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新生儿护理培训

新生儿护理培训赏析八篇

时间:2023-05-24 16:33:55

新生儿护理培训

新生儿护理培训第1篇

[关键词]初产妇;健康教育;新生儿护理知识

初产妇由于缺乏生育经验及新生儿护理的相关知识,这些均可能对新生儿的成长产生影响。临床研究指出[1],孕晚期加强初产妇的健康教育,可提高孕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纠正错误的认知,提高孕产妇的自我管理及对新生儿的自我护理能力[2]。本组研究中,通过给予初产妇加强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其对新生儿护理知识认知分析能力,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自2012年1月~2013年12月湖北省荣军医院收治的175例初产妇的临床资料,产妇年龄20~35岁,平均年龄(26.8±8.9)岁;产妇文化程度中,大学及以上学历45例,大专67例,中专及高中47例,初中及以下16例。其中农民5例,工人81例,个体工商业人员57例,干部技术人员32例。其中家庭月收入在1000~2000元的28例,2000~3000元64例,3000~5000元72例,5000元以上11例。

1.2方法

对全部孕妇在孕第35周及36周的周末进行新生儿护理知识相关培训,培训参与人员包括产妇、新生儿父亲、新生儿家庭照护者等,每次培训1~2h,培训形式采用集中讲座、小组讨论、示范演练等形式。培训内容包括新生儿生理特点及护理概况,新生儿基础护理及保健,新生儿常见问题及对策,母乳喂养的方法及操练。培训人员由富有经验的护士进行,在培训中,注意观察孕妇的理解能力,结合其教育水平等情况,给予采用不同的语言描述,注意给予示范操作及图片讲解,加深产妇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采用小组讨论及演练提高产妇的应用能力;每次培训后给予相关问题解答,设立形式多样的咨询方式,如官方QQ群、微信群、微信平台、咨询室、咨询热线等,加强对产妇疑问的解答,提高问题解决的针对性,针对产妇的家庭情况,给予一定的建议与意见。培训结束后向参加培训者分发健康知识手册、光盘等,指导产妇进行自我学习,促进知识的掌握。

1.3判定标准

[3]采用自拟调查问卷,在产妇培训前及培训后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新生儿生理特点,新生儿基础护理,新生儿常见问题分析,母乳喂养的方法,疫苗接种方法等,每项内容20分,满分100分,对比观察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认知情况。

1.4统计学方法[4]

应用SPSS11.5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培训前发放调查问卷175份,收回175份,有效问卷132份,有效率为71.4%,培训后向产妇发放调查问卷175份,收回175份,有效问卷167例,有效率为95.4%。通过对调查问卷回答情况分析,本组在进行为期2周,共计4时的新生儿护理相关知识的培训后,产妇相关知识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培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婴儿时期是婴儿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最易出现各种疾病的时期[5],婴儿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影响其家庭的生活质量,而婴儿的健康成长,多取决于婴儿母亲及其对婴儿的喂养、护理的认知、态度及行为[6-7]。初产妇由于生育及新生儿相关知识,这对新生儿的生长与发育极为不利。在一组调查中指出[8-9],初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相关知识的缺乏包括以下几点:

(1)多数产妇不清楚新生儿特殊生理知识,如新生儿黄疸,新生儿出生后体质量变化;

(2)产妇对新生儿的护理知识多来自父母或网络等途径,没有科学而系统的学习;

(3)产妇对母乳喂养方法仅限于理论知识,甚至有的产妇不认可母乳喂养;而调查指出[10],多数产妇对新生儿出生的护理知识都存在较大的兴趣,只是苦于缺乏相关的培训,尤其是近几年育龄女性中,独生女占据绝大多数,其缺乏新生儿家庭护理氛围,自理能力差,对健康教育的渴求更强烈。本研究中,对175例初产妇于孕中晚期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培训,通过对新生儿生理特点及护理概况、新生儿基础护理及保健、新生儿常见问题及对策、母乳喂养的方法及操练等相关知识进行培训,经培训后,产妇的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明显高于培训前,且护理知识的掌握已不再局限于理论上,更提高了产妇的自作能力,明显提高了认知分析能力。总之,通过给予初产妇系统的新生儿护理知识,可以有效地提高产妇的新生儿护理相关认知,提高自我护理能力,这对于新生儿的成长发育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解思琦.初产妇健康教育和人文关怀的临床实施[J].生物技术世界,2013(2):150.

[2]辛燕.开展家长育婴指导对提高新生儿早期教育普及率的作用[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1,26(6):416-417.

[3]李云波,杨彦香.新生儿护理知识认知分析与健康教育在初产妇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2):1860-1861.

[4]吴雨桐.临床护理路径在初产妇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4):2374-2375.

[5]王转琴.新生儿游泳和抚触对促进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1,17(28):60-61.

[6]黄秀永,陆柳雪,陆青梅,等.健康教育对农村初产妇婴儿喂养及护理知识认知影响研究[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4(2):258-259.

