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新兴经济发展

新兴经济发展赏析八篇

时间:2023-05-23 17:14:43

新兴经济发展

新兴经济发展第1篇

一、研究假设

我们认为对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影响较大的主要环境因素有经济规模、劳动力质量、对外开放水平、经济活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等。这些因素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关系如下。(一)经济规模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系区域经济规模越大意味着能够带来更大的规模经济,更容易导致区域生产和经济要素的集聚[9],这有利于为新兴产业发展汇聚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它需要传统产业为其创造基础条件和环境条件[10],经济规模大小衡量了区域基础条件的优劣。比如经济规模越大意味着可以提供更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正处于发展阶段,无论是研发项目还是投资项目都需要大量资金,这都需要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11],这种完善的金融体系会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区域经济规模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了这个区域市场规模的大小。这种市场规模越大,意味着可以为新兴产业发展开创更大的市场空间,相反,则市场空间偏小。另外,经济规模越大意味着该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压力偏大,新兴产业孕育发展的条件也更加成熟,新兴产业发展的新市场需求在不断扩大,相反,则该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压力偏小,而且传统产业释放的市场空间很小,这不利于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假设:假设H1:经济规模越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模越大。假设H2:经济规模越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效益越好。

(二)劳动力质量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重大技术突破的基础之上,对知识技术和人才资源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强烈的依赖性[12],而其中人才又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资源[13]。因为掌握科学技术知识的高素质人才是科技的载体,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依赖于最新的科技成果,依赖于创造这些成果的高技术人才[14]。这就决定了劳动力质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处于基础和举足轻重的地位。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假设:假设H3:劳动力质量越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模越大。假设H4:劳动力质量越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效益越好。

(三)对外开放程度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系对外开放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和规模体现的主要指标[15],在当前激烈的竞争中要占得先机,加快发展,必须树立大开放理念,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加强城市之间、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不断提高经济外向度。只有不断加大对外开放,才能引进更多的战略投资者,从而加快培育和发展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外开放水平越高,意味该区域可以获得更多国外资源和市场促进产业发展,特别是国外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具备了良好的技术、管理、信息、资金和市场,这都可以极好地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相反,则不利于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假设:假设H5:对外开放程度越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模越大。假设H6:对外开放程度越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效益越好。

(四)经济活力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系经济活力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其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16],经济活力体现了该区域资源配置的效率。经济活力越高的区域,该区域创新资源更容易被激活,技术创新能力会更强,金融市场会更发达,市场运行效率会更高。相反,则资源配置效率很低,技术创新意识很弱,融资能力很差,市场运行效率会更低。经济活力越高的区域,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效果越好,行政对经济运行的干预越少。相反,行政对经济运行干预力度很大,从而阻碍了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容易导致新兴产业发展走上不合理的轨道。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假设:假设H7:经济越活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模越大。假设H8:经济越活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效益越好。

(五)科技创新力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粗放型增长模式下的高新技术产业外生增长模式有根本区别,其内生发展对科技资源具有极强的依赖性。如果该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则意味着这个区域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具备,这可以极大地推动战略投资者、风险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介入,从而让科技创新力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假设:假设H9:科技创新力越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模越大。假设H10:科技创新力越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效益越好。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本文的研究对象从区域视角就是全国28个省市区,从产业视角就是具有新兴产业概念的428家沪深上市公司。

(二)变量设计1.因变量测量区域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状况有两个指标,一个就是资产总额(totalassets)指标,另一个就是利润(totalprofit)指标。其中,资产总额指标反映了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利润总额指标反映了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效益,二者相结合可以较为全面地评价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整体状况。2.自变量为了全面衡量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影响的因素,本文从区域经济规模、区域经济活力、区域对外开放程度、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区域劳动力质量等五个维度测量区域环境。其中,经济规模衡量了地区经济基础以及市场容量,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提条件和外在动力;经济活力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效率,是激化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对外开放程度反映了区域的国际化水平,决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高度;科技创新力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在核心因素;劳动力质量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维持不断发展的保障。区域经济规模用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GDP越高表示区域经济规模越大,相反,则越小。区域经济活力用非公经济规模测量,非公经济规模越大,则该区域更具有经济活力,相反,则越小。由于国有经济存在各种成本,而且受政府干预较多,企业经营并不是完全商业化行为,从全球各种历史和现实数据看,国有经济比重越高的区域,经济活力越差,资源配置越失效,相反,则经济活力越好。对外开放程度用进出口总额来衡量,进出口总额越高,表示区域对外开放程度越高,相反,则越低。测量区域对外开放度衡量指标有对外贸易比率、对外金融比率、对外投资比率、生产开放度、贸易结构水平、利用外资比率和服务贸易比率。在上述指标中,对外贸易比率是在研究中普遍被使用的一个指标。科技创新能力用每年新增专利数量来衡量,专利数越多表示区域科技创新力越强,相反,则越弱。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对于传统产业对人才具有较高层次需求,用硕士生及以上学历测量区域劳动力质量具有针对性,劳动力质量用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数来衡量,人数越多表示区域的劳动力质量越高,相反,则越低。上述指标测量见表1所示。根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试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标准,我们收集整理了2012年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节能环保产业107家上市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产业50家公司、生物产业59家公司、新一代信息技术132家公司、新材料38家公司、新能源产业24家公司、新能源汽车18家公司,共计428家上市企业作为总研究样本,搜集并整理了各家上市公司2003—2012年的财务报表,初步形成各个因变量的数据库。各区域的GDP、国企工业总产值、进出口总额和专利数量均来自2003—2012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硕士生及以上人数来自于各省市的《统计年鉴》和《教育统计年鉴》,初步形成各个自变量的数据库。数据中个别缺失值用前后两年的平均值替代,所有原始数据均进行取对数处理。由于利润总额中出现了负数,为了便于处理,将所有利润总额的数据均加上相同的正数,这并不影响实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依据国家公布的方式将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其中划分为东部区域的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有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辽宁,划分为中部区域的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有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龙江,划分为西部区域的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有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

