪80年代的代工,发展到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和先进的生产和管理理念,改革开放让中国学到了很多。

三我国动漫产业在模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发挥国内教育与培训资源优势。要把动漫人才培养纳入国家文化艺术类人才培养规划并给予适当支持。按照市场需求和动漫产业发展趋势,完善动漫人才培养成本分担机制,扩大人才培养规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利用职业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等方式培养动漫人才。通过举办创作比赛、建立兴趣小组等方式,培养和引导公众对动漫产品的创作兴趣和消费习惯,扩大国产动漫产品的影响。西安玛雅动画公司从日本接受动画片制作,并在NHK电视台播放,制作水平已达到日本公司要求的水准。服务外包可以学习模仿对方精妙的题材创意、先进的经营理念、顶尖的策划能力、精良的制作水准等,培训一批自己的制作人才。通过这种国际化的培训平台,中国动画公司能够快速进入全球动画产业链中,虽然现在为止还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位置,但随着中国动画的快速发展,为今后中国动画在世界上立足奠定了一定的资源基础。在创新阶段,就需要中国动画公司发扬原创精神,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故事、题材资源,加上东方古国特有的人文气息,把故事讲好,必将能使中国动画走向世界。

四走向国际市场是中国动画产业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