[7]招凤彩.母乳喂养健康教育对新生儿智力发育影响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1):97-98.

[8]陆柳雪,陆小妮,陈立新,等.3S理念健康教育模式对桂西地区农村初产妇母乳喂养影响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12):1824-1826.

[9]郑丽阳,郑本端,符丹.危重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心理特点的观察和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2010,16(1):109.

新生儿护理培训第2篇

进一步巩固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成效,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推进优质护理服务持续、深入开展,提高护理管理品质,根据优质护理服务规划和优质护理服务评价细则的要求,按照医院优护方案,拟定新生儿科优质护理工作计划如下:

一、工作目标

以患者满意为总体目标,夯实基础,巩固成果,进一步深化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提升服务内涵,持续改进护理质量。使患儿家属满意度≥95%;健康教育知晓率≥85%。

二、实施措施

(一)继续完善修订科内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继续完善修订质量控制标准,加强对护理不良事件督查整改制度,加强对危重病人的管理。

(二)全面提升职业素质、优化护理服务

1、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培训和专科知识培训,使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及专业能力得到提高,强化基础护理及分级护理的落实并保证质量。

2、 加强护理专业技术操作培训。按照新生儿科培训计划分层对全科护士进行技能操作培训,牢固掌握护理基本技能,夯实基本功底.

3、采取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以提高全院护理人员的

业务素质,提高护士观察病情、落实护理措施、记录护理文书的能力。

(三)严格遵守《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并按其要求规范管理。

1、新生儿科护士必须持证上岗,并经新生儿专业培训,掌握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技能,熟悉新生儿急救操作技术和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控制技术。

2、严格执行身份确认制度、查对制度,患儿住院期间必须配戴身份识别腕带,如在沐浴、检查、治疗时损坏,应及时补戴,确保患儿身份正确。

3、严格限制非工作人员的进入,工作人员上班时要穿统一服装、洗手,进行各项操作时一律要求洗手、戴口罩,任何人在接触患儿前后均应认真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液。

4、病室设备应当定期检查、保养,保持性能良好,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安全使用和妥善保管易燃易爆设备、设施,防止发生火灾事故。

5、按照规定建立医院感染监控和报告制度,定期对空气、物表、医护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剂进行细菌学监测。病室的医疗废弃物管理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进行分类、处理。

6、制定新生儿外出检查、治疗、转科和出院安全流程并有效落实。制订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快速有效应对意外事件,确保医疗安全。

(四)夯实基础护理 ,切实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工作,使护理工作更加规范化。保持病床整洁、无异味、无污迹,物品摆设整齐规范,输液滴数与医嘱相符,勤巡视输液患儿,防止或减少输液外渗,善于观察病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五)严格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

1、改变排班方法,实施责任制排班模式,弹性排班。

2、全面履行护士职责,责任护士从入院到出院的各种治疗给药、病情观察、基础护理以及健康教育等为患儿提供连续、全程的工作,切实做好优质护理服务。

3、深化护士分层使用,依据患儿病情、护理难度和技术要求分配责任护士,危重患者由年资高、能力强的护士负责,体现能级对应。

(六)定期满意度调查

1、患儿出院时发放满意度调查,听取家属对优质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新生儿护理培训第3篇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儿科护理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目前家庭独以生子女为主,患儿家属的法律意识和保护意识不断加强,对护士期望值不断提高,对小儿的护理要求近乎苛刻,这些都是对儿科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提出新的挑战。所以,在当今强调以服务需求为导向的职教理念下,如何培养具备较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实用型护理人才,是中职儿科护理教师的紧迫任务。

1 护士职业核心能力的主要内涵

职业核心能力是伴随着劳动者终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当前,我国对儿科护理职业核心能力的定义尚无统一标准。世界护士协会(ICN)将护士职业核心能力定义为“专科护士为提供安全及合乎伦理准则的护理服务所要求的特别知识、技巧、判断和个人特质”[1]。而我国大部分学者认为护士核心能力是指护理教育应着重培养的、护理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最主要能力[2-3]。随着儿科护理学科的发展,儿科护士被赋予多元化的角色,儿科护理的职业核心能力范围也得到扩展,国内普遍采用评判性思维/科研能力、临床护理能力、领导能力、人际关系、伦理/法律实践、专业发展、教育/咨询等7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4]。

护生是护理学的实践者和继承者,护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其以后在临床工作中的护理质量和安全。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应当把过去强调的“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进一步发展成为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全面培养,强调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适应新时期护理事业长足发展的需求。

2 中职护生儿科护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现状

儿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虽然有比较好的教学基础,但是却鲜有中职院校把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作为儿科护理学科建设的侧重点,护生的儿科护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仍存在不少问题。