三、实证分析与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表2给出了全国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表3给出了全国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03—2009年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表4给出了全国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10—2012年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二)PanelData模型的设定根据样本数据的具体情况,再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选择最有效的模型。本文运用stata12.0统计软件得到最终的结果。从表5的模型1和模型2可以看出,经济规模在模型1和模型2中的系数分别为0.85和0.05,说明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效益都具有正向作用,这与假设1和假设2一致。劳动力质量在模型1中的系数为0.05,表示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模具有正的影响,这和假设3一致,但在模型2中的系数为0.018,说明其在发展效益方面却产生了负的影响,这和假设4不一致。这表明劳动力质量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效益并没有产生正向作用,说明劳动力质量并没有成为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效益的有效手段,当前我国人才培养质量并不能推动新兴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对外开放程度在模型1中的系数为0.03,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模产生了负的影响,这和假设5不一致,在模型2中的系数为0.07,对发展效益产生了正的影响,这和假设6一致。这表明外国市场和各种资源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模推动力不够,甚至存在负面作用,这说明外国市场对我国传统产业存在较大拉动作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不够,压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空间。经济活力在模型1和模型2中的系数分别为0.011和0.067,表明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效益都产生了正的积极作用,这和假设7和假设8一致。科技创新力在模型1和模型2中的系数为0.206和0.056,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效益都产生了正的影响,这和假设9和假设10一致。在分析不同时期各因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时,我们发现经济规模在模型1~4中的系数分别为0.746、0.012、0.5、0.08,其在不同时期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模都产生了正的影响,但却阻碍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效益的提高。这说明区域经济规模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与效益的影响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劳动力质量在模型1~4中的系数分别为0.07、0.004、0.38、0.17,说明劳动力质量在各个时期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模和发展效益都存在正面作用。对外开放程度在模型2~4中的系数分别为0.075、0.12、0.37,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模和发展效益都产生了正的影响,但在模型1中系数为0.05,其对发展规模产生了负的影响,说明在2003—2009年期间,对外开放程度主要是扶持传统产业获得较快增长。经济活力在模型1、2、4中的系数为0.03、0.05、0.09,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效益都产生了正的影响,但在模型3中系数为0.01,其对发展规模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主要是由于2008年中央为了应对欧美金融危机,出台了“四万亿投资计划”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问题,刺激了非公经济转投或者延续传统产业经营模式。科技创新力在模型1~3中的系数为0.25、0.16、0.044,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正的影响,但在模型4中的系数为0.1,对发展效益产生了负影响。经济规模在模型2、3、6中系数分别为0.67、0.98、0.17,对西部和中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模都产生了正面影响,但在模型1、4、5中系数为0.8、0.67、0.255,这说明其对东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负面作用。这一方面是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良好,没有迫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动力;另一方面是东部地区的传统产业经济规模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成本很大,甚至会遭到相关利益集团的抵触。中部的经济规模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模存在正面作用,但对发展效益产生了负面作用,这说明中部经济规模驱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模,但过于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阻碍了产业效益的提高。西部的经济规模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模和发展效益都存在正面作用。劳动力质量在模型1、2、4、5中的系数分别为0.46、0.23、0.12、0.1,对东部和中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模和发展效益都产生了正面作用,在模型3、6中系数为0.2、0.07,对西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这表明西部的劳动力质量并没有成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有效手段,这可能是西部人才培养质量和西部新兴产业发展要求不匹配,或者是由于人才的流失所致。对外开放程度在模型1、3、4、6中系数分别为0.53、0.07、0.5、0.03,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均呈现正面影响,但在模型2、5中系数分别为0.1、0.07。这说明东部和西部的对外开放程度促进了当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但中部的对外开放程度却产生了相反作用。这进一步表明中部的对外开放程度更多的是驱动传统产业发展,而不是驱动新兴产业发展。经济活力在模型1~6中系数分别为0.27、0.19、0.01、0.07、0.46、0.02,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均产生了正面作用,这说明区域经济活力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很显著的。科技创新力在模型1~5中系数为0.63、0.13、0.1、0.42、0.14,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正的影响,但在模型6中系数为0.04,对西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效益产生了负影响。这说明科学技术在西部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利用率很低。

四、结论和建议

(一)主要结论首先,从全国来看,区域经济规模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和发展效益影响最大,而且两者之间成显著的正向关系,这表明区域市场规模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发挥了最大作用。区域科技创新力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和发展效益影响排在第二位,这表明科技创新力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区域经济活力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和发展效益的正面作用较小。这可能和地方政府注重传统产业的招商引资政策有关,和区域内民营企业重点集中于传统行业有关。研究中还发现,区域劳动力质量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和发展效益存在相悖的现象。一方面区域劳动力质量对产业发展水平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区域劳动力质量对产业发展效益存在负面影响。这意味着区域劳动力质量在短期可以迅速推动新兴产业规模扩张,补充新兴产业在发展中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但区域劳动力质量并没有促进新兴产业效益的提升。同样,区域经济开放水平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和发展效益也存在相悖的现象。一方面开放式水平对新兴产业发展水平存在负面作用,这表明外国新兴产业的产品进入了国内,挤占了国内新兴产业市场,而国内新兴产业的企业还不能充分利用国外市场对新兴产业的拉动作用,另一方面开放式水平对新兴产业发展效益存在正面作用,这意味着充分运用区域开放政策可以提升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业绩。其次,从各个区域上看,区域经济规模对中西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和发展效益都成正相关关系,在东部地区却成负向作用。这一方面可能和东部地区产业发展的惯性或者发展路径依赖的特性有关,这种本性束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而且东部地区的传统产业发展比较成熟,如果将产业转型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其转型成本较大。另一方面说明东部地区雄厚的经济实力没有很好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尚存在很大提升的空间。劳动力质量对东部、中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和发展效益都呈现正作用,在西部地区却成负向作用。开放水平对东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较好的促进作用,而对中西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非常有限,特别是在中部地区其开放水平对新兴产业发展效益还存在负向关系。经济活力对东部地区新兴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中西部地区新兴产业发展并没有发挥较大的正面作用。科技创新力对区域新兴产业发展整体上都呈现正相关关系,只有西部的区域科技创新力和产业效益成负面关系。最后,从产业发展阶段上看,在2009年以前,区域经济规模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是发展水平推动型,而在2009年以后,则变成了产业发展水平和发展效益双驱动模式。2009年以前劳动力质量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要小于2009年以后,这表明随着新兴产业不断发展,人才在产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作用也越来越明显。2009年以前开放式水平对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要小于2009年以后,这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越来越依赖国外市场和资源的推动。2009年以前科技创新力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作用要高于2009年以后,这表明2009年以后科技成果并没有更有效地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2009年以前经济活力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作用很弱,2009年以后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甚至存在阻碍作用。这表明国家“四万亿投资计划”推出以后,虽然促进了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但由于“四万亿投资计划”更多的是对传统产业的投资,暂时扩大了传统产业的市场需求,这导致部分企业仍旧停留在传统产业项目上,并不会立即启动对新兴产业项目的投资和发展。

(二)政策建议首先,要大力提高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规模。只有通过经济规模的扩大,才能迅速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美欧债务危机发生后,全球经济增长面临严峻局面。当前我国各个区域必须保持经济适度增长,否则这不仅影响区域经济发展,而且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利。其次,要重视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从宏观上创新当前的科技创新机制,改变当前科研主体错位的状态,积极构建科研院所和企业科研的连接机制,完善当前科研成果评价机制,由过于注重学术论文的发表向科技成果是否具有现实生产力转变。激活各区域和各部门科研资源重组和流动,打破科研院所之间、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科研资源的分割问题。完善激励科研队伍的机制,提高科研队伍享有科研成果收益的比重。特别是西部地区更需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科研创新力在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第三,大力推动开放水平升级,修改和完善各区域招商引资政策。我们需要积极吸纳外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积极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品打入国外市场,吸收外国企业在新兴产业的管理经验。特别是要推动中西部地区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出台多种政策激励中西部新兴产业的产品进入外国市场。第四,加大对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工作和生活条件要弱于中部和东部地区,人才流失率较大。国家要通过在财政补贴、创新创业资金扶持、子女上学和配偶就业等方面出台强有力的扶持政策,而且国家需要出台具有激励性的政策鼓励东部和中部科技人才进入西部地区进行新兴产业领域的创新和创业。第五,积极引导中西部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方面中西部地区需要通过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推动这些区域经济发展,从而减少国内东部、中部和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不能再走东部区域的老路,从而导致这些区域在生态环境等方面再次出现负面问题。第六,国家要避免政策相互冲突的问题。比如2008年出台的“四万亿投资计划”和2009年出台的“发展新兴产业的政策”在某些方面就存在相互冲突。研究结果表明,“四万亿投资计划”在促进传统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非公经济从事新兴产业经营的行为。最后,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已经具有较大发展规模,目前处在规模驱动和效益驱动双模式轨道上,未来更需要偏好效益驱动模式,而不能简单追求产业规模扩张。