2.1 课程设置不科学

长期以来,中职儿科护理教学都是依附于临床医学存在,仍以疾病为中心,儿童生长发育与保健仅占20%,并且与内、外科护理学部分内容有交叉重复但缺乏横向联系,教学目标未能突出整体护理观念,也未能体现儿童护理的专业特色,没有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和融合,加之普遍存在课时安排较少,很多重要内容没有充足的时间消化和实践,导致中职护生在儿科护理方面理论薄弱、实操能力差,严重缺乏职业竞争力。

2.2 教学模式落后

中职儿科护理教学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理论课比例很大,由于课时限制,课堂教学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方法,一体化教学、TBL、PBL等新教学模式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实践教学比例少,重流程细节,少沟通关怀,这些都阻碍了学生的认知能力、社交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发展。

2.3 教学资源匮乏

对于儿科护理学这样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临床学科,需要非常完善的实训基地才能满足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需求。近几年来,虽然各中职院校不断加大投入,加??儿科护理实训基地建设,但是实训室和技能训练模型的配备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没有标准化的NICU和PICU实训室,很多教学内容和临床稀缺病例还只是用一些陈旧的录像和图片来讲解,缺乏大量的标准化电子教学模型。同时,因为缺乏见习阶段,造成教学和临床实际严重脱节。

2.4 教师临床经验不足

中职儿科护理教师大多临床经验不足,从事教学工作后更是较少深入临床工作,教学的内容多受教材的限制,对于临床新的疾病、医疗技术和护理操作不了解不熟悉,无法及时将这些新的知识与传授课程内容结合起来,造成理论与临床实践脱节,从而影响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2.5 考评方式不客观

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对于儿科护理学的考评方式仍然以理论考试为主,即便少部分学校把操作考核单列,也没有针对职业核心能力设置客观全面的考核,不利于护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2.6 学生对儿科护理工作心存畏惧

由于儿科疾病发展变化迅速的特点,以及患儿不能及时准确表达,加之不能主动配合治疗,儿科护理评估和治疗难度较大。同时,中职学校护理专业的见习政策落实不到位,儿科轮转时间短,使得学生缺乏现场观摩和实战经验,很多学生在临床实习阶段甚至毕业后都对小儿的护理心存畏惧,信心不足。

3 中职护生儿科护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若干途径

3.1 提高对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

中职学校在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定位前提下,应当充分重视护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毕业后具备较强的职业竞争力。儿科护理教研组必须把核心能力培养作为重要的切入点,努力研究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儿科护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综合教程》,带动学科建设,引导课程和教学改革。同时,将这种教育理念贯穿在教、学、做的整个过程,让护生充分认识核心能力对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性,主动参与自身核心能力的培养。

3.2 以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合理改革整合课程

课程的改革和整合应该以核心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围绕学生为中心,倡导边理论、边实践的教学模式。对中职护生的核心能力进行细致的分析,精选教学内容,有机的对基础课、护理专业课程中有交叉重复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体现教学内容的连续性、整体性和系统性。以儿童的健康需求为主线,重点突出生长发育评估技术和健康指导;突出小儿病情观察和整体护理的观念;突出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技能训练的强化。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和课间医院见习,适当延长儿科临床实习时限,除了普通儿科病区,增加儿童保健门诊和社区儿童健康体检以及预防接种的内容[5]。在教学规划中体现儿科医疗涉及的法律及伦理、儿童心理学、教育学、营养学等内容的渗透以及人际沟通、护士礼仪等方面内容的灌输,使得护生能力多元化发展。

3.3 以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优化教学方法

儿科护理教研组应以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程度,研究重组教学内容,设置多个教学模块,尝试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儿科护理教学实际,可以在传统授课的基础上考虑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一体化教学:如小儿体格发育、新生儿护理、头皮静脉输液、光照疗法、儿童心肺复苏等内容,特别适合设置成为床边教学模式。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演示,学生及时操作练习、回示,教师及时了解教学反馈和效果。(2)TBL、PBL教学:以问题为基础,以病例为先导,采用自学结合小组讨论,教师引导评价紧密结合,特别适合一些在内外科护理有交叉的内容,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比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小儿结核、小儿贫血、泌尿道感染等内容;(3)微课教学: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具有时间短、内容精、模块化,没有学习的空间和实践限制,教师制作后上传至班?QQ群、微信群,满足护生个性化学习和微型移动、重复循环学习的需求,比如新生儿沐浴、臀红护理、小儿约束法、喂乳法、小儿氧疗法等学习内容,可通过微课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在放松的情况下更能熟练操作和拥有更强的爱婴观念。(4)组织课题讲座:如人际礼仪、儿童常见心理精神问题(自闭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综合征)以及临床一些新的疾病等内容,以讲座的形式拓展教学。

3.4 以核心能力培养为本位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是核心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提高护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至关重要。学校应该利用各种契机,加大对儿科实训基地的投入,购置添加与临床同步的新的医疗设备和高仿真情景模拟设备如MicroSim医学模拟培训系统等,建设标准化的NICU、PICU实训室。合理选择实训项目,精心设计实训方案,既要强化基础训练项目(新生儿沐浴、头皮静脉输液法等),又要充分利用高仿真情景模拟设备设置案例,进行情景教学,充分锻炼护生的评估技术、观察病情、临床应变、沟通技巧、健康教育等整体护理观念。临床见习也是提高护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有效途径,改变“理论-实训-实习”的教学模式,建立“实践-理论-实践”的工学交替模式。目前,很多中职学校没有附属医院,由于学生人数增多,学校与见习医院路途遥远以及医院接受见习生困难不断增加等多种原因,临床见习课的安排一直是中职学校一个突出的难题,所以笔者建议将传统的阶段式见习模式调整为集中式见习。在理论课程结束后,按2-3人一小组安排集中见习,从晨间护理到晚间护理结束,连续3-4天时间。这样的见习模式减少班车接送次数、减轻临床带教压力,全面见习到儿科护理整体程序,并且小组间可以在PICU、NICU和高压氧舱轮转。

3.5 以核心能力为依据完善考核体系

完整的考核体系是对核心能力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客观的反馈。提倡多元化的考核,理论与实践分开独立考核。理论考核可以开卷与闭卷结合,实践考核采用多站式,由护理评估、技能操作和健康教育组成,以考核护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考核中应该增加一些如仪表、操作前准备、操作后整理与分析理论、操作进度等方面细节。另外,研发一些设计性考核项目,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共同完成考核项目,不但为学生创造了模拟临床的实践机会,同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多元化考核体系,培养学生牢固树立整体护理的观念。

新生儿护理培训第4篇

关键词:输液风险 新生儿 护理管理 无陪护

新生儿病房是医院高风险科室,护理方面存在许多风险以及缺陷。[1]对输液风险的管理为护理管理重要内容。因新生儿其特殊生理情况,并且输液要求较高,速度以及剂量的控制更加严密,近年来疾病谱逐渐复杂,给药形式也逐渐多样,输液设备的广泛使用,导致新的输液风险发生。[2]本次研究对我院在2013年3月至 2014年3月上报在输液护理方面存在缺陷以及病人家属的投诉记录,分析评价出现的输液风险,并制订管理措施,在控制输液风险方面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方法与资料

1.1一般资料 我院在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新生儿病房共输液4551次,其中2013年3678次,2014年873次。

1.2 方法

1.2.1 规范无陪护病房的输液规程 (1)安全针留置穿刺(2)留置针的维护程序 (3)处理液体外渗过程(4)规范输液泵使用(5)外出患儿检查核对流程(6)规范医嘱执行(7)护士责任巡视制度(8)上报药物发生不良反应流程(9)输液反应记录以及处理。

1.2.2 培训无陪护新生儿病房的护理人员输液,增强护理人员相关输液知识。

1.2.2.1培训形式 由担当静脉治疗专科护士进行操作的培训,护士长担任与静脉治疗有关知识以及流程规范的理论培训。

1.2.2.2培训内容 程序课程按照鱼骨图进行设计(1)血管解剖(2)用药种类以及药物计算的方法(3)药物性质(4)导管的维护方法(5)输液泵出现报警原因及处理方法(6)留置针的穿刺技巧与规范(7)液体发生外渗的处理(8)并发症处理(9)职业暴露的处理过程。

1.2.2.3 培训时间 每季进行1次操作和理论培训 每次为2h课时,其中护士听课应不低于6课时》。

1.2.2.4效果评价 每季对科室护士抽查并考试,主要内容是在上季度的培训项目的操作技巧。成绩大于90分为合格,在理论学习3个月后进行考试,成绩大于80分为合格。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采用X2检验进行计数资料分析,当P

2 护理对策

2.1培养护士职业道德以及慎独精神 相关课程主要有(1)培养护士的职业道德(2)对团队协作进行安全分析(3)输液缺陷案例讨论(4)慎独精神的培养(5)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以及护理风险。

2.2安全器具使用(1)使用婴儿理发器 自2013年3月开始应用婴儿理发器对输液患儿进行备皮无头皮刮伤发生(2)输液装置的螺口连接 自2013年3月开始应用带有BDQ-Sytetm无针型密闭式的输液接头BDPegasusTM留置针和输液器螺口连接,降低接口发生松脱导致药液的浪费以及患儿针刺伤风险(3)应用安全固定器具 应用3M 防止过敏的透明敷料对新生儿行导管固定,并且加上3M绷带对四肢留置导管进行固定,网状头套固定头皮静脉(4)选取输液工具要合理 在新生儿四肢进行留置针输液期间,由于其皮下脂肪较薄,容易出现输液发生外渗,尽量避免进行前额正中的血管穿刺和使用离心方向进行穿刺输液。