新兴经济发展第2篇

目前,国内学术界及有关政府部门对新兴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都缺乏一致的认识或统一的定义,国际上也难以看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概念的通行阐述。与国内文献集中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不同,国外文献常常提及“战略产业”和“新兴产业”。“战略”或“战略性”强调的是其在国民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重要性,诸如国家经济安全、核心竞争力和政治地位等;“新兴”强调的是以前没有但现阶段已显露头角、未来可能会高速增长。由此看来,“战略性”和“新兴”并无必然联系,具有“战略性”的产业不可能都是“新兴”的,“新兴”产业也未必都具有“战略性”。同时,新兴产业也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在科技与产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如18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棉纺织业、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汽车产业都是当时的新兴产业,但由于科学的持续发展和新技术的不断出现,这些新兴产业会因技术的扩散而广泛传播和应用,当其被外溢到整个行业及相关领域之后就会逐渐沦为常规、传统甚至被淘汰[5-6]。新兴产业相对的、动态的“新兴”性能维持或存续的时间长短,取决于产品生命周期及科技革命和经济长波周期的长与短。在此轮科技革命或所谓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新兴产业除了其技术、产品、行业是以前或现阶段没有的之外,它的服务、商业模式、生产组织形式等也会发生重大变化。不仅如此,在全球传统产业的国际地域分工大体完成之后,新兴产业的发展还会带来全球技术要素、市场要素及其配置方式等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因此,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信息网络、节能环保、海洋开发、航天航空等就成为世界各主要国家或地区选择新兴产业的主要领域,他们的差异取决于科技发展方向和原有产业基础。例如,欧盟主要侧重于新能源汽车、民用飞机制造和节能环保等领域;美国主要侧重于干细胞、新能源和航天航空等领域;英国主要侧重于数字媒体、电动汽车、工程建筑等领域;德国主要侧重于风机制造、新能源汽车和高性能医学诊疗设备等领域;法国主要侧重于航空航天、高端制造业和医药等领域;日本主要侧重于信息技术应用、医疗与护理和新型汽车等领域;韩国主要侧重于医疗器械、移动增值服务和健康保险等领域[7-9]。在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中,主要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包括科技牵引与政府的积极干预、中小企业和传统产业的不可或缺以及政策支持体系的完善。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成功的经验主要源自于:立足国情合理地选择和把握新兴产业的领域和发展方向,构建系统性和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体系,拥有领先的核心技术与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依托布局合理的专业化产业园区。失败的教训如日本的第五代计算机研发,计划与研发耗时10余年,但科技上的突破甚至领先却没能掩盖其在产品设计与市场开拓方面的失败,不仅产业化无从谈起,而且导致日、美在IT新兴产业领域的差距至今无法拉近。

二、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领域、成效及其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发展新兴产业的背景主要源自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的到来必将带来新的战略机遇。这是因为,已经占据强势经济地位的欧美发达国家和致力于民族产业升级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新兴产业方面是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二是世界多数国家或地区继欧美发达国家之后纷纷制定和公布了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竞争态势激烈,尤其是在新兴产业价值链及其相关分工层次的规划与布局方面更为激烈。三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前阶段,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也是破解资源约束、转方式、调结构的有力举措,是新常态下增强国际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发展领域方面,《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的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7个产业,被认为是我国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事实上,随着技术创新在不同领域的发展与突破,我国新兴产业的领域还会陆续放大。2012年国家工信部制订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目录》下设7个门类、34个大类、153个中类、449个小类、260个次小类,共包含680种产品。2012年国家统计局制订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第一层为7个大类,第二层为30个类别,第三层为100个类别,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359个行业类别、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及服务中的2410个项目相对应。2015年,在全球经济复苏艰难、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第一季度我国新兴产业中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2.0%,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额增长0.8%,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3.9%,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8%,汽车制造业增长7.6%,船舶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2.6%,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7.5%,新增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504万千瓦,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增加值增长11.1%,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业务增长17.5%,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增长41.7%[10-16]。在发展基础与发展条件方面,经过37年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能力、产业基础、政策环境、资源条件和市场机制等与欧美发达国家已经接近,只是在科技体系、企业运营模式、政府配套措施和市场开拓能力等方面还有欠缺,体制机制方面的制约因素也还存在。鉴于我国新兴产业目前多数还处在孕育期、成长期的现实,相关学者和有关部门已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和路径:一是市场机制视角的科技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协同推进,二是技术驱动视角的先进技术引进与传统产业升级的结合,三是政府主导视角的官产学研结合的市场化培育向企业和市场主导的市场化培育逐步转变。实际上,科技创新、技术驱动在我国产业经济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或其总体研发实力却相对不强,尤其是在核心技术的实质性突破、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取上更是如此。政府主导的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之路在我国已经实施了很长时间,但政府主导、资源的投入与共享、产学研之间的组织协调及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至今仍不能尽如人意,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也如同市场化培育一样“走走停停”。因此,在强调政府的激励和引导作用的同时,还应考虑到新兴产业孕育、成长和发展中的内在属性,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台和及时调整相关的引导政策和激励措施,同时还应在市场培育、资本支撑、人才集聚、机制健全等方面营造新兴产业发展的合力与环境。

三、大连市发展新兴产业的基础条件及其必然性分析

(一)大连市发展新兴产业的基础条件

大连既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金融、贸易、旅游和宜居城市,同时还是我国北方开放度最高及最具发展活力的城市。近年来,大连市在科技创新体系运行、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新兴产业的支撑能力日益增强;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发展态势渐趋明显,新兴产业的发展优势初步形成;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国际化程度明显提升,国际合作前景广阔;海洋资源丰富,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巨大[17]。2014年,全市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核电装备生产、物联网、智能装备制造等核心技术及其产品开发取得了重大进展。海洋工程装备产值增长95%,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70亿元,智能装备、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造船、电子商务、金融、期货交易、软件和信息服务等重点产业蓬勃发展。大连机床集团、大连光洋集团等企业研制的产品成功进入核工业和航空航天领域,对我国核电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国产首台三代核电反应堆压力容器在大连下线,对推动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比克电池大连产业项目在花园口经济区投产。新兴服务业也在2014年得到快速发展,从工业企业中分离各类生产企业390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销售收入1485亿元,同比增长10%;电子商务长足发展,大连再生资源交易所、大连北良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东北亚煤炭交易中心、北方粮食交易市场、大连泛亚太电子交易中心、东北亚现货商品交易所等16家大宗商品电子商务平台快速崛起。