2.3对医嘱查对以及费用的核对制度进行规范 完善患儿出院前的费用核对,尤其对危重以及死亡患儿费用核对。

2.4对护士的输液和巡视行为进行规范 指导护士按照一看二触三对照方法,每30min观察一次输液的流速,部位以及余量,并记录。

2.5增强对四新人员管理 加强管理新来护士,实习护士生,新来病人以及新来医生等。以及学习新的物品,药品,材料,操作,知识以及规定。

2.6上报缺陷以及讨论制度(1)进行无惩罚的缺陷呈报制度,护士反映遇到输液问题以及安全隐患(2)以出现的护理差错做案例,进行讨论,吸取教训。(3)召开护理发生纠纷的案例分析会议 护士长通报上月的改进情况,并分析讨论本月出现护理缺陷。

3. 结果

4 讨论

4.1输液风险发生原因

4.1.1管理因素 包括规章制度不完善,监督力度不足,护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弱,培训护理人员的力度不足等。[3]

4.1.2护士因素 护士慎独精神的缺乏,在无患儿家属情况下,查对制度的执行不严格。未核对患儿身份并未能认真对病房巡视,未及时发现以及处理发生的液体外渗等情况,缺乏相关药物知识。药物剂量计算错误,操作技术水平不同处理并发症方法不正确。

4.2输液风险护理的防范

4.2.1提高护士职业道德和能力 输液安全和慎独精神关系紧密,需要护士有较高职业道德以及技术,要了解输液安全隐患,提前做好防范,减少风险的产生。

4.2.2增强护士防范意识 新生儿病房其特殊性较强,如有不慎导致缺陷,给病人造成痛苦,导致重大的损失,引发医患矛盾,对医院信誉以及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要增强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教育,实行风险意识的培训,增强风险管理,加强护士对风险的防范意识,提升操作技能和护理质量,在根本上对新生儿无培护病房的输液风险进行防范。

参考文献:

[1]彭红,王桂兰.无陪护新生儿病房护理风险管理程序探讨[J].中外健康文摘,2012,09(24):266-267.

新生儿护理培训第5篇

2020年,在医院各级领导关心支持下,儿科乔迁新址,病房环境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在新的一年里,随着科室条件的改善,对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护理部下发2021年护理工作计划结合本科室实际工作,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努力为广大患儿提供人性化、高质量、高效率的护理服务,特制定如下计划:

一、工作目标:

1. 护理文书书写质量合格率≥95%

2. 基础护理合格率≥90%

3. 危重患者护理合格率≥95%

4. 优质护理合格率≥95%措施落实率≥90%;目标、内涵知晓率100%

5. 病区管理合格率≥90%

6. 输血质量管理合格率≥95%(核对准确率100%)

7. 消毒隔离合格率≥95%,无菌物品合格率100%

8. 手卫生依从性、正确率≥95%

9. 职业暴露报告率≥95%

10. 抢救药品、物品、仪器、设备完好率100%

11. 健康教育覆盖率100%,患者知晓率≥90%

12. 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96%

13. 护理人员三基考核合格率100%

14. 护理工作制度培训率≥90%;核心制度执行率100%

15. 压疮、跌倒、坠床、管道滑脱的风险评估率100%

16. 不良事件上报率100%

17. 护理严重差错发生率为0

18. 年工作计划完成率≥95%

二、工作措施

(一)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完善护理风险防范措施,有效的回避护理风险,为患儿提供优质,安全有序的护理服务

1. 不断强化安全意识教育,及时发现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使护理人员充分认识护理差错因素新情况,新特点,从中吸取教训,使安全警钟长鸣。

2. 加强重点时段的管理,如夜班、中班、节假日等,实行弹性排班制,合理搭配老、中、青值班人员,同时注意培养护理人员独立值班时的慎独精神。

3. 加强重点患儿的管理,把普儿病房的危重患儿作为科室晨会及交接班时的重点,对病人现存的和潜在的风险作出评估,达成共识,引起各班的重视。

4. 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书写护理文件,减少安全隐患,使护理文件书写规范化,认真执行护理记录中的“十字原则”即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能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体现专科特点,护士长及时审阅后签名,对不合格的护理文件不归档。

5. 完善护理应急预案,制定护理应急预案培训计划,按照计划进行培训,在完成平时工作的同时要注意培养护士的应急能力,对每项应急工作都要提出效果评价及整改措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提高护士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

6. 加强各关键点的质量监控即关键制度的质量监控、关键护理单元的质量监控、关键人员的质量监控、关键患者的质量监控、关键时间的质量监控以及关键环节的质量监控。保证各项护理工作措施落实到位,确保护理安全。

7. 严格执行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发生不良事件后规定时间内逐级上报,并及时组织讨论、分析原因、提出并落实整改措施。

(二)加强科室护理质量管理。

1. 科室制定年度护理工作计划,并落实到位。依据护理部下发《护理质量考核标准》(2018版)将科室人员分为六个质控小组,即一级质控(科室质控组),每月通过一级质控自查、二级质控普查、三基质控跟踪检查、四级质控抽查完成全面质量控制,根据各级质控组反馈进行整改。