(二)大连市发展新兴产业的必然性分析

1.新兴产业在大连市经济转方式、调结构中的作用。大连曾经是以钢铁、冶金、石油、化工为主的重工业城市,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以来,通过科技创新推进装备制造业由加工装配向研发创造转变。大连市加快推进以海洋工程、核电装备、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能源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此同时,海洋工程装备、核电装备生产、物联网、智能装备制造等核心技术及其产品开发取得重大进展。尽管2014年全市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但全市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内在条件正在发生一系列的趋势性变化,经济运行中还存在着一系列困难,新兴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也在增多,形势更为复杂,竞争日趋激烈。党的十提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因此,在加快全市转方式、调结构的过程中,必须适应我市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发展动力转换、产业结构升级的新特点,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并以此推动全市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发展方向演进。应积极开展新兴产业发展的前瞻研究,分析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与趋势,找准大连的定位[18]。应选择和确定那些具有战略性、带动性及大连自身优势的新兴产业,这样既有助于催生新的产业链条,也有助于传统产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对现有设施、工艺条件及生产服务进行改造提升,实现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转变、劳动密集型向高技术和高资本方向的转变,推进全市经济的产业调整和转型升级。

2.新兴产业和大连市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系。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大连被确定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核心与轴心。目前,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和现代产业聚集区等“三个中心”的建设正在顺利推进。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产业的深度结合,发展新兴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决策的实施必将为全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市场空间。大连必须十分珍视这一历史机遇,肩负起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实现新一轮的快速发展。已有的研究资料表明,新加坡、韩国与中国台湾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早期主要来自于资本因子,后期则主要源于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从长期来看,开展新兴产业的前瞻研究,科学地选择、培育和发展同时具备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双重特点的新兴产业,加快大连区域性新兴产业体系的形成,既是大连实现“保增长”与“调结构”目标的有效路径,也是大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抢占对外开放制高点以及实现大连类似于上海在长三角、深圳和广州在珠三角那样的中心城市功能的有效路径。

新兴经济发展第3篇

4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重大成果《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2012:新兴服务业发展战略》在北京。该报告指出,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张,对资源消耗日益增加,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日益脆弱,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

这份报告特别指出:新兴服务业产生的经济附加值高,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低,环境污染少,它反映了战略新兴产业的趋势和方向,是社会运转的主要载体,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扩大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

家庭与养老服务产业将成为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服务业

近年来,我国家庭与养老服务业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对家庭服务产业的需求主要来自于“婚育家庭”和“空巢老龄家庭”。“月嫂”难请已众所周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生活和工作节奏也日益加快,对家庭服务业的需求快速增加。但合格家庭服务从业者却明显不足。另外,“老龄家庭”特别是“空巢老人”对家庭与养老服务业的需求也在急剧增加。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民政部的数据,中国老年人口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201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78亿人,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3.6%;65岁以上“空巢老人”有4150万人,占老年人口的近1/4。随着子女出国留学和异地就业增加,“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我国城市,甚至是许多农村地区老年人家庭的主要模式。这对于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形成了强烈冲击,公众对于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强。家庭与养老服务产业成为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服务业。

《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2012:新兴服务业发展战略》报告指出,加快我国家庭与养老服务业发展,首先要花大力气解决目前的薄弱环节,其次需构筑起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体系。解决其薄弱环节,关键是要建设“两大工程”:一是家庭服务业公益性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即设立区域性家庭服务电话号码,整合资源、增加投入,实施公益平台建设。依托该平台,健全供需对接,信息咨询、服务监管等功能,形成便利、规范的家庭服务体系,为家庭、社区、家庭服务机构提供公益。二是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培训工程,即以家政服务员、养老护理员和病患陪护员服务从业人员为重点,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和在职培训。家庭与养老服务业既有私人性质,也有部分公益性质,所以需要采取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策略推进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搭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规范家庭与养老服务市场秩序。

新兴服务业的国家战略

我国面临更为复杂的经济形势下,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机构,着力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是重要途径。这就需要我国更多地以新兴生产业作为制造业的中间投入,通过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努力,将新兴服务业和服务业新兴业态培育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研究局副局长白津夫认为,新兴服务业的研究第一条要有全球的视野,要从全球经济格局的大调整大变革的视角来关注服务业的发展。“金融危机之后,在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态势逐步加大,这可能引发新一轮的技术改革,这正在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展开,而且覆盖了各个领域,推动了新技术更广泛的应用,推动了新产业的快速成长,推动了新业态大量的涌现,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讲,这一轮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表现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不断的涌现。”

白津夫对《经济》记者说:“所谓新兴服务业除了书里面概括的这些方面之外,我认为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现代服务业或者新兴服务业的核心内含,就是传统服务向智能服务的转变。特别值得关注的就是基于互联网的云计算,新兴服务业或者智能服务业进一步形成了云服务的理念。”他认为,云计算本身就是一种云服务的概念,就是一种海量的,集成的服务,基于云计算又大量产生了云服务。“比方说在生产领域云服务已经覆盖了生活的部分领域,由于有了云服务,就进一步的把生活制造和生产服务融合在了一块,我看到了很多高科技企业和一些制造企业,生产服务转型为全流程服务,特别是借助网上平台,远程的技术服务和维修,原有的生产商大大地扩大了生产服务网络体系。”

《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2012:新兴服务业发展战略》报告中提到:我国新兴服务业有四大发展的战略思路。他们分别是:第一,引领战略;第二,科技支撑战略;第三,政策扶持战略;第四,积极开放的战略。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服务经济研究室主任夏杰长对《经济》记者说:“服务交易的是无形产品,其效果也是依赖事后的评价,所以相比工业、农业、服务业的信息不对称更加严重。新兴服务业更加依赖无形资产的作用,所以如何来提供一个更高层次的制度需求,制度创新和健全的市场机制,对于新兴服务业发展是尤为重要的。”

中国正在融入经济全球化,夏杰长认为,这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服务的全球化浪潮非常强烈。“我们服务之所以全球化主要得益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服务变得可贸易,这样带动了服务的全球化发展。”同时,他指出,“我们的新兴服务业在这几年做得比较成功,但是如何走出去,这一块相对比较弱。我们在服务业的积极开放战略当中,必须秉承一个原则,就是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要同等同步地进行,不能厚外薄内。”

关于如何推动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副司长夏农接受《经济》采访时表示,“应该有多方面的工作加强,我认为更重要的在于加强创新,因为没有创新就谈不到新兴服务业的产生和发展。”

夏农指出,这里说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两个方面,而制度创新在现阶段,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更加依赖于知识,更加依赖于无形资产的发展。因此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更加需要制度创新和市场机制的健全,而且制度创新能够保持和激发技术创新的活力和动力。“所以‘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就有一条专门强调了要积极探索适合服务业新兴业态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将这方面的创新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当前,由欧美经济新的振荡所导致的全球经济的波动,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已经呈现放缓局面。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指出,目前服务业和服务经济的需求研究非常不足。“我们需要把对服务业的研究深入下去,特别是它作为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举措。通过服务业的发展带动经济,拉动内需,改善我们的经济结构以应对当前金融危机蔓延。”

中国市县招商网专家指导委员会暨企业家俱乐部成立大会在京举行

本刊讯 3月24日,中国市县招商网(省略)专家指导委员会暨企业家俱乐部成立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有关部委的领导、专家、中外企业家代表300余人参加了成立大会。这两个机构的成立,是中国市县招商网快速发展中的又一个里程碑。