2. 落实护士长每日五次查房制度。即晨交接班时查;集中治疗护理高峰时段查;上午下班前查;下午上班后查;下午下班前或交接班时查。

(三)配合护理部对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数据的分析、进行科学化的质量控制

科室指派专人进行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统计与上报,每月5号前将上一月数据统计上交护理部。

(四)按照护理部下发文件,年内开展项目管理,引导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改进问题。参加护理部举办护理质量改善项目讲评活动。

(五)以病人为中心,提倡人性化服务,将优质护理服务认真贯穿于护理的全过程,加强护患沟通,提高病人满意度,避免护理纠纷。

1. 认真接待入院患儿,主动向患儿家属进行入院宣教及健康教育。

2. 要求责任护士每日与患儿家属沟通,包括健康教育、了解患儿病情转归。生活需求、用药后的反应等,认真执行各项护理操作告知程序,尊重患儿家长的知情权,接触患儿家长的顾虑。将心比心,“主动”为患者提供服务。强化主动服务意识。让患者在细微处能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怀与照顾。

3. 组织护理人员对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进行学习,正确并及时对住院患者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责任护士全面掌握患者病情动态,缩短患儿住院时间,降低成本、提高就医满意度。

4. 每月进行病人满意度调查,认真听取患者对优质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提出整改措施,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提高病人满意度。

5. 定期对出院病人电话随访,通过电话随时知道患儿家属在家庭护理中遇到的问题并帮助其解决问题,告知患儿家长关注科室微信公众号,定期更新儿科常见疾病的护理要点。

(六)加强科室护理人员业务培训,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养

1. 根据N1~N4不同层级护理人员岗位及培训需求,制定层级培训计划,每月业务讲课四次,业务查房一次,每周晨间学习两次,坚信知识是一切的基础,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

2. 根据入科时间对护理人员进行操作培训和考核,第一季度培训人员为2011年和2012年入科护士,第二季度培训人员为2013和2014年入科护士,第三季度培训人员为2015年以后入科护士,第四季度为2014年以后入科护士。做到培训有重点,对低年资护士加强培训的同时,对高年资护士也要进行巩固性培训。

3. 做好儿科七月份与PICU及新生儿的联合查房工作。

(七)积极参加“5.12”护士节活动

(八)护理教学、科研工作

1. 严格做好实习生管理,指派具有带教资格的护理人员进行带教工作,对学生做到放手不放眼,保证护理安全的同时履行带教老师的职责,并做好对实习生的考核。

新生儿护理培训第6篇

【关键词】新生儿锁骨骨折;助产;预防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490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783-01在临床上,新生儿锁骨骨折在分娩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1]。在助产的过程中,胎儿出现迅速下降而使得其前肩胛部挤向产妇的骨盆,由于胎儿的锁骨很容易发生弯曲,同时助产士在牵拉时用力太猛而使得胎儿两肩受到压力而发生骨折。患者所发生的骨折一般在中段,并且横行骨折最多,并且还会出现移位情况[2]。由于患者的症状并不是很严重,并且事后患者恢复比较好,因此常常被医生忽略。但是,当新生儿发生锁骨骨折情况后会使得其出现不停地啼哭,此时家属也会心里十分焦虑。为了降低新生儿锁骨骨折发生几率,我院对此次所分娩的新生儿应用专业助产士进行护理,取得显著效果,以下是详细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此次研究的对象为85例新生儿,收治时间:2013年1月――2013年12月。新生儿体重在2104-4521g,平均为(3210.2±152.0)g;孕周在38-42周,平均为(40.5±0.5)周;产程在3.3-16.7h,平均为(9.0±3.1)h。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成试验组45例和对照组40例。比较两组新生儿的体重和产程以及孕周等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助产士进行护理。

1.2.2试验组采用经过专业培训的助产士进行护理:

1.2.2.1助产技能的培训由护士长组织对助产士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让其掌握好产轴和骨盆轴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同时掌握相关接产的要领等。

1.2.2.2改进娩肩技巧在分娩时,当胎儿胎头娩出时,需对呼吸道进行及时地清理,之后,助产士则协助胎儿进行身体旋转,然而使得其肩径和骨盆出口的前后径保持一致。同时还对产妇的会阴进行必要的保护,在宫缩间隙,对产妇实施合理地腹压。接生人员要利用其左手下压胎颈部,同时要轻盈和缓慢地牵引其胎颈,让其肩能够顺利地通过耻骨弓下而娩出。在其娩出到胎儿的颈部时,然后托住胎颈向上,其肩就会从会阴前缘缓慢地娩出[3]。

1.2.2.3肩难产的处理在胎儿头部全部娩出后,如果胎儿的颊部紧压产妇会时,则需及时地压住其肩,并进行屈大腿。

1.2.2.4脐带绕颈的处理告诉产妇不要进行腹压。对于绕颈时间比较短且2周,则可以使用止血钳夹住其中的一段,然后再从中间将脐剪断。

1.2.2.5体质量大,阴道难产的相关处理在对其进行检查的过程中,要保证胎儿处于仰卧的位置。将新生儿的头部放置在正中的位置,检查人员要站在新生儿脚端处位置,同时要与新生儿的面部相对,并从外向内沿着胎儿的锁骨进行叩诊。

1.3评价指标对两组新生儿发生锁骨骨折和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统计。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对护理满意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助产士的护理技术和态度等10项内容,总分为10分[4]。满意:>80分;一般满意:60-80分;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处理。满意率和骨折发生率采用%表示。采用X2检验,P

2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发生新生儿锁骨骨折几率和护理满意度分别为4.4%(2/45)、97.8%(44/45);22.5%(9/40)、90.0%(36/40);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导致新生儿发生锁骨骨折的原因主要为阴道难产和接生手法不当以及胎儿过大等。如果胎儿的前肩难以充分娩出就将其后肩抬高,则会导致其前肩锁骨压在趾骨弓下方,此外,由于受力太大而导致其发生锁骨骨折。如果不善于利用产力而只是单单依靠接生人员来进行外旋转,其的另外一只手出现保护会阴过度,此时会因为粗暴而导致新生儿发生锁骨骨折。

经过此次护理研究发现,试验组和对照组发生新生儿锁骨骨折几率和护理满意度分别为4.4%(2/45)、97.8%(44/45);22.5%(9/40)、90.0%(36/40);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在临床助产过程中,采用经过专业技能培训的护理人员进行助产则能够有效地降低新生儿发生锁骨骨折几率,同时还能够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张春芳.助产过程中预防新生儿锁骨骨折的护理[J].中国医学工程,2012,08:129+131.

[2]田冬梅,李华丽.新生儿锁骨骨折37例产科相关因素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3,01:64-66.

新生儿护理培训第7篇

【关健词】产科护士;新生儿;早期教育;认知现状

【中途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300-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小儿早期的潜能开发亦日益受到初生儿父母广泛的关注。在产科病房,护士每天的护理对象不仅是孕产妇,同时还承担着对正常新生儿的护理。随着母婴护理知识不断更新,健康教育内容不断丰富,产科护士还应熟悉跨学科知识,拓宽知识面,全方位为母婴提供优质护理和服务,开展好健康宣教[1]。为此,对沧州市产科护士对新生儿早期教育的认知情况进行了相关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沧州市5家医院168名产科护士。

1.2 研究内容 采用自行设计的“产科护士对新生儿早期教育知识的认知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产科护士一般情况和产科护士对新生儿早期教育知识认知情况两部分。新生儿早期教育知识认知情况又分为两部分:①新生儿早期教育理论知识了解情况:新生儿发育特点,智能发育关键期,早期教育开始的时间、方式,对早期教育和超前教育的理解等。②新生儿早期教育实践内容了解情况:听觉训练、视觉训练、新生儿游泳、抬头训练、爬行训练、与母亲肌肤接触、新生儿抚触、培养良好习惯、培养良好情绪9项内容。共发放调查表170份,回收168份,有效回收率98.8。

1.3 评价方法 对填写完整的调查表统一编码,建立数据库,根据各项内容回答情况,录入资料,用SPSS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x2处理与分析。

2 结果

2.1 沧州市5家医院168名产科护士新生儿早期教育知识的认知基本情况 见表1

由表1可见,年龄组x2= 50.684,P

2.2 沧州市5家医院168名产科护士新生儿早期教育实践内容了解情况 见表2

由表2可见, 168例产科护士对新生儿早期教育实践内容中新生儿游泳、新生儿抚触、与母亲肌肤接触较听觉训练、视觉训练、培养良好习惯、抬头训练、爬行训练和培养良好情绪了解的多。可见产科护士对与日常生活工作接触较多的新生儿早期教育实践内容了解较多。

3 讨论

3.1 新生儿早期教育的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父母们不仅希望子女拥有强壮的体魄,更希望其能够全面发展。早期教育是开发孩子潜能的最有效的途径[2]。早期教育是指对于正常儿根据智能发育的规律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丰富环境的活动、促进其智能发育。0~3岁是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智力发展的奠基时期[3]。新生儿的大脑已具备了接受外界良好刺激的条件,早期教育从新生儿开始,可使大脑获得足够的刺激,既可使大脑在功能和结构上更趋完善,又促使潜在能力得到较好的发挥,使正常儿更聪明[4]。