中国市县招商网专家指导委员会和企业家俱乐部,是中国市县招商网根据服务于市县政务招商引资工作的实际需要设立的权威咨询和联谊机构,专家指导委员会由有关领导、专家、著名企业家组成,企业家俱乐部由中外著名企业家组成。两个机构旨在充分发挥有关领导在指导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和经济学家在经济领域的真知灼见的影响力及企业家在业内的引领作用,对中国市县招商网的发展建言献策,对市县政府的招商引资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导与咨询,对市县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技术、管理等发面的支持。

中国县域经济报社总编张丹青在讲话中指出,专家指导委员会和企业家俱乐部的成立,对于指导中国市县招商网的科学决策,进一步优化和提升网站的各项服务功能,加强政府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国际资本与国内项目的对接,提高各级政府招商引资工作的效率等方面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新兴经济发展第4篇

新中国走过了60个春秋。如果总计60年的发展成就,那就会显得更加突出。因为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经济基础很薄弱,而60年的发展又很迅速。经过三年恢复时期的1952年,5亿多人口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79亿元,2008年超过了30万亿元,年均增长8.1%,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52年增加77倍。新中国建国初期,全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不足1%,2008年上升为8.4%。60年来,我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不到100元,增加到15781元;农村人均纯收入由44元增加到4761元。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08年与1952年相比,由8.6亿元(人均1.6元),增加到近21.8万亿元(人均16407元)。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1950年只有11亿多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超过2.5万亿美元,增长2266倍。与1949年相比,2008年,我国能源产量增长108.5倍;原煤由0.32亿吨增长到近28亿吨,增长86倍以上。发电量增长805倍;公路里程增长45倍以上(达370万公里);高速公路从无到有,超过6万公里;铁路营业里程由1949年的2.2万公里增加到8万公里以上,增长近3倍。

从农业生产的发展看,2008年与1949年相比,粮食产量增长3.7倍,达到52871吨,人均产量增长91%;棉花产量增长15.9倍,达到749万吨,人均产量增长5.9倍。

从与民生相关的轻工业的发展看,60年来,我国的纱产量由32.7万吨增加到2149万吨,增长64.7倍;布由18.9亿米增加到710亿米,增长36.6倍。

60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还反映在恩格尔系数的变化上。新中国建立初期,城镇居民用于吃穿的开支占全部生活费开支的比率即恩格尔系数为80%,农村居民高达90%以上,2008年分别降到37.9%和43.7%。

60年的发展证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和发展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够更好更快地发展中国。60年的辉煌发展,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断克服“左”的和“右”的错误取得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实现的;是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获得的。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又是在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在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中取得的。

新中国经济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新中国建立之后,总体的经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大的历史阶段。前30年是初创和奠定基础,后30年是改革开放迅猛发展的阶段

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前30年和后3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系。应当肯定,前3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后30年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和经济的基础。尽管改革开放前在理论和实践中犯过“左”的错误,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造成了损失,但是不容否定这一时期各方面的巨大成就: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即消灭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永远结束了近代中国长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穷苦农民翻了身,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劳苦大众扬眉吐气。工人不再受中外资本家的压迫,即使在民族资本的企业中,工人有权对资方进行监督,要求资方遵纪守法,不能随意剥削和解雇工人。贫苦农民也摆脱了地主的剥削。1953年春,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我国大陆普遍实行了,全国3亿多农民分得了7亿亩土地和大批生产资料,取消了过去每年向地主缴纳三千万吨以上粮食的地租。工人与贫苦农民群众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的空前提高,焕发出生产劳动的巨大积极性与创造性,起到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作用。在经过长期的日军侵略战争和国内战争,使我国的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只经过三年,我国的经济就恢复到战前的最高水平,并胜利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从粮棉产量来看,1978年比1949年分别增长1.7倍和3.9倍。我国的工业获得更快的发展,建立了许多新的工业部门,如汽车、拖拉机工业等。其它工业如钢铁、电力、石油、煤炭、化工、机械、轻纺等工业部门的产量大幅增加。全国工业企业达到35万个。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固定资产达3200亿元,相当于旧中国近百年积累起来的固定资产的25倍。1952-1978年,工业发展年均增长11.2%,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1%。处于世界经济增长的前列。

我国的科技事业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原子弹、氢弹、导弹试验成功,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回收以及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也获得成功。

前30年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需要正确看待两个方面的关系。一个方面是前30年中成就与失误的关系。既不应通过突出和放大失误的消极后果否定前30年重大成就,甚至将前30年妖魔化;也不应只强调成就而讳言失误,看不到或不愿看到失误所造成的严重消极后果和经济政治的损失。

另一个方面是前30年和后30年的关系。要看到前30年的发展为后30年成就奠定了政治和经济的基础:独立自主高度统一的新中国的存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比较完整的独立的工业体系的建立,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大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国有企业为我国的改革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付出了巨大的成本。国有企业在前30年的发展中,利润率是相当高的,而利润和折旧费却要全部上交。它为国家建成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用事业设施,都为改革以来新发展的非公有制经济搭便车所利用;国有企业承担了过多的社会职能,本应由社会承担的诸如职工养老、医疗、住房、子女入学等保障事业,全由国企负担,竭泽而渔的传统体制并未给企业留下保障基金。再者,税负不公平使国企负担畸重。对“三资”企业长期实行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对私营企业也有照顾。致使国有工业企业提供的税收占全部工业税收的比重,远远高于其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改革以来,国企的绝对数大幅下降,大量国有资产合法或非法地流入私人手中,达万亿元以上。这也是国有经济为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付出的成本。

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构建与发展,是以前30年建立和发展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的。同样,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的存在和发展,是以改革前建立和发展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为基础的。

改革开放30年取得巨大经济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被认为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从1978年到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2亿元增加到30067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14倍。年均增长9.8%,是同期世界平均值的3倍多。人均GDP从1978年的381元增加到2008年的22698元,近3300美元。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781元,实际增长6.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761元,实际增长6.3倍,农村温饱不足的贫困人口由2.5亿人减少到1479万人左右(按人均年收入286元标准计算。若按2009年贫困标准提高为1067元,则贫困人口为4320万人),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由210.6亿元(人均20元左右)增加到21788.5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由208亿美元增加到25616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由0.8%增长到7.9%,由占世界第29位,上升到第3位,仅次于美国和德国。外汇储备由1.7亿美元增加到19460亿美元,今年上半年已达到21000亿美元以上。我国的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位次由第10位上升到第3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预计近年内可以超过日本,居世界第2位。财政收入由1132亿元增加到6万亿元以上。韩国在今年8月14日公布的对20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评价中,美国得分为69.15分,居第一位,中国为54.73分,居第二位。以下分别为日、德、法等国。别国对我国的评价,不应作为依据,但也可以做一定的参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财富的增长,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货源充足、琳琅满目。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由货币追求商品变为商品追求货币,社会主义“短缺经济”论消失了。人们所追求的商品档次在不断提高,由追求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到追求电话、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再到不断更新的电脑、汽车、住房、别墅等,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经济实践和生活实际表明:一方面,新中国建立后的近30年发展,为后30年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和经济的基础;另一方面,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成就,又远远超过前30年,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是有目共睹的。

要发展,需处理好三方面问题

尽管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还应清醒地认识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差距还很大。我国的GDP总量只相当于美国的27.2%,如按人均GDP计算差距就更为悬殊,还不到日本、欧美等国家的十分之一。应客观地看到这种差距,并团结和调动我国人民继续奋发图强,不断缩小并最后消除差距。

还应看到,我国的经济发展,付出了环境和生态的重大代价,付出了能源和资源过多消耗的代价。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亟需由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改革30年来,既有成功的经验,这是主要的;也有值得反思的缺失。例如:大量国有资产非正常流失,化公为私;出现收入差距过分扩大的趋势;出现老百姓“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的三难问题;出现损害国家和工农弱势群体利益的现象等。新的中央领导正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和实践中解决这些问题。但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难点很多的复杂的过程。

我国在经济上赶上或超过中等发达国家并进一步赶上发达国家,需要重视处理好几方面问题。首先,应通过科学改革,把公有制特别是国有经济真正搞好搞活,这是我国一直关注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既要重视生产力的发展,又要重视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与完善。要重视发挥改革的双层作用,使之既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又成为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的手段。尤其需要重视的,是公有制特别是国有经济的完善与发展。目前,在非公有制经济已经大大发展,其产值和GDP已占大半的条件下,怎样将“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落到实处,增强其作用,是一个应引起关注的重要问题。应注意目前所有制结构正向私有制为主体转变的发展趋势。

其次,要通过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增长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改革与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扭转前一时期“重资轻劳”的倾向。

再次,应加强对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认识。判断改革、发展和一切工作的是非得失,既要坚持生产力标准,也要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标准即道义标准。邓小平所讲的社会主义本质中,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生产力标准;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则是社会主义的价值标准。邓小平所讲的三个“是否有利于”的标准,也是生产力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不能只重生产力标准而忽视价值标准。不能只重视效率,而忽视公平。坚持两个标准的统一,有利于缓解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诸多矛盾。

卫兴华简历

新兴经济发展第5篇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新兴产业群;思考

进而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不断涌现大量新兴产业,进入21世纪之后,新兴产业群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新兴产业群快速发展地推动下,我国不断加强从产业经济学角度对新兴产业群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深入探索该产业群的有效发展路径。产业经济学在新兴产业群产生及发展地推动下,进展程度得到不断加深。产业经济学进展的深入反过来又对新兴产业群实现快速、稳定、健康发展产生推动作用。

1 新兴产业群特征概述

1.1 梯度性特征分析

梯度性特征主要包含有技术、需求两个层面。在技术层次方面,相同的一个新兴产业群内部、各个新兴产业群之间均表现为梯度分布。在需求层次方面,相同新兴产业群的内部、各个新兴产业群之间均表现为梯度分布。我国经济性质决定了我国新兴产业群表现出梯度性特征。我国现代化经济发展分两个阶段进行经济发展水平缺乏不平衡性,均是导致新兴产业群出现梯度性特征的主要原因。两个阶段指的是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化、后工业化两个阶段同时进行。不同两个阶段的工业化同时发展使得存在于新兴产业群中的各个行业在业发展水平上表现出明显差异性,进而使得该产业群内部表现出梯度性分布特点。此外,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现象。城乡经济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使得部分新兴产品在结构以及销量上均表现出明显差异性,这也是导致我国新兴产业群表现出梯度性特点的一个重要原因。

1.2 体制性特征分析

新兴产业群所具有的体制性指的是该产业群的健康、稳定发展存在较多的体制。目前,在我国的公共决策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还深受计划性思维影响,计划性思维还未完全消失,主要体现为部分公共部门过多地干预新兴产业群的发展以及相关产业经济的运行。例如,相关公共部门经常选择部分行业作为重点对象进行扶持,甚至直接选择具体的企业作为重点对象,对其发展给予更大的支持。这种行为会使得资源出现倾斜,使得各行业在市场上的地位出现不平等现象,进而导致市场上出现不公平性竞争。不公平性竞争的存在使得部分企业的发展受到制约,对我国新兴产业群实现稳定、快速、持续发展产生间接阻碍作用,最终导致新兴产业表现出畸形发展。

2 新兴产业群的产生给我国带来的影响

2.1 新兴产业群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

虽然新兴产业群的发展需要三种力量的共同推动,但是随着新兴产业群的不断发展和成熟,新兴产业群如今己经能够因为自身的发展来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新兴产业群的经济如今己经能够很好的与其他行业的经济形成良性的互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的繁荣。所以说新兴产业群己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

2.2 新兴产业群是实现我国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新兴产业群的发展是实现现代国家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之一,因此发展中的国家想要提升国家的经济建设水平,加快新兴产业群的发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产业的更替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兴衰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说国家如果能够抓住新兴产业群发展的命},想要实现国家经济的复苏便会简单容易了许多。例如:日本和美国两个国家,依靠信息技术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国家的经济水平己经步入了世界经济水平的前列。因此,新兴产业群的发展能够带动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兴产业群是实现我国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之一。

3 我国产业经济学未来发展的研究与规划

在我国新兴产业群的实践推动下,我国产业经济学对新兴产业群的研究和探索也在不断的深入新兴产业群的产生,促进了产业经济学的进展,产业经济学的进展又推动了新兴产业群快速的发展。因此可以说产业经济学与新兴产业群具有相互的作用,产业经济学的未来发展对我国的新兴产业群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3.1 新兴产业群发展的对策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现代环境中,对传统产业进行强化改造升级,加大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新兴产业群的发展力度,两个方面均为促进我国整体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一个根本性支点。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上,我国拥有独特优势,优势主要体现在拥有极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高科技新兴产业群的发展上,我国也并不处于劣势,可凭借购买、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方式,促进高科技新兴产业群实现快速、稳定发展。因此,当前,我国应紧紧抓住新兴产业群出现所创造的有利时机和条件,积极推动国家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3.2 我国产业经济学学科范式的方向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我国产业经济学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特别是在研究内容的选择和研究方向的规划上。产品经济学可以大致的分为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政策以及产业关联六大部分。这六个部分又可以归类为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两个问题这是因为在本质上产业布局、产业政策、产业发展和产业关联都属于产业结构上的问题,对产业结构还是对产业组织的关注,这完全取决于国家对我国经济市场的态度,这也同时决定了我国产业经济学的学科范式。

从我国新兴产业的特点和发展现状来看,产业组织学应该是重点研究的对象。因为对产业组织学的深入研究能够有效的解决我国新兴产业群“体制性”特征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并且对产业组织学的研究对产业的政策的规划与制度也有一定的帮助。当然对产业结构学的研究也不容忽视,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改变,市场的产业结构也会相应的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对产业结构学的研究,能够有效的解决我国新兴产业群“梯度性”特征存在给市场经济带来的影响。

3.3 我国产业经济学的未来发展规划

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了新兴产业群,我国用实践推动了新兴产业群的进步与发展,进而也有效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并且对产业经济学提出了一些要求。新兴产业群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是实现我国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新兴产业群独有的“梯度性”特征和“体制性”特征对我国产业经济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的研究是当今我国产业经济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想要同时将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同时作为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产业经济学就必须要转换研究思路,从我国新兴产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新兴产业群中存在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分别从理论讨论和实践研究两个方面进行,找出造成我国新兴产业群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改善我国新兴产业群发展现状,促进我国新兴产业群持续、稳定的发展,进而加快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产业经济学的发展还存在许多方而要研究的问题,我国新兴产业群的发展能给国家经济带来新的机遇,而在解决产业经济学上的问题的同时,能指明我国在产业经济学发展上而临的方向选择。

参考文献

[1]陈晓晨.关于产业经济学及新兴产业群发展的若干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5,05:236-237.