3.2 产科护士对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新生儿父母在住院期间由产科护理人员对其进行早期教育宣教、示教,可使产妇及其配偶提高对早期教育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掌握早期教育的知识技能,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本调查发现年龄在26~35岁年龄组产科护士较其他年龄组新生儿早期教育知识的知晓程度高,与26~35岁年龄组产科护士工作、家庭生活相对稳定,自身是生理成熟、精力旺盛、养育子女的黄金期,对孩子的智能发育关注多,易于接受新的育子理念,对早期教育知识了解的较多有关。职称学历为护师和主管护师较其他职称层次的产科护士对新生儿早期教育知识的知晓程度高,与该职称层次护士大多年龄在30岁左右,工作年限在5年以上,自身知识储备和护理经验积累共同作用决定的。本调查也发现虽然产科护士对新生儿早期教育理论知识了解的相对较多,但对新生儿早期教育实践内容了解的并不全面,只对与日常生活工作接触较多的新生儿沐浴、新生儿抚触和与母亲肌肤接触了解较多。为了给予新生儿家庭母婴提供优质护理和服务,开展好新生儿早期教育宣教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故医院应组织产科护理人员和孕妇学校、儿科护理人员、儿保门诊医护人员一起进行早期教育的专业培训,产科护理人员应经常与儿保门诊医护人员联系请教、经常查阅网络资源和书籍不断学习和更新完善新生儿早期教育知识。

4 结论

提高人口素质,事关千家万户幸福,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脑科学研究的进展认为环境和经验对智力发展,尤其对早期智力的开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环境和经验对小儿的影响必须由感觉通道才能实现[5]。新生儿就有感觉能力。产妇在住院期间由产科护理人员对其进行新生儿早期教育宣教、示教是非常必要的。产科护士只有通过各种渠道学习,掌握大量的新生儿早期教育知识才能给予产妇及其家庭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才能使产妇及其家庭提高对早期教育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掌握早期教育的知识技能,从而为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严燕萍,刘杏仙,梁美娟. 优质护理服务对产妇产褥期健康指导的作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2):73-74.

[2] 刘庆柱.浅谈儿童早期教育[J].法制与社会,2010,7(上):245.

[3] 郭运燕.早期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1(37):181-182.

新生儿护理培训第8篇

作者:黄艳 潘莉 王媛

一般来说,评估模型只是一个宏观的“指南针”,在实践中,要根据培训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量化评估内容,建立具体的评估指标体系,这样的评估才更具有科学性、可测性和适用性,儿科试用期护士反应层次的评估这一层次的评估主要是了解儿科试用期护士对培训的反应来评估培训效果,这也是培训活动针对性的体现。从表1可以看出,试用期护士总体满意率大部分在85%以上,这表明大部分的试用期护士对此次培训的内容设计、带教老师、培训的条件及所挑选的内容比较满意;不同学历层次的试用期护士对有关培训内容的满意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这表明有关培训内容可满足不同学历层次护士的需求。该层次的评估是培训活动最容易进行,并且在目前医院培训评估方法中最常采用的方法。

儿科试用期护士学习层次的评估这一层次的评估主要是了解儿科试用期护士将新知识应用到工作中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评估培训的效果和质量。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对理论知识进行笔试,对技能进行操作考核。从表3可以看出:经过培训,操作考试的合格率高于培训前;培训后的理论成绩并无显著提高;这一方面与操作在短时间内就容易掌握,并且在临床中反复使用有关;另一方面与试用期护士刚从学校进入临床,只重视角色的适应而忽略了理论的学习有关。

儿科试用期护士行为层次的评估此层次的评估主要是对培训后一段时间的行为进行评估,了解试用期护士是否在临床实践中用到了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一般是通过受训人员本人的感受以及调查他的同事或领导等来了解受训人员培训后的改变,从而评估学习效果和培训质量。对于试用期护士来说,此次培训的实用性也体现于此。可以看出:试用期护士经过培训后基本完全能完成前两项,这可能与前两项经过培训后比较容易做到有关。带教老师对试用期护士行为层次的评价与其自我评价的比较在5、7、8、10、11项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自我评价好于带教老师的评价。这就要求带教老师针对这几项找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加强培训。

儿科试用期护士结果层次的评估这是培训评估中较重要的部分,也是实际操作中较困难的部分。尽管如此,还可以采用一些定量的指标,如工作完成率、出错率、优秀率等,本研究采用护理缺陷的发生率和病人对试用期护士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来进行评估。可以看出:培训前后的护理缺陷发生率并无明显改变,这一方面可能与研究对象还处于试用期,而目前的就业压力较大,试用期护士为好好表现,接受培训后主动承担更多的护理工作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护士接受了培训,有了一定的理论和操作基础,带教老师分配了比培训前更多的护理工作有关。护理工作是护士运用各项护理技能满足病人需求的过程,具有服务性,护理技能是否规范熟练直接影响病人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5]。可以看出,培训后病人对试用期护士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较培训前有显著提高,这可能与护士接受培训后自觉地将整体护理的理念运用到护理操作中,从而使护理更加规范,加强了与患儿及患儿家长的沟通,从而进一步促进护理工作贴近病人,使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得到了较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