新兴经济发展第6篇

2009年,新兴经济体占据了全球国际直接投资流入量的一半。2009年流入新兴经济体的直接外资下滑27%,但其下降幅度低于发达国家(44%),新兴经济体有史以来第一次吸收了半数全球直接外资流入量。其中,流向新兴经济体的FDI主要集中在中国等主要新兴大国。全球前六大投资目的地中,新兴经济体就占了一半。

二、新兴经济体正成为外向型投资的新生力量

从对外直接投资来看,新兴大国正日益成为对外投资的新主体。在经历了连续5年的上升趋势之后,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FDI流出量收缩了21%。但FDI流出的收缩量远低于发达国家。尽管目前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外资流出的份额依然较小,但所占比重正加速提升,目前已占全球FDI流出量的1/4。其中,中国香港、中国大陆和俄罗斯已跻身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20强。

新兴经济体输出直接投资的区域主要是在本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并已涉足欧美发达地区。在过去的数年间,主要新兴大国的跨国公司正不断加大对非洲的投资。从2005到2008年,这些跨国公司对非投资占流向该地区FDI的21%,而在1995-1999年这一比例仅占18%。中国、马来西亚、印度和海湾合作委员会的投资者最为积极,其中,中国对外投资最为抢眼。对矿产资源不断增长的需求,以及后危机时期全球产业重构创造的并购机会,推动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持续扩张。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步消散,新兴经济体作为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的新主体,正引领全球国际直接投资的逐步复苏,这也将提升新兴经济体在全球投资领域的话语权。

三、新兴经济体财富基金正成为国际直接投资来源的新渠道

2009年,财富基金的筹资也由于初级商品价格的下降和贸易顺差的减少而遭受挫折。但是其直接外资活动并未下降,反而逆势增长了15%,这反映出拥有这些基金的新兴经济体较高的增长率。目前,财富基金的新投资调整了投资方向,其资金逐步投向初级部门、较不易受金融动荡影响的行业以及发展中区域。

据估计,2008年全球财富基金的规模就已超过3万亿美元。世界银行集团认为,通过建立股本投资平台和基准可吸引财富基金的投资者,即使有百分之一的财富基金投入新兴经济体的发展,也会为它们的增长、发展与机遇带来300亿美元。可以说,财富基金的发展对新兴经济体来说是一种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机遇。如世界银行集团行长罗伯特・B・佐利克所言,世行集团将与财富基金合作,为非洲的股本投资创造一个“百分之一解决方案”,他认为非洲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大陆,有潜力成为像今天的中国、印度及其他国家一样的世界经济又一个增长极。

四、新兴经济体吸引外资前景向好

全球金融经济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国际金融环境。2003-2007年间,十分宽松的国际金融环境和低廉的资金成本,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繁荣和经济增长而不引发严重通胀,如今这一环境已不复存在,重建这种环境既无必要,也不可行。从长期来看这种情形也难以持续。因此,在未来数年内,与危机前的繁荣期相比,国际资本成本将会上升,投资率将会下降。

据贸发会议预测,从中期看,外国直接投资(FDI)预计将会从2007年约相当于发展中国家GDP3.9%的峰顶下降到2.8%至3%。鉴于FDI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欧洲中亚和拉丁美洲的投资总额中所占比例高达20%,这一前景的影响不可低估。

世行发展预测局局长汉・蒂莫说:“虽然在可预见的未来,资金会变得更加稀缺,更加昂贵,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扩大地区性金融中心,改善当地银行业的竞争和监管,降低国内借贷成本,促进当地资本市场的发展,从而在长期上获得巨大裨益。”事实上,这一调整需要相当时日才能见效,但地区金融中心的发展却可以让发展中国家重返高速增长的轨道。

五、新兴经济体引领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新趋势

新兴经济体相互间的国际直接投资推动了非洲等欠发达地区的投资和经济增长。近年来,来自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等新兴大国FDI输出为非洲大陆特别是南部非洲的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与日俱增。新的FDI来源为非洲国家提供了更具弹性的资金来源和更广的金融资源,也为非洲国家抵御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形成了有效的缓冲。

正如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所言:“我认为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可能是非常有利的,能够帮助非洲国家开发基础设施,帮助这些国家利用它们拥有的自然资源。”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对非投资份额的不断上升,而全球金融危机从客观上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趋势,这既有利于强化新兴经济体内部的投资与经济合作,也对非洲经济的长远发展大有裨益。

此外,南南投资降低了对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依赖。全球经济动荡强化了发展中国家间对外投资的重要性。来自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期经济体的外国直接投资大多流向其他发展中国家,促进了“南南”的投资合作与经济增长。目前,不计离岸金融中心的南南合计流量约占发展中国家合计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的25%。因此,事实上,许多低收入国家如今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方面主要依赖其他发展中国家。这种南南投资的快速增长促进了南南贸易和经济的增长,有效降低对发达国家的依赖,也利于新兴经济体走出危机,实现经济复苏。

参考文献:

[1]UNCTAD Global Investment Trends Monitor,Secondand Third Quarters of 2010, 14 Octorber 2010.

新兴经济发展第7篇

关键词:金砖四国VISTA五国;新兴国家

1 “金砖四国”风云崛起

“金砖四国”(BRIC)即: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中国(China)。BRIC恰好是这四个国家首字母的缩写,因其发音类似于英文单词中的"brick"(砖块),故得名“金砖四国”。

美国高盛证券的高级分析师吉姆·奥尼尔在2001年11月首次提出了这个概念。2003年10月,该公司又在一份题为《与BRICs一起梦想》的全球经济报告中指出,到2050年世界经济格局将会经历剧烈洗牌,全球将会形成新的六大经济体,即:美国、日本、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而届时,英、德、法、意将被淘汰出局。高盛公司的这份报告使得“金砖四国”作为新兴的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受到了世界更多的关注:韩国前总统卢武铉曾率上百名韩国重量级政商人士展开“金砖四国外交”;G7财长会议于2005年首度邀请了金砖四国列席;日本丰田汽车等跨国企业的全球策略因此重新部署;美国IBM公司在金砖四国的员工总数达到11.3万。

当然,在众多的呼吁声中,也不乏反对者认为金砖四国只是经济学界为促动投资而精心打磨的“人工钻石”。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震荡后,包括金砖四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原本乐观的发展前景也被蒙上了阴影。但回顾历史,1820年中国的产值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3,印度占16%,而欧洲四大国占17%,美国则不到2%。按照高盛的统计,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夜。印度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产出占世界的20%。到了上世纪70年代,印度的份额却下降到3%。既然一个多世纪前由于封闭导致了经济的滑坡,那么一个世纪后为什么不能由于开放而重新获得失去的历史地位呢?不管怎样,我们都无法否认一个事实,那就是“金砖四国”在当今国际经济政治形势上虽然不能够说是可以呼风唤雨,但足以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了。

2 “展望五国”崭露头角

就在“金砖四国”热还在鼎盛之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2008)》中又提出了“展望五国”正在成为继“亚洲四小龙”和“金砖四国”之后来自发展中世界新的成长之星和潜力之地。

“VISTA”五国是由日本“金砖四国”经济研究所学者门仓贵史于2007年8月撰文提出的。而所谓的VISTA五国就是把越南(Vietnam)、印尼(Indonesia)、南非(south Afri—ca)、土耳其(Turkey)和阿根廷(Argentina)五个新兴经济体放入同一个箩筐,采用国家英文首字母所构成的。VISTA在英文中有“展望”、“远眺”之意,故VISTA五国又称为“展望五国”或“远眺五国”。门仓贵史认为“展望五国”将继“金砖四国”之后成为下一批有潜力的新兴市场国家。他推算,从2005年至2050年,西方七大工业国(G7)的GDP总值与现在相比最多扩大2.5倍,VISTA五国则有望成长28倍。可见,这五国的经济会有飞速发展,市场前景和投资机会也相当诱人。

按照门仓贵史的说法,新兴经济国家要具备五大经济条件;天然资源丰富;年轻劳动力有增加的趋势;对引进外资持积极态度;政治稳定;中产阶级正在崛起,个人消费增长。而在这五个条件中。最重要的是中产阶级的崛起。所谓的中产阶级是指那些从事脑力劳动,受过良好教育,靠薪金或工资谋生。追求一定的工作和生活质量,同时又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与修养的人。这些人的崛起不仅提升了一个国家综合环境的质量,为社会提供了更广阔的消费市场,更重要的是也使这些国家能够凭借自身的力量维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金砖四国已经具备了上述所有的五项条件,展望五国也大体具备了全部或其中四项条件。所不同的是,与率先发展的金砖四国相比,VISTA五国的经济发展阶段相对落后,9600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也只不过占金砖四国总和的1/4。但从另一方面说,也就意味着VISTA五国今后发展的余地要比金砖四国更大一些。这也刚好解释了“金砖四国”研究所的推算结论。我们应该明确一点,展望五国的崛起对金砖四国乃至整个世界来说,与其说是一次较量,不如说是一个契机来的准确。

3 “展望五国”得天独厚,发展前景拭目以待

那么这五国究竟存在着怎样的潜力以吸引投资者呢,门仓贵史认为,展望五国的共同点中最重要的是中产阶级的崛起。但我们不难发现,金砖四国和东欧不乏符合这些条件的国家,而投资者们的眼光却没有落到他们身上。相比之下,西方国家眼下最匮乏的是自然资源和年轻人口。而上帝偏偏厚爱VISTA五国,这五国都是资源生产大国。对经济危机大规模爆发的今天来说,通胀的威胁越大,自然资源为代表的实物资产就越值钱。

再看消费市场,与“金砖四国”不同的是,VISTA五国拥有众多的年轻劳动力,也助长了拥有购买力的中产阶级抬头。阿根廷的民众消费水平稳定增长,个人消费增长率达8.92%,居“VISTA五国”之冠;越南人倾向于将收入的70%用于消费;土耳其全国62%人口在35岁以下,是人口老龄化的欧洲不可企及的;印尼作为世界第四的人口大国,消费潜力可见一斑。

与“金砖四国”尤其是中国不同的是,这几国也有其各自的特色。南非作为2010年世界杯的举办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进口问题上都下了大功夫,政府的公共投资至少增长10%;自加入WTO后,越南的经济发展也成为最受瞩目的焦点,被形容为“变化中的力量”;土耳其积极争取加入欧盟,如果美梦成真,一系列的优惠待遇和经济改革也将有助于长期发展。值得一提的是,五国分布于亚、非、南美及中东不同地区,一方面不容易造成风险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另一方面也能受益于所属区域的经济发展。例如:越南和印尼可以借助东盟与中国在2010年建立自由贸易区;阿根廷依托全美自由贸易区享受自由化的好处;南非借助南部非洲关税同盟经贸关系获利。

我们也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事实,很多的发展中国家依然在战乱与分化中勉强度日,他们在国际上的地位也不断被边缘化。而在新一轮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无论是自身受到能否抵御住危机的质疑也好,是发达国家押宝于世界货币流动性过剩的避风港口也好,是经济学界为促动投资而精心打磨的“人工钻石”也好,是金砖四国的延续或是突破也好,这一切都将是展望五国在机遇与挑战中的抉择。只有立足于自身才能找到符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和经济发展模式。总而言之,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门仓贵史,VISTA,el~l为何能成为有潜力的国家[J],经济学人,2007

新兴经济发展第8篇

论文关键词: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举世瞩目,但长期以来依赖低成本、低利润的经济增长方式,虽然能够快速提升GDP,却很难创造高利润;虽然能够大量生产商品,却很难创造品牌;虽然能够吸纳大量就业人口,却很难大幅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实到了刻不容缓的关键时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有力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能耗低、发展潜力大、综合效益好、辐射能力强,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我国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和发展工作已经启动,我们到地方调研,地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热情很高,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

1.在新一轮发展机遇面前,各地都存在“抢先发展、先行先试”的思想,投资冲动强烈。去年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还没出台,就已经有18个省提出打造新能源基地,近百个城市把太阳能、风能作为支柱产业,有的市立即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每年实施10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等,从全局来看存在出现新的布局雷同、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隐患,需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出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框架。

2.长远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广阔,但目前国内这方面市场需求还存在不明显、不确定、不主动的情况,市场发育程度较差,有效需求不足,不少新兴产业产品主要销往国外市场。比如光伏产业,90%以上的市场在国外,一半以上的原料需要进口,“两头在外”,生产中产生的污染却留在了国内,产业发展的持续性、稳定性很难保障。

3.科技支撑体制机制不完善。现在我国科技资源归属不同,难以整合,综合利用效率低,科技成果产权、科技经纪人等科技市场体制不完善。有些企业和产品技术起点不低,但迟迟不能产业化,本来站在技术领跑线上,最终却丧失了领先优势。有的地方科技资源丰富,研发成果相当可观,在当地转化成产品的却不多,科技、经济“两张皮”现象突出。

4.产业投资体制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国家现在还没有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完整、具体的投融资政策。目前我国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比重不足1%,与发达国家平均2.2%的水平相差很远,甚至达不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特别是对有技术、有活力、有创业激情的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小、渠道少,资金问题仍是这些企业发展初期的最大瓶颈,创业创新投资环境亟需改善。

5.企业缺乏有效的产业组织形式。很多企业规模偏小,研发能力不足,力量分散。企业经常单打独斗,恶性竞争的局面时有发生。

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必须处理好政府、市场和企业三者的关系,我们建议:

一、合理布局,实事求是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切实考虑东中西部各地区的产业基础、现有条件、市场前景等差异,引导地方在“全国一盘棋”的前提下发展符合自身经济规律的行业,避免一哄而起、急于求成,重走部分制造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老路。近年来,国家相继批复了多个区域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可以充分配合国家区域建设,联动发展。